时间:2023-06-21 09:05:30
导语:在现代德育的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的结合是将玉石综合材料通过对传统香道用具进行玉石雕琢所进行的开发与探索。其中涉及对香道用具的研究开发,及对玉石综合材料的创新应用和对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探究。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传统香道用具的文化和玉石文化,也体现对整个项目产品开发的开发性,探索性,可行性,创新性等。
【关键词】传统香道用具 玉石综合材料 创新设计 开发与探索
一、项目背景
中华玉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玉石资源丰富多样。使得玉雕文化也随玉文化的诞生而孕育至今。玉雕文化的发展同其他自古以来的行当一样,皆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雕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许多的玉雕的作品都是模仿抄袭,缺乏新意,又或是人们使用高科技技术机器进行机器雕刻,它提高了效率,但技艺的灵巧度却远远低人工雕刻,设计形式也受到限制。在这样的行业大环境下,将创新气息融入玉雕作品中是玉雕行业的大命题,也是大趋势。
二、项目优势分析
对于项目的优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源上:项目起源于云南属地,云南玉石资源比较丰富,对于项目的玉石综合材料,其这样的条件给项目的开发与探索提供了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而我们进行的传统香道用具雕刻,香道本身为广泛人群熟知。为项目的开发与探索提供制作思想体来源。
2、在技术上:作为当代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的不断学习。在产品构思,设计制作,开发创新都提供了技术保证。减少制作成本的同时大大增进了资源的利用力。同时还拥有经验的指导老师的进行指导。进一步在项目产品制作中提高项目产品的完善度。
3、在市场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品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基本消费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消费。香道文化源远流长,香文化受到推崇。医用,熏香,宗教,养生等等。而与玉石之间的联系则是人们对玉石的消费增加。玉石受到消费者使用,收藏,装饰等等之用来满足自身消费需求。即《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开发与探索》项目在市场是占据优势的。有很大的市场消费潜力。
4、在设计上:团队拥有创新能力,拥有设计绘画艺术能力。
5、在技术设施上:拥有充足的玉雕制作设备保障。
三、项目运作可行性
《现代玉雕与香道用具的结合与创新》项目是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综合材料结合而成的创新产品开发;是拥有悠久传承历史性的香道文化与玉石文化的之间的碰撞形成的创新产品;是现代玉石雕刻技艺与传统玉雕题材的完美跨时代创新结合。无论其设计,制作开发,探索,都具整个项目有效运作的可行性。外加默契团结的团队力量,玉石综合材料原料优势,创新思想,市场前景等等有利条件的促成。该项目的优势显而易见。
总之,《现代玉雕与香道用具的结合与创新》项目具可行性。我们也会不断的进行探究。对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从设计研究到制作。都将拥有一个类似制度的形式进行运作。使这一过程高效率的运作起来。
四、创意缘起
(一)香道历史及文化
中国香道历史文化悠久,香,不仅可以芳香养鼻,颐养身心,祛秽疗疾,还可养神养生。而所谓的香道,简单地说就是来自香的艺术。人类经过感性和理性的选择,知道如何应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香料,便将其演变成一种情操──香道。它能使人类通过嗅觉感官享受到精神层面的修身养性诉求,便产生一N来自生活的美。融入具有艺术性的香道用具、以及一个具有香道生活环境、香道文化的熏陶,再加上清丽的点香、闻香,产生种种回忆或联想,便由此创造出相关的文学、哲学、艺术的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情趣。这就是所谓的香道。
(二)玉石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产玉之国,其不仅玉石开采历史悠久,而且中国的玉雕文化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在云南,云南宝玉石资源储量大、品种丰富,在我们周边就拥有稀少珍贵的保山南红玛瑙,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玉石文化也便围绕在我们的周边。我国最早的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现在玉石文化发展至玉雕文化,许多玉雕师诠释着这个时代的玉雕艺术。玉石市场不断涌现。玉文化随之不断的进行传承发展着。
(三)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的综合材料产品当前的市场状况
随着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潮流的不断涌现,以及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不断满足自身消费需求。人们对玉石消费也随之提升。我们进行设计的与玉石相结合的综合材料创新创意香道用具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商品价值。当然的玉石本身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在玉雕市场上我们所设计的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的综合材料产品具可行性。市场上关于香道用具的制作有许多形式。有一木质的香道用具,铁质香道用具,塑料质香道用具,瓷器质香道用具等等。而这些材质的香道用具相对价值较低,持久性相对较差,不具如同玉石一样的收藏使用价值 。玉石材质的香道用具比起市场普遍的材质的香道用具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五、制作过程:
(1)确定制作的作品主题为: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2)对各个香道用具进行图纸设计及修改;(3)初步进行香道用具用泥塑的方式雕刻,把握比例,“形体”结构;(4)在选取好的玉石上设计香道用具画稿;(5)对想到用具进行打粗胚,在玉石上确定好作品的比例,“形体”结构;(6)调整各个香道用具的形态;(7)完成香道用具的细节雕刻,如线・面条收理,刀痕打磨等;(8)对雕刻好的各个香道用具进行抛光。
六、综述总结
《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开发与探索》是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综合材料相结合,独特的香道文化加上独特的玉石形成的综合材料创新制造了独特的产品。在悠久的香道文化和玉石文化之中孕育出一套玉雕作品。形成的传统香道用具与玉石结合的综合材料产品拥有市场可行性。产品具有收藏价值,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独特的创新设计为产品提供艺术性。促进玉雕文化的发展。着一整个过程离不开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
参考文献:
[1]马崇仁.形象翡翠学――马崇仁赌石原理与应用[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4.
[2]霍波洋.双重基础――具象写实基础[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观念教育过程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的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
1现代信息技术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
1.1教学观念的变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的意义通常是狭隘的,指的是校内教育,而且是阶段性的,而教育对象也往往仅限于青少年。教师通过课堂、实验室等特定的教学环境,运用语言、姿势、表情、文学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总是被假定为知识渊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而学生则是学习主体,他们往往被比做海绵、白纸,或者他们的头脑被假定为空空的容器。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这种传统的线性封闭式教学方式,往往能达到一种知识的继承性,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培养学生的一种共性化的人格,却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首先给传统的教育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而是以信息网络为传输技术核心,拓展到课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对象也突破青少年的圈子而向中老年延伸,由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地向受教育者传输知识、信息,由传统的线性教学转变为非线性的资源型教学理念。在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只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指挥者,计算机和网络则取而代之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不再仅是盛水容器,他们还必须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在接受和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作为信息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1.2课程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置、课时的要求以及授课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教师按大纲要求备课,按照规定的授课时间授课,课程与课程之间也缺乏交融,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只是讲授本门课的知识,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支离破碎,不能达到学科间的交叉和融汇贯通。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课时与课程的要求相应地较为灵活,教师借助教学支持系统和备课系统,可以采集到各学科的大量相关知识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授课内容,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自己授课内容,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1.3教育评价观念和人才观念的变革
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应试型教育,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评价标准,它通常表现为及格率、优秀率、上线率百分比的高低。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对人才的定位就是脑筋灵活、记忆力好、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善于应付考试,能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得高分。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观念往往造成传统教育的畸形产物———大量高分低能儿的存在。信息化教育模式则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不再单是高分数,而是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是精神、智慧、毅力与创建性的综合体,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须具备应对高科技发展的高能力、高素质,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2现代信息革命引起的教材变革
与教育观念变革同步的是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传统的以纸版等印刷品为主的教材向多样化的信息载体过渡。传统的纸版类印刷教材,虽具有稳定持久、使用方便、容易携带、不需相应设备等优点,但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的、静态的信息。传统的音像教材,能通过声音和影像使信息真实再现,却需相应的播放设备或受特定播出时间的制约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代信息化教材以CD-ROM教材和Web教材为主。CD-ROM教材包括计算机课件、专业数据库和信息检索系统等,可依靠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容量、开发功能强大的软件,兼容了音像教材和纸版教材的功能,不仅能实现真实再现,还能模拟真实过程,使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使抽象概念形象化。Web教材则可利用Web传播媒体,以最快速度推出新的教材或对现有的教材不断翻新充实。目前越来越多的教材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是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一改过去“活人读死书”的状况,使本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3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出。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生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和放射性物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
4现代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方式变革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在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学基础上,在像原先那样采用文字教案的同时,教师开始利用教师备课系统和教学工作支持系统,筛选与授课内容有关的信息制成CAI课件,学生也可自主制作CAI。现代信息技术还使得另一种教育方式———网上远程教育,越来越多成为当今网络化时代不可缺乏的教育方式。1999年,经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其中还明确规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并首次在浙江大学建立远程教育中心,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所采用的基本授课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网上异时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材通常被组织成超文本和超媒体链接结构,学生通过网上浏览器获取学习材料进行自学,通过Internet或其他异步通信工具,向导师提问和与同学讨论;其二是网上实时教学。在这种方式下,师生通过网上视频会议系统、聊天室等同步通信工具来传递教学信息或进行讨论。网上远程教学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网上远程教学优化配置了网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了共享面。
现代信息技术由影响教育观念到影响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使学校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办为核心,学校教务处、后勤处、政教处等各个部分组成的综合体转化为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结构,由教学活动、学校管理、信息资源、课外教育、信息网络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功能的信息系统,将学校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融为一体。目前,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存在地区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软件研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尤其是青少年上网行为难以控制性;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网络的应用存在能力和学科的限制等方面的不完善。而传统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自身的许多优点,如教学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针对性较强;注重对青少年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扩大和深化。未来的教育变革我们无法预料,那么如何将传统教育的优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整和起来,寻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语文;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68-01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一、整合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二、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使我们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很容易的把40分钟课堂轻松驾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视频,声音,画面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同学们由“迫学”变为“乐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通过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互联网上有着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通过网络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用途
信息技术的运用毕竟是一种手段,巧妙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生搬硬套就成画蛇添足,粗制滥用就是哗众取宠,使整合误入歧途。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在现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要让学生品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文本配上适当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在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语言行动,多种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如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我在上课时,为同学们制作了动画课件,出示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这样我把抽象的东西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他们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学习的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有动画,有声音,有影像,有模拟,在一堂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哪种手段,哪些手段多些,哪些手段少些,哪些手段先用,哪些手段后用,都要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以服务教学要求为标准。只有紧紧围绕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到达教学目的,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整合路径
[作者简介]张健(1955-),男,山东郯城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整合及课程论。(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05-03
一、整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核心的逻辑因由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把职业教育的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和根本抓手,这样才能将其奠定在职教的而非错位的、科学的而非臆造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体系的根基与核心。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以及内涵,人们一般喜欢从培养目标层面加以界定,而且这种界定至今也还处于不断嬗变的过程中。以高职教育为例,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底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又作出新的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2011年鲁昕副部长首次提出“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概念,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职成教[2011]12号)明确提出:“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姜大源从职业教育性质的角度独辟蹊径,提出了“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普通中等与高等教育是定界的教育,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类型,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是一种跨界的教育。①跨界是对职业教育性质的客观描述,这一定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观点缺乏对跨界以后“行动路径”的揭示与澄明,不能消除人们面对实际的“怎么办”时的疑虑。换句话说,跨界是“观念对事物”的一种哲学思考,而教育应该是“观念对实践”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教育之间的对话和行动过程。跨界重在指导人们认识事物,却难以指导人们变革实践,而整合却能突破这种局限。整合是将两个以上的异质事物、现象或主体归并、融合为一体的过程。这一概念既包孕了跨界的意蕴和内涵(或者说理论品格),又构成一种实践方式,是职业教育的必然归依。因此,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根基、核心范式和逻辑起点,由此出发进行的逻辑推理与演绎,可以生成整个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和实践方式。放,可以一生万,衍生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收,可以万归一,回归到整合这个理论原点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个“道”就是整合。既然职业教育是整合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应该以整合为思维方式和方法,以整合为基准和核心。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理性思考(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概念解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词组中,两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现代”和“体系”。现代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体系该怎样界定和厘清,都需要加以澄明。
现代是一个与古代相对应的代际划分概念,体现了对现代以前的时间节点上的事物的发展和超越,体现了对现时展状况的历史集成以及这种集成对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现代”反映了当今社会语境下,职业教育发展、转型、选择及国际互动的现代化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众化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一个标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而成为趋向普适和面向人人的教育。可以说,没有现代性,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大众性。第二,现代性是一个不断趋近职业教育本质的过程。由原始的备受鄙夷的“奇技巧”,到手工作坊年代师徒相授的“学徒制”,再到现代工业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盛行,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更新并日益加深。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联系,“将工作经验作为教育与学习的策略,将工作场所学习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已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②第三,现代性应当张扬主体性自由,关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性绝不是单纯的工具理性的膨胀,把人降格为技术世界中的齿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③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因矫枉过正、回环往复而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现代是一个框架,现代是一个过程,现代是一种转型。作为一个框架,它承载着更多文明的要素、先进的成分、正确的理念,能够代表职业教育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作为一个过程,它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既承接传统的厚重滋养,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发挥着与时代连线、发展过渡、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转型,它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非线性的,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是对发展的一种创新,是一种颠覆式的转型。
如果说“现代”这一概念对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本质的规定,那么“体系”就是指结构性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特点在于结构的整体性、功能的优化性和内在的和谐性。任何体系必定是由不同的事物或要素构成的结构化的整体,如果体系不能构成整体,就说明该事物是不成体系的,体系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功能优化性指的是体系的要素加合而产生的作用和性质。例如,苇篾编制而构成席子,砌块组合而形成建筑。这就是说,结构决定功能,体系的构建如果不能产生“1+1>2”的功能优化效果,就不是优化的或合理的体系,其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体系既然是一种结构化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的和谐性。如果构成体系的要素是混乱冲突的、矛盾互斗的,就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体系、内耗的系统。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意义
国家层面的文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有过三次重要表述。第一次在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 [2006]16号)提出,要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次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第三次在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三次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堪称最顶层的设计、最权威的描述。其意义在于,一是反映了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高度重视,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作为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努力探索追求。二是体现了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诉求和根本意志,意在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走向,实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目标。三是确立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和政策支撑。四是彰显了我国自上而下理性追问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心,目的在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本土化超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特征
范唯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表述,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概括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④。这三个方面只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目标的规定,将其视为特征,似有不妥。马成荣则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与现代产业相匹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特征是事物的特性和表征,应该是由概念的内涵所赋予并规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然标举现代,又声称体系,就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就必须是多元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就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断裂的;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人为敌的。由此可以提炼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灵魂;多元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内涵;系统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人本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旨归。这四大特征以整合为逻辑主轴相互贯穿:开放性是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整合;多元性是在适应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构背景下,对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多样化需求的整合;系统性是对教育自身的内在优化和完善需要的整合;人本性是对教育功能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整合。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整合路径
如果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核心或者手段是整合,那么适应就是它的目标或本质。整合是教育现代性的趋势,没有整合就没有现代性的生成;整合又是体系建构的基础,没有整合,就没有体系的成型和完善。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需要介入整合的观点,平衡“现代”与“体系”的关系,在整合中生成现代性、完善体系性。同时,一切形式的教育都需要适应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体现适应性才能真正构建起合理有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体系的开放性,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建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体系的建构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进行外适性整合。所谓外适性整合,是指职业教育与影响其发展的外在环境和要素相互整合、彼此适应、协调发展的过程。进行外适性整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教育与之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职业教育如果弱化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功能,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姜大源曾指出,“类型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对职业教育生存权的张扬”⑤,而类型是在与经济的互动和适应中凸显的。第二,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要求进行外适性整合。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如果不与外界进行适应性整合,就不能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供给、技术改造与创新、职业培训与就业等方面有所担当,就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第三,职业教育办学本身需要进行外适性整合。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必须进行跨界的思考和整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才能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这既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使然,也是国际经验的成功昭示。
职业教育进行外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主动与经济发展适应、对接。经济、社会、企业不会主动迁就或适应教育。它们好比是码头、岛屿和海岸,只能是职业教育的“船”来适应停靠的“码头”,而不能是海岸来适应“船”,否则船就永远找不到停靠的码头。第二,要强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对应。要高度重视与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对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唱好服务地方经济这出“戏”。同时还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始终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相融合。总之,要努力“推动职业学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⑥。第三,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和贡献度,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一方面,“以服务为宗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状况和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后劲,职业院校只有面向区域经济树立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理念,打好“服务牌”,才能赢得发展和支持;另一方面,没有贡献,只求索取,“守株”无为,办学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第四,要重视与就业结构的外适性整合,防止学生的能力或知识结构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二)体系的多元性,要求进行内适性整合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系统中各种教育形式、类别、要素的有序整合,这样的体系必然是一种多元架构的“立交桥”式的内在整合。有学者强调,所谓立交桥式教育整合体系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类型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是教育层次的完善,满足人们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追求;三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四是弹性化教育制度,满足人们对教育与工作的不同选择。”⑦姜大源也指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架设不同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维度上的立交桥,而且还要架设横向维度的,也就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⑧只有架构起这样一种层级和类别上都能顺畅沟通、有效衔接、交互转换、立交整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之有效地延伸到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层面以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层面,才能真正“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实现对人的终身造就,“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体系内不受年龄、时间、空间限制,为达到各自职业发展目标而自主选择和有针对性学习”⑨。
(三)体系的系统性,要求进行自适性整合建构
自适性是指在职业教育自身框架体系下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整合过程。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体系残缺、层次不全颇多微词,噱称之为“断头教育”。这种现状既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极大伤害,也是对体系建设的显在挑战。也就是说,从纵向的层级体系来看,无论是中职升高职,还是高职升本科,其体系和渠道都还没有真正打通和完善。所幸的是,在目前生源萎缩和人力资源要求高移的背景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由高而本、由本而研的层次上移还缺乏根基,体系建构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适性整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更新观念。不要把职教本科看得太高,不愿轻易松绑,不愿放学生迈过这道“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本科学历内涵或规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反而更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更新办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第二,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的步伐。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循序渐进固然重要,但如果跟不上发展的节奏和步点,就会迟滞发展、错失良机。所以,要加快探索和推进系统化建构、自适性整合的步伐,在中高职衔接全面推开的基础上,尽快启动专本职衔接的试点,探索建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合作办学模式、技术性本科连读模式、国家示范型高职直接升本模式等,稳步推开,梯度渐进,为职业教育体系向更高层次的过渡、建构、完善与整合提前做好铺垫和准备。
(四)体系的人本性,要求进行个适性整合建构
个适性整合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导、为本位的整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所以要把学生放在根本的位置上来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将他们塑造成能够立身处世的社会化的人、可持续的自主发展的人。这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关注并引导学生的个适性整合。具体来说,一要重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整合。现实关怀,就是指对人的当下需要的关怀,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的就业需要的关怀,赋予他们职业能力,教会他们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融入社会的资格。终极关怀是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需要的关怀,是对人生更高意义和价值的超越、向往和追求。个适性整合,只有既面向现实的生活向度,又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才能真正体现体系建构的人本性。二要注意职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素质和能力双向提升的过程。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人文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所建构的精神底蕴,是心灵之香、知性之媚、智慧之光的源泉。离开素养的能力是失范的能力,离开能力的素养会沦为空洞的素养,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能既赋予学生“谋生”的职业技能,又奠定学生“谋道”的精神格局,实现二者的价值整合。
[注释]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要跳出“围城”办学[N].中国教育报,2010-03-03.
②龚春蕾.现代语境下的职业教育解读[J].现代教育管理,2011(3):10.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0-71.
④⑥⑨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3):16,21,21.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二)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一)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只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的讲解。
(二)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三)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线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四)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到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分析作文主题
小学生的认知思维还处于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写作课堂中对教师所提出的作文主题不能很好地理解,经常会出现偏题的状况。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分析主题,让学生理解作文的写作方向以便于学生在脑海中构思文章的整个架构,理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写作技巧一般是用说的形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是一种教学效果很差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知识点说出来,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只能形成一个短期记忆,而不能长期记住。而且小学生记笔记的速度不快,还不能达到一个边听教师说边记笔记的地步。故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提前根据教案制作一个PPT,在写作课中通过PPT放映让学生以一种边听边看的方式学习写作技巧。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作文主题时,也可以制作一个教学PPT,通过PPT课件辅助学生理解作文主题。
例如:教师在以“我的家人”为写作主题时,根据教案设计一个教学PPT,在课堂中通过放映PPT课件辅助教学,先为学生讲解应该如何写描述人物的作文,学生可以先描述人物的形象,然后在描述人物性格以及和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并且举一些作文实例,以便学生理解。然后便在PPT中为学生分析这一个作文主题。在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承载更多的信息量,减少教师在课堂中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存在一种抵抗心理,在写作课时经常会出现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写作课前创设一些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无意注意,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写作课堂中跟着教师的思维走。教师可以先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者放映一些照片或者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导出作文课的写作主题。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与写作主题相符合,并且情境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激发学生情感。例如:写作主题为“我最喜欢吃的______”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零食水果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学生讨论,接着引入写作主题。为了避免学生写成流水账,教师在设置情境的时候,可以范读一些类似的经典作文。
教师在讲解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写作主题时,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主题内容,通过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例如:教师在讲解写作主题“机器人”时,很多小学生对机器人不是非常了解,教师便可以通过放映一些与机器人有关的视频合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机器人,如学生很熟悉的机器猫哆啦A梦。
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小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时间不多,对于素材的积累量很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写作素材不够的现象。对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有使用过摘抄、写日记等方法,但教学效果都不显著,这主要是学生对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并不了解,并且摘抄量过大,学生不易消化。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素材,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写作素材。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理解这一成语故事并理解其中含义,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结束语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数学教学创设情景积极思维自主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由此可见,教师们应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点来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做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内容、环境、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又促进了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把尺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己延续多年,它的刻板也令许多学生“望教兴叹”,如何“化腐朽为神奇”是许多数学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课件集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方面于一体,给人视觉冲击力强,学生只有学得新鲜,做得有趣,才能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具体、透彻,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了,一堂课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
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情景的创设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计算机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彩,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可以学生多种感观同时受到刺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对这课的引入方式我用这样一个动画:一个小球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沿着蓝色弧线滑动,配上音乐,加上背景,再通过改变变量等手段来变换小球滑动轨迹,以此来说明常量和变量的作用,进而导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的巧引入,使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适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
教师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剌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例如:教学《轴对称》一章时,我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利用多媒体将等腰三角形、飞机、古建筑等图片的翻折、移动、重叠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适度运用多媒体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的问题。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化静为动,感知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
皮亚杰的“建构”的观点是与“活动”的观点有紧密联系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几何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几何学习中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教学过程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之后,在辅助学生认识的功能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与课本、数学词典不同,多媒体技术不是简单地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数学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的,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富有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具运用等优势应该保留。但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真正地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教师的表达方式灵活化。这些特有的优势,使多媒体技术在促进和深化数学改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法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例如: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人们常用正方形、长方形材料铺地板,为什么用这种形状的地板?能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但不规则的四边形下脚料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吗?你自己用硬纸片剪一些全等的四边形,拼一拼看,实验后,再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过程,让学生思考,四边形内角和等于多少?这样学生会从实验和演示中感知和领悟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这一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充分参与时是每个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觉地参与学习,获得应用的,充分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目标。
五、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施因材施教
多媒体不光可以显示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能适应实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各种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能力,练习题也可以设计成两大类,一类习题偏重基础,一类习题偏重灵活性,学生可上机操作,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类型来做题,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就感。这样的人机互动,使学生的活动丰富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多媒体这样的互动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须的学习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使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数学科的教学,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更好的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耦合;产业关联中图分类号:F75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09―05
收稿日期:2006―09-13
一、引言
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看,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最突出表现为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在不断攀升,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民的福利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乐观派认为服务业的崛起会带动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产生结构奖赏,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悲观派则认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在逐步“离制造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对应着的是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将产生结构转换负担和“成本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这两派观点到底孰是孰非,从最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看,实践的评判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乐观派的一方。悲观派基于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悲观预测,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与之恰好相反。服务业的崛起不仅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而且发展得更加集约化。
为什么服务经济的来临没有对人民的福利产生有些学者原先预想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演变。Foote和Hatt将服务经济时代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主导阶段、提高和扩展人的能力服务业(包括健康、教育、研究、娱乐、艺术等)主导阶段。这三类服务业态的特性显然差别甚大,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维度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从总体看呈现高低高的转换。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经历的是由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逐步向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主导阶段过渡,整体服务业内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在不断下降,服务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特性日益凸现.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服务业同整个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生产业,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业具有低产业关联效应不同,Riddle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第三,高新技术日益向服务业渗透,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以及其同整个经济互动增强的基础。1970年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快速扩散,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在不断弱化,规模经济、资本密集性逐渐加强,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有学者称这一趋势为“服务业的制造业化”。与此同时,经高新技术装备过后的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越来越广泛地被动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商品和服务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进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
就我国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之后的阵痛。一方面,曾经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如今正渴望刻不容缓的转型,即如何改变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完整的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低端消费业的市场潜力日益枯竭,消费者强烈要求消费能够在基本功能之外附加更多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的生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未能担负起其过程产业的职责。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上述困境,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条腿协调走路”的发展模式。
那么,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该如何实现,其有无基本的规律可循,本文拟对之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内容如下:基于价值链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根据英国多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价值链模型的理论分析
虽然消费业与生产业都呈现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的趋势,但二者的动因与保障机制却存在显著区别,后者远较前者复杂,本节我们拟利用价值链模型分别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消费业的耦合
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时刻适应甚至超前引导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针对消费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愈益庞大。如今顾客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具体服务的核心功能上,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更加可靠、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体验过程。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企业只能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不断地更新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
高新技术之所以能成为消费企业保留、吸引顾客的重要筹码,在于它能改变服务包(service package)的内容,从而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服务包是指在某种环境下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形成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的载体。通常服务包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支持性设备,指在提供服务前必须到位的物质资源;(2)辅助物品:(3)显,指那些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和构成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4)隐形服务,指那些顾客能模糊感到服务带来的精神上的收获,或者服务的非本质特性。服务包的上述四个组成部分都将被顾客经历,并形成它们对服务的感知。企业借助高新技术能够改变服务包上述四个组成成分的全部或部分性质,使顾客感知到超过原先预期的服务价值。
高新技术同消费业耦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航空业和零售业体现得最为充分。自从放松规制以来,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经历了机票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以至于根本无法将票价印在时刻表上。为了应付这种挑战,航空公司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航空公司利用电脑售票系统分析乘客购票情况,对各种需求进行优化组合,确保易逝的运输能
力得到最大利用和使收益达到最高。零售店的条形码扫描仪能随时反映销售状况变化,并据此及时调整库存以适应顾客需要。我们无需再列举其他高新技术同其他消费业耦合的案例,但简要概括一下其中的规律还是很有必要。从本质上看,高新技术同消费业的耦合是通过改变服务包的内容,削弱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等特征,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更好地应付规制放松等政策环境变化,以及模糊同其他行业的界限以实现产业融合。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
与消费业提供最终服务不同,生产业的产出是中间服务。从微观看,其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从宏观看,则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业的耦合提高了生产业的效率,这将刺激相关企业新增加这种生产投入,或者由原先的自己提供改成向专业的生产企业外购、分包这些服务投入。
上述现象同样可以借助价值链模型进行解释。在Kogut看来,所谓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如下的价值循环过程:首先,将技术、原料、劳动、其他中间投入品融合在一起形成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最终产品蕴含的价值链的长度往往同其生产率成正比,而增加中间生产投入的种类,恰恰意味着在延长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roundabout of production),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解释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的作用。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中间投入数目的增加正是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的最突出表征。格鲁伯和沃克基于费希尔(Fisher)提出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概念,重现诠释了生产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生产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人生产过程之中。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针对特定企业而言,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其直接生产或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长度,而是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特定产品的价值链往往包含众多价值环节,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关键的战略环节集中着绝大部分附加值,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仅能提供很少的附加值。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的对不断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以及国家间壁垒的减少,很多产品的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被一段段分开(片断化),在空间上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某个特定企业能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就看它能否在价值链的全球化整合中抓住那些战略环节。一旦抓住了战略环节,其就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治理者地位,拥有整条价值链和相应行业的控制权。对应的,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将主要由辖区内的企业在其所属价值链中的位置的平均水平决定。此外,同类企业的聚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要想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
现在的问题是,某个企业怎样才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某个地区怎样才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价值片段的集聚地,某个国家怎样才能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长度以提高生产率。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通常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企业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交易费用;某个地区能否形成成熟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关键看该地区的软硬环境是否适宜相关企业的成长;一个国家能否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核心因素在于其能否不断扩大其市场容量和降低交易费用。很显然,在上述三个层面,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空间。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的耦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从核心能力、进入障碍等方面看.这两种价值链驱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生产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研发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规模经济:采购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供应链衔接管理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范围经济。但无论企业处于哪种价值链模式中,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的耦合,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中,研发直接体现为一种生产服务,其倘若能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保证获得充裕的信息,使研发尽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而且还可以使研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域合作和全天候工作。将信息技术同生产服务耦合起来,有利于企业总部适时掌握、调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或者合作者的生产能力,使垂直一体化更顺畅,从而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在采购者驱动模式下,要想实现将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直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在一个无缝流程中的目标,最根本的保障就体现为要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技术支撑,要能够做到实时信息共享与整合,推动各个公司之间的共同决策。要想提高采购者驱动模式的范围经济,关键在于要转变解决供应问题的思路:要从注重公司内部整合转移到依靠公司之间的协调。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通过电子数据的交换或者互联网的交流形成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管理中利用ERP系统、供应链优化软件等,乃是必备条件。
其次从地区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可以增强生产业所发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功能。对于某个地区而言,随着辖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在外生的资源禀赋优势之外,源自生产服务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在增强。由于生产服务具有无形性、跨地区流动难的特征,上述内生优势将成为该地区吸引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国家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将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增强其对制造业实施服务外包战略的吸引力,促进分工深化。众多学者从竞争策略
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企业生产服务外部化问题。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面对不确定性,只要外部的生产服务企业的效率足够高,制造企业往往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将原先内含于企业内部的生产转移出去,达到分散风险和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环节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生产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正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核心表现。
三、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实证检验
前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蕴含的种种益处,那么在实践中这些益处是否真的出现了呢?本节将对前文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数据,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引申出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是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直接消耗系数是表示产业的中间消耗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某一个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产品的消耗和依赖度。影响力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这意味着随着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投入的增加,现代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波及程度将增大。简言之,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的直接消耗系数同其影响力系数正相关。本节我们利用英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收集到的英国投入产出表覆盖1992~2003年共计12个年份,本文选择其中的5个代表性年份进行分析,即1992、1995、1998、2000和2003,原始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结合英国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我们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延界定为如下三个大行业: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高新技术设备具体又包括办公电脑、电子设备、无线电接受器等6个行业。
(二)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根据数据的特征,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模型是对若干横截面单元作连续观测而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和普通时间序列或横截面模型相比,面板模型能显示不同横截面单元和时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提供更多信息、更多变化性、更少共线性、更多自由度和更高效率。具体的计量方程为:
式中,i代表横截面观察单位,即36个服务行业。t表示5个观察年份,a为斜率系数。 指代第i个服务行业的个体效应,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中,其为常量。YXL指代服务行业的影响力系数。GXSB、TX、DNFW分别代表服务行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和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
由于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故宜采用双向固定效应(fixed effect)的面板模型。另外,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我们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上面三个计量方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l。从计量结果看,与理论预期一致,服务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服务业同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程度的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确实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消费型服务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强化的竞争,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改变服务包的内容,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在此基础上,企业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众多企业类似的行为便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同消费业的耦合。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生产服务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有利于地区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逐步细化专业化分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福利。根据英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确实有助于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增强其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和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新变化,我国服务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如何切实依靠高新技术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任务。文章分析显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服务业发展、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我国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尽可能挖掘高新技术产业同服务业耦合产生出来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渗透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成熟的新兴技术。离开信息技术,传统服务业将无法顺利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密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应特别注意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尽快实施普遍服务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科技发展要优先支持发展与农业、制造业关联度紧密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突出生产业科技的优先地位。体制创新推动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必要保障。今后,政府应积极推进自身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注重观念更新,为汇聚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顺利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核心理念
近年来,江苏各地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做得比较好,在理论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特别在校舍等硬件设施上,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譬如我驻地附近的这所高中占地几百亩,有宽敞的广场、高大的办公楼和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当然还有实验楼、图书楼、体育馆、体育场等,功能齐全、豪华气派。
但是,当我们走进孩子的教室,我们却有一种失落感。教室里挤满课桌,课桌前挤满了学生,学生面前的课桌上挤满了各类教辅资料,与我们当年几乎没有差别。要说差别,就是多了个不能投影的投影仪;多了个不能加热的饮水机,墙上多了个“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黑板的右上角写着距离期中考试还有155天。学生个个面色青黄,精神萎顿,显然是过度劳累,饮食不佳所致。不同的是桌子上的书明显多了,每个桌子都用书立将不少于20本的书夹在桌子上。学习资源除了书本,几乎没有别的,因为实验楼太远了,图书楼也不近,课排得满满的,课间短短10分钟连到图书楼、实验楼都不可能。估计,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讲,很少有别的。
这难道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化教育吗?
现代化教育,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综合涵义。
从现代化教育的对象上看, 应当是“全员发展”。在未来的教育模式中, 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现代化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 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 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机会均等, 资源共享, 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另外, 未来将是学习型社会, 中小学时期不打好学习的基础, 则难以保证终身教育的质量, 未来公民素质也难以提高。可见, 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第一个涵义, 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功发展, 或称全员发展, 这也是由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全民性决定的。
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容上看, 应当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教育内容的优化,是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课程、教材乃至教法、教育渠道等方面的反映。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要开齐学科,上满课时,配全教师,选足教材,用活教法。社会是新活的,教材是呆板的,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吸纳新信息。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体系上看,普遍认同学科、活动课程与环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