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能力优势

时间:2023-06-22 09:32:28

导语:在职业能力优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能力优势

第1篇

关键词: 导游专业 职业能力 导游员

一、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本文将其定义为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也不是多种机械能力的叠加,而是针对某种职业相互联系的能力的集中表现,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二)职业能力的构成

职业能力依据属性可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及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即适用于普通生产、工作活动中所要求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是指某一工作领域所必须具备或要求格外严格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及态度等;核心能力即个体开展各项职业活动所通用的,不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时期的职业能力,例如职业道德、类化迁移能力等,具有通用性、关键性的特征[1]。三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关联、彼此促进的。

二、导游职业能力

大众旅游活动不只是简单地“走一遭”,群众通过旅游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通过导游员的专业介绍获知景点的历史故事,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加见闻,这是大力推广旅游活动的意义所在。可见,导游的工作是构建游客与景区的桥梁,其工作质量对游客的旅游质量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提高导游员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导游服务的内容

相关著述及实际职业要求都对导游员的服务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第一,导游员开展工作必须达到双方合约的规定,满足质与量的要求,按计划执行服务。

第二,在具体景点游览过程中,应耐心完成本职工作,介绍景点文化,宣传地方特色,解答游客疑问。

第三,统筹辅助机构的相关服务,如饮食、住宿等,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对游客的不解之处要耐心答疑解问,全权负责旅行中出现的突况。

第五,收集游客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旅行社,组织相关交流活动。

导游员的日常工作内容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交际能力、组织应变能力等[2]。

职业能力是依据具体职业工作内容而形成的,因此,对职业能力内容的分析,应建立在具体职业内容的分解之上。就导游服务来说,其基本职业内容包括景点讲解过程和旅行生活服务。具体来讲,景点讲解涉及现场讲解过程,如历史故事讲解、旅行团员交流、答疑等;向导服务,包括现场口语导游和物化(声像、图文)导游等;生活服务,分为全程生活服务和地方生活服务,包括迎送和生活安排。

(二)导游职业能力的构成

旅行过程中,导游员的工作除了计划内规定的项目外,还包括突况的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对导游员提出相应的能力要求,如现场解说能力、综合计划能力、组织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安全意识等。这些能力要素可根据属性差别划分为职业品质要求、知识能力要求及专业技能要求三类[3]。职业品质要求即要有责任感及职业道德;知识能力要求即对常规知识和专业知识有一定储备;专业技能要求即保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交流沟通及其他专门能力。

职业品质要求,即导游员在本职工作中所具有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感等主观因素,这影响其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职业品质的构成可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职业素质和职业品格。具体来讲,导游员具有的职业素质反映在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身心素质方面,而所谓职业品格除了基本的道德要求外,还包括提供优质导游服务所必需的责任感、服务意识等。

知识能力要求,导游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介绍和景点关联的故事、启示等,这要求导游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分为常规知识及专门性知识。基于导游服务的广阔性和突发性,其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具有广泛性,涵盖相关历史知识、美学常识、自然科学、组织管理学技能等[4]。

专业技能是一种综合能力,基本组成是交际技能、组织技能及专门性技能等,是在职业技能要求下把所学习掌握的专业知识依据当时的情况进行类比转化应用,是多种能力的结合。这种综合能力的应用保证了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巩固了职业能力的实际效果,继而不断提高导游服务质量。

上述三类职业能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职业品质作为主体主观因素,为导游员的各项活动开展和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导游员职业知识储备是其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这是基于其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而决定的,是顺利开展导游服务的基本要求;导游员专业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评判导游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郭东斌,刘湛.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J].辽宁高职学报,2005(12):67-71.

[2]蒋文中.导游部操作实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0.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发展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阻碍性因素,因此需要基于工商管理职能的优势条件,来促进其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势态。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工商部门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职能,加强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合理利用其优势条件,以此来实现其更好地发展。

一、现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概述

工商管理,即就是借助于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进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指导。其职能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引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首先是引导职能,工商管理的该职能,主要是在企业的发展运行中,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次是管理职能,该项职能主要是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市场秩序、竞争行为,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约束与管理。并且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其具体的生产行为过程,规范其经营过程,让其始终处于合法状态下。最后是服务职能。在该项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为国有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可以对市场发展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

二、依托工商管理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途径

1.国有企业在充分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其改革发展理念的更新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各项职能发挥的工作中,需要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需要通过各项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则需要逐渐改变其传统的改革发展理念,主动接受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支持。通过观念的转变,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的进行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挥,促进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1]。

2.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改革的目标、过程、措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之后需要在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将其优势与制定好的计划、对策,进行有机结合,之后推动企业进行改革,同时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职能发挥,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其在进行具体的发展中,首先需要在国有企业符合相关的标准条件下,对其成立、变更、经营资格、投资方式等内容的获取,提供帮助,便捷、快速的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市场准入资格。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绿色发展通道。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通过广告监管,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通过商标管理,提高其产品使用权利的规范性,通过合同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加强保护,通过经济管理,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其长远有效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发展中,对于市场中不法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2]。

3.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

工商管理部门在其具体的职能发挥中,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该部门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具体的职能发挥中,塑造一个公正、公开、执法必严的形象,并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资金、技术、政策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不断提高其发展的进程。其次需要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针对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文件内容,及时给予办理,并通过绿色通道,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之后需要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国有企业加强联系,并对于具体的改革发展,做好相关的跟踪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支持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其监管的手段,加强革新,以此来不断提高其职能管理的水平[3]。

三、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其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因此需要国有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发挥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优势,以此来促进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郑乃榕.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1):118-119.

[2]宋秀丽.浅谈国有企业科级以下管理干部的工商管理培训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6):280.

第3篇

关键词:教师‘职业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78-01

在课程教育课程改革中,有效提高教师自身能力是重中之中,约束他们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师生间,师师间的交流与互动和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客观对待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想法。大学在合并升格后,大可能强,教师的发展更是需要较快步伐的,同化能力和竞争能力是否是重要的以及教师在发展中以何种面貌展现等都是有特点的。学校要树立起难以模仿的品牌和特色,拥有激烈而合理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教师是需要自觉意识做反省和调查,比如有“转化型”“情感型”,具有发现意识和批评意识肯定是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校改的。

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智慧获得的基本方法和道德知识。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学业上来看有稳定和不稳定的趋势,这一过程有可能是滞后的但却是惊人的。一些学生有理想但学习热情下降,慢慢地懒惰了,给自己带来了苦果; 一些学生组织纪律性强,思想道德进步,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快乐;一些学生成绩忽高忽低,闷闷不乐,不够健康。在实践中,教师创新地去指导学生科学学习,有时为他们设立明确目标,有计划地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新生入学时,的确需要及时适应新环境,认识必要的情况,完成一些手续,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所以教师可以更好地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更好地配合他们的学习生活。让困惑驱逐懒惰,把不相干的因素排除掉。从事事业的愿望与培养学生的激情伴随着孩子们付出。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教师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实际上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动态活动,即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学习,体验,对照,反省等心理活动和客观的实践活动;二是指静态的已经达到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等。如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高度概括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要求:“志存高远,坚定信念”,“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勤奋学习,自强不息”,“遵纪守法,弘扬正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生活,强健体魄”等等。这些新要求也提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度。只有严格有序地约束自身,教师才能加深对职业道德的修养的体会,处理好与学生,学校,社会,国家的关系,真正地做到以身作则。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以下特点:重复性,渐进性,同时性和实践性。重复性是必然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理解职业道德才能进一步内化它,一位位鲜活光亮迷人绚烂的教师形象也由此产生。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特点和规律的。道德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深刻的。正和邪,善和恶,是与非等对立观念的斗争是矛盾的道德。同时性是指情感,意志,习惯,信念等等方面都会参杂进来,影响道德的作用。职业道德是在日常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在实践中教师适应客观状况和要求来正己正人。坦诚地说,对师德修养最好的判断就是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的时候,也能产生一团和气暖洋洋的敬重之情。塑造这一品德的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相互作用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教师需要努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古人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确认识自己即要有“自知之明”。摆脱情绪化的做法,认清课堂现实,这也是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职业道德也是一种情感和品质,是高尚的教师必需具备的素质。

教师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防留心,有没有把自己编进哀怨如麻的故事,希望以此引起别人对你的关注,学生对你的兴趣,你走到了阳光的日子,却又苦于有苦难的天堂。也许撞进了心海上的某一个暗礁上,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暗礁,大海中碰到暗礁不是常有的事吗?打捞记忆中的感动,是让人兴奋的,有希望的。表达流利清晰,带给别人清楚的感受,即使有时被误会,道德的尺度是可以感化人的。

热爱学生和学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谨治学。遵守教育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积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良好作风形象。参与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教育教学工作。不在学生面前发泄私愤,谩骂学校及他人。

第4篇

为了帮助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正式迈入21世纪,需要整合很多其他行业的技术、多年的专业知识积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Oilprice之前曾提出,结合食品工业技术可以提高水力压裂石油的安全标准,然而结合IT行业的技术才能使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真正受惠。无论是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模糊逻辑、案例推理以及专家系统,人工智能都有可以帮助其转型的潜力。

上游爆发

当远程传感器连接到无线网络中,哪怕是从最奇怪的地方,数据都可以被收集和集中分析。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采用人工智能可以在石油与天然气供应链中节约500亿美元,并且能带来持续的利润增长。举个例子来说,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地震数据中更准确地筛选信号和噪声,并减少10%的干井开挖。现在这项技术也被带入了500强公司,早些时候英特尔收购了美国圣地亚哥的一家创业公司Nervana,他们利用这些技术提高石油勘探的操作效率。有了英特尔的助力,石油巨头们可以期待这项技术通过董事会大规模地实施了。

实时大数据

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已经开始利用数据去分析井下环境,随着数据分析成本下降,现在这些技术正在被运用到更小的井中。数据分析可以在危险发生之前提出预警信号。

钻一个井时,机器学习软件会考虑大量不同的因素,比如地震震动、热梯度、地层渗透率,并连同压力等传统数据一起。已经成立四年的西雅图初创公司Seeq 表示,这些数据能帮助钻井在如方向与速度上做出实时决策,以此优化整个钻井作业,同时还能够预测诸如半潜式泵(ESPs)等设备的故障,来降低计划外停机的次数和设备成本。

机器正在学习

在宏观层面上,深度机器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对于宏观经济趋势的意识,从而推动在勘探和生产(E&P)方面的投资决策。经济条件甚至是天气模式,还有生产强度等因素都会在投资决策中被纳入考量范围。Kpler这类公司一直采用地理追踪船只技术,将当前能源船只的航行轨迹与历史趋势进行对比,来帮助运营商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些类型的数据可以帮助确定能源航运业的趋势。

模糊决策

模糊逻辑是一种人工智能的机制,可以在数据不完整或者不可靠的状况下帮助决策。如果用一定数量的输入来设计一个算法,模糊逻辑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提供虚假或不一致数据的状况下克服这些缺陷。模糊逻辑也可以在数据需要被外推,或者需要将信号与噪音区分时通过储存表征、加密钻井以及油井模拟提供帮助。

第5篇

关键词:技能形成;劳动力市场;生产系统柔性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6-0119-06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关心的话题,现代制造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困难。首先,现代制造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其次,高级技术工人的匮乏制约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需要有维修、改造和自创的能力,否则花大量资金购入的设备,不久又会面临淘汰,因此,高技能工人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环。然而,高技能工人的培养不仅仅是建立技工学校,我们需要借鉴当年英国的经验,英国面临技能工人短缺时虽然也开办了许多技工院校,培养了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劳动力市场秩序、技能形成模式和雇用制度,导致劳动技能无法实现高级化,并因此丧失了其在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一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一国技能形成模式与生产系统柔性之间的高度耦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国劳动力市场秩序。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特定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提高劳动者技能,从而增强企业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柔性适应能力。本文试图从技能形成模式与生产系统特性相契合的角度,通过对各国制造业劳动者技能形成(尤其是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与生产系统柔性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探寻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技能的界定

不同国家在技能(skill)的界定上具有其自身的工业导向性,即不同国家对技能定义本身就反映出该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领域。以美、英、德、日为例,对技能的定义可做如下归纳:首先,美国对技能定义有两个特征:一是较明显的行为主义特征(受时间动作研究和胜任力模型的影响)。二是强调与工作相关的技能(job-related skill)。其次,英国对技能的定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国家主导的职业技能概念,使技能向通用职业化方向发展(Knasel&Meed),Chivers认为这一职业技能包括认知能力、就业能力、行为能力、伦理能力和无能力,这样英国更侧重于“可雇用性”等方面的研究。再次,德国对技能的定义受“双元制模式”的影响,技能的概念深深地扎根于Beruf概念基础上,包含了通用技能和工业技巧两个方面。最后,日本对技能的定义,小池和男从“知的熟练”的角度对现代企业中技能熟练的涵义进行了重新解释。松本雄一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技能应包含以下要素:是练习和经验的产物;是一种可以实现预期成果的能力,不仅指运用体力的作业能力;技能本身和使用技能的能力,以及在此结构基础上的对环境的应对能力。

通过对以上技能理论的梳理,可认为技能实际上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劳动者保有的技能(skill),所谓技能形成实际上就是指技能现存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形成;二是劳动者如何发挥其技能的能力(ability),它受企业雇用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深度影响。

二、技能形成及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比较

技能形成(skill formation)的研究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教育学、劳资关系、劳动力市场和政治经济学等,相应地在这些领域中,技能形成的主要模式包括如下典型分类:Furth划分为学院模式、双元模式和混合模式;Green划分为雇主拉动模式、教育拉动的学院基础模式;Calloids划分为企业基础模式、制度基础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国际劳工组织划分为合作模式、企业基础模式、意志模式和国家驱动模式(又可分为需求拉动模式和供给推动模式);OECD划分为市场驱动的高技能模式、市场驱动的低技能模式、交互模式、企业基础的交互模式和中介驱动模式。然而,在讨论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技能形成模式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劳动力市场研究”视角,劳动力市场下的技能形成是以“生产系统对技能的需求”为逻辑起点的,所以本文将以劳动力市场视角对技能形成进行深度阐述。

1、技能形成与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根据各国熟练劳动力市场(skilled labor markets)的现实状况,可以将劳动力市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劳动力市场”(Internal Labor Markets,以下表示为ILM)和“职业劳动力市场”(Occupational Labor Markets,以下表示为OLM)。这两类劳动力市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具备完整的技能形成机制。

ILM的技能主要是在OJT(On The Job Training)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被称作“基于工作的技能”(job-based skills)。由于ILM中的“工作”是企业内部定义的,因而这种“契合工作”的技能形成通常有“企业特殊性”(firm-specificity);而OLM则基本以徒弟训练为主,其形成的技能被称为“基于职业的技能”(occupation-based skills),由于职业通常是独立于个别企业而存在的,因而这种“契合职业”的技能形成方式相应也具有更大的企业间可移动的特性。以OLM为主要技能形成机制的国家,如德国和英国,其技能具有更大的企业间可转移的性质;而以ILM为主要技能形成机制的国家,如日本,其技能则具有更多企业特殊的性质。

2、制度化的技能形成及运用体系

从技能形成的角度,熟练劳动力市场可被分为ILM和OLM两种类型。那么,技能在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中是如何形成的,又有什么特点呢?

(1)OLM模式――基于职业的技能形成。在德国,劳动者的技能形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徒弟训练,指的是就职前的“初期训练”(initial training),形成的是在整个行业都能通用的技能,并通过社会化的职业资格制度保障其企业间转移的可能性。二是被特定企业雇用后通过追加形成的部分,是技术工人晋升到高级技师(master diploma)所需的训练。由于这种训练是由所在企业进行的,因而有着更多的企业特殊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追加训练,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经验的学习,还包括以脱产培训形式在专门学校和工科大学等外部教育机构进行

的专业学习培训。这种初期训练和追加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构成了德国型技能形成的“双元制”特征。

而英国的OLM模式则有所不同,其技能不是根据职业而是根据职群(craft)来划分的,因此在经过了徒弟训练之后,形成的是一种多技能的熟练,并能够在职群的范围内从事多种职业工作。这些经历了徒弟训练的熟练劳动者通过成立行业工会来保障其权益。但行业工会一方面保障了熟练劳动者对保全和修理等熟练技能岗位的独占,另一方面却又阻碍了他们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工人与管理层的分离,隔断了工人向管理层晋升的可能性,同时又未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来保障熟练劳动者的权益,因而员工缺乏进一步提高自身技能的意愿。而对企业来说,由于工会成员对熟练劳动岗位的独占,企业无法通过对一般劳动者进行追加训练来将其安置在熟练岗位上,只能从市场上直接雇用现有的技能劳动者,这也构成了英国低技能的现状的主要原因。

从德国与英国的国际比较来看,虽然它们都属于OLM的技能形成模式,由于在劳资关系、社会教育体制上的差别,使得二者分别向着OLM高技能和OLM低技能方向发展。这种高技能与低技能的差异在ILM中也同样如此,即美国ILM低技能和日本ILM高技能。

(2)ILM模式――基于工作岗位的技能形成。与科学管理密切结合的OJT,将各个阶段的技能培育限制在局部工作范围内,通过短期内在职培训使大量没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能够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OLM模式中的徒弟训练过程,如果除去脱产专业课程的学习,与美国工厂劳动型初级技能形成实质上很相似。在美国企业的岗位结构中,其职务被严格定义和细分化,因此面向工作的技能形成也是细分化的,特点就是定型化和标准化,但其“技能熟练程度”并不高,即与日本相比形成了低技能局面。正如小池和男研究发现:在日本和美国的很多产业里,在ILM中都存在通过OJT来提高技能水平的机制。但是,日、美两国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在平均水平上,日本的技能工人对工作中发生的变化和异常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明显高于美国工人的处理能力。

ILM型的技能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存于其职务结构的,但与美国型ILM的工作控制型细分化职务结构不同的,日本型ILM由于实行的是职能资格制度,其职能的范围较宽。在美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以特定的职务为依据的,因而对劳动者的岗位变更比较困难,同时劳动者的晋升也要受到特定岗位是否空缺的影响。而日本由于实行的是职能资格评价,因而增加了晋升可能性,职能资格是与职务范围的扩大、作业范围边界相对模糊、较灵活的岗位配置转换,及以对工作内容变化的适应性为导向的宽幅技能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劳动者能更深刻地理解各个生产设备和生产环节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提高员工处理工作中发生的变化和异常问题的能力。这也就形成了日本高技能ILM和美国低技能ILM的对比局面。

三、技能形成模式、生产系统柔性与制造业竞争优势

为了解劳动力市场下的技能形成模式与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系,需要在技能形成模式与企业生产系统之间建立对接关系,这种对接关系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体制,它限定了一国的优势产品种类,并决定了劳动力的技能需求结构,所以有必要分析生产系统及其柔性对技能的需求。

1、生产系统与生产系统柔性

生产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生产要素组织,其充分利用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并将输入的加工对象转换为具有一定功能的产品过程。生产系统包括硬件(hard-ware)、软件(soft-ware)和人件(human-ware)三部分:硬件涵盖了车间的物理因素,包括了类似于设备设计和细胞式生产等;软件则聚焦于生产流程与制度,包括物流、信息流、拉力系统、快速换模、质量内建和工作组织等;人件则是生产车间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持续改进、团队作业、工作扩大化和对同事的尊重与信任等。

生产系统柔性则是指生产系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引进新产品的能力、调整产量的能力、产品组合的变化能力、交货周期的变化能力和客户定制变化的应对能力。因此在实现生产系统柔性的过程中,要释放硬件、软件和人件的柔性潜能。但生产系统柔性的实现是以一定稳定性为前提的,正如De Leeuw和Volberda研究指出:一个柔性生产系统具有天然的稳定性,不稳定性是柔性不足或柔性过多的结果。因而生产系统柔性必然要求具备稳定性,这一稳定性的实现是通过“人一机”匹配得以实现的。以日本的JIT柔性生产为例,多功能机器(硬件)与快速换模时间(软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业人员对细微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这对多能工、频繁岗位轮换、团队自主活动等内部柔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作业人员的这种内部柔性必须以长期雇用承诺为保障,即雇用制度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2、生产系统柔性的实现方式

至此,技能及其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的差异性通过“人一机”匹配系统表现在生产系统的差异性上,可从两个维度来衡量:一是作业岗位配置的自由度。二是雇用调整的自由度。前者可称之为内部柔性维度,后者可称之为外部柔性维度。那么日本和德国的生产系统属于内部柔性和外部刚性相结合的模式,即其岗位配置的柔性较大,而雇用调整的柔性则较小。美国和英国恰好相反,其生产系统属于内部刚性和外部柔性相结合的模式,即其岗位配置的柔性较小,而雇用调整的柔性较大。根据前述内容和对各国生产系统比较研究的归纳,可以对各国代表性生产系统做进一步地映像,如表1所示。

3、技能形成模式的社会基础

各国劳动技能的形成和生产系统柔性特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内外环境变化下进行不断的演变。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正在迫使现有体系向更加柔性化方向发展,因此内部柔性和外部柔性,即岗位设置柔性和雇用调整柔性相结合的模式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向更加柔性方向的转变是需要很大代价的,不仅包括教育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等的重构成本,还包括原有的雇用制度和劳动管理模式变革的成本。各国原有典型生产系统的竞争优势越大,其转变的成本相应地也就越高。因此,生产系统与技能形成的发展之间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Lloyd和Payne则认为,在对技能进行经济学分析时,必须高度重视劳资之间的根本利益冲突以及国家在解决这种利益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企业内部的权力关系与外部的制度约束这两个因素,在影响工作的组织方式以及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要转变技能形成方式就需要优化制度环境和平衡劳资力量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技能形成、生产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秩序(包括雇用惯例、教育制度和劳资关系等)等所

有这些制度形态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体制,这一社会生产体制受其初始状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而对技能形成体系和生产系统柔性的改变往往要受到这一路径依赖性的限制。P0weⅡ认为,一个国家要实施一种高技能发展路线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需要开发一种能够鼓励并且支持工人进行持续性终身学习的工作环境。其次,必须确保所有相关利益者齐心协力于技能形成过程,并且积极参与对这些过程进行规划和执行的实践。最后,在开发那些有利于技能发展的国家战略时,需要确保各种决定是建立在最新的精确劳动力市场信息基础之上。

根据本文上面的分析,这种影响是通过大的社会生产体制来实现的,在于技能形成模式与生产系统柔性之间匹配关系,这样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4、对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解释

美国的大批量生产体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美国大的同类市场逐渐形成的,竞争完全基于价格,规模经济和标准化生产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在生产系统上,生产设备专用化,生产技术稳定且变化缓慢,技术并不复杂,同时生产环节倾向于垂直整合。这样的生产系统要求职务被严格定义和细分化,技能形成体系的特征是细分化、定型化和标准化,并且在较窄的职业领域中技能具有企业间的转移性,即前文强调的技能形成模式。这种技能形成模式增强了美国企业的系统分工能力――能够拆分相互磨合的产品组件并迅速地连接产品组件,并逐渐在模块型产品架构上展现出竞争优势。Fujimoto等人认为,美国的这一历史一直延续至今,从过去的福特互换型产品到近年来的数字网络化产品(消除设计上的相互磨合),都可反复看到美国企业减少“相互磨合”的实例。

日本的生产体制也被称为灵活性生产体制、综合性生产体制等,始于战后日本企业在资金和人力短缺情况下针对异质性的市场而形成的。由于市场存在更多不同的偏好,竞争完全基于质量,在生产系统上较多采用多功能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倾向于垂直分解。因此其职务范围的扩大、作业范围边界相对模糊、较灵活的岗位配置转换,技能以宽幅技能或多项技能为主,技能具有企业特异性。这样的柔性生产体制使得日本企业擅长的技术即统合一体化的组织能力,例如对产品组件之间的微妙相互调整、开发与生产的联合、自始至终的工序管理、工作现场的密切交流等。因此,在汽车、小型家电产品、需要精密加工技术的机械产品等磨合型产品领域,Fujimoto认为日本企业的制造优势持续至今。

如果以本文技能形成模式的观点来考察,美国在模块型产品和日本在磨合型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差别,就存在着其历史必然性。那么,如果以社会生产体系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其优势的竞争产品是什么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研发与创新资源大都向国有研发机构集中,因此造成了当时我国制造企业设计资源不足的现象,因此海外技术授权、代工生产或模仿海外产品成为制造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同时,由于劳动力流动性较高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主要形态不是以长期雇用为前提的多技能工,而是优秀的单技能工。这样便形成了我国在所谓的“准模块化”产品中展现出竞争优势。概括而言,即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和单项技能形成体系造就了我国制造业在所谓劳动密集的模块化产品具有了竞争优势,但是这样的竞争优势却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和产业结构转型而逐渐衰弱,也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四、研究启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技能形成体系、雇用模式和生产系统特征的形成有以下特点:首先,形成的周期较长,少则四五十年(如日本),多则长达一百多年(如德国)。其次,生成的路径各不相同,由于这些系统的生成要综合考虑各国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情况,因此,在不同的路径依赖下,所产生的技能形成、雇用模式和生产系统也有所差别。再次,优势领域不同,在不同的产业领域所发挥的效用有较大差异。例如,德国在高精尖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在对成本要求严格的产业如日用消费品方面的发展却极为有限。最后,从当前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来看,生产系统整体的柔性已经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以上提到的各个国家的技能形成、雇用制度和生产系统特性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Brown认为,由于原有体系的惯性,其可能改变的途径和范围都有较大的区别,对其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强化或重构的作用也有很大不同。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管理 隐性能力

提起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许多人想到的是“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方面的内容,许多地方的旅游管理高职生能力培训中也只侧重以上的内容,当然这是不能否认的。上述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仅有“带团、解说、摆台、叠花”等技能是不够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构建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结构,即不仅要注重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等显性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隐性能力的培养,如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设计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一、培育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要求与顾客互动,所以服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前线岗位上,如:导游、酒店前台接待、迎宾员、礼仪小姐等,对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要求更高。这是由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的,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最显著的核心能力,所以有人说:“做旅游的,靠的就是一张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加强语言培训,说好普通话。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讲好普通话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由于当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较差,地方音比较浓重。要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①让学生选修普通话培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练习标准的普通话,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考级促进普通话水平的提高;②让学生对话,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听听是否好听。有了体验就不再被动学习;引导学生在听广播、看电视时留意播音员的说话;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形成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说普通话的语言习惯。

2.借助多种途径加强语言表达教育

课堂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以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多发言;在实训教学环节上,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更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对旅游行业而言,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创新的能力,其次要把自己创新的思维通过设计表达出来,如宣传口号设计、营销策划设计、景区规划设计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例如:①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追求“精通”,更要“优美”,以便日后学生在对客户服务中通过自己的优质服务,让客人得到艺术般地享受和精神满足。比如《模拟导游》课程教师就导游讲解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所学的《旅游美学》、《导游基础》、《导游词编写》、《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自己编写精彩而有个性化的导游词。在现场教学中,老师作示范讲解,并要求学生作具体讲解,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找出问题,不断改进,逐渐提高讲解技能和服务水平。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例如:支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专业设计广告语,自己做校园板报、墙报,为校园文化添活力。

三、提高职业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必然需要大量旅游从业人员,而目前的状况是,真正符合国际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教育成长迅猛,2008-2009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达到145.02%。然而,按照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素质拓展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旅游人才,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出现偏差。近年来,旅游专业低就业率和高失业率的现状深刻说明了这一点。根据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以及目前旅游高职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同时,更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在的教育。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堂内、外的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巩固和强化等方式来努力达到目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形式等都可根据课程特点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且每门课程都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进行服务意识、礼仪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旅游行业对职业着装、语言、形体等有着严格的职业规范,旅游业越发展,对旅游服务者的礼仪要求就越高。所以,一方面,《社交礼仪服务》课程就可以强调把“培育优雅”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心中,让学生首先把自己培养成绅士、淑女,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日常礼仪、礼貌习惯。每次授课时可仿效旅游企业的做法,让学生互相检查各自的着装、卫生、仪容仪表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各自的坐、站姿的情况,课程讲授增加实训环节,让学生多做、多实践。课后则要留意学生是否主动问候他人、是否微笑待人、言行举止是否到位等。由此学生既学习了必要的礼仪知识,又能自觉运用,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与众不同,显示出了特有的旅游职业特点塑造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学院可多举办礼仪比赛、茶道比赛、服装走秀、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提升学生的气质,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字:全日制专业硕士;发挥地学优势;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47-02

自2009年全日制专业硕士开始招生以来,因出现时间短,全日制专硕培养存在一定不足,相应的各种培养机制、培养条件和培养效果没有达到要求。目前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存在诸多争议,如“缓解就业”论、“收益”论、“差生”论、“换汤不换药”论、“招考模式雷同”论等质疑。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具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硕士更加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应推行五年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来说,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是一个新课题。为此,成都理工大学结合自身地学优势特点,在办学过程中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依据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地质灾害防治优势学科平台

我院现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地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立足于我国西部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求,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控创新方法体系,推动了该领域学科发展和进步。重点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地质灾害问题,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和康定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和横向委托项目4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产生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

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独立单位),二等奖2项,部省二等以上奖励30余项,出版专著50余部,国内外1200余篇。此外,我院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二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院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11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在地灾防控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为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二、面向行业开设应用型创新课程

为使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和社会需求,我院立足自身地学优势,面向行业狠抓专业硕士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改革上将学硕与专硕分离,力求使专硕课程改革符合行业需求,更加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以“行业―实践―案例”为理念构建以工程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新知识,并根据行业和相关企业实时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有效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观念转变,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与经济效益。如,近年来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更加注重工程地质、铁路和公路行业的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等知识点,因此我院在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数值模拟和地下结构工程等课程中进行了教学点更新,不断强化考点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研究生的注册岩土考试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使课程教学与行业有效结合起来,突出了专业硕士培养的工程应用创新特点。

三、面向企业聘请高水平企业导师

我院作为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承担着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利用我校地学优势学科平台,建立“工程实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双体系创新培养模式,以工程应用创新建立良好企业合作关系,以模式改革谋专业硕士培养上台阶,为此,我院聘请了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经验,并且了解企业亟需创新技术的高水平企业导师参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及论文指导。这些导师一般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有很强的工程应用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工程应用创新,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我院在对地学类专业硕士的双体系培养过程中,邀请在全国岩土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业界专家承担研究生校外实训指导,比如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卫东教授级高工、中国中铁二院集团屈科教授级高工、四川藏区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李永林教授级高工、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王联教授级高工等参与专业硕士生论文选题和指导工程。他们大都具有博士学位,以及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院总工等称号,具有创新能力,能启发学生进行应用型创新,有力推动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该培养模式将学校、学生与企业融合到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桥梁,既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挑选了适合人才。

四、面向西部环境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体系后,再根据西部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大型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研究生提供地学类实践基地和平台。选择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行业创新能力强、技术生产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高标准、稳定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我院投入100多万元与水电、交通和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内企业共建了“大型水电工程实训基地”、“地震震中区地质灾害―四川汶川野外基地”、“大光包滑坡研究基地”和“地质灾害―四川都江堰野外基地”。这些实践培养基地既可以进行野外地质技能训练,又可开展课题研究;既能承担工程建设和科研任务,又可让学生按行业要求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难题攻关。这些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地质素养、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实现野外认识能力强、重大灾害问题能独立与创新性思考的目标,并能解决实际工程难点问题,可为我国西部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

五、培养质量和效果

为使企业始终保持对研究生校外实践培养的热情,我院主动为用人单位着想和服务,在基地建设、专硕人才培养模式、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先后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长安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同行院校及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学习交流与调研工作,加强了与各联盟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获得了宝贵的信息资源,达到了“加强交流、借鉴经验、启迪思路、推动发展”的目的。在专业硕士考核质量方面,摈弃传统的专硕“差生论”观点,对专硕毕业论文的考核,重点考核毕业论文是否有对实际工程“应用创新”的内容,推进应用创新和服务社会。我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张岩同学经过在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实践培养,先后申请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一种液胀式让压抗震抗高地温锚杆》、《一种高地温隧道支护的桩型预应力锚索》和《内置式全长防腐锚杆》等多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为西部地区多条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研支撑。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我院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效果显著,在就业形势严峻和成都地区其他“985”、“211”高校生源竞争下,我院地学和土木类专业的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培养质量受到了同行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白冰,吴林娜.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大学全日制出版专业硕士为例[J].出版科学,2012,20(5):18-21.

[2]张胜,杨慧丽,许燕,等.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77-278.

[3]孙凯,曾庆吉.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研究――以教育硕士实习为例[J].成功(教育版),2012,(3):6-7.

[4]陈国庆,查凤妹,刘梁.《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79-181.

[5]章小莉,张克君,刘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5-228.

第8篇

一、企业组织战略能及竞争优势理论

企业战略是整体的动态的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战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行动的形式,关注企业与环境,企业使命的确定,建立企业目标,基本发展方针和其他有竞争力的战略发展之间的关系。竞争优势是形成在一定时期,与一个或多个其它企业资源的结合模式的企业。难以从竞争优势,具有时间性从竞争优势的概念看。在时间周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竞争优势也是不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即使处于竞争优势,而在其他时间则可能成为劣势。

二、重视企业组织的战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发展策略

(一)应对国际性企业组织竞争的挑战,进一步培育企业组织战略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应该增强学习意识,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增强企业自身的战略能力,实现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这是管理的基础,促进了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伴随国际企业组织的集团化发展,国际性企业组织的竞争挑战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全球性竞争组织和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增强,打造具有国际性竞争力的企业组织,这种竞争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有公司企业内部的,也有商务公开领域的,从未来国际企业竞争来,中国企业面对的国际企业战略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在管理过程中,同时保持所有业务领域的团结和平等,恰恰是谁面临困境的最高级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确定了战略能力水平的企业参与者是全球竞争,通过创造具有竞争力的组织的力量的优势,以达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终形成企业战略能力与竞争优势。

(二)重视企业组织战略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

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走出成熟的企业发展路线。从国际市场发展的角度分析来看,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新跨国公司关注的重点,这样,也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和外国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就迫切要求中国企业重视企业组织的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提升中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各种类型的中国企业能够以有效的管理组织模式介入激烈的国际竞争。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看,而这个巨大的市场,无论是从地域来看还是从城市,农村的样子,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空间。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操作要重视跨区域经营,如何实现企业组织的竞争优势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国内企业改革的深化,当前阶段应该看得更远一些,直接建立一个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的企业组织,这是非常必要的竞争措施。这是消费者的需求,有更多的人与空间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中国企业经营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一直有怎么办跨区域经营,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问题。因此,深入国内企业现阶段的改革应超越直接的人打造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抗衡是必要的。为此,该组织的战略重要性,是从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能力。

(三)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变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战略变革是企业管理发展规划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瞬息万变的企业组织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管理者要经常实现不断的拓展业务领域的战略转变,专注于新战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组织的变革要坚持用以最小的成本和损失获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管理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问题。通过管理创新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要求企业必须培养创新精神,然而,创新是一种个人的、本能的活动。按照业务领域,追求最佳的整体性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是比较困难的,创业者必须具备的所有关键功能。企业管理创新能力,要求能够创造性融合产品、技术和服务在一起,把一系列独立的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领域整合到一起。

第9篇

[关键词]幼师;职业能力;化学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53-04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关注度的提高,人们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了确保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幼儿教师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何谓幼师的职业能力?一般认为,幼师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适应专业化要求,能够胜任幼儿教育工作,满足特定角色期待的综合能力。有学者指出,幼师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能力、教育活动能力、职业技能三个密切交织的方面。然而,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幼师专业化水平尚处于薄弱阶段,幼师职业能力欠训练有素,限制了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幼儿师范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

从这一目标出发,在幼师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幼师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贯彻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性实践,而且可行性强,可以对幼师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首先论述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的可行性;其次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职业能力,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具体的培养策略。

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的可行性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以下从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幼师生自身特点、化学学科的专业特色三方面分析其可行性。

(一)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

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优秀的幼儿教育人才,在长期实现“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的强国方略。幼师职业本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因而幼师教育不同于普通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这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它的特色。

幼师化学教学应结合上述目标,当然不是以应试为目的,而旨在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力和情感,提高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教学内容的深度,但是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教育目标对培养幼师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了。因此,可以而且应该在幼师化学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幼教特色,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幼师生自身特点

随着各大高校扩招,近年来幼师生的生源质量有下降的趋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较以往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认知偏差,学生畏惧厌倦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书本敬而远之。

针对第一个特点,切不可赶鸭子上架,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而违背她们的认知水平;应该适应幼师生身心发展以及未来职业的需要,为她们量身定制课程方案,使其既能达到幼师生的培养要求,又顾及学生的能力减轻学习负担。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是老师的责任,因此针对第二个特点,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改变陈旧观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即所需”,让她们尝到甜头并逐步建立信心。

目前,不少学者针对幼师生的特点,就关于如何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包括精选教材内容、破除普教模式等。笔者认为,化学教学和幼师生职业能力训练的结合是相得益彰的,这就是将幼教特色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当中,可以使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能力上有所长进,推动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三)化学学科的专业特色

事实上,综观幼师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与化学学科的专业特色,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她们既要回答幼儿因好奇心提出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食品、卫生、保健常识,还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照顾和保护好幼儿,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行为的细微发展和变化。而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科学素质为中心的学科,化学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的科学素养和良好品质,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化学教学相关幼师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研究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师生的职业能力构成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饶淑园副教授认为,根据幼儿教师职业活动对象和工作性质的特点来看,其职业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能力、教育活动能力、职业技能三个密切交织的方面,尽管可能未必囊括全部能力,但她认为已经反映了幼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的和主要的部分。其中,认知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教育活动能力是指幼儿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生活指导、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教育教学组织、沟通、创新等能力。职业技能包括唱歌、跳舞、弹琴、绘画、手工制作等带有专业特色的能力。

下面笔者有意识地将上述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化学教学实践融合起来,提出一些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策略,以期突出化学教学中的幼教特色,提升幼师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出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幼儿教师。

(一)构建合理的幼师化学知识结构

合理的幼师化学知识结构是教育活动能力的必要成分。它包括基本的化学常识,幼儿营养、卫生和保健知识,环保知识,基本的数、量、形概念等。这几个方面恰好可以满足幼师生的职业需要。

尽管幼儿教师并不需要直接系统地向幼儿讲授化学知识,但要能够回答幼儿提出的跟化学有关的简单问题,解释发生的事实。例如“面包为什么又松又软”、“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香水这么香”等等,给予幼儿适当的科学启蒙,还要做好保育工作。

如前所述,我们减少了幼师化学教学内容的深度,缩减过于理论和抽象的部分,强调化学的生活化、趣味化以及绿色化学。从这一点出发,在幼师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跳出普教框架回归主干知识,结合职业特点拓宽实用知识。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面要求相对宽一些,尤其是碳、氮、氧族及其化合物、金属与合金、酸碱盐等相关知识,因为它们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而诸如原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等大可略讲或不讲。对于涉及幼儿营养、卫生和保健知识和节能环保的内容,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筛选出来,并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以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与人体健康、食品添加剂、打破体温计该如何处理、儿童食物中毒处理对策、汽车尾气及其危害等。对于基本的数、量、形概念,以及对一些数量的估计,如1毫升、1克有多

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涉及到并加以训练。

(二)培养幼师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观察、思维、表达是认知的基本过程,这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幼师的想象、分析、教学、沟通等能力。

观察能力是幼师洞察幼儿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发现教育契机、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必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思维能力是幼师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够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灵活处理各种各样情况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幼师与正处于语言发展阶段的幼儿谈话、传递信息的能力,还包括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显然上述三者是幼师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作为认知的连续过程,观察、思维和表达可被当作一个序列,在化学教学中同时进行强化训练,并使之协调发展。(1)以往学生观察时随意性很大,甚至连要“看”什么都不知道,观察效果甚微。因此,就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观察习惯,明确观察的中心和顺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其次可通过设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步骤、有方法地观察,对于关键现象要及时提醒。长期训练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2)看完了一定要想,学生要能够把直观现象转化为理性思考,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对于幼师生,可以引导她们按照“这是为什么呢”、“那又会怎么样呢”、“不这样行不行”的套路进行思考,既满足幼儿园的日常需要,又拓展思维潜能。(3)想好了一定要说,要求学生必须把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的过程、结论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和外界进行有力的沟通交流。幼师给幼儿解释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把道理讲得极为浅显,把简单的科学道理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深入浅出,使幼儿在玩笑之间获得科学知识的启蒙。观察发现,幼师生在这一环节往往自己似乎明白,但真正去表达时却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务必清晰,语言应做到科学、规范、严谨、通俗、优美,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还要创设幼儿园情景、搭好台阶让学生放心地说开去,让化学课起到口语表达训练课的作用。

(三)培养幼师生的学习习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爆炸,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产生了终身学习的需求。终身教育倡导者、法国教育家保罗・伦格兰德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该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是对幼师教育活动能力的要求,更是良好公民素质的要求。

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激发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园日常活动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幼师要有较强的搜集处理信息、整合知识能力,才能解决更多实际问题;幼儿教师还应有创新精神,富有想象力,才能与时俱进。为此,在化学教学当中,平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分享学习经验,如制定目标、听课、做笔记、复结等。化学教学思路可仿照“科学探究八步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和评价、表达和交流。这样不仅授之以渔,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和持续成长,还可巩固化学学习的效果。其次,鼓励学生平时多阅读报刊杂志,上网获取信息和资源。例如,让学生留心涉及化学、科学以及幼师职业相关的内容,做成精美的剪贴报;让学生搜集“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组成题库,并在每堂课前五分钟由一名同学从中选择一题,向台下的“幼儿们”进行介绍。在创新方面,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多维度思考外,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化学课程展示,也是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尝试。

(四)培养幼师生的动手能力

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手工创作、制作简单玩教具、创设活动环境的能力,要有一定的绘画、书写能力,要有指导、护理幼儿生活的能力;优秀的幼儿教师的行动往往更加勤快、麻利、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笔者把这些行动的能力归结为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幼师生的动手能力则可以在实验课中得到充分地训练。首先,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注意操作规范,以良好的实验习惯影响学生。涉及仪器、药品、步骤较多的实验时,应特别注意操作的条理性、有序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其次,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麻利的实验作风,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卫生清洁,做完实验及时清理实验台面,盖好仪器设备等,对于称量、溶解、转移、摇匀、洗涤等基本操作更要反复练习。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可以引进幼儿园的趣味小实验,对幼师生的要求不应只停留在做完、做对的层面,可以进一步要求她们在操作过程中增加一定的表演性,甚至可以带一些解说等等。此外,在平时书写化学式方程式、绘制实验装置图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整齐和美观。简言之,就是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幼儿教师。

(五)培养幼师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这不仅关系到幼师自身的健康,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情态,对塑造幼儿的良好性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一般包括“五心”(爱心、细心、耐心、信心、责任心)、积极的情感、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广泛的兴趣、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等等。

在幼师化学教学中应渗透“育人”的理念,让幼师生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教师上课时首先要精神饱满,干净利落,充满热情,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和谐、信赖的心理氛围。其次,要鼓励幼师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树立信心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针对幼师生化学学习中接受能力不强、反应较慢的特点,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及时提出建议并调动其内驱力不断完善自我。另外,在化学计算过程中,可以训练学生沉着、严谨、细心,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沉着、耐心、节约、注意安全的习惯;在介绍化学轶事时,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化学家们不畏险阻、甘于奉献、勇于实践创新、坚定不移的精神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了职业能力在幼师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师生的职业能力,是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更是将幼教特色和实际情况自然地融入到幼师基础文化课程当中。实践表明,幼师生对这样带有浓厚“职场色彩”的化学课普遍欢迎;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幼师生,往往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职业能力,在就业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幼师生的素质条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而她们也更容易接受“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的技能性培训。因此,良好的职业能力应该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职业教育中应重视“职业能力”多层次、多方位的迁移作用,在培养模式上要突出有助于未来从业者专业化的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服务。这一理念并不限于本文的范围,在其他学科、其他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中都是值得尝试的。

[参考文献]

[1]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冷燕平,创新务实,提高重效――简析新编幼师化学教学大纲、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能力培养功能[J],师范教育,2000,(7)

[3]王惠君,竺辉,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08,(8)

[4]康建琴,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框架的初步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