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的具体内容

时间:2023-06-22 09:32:29

导语:在德育的具体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的具体内容

第1篇

[关键词]商流 物流 流 时间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08-01

流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柱,其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并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流通过程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变为消费者所有,需要解决所有权更迭的问题;二是要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消费地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通常人们将前者称为商流,将后者称为物流。

商流与物流既可以是相统一的,又可以是相分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运输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是商物合一的产物。文章将以“流”这一概念作为切入点,针对商、物分离与合一这两种现象展开论述,以公式表达的方式,分析商物分离与商物合一的具体内容以及其演化过程。

一、“流”的概念

“流”在古代汉语中有河流、水流之意。如《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水流,一定会有水流的起点、流动的过程以及水流的终点,其表达公式为“起点+过程+终点”。物流与商流活动是“流”的概念在社会流通中一种形象的引申与运用,自然也有相应的起点、过程与终点。“物流”的过程指的其实是货物的实体流;而“商流”的过程往往以货物的资金流为标志。资金,即货币,在政治经济学中被称为一般等价物。

二、商流与物流

(一)商物合一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较为不便,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人们通常会将各自生产的劳动产品运至类似于集市的聚集地C(如图1所示),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所需要的物资,比如说A用一把石斧换取B的一只羊。在(一)中我们选取石斧作为等价物。A先拿着等价物石斧至C地,与B达成交换意向,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随后其牵着交换得来的羊回到了所在地。整个过程的表达公式是:

(二)商物分离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人们交易之间的地域界限,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人们之间的来往更加便捷,也更加频繁。如图2所示,在卖方市场下,消费地的A来到生产地,与B签订购买合同,B收到货款后,开始组织生产,最终在合同约定的限期内履行支付义务。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同理如图3,在买方市场下,生产商B为扩大销售,自己负责把生产的产品运至消费地,与A达成交易,待A支付货款后返回所在地。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电子商务

正像上述两个公式所表述的一样,聪明的人们发现无论是在卖方市场下,还是在买方市场下,商流均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即商流起点≈商流终点。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大行其道,为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人们便将商流活动转移至虚拟网络,即在线上完成所有权的转移,在线下完成货物的实体流通,电子商务开始萌芽起步。

但是其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回避不过去:买卖双方之间彼此未建立起信任的时候,通过线上交易预付款,买方担心支付了货款收不到购买的货物;而如若后付款,卖方又会担心运送完货物后,收不到应得的货款。为了打破这一怪圈,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短途配送主导的商物合一开始应运而生。

(四) 商物再合一

生产所在地的配送中心取得生产商的信任后,将货物运至消费地。消费者查对无误后,向配送中心支付应付货款。然后配送中心会在事先约定的时期内,比如每个月月末,将应收货款转入生产商的账户。该过程的表达公式为:

三、 结论总结

商物分离:商流起点≈商流终点;

第2篇

分公司...部:

.年.月.日分公司召开营销能力研讨会,讨论关于21年全省营销发展计划,..中支就讨论内容有以下落实举措:

一、经代渠道公司化管理

(一)经代渠道梳理

1. 经代渠道清分:现有自有业务渠道7家、费用处理渠道4家,根据会议要求,需在4月30日期完成清分,仅保留两家费用处理渠道,分别是 ...、...;

2. 差异化管理:根据会议指示,..中支将对不同类型渠道进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差异化实施举措体现在:

(1)保费规模高的提高续费时效,每月费用结算两次;

(2)边供高的渠道可以指定阶梯奖励;

(3)品质好的渠道可放宽承保政策,比如特种车。

(二)业务人员类型清分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维护型人员的清分上限为2人,根据实际情况,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转化...为维护型人员。

2. 拓展型客户经理将按照分公司各项指标进行严格考核。

二、专项业务团队建设

1.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2021年剔除超赔险后的非车险保费任务为...万元,针对此任务,我中支将按照以下几个举措推进非车险业务发展,保证任务的全面达成:

(1)利用线上诉责出单的优势大力推动诉责险的发展截止到3月25日我司签单保费..万元;

(2)2021年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各施工单位投保安责险事宜会要求更加严格,所以我司抓住此契机,大力拓展;

(3)加强日常非车业务培训,参训人员扩展到全体员工,大力推动全员营销。

2. 为助力非车险业务快速推进,我中支将于5月31日前完成非车险销售团队的组建,4月30日前完成1名非车险客户经理的引进或转化,具体增员举措如下:

(1)组织全员转发非车险团队长招聘海报,在同业内猎取有非车基础的业务人员;

(2)在招聘网站非车险团队长招聘信息。

三、个代队伍发展

(一)个代政策区分,坚持个代政策单独申请,申请模板如下;

模板:详见附件。

(二)发展过程中,独立个代优先于团队个代,具体发展推动举措如下:

(1)组织后线员工参与独立型个展,给后线管理编制定增员任务。

(三)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于4月30日前保证个代拓展岗的人员到位,具体增员举措如下:(已有个代拓展岗的机构可不填写)

..中支已有个代拓展岗。

(四)个代与经代(销售团队)的承保政策差异化,具体差异点位/差异化如下:(点位必填)

(1)非营客车跟单费用高于销售团队1个点,其它车型与销售团队费用一致。

四、销售团队规范化管理

(一)日常管理落地举措如下:(含活动量管理)

(1)已分解任务目标到个人,且已制定了团队日报表,对当日任务不达标人员进行督导;

(2)实施团队行事例管理;要求团队内人员每周上报行事例,且团队长及时督导。

(二)车险续保率落地举措如下:

(1)及时下发续保清单,督导客户经理对可续保业务进行认领;

(2)每周固定时间对已认领的业务进行追踪。要求客户经理对未续保的业务进行情况说明;

(三)线上出单率落地举措如下:

(1)现..中支业务二部除特种车业务外其余业务均使用全民保代出单。

(四)前线培训落地举措如下:

(1)每周固定时间对业务人员进行一对一电话沟通,加强掌上宝“每周一课”学习的督导;

(2)建立团队学习沟通群,及时转发公司相关培训内容,提高“营销大家谈”参训率;

(3)每周组织一次线上会议,每月组织一次现场会议,分阶段组织团建活动。

(五)人均产能及边际贡献率考核落地举措如下:

(1)日常培训内容增加业务员相关考核数据讲解,

(2)对于低产能人员加大日常业务跟踪督导,保持高频互动,紧抓活动量管理,做到及时预警提示。每月筛选保费时间达成率低于90%的销售人员,每月业务督导、帮扶不少于4次。

(3)中支加强业务分析能力,及时筛选出边贡高的业务,鼓励业务员发展。

五、营销专员考核

根据会议指示,我中支将在4月30日前完成营销专员的内部转化/外部招聘,具体实施举措如下:

(1)在招聘网站招聘信息,招聘有相关管理能力的业内人员。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念;德育渗透;探讨

对于在小学数学中如何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有机的德育渗入。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且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生活理念,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有机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应该根据所要传授的具体内容,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的理念,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的数学知识,搞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

2.有序渗透原则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教育不同的德育内容,而且要抓住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从而将德育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地渗透,这样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理解德育知识。

3.适度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内容的教育,因此要注意德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可接受性以及主次分明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一定会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以及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与精

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精神。

2.注意联系实际进行

对于德育仅靠教师口述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效果的,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深刻与复杂的词汇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很可能出现学生对教师所要教育的内容无法全面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德育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以及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从而达到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3.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例如书写要规范、学习要认真等,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认真地写板书,树立学生心中良好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的

目的。

总之,对于数学中的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庆超.论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J].飞:素质教育版,2013(10):202-203.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 《德育》 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

以矛盾特殊性原理为依据,可知,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德育》课程内容及评价方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应该是“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也均应围绕这一目标实施。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设定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中职这一人生的发展阶段与普通初中、高中、大学相比都有自身鲜明的特殊性,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或以高中政治课为模版简而化之。中职生和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会立即面对社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但中职生又相对缺乏大学生那般的对事物的深入理解能力,中职生对于高深的哲学理论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与生活接轨的德育教育内容,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应设定为“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

“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三者是紧密联系,逐层递进的。其中“能生活”是最低层次,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从而获得脱离父母仍能够独立生存的能力,这是教学目标的最基础的内容;“会生活”是在“能生活”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懂生活”则是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是对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培养崇高的思想道德和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的要求,这方面的内容虽是最高目标,但同时对于中职生而言,也是最难实现的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依据原则

以“能生活、会生活、懂生活”这一教学目标为依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考评设置均应以学生学会生存本领为第一原则,内容方面应最大程度上贴近与中职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教会学生在社会上求生存必备的能力。

(二)以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为重要考量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教会学生求生存这是人的第一本性,但同时要教会学生求生的正确观念,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对中职生的期望,包括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社会公德等方方面面,因此,学校也要以社会期望为重要考量,教会学生“生存、正确生存、堂堂正正生存”。

(三)以学校实际教学能力为基础

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和本校的特色。这需要学校对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课时分配有清晰的认识,以自身的长处入手,分配更多的课时在关键领域,对于暂时条件不足的教学方面,应不断地、稳健地推进工作,防止工作简单化或只求全面不求精致的情况发生。

三、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存和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德育》教育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也涉及很多方面,但其具体内容应包含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等三个主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也是首要的方面,是改革授课的实际内容,重新调整内容模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生活为根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多种层次的基本需求,其中首要的是生存的需要和满足,由此可见,《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首要注意加强经济生活相关模块的内容。该模块应包含以下内容:商品、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货币、货币职能、资本、金融、信用机构、信用工具、理财工具、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等。当然,这些内容在比例设置上也要充分考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程度。其次,要注重法制社会建设过程中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与此相关的法律知识大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以及与治安管理处罚、劳动、合同、劳动者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赠与等内容相关的知识。这些内容是法制社会下劳动者保护自身权益及遵守社会秩序的前提。再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领域。复再次,浅显哲理内容的涉及。这四大模块的内容,特别是事例、案例的选择应紧跟时展需要,不断更新。

另一方面,应注意各模块内容的不同比例分配问题和模块教授先后顺序安排问题。从比重上讲经济生活、法律相关知识的比重应大一些,经济生活、法律知识各模块内部的内容也应该各有侧重,政治生活、生活生活内容相对简要些,至于哲学方面,涉及到“懂生活”这一最高层次,应降低比重,若课时紧张,这部分内容也可选择性忽略。从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也应该以比重大小为依据降序排列,重要知识排首位。

(一)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上,可以传统教授法为基础,结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习,还可以引入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或以作业等形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第5篇

以解放思想审视德育实效性

在学校具体德育中,德育被简单地认为是自上而下、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教育过程。只看重教师授的需要而忽视学生对德育的内在自发需要。德育内在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的双主体性,即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以往的德育思维方式却仅以教师传授德育知识能力的好坏来衡量德育的好坏。不看学生的个体对德育需要的状况,不看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内化效果。故而这种单向度的思维不仅使德育缺乏人文的关怀,而且使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使学生和德育内容对立起来,德育出现低效状况。二是思维方式封闭性。思维方式封闭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往往只局限于国内,而与国外交流借鉴很少。德育一直都是各国重视的对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德育问题更是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德育的改革,为适应当代技术经济和社会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各国德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其具体内容中从对学生的具体生活要求走向全世界全人类生活的各方要求。从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走向适合社会需要的基本品德修养。而我国却对此借鉴甚少,德育还是按照以往的老路子走自己的。于是各种社会公德问题及在其基础上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等出现了,德育面临新的问题,即实效性被弱化了。二是对本国国内德育认识封闭僵化,局限于仅仅只用一个模式来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显然,这是不够的。我国是一个多区域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区域不同,文化不同,而民族心理也会不同,我国德育只强调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模式而不考虑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导致了德育内容与实践接受水平的不相符。这缺乏开发性的德育思维方式使得德育面对各民族时,实效性低下。[5]三是思维方式的静态性。主要表现在缺乏时展性,所谓时展性就是社会的发展和德育对象的发展。

以解放思想为根基提高德育实效性

1.当代德育的多维式思考所谓多维就是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的考察德育,即要讲究“多”又要讲究“维”。不局限于德育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模式而抓住不放,要从德育的整体过程出发思考。德育是一种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活动过程。不但要看到外在环境影响还要看到主体内在环境影响;既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活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更要看到多种因素之间的有效关系和平衡关系,不能单向的片面的只看到其中的一点而隔裂其它因素与其的关系。德育的实效性的好坏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找到组成德育这一过程各因素之间最佳结合点和平衡点。以整体和全面意识来考察、分析德育,使其产生真正价值和效果。“过”和“不及”都是不可取的。2.当代德育的开放式思考所谓开放式就是德育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面对多方德育对象,吸收多方先进德育思想,灵活解决多方德育问题。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我国德育思维的转换已成为一个历史性课题。首先德育应打开国门,不仅要敢于接受国外的思想意识,而且要主动走出去,吸收国外的思想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众多人口的大国,其文明发展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封闭就会落后的历史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积极吸收全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因此,在德育的建设发展上,我们不仅要解放思想,转变封闭的德育思维方式,由只仅仅关注本国德育活动转向关注世界、全人类的德育活动,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对话与交流中,以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心态自信地走向世界,从而实现德育思维方式宏观转变。现实表明“兼容并包”的德育思想更能适应当前时代及整个世界对德育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无根本地全盘接受,还应清醒地抵制对我国德育本质不利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我国德育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得到开放式转变。其次,德育不仅要向国外开放而且要向国内开放,更要向国内的德育个体对象开放。[6]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德育对象的特点,设计必要的品德意志情感培养环节,力求德育内容的充实化、民族情感化和现实化。3.当代德育的动态式思考所谓动态式思考就是在德育过程中不固定在某一点上,思想勤快敏锐,具有洞察力,能够根据观察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地思考分析德育问题,并用新的方案来解决德育问题。它的根本特点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思维的程序、思维的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特殊时期里,德育就应该思考社会的价值需要,并动态地分析德育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满足当前多元文化下的社会需要。在多元文化下,要根据德育对象的发展需要主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强化手段,采取灵活生动的德育方式适应德育对象发展。主动迎合来自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挑战,在变化发展中自我总结,自我更新,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

作者:王兆娣 单位:安康学院教育科学系

第6篇

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以《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德育目标内容》为依据,以日常言行规范的养成教育和专项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两个层面的考评为主要手段,一个层面由德育处牵头,其他有关部门协助,分八个方面评定&“精神文明班集体&”。另一个层面由年级组长指导,班主任具体操作,科任教师协助,初中各班按初中生综合素质考核条例精神,制订各班综合素质考核条例,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每周小结学期末评定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定期报告家长;小学各班根据各自的学生特点和班级情况,制订班规,每周小结,以贴小红旗、小红花的形式考评每位学生的在校表现,定时报告家长。专项教育活动由学校有关部门谋划组织实施,各班级按工作安排进行,各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及时深入开展在德育管理方面。年级组长、班主任每月初确定工作内容及措施,每月末汇报工作情况及效果。

二、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1、依据《班主任工作常规》班主任按常规要求做好日常工作;年级组长加强检查、监督及时明确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定期进行工作小结,客观分析评价,肯定成绩,查找问题,寻求办法,采取措施。

2、班级学生量化考核

各班都要制定《学生量化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评价,并公布结果;初中与小学公布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形式;各年级在制定具体内容时,要依据本班学生年龄段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不可提过高的要求,也不可降低要求。

3班集体考核评价

德育处修订《精神文明班集体考核方案》。在上年七方面内容基础上增加学风一项,共计八项考评内容,新制度发放到每位班主任,以便班主任加强工作针对性。

4、明确德育目标内容

德育处制订《金盘实验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发放给各班主任,格班主任每月初按目标内容细化本班的工作目标内容、措施、要求,制订月份工作计划。月末按工作内容、效果、成绩及不足写情况小结。计划及小结及时上交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按上述要求制订月份年级工作计划及小结上报德育处。

5、班主任培训工作

在现职班主任中,挑选新班主任为培养对象。由年级组长传帮带,组织学习理论,严格要求遵守班主任工作规范,在工作过程中提高培养对象的实际工作能力。

6、学风建设

本学期的专项教育工作之一。德育处牵头,教务处协助制订方案,由年级组长牵头执行,各班主任具体负责实施,有关科任教师行动,在课堂听课、早读和自习、作业缴交三个方面提高要求,抓出效果。

7、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工作针对工作过程存在的不足和成绩,采取戒勉谈话的形式。由校级领导和部门领导一同约见个别教师,肯定成绩和优点。明确提出不足,帮助分析原因及采取措施等,限期整改。

8、家长学校工作

组织家长听报告。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初一新生军训2、稳定开学秩序3、仪表整洁4、安全教育、排查

十月份:

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1、组织建国60周年成就图片展览2、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集结号》(初中),组织学生写观后感

3、组织家长学校

十一月:

1、中考迎考工作2、组织召开家长会3、法制教育

十二月:

1、迎元旦黑板报2、安全教育3、仪表整洁

第7篇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来源和依据。此部分要写清课题是如何选择的,根据是什么。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即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给人以怎样的提示和借鉴,对学校工作、人才的培养有什么积极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与概述

即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课题的范围,要解决问题及措施、方法途径等,如果在课题名称中涉及到新概念或具有特殊内容的词语,还要作出解释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课题研究的原则是指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和遵守的法则和标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这部分内容是指课题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预期要达到的总的标准。

一般写清三方面的内容:

(1)理论目标,即通过研究,最终总结出什么规律或什么新思路,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新模式等。

(2)育人目标,好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研究对象应当发生怎样的变化,达到什么预想的标准和程度,越具体越好,具体写清应达到的

目标。

(3)工作目标:即通过研究将会给全校更大范围的工作带来什么变化,达到什么水平。如 ①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使学校和教师树立起现代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师生观等,②提高教师队伍思想素③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有利于改革、敢于创新的德育气氛,鼓励教师、学生大胆探索,善于通过教育科研提高素质、提高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此部分要详细写明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法和措施,即把课题研究的内容细化为各个小问题或具体内容,并针对各部分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途径和策略。

(六)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即课题研究选取哪个集体或部门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否有对比对象,两者的基础情况如何(两者的基础必须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才有研究的价值)。

(七)研究的步骤和进度

即课题研究分几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大约用多少时间,完成哪些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等,即具体的时间、工作进度和人员安排情况。

(八)成果的预期形式

即最终完成课题时要显现的最终成果,一般为研究成果报告,有的层次高的成果是出著作、编教材、制成音像制品等。

(九)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按主持人、课题组成员、指导教师的顺序逐一介绍课题组成员的自然情况和分工情况。关于人员分工的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的介绍: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包括课题名称的确立、实施策略的制定、过程的监督、各项工作的安排、经验的管理、实施方案和结题报告的设计及撰写。但也可以与共同商讨、确定主要内容之后,择成课题组中主要执行者,或课题组骨干成员具体执笔完成。

课题组成员:(1)其中选派1—2名,具有教研科研管理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人员做主持人的助手,协助主持人设计布置和实施研究计划,组织其它成员开展研究活动,并对课题的各项活动,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经验、吸取教训、整理资料、建构档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并定期组织本课题组成员学习和培训。

(2)其它课题组成员,要认真执行课题计划,搜集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成果,记载研究实施过程、整理活动资料,并随时向课题负责人提供建议和意见,协助课题组完成各项工作。

第8篇

(一)

动力区教委对全区20多所小学的德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校德育工作有随意性和漂浮性,今天一个中心,明天一个中心,德育成了应时性的工作。加之单纯追求高目标,不注重学生思想形成过程,导致德育工作低效益,甚至负效应。

针对这种情况,本着“突出基础,侧重日常,贵在积累”的思想,动力区教委的同志们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制定了(动力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实施细则),对小学德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这份《实施细则》把《小学德育纲要)提出的十大教育内容分为基本生活规范、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共设置了22个训练项目,66个训练内容,226个训练点。?一至三年级为第一个教育循环段,侧重于优良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四至六年级为第二个教育循环段,在前一个教育段的基础上,逐渐加重道德观念的启迪。

《动力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实施细则》提出了“小学德育重在训练”的观点。

每一个循环段的训练项目要一年操作一遍,三年共操作三遍。每一遍操作的项目相同,但是范围、深度、训练点都不同,符合学生思想品质螺旋式发展的规律。

这份《实施细则》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曰“低”。即工作起点低,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如一至三年级的德育训练要求侧重于养成教育。具体指导学生遵守生活规范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态度,活泼快乐地生活,成为人人喜爱的孩子。

二曰“斜。即教育坡度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培养什么习惯,培养到什么程度,各年级都有明确的、不同层次的规范性要求。这样,同一内容,经过不同阶段的训练,逐步深入,就会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矗三曰“细”。即工作要求细,对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具体要求,有指导,有检查,有评价。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动力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程序。每一个训练内容都大致分为明理课,训练课,评价课,专题班队会总结、在家庭和校内外实践等几个环节。甚至细到每周每天的安排。如周一是升旗;周二、四是导训课;周三是红领巾广播站自播节目;周五是时事教育。

四曰“实”。即所有的训练点都是小学生能够操作的实实在在的事,没有空洞的口号与说教。如比较抽象的“勇敢”一项,从要求一二年级的有病不怕打针吃药,跌伤不哭,敢单独在家,单独睡觉,到二三年级上学不用父母接送,遇到困难不依赖父母,独立解决,对于同学中的不良行为敢于批评帮助,都是小学生能够实践、常常未能做到的。

(二)

小学班主任做德育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如何做,做什么?回答却不尽相同。

《实施细则》把平时班主任零打碎敲的教育纳入了明确的体系,要求具体又留有充分发挥余地。增强了班主任的自觉意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锅炉一小的青年教师苏玉霞,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孝敬”的教育,一直到三年级,抓住情感这条线不断深化。苏玉霞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家访中所掌握的情况,精心设计每一次导训课。学生们一年级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二年级学会疼父母,三年级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到爱老师、爱同学。爱周围的人,学会了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内容重组

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人际沟通、礼貌礼节、普通话等课程,合理开设职业指导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其重组将有利于职业指导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目前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我国教育的整体结构存在问题,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类课程也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如灌输式教学,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与市场对应性差等,这些问题影响了职业指导类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针对性差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年龄为15-18岁,处于最需要引导的青春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惑和烦恼,需要他人的关怀和帮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职业指导类教材往往只重视对职业的介绍,忽视了人的特点和作用,缺乏时效性,指导意义较低。

(二)课程叠加,内容雷同

职业指导类课程虽然明目不一,但是很多内容雷同,例如就业与创新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科在许多地方存在相似的内容,却被设置在不同的课程里。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许多老师都在重复相似的内容,但是没有充分阐释具体实践的不同,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这种课程设置只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却无法使学生得到应用的提高,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由于课程设置的刚性导致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三)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指导类课程是根据教学大纲设置的,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以传授普适性的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间及各学科间的特性,如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却没有实践部分,显得十分空洞,没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由于教材和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远的距离,因此理论无法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致使学生在接收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无法应用于实践,学生只希望能够通过考试,在课堂上记录老师的讲义,课后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却很少有对授课内容的深入思考,使得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无法就某一问题与教师直接沟通和平等对话也导致了职业指导类课程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互动较少,学生惰于思考。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具体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类课程重组后应由三个模块组成,分别是理论指导模块、实践能力培养模块、综合考查模块和实习与实践锻炼模块。理论指导模块可以设置为8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法律与政策、职业道德及职业行为规范、自荐书书写指导、职业生涯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块可以设置为1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自荐书评比活动、口才培训活动、形体礼仪培训活动、沟通能力培训活动、应变能力培训活动、细节问题演练活动。综合考查模块可以设置为12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形体礼仪展示、口头表达展示、操作技能展示、模拟现场招聘。实习与实践锻炼模块可以设置为4学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实习、人才市场观摩与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理论指导模块

1.就业法律与政策

主要讲授什么是就业、就业政策与法规,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就业原则及人才市场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职业道德及职业行为规范

主要讲授职业与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职业及其地位和作用,了解职业行为规范,准确了解特殊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

3.自荐书书写指导

主要讲授个人简历的准备、自荐书的书写,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荐材料写作的能力,能够整理好个人相关资料和信息,迅速快捷地在书面上展示自己。

(二)实践能力培养模块

1.自荐书评比活动

主要指导学会开展自荐书评比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检查和相互对比,取长补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自荐书写作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自荐书写作,提高学生自荐书写作能力。

2.口才培训活动

主要开展演讲、朗诵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目的是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形体礼仪培训活动

主要开展形体和礼仪方面的训练,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特殊行业的正确站姿、坐姿和走姿,掌握礼仪,培养气质。

4.沟通能力培训活动

主要开展与陌生人沟通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与陌生人沟通来克服害羞、胆怯等心理,使学生能够落落大方地将自身优势在陌生人面前展示。

(三)综合考查模块

1.形体礼仪展示

要求学生进行形体礼仪展示,体现学生受训成果,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形体礼仪。

2.口头表达展示

要求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展示,展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普通话应用水平,让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操作技能展示

要求学生展示操作技能,验收技能培训成果,帮助学生熟练技术,增强应聘竞争力。

(四)实习与实践锻炼模块

组织学生观摩人才市场,与管理人员座谈,促进学生对应聘流程等进行全面让你是,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倡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老师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将纯理论性的教学转变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搜集相关就业信息,参加市场招聘面试活动,提高学生的应聘竞争力。

(二)追求实效,求真务实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建立完备的教学体系,要做到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在课程设置后,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卷面表现和实践表现进行全面考量,对学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谈玲华.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温树田.就业与创业指导[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黄力毅.人际沟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