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30
导语:在中学教育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化学
《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的素质.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具体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有效教学的实施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中学的化学教学体系中,初中化学把学生引入了化学的宝库之门,因而具有启蒙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有效准备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备好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需要学生去探究,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化学教学能否成功,学生能否从课堂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并由此产生对化学的兴趣.
教师要深入细致研究教材、课标、中考说明和中考试题,确立好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组织实验,吸引学生参与.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初中化学是他们接触化学的开始,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化学兴趣和热情的开始,也是一大关键.
二、有效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发展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要关注其表达的形式和方式,对于教师的讲课而言,其语言风格及感染力也是能够影响学生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性敏感的初中生具有显著的效果.在化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一些化学韵语、口诀、诗歌和顺口溜,可以增加化学课堂语言的趣味.
教学与探究结合,学生活动的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系列的化学实验的调整,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的生成、运用与归纳构建成知识体系.
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愉悦、求知和成功的课堂情景,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认识和理解化学的表象与本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有效作业与辅导
作业是为了巩固学过的知识,布置作业时教师精心选题,不让学生今天做明天的题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例如,在讲解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课本后有自制叶脉书签的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实验课时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将制作完成的书签互相赠送,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相互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批改作业时应全批全改,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从错题入手,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必要时做一些迁移、拓展引导,善于总结方法,提炼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经常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辅导.当学生被要求解释、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注意欣赏和鼓励他们.教师作为授业者,要启发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的辅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助于对知识的内化提升.
有效教学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同时要求师生之间在课后也能积极交流,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化学教师也要自觉主动的在教学中进行自我批判、自我反思,找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为今后可以继续在教学中有效地完成教学要求.
四、有效教学反思
化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批判考察自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找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或不足,分析教学成败的原因,帮助今后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
五、有效的教学案例
中和反应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的有效方法进行,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学生认知顺序过程如下:
我先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学生发现无明显现象,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是否说明它们没有发生反应?除了课本中的实验,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几个其他方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后得出了以下3个方案:方案1:向滴有紫色石蕊的其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案2:向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方案3:向滴有无色酚酞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根据提出的方案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交流讨论那个方案最好,为什么.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通过有层次的辅导和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学有所得.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体育;健康教育;方法
体育这门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与学生健康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后,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打破传统教学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怎样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联,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
1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教育;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立足于理论与实践、过程与形式、情感与价值3方面作为教学目标。而想要实现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设计入手,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式作为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师教学规划过程中突破传统、双向教学,引导学生多样化发展,进而展开教学设计、系统规划教学内容。1.1教学内容规划。在设计体育教学时,教师结合新课程教育内容要求,将提纲教材作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提升上,注重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某些体育项目历史发展阶段、成就、今后发展形势等,甚至延伸至其他学科内容中;在过程与形式上,教师将体育与健康项目研究作用、方法、途径、问题解决思路等列入体育教学中;在情感与价值上,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倡导和谐发展、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进行体育竞赛等,健康发展,将其作为教学内容。1.2教学活动规划。在理论与实践上,根据体育概念中的内在联系与动作掌握程度,同时结合学生当下学习情况,科学合理的融入教学活动中。过程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展示空间,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可以小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同学间相互改正错误;在交流、互动中掌握动作技能。此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结合体育教学,谈一谈怎样自主学习;在情感与价值上,以学生兴趣激发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体育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自己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创新、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和思想意识;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实践机会。例如,到社区内普及体育知识、服务群众、宣传体育精神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凸显新课程目标具有统一性、协调性。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活动与三个目标相连接。因为,三个目标包涵了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整体性;基于中学学生角度看,完善的人格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完善的人格是一项综合体。但如果中学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也是不可行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立足于三个目标与教学融合,科学规划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2实现教学创新
2.1创新教学形式。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还没有正式开始前,学生就被分为优、良、差3个级别。一些观点认为:学生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主要由于自身天赋的不同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同,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力是微弱的。在这样的观点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也只能根据正态划分,取班级平均成绩为标准,进而展开体育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只会导致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将学生个体差异抛之脑后,将考试内容中的知识灌输至学生脑中,与新课程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对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成长阶段所需要素,进而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建立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开展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原有能力上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它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点,关键在于怎样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特点,挖掘潜力,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将学生潜在力量挖掘出来得到能力的提升,健康发展、协调发展。2.2创新教学评价。一直以来,我国教育制度中通常将日常测试、模拟考试、期末考试等各种考试形式作为教学评价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作为教学评价,应该考虑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综合性;怎样考试才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传统考试内容主要对学生体育概念、理论知识进行考察,但是这样的考试形式并不能代表学生整体发展状态。对此,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指出了教学评价对学生健康发展、技能提升的意义,要求学校不要只立足于理论知识,也对从三个目标进行评价,并且这种评价是双向的。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等,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进而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公平性,使之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发挥多媒体优势
3.1立足于学生培养兴趣。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才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兴趣对人具有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是根据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势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于动作技能等一些实践性的提升缺少融入,进而让学生感到体育教学缺少趣味性、枯燥单一。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消除这一弊端,发挥多媒体特点,结合动画、影音、图形等形式,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运用声音特点形成听觉刺激,进而营造轻松、多样化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投入课堂学习中,学好动作要领,提升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实现教学目标。3.2突破体育知识难点。体育与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想要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具有一定难度。而我国中学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有着较多动作技术,如跳高、跨栏、跳远中助跑、起跳、落地等动作要领。在教学中这些动作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练习,否则他们在脑海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结构动作,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完成连贯动作,这已成为中学教学中的教学难点。而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展示,将抽象的动作变得形象化,进而让学生在短时间中形成连贯的动作想象,稍加练习,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得到技能提升。3.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体育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性;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进而能够充分研究动作技巧,主动融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多听学生建议,让学生各抒己见,掌握学生思想特点而有针对性教学,这对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具有帮作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进行任务研究等,培养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4结语
体育与健康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人格、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帮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影响深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师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教学活动、创新形式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笔者分别从科学规划体育与健康教育形式、实现教学创新、发挥多媒体优势3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王涛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大田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勤慧.德育融合,促使中学体育课堂流光溢彩[J].现代教育,2015(11).
[2]李吉松,葛卫忠.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效果探析——以四川绵阳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6).
[3]刘雨.简论中学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实践[J].现代交际,2016(11).
[4]许军.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体育教学[J].学周刊,2016(8).
【摘 要】德育的形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每一种形式和途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化学教材、化学实验、化学课外活动中所蕴涵的德育素材,来思考在化学教学中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知识特点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德育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科教兴国”、“以德治国”治国方略,要求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与此同时,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都意味着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老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把现行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等思想教育的素材, 有机渗透到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中学化学的教材内容存在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获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一、渗透在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德育
化学基本理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包括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元素化合物知识等,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且通过化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知识的发现过程、物质间相互转化反应的讲解,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界是辩证的统一于各物质之中。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可以被认识的化学课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在化学中所研究的和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都是物质变化的现象,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质按一定的规律在不断地运动着,而化学正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及合成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如: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令学生感叹不已;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犹如缤纷的礼花,令学生大开眼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质之间的变化。另外,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教学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点,通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还有很多物质没有被发现和利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逐步探明。
而在化学基本原理中所包含的化学史实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渗透,如课本介绍的一些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的科技以及化学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到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现代化学发展的伟大成就有:纳米材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鸟笼和直径为6mm粗尼龙绳、预防艾滋病病毒的疫苗研制成功等。在《金属》这一模块里,介绍了我国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一系列的介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历史、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化学领域中的重大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渗透,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最自然、最朴实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进而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二、渗透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德育
化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实验室区别于普通教室,实验教学区别于一般理论教学。实验教师应据此刻意创设具有科学实验特色的德育氛围,以实验室独有的感染力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去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针对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不同。分别在理化生实验室内庄重地张挂古今中外献身科技事业的著名科学家画像及格言、警句。笔者曾在一所中学的化学实验室里看到这样一组标语:“量筒量杯量量水平高低,试管试剂试试知识深浅。”这一耐人寻味的标语既紧密结合了化学实验室内的教学活动,又为德育注入了积极的情感因素。
强化实验操作规范训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强化实验操作规范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速度、熟练度和准确度,有利于磨练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实验操作具有严密完善的科学程序,即“规范”。如:使用万用表欧姆档测电阻时,每次换档都要重新调零;使用天平前首先要调节平衡;取粉末状药品时应把药匙、纸糟伸到试管的底部放药儡;用酒精灯的外焰先使试管均匀受热,才能对准药品所在部位集中加热;显微镜的使用操作必须先调节粗准焦螺旋、后调节细准焦螺旋……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分组实验必须严格地对应这些规范。只有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当然,实验有成功,肯定也有失败。实验老师对成功者予以肯定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暂时的失败者给予点拨、引导和鼓励,使之充满继续完成实验的决心和毅力,当他们一旦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纠正了实验操作中的错误,体味到规范化实验带来的成功喜悦后,学生承受和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也随之得到培养。
三、渗透在化学课外活动中的德育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把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知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特长和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注意“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因此,化学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一只信鸽和生活情趣,化学教师可以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外活动时,在与学生交往与接触中,我们必须时时擦亮慧眼。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原则,适时合理地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般来说。犯错的学生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此外,化学课外活动还有化学课外参观和化学展览等形式。这些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培养独立思考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良好思想品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叙述发展,社会对中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教师不仅要懂得自己学科内的知识,而且要融会贯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要真正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当今时代,中学生的德育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职责。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有意识地挖掘化学教材的德育功效,在给学生传授基本化学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经常以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使他们正在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莉.潜移默化深化内涵——要要浅谈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教与学.2011(5)
[2]许根林.让德育在实验室发光[J].中小学管理.1997(2)
[3]安顺琼.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
[4]潘云星.中学化学教育的德育问题[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26)
[5]任贵友.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周刊.2001(10)
[6]郑勇.王宏梅.中学化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化学教育.2011(9)
引言:中学数学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逐步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并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数学问题处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中学数学的实际研究和探讨,通过逐步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回归数学学科的特点。
一、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习惯是进行数学问题处理的一个基本逻辑形式,对进行问题的求解、讲解数学问题步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数学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刺激学生进行初中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中学数学学习中积极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建设实践,在通过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建立数学思维习惯,加强实践结合数学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中学数学教师在形成良好数学教学思维后,会对讲课的内容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并能在数学思维的转化下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能够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3、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
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良好、新型的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不仅对教师本身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在教师数学思维模式的带动下促进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的形成,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的良性循环局面,对于中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搞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实现讲授内容从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实际应用型的转变,增强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讨论,自主研究科目,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小组式的合作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可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合作学习重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同时,能把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同时能够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交流思想,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
某初中深入进行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该初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坚持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适当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该初中某班级的数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以及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群体进行了分层,将基础较好的学生、基础中等的学生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式教学。然后改版机数学教师鼓励同学进行自由一对一帮扶,会在简单介绍数学教学内容后进行工作部署,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备课,让学生在进行相互合作探究后对数学教学文本进行充分的了解学习之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充分锻炼较优秀基础的同学的学习能力,同时加深该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对知识的延伸拓展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更加加强。除此之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性课外数学交流活动,加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进行交流活动时进行自主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逐步建立起较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有计划的合作交流式教学,使得该班级的数学成绩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日益增长。
关键词:中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中学在新课程开始实施以来,对中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1]方面的要求。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求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书面上和口头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运用英语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而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还能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
一、教师的高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的高素质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串联所学的知识点,还可通过一些具有提高性的讨论题、思考题,用来强化教学的难点、重点,对学生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讲评时要进行重点解决,而且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从而达到强化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2]。在强化知识的同时,要教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算学生只有细微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功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加对新知识的热爱,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能否完成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在高素质的教师带领下,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
二、英语教育教学必须树立英语素质教育思想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去衡量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与应试能力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应该是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重点又偏向了应试能力:搞题海战术,钻语法条条,通过死记硬背来对付高考,从而忽视了英语学科的能力素质的培养。
目前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只看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今每年被高校录取的新生中有不少的学生存在着高考成绩优秀,但是听、说、读、写语言能力方面的不足,英语“聋哑症”非常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对语言的交际功能不重视。所以应试教育只能造成对学生精力、时间的浪费,而无法培养出合格的外语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从长远的角度去看,为学生终生发展去考虑。
三、课堂教学改革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3]。新大纲明确规定,英语教学过程:听先于说,说先于读,读先于写,而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做到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进而使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并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实践证明,如不重视说与听的训练,单纯地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也为高考而学,其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自学能力低下。因此,必须改变因应试教育而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坚决摒弃费力耗时的语法翻译法,支离破碎的分段教学法,代之以能体现语言教学特点,对培养语言能力极具效果的交际法(功能意念法)。课文整体教学、情景教学、图片教学、视听教学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的好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交际功能。
这些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其强调了语言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不但可以体现到每一个教学步骤以及教学环节中,同时还应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如:1.通过背景知识或者人物介绍来引出新课。先用英语来介绍课文的大意,也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展示文章的的背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课先得到粗略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以及对新知识产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还可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2.在词汇教学时应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突出重点词汇,不必求全或字字讲透。既可用简单易懂的英语解释生词,或以旧词引出新词,或给同义词找反义词,化难为易,以旧带新,还可适当引用学生喜爱的谚语、格言活跃课堂气氛。
四: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培养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领悟的能力。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反映了使用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知道,学习任何语言都要语言环境,英语教学中,让学生自编、自演短剧,还可用英语来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可有效地增强语感[4]。同时还可举行一些适当形式的小型竞赛,这样学生的自尊性得到尊重,在参加小型比赛中,通过如:听力、朗读、讲故事等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概括的过程,这样便增强了语感。在学英语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语法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来教,并让学生多阅读难度适宜的短文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不会的词自己查阅,老师再进行适当讲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把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词汇联系起来理解和运用,学生的语感也会日益增强。
结束语: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因素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外,还有一个常被忽略、极其重要的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许多同学英语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也进行了大量听、读、写实践,但英语成绩总不理想。这很可能就是英语思维能力不强造成的。因此,要特别注重在综合语言运用训练过程中培养用英语分析、归纳、综合、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即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英.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创新[J].甘肃教育.2007(05)
[2]吕长青.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刍议[J].新课程学习(上).2011(03)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法指导;学法方法
笛卡尔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也一致认为: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学习方法是宏观上的能力培养,由教师设计、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和时间而得到的、可以迁移的,包括思维、想象、分析、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综合体。而学法指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的基本方法,以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长期以来,在如何实现最有价值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总,产生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使教法与学法难以有机地结合。这种“师本”教育模式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综合整体与分析相结合,感悟与训练相结合,实现个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特点产生巨大的反差,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实践中极为突出的问题而备受关注,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法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下面笔者就学法指导的意义,体育教学中学法指导的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以此与同行交流。
1 学法指导的意义
1.1 学法指导是事实主体性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和时展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教育在本质上市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未来社会的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错综复杂的信息的能力,需要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的能力。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在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拥有知识但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固步自封不会学习的人。为此,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学好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由单纯、机械地汲取知识技能向学会怎样汲取知识的转变,教师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注意“授人以渔”,让他们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会学习,从而主动地去掌握知识的宝库。
1.2 学法指导是使实施素质教育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的需要
著名教育学叶圣陶有句名言:“教是为了最终不教。”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学得开心得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要以学法定教法,以学法促教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之从厌学、苦学转为愿学、乐学。只有使教师把教法与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的目的。
2 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1 明确教育对象特性,实施学法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学法指导,离不开对教育对象――学生的正确的认识。要想实现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需要重新认识学生的自我实在性和创新性。也就是说要首先明确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教育与教法,最后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和对知识的获得。因此,在学法指导中,要明确教育对人的创造,归根到底是在教育影响下的个体的自我创造,若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自我实在性,就失去了调动最重要的教学力量――自我教学力量的契机,那么再好的教法都成了一句空话。其次,实施学法指导要能够看到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教育发展的差异性。要明确,在教育和教法的实践中,对学习者本身以及他们发展过程中的认识,不是单调的、线性化的,教育教给学生的知识,知识对客观世界概括,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因此,应该把教育对象看成是发展中的主体,教育者应勇于承认学习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培养,由学生自己产生出来的。因此,要允许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多次反复地探索,帮助他们学会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学会从错误走向正确。这样的教育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才能达到“教者好教”和“学者好学”的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要培养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必须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育中的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和措施都必须自觉的遵守这种教育地理念,体育教育者也应自觉的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能力的扩张和主体能量的扩展为己任,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 掌握体育特质,实施学法指导
2.2.1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于东技术技能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有重点、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质疑问难,比较鉴别,分析探索,以达到最终获清晰、完整的动作表象,加强识记和理解。
2.2.2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体育教学活动显著的特征是教学中要将讲授和动作示范相结合,教师在边讲解、边示范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学习,以积极启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充分利用一切相关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储备,投入到体育技能技术的学习中去,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提高认知效果。
2.2.3 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体育活动项目虽然繁多,但在各项运动技术中,项目于项目之间,单项与单项之间有些技术动作存在共性,教师要善于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和共性,让学生觉得新知识、技术不是孤立的,高深莫测的,而是旧知识、旧就技术的发展和延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心。同时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提问,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技术、技能之间的联系,达到以旧移新的目的。
2.2.4 指导学生运用转化创造性的学习
采用尝试教学方法,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变重视“学会”为重视“会学”,由老师提供线索,启发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技能经念,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使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引。
2.2.5 指导学生开展现象思维
发展体育教材优势,努力发掘青少年儿童的现象和创造能力,在最佳年龄阶段开启智育并加以培养。通过启发学生创编操、拳、舞、趣味性游戏等,培养学习的创造现象。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若干人为一组或自行组合集体创造编,充分发挥群体和个性的创造性思维功能。
2.2.6 指导学生练、想、说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指导学生练习前进行动作表象,会回忆动作要领,在坚定信心的自我暗示后进行练习,练习后及时作自我反馈,并暗示自己在下一次练习时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努力使动作做到更优美完善。通过对技术技能的学习后,安排学生谈自己学习的体会以及在学习新技术技能过程中所获得的本体感觉,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出正确评价的能力,自我纠错和为同伴校错的能力。
2.2.7 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体育书籍、看图等,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尝试和演练,教师相机诱发,着力于培养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3 学习指导应该注意的事项
⑴应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不同的学法指导,转化渗透,以合理的教学结构,科学的课堂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⑵应设计出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各种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渴望参与,并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是每个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和锻炼方法,激励学生趋向教学目标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是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⑶应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舒心的教学和学习坏境,让每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较多的成功机会,体验到成功后圣体的和心理的满足感,产生良好的愉快情绪和向往的心情,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之感之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自己能想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高兴地学,有滋有味的学。
⑷应注意优化人际环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正确的沟通和交往,融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取。
总之,教师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教与学的完善统一,使学生学会学,受益于终身
[参考文献]
[1]于小霞.学校体育教育手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金软昌. 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华光,等.中学体育课程教材与教法和学法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 1999.
4[4]郭思乐,张天宝,等.本体教育模式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政治教学;感恩教育;渗透
感恩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积淀的精髓,是需要我们继承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课程与感恩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采用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内在的认同感。
一、感恩教育的实施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对于巩固思想政治课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从感恩身边的亲人、感恩社会上老师、同学乃至国家和自然,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感恩教育的材料和内容必须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享受的恩情,自然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
感恩是整个人类推崇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感恩教育,是对道德教育的有力补充,是对整个思想政治课内容的丰富。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感恩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教学内容阶段和讲授新课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在恰当的阶段贯彻感恩教育。
第一,导入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在导入教学阶段,应该及时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对学生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讲述有趣的故事,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等等。
第二,新课教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比如,学习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教师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展示,要求学生从现象的分析中去揭示内在的本质。学生自然可以看到自然界对人类的馈赠,人类缺乏感恩之心,甚至为了眼前的利益,贪婪地对其进行掠夺,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二)利用节日活动引导学生感恩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还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节日,都有自己重要的内涵和意义,都可以成为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过程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机。
例如:我们可以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在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意义等诸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同时亦可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的影片,让学生感受我们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增加对国家的感恩之情。还可以在植树节到来时,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关于“联系”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自然对我们的恩赐,国家制定植树节的意义,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绿化校园的植树活动,帮助学生成为保护环境的自愿者,使“感恩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恰当的案例是感恩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材中的案例是有限的,因此政治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到一则好新闻,听到一件生动的事例就要及时收集,尤其要收集最近发生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的事情。积累大量的优秀的案例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搜集案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阅读材料时进行搜集;有针对性地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登录相关网站;自己编写案例等等。
(二)情境教学法
在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选择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情境选择的合适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感恩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引导学生进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春暖花开的图片,配以鸟语流水美妙的音乐;另一组是荒芜贫瘠的图片,配以萧条哀伤的音乐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反差,学生会对自然、生命产生敬畏,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感恩自然,珍爱生命。
第二,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创设情境。例如:在准备《我爱我家》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收集一些班级学生小时候同父母合拍的照片,设计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新奇猜测的同时,回忆备受父母呵护的甜美时光,并要求被猜中的同学讲讲自己的童年趣事。建立在学生熟悉事例上的教学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激起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感恩亲人的目标。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讨论过程中对感恩教育的难点问题进行启发引导。教师应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发现,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辨别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林.润物无声:浅析中学政治教师的德育方式[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2]张书灿.改革政治教学增强德育实效[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3]常立飞.我国德育资源配置现状、原因和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关键词 中学生 化学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1 引言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中学生来说,化学教学不能片面局限在简单的理科思维,分数至上的思路,更应时时处处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即传授知识,培育健全人格,建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人文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从而对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中学生在化学教育中接受的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我们从中学生的角度进行了调查。
2 方法
选择邯郸地区有代表性的8所中学的正在接受化学教育的8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对学生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62份,有效回收率为95.2%。
3 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化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情况
对自己最有推动作用的学习动力的选择可以看出,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仍有待提高,学习主要还是依靠家长的督促;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普遍体会难度并不是特别大的,而且由于大量实验导入,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等内容对中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因此,即使高考或中考不考化学,还是有多数同学愿意学习这门课程。
3.2考查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在化学学习中,中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探究、创新意识及行为,但是比例并不高,多数还是处于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书本写什么就背什么,最终还是为了考试成绩的学习状态;而对于自主学习课外化学资料的比例也很小,多数中学生喜欢和支持日常生活学习中与老师同学的交流。3.3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学生比较关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环境问题,也有较大比例的同学能够从自身做起,关心环境,保护环境,但是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的态度漠然,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介绍和引导必不可少。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于化学中实验的自然美,物质的结构美有一定的体会和感受,也有一定比例的同学能够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这不能不说是化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这个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3.4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调研发现中学生对于社会中一些典型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白色污染)比较关注,有着正确的观点的,38%的同学认为是没有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36%的同学认为是人类的环保意识太差;56%的同学在看电视或读报纸杂志是,比较关注有关社会现象的话题,说明中学生已经有较强烈的意愿关心社会、融入社会;58%中学生愿意参加大型的社会活动,如升旗仪式,运动会等,并能有所体会,对于学校的日常生活,如发现学校的公共设施被破坏了,多数同学(54%)选择积极应对,而不是漠然置之。
4 结论
4.1多数中学生认为化学学习难度一般,与生活生产实践中有紧密联系,实验现象有一定趣味性,多数中学生还是喜欢学习化学的,但由于课业压力,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探究行为,创新思考被压抑甚至抹杀。
4.2 中学生渴望与同学,与教师与社会的交流,化学教学中同样不可忽视这些方面,如化学实验的团队协作,化学问题的探究交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碰撞……
4.3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学生有责任感,有热情。在化学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与展望,提高全民素质。
参考文献
[1]毕华林等著,化学教育新视角.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学教育管理;师生沟通;策略;案例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其心理与生理还没有完全成熟或是刚刚成熟,因此,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叛逆的心理,中学教师应该注意处理好师生沟通问题,这样,才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师生的沟通调查案例
就管理中的师生沟通问题某省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对40所学校进行了综合调查,每一所学校发放了50份问卷,总共是2000份问卷,34所学校完成并寄回,在最终得到了1333份。在调查结果的显示中,关于教师在管理中的问题,有80%的中学教师反映,对于师生沟通问题有困难。在中学教师调查表中显示,“师生沟通”这项因素,调查人数1312人,平均分是4352,而标准差是3936,因此,中学师生的沟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关于师生沟通问题的一些策略与研究
(一)中学教师要注意表扬鼓励学生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表扬与鼓励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这样能够提高师生的沟通与交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表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增加信心,同时也能够带动班里的其他学生良好的思想与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表扬得当,表扬不能过多,但是也不能吝啬,表扬过多就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骄傲心理,而过少的话就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注意要多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使他们不断前进。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夸大或者是缩小,要做到适度、可信、适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长处与不足,在学习中取得微小的进步时也应该给予表扬,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向上发展,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对学生批评时要注意实效
表扬与批评都是在教学中的策略。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搞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光表扬不批评。批评与表扬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但是,在批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策略。在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一种逆反性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教师应该采取一种间接的批评方式,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让学生信任教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在某个学生犯错误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名人轶事或者是文学典故来讽喻,来说理,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联想到自己身上,让他进行反思,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偷偷用手机上网,教师在发现之后不应该立即去批评他,可以这样说:“上网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消遣时光,但是,上课的时间也拿来上网,大家觉得值吗?”这样一来,这位学生就可能会偷偷藏起手机,继续听课。
此外, 一部分中学生叛逆心理较重,教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批评,从根本上加以分析,教师要对这种心理进行合理的解释,并指出其危害。教师可以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行为中的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要加以肯定,但是对不正确的地方要加以批评。这样,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上接受老师的教导,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注意与学生进行谈话
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谈心。中学生正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时期,因此,教师做好与学生的谈心工作是及其重要的。谈心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之一,在谈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促进其正确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在谈心中,教师绝对不能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性,而是应该心平气和的听取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要有诚意。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就应该转换角色,变成他们的知心朋友,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或者是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这种感情融洽、轻松和谐的状态与氛围中引入要讨论的话题。当学生对教师信任时,他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倾诉,这样就使得师生之间的感情很容易进行沟通。
此外,教师要注意谈话技巧。谈话技巧有很多,例如说闲谈。即教师将谈话的主题进行巧妙的淡化,使得谈话能够在一种很轻松的环境中进行,不给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做好几点:第一,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比如说,在学生闲谈时,谈的正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自然地加入。教师首先是应该倾听,在倾听之后弄清楚学生谈话的内容以及目的,对学生的闲谈要尊重。第二,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借“话”发挥,充分的引导。点拔学生,这样就能够使得闲谈有了意义,做到了“形闲而神不倒”。第三,教师应该平时多学习,做到知识渊博,还要有随和的个性,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的发现学生的想法,从而进行引导、启发、教育。
三、总结
总之,中学生生处于一个心理成长的特殊时期,中学教师应该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采取争取的措施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军, 崔建平. 略论师生沟通对中学生心理安全的影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 (18): 11-13.
[2] 吴志河. 渗透人文关怀,增进师生沟通――中学师生沟通策略之我见[J]. 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6, (1): 169-186.
[3] 刘佐法. 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33):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