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32
导语:在高中化学学科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利用音乐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好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进入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效率不高。如果教师从有趣的课堂导入入手,就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并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使课堂导入能够成功的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让他们开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中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导入环节,运用音乐来进行课堂导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在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一首《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积极的进入到了学习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探究,他们有效理解了学习内容。通过主动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问题,使他们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
二、摆脱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分析思想品德问题时,经常采用同一种思路和方法,时间一长,就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在遇到没有见过的问题时,就会不知道从哪入手进行分析。在这种脱离了实际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到的都是课本上的死知识,他们在运用知识时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分析问题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初中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和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在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加深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在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懂事,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认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本质,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在探究和解决问题时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到问题探究中。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对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更深入,能够从知识的本质出发,顺利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思想品德知识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使他们摆脱了毫无头绪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探究。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同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问题提出的好坏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好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通过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让他们进行课堂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促使他们综合全面的解决问题。在创设问题时,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思想品德教学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四、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加强自我道德认知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生活化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情景 教学评价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于理论化,过于强调传授知识,导致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政治课缺乏活泼性、趣味性。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便能让高中政治在生活化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思想政治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场景及知识背景出发,密切联系生活现实,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政治化,将政治知识生活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学应立足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一、让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的生活化就是构建生活化课堂的前提条件,所以,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生活化的理念,首先要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从教学者向引路人转变,从而确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大转变。客观而言,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就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观念的挑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在教学观念上有根本性的真正转变,才能在推进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入生活化。那么如何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深深烙上生活化的印鉴呢?怎样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真正体现出生活化的元素呢?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生活化教学: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密切观察生活,科学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其次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生活化教学内容;最后是结合课堂实际,不断创新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生动形象、符合生活实际的案例,让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重归生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捕捉学生生活经历中精彩的亮点,并有意识地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
二、让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步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比较高深,与学生生活是脱节的,特别是在讲哲学价值观的知识点时,如果都是将社会精英、杰出人物、伟人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典型人物,可能是听起来好听,讲起来好讲,但是感染力一般,因为他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差距太大了,难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就在课堂上采用学生既熟悉又参与的事情作为典型教例,比如,我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就以学校组织的为汶川大地震爱心捐款活动为切入点,先表扬了助灾区、献爱心的同学们,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的善举能帮到不少帮助灾民,请大家思考一下,是将自己的零用钱用于购买零食有意义,还是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有意义?因为学生已经参与过此事,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所以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对价值观这一知识点产生情感共鸣。又如,“保险”知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点的难度,我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就采用本校一位因为踢足球而受伤骨折的同学向保险公司理赔的真实事例,来解释“保险”的概念,因为此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大家都比较熟悉。再加上我的精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就此事积极地进行了剖析、讨论和辩论,逐步从此事件中概括和总结出保险的基本宗旨、主要功能和重大意义,并且了解和掌握了保险办理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步骤,不仅丰富了生活的经验,而且强化了保险意识。
三、让生活化教学评价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评价的生活化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有效打造者、积极欣赏者,不断采取“放大镜”的模式来欣赏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在此基础上,还要以选用恰当、合适的评价方式反馈给学生。生活化教学评价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在具体方法上,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而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变革和改进校内评价模式,要不断按照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原则进行,不断采取观察、交流、测试、实践操作、自评及互评等评价手段,确保真正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历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缺点反思卡、优点反馈卡、教学个案跟踪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地获取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信息,并且以此为载体,不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引导和评价。例如: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通过将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及将学生在学校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作出自我评定,同时也适时在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近教材,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理解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实际生活技能和思想品德修养,值得各位同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关健词:学科知识 巧化 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案例二:利用真理的条件性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解决女生宿舍相处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精讲互动;达标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98
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从改变教学方式入手,2009年秋季开始试行导学案,在实践中探索,在摸索中前进。运用导学案教学,已在本校进行了两年半的尝试,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过程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与不断改进的过程。
笔者在高三化学复习中也尝试运用导学案模式。将学生的课本及复习资料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笔者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复习目标的编写及实施
复习目标的编写坚持:针对性、明确性、导向性
备课前,笔者先认真研究大纲、考纲,对于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点、考的深度要铭记于心,在设计复习目标时细化复习目标,让学生对每个考点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复习完本节内容后能够较为明确的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课时利用两三分钟给学生讲明。1. 本节知识在考纲中的要求,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2. 本节知识高考热点,出题形式,所占分值及高考趋势等;3. 本节课对于不同班学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要求。
二、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自主学习”形式落实
知识梳理的编写坚持:基础性、全面性、重点性
在备课时,笔者先对本节课所设计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条理、全面、系统、重点突出的编排,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教学可行性,将课本内容进行重组,采用填空、框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具体做法:刚开始复习一节新课,课前预习我先要求学生翻看化学课本相关内容至少一遍,重点关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思考与交流、重点规律及方程式。然后完成复习资料上的基础盘点问题。课堂上采用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容易书写错误、容易忽略,以及概念、知识中的关键字词必须让学生过手,对于重要的文字描述一定让学生组织语言书写或描述。这样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效率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较高。
三、“考点精讲”以“精讲互动”和“达标训练”的形式落实
“考点精讲”坚持: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这一部分是一节课的重点,通过本环节,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1. 知识结构的落实;2. 认知方法的形成。
对于一个考点的复习笔者这样完成:首先提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复习资料上划出重点;然后师生互动,对于重点难点理论知识的突破采用举例子说明、强调讲解;接着通过让学生先做例题,笔者再分析、讲评(侧重培养学生分析试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知识,教给他们具体的分析思路和正确的做题方法。最后就是举一反三,巩固练习几道同类型题。
在巩固练习时,可让学生先尝试在限定时间内解题,我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同桌讨论交流总结出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技巧和思路,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复习的考点搞懂。还可对某些典型题目进行拓展,指导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做题的效率及准确率都提高了,而且做题时学生几乎都是很认真地思考,注意力特别集中。
四、练习课上注重调动每名学生的主动性
对于练习课,笔者也注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尽可能少讲些。每次习题课讲评,笔者尽可能叫很多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练习课上都很积极,在课前也会认真做,否则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就会觉得很尴尬。
即使我们的课堂很扎实,学生出错也在所难免。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笔者加强了错题训练及纠错,并坚持针对性、及时性。
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选取与定时训练题型相似、数量相近的试题做好准备,根据每次作业及课堂统计的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率相对较高的试题,我准备好同类型试题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解决学生易错试题,做到错题训练的针对性、学生纠错的及时性。
其实,课堂上经常将自主学习、精讲互动、达标训练几个环节根据知识点揉合在一起进行。笔者认为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真正思考。这比我们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效果要好,课堂氛围也较为活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29-02
止到目前,全国所有省份都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各个学科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课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教学生活化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模式也被各个学校所采用与实施,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所取得的成效和暴露出的问题,笔者对身边两所刚加入省重点的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三个年级(高一到高三)总共18个班,共发出问卷1020份,收回有效问卷980份。在调查的同时,笔者还查阅了一些省份关于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现就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在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导致课改形式化
当前课改形式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有名无实”即“挂着羊头卖狗肉”。这是课改形式化的第一种表现:表面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实则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另一种是教学形式化,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认识不足而导致的。
1.有名无实。在新课改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教师表面上喊着改革的口号,实际上还是按照以往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走。回答“在平常的教学中,你的老师会经常告诉你们XX内容为‘高考的重点’吗?”选A“经常会”的占了43%,选B“有时会”的占了45%,平常确实有“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认为高考不改革,自己的教学没法改,认为能力、情感目标都是空的,知识目标才是真的,评价教学就要看知识目标的实现情况;这样上课,怎么能适应高考?高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些教师并未真正进行课改的原因在于:认为高考制度仍然存在,放手进行课改怕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这些教师思想上的顾虑和对新课改的本质认识不足,会使他们觉得新教材知识点不足,把本来新教材难度降低的内容再拔高上去,已经删减的内容再增加上来,“繁、难、偏、旧”的内容又回到了课堂。重知识,轻能力的旧的教育模式又回来了,这与我们新课标的教育目标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教学形式化。从哲学上看,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有内容必然有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否则就会陷入形式化问题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现象、轻本质就是形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学形式化是课改形式化的一种主要表现。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和本质理解不够,再加上自身经验不足等方面原因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形式化问题。教学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再加上多媒体运用的不当,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现在的“电灌”,在这样的课堂上,表面看起来热闹和热烈,但会失去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职责。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者,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功和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也就是说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新课程真正的实施。
在回答“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活动中的情况是”选B“课堂秩序不怎么好”的占了47%,选C“有时会跑题”占了19%,只有34%的学生选A“课堂非常活跃”。在跟一位老师交流时,这位教师这样说到:“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确是一门令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它的活动性与开放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让一些教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太过热衷地搞一些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教师的能力有时候达不到,就会出现课堂秩序一团糟的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化课堂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课堂需要教师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据济南市教学研究室2007年12月份的一个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总结指出:“有的教师起点把握不当,内容过难,备课不充分,念教材,抄教材的现象还存在,还存在一些教师印来《教参》和‘教案集’的现象,不会合理的取舍教材,新课程删去的内容重新捡起来学。”这些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些教师业务素质不高,达不到生活化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盲点;要以适当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既使课堂快乐,也使学生从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教学生活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有效教学 最优化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低效的课堂充斥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决定课堂教学的一切,形成“五个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中心,教师讲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以接受(听)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教师是“指挥者”,学生是“执行者”,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本该充满师生情意色彩的交往互动过程成为了“不公平交易”和“强买强卖”的过程。(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场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配角。教师习惯于“专制式”地教,学生也只能习惯于“被动式”地学。教师只顾“教什么”却不顾“怎样教”;学生只顾“学什么”而不掌握“怎样学”。本该是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体验等都被置之度外,结果是教师不会教,不懂得教学策略,教的效率低;学生的不会学,学不懂,学习效益低。(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有待修剪的“花草”和可以容物的“器皿”;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教学,没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讲、轻体验,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轻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5)物式灌注。教师仍然是“水桶”,学生仍然是“水碗”,课堂教学就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评价手段,通过应试的物式价值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价值标准。这种低效的物式灌注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自主探究的热情被扼制,自主发展的动力被压制,智慧被窒息,精神被萎缩。(6)追求形式。非常态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定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上的培养,而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讲授表演化、理论公式化”的“秀”上过多地做文章,形成了“多形式、高能耗、低效益”的思想政治课。(7)畸型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从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不够,导致学生缺乏思想政治科的学科素养,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不会综合运用,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型发展,成为一个“不完整的人”。总之,缺失课堂的有效教学,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教学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如何使得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任务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或收获不大,即使教师教得很苦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学得很苦,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决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它将是我们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呢?
1.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中心说”和“生成性课堂”观念的影响下,预设教学目标的做法受到了质疑。有效教学的研究成果肯定了教学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加里・鲍里奇在论述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时,其中之一就谈到了“任务导向”,即定制教学目标。因此,不是要不要设立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是怎样设立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
2.有效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其适用的有效范围,它的选择受制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特征及教学环境等,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但是一定不能违背适合性的原则。
3.有效课堂教学应处于最佳的投入状态
课堂中学生的投入状态指学生自觉学习的程度。一般说来,主动投入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投入;实际参与学习的程度指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与实际掌握的程度;深层参与学习的效果优于表层参与。
目前,研究者普遍将是否引发了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学习的实效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学者有实验研究揭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进行讨论的课堂教学其效果优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被动参与学习状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做到:(1)引发学习者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2)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3)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4)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并保护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课堂教学结束后又能保持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良好的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指教师能紧凑而富有节奏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课堂干扰,维持课堂秩序,保证课堂进程的时效性。它包括预防性的管理与应对性的管理。
5.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5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6.有效课堂教学应满足好课的基本条件
所谓好课就是有效教学的课。叶澜教授认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就可以算是好课了。“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丰实”的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课堂里要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的构成生成许多新的东西。“真实”的课是有待完善的课。这种课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因此是值得反思的,需要去重建的。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第一,有效教学是充满生命意识的教学;第二,有效教学是经济的教学,即教学要有效益。教学效益是通过时间、投入、收益等指标来体现的,“多快好省”是根本的原则;第三,有效教学是充满教师智慧的教学。
强化有效教学,就会“逼”着教师们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强化自己的有效意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教学,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而要持续不断地追问自己:“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等等。
二、思想政治有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非取决于教师教的内容多,学生做的作业多,教学占的时间多,也不能简化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或“教得认真,教得细致”;而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得好不好,会不会学,是否有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发展。那么,为了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来做。
1.把握科学性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活用教材,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确定“三维”教学目标,使之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学生对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准确讲授教材知识,并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坚持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体现思想性
针对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围绕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品德的养成,展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把知识的传授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关注现实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引入时代“活水”。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倡导主体性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动有效地学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表现(关注主体性和参与度)。实施有效教学,老师要确立学生主体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角,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来组织;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评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因此,老师要以无微不至的教学态度,热爱、尊重、关心学生,以情育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具有强烈的探求知识的欲望,高涨的学习热情,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真正放到学生身上,注重启发性,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强调活动性
有效课堂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和平台,激活学生思维(关注思维度);有效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能够有效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实现深刻的情感体验,现代人才所需要的相对完整的知识建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应该积极探索尝试和努力践行切实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各式学习方式和学习迁移方式(教师组织的教学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实际);充分运用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活动,加强探究,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和体验来观察社会,提高能力。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要能发现、重组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善于观察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来调节教学行为,增强教学目的实现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前进的动力,让他们乐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在教学中实现。
追求有效,是中小学教学的永恒主题,实施有效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永恒追求。追求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让我们与学生携手共进,实现共同成长前行的目标,让我们一起去追寻。
参考文献:
[1]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况晨光.注重有效教学[J].教书育人,2005,(01).
[3]杜惠蓉.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有效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7).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三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024-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新课改,是在当前背景下的一个很大进步。其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途径都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展现出很多特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仅要受到新型社会的制约,还要适当保留并继承优异的传统方法。这里所说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指在新课改下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教学途径都将更加适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能使课程发挥出优势和功能。这样形式的课改,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该继承或者舍弃哪些教学方法。因此,应该抓住现阶段新旧教材过渡这一时期,并以此作为起点,运用动态和发展的观念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
教学方法的民主化是为了让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新课改下的观点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让人们更多地参与进来,以培养人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提高其自主意识。现代社会讲究人人平等,人们的平等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相互融合,真正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自主意识的提高以及平等观念的增强,都反映了学生在新课改下民主意识的重要进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学生们可以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来获得信息,并且得到的信息种类繁多。通过关注热点问题可以看出,学生们对民主参与的热情高涨,继而参与的机会也多了起来。在新课改环境下,学生对之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法很是不满,全面要求以民主化、平等化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希望可以多提供一些民主参与的机会,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甚至一些学生还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新课改下,教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减少了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还不能完全剔除这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民主化的关键在于,要让其真正按照民主的过程进行,并逐渐形成一种自然、民主的形式。
1.在课堂上教学时要通俗化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可以利用广播、大众媒体、电视网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提高了讲课的效率。在讲时事政治时,可以播放会议的视频,这样的方法比讲解枯燥的理论化知识的效果要好。另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多举行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的演讲活动,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种令人通俗易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实现人人都可以发言的平等观念,这种教学后的效果更好。
2.个别教学平等化
这种方法要求对特定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一直坚持民主原则、平等交流的方式是个别教育教学平等化的关键。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信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民主、平等观念。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始终坚持民主原则,彼此之间用心交流,集思广益,创造和谐有爱的气氛。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最终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民主化的教学方法更易被学生们所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新课改环境下教育教学方法的急切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当下的网络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甚至有些老年人也被其所吸引。可想而知,学生们对待网络的热情已经超过了对书本知识的渴望。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的特性,现阶段的年轻人喜欢追求生动且丰富多彩的生活。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现代化,心里所追求的事物也更加美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滞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的突破创新。长此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明显,也会阻碍学生们的进步空间。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不久的将来会发展得更好。
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可以分析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能够保障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有效的成果。例如,同一所学校里的两位政治老师以同一个课题来教育自己的学生。第一位老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切以课本知识为主,通过了解,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他所讲的内容。而另一位政治老师则是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对课题进行考察。据之后的调查结果发现,第二个老师所教的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得到了亲身实践的成果。
通过这个例子不难看出,现代化教育方法既能够让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途径的内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校组织学习;另一种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第一种方式主要是利用课堂上课、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学生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第二种则是学生对自己进行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自身思想的斗争。第一种被称为外化途径,第二种被称为内化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内化途径在新课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外化途径虽然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但是地位较之前来说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外化途径的减弱就意味着内化途径的增强。其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会增加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的机会,所以,这种内化途径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再者,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内化途径的好处非常明显。随着学生自身意识的增强,其政治思想的发展就会越来越好。而且,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以及身体素质更能与新课改的需求相融合,这就加快了内化途径的发展速度。
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身内在的形式共同作用,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化途径的升华。这样的内化途径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大力发展内化途径,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内化的方法自主学习和创新。最后,即使还是在外化的教育环境当中学习,也要注重内化途径的运用,从而真正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三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途径的内化。在新课改下,要掌握教学的新方法,树立教学新观念,以进取的精神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钦龙.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三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
[2]彭柳琴.新课改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2011,(1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
本文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反思入题,综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生活化的实践及路径选择进行系统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被动化。人们体验最深刻的时刻,往往是“危机”时刻与“成就”时刻。此时的体验对于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极具价值的。而教师工作却是日复一日机械式的工作,缺少教学生活化实践的体检,随着对自己的工作程序越来越熟悉、越来越顺手,同时带来的是越来越麻木。在教师出现发展危机和职业倦怠的时候,往往被动地接受教育培训内容,缺少了积极、主动地专业化的过程,造成教师专业发展被动化,继而影响到生活化实践。
2、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从“理论取向”策略看,教师只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师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主要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而是通过对实践反思获得的。因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比研究一个问题难的多。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果缺少生活化,必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3、教学实践氛围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多方面原因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职业歧视,对相关教师的社会认可程度较低,导致教师的自我认同也很低。在高中学校,学术上,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门的学科组,学术交流的机会很少,对学科建设不利。在高中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甚至一遇到缩减课程就直接缩减思想政治课程。这些原因导致了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的难度。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
1、从教育受体出发。我国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学生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最主要受体,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由学生来实现,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先成为自主能动体。人和人的关系应当是独立平等、不相互依附的,这也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成为以个人为主体的社会条件得到了发挥。所以教师应当把学生放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应有的尊重和主体性人格,让学生有一定的主体意识,自觉的进行学习和做事。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有发表个人意见,主动进行与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认可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能力的个体,每个人都是最棒的,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可以在社会立足,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有更佳的积极性,才会努力在自己的人生中发挥应有的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然后有组织的进行实践。
2、从教育任务出发。“学习的尖子,生活的傻子”,就是教育的失败。这样的“人才”早晚会被社会排挤掉。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实际,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个人培养,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明白“读好书不是万能的,但是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不可因为自身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放弃一切,但也不应自己有某方面的优势就沾沾自喜,让学生将自身与社会政治、经济相结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去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为了学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要将固有的模式生搬硬套到学生身上,真正做到学生在情感、生活、意识中得到提高。
3、从教育方式出发。由实践出真理,教育方式也是一样,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源于生活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可以自由、轻松的将自身溶于生活并进行有效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放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认真归纳教育中的优势劣势,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融合到思想教育中,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主动去学习、去解决出现的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可以在情感和现实中感同身受。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实践的路径选择
1、更加关注国家政治动向。高中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个阶段是很难真正吸收这些理论的。这样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硬着头皮去背诵教材里的内容,只为了测试的时候能够过关,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学校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快乐源泉的地方,学生只有处在放松的阶段、快乐的阶段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吸收。国家的政治动向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不但会提高自身的素质,还会让学生增长知识,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不要让学生和自己所处的社会脱轨,只有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处的世界,才能了解我们今后努力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要抓住教材不放,可以多让学生看国际新闻,了解时事政治,然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成长。
2、更加重视地方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省市划分多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点。比如我们浙江有浙江的特点,宁波有宁波的特色,每个地方其经济发展也就不尽相同。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就应当了解当地的人文、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应只守着书本了解社会,书本中不可能将全国所有城市的经济一一列出。因此,要靠学生自己去深入了解,结合国情进行分析,为何最近的粮食价格有变,为何油价会下调等等。结合这类问题,教师要进行定期的研讨活动,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加体会到所处社会、环境的经济建设情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
3、更加注重理论实际结合。当前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要求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在教学生活化实践过程中应当以实际出发、以学生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研究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真正学会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追求不切实际的事物,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去攀比。现下很多小孩、学生都只知道肯德基、麦当劳,而遗忘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政府也在平时的生活中,以假期的方式加强学生中国传统节日观念教育,提醒学生不要过分的崇洋,应当踏实的在自己的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价值观。
结束语:
总之,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践过程中,应让教学主体与受体实践与教育充分结合。同时,提供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将书本知识运用在生活实践中,以达到最佳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英、温朦.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策略探究. 大观周刊.2011(5).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