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压疮护理的研究

时间:2023-06-22 09:32:33

导语:在压疮护理的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压疮护理的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压疮;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4―0185―04

压疮(pressure sore)又称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cer),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是人体局部组织因长时间的局部压力而影响血液循环,导致皮肤受损的一种病理变化。压疮不仅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病理性损害,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手术患者是院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国外有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可达4.7%~66.0%。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术中压疮发生率已经高达9.50%~17.30%。为了满足手术的需要,患者在手术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被摆放成各种手术以利于手术的进行,但某些却增加了压疮发生的风险,而手术时间也与压疮的发生率呈现明显的相关性,有研究表明手术进行4 h以上患者出现压疮的概率达到21.2%,且每延长0.5 h发生率上升33%。典型的术中压疮是从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损伤开始,随后累及真皮和表皮,这些压疮好发于骨隆突处,往往在术后1~5 d才有较明显表现。而护理人员对与围术期发生压疮高危因素的认识不足则成为压疮预防中的一大障碍,顾琴等嘲的研究认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对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判标准掌握欠佳会导致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被忽视,因此,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压疮的危险因素应有正确的认识,应在压疮发生前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及发展。

1压疮形成的危险因素

1.1压力

压力是造成皮肤损伤最重要的因素。压力代表物体垂直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最主要的是局部组织持续性垂直压力。Kosiak等早已提出,外界阻断毛细血管的压力是导致压疮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正常人体毛细血管动脉端压力为4.26 kPa左右,如局部受压超过上述压力,而且持续时间超过2 h,局部皮肤、脂肪、纤维结缔组织和-肌细胞即可出现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最后导致坏死而形成压疮。也有研究表明:短时间强压力、长时间小压力对组织有着相同的损害。

1.2剪切力

剪切力是施加于相邻物体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行滑动的力量。剪切力可引起组织的相对移动,切断较大区域的血液供应,使组织氧张力下降;同时组织间的带孔血管被拉伸、扭曲和撕拉,可引发深部坏死。剪切力持续30 min以上即可造成深部组织的不可逆损害㈣。剪切力与压力、摩擦力息息相关,对于坐立位、半卧位的患者身体相对于座椅、床的移动可以在骶骨、坐骨结节产生较大的剪切力。

1.3摩擦力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并向不同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时所形成的力。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其皮肤与衣服、被褥、坐垫等之间因相互移动而产生的力即为摩擦力,其可使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受损,而导致压疮的发生。病床上床单皱褶不平。异物或搬动时不适当拉扯患者,均可产生摩擦力。

2形成压疮的促成因素

2.1潮湿

过度潮湿造成皮肤异常脆弱的状态。持续暴露在过度潮湿的条件下,皮肤松软,弹性和光泽度下降,易受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所伤。Williams等认为,各种引起皮肤潮湿的情况,如大小便失禁及汗液、伤口渗出、出血等情况造成的皮肤潮湿均可引起压疮的发生。Ramsay等认为,外科手术时使用消毒液或消毒液合并其他可引起潮湿的因素时,均可增加皮肤损伤的危险性。国内有报道认为,在潮湿的环境中,压疮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5倍。

2.2活动度和移动度

活动受限指患者自主改变的能力受损。长时间的活动或移动减弱会使患者受压部位神经麻痹,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长时间缺血,皮下组织坏死而形成压疮。如长时间的手术、意识状态改变、身体过于虚弱、病情过重、住院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从而使压疮的危险性增加。

2.3营养

营养不良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国外有学者认为患者每日摄入热量小于1100 kcal或蛋白质摄入低于50 g,是发生压疮的高风险因素,因此,在临床中仍应对热量及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患者进行重点预防,并应及时评估患者的综合营养状况,尽早纠正营养不良,预防术后压疮的发生。

3压疮形成的其他相关因素

3.1温度

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需氧量约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明显增加压疮的易感性。外科手术患者尤其是开胸患者多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压疮,原因在于患者术后体温恢复过程中局部受压组织出现“再灌注损伤”局部缺血合并高代谢状态加速了组织坏死的进程。

3.2年龄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其皮肤表层更薄,皮肤相对干燥,感觉迟钝,皮下脂肪组织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下降,皮肤的毛细血管更脆弱。研究表明,压疮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患病率高出6~7倍。

3.3应激

临床发现急性损伤患者早期压疮发生率较高。有研究发现,应激引起的代谢紊乱以及高消耗性状态均增加了急性损伤期压疮的易感性。

3.4术后首次下地时间

谢小燕等认为,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是外科术后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越晚,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就越大。

4预防护理措施

4.1做好压疮的预测和评估

近几年来国内外护理人员都已经认识到准确评估患者机体状况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之一。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性分析,并采取与患者或家人积极交流、动态监测营养指标、临床观察、体格检查、应用评估量表等方法在患者入院时、入院后根据需要进行定期评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方法,主要有较为简单的Nor-ton评分表和较为全面的Waterlow压疮危险评分表以及比较详细的Braden压疮危险预测表。在这些评估量表中,Braden量表被普遍认为是较理想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risk assessment scale,RAS),因此,对于量表预测的压疮发生可能性高的患者,需要重点关注并且和医师沟通可行的应对对策,比如对于手术患者来说,手术时间超过2.5 h为压疮发生的高危因素。应尽量减少手术时间等。

4.2减轻局部压力

由于压力是造成压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间歇性解除压力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护理人员除协助患者翻身、变换以外,还要合理使用各种防压用具,如气垫床、高泡垫、气圈、康惠尔(comfeel)伤口护理系列保护贴等,上述用具在大多数医院已被临床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防护用具的有效性亦被证实。Brindle等研究认为,在心胸外科的手术中,使用硅胶泡沫垫保护患者的骶骨部可以减少压疮发生率。

4.3加强皮肤护理

尽量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传统护理方式认为:局部皮肤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营养状态。国外有研究者建议对于术中的患者,在手术进行1 h后,护理人员要在不影响手术进展的情况下适当按摩受压部位,增加患者舒适感,可以减少压疮发生。

4.4保证充足的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发生的内因之一,并可直接影响压疮的愈合。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给予患者合适的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软质饮食,并适当补充矿物质,以增加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

4.5鼓励患者活动

第2篇

关键词:骨折;压疮;护理;优质护理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压疮好发于身体受压或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肉较薄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枕部等处。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开展优质护理以来,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和控制压疮,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住院卧床患者86例,其中2012年10月~2013年10月43例为试验组,2011年10月~2012年9月4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骨盆骨折15例,颈椎骨折8例,股骨骨折10例,其他骨科疾病2例,其中截瘫8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36~90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骨盆骨折14例,颈椎骨折6例,股骨骨折14例,其他骨科疾病2例,其中截瘫7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疾病护理常规进行评估、护理,出现压疮后对症处理,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采用以下措施:①护理人员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技能,患者及陪护增强主观能动性;②加强基础护理,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③高危人群、好发部位重点观察、重点监督,严格交接班;④根据压疮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发生压疮1例占2.33%,对照组发生压疮4例占9.30%,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各部位压疮形成的原因分析

3.1.1 骶尾部压疮 骶尾部压疮列为骨科压疮首位。骶尾部成为患者身体的主要支撑带点,压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骶尾部的生理结构是导致压疮发生的直接原因:骶尾部无肌肉附着,缺乏脂肪保护,紧贴床铺,长期受压或摩擦力、剪切力的作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容易发生压疮;②患者自身条件导致的客观原因:高龄、瘦弱、肥胖、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术后害怕疼痛不敢翻身的患者都是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③高温、潮湿是造成压疮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C,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1]。过度潮湿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下降;造成局部皮肤水肿;有害物质易于通过且利于细菌繁殖,使得上皮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起压疮[2]。

3.1.2 足跟压疮 足跟压疮多由牵引、石膏固定所致,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等患者是好发人群。足跟部处肢体的远端,是压疮发生的内在因素。皮肤牵引时小腿上皮套因牵引锤的牵拉,使皮套下滑,牵引重力集结作用在足跟,造成足跟直接受压;下肢石膏固定患者则由于石膏直接卡压足跟,石膏包裹患肢,造成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足跟部压疮发生。

3.1.3 其他部位压疮 枕颌带牵引容易导致下颌部压疮;颅骨牵引容易导致枕部压疮;骨牵引患者由于不正确,大腿根部两侧易卡压在勃朗架上:皮肤牵引带膝部两侧锁扣易卡压膝部两侧:锁骨固定带的锁扣及铁环易卡压在肩背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性压疮,在骨科临床护理中不容忽视。

3,2 护理对策

3,2.1 护理人员 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技能,患者及陪护增强主观能动性。按照医院护理管理学中压疮发生率为0的标准,组织全科护士学习预防压疮的重要性,相关知识与专科护理技能;对夜间压疮的高发期强调责任意识,采取有力的奖惩措施。针对患者与陪护对压疮防护知识的缺乏和思想的麻痹,讲明利害关系,做到主动配合护理。

3.2.2 加强基础护理 加强皮肤护理,协助患者用温水清洁皮肤1~2次/d,保持床整、清洁,做到"五勤",即勤擦洗、勤更换、勤翻身、勤按摩、勤检查。

3.2.3 根据压疮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护理措施 ①Ⅰ度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对已发生Ⅰ度压疮建议不要按摩,应持续减压使用气垫床,可局部冰敷或局部涂擦5%碘伏。5%碘伏可使局部皮肤老化,能有效杀菌,临床使用能起到遏制压疮发展的作用;②Ⅱ度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小水泡;用厚滑石粉包扎减少摩擦,让自行吸收,局部悬空待干。大水泡;消毒皮肤-抽水泡内渗液-涂0.1%氯己定或0.02%呋喃西林-无菌纱布覆盖;③Ⅲ度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给与局部减压、清创,治疗感染,防止创面污染,促进压疮愈合。

综上所述,了解骨科患者压疮形成的原因,可以提高护理人员对骨科压疮的认识,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压疮;现代护理学;压疮专项护理小组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67-01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1],多发于易受压和表层软组织较薄的骨隆突处,与卧位有密切关系。好发于高龄、肥胖、营养不良、糖尿病、瘫痪等高危人群。为降低压疮病死率,国内外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护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已被多家医院采用,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0年开始全面运行压疮专项评估上报护理体系。该研究选取运行前(2009-2010年度)住院卧床病人7846例,运行后(2010-2011年度)住院卧床病人8023例作为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均为住院期间初发压疮。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运行体系前对照组26人,运行后实验组11人进行实验。对照组采用传统压疮护理;实验组交由压疮专项小组按分期分度进行专项护理,研究时限均为一个月。

2.研究过程

2.1 护理方法

2.1.1 对照组护理方法:

1)局部减压应用:2h翻身一次,病人放置正确,使用减压设备。

2)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避免潮湿,勤换床单,清洁皮肤并使用防湿乳剂等。

3)减轻摩擦:使用吊架或转/提式床单帮助病人在床上移动,避免抬高床头30°以上。避免按摩过多有损组织[2],皮肤发红部位禁用按摩[3]。

4)加强营养:营养不良影响创伤愈合,增加易患性[4]。应给予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5)处理和保护:护理前应根据溃疡的大小、部位、分期和外观酌情清创[5]。

6)TDP灯治疗:加用TDP灯局部照射后压疮愈合率明显提高。有持续镇痛、加速愈合之效果,简单实用易推广。

2.1.2 实验组护理方法:

1)运用人体力学:研究证明,正确运用人体力学有助于降低压疮的发生率。主要有减轻压迫、减轻皮肤摩擦力两种方法。

2)湿性愈合理论:2000年美国认为湿性环境是创面愈合的标准环境,2006年创伤修复与再生压疮治疗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治疗压疮的敷料需维持创面的湿性环境。

3)密闭性敷料的应用:密闭性敷料基于湿性愈合理论,保持伤口恒温,促进伤口愈合 ,保湿且保温的敷料更利于伤口愈合。

5)药物应用:创面局部使用抗生素仅可抗感染,无其他积极效用[2]。碘可以刺激组织生长,缩小溃疡区域、减轻疼痛、清除脓液和刺激肉芽生长。

6)心理护理:做好知识宣教,做好回访工作,也可减少压疮发生。

2.2 研究步骤

1、评分:汇总各科上报信息,应用Braden评分量表进行评分,≤12分为高危患者,选中新发压疮者作为研究对象。

2、建库:录入入选患者个人信息,并建立数据库。

3、分组:对照组26人,实验组11人,对照组实施传统压疮护理,实验组交由压疮专项小组,根据分度分期等提出专项护理方案,并跟踪评估、愈后回访。

4、分析:二组同时进行1个月实验,结果计入数据库,并行统计学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1 传统压疮护理中的误区

1)理念误区:护理不当能发生压疮,但不能把所有压疮都归咎于此。若入院时局部组织已有不可逆损伤,24h~48h就可能发生压疮。

2)评估缺失:对国内医院的调查显示:关于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体系,19.5%受访护士从未听说过,69.9%未使用过,70.6%病人皮肤压红后使用。而发达国家自八十年代后就逐步推广压疮危险因素评估体系,对高危患者早期使用Braden评分量表评估,给予专项护理,大大降低压疮发生率,减少资源浪费。

3)护理误区:a.按摩: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治压疮。b.气垫圈:压疮病人广泛使用气垫圈不可取,水肿和肥胖者更不宜使用。c.牵拉过度:过度牵拉使皮肤受损伤,应正确固定、撤出敷料技术。d.干燥疗法:无法保持伤口的温度和湿度,不能有效隔绝细菌的侵入。

4)体系缺失:现代压疮护理体系应包括潜在压疮的早期评估、及时上报、专项护理、愈后回访在内的完整体系。而非压疮发生后再治疗。

4.2 压疮评估-上报-专项护理-回访体系的重要性:

压疮评估-上报-专项护理-回访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压疮护理科学化、专业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5.小结

压疮评估-上报-专项护理-回访体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压疮治疗新方法。发达国家已大规模临床推广,而我国才刚起步,应尽快推广压疮规范化治疗,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建荣.压疮的防治及护理[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17):69

[2] AnthonyD.护理教材有关褥疮治疗的一些问题的商榷[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4)B1811.

[3] 德永惠子.褥疮护理禁用按摩疗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2,11(1)B39~401.

第4篇

【关键词】 骨科护理; 压疮; 集束化护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4.0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072-03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看,压疮指的是一种由于皮肤局部组织受到长期的压迫,进而出现持续性的血氧不足、营养供给不充分等造成的组织溃烂甚至坏死的症状。对于压疮进行预防是骨科护理工作重点,同时也是一项难点,并且也是能够非常直接地反应出护理工作质量水平的一项指标。因为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骨科当中住院的患者通常是发生压疮的高危群体。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对压疮进行预防工作的效果,最近这些年骨科当中也开始注重对患者行以有效的集束化护理的相关措施,而且效果也比较显著。本文当中将结合笔者所在医院200例患者展开有效的分析和总结,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骨科患者当中择取200例,将其按照抽签的方式分成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试验组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3±3.12)岁;参照组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19~60岁,平均(42.09±3.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已经过本人的知情和同意,签署了同意书,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对参照组仅行以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常规性预防压疮的方式,例如护理皮肤、适当的按摩、营养支持、翻身等。

对试验组则行以有效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1)建立起压疮管理组,由专业护理人员及管理人员组成,制定护理流程并且监督其落实;(2)对护理人员进行和压疮有关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与集束化护理干预有关的知识及技巧,同时也锻炼其责任意识,以此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预防措施;(3)准确且全面的入院评估,在患者入院之后查看其骨骼突出的位置是否存在皮肤异常的情况,按照实际情况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措施;(4)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及交接班的制度,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责任护士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低危患者可以加强预防方面的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压疮的不良影响,指导正确的预防压疮的方式,例如正确的翻身技巧、正确的皮肤护理方式、如何使用护垫等,使患者及家属能够了解到预防压疮的知识,并掌握自理和自护的手段,提升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每隔2 h为患者进行1次翻身,提供护垫,避免骨突位置受到长时间压迫。如果患者属于中危患者,那么需要增加翻身的具体次数,每隔1 h就进行1次,可以提供气垫床或者海绵床垫,并且每天叮嘱患者进行2次关节活动,每次15~20 min即可;高危患者则还需要建立起翻身记录卡,记录患者受压位置的皮肤变化情况,执行有效的交接班制度,详细进行皮肤情况的记录,保证床头交接班,密切注意患者的皮肤情况;(5)构建监控网络确保护理能够得到落实,明确护士及护士长分别的工作职责,确保每天由护士长带领各责任护士展开有效的护理督查,对高危阶段的患者需要重点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压疮的概率、患者对压疮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使用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满分100分)、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使用调查问卷,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分成满意和不满意两种,以满意率计入)、患者住院花费的时间,并且对结果做记录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发生压疮的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就本次针对骨科临床集束化护理的措施对于压疮起到的影响展开的研究结果而言,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发生压疮的概率明显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对压疮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明显高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住院花费的时间显著低于参照组。这一研究成果说明,在骨科临床当中,对患者采取有效且全面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τ谙喙刂识的了解程度,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压疮的概率以及住院时间,还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程度。该成果也在褚槐梅等[3]及甄婧琨[4]的著作当中得以证实,说明比较可靠。

压疮在临床中指的是患者肢体局部位置的皮肤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长期压迫,继而导致血液循环出现障碍,造成局部组织在持续缺血的情况下缺氧,营养不足,使皮肤最终丧失原有的正常功能,形成组织破损甚至坏死[5]。大部分情况下,压疮会发生在肢体受压(或者是脂肪组织保护没有肌肉的包裹等)的骨隆突的位置,例如比较常见的肩胛骨突出处、股骨粗隆处等。大多数的压疮症状如果早期有效预防均能得以避免,预防所起到的效果远远好于发作之后的治疗效果[6]。导致压疮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垂直压力、潮湿、剪切力等;营养不良、肢体活动障碍、知觉丧失等。对压疮进行预防最关键的就是消除可能会存在的诱发因素。在传统的压疮预防当中,大多是口头的健康教育,有较强的随意性,而且严重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研究,在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指导下,压疮预防体现出了一种有效的针对性,令护理人员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及怎样做,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护理的盲目和随机,降低由于工作繁忙导致的失误;集束化护理措施干预下,压疮护理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不同的护理干预,保证护理工作不会流于形式而无法充分发挥其效果;在集束化护理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保持高度的耐心和细致,和患者及家属有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无形之中提升了患者与医生、与护士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7]。

综上所述,在骨科临床当中,对患者采取有效且全面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压疮的概率及住院时间,还有助于提升患者满意程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因此这种护理措施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杜希英.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3,24(z2):160.

[2]周玉华,宋娟娟,王九娟.集束化护理策略在ICU患者压疮管理中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34-235.

[3]褚槐梅,吴菜花,刘琴.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院内预防骨科病人压疮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13):1234-1236.

[4]甄婧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骨科患者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2):3138-3139.

[5]S玉云.运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院内压疮的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3):252-253.

[6]戴正银,林红霞,王彤.集束化干预策略在老年卧床患者预防压疮护理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20):2522-2523.

第5篇

摘 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术后进行精细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0%与64.00%,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脑出血术后进行精细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其病死率,改善其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护理;术后

 脑出血为临床上急性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常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使血肿占位反应促进脑组织直接的受损或血肿四周脑组织水肿而引起,最终出现继发性脑损伤.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44.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共80例,均为2007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行全髋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8.9)岁。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9±9.7)岁。患者均已排除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功能不全、丹毒、深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性高血压等病史,并自愿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均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如抬高患肢、下肢保暖、应用抗凝药物及功能锻炼等。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韩国产新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使用前检查其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感受和注意事项,将患肢放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接管口与压力带接口连接,勿松动,调节压力,每日2次,每次30 min,连续10 d。制订并发放仪器使用效果评价表,通过对肢体疼痛、肿胀及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评定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术后10 d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进行评分,其中满分为10分,无痛为0分,最痛为10分。记录患者疼痛程度,测量患肢肿胀指数[(术后小腿中段最大周径-术后对侧小腿中段最大周径)/术前相应部位周径×100%]。

术后10 d由本院超声科同一名医生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深静脉栓塞,发现有静脉栓子形成时,记录栓子直径,该超声科医生对本研究不知情。

1.4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来进行评定,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瘀血、皮温升高、腓肠肌压痛明显,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剧,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栓子检出率及栓子直径比较

术后10 d两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但多普勒彩超检出静脉栓子。患者静脉栓子检出率比较,研究组下肢栓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栓子直径比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术后10 d两组疼痛程度、肿胀指数情况比较

术后10 d研究组患者肢体疼痛、肿胀都明显减轻,患者均感舒适。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全髋置换术是一种成功、成熟的骨科治疗技术,在解除患者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全髋置换术的成功与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密切相关。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但术后护理中由于患者惧怕疼痛,担心关节脱位等不愿进行锻炼。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物理性、非介入性治疗,通过空气波的反复膨胀和收缩,获得指压和按摩效果,改善血液循环[3]。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0 d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但研究组静脉栓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新近形成的血栓,由于血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白细胞分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溶解。血栓溶解过程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及血栓的新旧程度。虽然两组患者检出栓子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以自行吸收栓子直径(0.1~0.3 cm)为主,对照组9例静脉栓子直径≥0.4 cm,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增加,对其加强溶栓治疗的同时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出院前多普勒超声复查栓子直径

全髋置换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5]。术后早期适当的康复锻炼,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对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疼痛及肿胀有重要的作用,而疼痛的缓解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但也有学者认为,过早活动与负重可导致假体松动、移植骨移位、更换关节脱位等。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小剂量华法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等并发症[6]。因此,采用药物以外的方法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所应用的空气波压力治疗患者感觉更为舒适。挤压方向与人体血液流动方向保持一致而产生有效的生理性机械引流效应,可以加快肢体血液流通,明显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扩张、活化血管的效果,并且有效防止肌肉萎缩[5]。它用机械方式替代了人工按摩,减少了工作量,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全髋置换术后的护理,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性,减轻疼痛和肿胀,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降低全髋置换术后护理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开拓了一条新途径。此操作简便易掌握、安全、舒适、经济实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全髋置换术是目前关节成形术中最为成功的外科技术,在解除患者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1]。空气波压力治疗能够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加强动脉灌注,使局部代谢产物和炎性致痛物质得以消除,起到消除水肿、止痛和预防血栓栓塞的作用。为探讨其在全髋置换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对全髋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共80例,均为2007年1月~2011年4月在我科行全髋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8.9)岁。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9±9.7)岁。患者均已排除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心功能不全、丹毒、深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肺水肿、急性静脉血栓、不稳定性高血压等病史,并自愿行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法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均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如抬高患肢、下肢保暖、应用抗凝药物及功能锻炼等。研究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韩国产新型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使用前检查其性能完好,并告知患者使用目的、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感受和注意事项,将患肢放于压力带中拉锁固定,接管口与压力带接口连接,勿松动,调节压力,每日2次,每次30 min,连续10 d。制订并发放仪器使用效果评价表,通过对肢体疼痛、肿胀及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评定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术后10 d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进行评分,其中满分为10分,无痛为0分,最痛为10分。记录患者疼痛程度,测量患肢肿胀指数[(术后小腿中段最大周径-术后对侧小腿中段最大周径)/术前相应部位周径×100%]。

术后10 d由本院超声科同一名医生对两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深静脉栓塞,发现有静脉栓子形成时,记录栓子直径,该超声科医生对本研究不知情。

1.4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依据

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均根据临床症状来进行评定,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瘀血、皮温升高、腓肠肌压痛明显,站立及行走时疼痛加剧,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静脉栓子检出率及栓子直径比较

术后10 d两组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但多普勒彩超检出静脉栓子。患者静脉栓子检出率比较,研究组下肢栓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栓子直径比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术后10 d两组疼痛程度、肿胀指数情况比较

术后10 d研究组患者肢体疼痛、肿胀都明显减轻,患者均感舒适。研究组的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3 讨论

全髋置换术是一种成功、成熟的骨科治疗技术,在解除患者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满意效果。全髋置换术的成功与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密切相关。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但术后护理中由于患者惧怕疼痛,担心关节脱位等不愿进行锻炼。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是一种物理性、非介入性治疗,通过空气波的反复膨胀和收缩,获得指压和按摩效果,改善血液循环[3]。表1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10 d均未发生血栓栓塞,但研究组静脉栓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新近形成的血栓,由于血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白细胞分解释放的溶蛋白酶可使血栓溶解。血栓溶解过程取决于血栓的大小及血栓的新旧程度。虽然两组患者检出栓子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研究组以自行吸收栓子直径(0.1~0.3 cm)为主,对照组9例静脉栓子直径≥0.4 cm,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增加,对其加强溶栓治疗的同时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出院前多普勒超声复查栓子直径

全髋置换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5]。术后早期适当的康复锻炼,减少周围组织粘连,增加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对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疼痛及肿胀有重要的作用,而疼痛的缓解有利于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但也有学者认为,过早活动与负重可导致假体松动、移植骨移位、更换关节脱位等。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小剂量华法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易造成出血等并发症[6]。因此,采用药物以外的方法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所应用的空气波压力治疗患者感觉更为舒适。挤压方向与人体血液流动方向保持一致而产生有效的生理性机械引流效应,可以加快肢体血液流通,明显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扩张、活化血管的效果,并且有效防止肌肉萎缩[5]。它用机械方式替代了人工按摩,减少了工作量,空气压力波治疗仪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32-05

夜尿增多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并可导致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是老年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1-2]。国际尿控学会将患者夜间因尿意醒来排尿1次及1次以上定义为夜尿症[3]。夜尿症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中,70%的人存在夜尿增多,≥90岁的人群中,夜尿症患病率可高达90%[4]。老年人患多种共病,生理、心理、药物、生活方式等因素均可影响夜尿症的治疗。临床上不少针对夜尿增多的药物,如α受体阻滞剂、M受体阻滞剂等在老年夜尿症患者中收效甚微。研究显示,近年来抗利尿激素人工合成类似物去氨加压素可改善夜尿增多症状[5-6],然而,该药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从临床角度观察去氨加压素联合护理干预对高龄男性夜尿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就诊的以夜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的高龄(≥80岁)男性患者74例,年龄80~94岁。纳入标准:夜间排尿次数≥2次;夜间多尿指数(nocturnal polyuria index,NPI)即夜间总尿量/24 h总尿量>33%;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结石、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肾性尿崩症、糖尿病、精神性多饮、口渴中枢病变或颅脑肿瘤患者以及服用大剂量利尿剂及已接受可能与去氨加压素相互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参照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去氨加压素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组(A组,共25例)、去氨加压素治疗组(B组,共25例)和安慰剂对照组(C组,共24例)。

1.2 方法

A组和B组患者治疗期间于睡前口服0.1~0.2 mg去氨加压素片[辉凌(瑞典)制药有限公司,H20120117],A组同时接受护理干预治疗。C组患者于睡前口服安慰剂。三组患者疗程均为3周(21 d)。护理干预治疗包括对患者可能引起夜尿增多的共患疾病的护理指导、每日饮水量和饮水时间指导、减轻患者精神心理压力的心理护理以及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指导。所有患者治疗前记录72 h排尿日记,包括夜间尿量(nocturnal urine volume,NUV)、夜间排尿次数、NPI,同时记录第1次觉醒时间。在治疗开始当日清晨空腹,取卧位,采取肘静脉血检测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血钠(Na+)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治疗结束后第2天重复检测上述血液指标并记录72 h排尿日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基线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均为男性,在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既往史和使用α受体阻滞剂药物等临床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夜尿相关参数比较

治疗前,三组NUV、夜间排尿次数、NPI和第1次觉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C组比较,A、B两组治疗后NUV、夜间排尿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A组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两组治疗后NP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1次觉醒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但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NUV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夜间排尿次数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三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血清钠离子浓度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BUN、Sc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BUN、Scr和Na+浓度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治疗后BUN、Scr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N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然而,A组有4例患者血钠

2.4 三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三组患者PT、TT、APTT和FIB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夜尿增多是老年人群常见症状。传统观点认为夜尿增多与下尿路疾病(如膀胱病变、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有关,对其诊断和治疗并未给予充分重视;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夜尿症是系统疾病重要临床表现之一[7]。夜尿增多直接造成睡眠障碍,降低生活质量,增加夜间跌倒风险,影响疾病预后[8-9]。Bursztyn等[1]研究发现夜尿症是70岁以上具有已知慢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升高的一个显著独立预测因素。2002年,国际尿控学会将夜尿症定义为:患者夜间醒来排尿1次或者1次以上。但是由于正常人也可以出现1次夜尿,且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目前多数研究都以每晚≥2 次排尿作为夜尿症的诊断标准[10]。

夜尿症患病率有显著的年龄差异,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王伟等[11]对北京地区社区中老年男性人群[平均(64±10)岁]调查显示夜尿症的患病率为66.4%。80岁以上老年男性的夜尿症患病率达到了82.0%。Burgio等[12]以每晚排尿≥2次定义夜尿症,研究发现在>70岁的老年人中,男性患病率为29%~59%,女性患病率为28%~62%,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且男女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由于老年男性夜尿症的患病率远大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而且,女性并无解剖上的异常。这些发现对老年夜尿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思考[13]。Weiss[14]研究发现90%以上老年性夜尿症是由于夜尿生成增多所致。这也是老年夜尿症患者单用α受体阻滞药或抗胆碱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老年人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及缺乏昼夜节律变化是老年人夜尿症的重要病因[10]。

去氨加压素是天然精氨酸加压素的结构类似物,其作用与生理性加压素类似,但显著增强了抗利尿作用。既往去氨加压素多用于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给药后可增加尿渗透压,降低血浆渗透压,从而减少尿液排出和排尿次数。然而,临床研究提示去氨加压素在治疗夜尿症中同样疗效显著[15-16]。抗利尿激素能调节人体内液体总量和渗透平衡,去氨加压素模拟抗利尿激素与肾远端集合小管上V2受体结合,浓缩尿液,降低总尿量,抗利尿作用比生理性精氨酸加压素作用更强,并且起效更快,持续时间更长[17]。然而,去氨加压素也存在头痛、血压一过性降低、反射性心动过速、胃痛、恶心和低钠血症多种副作用,尤其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

第8篇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步,那么我们要怎样来写压疮护理论文参考文献呢?不要着急,本文主要是针对压疮护理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格式和范例来给大家介绍,希望小编整理的这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疮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肖敏.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重症老年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17-18.

[2]李树娟.神经内科昏迷患者防止压疮的护理对策探析.吉林医学,2013,34(3):558.

[3]黄玉虹.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压疮预防中的作用观察.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34(6):92-93.

[4]李贵芹.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89-90.

[5]韩杰.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13,11(5):394-395.

压疮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1,17(1):

[2]王翠茹.压疮的临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1):58-59.

[3]郑清月,秦惠基.美国褥疮护理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5:204.

[4]杨旭.压疮的防治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2008年33期.

[5]吴连红.泡沫类敷料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2011年09期.

[6]王爱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J].中外医疗,2008,24:115.

[7]袁长蓉.褥疮护理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3):104-106

[8]黄峰.褥疮护理近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5-197

[9]王新华.压疮护理新进展及护理干预性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0,23(9):

[10]王彩风,巫向前压疮形成机制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7,22(1):75-77.

压疮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1]赵广平.鲍金艳.压疮的康复护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伤残医学2010(2).

[2]李香玉.褥疮的护理体会[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10(12).

[3]张翠芬.赵慧英.38例高龄卧床患者压疮预防的循证护理[期刊论文]-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7).

[4]周金英.陈彦红.高媛.霍玉娥.王杏薇.神经科患者压疮易患因素分析与预防.[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1).

[5]胡向云.护理干预对神经科患者压疮发生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原医刊2008(8).

[6]魏忠梅.安聪娟.张林会.王秀丽.桑琳霞.神经外科压疮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2008(9).

[7]魏忠梅.安聪娟.王秀丽.桑琳霞.卢金菊.自制神经外科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与Braden量表信度与效度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24).

[8]钱瑞莲.徐建珍.屠丽君.神经科病人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测评估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护理研究2008(13).

[9]夏厚萍.溃疡期褥疮对症处理的方法及护理体会[期刊论文]-基层医学论坛2007(2).

[10]徐建珍.钱瑞莲.赵卫红.屠丽君.麻丽萍.徐国彬.成月花.王红.吴明琴Braden评分预测神经科患者压疮的准确性及影响准确性因素的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7).

[11]钟慧欣.李海英.碘伏治疗Ⅲ期压疮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临床护理杂志2006(3).

第9篇

关键词:压疮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效果分析

压疮是皮肤或皮下组织因为压力、摩擦力以及剪切力而引起的皮肤、肌肉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会发生骨隆突起[1]。压疮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压疮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还影响疾病的康复甚至增加死亡率[2],因此其已成为医护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对针对不同压疮高危人群实施的危险评估和护理预防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国内研究结果表明压疮预报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3]。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的发生,我院在护理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对压疮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持续性改进,结果显示压疮发生率降低至2.16%,治愈率达98.18%,明显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患者采用Braden评分法,分别从感觉、潮湿、活动方式、活动能力、营养、摩擦和剪切力等6个方面进行评估,见表1。分值≤12分为高危人群,纳入难免压疮进行管理。

其中将2013年1~12月入院的185例难免压疮患者和110例带入压疮作为观察组。2012年1~12月住院的167例难免压疮患者和91例带入压疮作为对照组。观察组:185例难免压疮患者中,男102例、女83例;年龄36~87岁,平均(60.76±11.22)岁;Braden评分平均(11.75±0.36)分。110例带入压疮患者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33~88岁,平均(61.08±10.21)岁;Braden评分平均(11.51±0.21)分;Ⅰ、Ⅱ、Ⅲ度压疮患者分别37、58、15例。对照组:167例难免压疮患者中,男94例、女73例;年龄35~84岁,平均(65±10.32)岁;Braden评分平均(11.76±0.17)分。91例带入压疮患者中,男54例、女37例;年龄60~85岁,平均(65±9.12)岁;Braden评分平均(11.54±0.27)分;Ⅰ、Ⅱ、Ⅲ度压疮患者分别29、50、12例。两组患者在疾病谱、性别、年龄、Braden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均进行难免压疮评估,同时将分值≤12患者填写申报表并制定护理措施,由护理部审核,护士长负责交由护士实施。带入压疮患者由当班护士评估后,填写报告表制定护理措施,护士长审核后交护理部备案。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具体如下。

1.2.1分析压疮原因 汇总所有压疮申报表,并对突出原因进行分析。

1.2.2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计划 明确制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压疮管理职责、制度及相关上报表格,完善评估、上报程序,规范压疮的临床护理操作。明确压疮风险管理的目的,倡导无惩罚的护理安全文化制度,鼓励科室如实报告有关压疮的风险,护理部定期督促检查。

1.2.3 改进后的管理实施办法 ①对护理人员开展了压疮知识培训,主要包括压疮的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伤口愈合的病理生理、湿性愈合理论、新型敷料的识别与使用、伤口换药技术等技能。以已达到提高护士的压疮的管理相关知识的目的。②开展循证护理,改进压疮治疗方法 对已发生压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解决局部组织受压的问题。③实行压疮三级质量监控,做好压疮的申报与质量控制。科室内组成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当班护士层级压疮监控小组,实施层级监控,使压疮的管理形成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使每一级监控责任到人。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结果

见表1。

从表1可见,对压疮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难免压疮发生率和压疮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3.1转变压疮管理理念,建立非惩罚性压疮管理制度 作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之一,压疮的发生一度被认为是护理人员的过失,导致压疮发生后护理人员不敢公开研讨。我院现转变压疮的管理理念,使压疮护理成为日常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以预防为先,护理措施做到有效及时,从根源上控制了压疮的发生。无惩罚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结合,使医护人员主动地以患者解除病痛为出发点。

3.2 加强过程管理,重视压疮的预防 依照压疮的预防指南,动态的对我院患者进行评估并实施护理措施,对压疮发生的高位患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科学规范化的护理是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患者治疗费用的关键[4]。

3.3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压疮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应用于临床的护理知道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进而制定护理措施。借助这一科学的工作程序,我院的压疮护理管理已取得较好的收效。

参考文献:

[l]赵燕.压疮护理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8):717-718.

[2]刘亚红,蒋琪霞,刘云.压疮干预指导组在医院压疮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1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