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专项审计

时间:2023-06-22 09:32:35

导语:在高校专项审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专项审计

第1篇

1、高校专项计划,是国家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上大学而出台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有关省(区、市)确定。

2、高校专项计划与地方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隶属于高考三大计划。

3、地方专项计划是指地方高校定向招收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一般只为省属重点大学,在国家专项批次之后。地方专项计划定向招收各省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计划一般不会少于本校一批次招生规模的3%。

4、国家专项计划是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定向招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学生的一种扶贫计划。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存在的困难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行政部门,近几年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较慢,但随着十的召开,国家反腐力度的增加,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制度建设也慢慢开始建立健全,但在总体上高校的内部审计在人事和机构上都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和规划。在人事上,审计部门负责人的任免要在于学校内部,工作开展在学校领导下进行,如若审计发现的问题跟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内部消化;在机构上就目前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很多还是跟纪委合署办公,人员力量不足,这样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停滞不前。

(二)日益增加的资金量和业务与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产生的矛盾。目前高校的财务收支资金量都在上亿以上,大多数高校一年的经费收入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财政水平,并且高校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有基本建设、基本支出、专项支出、学生经费开支、科研经费及校办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涉及。而大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比较落后,受当前审计部门人力资源不足的限制,工作量跟审计力量的投入不成正比。有些审计形式到了,而实质未到,比如科研结题审计,受人力不足限制,结题审签只是走了个形式,做不到有成效、有深度的审计。

(三)审计方法比较滞后。高校复杂的业务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通过了解,各高校现在审计人员运用的审计方法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处理阶段,这种审计方式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筛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不够全面,信息化审计程度不高。传统的审计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全覆盖审计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于审计工作日

益迫切。

(四)审计整改难落实,发挥不了审计作用的全覆盖。目前审计整改存在的困难一是审计的监督因为都是在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追回比较困难,因此对于既定事实的情况追缴资金就无法整改到位了;二是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职责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时,对于审计已经发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避实就虚,有敷衍应付,有推卸责任,而制度上的空缺也使审计整改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二、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思考

实施意见提出,有必要通过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职业化、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加强内部审计等措施来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高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工作来实现审计的全覆盖。

(一)了解了高校审计的内容,审计工作就会更加全面,有利于建立多种类型的审计监督体系。

1.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实现财务收支轮审覆盖。在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经济业务资金规模大,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按照行政部部门、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及下属校办企业等为单位进行轮审覆盖。各高校的财政经费的使用情况离不开有效的财务收支审计,在高校的财务收支管理中,实施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的保证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坚持财务收支审计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注重从组织方式上进行协调,构建以财务收支为主体,预算执行为主线,各专项审计共同参加,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的审计组织体系。财务收支审计还可以延伸至效益审计的内容。

2.实行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高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是受校组织部的委托,对校内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坚持离任必审、任中轮审的原则。学校应该制定本校的《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建立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对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对权力相对集中、资金规模较大的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在其一届任期内至少安排一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化。同时财政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审计全覆盖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中,与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等相结合,推进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全面实施轮

审制度。

3.以高校的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为重点,铺开高校审计工作的宽度。专项审计调查是近年来审计机关常用的工作方法,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有时会存在审计深度不够的问题,专项审计调查能够围绕领导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查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针对性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专项审计调查的对象领域广,要选择对象的时候既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又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将财务收支、专项审计调查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实现审计内容的

全覆盖。

(二)重视和加强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应用风险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是实现审计覆盖的必要条件。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发现,部分高校未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的论证决策及监管等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财务的内部风险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对风险的把控,签字授权比较随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疏忽管理,使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对风险点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审计部门应进行一个全单位的风险评估调查,通个向各个部门的主管了解,确定风险点。

(三)针对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可以寻求外援。受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高校审计人员配比很?y提高,面对现实的压力,想要实现审计的覆盖要另辟道路。单位审计除了常规的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还有基建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结算审计。基建项目专业性强,时间长,精力投入大,这部分的审计可以聘请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经责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工作,日常工作量大,可以对审计内容进行分块,把问题查实、

查透。

(四)提高审计队伍的素质,以便更快的实现审计覆盖。审计全覆盖下审计事业的发展必定不同于原来的财务审计,需要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多专业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单一的传统财务人员、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满足审计覆盖工作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基本都是财会专业的,但也存在原纪委工作中分出的人员,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一下子要改变这样的局面有些困难。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从专业对口的学生中选择一部优秀学生,给审计机构内部注入新鲜血液,既解决了人员不足问题,又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作用。另一方面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观念,定期参加外部省、市内省协会主办的审计工作内容培训,开阔眼界,提升审计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增设内部相关考核标准,以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当然,审计人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面对专业性较强的审计内容时,通过购买审计服务,解决不同审计领域的问题,不仅可以防范审计风险,又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五)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发挥审计作用,做到审计作用发?]的全覆盖。

1.加强审计整改结果的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审计公开的制度。将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开不仅仅是法律、法规的明确要求,使审计效果能够更好的共享,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需要。把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结果进行公告,不断强化审计的效果,使学校内部对问题的共性进行监督,有利于提高被审计部门的整改积极性,保护自身的荣誉不受损。

2.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加大审计整改力度,深化审计工作效果。建立审计整改机制,审计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会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同时各有关方面也会给予有力的监督,杜绝屡审屡犯的情况,使审计全覆盖的效果得到全面的推行。审计整改可以依靠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对审计查出的重大问题予以通报,研究解决审计整改中的难点问题,明确审计整改的责任。建立审计整改机制首先要建立单位内部审计整改制度,从制度上明晰各部门在审计整改的职责,落实各部门在审计整改意见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制度的健全完善了审计整改的问责制,对于不按规定要求和期限进行整改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由审计联席会议追究其责任。

第3篇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1)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到控制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主要由纪检部门领导,并没有单独的办公机构和办公地点,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与财务部门一起办公的。

(2)内部审计和财务工作互相交叉

内部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工作内容上互相交叉,这让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监督性受到威胁,其他被审计的对象会认为财务部和审计处属于同一部门,对配合提供内部审计数据不够重视。

(二)审计项目作业不规范

(1)忽视审计调查

院校内部审计管理人员通常已经在该院校内部工作多年,对校内的各类经济活动都十分熟悉,审计工作的开展都循规蹈矩。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对各类新式的高效经济活动的调查,缺乏调查则意味着最初审计实施方案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审计工作人员按照旧式的审计方案编制的审计成果质量低下。

(2)过于注重细节性程序

院校内部审计程序落后,过于依赖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的细节性程序(例如核对凭证、确认数据、重新计算等),内部审计工作变成一成不变的事务性质的工作,这些方法极大地浪费了审计人员宝贵的精力,也僵化了内部审计策划、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

(3)审计取证手段落后

目前院校在取证方式和过程记录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十分依赖传统的纸质资料,对其他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取证方式较为排斥,虽然这些新型取证方式在法律上的证明力不如纸质材料,但这类侧面的取证方式能够为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定性提供帮助,并且这些佐证能够在正面材料证明力不够的时候提供完整逻辑证明力。

(4)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不规范

与社会审计目前文本格式规范、内容齐全的审计工作底稿相比,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底稿不仅没有统一格式,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还存在较多问题,如审计底稿的内容不规范,部分底稿只反映内容,部分底稿反映过程、部分底稿又只反映结果,导致审计主管无法根据审计底稿判断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审计报告中涉及内容而没有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或对不同审计活动的底稿区别对待,对部分重点审计工作留置底稿、对一些日常性的审计工作并不留置底稿,这样导致日常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后难以追溯;不按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证明材料缺乏客观、可靠地依据等。这些问题往往造成重大事项和问题被遗漏,审计人员责任不清,后期利用审计成果困难,最终导致无法保证审计质量,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5)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机制缺失

院校内部审计部门目前对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价机制几乎没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不到调动。绩效评价机制的缺失也导致审计人员缺乏升迁和淘汰的依据。绩效评价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内部审计人员难以发现自身工作上的不足和闪光点。更无法使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对未来的工作前景转变为熬资历,这将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对策

(1)增加重点审计内容

目前多数院校的采购、基建等经济行为往往呈现出阶段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审计任务,增加专项审计内容,使审计人员深入研究该专项审计内容的工作重点,使得专项审计结论质量提升。

(2)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性

院校应当将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工作隔离,由纪检组长继续带组领导工作,隔离以后审计部门将逐渐树立独立的工作意识,也将会树立自身的威严。内部的审计工作应当将原来的以财务审计和配合纪检部门需要为主调整为自身主动审计的审计工作重心,并进行事先审计工作策划,将内部审计质量始终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准。

(3)明确审计领导责任

学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应是全面领导该部,制定审计计划、审计政策和程序,协调内审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外部审计的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建立质量保证框架,负责与学校的行政负责人联系,即对全面的内部审计职能负责。

(4)构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机制

构建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机制,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机制可以与人员评价考核和薪酬绩效评级相挂钩,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管理控制,协助充分调配利用人力资源,使得人员安排更加合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员工的长处,进而节省资源成本。

作者:王素珍 单位: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义

2004年教育部为规范高校财务管理与审计行为,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明确了在高校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规定第四条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第五条在第四条的基础上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进行了解释“本规定所称教育行政部门,是指县级及县级以上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单位,是指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事业、企业单位。”根据此工作规定的要求,各大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实行内部设计制度,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逐渐重视内部审计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校内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通过对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对高校内部控制的合法性、适当性及有效性的审查,从而达到完善高校内控制度、发现和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和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范围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意见,高校需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切实保证内设机构的独立性,明?_内审的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落实责任追究,推进结果公开。

高校的内审范围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过程及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内控制度设计、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组织执行情况审计,评估风险,加强风险防控;三公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及资产管理审计,关注重点领域,保证资金资产安全等。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以再扩大审计范围,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运用;重大项目跟踪审计,保证重大项目及时高效的完成;专项审计,根据需要,就高效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纠正处理。

全面的内部审计范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审作用,准确评价高校财务管理及相关业务活动,为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三、高校内部审计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

(一)审查预算编制与执行,提高预算科学性

高校预算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总体计划,是高校发展目标的直接反映,体现高校的发展方向。高校预算包括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部分。预算编制是指高校根据主管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要求,并分析结合近年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充分考虑以前年度预算结余,经过“二上”“二下”,最终确定当年预算。

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对高校整个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重点关注预算调整、追加与预算超支情况。审计应从预算编制为切入点,审查预算编制整体是否科学合理,方法是否有效,范围是否全面,依据是否可靠,项目是否规范,有无重复遗漏,程序是否合法。预算执行情况,则可以从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和支出预算执行情况两方面入手,审查各项预算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非税,实行统一管理核算,是否存在隐瞒收入或收入依据不足的情况;审查各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支出无预算或有预算无开支的情况,是否存在各项预算资金之间相互挪用等等情况。对调整预算和追加预算的情况要特别留意,分析其产生原因,关注其审批程序,着重其调整和追加的合理性。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审计结果有针对性的完善高校预算不足方面,提高预算的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高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各种潜在风险,例如教学质量风险,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毕业生无竞争力,就业困难;财务风险,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于资金链断裂;人力资源风险,人才流失,发展难以为继等。为应对此类风险,应建立内控制度,并保障内控制度的落实,以达到控制风险,保证高校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又是监督内控制度建立及实施的有效手段。在审计过程中,要分析内控制度的设立是否符合本校发展的实际,又要关注已经设立的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具体来说,审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控制,审查各类事项是否有规定的流程,办理该事项是否按流程办理以及该流程是否合理等;二是内部会计控制,根据财经法规、相关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结合本校有关文件制度审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违纪违规情况出现;三是内部资产控制,根据国有资产有关管理规定以及本校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审查国有资产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在审计的指导下,寻找到内控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防范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规范财务收支,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的特殊性要求高校需要保证收支两条线,收支分离,不可混淆。但是就目前高校的收支管理上来看,收入存在着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不明确,票据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支出存在财务把关不严,票据审核不严谨,甚至存在套取财政资金等情况。从整个学校的发展来看,财务收支管理不规范是高校财务管理混乱的一个表象,从长远上来说势必会影响到高校的前进势头,不利于高校的发展壮大。

高校内部审计首先要明确高校收取的各项费用是否有依据,是否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各种文件对各项应收费的项目进行收费,杜绝多收、乱收、少收等情况的出现,并关注高校收取的费用是否及时上缴财政。其次要明确支出的真实性、合理合法性,根据高校自行制定的报账管理办法审查各项费用的报销是否真实合理,佐证材料是否完善,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是否到位等。其中,审计需要重点关注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督促完成三公经费逐年递减的要求。

(四)规范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科研能力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科研课题经费也是高校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发展,科研课题数量和?费总额也随之增长,但是各大高校对于科研课题经费的管理却仍旧停滞不前,导致科研课题经费使用效益不高,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高校内部审计从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真实性、效益性三方面入手,致力于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评审内部控制,指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经费支出、成本核算管理规定,是否有科研成果社会及经济效益考评机制等;评审真实性,指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套取资金的现象发生;评审效益性,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着重分析科研成本,二是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效益。根据审计结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合理运用科研成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五)加强资产管理,保证资产安全

高校资产种类繁多,不仅包括教职工及学生日常教学办公所需资产,还包括实验室建设购置仪器设备。而如今很多高校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未能连通财务管理软件,导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不相符的情况出现。这不仅反映出高校资产管理方面的欠缺,也是内控薄弱的表现。

第6篇

一、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控制环境薄弱。控制环境包括管理层的道德修养和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机构人员设置等方面,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石。我国高校控制环境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有的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足,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建设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依赖于全校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缺少了管理者的统筹协调,单纯依靠财务部门自己很难将内部控制建设搞好、搞彻底,使得部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漏洞百出。第二,岗位设置不利于内部控制。由于财务部门人员数量的限制,部分岗位设置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增加了部分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极易诱发经济案件的发生。

(二)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建设内部控制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进而采取应对预案,最终有效控制风险。我国高校尚未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具体存在如下问题:第一,高校管理者的风险评估意识淡薄,在没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盲目扩张规模,挤占基本经费,过度举借债务,造成资金使用混乱,偿债压力骤增,财力入不敷出,加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第二,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运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不断增加,但是大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例如高校债务筹资比较盲目,不能合理地确定贷款金额及利息、资本结构和还款计划,债务风险较大,高校发展存在隐患。

(三)控制活动不到位。控制活动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贯穿于各个层级和职能。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偏重于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岗位职责控制方面相对较弱。第一,实物控制方面。高校应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流程控制,从而规范实物管理。例如,高校日常办公耗材的领用和报废要履行相关审批手续;要定期或不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并与账表进行核对,确保资产安全与完整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制度往往很难落实到位,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岗位职责方面。高校应将不相容职务分配给不同的人员,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经过两个人员或部门处理,单个人员或部门的工作与其他人员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通过相互间的监督和制约,有效防范错误和舞弊的发生,然而实际工作中岗位设置往往不尽合理。

(四)信息沟通不顺畅。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都普遍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高校信息沟通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信息沟通机制不顺畅。高校上行沟通机制存在着汇报不及时、不真实、不完整的问题,影响领导决策的有效性;下行沟通机制存在着反馈不及时的问题,职能部门不能及时领会校管理层的决策意图,直接影响各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职能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机制存在着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共享的问题,彼此间形成“信息孤岛”,影响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第二,信息管理平台不健全。在系统供应方面,当前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基本上都是由软件供应商直接提供,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需求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相对较少;在系统维护方面,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导致系统的后期维护升级不及时,信息平台的利用程度较低,不能发挥信息平台的服务效能,不能很好地为高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细节把握和全盘分析,降低了管理效率。

(五)监督活动不到位。高校开展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是确保各项经营和管理活动合法合规的重要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审计部门在高校中与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同等级别,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对少数实权者的监控处于“真空地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大大增加,少数实权者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工程项目招标、招生录取工作中的暗箱操作频繁发生。与此同时,新形势、新要求下内审人员应当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管理职能和协调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我国高校内审人员与审计的能力要求差距比较明显,加之缺乏独立的工作环境,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活动的检查和评价,远远达不到“管理型审计”的要求。

二、改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倡导教授治校。高校应加强包括管理层在内的在岗人员诚信、道德、法制和自律建设,做到人人都能讲道德、讲诚信,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定期组织高校管理层参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研讨班,培养高校管理层良好的风险意识,增强其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发挥高校工会的引导作用,倡导教授治校,鼓励教授参与到内部控制的监管中来,增强高校管理者个人利益和高校整体利益的一致性,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第二,完善岗位设置,强化问责机制。高校应重视内部控制基础建设,完善岗位设置,建立内部牵连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形成相互间的监督和制约,同时厘清关键岗位的权责分配,强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从而有效降低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二)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第一,增强风险评估意识,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高校应增强管理层的风险管控意识和风险评估能力,考虑成立以校长担任组长、职能部门处长担任成员的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确立高校校长作为内部控制建设“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控质量。以高校债务风险为例,为防范过度和盲目举债,高校应加强对债务风险的科学论证,比较评估结论和安全指标,确定可控的贷款金额,并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督促落实保障措施。第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应遵循内部控制建设的成本效益原则,借助科学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高校风险状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价和监测,并提出风险处置意见和办法,为管理层应对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三)加强内部控制活动。第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高校应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参照,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准绳,结合自身特点,坚持预防为主、处罚为辅的管理理念,构建一套权责明确、激励和约束相辅相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奖惩考核办法。同时树立预算的权威性,一切以预算为纲,强化预算约束力度,所有开支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开支,有效防范以权谋私,从根本上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第二,建立风险审计机制。高校审计部门作为建立风险防范审计机制的有效推动者,应该在校管理层的领导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流程,以风险为导向,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例如,通过建立债务风险审计机制,保持适度举债,控制债务风险;通过建立预算风险审计机制,控制赤字预算或超预算,维护预算权威;通过建立日常财务收支审计机制,加强大额资金管控,强化支出审批流程,切实保障资金安全。

第7篇

一、加强“软控制”,树立全员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是对人、财、物、事的管控,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事。“软控制”正是关注人的控制方法。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在控制环境中应加强“软控制”,强调行为控制的重要性,诸如信任、道德、忠诚、培育关系以及有效的领导力等。“硬控制”对高校提高效率作用并不明显,而“软控制”正好能弥补其局限性,通过人的干预,诸如领导力、行为、能力以及高度的价值观促使效率性目标的实现。

高校内控规范的实施需要全体师生和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每位师生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所负责的工作实施控制,又要接受他人控制和监督。因此,高校加强“软控制”应以人为本,激发人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约束人的趋利倾向,化解与人有关的风险,从而建立与高校健康发展相联系的内部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高校加强“软控制”还应重视内部控制意识、管理风格、管理哲学、校园文化的营造。《规范》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一规定旨在促使高校校级领导树立内控责任意识,牵头做好内控规范的组织实施,带头执行好内控规范,严格按制度办事,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实现从“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理念转变。

积极开展内控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内控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重视风险防范意识、强化责任意识的内控文化,营造“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内控制度建设环境。让内部控制在校内从上而下得到贯彻执行,中层领导不能只起到“二传手”的作用,具体经办人员要熟悉业务流程,对业务标准形成条件反射,建立统一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氛围切实规范内部行为。

二、强化监督管理,落实考核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不仅靠制度保障和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还必须强化事中监督、事后评价及责任追究。

1.建立合理的内外部监督机制。一是以“查”为主的内部监督。首先,在财务部门设立内部稽核岗,对每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内部稽核可以在财务部门内设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并纳入常态化管理,将监督过程和结果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负责人;其次,以现有的内部审计、纪检部门为基础,开展以内部控制为主体的专项审计;再次,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预算公开透明度,提高舆论监督力度。二是以“补”为主的外部监督。一方面应借助以上级主管部门政府审计为主导的外部监督力量。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促使高校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另一方面通过聘请社会中介审计机构,依靠其审计的独立性,站在公正的立场,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价,针对薄弱环节或容易出现控制缺陷的环节,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帮助其改正、完善。

第8篇

一,增强进修,更新审计观念

内部审计任务肩负着对资金运作的监视与效劳本能机能,充沛发扬内审的本能机能效果,就要不时的增强进修,更新审计观念.本年初,省教育厅下发了积极推进全省教

育系统内部审计任务具体转型,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开展的文件,经过进修使我们看法到:教育内部审计任务具体转型是教育变革和开展情势的需求.我们要积极探究内部审计转型的路子和办法,完成由传统审计向治理+效益审计改变.为顺应这一革新,做了以下几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认清情势,盲目地成为审计任务转型的理论者.二是更新审计内容,在年度任务中添加治理审计,效益审计的项目,使同志们能逐渐顺应内部审计任务具体转型后的任务要求.

二,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立异内审任务

在新的情势面前,审计任务要顺应科学开展观的要求,也必需要转型和立异.今年度中对我校的基建工程项目:综合教育楼,实行楼进行了全进程跟踪审计.用招招标的方法确定了中介机构;与中介机构签署了托付合同;对内审人员进行了项目分工.在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中,我们加大了全进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参加了合同的征询;首要资料的比价收购审计;工程进度款的审核;荫蔽工程的验收;已竣工程量的签证验收;工程改变确实认等主要环节.经过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将工程项目造价节制由过后向事中,事前延长,做到了关隘前移,还为工程决算积聚了原始材料,以便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任务展开状况

参加招招标项目,物资收购验收项目,维修工程验收签证项目160余项;监视签署经济合同

60余份;触及资金近5000万元.经过以上任务,充沛发扬了内审任务效劳与监视的本能机能,使我校的内审任务在维护财生意律,完美内部治理,进步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扬了主要效果.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全年共展开基建维修项目76项,个中:托付审计14项,自审项目62项.全年审计资金总额1939.83万元,定案资金总额1832.16万元,审减额

107.67万元.一年中,在本人的任务岗亭上尽职尽责,用我们的辛勤任务为节省了很多资金.科研任务是高校开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我们集中力气增强了对科研专项资金的搜检和监视,展开科研经费审鉴7

项,使这些资金充沛发扬了应有的效益.依据指导的布置,对我校50年校庆捐赠资金和学生突发事情的费用列支进行了专项审计,按照财政治理方法和内部审计原则,脚踏实地,客观公平的进行剖析,论证,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写出了具体具体的设计申报,为指导决议计划供应了参考根据.共同完成了年关班子及中层小我审核任务;干部竞聘的监视任务;人员雇用录用任务;职称评审监视任务;重生的登科任务;各类测验的监视任务;各项评先树优的考评运动.经过以上任务的参加,标准了做事顺序,防止了不正之风.依据党风廉政建立责任书,注重职业品德教育,不时强化廉政认识,对峙审计营业公开通明,发扬和坚持了审计人员的优越形象.强化审计营业,进步综合审计任务才能.年中一切人员参与了管帐和审计持续教育培训和测验,并获得了优异成果,为完成审计任务的转型奠基了根底.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控

一、背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单位加强风险防范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了指导。针对高校财经业务的特点,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研究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号),此指南虽然只是对部属高校印发,但对于普通高校也有现实指导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换的过渡期,高校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是巩固前期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关键。

二、财务风险分析

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多,经济业务类型复杂,相应的内控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要求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化解财务风险,应从学校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对象等环节入手,梳理排查风险因素,据此合理确定风险控制对策。

(一)财务环境风险

财务环境层面是风险管控的基础,涉及到组织架构、决策议事机制、制度建设、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具体风险分析如图1。

(二)筹资风险

当财政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等主要经费来源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要求时,就需要通过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尤其是通过贷款开展大型基建工程的高校,贷款风险是高校筹资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具体风险分析如图2。

(三)经济业务风险

经济活动层面内部控制分为对内部投资和业务流程的控制,投资风险主要是现金流量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业务流程控制主要包括对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和合同等业务的控制。其中预算控制作为高校财务的核心业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业务都要以预算为基础进行日常运行。具体风险分析如图3。

三、化解财务风险的内控举措

(一)优化财务治理结构,改善内控环境

一是建立经济管理委员会议事机构。委员会成员包括学校领导、人财物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二级学院和附属单位负责人等,主要职责应包括:研究办学经费的筹措、运用、管理;审议预算、决算事项;研究、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审议学校的收费政策、分配政策等。经济管理委员会不仅有利于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而且增强了学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使各层级管理者都承担起财务安全和风险控制的责任,实现有效的激励,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二是健全完善财务制度。对需要补充完善的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实施细则进行制订或修订;对已经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过时的制度,及时予以废止。梳理制度及时除旧革新的同时,加强执行监督,使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三是注重财务人员素质能力提升。高素质的财务人员除掌握财务领域的知识外,更要具备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应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提升职业素养。

(二)依法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财政拨款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如何依法多渠道筹资为自身发展建设服务,化解债务风险,是内控治理的重点目标。

1.拓宽筹资渠道

包括:深挖现有资金来源渠道,争取科研课题和专项经费;通过创新收费管理方式,大幅度降低学生欠费率,增加资金流动性;成立基金会,发挥校友优势,规范社会捐赠,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校企合作,承担企业的课题,出让专利和技术,使之成为经费收入的亮点,实现双赢。这些举措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撑,而且能激发办学活力。

2.妥善应对债务风险

一是调整完善债务结构,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流动资金贷款不属于自治区建设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范围,且贷款周期短,容易造成不断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影响学校财务健康,因此尽量避免流动资金贷款。二是动态监控贷款变化情况,加强对现有贷款到期情况的分析,建立还贷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还贷时间,逐步削平贷款高峰,防止贷款集中到期给学校造成资金紧张。三是把握国家信贷政策调整的有利机遇。利用目前国家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利率较低的有利条件,通过贷款置换方式提前偿还融资成本较高的贷款。四是处理好与各大银行之间的关系,坚持银校合作、双赢多赢共赢,同时注意平衡与各大银行的合作,避免过分依赖单一的银行,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个篮子”。

(三)以强化经济业务层面内控为抓手,切实维护高校权益

1.加强对附属单位的监管力度

许多高校设有校办企业、附属医院和独立学院等附属单位,虽然这些附属单位是独立法人、独立核算,但是其与学校本部经常有经济业务往来。高校对这些单位的监管重视程度不高,大量资金活动游离于学校监管范围之外。因此,高校应督促附属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在制度上明确要求对其重大经济事项实施审批与监管,财务信息定期报送,通过审计和监督其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加强对附属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切实维护学校权益。

2.预算实施精细化管理

规范预算编制、审批、决算、评价、分析等预算管理流程。预算编制时相关部门积极沟通,细化预算科目;同时严把预算执行关,定期通报执行情况,实行刚性化约束,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强化决算分析与结果运用。

3.大力清理往来款项

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高校财务工作中容易忽视往来款项的清理,导致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因此必须认识问题严重性,重点清查和集中催缴跨越时间长,资金余额大的往来款项,将清理往来款项工作常态化,有效的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4.“大数据”促进财务信息规范化

财务部门应借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协调教务、学工等部门对财务管理软件、数据平台进行标准化改造,不仅要实现银校信息直连,并且与校内各部门能实现即时数据共享,使财务软件成为集信息查询、财务数据采集、多渠道收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彻底改变以往校内各项信息分割、数据“孤岛”的情况,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避免了跨平台信息传递的风险。

5.内审助力学校善治增效

审计部门应开拓创新,不局限于查账,而是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方面拓展业务。审计工作以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为导向,涵盖了预算与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工程审计等多项业务内容,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成为学校规范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益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

总之,在深入推进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制度落实,通过动态识别和分析,不断更新采集风险点,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强化内控管理为手段的科学协同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刘东,王雁.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会计之友,2010(09).

[2]王文华.规范内部会计控制 防范高校财务风险[J].会计之友,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