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3-06-22 09:32:37

导语:在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第1篇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后,“治理”和“治理体系”构成新一届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管理”与“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蕴含着理念的根本差异。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包括权力配置和行为方式在内的治国模式的一种深刻的转变。德育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要使德育活动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特点,需要对德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理念,也对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即针对德育体系中与现代化要求不适应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和价值理念,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教育力量进行总体、综合、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使之更好地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的过程。

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遵循德育治理的价值理念。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有价值理念的推进过程,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应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体现社会主义公民基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基本要求,遵循社会主义学校办学基本方向。二是要构建多元开放的德育治理体系。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拓展德育治理主体,调动一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开展德育治理。三是注重德育体系治理过程的双向互动性。传统德育管理偏重从管理者自身出发,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显得消极被动,现代德育治理过程更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积极发展。四是注重德育治理的整体性综合性。传统德育管理过多关注直接德育活动管理,而对与其他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环境和教育力量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关注不够,宜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因素、渠道、环境和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促进德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变。

【作者系武汉大学学院,教授】

第2篇

首先是抓育人观念到位。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片面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好,老师有业绩,学校有光彩,导致“一好”代“三好”的倾象,树立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全面发展科学观:必须克服德育教育是隐性的,难以量化、摸不着,看不见,短时间显现不出来,因而不愿把时间和主要精力花在德育上的旧观念,树立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抓好德育的新观念,要克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旧观念,树立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新观念。坚持从小培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加强德育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主要形成于学生时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虽有夸张,但它说明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一切道德从近身开始,从“小利、小礼、小廉、小耻”开始,从基本的礼貌行为规范开始,“礼义廉耻,国之思维,思维不张,国乃灭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今天的中小学生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承担起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求我们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落到实处。因为未来高素质人才除具备先进、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的技能外,还要有迎接挑战所必须具有的创新思维能力、敢于竞争的意志、毅力和胆识等,这些人格品质的形成主要靠德育教育来实现。由此可见,德育无论对于现在还是面向未来都是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德育教育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抓教育内容到位。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性出发,遵循社会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知规律,品德形成规律,根据课程改革的现实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内涵,分层次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确立德育工作内容,循序渐进地把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弘扬中华美德和传统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政治素质、基本道德、基础文明,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培养,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最佳时机,抓住几项打基础性质的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学习观教育、诚信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教育、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劳动教育、优良传统教育、美育和关心未来教育。

三是抓实施途径到位。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渠道和途径的实施,并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合力教育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教育的整体效应。一是校内德育活动常规化。即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渗透;班主任、团队、学生会工作的灌输:自习课、课间活动、劳动课、校园环境建设等渠道的引导,抓好校内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是校外德育活动社会化。通过德育活动社会化,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社会教育网络,营造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最大化。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引导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积极因素,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引导大学生养成教育,除了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原则(说服教育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践性原则)之外,还要遵循普遍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一是普遍性原则。这里讲的普遍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引导,切不可受“唯智”论的片面影响,只注意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要注意那些所谓的考试分数低的“差生”。面向全体嘘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把引导渗入到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贯穿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每一个基本要素,从而使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统一,促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成功。二是针对性原则。一方面,要针对养成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非连续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针对大学生时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实施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共同的显著特征,但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对于养成教育的引导,一定要针对这种个别差异性,做到普遍关注下的个别引导。三是适度性原则。青年的第一个社会化任务是谋求独立,当教育者限制他们的独立性,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会抱怨、抗议。此时期的他们还表现在强烈的自尊心,要求个性和尊严的尊重。这些都要求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教育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2协同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多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这里的协同指的是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协同与一致。大学生的德育网络系统,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德育途径的网络系统,即由课堂教学系统、课下活动系统、校园环境系统和班级教育系统组成的联系网络;另一方面,是校外德育网络系统,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为有效实施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德育途径之间结成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校内德育网络系统更能体现教育者的意志和道德价值取向。学校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力量而存在,校外德育网络系统是校内德育网络力量的有效补充。其中各个网络系统因素的相互联系、一致和协同,是大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保证。一是德育网络系统各因素功能上的互补。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不仅占领的时间、空间不同,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上也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又各有优势和不足。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认识———理性和规章制度、纪律来实现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有着显著的特点:奠基性、先入性、亲情性、可信性、权威性、有效性、灵活性、针对性、渗透性、感染性、长期性、持续性、随意性、局限性。社会教育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宣传、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邻里环境等,这就决定了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自主性。有研究者认为“学校长于言教,家庭长于身教、社会长于境教”,这是不无道理的。如果几种教育能取长补短、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只不过其中的学校教育应该占有领导和指导地位。二是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有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几乎全部的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业已“养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长的劝说下功亏一篑。德育网络各因素的教育影响不协同,就会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德育效果得不到强化,不利于养成教育的成功。

3活动

养成教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大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互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活动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使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活动中得到检验和矫正。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感受,从而深信他们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的、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才会变成他们的品德特征。总之,任何良好的品德,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养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实践、养成。

4自律

养成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尽可能让大学生独立生活,使他们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在自警、自诚、自励的“道德长跑”中养成良好的德性,是养成教育成功的捷径。

5评价

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德育功能

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课是由国家统一设置的且是以学科形式出现的一种教育课程类型。德育课是职业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课程类型,同时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课教学也是国家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德育课程核心地位

1.德育教育在整个中职教育生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德育教育的途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在德育课上的具体教学和引导。在这其中,德育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从《思想品德》到《思想政治》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上升式德育教学。对中职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设置了四门德育课程。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完善学生本身的素质和提高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有稳步的提升。

2.中职学生的学习观点消极,他们认为自身的学习条件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中职学校也不是好的学校。显然,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中等职业学校同样有着培育优秀人才的作用,同时肩负着培养人才和输出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学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态和品格,正视自己的人生和对生活的态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职学生也有成功者,所以我们不应该以消极的态度去看待中职学生及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只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为祖国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担当起此重任。从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密切,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整体修养。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的性格为基础,在注重开发智慧潜能的基础上开展德育教学工作。德育课程的开展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引导,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引导。从整体角度来看,德育教育中的所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标准中的重要体现。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主要手段

使中职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是我国对中职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个人素质逐渐的完善,使其在社会中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并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并未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课本中所讲述的德育知识主要是指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进行阐述,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及成才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使学生自身懂得和明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对自身的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明确了学生学习礼仪的重要性及基本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并增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三.生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考

1.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要落实到实处,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德育教育的本身就是以学生个体为出发点进行德育教育的,所以在进行具体实践的时候学生会积极的配合。但是当下多数的教育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应该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并了解学生的内心,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上把德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2.应该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下进行德育教育

生涯教育中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这其中会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和个人修养。通过实践调查和社会服务等相关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自身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体验式教学是德育与生涯教育的必要形式

体验式教学需要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和理解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及体现德育的功能。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生活体验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 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中职学校要以“先育人,后技能”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只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才能使学生本身和学校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倪鸣春. 中职教育,德育为先[J]. 中国体卫艺教育,2012,(01)

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教学;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62-01

特殊教育也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特殊学生的德育教学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德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必须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个素质结构中居核心地位,对人的德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德育教学中,明确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把握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德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掌握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思想,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把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上来。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去看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克服传统教学上重智育,轻德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弊端,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德育教育工作效果如何,不仅依赖于学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措施,也依赖于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求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使各种渠道都发挥作用,才能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合力,学校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但家庭是学生无形的学校,家长是的启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健康心理的环境氛围

聋哑学生由于有自卑、猜疑的心理特点,对别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甚至对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脸上的细微情绪变化都非常注意,反映格外强烈。因此,要使聋哑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在教育中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老师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要体谅学生各方面的困难,注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不论学生怎样都要真正把聋哑人放到“人”的位置上,不能有任何歧视瞧不起的心态。

老师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禁忌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宜说反话,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不讽刺、挖苦,不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都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对聋哑学生更要注意,不能忽视这一点,更不能用粗暴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另外,教育者要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开玩笑,给孩子们起绰号,什么疯子、傻子、哑巴等等。虽然他们听不到,但反映出来的是你对残疾人教育的态度,随便说笑聋哑人,极容易让别的学生仿效而产生不良后果,又有损教育者的威信。

三、挖掘德育课中,心理素质因素,有步骤、分层次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骄纵溺爱,他们要什么给什么,要怎样就怎样,加上家庭生活环境中又缺乏同龄伙伴,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一切以“我”为中心,滋长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不合群心态,刚入学时,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非常陌生无法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合群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僻的性格,长大了走上社会就不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小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的培养,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而且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等,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德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的成长,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健康成长。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信心不强,一旦受到挫折就产生不稳定情绪,甚至产生自卑感。比如有些后进生,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旦别人曲解他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而受到了压抑,长期以往恶性循环,成绩急剧下降,造成心灵扭曲。因此,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取得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辅以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会自己评价自己,从而找到一种克服自卑感,发展自我的途径。

注意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极为重要。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学生活动的天地日趋扩大,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社会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挑战,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纷至沓来的困难和挫折,无所适从,因此,萎靡不正,失去进取心和勇气,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变成有心理障碍的人。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探索特殊学生心理健康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从观念上牢牢树立起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思想意识,并且在德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与特殊学生以心交心、以心换心,我相信特殊学校德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一定会开花结果的越来越好。

第7篇

【关键词】求变 家庭 学校 社会 三位一体从事多年的德育工作,深深地感觉到德育工作要想真正地做到学生的心中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创新思维,抓住学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理,创新工作思想,从而引导学校德育工作向前迈进。

本着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着手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实现途径、评价方法运行管理和评价结果运用等几方面进行重新组建。下面从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工作思路。

评价内容分为三项即二级指标四项:1.爱国情结,评价要素4条;2.社会责任意识,评价要素4条;3.社会公德,评价要素4条;4.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要素2条。

在学校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二级指标4项14条: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条;2.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3条;3.行为习惯养成4条;4.健康的心理状态4条。

在家努力成一个父母和长辈心中的好子女,二级指标三项10条:1.孝敬长辈5条;2.自我服务3条;3.自我保护意识2条。

如此安排的原因在于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之中,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只有深入社会,做些社会调查,对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初步地掌握。爱国教育内容具体直接,具体地我们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对教师和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制意识,建立法制观念,有了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建立社会公德意识。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德育教育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学生成年和步入社会前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渡过,因此必须抓好这块阵地。具体地就是强化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发挥教师特别是政、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好常规德育活动,如每周升旗,每周一次和每月一次的主题班会,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责任就是要教会孩子首先如何做人,再次才是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自我服务,学会与人相处,知道关心他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会克服困难,面对挫折。如今孩子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先进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从2000年至今我们共举办了七期家长培训班,培训家长500多人,收效明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是时代赋予学校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当今青少年教育迫切需要,这就要求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也要迎头赶上。

我们的思路是,以自我评价为主,做到民主评价与自我评价并举。由于被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单一性的评价方式难以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结论,由于同学、家长、老师与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评价结果对被评价对象的影响很大。

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做到评价的客观性和激励性并存。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而问题的指出方法就大有学问,不能严厉批评,直截了当地指出,只有充分认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扩大,效果会出乎我们的预料。

以评价指标为导向,做到量化评价和评价的有效性共存。首先是制定出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让学生伸手可及努力就能做到,没有遥远感,它既是学生的努力方向更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对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以及老师的评价要做到评价客观公正,做到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客观性和收集渠道的广泛性,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意义。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学生和教师要客观面对考核别优秀的学生,提出表彰和奖励,而对一些有严重问题的学生要利用个别谈心、班会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妥善处理,使其健康成长。

要树立大德育观。德育工作不是几个德育工作人员的事,是大家的事,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力量,深入到德育工作中来,我们的做法是实行学生思想安全教育包保制度,主要领导与中层领导签订思想安全教育责任书;中层领导包年级组与年级组教师签订责任书;而教师要与学生签订协议保证责任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每周周五,下午是教师与包保学生交流的时间,汇报思想,探讨问题,解决疑问。每次谈心、交流都有记录,包组领导定期检查,主要领导定期过问,这样学生的思想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会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避免重大思想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感恩教育活动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已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总以为父母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做的;总以为老师正在做的事是教师的职责所在。社会提供教育环境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当下青少年思想的主要部分。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我校实行适时地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首先学生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给他们写一封信,在家中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搞义演募捐,资助困难同学;感谢花草树木给我们带来新鲜气息;老师授课口渴时递上一杯水等。通过系列活动和竞赛的开展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拥有感恩心,懂得为他人着想,知道孝敬长辈,晓得回报社会。通过走访和召开家长会了解孩子变化很大,懂事多了。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为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新的荣辱观。八荣八耻是主席提出的对全民的思想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这是国人做人的道德底线和基本行为规范。学校要求各年级、各班以讨论、演讲、文艺演出或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八荣八耻进行剖析,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浅而易懂的语言,使学生知晓应该以什么为荣即什么能做,以什么为耻即什么不能做。并把此项活动纳入到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之中,有效、扎实、稳步地开展下去,收效明显,校园风气大为改观,很少听见有说脏话的,打架斗殴事件很少发生。

寓思想品德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教育,从而体会成功带来的欢乐。每学期学校定期开展各项活动,比如春夏季的拔河比赛、红旗接力寒、踢键子比赛,学期末和学年末的电影观后感征文比赛、大型文艺汇演、合唱比赛和主题班会评选等。

第8篇

关键词:礼仪教育;德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2-008-1

一、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口。

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有些人对应有的礼仪不够重视,礼仪观念有些淡薄,导致他们的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思。可见在学校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在学校中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人的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礼仪教育可以作为动力和导向,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教育与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礼仪的形象。一些学生平时也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但在公共场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时,其“礼仪”规范就无法发挥,这是他们缺乏自信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学校要立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诚、智、礼、信”为标准加强每位学生“心、知、言、行”四方面的自身修养,以自我教育管理为主,检查监督引导为辅,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使其从关心自己的人品、学业、健康、前途到自爱、自尊、自立、自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要长抓不懈。

1.学校德育处在各个学期每个阶段的德育工作计划中,要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礼仪教育内容和要求,措施到位,组织落实,要在全校形成班班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百分考核优秀班”,人人争做“文明礼貌人”的氛围,扎实推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

2.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敢于实践与养成的实处。

3.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特点,遵循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教材内容,根据学校、班级、学生个人实际情况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

4.开展学校礼仪教育。包括升降国旗礼仪;进校离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师生、同学交往礼仪;集会礼仪;食堂就餐礼仪等。

5.班团队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能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的能力。活动内容大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将自己的生活用小品、诗歌、歌曲、舞蹈等形式自己创编出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说、唱、表演中,又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6.为人师表作示范。学校要依据“师德规范”建立“文明教师评比制度”,制订教师“待客礼仪”、“对待学生礼仪”。要求教师以良好的仪表风范为学生作榜样。

第9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校德育工作;学生实际生活;班级德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59-02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育人性作用。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德育性特征,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处理好“三个结合”的问题,更能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凸显“育人”功效。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就突出了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书育人”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然后才能用自己学得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重在对学生进行智育教学,在智育教学中教师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有时还会忽略德育教学。而《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本身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要比其他学科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要想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见实效,就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来展开教学。

围绕学校德育工作,每学期初相关科室就会制定相应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然后按计划逐步展开德育工作。那么,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就更要突出对学生德育教育上所具有的强有力的作用,而不应视其为辅课或单纯讲解一点相关知识的课,结果使学生学得枯燥,教师教得乏味。初中各年段《思想品德》学科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学校在每学期做德育工作计划时要重点考虑这方面的相关内容,然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就德育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本校实际教学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来制定,以便让学校德育工作与思想品德课堂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达到育人的目的。课任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要充分参考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了解自己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以便突出教学的德育目的性。例如,在2012年9月上旬,在我校德育工作计划中就安排了一次“感恩、励志”为主题的德育活动。活动之时请校外专家报告团到校开展活动。在专家声情并茂的演讲之时,就是子女与父母、学生与老师的动情之时。经过这次活动,学生内心深处燃起了浓浓的感恩之情。由于这次活动,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时,明显地感觉到学生不仅对知识有很深的理解,而且个个都捧出了一颗强烈的“感恩”心。经过学校德育工作与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结合,才达到了这样一次育人的目的。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只要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才会做得更加顺畅扎实有效,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凸显实效。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