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39
导语:在通信研究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一、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二、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it/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拥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的4G通信将具有以下特征:
(一)通信速度更快
由于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装置无线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的特征莫过于它具有更快的无线通信速度。专家预估,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速度可达到10-20Mbit/s,最高可以达到100Mbit/s。
(二)网络频谱更宽
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it/s的传输速度,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
(三)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
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娱乐等业务无缝连接为一个整体,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4G应能集成不同模式的无线通信——从无线局域网和蓝牙等室内网络、蜂窝信号、广播电视到卫星通信,移动用户可以自由地从一个标准漫游到另一个标准。各种业务应用、各种系统平台间的互联更便捷、安全,面向不同用户要求,更富有个性化。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
(四)智能性能更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难以想象的功能。例如,4G手机将能根据环境、时间以及其他因素来适时提醒手机的主人。
(五)兼容性能更平滑
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受,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轻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2G、3G平稳过渡等特点。
(六)实现更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
4G通信提供的无线多媒体通信服务将包括语音、数据、影像等,大量信息透过宽频的信道传送出去,为此4G也称为“多媒体移动通信”。
(七)通信费用更加便宜
由于4G通信不仅解决了与3G的兼容性问题,让更多的现有通信用户能轻易地升级到4G通信,而且4G通信引入了许多尖端通信技术,因此,相对其他技术来说,4G通信部署起来就容易、迅速得多。同时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
三、4G移动通信的接入系统
4G移动通信接入系统的显着特点是,智能化多模式终端(multi-modeterminal)基于公共平台,通过各种接技术,在各种网络系统(平台)之间实现无缝连接和协作。在4G移动通信中,各种专门的接入系统都基于一个公共平台,相互协作,以最优化的方式工作,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通信需求。当多模式终端接入系统时,网络会自适应分配频带、给出最优化路由,以达到最佳通信效果。目前,4G移动通信的主要接入技术有:无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例如2G、3G);无绳系统(如DECT);短距离连接系统(如蓝牙);WLAN系统;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卫星系统;平流层通信(STS);广播电视接入系统(如DAB、DVB-T、CATV)。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新的接入技术将不断出现。
不同类型的接入技术针对不同业务而设计,因此,我们根据接入技术的适用领域、移动小区半径和工作环境,对接入技术进行分层。
分配层:主要由平流层通信、卫星通信和广播电视通信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大。
蜂窝层:主要由2G、3G通信系统组成,服务范围覆盖面积较大。
热点小区层:主要由WLAN网络组成,服务范围集中在校园、社区、会议中心等,移动通信能力很有限。
个人网络层:主要应用于家庭、办公室等场所,服务范围覆盖面积很小。移动通信能力有限,但可通过网络接入系统连接其他网络层。
固定网络层:主要指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组成的固定通信系统。
网络接入系统在整个移动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未来的接入系统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和突破: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有限的频率资源,在接入系统的物理层,优化调制、信道编码和信号传输技术,提高信号处理算法、信号检测和数据压缩技术,并在频谱共享和新型天线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为提高网络性能,在接入系统的高层协议方面,研究网络自我优化和自动重构技术,动态频谱分配和资源分配技术,网络管理和不同接入系统间协作。提高和扩展IP技术在移动网络中的应用;加强软件无线电技术;优化无线电传输技术,如支持实时和非实时业务、无缝连接和网络安全。
四、4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一)定位技术
定位是指移动终端位置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它主要分为基于移动终端定位、基于移动网络定位或者混合定位三种方式。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可能在不同系统(平台)间进行移动通信。因此,对移动终端的定位和跟踪,是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平台)间无缝连接和系统中高速率和高质量的移动通信的前提和保障。
(二)切换技术
切换技术适用于移动终端在不同移动小区之间、不同频率之间通信或者信号降低信道选择等情况。切换技术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移动通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它主要有软切换和硬切换。在4G通信系统中,切换技术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并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三)软件无线电技术
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软件将会变得非常繁杂。为此,专家们提议引入软件无线电技术,将其作为从第二代移动通信通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桥梁。软件无线电技术能够将模拟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尽可能地接近天线,即将A/D和D/A转换器尽可能地靠近RF前端,利用DSP进行信道分离、调制解调和信道编译码等工作。它旨在建立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在平台上运行各种软件系统,以实现多通路、多层次和多模式的无线通信。因此,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系统和平台之间,畅通无阻的使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软件无线电技术有参数控制软件无线电系统。
(四)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能满足数据中心、移动IP网络的性能要求。智能天线成形波束能在空间域内抑制交互干扰,增强特殊范围内想要的信号,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五)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
待开发的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技术应成为4G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交互干扰抑制的方式引入到基站和移动电话系统,消除不必要的邻近和共信道用户的交互干扰,确保接收机的高质量接收信号。这种组合将满足更大用户容量的需求,还能增加覆盖范围。交互干扰抑制和多用户识别两种技术的组合将大大减少网络基础设施的部署,确保业务质量的改善。
(六)新的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
在高频段进行高速移动通信,将面临严重的选频衰落(frequency-selectivefading)。为提高信号性能,研究和发展智能调制和解调技术,来有效抑制这种衰落。例如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自适应均衡器等。另一方面,采用TPC、Rake扩频接收、跳频、FEC(如AQR和Turbo编码)等技术,来获取更好的信号能量噪声比。
五、OFDM技术在4G中的应用
若以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encyDivisionMultiplexer,OFDM)最受瞩目,特别是有不少专家学者针对OFDM技术在移动通信技术上的应用,提出相关的理论基础。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在未来采用OFDM技术,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则计划以OFDM为核心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在时代交替之际,旧有系统之整合与升级是产业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家谈的是GSM如何升级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而未来则是CDMA如何与OFDM技术相结合。可以预计,CDMA绝对不会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消失,而是成为其应用技术的一部份,或许未来也会有新的整合技术如OFDM/CDMA产生,前文所提到的数字音讯广播,其实它真正运用的技术是OFDM/FDMA的整合技术,同样是利用两种技术的结合。因此未来以OFDM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将会结合两项技术的优点,一部份将是以CDMA的延伸技术。
六、结束语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技术系统。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还将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需求是它的通信传输速度将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最高可达到100Mbit/s,但手机的速度将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将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
其次,4G的发展还将面临极大的市场压力。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4G技术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因此,在建设4G通信网络系统时,通信运营商们将考虑直接在3G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之上,采用逐步引入的方法,使移动通信从3G逐步向4G过渡。
参考文献:
1、谢显忠等.基于TDD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为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范全国儿童预防接种的信息管理,卫生部下发文件(卫疾控发〔2006〕512号),要求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客户端软件供乡级接种单位使用。系统中的档案管理功能包括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网络报告等。
通过系统的运行和档案管理的实践,我们发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在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因档案管理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工作不到位,产生了数据质量问题和系统操作与业务不衔接等新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儿童免疫接种信息化中的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在业务工作中的作用具有迫切性。
本文认为,档案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信息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的操作与使用,而要面向整个系统开展档案管理,承担信息系统运行的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职能。通过跟进和拓展档案管理与服务功能,达到解决现有信息系统存在问题、提升系统运行质量目的。
2 系统运行的绩效
2.1 提高工作质量。其一,提升了卡证符合率。系统显著提高儿童接种微机化管理,减少了手工抄写时登记大卡、小证的笔下误。2010年年终工作检查时,对全区19处接种门诊的120名儿童进行了卡证符合率调查,结果发现,卡证符合率由使用微机前的72%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
其二,保障了免疫程序的准确执行。由于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均由电脑控制,避免了人工推算免疫程序所导致的时间误差。
其三,增强了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控制。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联网后,对于到外地暂时居住而又忘记带信息卡和接种证的儿童,可以在数据库里查询后给予补发接种证,既能使儿童及时接种疫苗,又不用家长回家取接种证,减少了儿童家长因此而产生的误工费用和往返的旅程费用。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流动儿童因流动性大,接种记录不全而导致的错种、漏种、重复接种现象的发生。
其四,提高了接种率报表生成的效率。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各种接种统计报表由电脑自动生成,报表时间由过去的1天时间,减少为现在的5分钟,并且绝无差错。
2.2 提高工作效率。其一,简化了登记、预约手续。儿童预防接种登记、预约一次完成,实现了由手工登记接种证改为机打接种证。节省了时间,减少家长等待时间。每登记一名接种儿童,由过去的家长平均等待8min,降为现在的2min。接种和预约记录均由电脑一次打印在接种证上。
其二,缩短了强化免疫预约接种工作时间。强化免疫或大面积加强接种时,我们在省内率先使用机打预约接种通知单的方法,进行了大范围的人群接种预约。在电脑中“强化接种”模块内,选定应种人群,短时间内即可大批量打印预约接种通知单,比手工时代一份一份填写,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
其三,提高了未接种儿童查询效率。对于应来接种而未接种儿童的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等信息的查询,在电脑的“接种管理模块”内一击完成,省去了过去人工翻阅大卡或现场登记一页一页查找的麻烦。
其四,拓展了预约形式。对于数次预约不到或流动人口、临时接种疫苗通知有困难的人群,采取群发短信、提示预约的方式通知。改变了过去上门通知和手写预约的传统方式,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节省了时间,还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其五,提高了疫苗接种及时率,降低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由于实行了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系统管理,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未接种儿童的查询更加及时,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管理安排更加科学。因此,提高了疫苗的接种及时率,特别是显著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3 系统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3.1 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培训不到位。信息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且培训不到位,导致了接种门诊在客户端软件安装、维护、数据录入,尤其是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部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未完全掌握客户端软件性能,信息系统筛选未种儿童、统计分析等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应用。
3.2 儿童跨区域接种时,异地接种门诊未利用信息系统“异地下载”的功能,造成产生大量重复儿童,个别市尤为严重。由于接种门诊信息管理人员疏忽等造成信息系统、接种底册和预检登记等所记录的接种信息不一致。
3.3 预防接种门诊存在无故将未种儿童主动“迁出”,排除到管辖范围之外,以提高接种率的现象,人为造成管理盲区。
3.4 部分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模块未充分利用,如疫苗出入库管理等项。说明部分信息员工作还不能完全脱离原有工作模式,去更新知识,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日常工作。
3.5 数据质量存在问题。由于没有认真审核或者没有及时下载,预防接种门诊重复为儿童建立档案,造成重卡儿童出现,部分市问题尤其严重。平台上大量重复儿童信息存在,不利于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甚至造成漏种、迟种、重复接种等,同时也影响各项接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质量。例如,产科接种门诊信息化系统启用后,个别门诊出现了无法下载新生儿信息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预防接种门诊应谨慎为新生儿重复建卡,应多方确认确实未录入系统后方可重新建卡等。
3.6 及时备份率低。全省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数据备份率仍较低,为数据安全带来隐患。
4 面向全系统的档案管理对策建议
4.1 加强系统中信息处理环节的档案业务指导。其一,在基本资料和接种登记环节。将接种对象的基本情况、接种资料准确录入,便于个案查询,同时进行预约接种。例如,工作中如出现儿童跨区域接种时,异地接种门诊要利用信息系统“异地下载”的功能,避免产生大量重复儿童。
其二,在冷链管理、疫苗登记环节。录入接种日当天接种疫苗信息包括冰箱、冷藏背包运转环境,冷链运转开始、结束时间,室内温度、冰箱温度,运转医生等;同时,还要录入接种疫苗编码、批号、厂家及预计使用量等信息。便于出入库核对,疫苗使用交接,打印接种证时会自动显示疫苗批号、厂家等信息。例如,接种当日,工作人员首先要复制粘贴数据才可以进行新的数据录入。
其三,在预约接种环节。根据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可设定的条件,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信息、接种日期、疫苗种类及针次等内容的接种通知单,达到预约接种的目的。例如,可全程或单次预约;也可将一类、二类疫苗分别打印预约。
其四,在报表统计环节。统计汇总接种日当天疫苗消耗情况,自动统计满足条件的新建儿童数,儿童接种明细,自动生成国家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报表,统计、上传上级平台。领导可随时浏览、查询。
其五,在数据维护环节。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避免网络与电脑出现故障,丢失数据。例如,可在系统内设置自动备份功能,点击接种设定——其他参数设定——保存自动备份。
4.2 加强系统中档案生成环节的数据质量与安全控制。其一,强化儿童档案信息控制。各接种门诊应在每个接种日开始时定期通过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软件对儿童档案信息进行,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县级疾控机构应每日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门诊上传的儿童预防接种档案信息进行,督促接种门诊对数据进一步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无市级平台的市应及时开展工作。
其二,加强档案数据质量分析。各级疾控机构应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接种门诊上报的档案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接种门诊上传率、上传信息及时率、备份率等,提高接种信息录入和上报的质量。市、县疾控机构应经常开展数据的检查复核工作,确保数据准确,预防接种统计报表与信息平台的数据应保持一致。
其三,加强儿童在册数据更改控制。加强监督和指导,规范接种门诊客户端儿童管理,慎重更改儿童在册情况,如儿童确实迁出应有合理证据,并且在客户端相应位置填写迁出理由。
其四,强化数据安全控制和规范系统运行管理。提高上传率、异地儿童下载率和及时备份率,提高免疫规划服务质量,规范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提高我省预防接种的档次与服务水平。
5 结语
关键词:电子政务广域网;网络架构设计; 系统应用;路由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638-05
在广东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和气象业务网络连接省、市、县三级预警平台,以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统为基础,升级与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建立起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渠道,形成覆盖全省的预警信息综合系统;充分利用社会公有资源,使全省19517个行政村至少有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的网络部署包括 1个省级,21个地市级,74个县级。各级管理平台具有接报处理、安全验证、监控管理、存储统计和等多种应用功能;建立与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畅通、可靠的通信链路;在各级气象机构已有的气象灾害预警手段的基础上予以扩充和改造,建立预警信息的多种技术手段,使其能适应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信息;在原有气象通信网络的基础上予以扩充,建立预警信息收集、传输网络。结合气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和预警手段,依托社会各部门各种预警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应急体系,使全省19517个行政村至少有一种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
1 省级预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
1.1 主干网络的设计规划
预警气象信息平台主干网络系统是广东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广东电子政务外网连通全省21个地市、122个县区和85个省直单位,省市互联骨干为三环结构,珠三角为2.5G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粤东和粤西为155M同步数字体系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省级通过100M城域网光纤连通,市级通过10M专线接入,县级网络主要通过2M专线接入,采用“网络分层、应用分区、星型结构”的设计思路。各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的服务器等设备通过接入交换机与各级气象局现有局域网互联互通,局域网采用星型结构,通过VLAN、ACL(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等安全隔离技术,实现预警信息系统网络与气象局现有网络逻辑隔离,保证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访问安全可控。
地市级预警管理平台局域网设计为双星型网络,预警信息系统分别在电子政务外网和气象业务网部署一套应用,电子政务外网部署应用为主应用,磁盘阵列部署在电子政务外网,气象业务网部署应用为备份应用,电子政务网络主链路出现故障时启用气象业务网络链路为备份应用,保证与上下级预警管理平台之间的业务不受电子政务外网故障影响。气象业务网应用接入交换机采用当地已有的接入设备,电子政务外网应用在每个地市局域网新增部署1台全千兆交换机用作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对于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通过千兆网卡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相连接。
区县级预警管理平台局域网设计为单星型网络,由于区县级终端数量少,终端设备及应用服务器通过接入交换机和防火墙接入区县级气象局主干网。每个区县局部署1台全千兆交换机用作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对于预警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通过千兆网卡与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相连接。
1.2 备份网络的设计规划
预警气象信息平台的备份网络是广东省气象内部的业务专网链路,广东省气象部门目前已建以卫星通信和地面公用数据通信网相结合的气象信息网络,通过亚洲1号卫星广播和省级双链路核心气象通信骨干网实现与中国气象局双向交换全球气象资料和各类气象信息;实现省—市(10M VPN)、市—县(2M SDH)双链路宽带备份通信。
1.3 路由策略设计
根据不同业务数据的特点进行信息流量区分(按照IP地址划分),区分后的信息流量通过策略路由选择主路由器或备份主路由器进行传输。策略路由(policy-based-route)是一种依据用户制定的策略进行路由选择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实现方法。省级气象广域网络系统的网络设备数量都在三百台以上,全网使用静态路由协议显然是不现实的。动态路由协议有两种:IGP(内部网关协议)和EGP(外部网关协议),根据省级气象信息广域网的规模,网络设备可划分使用内部网关协议,应用RIP、IGRP、EIGRP、OSP等动态路由协议。
对于外行业用户单位需要访问气象信资源,但是又不可能完全地把他们的网络接入气象信息广域网络内部,这时就需要应用静态路由,指定特定资源的访问路径,启用OSPF路由协议的设备可以收到这些静态路由信息,可以提高效率、简化工作。
1.4 备份链路设计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气象信息突发性强、及时性高,时效快的特点,需要建设备份网络系统。新建SDH专线或者MPLSVPN线路作为备用线路费用较高,而且MPLSVPN普及度不高,边远山区的台站无法提供接入,目前还有一种应用比较广泛、技术比较成熟的方式,即基于internet的VPN,具有性价比较高、带宽资源利用率高、接入方便、网络环路比较完善等特点,在极端灾害情况下,其受到的损害相对较少,恢复速度相对较快;缺点是带宽不够稳定、可靠性差。比较以上分析,根据现有的网络配置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备用线路接入方式,与主干网络充分有效地衔接与融合,从而保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备用路由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则。
1.5 拥塞管理和避免
随着省、市、县三级预警信息平台的建设应用,对带宽的稳定性有了非常高的要求。三级主用政务网络和备份气象内部网络的带宽有限,承载的传输业务比较重,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并一起时,网络中不可避免地出现 数据拥塞乃至丢包。拥塞时为了保证不同优先级信息得到不同的QoS待遇,包括时延、带宽,将不同优先级的信息报文入不同的队列,不同队列将得到不同的调度优先级、概率或带宽保证,算法有:FIFO(先进先出队列)、PQ(优先队列)、CQ(定制队列)、WFQ(加权公平队列),本系统采用CQ和WFQ。
2 预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架构
2.1 通用网络架构
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业务专网是一个纵向贯穿省、市、县的三级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的广域网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资源,以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广域网链路作为主要链路,构建连接省、市、县的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同时,为了业务承载的可靠性,以气象局现有气象业务专网链路作为三级管理平台之间的备份链路,在政务外网平台链路出现故障时,三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之间还可以通过气象业务网进行通信,保障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通过国家气象宽带网与卫星气象通信网两个互为备份的网络传输平台,实现省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向国家预警信息管理平台上传预警信息。
2.2 主干网络电子政务网的实现
广东省电子政务外网是在九运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省电子政务外网已建成一个联通省、市、县三级的纵向网络系统,覆盖全省108个省直单位、21个地级市和122个县区。省市互联骨干为三环结构,珠三角为2.5G DWDM,东西两翼为155M SDH。气象局通过城域网光纤接入广东省政务外网平台,用于部分系统与省级政府系统(如省应急办)之间的通信。目前,各地市气象局及区县气象部门已经接入政务外网平台,通过路由器及防火墙接入各地政府的政务外网。
2.2.1 地市级网络实现
地市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通过34M链路接入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区县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通过10M(部分网络条件较差的区县采用2M接入)链路接入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汇聚其下属各个区县预警信息管理平台。
2.2.2 区县级网络实现
区县级预警信息发管理平台通过10M(部分网络条件较差的区县采用2M接入)广域网链路接入区县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接入预警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同时,现有气象业务网络作为市、县级管理平台之间的备份网络。每个区县级预警信息管理平台部署一台区县级政务外网接入路由器,用于政务外网平台的接入。同时,考虑到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部署一台中低端防火墙用于实现区县级政务外网与区县级预警信息应用服务器及区县气象局内网的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
2.3 备份网络气象业务网的实现
目前广东省气象业务网络系统是省、市、县三级双链链路备份系统,省-市之间2条10M链路(盈通VPN和移动MSTP)备份,市-县之间2条4M(电信SDH和移动MSTP)链路备份;形成了省-市-县之间两条链路并行运行互为备份的网络系统,达到提高网络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2.4 主干和备份路由切换
当主干链路电子政务网络出现故障中断时,在进行路由选择计算时,将会收到该接口链路不能可用,当流量转发到核心汇聚设备时,在进入核心汇聚设备的接口上对流量根据已经分类的ACL进行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PBR技术)。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技术是优于IP路由表的路由选择技术,应用在进入核心汇聚设备的接口上,可根据ACL对已经分类的流量进行下一跳的指定。并支持路由器在网络层上检测IP可达性的静态路由特性,这样基于策略的路由选择技术也可以根据IP可达性而进行正确的路由选择。
具体实现办法加入Track联动。在全网实现动态路由后,当电子政务网络主干线路出现故障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网络路由切换到省气象业务网的备份链路上来(在建设过程中经实际测试,切换时间在20秒以内),即使在省-市和市-县主干线路同时出现故障的极端情况下,县级网络也能自动进行路由切换,通过备份链路连接到省、市的预警气象信息平台,完成链路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
2.5 系统应用与测试(以一个市局为例)
正常情况下,市局平台服务器通过政务外网访问省局的平台服务器,并在MSR3020路由器与省局出口防火墙的政务外网链路上通过IPSEC VPN对数据流量进行加密。在市局MSR3020路由器上配置NQA检测到省局的政务外网的链路,当检测到市级与省级之间的政务网络出现故障,市级平台能切换到通过气象局业务网访问省局平台服务器,目前测试切换时间为40秒,市级平台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气象局业务网与省局的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数据同步。在市级MSR3020路由器上配置市局平台服务器的NAT,使得地市级其他单位能访问市气象局的信息预警平台,市局部署一台H3C-F100M防火墙,以透明方式工作,用于分割平台与政务外网和气象局业务内网。
系统经过测试,市一级的线路连通性 Ping1000包的丢包百分比是0%,平均延时16ms;链路正常时的路径是县级→地市级→电子政务外网(主干)→省气象防火墙—>服务器,主链路故障时的路径是县级→地市级→气象业务网(备份)→省气象防火墙—>服务器;Ipsec 测试路由器上存在加密的数据流量;链路冗余:断开主链路政务网络接口,丢弃3个包,切换时间为15秒,恢复主链路政务网络接口丢弃2个包,切换时间是10秒;FTP测试主链路政务网上传传输时间是422.19秒,平均上传时间是248.65千字节/秒,下载传输时间是434.73秒,下载平均时间是241.47千字节/秒;备份链路气象网上传传输时间是19.52秒,平均上传时间是5378.69千字节/秒,下载传输时间是41.14秒,下载平均时间是2551.67千字节/秒。
该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气象业务专网链路作为备份路由,各级管理平台具有接报处理、安全验证、监控管理、存储统计和等多种应用功能;建立与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畅通、可靠的通信链路;形成了省-市-县之间两套宽带网络系统并行运行局面,达到提高网络通信可靠性的要求。
3 结束语
省级预警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整体设计与实现过程,是一个非常有益的网络技术与实际现有设备相结合与互动的 探索过程。通过充分利用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资源,以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广域网链路作为主干链路,以现有气象业务专网链路作为三级管理平台之间的备份链路,构建连接省、市、县的预警信息管理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又避免重复投资的网络架构。通过在广东省实际应用的实践和完善,这一整体设计可为其他省级的预警信息网络系统,乃至其他行业或部门专用网络系统的设计和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石志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8-113.
[2] 赵庆祥,刘自强,金勇杰.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探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9(8):88-90.
[3] 刘冬梅.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 88-90.
[4] 王能.计算机网络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81-186.
[5] 秦健勇,孙杰.浅析校园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7(21):551-553.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当前通信设计企业在确定项目组织形式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考虑和对各种相关因素的量化评价,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当前通信工程所涉及到的项目范围非常广泛,专业种类复杂繁多,面向的对象众多,要求也多种多样。所以对不同工程,如何找出其适合采用的项目实施组织形式,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价值,对企业各项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一、项目组织评价指标的确定
当前通信设计企业普遍采用的项目组织形式共有四种,包括:专业分院组织方式(利用原有组织结构),挂靠属地分院组织方式(利用原有组织结构),综合分院组织方式或属地子公司(建立新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组组织方式(临时组织结构)。
通信工程项目组织结构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所确定的评价因素应涵盖效率和效果、客户要求和期望、高层管理者理解、市场竞争、企业现状等各方面、以及人员、组织、环境、技术等方面,最终的决策必须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工程项目和客户服务的要求。
头脑风暴法与鱼刺图法相结合,可以在充分列举的基础上进行层次的归类和分析,非常适合建立通信设计项目组织结构评价指标群。头脑分析法较为全面地列出了影响项目组织结构的评价因素,鱼刺图法对此进行了分析。鱼刺图将企业状况、项目情况、市场状况和服务要求等整合于一体,层次清晰。项目组织结构评价指标鱼刺图如图1所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借助一定的方法进一步归类汇总,找出符合二八定律的最关键因素,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表1是相关部门18位专家对以上项目组织结构评价因素的征询统计表格。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并结合专家再次意见汇总的情况,我们确定对项目组织结构进行判定的指标采用频度超过50%的,由项目情况、企业现状、服务要求和市场状况四个维度下的共十四个指标。一个合适的项目组织结构,同样也离不开对具体项目情况的分析。上面表格中,频度低的指标会在某些频度高的指标中有所反应,比如,工期长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在项目延续性指标中体现,因此这些指标不再保留。
二、通信工程设计项目组织结构的评价
通过前面阐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评价指标涉及到四大类十四小项,同样应对措施也有四种选择,如果仅仅是定性方面的分析,我们无法得到明确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针对多因素、多准则、多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到一个明确的定量结果。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系统分析运筹学方法,对多因素、多准则、多方案的综合评价及趋势预测相当有效,而对由“方案层一因素层一目标层”构成的递阶层次结构,给出了一整套处理方法与过程。可以处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问题,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人模型,并量化处理。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开展步骤,以及已经确定的通信设计项目组织结构评价指标,我们来确定整个评价过程的具体实现方法。
首先,建立整个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确定影响项目组织机构确立的各相关因素的层次关系以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通信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整个层次结构分为四层,分别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和方案层D。各个层次的构成要素具体参见图2。其次,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包括主因素判断矩阵A—B,指标层判断矩阵Bi—C,方案层判断矩阵Ci—D。
再次,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个层次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亦即也就是权重分配。同时,对判断矩阵还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根据各层次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各方案的总和重要度,通过对最终计算结果的比较确定根据案例实际的情况所应采用的最恰当的项目组织方案。需要指出的是,评价过程的进行和评价因素的两两比较必须结合工程实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在计算各层次要素对上一级的相对重要度以后,即可从最上层开始,自上而下地求出各层要素关于系统总体的综合重要度,对所有因素的权重进行优先排序。假设上一层次c包含rn个因素:C1,C2,…,Cm,它们关于系统总体的重要度分别为c1,c2,…,cm。下一层次D包含n个因素:D1,D2,…,Dn,它们关于ci的相对重要度分别为dli,d2i,…,dni,则D层的因素Dj的综合重要度为:
即下层j因素的综合重要度是以上层因素的综合重要度为权重的相对重要度的加权和。
三、实例验证
(一)项目实例
在确定项目的组织结构形式之前,我们必须对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某通信设计院进入某省通信运营商的市场近两年时间,在这期间,完全按照原有的组织架构来进行设计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在专业协同、服务支撑、客户要求等方面的不足,因此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建议,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更合适的项目组织结构。从项目情况来看,该运营商工程项目的投资每年均超过30亿,涉及无线、传输、交换、数据、能源、土建、铁塔等专业。工程涉及到特大型城市的通信网络构成,专业技术要求高,但由于竞争因素和运营商保护的原因,该设计院所承接的工程项目种类多,项目综合性要求很高。从企业的现状情况来看,现有人力资源紧张,特别是富有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经验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项目总负责人和单项负责人匮乏。从近两年的项目运作情况来看,完全按照现有组织结构无法完全适应工程建设、客户服务以及企业战略的要求。从市场状况来看,市场份额接近40%,市场稳定程度较高,业务收入占该设计院的比例相当高,超过25%,该市场的设计取费情况也很好,取费费率在该设计院各大市场中处于高端位置;投资持续性情况也相当不错。服务要求相当高,对响应速度及支撑要求均为高标准;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进一步加剧,该运营商作为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导者,有着相当强烈的排他性意识。
(二)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主因素层、指标层各指标的重要性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SaatyT.L.教授提出的标度表赋值,构建判断矩阵如下:
限于篇幅关系,指标层判断矩阵B2-C、B3-C、B4-C,方案层判断矩阵Cl2-D、C21-D、C22-D、C23-D、C24-D、C25-D、C31-D、C32-D、C33-D、C34- D、C35-D、C41-D、C42-D的具体数值在此不再具体列出。
(三)计算各层次因素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数分配(权重)。限于篇幅关系,仅列出计算结果,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参见层次分析法的相关文献资料。
经过计算,各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0因此,可以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值分配合理。
(四)计算各方案的综合重要度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情况见表3。
四种通信设计项目组织方案的综合权重值:D1=O.106,D2=0.523,D3=0.109,D4=0.262。一致性指标小于0.10,通过一致性检验,表明针对评价实例的四种项目组织方案的综合权重值是合理可靠的。
从各方案的综合权重值可以得出结论,递阶层次的总排序结果为D2>D4>D3>D1,也就是说明针对本文的评价实例,综合分院或属地子公司项目组织方案的适应性和合理性要远高于其他三种项目组织方案,是在实际工作中的首选实施方案。
[关键词] 斜视;眼心反射;眼外肌;麻醉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a)-0019-04
Study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culocardiac Reflex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Different Anesthesia
WANG Yuan1, LIU Chun-min1, SONG Gui-ting2, HAN Bing1, ZHAO Dong-sheng2, ZHONG Hua-hong1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phthalmology, Shenzhen Eye Hospital (Shenzhen Ey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518040 China;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Shenzhen Eye Hospital (Shenzhen Ey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Key Laboratory of Ophthalm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518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different anesthesia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of oculocardiac reflex (OCR) in strabismus surgery under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Sixty-eight cases undergoing strabismus surgery from June 2014 to October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s needed, the intravenous potentiated anesthesia group, intravenous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 during the traction of each extraocular muscle (EOM) before and during the surgery and the incidence of OCR in the patien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①The incidence of OCR was lower in intravenous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 than that in intravenous potentiated anesthesia group (42.3% vs 61.3%) (P0.05). The incidence of OCR between medial rectus, lateral rectus, an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surgery under intravenous potentiated anesthesia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④ The incidence of OCR was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same anesthesia(P>0.05). Conclusion ①The effect of the two anesthetic methods on the incidence of OCR was different. ②The incidence of OCR was different during the medial rectus, lateral rectus, and inferior oblique muscle surgery. ③The different gender or age created the similar small influence on the incidence of OCR.
[Key words] Strabismus; Oculocardiac reflex(OCR); Extraocular muscle; Anesthesia
眼心反射(ocularcardiac reflex, OCR)是眼部手术中,压迫或者牵拉眼部组织或者眼眶组织时所引起的心率减慢、心律异常,或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不适的异常症状。自1908年眼心反射第一次被报道,越来越多的医生在眼科手术中观察到眼心反射的发生,严重的眼心反射,甚至可能出现心搏骤停、呼吸停止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斜视手术中需要牵拉一条或多条眼外肌,是眼科手术中发生眼心反射几率较高的手术。随着麻醉技术的进步,患者术中出现严重不适的情况明显减少,但眼心反射的发生率是否减少,不同的麻醉方式下眼心反射的发生是否存在不同,眼心反射反射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4年6―10月该研究者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4年6―10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行斜视手术的住院患者68例,按患者及家属要求随机分为静脉强化麻醉组、静脉全麻组。每组34人,男性16人,女性18人。其中静脉强化麻醉组年龄8~40岁,涉及眼外肌106条。静脉全麻组年龄3~26岁,涉及眼外肌97条。按年龄
1.2 方法
1.2.1 术前用药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小儿剂量0.015 mg/kg;成人剂量 0.5 mg。
1.2.2 静脉全麻 诱导麻醉――氯胺酮2 mg/kg,静脉注射;术中维持――氯胺酮2~2.5 mg/(kg・h)+丙泊酚8~12 mg/(kg・h),微量泵注。
1.2.3 静脉强化麻醉 诱导麻醉――咪达唑仑1~2 mg,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 mg,静脉注射;术中维持――瑞芬太尼1.8~2.4 ng/ml,靶控输注。
1.2.4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先行爱尔卡因表面麻醉。按患者或家属要求行静脉全麻或强化麻醉后按手术设计行直肌缩短、直肌后徙、斜肌部分切除或鞘内断腱等。3名主刀医生均由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高年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率 观察并记录术前30 s,麻醉完成,结膜剪开,牵拉肌肉开始时,牵拉肌肉持续5 s、10 s、20 s、30 s,放松牵拉后5 s、10 s、20 s、30 s,术毕时的心率。
1.3.2 眼心反射 (OCR) 术中观察时间段内心率较术前下降≥10%,记为发生OCR。
1.4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①OCR在静脉全麻组、静脉强化麻醉组发生率分别为42.3%、6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②不考虑麻醉方式的影响OCR在内直肌、外直肌、下斜肌手术时的发生率分别为47.6%、43.9%、51.7%,见表2;在相同的麻醉方式下内、外直肌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在强化麻醉下内、外直肌与下斜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不同麻醉方式下,眼心反射(OCR)的发生率
表2 不同肌肉术中OCR的发生率
表3 不同麻醉方式下内直肌与外直肌OCR发生率的比较
表4 不同麻醉方式下内直肌与下斜肌OCR发生率的比较
表5 不同麻醉方式下外直肌与下斜肌OCR发生率的比较
③不计麻醉方式的影响OCR在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不同,男性52.5%,女性51.9%;但在相同的麻醉方式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不同麻醉方式下不同性别OCR发生率的比较
④按年龄段将手术患者划分为3组,年龄
表7 静脉全麻下不同年龄段OCR发生率的比较
表8 静脉强化麻醉下不同年龄段OCR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眼心反射的发生率
眼心反射发生率的报道,国内外不同学者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一个原因在于OCR阳性的判定标准。有的学者以心率下降10次或20次/分作为阳性判定标准[1-2],患者的年龄不同,术前基础心率存在差异,单以心率下降的次数来判定,对于术前基础心率较慢的患者,发生了严重的眼心反射,才判定为OCR阳性,而术前心率较快的患者,轻度的眼心反射,即能判定为OCR阳性,这样的判定标准忽视了心率下降的幅度,有欠科学。所以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心率下降超过术前基础心率的10%作为OCR阳性的判定标准[3],以手术涉及的每条肌肉为基数计算OCR发生率,以期能更准确的反应OCR发生率。
3.2 麻醉方式对OCR发生率的影响
有很多研究报道了不同的麻醉方式对OCR发生率的影响,但是有的报道不同麻醉方式OCR发生率无差异,有的报道有差异[1-3]。这种差异的原因一个是OCR发生率的计算方法不同,另一个原因是研究的麻醉方式的设计不同[4-12]。物能阻滞神经传导,起到镇痛镇静的作用,抑制了眼心反射的反射弧,从而减少OCR的发生率。在该研究中两种麻醉方式下,患者仍有一定的OCR发生率,这可能是由于此时患者大脑间脑受抑制,而三叉神经尚未受到抑制,OCR的传导通路并未完全阻滞的原因[13]。强化麻醉较静脉全麻OCR发生率高,可能与麻醉深度不同有关[4-6]。
3.3 牵拉不同肌肉对OCR发生率的影响
在斜视手术中是否每种肌肉OCR发生率都一样,目前有不同的报道。有报道内直肌较外直肌OCR发生率高[3],下斜肌OCR发生率较内直肌、外直肌高[2],内直肌OCR发生率高于外直肌、下斜肌 [14]。由于手术涉及上下直肌、上斜肌数量较少,在该研究中未分析以上三条肌肉,对内外直肌及下斜肌的统计结果发现OCR发生率下斜肌>内直肌>外直肌,但这个结果未考虑麻醉方式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两种麻醉方式下内外直肌的OCR发生率差异不明显;强化麻醉下斜肌较内、外直肌OCR发生率高。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到麻醉方式对内、外直肌OCR发生率无明显影响,麻醉方式对下斜肌OCR发生率有影响。通常认为下斜肌位置比较偏后,暴露困难,牵拉时牵引力较强,容易发生眼心反射。但是研究中确实发现也有部分患者在牵拉下斜肌时不发生OCR。所以考虑肌肉张力是影响OCR发生率的关键因素,该因素并不存在肌肉种类的差异,所以若能在术前预知患者肌肉张力的情况,将会对术中预防OCR的发生起到指导作用。
3.4 性别及年龄对OCR发生率的影响
与姚静艳[3]等的报道相同,该研究中男女性别对OCR发生率影响在静脉全麻及强化麻醉中无差别。曾有报道11~20岁年龄组眼心反射发生率高[3],但是该研究中未考虑麻醉方式对OCR发生率的影响。在该研究中研究者观察了不计麻醉方式影响下,10岁以下,10~20岁,20岁以上三组患者的OCR发生率,分别为42.9%,51.3%,58.6%。但是再按不同麻醉方式分组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由统计结果可以推测,麻醉方式的不同对OCR发生率影响甚大。
[参考文献]
[1] 陈梅.斜视术中不同麻醉方式对眼心反射影响的观察[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9(1):6-8.
[2] 诸葛万银,马媛,赵铁良.眼肌手术中的眼心反射[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1,6(3):170-171.
[3] 姚静燕,姚菊英,李龙标,等.49例斜视手术眼心反射的临床观察[J].苏州大学学报,2007,27(3):497-498.
[4] 陈恭达,夏瑞,尹泓,等.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时不同 脑电双频指数对斜视矫术眼心反射发生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14-15.
[5] 张忠,刘凤梅,周峰,等.脑电双频指数指导下调节七氟烷体积分数对患儿眼心反射抑制的影响[J].上海医学,2011,34(8):601-603.
[6] 陈恭达,夏瑞,卢鹃,等.BIS监测下不同浓度七氟烷吸入对斜视手术眼心反射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31(23):3113-3115.
[7] 徐帆,曾思明.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3,06(25):13-56.
[8] 赵东升,张宏,宋桂婷.瑞芬太尼镇痛麻醉在斜视矫正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2):3603-3605.
[9] Mizrak A, Erbagci I, Arici T, et al. Dexmedetomidine use during strabismus surgery in agitated children[J].Med Princ Pract,2011,20(5):427-432.
[10] 徐健.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9):29-30.
[11] 黎一航,王炫.右旋美托咪啶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4):16-17.
[12] 贾真,耿丽娜,朱平增,等.氯胺酮、七氟醚、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小儿斜视手术眼心反射发生率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30( 2):29-32.
[13] 顾恩华,卢军杰,张抗抗.预设心率报警限降低小儿斜视手术中眼心反射探讨[J].眼科研究,2008,26(11):865-867.
关键词:Kano模型;交互展项;儿童心理学;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0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层面的要求逐渐增加,而科技馆对于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馆作为儿童校外教育和活动的基地,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儿童才艺和天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分析其质量属性是科技馆展项设计开发的基础。
目前科技馆的发展迅猛异常,尽管已有专家针对展品的设计方法做过一些归纳,但这些方法和原则还是显得比较分散,缺乏一种比较系统的科技馆展品设计方法。科技馆展品的设计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来适应当今科技馆展品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即设计师必须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展品的创新设计,而想通过传统的设计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太可能的。要想在时间、条件、经济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展品,完全依靠设计者的想法、直觉和灵感是不够的,也不太现实。另外,在短时间内设计师传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和研发流程很难保证成功,而研发一旦失败就没有重来的时间,所以提出一个展品设计效率和效果都能得到保障的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质量属性分类的基本工具,Kano模型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即便如此,在进行Kano模型研究时忽略了由于客户复杂的心理会造成其对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这也造成了Kano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对Kano模型进行拓展研究:首先,通过运用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种工具从客户中获取调研数据,挖掘出更加精确的质量因素,从而实现客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在已获得的较为精确的Kano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及科技馆展项设计原则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以期为科技馆交互类儿童展项的创新设计提出可以借鉴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1 Kano模型理论基础和拓展应用研究
1.1 Kano模型的基本理论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Noriaki Kano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启发下提出对质量的认知要采用二维模式:客户的主观感受与产品的客观表现即著名的Kano模型。Kano模型通过把产品的具体属性转为成客户的收益,依据质量因素的详细分类,探寻和分析客户对于这些利益的态度,进而获取来自于客户的信息以指导企业相关决策。狩野纪昭教授按照不同类型的质量特征与客户满意的关系,将产品质量分为魅力质量、一元质量、必备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逆向质量因素。[1]
(1)魅力质量因素(Attractive quality attribute):魅力质量特征充分时能够大大提高客户满意度,不充分时也不会引起不满。[1]
(2)一元质量因素(One-dimensional quality attribute):拥有这类质量要素的产品都是比较优秀的,但却不是必需的质量要素。
(3)必备质量因素(Must-be quality attribute):必须具备的质量特征是否充分时直接影响产品是否合格。
(4)无差异质量因素(Indifferent quality attribute):它们是否满足与客户满意度无关。
(5)逆向质量因素(Reverse quality attribute):此质量要素与客户满意度成反比例关系,属于客户不希望产品具备的因素。
1.2 Kano模型的基本工具
顾客作为社会人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和复杂的情感化,因此在研究时由于客户复杂多变的心理会造成的不确定性是不能被忽略的,这需要运用Kano方法的三个主要组成工具: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
(1)Kano调查问卷。Kano调查问卷中每个顾客需求特征都是由正向和负向两个问题构成的,分别区分不同类型的顾客需求或质量特性。问题的答案分为满意、必须这样、中立、可以接受和不满意五个等级。[2]具体如表1所示。
(2)Kano评估表。按照上述调查问卷得到的结果,依据顾客对某一属性配对的回答进行分类(见表2)。当出现负向问题的答案为“中立”,正向问题的答案为“必须这样”时,则该质量要素属于无差异质量要素。
(3)Kano调查结果表。每个质量要素的具体属性的判断是通过对大量调查后的顾客意见进行统计后得出的。即根据回收的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与Kano评估表对比,频率最高的即为该质量要素的最终属性。进行Kano评估表分类时,只需根据每个需求的A、O和M的频率值来确定其分类结果,其他数据则不需要考虑。质量要素在Kano模型中的划分,提供了产品质量的改进的方向。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使用对象主要以儿童为主,因此在展项设计时儿童心理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论文尝试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上述的Kano模型进行拓展补充,试图构建一种相对精确可靠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
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2.1 儿童心理学理论
成人采取多种社会渠道教育儿童,但是每一个成人,即使他是一位创造性的天才,也还是要从儿童开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是当代关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三个理论派别。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将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归结于人的本能范围之内,将人的所有行为都归结于追求快乐和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上。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即:把个人的内部潜能发挥到最大。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以研究儿童的思维或智力发展而受到关注。
2.2 基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创新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基于儿童作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品主要使用者这一特殊性,使用的安全性是科技馆儿童类展项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的,如避免锐角,少用易碎材料,通电的展品应注意本身的防漏电措施,展品采用适宜的亮度,建构完善的说明导向系统等。
(2)发展性原则。优秀的展品设计应当为儿童创造以下发展机会:学习的机会,做决定的机会,娱乐的机会,社会能力发展的机会和创造的机会。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在其发展上应当具有适应性且交互语义应符合儿童使用它们时的发展性特征。
(3)特殊性原则。在心理感受方面儿童有其特殊性,因此在科技馆儿童类展品设计上,在考虑普遍的行为心理学法则时,也不能忽视儿童的特殊心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师应从儿童的使用需求、阶段特征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出发,关注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例如,增加适合儿童尺度的展品操作及说明展牌;在色彩尺度等方面做到多样化等。
(4)综合性原则。不断扩展的功能要求科技馆儿童展品具有综合性兼顾多种功能,展品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将活动项目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设置适当的趣味点,避免过于乏味的知识陈述。另外,设计师在对科技馆儿童展项进行设计的时候,在保证满足儿童的一般性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预留一定的发展创新空间,来发展儿童的创造性。
(5)趣味性原则。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设计应当“以儿童为本”,儿童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最主要使用者。儿童的注意力相对容易涣散,易被变化的事物吸引,因此儿童类展项必须具有趣味性来保持青少年儿童对展品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激发其想象力。
3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Kano模型而搭建的客户知识发现框架,通过设计Kano调查问卷、Kano评价表和Kano调查结果表这三个主要Kano模型工具,从客户中获取更加准确的调查数据,挖掘出相应质量因素。同时,在获取客户需求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考虑顾客的不确定性心理,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将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的设计手法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总结,试图发掘出其中与儿童心理特质相关的内在联系,为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更好地展现出儿童特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总结和设计原则。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质,设计与之相符合的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是科技馆儿童类交互展项发展趋势下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关怀,是科技馆展品设计创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孟文,韩玉启,何林.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顾客服务需求分类方法[J].技术经济,2014(06):54-58.
[2] 何林. Kano模型拓展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3] 孟庆良,蒋秀军.基于定量化KANO模型的顾客需求最终重要度确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2(6):32-35.
[4]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5] K.C. Tan,X.X.Shen .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in the Planning Matrix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Business Excellence,2000,11(8):1141-1151.
[6]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 Yang Ching-Chow . The refined Kano’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2005,16(10):1127-1137.
[8] Yu-Cheng Lee,Sheng-Yen Huang . A new fuzzy concept approach for Kano's model[J] .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9,36(3):4479-4484.
[9] 唐晓玲,何燕.基于QFD和Kano模型的数字图书馆质量评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6):89-92.
关键词 煤矿事故;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21-0045-01
煤炭的开采是我国重要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是煤矿事故的发生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事故救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对安抚被困人员情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该通信保障系统受困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给煤矿事故的救援带来了一定困难。
1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
当一场煤矿事故发生后,井下通信的中断会导致救援部队无法确定井下情况,因此无法完成制定人员救援的措施,严重影响了救援时间。而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为了适应井下的复杂环境,存在着设备小、布设快速、可移动、简单操作等优点,使得井下的通信系统灵活性较高。
目前矿井的主要通信方式有中频感应通信、VHF泄漏通信、矿井蜂窝无线通信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等。矿井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属于有线和无线技术为一体的信息设备,需要建立有线、无线相结合的通信保障系统。目前我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事故发生后,通信设备可以保证井下人员与救援人员的联络,使得救援人员可以根据通信数据对受困人员进行定位,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因此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的发展对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
2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与研究方向
1)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存在问题。
一方面就目前的煤矿应急通信的几种主要通信方式来说,其中的中频感应通信利用专用的感应线和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其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VHF泄漏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电辐射泄漏原理实现通信,但是有布线的局限性且费用较高。矿井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虽然在救援时较为可靠,但是其初期规划较麻烦,并且设备较为昂贵。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是利用现在的WIFI网络技术的通信系统,支持多媒体的通信,且拥有成本较低、部署灵活等特点。但是由于目前该技术发展的较晚,所以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急求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求救信息的处理仍然以人对计算机的使用为主。即使安装了应急自动化报警装置,也由于信息系统的通信平台功能缺乏而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无法使应急通信系统及时发挥其作用。再者,由于井下事故发生的比较突然,人员受困的地点往往有多处,在进行一个地点人员救援时,如果不能及时同步的将救援消息传达,可能导致其他地点的人员伤亡。但是由于目前的井下作业员的通信设备有限,通信同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最后,目前在事故发生后被困人员的数量统计仍然是以现场调查的方法为主,根本无法让全部矿工的安全得到保障。
2)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
基于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可以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做一个大致的总结。一是大力发展煤矿应急信息系统的有线无线技术,降低煤矿通信系统的建设成本,保证先进技术在全国多处矿井的普及。二是建立多个煤矿应急信息系统,防止某处煤矿应急信息系统失灵的状况发生。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立一个集求救、通信、指挥、调度为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高度智能化的系统提高救援的效率。四是通过增设扩音设备或增添多处的通讯线路和设备,保证矿下每处位置都能及时收听到救援的相关信息。五是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增添矿下监控的系统环节,可以实时的掌握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等情况。总之,完善煤矿应急通信系统,不断的确立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新的研究方向,是保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2]。
3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未来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也会越加完善,在煤矿事故的应用上也会实现更多的功能。监控系统的完善首先可以使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在事故发生前掌握矿下人员的位置信息及人数和活动情况。而在矿难发生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可以通过对求救信号的捕捉,及时做出应急措施,通过广播等通讯措施对矿下其他区域人员做出疏散警告,防止更多人员受困。同时高智能化的系统将求救信号通过网络共享给救援部队,并将之前掌握的人员数据提交给赶来救援的队伍,便于救援部队及时部署救援计划。在救援部队赶到后就可以利用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多途径的通信设备联络到每一个井下的受困人员,掌握井下的基本情况。在执行救援措施时又可以通过这些有线和无线的通信设备对其他等待救援的人员做出安排。如此,通过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可以给煤矿救援提供更大的贡献,完成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使命[3]。
4 结论
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是完善其应用效果的重要方法。只有做好对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现状的了解,掌握其存在的问题,才能确定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方向,完成对其各方面的研究。总之,做好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研究,才能提高煤矿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的应用效果,为保障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伯志革.煤矿应急指挥通信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通信设计与应用,2014,04(02):27-28.
qt是一个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库,由挪威trolltech公司于1995年底出品。qt的对象间通信采用信号/槽(signal/slot)机制,其中signal犹如mfc中的事件,而slot则是响应事件的方法。如果要实现对象间的通信,只需要把一个对象的slot和另一个对象的signal连接起来即可实现事件驱动[1]。
由于本系统是通过qt[2]图形开发工具来实现与用户之间的接口设计,所以在eclipse中如果要使用qt,则需添加qt插件方可建立qt gui工程文件。
2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实现了linux系统下的简单通信,同时可以动态刷新在线用户列表,并与其他用户进行聊天通信或传送文件等[3]。如果用户想与其中某位好友聊天,则应该与其建立连接,此时两个客户端有一个作为服务器,另一个作为客户端。本系统的主要架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服务器并不对用户发过来的信息进行转发操作,因为该做法会增加服务器的工作量。它只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同时,在与客户端建立新连接时,服务端会对客户端的端口号进行注册,之后将端口信息提供给每个连接上的客户端[4]。因而两个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则不需要以服务器作为转发站,而是可以直接进行通信,从而减少了用户之间的通信响应时间。客户端主要可以进行注册、查找密码、添加/删除好友等一些基本操作[5],与好友建立连接之后,还可与好友进行聊天,互传文件等。
图1系统架构
3关键技术实现
3.1客户端listfriend类实现
listfriend类主要用来显示当前用户的好友列表,并按好友的不同组号将其进行分类。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右键事件对自己的好友列表进行修改,如添加、删除、移动好友,修改好友备注,修改用户信息等。在该类中,用户还要对自己的端口号进行监听,如果有好友提出聊天请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或者用户自己向好友提出聊天请求,如果好友拒绝,则关闭对话框[6]。
listfriend类的主要实现方法如下:
listfriend::listfriend(qwidget *parent,user *a_user):qdialog(parent)
{// 右键菜单设置
familyitem = new qaction(tr("移动到家人"),this);
connect(familyitem,signal(triggered()),this,slot(movefamilygrpslot()));
………………………………………………………………
//右键二级菜单
grp1 = new qactiongroup(this);
grp1->addaction(frienditem);
grp1->addaction(familyitem);
grp1->addaction(stuitem);
//为listview控件绑定事件(单键事件、双键事件),以及其它控件的事件绑定(下拉列表、查找按钮、查找好友等)
connect(familylistview, signal(itemclicked(qlistwidgetitem *)), this, slot(getfrinum(qlistwidgetitem *)));
……………………………
//定时器初始化
time = new qtimer();
connect(time,signal(timeout()),this,slot(updatelistslot())); //刷新列表定时向host发送信息
connect(time,signal(timeout()),this,slot(sendmsgtohost())); //定时向host发送信息
time->start(10000);//10s
3.2客户端chatting类实现
chatting类是用户与好友进行聊天的窗口,用户之间可以发送信息:
chatting::chatting(qwidget *parent, qstring usernum, qstring frinum) : qdialog(parent)
{
//向好友发送连接请求 connect to the client
clientsocket = new qtcpsocket(this);
qhostaddress serverip("127.0.0.1");
clientsocket->connecttohost(serverip,(frinum.right(5)).toint());
//信号与槽的绑定:涉及的相关操作有连接、接收以及进度条
connect(clientsocket,signal(connected()),this,slot(clientconnected()));
connect(clientsocket, signal(byteswritten(qint64)),this, slot(updateclientprogress(qint64))); // 更新进度条
……………………………………………………
}
其中filedialogslot()、getfileslot()两个方法是对文件对话框的操作,sendslot()是向对方发送信息或文件的触发按钮,若只是发送信息,则可直接发送给对方。若是发送文件,则应先发送文件头,将文件名和文件大小发送给对方;clientrecvdata()是接收对方发过来的信息,对信息进行解析,并对其分类处理。其中接收到的消息类型有:对方拒绝聊天、普通信息、文件头、文件内容等。
3.3服务端server类
server类是服务器的主程序,它对incommingconntection()方法进行了重写,主要用于监听服务器端口,如果有请求到来,则实例化一个serverthread对象,用一个单独的线程处理与客户端的通信[7]。
void server::incomingconnection( int socketdescriptor)
{ //有请求到来时,则执行该函数,参数为其套接字描述符
qwarning()<< "new connection is comming" << socketdescriptor;
serverthread *thread = new serverthread(0,socketdescriptor);
connect(thread, signal(finished()), thread, slot(deletelater()));
thread->start(); //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新线程
}
4结语
本文将qt作为图形界面开发工具,并利用qt socket通信原理以及多线程技术[8],以c++作为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了在linux环境下的即时通信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行与测试,证明其可以有效地让客户之间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通过服务器作为通信中转点。之后的研究方向将着重于安全性方面,包括如何在此系统框架上提高通信安全性,以及如何提升用户之间的通信效率等。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丁静.基于socket和消息队列的中后台接口通迅软件的设计[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32(3):6567.
[2]葛福鸿,刘晓英,张丽萍.基于socket技术的即时通信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24(5):6365.
[3]戴元军.linux系统下的网络编程技术[j].应用技术,2001,28(6):2930.
[4]张彦春. 面向通信行业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与实现[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5860.
[5]孙玉钰.基于p2p网络的聊天系统的研发[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2):6165.
[6]马丹,李毅超,杨国纬.即使通信系统中动态群组聊天的实现[j].中国测试技术,2006,32(1):98100.
【关键字】仿真 业务 测试 成本
一、引言
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应用和设备对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渗透,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用户设备中的移动应用或设备来获取信息。一般在一款移动应用或设备之前,移动应用或设备的者需要对该移动应用或设备在不同的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行测试,以提供稳定的、可靠的移动应用或设备等。另外,考虑到开发应用的时间、经济、人力等成本较大的情况下,通信领域通常采用采用仿真的方法对各种业务、设备、网络等进行测试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中国专利申请中使用仿真业务量进行测试的相关专利进行分析研究。
二、使用仿真业务量进行测试主要研究方向概况
使用仿真业务量进行测试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针对资源、故障分析、设备、网络仿真、话务的测试等方面,通过上述各个研究方向的仿真测试研究,不仅节约成本还很便利。以下针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举例分析。
2.1 针对资源进行测试
在通信领域,资源的概念比较宽泛,可以包括信道、信号、载波等。例如CN201110178803,通过搭建实验场景,不仅避免了真实网络中的信号干扰,提高了测试精确度,同时,由于在有线连接的环境下工作,也可以避免测试及研发人员工作于辐射环境。
2.2 针对数据进行测试
为了确保移动终端在随着高速火车、高速汽车或磁悬浮列车等高速运动的状态下实现各种业务时可以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必须能够准确预测其传输性能,测试其中某些重要参数,才能找到提高其性能的方法。
因此CN200710169959设置测试环境参数和频率;使用系统模拟器、噪声源、衰减仿真器和UE建立测试链路;建立呼叫连接,且使终端进入测试模式;设置衰减仿真器为高速运动状态;以及测量DCH信道的误码率。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可以测得UE在高速运动状态下的误码率,从而使终端设计制造商可以根据准确的误码率信息来优化终端的性能。
2.3 针对设备进行测试
目前市场上推出的DO(Data Optimized)数据卡和DO手机众多,国内销售的手机和数据终端有几十种,国外产品有上百种,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手机或数据卡会进入市场。如此多的产品要在不同的网络中稳定运行,要求每款终端都经过严格的入网测试,以达到较好的网络兼容性。为此,CN201110208534提供了一种终端模拟方法,模拟终端写入设备STWE对一个或一个以上模拟终端接入设备STE进行识别,并建立与STE之间的读写连接;STWE对STE的协商值进行改写并写入所述STE;所述STE运行所述写入的协商值,完成所述终端模拟。
2.4 针对网络仿真进行测试
CN201310412751提供一种模拟无线网络的方法,通过根据待模拟的无线网络的网络性能参数,来确定本地无线网络的本地网络设备的待调整的网络性能参数,接着,根据所述待调整的网络性能参数,对所述本地网络设备进行控制,以模拟具有所述待模拟的网络性能参数的无线网络;使得用户可以模拟具有特定的网络性能参数的无线网络,节约了为搭建通用移动系统所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进一步地,可提高检测移动应用在不同的无线网络环境下存在问题的检测效率。
2.5 针对话务进行测试
业务数据性能的测试是WiMAX系统话务测试的关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方法解决大话务测试业务数据方面的缺陷,迫切需要解决这问题以提高话务测试的有效性。CN200910246721提出一种大话务测试装置,包括.控制后台,用于向业务处理器发送话务测试命令,启动话务测试;业务处理器,用于当接收到所述控制后台的话务测试命令后,当接收到数据客户端发来的业务数据时,将所述业务数据通过被测系统发送给相应的目的服务器,并通过被测系统接收所述相应的目的服务器返回相应的数据。从而可将数据客户端上的数据直接引入大话务测试装置,作为模拟终端的业务数据,提高话务工具的测试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