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合理规划原则

时间:2023-06-22 09:32:42

导语:在合理规划原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合理规划原则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煤炭行业;安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2011年10日6时,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发生一起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35人死亡,8人生死不明。该事故是2011年以来全国煤矿发生的第一起特别重大事故,损失极为惨重,社会影响恶劣。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面对上述血腥的煤矿安全事故,不仅令社会中的人们毛骨悚然,也诱发了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他们摆脱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笔者欲对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一、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过程中凸现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评价主体在自评过程中对心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进行不对称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属于性格的一种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或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某些活动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潜意识)进行自我否定。或者因自身某些暂时的困难觉得低人一等而感慨。比如部分大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太差而感到自卑。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所产生的自卑心理,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采矿、通风、矿山机电、选矿等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农村),从内容上看,他们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生活单调、远离都市的脏、苦、累、险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甚至连对象都难找,让人看不起。酗酒闹事、为争口所谓的“气”打“气架”,或者争风吃醋打“醋架”,因上述原因受处分的学生中,据统计,80%以上是这些专业的学生。

2.恐惧心理。恐惧心理是恐惧主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神经高度紧张,内心充满害怕,注意力无法集中,脑子里一片空白,不能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举止,变得容易冲动混乱。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源于煤矿血腥的安全事故,如上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笔者对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题是:在这个崇尚生命的时代,你对曲靖市师宗县私庄煤矿事故有恐惧心理吗?结果表明:258人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占91.16%,17人有一般的恐惧心理,占6%,8人没有什么感觉,占2.84%。在有强烈的恐惧心理的群体中,煤矿主体专业的学生居于绝对数量。

3.抑郁心理。忧郁心理有时也称徘徊心理,它是一种情绪低落、言行谨慎、遇事多虑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往往会使行为主体疑而不决、寸步难行、斗志衰退,丧失机遇,有时后果会不堪设想。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煤炭行业及一些艰苦行业,其内在的抑郁心理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难有保障、今后的幸福指数不高等特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尽管煤炭行业大量需求人才,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在犹豫不决中丧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忧郁心理的背后还隐藏着依赖心理,即期望或依靠父母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找工作,当别人为自己找的工作不和心意时就大发脾气,抱怨父母或亲朋好友等。

4.逃避心理。逃避心理也称回避心理,即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及冲突时,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煤炭高等职业院校一些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城镇、父母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中生存发展,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得到佐证;在校内招聘会中,非煤炭行业单位热闹非凡,学生如潮涌动;一些学生甚至不参加校内招聘会,企图在校外招聘会中寻找就业机会等等,这都是内在逃避心理的外化,导致许多大学生错失就业机会。

5.无奈心理。无奈就是解决问题时没有办法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态度。笔者曾对283名大学生(煤矿主体专业学生192人,非煤矿主体专业学生91人)进行抽样调查,问题1:毕业后,如果在其它行业能够顺利就业,在同等收入条件下,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17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76.67%,有66人表示可以考虑到煤炭行业工作,占23.33%,这部分学生又以采矿、通风、选矿、煤化工专业居多,这是由所学专业就业领域所决定。问题1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向往美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心理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问题2:当在其它行业实在找不到工作时,而在煤炭行业容易就业,你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吗?统计结果表明,有269人愿意到煤炭行业工作,占95.05%,只有14人不愿到煤炭行业工作,占4.95%。问题2的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表现出一种别无选择的无奈心理。

二、帮助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思路

1.运用认知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自卑心理。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其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心理学理论指出: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不利和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如前所述,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觉得在脏、苦、累、险的煤炭行业工作,社会地位低,没面子,颇压抑。这是认知的误区。要帮助大学生努力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客观地分析对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煤炭行业进行认知重建。(1)职业有类别之分,但无贵贱之分。(2)煤炭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15.8亿吨,到2050年,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中的比例仍将保持在50%以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煤炭工业的大力支持。(3)要为做一名煤炭工业建设者感到欣慰。(4)要为当前煤炭行业人才紧缺,容易就业拥有知足心理。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8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在许多大学生难于就业的背景下,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要为自己容易就业充满信心,而不是自卑。

2.运用放松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恐惧心理。放松疗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能改变“躯体”的反应,那么“情绪”也会随着改变。也就是经过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把“随意肌肉”控制下来,再间接地把“情绪”松弛下来,建立轻松的心情状态。基于这一原理,放松疗法就是通过意识控制使肌肉放松,同时间接地松弛紧张情绪,克服恐惧心理,从而达到心理轻松的状态,有利于身心健康。

3.运用心理置换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此方法是心理疏导者在直接对受挫者进行挫折疏导时所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疏导者在对受挫者进行疏导时,要设法使双方在心理上调换一下位置,即疏导者要设身处地为受挫者着想,急其所急,难其所难,满腔热情地给予指导、帮助;同时受挫者也要能设身处地为疏导者着想,相互理解,顾全大局。比如,对于出现抑郁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要和他们互换位置,以师生平等的地位为基础,耐心听取受挫者的言论,当忠实的听众,并从其心声中分析出哪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那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心理问题。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

4.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指导煤炭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走出无奈心理。心理暗示疗法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在大学心理教育中,暗示疗法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威望、学识的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境或行为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思想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自然状态下接受暗示者的正确意见或观点,并以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去付诸实践,最终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比如,就全国来讲,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煤炭行业目前对人才(力)资源的需求空间却比较大,而煤炭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到该行业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大学生说:“到煤炭行业就业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第一节(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时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进行了巧妙的讲授,即心理暗示教育。比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时代,基本上是素质教育,而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大学生基本上已成为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看待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视觉也从“仰视”变为“平视”。其实静心而论,一朵“普通的鲜花”插在“牛粪”上,也许是其最聪明的选择。试想,一朵普通的“鲜花”若插在高贵的“牡丹花”丛中,谁又会认为你是“鲜花”呢?世界也真小世界又太大,观念一变天地宽,只要能生存、能发展、能实现才能和人的价值的地方都能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能人。

参考文献

[1]郭祖全等.金融危机时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哲学思维教育[J].管理学家,2009(07).

[2]Nelson--Jones,R.,The Theory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London,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82.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5.

[4]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02.

基金项目:共青团云南省委课题《高职院大专生心理及行为“亚健康”问题研究》(云青办【2006】8号)。

作者简介:

龙勇(197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

第2篇

关键词:加油站规划布局

城市加油站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对于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环境的改善、节约能源以及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问题

目前在城市加油站管理中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从管理看,有的城市加油站由多部门管理、审批,部门间缺乏沟通衔接。从布局看,由于历史原因,加油站分布不均衡,过多的集中于建成区内和国省道沿线。从统筹规划看,缺乏超前规划指导,加油站建设速度缓慢。从建设看,很多加油站存在着设施落后、建设标准较低、绿化景观较差、功能配套不齐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对现状加油站提升改造。部分加油站单站日销量低,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加油站行业的发展处于调整中增长期,市场规范在不断加强,加油站行业要政策性推广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加强消防管理等,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运行。另一方面,部分加油站存在着相关审批手续不全,与城市规划存在矛盾等问题。

二、规划布局原则

着眼全市,连成整体。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国家有关规范成品油流通市场的方针、政策为依据,结合城市实际,并与其它专业规划相互衔接和补充,从全市成品油大市场的角度对市区加油站统筹安排,使其形成分布合理,规模适度的销售体系。

因地制宜,突出“可操作性、延续性、超前性”。通过对各加油站的定位和布局,使加油站符合规划要求,管理部门对其操作时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均衡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健全网络,调整结构,达到成品油市场相对的合理平衡。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相结合,既满足近期建设需要,又满足远期发展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现有加油站设施的作用,注重相互协调,增强整体功能。对现有加油站设施重点进行结构、布局、功能的优化调整;新建加油站主要定点于城乡建设的新城区、新开通道路及道路拓宽后的地段等。

三、规划思路

(一)供需平衡,均衡发展

在城市建成区内根据不同功能区域、道路、用地等使用情况,结合车辆燃油需求,力求达到供需平衡。依据现有的加油站布局与服务范围,以消防安全和防止污染为基础,重新合理分布,使之与城市其它设施合理配套,并符合国家、地方有关加油站规划设计规范的要求,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相协调。

加油站的规划布局要遵循“面线结合”的原则。建成区规划加油站按“面”考虑,以服务半径为控制指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每个加油站服务半径为0.9~1.2公里。非建成区主要沿道路布局,按“线”考虑。主要道路及国、省道每百公里双向不超过6对,间距控制在10公里左右。原则要求平均道路间距合理布点。

(二)功能完善,配套齐全

城市加油站的建设要与当地城市建设的目标相匹配,要配建公厕、便利店、公共自行车停放点等设施。在规划新建的加油站中适当预留加气装置空间。综合考虑消防及使用需求,城市建成区内以小型加油站为主。

(三)合理布局,总量控制

加油站的位置要满足文物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消防规定等要求。对于水源保护区内已有的加油站,布局不合理的要按规划调整,不满足水源保护要求的加油站,要进行改造或逐步拆除,对于新建加油站,要采取技术上的措施,确保水源不受污染。

严格控制城市建成区内加油站总量,按照加油站建设审批程序从严审批;对在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内加油站数量不再增加,并适当消减;建成区以外按需求规划。加油站规划布局的重点在规划新城区、新增和改建的道路以及网点不足的区域,使加油站数量得到严格控制;对加油站设施中规划布局不合理、不完善的部分逐步进行调整。

加油站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不应占用或尽量少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沿高速公路安排的加油站应与服务区结合,如涉及占用耕地,应与服务区规划统一,实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加油站规划布局需具备一定的弹性,既能满足近期需求,又能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四)现有加油站的调整

设置在人口稠密地区和重要建筑物旁边、存在较重安全隐患又难以整改的加油站,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关闭或迁建。凡未经任何批准擅自建设的加油站,非法占地或违章建设的加油站,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关闭。已取得《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经检查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整改后仍未达到规定条件的加油站,以及存有严重偷税逃税、掺杂使假行为和无证经营的加油站,依据相关法规一律予以关闭。

位于调整区域内的加油站,不得改建或扩建,对于位于单位院内的加油站,不得随意沿城市道路开口。处于规划确定的调整区域和调整路段内的加油站,原则上优先考虑保留管理先进、服务规范、制度健全、资源有保证的成品油优势企业所属加油站。对于重要道路沿线和重点区域的加油站调整方案,规划针对不同路段和不同区域制定调减方案,不对单个加油站做出具体调减规定。

四、规划与实施的建议

(一)强化行业监管,确保规划的实施

依据行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强化行业发展规划管理。严厉打击违规建设加油站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加快对部分加油站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具备条件、符合城市规划和用地规划的现状加油站完善相关手续,按择优原则筛选,通过调整、迁址等途径纳入新的规划站点。通过政府相关工作部门的联动机制,运用政府对市场监管等手段,使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加油站逐步退出市场。

(二)引导加油站合理布局及均衡发展

按照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对新建加油站的论证,确保新建加油站布局合理,加快销售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时投放加油站建设用地,通过招投标建设方式,使加油站建设管理工作步入规范高效的轨道。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加油站服务体系。

(三)部门统一协作,各司其职

第3篇

目的地对于旅游的选择具有系统性的影响,其中最具根本性的影响是生态理念,所以,探讨生态旅游理念对旅游的可持续性有重要作用,对于生态意义重大,对景色宜人的草原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且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旅游理念体现着人们希望对其环境和人实现和谐统一,迫切实现发展循环,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环境和自然资源、回归大自然的新途径。

一、生态旅游的含义

有关生态旅游有较多的界定,在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首次提出关于生态旅游的含义,随后,世界各国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实践中,不断将其理解、发展、丰富。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在1993年,将生态旅游进行从新定义。生态旅游的主要特征是:生态旅游一般规模不大,资金的投入不高,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是在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和危害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的对游客合理利用,并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生态旅游主要吸引有环境保护意识,有高度责任感的人观光,在旅游过程中,要配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导游。

由此可见,生态旅游不同于一般的传统旅游,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是在实现社会、经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寻求合理利润和维护资源环境。其目的是享受历史所塑造的文化和自然所赐的风景。通过对开发者和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使之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是现有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生态旅游理念之旅游的规划准则

(一)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有一定的资源条件,生态的规划首要考虑的是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等各种资源条件,根据分析不同资源条件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能盲目的照搬硬套的进行。除此之外,不仅需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压力的要求下进行规划,还应该考虑生态环境的开发商和不同的旅游项目等生态问题,将科学的生态规划理念贯穿于开发和旅游规划的始终。

(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规划开发的前提,为确保生态环境的安全,严禁任何形式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进行旅游开发,对于其缓冲区域,应按功能进行严格的分区,分层开发生态观光区、旅游示范景区、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其他对环境作用较小的旅游活动等。此外,要科学的设计旅游规模、确定开发强度,使之严格的在生态保护区的容量范围控制之内。开发过程中,要始终体现着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建设等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与传统文化相协调的理念。

(三)各方积极参与原则

如今生态环境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依靠着当地的政府部门、社会以及旅游观光者的密切配合。对于生态环境的规划,同样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协助,当地的居民能够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形式进行合理的改变,进而有助于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原则

对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的规划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服务设施应与生态环境相配套,其次,科学利用生态能源,比如说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基本能源,提高能量转化率,同时合理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再次,采用生态材料和生态技术,对生态材料的选择需既能够满足与环境相协调,又具有优良的性能,此外,采用学科领域广、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将环境和资源共同改造重组。最后,开发生态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运用与自然环境高度吻合的生态环境材料,建造生态化的建筑,构建优美的生态景观。

三、草原生态旅游规划思路

(一)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全面性规划

由于草原生态较为脆弱,旅游资源丰富等特点,应进行全面体统化的规划。首先,以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完善各大景区的建设和规划;其次,适当的对旅游景点进行集中开发,并加强开发和管理重点景区,注重高级别、高品位的开发,靠特色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二)草原生态旅游的系统性规划

对草原进行系统化规划要体现系统性原则,表现在:首先,当地的各级政府负责人以及旅游机构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旅游业务和管理的技术含量,还要配有素质高的专业性导游。其次,完善交通的建设,建设适量高,品质优的铁路、高速公路,有助于发展旅游业。再次,规划旅游景点周边的城镇,使其不但带有现代都市色彩,还留有历史的文化气息。最后,服务系统和旅游设施的规划。对旅游服务区内的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导游水平以及交通服务的城镇文明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结语

第4篇

矿区总体规划是在分析矿区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的前提下,对矿区的建设规模、井(矿)田划分、煤矿生产能力与建设顺序、煤炭加工、地面配套设施,以及矿区环境保护和其他外部关系等进行的全面规划,是协调国家与地方、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行业、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寻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划[1-11]。煤炭资源开发必须编制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级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矿区总体规划,是矿区探矿权和采矿权设置的依据,是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煤矿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和办理项目核准的基本依据,是编制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县域社会经济规划、相关城镇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的依据。矿区总体规划是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绝大部分矿区内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只有支持大型煤炭企业作为矿区开发的主体,对矿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开发,才能减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对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落到实处。矿区总体规划可以避免小煤矿的无序开采,避免其对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造成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对于已有生产矿井的修编矿区总体规划,是保护剩余资源和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类似霍州矿区的优质炼焦煤、晋城矿区的无烟煤、开滦矿区的肥煤、潞安矿区的瘦煤、新疆拜城矿区的焦煤及其他矿区的瘦煤、肥煤、焦煤、无烟煤等;矿区内国有重点煤矿起步较早,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开采,资源所剩无几,需要尽快建井接续;同时由于小煤矿无序开采对大片的资源造成破坏,必须对矿区内的国有重点矿进行重新规划,并对矿区内的预测资源进行勘探规划,以保证矿区的正常接续和可持续发展。

2矿区总体规划编制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2.1客观分析矿区勘探程度矿区总体规划应交代清楚矿区的勘查历史、现状和已提交的地质勘查报告或资料,提供矿区勘查程度图,在图中详细注明矿区内不同区域的勘查程度,并结合必要的文字叙述说明矿区总体地质勘查情况。总体规划应对矿区勘查程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应包括矿区勘查程度能否满足矿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分析和结论性意见,以及对矿区进一步勘查的意见与建议。客观分析矿区勘探程度是合理确定井田划分方案的前提。

2.2正确计算矿区储量矿区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应覆盖全矿区,并应以经国土资源部门评审过的矿区汇编地质资料为依据。总体规划应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地质报告的名称,评价资源储量估算依据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按煤炭资源储量的分类说明各类资源储量的数量及所占总资源量的比例,评价矿区煤炭资源储量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满足矿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应以矿区“煤田地质图”和“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为基础,标示煤层露头、重要断层和褶曲轴线;对矿区内非含煤的范围和埋深大于1200m的范围以不同色块在勘察程度图中标识。落实矿区内的森林公园、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铁、高速公路、水库、泉域、水源地、超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等的位置和重点保护区范围,城镇发展规划区的范围等,分列其压覆的资源储量。存在奥灰水还应结合奥灰水承压开采的威胁程度,按照“三下采煤”规程的规定,对矿区内煤层埋深小于1200m范围的资源储量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类。正确计算资源储量是确定矿区内规划矿井的规模和矿区规模的主要依据之一。

2.3矿区范围的确定研究并合理确定矿区范围是矿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矿区总体规划应对矿区范围的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矿区范围的确定应以地质部门提供的地质资料为依据,在分析区域煤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状况、地面河流水体或其他人为限制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属于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范围内的矿区,在确定矿区范围时应比煤炭基地规划做更进一步地的研究,矿区规划边界不但要与已经审批的相邻矿区的边界相衔接,不留规划的空白区,同时应结合区域大断裂构造并兼顾行政辖区的实际,对矿区的规划范围进行划定和论述。不属于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范围内的矿区和相对孤立的含煤盆地,应认真分析地质资料,以煤层尖灭线、煤层露头、埋深1200m线等为界,说明矿区范围划定的合理性。

2.4提出有针对性矿区规划原则矿区的规划要紧紧围绕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统筹规划,适度开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的原则,矿区内的资源开发活动均应纳入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导下进行;结合矿区内的生态、环境、文物、城镇等重点保护区域,优化总体布局和井田划分(扩界)方案,协调发展。矿区的规划要有利于引导和培育矿区内的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合理配置煤炭资源;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延伸相关产业链。依靠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把握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方向,以资源合理开发为原则,注重安全,注重提高资源回收率,合理安排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矿区均衡服务年限为原则。例如位于低山丘陵地带的矿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矿区,应以煤炭开发与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协调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坚持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的原则。

2.5井田划分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在充分分析煤层埋藏深度、赋存条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煤质、储量、矿区勘探程度、开发与生产现状、外部交通运输条件、矿区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条件的前提下,合理划分井田。根据矿区资源丰富程度、煤层厚度、赋存深度、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层、煤层和顶底板岩性、国内同类矿区生产经验及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确定矿井规模的大小。井田边界尽量以断层构造、主要可采煤层边界线、国铁干线、输油输气管道等为边界,力求减少煤柱损失和三角煤损失,另外井田划分时还应适当考虑现有探矿权的设置情况,减少纠纷。在综合考虑矿区公路、矿区铁路、总用地面积、总投资以及总效益的基础上,进行多方案经济技术比较,确定最佳井田划分方案。

2.6合理确定勘查区规划方案在详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范围内的预测资源进行勘查规划可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合理的勘查规划是国家对资源进行管理的依据。在进行勘查区划分时也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确定合理的勘查规划方案。勘查区的规划应结合大的地质构造和重要地物进行划分,范围不宜太小,要保证每个勘查区能够满足单独建井的条件。如果矿区内存在环境敏感目标和重点保护区,在确定环境敏、感目标和重点保护区的禁采范围后,避让后再规划勘查区。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

生态旅游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但是由于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缺少相关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在当前我国的发展中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国家应该积极做出相应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建设和旅游也得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不仅仅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一、当前生态旅游规划概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旅游逐渐受到认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我国的旅游管理部门也逐渐对生态旅游进行详细地规划,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导致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规划刚刚起步,缺少一定的经验,生态旅游的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

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仍然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牺牲环境发展旅游业获取经济利益。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建设。在当前的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生态旅游的最主要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需要首先遵循这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环境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针对这一原则进行合理有效地规划,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二是适度开发原则。生态旅游的提出是针对当前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而提出的旅游发展方式。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需要考虑适度开发的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考虑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尽量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三是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原则。生态旅游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对于旅游环境进行保护,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对于旅游景点的生态文明或者是原有的文化传统进行有效地保护,保持资源的原生态。

(二)生态旅游规划的特点

生态旅游的规划对于生态旅游的建设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当前的旅游业相比主要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协调性。生态旅游将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二是自然性。生态旅游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特征,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做出旅游规划,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保持当地的原始传统。三是生态性。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旅游业。保护当地的生态性是当前生态旅游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的,很多生态旅游的开发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更应该好好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区。

二、生态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

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生态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当前生态旅游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统规划法

系统规划法主要是在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对当前的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制定出相应的旅游发展策略和规划。当前生态旅游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需要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系统分析法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将系统理论引进旅游规划中,系统分析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而做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主要是分为内部和外部综合分析,内部综合分析主要是指对旅游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市场需要,供给和制度建设。外部综合主要是将旅游发展规划到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旅游发展中进行分析。无论是从微观或者是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都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需要对生态旅游做出综合性的判断和规划。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发展,综合考虑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后做出合理的规划,保障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门槛分析法

门槛分析法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极限承载能力,如果经济的发展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不能恢复原有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一方法最初应用于城市规划中,近年来应用于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生态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旅游的游客数量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一些应用于生态环境发展的方法也应该运用到生态旅游的规划中,提高生态旅游规划的水平,尽量减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理论对于分析生态旅游规划中的约束机制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为生态旅游的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测算方法对于生态旅游规划中如何了解游客承载量或者是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结语:

近年来旅游业在我国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响。当前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旅游要求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在今后的规划中应该得到落实,确保生态旅游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设计;规划原则;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手段,能够有效的将城市特色资源与城市建设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极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以及协调性,实现城市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的对策,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从跟上本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因此,本文根据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分析了进行城市生态设计的内容,最后讨论了城市生态设计的要点,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根据城市建设的现状控制好城市空间发展和延伸的趋势,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然生态的原则。为了维持生态平衡,设计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发展对生物和自然

的影响,避免对自然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经济生态的原则。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规划过程中,要以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分析各行业之间的能量流动规律以及对外界的依赖型等。三是社会生态的原则。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城市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四是复合化生态的原则[1]。要对整个城市生态和区域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规划,要采取节约用水和防止水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成防污型的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绿化建设,从建设公共、生产、防护、附属等绿地方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实现城市绿化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自然、城市、人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还要加强对城市的综合治理力度,重点解决人口密度、交通拥挤以及脏乱差等难题,大力推广和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另外,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有效控制水资源、建筑、交通等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质量,要遵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复合化生态的原则,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利用土地换来生态环境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比较突出问题主要道路、河流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保证形成多种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布局结构[2]。

在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结构和模式进行合理的配置,不断优化综合功能,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获得比较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要营造各种模式的生态配置类型,要满足游憩、隔离、美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行城市生态建设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具体包括生态卫生、安全、整合、文明以及文化。

在进行生态卫生建设过程中,要采用生态导向,保证经济可行,同时做好生活废物和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进行生态安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城市居民饮水、饮食、居住、减灾和生命等安全;在进行城市生态产业设计过程中,要对生产、消费以及运输等产业进行合理非控制和调整,实现工厂生产与周围社会系统的区域耦合,形成灵活多样的产业结构,促进硬件和软件的协调开发;在进行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不断优化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大程度的降低热岛和温室效应以及水资源的消耗,生态景观设计具体包括地理格局、水文环境、生物种类以及人类活动,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物理、生态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创新,具有很强的整合性、流通性、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等特点[3]。在进行生态文化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形成良好的管理体制、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保证城市居民建立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

三、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设计的要点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精心编制生态城市设计,从而体现独具一格的城市环境、形象、文化和风格等。具体包括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的生态规划设计等。

(一)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建立以建筑和园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环境特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各种地形水文等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生态学和系统性理论对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大面积绿地,从而快速有效的达到人类理想的宜居环境,从根本上维护城市的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对非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保护,尊重地域的特征,保护生态景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族中城市地域的文化和人文背景,具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迹,在设计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做好文化的继承和保护[4]。城市的地域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格调和风貌,因此,要建立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城市。

(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对城市居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生态建筑、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明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进行城市居民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有合理的布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地质、水文、气候以及地理等因素,同时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保证居住区的选位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保证建筑节能低耗,要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避免形成光、化学以及放射性的污染;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控制好建筑之间的朝向和间距,有效解决采光、通风的问题,同时还要采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等;最后,要不断增加居住区的绿地,进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的绿化率,适当增加公共绿地等[5]。

(三)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人口和交通拥挤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生态理论等知识,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生态建设,有效的改善城市居住环境[6];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采取高起点和高标准,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中的各项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新建的工业园区要建立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采用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生态工业体系,同时为了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对产业进行适当的生态转型,扩大生态产业的开发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设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从城市景观、城市工业以及城市居住区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从根本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丽娜.基于物能代谢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研究[D]. 西北大学 2013

[2] 杨昭明.析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J]. 城市建筑. 2013(22)

[3] 201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 2013(06)

[4] 李琦,赵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20)

第7篇

关键字:城市景观;人性化设计;生态规划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7]孙景江,王汝江.小议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第8篇

想要做好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工作,就首先要对现阶段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生理、心理及文化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针对这些问题对比以往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措施中的不合理地方,在现有小区居住环境改善及日后新增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活动中做出合理创新规划,使居住小区在建筑质量及居住环境方面能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文化需求。小区规划与设计是小区建设中最首要的工作,对小区的整体建筑质量以及居住的舒适度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就目前阶段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状况来说,由于各种外部环境和社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住宅小区存在着排列单一、布局同化等特点,致使人们对其产生审美疲劳。

2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创新的原则

2.1社区发展原则

在居住小区创新规划设计中,应充分以满足人们需要为规划设计的基本核心,并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为目标,提升小区建筑质量及人文环境。在考虑住宅舒适性,保证居住小区卫生、安全、便捷、舒适的同时,不能忽视居住环境及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两者是丰富社区文化,提升居住人群归属感及实现社区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祥和生活气息、融洽邻里文化以、文明社会风尚以及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手段。

2.2生态优化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居住小区在创新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将节能技术应用到居住小区建设工程之中,在节能的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加强居住小区的自然通风及采光,减少人工机械通风与照明的使用,并综合考虑居住小区周围交通状况,合理规划停车位及供水供暖系统,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源节约的优良小区环境。

2.3社区资源共享原则

居住小区的创新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居住人群对小区硬件及软件设施的财富共享原则,主要包括对小区配套建筑设施的共享、景象资源的共享、社区服务的共享及公众参与。资源共享原则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时应注意在设施建设选择上考虑到项目设施的大众化及消费水平的平民化,在设施布局上应具有一定的均衡布局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居住小区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

3规划设计创新的对策

3.1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一般情况来说,居住小区的空间按照其功能应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公用空间、半公用空间、半私用空间、私用空间。公用空间住宅小区内的公共干道及绿地,在规划设计上应注意各建筑元素如:水面、小桥、树木、雕塑之间的空间性,营造出舒适优雅的公用空间氛围。半公用空间主要是针对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半公用空间是增加居民日常交流及邻里和谐关系的重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重要场所。这部分的空间规划设计应注意根据不同的居住组团组合方式来考虑,保证其交通顺畅及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主要是指居民楼之间的院落空间,应把之规划为最有吸引力的活动空间。私用空间指居住小区底层庭院、阳台及室外露台。

3.2充分考虑居民中的弱势群体

居住小区的规划创新设计应充分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无疑是吸引住户购买的主要因素。现有的居住小区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很少做到充分考虑老人及儿童或其他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规划设计中,应适当合理的对这些因素进行考虑,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做好运动场地及老人儿童活动场地的划分工作等。

3.3户型设计

在户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做到大小户型始终。其次在布局上应做到动静分开、主次分开、干湿分开等,避免“黑房子”的存在,确保主卧及客厅的采光率。

3.4绿地景观建设

在绿地景观建设方面应做到生物的多样性及艺术形式美感,切实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选取多种多样的绿化植物,减少绿化植物的单一性带来的居民审美疲劳,通过藤木、花卉及草地的合理结合,营造全方位的艺术美感。其次在喷泉或小溪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并加强日后的严格管理,做好定期处理工作。

3.5社区服务环境

第9篇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是当前人类在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对策,对世界各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又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迅猛的阶段,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城市建设领域,走生态城市之路亦是大势所趋。因而,不少地方政府已经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予以实施。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使生态学思想深入人心。

一、什么是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 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1997.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