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渗透的概念

时间:2023-06-22 09:32:46

导语:在德育渗透的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渗透的概念

第1篇

一、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对于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笔、黑板”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四、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

第2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渗透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27-02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提倡与生活联系的方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更丰富直接的经验感悟。《英语课程标准》同时更进一步地申明教学应切实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比较真实的语言交流情境,组织更多具有交际性意义的语言实践等活动。英语老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导者,应该学会怎样不露痕迹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当中,将新的思想带入课堂上,将理想中的课程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来实现转变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化学教学 渗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148-02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而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意义重大。化学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德育因素的挖掘是化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德育内涵,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升。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品德建设无疑是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这显然给当前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在当前课程教学中均有所体现。以化学教学为例,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时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化学实验的同时,也能体会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产生积极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人格塑造及性格形成密切相关,而化学教学中德育概念的融入正是德育全方位教育的一种体现,是学生道德品质完善的有效途径。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强化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共识,德育功能的体现理应在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概念是对德育功能的有效强化,同时也是对德育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

2.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教育基本规律的客观体现

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学校基本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而德育教育正是对育人目标的有效补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由此可见,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客观教育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体现。

3.德育应用于化学教学是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化学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前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德育的发展自然成为了化学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与实验原理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实践探究能力的发展,这与德育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二 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智育及德育的双重渗透,同时作为学生德育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品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的重要基础。当前化学教学工作开展应立足于学生德育理念的培养,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效结合,切实发挥化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于德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化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实施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民族情感在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展现。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知识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造纸术的形成、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素材。

2.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意识培养与社会责任教育

化学教学中会涉及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的内容,这就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教学素材。此外,工农业发展、交通运输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应在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3.化学教学中的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思想也是德育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体现。化学主要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以及相关的变化发展规律,从科学的视角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唯心思想,例如民间常说的“鬼火”等,实则就是特殊化学成分于空气中自燃的现象。

4.化学教学中的道德与品质教育

化学教学注重思维的严谨与缜密,在精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验结果,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优良品质的一种培养过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缜密的学习态度的同时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这一过程无疑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及道德观念形成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三 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性格完善影响深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渗透融入学科知识中,逐渐优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智力发展与德育教育同等重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既有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将化学符号与社会问题研究有机结合,唤醒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课以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为主,倡导积极

参与的同时也应融入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德育态度,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曹蓉.关于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S1)

第4篇

【关键词】德育 中学数学 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形象而自然的数学内在美的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1 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蕴含了显性和隐性两类德育因素,这些德育因素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等功能。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的效果。

通过图片、幻灯、录像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德育的体验,其中的各种语言文字、数学符号、科普报告、学生活动等称为显性德育因素。借助于上述载体,例如结合数学相关知识、数学史等进行教学,会更加生动具体。更有说服力。数学教学的大多数内容主要在于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德育色彩,但这些内容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仍然会默然地使人感受到其中所隐含的德育因素,这就是隐性德育因素。如数学教学提倡的合作学习方式不带明显的德育特征,但通过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2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人生观

通过世界数学发展史,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又称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地得出徽率(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3.141926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生命,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急剧成长期,恰当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通过数学教学,加强美育教育

别林斯基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给学生以美感直觉,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直观化、形象化,既能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爱学数学,也能增加数学的通俗性,使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外观造型是否美观,已成为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要使产品既实用又美观,设计者、生产者和经销者(甚至消费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只有接受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经济建设人才。研究表明,审美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以及提高劳动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数学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思考和观察问题,让学生体验和欣赏数学的美。用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了数学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创造能力。

4 数学教学实践中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第5篇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

人们一般认为,数学是理性的东西,无非概念、公式、定理之类,教以计算、证明而已,并无德育可言。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穿插介绍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数学家以及他们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忱。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给学生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小数和应用小数的国家,比其他国家要早一千多年。了解了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发展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投身数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长大为祖国乃至世界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二、要善于搜集有关德育的统计数据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但教科书由于编写容量的限制,一些对小学生有影响的信息不可能都反映出来。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地、有目的地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善于搜集当代社会与数学紧密联系的新颖信息。如:有关勤俭节约与爱心奉献的数学试题:

1.4000张纸叠起来高0.42米,全国13亿人,每人节约一张纸,叠起来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 844米还要高多少米?

2.小华今年1月1日把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零用钱50元存入银行,定期一年,准备到期后连本带利捐赠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如果年利息按10.98%计算,到明年1月1日,小华可以捐赠给“希望工程”多少钱?

如此等等,向学生提供这些数据信息时,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当然,切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以致把德育强加在数学教学中。

三、要善于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适时、适量的渗透德育内容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些典型的特征。所以,教师就应该依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不同的德育内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这样引入:师先出示一条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形状是什么,红领巾代表什么?”使学生明白: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作风。

四、要善于在严格的训练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数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其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都相当严密,要在具体的分析、计算中随时随地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数学推理和数学计算,以养成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格训练的习惯。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演示、推导出计算公式后再出示这样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并改错。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

2.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圆锥体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在计算体积时,公式中不可丢掉,否则就算成圆柱的体积了。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做到心中有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严谨的作风,为其终身学习、生活奠定某种基础,这是另一方面的德育渗透,是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注意的工作。

五、陶冶爱美的思想情操

美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美以辅德,德以促美。实施美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数学学科具有简单美、和谐美、奇异美的特征。数学美除表现在它新颖的图形、圆滑的曲线、严格的语言、特有的符号、对称的关系之外,还深深地蕴藏在数学对象的相互联系中、数学方法的共同之中。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些美的特征。让他们在概念的理解、法则推理和判断公式的运用中享受到数学美的意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爱美情操。

第6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高中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尤其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辅以适当的德育内容加以充实,针对学生学习目标不一、学习动力不足穿插德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针对学生学习行为规范方面欠佳以品德教育来规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2.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德育的策略

2.1 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渗透德育。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老师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教师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另外,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2.2 结合数学学习过程渗透德育。高中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讲解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 "圆"和"园" 、"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其次,教师要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再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2.3 利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高中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教育。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与减的互逆,乘与除的互逆,性质与判定的互逆,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内容,渗透"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渗透;困惑分析;创新策略

针对中职院校的教学体制而言,在教学内容上更加倾向于专业性技能水平的提高,不注重理论知识功底和德育素质的知识灌输。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倚靠学生的就业率来实现,在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技术人才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教学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为社会提供全能的技术人才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宗旨,宗旨建设不可脱离德育渗透的教育环节而存在。面对现代学生的自身特点因素分析,对其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极为必要。做好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就业选择的同时,进而推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营态势。

一、中职德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困惑分析

(一)中职德育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化

为了迎合新教育课改的教学要求,倡导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个教育阶段的院校都在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针对学校理论专业课程。中职院校也是如此,在德育教育的涉及内容上过于笼统,德育渗透的教学点不具备针对性。教育内容的思想灌输上与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脱节,导致德育渗透只能停留在形式化层面上,无法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在德育渗透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笼统单一,致使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找不到较好的切入点,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传统的说课式教学形式便成为了老师的主要德育内容灌输途径。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学习状态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要求,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不积极参与,学习效率低下。

(二)老师与学生对德育教学认知的错误性

1)中职学生因素分析

针对于中职生这一生源群体来说,在理论知识功底上相对较差,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相对怠慢,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也就相对较少。还有很多中职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条件在同龄朋友间的对比,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影响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出现不良行为习惯如: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没有生活和学习目标的中职学生,为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制约性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渺茫,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状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本着得过且过的散漫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无法得到教学成效。

2)中职老师因素分析

面对学生的懒散学习状态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管教心理。面对中职学生的学习装态,不积极参与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老师无法对新颖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有效地在课堂重实践。老师在体验不到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就放弃了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创新。中职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问题较为介意,很难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性。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老师的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同样很大。除此之外,很多情况下,中职老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其他学校的老师比较,收入相对较低。导致老师分了那道更多的薪水在外兼做家教等工作,从而影响了老师对学校学生的教学关注。

二、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创新策略的探讨

(一)结合实践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中职院校的实践操作课程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众的肯定,学生们对于实践操作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也较为重视。结合实践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为毕业就业做好铺垫。中职教学的创新方式不能单纯的针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积极到东学生在实践磕碜学习过程里,善于展现自身的特长,经过自己的努力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许。教会学生学会推荐自己,树立正能量效果的自信心。教会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认为自己可以做好的实践操作工作就要积极地表现,善于展现自己才是进步的

前提。

(二)注重德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创新

中职院校自身要加强对德育渗透教育工作的重视,从而带动老师的教学热情。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渗透更适合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方向的德育知识内容。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进行不同教学方案的制定,如对待刚入学的新生,要严格进行规章制度上的标准要求。通过各项校规规范学生在学习细节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强化学生的纪律性概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对待将要毕业的学生,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对独立自主、自我管理上的认知度。注重德育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创新,就要对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实践。不要只是把德育教学定位在课堂上或是实践中,注重两个地点的教学结合,渗透不同的德育思想内容。心理认可是德育渗透工作成功的关键,能否对学生进行思维灌输方法的创新,是中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对就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标准上的要求以外,越加注重对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的挑选。中职院校要在积极发展专业针对较强的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加大关注。不断丰富德育渗透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角色,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水平的平衡引导。促进中职生德育教学工作的创新进步,丰富现代化技术人才在思想建设上的发展。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吸收运用,对自身未来迎合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翔.校企合作加强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就业稳定率[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5).

第8篇

一、找准时机,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的机会

记得有一节小学数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4×9=36,5×9=45,6×9=54,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她的最后一题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二、联系实际,在实例中在渗透德育

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目标里长有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三、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惜时守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

四、利用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渗透德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①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②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自然学科中“拿来”

在“循环小数”一课:为了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在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我和学生进行了谈话:“同学们,在自然课中学过水的循环现象,那么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周而复始的循环现象呢?”有的学生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循环现象。”有的学生说:“白天黑夜是循环现象。”还有的学生说:“太阳的东声西落是循环现象。”而后我说:“在数学中也存在着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接着,让学生计算两道商是循环小数的题目,最后问:你们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循环小数。就这样,教师联系自然现象来学习数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这一堂课设置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9篇

其实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但怎么实践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家一起思考讨论。下面我就自己在数学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

数学课上,教师示范作用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教师着装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科学的各种概念、定理间的联系、发展变化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利用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发展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例如,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萎形、矩形、正万形等几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其妙无穷。同时对这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进行比较,认识这些定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在统计教学这节课中,我让通过学生的计算,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大约用了父母多少钱。再对比甘肃省靖远县五合乡尧庄村里有个叫胡广义的人,尧庄村的贫穷是远近出了名的。几乎是所有的人家人均纯收入都不足千元。但他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他为了供学生,在外面打工整整5年没有回过家,爱人也因为这个5年没吃过一个鸡蛋,他们想着哪怕是一分钱也要存下来也要让孩子们上学。让学生在强烈反差的数字对比中,把自己的感想写下并读出来。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老师始终没有进行明确的道德说教,而勤俭、爱心和孝心的思想已悄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这正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三、勾通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