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46
导语:在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字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蒙特梭利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培养提出建议。以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仅规范、细致、科学,有很强的指向性,而且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其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发展的需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它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如果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针对幼儿“数学认知”按照幼儿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数”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概念,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通,任何人、任何事都离不开“数”。但数学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他们会感到很枯燥、没兴趣。如何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喜欢数学。
在我们蒙特梭利班幼儿面对“数学”这个概念的时候,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以丰富色彩、构形、图案引起孩子对数学的强烈兴趣,并将数学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孩子由易到难进行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高深的数学思想融入简单有趣的教具中,孩子通过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蒙氏数学教具,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蒙特梭利数学教育,是蒙氏教育的经典部分。它是通过日常生活练习,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秩序感、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幼儿对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能熟悉数字,并对数字产生敏感。蒙特梭利根据科学教育原理,设计的有一定数学原理的数学工作材料,如数棒、纺锤帮与箱、砂数字版、100板、数字与筹码、塞根板、长棒、1——100连续数板、加法板、减法板、乘法板、除法板、邮票游戏等等教具,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和具体的教具。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教具,教师对幼儿实施了“三阶段教学法”,这样既能达到启发教学的目的,又能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因此,当孩子在操作教具时,需要给他们展示不同的物体加以比较。“三阶段教学法”是指:
第一阶段——实物与名称一致:“这是XX”;
第二阶段——找出与名称对等的实物:“哪个是XX ?”;
第三阶段——记忆实物与名称:“这是XX。”
《指南》中指出,发展孩子的数学认知,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如:引导幼儿丰富空间方位的识别,让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等等。针对此教学目标,在蒙氏教学中,重点是“图形和空间”两部分。
空间智能突出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认路记人的能力强,有很好的方向感、空间感、色彩感,对视觉元素的把握较好,在绘画、建造、图形记忆方面表现更出色,这样的幼儿将来数学会比较出色。相对来说,空间智能较弱的幼儿对空间方位,距离、高低等因素上掌握相对比较低。因此,需注重幼儿空间只能的训练。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开发孩子的数学兴趣与心智,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例如:
让孩子在认识自己中学数学。有关孩子自己的年龄、属相、身高、体重、家庭住址、爸妈的电话号码等的一些常规知识,应该让早些熟知,对与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将抽象的数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及游戏化,已形成对数学的初步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游乐场里,有意识地考考孩子玩了几样玩具;在动物园里,看了多少中动物等等。
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数、量、时间、空间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初步的数数能力,在游戏中应用10以内的分解与组合。让孩子知道“过去、现在、明天、后天”的含义;让孩子比较卧室、客厅及厨房的大小等等。还可以有目的地让孩子掌握基本的排列、分类、一一对应等常识。
为孩子及时提供接触数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能经历到学习时间、钱币等的有关数字的东西,可以通过这些小的活动,让孩子在不断扩大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在孩子玩搭积木时会学到数数、几何图形、空间概念等。同时还可以认识颜色。
成功的数学教育应让幼儿体会数学是从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幼儿感知各种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存在的很重要,因此蒙氏数学教育注重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98-001
实施教学游戏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目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教学游戏化实质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主动学习的一种过程,是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一种活动,是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有趣、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一种活动。
一、设计与编制各类数学教学游戏
1.富有情节性的数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班游戏《小兔学本领》,幼儿扮演兔宝宝,跟随兔妈妈学拔萝卜、采蘑菇,从中学习“1和许多”、“点数5以内的数”等知识。有的游戏是单情节的,如中班游戏《鸭妹妹找蛋》,大班游戏《母鸡下蛋》等。
2.具有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如小班幼儿学习按大小、颜色分类的《图形宝宝找家》游戏;中班幼儿感知数量,认识数字的《盖印章》等游戏,大班幼儿练习加减的《掷骰子列算式》游戏等等。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不同内容的学具,在探索中获得数学经验。
3.可以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如认识球的各种形状,我设计了《图形塞塞塞》的游戏,让幼儿边玩边通过触摸、观察感知掌握物体的特点,并把图形放进对应的箱子里去。
4.口头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不需要直观教具,只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如游戏《碰球》《敲铃》等等。这类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作用较为突出。
二、把数学游戏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非常好的界定。
在刚刚踏上岗位不久的时候,我去西湾幼儿园听过一节优秀展示课――《值日生》。整节课从幼儿的生活出发,把数学巧妙的融入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在分发餐具的情景中,尝试不受物体排列位置的影响正确计数,并初步感受对应与集合。教师先让幼儿们回忆已有经验,每天开饭前值日生都会帮大家准备餐具,他们是如何分发的。让幼儿沉浸生活,情景感染。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此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何分发勺子和小碗”,既融入了解决生活问题的策略,又侧重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个过程帮助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语言的表征中使幼儿对活动中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再次梳理。一段完美的活动“旅途”中,孩子是不喜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为此把数学游戏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以游戏的方式呈现给幼儿,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
三、将幼儿数学教育融入到角色游戏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运用他们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1.我们可以创设与数学有关的各类角色游戏,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初步感知和认识。在区域中,比如银行的设置,我们可以运用点、线条等来代替钱,引导幼儿用多少点来做物品的等价兑换。在其他区域的价目表上,我们也可以用点、线条来表示物体的价值,这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充分的运用这些,并逐渐认识和了解,但这也只是角色游戏中最基础的。
2.为幼儿准备各种各样与数学有关的操作材料。比如在我们班的生活区中扣纽扣这一常见的操作,我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其中,使它变得更加有趣了。红色的纽扣和红色的布放在一起,扣子的颗数按1到5依次排列。纽扣又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状纽扣和不同形状的布扣在一起。幼儿在操作中不但学会了扣纽扣的方法,还认识了颜色,学会了排序,更可以学会形状与形状的匹配。如学习数的组成时,我提供“分水果记录”、“翻红绿苹果片”、“星星组成图”、“房子点子图”等多种材料,让幼儿探索数的组成和规律。
关键词:学习兴趣;操作活动;趣味性;操作性;数学环境
我以此《纲要》精神为指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寓教于玩乐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运用各类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生活中快乐的活动,是表现和发现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好的活动方式。”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在结构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建构”各种形象时,必须选择不同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的积木或积塑。同时,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也必须辨认空间方位,如把长方形的积木放在下面,把圆柱体的积木放在上面等。所以说,幼儿在玩结构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的过程。
2.在角色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必然会接触到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如在“贝贝超市”游戏中,让幼儿将物品分类摆放,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商品和收回钱的数量,在“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要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不仅玩得开心,而且也轻松愉快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等数学知识,培养了幼儿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在体育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在体育游戏中,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数和计算动作的次数,如游戏“跳图形”时,可算算共跳了几个图形,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等反复和巩固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计算,加深对数的含义的了解,提高计算能力。
4.在智力游戏中进行计算活动
例如:在“辨认图形、颜色、比较大小”时,可采用“看图形盖瓶盖”大家游戏,让幼儿先把有一样形状、一样颜色、一样大小图形的瓶盖和瓶子挑出来,再把瓶盖盖在瓶子上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可以看出智力游戏将学习的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幼儿学习计算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在其它各领域中联系数学教学
《纲要》指出各领域应有机的结合。所以在各个领域中可渗透数学知识,以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语言活动中和数有机结合,数学活动学习10的组成,教师可以把它编成儿歌:10只鸭子水中游,9和1,1和9;十只鸭子嘎嘎嘎,8和2,2和8;十只鸭子笑嘻嘻,7和3,3和7;十只鸭子来跳舞,最后一组5和5。让幼儿对数概念更加清晰,数数歌、倒数歌等,儿歌朗朗上口,幼儿喜欢念,又觉得有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活动中,准备许多不同形状的卡片让幼儿拼贴各种图案,幼儿在过程中体验了拼贴的乐趣,又有了探究图形结合的动力……
三、在操作活动中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活动离不开让幼儿动手操作。如何让操作也变得有趣?
1.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材料有趣才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我们应努力挖掘材料的趣味性,如在比较数的多少、一样多时,提供击球玩具,让幼儿与同伴比赛击球,比一比谁击得比较多,在操作材料中添加了比赛的趣味性,幼儿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材料的可操作性
材料在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所准备的材料应让幼儿有可创造性发挥玩法的余地,引发幼儿自主、自发、自由地活动。如在区域活动的数学区,投放自制手(每个手指上有数字,并按次序排列)及小套圈,让幼儿根据“手指”的数字套相应数量的套圈,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数量关系及数字递进关系等;投放各种形状、颜色的珠子,让幼儿按颜色或形状的一定规律串珠子;运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提供标有数字的小动物,让幼儿摆放其相邻的两位数,如果摆对了,即可相吸,如果摆错了,则会掉下来,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四、创设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中把“给幼儿提供准备好的教学环境”做为其核心思想。教师应成为环境的准备者、保护者和管理者。
3月29日,美国教育部和全美联邦通信委员会宣布将颁布美国数字化教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未来5年在全美K-12公立学校普及数字化课本。
在这个计划中,美国教育部希望与数家IT公司合作,对目前联邦和州公立学校的中小学课本进行数字化改革,争取在2017年前后,让全美所有K-12公立学校都用上电子课本。
在这个计划名单上,出现的都是一些赫赫有名的名字:微软、英特尔、苹果、IBM、谷歌……一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技术主管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几乎全美所有在数字教育产品方面有所涉足的大公司都加入到了这个五年计划中。
跟中国一样,在美国,数字化教育同样是个热门话题。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曾经委托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做过一个调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课本能带来更统一的学习体验,因为新内容可以定期给全国的学生。
4月5日~7日,记者在洛杉矶和华盛顿分别采访了一些中学和大学老师,他们均对数字化产品引入到教育领域持一个赞成态度。
在采访中,记者提了一个问题:是否担心数字产品会让学生过分沉迷?
“孩子们玩XBOX的时间比看课本的时间多得多,他们早就沉迷到游戏中了,在课堂上引入iPad这样的东西对他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华盛顿一所私立中学的数学老师斯科尔·金对记者说。
在洛杉矶某所公立中学担任教务管理工作的道格拉斯·达赫尔曾经在上海参加过中美中学教师交流项目,接触过中国学生。他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数字化教育的看法:
“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分得很开,尤其是中学里面,所以很多中国老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用平板电脑会分神,会用平板电脑去玩耍而不是去学习。但在美国,学习和玩耍的界限没有那么严格,你愿意拿平板电脑玩耍也无所谓,只要你按时完成课堂目标。”
美国教育部也通过全国训练和仿真协会的研究显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将学生学习一个主题的时间减少80%。另外,93%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工具,81%的教师对平板电脑也是这个态度。
严格说来,美国作为这个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家,IT技术也是走在最前列,但数字化教育的推进却一直非常谨慎。
这并不是说美国缺乏数字化教育产品,而是因为美国的教育体系不像中国统一,而是相对独立分散,随意性很强。
在记者读书的纽约商学院,尽管很多人都拥有两台甚至三台电脑,但大部分课程都是由老师一版一版的写板书,巨大的三截或环形黑板是所有教室的必备。甚至在讨论室中都有超过一块活动白板放在其中。虽然学生的校内生活,师生交流大部分通过网页和E-mail进行,但对于课堂这件严肃的事情却并没有太多人愿意抛弃传统。
当然,美国的这个五年计划的优势在于以下两点:
1.平板电脑在美国的普及已经大大增加了其在教育应用的可行性,有数据显示,美国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已经高达76%,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
2.美国的教科书极端昂贵,动辄100美元的价格,通过电子方式反而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苹果公布的信息显示,未来苹果多媒体教科书的单价不会超过15美元就是证明。
数字教育背后的商战
这个计划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因为它是美国官方第一个关于数字化教育的计划,而是在于这个计划有大批实力雄厚的IT厂商参与进来。
谁的产品会成为全美各大中小学的数字化课本?这成为所有IT厂商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这个群体里面,苹果当仁不让成为众星捧月的焦点。此前,它曾推出专门用于教育的电脑产品,算是捷足先登。
更何况,它刚刚在1月份推出了最新教育项目iBooks图书商店,在此次会议上,有三家出版商选择了通过iBooks内容。所以,苹果成为FCC和教育部计划最为青睐的对象之一。
在数字化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曾经参与过美国教育部组织的数字化教育项目研究的达赫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完美的互动性,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记者在苹果公司提供的资料上就看到一款最新APP,在这个APP里面,教师、学生用手指操控逼真的3D教科书进行互动,这款应用被命名为iBook2,即将登陆App Store供下载,平均一本15美元,大概相当于传统教科书价格的1/7。
这种互动教科书的作用到底如何?在加州某中学的两组学生,一组使用传统教科书,一组使用iPad互动书,经过了一年实验对比,在期末考试时,互动组有78%的学生拿到了优秀和先进,而传统组相应的数据仅为59%。
英特尔则是美国这个数字化教育五年计划的另一个积极推动者。
尽管英特尔是一家芯片公司,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它就参与到全美教育项目中。在十二年前,这家公司推出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并在七年后推出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线版,用以帮助15个国家的逾150万名教师更好地将技术融入教案,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效。
跟苹果更多侧重具体产品相比,英特尔在五年计划中的重点则是整体方案的提供。
斯科尔·金曾经在工作中接触到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他对记者的描述中,记者发现英特尔在教育上更像一个方案提供商,利用电脑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搭建一个整体的信息化教育架构,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学生更快地接受各种课堂知识。
数字化教育离不开优秀的软件产品,在美国教育部制定的这个五年计划中,微软显然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和机会,何况这家公司本身与美国教育部一直走得很近,今年2月才从美国教育部接过专供全美各地教师培育、聘用和职前训练的TEACH平台,负责进行全权管理。
在采访过程中,美国教育部提供了一些合作伙伴在教育方面的信息,记者注意到微软的一个数字教育项目“数字学习管理系统”。微软在数字化教育方面与英特尔比较类似,更多侧重教育方案的打造。
比如专门用于将教学内容生成与呈现的工具,即专门用于教育领域的“内容生成”软件和教学内容专用搜索引擎。这种专用引擎不但可帮助师生更为轻松和精准地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还可以让他们通过加注“标签”的方式凸显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
跟iPad相比,微软的教育产品更强调整个课堂系统的互动性,例如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随时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测试,以了解他们对自己讲授内容的理解情况,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请老师加快、放慢讲课速度,或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当然除了微软、英特尔和苹果这样的厂商,谷歌、三星同样希望在美国数字化教育的五年计划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
Google Apps产品经理沙恩·辛哈就告诉记者,谷歌在美国教育市场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有超过1 000万学生使用Google Apps,其中仅纽约州就有310万。除了用于收发电子邮件和协作编辑文档的应用之外,该软件包还包括一些第三方应用,例如Endgrade Gradebook、为教师准备的备课软件、Class.io管理应用,以及为IT设备管理员准备的Thinkwave等。
爱荷华州公共教育系统数字学习技术协调员安迪·克洛泽表示,该州50%的学校,即27万名学生正使用Google Apps。他表示:“用户反馈非常好。”
谷歌方面还强调自己与其他厂商相比的优势,那就是免费模式:一旦能够为全美数字化教育五年计划提品,“我们并不试图通过这类业务来赚钱”,由第三方开发者提供的应用则采用免费和付费共存的模式,即应用的基本功能免费,而高级服务将收费。
美国人的数字化教育困扰
但是,美国这个数字化教育五年计划同样出现了困扰,那就是谁来负责数字化教育改革的成本支出?
以苹果的e-books为例,iPad2动辄500美元,让很多公立学校难堪重负。PC是可以安装在教室里的,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但是iPad可是随身携带的。这就意味着必须一人一本。这就会让学校的财政支出提高10%,而9/10的公立学校都难堪重负,也就意味着5 800万学生,并不能立马享受到iPad教学的乐趣。
贫富差距,让iPad教学成了富二代的游戏,这显然不合理。
现在,美国高中平均一个学生在教科书方面的花费大概在100美元左右,学制5年的,每个年级的教科书不同,意味着每年100美元,5年500美元。这个价格看上去跟iPad价格相当,实则不然。因为如果使用iPad,它可能是会被损耗的,一旦遇到修理、升级、更新换代的问题,都要花钱。更何况学生至少要每年从iTunes上下载原价15美元的教科书,这么算起来iPad教学的额外成本高的离谱。
那么,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带iPad来上学呢?
私立学校或许会有这种情况,但是公立学校不会出现。因为这不公平,起点不公平,资源不公平,会让贫富差距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除了道德因素,阶级观念也会伴随着使用iPad得高分的现象而升级,这甚至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Inkling公司已经把目标指向了大学生,而不是中小学生了。Inking一年前为学术界奉献了60多本多媒体参考书。如今,他的书单增加到113本书。在iTunes上每个下载1.99美元。
当然,美国数字教育市场前景广阔,这是众多厂商从未怀疑过的。
此前认为只有大学生有能力负担,在中小学推出不合时宜。但是现在有了FCC和教育部撑腰,有厂商、运营商、出版商的通力合作,相信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把成本降下来,把质量提上去。这将会开创一个皆大欢喜的新局面。
总之,美国人为了让青少年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已经开始加速起跑。无论是苹果、三星、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厂商,还是新闻集团等出版商摩拳擦掌,甚至Sprint和T-Mobile等电信公司也希望加入进来。
对此,FCC主席Julius Genachowski和美国教育部长Arne Duncan喜笑颜开,他们期待着各位巨头能够联手开发一套低成本、高质量的互动数字课本解决方案,真正让美国的数字化教育也处在全球最发达的地位。
评论:从美国的数字教育学点什么
在美国,数字化教育更多的不像一个行政项目,而像一个由行业主管部门与社会教育团体以及学校共同推进的社会项目。
跟中国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自上而下地统一推进不同,在美国,数字化教育的主力军是各种教育基金会和学校联盟以及背后的商业公司,而且他们分工非常明确。
教育基金是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技术普及,商业公司则提供具体产品和方案的支持,而学校联盟则在教育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来进行数字化教育的试点和普及。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美国数字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一个学生的成绩,而是培养青少年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CK-12基金会是一个非盈利组织,致力于用开源的方式降低教学资源的成本。他们开发了一个叫FlexBook的平台,旨在为高中教师提供科学和数学的模块,用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举立刻让学生自学能力大大提升。
CK-12还推出了一个理念地图的项目,目的是挖掘在科学和数学方面有天分的学生。共有5 000人参与了这个项目,一旦脱颖而出,便可以进入麻省理工或者斯坦福进行深造。
与此同时,比尔盖茨和米兰达基金会等组织也在支持Khan学院项目,用以发展开放型图书馆。他们搜罗了2 700个免费的视频公开课存在YouTube上,内容涵盖了从数学到金融,从历史到物理。这种视频可以让学生自己控制教学进度,以便于更大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Khan学院正在打造全球免费的虚拟学习平台。
硅谷投资人Vinod Khosla个人很看好高中教育的改革。他认为,与其墨守成规,把50人编成一班,搞大锅饭,还不如开小灶。让每个人都能在游戏中挑战自己的极限,顺便熟悉我们的游戏规则。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 尊重教材 把握教材 提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4-02
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然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差异,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地区。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人结合日常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尊重教材,挖掘运用。
有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体现所谓的“自主创新”,不理会原教材,盲目“创造性”使用教材。本人认为,教学不应该完全脱离教材,有教材而不用教材。教材是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善待教材,还教材一个应有的地位,走出“冷落教材”的误区,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之一。
我曾有幸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认识乘法》一课,徐斌老师充分利用了教材(苏教版)中的主题图(图1),依次提出4个问题:
1.图上有几种动物?
2.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3.一共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4.你是怎么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2+2=6,3+3+3+3=12)
5.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仔细品位这个教学片段,不难发现徐斌老师充分地利用教材内容,通过简明扼要的问题,串联了这个情境图,一下子紧扣了教学目标,突出了乘法的含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位专家曾说过:“看看别人的课堂,想想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通过徐斌老师这节课,我深受启发。于是,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一课时,我深谙教材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中主题图(图2)的教育教学价值,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图文信息活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同学们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分”)
2.分完东西后,桌上物品的排列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3.为什么要“同样多”?(生答:这样“公平”)
4.板书“平均分”,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借助教材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这4个问题,步步为营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概念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拓展激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机械地处理教材,甚至照本宣科,使课堂显得呆板,缺乏生机活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忠实于教材之外,还应该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拓展。
1.融入生活素材,激发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情境对学习数学,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时,我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的“话剧”情境。演员为教师和2位学生,道具是3袋“钱币”,每袋10元;2元“硬币”以及一些“商品”。生1负责卖东西,教师手握2元“硬币”,生2则拿着3袋“钱币”。
“话剧”流程:
①教师到生1处购买一个5元的物品。
②由于钱不够,学生们很自然地提议教师到生2处“借”(即“退位减”中的“退”)1袋钱,1袋钱即10元。
③生2至生1处购买一个10元的物品。
④回顾“购物”全程,教师列出竖式(图3),学生们尝试进行计算并说明计算过程。
通过这个既贴近生活又充满趣味性的情境表演,使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本质,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贴近儿童情趣,感受数学趣味。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境。只有创设了思维之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之美。
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连加》时,我设计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情境:
话说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路途艰辛,歇息片刻。孙悟空化斋归来,弄了几块香喷喷的大馒头。唐僧开始给大伙儿分馒头吃。
①沙僧1块馒头,孙悟空2块馒头,他俩一共吃了几块馒头? (生列式计算:1+2=3)
②师傅吃4块馒头。猪八戒胃口又大又贪吃,沙僧、孙悟空、唐僧三人一共吃几块馒头,他也要吃几块。猪八戒到底想要吃几块馒头?(生列式计算:3+4=7)
③引导学生说出连加算式(1+2+4=7)并说明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童话情境,从学生喜爱的《西游记》入手,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爱的情境,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设游戏情境,享受学习快乐。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要让儿童享受学习的快乐,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儿童的特点,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时,我设计了一个“抽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情境。
游戏前,先准备两个纸盒,一个纸盒里装有两张数学“1”卡片,另一个纸盒里装有 “2”和“3”数学卡片各一张。其中数字“3”卡片做有标记,以便教师直接抽取。
游戏规则:从每个纸盒里各抽取一张数字卡片,将它们组成一个两位数。谁组成的数字大,谁就获胜。
游戏流程:
①由于事先做有标记,所以教师顺利地抽出“1”和“3”,组成两位数“13”;
②生抽出的卡片为“1”和“2”。此时由学生自由发挥,既可组成“12”也可组成“21”,从而改变游戏的胜负。
这个教学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互动游戏和数学学习经历出发,蕴涵了数学中排列的知识雏形,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旧知,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做好了认知准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教材,大胆创新。
理论研究和成长轨迹的表明,数学思想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人受益终生。由此可见,我们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运用数学思想,突破教学难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重点是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由于钟面上没有直观的显示“分”的刻度,因此“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利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设计了一个“对口令”的抢答游戏:
①找规律,填数字。(其中3、6、9、12,15、30、45、60各数为醒目色)
1、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0、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下对应,一对口令。例如:师说1,生答5;师说2,生答10,以此类推。
③考验记忆,再对口令。将第二行数字遮盖,再对口令。
④思维迁移,三对口令。课件动画演示,将第一行数字演变成圆形钟面,第三次对口令。
⑤再次出示两行数字,说说这两行数字分别代表钟面上的什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5个游戏教学环节,再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演绎,学生们在积极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2.领悟数学思想,巩固提炼升华。
五年级时,学生已认识多种平面图形,并且还能较轻松地运用公式计算出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但有些学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多边形的面积(练习课)》。
本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就在于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等积变形”这个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并能使学生自觉运用“等积变形”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等积变形”数学思想,能把难于解决的面积或体积问题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也能使两个关系不明显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学生能轻松地将旧知迁移,进而掌握新知,为今后学习更多图形的面积或体积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为了避免学生对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产生厌倦心理,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环节,并制作了精美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图4、图5、图6)。课堂上,通过欣赏图形变化的动画演示、经历由浅入深的图形面积计算、创设精彩生动的辩论情境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运用等积变形数学思想,通过割补、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出各种精妙的解题方法,不仅巩固了旧知,还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的学生。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要深入地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才智,合理地运用教材、驾御教材。让孩子们在活跃思维中激发自己的灵性,在思考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探索解决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让我们跃马扬鞭,携手追求智慧而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幼儿 数学学习 兴趣建议
积极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仅可以辅助幼儿教师实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理解数学的真谛,形成正确认知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
一、幼儿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对目前幼儿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兴趣普遍较低。幼儿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和辨析能力往往停留在感性认知,对于事物的逻辑性理解能力还处于薄弱环节,此外,加上数学教学本身往往以抽像性的思维或固定的数学公式为主,没有文科类,如语文等科目那样生动,所以在实际过程中数学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2、学习效果不佳。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但带给人们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在现代幼儿的身上也能够有所体现。现代社会中,由于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因此,很多家庭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自己子女的身上,希望着他们能够赢在起跑线上,造成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甚至更早的时候,便过度的承担起了学习的负担,心理压力超负荷,此外,在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很多幼儿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的计划任务,往往不注重幼儿的身心实际情况,采取满堂灌的形式,两方面造成了很多幼儿学习的激情差,学习效果不好。
3、被动学习者较多。被动性的学习和主动性的学习相比,其效果相差甚大。在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依赖性重。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源于诸多方面,其主要因素是现在很多家长在课外辅导自己的子女时,引导和辅导的能力不足,表现为不是在辅导作业,而是在帮子女完成作业,这种“授之以鱼,却非授之以渔”的做法,使一些小学生形成了过度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最终造成了其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较弱等现实状况。
二、关于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教育教学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作者以小班幼儿数学学习为例,浅谈个人的几点观点: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此施教,才能有的放矢,使得教育教学的实践更好的与教育规律相吻合,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形成正确的、初浅的数学概念,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宝宝学数学”特色教育实施方案为例,该方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中选取合适的内容,每周开展一次数学活动,这种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探讨数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将起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案例一:名称:数一数贴一贴
材料:星星贴纸若干、数字大星星若干。
玩法:根据大星星身体上的数字提示贴上相对应的星星数量。
指导重点:掌握5以内的正确点数及实物对应。
案例二:名称:找蛋壳
材料:蛋壳
玩法:根据数字提示找到对应的圆点,也就是鸡蛋壳的另一半。
指导重点:掌握数字7以内的数字、实物对应,并学会正确点数。
2、体验教学,参与为主。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向幼儿进行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数学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尝试建立建构式课程下教学下的体验式教学,让幼儿亲身参与其中,不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列举了“宝宝学数学”特色教育实施方案中的几个具体案例。
案例一:名称:想一想排一排
材料: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彩色卡片若干,小女孩、小男孩图片若干操作纸。
玩法:幼儿自由选择图形按自己的意愿为图形排排队,要求幼儿能根据一定的规律为图形排序。
指导重点:第一阶段:通过AB间隔的模式给图形(人物)宝宝排队,完成没有完成的操作;第二阶段:大胆想象不同的排序方法并在空白纸上操作。
案例二:名称:弯弯绕绕
材料:迷宫图书若干及迷宫背景图。
玩法:幼儿根据提示从出发点出发经过弯弯绕绕到达终点。
指导重点:掌握一定技巧,完成任务走到终点,逐渐增加难度。
3、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幼儿由于生理和心理等特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性,因此,在日常幼儿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可以有力的帮助幼儿提高自我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如:
案例一:名称:小鱼找妈妈
材料:数字2―7、小鱼、泡泡图片若干。
玩法:先找到鱼妈妈身上的数字,再根据数字在鱼妈妈后面插上相对应的小鱼及鱼泡泡。
指导重点:能够正确的点数7以内的实物,并插到相对应的地方。
案例二:名称:小鸡捉虫
材料:自制操作纸、小鸡图片若干
指导重点:根据操作纸上的提示插上对应的小鸡。
案例三:名称:有趣的易拉罐
材料:易拉罐若干、图片模型若干
玩法:根据图片的提示用易拉罐摆出不同的队形或形状。
指导重点:第一阶段:根据图片提示完成任务;第二阶段:自由发挥利用易拉罐创设不同的队形或形状。
教学在幼儿园中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领域展开。数学是幼儿学习的领域之一,具有抽象的特点,其学习是离不开生活的。数学绘本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个载体。幼儿在与绘本的深度阅读中便习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大多数幼儿是十分喜欢阅读绘本的,乐于在故事的海洋中徜徉。但是如何实现与阅读绘本的深度互动,是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幼儿喜欢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学习数学绘本时,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下,通过阅读、讨论、探索、操作,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经验。下面笔者以一节绘本阅读活动“让谁先吃好呢”为例,对数字化学习手段在数学绘本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让谁先吃好呢》是一本有趣的数学绘本。它拥有这样两条线:第一条是“让谁先吃好呢”,这就像一个谜,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第二条是动物们按某一特征,如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排序,这正是本次活动的价值所在。在设计活动时,笔者抓住这两条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活动目标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绘本作相应的筛选或拓展,使绘本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一、数字化引入形式,让活动更有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电子白板的突出特点就是直观、形象、生动。
在“让谁先吃好呢”活动中,主要是通过绘本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为了让大班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学会知识,融入故事中去,笔者为幼儿赋予角色―小评委,让幼儿有责任意识,并且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突出角色的真实感。让幼儿真正参与评选,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完成活动目标,最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活动中,为了引出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笔者利用聚光灯聚焦桃子画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观察:原来有几只小动物想吃这大大的桃子,他们都是谁呢?再利用白板的隐藏功能将动物隐藏,幼儿通过观察猜动物,引出故事中的六只小动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就找出这几只动物,可高兴了。这让幼儿的思维都跟着活动真正动了起来。
在数学绘本学习中,可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效果激发幼儿认知兴趣,根据年龄特点设计相应的电子白板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电子白板高效的交互性,调节了活动气氛,创设了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感,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拉近了电子白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二、数字化阅读方式,让阅读更自主
书籍有助于开发一种沉思冥想式的思维。屏幕则鼓励更为实用的思考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数字化阅读可以根据幼儿的意愿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幼儿在iPad上阅读故事《让谁先吃好呢》时,不仅可以像传统阅读一样一页一页地有序翻书,还能在看不清图片时,自主放大图片进行细致观察,看清楚小动物们到底进行的是什么比赛。运用图片局部放大功能仔细观察到底是谁的嘴巴最大,认真从图片上观察细节,帮助小动物们排序。
思维碰撞之后,我们还一起完整欣赏了这个好看的故事。在幼儿完整阅读故事的时候,笔者制作了iebook电子图书,使纸质的小书变成了生动的“电子大书”,在动听的背景音乐下翻阅,使故事欣赏起来就像是在看真实的绘本,有效还原阅读环境。
通过iPad,iebook等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阅读更活了;促进幼儿观察,让阅读更细致。数字化阅读让幼儿的阅读更具自主性。
三、数字化绘画方法,让记录更完整
比赛进行过程中,犀牛想进行体重的比赛。于是,比赛开始了。为了让幼儿能清楚记录自己的排列顺序,这次我们运用了数字化绘画方法,用iPad、数字化互动桌记录按体重进行排序的比赛结果。小评委们纷纷到iPad和数字化互动桌上为小动物们进行排队。这次我们请幼儿自主选择排序工具,可以选择在iPad上个人排序,大胆操作,自由发展思维;也可以使用数字化互动桌进行小组排序,体验合作,集结小组智慧。幼儿运用画笔自由地进行标记,记录自己观察、思考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记录表,运用iPad记录时,如果标记错了,幼儿还可以撤销错误操作,有效解决了纸质记录表的缺陷。在标记结束后,幼儿还可以保存自己的操作结果,方便活动后进行错误查找,使记录更加有意义。运用数字化互动桌时,孩子们从一个人作答,变成了集体“作战”,可以几个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在排序时,有的幼儿出主意,有的幼儿拖动图片,还有的幼儿进行标记。孩子们的讨论十分激烈呢!
通过这样的记录方式,孩子们不仅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也使记录更加完整。
四、数字化技术手段,让互动更充分
电子白板能够综合绘本活动的主要元素,放大情节,筛选有效元素,有助于活动的顺畅进行,呈现更清晰、更简洁的情景。
为了有效解决活动的重难点,让幼儿能大胆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借助已有经验,尝试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让幼儿将小动物按某一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自己的iPad上认真观察画面,大胆进行操作。他们有的按照身高进行排序,有的按照体型进行排序,有的按照体重进行排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由地与iPad进行互动,使自己的思维自主发展。教师将幼儿在iPad上的排序结果展示在白板上,清晰地呈现了幼儿的操作结果,幼儿可以直观地了解彼此的排序结果。他们观察到原来可以有5种不同的排序方式,通过对比还发现不论怎样排序,有一只小动物的位置是不变的。那么是谁先吃到桃子了呢?通过直观观察他们很容易得到了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倾听思考,iPad上自主操作,白板上呈现反馈,真正做到了师幼互动、师媒互动、幼媒互动、媒媒互动。
【摘要】游戏是低年级学生酷爱的一种活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数学中单调的数字与符号难以理解,而如果采取游戏的方式,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去探索、学习,这种手段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游戏,激发兴趣,趣味化
数学是一门严肃、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起来枯燥、乏味。而游戏是一种直观的、趣味性很强的活动,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不失时机地将数学知识“趣味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帮助其领悟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活跃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用游戏法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11 游戏的设计要有价值性。
数学游戏设计鲜明的价值性是指游戏内容要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思维的发展有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要开展数学游戏。考虑数学学习游戏在课堂中是否有使用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游戏是否能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二是游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灵敏性和积极思维的心向。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班级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是否开展数学游戏,如何开展数学游戏。
12 游戏设计要有针对性。
数学游戏设计明确的针对性是指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注意观察、了解和发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游戏和活动,才能使游戏贴近儿童学习的实际需要。
13 游戏内容要丰富、新颖。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所以数学概念和符号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把它们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
2开展数学游戏的策略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内容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21 课前激趣引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充满活力的过程。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学习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两大主题。数学游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引入教学,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2 采用多种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应多采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游戏、唱歌、做动作、抢答竞赛等,使学生即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可以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221 讲故事。将数学知识和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情节相融合,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教授《认识几分之一》时,可以讲一个小动物获奖,要分奖品的故事,让学生将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试着自己公平地分这些奖品,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
222 开展竞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数学教学。比如:教授《认识时、分》时,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选几个学生,进行50米短跑比赛,通过马表记录这几个学生的跑步时间,学会认识和了解时、分,学会用时、分来记时。
223 举行猜测。通过学生猜测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如,教授《6、7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六个小星星,分别放在两个手中或盒子中,告诉其中一边的个数,让学生猜测另外一边的个数。通过这样猜测,来形象的展示6的减法。
224 举行绘画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绘画、操作、实验等来发现蕴涵其中的数学知识。例如:教授《东南西北》时,先教会学生根据太阳出现的地方,来学生认识和确定东南西北,再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学生在操场上观察学校的整置,然后绘画出校园的小地图。通过该活动让学生辨别方向。
通过给学生一个情境,训练他们的观察力,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如:教授《统计初步》时,可以凭借地图找出学校的地理位置,观察某一路段上,一个小时中的各种车辆的运行数量,进行调查,学会记录,完成初步的统计,统计出自行车、摩托车、轿车、货车等一个小时过往的数量。
23 在课后用游戏拓展深化。
在课后适当进行游戏活动,可以强化新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知识。
例如,在教学《10的组成》课后,老师没有布置书面的作业,给孩子布置了两个游戏作业。一是把上课中用到的学具重新发给孩子(1~9数字小红花),让每个小朋友回家后继续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进行“找朋友”游戏。二是,让小朋友们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凑十歌”,并可以要求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表演一次。这两个学习任务,其实也是一个游戏活动,孩子们欣然接受了学习任务,而且都完成得很好。
学后玩,使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热爱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使游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