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48
导语:在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价值内涵;人的素质冰山模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3
当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就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中国智造”,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中职学校责无旁贷。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专注执着、对产品追求精益求精、对服务崇尚极致完美、对人生追求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主要表现为专注、耐心、执著、创新与奉献等优良素质;工匠精神之于产品和服务,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善、止于至善等独特品质。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1]
我们可以从专业水平、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等四个层面来认知工匠精神。
一是“尚于巧”,即追求技艺之巧,是工匠努力追求的精神品质,是工匠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是工匠精神的魂。“工必尚巧”,“巧”是工匠的代名词,能被称为工匠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的人。“巧”在本质上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即在熟练、娴熟基础上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不拘泥于传统,蕴涵在工匠身上的那种求新的精神品质。历史上,鲁班之所以被后人尊奉为祖师爷,就是因为他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
二是“精于工”,即追求技艺的精湛与产品的精致细腻,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钙”。古人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指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时仔细认真、反复琢磨。这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品质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国的丝绸、陶瓷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远销欧亚,因此被誉称“丝绸之国”“陶瓷之都”;战国编钟极其精致,可以做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悬,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丝缕极细,用料2. 6平方米,而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冀”“轻若烟雾”,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蝉衣;著名的苏州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而著称于世,被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这些背后都凝聚着中国工匠追求精细的精神品质。
三是“匠于心”,即耐心、专注、执著的工匠心境,敬业、精业、乐业,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崇尚极致的职业操守。这样的工匠会对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尽可能地做到极致,矢志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拥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崇尚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并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四是“品于行”,即工匠有止于至善的高尚品行。对技艺和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并不是高明工匠的唯一目的。《庄子・养生主》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老然响然,奏刀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梁惠王赞叹他精湛的技艺,而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这一典型例子说明,工匠虽然谋于物,精于工,但其深知使用者非自身。为了让使用者获得“快快”的“到位感”,“爽爽”的“舒适感”,“满满”的“成就感”,工匠会竭尽所能,穷尽其术,这就把利他的情怀发挥到极致,即希望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从而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这种利他情怀,在人情世故趋冷的当下,弥足珍贵。
二、“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斯潘塞(Spencer)提出的人的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的素质分为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知识与技能等五种基本素质。[2]其中,动机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并付诸行动的内驱力;特质是指身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自我印象;知识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特征组成了一个人整体的素质结构。斯潘塞进一步将此素质结构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见下图):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看得见的,表层的、外显的个人特征,漂浮在水上;动机和特质更隐藏,位于人格结构的更深层,自我概念位于二者之间。表面的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改变,可以通过培训促使其发展;自我概念,如态度、价值观和自信也可通过培训而得以改变,但这相对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困难;核心的动机和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内隐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麦克利兰认为,水上冰山部分知识和技能是基准性素质,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但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水下冰山部分可以统称为鉴别性素质,是区分优异者和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基于素质冰川模型理论,工匠精神之于工匠个体,显然属于内隐特征的范畴,处于人格结构的最深处,难以对其进行培训和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一种“稀缺”的优秀品质与精神资源,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应何以为之?
第一,观念转变。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专业会随人才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专业的知识、技能含金量会随之起落,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则是恒定的。这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涵盖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属于内隐性特征的范畴,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制造粗制滥造产品还是制造精品的关键因素,因此,它是职业教育精神之“钙”,是职业教育“DNA”。仅仅关注专业知识、技能将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最大障碍。
第二,教学融入。强化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要求由以工作过程导向向以职业素养导向转型。要将职业素养整合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当中,并作为重点考核内容;要把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上确保从注重技能本位向注重素养本位的转型。教师在教学中应带头践行工匠精神,通过榜样示范、言传身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才能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实践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的锻造,只有将工匠精神和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感受到它的价值。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双向育人平台,一方面构建“参与+体验+感悟”的工匠精神教育载体和平台,促进工匠精神与岗位工作、技术活动等有机融合,并内化于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利用这一平台邀请行业大师和优秀工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选聘行业大师担任学校的顾问,遴选一批优秀工匠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使学生在师父的言传身教和率先垂范中感受工匠精神,最终让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可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
第四,文化培育。要建立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的校园文化[3],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系统设计能很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这种文化软实力,向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以营造适宜“大国工匠”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方法创新。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整合的重要载体,既有传统学徒制经验上的优势,又有现代教育的效率优势,可以说,复兴“学徒制”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学徒制,是重塑工匠精神和培育“大国工匠”的一剂良药,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较快培养工匠、技师的有效途径。
依据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只有给中职学生以适宜的土壤、舒适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努力成为“大国工匠”,才能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根本转变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4.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表层工匠;深层工匠;高职教育
1背景介绍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是现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词,伴随而来的是“工匠”“双创”等词汇的红火。在这些人人必谈的词汇面前,有必要梳理一下它们更多的内涵。自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联合推出系列新闻报道“大国工匠”的报道之后,这些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便广为赞誉与钦佩,更激发了大家对“工匠精神”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的热情。大家普遍认为,工匠精神应该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使之尽善尽美的精神理念,即追求极致,专业且专注。与此同时,创新创业的滚滚洪流向我们扑面而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学校亦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局势。高职高专学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上,更应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2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
2.1工匠精神更是创造和发明精神
工匠,一般的理解是匠人,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一件事的人,公认的典型代表有做事严谨精细的德国、日本、瑞士等。不过,地球另一端的美国给了我们不同的诠释。他们认为:工匠是一群不拘一格,富有创造和发明精神,且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作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赫赫有名的代表人物有: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爱迪生、怀特兄弟、迪恩•卡门等,他们是工匠的杰出代表。富兰克林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匠,我们从很多教科书上都可以看到他诸多发明的事例。同样拥有该美誉的是人人皆知的乔治•华盛顿,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好总统,其实他也是一位卓越的工匠。他们不仅精益求精,专注执着,而且勇于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影响了美国整个国家的产业和社会环境。而他们这些人的共有特征是:博学,充满好奇心,以卓越的勇气和毅力来重建世界。美国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说:“工匠的本质是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简单来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引自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原话)。通过对美国进行大量的研究与调查,发现他们的工匠精神有三个基本内涵。(1)用我们周围已经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2)工匠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对它的迷恋。(3)它是一种“破坏”,工匠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由此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工匠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工匠和深层工匠。表层工匠们通过密切关注工作方法、工作过程,从而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产品;深层工匠们更专注于通过思想创新从而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方式。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状态,是一种思维由表及里的全新构造和开拓。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精细耕作、精益求精,更是创造和发明,是创造与创新。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正是由表层工匠向深层工匠的迸发,从而有全新创新和创造的品质。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而中国此刻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这种“工匠精神”的回归,“创新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才是一个国家更合理、更永久的创新创业源动力。
2.2创新诠释工匠精神的精髓
创新是指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具备推陈出新的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而不是循规蹈矩,工匠精神倡导“精益求精、锲而不舍”。两者看似关联不大,甚至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工匠在经年累月的精雕细琢中,持续地对工艺和细节磨砺及锻造,这种多年的严苛磨练会帮助匠人练就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懂得深层次揣摩客人对产品的需求,能考虑到最刁钻的用户都无法想到的细节。正所谓“匠,君目所不及之处愈要用心”,匠人因触及常人所未能及之处,故眼界不同,“眼界不同,开创的世界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能够用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自身产品、审视世界格局、开创新时代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匠人,“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没有创新,只能称为“工匠”,有了创新,才是“工匠精神”。
3创新创业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3.1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辉煌灿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早在《诗经》中记载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充分显现了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是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仅仅一句“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便足以显见中华民族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同样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工匠传奇故事:游刃有余的庖丁、精益求精的鲁班、出神入化的卖油翁等。这些历史书籍及人物典故,充分显示了我国由来已久的对工匠精神不懈的追求。
3.2工匠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工匠精神是一个人的积极的意识形态的总结,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工匠精神的悟透,会启迪人们“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引自《工匠精神》,付守永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告诉我们在修炼的道路上要披荆斩棘;它是一种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3.3工匠精神锻造未来的民族性格
工匠精神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安静。静,能生慧,让劳动果实拥有灵魂。在执着专注的劳动体验中体会工作的乐趣,树立工作的尊严。熟为人知的日本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直接缔造了他们在世界工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有数据统计,创办时间超过200年的全球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居世界首位;德国有837家,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也是这些公司基业保持常青的奥秘之一。我国自古就不缺乏技艺高超的工匠,可是工匠精神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很多人和事情都是追求“短平快”,只看重眼前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只追求表面利益而放弃了深层收效,甚至有很多人空谈情怀,却不能务实苦干。这样的氛围使得当今中国很多事情流于虚浮和幻景,这是一种后患无穷的性格。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帮助国人塑造严谨坚毅的国民性格,更需要将持之以恒、专注敬业、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国民品性,推动中华文明的复兴。
3.4工匠精神成就创新源动力
创新虽然主张打破旧事物,创造新事物,但是其中必然有一些一以贯之和衔接过去与未来的东西,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并行不悖,两者既相互联系统一,又相互平衡补充。创新精神需要工匠精神作为支撑,而工匠精神又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工匠精神更强调细节、锲而不舍和永不满足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则更强调思想灵动、瑰丽奇想和义无反顾的思维和态度。工匠精神更强调产品品质、稳定和完美;创新精神则更多体现在跨越式发展和断层式创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既能帮助我们矫正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又能够促进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并促进传统经济增质、提效和转型。同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精神”加上“工匠精神”,正是一个国家更合理的创新创业驱动力。
4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举措
4.1通识课引领工匠精神
高职课程体系一般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课程里面有思政课、文化课。而在学生入学初始,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通识课程。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程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宗旨下,融入严谨专注等职业精神的教育内容,并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来选用合适的方法及途径,从而形成更为积极的职业理念和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之初便意识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并在后期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从而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
4.2专业实践课凝炼工匠精神
通识课程帮助学生领会到工匠精神的意义,在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切实体会到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相比于本科教育,其实践技能课程比重更多,动手操作课程更多,这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实践舞台。进入实践实操课程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技能操练,可以结合产品生产的过程、企业运营的流程,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并不失时机地将“专注、坚持、严谨、细致、诚信、执着”等工匠品质融入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真切体会和感受,逐渐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严谨执着的基本职业操守和素质,也使得工匠精神凝炼在学生工作的每时每刻中。
4.3教师以身作则辐射工匠精神
在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中,教师的以身作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传播者,要能勇担重任,务必严谨治学,严格执教。这需要每一位教师闻道在先、学业精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求真、求精、求实,以尽善尽美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务实执着的工匠精神感染学生,以开拓进取的态度去带动学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浸润着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身体力行。
5结语
让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点,让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载体,让新一代的大学生成为工匠精神的凝结体并成为星星之火,从而引领中华民族回归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秀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黄益飞.以工匠精神推动创客发展[J].职教视点,2016(9).
[2]陈劲.工匠精神改变世界[J].人力资源,2015(03).
[3]雷克萨斯:注魂于物的大匠心[EB/OL].我要微信,2016-11-01.
[4]齐善鸿.创新的时代呼唤“工匠精神”[J].道德与文明,2016(5).
关键词: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培育
作者简介:杨红荃(197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苏维(1991-),女,湖北红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资助课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制度研究”(编号:2015A103),主持人:杨红荃;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研究”(编号:A2015003),主持人:杨红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7-06
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体现了国家现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工匠精神”这种隐形知识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依赖于师傅的“口传心授”。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
一、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一种技术或工艺训练。学徒制是传统技艺传承的载体,主要由师父指导学徒学习传统手艺,内容主要包括技艺的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工作时的经验。师父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徒道德品质的教育者。师父在技艺和道德方面对学徒的影响非常大,师父必须教育学徒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学徒制教育是从业和做人全方位的教育。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则是通过古代学徒制来进行的。
(一)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
古代学徒制在中国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学徒教育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雏形。在古代学徒制中,师父所传授的内容还未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学徒只能通过观察并依靠不断的实践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师父不仅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其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将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工匠精神”便是依靠这样的方式进行历史传承。古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尊师爱徒的传统道德。古代学徒制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师徒关系展开,师父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影响并激励徒弟,因此古代推崇“师道尊严”。《荀子・修身》中将“尊师重道”上升为国家意识层面,认为尊敬师长是国家安国兴邦必须遵循的道德法度。师徒关系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现代组织关系不同,古代师徒关系在工作之外会以友情或者父母子女的关系维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最好的体现。师傅对于徒弟的爱护表现在对其工作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照顾。徒弟在进行工艺制作时,需要师傅在一旁指导徒弟不断改进、提高,并及时给予反馈意见,徒弟则从师傅的反馈中总结出操作经验并通过重复性动作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操作技能。古代教育形式主要采用小班教学,师傅在进行教学时经常运用教育技巧来进行因材施教,师傅根据徒弟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调整教育策略。在工作之外,师徒关系表现为一种非正式的一对一互动,师傅依据个人经验对其行为处事进行指导来帮助徒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因此,古代“工匠精神”表现为工匠尊师爱徒的道德精神。
2.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古代学徒制中,除了生产生活之外,师父平日的工作就是教授学徒。师傅主要通过示范、训练和隐退三个步骤进行教学。首先师父进行动作的示范让徒弟仔细观察并模仿,之后开始加大对学徒的训练,最后师父隐退由徒弟独自完成产品的制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傅主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徒弟,通过“做”和“教”将技艺知识和生产经验传授给徒弟,并通过自身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来影响徒弟,最后达到德才兼施的目的。教学最后,通过实施评价和考核来择选出德才兼备的徒弟作为下一任技艺的传承人。师父的言传身教,让徒弟全面掌握每一道工序以及工艺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详知工艺技术技能操作的经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工匠不仅对所学的技艺,对与其相关的技艺操作也能积累到一定的经验。另外,师父通过教学来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并获得满足感。因此,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还表现为言传身教的育人精神。
3.惟精惟一的尽善境界。古代学徒制中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工匠对技艺的执着追求。《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朱熹道:“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1]这些描述性的文字都体现了工匠在进行工艺产品制作时反复雕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中国古代工艺制品之所以享誉世界,正是由于工匠对于技艺及产品品质制定了严格近乎苛责的标准。古代工匠从构思、选料、制作、装饰等环节都反复斟酌和对比,对于细节的处理更是细致入微。古代工艺都是纯手工制作,因此,工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件作品,并且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另外,古代工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不断进行推陈出新。工匠们根据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思考,从工艺配料、装饰,甚至程序、操作手法上进行大胆革新,将传统技艺与自己的灵感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精美实用的作品。因而古代“工匠精神”还表现为工匠对于技艺尽善尽美境界的追求。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时代表征
现代学徒制是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师父进行“双导师”教育。与古代学徒制相比,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随着国家主流媒体对“大国重器”、“大国工匠”等系列节目的播出,中国在逐渐形成“大国尚技”的浓烈社会氛围,“工匠精神”一时风靡全国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当代“工匠精神”是在古代“工匠精神”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
1.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现代工匠不再是传统作坊里的伙计,而成为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当代“工匠精神”继承了古代工匠们对技术以及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现代工匠对仪器的检查、数据的计算、工具的打磨、产品的制作等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甚至达到了一种技术美学的追求境界,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还是工匠们的审美创造。德国制造业非常发达,创造了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国际品牌。德国工匠在追求技能品质的同时,还将现代生产方式与产品进行高度融合,所打造的品牌是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我国每年举行劳动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其中也不乏具有“工匠精神”的基层技术工人,他们都是该行业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追求与现代生产生活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人性化设计。
2.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创新要以实践为基础,创新产品和工艺最后还是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工匠们往往都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员工,积累了很多实际操作经验,技术技能经过磨练也相对过硬,这为实现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工匠能随时迸发出创新的冲动,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技能。除了拥有高超的技术技能之外,工匠们还要具备能够大胆革新,刻苦钻研以及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经验与创新相结合。因此,当代“工匠精神”还体现为工匠们根植于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
3.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社会生产过程中,科学创造及理论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最终实现科技进入平凡老百姓的生活中,还是需要通过工匠的双手来实现。从社会劳动分工来说,工匠虽然工作在产品生产的最前沿,但却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终完成人。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所制造出来的产品不仅是现实中的物质产品,更多体现为一种文化产品,饱含了“工匠精神”的产品。通过反复打磨以及精心制作出来的产品能最终为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这让工匠感受到一种成果实现的荣誉感,这种荣誉感又进一步激励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甚至持续创新。
二、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提升
“师徒关系被定义为一个年龄更大的、经验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员工(师父)与一个经验欠缺的员工(学徒)之间进行的一种人际交换关系。”[3]在当今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中,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学校与企业,现代学徒制发展较好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是否能作为主要办学一方是决定现代学徒制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教学过程中主要由师傅来完成教学。因此从师徒关系理论出发,对学徒“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徒弟、师父以及对组织三者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徒弟技术创新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代学徒制中,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徒弟的积极影响上。“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可以让徒弟获得师傅经验的指导以及工作上的支持,得到师傅的鼓励和关怀。对于职业精神的教育能让徒弟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企业的环境并完成角色的转换。然而现如今,智能化生产系统发展迅速,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高度复合型人才,这不仅体现在需要掌握横跨具体工业领域与软件领域的学科知识,还体现在需要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以及需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与完整的复杂生产系统的知识原理[4]。这表明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工作水平,让学生拥有更加坚定的意志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而帮助学生完成技术的创新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在重视学生技能水平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
2.有利于师父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对个体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5]。在现代学徒制中,以企业为协同办学主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师父充当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角色,对于师父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自己也能从中得到收获。当师父在帮助学徒成长的过程中,看着学生技能的增长,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未来事业充满向往,成为企业乃至社会所需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师父会从中体会到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师傅形成较高的个人成就动机。个人的高成就动机反过来又能提高师傅工作绩效。同时,对于师傅来说,除了劳动生产之外,教书育人也是一种社会贡献,也能体现一定的人生价值。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能对学徒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师傅职业生涯的丰富和社会贡献的扩展。
3.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增值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企业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价值。首先,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首先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学生学习期满时企业会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来判断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表现优秀的学生企业会跟他签约,从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在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让其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企业形成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宗旨,并外化为一定的组织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最终达到创新企业文化的作用。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控制机制来引导和塑造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使企业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中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为主,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较为欠缺。现如今社会迫切呼吁“工匠精神”的回归,为了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我们必须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以现代学徒制为体制基础,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机制,形成政府及社会各力量全方位支持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企业――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实习规范及考核标准
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内化,那么企业便成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力量。企业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通过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制定学徒工作规范、制定最终考核及企业录用标准等。
1.充分发挥师父角色的作用。在师徒关系中,师父对徒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社会心理以及角色模范三个维度。职业生涯维度是指师父给予徒弟学习上的指导,从而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职业生涯的影响维度,师父在对学徒进行职业技术技能操作教育时,会逐步将“工匠精神”内化到教育过程之中。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师父就要执行严格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于操作设备时的每一个精小零件,产品生产时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社会心理维度是指师父帮助徒弟建立一种身份认同感、胜任力和效力的心理职能。”[6]自古以来,师徒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在工作之外还会以友情甚至亲情关系来维系,因此师父可以通过社会心理维度在生活中给予学生认可和关怀来提高学生对于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以及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角色模范是师父作为具有知识与技术专长及积极职业精神的人,可以作为徒弟的模范和榜样。通过角色模范维度,富有“工匠精神”的师父可以通过个人魅力来影响学生。
2.制定学生实习规范及学业考核、企业录用标准。首先,通过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来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实习工作规范主要包括对学生工作作息时间的规定,对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规范,对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对实习的奖惩制度等。学徒进入企业实习,企业先要对学徒进行岗位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精神。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生实习工作规范,学徒通过对实际工作规章制度的了解,对于实际工作环境及组织纪律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例如在作息时间上要严格要求学徒,不准迟到和早退,养成守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对于公司设备的操作及维护要认真细致,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完成的评价标准也要专业规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富有创造力的学生给予奖励,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对于懒散、粗心大意的学徒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其次,学徒完成学习之后要接受最终的学业考核,表现优秀的学徒企业会与他签约成为正式员工,因此在制定学业考核及录用标准时要注重对学徒“工匠精神”的考察。考察学徒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考察学生对于工作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学而不倦的工作作风。
(二)学校――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
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中以培养学生通识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在教育过程中也能通过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组织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活动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与企业共同提升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1.开展思政道德素质教育。目前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着眼于学生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突出工作本位的学习,以学生就业为教育目标。根据对国内600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青年就业人员的最大希望和要求是,除了上岗必须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工作责任心[7]。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学校就应该以各种方式开展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来培育“工匠精神”。首先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育并弘扬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品德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进行专业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并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及内容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重视这一部分的内容。再次开展“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个人事迹”等专题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学习报道以及展开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
2.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是从感性上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更要在实践活动中来历练和强化。只有当面临具体任务时,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工匠们坚守岗位、刻苦钻研的不易。实践教育活动是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开展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或是单个项目,学生需要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步骤来一步步完成,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强调学生个体对实践过程的主动探索,教师则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体会真实工作的状况,培养耐心、仔细、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并将这些隐形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品质之中,在学习操作技能的同时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三)政府――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工匠
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给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政策支持。首先应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对在平凡岗位上有重大贡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1.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中国自古崇尚“学而优则仕”,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现代社会中,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也存在着类似偏见,职业选择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并且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也存在偏见,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技术技能,职校生的工作出路也只是当个普通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因此,国家想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引导并扭转社会对于就业的偏见,倡导职业平等。只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即使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倡导职业尊重,引导社会尊重工作在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关就业部门还要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
2.制定奖励政策激励工匠。对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来进一步激励工匠,引导人们对于“工匠精神”的追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有重大贡献的工匠的奖励政策,消除工匠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而起到激励其他工匠的作用。奖励政策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等。通过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消除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后顾之忧,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工作,努力成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匠。
(四)社会力量――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
“工匠精神”的培育,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助力。通过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搭建现代化公众平台等提高工匠职业尊重的方式,来营造全社会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
1.大力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对“工匠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和弘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继续加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对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工匠精神”进行系列报道,让公众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认识。对年轻一代工匠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和报道,引导公众转变择业观念。对于在职业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果的技能人才及职业院校给予高度肯定和足够关注。
2.搭建信息平台提高职业尊重。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关注社会动态,通过移动互联网来建立社交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在移动互联网上搭建宣传“工匠精神”的公众平台,将工匠们的个人事迹及工作、生活中的个人故事在网上宣传,让新一代优秀年轻工匠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工作时的一些故事,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的技术技能,与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年轻人进行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宣传展示提高工匠们的职业尊重。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5.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
[3]韩翼,周洁,孙习习,杨百寅.师徒关系结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56.
[4]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6.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新的技术力量来改变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加快自身发展。这种具体的研究成果还受制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人们处于被动局面时,就应该从具体的研究成果上下功夫,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匠精神的落实。例如,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了《大国工匠》专题片,这种工匠精神才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的研究,加快实践研究成果的进度,为进一步做好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科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人们可以深入到本科院校来进行科学化调查,将具体的设计转化为对产品的深入美化。这种行为可以算是工匠性的职业培养,为推动整个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欠缺一些实践经验,人们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容易产生挫败感。为此,要加快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人们进一步搞好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们根据实际的研究成果,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迅速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依靠一些不成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就像是一种产品,人们要学会利用和设计的办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人们一定要坚持做好实践的调查工作,认真地领悟工匠精神。扮演好设计工匠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二)O计具体的调查思路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国家,一些从古到今的名言都体现出这一点。生活中,人们没有及时地进行科学化设计,具体的做法也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科学化的发展势头,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从而真正体会出工匠精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人们没有积极性,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诸多精神体验将会起到启蒙性和教育性的作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需要进行科学化设计,达到一种既可以教育人才,又可以美化人才的目的。商洛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自身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从而完美地达到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二)促进“两个结合”设计的完成
形成科学化的观念后,人们就应该从严进行教学,将一些最关键的精神给予讲解,设计好一些典型的工匠案例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推进工匠精神的实施。很多人不能理解如何进行实践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研究的全方位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岗位,积极落实工匠精神。
(三)坚持“三项原则”进行设计
往往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是需要进一步设计的,设计好了,容易被人们所喜爱。这是因为人们顺应实际的发展需要,做好工匠设计的深入分析,理解清楚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紧紧依靠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
(1)具体的培养路径设计很重要,人们只有不断设计新形式,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磨炼,才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的顺利完成。所以,做好思想性教育设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实际的管理队伍建设,也是一种设计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人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进行设计,每一位教师应该发扬工匠精神,设计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可以加快实践操作,为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可以进行设计。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例如,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毫米,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产品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而职业精神涵盖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当前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 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关键词 新常态;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价值;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24-06
一、引言
在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开展定制化、性化、柔性化生产,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我国首次将打造具有时展需求的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并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应和热议。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表现出一系列的新常态特征,在经济增速上集中体现在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在经济发展动力导向上,由过去的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强国之本、兴国之源,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2]。然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和挑战:一是适龄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二是资源、环境对于制造业发展的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往靠要素拉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续;三是国际市场疲软,制造业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为此,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核心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关键出路也在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革新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3]。“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立足和发展的根基,促进我国制造业的腾飞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
从我国历史而言,素有“士农工商”四民之称,而在这之中的“工”即为工匠,代表的是技艺专长者,而工匠精神则是其精神层面所达到的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价值。新常态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工艺、技术、产品等方面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必须强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重视。通过对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响应制造业强国战略,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工匠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此而言,职业教育在对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上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要根据我国制造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受教者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碍,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营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围,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样化路径。
二、“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我国有着优良的工匠精神传统,自古以来崇尚工匠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鲁班、水利工程巨匠李冰、隋朝造桥匠师李春、宋代纺织家黄道婆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杰出代表,皆因具有独到的工匠技艺和精神而被世人所称道和敬仰。同时,我国《论语・学而》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清代魏源所提倡的“技进乎艺,艺近乎道”,从传统思想文化中能够看出“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范畴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对其内涵进行准确界定尤为重要。在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之前,首先要对“工匠”一词有科学的认识。按照现代观点来看,工匠与工业文明紧密相连,是指适应和满足工业文明发展所培养的掌握专门技艺、技能和技术的人才。而“工匠精神”是指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精神状态。从广义来看,是指社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价值纲领,是其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集合体。狭义来讲,“工匠精神”是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首的工匠劳动者对于产品品质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
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术业有专攻,具有较强的专业度和专业追求。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能潜心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融入到专业化的生产中来。二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操守和专业奉献精神。忠诚于职业,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能够时刻坚守于自己的专业岗位。三是具有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专注于产品生产的每一个细节,高标准、严要求地把控产品生产的每一道环节和工序,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四是对职业精益求精的价值和态度。对产品追求卓越,通过不断改善技艺、精心雕琢,以达到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总之,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要遵循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要从专业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精神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确认识“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但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工匠精神”理应成为当代职业教育的灵魂,使其成为每一个职业教育受众所努力向往的一种职业精神境界。
三、新常态下“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在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革新,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国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5]。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不仅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且能够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更好的服务[6]。当前,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应来看,高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尤其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迫于生活压力,现有的技术工人往往是出于“营生”目的从事一些技术工种,而并非“心向往之”。我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复兴,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和出路在于制造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表现为大部分制造业实体企业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生产,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质量层次低下,原创性不足,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大而不强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变革,促进更多“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产品的出现,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全面实施了制造业强国战略,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而以制造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不仅需要不断强化科研扶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还需要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价值支撑,即“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内生动力,必须抓紧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广大劳动者以专业、专注、注重细节、追求品质、精益求精的精神从事制造业生产活动,打造出更多的民族精品、民族品牌。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游人数高达5903f人次,境外消费约72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和旅游出境国。从我国境外旅游的消费特征来看,主要集中于皮具、服饰等奢侈品和生活日用品。从国内来看,由于产品质量层次不一,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而国人在境外消费火热,这从深层次上体现出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在重视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无序化、效益泡沫化、利润最大化、生产快餐化等问题严重[7]。伴随着社会消费水平大升级的趋势,社会大众对于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依靠低价取胜,而技术含量低下、质量低端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为继。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上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市场上的低端消费品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社会产品的需求却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和质量,以供给侧改革来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全面优化社会生产结构、提升产品质量[8],然而生产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高端科技研发人员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一线社会劳动者的支撑。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只有使社会劳动者具备了“专业、专注、执着、敬业、乐业、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才能全面提升和优化我国产品与服务质量,进一步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优势。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现实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导向型的教育类型之一,促进受教育者有效就业是其根本责任。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有效就业并不等同于顺利就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效就业不仅包含成功就业的成分,而且涵盖促进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范畴。而能否实现受教育者的有效就业,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竞争力,促进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核心在于是否使受教育具备“工匠精神”[9]。从人才招聘市场来看,广大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者的职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表明招聘单位不单对于员工职业技能较为重视,同时也更加看重求职者的职业综合素养。对此,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这恰恰能够适应市场对于劳动力人才的现实需要,进一步提升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现实呼唤。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生理、安全、社交、尊重需要以外,还有一个更加顶层的需要,即“自我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从业者要实现更大的职业发展,在具有一定归属感和成就感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自我实现价值感的促进和激励。而这种自我实现价值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者个体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二是劳动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升华。工匠精神是促进劳动者由“成才”向“成人”转变中的内在动力,职业教育过程中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促使其从“有业”向“敬业”、由“敬业”向“乐业”转变,对于个体、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呼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工匠精神”的鼎力支持。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并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激发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活力的必要手段,更是适应社会转型发展之变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的需求结构和层次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以就业为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潮流,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面向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标准是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尺,而工匠精神则是决定人才品质的重要基石。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和职业品格的塑造,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培育工匠精神[10]。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职业观,使其能够以一种“匠人”和“匠心”思维对待工作,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竞争力,并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根基,打通“工匠精神”的培育通道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手段之一。培育“工匠精神”仅依靠职业院校自身的力量难以达到,需要调动多方的支持与协作,尤其是以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各方主体的支持[11]。尽管大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仿真实验中心或模拟生产中心,但这种虚拟化的操作环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存在着一定差别,要想真正的让受教育者体味到工匠精神,并受到工匠精神的熏染,需要进一步参与到企业实际生产和产业运营当中。对此,为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应加快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切实将工匠精神与技能教育、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充分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从发达国家的工匠精神培育来看,德国双元制在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培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规定受教育者要想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接受为期3年及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还需要进入工厂做3-5年的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合格并通过技师资格考试后,才能获得相应的技师资格证书,这也是正式上岗的基本条件。与此同时,德国在对技能型人才考核时,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职业素养、职业品德、团队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形中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的自身素养。
(二)以专业实训为手段,强化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
专业实训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流形式[12]。众所周知,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并且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素质,需要经过不断实训和实践锤炼,在此过程中只有让其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才能掀起对工匠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对此,职业院校需要从专业实训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实训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发挥专业实训教学对受教育者工匠精神的启蒙作用。一般来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专业实训通常是以单门课程为载体进行的,这种实训方式不仅实践性较为突出,而且也较为容易实现,教师一般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开展,但这种实训教学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学科知识间的交叉融合。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出复合化趋势,职业院校应相应地将多门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交叉设计,以课程群的形式开展专业实训,培养“工匠精神”。
(三)以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
目前,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在校期间主要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对此,培育“工匠精神”应切实发挥专业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品格与职业综合素养。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以及考核中来,使受教育者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爱岗敬业、尚品修德、至精至诚、勇于奉献等职业精神。并且面向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培育和塑造广大受教育者“专业专注、严谨细致、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支撑,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构建一支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生产经验,在其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受教育者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13]。同时,“双师型”教师本身具有扎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坚守职业本位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将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传递。对此,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在“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上,应坚持专职和兼职相匹配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专任“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双师型”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占比;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外聘工作,尤其是要积极吸纳产业界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以此作为“双师型”师资的重要补充,进一步密切职业院校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保障,职业院校必须更加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加强与当地产业界的沟通和协作,积极开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渠道,实现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共用培育“工匠精神”。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发挥“工匠精神”的熏染作用
文化对于人的品格塑造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求学过程中,自然会受校园文化的熏染和影响。校园文化是发扬和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14]。职业院校要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应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利用这一隐性资源,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营造一种敬业乐业、严谨专注、乐于奉献、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其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加强“软”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关于职业精神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工匠人物交流会或讲座等,营造一种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熏染下,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打造以“工匠精神”为样本的校园器物文化,如在校园内树立工匠名人雕塑、工匠劳动壁画、工匠精神相关标语等,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坚持和追求。
(六)以现代学徒制为纽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其在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为纽带,以培养学徒(工匠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双方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15]。与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加快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变革:一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由传统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二是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拘泥于校内接受知识学习,还更加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接受实习实践;三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由过去过于注重理论学习向“工学交替”转变;四是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方式上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单一依靠教师考核向两师(师傅、教师)考评相结合转变。综上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为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育发挥了纽带作用,并且现代学徒制自身蕴含着丰厚的“工匠精神”,即从企业中挑选的具有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师傅对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使其从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中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职业修养。
总之,工匠精神不仅是对工匠提出的素质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职业有分工不同、无高低贵贱的深刻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尤为重要。因此,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现实要义,多途径、多方式培育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云. 工匠精神该怎样炼成――访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3-26(003).
[2]董奇.“互联网+”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J]. 当代职业教育,2016(1):1.
[3][12]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4(22):66-69.
[4]李小鲁.“工匠精神”,业教育的灵魂[N]. 中国教育报,2016-05-13(005).
[5]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于洪波,马立权. 高职院校培育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0-112.
[7]陈玉华.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6(5):13-14.
[8]薛栋.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9]任宇. 培育“工匠精神”加快质量强国建设[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5):51-53.
[10]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1]程宇,樊超. 培育工匠精神: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J]. 职业技术教育,2016(30):20-23.
[13]查国硕. 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6(7):72-75.
我国广大职工要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梦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以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华章,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工会要协同各个方面为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养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
设计院是典型的人才和技术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人才和技术要素的贡献占比高的特点。人才在勘察设计企业中的作用远大于其它行业,人才培养和激励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的形成。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其内涵也延伸至各个领域。设计院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使这种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新时代设计院的工会工作可以从人才培养下功夫、做文章,在培养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培养其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以工匠精神去打造具有竞争力产品——工程设计图纸和管理服务,提升产品的质量、功能和推动产品的创新,以工匠精神做出打动人心的工程。
1.以工匠精神引领研发与创新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对原有工程技术的创新与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好地满足项目业主的需求、提升客户体验,为项目业主带来更高的价值。公司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积极吸收前沿技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做出更好的产品,推动企业不断进取。
2.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需要质量文化引领与质量管理制度保障,需要进行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以工匠精神引领质量管理,让企业上下形成共同的品质理念,在全员中形成追求极致品质的精神。质量制度要硬性要求,要强化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推动质量理念在各个环节的落地。
3.以工匠精神引领品牌建设
在科技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双重背景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助力经济发展,实现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会作为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方面既义不容辞,同时也大有可为。
一、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对于当下建筑业的重大意义
建筑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打造一支艰苦奋斗、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队伍要求素质高、业务精、工作敬业。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激励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高超技艺,是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是攻克艰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如今的建筑业,急需工匠精神,在施工中发挥敬业、守信、创新、求精精神,它是企业的内在动力、灵魂,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首先,“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提升建设质量的重要抓手;是打造建筑企业品牌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人员实操能力有限
近年来,建筑工业化不断被提及。传统建筑行业由于建筑行业特点、用工方式等导致了行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分散;现代工业化的制造、安装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这将是建筑业一次革命。
建筑企业不断优化,从基础施工操作型向管理型转型,以技术型人才为主。技术型人才主要学习理论技术,一味的追求职称、职业证书,掌握实际经验提高施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建筑企业普遍性问题。
技术型人才是建筑行业工艺创新的攻坚力量,理论技术的不断加强是提升企业施工力量、资质水平的根本;提升技术型人才的实操能力,提高劳务队的施工水平,填补技能型人才短缺,是企业提升施工质量、保证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
三、基?庸せ嵬平?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
陕建十一建集团企业精神是“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艰苦奋斗,勇创第一”,是根据企业历史发展和工匠精神所提炼的,企业文化可强化目标、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体现企业精神文化气质,实现企业愿景。基层工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一系列特定活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贯宣企业文化,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
(一)利用劳模典型,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运用宣传平台,传播工匠故事,弘扬追求完美、创造极致的职业精神,攻克艰难、创新超越的优秀品质,在职工中形成学习工匠精神的热潮。二是创新性的举办“工匠精神进项目”活动,放大“工匠效应”,助力企业文化贯宣。去年,陕建十一建设备安装公司与工程二部合办“弘扬企业文化?争做创优先锋”活动,观摩文明工地、了解企业发展历程、分享劳模成长故事,激发“工匠精神”,贯宣企业文化。
(二)积极组织、广泛发动,进行全员技能培训
建筑业技术不断革新,施工管理人才继续教育也至关重要。设备安装公司积极结合建筑业发展,全司层面上进行培训活动。一是借助集团公司平台,邀请专家进行建造师等相关培训;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拔企业内训师集中培训,加大对施工工艺、实操能力、BIM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和技术指导,结合项目、工种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训练,为企业施工奠定扎实的人才支撑和工作基础。
(三)搭建竞赛平台,引导职工争当工匠
1.通过劳动竞赛,促进岗位练兵。要围绕企业发展需要,搭建人才展示舞台。劳动竞赛归根到底是业务素质的竞赛,所以通过岗位练兵等活动,把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构建长效机制,对优秀职工予以奖励,以激励制度使职工形成技能学习、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发现人才、培育“工匠”。最终为企业的快速稳点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2.开展青工比武活动,激励青工技能提升。青工比武是基层工会的品牌性活动。利用竞赛、抢答等方式,促进青工技能提升。一方面对青年员工进行理论技能的全面考核,覆盖面为整个企业,阶段性考核,使得青年员工不间断自检自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通过抢答赛形式,选拔优秀青年职工组队参赛。分设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实操题等,题目内容涵盖理论、实操、规范、技能、安全等方面,考察激励青年职工学习和进步。
关键词:技工学校 工匠精神 精神培养
技工教育是以技工岗位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准备教育,其旨是培养制造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技工人才。职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是职业精神,而对于技工学校学生来说,其需要具备的职业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期,并且制造产业结构也正在进行调整,因此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工匠精神。然而,在我国的技工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入研究。笔者在此结合技工教育的实际,谈谈技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工匠精神简介
1.工匠精神的概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于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与精益求精,它既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理念。优秀的工匠都专心于不断雕琢和改善自己的产品及工艺,他们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对精品有着执著的坚持。工匠享受于产品在自己手中不断升华的过程,即使利微,却可以长久造福于世。
2.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对产品追求极致的完美,注重细节,为了一点小的提升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改进。二是严谨。对待产品的要求极高,态度一丝不苟,绝不投机取巧,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切实保障质量,不达要求不交货。三是耐心、专注和坚持: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永不停止追求更加完善和完美的脚步,无论对于材料、设计抑或生产流程,均不断进行改进。四是专业和敬业:以打造行业内最佳优质的产品为目标并不断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看得无比重要。
3.工匠精神的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产业出现一种不良风气:心浮气躁,很多制造企业为了赚快钱而一味追求投资少、周期短及见效快。而这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即时利益,却使得产品失去了品质灵魂,长此以往,必定使企业和产品的口碑下降,继而逐渐为市场所抛弃,难以长远发展。因此,当前的制造企业急需工匠精神,只有拥有了工匠精神,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稳定立足和长远发展。当一个企业拥有了工匠精神,对待产品精益求精之后,自然会得到广大用户的信任和喜爱,成为广大用户的优先选择。
二、技工学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当前,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一线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快推进制造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从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而若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2.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面向制造企业技工岗位的专业教育,因此它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工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以及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职责。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若想有效推进现代技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工匠精神培养来提升技工职业教育的档次。
3.通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技工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国家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我国未来在高技能人才发展方面,应当将重点放在技师及高级技师的培养上,着力打造素质和技艺高超、专业门类齐全的技能人才队伍。而对于技能人才,不但要培养其专业技术,还应培养其职业精神。现代制造企业在招聘人才之时,也越来越注重人才的职业精神。可见,技工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促进其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三、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意识
当前技工学校教师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将工匠精神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其次,社会和家庭也应当从原本的“重学历、轻能力”的教育观念中走出,肯定技能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摆脱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影响。只有将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培养融为一体,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的含义,才能使学生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牢固的职业信念。
2.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教育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古有孟母三迁,现代教育亦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样才够使教育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技工学校应当积极建设以“发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充分利用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学校可以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励志标语、名人名言等悬挂在实训楼走廊的墙上,或是利用校园网络、微博主页、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以及时常表彰具有先进工匠精神的优秀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真谛。
3.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的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在理论教育中融入,更需要在实训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领悟。因此,当前技工学校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训相结合,持续渗透工匠精神。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常用的教育方式是建设“校中厂”和“厂中校”,前者指企业将部分生产任务交给学校来完成,由学校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后者则指企业为学校教育提供实训场地,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以实现互利双赢。通过这种模式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到作为一名技工工人应有的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四、小结
无论在我国还是发达国家,工匠精神都由来已久,它所体现的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促进制造产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因此,我国的技工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之一,以满足国家对于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康樱子.践行工匠精神 树立职业英雄――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举办“践行工匠精神”座谈会[J].职业,2016(19).
[3]郑立巍.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