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村庄规划的建议

时间:2023-06-22 09:32:49

导语:在村庄规划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村庄规划的建议

第1篇

针对目前禹州市开展农村居住环境改造提升工作。近期,禹州市规划局组织了对禹州辖区内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禹州市村庄的基本情况

(一)我市村庄现状

禹州市全市域面积1461平方公里,辖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颍川办、夏都办、韩城办、钧台办),18个镇(神垕镇、方山镇、顺店镇、无梁镇、鸿畅镇、梁北镇、古城镇、火龙镇、文殊镇、鸠山镇、褚河镇、郭连镇、范坡镇、朱阁镇、浅井镇、张得镇、花石镇、方岗镇),4个乡(苌庄乡、小吕乡、磨街乡、山货乡)。共657个行政村,2056个自然村,5100多个村民组,每平方公里约1.4个村庄。全市现有总人口约130万,常住人口113万人,流动人口约17万人,城镇化率42.8%。

禹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夏禹文化、钧瓷文化、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禹州现存地面历史文化遗存2400余处,**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禹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作中,针对全市657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局已统筹考虑,充分结合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已制定实施方案,对于每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将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实地调研和深入座谈的基础上,以村规民约为指导,正在科学规划编制各村庄规划。目前正分批次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267个(含传统村落,其中传统村落共52个:16个已完成评审,25个完成规划待评审,11个正在编制)。

(二)村庄改造提升的特征

禹州市现阶段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明显(红薯烟叶种植、三粉加工、中药材种植),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类型多样,水资源较为贫乏。

农业地区村庄现状按照特征分类,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①村庄数量众多,空间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村庄建设分散,自然村较多。如:鸠山镇李村就包含14个自然村;②部分现状“空心村”现象明显,土地浪费严重,有的村庄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如:张得镇、小吕乡、范坡镇,以及西部山区;③煤炭开采区村庄房屋存在安全隐患,有些已经实施了村庄的整体搬迁。建设的比较好的有磨街乡的大涧村、孙庄村、玉泉村,方山镇的庄沟村,鸿畅镇的李金寨村等。④沿路建设时有发生,受长期以来马路经济的影响,部分村庄沿路建设情况比较严重。如:张得镇、小吕乡、花石镇;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居住环境较差。如:一些山区村庄,一些相对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村庄。

(三)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

近年来,禹州市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揽“美丽禹州”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启动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文殊镇陈南社区、神垕镇凤阳山社区、褚河镇小刘社区、磨街乡玉泉社区等12个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大部分已经建成投用。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对农村村庄以整治提升为主,着重进行村容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其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得到了一定的完善提升,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共打造人居环境先进村290个,美丽乡村117个,美丽乡村群10个,创建省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村29个。我市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我市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总规纲要》省级评审,《市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基本完成,规划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对产业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庄优先编制村庄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优秀民风民俗,正在编制历史文化民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村庄有4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问题是当前农村改造提升建设的主要瓶颈。由于村庄的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量的村庄没有经济能力去进行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村人口的规划意识较为薄弱。相对于城镇人口而言,农村村民的规划意识较差,规划宣传少,乱盖乱建、不服从规划管理现象较为普遍。

(三)乡镇规划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镇的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较为欠缺,难以形成高效的指导,且乡镇分管领导更换较为频繁,总体业务素质相对较低。

(四)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限制发展困难。部分村庄地处偏远,村庄所处位置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其规划建设难度大,基础设施修建困难。

(五)整治空心村办法不多复耕率低。虽然也有一些村庄在空心村整治中创新了一些办法,给予了有效解决,但大部分空心村改造进展慢,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复耕率低也导致了建设用地指标的匮乏。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村庄环境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力度。1、督促苌庄镇、鸿畅镇、方岗镇、朱阁镇、郭连镇、顺店镇等乡镇进行总规修编工作。 2、鸿畅镇、花石镇和浅井镇三个历史文化名镇初步规划已编制完成,2019年需督促进行评审及其他后续工作;3、对财政局审定的18个传统村落规划进行费用请示、招投标、并督促规划编制进展工作。(18个传统村落包括神垕镇东大村、鸿畅镇冀村、山底吴村、无梁镇王家村、龙门村、高垌村、张得镇张西村、方山镇方山村、鸠山镇天垌村、魏井村、朱阁镇大庙村、磨街乡黄沟村、关庙村、青山岭村、苌庄镇莱沟村、五坪村、古城镇狮子口村、浅井镇麻地川村)4、申请财政资金对未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村庄进行传统村落规划编制。5、督促需做村庄规划的乡镇积极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结合国家和省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按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坚持“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原则,根据村庄所处的处置及产业等,结合禹州市村庄发展实际,将村庄划分为城镇化改造型、重点提升型、整治完善型、建议搬迁型和特色保护型五种发展类型,制定异质化发展路径,以“配套提升为主、改造重建为辅”,分类指引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村落。对城镇化改造型村庄,按照城镇社区或城市居住区建设要求,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以改造重建为主,为城镇和产业发展腾让更多建设用地指标;对重点提升型村庄,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搞好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整合现有资源,调整完善功能布局;对整治完善型村庄按照传统村落建设要求,整治空心村,改善村容村貌,以配套提升为主;对建议搬迁型村庄,迁入附近的城区或乡镇、就近并入中心村建设,或合并部分迁并村进行异地新建;特色保护型村庄,在保持村庄现有基础格局、布局形态、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对现有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

(三)广开渠道,加大投入。一是充分争取上级资金。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资支持民生项目建设,要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加大力度,及早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对符合上级投资政策的项目进行整合,争取更多的农业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建设的盘子,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对已经争取到的上级资金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进;二是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新增投入向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对上级资金项目的配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一般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公共财政框架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

(四)重视宣传,加强引导。新农村规划建设涉及面广,必须加强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加强新农村政策宣传。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方针政策,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二是加强规划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认识到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三是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宣传。使农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规划在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加快农村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注重培训,强化管理。积极组织对乡(镇)领导干部及从事村镇工作的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介绍好的思路和理念,学习借鉴外省、外市的好做法、好经验、好理念、好思路,重点培训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知识,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新农村规划建设。每个村都要确定相对固定分管村规划规划建设的村干部,经培训后,负责管理本村庄内的规划建设工作。

第2篇

目前,我市共有行政村1579个,其中,100户以下的村316个,经济相对落后村150个,城区村、城郊村和园区村132个。村庄规模小、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差等问题比较突出。根据我市情况,建议积极推进村庄撤销与合并,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村制宜、互惠共赢、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村企合一型。依托大型企业,在本村改造的基础上,兼并改造周围村庄。我市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有意对村庄进行整合,特别**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也可以引进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农业、旅游等项目,并对区域内的村庄进行整合撤并。

二是行政村合并为社区型。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城区村、园区村和城郊村。按照市里的统一规划,选址建设农民新居,对城区村、城郊村、园区村原村进行整体搬迁,成立新的居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将农民变成市民。建议市里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宅基地置换、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压减建设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

三是大村、强村兼并小村、弱村型。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一村带多村”的原则,充分考虑地缘因素,将人口少、组织散、经济弱的村并入大村、强村。

第3篇

1)西部地区的普遍贫困现象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瓶颈。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主要以山脉、高原、沙漠、戈壁为主,土质贫瘠,拥有全国56%的国土面积,可耕种的面积却极小,生产和生活用水短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严重。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了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能力小,农村地区普遍贫困现象严重。据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统计西部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408.5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8.6%,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5806元,东部地区为2327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4418元,东部为8143元。全国592个贫困县大多也都分布在西部地区,极端贫困人口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2)农村产业升级及转型基础差使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困难。西部地区农村产业基础差,经济结构不合理,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就三次产业生产值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10701.3亿元,占全国26.4%;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40693.9亿元,占全国18.5%;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30013.3亿元,占全国17%。西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有比重相对较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不到1/5。这与西部地区拥有686.7万km2土地面积,占有全国总面积约71.5%形成鲜明对比,就三次产业结构来看,西部地区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50∶37;东部地区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4626.3亿元、114553.3亿元、102851.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49∶45。从三次产业比重排序来看都是“二三一”,但是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一半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东部地区8%,这不仅表现出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大,而且说明西部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粗放型经济为发展模式没有改变,经济附加值低,服务业发展落后。

2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针,由于西部地区本身的区位劣势以及生态环境不佳,加之地区普遍贫困现象和农村产业发展基础差,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地区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新农村建设具有更多的困难。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更应该立足于现状,将农业、农村以及农民问题全面考虑,内容应该涉及经济、科技、文化、建设、政策等等多个方面。同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对农村地区未来发展蓝图的描述,规划内容应该对村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管理,对村庄的工程建设进行综合部署。

1)基于农业现状,深层次研究产业配置。西部地区现状农村经济收入主要由从事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获得,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种植方式较为传统,这种方式的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围绕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产业配置及经济目标的规划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首要任务。首先,应该基于现状农业基础,提出具有现代农业产业的村庄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改善农业种植环境和引入先进的耕作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提高农地种植产量和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研究实现农业结构转化和多元化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和实现灵活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建设规模化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应该加快农村职能的转化,探索多种产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土地资源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农村产业提升空间大、农村劳动力富余。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整合农村资源,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积极发展其他非农耕产业。根据郭俊华的研究,以产业作为载体,以产业化作为动力,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分为5种类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第三产业服务型、资源开发型。新农村建设规划可根据不同农村地区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类型,也可以发挥当地优势,积极尝试发展其他新的发展模式。

2)基于农村现状,明确村庄建设任务。村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内容主要通过研究村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村庄功能组织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对村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工程管线设施、建筑平面布局等作出统一规划,并安排近远期建设用地及项目。首先,确定合理的村庄用地布局是实现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的首要保障。村庄用地布局是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其他上位规划,分析村庄自然环境,以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产业发展指导下,综合考虑村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及预测村庄规模,安排村庄的居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等用地的布局,引导村庄合理有序建设。西部地区村庄用地现状多是就近农田,较为分散分布,这种分布方式不只表现出村庄乱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而且也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村庄管理困难,最终导致村庄发展困难。因此,合理的规划村庄用地布局首先应该协调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生产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的关系,应该根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及发展环境,对村庄布点进行整治,其形式有村组合并、拆迁重建、村内整治等。同时,应该协调好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交通等用地之间的布局关系,保障对外联系和发展的通道。其次,在合理的村庄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各项内容是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的重要任务。村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排村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村庄文化发展设施、绿化景观设施等建设用地,确定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各项工程管线指标、环境卫生及各项配套设施等。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村庄人口规模不等,人口结构不尽相同、村庄文化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设施的规模和选址应该做到既能服务全面,又不浪费资源。同时需要挖掘和引导积极的村庄文化,形成物质面貌先进、精神面貌积极的农村家园。

3)基于农民发展现状,积极研究合理的新农村发展保障措施及提出应对相关村庄问题的建议和意见。蔡昉等人的研究证明,我国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西部地区农村的落后与贫困,而教育、健康和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区域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民发展保障措施主要是学生上学、农村医疗服务和村庄文化知识普及的保障,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应该研究配置合理的农村医疗体系及基础教育设施;而且应该提出从规划到政策上的引导,研究消除农村户籍制度因素的影响的相关措施并提出相关政策上的建议,使农民尽可能多的享受公共服务待遇。另外,越来越多的空心村的出现,造成农村人际环境变化,更多的农村留守人群变成了老人和小孩。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针对这一现状,配备相关活动设施,营造积极的村庄文化,提出农村远景发展建议,并应该提出一些应对空心村的相关政策建议,保障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安全和健康。以期通过规划、建设及政策的协调,保障农村健康快速发展,建设未来美好新农村。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村庄绿化;问题;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98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2.056

村庄是农村人们生活的聚居地,对村庄进行绿化和美化,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同时,推进村庄绿化进程,对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现阶段,一些农村群众随意堆放生产、生活垃垃,村庄内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回收站,道路绿化树木遭到盗伐,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新时期农村绿化的进程。因此,改善绿化问题,对于新时期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1 我国新时期村庄绿化问题

新时期,我国的村庄绿化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依然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缺乏特色,绿化效果不明显

部分村庄的绿化是模仿城市小区绿化的形态,这使得村庄绿化缺乏农村特色。一些地区只是为了绿化而绿化,将绿化认为是简单的种树种草,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得绿化过程中,所配备的绿色植被结构单一、绿化效果低下。另外,一些村庄沿袭传统习惯,只是种植传统的树木,这样便很容易引发农村生态系统失调。还有一些地区没有将村庄绿化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旧存在随处乱扔垃圾、随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村庄绿化的效果。

1.2 资金投入有限,影响了绿化效果

通常情况下,种树种草的成本较高,养护费用也较高。绿化工程所包含的费用有草坪、树木的种植费用、养护费用等,这些费用主要是来源于城市财政补助经费。然而,这些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许多绿化建设单位,只能在一些村庄种植低廉的树木、花草以及相关植被,这使得许多村庄的绿化质量不高。

1.3 村庄绿化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村庄的绿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绿化质量好的村庄,已经向着净化方向发展,而绿化质量低的村庄,还停留在一般的绿化层次上。造成这种不平衡局面的原因是,村庄绿化缺乏整体的合理规划;二是绿化植被单一,品种搭配不当等,也造成了我国村庄绿化发展的不平衡。例如,要想打造园林式的村庄,在绿化规划时,必须要设计景观公园、公共休闲绿地等。然而现阶段,只有少数村庄可以达到,这也制约了整体村庄绿化水平。

1.4 村庄绿化管护不到位

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投入,缺乏专业的绿化管护队,许多村庄的绿化只依靠村民的自觉意识,对自家范围内的树木、植被进行看管,这导致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公共植被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这也制约了绿化效果的提升。

2 新时期改善村庄绿化问题的有效策略

2.1 加大指导力度,做好规划工作

要根据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人与村庄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理念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对村庄的生活和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推动村庄绿化进程,促进村庄的全面发展[2]。相关绿化建设单位,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村庄,并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结合规划目标,对村庄绿化每年指导1~2次。对于资金雄厚的村庄,可以将村庄实行园林式绿化建设。而对于不具备实施园林化能力的村庄,要秉着全面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对村庄进行逐步绿化。

2.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政府对重视村庄绿化程度,是整个绿化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乡政府应该重视绿化工作,在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扶持的时候,也应该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于创建园林式的村庄给予奖励。全方面的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提高村庄绿化的档次和规格,推动农村绿化工程建设的发展。

2.3 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管理

相关市政部门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村庄绿化工作进行检查和考评,同时要加大奖惩考评力度。相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和考核标准,对于养护管理差的单位或者绿化工作不达标的单位,实施问责制。各级政府部门,深入研究各项绿化措施,特别是在管护责任、土地补偿等绿化相关环节,加强对村庄绿化工作的管理。

2.4 精细管护,强化规划手段和方法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精细管护工作做得好的村庄,在村庄的整体规划、绿化规划方面,都非常合理,整个村庄的绿化面积、绿化率都较高。而不曾进行改造的村庄,房屋陈旧、道路狭窄,整个村庄的绿化布局十分凌乱,绿化率也较低。因此,绿化工程建设单位要注重强化村庄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例如可以在绿地上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3]。规划部门还要注重利用村庄的黑板报、宣传资料等,及时农时消息,指导村民按照时令进行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获。要根据蔬菜瓜果时令的不同,错季播种,保证整个村庄四季常青,田园层次分明,不断形成将种植、养护、管理、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绿化管理模式,将村庄的绿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促进村庄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建设部门应强化对村庄整治的力度,精心规划和设计村庄绿化景观,美化村庄形象,注重将村庄绿化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紧密结合,按照村庄的特色,建设绿色型、生态型、效益型农村,进而推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琴,周升春.FQA当下村庄绿化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J].科技资讯,2010(25):244.

[2]秦晶,倪琪.对新时期村庄绿化问题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4(09):57-61.

第5篇

关键词:中心村;城镇化;规划建设;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中心村在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无限的扩大、空间任意的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核心,使我国的城镇建设真正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生活的场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于农民,涵盖于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城镇化建设为最显著的特征的。应该说,城镇化建设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之间已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心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在于重新择优,无论是数个行政村联合建设中心村还是单一的行政村提升建设为中心村,都会涉及各自然村向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块集中居住。通过宅基地更换,消除规模较小、区位不利的零星居民点,并通过规划手段使中心村的集中居住点初具规模。中心村建设既是郊区重组和功能整合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中心村等级结构如图 1 所示。

二、中心村规划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统一规划建设问题。中心村的建设旨在实现村庄整体规划改造,涉及整村村民集体利益,中心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公共项目的落实需要统一规划建设,必然涉及农用地征用、旧村拆迁、村民安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和失地农民保障、安置补偿方案、村留地开发分配方案、历史征地遗留等诸多问题相关联,因此统一规划难度极大。针对统一规划建设难的问题,需要以当前物权法和土地承包制度为基础,制订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方案,召开村民集体大会,让每个村民明确了解解决方案的内容,保证村民利益最大化,使村民自愿联合统一,减少统一规划的难度。

2.集约统筹建设问题。中心村的建设的关键是:村庄转型、资源节约、土地集约、设施共享。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是为未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做前期基础铺垫,需要从整体上改变村庄布局,实现村庄转型,各种资源设施集约共享。基于村庄原有基础条件较差,要实现集约统筹建设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改变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独户独院、底层平房建筑形态,规划建设农村公寓式住宅区;二是改变村域各自然片区因分散造成的基础设施量大、面广、不集中的布局形态,在公寓式住宅区附近建设基础设施,实现设施共享;三是改变公建设施服务半径大、共享性差的功能布局形态,将公建设施集中连片,提高共享性;四是改变家庭工厂与居住区混合杂乱的生产组织形态,在规划中明确地块布局,实现村庄工业区与村民居住区分区布局。

3.公共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住宅公寓)、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环境设施、维护管理服务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心村规划建设的资金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的现实性不大,而大部分村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金全部由村民自筹也不具备可行性,因此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的难度很大。针对资金问题,可以参考如下解决方案:一是根据玉环政府县令有关规定将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转国有,村庄建设节约出来的土地可以综合经营开发并进入市场流通,相应的利益返回村集体,拓宽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资金渠道。二是政府按照乡村总体规划的要求,可在财政有上限度的出资补充村庄公共环境设施的建设资金。三是村庄的营利项目,如中心村的菜市场出租等营利可用来支付村庄的维护管理服务费。

4.村庄建设积极性问题。中心村建设自上而下涉及 3 个等级节点:上级政府、村庄、村民,其中村庄是中心村建设的实施者,也是主体,中心村规划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村集体组织能否发挥作用,大部分村集体面对上述的拆迁安置、统一规划、集约统筹、资金来源等问题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足够动力,丧失信心,持观望态度,使规划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针对此种现象,村集体需要发挥主体作用,从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一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规划设计人员沟通交流,针对实际情况共同研究规划建设的可行性;二是村集体要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好与村民的沟通工作,让村民在中心村规划建设中真正改善生活质量,从而使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建设。只有全体村民积极配合,中心村规划建设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5.中心村规模定位问题。在城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心村庄”发展假说和“中心村庄—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内源发展的新模式。从这种新模式中可以看出中心村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村庄,而是城市发展的前沿节点,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为城市服务。从中心村的选址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心村的区域位置交通便利,资源利用条件好,但人口与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尤其是人口规模。上海市中心村规划中提出:中心村的规模应在“2 000人左右”“;中心村人口”应该包括两部分,即居住在中心范围内的农民和中心村外的城镇户口居民。这也是中心村与上位等级结构关系的一种体现,为中心村未来的空间结构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中心村人口规模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在近期建设雏形完成后,着手发展村域产业,提高村庄辐射范围,从而吸纳中心村附近的行政村合并到公建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实现中心村的二次规划建设;二是村庄节约出来的土地综合经营开发进入市场流通,可以吸纳附近小城镇的居民购地建房,公建的公寓式本村居民住宅楼也可进入市场流通,供城市户口居民购买,即可为中心村发展吸纳资金,又可增加中心村人口规模数量,从而大大加快中心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刚,金丹.让农民“安心”城镇化[J].经济,2012,12:120-121.

第6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村庄发展策略;红山村

【 abstract 】 as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its core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city back-feeding countryside", is China's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o the village with the great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location and resource advantage, to guangzhou city flower all area red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village new idea planning, from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particularly construction and rebuilding ol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measures and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village villagers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 keywords 】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villag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d mountain village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4年以来,村庄规划作为缓解“三农”问题的实施路径,至今在各地已经陆续展开和成熟起来,尤其在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以后,各地都陆续开展各种类型的村庄规划及村庄规划全覆盖的工作。

同时,随着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城市和乡村也从单一的讨论主题逐渐的融为一体,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被列入了探讨的重点。城乡统筹规划也在实践中展开,从理论上升到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的探索过程中。

2008年,广州市花都区开始陆续编制花都区内各村的村庄规划,以落实城乡统筹发展要点,统筹城乡用地,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在此之前,编制了《广州市花都区村庄规划(2008-2012)编制指引(试行)》作为区内村庄规划的编制标准。

对村庄规划的认识

笔者自2007年开始关注村庄规划,参观了一些示范村并参与了一些村庄规划项目,但从所接触到的村庄规划来看,现有的村庄规划讨论范围集中于村庄集中建设区域;规划设计集中于村庄形象的改造、道路的梳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部分村庄考虑循环经济的效益,结合村庄改造发展农业循环产业,如湛江市遂溪县马六良村。目前,村庄规划的实施主要为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村庄规划的实施内容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大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村庄人口流失情况日益严重,已经实施的建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废弃,如梯面镇横山村的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

村庄规划和建设存在投资大、使用效率低、老化快的普遍状况,其中,村庄人口流失和经济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提升村庄活力应该成为新一轮村庄规划的关注点。

项目特点

区位特点:红山村所在的梯面镇位于珠江三角洲2小时经济圈内,距广州市区只需40分钟车程,临近空港,距广州新国际机场仅十几分钟车程。红山村位于梯面镇的中北部,自广州市区到达王子山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上,距梯面镇区约4公里,距王子山森林公园约6公里。

资源环境:红山村所在的梯面镇是目前广州市辖十区唯一的山区镇,村内森林植被较好,村庄借力王子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发展了油菜花观光,推动农家乐的建设,并利用山泉水资源发展了山泉水产业,在广州地区的村庄里已小有名气。村域内山体林地和河流水域占村域用地的98%,村庄集中建设区域(1-6队,村庄共9队)四山环抱、山青水秀;与此同时,红山村自发建立红山村经济合作社,推进经济林的种植,整个红山村的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城乡统筹利好:2008年,广东省陆续开展了宜居城乡的建设和考核工作,在红山村进行村庄规划时,镇政府提出需要统筹镇域给排水系统、电力电信系统和道路系统,红山村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落实和对接上层次规划道路和城镇管网。市政设施水平的提升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加快红山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旅游的发展。

村庄的发展路径选择

村庄类型:根据花都区村庄分类及界定标准,红山村为远郊村。

规划定位:王子山森林公园的中转站,广州北部的村庄旅游基地,生态环境

优越、村庄建设有序、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目标:在与上一层次规划、村庄的现有规划及周边地区的规划充分协调

的基础上,确定村庄的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用地功能布局,完善村庄市政设施及

服务设施,丰富村民日常生活,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构建和谐、富裕、充满活

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庄发展策略:面对红山村人口增长调查显示的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和现场走访发现的空心村现象,通过多次沟通和现有资料收集,了解本地的发展优势和倾向,整合村域资源,发挥城乡统筹利好,将重心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提升红山村的经济活力。利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发展集中游览服务中心,利用分散的民居和废弃企业用地建设旅游服务点;利用经济合作社建立村庄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村庄服务水平。

村庄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结构:

结合村庄发展策略及现有村庄格局,规划形成“一心四区”的旅游功能布局结构。

“一心”为游览服务中心,位于村庄集中建设区域(1-6队),以油菜花观赏、山体游览、村庄农业种植体验为主要特色,并建设度假农庄,提供食宿服务。

“四区”为特色种植游览区,为分散的村宅及周边山体区域(7对两处种植游览区,8队、9队各一处),以赏花品果为主要的游览特色,并结合民居设置服务点和休闲设施。

旅游线路组织:

规划旅游线路分为人车混合游览路线、自行车和人行游览路线,联系主要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设计考虑现有的山体资源,可引入山地自行车运动。

旅游设施布局:

规划的主要旅游设施分为景点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点三种类型,结合现状用地、特色景观区域及道路交通节点进行设置。

旧村改造与新增村宅

旧村改造:鉴于红山村此前规划和建设条件,村庄规划落实了上层次旅游大道和市政管网布局、明确新增村宅布局、新村的选址、新增了文化活动和停车设施,结合旅游服务和现有资源情况布局了旅游服务性用地及设施,提出了旧村环境改造措施和新村建设建议。

新增住宅:规划对新增村宅的需求进行了多次调查,比进行了相应数据计算比对,从而确定了规划需新增村宅规模,但是结合历年新增住宅的自然增长情况,最终确定的新增住宅规模过高。新增村宅布局结合现有宅旁空地进行布局,并在村庄集中建设区域入口位置布局一处新村,作为远期村宅选址区域。此外,保留了集中区域外分散的村宅用地,作为今后农业种植管理和旅游服务点的依托。

结语

项目前期资料收集过程经历了传统村庄规划的现状踏勘、问卷调查、现场座谈,规划阶段成果也进行了公示,力求更多的了解村民的意愿,指导村庄的规划;同时利用城乡统筹的利好条件,加快推进村庄的发展。但是由于项目的进程及其它因素的影响,笔者对项目实施情况并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仅将对项目的思考与同行分享,希望在下一轮村庄规划开展中,能从区域发展环境出发,从村域整体发展入手,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利用城乡统筹的利好条件,将提升村庄活力作为村庄规划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村庄规划(2009-2012),李启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中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实践探索,李兵弟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1月;

上海村庄规划探讨—以农民的意愿来描绘农村,张娴,上海城市规划,2010(5)

第7篇

关键词 农村 宅基地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2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村庄宅基地布局混乱。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住房建设规划引导,绝大多数村庄建房选址随意性大,村民建房选址、座向可根据所谓的“风水”及自己的喜好,在自认的祖宗地、自留地等土地上,乱圈乱占、乱搭乱建,房屋座落不致,高矮不一,杂乱无序,影响村容村貌。

(2)村庄外延扩张,中心空置。一方面是近年来,很多农民选择在自家的承包地或交通便利的公路两侧占用耕地建房,使得村庄外扩;另一方面,农民在建新房的同时,并没有拆除老房子。此外,由于一些五保户、困难户等遗弃在村中的破房因无人居住,使得村庄成为破旧的“空心村”。

(3)农村“一户一宅”制度难以落实,存在超标建房现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建房乱占、多占现象严重。政策规定农村每户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175平方米,但实际情况是超出规定面积拥有宅基地的农户大有人在,“一户多宅”、“一户多基”现象普遍存在,大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处罚。

(4)私买私卖现象严重。农村居民对农村宅基地所有权普遍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是私有财产,可以自由支配、买卖,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增加农村集体土地管理难度。

(5)农村宅基地违法案件屡屡发生,案件查处、执行难。近年来,强占土地、强建房子、破坏耕地、私自买卖土地等违法案件在我省一些市县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关土地执法部门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强制措施对违法用地等各种行为进行了查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总体上,受人员、装备、技术、执法手段和执法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对土地违法现象难以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查处,对特殊违法主体,缺乏过硬手段,查处难度大,执法效果差。

2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各级政府要成立农村宅基地整治管理领导小组,把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依据国家及省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和制度。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农村宅基地登记条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逐步把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要针对农民群众文化特点,利用主流媒体、农村宣传栏、法制宣讲团等各种方式方法深入农村进行宣传,提高村民遵守土地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依法用地意识,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乡村干部土地法律法规培训,增强村干部依法保护、利用资源的意识,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水平。

(3)创新机制,成立土地综合执法大队,加大执法力度。在各市县成立土地综合执法大队,定员定岗定编。各镇、村也相应成立土地综合执法小组,做到县、镇、村三级土地执法网络。同时要在资金和编制上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队伍的建设。

(4)加强镇、村两级日常监管力度,规范审批程序,引导和保护农民建房。各市县的镇一级政府可与各村委会签订宅基地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规范宅基地管理规程。各村委会要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符合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乡规民约,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日常监控,规范农民用地建房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现象。在村庄规划基础上,规范宅基地审批程序,规定村民在需要使用宅基地时,应当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由村委会公布并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经讨论同意并公布后,报镇政府批准方可使用该块宅基地。宅基地批准后,用户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建房,如超过规定时间不建房,该块宅基地由村委会收回重新安排。

(5)科学规划,严格各项规划实施。各级政府应当把村庄、集镇规划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大事来抓,安排专项资金统一编制村镇规划和村庄治理试点建设,严格控制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要综合镇、村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注重解决当前村庄整治的重点,充分考虑后续的村庄规划与管理需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有关部门可提出一个规划样板,在每个县挑选个别镇的两三个村委会中推出规划样点,然后逐年铺开。

(6)以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为契机,开展调查清理、整治工作。要在全省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全面调查,摸清住宅用地数量,以及一户一宅,一户多宅,空闲房屋,出租转让住宅和违法用地等现状,及时掌握动态信息,建立数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对“一户多宅”和宅基地超占部分可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同时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模式,将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起来,搬入新建多层或规划合理的住宅中,“腾出来”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可用以村庄绿化休闲、建设村内文化室等其他用途。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分析

(一)农村宅基地的大量闲置

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其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将原来的旧房子不拆就开始建造新的房屋,这也就让之前的宅基地闲置起来;同时,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闲置的农村宅基地的数量也在逐渐的增加,不仅导致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降低,还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不足

我国现在所推行的《土地管理法》就对农村宅基地明确规定了,只能是“一户一宅”、严格审批、面积限额,还有就是限制流转。这法规之所以这么规定,就是为了让宅基地由当地的集体经济组织进行回收。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由于宅基地回收程序和退出补偿机制的不够完善而导致了很多村民认为退出宅基地不如拥有宅基地有利,这个就是导致农村宅基地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因素。

(三)严重的违法用地现象

根据估算,在我国的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户在根据规定的面积审批之后都出现了违法搭建的问题。而有些农民在搭建房屋的时候往往会有超面积、移位的现象出现,尤其是在集镇区和城乡结合部,农民想贪图便宜,小搭小建的行为最为严重。虽然每户超过的面积量并不多,但由于点多面广,宗数较多,使得宅基地的规模总量被挤占了,这就直接影响了土地的有效利用。

二、农村宅基地节约用地的对策

(一)合理的规划用地结构

首先,要用合理的手段来对宅基地的结构来进行安排和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地区规划的指导作用,然后深入改造农村的所有建设用地,这不仅有利于阻止农村宅基地的随意扩张、零散分布的情况发生,还可以促进宅基地的有效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实行多村联合集中建设的方式,然后采用资源共建共享、集中安置的方法来打造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新农村,最后将旧村的改造和村镇的迁并结合在一起,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土地的集约利用,还可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二)完善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

为了推进国土资源的集约利用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我们应该完善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与此同时,还应该创建一套和退出机制相符的土地管理制度。比如说: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城镇社保体系以及农村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制度,这样不仅可以让农民退出农村宅基地以后生活会得到保障,还可以使原先闲置的农村宅基地集中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宅基地的整体利用率。

(三)加强管理制度,严惩宅基地的违法行为

根据“预防为主、防查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国土资源的检查和监管的力度,同时,提高事前预防能力,对于违法的行为要一查到底,发现不合法的建筑就拆掉,对于农村宅基地的整治,我们要采用坚决的态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联合办案,如遇到国土资源部门解决不了的事情,国土、察监、公安、城建以及乡镇等有关部门要进行沟通协作,采用左右互动、上下联动的方式来形成合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工作开展。

三、农村宅基地的管理现状

(一)村庄规划的缺失

长久以来对农村村庄的布局和宅基地的选址都不怎么重视,也缺少专业的规划人员。虽然有些村庄有规划而有些没有,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都没有按照规划做事。基层政府、村组织以及群众都对规划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村庄规划的缺失;也使得大多数的农民随意建房,使得村庄用地布局松散,这就会形成非农建设用地和闲置地混杂在一起,导致农用地被分割,布局也变得混乱。这也是整体土地利用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不到位

由于农村宅基地受地理环境、传统习惯、规划管理以及生产水平的影响,它的分布比较零乱;又因为农民普遍的违法占地,使得农村宅基地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国家土地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比较少,又缺少经费的保障,从而导致其的管理手段非常落后。管理手段的滞后会导致农民占地建房的违法形为时时发生,这会造成耕地的严重破坏,恢复土地的原状就会变得十分的困难。还有就是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不够强,任其乱建乱占,放松了对农民建房的管理和监督。并且部门联动机制不强,在现在的稳定政策下,对于农民的违法占地,部门和部门之间都相互推脱,不敢担责任,不敢主动出击,所以才会造成农民违法占地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建议

首先,严格遵守保护耕地、合理布局、改善居住条件、控制建设用地量的原则,来制定合适的村庄建设规划,合理地规划村庄、村庄的布局、村庄的范围、居名点数量以及用地规模;与此同时,还要与新农村的建设相结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整合优化农村居名点的布局和用地,从而有计划地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其次,健全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要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体系,严格管理宅基地,依法保护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然后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实时的监测,严格实施科学管理。乡镇国土资源要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想要申请建房的农户统筹安排,并且要严格的把关审查;并综合应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方式,让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和使用全面的进入到法制化的轨道。此外,对现有关于农村宅基地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要注重它的可操作性,以此来增强法规政策的执行力。

总而言之,我国通过对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现状和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不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还有社会方面的问题。而我们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提高我国整体宅基地的利用率,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作者:张璐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郑龙飞.探究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3,(12):209.

第9篇

【关键词】牧业型;村庄;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针对“三农问题”提出了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村庄规划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为了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有必要对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村庄规划的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成为发展热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大力推进“安居富民”和“富民兴牧”工程,是自治区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民生工程。

且按照新疆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5年内全面完成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2年内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任务”的部署要求,加快编制完善村镇规划,科学指导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三、村庄规划的原则

1、坚持“安居富民”“富民兴牧”工程建设与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立足长远,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

2、坚持政府引导、农牧民自愿,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充分尊重农牧民群众的意愿,启发和帮助农牧民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务求工作实效。

3、坚持经济适用。要从客观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既要适合农村特点,坚持勤俭节约、降低成本,又要把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房屋内部功能齐全、附属设施配套、整体符合抗震、节能的要求,做到上下水进屋,有厨房,有水冲厕所,有清洁燃料用,能洗上热水澡,适应禽畜喂养、沼气建设的需求,垃圾污水能够及时处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电话,能够满足农牧民生产生活需求。

4、坚持地域特点。在规划中,既要讲究整齐美观,又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对当地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吸收,以现代科学设计的理念赋予安居工程以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解决农牧民群众住房问题的同时,为今后发展旅游产业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安居工程的综合效益,做到切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

5、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把实施“安居富民”工程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结合起来,促进农村面貌整体改善;

四、牧业型现状存在的问题

以新疆省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的乔尔波村为例。该乡位于乌恰县东南端,乡政府距喀什56公里,集镇区紧邻314 国道。乔尔波村是其中之一的牧业型基层村,东距乡镇府约54公里,下辖7个小组,总面积为473.3平方公里。本次研究的重点为村委会所在地2小组,规划用地面积13.97公顷。在编制过程中该牧业型村庄存在以下问题:

1、现状村民住宅分散不集中。除牧民安置房外,其它大部分房屋建设质量较差,大部分土木结构的民宅己成为危房,宅院较大,用地浪费,并且现状住宅建筑布局零乱。

2、村庄内部道路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等级明确的道路网交通体系。

3、现状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公共建筑项目不全,服务能力低下。

4、村庄公用市政基础设施缺乏,村内无排水设施。

五、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1、规划集中安置片区选址分析

乔尔波村2小组现状场地破差较大、且地质条件较差,是导致牧民居住分散的主要因素。本次规划经现场踏勘确认村委会周边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地面平坦开阔,规划选择在此处集中建设具有当地柯尔克孜族特色的牧民住宅。

2、道路系统结构

规划将道路等级分为干路、支路、巷道三个等级。道路断面结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在道路两侧保留水渠、水侧两侧为高大乔木林带。

主路:车行道宽度8米,道路红线18米;

支路:车行道宽度5米,道路红线9米;

巷道:路面宽度4米。

规划结合牧民出行要求,规划在村庄出入口处设置一处客运停靠站点,方便牧民日常出行。

3、公共设施规划

规划根据乔尔波村的建设现状以及未来的建设发展需要,配套公建设施按照乔尔波村的人口规模,规划将村级行政及各种服务机构如文化室等办公用房集中解决。增加托儿所、便民商店、广播室、公交车停靠站、村邮所等公共设施。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2.24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6.03%,人均公共设施用地47.76平方米/人。

(1)行政管理

现状已建村委会,规划在院内安排宣传栏、健身器械、绿地、开放广场等,使其成为乔尔波村行政服务中心,打造为乔尔波村对外展示形象的基地之一。

(2)教育机构

乔尔波村现状有一处小学。规划合建一处托儿所,位于小学用地之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用于村民子女早期教育。

(3)商业文体设施

结合新建客运停靠点,在其西侧各设一处100的便民商店,方便村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在村委会内设置文化活动场地,打造为乔尔波村公共服务设施中心,用地内含文化站、村邮所、广播室的部分服务设施。

4、基础设施规划

本次规划重点解决乔尔波村排水问题,本次规划排水体制采用不完全分流制,即雨、雪水就近排入边沟和渠道,少量生活和公共建筑污水进入村庄排水管网。根据波斯坦铁列克乡总体规划,该村生活污水经规划排水管网统一收集后排入规划村级污水处理站(氧化塘),处理后可排至荒地或作为林地浇灌。

六、规划实施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宣传

立足高起点、高水平做好规划,既要体现规划的长远性和前瞻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村庄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发掘村庄特色,体现村庄品位;合理节约用地,统筹考虑市政等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尊重规划,加强规划成果的宣传,规划一旦制定并依法通过,必须严格依法执行,不得随意改动,确实要对规划进行较大规整的,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2、健全机制,统筹安排

建立居民参与机制,动员组织居民广泛参与。要为居民参与乡村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确立居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居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居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居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让居民得到实际利益。

建立村庄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营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居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居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通过居民缴费或集体经济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逐步完善和推广居民理事会制度,在党支部领导下参与决策,直接听取居民的建议与诉求,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渠道,密切基层组织与广大居民的联系,凝聚全体居民的力量搞好人居环境。

村庄建设是居民实事工程,村容村貌的改善必须得到广大居民的拥护和接受;但村庄建设资金少,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设完成,所以要求我们结合各村庄的发展特点和重点,统筹安排村建设资金,确定村庄建设的时序,明确在某一阶段具体内容。根据乔尔波村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潜力,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原则,每年确定一批启动实施的工程,同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节约资源,高效建设

节约土地,配套设施等资源,村庄建设要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内部挖掘,合理保护耕地,禁止随意扩大规模,新建住宅严格控制宅基地规模,保证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一次性建设,避免改建再建带来的资源浪费。合理、有效利用村庄改造后置换出来的土地资源,在旧村庄空间内部合理新建居民住宅。

4、增加收入,确保实施

建设资金问题,是实施村庄建设规划的难点和关键。建设部门要增加建设投入,划拨专项资金,包括规划编制费用、村庄建设启动费用等。除了县乡政府的直接拨款,村庄自身还要自谋出路,探索村庄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调动村庄的积极性,发挥居民主人翁精神,通过多种渠道,确保规划建设实施。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现存问题,在建设中要着重解决该类民生问题。同时,针对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要进行重点的关注和监控,提高建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莉.新农村建设要重视村庄规划.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0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