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32:52
导语:在道德经教育思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确立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
从理性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在于人的自我认识的能动性。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受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主客体关系,强调教育者的中心与权威地位,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我特性,导致思想道德教育的低效。在网络时代,人的独立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科学的和平主义史观’的假设是,在一个高度依存化、日益复杂化、越来越符号化的数字时代里,人与自然、物、他者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甚至在消弭,更进一步,独立的、均质化的、‘干净透亮’的主体已经(或者早已)被机器的齿轮、编码的程式、虚拟的空间,撕裂得七零八落”。[1]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多样性,获取网络资源的平等性、共享性,教育者不再能够过滤信息,独占教育的话语权。同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独立性,交流的自由度,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意识等极大地发展了,其主体性得到增强。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交互性使得“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了“人―机―人”的间接交往。网络人在网络社会中挣脱了社会人的等级限制,网络成为一个融入无数人的思想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之中。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能够消解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而受教育者成为旁观者的教育弊端。在网络中,各种网络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实现着信息的自由自在的互动交流。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有助于双方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实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二构建双向互动的网络交往模式
主体间性的网络主客体关系的生成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2]网络中“人―机―人”的间接、虚拟交往方式弱化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的教育者的权威。网络空间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互动必须是在场的状态,“异步交流使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人们可以在任何个人方便的时候和地点阅读和回复信息。”[3]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了更广泛的自由和身份的改变。“它们结合了大众媒介的快速传播,以及个人沟通的广泛特性,并且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4]
“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动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5]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双向互动模式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趋于对等,大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者进行互动、质疑和交流。教育者的思想观点也更易被受教育者接收。“我们人类典型完满的榜样应该是对话式的,道德的获得是个体在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对话中建构起来的。”[6]充分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等与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突破时空界限的对话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自由式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道德教育信息的熏陶与感染。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交往,主体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为双方提供了思辨、自我反省的交流范式,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尊重,真诚相待情感,改变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各说各话”和“自说自话”的境遇。从灌输走向分享、从教授走向对话的转换,开启双方的“知”、“情”、“信”、“意”、“行”的思想道德形成过程。
三创设耗散结构性的网络环境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金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的条件在于―――系统是开放的,存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具有导致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的涨落,如自组织。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的特点,构成了一个耗散结构。
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创设具有耗散结构特性的网络环境,使无序、混沌的网络空间变为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平衡的、稳定的、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以计算机、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媒介,把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资源进行知识的整合,形成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的网络学习环境。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结合是指网络环境的设计应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大学生个性化的价值诉求相统一。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构建过程中,教育者要广泛地收集、分析、整理相关的教育资源,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和网络系统的储存方法,建立科学的数据库系统。同时应遵循大学生崇尚时尚、追求变异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知识的分类,增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的认同。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应使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理论性既要重视理论的系统学习与灌输,又要利用网络的丰富性,把视频、图片等各种多媒体和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融入理论之中,网络内容的新颖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网络内容的时效性、直观性减少了信息的扭曲与失真,有助于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实践性就是要发挥大学生自组织的功能和教师沟通、交流、引导功能。网络技术发展与多元网络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在构成了大学生相互联系的过程,形成了较强自组织性的个体与群体关系。大学生在浏览网络内容时往往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到网络之中。教育者应充分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介与大学生展开交往、传递信息、思想交流、价值引导。
四构建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方法体系
“网络社会是在自身本质力量的增长过程中,由对现实的改造到对虚拟的创造所产生出的社会连续体”。[7]在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虚拟网络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对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应分析其现实社会的根源,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疏通。在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应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网络的虚拟性需要大学生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确自我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地承担网络义务,践行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事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在封闭的环境中,通过文本、对话、视频等形式,面对的受众范围较小。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借助于网络论坛、博客、MSN、QQ、微博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无限制地复制与粘贴和超链接,海量储存的方式使得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的流动无空间、时间的屏障。建立专门的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网络平台和营造宽松舆论氛围,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说出自己的心声,抒发自身的情感,并把显性的灌输教育与隐性的渗透相结合。显性的灌输教育包括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教育和正面的宣传。如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中,针对某一问题,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向,用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隐性的渗透主要在于使用隐性的方法、渗透的手段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寓于网络之中,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精神洗礼。
参考文献
[1]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M].中信出版社,2009:13.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曼纽尔・卡斯特.跨文化的视角[M].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9.
[4]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46.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7.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途径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政治改革将加速推进,也必将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规格和方式等方面出现主动的改革浪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我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经济体系也和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唯物史的观点来分析:由于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的形式所决定的,一旦外部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人们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意识也必将随之改变。
1 德育工作的宏观与微观性
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一次全新的挑战,关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以此来确保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宏观的外部环境因素综合考虑,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四点:
1.1 自觉抵制西方不良外来文化
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自从中国加入WTO后,思想道德教育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也日趋频繁,随着各类文化的流入,一些西方的文化思想也慢慢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做到能在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同时,又能有较开阔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做到既保留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又能接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优秀文化。
1.2 学会甄别筛选信息
当前是一个信息发达,社会言论极度开放的社会,在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且内容也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尽量能做到帮助学生学会扬长避短,使学生渐渐能掌握自由获取信息求知的能力,并能主动甄别和筛选,有区分的去对待优秀文化和不良思想,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3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以德治国为背景
以德治国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道德约束虽然没有法律效应,但是涉及面之广却是法律所不能相比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好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甚至杜绝未发完犯罪的发生。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
市场经济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之也使一些人的私欲慢慢膨胀,继而在以利益最大化为中心的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坚持和倡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遵守社会主义道德为基本原则,防止个人唯物主义现象的出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从微观方面来看,德育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重任也越来越大了。
2 思想道德教育的改进与拓展
由于当今社会,外在环境时刻都在变化,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想紧跟时代步伐,就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拓展,从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来进行一一分析
2.1 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要想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必须具备的,因为网络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时常出现低俗网络信息、网络暴力、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方向,因此,在这个信息泛滥的特殊时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信息接受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变得十分迫切,其次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也十分重要。因为,科学技术在政治、外贸、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均具有双重价值,学校是一个孕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地方,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的,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另外,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也是社会发展需要,更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2.2 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交融
各高校内部需要明确思想道德教育与市场经济相交融的重要性,尽心尽力的培养出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综合型人才的合作;为社会创造提供平台,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社会塑造出能适应社会调控机制的可造之材。
2.3 思想道德教育与以德治国的交融
从社会主义本质需要来考虑主,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交融是指: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以集体利益为先;在增强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将以德治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融彻底深入的各个领域。
2.4 思想道德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交融
倡导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即倡导思想道德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是一个注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但是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强调自然的和谐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要让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当然,真正到具体实施途径和方法,不同的人难免会有其不同的想法,有人注重自我修养的,教育学生爱护自我保护环境,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关心社会由小到大;有的人则希望通过关注社会这样一个大氛围的营造,倡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通道的建设,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实质上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通过校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结合来逐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有独立人格的个性,净化心灵。
3 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做法
3.1 以发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在日趋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各院校在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爱国注意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根本,在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作为整个教育模式中的主线,在引导大学生接触外来开放外界文化的同时时,还要时刻注意抑制住他们崇洋和虚无的明泽主义思想,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实处,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最后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
3.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价值在于培养大学生领悟能力,即“悟性”,使其学会更好的做事、做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而高等院校德育的方向就是要做到德育一元化,使大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社会所倡导的都是时代所能够接纳的。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社会价值,都是通过实际的付出、实际的劳动体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最大程度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就是最大量地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在进行人生观的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让大学生试着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怎样活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无数先哲们都曾做过深入的探究,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自己的想法,个人的想法领悟修为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理想教育,逐步点燃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对职业前景的无限畅想,把为自身理想的实现、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心里。因为理想激励也是一种动力,在理想的驱使下,许多人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 结束语
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是完善院校思想道德工作的新动力。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更新教育模式,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出和谐发展、个性全面、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国际型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琼瑶等.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应杭等.当代大学生道德理想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
1.学校方面的因素
一是近几年来,由于生源竞争激烈,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在文化课成绩上“零入学”,在德育考核上“零考核”。这导致了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二是大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吸引生源,紧跟市场变化设置热门专业,学生盲目就读热门专业,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专业,结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思想道德滑坡。三是学校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开发校本德育教材,并且德育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比较传统、单调,不能真正发挥道德教育的目的。
2.家庭方面的因素
上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出身于两类家庭,一是单亲家庭,一是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母爱或父爱,往往心理脆弱,自卑感强,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绝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思想放纵,自由散漫,养成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3.社会方面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正处在成长时期的中职生,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感染和冲击,社会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可见,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网络世界中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缺乏免疫力的中职学生危害极大。
二、解决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困境的对策
1.发挥学校正面主导教育作用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考核。学校应通过学生填写社会调查表,村委会、居委会和乡镇、街道办加注意见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学生入学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分制管理,与学生毕业和就业相挂钩,严把“入学关”,控好“就业关”。
(2)重视学生的特长。拥有一技之长的中职生,只要品行端正,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当今就业市场上都很紧缺。中职学校招生时应该关注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根据特长选择相关专业就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克服自卑,拥有自信,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改革德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增删教学内容,改革过去在组织德育课堂教学时,不了解学生实际而进行单纯理论灌输的学科本位思想。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出口成“脏”、躲在厕所抽烟、跟教师顶嘴等现象在中职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行为、树立法制观念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加强正确的家庭教育
一是家长要多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除了校内学习时间,学生还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家长要善于分担孩子的困难与烦恼,妥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常回家看看孩子,正确疏导和调节孩子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障碍。
二是家长要重视与学校多渠道沟通。学生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来,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引导学生的思想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通过播放积极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出版宣传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书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政府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网吧的整顿管理,让学生少上网、健康上网。
(3)动员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为中职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荣辱观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058-01
一、如何加强电力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加强电力职工的思想教育,提高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在经济建设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是提高电力企业社会服务水平的关键,更是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迫切需要。因此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围绕发展主题,突出服务宗旨,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此,仅就怎样增强电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素质谈几点肤浅的看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为将“以客户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服务宗旨落到实处,电力企业应在“抓管理,强素质,树形象,促发展”上做文章,用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和形象教育活动,以此强化职工的服务意识。
1、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职工的思想、言行、活动范围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职工是否接受普通奉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灌输的道理,不但取决于这个道理是否正确,而且取决于道理是否有用,是否利于自己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各自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层次方面、社会阅历方面等综合素质差异。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对于同等问题,同等现象的不同认识,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因势利导。
2、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层次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是由单位性质和单位机制决定的,单位职工由于在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赢得对职工自身需要的认同,即要引导职工确立共同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又要承认职工不同层次需要的合理性,努力适应和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年龄、运用不同载体,动态的引导鼓励职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为单位管理发展上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进一步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中,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3、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创新性。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职工的各种思想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靠老经验,老办法解决不了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市场经济的头脑,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正确分析职工的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内容创新等。
4、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实际工作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把实际工作的目标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单位工作的总体规划,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一起检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工作目标相一致,推动各项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5、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认真倾听职工的呼声,了解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利益要求,掌握职工思想情绪的变化,把教育职工和服务职工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职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职工最关心的具体事情抓起,做到既讲道理有办实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职工提高精神境界。
二、企业发展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辟概括,不仅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荣辱观是企业发展的“立业之本”。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荣辱观建设。
其一,激发学习的动能,使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企业员工发展的重要必修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文化沉淀的过程。我们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应主动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从而确立起高尚而正确的荣辱观。其二,激发立志的动能,使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荣辱观成为企业员工人生追求的方向。广大企业员工通过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会逐渐懂得,人生在世确实需要明荣知耻,确实需要立志。明荣知耻作为一种美德,虽然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却是个人立身处世实现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前提和条件。不同的荣辱观,决定着人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其三,激发实践的动能,使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荣辱观培养的目的在于铸造高尚的荣辱观念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贵在言行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体现工人阶级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主人翁责任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工作中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结束语:在职工队伍中倡导“建立共同理想信念,树立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过硬工作本领,培育自觉奉献社会”的高尚品质,引导广大职工发扬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和以“学习创新、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工作精神,使职工队伍始终保持了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江西赣东北供电公司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策略;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对情境教学法的一些认识和在实践中所做一些探索。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情境教学法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理性的概括。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由“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成为他人学习的环境,我们随时都在感知和接受他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二、情境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情境教学法运用基础首先在于: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认同将要创设的具体情境的类型。其次要以创设多种情境为载体,展开情境教学。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兴趣
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课程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动机的诱发是情境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情感的诱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成为教学成败的焦点。为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绪论》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引入了这样一段情境《修养是人生第一课》,通过学生自身生动的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识到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欲望和积极性。
2.铺设情境,寓教于乐,丰富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亲身感受
“寓教于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乐于学习,才能在愉快中接受教育。过去,老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以为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便可达到效果,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感到乏味厌倦,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情境教学却不同,教师可以通过铺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铺设实在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境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来铺设,教学媒体一般有:实物媒体,如现场照片,图画和相关道具等;光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等等;音响媒体如介绍某一事件的录音等,影视媒体如电影、录相等。[1]如在讲法律的内容时,我利用投影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模拟片断,让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由于是真实的情境再现,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3.情境实践,突出主体,使学生体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42-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大力推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但单纯的就业技能指导已无法满足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首要素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尤其要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及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难的现状,准确定位自己,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与政府政策激励相一致的就业偏好。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意识淡薄问题,通过在就业指导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意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
4.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业指导中,能够增强就业指导的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保障其顺利就业。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就业实际不能紧密结合
目前,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均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其职责范围主要包括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技巧的指导、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事务性工作,几乎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基本上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政工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导致不能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造成双重影响。
2.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没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和材,涉及的有关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观等方面的教育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这种教育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就业实际,使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滞后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情况却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造成了工作滞后。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大多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就定位于毕业班,没有提前准备,导致毕业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就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
三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根据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不断转变指导模式,在就业工作中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转变。一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和自我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二是在就业指导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各地区的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就业形势,充分做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思想准备。三是在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实践等环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对自身的认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非正面的、非直接的、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高校应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
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带入课堂,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所准备,进而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祖国和人民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中西部地区等国家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观念。
3.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队伍,保证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高校就业需要一支专业化的指导队伍,仅仅依靠就业指导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处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第一线,能够深入到学生个体层进行个体化指导和全程化指导,有条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就业指导理念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利用辅导员自身的条件,通过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辅导和培训,建立一支以辅导员为核心的就业指导队伍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宁.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8(12)
[2]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4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树立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明确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检验高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理论依据。所以,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
1.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首要任务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在未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证学生是国家的优秀的接班人。
2.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发掘学生中善良的因子,同时能够将这些善良的因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弘扬。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能够对不良的因子进行批判和摒弃。所以,高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人性的真善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对其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宏伟目标应该进行正确的确立,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的理想,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目标。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优秀因子。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些要求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的处事风格,诚实做人。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应该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拥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共同理想和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老师的良好示范带动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够有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斗志,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所以在高职学校内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势,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为良好的心理能够保证心境的愉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等。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比较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频频出现,这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身上学习到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并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所以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所以应该树立服务的意识。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一些为了学生的工作宗旨。这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服务与关爱并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然后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在进行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主体。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积极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单一,不适合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理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育人的新观念。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应该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来源于教材,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所有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多安排院的心理健康辅导,兼顾班级辅导。并且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跟进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给出正确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建一些绿色的网站或者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互相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拓宽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拓宽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应该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能够一味的依赖老师。老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从而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再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正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黄敏侠,公燕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以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程道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杨婕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问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6]李琴,汪永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改革是改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高校教育教学形式的改变,适当的调整教育教学方式,通过新的教学方式的植入,改变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的在主体之间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相互信息的传递和生成。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客体的地位,通过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学生作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对知识的科学性缺乏必要的学习,得到的只是系统的知识本身。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式乏力,课堂气氛不活跃以及教学内容不被学生接受、学生不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过程等难题,因此探究新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究主体之间相关系的重建,梳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模式,通过主体性相互关系理论,将教学主体关系实现重构,能够有效的实现课程教学改革。
一、传统主客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课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主客两分的地位,这种主客二分的关系定位是源于笛卡尔以来形成的主客关系模式。笛卡尔为了实现对知识的科学性的确定以及人作为认识主体地位的确定,将人的主体性高扬,作为一个认识主体的地位,周边的世界成为人认识的客体,在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客体是一个被动的被认识的对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探究,形成对于客体的认识。在笛卡尔的这种认知模式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确认,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成为人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主客关系也影响到了各种知识的构成过程中,自然也影响到了长期以来的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我国的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中,主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被确定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的地位,掌控着整个课堂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一个被动地位,其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参与过程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聆听着,以及接受者,对于知识的权威性以及知识的生成过程都缺乏必要的学习。
但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现在高校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现在社会中对于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加大的改变,不仅仅是课本教学的内容是知识,知识的生产过程也是知识,同时知识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的生产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不变的知识体系,需要在实践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生产的过程,这是现在高校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环境变化。但由于思想道德教学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滞后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长期以来都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范式,依然沿用的是主客两分的教学方式。在对一些高校学生的调查中普遍反映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方式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互动、课程教学乏力的情况,从而表现出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学习缺乏必要动力和兴趣,也不愿意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客体的的角色,甚至扮演一个课程教学过程旁观者的角色。而对教师的调查中也发现,教学面临这种教学过程,教师由于学生积极性的缺乏,教师表现出对课程教学过程控制的不积极,以及知识教学缺乏积极性,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应付的过程,仅仅是按照课本教学的传授过程,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和老师都较难满意,教学成效也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二、主体性理论
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改变传统的知识观,主体性理论最早的提出是在胡塞尔的著作中,胡塞尔提出主体性理论,是针对从笛卡尔以来形成的主客两分的传统,将主客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新界定为平等主体,以“自我”和“他我”带替代。当然胡塞尔提出的“自我”和“他我”绝对不仅仅是―个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个相互关系的改变,胡塞尔以“自我”和“他我”来替代主体和客体,强调的是两者之间关系的平等和相互的交互作用,两者之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主体认知客体,客体被动认知的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是知识的生产的过程。在胡塞尔之后,哈贝马斯将这种“自我”和“他我”关系界定为我”与“他者”,将两者的关系界定为“商谈伦理”的交互主体性关系,更加强调两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作用,以此来实现两者关系的平等和知识的相互生成。
除了胡塞尔和哈贝马斯,对于知识的概念重构也成为各种知识研究学者关注的核心,其中对主客关系的批判尤为突出的是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潮对于笛卡尔形成以来的主客两分的认知模式进行了更为猛烈的批判,并对以主客两分为基础的近代知识形成模式进行了批判,对所谓“现代性”的主客两分二元认知模式、理性传统、基础主义等宏达叙事进行颠覆性的批判。当然后现代思潮批判的核心还是主客两分的关系,强调知识形成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主体认知客体的过程,知识的形成也不是主体通过科学的认知方式,从客体发掘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各个主体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通过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将知识建构出来。当然将知识作为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认为知识只是社会建构的结构的认知一定程度上对于知识的科学性的认识有失偏薄。同时后现代的这种认知观念也会瓦解掉自身知识的科学性,自身也被作为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从而根本上否定了知识的科学性。但其中对于主客关系的批判无疑成为现在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通过主客关系的重构现在的课程教学过程完全成为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三、主体性理论视域下改革路径
在对主客关系的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以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重新认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学效能:
首先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主客对立的关系,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讲授者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权威者的角色。通过将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教师通过简单的课程设计,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简单的设计,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掘新的知识,开启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对学生而言,需要改变自身作为课程旁听者的角色,发挥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主动的参与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倾听教师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产生良好的互动,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这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旁听者,不能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也是为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参与的不积极。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个缺乏主动性的状态,通过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可以有效的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实践教学:高职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研究课题“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XSZ12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首始课程。开设“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和塑造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合格的大学生,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实践教学作为“基础”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课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指的是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基础”课理论知识为依托,通过学生对社会实际生活的直接参与和体验,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但是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一些问题依然困扰着“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普遍存在着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认识不够深刻的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基地不足。我国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三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筹措渠道不畅,是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有效展开的原因之一。四是社会实践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是由教学性、寒暑假性、勤工助学、学生自发性的开展,这些社会实践形式和“基础”课的社会实践尚未接轨,还是处于一种各做各的状态。五是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基础”课实践教学还只是处于有限度的进行中,其深度不够。六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由于没有教学大纲,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等原因,导致“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探索
为改变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本课题组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1、设立适合大班的教学模式。“基础”课重在积极开拓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设置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创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任务为趋动,以团队为组织,以专题为内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课内与课外合一的,适合大班教学的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
2、建立新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应具备的团队合作、敬业精神等诸多能力加以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基。
3、以小组为单位,摸索“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模式。
实践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适合大班型授课,而现实中教学资源有限限,又很难实现小班型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一次参与研究性学习和上台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在本学期第一次课由任课教师作如六大步骤策划:一帮助学生学生团队组建。每班级按人数自由搭配,组建8个研究性学习团队,以培养学生集体主队合作的能力。二选择任务。每个学习团队任意选择八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做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助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三资料收集。每个团队根据所选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四主题撰写。主题的撰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多种格式,以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五汇报准备。在汇报中要求使用PPT,很多学生不会做PPT,如何制作,如何操作,成为急待解决的难题,以培养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六主题汇报。每次上课留下30分钟的时间作为课堂实践教学,各班派出一个学习团队作代表,以同一个主题作汇报(6分钟为宜),进行PK,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自我展现意识。七评分与总结。在团队汇报后,老师与学生评委评分、教师点评和鼓励并指导后面的团队操作。做到成果展示在课堂功夫施展在课外,以培养学生总结经验的能力。
4、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精心设计成果展示。
(1)“学习汇报书”,学习汇报书是每个团队根据选择的主题学习性调查研究,经调查结果以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形式展现的纸质报告书。
(2)“团队亮相”,要求每个团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展示自己的队名、口号甚至是logo,还可以用各种形式展示团队成员的风格和特长。
(3)“现场汇报”,把主题的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如论文、演讲稿、散文、议论文、诗歌、心得等格式,做成PPT与大家分享。
(4)“活动感悟”,要求每个团队以简洁的语言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触,如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如何解决?解决后的心态等等。
5、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精细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每个团队主题汇报的成绩,作为“基础”课的平时成绩一半,总分为100分,此分数在学生总评中按20%计算,该团队成员成绩共享,此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学习汇报书”“团队亮相”“现场汇报”“活动感悟”四项的分值比为3:2:4:1。
参考文献:
[1]程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4.
[2]徐倩.构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汉字综合版),2001(6).
[3]柳礼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