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基本建设经济

时间:2023-06-25 16:19:40

导语:在基本建设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基本建设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 F283;F22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1-0014-05

一、引言

早在1989年,经济学家Aschauer[1]就已经注意到,诸如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他针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私人产出能增加0.39个百分点,而核心基础设施(包括高速公路、机场等) 的产出弹性甚至高于私人资本。随后,Barro(1990)[2]的研究中将政府公共支出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两部分,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生产性支出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总是将基础设施作为政府生产性支出的重要部分,由此探讨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关文献有:Dewarajan、Swaroop和Zou(1996)[3],Fischer (1993)[4],Easterly 和 Rebelo(1993)[5],Gali(1994)[6]等等。国内学者则更注重实证分析,相关研究有踪家峰和李静(2006)[7]、马拴友(2000)[8]、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9]等等。

然而,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上述文献在分析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时总采用相同的模式,即产出Y是私人资本K、科技进步A、劳动力L和基础设施(或者生产性支出)G的函数,可统一表示为Y=AKαLβGγ,实证分析中所指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即是γ的大小,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也来自于此。对于基础设施作用于产出的这种模式,以杨小凯(2003)[10]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们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基础设施首先作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或言之提高交易效率①,而后通过促进分工来促进经济增长,相关文献有:Chu(1997)[11], Zhang(1997)[12],Wen(1997)[13],赵(2005)[14]等等。新兴古典经济学设定的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很好地解释了由North(1958)[15]发现的运费比率和经济发展之间负相关以及交易部门收入比重和全社会人均真实收入同时]进的两大规律。尽管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力更强,但却难以让我们完全信服。因为基础设施的含义广泛,诸如铁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可以有效地改善交易效率,但下水道、城市绿化、污染治理、各种福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却难以和提升交易效率联系起来,这些基础设施可以直接提升人们的福利水平,但并不反映在生产和交易过程中。

基于对上述文献的考虑,本文认为基础设施至少有两种功效,即提高交易效率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这也是本文认为的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础设施越多越好,它的提供水平越高意味着私人资本的积累速度越慢,政府须努力在两者间做出选择。据此,本文建立了一个考虑基础设施同时作用于交易效率和提升人们福利水平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由此探讨基础设施最优投入问题。在构建这个经济增长模型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结论,为验证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本文采用我国1953-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借用增长模型和实证分析中的部分结果对我国潜在的最优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数值模拟。

二、基本模型

依引言所述,这里将基础设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改善交易效率的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g1);另一部分为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比如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g2)。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了简化分析,暂不考虑科技进步和人口的影响,或认为它们单位化为1。除此之外,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包括机器和原材料)交易受制于交易效率的情况,资本只有部分能最终作用于产出,于是设定生产函数如下:

y=[S(g1)k]α(1)

其中,y是总产出,S(g1)表示资本k的交易效率,由于中间产品交易的存在,每投入一元钱中能真正作用于最终产出的部分只有S(g1),其余部分为交易成本。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交易效率函数有如下形式:

S(g1)=S0rg1, 0

其中,S0表示社会初始交易效率,r表示g1对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我们假设政府的税收全部用于提供基础设施,采用尹恒、龚六堂和邹恒甫(2005)[16]的做法,抽税方法是对资本存量进行的资本税,税率为τ,且整个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财政预算平衡,因此有:

g=g1+g2=τk(3)

为了简便讨论,这里假设用于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g1=θg=θτk,假设用于提高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g2=(1-θ)g=(1-θ)τk。于是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S0rθτ)ak2α(4)

与设定生产函数一样,我们的效用函数中也要考虑到交易效率的作用,假设消费的交易效率与资本的交易效率相同,都是S(g1),即每消费一元钱中,真正得到的部分为S(g1),其余耗费在交易中成为交易成本。同时考虑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的作用,并将这些基础设施看作是纯公共物品,以对数形式表示效用函数,如下:

u[S(g1),c(t),g2]=log[(S(g1)c(t))g2](5)

根据(1)~(4)式将(5)式表述如下:

ut=log(c)+log(S0rθτk)+log((1-θ)τk)(6)

设理人具备完全预期且最大化其一生效用值,则其一生效用的现值为:

U=u[S(g1),c(t),g2]e-ρtdt(7)

其中ρ>0为贴现因子,T是效用积累期的期末。资本变化率的约束条件如下:

=y-τk-c(8)

其中表示资本k随时间t的变化量,即对t的导数,这里没有考虑折旧,为了最优化(7)式,根据(1)~(8)式,我们可以构造现值汉密尔顿(Hamiltonian)函数如下:

H=log(c)+log(S0rθτk)+log((1-θ)τk)+λ[(S0rθτ)ak2α-τk-c(9)

这一动态优化的最优解满足如下关系式:

=0(10)

ρλ-=(11)

其中表示资本的影子价格λ对时间t的导数,根据式(10)得到λ=1/c,于是有=-/c2,再根据式(11)的求解,自然有:

vc=2c/k+2αk2α-1(S0rθτ)α-τ-ρ(12)

其中vc表示消费c对时间的增长率,即vc=/c。很明显式(12)不是这个最优解的最终表达式,因为内生变量c仍然在决定着自身的变化率vk=/k,为此我们还要借助式(8),根据式(8)并结合式(3),资本的变化率vk=/k表达式如下:

vk=/k=(S0rθτ)αk2α-1-τ-c/k(13)

在一个动态均衡中我们必然有v=vc=vk,我们可以称v是共同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于是我们可以利用式(13)求解出内生变量c,再将c的表达式代入式(12)求解出v,结果如下:

v=-τ(14)

根据(14)式,为了达到最大的经济增长率,使用一阶条件,最优税收比例 的表达式为:

τ*=[α(1+α)(S0rθ)αk2α-1](15)

从(15)式可以看出,从私人资本那里收取的用于提供基础设施的最优比例τ*取决于私人资本k及其产出弹性α、初始交易效率S0、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占全部基础设施的比例θ及其对提升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r。该最优比例随着S0、θ、r的变大而变大,由此可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S0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θ、r较高,于是税率的高低并非因为发展程度而有差别,是多因素的结果。 得到了(15)式之后,相应的最大(或称最优)共同经济增长率v*也就被决定下来,见式(16):

v*=[(1+α)(S0rθ)αk2α-1](α-α)-(16)

由(16)式,最大的共同经济增长率v*最终与S0、θ、r的变化方向相同,与ρ的变化方向相反,随着k的不断积累,v*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当α0.5时,v*逐渐变大,在此,我们姑且妄言之为 “私人资本产出弹性的0.5法则”。以往的实证分析中一般忽略交易效率的问题,所以往往低估的资本产出弹性(因为购买中间产品耗费的交易成本间接阻碍了资本转化为最终产品,而现有文献只是直接用资本和产出进行计量分析,所以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即便如此,许多文献还是得出了我国资本产出弹性大于0.5的结论(赵志耘等, 2006[17];马拴友, 2000[8]),于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我国的资本产出弹性要高于0.5,最优的经济增长率会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变大,这也是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的一个解释。

三、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我们曾以交易效率为媒介,探讨了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但在实证部分,交易效率却难以衡量,为此我们只能采用较变通的方法来从数字中探究文章基本逻辑的正确性。大量的基础设施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但鉴于实物指标之间难以统一的计量标准放在同一个计量模型中,且文中数学模型也主要考虑提供基础设施的支出流量,所以这里采用相应的财政支出作为变量。根据前文的数理模型,对产出有影响的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而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没有产出效果,所以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观察相应财政支出和产出之间是否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文中还同时指出,考虑交易成本时,资本的产出弹性应高于现有文献的估计结果,这里也要对此进行验证,采用的方法是回归分析。

(一)相应财政支出和GDP的Granger因果检验

这里选用的数据是中国大陆1953~2005年的GDP和财政支出数据,我们采用1990年价格为基基价格对所有年度数据进行了处理以避免物价的影响。对财政支出作以下处理:将基本建设支出、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行政管理费合并为一类,称之为改进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支出trexp;将政策性补贴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合并为一类,称之为福利性基础设施支出welexp①。为了避免数据大小的过大差别,我们将上述GDP、trexp、welexp分别取自然对数为lgdp、ltrexp、lwelexp。下面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依据的原理是:如果加入变量x对于预测y变量的走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显著的增加了回归方程解释变量y的能力,我们就认为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x不是y的Granger原因,这样我们可以讨论双向影响关系。但在进行Granger检验之前,我们需要验证变量间是否协整,为此我们需要先对三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所谓单位根检验即是指检验变量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的过程。平稳序列将围绕一个均值波动,并有向其靠拢的趋势,而非平稳过程则不具有这个性质。使用软件EViews5.0得到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序列lgdp、ltrexp和lwelexp的单位根检验

由表1所示,使用两种检验方法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表明三个变量的原始数据非平稳而一阶差分(大写字母D表示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于是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变量序列之间的协整关系是由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在于,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这一检验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序列X1t,X2t,…,Xkt都是d阶单整,存在一个向量α=(α1 , α2 ,…, αk),使得Zt =αX~I(d-b),其中b>0,X=(X1t, X2t,…,Xkt)',则认为序列X1t, X2t,…, Xkt 是(d,b)阶协整,记为Xt~CI(d,b),α为协整向量。针对本文而言,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同阶单整变量,则可能协整,所以前文中我们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是否具备协整检验的前提。协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满足协整的经济变量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太远,一次冲击只能使它们短时内偏离均衡位置,在长期中会自动恢复到均衡位置。这里使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Johansen协整检验,其基本思路是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系统回归构造两个残差的积矩阵,计算矩阵的有序本征值(Eigen value),根据本征值得出一系列的统计量用以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协整关系的个数,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特征根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从P值可以看出,均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变量lgdp和ltrexp、gdp和lwelexp具有协整关系,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十分敏感,同时为保证一定的自由度,所以这里选用的滞后期为1~3,具体结果见表3:

表3.总产出和两类基础设施支出的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3中的P值可以看出,滞后期为1~3时,lgdp和ltrexp一直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但lgdp和lwelexp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滞后的lwelexp对lgdp的走向不具较强解释力,但ltrexp却具备这种解释力。这个结论证实了前文数理模型中基本逻辑的正确性,即提升福利的基础设施没有生产特性,而提升交易效率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出。

(二)提升交易效率的支出、资本存量和产出的回归分析

由于没有考虑交易成本,所以现有文献应当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此这里有必要对这一结论进行验证,鉴于交易效率难以衡量,我们将产出函数也就是前面的(1)式取对数如下:

log(y)=α[log(S0r)+log(g1)+log(k)](17)

根据何枫等(2003)[18]估计的2001年左右的资本存量k的估计值是19万亿(以1990年为基期价格),再加上前文对交易效率的定义有S(g1)=S0rg1

lgdp=0.681×(-1.596+lk+ltrexp)

t(37.28)(-6.50) (18)

R2=0.965R2=0.964AIC=-0.11SC=-0.039

从上述估计结果来看,与(17)式相对应, log(S0r)=-1.569果然小于零,中国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81,远远高于赵志耘等(2006)[17]估计的结果0.56,也高于孙琳琳和任若恩(2005)[19]的估计结果0.49,还高于马拴友(2000)[8]的估计结果 0.65,从而验证了前文理论模型中的结论。同时由于log(S0r)=-1.569,说明S0r=0.2083,如果我国的初始(不提供基础设施)时的交易效率为0.5(经验值)的话,基础设施对交易效率的作用系数为r=0.417。

(三)对中国最大经济增长率的数值模拟

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到了数理模型中较为重要的参数S0、r、α的大体取值情况,因此可以藉由(16)式对中国的理论最优增长率进行模拟,以探究本文数理模型的解释力,相关变量的取值如下:S0=0.5,r=0.417,ρ=0.04,α=0.68①,使用的软件是MATLAB6.5(见图1)。

图1、原始经济增长率和模拟经济增长率

从图1可以看出,本文的模型对部分经济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对经济大体走向有较强的预见性。这一模拟结果再次证实本文关于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的假定至少是符合逻辑和贴近现实的。从模拟图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模拟的最优经济增长率不再表现出明显的高于现实增长率的情况,由于本文主要考虑的是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以这一结果反映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执政能力的快速提高。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考虑交易效率的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基础设施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即基础设施可分为两

部分,一部分通过改进交易效率而作用于产出和消费,另一部分直接提升福利水平。实证分析中我们采用相应的财政支出检验了这两部分基础设施对产出的作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论显示提升交易效率的部分基础设施和产出互为因果,而直接提升福利水平的基础设施和产出间没有因果关系。数理模型还揭示出,最优经济增长率v*取决于两类基础设施的比例关系θ、初期交易效率S0、基础设施的交易效率系数r、效用的贴现因子ρ、资本的产出弹性α、资本存量k。在影响v*的诸多因素中,起正向促进作用的是S0、θ、r,起负向作用的是ρ,α和k对v*的作用不确定,但存在一个 “资本产出弹性的0.5法则”(我们暂称之):随着k的积累,当α0.5时,v*逐渐变大。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结论,在考虑交易效率的情况下,现有文献应低估了资本的产出弹性,为此实证部分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68,明显高于相关文献的估计。在实证的最后部分,本文根据数理模型的结论并结合实证分析的相关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本文的数理模型对经济波动有一定的解释力,对经济走向有足够的预期。数值模拟的结果还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模拟的最优均衡增长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很小,证实了政府工作效率的快速提高。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当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时,加大提升交易效率类基础设施的投入比例是明智的选择。正因为现有文献少有考虑交易效率的作用,所以对资本的产出弹性有低估的趋向,于是进一步加大私人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仍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数理模型所揭示的结论来看,一个国家的税率决定(仅考虑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功能时)至少是由初期交易效率、基础设施的交易效率系数、资本的产出弹性和资本存量等诸多因素决定的,直接以“发展阶段”来衡量我国的税负并与相关国家进行比较显然缺乏足够的考虑,为此政府应仔细衡量相关因素的大小以确定合理的税负来有效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9, (23): 177-200.

[2]Barro, R. 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03-125.

[3]Devarajan, S., Vinaya S. and Zou, H.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6, (37): 313-344.

[4]Fischer, S.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84-512.

[5]Easterly, W. and Sergio R. Fisc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 417-458.

[6]Gali, J. Government size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4, (38):117-132.

[7]踪家峰,李静.中国的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J].统计研究,2006,(7):18-21.

[8]马栓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

济科学,2000(6 ):21-26.

[9]郭庆旺,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

与经济管理,2006,(3):42-47.

[10]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3:103-104;314-316.

[11]Chu, C.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Size: Formalizing the Theory of Ester Boserup[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294―304.

[12]Zhang, J.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997, (1):

236-245.

[13]Wen, M.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7, (1):191-206.

[14]赵.交易效率:一个衡量一国交易成本的新视角[J].上海

经济研究,2005,(11):3-14.

[15]North, D. Ocean Freight Rat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58, (18): 537-555.

[16]尹 恒,龚六堂,邹恒甫.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回到

库兹涅茨假说[J].经济研究,2005,(4):17-22.

[17]赵志耘,刘晓路,吕冰洋.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06,(6):5-11.

[18]何 枫,陈 荣,何林. 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

经济学家,2003,(5):29-35.

[19]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

世界经济,2005,(12):3-13.

The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Transaction Cost and Economic Growth

Luo Yongmi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第2篇

从笔记本电脑诞生开始,就衍生出两个派别:一个流派注重性价比,希望以规模效应占据普及市场;一个流派注重技术、工业设计,希望让笔记本电脑成为精品。目前,笔记本电脑的品牌占有率有集中的趋势,联想、戴尔、惠普、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证实了规模效应的威力。不过,当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此时,两个流派就需要互相学习。

提到笔记本电脑的技术和设计,日系品牌的地位不容忽视。4月,富士通、东芝先后了其春季新品。这些新品各具特色,或重视影音性能,或重视轻薄便携,但都突出了其优秀的设计。不过,较之前一些旗舰产品,这批产品在注重设计的同时,也把握好了度,并没有因为追求极致而使得产品价格过高。

轻薄与性能的平衡

几年前,东芝等品牌一直致力于让笔记本电脑更加轻薄,并不断刷新笔记本电脑重量和厚度的记录。不过,这些轻薄如羽毛的产品若要兼顾性能,必须采用特殊设计和材质,成品价格动辄万元以上,很难走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东芝和富士通的新品笔记本电脑同样注重便携性,但同时也兼顾了性能和成本,因而更受用户的青睐。

富士通LIFEBOOK PH771就是一款性能与便携性兼顾的产品。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在12英寸、1.38kg的机身内容纳了高性能的英特尔酷睿i7处理器和DVD刻录光驱,使得产品既方便携带,又能胜任各种应用需求。另外,这款产品的光驱位采用模组设计,还可以更换为扩展电池、微型投影机等组件,更为灵活。富士通另一款产品,1.4kg的LIFEBOOK PH701较PH771配置略低,也没有加入可更换的模组设计,但价格更为亲民。

东芝Satellite R800同样是一个均衡的产品。去年,东芝为笔记本电脑25周年推出的纪念机型Portege R700曾将14英寸、搭载英特尔酷睿i7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重量做到了1.39kg。作为更为亲民的Satllite系列的产品,R800没有创造纪录,但作为全内置的产品,东芝依靠高强度塑料材质和风道设计将这款笔记本电脑的重量控制在1.99kg,同时兼顾了较低成本和较高性能。

产品种类更有针对性

无论是东芝还是富士通,都将“个性”作为产品的重要着眼点之一。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 环境 社会健康 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走上了西方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却付出了太大的代价,环境与社会健康成本过高。为此,我们已经认识到要实现经济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转型,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在以往的经济增长的指标衡量中,人们仅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创造的税收收入等,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这些指标增长的成本,依靠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来创造的经济增长,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成本过高,者恰恰违背了经济增长的初衷,为人带来更幸福的生活。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中的污染物的排放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工业三废的排放,污染了大气,增加了大气中PM2.5的含量,雾霾现象日益严重,诱发多种呼吸道疾病,污染了河流,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流,使河流中的化学物质超标,影响河中鱼类的生长,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所以,由于经济增长的指标评价过于单一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得健康成本很高,影响了居民的生理健康。

第二:经济的增长影响居民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改变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的生活节奏和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紧张,焦虑的心理也在增长。人们常说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以前好了太多,可是幸福感却在下降,这就是因为由于单一追求的经济,而忽视对居民幸福感的培养和保护。并且,人们的物质条件在表面看来是比之前好了很多,然而,生活方式其实也许并不比之前健康,之前人们担心的是温饱问题,吃的东西大部分是天然无公害的产品,现在在科技的发展下,生产出的产品加了太多的化学因素,产品的化学成分高,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还有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越来越好,大鱼大肉,又不注重运动,三高人群越来越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加班几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生活节奏下,很多人并没有因为物质的满足而感到快乐,相反,会变得紧张,焦虑,甚至贪婪。

二、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利弊分析

经济增长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

第一:经济的告诉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好处。经济的增长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医疗水平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我国的居民的健康更有保障,医疗体系不断完善,保护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增长也促进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单位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总之,有了经济基础作为支持,居民的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保护都有所进步。

第二:经济增长带来的弊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因为经济的不合理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生活幸福感下降。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幸福感的下降表明居民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增长而产生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幸福感,所以从根上说,我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根本的目的,这也是由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合理导致的。并且经济的增长除了要看产出以外,也应该考虑投入,也就是要看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依靠着资源优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却没有看到成本,同样一个简单劳动力,在国内和在美国的工资可能会差好几倍,我国的一些珍贵资源按照白菜价出口到国外,成为世界工厂,所以在成本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浪费了资源,并且,很多产品出口也是依靠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对资源和劳动力都带来了浪费。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前期浪费了太多的资源,环境也严重污染,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也给我国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经济增长成本太高。

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健康的影响有利有弊,并且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都不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弊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和健康成本普遍偏高,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方式需要改进,这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张模式是分不开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更好的发展了。

三、降低环境和健康成本的方式

为了降低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本,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采取以下措:

第一: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完善环境保护法的制定,监督环保法的实施,加强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度,严格监督工业企业的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国家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的衡量机制,在经济发展的考核中,加大对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考察,引导和督促企业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改变粗放的,依靠浪费资源额破坏环境取得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惠及子孙后代。

第三: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用科技改变生活。在我做的经济发展中,资源的利用率,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高,就是因为忽视了科技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该加强科技投入,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

第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除了在各个技术领略有成就的技术人员外,也应该重视在环境保护,生产方式优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找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得出正确的发展模式,现在我国已经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路线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努力降低环境和社会成本。

第五:促进内需。我国的经济增长由出口,消费,投资3部分组成,应该大力发展3驾马车中内需的作用,通过扩大需求来带动生产,实现我国的发展。拉动内需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光环背后,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事实,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部分来依靠牺牲资源,破坏环境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健康成本偏高,需要我们转变一下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考虑成本,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而不是单纯的看经济产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政府应该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对污染企业严格监督,引导高污染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吸引优秀人才,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健康增长。

参考文献:

第4篇

中国建筑本身是一种确确实实的空间存在,然而在深层次的文化析学与审美中,这种“实在”却能唤起一种时问意识与时问感受,它避免了建筑单体突兀的分立而走向合一(即建筑群体组合)呈现出无始无终的时问型的“运行”,称得上是“时问进程的流动美”。室内外空间环境也正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是时问的函数,离开了时问,其意义也不复存在了,时问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室内外空间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室内外空间环境在时问的刻度上消耗自身又创造自身。时问是绝对变化的,不存在减速或停滞的状态,它与空间发生作用,即产生“景随时迁”的机会性变貌,致使人与空间的相应关系也在不停地产生变化。昼夜更替、阴晴雨雪、四季交替乃自然界不断更迭,不断发展的规律,其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景致,在室内外空间中留下了绚烂的笔触,使人感受到时间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说,白昼和黑夜的交替是给人的最直观、最频繁、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时间体验形式。室内外空间环境在白天与黑夜不同的时段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给人的感觉自然也有所差异。

一、 白昼中的室内外空间

白天,一切都暴露于天光之下,一览无余,所有的物体都呈现出自身原有的形态和固有色。对于室内外空间而言,白天所利用的基本上是自然光源,自然光即昼光,昼光由直射地面的日光、散射天光和环境的反光所组成。自然光源主要是日光,日光的光源是太阳。室内的自然光源是与建筑设计相结合而形成的照明模式,它主要满足室内自然采光的使用功能要求,保证室内光环境的空间及表面等效果。自然采光方式的形式如何,对室内光环境的气氛影响极大。它首先包括了光气候与采光的要求,其次包括采光口的大小、位置、形式、材料和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包含运用自然光处理的技法以及进行自然光的控制和调节等。自然光在环境中的空间效果是研究光的方向性的作用与效果、光与室内空间立体感以及光与室内空间开敞感的问题。所谓自然光的方向性即室内采光口的位置和朝向,同时还有光线的移动,即随着日出日落,光会在室内留下轨迹。在室内环境中,光的方向性对室内的功能、室内的空间以及人们的心理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被照射到的室内空间中,光的不同方向、光的远近、强弱等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清晨一缕温馨的阳光划破朦朦晨雾投射到地面上时,为室内空间带来的是温暖与清新,入射角较大,空间中物体的色调柔和,仿佛一切都刚从睡梦中醒来一般;午间的日光强烈而明晰,入射角较小,处于直射状态,将室内空间的轮廓勾勒的一清二楚,色彩清晰而艳丽,真实的呈现出空间的形态和色彩;夕阳西下,傍晚时分的日光映射出绚烂的天光,在室内空间中呈现出多彩而妩媚的色彩,入射角也较偏,室内空间中带有淡淡的朦胧,一切都罩上了一层暖色调。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如正面照射、斜向照射、逆向照射、顶部照射以及底部照射可强化或弱化明暗对比,增强室内空间的可见度,产生丰富的立体空间感。

白昼,自然光对于塑造外部空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辨识空间中物体的形态、立体感、色彩、材质等都需要借助于自然光。自然光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主要是室外空间中的顶部的设计。如半通透的织物或叶子组成的格网;也可以是横梁,厚板或钢筋混凝土,可以是多孔的穿透或百叶窗式的。不仅能控制阳光,也能通过自身的透明度或悬垂的限度来控制光线的质与量。为了创造出理想的空间光影效果,需要利用光线的特性,如色彩上,光线可以改造成珍珠色、乳白色、琉珀色等各异的颜色;强度上,光线可黯淡、柔和、透明,或明亮、耀眼、刺目;光的运动,可直射、可穿透、可跳跃、可闪烁、可一泻千里、可缓如溪流等。因此,在自然光的作用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现象,有斑斑驳驳的光,柔和、刺目或耀眼的光,探索的、反射的、朦胧的、闪烁的或发亮的光,富有意境的、幽暗的、萦绕不去的或神秘的光,温馨的、诱人的或令人振奋的光,使人放松、高兴的光等。

二、 黑夜中的室内外空间

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空间设计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并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倍加青睐拥有一个良好的开放型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即有着完美合理的空间形式、精致优美的环境功能,符合人们的行为特征的居住区空间环境。而优美独特的人性化设计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房地产追求的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城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也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体现当地居民传统文化、创造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人性化”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发展,在人居空间环境方面更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再到居住区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转变过程。花钱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新目标。居住区环境设计本身是为了人,居住区环境人文主义研究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而“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出发创造合理的居住区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根本,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中心,其重点应当是人,而不是物。

以人为本环境空间的营造就是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以及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生态需求,实现人对自身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其形式上表现为物态的空间环境,是居民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有机统一的综合网络系统,从某种层次上说,它即是居民生活愿望的物化表现,又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化表现。因此,小区设计者应当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如景观绿化、残障坡道等设施的布置,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行为活动,传达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爱,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因此,改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提高户外活动交往空间的质量,给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以人文关怀,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建筑规划,环境设计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2]。同时,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还要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提供丰富的环境景观,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人的一生几乎有2/3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渡过的,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居民对居住区环境有生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的基本要求;社会交往和休闲、审美的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而社会交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社交关系或社会联系才是人的本质[3]。

通过观察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住宅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质量,舒适度也得到提高,物质价值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户外的空间环境质量、文化内涵、人文关怀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出现很多问题,总得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

1、随着居住区工程量的增加,建筑设计单位逐渐重视小区的设计,但着重的是建筑单体的设计,户型、室内空间的利用、平面舒适度等,却忽略了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整个居住区没有了合理的空间环境划分,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没有划分成合理规模的组团群,导致了居住区规模与公共空间规模的不适应。有位社会学家曾指出,家庭之间相识程度愈深,建立和谐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当住户在8—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100户时,住户仅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

2、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住户对居住区公共交往活动空间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动的内容也都有不同的选择,规划设计的交往活动空间在位置和内容上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让居住区公共交往环境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闲乐园。而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环境规划中,迫于用地规模的限制,将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的空间,诸如老年人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皆不明朗,且用地局促狭小,缺少较大的铺地或广场供居民健身休闲使用,影响了居民的活动积极性,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3、 私密空间满足了个人空间的需求,使社区居民的个人空间得到延展,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本性。社区庭院的规划,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分析居民的特点,以满足其对空间类型的需求。很多居住小区规划中,公共空间过于集中,使公共空间内一览无余,且公共空间规模有限,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场所,供居民独坐思考之用。空间的局促看似可以增加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但由于私密性、领域性、控制感的不足反而会减少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减少人与人的交往,使居民的社会联系减少,不能够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心理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居住区为追求不合理的艺术效果,动辄就是几百米的长轴,大面积空荡的草坪绿化,高密度高层的楼群,在尺度上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压抑,但重要的是使户外活动的人群失去了私密性。

4、由于居住区开发房地产商规模大小不同,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做不到统一的合理化。国内比较出名的大的房地产商像恒大、万达、河南地区的建业、正弘等所开发的小区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就是停车方面的问题,以上房地产商所开发的小区大多采用地下车库的集中停车,这样就解决了人车在小区内混行的问题。(如图2.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的很人性化,入口广场采用人行入口与车行入口独立设置的交通系统,阻止了车辆进入小区内部景观空间的可能性,很好的保证了小区景观休闲空间的安全性。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小区由于规模的问题仍采用的是地面停车,楼前停车,居住区内的生活环境被大量的机动交通干扰(交通安全、污染、噪声等等),而且路边行人的突然行为也会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就降低了汽车的交通效率。这样小区的交通就复杂化了,使在居住区户外空间活动的人们有了这一方面的阻碍,而且车主直接将车停在楼前也减少了车主人群的户外活动的参与时间量,进而减少了社会交往,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

5、居住区空间环境中文化因素的缺失。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目前的居住区从南往北,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空间环境并无太多的变化,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在南方适用,经过不多的改动同样在北方也适用,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居住区中的景观绿化也缺乏人文情调,往往是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绿地、景观与景观的堆叠、缺乏主题的广场、没有连续性的失去灵性的水体、生硬的铺地、贯穿居住区的长轴线。(如图2.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空间尺度太大,空间没有围合感,人们可以对此空间一览无余索然无味,缺乏人文内涵。为了美观而设计环境,缺少了自然的气息,使人无法与环境产生心理共鸣,虽然身处美景却难以心旷神怡,虽然室内环境舒适安逸,但室外空间环境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环境对人正面的影响会显的很微弱,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会失去亲密感。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和美的需求[5]。

1、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绿化空间环境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应逐步趋向分散的组团绿化和集中的居住区公共绿化发展,在小区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健身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结合,加强小区景观的整体性和个性化;而在组团或宅间绿地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独立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综合设计,品种也应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体量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给居民的交流带来便利。(如图3.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中树木在立体层次上的配置比较合理,不但很好的起到遮阳的作用,而且树冠下方有2.5米左右的空间可供玩耍与散步。并且其尺度较为适宜。居住区主干道旁以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同时也起到了阻挡视线的作用,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定下了基调。同时配合灌木和草,增加绿化的层次,避免绿化的单调给居民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应避免种植一些会产生季节性飞絮的植被,因为植物的飞絮可能会引起居民呼吸道的疾病或者一些过敏反应,并且给居住区的卫生、整洁造成负面作用。

因此,居住区室外空间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居民的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人为的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尽量减少破坏环境,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适应地方气候特征的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营造出居住区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音的干扰、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绿化环境。

2、营造安全亲切的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

人作为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定义一个人,往往是以其社会关系来定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在家中呆久了往往会有孤独,烦闷,压抑等不良情绪,这是由于缺乏社会交往和户外活动造成的。在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定义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6]。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空间质量的影响,所以居住区空间交往环境的设计就显的特别重要。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室外活动的几率是与处在户外环境的时间总量成正比的,合理的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使居民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参与活动产生交往。首先是居住区步行道路,宅间道路、绿化环境道路的宽度要合适,过窄就会造成双向通过的拥挤,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排成一线通过,加上心理的焦虑,很难产生交流。道路的宽度应该使来往的人流能自由通过,没有拥挤感。目前国内的居住区规模所设计的步行道路的长度居民基本可以接受,对于较长的步行距离可以通过步行空间的处理使居民的感觉距离缩短一些。比如道路两旁优美的环境,曲折变化的道路,道路连接处的景观节点等,可以使步行人群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漫长,乏味的步行充满变化。(如图3.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设计,弯弯曲曲的小路配上有韵味的景观小品,路旁绿化的设置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提高步行空间的质量。步行的线路设计也要根据人的心理,在没有严格的秩序规范下,人们都爱抄近道,线路的设计不能使人到达目的地,绕圈子,可达性的降低,这样的线路设计是不成功的,降低了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负担。另外给人创造舒适的驻足停留、小坐休憩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时间,提高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如;可让人依靠的柱子、可让人依扶的栏杆、可让人坐的绿化带台阶、软性的边界、领域标志物的设置等都可以使人的私密性得到满足,交往起来感到更安全、更亲切。

3、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无障碍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顾及到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居住区室外无障碍设计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7],这个群体由于生理的原因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敏感,更渴望参与到交往活动当中。不仅建筑中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户外的空间环境也不能阻碍弱势群体的参与。台阶的设置要恰当,有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有坡道,硬化的道路铺砖需要平整,鹅卵石、砂子、碎石及凹凸不平的路面对于通过有困难的人群是不合适的。空间的标识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于特殊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坡道的扶手的高度、水体边界的栏杆,道路可达的指示牌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特殊人群心 理上的关怀。(如图3.3)郑州怡丰新都汇居住区的平台设计,根据平台的使用性质,与平台使用者年龄分布状况结合,在平台的周边设置了高度适宜平台周边的栏杆并有玻璃挡板的栏杆,体现了对老年人和婴幼儿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总之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法给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信息,使有障碍人士拥有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

四.结语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温斯顿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居住区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围绕建筑而做,而应该把人这个主体放在中心的位置,以人为本,充分显示人文关怀。通过对居住区街道、步行道路、绿化景观等的细节营造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使居民不仅在视觉感官上愉悦,而且使居民在户外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增加,同时使居民交往和私密感得到满足。总之,人人都参与的空间环境才是成功的空间环境,人人都满意的空间环境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9-41.

[2]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陈勇,陈斌,邱晓光,等.“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0.

[4]陆忠君.浅谈健康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文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9.

[5]胡仁禄,周燕珉,等.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39.

第6篇

走向世界: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突出矛盾的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循环经济被看好并逐步实践和应用,请概括地谈一谈循环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式?

张: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全过程控制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随着环境保护不断深化而被国际社会确认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式和新的技术范式,代表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前沿。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无害化为基本特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经济性,表现形式是物质循环,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文化理念是生态文明。全球出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生态蜕化的严峻形势,使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探索新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模式,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努力推进循环经济作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态环境就更能发挥经济增长的战略作用,自然界就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源环境支持。循环经济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实现生活福利升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走向世界:就目前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治本之策。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用科学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科学发展积极地体现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其根本还是发展,但表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要努力推进环境优先的理念,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经济以高速度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新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消耗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果我们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到2020年,们要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世界环境保护的历程表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8000-10000美元,韩国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人均GDP5000多美元的发展阶段,环境状况总体开始好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转型期,要避免和防止发达国家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就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转变增长方式,逐步抛弃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运行机制,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来设计经济社会活动,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环境问题就能在发展中得到有效解决,有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走向世界:受固定生产模式的制约,传统的经济关系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循环经济的发展,应该处理好这个矛盾,推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张: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循环经济作为当 今环境保护的高科技,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丰富和发展了环境保护的内涵。中国环境保护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污染防治主要是点源和流域的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仅费用高,见效慢,而且企业负担重,工作推动难度大,环境监管被动,执法效率低。

2000年中国提出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使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治理转向防治结合,保护与建设并举,环境保护的职能进一步拓展。后来,国家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规范和指导经济社会活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实现由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由单一治理到综合防治的转变,由事后监管到事前监管的转变,促使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能由末端治理转变为总量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变被动执法、行政调控为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强化法律监督与主动为社会服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环保工作效能。循环经济是新时期新阶段环保理念的经济体现,这种在本质体现了环境保护宗旨的先进经济模式,推进着各种环保意义上的高科技在各种环节上应运而生,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集中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高科技。

走向世界:在发展循环经济当中,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到山东省,准备如何为循环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朝阳事业,体现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涉及到各级各部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东2000年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逐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系统推进体系,即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为单元,拉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在社会区域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坚持把企业的发展定位在低消耗、高效益、无污染上,实施了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创建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各类循环经济试点,以及生态市(县、区)的环境友好战略。培育了鲁北化工、潍坊海化、泉林纸业、青岛啤酒厂、黄岛电厂、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市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

下一步,山东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保执法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将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改变部分地区存在的“企业排污、社会买单、群众受害”的现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强化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对建设项目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加快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支持企业全过程控制污染。三是严格环境政策和环境准入标准。鼓励低消耗、轻污染、科技含量高而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行业的发展,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对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四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制淘汰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淘汰。五是继续开展系列创建活动。综合推进“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及带有循环经济细胞工程的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生态居住小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用典型引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走向世界:在前面您提到循环经济文化理念上是一种生态文明。能解释一下它的内涵吗?

第7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 经济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 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企业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企业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健康的企业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 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企业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企业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企业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3 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

企业对人的约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约束,如企业规章制度;另一种是内在约束,如作为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经营战略。

4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

企业文化的创新,不仅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且还会推动企业制度的创新和经营战略的创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员工行为应该规范,即要求员工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企业的制度及企业的经营战略,有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思想是人的内在约束,这种内在约束就是企业文化。只有在这种内在约束起作用的条件下,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实行。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经济文化建设研究。

1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客户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2 运用以人为本原理管理企业。一要树立"企业即人"的思想。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管理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把树立员工的自主意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二要树立"企业为人"的思想。"企业的价值,就在于促进社会的繁荣,使社会和全体人民脱贫致富"。办企业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企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搭建一个施展才艺、谋求发展的管理平台,加速员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通过员工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企业最大的社会价值。三要树立"企业靠人"的思想。"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办企业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员经营",激发员工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和主人翁积极性,把员工的敬业精神内化为在岗奉献的具体行动,为企业尽职效力,积极奉献,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3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没有团队精神的支持,团队不能成功,个人也可能失败,团结协作是完成工作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团结协作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可以促使个人的进步,加快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强调平等原则、团队精神、民主管理,良好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的主管更应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当好表率,与员工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相让、相知,员工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体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亲密和谐;员工与企业之间应形成相互依存、文明和谐的有机联结。

三、结束语。

以人为本,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以企业发展为根本,以员工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为基础,导入企业使命、宗旨与价值理念教育,培育体现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结合时展要求,培养员工诚信务实、竞争创新、团结进取、敬业服从的意识和理念,建立价值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鼓励员工走专业化成才、事业化发展的道路,借以激励员工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形成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动力。

第8篇

《意见》指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两个“有利于”意味着长江经济带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空间的拓展,意味着需要提高长江经济带的运输与物流效率,并相应的降低物流成本。如果运输效率没有提升,成本没有降低,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多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8%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6.8个百分点。我们不仅比发达国家高(比如美国是8.5%,其人口密度比我们小很多,物流成本应该比我们高,但实际上却比我们低很多),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砖国家相比也偏高(比印度和巴西分别高5个和7个百分点)。具体来看,运输、保管、管理三项费用中,管理费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最大。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运输费用占GDP比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倍,保管费用是2.2倍,而管理费用高达6.9倍。这种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将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里结合上海的情况,主要谈两点:

一是加快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为长江经济带服务。从2000年到2013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 440万吨增长到77 574.57万吨,国际标准集装箱淄铝看561.2万TEU增长到3 361.68万TEU,分别增长到3.79倍和5.99倍。基于上海过去货物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趋势,以及制造业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定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来判断,未来上海海港口货物和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根据我们对世界发达国家港口集装箱淄铝康墓鄄欤大多数港口只是增长缓慢,并没有完全停滞,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全球运输需求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上海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量的增长趋势还可至少维持到2030年左右。我们预计,在2018年左右,上海港口集装箱淄铝拷达到4 000万TEU;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6 000万TEU然而,目前关于上海港集装箱淄铝康脑龀つ勘晟写嬖诓煌意见的争议。如《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2013年版》中提出“港口设施能力满足3500万TEU以上规模的发展要求”,并没有提出更加具体的数量目标,同时强调了“集装箱水水中转比重超过5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对集装箱淄铝吭龀す快造成地面交通压力过大的担忧。 。2030的以后的增长将趋于平缓。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规划未来上海港口的发展空间,如大洋山方案与横沙岛―长江口方案的取舍等;同时,还需要大力发展江海中转。

二是发展铁水(铁路―长江水道―远洋)联运,为长江经济带服务。目前我国物流成本高的一个原因是铁路运输占的比例较低,如海铁联运,中国仅为2%,相比之下,美国达40%。长江黄金水道比较薄弱的环节在于不同方式的周转,比如铁路到长江、远洋每一个环节的中转都比较薄弱。要大力发展铁路干线网络与支线网络,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多式联运枢纽。此外,长江上游航道条件相对较差,三峡和葛洲坝电站对通航有一定影响,可通过铁路将上游的货箱运到宜昌或武汉,然后与长江水运衔接。

当然,降低物流成本还涉及一些软件方面的问题,如长江流域不同行政区及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机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合作,中央部委、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地府企业的合作等。另外,通过税费改革降低物流成本也很重要。

第9篇

关键字:建设方;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精细化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单位成本控制是在质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投资决策、规划设计以及建设项目实施,将工程项目始终控制在成本批准的范围;通过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设方工程造价作为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动态过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工程项目投资更加复杂。随着房地产开发迅速发展,为了有效保障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不同类型的调控政策,通过成本控制方法,增强设计阶段经济合理性以及成本精细化控制,从而提高建设单位经济效益。

一、建设方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特点以及现状

(一)建设方设计阶段的特点

在项目建设中,工程项目建设主要包括项目评估、决策、设计以及实施阶段,设计阶段作为建设方成本控制的重要阶段,当工程项目立项后,设计部门通过理论知识以及实际考察,将设想和决策转换成现实。通过技术性文件,将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具体运用到精细化控制中;由于几何尺寸、装修标准以及工料机配备对项目建设投资的影响,通过建设标准和规模,在明确项目投资的同时,对成本控制进行精细化控制。根据实际资料显示:设计阶段直接影响项目投资的70%以上;通过施工管理以及技术实施,保障成本投资。因此,建设工作开展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本控制特点(如图一),做好项目决策和设计。

在项目建设中,设计阶段作为施工建设最难把控的过程,不同的设计单位和人员,在不同的时间拥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方案,由于设计人员技术知识、单位资质以及个人经验不同直接影响建设单位设计方案;从而影响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在实际建设控制中,为了保障项目质量、目标以及投资规模,建设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增强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管理,在强化思想理念的同时,提高建设方精细化成本控制。

(二)建设方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很多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建设方重视度不够,普遍存在着“重施工,轻设计”的现象。由于业主方不能正确认识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意义,在降低经济费用的同时,不能将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于设计阶段成本费用不包括建设成本的工作资费,导致设计工作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在努力保障工程设计达到项目功能的同时,由于缺乏严格的资费控制,导致很多企业成本控制不能达到精细化标准。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建设单位管理中,必须根据实际环境以及自身实力,在加强业主方审核、参与的同时,加大成本资费控制,从根本上保障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

在工程项目设计中,项目设计阶段主要包括初步设计、方案设计、技术工艺设计以及施工图样设计等,初步设计影响建设单位总体投资的75%到95%,技术设计影响投资的35%到75%,施工图样设计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10%到35%,因此,在实际施管理中,必须加大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二、建设方设计阶段成本精细化控制方法

(一)经济技术成本控制法

经济技术成本控制作为技术经济学的重要载体,根据经济技术具体规范,在正确使用能源、资金的同时,进行多快好省建设。比如,2013年4月11日,山东省住建厅对经济导报记者透露,绿色建筑因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环保、减少污染而深受热捧;全省全面推行绿色建筑的行动方案已经起草完毕。同时,在建筑设计、施工阶段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分别达到到100%和98%以上,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不少于80个,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应用建筑17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17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0万平方米;同时,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久春从事过多个地源热泵技术的项目施工,他表示,一套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取暖和制冷的设施,将室内设施、机房、室外埋管等全部费用包括进来,施工成本大约在200元/平方米左右,尽管一次性投入较普通供暖设施较高,但是可节能30%-40%,长期来看,使用成本较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属于经济技术成本控制的范畴。

(二)限额设计成本控制法

在建设方成本控制中,限额设计主要根据投资估算任务设计要求,在明确概算造价具体步骤的同时,进行施工图样设计;通过精确施工图样预算造价,对项目设计各个专业文件进行正确决策。限额设计是建筑设计阶段非常好的造价控制方法,同时还要确保限额设计目标的合理性。比如,某二层建筑住宅,限额每平方米1100元,其中土建限额为每平方米880元,水、电以及采暖和煤气等,共限额每平方米220元,这显然不够。最后,造价咨询部门决定施工图预算每平方米1380元。这说明限额设计,绝非建设方提出一个数,就搞限额,实际上它只是单方造价,关键在于要对其科学分析,确保其科学合理性。再如,某地工程在采用限额设计的同时,对项目设计合同提出了钢筋、硂、地下结构造价指标,在严格奖罚的过程中,进行成本精细化控制。通过严格招标测算,从而达到成本造价控制目标。限额设计作为经济、技术的结合体,必须在尊重科学实际的同时,对投资成本进行控制;在精心设计的同时,推动经济和技术统一。因此,在实际建设中必须避免“轻经济,重技术”观念,从根本上保障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

(三)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法

在建设方设计阶段,由于价值工程的实际意义,它不仅包含了简单的住宅小区项目设计,同时也包括电气、结构、建筑、煤气以及给排水等不同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特征,导致工程设计逐渐向一次性转换;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必须根据工程设计经验以及价值工程表,在充分利用价值工程智慧的同时,发挥设计人员群体力量,通过评估、审核,从根本上保障设计方案可靠性和效益性。

比如,某建筑工程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共6层,总高度为24米,长度为105米,宽为88米,实际建筑面积为18100平方米。该工程地质条件非常的复杂,而实物工程量很多、结构复杂,总投资为2200万元。 其中,模板施工方案包括自购组合钢模板、木模板以及竹胶合板和外租钢模板等四种方案,实践中考虑到各方案对资金的需求都非常的大,如何节约资金成为关键。为证明评价准确与否,通过计算各种方案预算成本、确定主体结构工程目标成本,对各方案价值指数进行确定。通过计算,自购新钢模板需要200万元投入;自购竹胶合模板方案资金约60万元,待完工后可周转应用;采购木模板方案需资金45万元,施工完成后基本报废。通过对比,竹模板方案为最佳选择。该案例正是在满足工程开发功能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业主现实及功能需求前提条件下,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控制法,取得非常好的节约资本之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

结束语:建设方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作为建设方经济效益、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领域,同时也包含了大量技术工艺方法。因此,在实际管理控制中,必须明确标标准化、限额以及技术经济、价值工程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保障成本精细化控制,提高建设方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施红星.建设方设计阶段的成本精细化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1):189-190.

[2] 王儒洲.如何做好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