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

时间:2023-06-25 16:19:41

导语:在初中物理成像原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成像原理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小实验 教学应用

1.引言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单一的知识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而初中物理中的小实验操作简单、容易设置,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能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进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深入认识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小实验合理融入物理教学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2.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感受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才会主动学习、探究物理知识。初中物理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大联系,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小实验,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用性,产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相应的物理原理,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此外,很多初中物理小实验有一定难度,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后,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2.2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很难轻松理解物理知识,而物理小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轻松理解物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把小实验融入物理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

2.3有利于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不断强调,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应用小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2.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实验对学生进行教学,在给学生讲解完理论知识和实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学生会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3.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小实验在物理课前导入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给学生讲解物理知识,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听课状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把物理小实验引入课前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的课前导入为例,在课前,教师事先准备好平时装酸奶用的玻璃瓶、热水和一个剥了皮的熟鸡蛋,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在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把鸡蛋放入瓶子里。同学们会纷纷猜想,随后教师进行实验,先在玻璃瓶中倒入热水,几分钟之后把热水倒出,然后把鸡蛋直立放到瓶口,轻轻一推,鸡蛋便会进入瓶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到很“神奇”,教师随之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自然过渡到课堂内容中[2]。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听教师讲其中的原理,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2小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初中生来说,很多物理知识和物理原理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难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实验,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比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才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一些摩擦力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要求学生拉动弹簧测力计,观察小木块与弹簧测力计刻度的变化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自主发现摩擦力相关的物理知识,而且能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小实验在物理课后练习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后练习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物理练习题,用题海战术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但这样的物理课后练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无法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小实验提高物理课后练习的有效性。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三章“光的现象”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自制针孔照相机。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4.结语

近年来,人们对初中物理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合理应用小实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生活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36-2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实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物理,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创造和发明。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

一、课堂生活化

课堂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一个平台。课堂上,教师是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平台和自己的角色,授生以渔。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化的物理学习。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物理是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对于女生来说尤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之初可以例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力这一章时,教师可以以 “用手打别人时,自己的手也会疼痛”这一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手打别人时,自己的手为什么会疼痛呢?这说明了力的什么性质呢?然后,在随后的课堂中,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

(二)课堂过程生活化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验加以讲授,简单易懂的实验可以直接讲授,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演示来讲授,有些实验则让学生自己亲手去做。至于教师该采用何种方式,则要结合具体讲授内容和课堂情境来加以选择和结合了。比如,在讲浮力这一章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物体漂浮的实验。提供一个水桶(里面装大半桶水),另外提供几个质量不同但体积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保证所有物体都能在水上漂浮,并且这些物体的质量都是已知的)。让学生依次将这几个物体放入水中,待水面平静、物体漂浮在水面之后,用笔在物体上标记水淹没的位置,然后比较这几个质量不同而体积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的标记位置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进而引出浮力的公式。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例举的例子也应该生活化。比如教师在讲授“惯性”这一章时,可以例举学生的亲身体验,车发动时身体为什么会后仰,刹车时人身体为什么会前倾。

二、实验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并且应尽量使实验生活化。比如,教师在讲授“测量”这一章时,在讲到“测量时间”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足球场跑100米、400米或者800米,让部分同学跑,让其余同学用秒表记录其时间。也许你会认为这简单的一个知识点,组织学生出去跑步是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这看似浪费时间,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起到了让学生劳逸结合的作用,从而是学生爱上这生动有趣的课堂,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物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生活入手,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作业生活化

教师布置作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不应该仅仅给学生布置一些书面的题,而应该拓展到课外实践中去,比如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或者思考生活中某个实验或某些实验的原理,然后写书面报告等等。比如在讲“惯性”这一章之后,让学生再次去坐坐车,感受一下“发车时身体后仰,刹车时身体前倾”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惯性原理的理解。又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一知识点之前,让学生回家照镜子并观察和思考,镜子中的像和自己有什么相似点和不同点呢?从而自己试着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这种生活化的作业,能够起到很好的提前预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上这个内容时的课堂效率。作业生活化,应该逃脱应试化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考试不是最终目的,考试得高分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并加以应用,从而为自己带来机遇,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几道书面性的题,也许可以检测出学生的掌握程度,但是就以此来评判和要求学生,未免太过片面与幼稚。

四、考试生活化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应该逃脱应试化的教育,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思维。教师可以适当改革物理考试的方式,或者改变物理成绩评判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都采用的是以物理这一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来作为学生的物理最终成绩,这过于片面,万一学生这次发挥失常呢?这有可能会一棒子打死一个学生。那么,如何进行物理成绩评判呢?笔者给的建议是:期末加平时,笔试加实验。

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正确的观念和认知对于学生学好物理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观念和认知对于学生物理学习的激情和方法等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探索物理的方法,而具体怎么学,还是得看学生自己。那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又该如何实现物理生活化,从而更好地学好物理呢?

(一)认知生活化

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目标局限于高分,学生应该有更宏观的认知和思考,应该有更好更高或者说更轻松的追求:物理学习,让我明白了很多生活中我以前难以理解的现象,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我要更好地学习物理,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神奇之处。这样,学生对物理学习就产生了兴趣,而且也不会有惧怕的心理,从而分数便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认知生活化,就是从情感认知上去认识物理这一门学科。并且,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应该生活化,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么,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二)学习生活化

学生将自己的认知生活化之后,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实现生活化。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这个物理世界,大胆思考,勇于创新。明白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原理,然后去做相关的练习题,而不是对练习题不加理解的记忆和背诵;做练习题时,又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要为做题而做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并要善于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大胆地创造和发明。

(三)心态生活化

有些学生对高分充满了无理智的崇拜,一考了高分就欣喜不已,一考低分就垂头丧气,这种学生完全陷在了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这种心态是非常危险的。学生应该摆正心态,不以获得高分作为自己学习物理的目的。另外,学生对自己也要有信心,应该相信自己,并不断地付诸行动,不断地努力,用成果来证明自己。学生应该将心态生活化,轻轻松松地学习。何为心态生活化?心态生活化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实现物理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法,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努力,共同实现初中物理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杨培荣.初中物理生活化初探[J].中教研究,2007,(1-2).

[2]刘亮.探讨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2).

第3篇

一、明确总复习的目的

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1.通过对整过物理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为进一部学习物理奠定基础。老师在第一堂复习课时,就要让学生明白进行物理复习的目的,然学生了解复习的计划、复习的方法、步骤、要求,以便然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其自信心。

二、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学业考试(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左右。笔者总结了十个常考的重点知识:①光的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②凸透镜成像规律;③串、并联电路的特点:④欧姆定律;⑤电功率;⑥力的概念;⑦二力平衡;⑧密度;⑨压强;⑩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同学们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这样才能在考试时做到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采取多种复习方法和手段

要想提高物理成绩,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愿意学,而且能够学好,采取多种复习方法和手段就显得更重要了,可采用:

1.图片复习法,充分发挥其真实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复习法,给出学生一个复习中心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这样将单纯的巩固记忆。变得较有兴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3.实验复习法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得以发展的主要基石,是帮助学生形成物理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在初中物理复习中增加典型的实用性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物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体验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还能提高复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对于“用一只电流表(或电压表)、一个已知电阻r0,来测未知电阻rx”的这类问题,过去在教学中虽反复讲过,但在平时考试中解答正确者往往很少。我在总复习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方案,引导学生边观察实验演示、边列式分析讨论,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切实解决了过去学习中未能理解的问题。

4.习题测试法,加深和巩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中总要进行一些综合性的练习,这时结合各知识点,选编典型的例题特别重要。我在对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时,力求注意“四个多”—“多变”、“多析”、“多问”、“多解”。“多变”是对一道题目改变叙述方式,增减或隐蔽题设条件,加设“干扰量”进行一系列“纵变”、“横变”,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判断中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多析”是让学生对一道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多问”是对一道题从不同角度提问、启发学生。“多解”是对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诱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例如,电学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灯泡标有“220v 40w”字样,问:(1)这些字样的含义是什么?(2)该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有多大?(3)该灯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有多大?(4)该灯工作1分钟,通过的电量为多少?(5)1度电可供该灯工作几小时?(6)该灯工作8小时,消耗电能多少焦?合多少度电?(7)当把该灯与“220v 60w”灯串联接入220v的电路中,两灯的实际功率为多大?哪个灯亮些?(8)为了使该灯接入380伏的电路后能正常工作,应串联多大电阻?(9)上题中这个串联电阻的电功率应为多大?它1分钟产生的热量为多少?……由于这种综合性训练,灵活多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复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搞好课前预习,力求获得最佳复习效果

“凡事预则立,物理不预则废”物理总复习也要在课前预习。通过预习,扫清障碍。因为复习时知识点较多,容量大,时间紧,为了能够跟上老师的教学步调,课前就必须预习。通过预习,可以弄清本节课那些知识自己了解了,有些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老师提问时,就一问三不知了,如果进信了课前预习,听课时就会做到有条不许思维更清晰了,复习效果也会更好。

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知识要学好,重要的方法是应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试能力。

1.构建知识框架,深化对物理知识、规律的理解。初中物理主要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光学和电学五个部分,而力学所占比例约为70%,因此搞好这两部分的复习尤为重要。

2.搞好专题复习,加强对知识的综合。专题复习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各知识点从局部融入整体,从单一走向宗合,从知识的记忆走向深入理解,形成能力综合理解。

3.加强测试,提高实践,应变能力。在屋里总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确应试目的和动机,增强双基训练和方法的培养,重视难题的技能和技巧及解题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和应变能力。

第4篇

在正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实践,对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1 善用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因此,在初二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结合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知识、原理并不理解的特点,给学生演示一些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现象鲜明的物理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而又不得其解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在八年级物理绪言教学中,给学生展示:钟罩下的长、短蜡烛哪支先熄灭?可爱的小金鱼会不会被水烫死?斜插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通电的铜线圈为什么能吸引小铁钉?等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现象,让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受到巨大的冲击,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生脑海中不断蒸腾.无形之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动手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实践活动安排应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神奇的物理现象对他们而言是如此的神秘莫测,以其仅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切实际.如果急功进利,超之过急,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没能获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连续受到挫折,反而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有选择性,如安排的实践活动便于学生操作,现象明显、直观便于发现.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及深,活动与生活紧密相扣的同时,也能配合物理学习的同步进行.

如在八年级物理绪言教学中,除课堂演示之外,还布置学生课后的研究活动.如书后练习:向放在水中的鸡蛋逐渐加盐,有什么现象?这个实践活动是物理浮力知识的应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浮力的浅显知识并不陌生,并且现象非常明显,不会感觉太深奥.又如我让学生观察自然状态下的水旋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爷爷的老花镜与我们的近视镜的什么不同?开始的课外活动应注意,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和精密的测量,就应能让学生实现活动的目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也能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习的进步.

3 注重学生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先带后放,敢于放手

实践活动不同于随意的游戏,它是科学性、知识性相结合的课外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和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

3.1 指导学生学会写活动计划

一个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发现新知识或验证原理,因此在实践活动之初就应明确活动的目的、所要使用的实验器材、开展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以避免在活动中手忙脚乱,加上探究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学习、探究活动未能实现原定目标.

3.2 规范学生常规仪器的科学操作

在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会用到许多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现有的,如:电流表、电压表;有学生自制的,如小孔成像、电磁铁;这都需要在探究过程中,小心操作,科学、规范地使用,使探究中测量误差降到最小,降低实验失误,更有利于发现物理现象和原理,顺利实现既定的探究目标.

3.3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探究活动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如仪器操作上的配合、读数与数据记录、结果的分析对比等.良好的合作伙伴,默契的配合会给探究活动增加成功的几率.

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都应能做到敢于放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正确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 及时检查和验收,并给予正确、认真评价

对布置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切不可一说了之,必须能做到及时检查成果,并能针对性地对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以及实践结果给予认真、全面地评价.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也能指出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正确引导、改进,以有利于经验的积累.

第5篇

关键词:探究型课外作业;课外观察;课外小实验;物理小制作;科普调查;设计与实施

传统作业侧重知识的巩固、理解,常以书面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而课外探究型作业则是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从课堂回到现实,把知识和实践真真实实地结合起来。学生感觉到作业就是我们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探究型课外作业的设计

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型课外作业的设计类型主要有:课外观察,课外小实验、科普调查、物理小制作等

1.课外观察

课外观察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通过课外观察某个设备、某个厂地或某个现象强化对所学的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外观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可在水中滴上几滴红药水,也可加入少量豆浆或牛奶,使水既透明还有少许悬浮微粒,这样在光线射入时,由于微粒的散射,就会看到光路了,以此来观察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

2.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的一种实验教学活动。该实验自由空间大,但缺乏监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教师及时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课外小实验的重视和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

例如,学习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后,同学们对课本上小孔成像这个课外实验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在家做小孔成像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的纸,找20厘米长的厚纸板,卷成圆桶套在易拉罐蒙有半透明膜的一端,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将孔对着明亮的物体,清晰的像就成在半透明膜上了。

3.科普调查

开展科普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调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科普调查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因特网,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学习,并撰写科普调查报告。

4.物理小制作

小制作活动是以学生设计、构思为特征的内隐思维活动和动手制作、实验的外显实践活动的结合。物理小制作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探究型的物理小制作主要是对课本的仪器的模仿、“移植”和改进。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原理理解得更深,由于有亲身经历,学生对这些经验终生不忘。通过物理小制作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或规律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学完了光学的知识后,老师可布置学生自制潜望镜,具体的做法是:找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学完电和磁的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器材按照课本上讲过的知识自制电铃和扬声器。

以上的课外探究型作业类型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是非常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好课外探究型作业,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探究型作业的实施

1.挖掘教材知识,寻找课外作业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不是唯一资源。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启发下挖掘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课外探究型作业。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来说,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所有知识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外布置课外作业,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重视学生参与,落实学生发展

探究型课外实作业实际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只有学生参与,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把更多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而起到发展学生的作用。

3.从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探究

学生刚开始完成课外探究型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4.努力促成家长给予学生课外作业的支持

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的场所在课外,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用“坛坛罐罐”做实验,认为是孩子贪玩,不专心做功课。因此,教师要通过多个渠道向家长说明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

5.对学生完成探究型作业给予正确评价

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学生完成的探究型课外作业不一定尽善尽美,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面的,不仅看作业的结果,更重要的看完成的过程。总之,无论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进入科学的神圣殿堂。

6.进行学生课外作业成果的展示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实验,教改探索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中考转的质量观。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二、抓好课堂内的演示实验教学,寓实验课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每一个实验在揭示物理规律的原则下,若做一些趣味性改进,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时,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做压强的实验时,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三、认真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这一思想,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的连接方法》探究过程如下:

(1)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要求两盏灯都亮了。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

(2)改变电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

有学生连接成并联电路,有同学连接成对其中一盏灯短路的电路。分别把他们连接的电路画在黑板上,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串联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发现用这两种电路都可只让一盏灯亮,另一盏灯不亮,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和电路的短路连接方法。

(3)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加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们较好的达到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对于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的仪器、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实验开始前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点。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正确使用仪器,谨慎操作;尊重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并爱护仪器等等。实验后,还必须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充分发挥课外活动和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后,应配合课堂实验教学,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例如:在学习液压机前,借来油压千斤顶,利用课外活动操作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自己操作,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教材中的“小实验”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因此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实行的办法可以采取自愿参加,全方位开放的形式,或根据兴趣爱好组织专题研究和探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或复习已学实验的操作,或做些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将能极大地增进学习物理的兴趣,有益他们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重视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

反思可总结实验规律,优化实验方案,创新实验设计,揭示实验本质,增强实验效果。

围绕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例如,“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公式是η=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 Gh/Fs=Gh/Fnh=G/nF 此时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反思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蜡烛放在焦点以内,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⑴物体由2倍焦距向焦点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大。⑵物距小,像距大,像变大。反之亦成立⑶ 2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转折点,1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以上规律化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为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多个实验,可进行联系与比较,反思实验异同点,更易使学生掌握实验的本质,理解实验规律,巩固知识与技能。例如做过“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电功率”实验后,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反思:⑴两实验根据的原理各是什么?⑵两实验的电路图是怎样的?⑶两实验共同用到的实验仪器有哪些?⑷两实验需要测量的相同物理量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展开讨论,分析对比寻找异同点,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实验; 比较教学; 思维和方法; 应用

初中物理的内容涉及到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以及能的转化等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起基础性作用,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学习和认知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如下。

一、让学生有兴趣——重视实验的基础性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结论都是在大量事实、现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现象。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在教学中,经常以实验来引入、实验来探究、实验来验证,务必使学生在课堂中全神贯注。生动、有趣的课堂哪位学生不喜欢呢?并且大量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呈现,使物理现象在学生脑中得到重新启发、打开,建立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生脑中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操作、内化表象、抽象概括,即学生的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建构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的束缚,通过抽象概括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就是让学生感知操作中形成表象,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科学的概念。

《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湿天路滑需穿钉子鞋。但知道摩擦力并不等同于对摩擦力的概念、形成条件、方向等科学知识能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实验——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讲解,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教师的点拨,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堂角色,也很容易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在课堂上演示直尺上放钩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理解物体受压力形变的强度就是压强。在讲解概念前,先让学生回忆家里切肉的情景:要把刀磨锋利些,切肉更容易,并问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做双手捏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手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为了比较压力的强度,引入了压强的概念,那如何比较压力的强度呢?通过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压强概念。

二、让学生更清晰——关键字词的突出、说明,类似或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学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的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中的“同种均匀介质、以及直线”要加以突出,并举例解释“同种,均匀”的含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又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条件中的“闭合电路”的含义的说明,提出:电路没有闭合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么又产生什么呢?“一部分导体”的强调并提出:如不是一部分导体而是全部时又将怎么样呢?“切割磁感线”中的什么样的情况叫切割等等这些关键字词教师都必须加以突出,并解释。又如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中的“相对运动”的含义,以及与阻力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意思。要讲得细,讲得透彻,以引导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的理解。

不但要准确而且还要与其它类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产生原因不同、作用点不同;有联系之处在于水平放置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可由重力产生。又比如教学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就要对比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的不同进行教学,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时的“垂直射入”的情况后的不同,都需要进行对比教学。在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相类似的概念、易混淆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突破认知的模糊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深刻、透明、清晰。

三、让学生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学到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的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结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来了。这时再顺势做斜面小车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在阐述时,学生也会学到一些科学思维和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的控制变量法、功的原理的理想状态法,光线的物理模型法等。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大有帮助,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必须的手段和必经的阶段。

四、让学生能应用——大量举例,建立范例模型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有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时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学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与实际建立联系,不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因此教学中应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经过前面的例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此基础上,再讲杠杆和滑轮组的情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杆和滑轮组提物体时,不得不克服杠杆和滑轮组的自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额外功。又如《物态变化》中的六种物态变化,都需要举大量的生活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第8篇

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实验--观察--归纳提升规律--应用规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表象来培养其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学生对规律的表述文字和书本的准确表述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个过程就是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学习和认知特点,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利用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结论都是在大量事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现象。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在教学中,经常以实验来引入、实验来验证、实验来探究,务必使学生在课堂中全神贯注。生动、有趣的课堂促使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并且大量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呈现,使物理现象在学生脑中得到重新启发、打开,建立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生脑中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操作、内化表象、抽象概括,即学生的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建构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的束缚,通过抽象概括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就是让学生感知操作中形成表象,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人教版《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湿天路滑需穿钉子鞋。但知道摩擦力并不等同于对摩擦力的概念、形成条件、方向等科学知识能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小游戏--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提示,还可问学生有什么感受?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教师的点拨,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堂角色,也很容易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同样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可以做小游戏--拍手。

又如《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在课堂上演示直尺上放钩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理解物体受压力形变的强度就是压强。在讲解概念前,先让学生回忆家里切肉的情景:要把刀磨锋利些,切肉更容易,并问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做双手捏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手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为了比较压力的强度,引入了压强的概念,那如何比较压力的强度呢?通过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压强概念。小实验、小游戏、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都可大量进行。

二、利用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得出过程,提高物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和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质疑思考结果: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欲望也出?砹恕U馐痹偎呈谱鲂泵嫘〕档氖笛椋?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推导: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在阐述时,学生也会学到一些科学思维和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的控制变量法、功的原理的理想状态法,光线的物理模型法,电阻串并联的等效法、电流的类比法、电功率的间接测量法等。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大有帮助,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必须的手段和必经的阶段。

三、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中关键字词的解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W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的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中的“同种均匀介质、以及直线”要加以突出,并举例解释“同种,均匀”的含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又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条件中的“闭合电路”的含义的说明,提出:电路没有闭合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么又产生什么呢?“一部分导体”的强调并提出:如不是一部分导体而是全部时又将怎么样呢?“切割磁感线”中的什么样的情况叫切割等等这些关键字词教师都必须加以突出,并解释。

不但要准确而且还要与其它类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产生原因不同、作用点不同;有联系之处在于水平放置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可由重力产生。又比如教学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就要对比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的不同进行教学,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时的“垂直射入”的情况后的不同等都需要进行对比教学。在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相类似的概念、易混淆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突破认知的模糊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深刻、透明、清晰。

四、利用实例解剖析,建立范例模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不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9篇

关键词: 物理学困生 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寻求全面的发展。而在课堂实践中,物理学困生由于物理知识的缺漏,造成上物理课没精神,易走神、做小动作,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影响了物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关注物理学困生,更好地发挥课堂最大的效率,实现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如何调动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和想法。

一、充分挖掘物理学科的特点,实现有效教学

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推理的理论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了许多的物理知识,并知道物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

1.重视小实验教学。现在每一堂物理新课都有很多的小实验,小实验的正常开展对物理学困生影响是很大的。学困生在物理学习上没有多大的兴趣,小实验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激情,为喜爱这门学科打下基础。如我在上物理引言课时,除了完成书本的小实验外,还要求学生自己带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我先提出问题:把生鸡蛋和熟鸡蛋转动起来,哪一个鸡蛋先停下来呢?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动手做起实验来,整节课学困生都保持了较大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空前高涨。比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投影仪,也要调试投影仪。其实在这调试过程中,就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透镜成像原理,光沿直线传播,滚动摩擦,二力平衡,漫反射……在学习物理环境的大氛围的影响下,物理学困生也会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当中来,发表见解和观点。

2.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如在讲解比热容时,我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小明与小华在沙滩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猜想?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如何设计表格?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步步深入,特别是物理学困生,知道了整堂课的来龙去脉,这样学下来不是很累,也不觉得没劲了。又如我请大家读下面短文,要求从中找出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并分别说出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比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啪!”发令枪响了,校运会1500米赛跑开始了。运动员穿着短裤、背心、底有花纹的运动鞋,在跑道上,小勇和队员们你追我赶,竞争激烈,一个个大汗淋漓。“啦啦队”队员们递给运动员湿毛巾,让他们擦汗降温。田径赛场上,精彩纷呈:小强快速助跑,用力蹬地,腾空而起,跃过高杆;小明手托铅球,侧身垫步,猛然用力,铅球离手而去,5千克的铅球在约11米处落地时,把地砸了个很深的坑……忽然,一阵“加油!”声传来,原来1500米赛跑结束了,小勇用时最短,率先冲线,荣获冠军。对于这种优美有声色的句子,物理学困生是鲜活有思想的人,肯定会有所投入,学习物理的感觉就来了,效果就可想而知。

3.教学中要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例如,学习的物态变化,在蒸发的教学中,知识点有:蒸发要吸热,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在教学中,我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手臂上涂些酒精,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涂处的感觉。学生说很凉,从而说明蒸发要吸热。我因势诱导,举例说明该知识点在生活应用很多,如对高烧病人,可以在病人的身体上擦一些酒精来降温;夏天,可以在室内洒水,水蒸发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等等。物理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要注意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应重视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有些地方物理学困生的动手理解能力比较强,将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物理学困生就有兴趣参与讨论与实践,从而调动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技巧,语调要抑扬顿挫,有时发现有学困生开小差,可采用停顿或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上初三(11)班时,有个物理学困生听简单电路时,开始眉头紧皱,后来就想打瞌睡了。一见这个情景,我赶紧灵机一动,马上换了高而且急促的声音说:短路了,危害可大呀,导线中电流很大,会烧电源和用电器。同学们火烧眉毛的时候到了,一定要注意呀。这样一说,那位学生当场就鼓足精神,认真听课。然后我又循循善诱,语言注意动听和入思入微,恰倒好处地调动学困生的状态,达到了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师要能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调动所有学生,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乐趣。如在讲授三眼插座如何接线时,我说:左零右火上地(帝)啊。学生一下子就和我顺起来:上帝啊。这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困生也从中掌握了知识点。

三、运用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动作的灵活性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