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9:42
导语:在教育培训资金监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信息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产生。随着教育培训机构正规化进程推进,培训模式不断变化,发展模式也不断更新,占用和消耗资源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从收入和支出角度进行控制,对于现在的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已经不适用了。因此,了解内控体系建设的内容,正确认识当前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内容
传统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内控体系主要包括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内容:
1.财务收人环节
教育培训机构大量收入来源于个人,笔数多金额小,所以传统的内部控制重点放在了收入核对上面,主要对挪用、隐藏等舞弊行为进行约束。
2.财务支出环节
教育培训机构支出相对简单,主要是人工、市场、房租三大环节,所以传统的内控只在费用支付前审核其准确性,相对简单且单一。
二、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体系目标单一
教育培训机构的传统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单一,缺乏全面性,这样就难以保证教育培训机构能够顺利完成战略目标,防范风险发生,不利于教育培训机构社会效应的发挥。其单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不能服务于最终战略目标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只是考虑当下的发展和利益,在内部控制中使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往往是事后控制,所以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只能采取被动的处理方案,这种方法并不能杜绝同类问题再次发生,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分散。内部控制体系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极小,不利于教育培训机构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发挥。
(2)缺乏对结果的考核和控制
近些年来,教育培训机构也致力于改革,革新了许多培训模式,在传统大班教育模式基础上,又开设了小班,采用了“互联网+”的模式,富有个性化特点,而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对新兴的培训模式的考核和控制,培训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在取得理想效果和更大利润方面存在风险,有可能会造成运营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导致质量水平不高的培训项目和模式上投入成本增多,培训的成果却不断降低,不利于培训机构的发展。
(3)资金合理规划不足
教育培训机构在拓展的初期都会投入大量资金,例如房租、装修、广告宣传等,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好资金的使用,出现盲目扩张的情况,有可能导致资金不能够正确运用于设施和资源的投入上,出现资金紧缺,财力不足以支撑日常运营的机构甚至出现破产现象
2.内部人才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培训机构数目众多,但是缺乏高质量和广泛影响力的机构的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内控环境方面的建设。首先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层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在强调结果方面的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培训的质量和成果自然缺乏,不利于教育培训机构长期发展。其次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对内部员工价值观的培训,片面重视人才技能培训,忽视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现有员工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团队。
3.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导致了其在制定长远目标、形成实力强劲的培训人员团队和培训方式、实现高质量的培训成果等方面都不理想,风险系数增加,不能够为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保障。最终导致了一些教育培训机构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被市场很快的淘汰。
4.信息获取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帮助教育培训机构获取有效信息,及时得到反馈,了解培训活动对于完成总体目标产生的效果。而目前的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信息反馈体系,不利于机构在外部市场中的竞争。缺乏信息的反馈,也就导致了监管机制作用的难以发挥,不能够及时发现培训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解决对策
目前教育培训机构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进行改革,加以创新才能够实现教育培训机构的高效健康发展。
1.重新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首先,教育培训机构要将总体战略目标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相结合,通过目标管理体系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对目标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和管理,且工作目标要具有规划性和创造性,分阶段制定预算,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让预算管理成为工作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对结果的考核和评价,结合预算管理方法,以结果为导向,对各个培训项目进行考核,根据培训项目的成熟程度和取得效果来合理分配资源,合理投入成本。最后,教育培训机构要遵循法律法规,遵守良好的财务秩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按照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来进行日常运营,依照法律来进行财务收支。在战略扩张之前,制定完善的资金使用计划,充分调动资金资源,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金断裂的严重后果。
2.建设良好的内部人才培训环境
教育培训管理人员要增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紧跟创造教育培训价值,打造行业优秀人才的理念,加强对员工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得员工不仅具有优秀的职业技能,还拥有高质量的职业操守。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和奖惩,从而提高员工综合能力。
3.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教育培新机构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准确分析各类风险,对潜在于培训质量和成果的提高以及财务信息安全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追溯机制,寻找存在及出现风险的根源,采用相应的解决办法消除隐患和漏洞。
4.建立健全信息获取和监管机制
教育培训机构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息获取和监管机制,加强最内部和外部发展信息的掌握,将获取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映给管理部门,为培训和改革提供借鉴。实时监控培训活动的质量和成果,有效地监控内控活动的进行,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采取对策进行弥补。
5.明确业务处理分工,保证权责清晰
教育培训机构在处理日常经营活动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只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够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明确责权、合理分工还能够产生制约作用,有效避免财务方面的舞弊行为。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明确各部门的责权,保证各部门责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部门也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进行活动,配合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教育培训机构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保持良好的积极性,能够为教育培训机构更好发展做出努力。
四、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培训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众多教育培训机构脱颖而出,获得平稳健康发展,教育培训机构就要紧跟时展的潮流,构建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这对于处于改革节点的教育培训机构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调合作。因此,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创新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保障教育培训机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周军兴.石油教育培训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研究[J].会计之友,2014,(8):49-51.
[2]於健.新《船员教育与培训机构质量管理规则》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再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1):15-17.
关键词:教育;培训机构;危机管理;品牌维护
一、绪言
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以非学历教育作为主要业务给非学历人群进行充电。他们不同于传统型学历教育,较多采用现代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因为其运营管理的日趋复杂使得教育培训机构无论是在声誉、人才、信息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都形成巨大的压力与危机,使教育培训机构的形象、品牌、人员、设施、资源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品牌形象作为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关系到教育培训机构的经济效益。所以,如何有效地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危机管理,如何维护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关系到教育培训机构的生死存亡,有必要高度重视并探寻其有效的发展策略。
二、教育培训机构危机管理和品牌维护概述
(一)什么是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的是“组织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危机而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的一个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或者消除可能出现的危机给组织所带来的威胁与损失。”“危机管理”作为一门专门的管理学科,他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应对可能突发的危机事件或者抗拒突发的灾难,尽量使损害降到最低点。
(二)什么是品牌维护
品牌维护指的是一个企业针对外部环境可能引发的变化而对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影响而进行的维护,主要是该企业的品牌形象,尽量避免品牌的负面影响,消除品牌的负面影响给品牌所带来的损害,维护该企业的品牌的市场地位与品牌所具有的价值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状况下,一个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能够使该企业于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地位。因此,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也需要经营和维护。
三、教育培训机构的危机类型
(一)品牌上的危机
首先,缺乏品牌带来的危机。因为有些教育培训机构没有在教育培训特色上有出众的品牌,再加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起步时间较短,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的教育培训品牌,这些因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缺乏品牌,而其带来的危机是缺乏知名度、缺乏大众的认同感。
其次,虚假品牌带来的危机。不少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费主要是自己筹集,所以他们在践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为了效益的最大化,难免出现失衡,导致社会公众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负面印象。往往缺乏战略性思考,导致对培训机构里的师资鱼龙混杂。并且对该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认识不到位,总是在宣传单上虚假罗列名师,往往忽视培训机构师资对教育质量的对应性,使得该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及地位下降。
(二)经营上的危机
首先,规模太小带来的危机。规模小的教育培训机构资本和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旦遭受到经济危机或者市场变故,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的甚至会导致停产或倒闭,由于规模小,资金少,一时难以抵御风险,难以恢复元气。
其次,管理粗放带来的危机。其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比较简单,缺乏科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经营管理上往往带有个人的随意性,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环节、步骤、程序,这就导致了教育培训机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其抗风险能力不强,一旦该培训机构遭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巨大冲击时将出现严重的经营管理危机。
(三)诚信上的危机
首先,师资以次充好带来的危机。例如,在一对一的教育辅导中,有些本应该配置专职教师,却配置了普通大学生,这就造成了客户对师资的不信赖等问题的出现。其次,教材粗制滥造带来的危机。教材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材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事关民族的未来。现在教材中虚假的东西参差不齐,有些根本找不到出处,出现胡编乱造的现象。有些东西是东拼西凑,让人看了触目惊心。最后,教学偷工减料带来的危机。 例如“教学过程偷工减料与粗制滥造”、“敷衍学生”、有时出现收了钱之后不负责等现象,从而导致教育培训机构的诚信危机的出现,人们对此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度大幅下降。
四、如何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危机管理和品牌维护
(一)强化危机意识
有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人员来于教育培训机构所面临或者发生的危机,通常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部分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公关”或者危机出现了才需要管理等,这就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缺乏“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所以不管是宏观上还是细节上都应该两手抓强化教育培训机构的危机意识。尤其在组织教育培训活动时,需注意细节,居安思危,对教育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对可能存在的危机隐患要坚持“预防为主,惩治结合”的方针,及时做出预案,进而使危机防患于未然,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构建教育培训机构的危机管理机制,消除不和谐的因素。
(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管理的理想状态是把一切具有可能发展成为危机事件的情况消灭在潜伏期,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将“危机预警体系”引入到教育培训机构的运营管理上来,通过教育培训机构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实现不定时或定时地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控,有效地预防并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并且结合教育培训机构的业务状况及时调整有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事件,展开预测、分析、评价,并启用预警方案来应对危机,尽可能地把问题遏止在未然状态。可以尝试建立危机管理机制,由领导班子领导负责并设立协调机构处理日常事务;完善日常危机管理工作机制,对每天培训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危机评估、筛选、识别、及时报告、初步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事态扩大或者妥善处理危机事件,此外还要做好危机信息反馈,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加强危机管理的预案与流程的健全,熟练掌握应对媒体报道的方法等。通过完善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从而提高应对危机的意识。
(三)协调情感、利益与价值的关系
一旦危机发生了,大家通常会重点关注到利益、情感、价值三者身上。首先,及时协调好利益关系。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本着诚信的态度,多想想公众的利益,并且能够有主动承担责任的心态,重新挽回公众对其的信任。在利益纠纷上,教育培训机构应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权衡本机构和公众的利益,实现双赢效果。其次,及时照顾好情感。对于情感问题,教育培训机构对公众表示安慰,并通过一定渠道对其公开道歉,从而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的问题,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中负有一定的责任,教育培训机构也不宜过多追究,应该宽容一点,消除公众的误解。最后,及时体现好价值。对于价值问题,教育培训结构在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教育培训机构的公益性与社会责任。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适当对公益性做出贡献,并且能够主动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这将更有利于教育培训机构价值的实现。
(四)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加大对整体运营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监管,需要完善其运营方案,严格落实监管职责。制订有效的监管配套措施,建立扶优限劣的考核奖惩制度。确保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经营、规范教育培训等,最终确保整体运营的有效性。其次,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教育培训机构的重点、主要教育培训项目加强监管,防止危机的出现或者降低危机对主要、重点业务的危害。可建立预警机制,重点加强监管,充分了解权责以及风险,明确争端解决机制,有效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加大对品牌业务的监管力度。要真正形成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坚决维护教育培训机构的品牌形象,遏制弄虚作假的宣传、以次充好的师资、教材东拼西凑等行为,并且在与第三方合作时,避免因合作关系处理不当而对教育培训机构品牌产生伤害。
参考文献
1.政府行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限制。第一,政府对本市职业教育培训在行政法规、条例建设上存在滞后性。第二,政府偏重投资研究型办学机构,对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机构投资不足,制约了本市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速度。第三,本市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主体主要是由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政府极少参与本市的职业教育管理,对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管控力不足,缺乏约束性。第四,政府对我市培训市场规范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培训价格竞争白热化;具有政府背景和行业背景的培训机构,控制了组织报名、培训内容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收费高,不存在议价机会,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劳动监察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劳动监察大队,对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资格监管难。
2.制约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行业因素。第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市大部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仍以学历教育为主,对技能培训的发展缺乏市场前瞻性。第二,我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合作办学的互利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重庆市场开始实行企业、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合作办学,但只有个别实力强大的企业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因此我市的职业培训机构后续如何开展工作仍处于迷茫期。第三,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办学规模过小,未能适应重庆经济结构调整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要求。并且没有具有针对性培训的教育。第四,我市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职业培训的重视不够。
二、提升重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对策
1.从政府角度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培训能力。(1)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大力宣传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措施,对在技能人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和培训机构大力宣传并实施奖励。(2)加强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立法。我市应向国内、国外积极学习。比如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体系,主要是主体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共同参与,在层次构件上加强职业培训单项法规建设,可以提出我市促进职业教育培训的政府条例。(3)政府应对职业教育培训实行倾斜政策,主要是:第一,针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政府以直接投资、补贴、协助贷款等方式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加大投入;专业设置更市场化。第二,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等鼓励民间资本投入。(4)规范培训市场,主要是:第一,制定职业培训的市场准入条件;硬性规定硬件设施、流动资金数量、师资队伍等对正在进入或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评审。第二,规范职业培训行为,避免培训项目重复设置,造成浪费。第三,对每个培训机构特别是社会办的培训机构要严格实施收费审批制。(5)构建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政府应加大对认证制度的投入建设,确保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人的相关利益:一方面,加大资格证书监管,杜绝伪造。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特殊工种执证上岗的监督。
2.从培训机构出发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培训能力。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行立体教学,宽基础,重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最大限度地实现师资共享、学科共享,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适应性更强的人才。我市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深入分析市场,深化办学体系的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学校品牌,整合市场内各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同时扩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的文化、技能水平。
近年来,麟游县审计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审计干部的学习教育,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在机关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支持审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技能,为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升审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教育培训。组织全体审计人员参加了省审计厅举办的基建造价审计培训,参加基建造价培训学习的6名审计人员都取得了资格证书;选派审计人员参加了全省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统计学习培训班。二是观摩学习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先后赴扶风、凤县、陇县、凤翔等兄弟县区实地观摩学习先进经验。三是岗位练兵培训。达到了实践锻炼的目的。四是以老带新培训。合理调配审计人员,由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同志带新学习培训的同志,在审计实践中提高本领;五是学历职称培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审计干部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审计职称学习考试。
(何琦)
应加强对“往来账户”的监管
从审计实践来看,财政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往来账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甚至成为违纪违规的温床。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往来账户人为地调节年度财政财务收支,造成收支不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隐蔽逃避预算监管及超收费、乱发钱物等违纪行为;二是将专项资金,列入往来账户,挤占挪用;三是往来账项长期不核对,不清理,领导及会计调整不交接,造成呆死账越积越多;四是核算不合规。
笔者建议:一是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往来账户管理制度或办法,特别是债权债务责任追究及限时办结制,要严格按制度规定及时对账、结算、核算、清理清收,确保往来账户准确、真实、合法;二是对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要加强财经法纪教育和学习,提升其业务素质、增强其依法理财意识;三要加大监督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对往来款项从严监督,特别要对通过往来账隐瞒截留收入,偷逃税金,转移、挪用专项资金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严肃处理。
(周建江)
腊梅・雪
向文
腊梅
别说寒冷里植物不生长
请看那树腊梅
顶雪傲霜
朵朵绽放
那是接近白热的火
传递着暗香
燃烧着严寒
指示着春光
那是生命的赞歌
艳丽得像冰清玉人
摇曳着黄灿灿的花枝
是寒冬里跳动的心脏
雪
轻轻飘落
呵护万物
那么和谐
那般包容
春姑娘感激她
她滴着泪水
慢慢隐退
还大地以五彩本色
夜雪
飞落着和谐声息
聚拢着阒寂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出台引发的探讨
编者按:2011年6月1日,甘肃省正式颁布施行《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立法手段来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可谓农民之福!农民教育培训之喜!三农之幸!几千字的《条例》,字里行间渗透着全省担当起对保证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壮志雄心。在为农民感到欣喜的同时,一纸条文如何落地,为农民谋得更大的实惠,三位读者从不同角度带来了不同的声音,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这样一个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民素质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农业省份,如何能使其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个“多口”管理、培训资源不足且缺乏有效整合利用、培训资金短缺、培训质量和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如何能使其面貌展新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农民的作用?《条例》的颁布实施,是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全省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如何把《条例》落到实处,达到实效,我认为有4个关键点。
一是深刻认识办好农民教育的重要意义。“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抓好农民教育。
二是逐步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科学制定农民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规范、考核办法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依法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建立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农民教育培训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运行、协调持续发展。
三是农民培训与“三农”实际要密切结合。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农民教育培训要结合当地农村、农民、农业实际,深入到乡村,深入到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建立最密切的联系,才能了解农民所思所想,才能制定出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的农民教育培训方案,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推动新发展。
四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农民教育培训管理机构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和监管机构,要结合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巡查和考核、问题及整改情况反馈登记、工作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组建农民教育培训巡查组和考核组,加强对《条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改进,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08
1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素质现状
据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自然情况调查数据可知,201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为805.77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3.9 %。其中,男性农村劳动力为438.49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4.4%,女性农村劳动力为367.2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5.6%。
从文化程度构成上看,吉林省农村劳动力总体来看素质不高。2014年初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230.7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8.6%;初中文化程度为431.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5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7.8%。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为120.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为23.6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2.9%。
全省种植业从业人数达到369.6万人,养殖业从业人数为71.7万人,农机使用与维修人员从业人数为50.9万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业人数为13.1万人。从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上看,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为127.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15.9%;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为32.8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1%,占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5.7%。2013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企业员工和农民工85%是初中毕业,10%是高中、大专、技校、中专,5%是小学。
2 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受教育水平偏低
目前,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为主体,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82.1%,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较差,使得吉林省农业中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手段仍然占绝对主体。虽然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都是相对年轻的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劳动力,并且男性劳动力在转移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但由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对外出就业市场所具备的要求认识不足,劳动力在就业前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较少,大多数进城务工农民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职业技能培训,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限制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的转移数量。
2.2 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
部分农民对培训认识不足。一些以种植业为生存依托的农民,对土地有着依恋感情,且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有一定文化要求、一定技术含量、时间长的技能培训项目有着畏难情绪,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送员工培训的意愿不强,缺乏对员工培训的主动性,特别是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由于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有的企业担心农民员工学到技术后会跳槽,怕耽误生产,对送农民员工培训的工作不主动,把大部分员工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简单定位为能满足基本生产需求的单一熟练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3 培训和就业的关联度偏低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是存在着培训专业与实际就业工种间相脱节的情况。一是培训面较窄。目前,农村劳动力学技能的项目过于集中,学技能的面不够广阔,往往停留在知识普及和进行操作上,培训专业选择随意性较大,相当多的人员没有认识到掌握不同的职业技能在就业中的重要性,对自身发展缺乏远见,缺乏对农民学习不同技能的积极性和专业选择性的进一步引导,培训面有待进一步拓宽;二是缺乏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培训机构应加强同用工单位的沟通和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了解,以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以输出带培训,形成“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进而形成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在此方面应做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
2.4 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培训制度建设、培训日常管理、培训考核机制以及加强对农民培训机构的监管等培训体系建设方面不完善。亟需整合培训教育资源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缺少对农民素质提升进行培训的专用教材。同时,要建立对农民培训的质量衡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教育培训方法,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培训”,促进农民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终身化。
3 促进吉林省农民素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目前,吉林省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五流汇集,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农民认清就业形势,增强自身技能素养,树立切合实际的择业观,是实现转移就业的根本保障。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
应成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应负责整个素质提高工程的政策制定、综合协调、指导推动和考核督查。发挥全省各相关部门的组织与行业优势,分工协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服务保障,进而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同时,为确保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有序、高效实施,要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坚持产业服务提升农民素质工程,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优势,加强项目指导和行业服务,采取人员培训、银企对接、市场拓展、专家研讨等多种方式,培育产业主体。健全产业组织,完善运行机制,促进实现就业或提升就业能力,突出培养创业型人才。加大宣传力度,依托阳光工程项目,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农民实用人才培养,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技术作用的高素质农民。进一步办好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对农民进行培训中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突出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生产经营性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3.2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一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平台建设。统筹整合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民远程教育平台、区县职成教中心、乡(镇)及村(居)化技术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教育培训体系优势和农口各行业人才优势,以吉林省阳光办公室为龙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围绕农民素质提升的新要求,不断拓宽和创新培训内容。提高现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服务功能,使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延伸到企业、到村、到户,为农民就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二要积极培育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业的市场主体。在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培训企业,满足农民对各类教育培训的需要;三要完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各类培训机构的考核评价;四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制度。通过深入总结经验和认真调研,积极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为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证;五要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尽快编发培训专用教材。
3.3 加大经费投入,规范培训经费管理
农民素质提升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培训资金的筹集应坚持以政府补贴(相关部门各自分担)为主、社会资助为辅和农民少量分担的原则,根据省阳光培训办公室对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年度计划安排,省市和有关区县应将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中。财政资金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支持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加强对培训资金的实施监管。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
3.4 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村劳动力参训积极性
在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人有外出打工经商经历,但因其缺乏技术,多是半工半农,相当一部分人没能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所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就要着眼于提高劳动者技能,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农民免费培训”政策,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农民参训的积极性。要采取多渠道培训方式,发挥县职校和各类培训中心基地以及各乡(镇)、街道和社区学习点的作用,把培训的触角向街道和社区延伸,教育农民破除“故土难离”的狭隘思想和怕苦怕累的消极意识,用身边一些务工致富的实际例子,引导农民树立“打工能致富”的理念,推动农民进城务工、自主创业。同时,要强化劳动用工监察力度,加强用人单位的诚信度,让农民打消从业疑虑,使其更为直观地了解企业和参与到企业生产中来。通过教育,引导农村劳动力摆脱“非公不去”、“认大否小”的择业观,强化“无论在哪里干,都有前途和出息”的观念。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5 注重培训实效,提升就业技能
【关键词】教育服务,教育培训,教育市场
在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高速发展的中国也没能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来说,它们同样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它们也迎来了投资的高峰期。教育培训行业至今仍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是“朝阳产业”,“最具钱景”的市场之一。据调查显示,约1/3的家长愿意拿出上万元为孩子进行课外辅导,可见教育培训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本文拟打算研究通过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调研、问卷、访谈等来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力图发现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探讨行之有效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推动教育培训市场尽快踏上正确的发展轨道,从而促进我国教育培训市场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培训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教育培训市场的界定
培训是指社会上人员以一定方式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有培训活动就有教育培训市场。从本质上讲,教育培训活动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它提供的是主要包括四种服务,其中包括培训机构的组织服务、优秀师资的教学服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和勤杂人员的后勤服务等。因此,我们一般又称为培训服务。现在这种培训服务存在与多种交换关系中,一般包括国家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交换关系等。其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即是教育服务的供给者又是教育服务资源的需求者;同时培训机构既是教育资源的供给者,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
教育培训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个体的发展基础,制定个体的学习计划,侧重于满足个体的素质、技能、提升能力的需求或学习的乐趣,其更关注于近期的能力的提高。由于个体的需求及能力的不同,因此针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内容也是不一样的。教育培训市场便是根据个体的需求,及时调整培训的方向及内容,迅速的做出反应。
二、目前培训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市场需求容量巨大、发展势头迅速。
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离不开政府对教育的资金及其物质投入;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永无上限,学习永无止境;越是有知识的人就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的道理,他们就会越爱好学习,越爱好增长知识、技能;现如今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竞争不断加剧等迫使家庭及个人对个体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都愿意花费大批资金进行教育投资,据有关报道,国内居民把家庭开支的三分之一用在了教育投入上。
更令人惊讶的是,《2007~2010年中国培训市场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当前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约150亿元)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年产值。人们对“教育培训服务是21世纪最朝阳产业之一”观点的认识越来越加深。教育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也由最初的学校和政府组织行业企业办班等,逐步扩大到社会力量、私人企业培训公司或个体办学等。
由图,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规模方面,200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总值约6800亿元,2011年约为8700亿元,2012年整个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达9600亿元;2013年上升至10500亿元。可见,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容量是巨大的,崛起速度是迅速的。
(二)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且竞争秩序混乱
教育培训行业因其市场规模宏大、利润率高、反周期性等特殊原因致使教育培训市场成为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因此各类培训机构群雄争霸,争抢教育培训市场这块“巨大蛋糕”。据《我国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一文中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培训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的是民办培训机构,其次是高校,位于第三位的是政府、行业背景的机构。虽然目前国外培训机构数额还不多,但是他们的技术先进、富有特色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其市场占有率也是相当的高。
由于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还没有形成,容易为私利占有进行非良性操作,长期霸占公共培训市场,打击诋毁其他培训机构,且通过收费高保证百分百过关等诓骗学员致使学员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如:①乱办班。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超过三分之一的培训机构都属于非法办学,甚至采取挂靠其他正规教育培训机构的名称或字样,进行开门办学,这些培训机构基本没有优秀的办学师资,教师一般都是大学生充当,且无过硬的硬件设施。上课只是忽悠学生。②乱收费。目前,私人团体的办学收费基本是依靠市场调节的,基本是那种学员多那种培训费用高。同时还有部分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在教育培训的需求高峰期间大幅度的提价,或通过大幅度的降低价格拉拢生源,或在生源不够的情况下,拖延开班或不开班,但是拒绝全额退还学费。部分教育机构还存在着严重的变相收费现象。③乱宣传。以虚假的宣传、虚假的过关率为代表的欺骗行为严重,如故意的夸大教育培训效果:百分百过关率,十天提高英语100分等;过分包装授课教师:考研命题组组长、面试官中的主任等。
(三)教育培训机构服务能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孤立发展的群体,它与我国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想相联系。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曾在其著作《人的现代化》中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3]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不仅仅有益于其自身个体的发展,更是具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功能。
1.有助于加速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步伐。一个群体实现社会融入的程度,一方面是依赖于政策性的制度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该群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致使全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已经面临着较高就业风险,“蚁簇”现象大量涌现就是明证。同时,在居高不下的就业压力下,一些年轻的城镇人口也会选择就业重心下移,去从事一些以前不愿意从事的工作,这将会大大压缩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可能空间。目前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存发展关键性问题在于,这个群体职业技能普遍不高。其自身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与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需求严重脱节。“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三成左右。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二成左右。”[4]在一定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和职业上的这种差距造就了该群体在城市化生存中边缘性地位。有一份工作是社会融入的基础,就业难和失业风险叠加在一起,使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步伐受阻。因此,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进程的出路在于,针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择业空间,拓展他们择业领域,增强他们应对失业风险的能力。
2.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衡量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是非农人口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并在2011年首次超过50%。同时,城市人口也超过农村人口。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正在面临着一个重要瓶颈———农民工的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问题。农民工进城打工容易,但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还要突破各种制度障碍。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一些地方已进入试点探索时期。在这个转型时期,作为农民工主要组成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未来城镇化人口重要来源。他们素质和能力如何,不仅是决定其个体本身是否能在城市社会生存发展的问题,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努力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不仅是解决他们在城市长期就业并实现有尊严的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资源有序流动,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需要。
3.有助于消解社会冲突并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维持在一定限度内社会冲突与纠纷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否则,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顺畅的阶层流动渠道有等利于增强各群体的社会认同。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新生代农民工的贡献与努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具有权利意识较高、思维活跃、敢想敢拼的特点。他们如果长期得不到城市社会的真正接纳与认同,而是处于经济吸纳而社会排斥的状态,使其成为农村与城市中间的“夹心层”的话,则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社会矛盾问题。根据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对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得出的结论,这个群体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他们初次外出找工作时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较小,加上其工作的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导致其经济基础的薄弱,容易导致该群体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成为社会冲突易发的社会根源。最近几年,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违法犯罪问题的增多就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基本权益得到维护,基本尊严得到尊重。因此,对于处于社会风险高发的我国社会来讲,应充分评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境遇,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高技术就业领域职业选择和发展能力,有效维护其在就业领域的基本权益,夯实他们实现社会融入的基础,这有利于消除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困境分析
1.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制度不完善。一是涉及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制度设计不完善。我国职能辐射的范围广泛,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领域,仅仅有农民工的再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是不够,更多地要依靠的重视和政策制度支持。虽然,近10来,中央和各极地方在推进城镇化和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水平,先后出台了“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制定并颁《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相关政策。而我国在成人教育培训方面,专门制定的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没有涉及。众所周知,政策的约束力有限,这就使得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的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政策效果欠佳。二是农民工教育培训责任主体不明晰。负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重叠,部门林立。农业、科技、教育和人事与劳动保障等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工作上都有份参与,但是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权力运行过程中缺少统一指挥负责的部门,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较弱。三是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发展重要障碍在于,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设计不明晰,致使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工作开展缺乏物质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公益性较强,应承担资金投入主体责任。目前,中央各地方只将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视为临时性的工作安排,缺乏长远规划,其经费预算及相关统计数据并不清晰,也没有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每年的财政支出计划,导致在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滞后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类型也在变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内容也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从现有的培训内容来讲,都是与以往的传统农民工教育培训一样的单一性技能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社会上现有的教育培训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实践环节内容偏少,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够等问题。一些教育培训项目不能及时反映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内容与生产和服务相脱节,课程教学与岗位相脱节,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要。”[5]现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都以低层次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没有考虑其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已经发生变化这一客观事实,导致其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的手段也比较落后。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还有沿用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特点、年轻人生理、心理、学习兴趣等因素,更是缺乏实践性教学安排。许多社会培训机构及高职院校开展的教育培训为节约培训成本,很少与用工企业相联系,缺少实践基地,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面临的障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村中小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并且来自于偏远落后地区的人居多,他们技术基础不高,有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但普遍面临着培训学费支付困难和工学矛盾的困扰。他们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支付教育培训学费的能力有限。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刚走出中学校门,缺少工作经验,所从事的工作薪资很低,支付日常的基本生活费用尚且困难,再要挤出一部分教育培训学费来比较困难,他们在教育培训费用方面的支付能力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是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方式僵化,在教育形式上缺少灵活性。“现有的教育培训大多有严格的入学和结业要求及相关的学习管理制度,如:学历教育要经过入学考试合格才能就读;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才能取得相关证书;学生没有自行选课的自由;对出勤率有硬性规定,低于一定数额便无资格参加该门课程的结业考试;上课时间太固定等等。”[6]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强,且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大,收入不高。过高的教育培训学费和过度僵化的教育形式势必将他们挡在学习求知的门外。迫切需要在这个领域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此外,新生代农民工获取教育培训信息的渠道也比较狭窄。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信息传播的渠道狭窄闭塞。由于农民工所在地的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缺少培训规划,不能及时公布针对新生代农民培训政策、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等相关信息,导致培训主体和客体双方的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这些都是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上面临的主要障碍。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责任重构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存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权利受到了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剥夺和限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很难进入到职业培训制度相对健全完善、教育培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因此,很难和城市职工享受到同等的教育培训机会。并且由于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地方税收和国家拨款,通常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户籍人口为主要依据,那么自然会萌发把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用于本地户籍人口的政策冲动。这样拥有外地户籍、工作流动性强的新生代农民工获得教育培训资源的机会几乎为零。在风险社会的语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规避风险的主要路径是提高素质和技能。而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进程中,应明确其主导地位与服务责任。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依据法规来规范各培训主体的行为界限,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1.应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制度供给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我国各企业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用工主体,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产业工人和现代市民。为提高其职业素养和生存发展技能,中央应出台新一轮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应在组织领导、制度安排、经费保障、资源整合、规划管理、培训机制、培训效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尝试对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权利进行立法保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度地位。关键点在于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逐步与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接轨,制定出灵活的成人教育方案,将这一部分内容纳入其中。在现有的培训教育政策运转机制成熟后,应推动和争取省级层面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单独立法。通过立法将农民工培训的相关主体责任、义务以及培训资金运营机制、奖励措施、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强制性规定,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落实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2.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政策与制度创新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提升迫切需要教育培训政策与制度的创新。综合现在的培训政策,制度设计的可能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免费职业培训制度。目前,已经对招收的来自农村的职业高中或技校的学生实行了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可以在现在政策上进行调整和扩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实行免费职业培训。由支付新生代农民工旨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学习培训费用,并划入专门账户,探索建立为资金投入主体和社会教育机构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新模式。二是由购买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成果。“鼓励有培训资质或者培训效果好的培训单位,依据下达的计划目标开展培训,经过验收合格的,向职业培训部门支付相应的培训费,‘购买’培训成果,并保证这些培训部门有一定的利润。”[7]此外,还可以探索实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券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实行一对一式的跟综服务,以有效提升这个群体的职业素养和水平。
3.健全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的投入机制要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作为应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对待,承担培训费用,并担负推动和监管职责。一是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完成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工作,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来作为保障。这涉及国家、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和培训教育机构四个方面。作为首要的责任主体,应逐步完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在地方财政支出上应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详细规划。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投入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明确划分各级的资金投入比例。当然,也可考虑设立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专项基金主要向本辖区内的企业和社会捐助人士筹集。二是出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健全的教育培训资金投入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相应部门强有力的配合和推动,应及时出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责任地位,推行对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的直接补助。各级部门应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向社会宣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政策,有效形成教育机构、用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教育培训的良好格局。
关键词:油田企业;安全培训;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对于油田企业来讲,抓教育培训,就是促生产、保安全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反复抓、抓反复,要让安全教育培训的各类规章制度“硬着地”,真正做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成为提升员工素质的制度保障。企业要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指导,通过明确安全培训职责、细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强化安全意识和岗位责任制落实,建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员岗位练兵和基本功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确保安全生产。
一、强化安全培训责任意识
1.统筹兼顾。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单位要坚持和完善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等有效的管理体制,通过各级安全和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让安全教育培训的各类规章制度“硬着地”,真正做到“踏石有印,抓铁有痕”,成为提升员工素质的制度保障。
2.科学推进。各单位要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按照ISO10015培训管理标准,加强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找准安全教育培训中的薄弱环节,突出HSE第一课和停产培训重点,坚持把着力点放在抓基层、练内功、打基础上。集中优势资源,稳步实施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3.监督检查。各单位要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监督考核体系,制定具体考核方案及奖罚办法,将各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落实情况和质量效果与基层单位、员工个人进行挂钩考核,在培训工作的考核落实上下功夫,及时检查考核,奖优罚劣,坚持以考促培,以考促学,把安全责任压力传递到基层和个人,进一步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1.细化职责分工。按照统一协调、分层组织、分级实施的原则,通过明确培训职责、细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提高技能素质,规范员工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健全完善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2.加强深化持证上岗。严格落实先培训取证、后上岗的要求,全面推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油田层面统一开发员工证件管理系统,对职业资格证、各类安全资质等进行重点监管,指导各单位明确专人负责证件管理,及时对员工证件的有效性进行监控,确保持证上岗率100%。
3.优化培训方式。结合单位实际和岗位要求,以基层队(站、班组、科室)为主体,采取师带徒、专题讲座、课题研讨、实习锻炼、观摩交流、岗位轮换、技能演练、班前班后会、技术课、“四个一”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和基本功训练。对于HSE换证及再教育培训,探索开展远程网络在线培训,配套完善HSE远程培训课件,由学员利用工作间隙,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三、强化重点人员培训
1.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在切实做好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其现场监督管理、指导安全工作、参与安全授课等能力,有计划地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同时,针对近5年进入油田的员工,加强岗位业务理论、实际操作技能、安全技术技能等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2.加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基层队长和班组长示范班、基层巡讲、HSE兼职教师培训等方式,重点加强油田主业单位班组安全管理、班组安全活动、211安全工作法、岗位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夯实班组安全管理基础,全面提升员工岗位履职能力。
3.加强承包商(分包商)的培训和监管。以国家、行业及企业有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宣贯,提高危害识别和风险防范能力,提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提升自主执行力。
四、强化现场技能训练
1.加强创建现场培训示范点。业务部门牵头,结合行业特点,指导有关单位选树条件成熟的基层队站、车间(班组),建立标准化培训现场示范点,按照安全管理规程要求,分专业、分岗位梳理完善技能操作流程,开展标准化技能操作训练,进一步规范基层员工的安全操作。
2.加强广泛开展现场培训。各单位结合现场施工作业特点,通过开展技能演练、班前班后会、周一安全会、周三技术课、班校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教室移到现场,把现场变成课堂,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员工现场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3.狠抓现场重点作业培训。对于重点施工、重点作业环节,按照《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技术方案》进行培训,对于特殊时段非常规作业等情况,按照施工预案进行培训,相关领导、专家要亲临现场,基层干部紧盯现场,强化生产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进一步增强现场安全管理基础,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五、强化培训资源建设
1.加强师资建设。油田企业要加大专兼职教师选拔培养力度,逐步配齐配强各专业(工种)培训教师。指导和鼓励各单位从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拔尖技能操作人员中,选拔建立现场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兼职教师管理聘用制度,进一步激发调动兼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