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9:43
导语:在在线医疗市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医疗健康;App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B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2]刘砚青.“掌上医生”只赚吆喝不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70-71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颜值”产业总销售规模大于3万亿元,其中中国整形美容行业的市场规模目前已居于世界第三位。据相关预测,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未来谁能够分享医疗美容产业的蛋糕?
“颜值经济”热浪来袭
“今年发了奖金,我要去做个杨幂的鼻子。”
“天哪,很贵吧,我想做一个Angelababy的双眼皮。”
以上对话是不是有点耳熟?这可不是台湾偶像剧,而是一次一线城市年轻白领的日常对话。
不知什么时候,微整形成了爱颜值人士奖励自己的方式之一。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整形人数已超过1000万。有专家表示,就人均水平而言,与韩国、美国或巴西相比,中国具备至少10倍的增长潜力。
不得不说,医美行业的崛起是时展的必然。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精神及外在面貌,而大众对于整形的态度也逐渐宽容起来,从最初的藏着掖着,变成了大方承认并相互交流。随着医疗手段的逐步成熟,做一个微整形,对于很多年轻姑娘来说,就如同买一个包一样,不再需要反复纠结。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医疗美容行业报告显示,医美是继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其潜力巨大,热浪来袭。
传统医美营销痛点多
然而,相应市场却未能跟上需求的快速发展。资料显示,目前从事整形手术的2万多名医生中,只有1万左右有完全合格的从业资质。新闻上时不时报道出的各类医美事故,曝光的各种无证经营、监管疏漏,成为我国医美行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再回到市场。据悉,截至2015年,按照当年收入统计,尚无占有市场份额5%以上的单一医美集团,而全国共有超过24000家医疗美容机构及诊所,其中80%为民营。由于民营资本进入医美领域的注册门槛不高,导致各种良莠不齐的机构充斥着整个行业。
另外,2006年8月国家颁布了“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等五类商品不得在电视购物节目上播放”的法规条令后,整形机构的营销手段大都是靠线下广告、百度推广等。合理的营销费用应控制在营收的20%左右,但医美行业的营销费用一度占到50%。从丽都整形美容医院的年报就可窥见一斑,其2013年、2014年、2015年1-5月的毛利率分别为61.22%、63.59%、63.87%;但2013年、2014年的利润率分别只有4.47%和9.02%。每年的营销费用高达6000万~7000万元,其中近半数都花在了百度推广上。
这些都导致了医美行业获客成本高、获客难度大。因为此类营销并没有解决消费者的疑虑:“这家机构到底安不安全?去过的人感觉如何?价格这么高是不是被宰了?”
于是,不少熟悉互联网的创业者看到了机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市场痛点、消除消费者疑虑。从2013年起,各种医美O2O平台陆续上线。
医美O2O应势而生
相比美甲、美容业的各种大战,医美O2O平台低调无比,但这并不妨碍其快速增长。
2013年,新氧上线,成为第一个医美领域的电商平台。上线后,新氧平台交易量发展很快。第一个月才200多个订单,2015年年末订单量就已比年初增长了10倍,单月订单量超过6万。
与新氧同期上线的还有更美。据悉,目前更美平台上已经汇集了10000名医美专业人士,超过6000家医美机构,1500万名用户,用户覆盖中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
应势而生的还有悦美、美黛拉、美丽神器等30多家平台。
与这些平台相伴而生的还有投资界对其第一时间的关注。新氧在其上线后的第五个月即获得来自经纬中国的A轮数百万美元投资,2014年12月完成来自挚信资本和经纬中国的B轮2000万美元融资;更美在上线之时就获得来自经纬中国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2014年3月获得了来自红杉资本数百万美元的A轮投资;美丽神器也于2014年7月完成阿里巴巴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今年3月,医美O2O公司更是频繁宣布获得融资。3月13日,新氧正式宣布完成由优壹品、腾讯双百计划投资的C轮融资,并称估值对标春雨医生;3月21日,美黛拉对外宣布,已于2015年10月完成1200万美元B轮融资;4月21日,悦美CEO向小琴对外公布,悦美网于2015年12月完成1.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这一方面表明资本市场对医美行业的看好,另一方面也预示医美行业将有一波大动作。
模式能否盈利?
目前,上线的医美O2O平台基本上都以“社区+问答+电商”模式为主,在消费者和医院之间构建一个类似于闺蜜交流整形心得的平台,晒出自己的整形成果,同时平台上吸纳一些整形医师,讲解相关的知识,引导用户购买整形产品,通过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来促成医美产品的在线交易。但在具体运作方式中,这些平台又有所差别。
如新氧、更美以及真优美、美黛拉等打造的是平台,一端连接医美机构,一端连接用户。消费者进入新氧、更美客户端,可以看到网友日记分享、咨询医师和医院以及在线上实现项目预订,然后线下医院认证,完成支付环节。而美黛拉、真优美则无支付环节,真优美可以实现免费预订。他们的收入构成主要还是“广告+平台交易服务费”。
新氧社区比较活跃,根据新氧给出的数据显示,目前新氧已经积累了60万篇用户日记、1000万私信咨询量、5000家整形医院和万名整形医生资料。
对于更美来说,定位更像是大众点评。其联合创始人王思Z曾表示,“更美建立一个全面的真实的数据库,帮助用户做好的消费决策。而医师也可以通过更美平台建立个人品牌,获得客流。”
另外,新氧与更美都是通过售卖返现来刺激用户分享经验,以每篇补贴300元以上的重奖来刺激发帖。
而较晚上线的美黛拉则另辟蹊径,一口气独家签下300多位网红达人,依靠她们的带动,来拉动社区活跃度――这种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红利的运营方式据称十分有效,美黛拉5月份宣布其社区发帖量已跃居第一。
悦美网则拥有自己的咨询师团队,类似于中介。消费者如果想和医院建立联系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由悦美推荐医院机构。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以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连接型平台企业模式更轻,缩短产业链,为产业实现了增值。但如何保障网友日记分享的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是企业面临的问题。而悦美网的中介模式可以赚取佣金,可以在短期内获得现金流,却违背了互联网“去中介化”的理念,而且由于离医美机构更近,很难保持第三方独立性。
线下诊所开辟新途径
对于大多数医美O2O平台来说,当线上的平台交易逐渐成熟的时候,公司的收入来源也就基本固定,开辟新的盈利途径自然成为这些公司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而与国内较早进行线下诊所布局的春雨医生等平台一样,医美O2O玩家也纷纷进军线下,希望通过布局线下诊所来获得自身的主要盈利。
例如,新氧在拿到C轮融资后,迅速开始了线下云诊所的布局,通过帮医生解决牌照、场地、流量、管理等问题,让医生专注于治疗,打造医生个人品牌,以此来寻找新的赢利点。在此之前,新氧更加注重微整形业务,但是线上的微整形盈利并不可观。
另外,已经获得药品与器械交易物流牌照的更美也有类似的做法。更美与独立医生、诊所签约,提供场所、设备,然后导入客户到自营诊所。据悉,目前已在全国签了7家诊所、50位医生,三方按比例分成。
刚刚宣布B轮融资的悦美与新氧、更美的想法似乎不谋而合。据悦美CEO向小琴介绍,悦美的第一家自建线下医疗门诊部以及微整中心已于今年6月正式开业,线下中心具备医疗执业资质,医生主要来自于三甲医院。当然,这也是B轮融资的主要用途。
据悦美的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悦美已经收录整形机构4900个,约占全国正规整形机构的40%;已认证合作的整形医生2300多名,约占全国正规医生资源的23%。
向小琴表示,在2015年下半年,悦美在尝试建设医生品牌时,从社区中选择了70多位口碑医生,为用户提供全流程服务,帮助医生塑造个人品牌。
以上不难看出,医美O2O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的做法相差无几,医疗美容领域未来的线下争夺将会十分激烈。
具体哪种模式会走到最后,业内人士均表示都还在探索中,很难判断。未来1-2年行业仍将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于医美O2O来说,好的商业模式要符合三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提高行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一位清科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做到这三点的公司往往能吸引最多的资源。
市场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信息分析 技术框架
引言:计算机的出现使人类可以用其弥补自身逻辑与推理上的缺陷,使得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日益壮大。人类可以与计算机分工合作,在各自擅长领域对任务分析处理,人类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计算机进行控制,让海量程序化、结构化或不断重复的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解决,同时计算机的技术正在以迅猛的发展脚步引领着时代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使计算机对复杂且非结构化的信息能够准确分析与处理,同时社会网络迫使人类对海量数据要加快分析与处理,为了使人和计算机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与人机联手,完成复杂任务,是目前的技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信息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分析能力与效率进行扩展与提高,具体应用是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扩大了审计经营作业范围,缩短审计时间,为审计工作提供高效的工作状态。其次,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分析过程实现可视化并且对分析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搜索引擎在人立方关系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还有百度指数平台可以通过关键词与搜索创建相应关系,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决策活动予以支持,并实现真正的商务智能。同时,计算机技术还可以预测未来,对未来进行模拟,例如谷歌公司通过分析网民的搜索信息预测了具有及时性与准确性的流感趋势[1]。
二、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的研究现状
在技术上,计算机的发展为其辅助信息提供了支持,国内在上世纪80年代对决策分析系统,并建立了结构框架,之后又相继研究了计算机协同分析工作建立了协同竞争分析系统,现在已经成为主流方法,之后再分析领域加入了软件化,之后人们又开发了本体架构,使其对非结构化内容向资源描述转换,这些研究为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提供了关键内容,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需要通过计算机平台和工具对各个领域进行加工处理信息,对商务系统融入竞争情报是对计算机辅助的研究,在医药中,对复杂药物进行计算,提升了药物开发的工作效率,对于专利信息的分析,计算机辅助可以挖掘出有效情报通过关联规则,对于药物发现、专利分析、商务智能领域现代计算机辅助技术提供了分析工具,使人类得出分析成果。在大数据时代中,人类十分重视对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但是对于其专门的架构体系还需规划与搭建,更好的引导技术的发展。
三、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的技术框架
计算机在分析数据时要用到数据库,数据库的结构对联机交易中的直接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叫做联机事务处理,并对数据分类汇总,形成指标仪表盘,建立决策,数据仓库主要是分析关联数据源,对数据源转换、汇聚、清洗和抽取,形成主题图形和报表,叫做联机分析处理。对主题分析结论,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收集整理并分析数据,将数据转为主题信息,对于仓库概念与数据挖掘技术及联机分析实现三大领域的跨越。
(一)联机在线分析
联机事务处理英文简称OLTP,它在1993年由E.F.Codd关系型数据库之父提出,可以满足快速响应复杂查询,数据界面直观,在后台有综合引擎,是关键技术对于决策系统,它是对验证性领略分析信息,有3种技术,分别为ROLAP技术、MOLAP技术和HOLAP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下,联机在线分析能够结合其他分析技术,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优质服务。
(二)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DM),数据是被挖掘者,挖掘目的是将数据中的信息、模式、知识与规律进行提炼,挖掘定义很多,但是内涵相同,从海量数据中找出规律与模式,来源于知识发现,从大量基础数据中总结并提炼知识精华,在人工智能、统计学、可视化技术、系统论、模式识别及数据库技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对综合性要求较强的新兴学科[2]。
(三)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是种关系集合,分为个体网、整体网和部分网。社会网络拥有规范的方法对社会属性与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在分析社会与行为、经济与营销以及市场与通讯领域的数据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现目标数据的特征,分析数据角色与数据位置以及数据变量,对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四)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的特征是高速性、多样性、规模性与价值性,分析技术需要创新与优化,对于文本形态数据,如微博、网页、论坛等,机器要学习算法并训练数据,从数据中找出未知信息,如市场分析和字符识别等。
四、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主要挑战
首先是大量的数据为计算机辅助带来了挑战,尚未应用于海量数据分析,其次是关系数据中的数据多样性,对于灵活性相对缺乏,分析不确定数据时仍存在挑战。数据仓库存储时要按照主题进行,但是建立仓库是初步性的,对价值的探索是计算机辅助的另一个挑战。对于数据的处理速度要与分析同步,所以数据处理的加速是新的挑战。
(二)发展趋势
在社会学方面可以深入研究社会网络、计算社会学与社会科学,另外技术方面对社交应用生产与娱乐要引入更多的信息,促进移动计算与信息分析、社会计算的融合。
结束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的支持,信息分析与科技的融合为人类的世界开创了新纪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商务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化第三方网站
1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已迅速进入工业、农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各种行业,呈现出电子商务潮流。而作为金融业一大支柱的保险业,和信息是紧密相连的。保险是一种承诺、一种无形产品、一种服务商品,保险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日新月异,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使得无数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于是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时传送和反馈、服务的连续性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网上保险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之后的“第四驾马车”。
2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
发达国家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为客户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甚为强劲。电子商务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广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指,利用电子工具(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从事的商务活动,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商务活动。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保险电子商务(网上保险)。
笔者认为,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经营业务的部分或完全电子化这样一个综合的人机系统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可能是与原先的传统业务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
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有了广泛的拓展,保险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保险企业全面开放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到我国的保险业中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还只能处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是在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这是中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迈入网络的大门。此后,中国保险网在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和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保险行业综合网站,点击率始终为国内同类网站第一名。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电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险业内各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为推动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诞生,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致力于保险电子商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
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积极探索,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渠道功能逐步显现。2000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以平安门店服务中心、平安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组成的3A服务体系的运行标志着平安的客户服务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算的上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
与此同时,由非保险公司(主要是网络公司)搭起的保险网站也风起云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协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易保网。通过易保网广场,客户可以客观比较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医疗、意外、理财险等保险产品;可以通过网上招标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保险方案;提供理财、投保、理赔等常识;提供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等网上直销专业服务。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相关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性化的专卖区,客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浏览就可以完成对十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咨询,特别是其推出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如同在线计算器,客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个人需求,服务器就能自动的列出各家保险网页,通过信用卡完成保费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易保网上保险广场致力于为保险买、卖双方及保险相关机构和行业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网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台;帮助客户轻松了解、比较、购买保险;帮助保险公司和保险人通过网络新渠道开发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帮助保险相关服务机构和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4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模式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保险网站,即独立的保险网,他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或附属于某大型网站,他们是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客户提供技术平台的专业互联网技术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保险信息网、易保网上保险广场,都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将自己定位为向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资讯的一个内容提供商,它为保险的内外勤人员提供从保险新闻到行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信息,属于保险业内信息提供商;而以“网上保险广场”命名的易保网,将自己定位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业各方提高效率的网上平台,它包括B2B,B2C两种电子商务模式,致力于为行业中的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和交易的技术平台;第三类为直销平台,如网险,它以的身份通过网络进行保险销售,从销售中提取佣金。以上是我国目前第三方保险网站定位的三大种类。
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网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险网站,平安的,泰康在线,以及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等等。应该说,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在我国的日益完善,现在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保险网站,大部分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保险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还没有真正的网上保险业务。这类网站主要在于推广自家公司的险种,进行网络营销。这是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到了互动、在线交易这样的阶段。2001年,太保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对太保网进行全新改版,网络销售和服务功能大为提高,网上支付功能基本实现,成为B2C业务中重要的销售渠道。太保网建立至今,网上B2C销售总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户在线购买“安居理财保险”,成功通过太保网网上支付10万元保费,成为太保网开通以来最大一笔金额的网上交易,展现了电子商务作为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的发展前景。
5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是涉及到保险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保险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成熟后,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
面对信息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国保险业应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利用互联网进行保险宣传和销售保险产品以及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活动,并通过电子商务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的业务往来和经验交流。我们相信,全方面发展保险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保险业的长足发展,使之以全新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各个医院独立发行的磁卡或条码卡来解决病人的ID 。也有的医院发行了IC卡或无线射频(RFID)卡,试图通过就诊卡储值的方式来解决门诊病人就诊多次交费的问题。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优化门诊流程、缩短病人在门诊的滞留时间、减少病人排队次数等已经成为各个医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各个医院独立发行就诊卡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在不同医院需要重复办卡,浪费患者的时间和医院的人力、物力。因此,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发行就诊卡的呼声越来越高。
国内需建立统一ID
目前,解决患者ID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的尝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解决患者ID问题的方案主要有两种:一些地区试图通过发行市民卡,统一解决全体居民的ID问题,市民卡兼备持卡支付的功能,如杭州的市民卡工程就是如此。一些地区在医疗行业内部发行就诊卡(健康卡),如厦门模式。这类卡的功能主要是解决患者ID问题和储值付费问题(电子钱包)。
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发卡,还是医院自行发卡,医疗卡的用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解决患者ID问题这是任何类型的医疗卡的首要功能。医疗工作主要是处理病人信息,处理医疗信息的第一要务是区分清楚是哪一个病人,这就需要解决患者电子ID问题。在医疗的整个过程中,患者人人必须拥有自己的ID,才能支持医院使用信息系统处理病人各类信息。国内很多地区已经发行了医保卡,医保卡主要覆盖参保人员,只占门诊就诊病人的一部分,因而医保卡不能完整解决医院病人就诊的ID问题。国内有些地区采用医保卡+就诊卡的方式,没有医保卡的病人由医院发给就诊卡,以解决就诊ID问题。
解决支付问题就诊需要多次排队付费一直是备受批评的问题。医院各级主管部门也做了很多尝试来改变这种状况。目前比较多见的是医院发行IC卡来做为就诊卡,病人可以在IC卡中存钱,门诊就诊过程中直接刷卡收费,避免病人多次到收费处交费。在技术上,为了避免交费刷卡时需要病人录入密码,储值卡大多采用电子钱包方式。目前一些地区发行的医保卡也提供了电子钱包的功能。
存储病人的基本信息一般来讲,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必要在病人的ID卡上存储病人ID之外的其他信息。因为有了病人的ID,相关人员可以很容易在计算机上查找出病人的其他相关信息。如果是储值卡,则需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建卡,并有严格的安全和保密措施。目前有一些地区或单位希望在卡上保存一些病人的基本信息,尤其是血型、过敏信息等。也有一些地区为了解决不同医疗单位之间病人信息交换的需求,在就诊卡上保存较多的医疗信息,甚至保存病人的病历。这种卡的成本很高,与ID卡的设计原则有一些矛盾。ID卡是普及性卡,由于发行数量极大,因此一定采用尽量简单和便宜的方案解决。比较理想的方案是,解决病人ID跨医疗机构使用问题(地区发行医疗卡),通过联网交换共享病人信息。
每个医疗机构在给病人发放ID的时候,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病人拥有多个ID。发生这种问题,医院发卡人员负有主要责任――没有认真询问、查对病人既往就诊情况,病人自己也有责任――重复办卡。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通用方法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病人ID系统,通过匹配病人的其他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等,来判断该病人是否拥有其他ID,并同时提供给需要的访问者。
国外更加关注隐私
国外建立卫生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共享病人信息,而我国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为各级领导部门提供统计数据,为不同的公共卫生服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这要求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必须解决病人惟一ID的问题,否则各个管理部门无法得到准确的统计数据。
2004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在美国众议院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出,要在10年内为全体美国公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避免严重的诊疗失误,降低成本,并提高医疗水平。美国政府以此作为解决美国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手段。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建设美国国家卫生信息网络,实现病人医疗信息的共享。
2005年,英国政府与多家跨国医疗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建设英国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其目标同样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病人电子病历的共享。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美国市场分析专家认为,医疗卫生信息技术(HIT)市场是未来全球软件业的最后一个大市场。全球GDP的10%将被用于医疗服务,约为4.5万亿美元。如果其中5%用于信息化建设,每年将有2000亿美元投入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市场。
在建设区域/国家卫生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能否解决好医疗健康ID问题非常重要。尤其在欧美国家,医疗健康管理体系的复杂性、人们对健康隐私的敏感性等,使得医疗健康ID政策和实现技术变得更为复杂。
2006年3月,在多个国际组织的倡导下,荷兰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医疗健康ID管理国际研讨会,来自21个国家的80多位专家参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否解决好医疗健康ID问题,是考验区域/国家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一块试金石。
会上,i2-Health的雷敏・塔瓦科赖恩(Ramin Tavakolian)认为,ID管理可以分成政治层面、法律层面、组织层面、语义层面、技术层面等5个层面。技术层面与证书、ID表示、网络结构有关,语义层面与数据模型、标识符有关。雷敏强调,使用病人基本信息作为ID存在风险,相对较好的选择是使用固定标识,如社会保险号等。如果非常强调隐私问题,则倾向于使用临时ID,因为任何有意义的信息作为ID,都有可能引发隐私问题。在组织层面,内容主要涉及哪些群体需要标识,例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病人等。其中,用户注册和授权管理十分重要。雷敏建议,ID管理需求有很多,需要按照轻重缓急来逐步解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发达国家/地区的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
欧洲
一些欧洲国家,例如丹麦、芬兰、卢森堡、荷兰、比利时、英国、爱尔兰,在建设国家/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时选择使用国民身份标识系统作为病人ID。
2004年,法国政府开始建设电子健康档案(HER)系统,使用社会保险号作为ID。但是,这让老百姓非常担心信息安全问题,因为社会保险号在法国已经广泛用于社会、经济、财务、职业等领域。为此,法国政府于2007年11月暂停该项目。
英国政府则向老百姓承诺,个人健康信息不会被滥用,因为英国的健康信息保存在单个医疗机构,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这些私有数据只有在病人授权同意的情况下,医生才能够通过网络调取和阅读。
在南欧,如西班牙和意大利,病人ID通常是各地发各地的。虽然这些国家的政府正在积极组织,希望将数据集中起来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但由于没有统一的ID,这个想法无法得到实现。这样,病人敏感数据被滥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一般来说,一些较小的国家,使用身份识别号或社会保险号作为健康ID比较可行,较大的国家如果采用同一办法,或多或少会遇到统一发行和隐私问题。
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正在建立一个电子卫生信息系统,计划在2010年实现50%的加拿大公民拥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所有获得授权的医生或个人均可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检索相关内容的目标。
早在2000年9月,加拿大就成立了名为Infoway的机构以促进卫生信息网络的建设。2003年5月15日,Infoway宣布投资1.35亿美元建设电子卫生信息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模块――药物信息系统和诊断影像系统,希望借助系统的应用,医生能够在线查阅病人的药物治疗史、开立电子处方并获得药物相互作用的提示,而药剂师则从网上接收处方并提前备药。
最近,Infoway将投入10亿美元用于大规模的系统建设。Infoway的项目没有采用统一ID的方法,而是采用ID匹配的方法解决不同系统的电子病历信息交换访问问题。
美国
1993年,美国Medicare和Medicaid服务中心开始建设服务提供商标识系统。该项目的目标是为了让所有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建设一个全国统一的身份标识系统(National Provider Identifier,NPI)。
与此同时,电子数据交换工作组和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也在制定美国相应的标准,两者都充分考虑了兼容问题。
2007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支持下,电子数据交换工作组了美国国家标准健康身份标识卡实施指南1.0版本。该标准依据ISO有关标准、美国有关标准,规定了健康卡的基本信息结构和卡型,还有实施的问题。该标准没有强制建设全国统一的健康卡,也没有强制采用统一ID,而是向全国推荐健康卡标准,允许不同的机构独立发卡,统一标准只是为了便于信息共享。
美国人对隐私问题极为敏感,因此,美国没有建设全国统一病人ID的计划。但为了规范信息格式和使用方法,美国政府还是制定了自己的一些规范,其内容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美国政府为了指导各州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在2005年前后组织了四个试点工程。这些试点系统均采用了IHE的标准规范,在没有统一病人ID的情况下,使用概率匹配算法,将不同医疗机构病人基本信息和ID进行匹配,列出相似ID的列表供访问者决定,然后再根据匹配病人ID查找病人既往相应信息。
200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病人健康卡的标准(ISO 21549),对病人健康卡的内容、格式等进行了标准的定义。
我国标准化研究院也组织了相应的标准化研究,决定等同采用该标准,只在部分有国情差异的地方稍作修改。目前,该标准已经上报国家标准局等待批准生效。标准只对健康卡内容和格式进行定义,以便通用设备和软件读取。至于如何发卡,在多大范围发卡,全部由用户决定,标准不做任何规定。
总体看,国外更加重视健康卡的安全和病人隐私问题,因而普遍使用分散发卡、统一匹配ID的办法。这种办法比较适合支持医疗机构之间病人信息的共享,因为使用病人信息的医生在联机时可以进一步核实不同ID的病人是否为同一患者。
我国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给政府部门、公共卫生部门、医保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汇总统计资料,这对统一病人ID要求很高,否则无法得到准确的统计数据。而且,为了满足医保卡的支付要求,国内医保卡要实现一人一个ID。一些地区尝试发行医疗补充卡以解决没有医保卡患者的就诊问题。对于医疗补充卡,要严格管理ID发放,建立一套有效的约束机制,并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ID管理中心,以便统一病人ID。
记者手记
医保卡
全国通“卡”在哪儿
■ 本报记者 曹红丽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已经实现了医保卡实时刷卡结算,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医保卡只限于本地使用,甚至有些省内城市的医保卡也不通用,这给参保人带来了很大麻烦。
医保何时才能实现全国一体化,让医保卡像银行卡一样全国通用,变成一卡通呢?要实现医保卡异地联网,到底什么问题“卡”在中间呢?
首先是医保卡的技术问题。据悉,目前各个城市发放的医保卡五花八门,有的甚至还没有卡,处在手工结算阶段。卡的不统一直接就把联网刷卡的门给堵死了。
其次,国内目前尚没有一套从上到下统一使用的医疗保险结算系统,各地都是各家算各家的,涉及到城市之间的结算都很麻烦。即便各个城市都使用同一种类型的医保卡,如果系统上不兼容,那在异地照样还是刷不起来。
但技术问题并不是阻碍医保实现全国联网的关键问题,关键在于地方政策限制医保联网。
据英国《金融时报》日前的报道,全球最大的PC产品和打印机制造商惠普公司正在考虑并购全球最大的相机及图像产品制造商柯达,两家巨头合并之后将成立一个全球最大的影像科技集团。柯达在经历了四年多的痛苦变革之后,目前转型已经几近完成。但面对依然高达2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在这个时候讨价还价,把自己卖出去或许是该公司的一个不错选择。惠普对前者觊觎已久,应该是最佳收购方。
分析人士的根据是,惠普最赚钱的业务是打印机,柯达的业务则主要是影像产品,两强一旦合并,全球市场顿将出现一个占垄断地位的图形成像产品公司。柯达曾经为摩托罗拉公司开发了10年的手机照相机传感器,目前惠普也已经全面进军手机成像市场。如果惠普收购柯达变成现实,毫无疑问,该公司将获得大部分的手机成像市场,而且在打印机等影像方面的业务也将得到提升。受利好影响,柯达股价大涨,公司市值直抵78.4亿美元。
惠普和柯达四年的恋情终将结出果实?
柯达:资金压力大
由于数码产品的发展速度超乎预料,偏重于传统技术的柯达在市场上迅速沦落到与死神赛跑的地步。为此,他们不得不进行业务重组。该公司预计,2007年支付的重组费用在575亿~625亿元之间,重组总费用为36亿~38亿美元,部分工厂关闭,裁员人数在8000~30000人。
据悉,为了压缩更多的成本,柯达的裁员计划将持续到今年年底,届时全球,范围内的员工数量将减少到3.4万人。此外,他们为了自救,已经将占总收入19%的医疗成像业务出售给了加拿大公司,薄膜业务则被另一美国公司收购,还把全部数码相机制造所需业务、数码相机的运营和物流服务都交给了新加坡的伟创力公司。为了筹集现金,这家美国公司甚至关闭了能给其带来最大利润的在全球多个国家的彩色胶卷生产厂。
市场分析机构Cross Research分析师克罗斯认为,柯达发现在数码产品领域盈利很难,因此它只能在所有业务中选择合适的业务。2007年1月31日,柯达宣布去年第四季度公司盈利1600万美元,为9个季度以来首次实现盈利,此后业绩慢慢好转。但累计亏损额仍高达21亿美元。
作为与奥运会有着百年渊源的全球顶级合作伙伴,除了数码相机等产品的广告和产品中提到自己是奥运赞助商外,柯达没有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奥运营销。近日,该公司品牌管理总监伊丽莎白・诺曼竟宣布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停止和国际W委会签署顶级赞助商协议,理由是“新战略要求我们重新确定新的市场战术,并且改变市场环境和顾客的消费习惯”。柯达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也表示,经过企业的业务转型和调整后,公司从以前活跃在消费市场的品牌转为主力经营B2B业务的企业,因此目前柯达将北京奥运会作为是对社会的责任和回馈,并不在乎利用奥运宣传来赚钱。
尽管柯达着意强调放弃赞助奥运会的举动与公司的财务状况无关,但分析人士仍坚持认为巨额的财务负担才是其放弃续约奥运TOP赞助计划的主要原因。华尔街分析人士认为,“高达数千万美元的保底现金赞助,以及逾亿美元的相关市场投入令转型中的柯达难以承担。”
惠普:不想背包袱
“惠普不太可能整体并购柯达公司。”计世资讯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郭海涛认为。惠普的价值点与优势并不在数码冲印上。它的2007年03财报显示,其主要收入来源得益于笔记本电脑和PC销量的上升。而且,柯达传统的技术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在数码领域利润很高的单反相机领域里,并没有它的身影。惠普数年前就已经从中国的数码领域抽身而出,兼并柯达不太可能促使它的业务得到明显提升。
惠普另一个顾虑可能还来源于对此前康柏整合的艰难。在经过长达六年的漫长岁月后才重新回归正轨。目前,惠普已经重新从戴尔手中夺回了PC出货量老大的宝座。并在2006年底一举超越IB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T公司。如日中天的惠普,并不愿庸人自扰,贸然再去触动柯达这个陷入困境的庞然大物。
此外,惠普的打印部门虽然风光,但在发展后劲上明显不足。作为行业的老大,这家巨头制胜的法宝一直是以接近成本价出售打印机,然后通过销售墨盒来获取利润。然而,由于兼容墨盒的兴起和打印机日益普及,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在慢慢放缓,打印部门的利润空间总的来看在慢慢变小。因而。把如此庞大的“困兽”并入打印部门显然也不符合惠普的利益。
与柯达的硬件技术相比,惠普对软件技术的兴趣要浓厚得多。近来,这家巨头的收购重点一直集中在软件厂商身上,
2006年7月,以45亿美元高价收购MercuryInteractive公司后,惠普软件业务异军突起,规模扩大一倍多。今年以来,惠普更是明显加快了收购的步伐。2月5日。这家巨头收购了Bristol科技公司,旨在借助后者的软件产品帮助企业调整多级操作程序。2月26日,它又收购PolyServe公司。PolyServe的软件产品可以增强连接功能强大的刀片服务器的数据库处理能力。今后,惠普的收购对象可能是那些专业软件公司,分析师预测,NCR旗下的数据仓库业务将可能成为其下一个收购目标。
来自科技商业研究机构的分析家StuartWdliam。表示,这些软件产品对惠普的整体业务带动作用明显。2006财年软件业务收入达13亿美元,纯利润为8500万美元。截至今年1月31日的第一个财季,该公司软件销售收入增长了81%,达到了5 5亿美元,再创新高。惠普表示要在两年时间内使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0亿美元,利润翻三番。它最终的目标是在业内超越IBM,成为业内软件新贵。同时,软件也将有助于该公司防止其某些产品如打印机等陷入“日用品化”的困境。
渺茫的转机
即使CEO马克・赫德顾虑重重,但也并不能说明惠普不会收购柯达。《IT时代周刊》获悉,当赫德2005年加入惠普后,一直让成像及打印部门保持独立。该公司负责打印机业务的副总裁Vyomesh Joshi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他能够通过这一收购议案的话,那么公司董事会将不会反对。从这家巨头的今年第三财季的财报来看,打印机等影像产品占了其总营收的33%左右,净利润达到了40%。
惠普在数码影像业务上,并购也是其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2005年3月,它收购了网络照片公司Snapfish;同年8月,收购宽幅和超宽幅打印市场领先企业kscltex Vision。这些都是规模比较小而且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小公司,与柯达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了上述这些收购的示范作用,惠普收购何达的可能性无疑又大了一些。
成立于1888年的柯达公司,还是全球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目前,董事会主席兼CEO彭安东领导的柯达也在向规模达450亿美元的全球打印市场进军,挑战这个领域的老大惠普。其专为消费者设计的EasyShare系列产品,虽然价格远高于惠普的最热销产品,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的技术和墨盒,柯达宣称可降低购买的维护成本。权威市场调研机构预测,到2010年这家公司的打印机产品将获得全球10%左右的份额,同时,惠普和柯达都生产数码相机,支持在线照片冲印网站,开发打印系统,也都有着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并在这些领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两者能走到一起,并且整合顺利的话,不但可以进一步强化上述业务,极大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大幅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拉大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
另外,柯达现有高层中有数位来自惠普,彭安东此前在惠普工作长达25年,惠普目前最赚钱的喷墨打印业务正是他奠定的基业。柯达新任命的总裁菲利普・法拉西(PhllipFaraci),也曾在惠普工作多年。双方领导层知根知底的关系,很可能推动并购交易的完成。目前。柯达的市值为78.4亿元美元,企业价值为75.2亿美元。惠普的市值为1300亿美元,第三季度报告的现金及投资接近124亿美元,虽然已经推出了总额为8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仍有足够的资金收购柯达。
在面料行业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专业展会、订货会、展厅一直以来都力度不减,并且在原本的模式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新型的营销模式经过短短几年的运作也都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尤其在提倡个性化、互联网+、体验式消费的大环境下,线上营销、面料定制、体验营销的客户群日益壮大。
传统营销模式:展会、展厅、订货会放长线不再钓大鱼,“立等可取”更吃香
服装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快速供应链来降低库存的风险与成本,对服装企业而言,快速发展的行业趋势更需要现货面料的快速反应来支撑,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现货库存面料来完成快速供应链,同时可以消化庞大的库存。
而对消费者来说,个性化的需求也只有借此才有可能实现快速购衣。
如今较为受宠的淘宝大卖家、各类中小快时尚品牌也更倾向于小批量、短交期的面料产品,而库存布直接切入供求双方痛点,不仅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货即时采购,还能解决买家购买成本与买卖双方交易风险问题,帮助线下库存布实现线上担保交易。
因此,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下,越来越多的面料企业会根据平时积累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市场分析,准备出一些常规款式的面料随时提供现货,而针对特殊需求的面料,则尽量优化流程,将交货期缩短。
总之,放长线不再钓大鱼,现货现提才能跟得上下游客户和终端消费者的匆匆脚步。
展会:与时俱进+一本万利
虽然互联网+和面料O2O平台成了近些年释放快时尚交易需求和消化面料商产能过剩库存的有效解决方案,但各种面辅料展览会依然是线下主要推广模式之一。这是因为,面料行业与服装行业不同,面料企业还没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服装公司在选面料时,不是根据面料品牌做出购买决定,通常情况下,是设计师依据面料的图案、手感、风格等,采购人员依据面料的质量和价格,二者综合意见最终做出采购决定。采购面料的过程,是很难标准化的一个过程,它既包含了设计师对流行趋势和设计主题感性的理解和把握,也包含了采购人员对面料质量和成本的理性控制,甚至还融入了产品或商品企划人员对市场销量的考量。
因此,与其他传统营销模式相比,专业面料展会对于参展企业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展会能够满足下游客户在选择面料时所需要的一切手段。而参展企业不仅能够展示企业文化和综合实力,还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户群和潜在订单,同时获取前沿信息和市场动向,怎么看都是一本万利。
数据显示,我国面料交易市场容量巨大,而这样巨大的市场需要多元的方式来消化吸收,其中开拓市场、吸引新客户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各种专业展会。专业性展会是其所代表行业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市场,企业可以在展会中建立并维持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建立在市场中的企业整体形象。此外,展会营销的成本大大低于推销员推销、公关、广告等手段。日益成熟的展览业对现代市场营销的渗透效应力越来越强,众多企业视展会营销为拓展市场的一把利刃。
在面料行业的重头专业展会中,intertextile上海面辅料展首当其冲,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不仅让其与整个纺织面料行业心手相连,更让展会在不断完善中变得更专更精。作为国际化、专业性的面辅料博览会,不仅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规模最大。此外,近年来一些区域性的面辅料展会也收获了不错的业绩。以上海会展为龙头,在距上海2小时左右车程范围里,纺织专业展会不下10个,因而对于该区域的纺企来说,参展选择性更多。同时,市场的细分化也促使了专业展会的进一步细分,不仅体现在展区按最终用途划分上,更有专门的展会针对某一类面料产品,比如专业的牛仔面料展、专业的功能性面料展等等。
专业面料展会的与时俱进还体现在面料产品的现货供应上,近几年参与展会的很多企业都打出了现货供应的口号,在小批量、多品种的基础上,用快供应的周到服务让服装行业的供应链再次提速。
虽然在传统营销理论中,展会只是市场推广的几种手段之一,但随着其内容、功能、形式和内涵的不断发展,展会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好的展会不仅能让参展商名利双收,更能成为企业的指路明灯,在潜移默化中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展厅:优势整合+虚实结合
在传统营销模式中,展厅的作用早就得到了面料企业的认可。很多面料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面料展厅,将所有产品按系列、分类别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让客户和来访客人对企业的整体水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从中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面料,另一方面也方便企业自身整合产品线,有助于下一步的完善与提升。
为应对当下面料市场的创新和品质需求,很多面料企业一改往日单纯的开辟一间屋子摆放面料的形式,转而把展厅塑造成时尚、全面,具有科技感的面料展示区,以此展示与之相应的节能环保、时尚创新、高科技高品质的面料产品,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形式展示企业产品,赋予面料更多附加值,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益,更可增强行业影响力。同时,很多面料企业根据纺织行业整体流行走向制定出了符合自身特点和定位的产品趋势,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现货面料库,从展厅选料到进库提货,“立等可取”让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在企业展厅单打独斗的基础上,更有平台式的集中展厅将优势资源整合,形成精品荟萃的产品策源地。作为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纺织面料馆成立于2009年,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起,中国纺织信息中心等相关行业机构联合组建,主要服务内容涵盖面料展示与推广、面料产品分类与编码标准化行业推广、面料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查询服务、企业端面料样品管理软件开发服务、新产品新技术与推广、专业培训、行业资讯与信息服务等。
目前,国家纺织面料馆已在北京、广州、绍兴、西樵、虎门、王江泾、石狮、大连、美国洛杉矶等时尚中心与产业基地形成了国际网络化布局,收集整理千余家供应商的几十万块面料样品,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面料实体资源库,由面料馆建立并研发的面料信息数据库与查询系统,可满足用户从原料、规格、功能、手感、花型图案、流行元素、供应商等诸多角度对面料进行搜索的需求,是采购商和品牌公司搜集面料信息和查询供应商资源的重要途径。
此外,面料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端面料样品管理软件,可为相关需求方提供手机端的面料样品管理与订单管理系统。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发起,面料馆实施操作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平台,可为相关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展示、技术交流、推介与咨询等服务。面料馆配套完整、体系完善,可为相关企业提供纺织面料全方位解决方案。
实体展厅的影响力毋庸置疑,而绍兴柯桥网上轻纺城推出的O2O特色纺织品移动展厅堪称互联网+的最佳范例。移动展厅展出纱线、流行服饰面料、家纺类成品等多种类型的1200余款样品,所有样品可扫描二维码进行在线查询,采购商可直接使用手机扫描,在线查看面料的详细介绍及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实现O2O服务理念。和订单贸易不同的是,移动展厅推出的常规流行服装面料60%以上备有现货。其中,根据季节特点,展厅还会在线上陆续推出4~5场不同主题的衬衫布专场。
订货会:实效性+竞争力
与服装企业的订货会相比,面料企业的订货会毫不逊色,并且其效果广受供货商和采购商的好评。除了一年两季的常规订货会,还有很多面料企业时时推新,以应对当前快节奏的时尚更新速度。广东名仕纺织就是其中一员,每月都会定期推出新品面辅料订货会,用流行趋势服务纺织市场,适时将来自国内外最流行的中高档面料提供给服装商。
名仕纺织拥有数万种新型面辅料产品,同时拥有服装、面辅料、企业管理等专业书籍近万套,这其中包括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手稿,名仕纺织品检测中心也是名仕集团的一大亮点。另外,集团下设的名仕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为服装、面料企业提供进出口咨询服务,拥有20余年的外贸、咨询经验,与遍及全球的面料商、服装商建立了商务合作关系,拥有丰富的资源,配合增值服务,包括网络服务、定期展示会、图书资讯库等,令客户及时获得最新的时装面料资讯,满足不同需求,也为名仕纺织每月在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举办新型面辅料展示会、每年在广州展示中心举办多场欧洲、韩国、日本等进口面料专场订货会提供了支持。
新申亚麻一向走在市场和行业的前列,通过现货面料“麻元素”,以“小批量、多品种、多款式、高品质、快交货”的内销快速反应来满足快时尚下众多品牌商家提前进军消费市场的需求,每年两季的订货会更是吸引大批服装家纺企业采购商、设计师共聚新申集团总部。今年,新申集团订货会上“一米起卖”的理念不仅迎合了ZARA、H&M、C&A、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更新速度,也为许多初期创业者提供了优质、便捷、快速的亚麻面料支持,通过快速反应的设计、研发、生产来提升他们应对快时尚潮流趋势的时效性和竞争力,也因此为新申赢得了好口碑。
在企业订货会的基础上,很多专业市场也加入了举办订货会的行列。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精品面料展示会暨订货会即为其中之一。市场方作为经营户的“业务员”,邀请全国各地的面料采购商和服装设计师前来市场参观并选购各类精品面料。市场方还将参与订货会的企业面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进行动态走秀,并由设计师现场点评,探讨选择面料的标准和方向。
创新营销模式:找布平台、定制、体验式路子对了,所有参与者都是赢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快时尚服装行业,如果把生产链和销售链当做兵马,供应链的面料就成了支撑服装企业发展的粮草。而面料是一个高度非标的品类,从样式、材质、手感都难以用单纯的文字语言准确传达,无论是传统PC端的B2B阿里巴巴还是线下,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反而衍生出一些复杂的中间链条和环节,给现在进入快时尚时代的服装企业带来不少烦恼。
市场的需求就是商业的最大动力,这时候,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图片识别技术的突破、移动视频的流行,以及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都为新的营销平台出现奠定了发展基础。
找布平台:这个市场也细分
2015年是中国创业期,传统产业互联网+转型之路更是如火如荼,在超过3.8万亿容量的纺织布料行业,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潮开启。另一方面,传统面料产业库存的大量积压,不仅占用资金,还耗费人力、物力,无形之中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盈利成本。因此,一批创业公司纷纷推出相关网站及App,在线面料交易平台优料宝、搜芽网、搜布都已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融资。
技术发展为服装企业供应链模式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找布由人工转为大数据匹配。最早走到人前的搜芽比较重视线下数据采集工作,到线下去帮卖家拍照,买方则可以上传自己需求的面料样式图,以C2B的路径反向发起需求。搜芽就是很典型的图样匹配模式的代表,业务逻辑简单明了,一端采集面料图样,一端买方上传需求面料图样。同传统的找布相比,缩短了中间环节,服装企业可以直接对接到面料厂,做的是面料厂商和服装、家纺企业之间的需求匹配。
而搜布则是由面料专家审核以C2B反向形式匹配双方,来增加准确性,搜布做管道,双方确认好线下交易,相比搜芽是一种新模式。搜布由面料需求者信息,由面料供应商主动进行对接交易。企业面料需求信息后,一般5分钟之内就能得到供应企业的回应。目前,搜布APP平台上已经云集了多达20万家面料供求企业,其中面料供应商多达10万家,日均发单突破1000单,发单量300万米以上。
使用过搜布的设计师表示,特别需要这样一个“面料交互”的平台,以往要远赴广州或者绍兴的采购过程,现在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甚至能代替设计师“走遍”更多厂家。国内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采购商,正在享受“互联网+面料搜寻”的便利。
为设计师匹配、对接面料商,使设计师能够实现快速找布,完成调样与交易。另一家找布平台优料宝与其他同类平台最大的区别,就是切入的环节不同。随着服装快时尚的日益凸起,对于面料的采购更侧重小批量、多品种、快反应,出于这样的考虑,优料宝选择从更上游的设计师环节切入纺织行业。在匹配方法上,与“搜芽”类似,优料宝选择用图像识别的方式。此外,为了真实地展示布料,优料宝建议商家上传实拍视频;选定面料后,设计师还可以要求面料商寄送小样。
目前优料宝团队共80人,移动端产品上线半个月,已拥有注册设计师1.8万人,注册面料商2500家。优料宝打造了找料、选料、采购的一站式移动交易平台,服装设计师们通过此平台,能快速、便捷地精准选择面料,满足快时尚时代“小批量、短交期”的面料现货交易需求。目前,优料宝每天发单量400~500单,其中35%会在一周内成交。据了解,下一阶段,优料宝会开启大批量订单交易服务。
在这个新兴的产业里也有细分,如百布易买做的是大宗交易,一单就是十万起。而优料宝、搜芽、搜布等做的是小批量市场。其中搜布直接对接的是采购部门,而优料宝是对接设计师。另外搜芽发展的图片识别找布料模式占据先发优势,搜布则将这个服务线扩张到管道化和采购人员线下交易层面,而优料宝在这基础上又增加视频选布、快递小样等多维度??虽然出现时间不长,但找布平台将是个大市场,谁能完美解决面料供应链从过去的“大宗工业品期货供应”到“数据匹配小宗定制现货供应”的变革,为快时尚提供发展基石,谁就离下个创业神话更近。
定制:为个性化消费点赞
量身定制在服装行业由来已久,如今,随着消费个性化、产品差异化的日益凸显,量身定制已蔓延至面料行业,从服装的上游――面料,便开始参与打造“与众不同”。从材质、花型、织法到手感、肌理、性能,虽然面料的定制服务面向的主要还是服装企业和设计师,但需要考虑的却更多是终端消费者的需求。而敢于最早提出面料定制的企业,必然是走在高端领域的领军者。
国家女装提花面料产品开发基地企业――上海鼎天时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几年前就提出了高端提花面料定制的理念,目前以高端面料定制为主营业务,小批量、多品种为特色,致力于让高端提花面料更有个性。鼎天时尚科技创立之初即与欧洲时装设计师具有良好合作,这使得他们能够对面料服装的流行趋势有精准的把握,公司董事长柴方军认为,个性化的消费会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再加上当前纺织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完全可以整合出一个千亿以上的个性定制提花平台,去满足衣住行的个性需求,创造一种新的个性消费方式。为此,鼎天提出消费的个性化定制策略,目前,在提花方面已有十余年B2B、D2B的累计数据与经验,并用互联网IT和大数据的方式,免费提供设计,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
鼎天时尚科技还由服装向家居及终端延伸,真正实现定制从原料开始,突破原有的、只是尺寸等浅层次定制的范畴。目前,鼎天时尚科技的服务包括提花服装面料设计与制造、提花墙布设计与制造、提花元素的个性化定制与D2C。
一向凭借精美面料享誉世界的杰尼亚在2015年秋冬来临之际,推出了最新的高级定制面料样本。在全球同步的这批面料样本中,包括全新的TROFEO秋冬西服套装面料、TROFEO羊绒冬季上衣面料,以及加入丝绸成分、适合高端商旅人士的Traveler-Silk系列。
作为杰尼亚最为著名的面料系列,TROFEO系列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一直是杰尼亚羊毛面料的标志和里程碑。在2015季最新的布样本中,杰尼亚还大胆采用了5%的羊绒成分,使得TROFEO系列的面料光泽、轻薄、保暖特性更上一层楼。杰尼亚最流行的Traveler系列在这一季里实现了大胆的突破,首次采用12%的丝绸成分,与超细的美丽诺羊毛成分进行混纺,这一创新使面料更显奢华,透出雅致的光泽。在这一系列面料设计中,杰尼亚还特意保持了中等的面料克重,让这一系列成为四季皆宜的面料之选。
每年,这批有限的布样本只会提供给各个国家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级男装定制品牌。在北京地区西服高级定制店中,英国品牌PERFECTSIZE成为此款面料的独家合作伙伴,向高级西服定制客户提供最新的2015/2016秋冬面料。
体验:惠及他人 提升自我
其实,体验营销在纺织面料领域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宁波索科纺织品有限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在intertextile面辅料博览会上推出了“试衣魔镜”,供下游客户和终端消费者体验面料产品成衣后的穿着感觉。目前,面料企业的体验营销除了体现在消费者穿着后视觉上的整体效果外,功能面料的穿着体验占据了更大的比例。
盖茨坐在靠背椅上轻轻地前后摇晃着,喝着一罐健怡可乐,静静地思考了一下才回答。他的回答没有提及那些大名鼎鼎的对手,如网景、Sun、苹果、甲骨文,而是说:“我害怕有人在车库里进行全新的发明。”
盖茨的预言不幸言中,在同年的下半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一个车库里成立了谷歌。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给盖茨带去了无穷的烦恼。
微软扼杀了自己的“谷歌”
1999年,微软员工斯科特·巴尼斯特提出了“Keywords”(关键词)创意,建议微软向广告主拍卖诸如“早餐”、“床铺”等关键词。网民登录微软MSN网站搜索这些关键词时,微软就可在正常搜索结果旁边提供相关广告主的付费链接。
这个思路比谷歌后来的关键词商业模式早了整整3年,后来谷歌就靠关键词这种盈利模式走上康庄大道。
斯科特的上司阿里·帕托维当时表示:“这才是互联网下一步的关键业务。”可是一些微软高管抵制这个项目,但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曾一度支持这个创意。在鲍尔默的干预下,微软在线部门于1999年开始开展付费搜索业务,并同一些广告主和合作伙伴达成了合作协议。
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微软高管担心关键词搜索业务可能会伤及微软页面显示广告业务,因此处处给关键词搜索业务“穿小鞋”:相应付费链接在网站出现的数量和频率很低,抬高关键词的起拍价。他们做这些动作的目的是赶走潜在的关键词搜索业务客户。
帕托维团队进行了抗争,但此举激怒了微软高管层。2000年5月,微软正式关闭付费搜索业务。
这真是一口吃包回形针——满肚子委屈。帕托维为此给鲍尔默打电话,倾诉自己的苦衷。鲍尔默接到电话后,虽然表示同情其遭遇,但表明对重启关键词搜索业务一事无能为力,因为该决定是由下面的经理作出的,他不好越级干涉。
帕托维最后被迫离开了微软。后来他找到雅虎的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希望对方采纳自己的技术与构想,但杨致远的答复是这个创意“不太适合雅虎目前的市场战略”。
帕托维的顶头上司萨特亚·纳德拉后来回忆说:“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当初关闭关键词搜索业务是个糟糕至极的决定。说实话,当时所有微软高管都没有看到付费搜索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新的意见总是受人怀疑,还会遭到反对,原因不是别的,只是因为新意见不为众人所熟悉。”
多年以后,鲍尔默表示:“如果我们一直能保持对‘1999年提出的一些创意’进行投资,也许我们现在已经是付费搜索领域的领先者。”后来,《华尔街日报》曾以《微软曾扼杀“自家谷歌”》为题揭秘了微软首次的搜索业务失误。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拉里和谢尔盖是搜索领域的后起之秀。他们瞄准搜索领域,锲而不舍,心无旁骛。
微软一度想并购谷歌
随着谷歌的崛起,搜索业务开始进入微软重点关注的视线范围之内。2001年,时任微软高管的李开复负责微软MSN搜索业务。他走马上任后,发现微软所做的搜索技术和真正的互联网海量搜索差距很大,这个团队没有掌握任何核心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只是把搜索业务外包给了别的公司。谷歌也曾参与投标,后因报价不合微软之意而没有成交。
李开复认为微软应该从头开始开展搜索业务,或者干脆买下一家公司,最好的目标就是谷歌。他向盖茨提出了并购谷歌的建议。
于是盖茨开始与谷歌接洽,结果他发现这个小公司市值居然已经超过5亿美元。如果并购谷歌,微软最少要花10亿美元。“这两个孩子(拉里和谢尔盖)疯了!难道风险投资家也疯了?”
既然嫌贵,那么微软就只能自己动手做。可是这需要数万台服务器和上百人的团队。项目审核时,盖茨问及搜索引擎业务的商业计划、盈利前景和回收成本日期等问题,无人能回答出来。别说微软的人回答不出来,即使谷歌的拉里和谢尔盖当时也回答不上来。盖茨于是决定暂缓该项目。
2002年1月,谷歌开始采用一个基于竞拍的广告系统。该系统可以让广告客户在网上竞价后,其广告可自动与搜索词条相匹配。谷歌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可是直到2003年2月,盖茨才终于下定决心做微软自己的搜索引擎。他聘请了亚马逊网站的销售副总裁克里斯多夫·佩恩负责搜索引擎团队开发业务。
开发搜索引擎是个技术活,可佩恩擅长的是销售。佩恩领导的团队提出了一个惊人的目标:一年赶上谷歌,两年超过谷歌。
2003年的《纽约时报》报道,微软继续谋求并购谷歌,但谷歌对此不感兴趣。这时华尔街担心谷歌会重蹈网景公司的覆辙,最终被微软的捆绑策略击败。
当时微软公司正在打造新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即后来命运多舛的Vista)。该系统计划包括一个中心搜索服务,能够搜索电脑中的大量文件,包括电子邮件、电子表格和PDF文件等,以减少互联网搜索和本地搜索之间的差别。微软高管吉姆·阿尔钦曾声称:“谷歌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但是与我们公司的技术相比,它是可怜的。”
“两年以后,微软的技术与谷歌、雅虎的相比仍然落后两年左右。”搜索引擎市场顾问公司LLC总裁布鲁斯·克雷预测说,“网络技术领域没有动作迟钝的领跑者,两年以后落后者可能已经淡出网民的视线。”
当时,搜索引擎市场分析专家丹尼·苏利文形象地比喻:“谷歌已经在享用这块蛋糕;雅虎在拒绝吃别人的蛋糕后,终于制作出自己的一块;而微软MSN则像是刚刚学会查看烹调教材的小学生。”
有一天,盖茨打开谷歌网站,他惊讶地发现谷歌这个公认的专业搜索引擎公司的工程师招聘广告竟然和微软的极其相似:系统设计人员、网络架构师、软件优化人员……一种危机感涌上盖茨的心头。他发现,这个后起之秀胃口很大,除了其主打业的搜索业务之外,他们可能在谋划入侵微软的领地。
盖茨的感觉是对的。后来,谷歌在浏览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等多个领域向微软发起了挑战。
风雷滚滚的人才大战
“该死的埃里克·施密特,改天我会给他点颜色瞧瞧。我以前就修理过他,现在我还要让他再吃苦头。我会把他和在谷歌的那群王八蛋捏成碎片。”据媒体报道,2004年年底,恼羞成怒的微软首席执行官鲍尔默这样咆哮。
这是因为微软一位重要工程师马克·鲁科夫斯基告诉鲍尔默他准备离开微软。当时鲍尔默就说:“请你告诉我,你不是去谷歌。”鲁科夫斯基告诉他自己正是要加盟谷歌。鲍尔默怒不可遏地抓起一把椅子,扔了出去。
鲍尔默试图说服鲁科夫斯基改变主意,后者不为所动。鲍尔默恨恨地说:“谷歌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将不堪一击。”
时任谷歌首席执行官的施密特以前还真被鲍尔默“修理过”。施密特曾任Sun公司的CTO。Sun的面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曾被微软反超。他还担任过Novell的CEO,Novell也被微软打败过。
但屡败屡战的施密特认为,这些历史不会在谷歌重演。他说:“我们从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竞争对手可以用低价推出新技术。而谷歌非常理解这一点,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免费。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很难获得太多的价格优势。”
施密特另外一段话很有深意:“媒体对于谷歌的重要评论之一,就是将我们与上一代的大公司进行比较。但我们认识到,谷歌要解决的是现在和今后会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以前的老问题。”
直到2004年年初,对于有关谷歌的话题,盖茨仍然努力地保持着超然的风度。在当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他慷慨地给了谷歌一些溢美之词。他称谷歌所聚集的高智商人才让自己想起了20年前的微软。在搜索引擎领域的竞争中,他承认“他们打到了我们的痛处”。他微笑着预言,微软很快会在创新方面超过谷歌,并在整体上超过它。
施密特掌管谷歌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2004年11月,谷歌在离微软雷蒙德总部5英里的地方建起一个办公楼,并开始大规模招聘,结果大批微软人前往应聘。谷歌挖墙脚的举动极大地刺激了盖茨。盖茨特意写了一份题为《谷歌的挑战》的备忘录,郑重宣布:谷歌已经和曾经的莲花、Novell、网景公司一样,成为微软必须战胜的对手。
不久后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跳槽至谷歌之举,彻底引爆了这两代巨人之间的对决。
李开复当时是微软职位最高的华人,盖茨曾将他提升为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其最信任的技术顾问之一。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盖茨对李开复的工作非常倚重,希望后者能帮助微软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用语音命令取代键盘或鼠标同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代。”
2005年5月,李开复给谷歌的施密特发了封邮件,大意是听说谷歌在中国将有大的动作,也许他能为此做点什么。
谷歌投桃报李,迅速与李开复接洽,欢迎他加盟。李开复在其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中回忆,他向盖茨辞行时,盖茨极力挽留说:“鲍尔默一定会提起诉讼的。你知道,以前几百个工程师离开,鲍尔默都没有告他们,只是因为他们的资历没有那么深,而人们又同情弱者。但你是副总裁,他认为我们只有告你才能遏制谷歌大肆挖角的行为!”
李开复还没递交辞职信,微软就开始启动了对李开复与谷歌的诉讼,起诉他们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所谓竞业禁止协议,指的是不允许员工在离职一段时间内到竞争对手那里从事同样的工作。微软律师汤姆·波特对媒体说:“微软很少就竞业禁止协议打官司,但李开复投奔谷歌让微软实在忍无可忍。”
谷歌对李开复志在必得,专门组织了一个由一流律师组成的“梦之队”,全面应对微软的挑战。
李开复与微软确实签署过一份竞业禁止协议。但美国各州的法律是不一样的。在微软总部所在地华盛顿州,该协议合法。可到了谷歌总部加州,这种协议完全违法。
微软在华盛顿州金县法院起诉了李开复,而谷歌随后就到加州法院提出反诉,要求阻止微软“用华盛顿州的竞业禁止合约”来限制一个“希望在加州和中国为我们工作的员工”。
微软称:“谷歌明明知道李开复此前对微软的承诺,却对此置之不理,并怂恿李开复违反相关规定。”
对此,谷歌反驳道:“我们对微软的诉讼进行了认真的评估,结果发现该指控毫无道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优秀人才提供最佳的就业机会。对于李开复博士的加盟,我们感到很兴奋。而对于微软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我们将奋力反击。”
官司打了60天,李开复曾回忆说,那段日子像人间地狱那样难熬。
美国金县法院最后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谷歌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不能涉及他以前在微软参与开发的产品、服务和项目。
这算是一个让双方都能下台阶的判决。Jupiter调查公司的分析师乔·威尔考斯曾评价:“‘李开复事件’已经超出了两家公司对一位技术人员的争夺本身。这场争夺已经意味着PC时代的巨人和互联网时代的巨人在为未来的霸主地位进行争夺。”
谷歌反超的秘密
“我和上司开玩笑,即使他们不付工资,我也愿意每天来上班。公司总部大楼对员工们来说是个充满刺激与和谐的工作环境。”谷歌一位资深员工这样说。
那时的谷歌公司充满活力与新奇。谷歌的办公大楼或会议室取了些很另类的名称,比如说第二大楼的名称是无理数“e”(2.71828),第三大楼则叫做圆周率(3.14),第四大楼则命名为黄金比率(1.61803)。
为缓解员工长时间端坐电脑前的紧张,谷歌大楼里提供了各式各样舒服的沙发,还设有健身房,提供各式训练器材和跳操室。走进谷歌大楼,可以随处看到正在游戏、睡觉或进行体育锻炼的员工,甚至有的员工正在弹钢琴。不仅如此,谷歌还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剪发、洗衣、育婴、泊车和医疗服务。
这一时期谷歌的活力也许只有早年的微软能与之相提并论。可惜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微软的创新活力在衰减,公司逐渐形成了阻碍创新的官僚化体制。
2005年1月27日,微软前员工马克·简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比较了微软与谷歌的差别:“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微软俨然已成为一个高效的软件机器,然而我发现最近几年的情况却好像有所变化。这个软件机器已经开始由盛而衰了:不遵守交货期限,性能出现下降,而且总是不断地对产品进行修正,系统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运行良好……”
马克·简还说,每当他提议进行一些改进时,总会遭到拒绝,理由是软件已经完美地运行了20年,没有必要改变现状。与微软的保守态度相比,“谷歌则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在谷歌,抛弃陈旧的程序代码不存在任何的障碍……关键在于,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转化成创造力和生产力,从而为用户提供他们喜爱的产品。”
那位曾经激怒鲍尔默,使其失态摔椅子的鲁科夫斯基在博客上呼应了马克的说法。他提到自己在微软时与马克在同一个工作组,但他们却从没谋面。“由此可见,微软的某些工作组的人数规模实在大得惊人。”鲁科夫斯基惊叹道。
李开复曾分别评价过微软与谷歌:“微软是一个成功的公司,我不会否定它的成功,而且与盖茨共事是非常好的机会,同时世界也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公司大了之后,就会非常官僚,一个公司小了就会创新……”“谷歌不是一个从上到下的公司,不是一个工厂、部队,不是厂长、将军说了话,大家就计划一步一步执行。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2005年1月,微软完成了自己的搜索引擎的开发,推出了新的MSN搜索,网址为search.msn.com。不过,该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并不好,无法对谷歌形成实质性挑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作者姜洪军,本文摘自《十年蹉跎:微软王朝危机》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i风云》记者手记
脆弱的新点子
“新点子很脆弱。它可能被一次嘲笑或一个哈欠杀死,可能被一个玩笑刺死,或者因合适人选皱起眉头而忧虑致死。”美国著名探险家查尔斯·布劳尔这样说过。
在搜索史上,类似微软错失“自家谷歌”这样的事多次发生。早在1995年,曾被誉为小型机之王的DEC公司就了自己的AltaVista搜索引擎,当时市场反应热烈。DEC公司媒介主管还整理了厚厚一叠媒体对其报道的剪报集,并在董事会议上被郑重其事地传阅。
AltaVista研发之父路易斯·莫尼尔回忆说:“整个管理层都大吃一惊。但他们还是不能理解这其中蕴藏的机遇,只是喜欢它带来的传播效应。”他称公司高管一脑门子硬件思维,让这个世纪大机遇白白流失。
3年后谷歌起家时,AltaVista已经落伍。莫尼尔曾感慨当时在他们部门“有200个人在兜售各种废品,只有六个人真正在做AltaVista”。
为什么搜索这一新兴业务无法在当时资源丰厚的DEC、微软开展起来呢?
其实,它们都陷入了《创新者的窘境》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描绘的窘境中。克莱顿认为,创新型的技术分为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延续性技术的不断更新会让强者恒强,但是“破坏性技术给市场带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但他们拥有一些边缘消费者(通常也是新消费者)所看重的其他特性。基于破坏性技术的产品通常价格更低、性能更简单、体积更小,而且通常更方便消费者使用。”
克莱顿指出,问题不在于以往的成功者没有看到破坏性技术得以生根发芽的小型市场的价值,而是小型市场在初期无法满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即使理性思维告诉他们这些小型市场有朝一日可能会蓬勃发展,但正式和非正式的资源分配流程,使得大型企业很难将足够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投入到小型市场的开发上。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16.6%,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为27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2000年末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7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的就达23种,产值超亿元的有15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102科、215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9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76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120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12.5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8000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100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5万吨。松籽年收购量1000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4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17.5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285公里,距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12公里。滨绥、图佳铁路、201、301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20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175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220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1044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848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561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295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144条,地下水储量约181.7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建成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3、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4、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1、总的目标
到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5.3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
(1)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2)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3)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2、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以gap、gmp、gsp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3个品种gap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2.1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15户,产值8亿元,税收5000万元。
第二阶段:跨越式地提高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建成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5.3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11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25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税收1.2亿元以上。
三、重点规划任务
1、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年,在横道镇建立5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2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镇建立2000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8000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镇和柴河镇建立2个500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2个1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镇建立2个300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年,北药协会发展到9个分会,覆盖面达到100%。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2、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gmp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fdo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gsp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50%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110,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4、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3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3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2、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4—6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做大北药种植基地。推进北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年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0.9万亩。主栽品种平贝3500亩,五味子500亩,刺五加3000亩,黄芪200亩,沙参650亩,龙胆草700亩,防风150亩,鹿存栏500头,养蚕500把,养殖林蛙面积1万公顷。一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保证北药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北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北药发展专项贷款,制定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政策,在北药基地生产上开展农业灾害保险,逐步建立北药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在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上,重点尝试企业与农户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企业要求,从基地北药品种的选育、引进、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商标、质量标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调控、统一规范。严格执行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野生药材资源区域、采集、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实现野生药材的永续利用。二是坚持标准,基地示范,实施北药品牌战略。北药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要做到与中成药企业原料供应、商业企业货源供应相结合,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龙胆草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
药监局对药材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药材生产符合gap质量标准。年在镇二十二村建立2000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在柴河镇长石村、镇马北村建立2个蚕养殖基地,年做好平贝生产示范基地gap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以我市农友北药开发研究所为基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北药新品种和优良品种。年重点种植北黄芪、北龙胆、北防风等品种,平贝选用本地野生驯化的品种,刺五加选用所在地块野生品种,五味子选用一串红。实施北药种植品牌开发工程,年、年重点打造林海雪原、威虎山、横道二十二平贝、山市五味子、三道北芪等品牌,扩大我市北药种植、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提高北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和完善北药产业的服务体系。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加大对北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年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北药种植规模化;建立北药产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年建立二道、横道2个镇级北药协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提、销等有关情报信息,准确预测和分析药材市场,引导药农有计划发展北药生产。
2、建立医药工业科技园区。为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北药资源优势,壮大医药产业发展,承接全省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用好用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实现我省建设全国医药加工基地目标,辟建医药工业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0公顷,在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并负责医药工业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一律享受园区制定的各种配套政策,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管理,创优环境,形成强大的企业整体阵容,共同打造“北药之城”。年基础设施全部达到“七通一平”,新引进制药企业3—5户,入区制药企业力争达到1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