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

时间:2023-06-25 16:19:46

导语:在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

第1篇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策略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改稿)》不断规范了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指出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当前以考试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社会背景下,无法通过标准化的考试测定。因此,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的隐性知识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我借鉴龙艳红撰写的《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文的相关策略,结合自己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介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应用的具体做法。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德育工作经验及与学生沟通能力经验等的传递。这类隐性知识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都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是课堂纪律,有时自己琢磨许久的良策在课堂上根本起不了作用,课堂乱成一团。我和同事就经常交流各自管理课堂的做法,还有市教研室会举办一些培训或教研活动,针对教材的某一个章节,大家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在交流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地获取一些有用信息。教务处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定期召开优秀教师工作经验座谈会、老教师帮带年轻教师活动。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学习经验、实践经验、良好习惯、气质养成等的交流。学生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多,彼此受影响的几率大,教师可以精心安排一些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流。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建立合作化的环境,保持指导者的身份,大部分事情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关系中学到好的经验和习惯。在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一章时,我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性格特点的不同,把32个学生按4人一组,每组按高、中、低不同水平合理搭配,全班分成8组。小组内每个成员被赋予特定的职责,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小组动态进行管理,指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索问题。这样做大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从而以好促中,以优带慢。小组合作学习活跃了组内同学的思维,更为可喜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及创作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很多小组学生开始不满足于教师提供的素材,积极上网查找优秀作品,收集整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原有的基础,集思广益,积极建言献策,设计出的作品水准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以小组间的竞争带动小组内成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促进每个成员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知识传递

主要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习惯、思维方式对学生无形的影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会引起教师的思考,教师会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一些习惯的养成,为人处世的原则,跟他们老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以多找学生谈心,多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动态情况;课堂教学时,要多注意肢体语言的使用。

因为计算机教室里的硬件设备比较贵重,学校对计算机教室的卫生抓得比较严,学生不允许携带任何与上课无关的物品进入,必须穿鞋套才能进入机房。在这点上,教师得做学生的表率。我进入机房上课,从不携带与上课无关的物品,包括手机,在我的意识里,上课不得接听任何电话。记得有几次,有学生在进入机房前主动掏出手机,让我这节课替他保管。遇到这种情形,我真的感到很欣慰,正是我一贯的行为在无形中影响了他,让他有这种觉悟。还有一件让我深受鼓励的事:每当我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时,基础好的学生兴致勃勃,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我常常会说:大家可以大胆地尝试,就算没成功也不要紧。我同样认为你很棒。正是长时间对学生的激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哪怕是他没学过的,也敢尝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培养起来。这正实现了我信奉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学生都能理解并领会。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加之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在某些应用软件操作方面的技能娴熟,同一个问题,他们或许能提出更好更简便的操作方法。在教学中我与学生互为师生。这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提倡的“同帮同助、共同进步”,学生的一些好做法会给我启发,学生的一些金点子也会让我产生灵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有时会寻找到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点滴进步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探究有利于改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隐性知识,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真正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

参考文献:

[1]龙艳红.隐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2007(1):114-115.

[2]王惠东.课堂教学的隐性教案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07(1):75-76.

[3]蒋茵,庄建东.教师的隐性知识对教学的影响[J].泰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3(1):28-29.

第2篇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这些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有利因素,而要真正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还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主任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而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班主任掌握了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一)学习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途径。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有很多困惑。因为初中的课程增多了,难度加深了,竞争更激烈了。很多的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到了初中,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一一辅导,家长对寄宿孩子的学习细节也无法监督。如果学生对新的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就要对刚进入初一的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消除学习障碍,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就很容易朝着其他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生活指导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价值观的剧烈冲突,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寄宿制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开始新的独立生活。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还应从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学会生活,快乐生活。当生活出现各方面变故的时候也能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具有抗挫能力。

(三)人际关系指导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初中生刚好是处于逆反期的时期,最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问题。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青春期指导

初中生刚好是步入青春期的时期,但青春期的学生会有很多困惑。班主任可以分男女生召开会议,对学生进行如何度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指导。

二、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一定要注意方法,好方法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用灵活的方法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就好像同个牌子的锁表面看起来都相似,但每一把锁只有自己的钥匙才能打开。根据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班级团体心理疏导

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班里的几十名同学都是同龄人,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比如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我常用的方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会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母亲节召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除了主题班会,我还采用了班级日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疏导。比如在初三的时候,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为了让学生互相激励,缓解压力,我在班级日记写了有指引方向的引言:班级日记是班级成员共写的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共享的形式,使学生能以一种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方式,坦白自己、互相交流、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师生之间公开坦诚交流,并实现默契的沟通,成为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平台。设立班级日记的目的是使师生不断完善、改进自己学习和工作方法,达到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目的。请同学们以一个班级主人翁的身份,正确使用言论自由,在这里倾诉你们的鼓励和关爱,诉说你们的喜悦和苦恼,记载你们奋斗的足迹和远大的志向,共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班集体。班级日记放在教室公开的地方,在班级日记里,同学们踊跃参与,每隔一两天我就会翻看班级日记跟学生交流,鼓励和表扬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在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同学。一本班级日记就这样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真正让我们变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在班级日记里得以交流和解决。通过团体疏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团结、活跃、上进的良好班风,利于学生整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脑出血术后;情感护理;传统康复疗法

一般我们所说的脑出血是一种起病急,病程长,发病后病情都特别严重的疾病。这类疾病多见于中年40 岁以上人群的突然急性发病,治疗时间长,恢复缓慢,病情迁延,目前是危及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目前我国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为110~180/10万,年病死率为80~120/10 万[1]为探讨脑出血疾病术后恢复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应用日常生活量表及生存质量量表对100 例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了评估,应用了情志护理配合康复疗法。研究表明,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均比原来传统方法有了显著提高,。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 年5 月到2011 年3 月入住神经外科的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1995 年全国脑出血术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行CT 进一步确诊。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100 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即心理及康复治疗组,共55 例,其中男41 例,女13 例,年龄45~74 岁;对照组共45 例,其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43~70 岁。

1.2.2 实验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护理方法的实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6 个月仍继续执行。患者住院期间有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执行。出院后由家属及患者共同执行,经培训的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回访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等,并落实患者情志护理方法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及时心理指导。[2]

①安神静志。指导患者通过静坐、静卧或静立等自我控制的方法,想象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的情境,让其在自己喜欢的环境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多予患者肯定,以调动起积极性,让其从内心达到自我肯定。患者经受疾病的折磨,身心会经历一些列的变化,逐步适应自己患者的角色,脾气性格也会变得喜怒无常,我们应该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安慰患者的情绪,病程较长的患者容易出现忧虑烦躁的情绪,对这类患者我们要有耐心和同情心,耐心细致的反复说理开导,鼓励患者通过自我控制的办法逐步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恢复,同时对于患者的提高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战胜疾病的动力。

②以情克情。以中医‘喜胜忧’的思想,引导患者听快乐幽默的故事,让其心中喜悦,克服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讲出心中有趣的经历。护理人员应注意尊重患者,避免表现出厌烦情绪,可以召集患同一种病的患者坐在一起多交流,因为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以后多数会遗留语言或者肢体功能的障碍,和同种病患在一起更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之消除与别人的隔阂,敞开心扉,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和与别人接触的自信心。

③借情。根据患者的爱好、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帮助其选择‘同质’的音乐或电视节目,以缓解不良情绪。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文化生活背景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了解每位患者的爱好,用音乐来帮助患者尽量摆脱患病的思想负担,通过愉悦身心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应该鼓励病人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与病友下棋聊天,看书,做操等等,使病人不要总认为自己是个病人,要使他在融洽的气氛中舒畅情志,达到快速恢复健康的目的。

1.2.2.2 传统康复疗法

采用穴位按摩、推拿训练四肢的方法。取曲池、外关、尺泽,下肢取承山、殷门、阳陵泉、委中、环跳,手法尽求平稳,由轻到重,随患者适应而逐渐加大力量,一般先用摩法,渐而用推法,治疗结束前做揉的手法,以利肌肉放松,促进患者恢复。

2 测量工具与评价指标

2.1 测量工具

2.1.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该量表由美国的Brody 和Lawton 于1969 年制定。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和躯体生活自理量表组成,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 共14 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共8 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二是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共6 项:进食、如厕、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

2.1.2 生存质量量表(SF-36)

该表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是一种多目的、简明的健康调查量表,对身心健康进行综合测量。包括36 个问题,8 个维度,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社会能力、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该量表由较好的信度。[3]量表填写采用访谈式,即护理人员提问,患者回答的形式。

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 检验,计量资料用x±s 检验。

2.2.2.1 两组干预前后比较ADL 和SP-36 测评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的理论基础

所谓心理护理是指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语、态度、表情、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患者情绪,解除其烦恼和顾虑,从而减轻或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增加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4]通过心理疏导、暗示或引导其听开心的故事,做喜欢的事,让患者从内心高兴起来。人们在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不是对任何人和事物都是无动于衷的,总是会显示出一定的情感。比方说喜欢和讨厌,兴采烈或是伤心,精神抖擞或是恐惧不安。当我们处于高兴的情绪中时,无论在干什么总会感觉到精神愉悦,工作顺畅;当我们处于消极的情绪中时,我们就会觉得对于一切都没有兴趣,感觉很郁闷,干什么都不顺心。这些均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人长期处于悲痛消极的情绪中时容易导致情志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通过心理疏导、暗示或引导其听开心的故事,做喜欢的事,让患者从内心高兴起来。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的配合治疗,对自己的疾病恢复充满信心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3.2 心理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从事情志护理的护理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以积极热情的情绪去接触、感染和体贴每一位患者,从而让他们能放下心理负担,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运用娴熟的技术操作,能够使患者减轻焦躁不安的情绪。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根据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方式的情志护理,通过对病人讲解病情的发病机理,鼓励其抓住病情转归的关键点配合治疗,以增强其自信心。在日常行为训练当中多对病人进行鼓励,肯定其进步,循序渐进的制定合理的锻炼目标,增加其成就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需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病人真心交流,达到互相信任,让其想对你讲出心里话从心理上主动愿意和你交流,重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环境人群的特殊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和兴趣爱好的开展。尊重对方的信仰、习俗,换位为病人思考。病区及病室要保持舒适和安静,尽量减少和消除影响病人的噪音,禁止家属在病房大声喧哗,教育家属要避免一切刺激病人的语言和行为,对病人的排泄物要及时的处理和对病室进行通风和空气消毒,另外,护士的和蔼可亲的态度和端庄的仪表能够给病人带来舒适的感觉,使其感到温暖舒适,可迅速消除紧张不安的心理,在抢救病人时沉着稳重的表情可以唤起病人的求生的希望,护士和病人解除的机会是最多的端庄大方的仪表给人以可靠认真的感觉,反之则给人一种不负责任,马马虎虎的感觉。护士的敏捷稳重的动作,熟练专业的技术操作,能够使患者及家属充分对我们产生信赖,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应该注意自己的动作要大方稳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抢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稳重而不慌乱,敏锐但是不匆忙,紧张严肃但是非常有条理,从而稳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利于其安心养病,促进疾病的好转。做好情志护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修养和广泛的知识面,语言是情志护理的关键因素,通过与病人聊天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家属对病人患病的关心程度等等,针对病人存在的思想负担,善于学会沟通、谅解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以利于开展心理护理,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排除一切对疾病不利的思想因素,保持愉快的情绪,尽快恢复健康。

3.3 心理护理的开展

在现在的疾病护理模式中,心理护理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内容,其哦门由原来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责任制护理,就是因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病人身体的护理,同事还要加强强调对病人的心理护理。这也是我们的一学模式逐步转变的主要因素,心理护理已经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将情志护理运用到护理中去,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更全面动态直接的了解病人的全面信息,对病人进行最佳的身心护理,我们在不影响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原则下尽量做到“顺从”以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解除不必要的恐惧,使患者的心情舒畅,解除忧虑,使患者气血调畅,脏腑安和,从而达到快速治愈疾病的目的。我们对待患者要热情主动,当人在生病以后,常经理一些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常常伴有紧张、恐恐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迫切需要我们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和心理上的开导。所以身为医务人员我们一定要以诚恳热情的态度去关心体贴病人、同情理解病人的病痛。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和同病室的病友以及周边的配套设施环境等,使患者能很快的适应周边的环境安心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于一些忧虑对自己积并没有信心的患者可以安排其与性格开朗或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住在一起,疾病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经济上给家庭造成负担,所以病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关心病人,尽可能的满足病人的需求,使其能够对我们的治疗和护理肯定,平时还要注意与家属的有效沟通,不能让家属觉得我们开展的心理护理是在浪费时间,是无效的劳动,我们是一种无形的治疗。为每个人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我们开展情志护理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来有的放矢地做好情志护理。

病人在刚入院后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对自己的疾病认知程度不够,担心自己的工作或家里人没人照顾,对医疗技术水平的不了解使其对治疗没有信心还有一种恐惧感。一些起病急、患病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精神上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他会考虑以后的生活、日后还能否进入工作和预后会不会遗留一些后遗症。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的难易和规律,向其讲解一些治愈出院病人的病例,使患者对我们的技术及自己的疾病恢复充满信心,心理学往往认为人类语言的刺激比其它任何刺激要严重得多,人语言是一种十分实际又被我们广泛应用的信号。我们要告知患者怎样进行治疗和调护的具体措施,使患者学会自我调养的方法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讲解有关的疾病治疗预防常识,可以有效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解除患者的疑心病,拉近同每一位患者的距离,使患者信赖我们、积极主动的配合我们的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3.4 康复治疗:穴位推拿、按摩的可行性

中医经络学认为:穴位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络又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表里,通上下的一个独特系统,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六腑相接,推拿人体穴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传统康复推拿以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为主,取于手足阳明经穴同时结合阴阳、虚实等不同病症,施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等不同手法,抑制异常模式及,促进正常姿势出现,促进全面康复推拿属于中医外治范畴,是医者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看来这个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推拿就是通过以人疗人的方法,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一系列多种形式的手法,最终达到疏通经络、祛邪扶正、扶伤止痛、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的疗效。通常就是医生用双手作用于病人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穴位、痛点,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疼痛的特定部位,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情况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当人体某个系统内能的失调,可能导致该系统出现病变,而某一系统的病变也会引起此系统内能的异常。比如气滞血瘀的病人通过手法加速血液循环,使气血系统内能增大,从而起到一个行气活血的作用,因此解除因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病症。通过近代生理学的一些研究,研究者认识到人体的每个脏器都有特定的生物信息(也就是指的各脏器的固有生物电及频率),当我们的脏器发生病变时与其有关联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脏器生物信息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整个系统甚至全身机能的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就是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输入到我们的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给予调整,最终能起到对病变脏器的一个调节作用。这是中医推拿治疗的依据之一。可见,中医的按摩、推拿对于疾病的康复还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对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

4 结束语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针对疾病开展一些列的治疗护理措施,做好脑出血术后急性期的护理,还必须对恢复期的护理予以高度重视。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护理过程中不可以忽视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的康复程度和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很大的关系,古代的医者认为“药之所治,只有一半,另一半全不是药,所谓心药、就是指的情志护理。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胜过十幅良药来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是因为我们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情志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疾病的转归和康复,甚至还可以达到疾病药物所不能带来的难以想象的效果,护士可以通过科学诚恳的语言唤起病人的依赖和乐观情绪,并可以通过心理护理的感情传递来调节集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使患者在最好的状态下接受我们的治疗和护理,这就是我们中医所推崇的“阴平阳秘“理论基础。心理护理呢正式从我们中医的角度来对心理护理一个更好的诠释。时刻铭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来加强对患者的身心整体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的情志护理,体现了医务工作的人性化、整体化。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操作中要做到稳、轻、准,尽量要避免增加病人的痛苦,在做任何治疗的过程中注意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对于住院期间病人的护理干预,还包括出院病人的后期恢复过程,我们要告知患者疾病的可治愈性,要保持心情的愉快,规律的饮食起居,保持心情的愉快,积极的进行康复锻炼。对一些肢体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要帮助其进行自我锻炼,提高恢复肢体正常活动的信心,告知其只有坚持锻炼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尽快的解除活动障碍。找一些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坐在一起交流,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理解,树立最终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自己有信念我也可以恢复正常,医务人员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患者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积极配合恢复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而生存质量的提升才是患者真正回归社会的前提。患者自理能力的恢复程度越高,家庭社会的后期负担也就越低。可以看出人的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很中有爱的作用,做好情绪的调节和情志护理,对疾病本身的恢复和痊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可以防止或减弱内伤病因,本研究表明,采用心理护理配合传统康复疗法,努力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构建共同参与的护患关系,能更好的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恢复期的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其早日治愈疾病。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多省市心脑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监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6.

[2] 包庆惠,萧蕙,张广清,王琳,袁映梅.情志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7,3:1-3.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断层现象;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240-01

自从高中使用北师大版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后,自己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总感觉有一种断层现象,今年专门研究了一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发现确实存在着很多断层现象。许多初中学校、高中学校是完全独立的,因此高中老师不了解初中的程课设置和教学特点,对初中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对教学及学生要求的一系列的变化更是不了解,初中老师也不了解高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遇到了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初高中的教学确实存在着断层现象,下面从知识、能力两方面浅谈一下断层现象及原因。

一、初高中知识、能力方面的断层现象

1、知识方面的断层

(1)在平面几何结论(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概念,内角平分线定理、重心定理、圆幂定理等)上不衔接;(2)用十字相乘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不衔接;立方和(差)公式不衔接;(3)二元二次方程组(含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不衔接;(4)一元二次不等式求解不衔接;(5)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不衔接。

2、能力方面的断层

(1)学生对变量的理解与认识不够;(2)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3)学生在书写规范性和准确简明表达解题过程方面不足;(4)学生的多项式计算化简能力不强;(5)学生对分式的计算与化简能力不强。

二、初高中知识、能力方面的断层现象的分析

1、知识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三方面完全删除或降低要求的部分;新增或提高要求的部分

删减或降低部分代数方面1、立方和(差)公式删除;2、因式分解:总体要求大大降低;3、二次根式删除同类二次根式的概念,降低分母有理化要求;4、删除三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二次方程组;删除韦达定理,一元二次不等式、分式方程,没有要求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5、函数;6、三角函数。这些知识都是进入高中之后的基础和重点,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方程组都是在高中解题化简中常用的方法,韦达定理就更不用说了,高考中的有关圆锥曲线知识的解题中,80%要用到韦达定理,而这个知识点只能在高中解题的时候重新讲解;不等式,分式方程的解法在高中也是一个重点,这些知识在初中阶段的要求降低,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的运算能力就显得非常弱。

几何方面1、三角形“四心”中的重心、垂心只做过介绍;大边、大角关系没有要求;2、完全删除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角平分线定理;比例性质,射影定理没有明确要求;相似三角形的推理证明要求下降;3、圆的相关要求大大降低。

新增或提高部分。

代数方面1、用函数观点统一方程(组)、不等式(组):非常明确的提出,并作了详细的介绍;突出了函数思想的重要性;2、利用图像法求解方程(组)、不等式(组):作了介绍,并在一些综合题中有所体现;加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用方程(组)、不等式(组)以及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大大提高,在每部分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但不同学生的差异较大、更注重数学应用意识。

这些我个人认为处理的非常好,函数思想,是贯穿初中数学、高中数学、大学数学的一个主线,用函数的观点研究方程(组)、不等式(组),以及高中知识里面的数列等,典型突出了函数思想的重要性。

几何方面(几何方面新增内容为后续高中学习立体几何,三视图等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简单多边形的重心;2、视图与投影;3、几何变换,这些内容的新增,为将来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立体几何、三视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高中学生学习三视图的内容就相对简单。

概率统计(为高中学习概率统计打下基础)

(2)统计观念的培养;2、掌握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理解其意义;3、理解常用统计量的意义,会计算;4、概率:从初中教材中,学生了解了概率的意义,学生对“频率稳定于概率”有了初步的理解;5、会用列举法求解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这些内容在高中知识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初中新增内容与高中教材新增内容在体系上保持了一致性,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数学学习心理上、习惯上的断层分析

第5篇

伴随着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相比于以前,当前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方法也在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改进。在初中学习的阶段,数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在改变,“导学互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此,探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

1.“导学互动”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接以导学作为教学过程,应用互动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实现互动性的学习,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思考、求知、探究、应用、创新,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学求知。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把教师的职能重心从“授”转移到“导”上,把教学目标的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2.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学生当做是教学的主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布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有效的结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在数学课堂当中的参与积极性。

2.2提高课堂教?W效率

借助“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作为核心和主体,对学生给予综合性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内在激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进入到学习环境。“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确保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不是考试能力,实现成长性教育。

2.3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断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互动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从而帮助学生不断的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学习, 掌握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技巧,同时从自身学习的成果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数学成长有显著的推动效果。

3.“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的运用

在设计教学导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求知欲望为主要目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可以围绕着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第一个方面是给予简单的提示,也就是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表示出来,对于初中数学而言,其主要是将数学概念、运算法则以及阶梯思想等突出展现出来。第二个方面是认知和探究,其主要包含探究性问题以及认知性问题。在解决认知问题的情况下,需要要求学生阅读相应的教学材料,并尝试着自己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掌握基础的数学概念。在探究性的问题方面,需要采用递进问题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和难点知识。第三个方面主要是梳理并归纳总结知识内容。借助对知识的梳理以及反馈,促使学生反思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方法,从而形成能力的成长。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自学“导纲”。首先,简单的提示:探索根据全等三角形理念寻找全等三角形图案,其教学难点在于按照图形准确寻找全等三角形。其次,认知与探究。认知问题可以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以及性质有哪些,并给出相应的图形,让学生从图形当中寻找到全等三角形,并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式进行论证。探究性问题可以是“是否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变化创造新的图形”。最后,总结归纳便是总结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以及收货。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则体现了思维能力,而解决问题就会带给学生自豪感。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可以发现其中很多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们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题 教学

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为保证“双基”的前提下积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实际教学实践当中,数学开放题教学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并逐渐走进中学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初中数学开放题的理念为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思想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一、初中数学开放题特征

(一)在解题策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及发散性

初中数学开放题无论是条件、答案、还是解题思路都有着较强的多样想,不像封闭题那样答案是固定的,解答开放题的时候绝不可以遵照某些特定方法,要想在解题的时候发现新问题,就必须抛弃旧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充分的联想及想象,在多角度、多方位考虑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解题过程具有较强的层次性

为了充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就必须利用开放题的多样性解答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通过学生自身能力思考问题的目标,呈现相应的层次性。

(三)思维上具有较强的发展性

通常情况下,数学开放题都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所以学生就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和解答封闭题的方法完全不同。另外,开放题答案具有多样性,为了有效解答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理解问题本质,学生必须具有全面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利用学生受到相应问题情境的激发进而深入的方法,可以有效调整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主动开创新思路,最终解决问题。解答开放题的过程就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及能力的过程。

二、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主体性的原则

所谓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必须服从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就是有效增进学生学习。为了积极肯定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确保学生主体性地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及渴望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在采用开放题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讨论或者探索这种方式,有效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路的思考模式进行解答问题。另外,为了有效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及自信心,进行开放题教学的时候还要兼顾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从而提升整体成绩。

(二)必须坚持过程性的原则

所谓过程性原则,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当中,采取数学暴露的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应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因为初中开放题在解题策略及答案上具有较强的策略性,因而教师必须想尽办法调动学生们的思维。教师进行开放题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求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不仅能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最终能不能找到标准答案,掌握所有的解题方法不重要,因为开放题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并将之当成习惯。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统称都过于重视结果,忽略过程,过分强调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及具备的逻辑分析能力,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题教学当中,必须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当成重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必须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所谓的灵活性原则就是数学教师应围绕所确立的教学目标,灵活的组织并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对教学过程当中的偶发事件进行有效处理,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心中有数,优化教学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一般都要研究相应的教材,理解相应内容的作用,应该担当什么样的教育任务,然后确定教学目标。接下来就会分析相应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关键、难点等,然后选择相应的方法对教材进行梳理,确定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等。因为开放题的结果及解题策略具有较强的多元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令教师意外的状况或结果,因而教师必须采用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既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通学生们共同讨论并解决相应问题,让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应采用的策略

(一)科学安排,逐步推进

开放题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主动权,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不能进行科学安排,就很容易产生高消耗、低收成的问题。所以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必须认真考察教材中有关内容的可开放性及开放的程度,明确学生可以自学的内容及不适合做开放教学的内容,另外还应充分考虑相应开放题教学方法是否对所有层次学生进行讨论都比较合适,能够有效提升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因而数学教师必须科学安排开放题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推进,高度注意教学内容的乘此结构,从而确保所有学生都乐于主动参与,保证教学质量。

(二)重视过程,合理反馈

由于开放题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教学效果可能不太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可以片面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可以过分约束学生,片面追求课堂的教学效率,而是要积极有效的把握教学的有序性及有效性,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快乐。

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在内容及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的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开放题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积极采用。

【参考文献】

[1] 施帅. 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解决策略分析[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6).

[2] 罗玉莲. 浅谈数学开放性问题[J]. 福建中学数学,2004(01).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分层设计

初中生已经经历了六年小学的磨炼,已经具备基本的抽象思维和独立意识,而且,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期,各种生理和心理都非常活跃,尤其是记忆力,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是人生阶段最为活跃的时期,可能跟学生的大脑发育水平以及注意力品质有关. 但艾滨浩斯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人,天才也好,庸才也好,都不可能永远达到“过目不忘”的境地,人的记忆总是呈现一定的曲线规律,而且遗忘还带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如果个体在接受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没有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的强化和巩固,那下次的复习将会事倍功半. 而初中数学课堂所教授的知识一般都较为新颖和抽象,且经常是通过一个例题或者多个例题,以代表性的形式进行讲授而已,如果没有利用课堂练习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将难以把握住一个知识点的变形题目,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含义,也难以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记忆之中. 然而,理念终究是一种超前的美好期许,现实中许多一线教师为了避免所谓的“过度设计”而照抄照搬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不管学生掌握的水平如何,教师都是使用课前预设的练习进行操练,但谁能想到,可能这些练习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可能学生还没理解新知识的内涵,而练习却是用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等. 因此,提供分层化的练习,让每一个学生练有所选,练有所成,才是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价值取向.

■ 前提:学情分析,通透学生能力

水平

经笔者调查显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课堂练习往往是直接照搬课本上或练习上的题目,这个比例竟然占到了90%以上,可见,为了减少工作量,为了利于自身“更好地”进行教学,以整齐划一的练习形式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思想共识,这种自私的教学思想所暴露出来的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对学生潜能的漠视,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的掩盖,根本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真正需求. 因此,要设计出有利于大部分学生的分层练习,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对学生“知己知彼”,充分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并将之大体分为几个层级,以为课堂练习的分层设计提供难度系数、题目类型、题目层级、题量等的参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方程”时,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本情况进行一番探讨,包括全体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指运算能力、数学思维、推理能力、反应能力等心理因子的统合物)、对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四则运算的掌握情况等,再根据教师了解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以确定以何种形式和何种难度来巩固和训练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又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法则的推导过程”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法则推导后所要呈现的练习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先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全体学生记得并真正理解“幂的乘方法则”为“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的不同程度;将学生综合利用幂的乘方法则、同底数幂的运算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等知识分为娴熟、较熟悉以及较生硬三个层级等,这样一来,教师才能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本课关于“幂的乘方法则”的基本知识,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并帮助教师设计出合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堂练习.

■ 核心:练习设计,提供学生可选

空间

在通透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对特定知识的理解程度后,就进入了练习设计的环节. 首先,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难度系数应当合乎学生的发展水平,最好控制在略高于学生平均线的动态横点上,不仅能够以基础的练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还能通过各种变式练习和灵活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 其次,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要层次分明,为学生安排不同的“可选包”,且注意不同层次题量和题型的安排,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课堂练习应当尽量保持在基础水平,以各种简单、基础的题目来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构建;由于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数量较多,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当在基础题和提升题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又有机会挑战提升题,进一步提升中等生的数学能力;而对于数学优等生,教师应多设计一些综合性、较为灵活的题目,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

基础题:(1)(x-1)(3x+7);

(2)(m+2n)(4m-3n);

(3)2(x+2)(2y+x).

巩固题:(1)(x-2)(x2-4);

(2)(2x+3)(3x2-4x+1);

(3)(x+a)(x-a);

(4)2x(x+2)(5x2-3)(3x-4);

(5)2(2a2+3b+b2)(a-4b).

提升题:通过计算(m+5)(n+7),(m-5)(n+7),(m+5)(n-7),(m-5)(n-7),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如果利用此规律计算,那么(a+3x)(b-7y)等于多少呢?

这样,三个层级紧紧相扣,不仅有基本功训练,也有知识巩固和注意点强化,更有素质提升和知识创新,完全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追求,还能刺激下端学生不断逆流冲击,提升数学水平. 但教师在呈现练习时,不应直接显示题目的具体级别,只需整体呈现并要求学生按顺序作答即可.

■ 保障:练习讲演,专注学生知识

盲区

第8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数学思维

一、引 言

数学问题是启发数学思维的动力,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 科学的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方法不仅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相对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心智发育与语言表达能力. 当前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过程中尚存在各种问题与理解误区. 例如,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家庭背景来设计问题;问题提出的层次肤浅,脱离课堂教学内容;问题的难度设计使得学生无法回答,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通常偏好提辅和记忆性问题,探讨启发式问题较少. 因此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

1. 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是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实现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基础课程教学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指导纲要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促进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问题设计建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生通过数学思考及问题解决的方式达到数学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目的. 这要求初中数学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问题设计新理念,将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支持学生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引导者. 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运用启发式授课法来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循着问题线索积极探索数学奥秘,推动学生逐步成长为积极的学习主体.

2. 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确立知识与技能培养并重的理念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构件,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性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上.

其一,在知识教学进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并在不断的数学训练过程中巩固和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性的理解. 由于初中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其思维特点中的感性成分大于理性成分,教师应当从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提取问题设计灵感,在课堂上运用数学问题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实现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结合.

其二,在数学技能训练教学进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清晰阐述数学技能的做题方法,而且应当使学生掌握支撑做题方法背后的基本道理. 例如,在数学的幂运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幂运算的基本计算方式,而且应当理解支持幂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 教师应当注意数学课堂上问题设计的强度和数学训练的效果,回避机械的重复式训练,确保学生通过完成适度的问题式数学技能训练,达到对数学技能的方法及原理的充分认知.

三、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实施路径

1.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营造情境

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 ”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问题时,应当根据生活实践营造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象化的生活现象,从而有效地增加了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合并同类项”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若干张不同面值的小额纸币,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数这些纸币的总金额. 一组学生采用逐张点数并计算总金额的方法,另一组同学采用先将这些纸币进行分类后点数再计算总金额的方法. 教师则在学生点数纸币的同时对两组学生分别计时,并在两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向全班学生提出“哪一组学生点数的方法更好,为什么那一组的计算方法更好?”的问题,由此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了同类项概念的学习情境中.

这种情境营造的教学方法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的情境营造贴近学生的生活,问题设计的素材直接取材于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货币,问题设计的实现方法简洁明快,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情境式问题解决方法的路径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基于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随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的营造情境教学法使得数学的教与学都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将学习过程生动化、有趣化,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

2.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安排数学学习方法的具体策略,是用以规划教案并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范式. 教学模式不具有普适性,任课教师必须以特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并根据外部社会环境、学生性格特点及教学目标的条件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中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其一,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可以采用互动式游戏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该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并动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设置与数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式问题,使得学生在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数学思维的一种教学法. 互动式游戏教学模式包括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等内容. 该模式的实施步骤按照三个阶段展开. 首先,由教师讲授课程内容,并辅以学生的思考与提问,促使学生掌握展开互动式游戏活动所必备的知识基础,激发其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深入探讨的兴趣,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知识尚存疑问. 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参与教师预先设置的游戏活动,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方式开展游戏活动. 最后,由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可资嘉奖之处,并指出不足之处.

其二,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可以采用重难点突破式问题设计. 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知识的理解力较差问题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的难点. 教师可以通过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的方式将重难点知识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抛物线”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绘制二次函数图形并据此给出函数概念及其性质的认知. 其中该图形的绘制要求能够体现对函数性质的归纳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图形时,可抓住学生易犯错的若干绘制方法给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呀?在你绘制的图形中,函数y与自变量x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吗?把下面这个函数的这几组x与y的取值画在坐标系上,并把那些点连成一条好看的线,然后说一下你画出的图形的特点. ”教师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将潜伏在诸多知识点中的重点及难点知识有效放大并凸显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克服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概念理解与技能锻炼的难题,而且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数学课堂问题解决的评价与反馈

在帮助学生完成数学课堂问题的解决任务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表现作出客观评估,并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教师对数学课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生能力与表现作评价时应当关注如下问题:

其一,教师应当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有效评估. 教师应当重视考查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力,学生在给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创新力,学生在参加小组解决问题活动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是否具备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并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其二,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所运用的思维作出有效评估. 教师不仅应当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当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独立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给出的不同见解,教师不应当打压,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这两种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学习潜能.

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益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 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中持续积累教学,并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并作出有效改进,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设计实现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施林其. 浅谈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必要性[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4):120.

第9篇

所谓教学分化点,指的是在进行教学时,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和运用,以往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偏偏又易于明显暴露出来,而教师也感到教材难以处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某些内容.

分化现象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十分突出.笔者认为,分化点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有显、隐、强、弱、大、小之分,这些表现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针对分化点的表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对解决分化现象,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显分化点——降低坡度,循序渐近

某些教材内容,由于本身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学习方法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又没有设置好过渡过程,学生一开始学习就明显分化,这种教材内容是“显分化点”.如绝对值概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函数概念等.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地进行,引导学生爬“慢坡”,这样学生就易于接受,这种教学也符合认识过程的规律.

2 隐分化点——打好基础,注意铺垫

某些教材内容在学生学习时的分化现象并不明显,但是由于这部分内容掌握不牢或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方法不好,以致于后面相关的内容无法学好,这种潜伏着分化因素的内容是“隐分化点”.例如,没学好因式分解,就会影响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有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有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可解方程而不重视用配方法解方程,这就会直接影响到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最大(小)值问题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注意打好基础,消除“潜伏着分化”的隐患,二要注意运用预防性铺垫方法,针对学生容易疏忽失误之处,及早谋划,预先采取防范措施,防“分化”于未然.

3 强分化点——突破难点,分散难点

某些教材内容在学生学习时的分化次数和人数较多,一旦分化,就很难补救,这是“强分化点”的表现.强分化点一般是教材中的难点.如韦达定理的应用、点的轨迹、几何综合题等.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难点所在,寻找突破方法.

4 弱分化点——细心指导,严格要求

某些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分化的次数和人数较少,往往为教师所忽视,若不注意,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和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这是“弱分化点”的表现.例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最简根式和同类根式、线段、射线、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两个角、直角坐标系等.这些内容相对较容易掌握,教师决不可轻视,应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

5 大分化点——精讲精练,章节过关

有些分化点不但本身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对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影响极大,如有理数、因式分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等;有些分化点虽然本身所含内容不多,如算术根概念、绝对值等,但与其他知识联系密切和广泛,这些分化点是“大分化点”.对于大分化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精讲精练,把握重心,强调基础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结构化和能力培养层次化,做到章节过关.

6 小分化点——个个击破,不留隐患

有些知识及部分题型,所包含内容并不多,虽然产生分化,但一时不致产生较大影响,如繁分式、方差、反证法、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四种命题间的关系、“给定区间上的函数的图象”等是“小分化点”.对于小分化点,教师往往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分化点虽然小,但学生碰得多了,又没能得到及时彻底地解决,就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进而产生分化.有些问题不搞清楚还会影响到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如反证法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到高一学段立体几何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注意这些小分化点的教学,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个个击破,直至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回顾

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单元知识学习之后,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出现分化现象.

能否事先“预测”分化点,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学生“分化”程度.我努力去探索,本想量化研究,后感到工作量太大,只好“初探”,仅从分化点的“显、隐、强、弱、大、小”入手探之,“探出”此文.

凝思

我觉得研究教学分化点是很有意义的.以往我们仅凭经验判断,往往会得出“这部分可能是难点”,“那部分可能是易混点”,等等.我的研究,应该说是把我们的“经验式感觉”推进了一步.

展望

我觉得,集体攻关,是可以把每个教学分化点进行量化的.建议这项工作由各地教研室牵头,组织各校数学教师深化研究,细分出教学分化点的“分化分值”,供数学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教学中就可以实施“有效教学”,就可以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