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辩论的方式

时间:2023-06-25 16:19:46

导语:在辩论的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辩论的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学;方法论;应用研究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7.04.008

1引言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学的应用需求前所未有,心理学的学科和专业教育也对应用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学术期刊都要顺应时展潮流,承担起心理学“改变现实”的使命。

2017年初,《心理技术与应用》了“改变现实的心理学”专题论文征稿启事,征集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快报”“评论文章”,以及将心理学原理、方法、技术运用于各行业领域或日常生活的应用方案或实际案例、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等。之所以征集这类投稿,是要强调心理学在改变和改善现实方面的重大使命,推动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国家政策、企业管理以及个人生活等层面的应用。这种征稿导向是办刊定位的要求,《心理技术与应用》定位为一本应用心理学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各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尤其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探讨经济、社会、管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现实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心理技g与应用》2016年第4期我撰文阐述了这一定位,强调我们要发表那些“旨在‘理解’并(或)‘改善’的应用心理学原创研究成果”(辛自强, 2016, p194)。

无独有偶,《心理学报》2016年5月公告,设立“以小拨大:行为决策助推社会发展”专栏并征稿。该专栏旨在立足中国现状,集中报告既有用又有趣的行为决策研究发现,重点评介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发现在提升人民的健康、财富、幸福等领域可提供的“小”技法和可发挥的“大”作用。

行为决策无疑是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不仅如此,整个心理学都面临着“现实转向”的问题(林崇德, 辛自强, 2010),必须更多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心理学只有承担起“改善现实”的使命,才能展现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因应这种现实需求,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现在全国有60多个单位可以招收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应用心理”专硕),专硕教育蓬勃发展。例如,我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自2015年招收第一届应用心理专硕以来,每年考录比均超过10比1,一跃成为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这些年在推进并不断反思专硕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仅是教学要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整个心理学都面临挑战:若没有现实的关怀,不能承担“改善现实”的使命,心理学就难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虽然2010年我的恩师林崇德先生和我曾经撰文讨论过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问题,但我又历经几年才开始慢慢领悟,心理学现实转向的最大难点是方法论的转向和变革,只有在方法论层面改变心理学研究当下一些未必妥当的习惯模式,才可能真正实现学科的现实转向。改变“现实的心理学”,才可能有“改变现实”的心理学。要开展旨在改变现实的心理学研究,我们需要在方法论层面做哪些变革呢?本文略述管见以抛砖引玉。

2八个方法论问题

(1)研究的价值导向

研究通常被区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前者侧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寻求描述、预见、特别是解释性的知识;后者侧重回答“应该如何”“如何做好”的问题,旨在基于证据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方案或建议。就价值定位而言,前者以“求真”为导向,侧重提升人类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后者以“至善”为导向,帮助人类依循客观规律改变或改善现实。不理解客观规律,就难以有效改变现实,反之,以改变现实为目标的研究,也推动着对客观规律的探究,因此,二者相辅相成。

然而,只是讨论二者的辩证关系可能于事无补。当下的现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旨在理解的学问和旨在改变的学问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这种鸿沟是学科历史和知识发展逻辑的结果,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偏见、学术评价体系造成的。心理学从创始人冯特开始,就充满偏见,冯特将心理学定位于基础科学,反对弟子研究应用问题。1879年冯特建立实验室这个事件,严格讲,只是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的开端,把它当成整个“科学心理学”的开端,似乎显得实验心理学有些傲娇。发展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很多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起源和历史。以心理咨询为例,虽然它要从心理学这一母体学科中汲取学术营养,但是它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发展轨道,表现为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研究范式和师承关系。

无论如何,现在是改变彼此偏见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解”与“改变”的学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辛自强, 2015)。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一再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正是巨大的应用空间,不断为心理学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做基础研究的人应该向做应用研究和应用工作的人表达充分的敬意,因为他们可以直接改变现实,让世界和生活变得更美好。反过来,没有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就无法合理地、系统地进行“改变”。心理学家卡尼曼因为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与合作者都承认,他们研究的那些规律小商小贩早就在应用。然而,是他们这些学者让我们明白了小商小贩是如何进行经济决策的,没有他们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决策的本质,也谈不上有意识地用以指导决策。在应用工作中被个体自发使用的知识,只有被提炼、检验并系统化,才能成为自觉的知识,成为科学知识。今天,我们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他“发现”之前,美洲大陆早就有人居住。虽然“发现”一词的使用,流露出些许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然而,“是哥伦布把美洲大陆这个知识和人类科学的‘主流知识’联系在了一起。‘孤岛式知识’是不行的(万维钢, 2014, p239)。”

当前很多学术期刊已经试图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评价体系也日益兼顾旨在理解的成果和旨在改变的成果。就研究者个人而言,我们可以有所侧重,也同样可以兼顾两个方面。即便发表基础研究的论文时,我们也不应只是在论文“讨论”部分最后顺便提几句研究的应用价值了事,而是要更深入地思考我们的发现离实际应用究竟有多远,具体如何将自己的成果做“工程化”的转化。例如,我们可以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研究一做一个小的基础研究,研究二将其结果转化为行动方案或项目,甚至实施该项目,并做项目评估。总之,我们要更多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推动改变现实的研究。

(2)问题提出方式

研究始于问}。常用的问题提出方式有两种:有什么问题没有研究过?有什么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当前,我们往往只采用前一方式提出问题,而对后一方式考虑不多。

开展科学研究,必须思考并说明某个问题是否被研究过。科学的创新本质决定了研究者必须探讨新问题,用新的方法探讨问题,寻求新的发现。为了确定自己研究的创新性,要开展系统的文献综述,论证研究的新意,只要能证明自己的研究在某一方面超出了现有文献,就说明了研究的创新性和必要性。例如,很多论文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关于变量A和B的关系已经被研究过,关于B和C的关系也有说法了,而关于A和C的关系,或者关于A、B、C三者的关系没有人研究,于是需要开展研究。对于纯粹的学术问题,我们确实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然而,我们不能只从推导文献出发提出问题,还要从观察和反思现实开始提出问题,要不断反问“有什么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大致有三个层面的涉及心理学的现实问题需要关注。一是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面临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医患信任、农民工身份认同;除了负面问题外,还有很多是“如何变得更好”的问题,如民众获得感的增加、国民素质的提升等。二是各行业实践领域的问题。心理学可以广泛应用到有人类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包括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各类企业与行业、各类人群与团体。具体问题不胜枚举,如企业员工激励、投资心理分析、人才测评与选拔等。三是个人层面的问题。心理学更直接的应用是解决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如心理健康问题、智力开发问题等。

总之,我们的研究不能只是通过查阅和推导文献提出问题,而是要更多关注现实,研究实际问题,退而言之,至少要清楚地阐明所研究问题的现实立足点。现实问题可以是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可以是我们国家面临的特定问题。所谓研究的“本土化”,就是要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而非让研究停留在验证西方理论的层面。强调研究的应用导向和本土化思想是内在一致的。对我国当前的实际问题或现实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属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基于证据的思路和方案,这算作应用研究;若能直接开展行动来解决问题,则属于应用实践。应用研究应该是接地气的研究,接本土地气的研究。

(3)变量选择

我们鼓励旨在改变现实的研究,鼓励关于实际问题的研究,这就对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首先就是变量选择问题。我们认为,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既要有主观变量,也要有客观变量,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主观变量与客观变量关系的科学。

心理学中的变量有两大类: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主观变量是“心理”自身的、反映心理感受、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变量,如情绪、推理等。客观变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如行为表现、作业或作品、痕迹等,常用的变量包括行为发生情况(行为频次)、行为速度(反应时、问题解决时间)、行为强度(如博弈任务中的投资额度)、作业正确率或错误模式、作品质量、行为轨迹等;二是心理活动伴随的生理活动、生理表现方面的变量,如眼动特征、呼吸与心跳频率、腺体和血流特征、电生理特征(皮肤电、脑电等)、化学递质等;三是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包括刺激特征(刺激的频次和结构、刺激的时间和强度、作业和任务类型)、环境条件等(如城乡背景、社会阶层、家庭结构、文化类型)。这三方面的客观变量,涵盖了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行为和生理表现,笼统地说就是“刺激”(S)和“反应”(R)。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科学,但鉴于心理变量本身是主观变量,被试心理无法直接由研究者观测(研究者可以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自我观测,但这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的窘境),只能通过被试的主观内省和自我报告(如口语报告技术、自陈量表)来测量。这种测量虽然可以直逼内心,但有很强的主观性。在这种局面下,心理学反而在客观变量的操纵和测量方面进展巨大,因为客观变量的测量在客观性、精确性上更符合心理学作为科学的要求。上个世纪初,行为主义者正是要用客观变量定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用客观测量限定其研究方法。回顾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发现,我们在客观测量方法方面已经有了长足进展,但相比之下,迄今为止主观测量方法的进展仍然乏善可陈。

不仅是测量方法问题,心理学研究要“有力量”,要担当改变现实的使命,必须考虑客观变量,要么研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要么研究心理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例如,心理物理学探讨人们对各种物理量的主观感受问题,试图在物理量(客观世界)和心理量(主观世界)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卡尼曼的研究只不过是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经济领域,探讨金钱的主观效用问题,但研究结果有很强的现实解释力和应用空间(如果卡尼曼只研究主观变量,他不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只有心理活动并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心理活动要藉由行为及其产物来改变客观世界,因此,我们要更多关注心理的行为表现、行为后果。总之,心理学研究要么关注心理的前因(客观刺激),要么关注心理的后果(行为),只有说明心理的前因与后果,才能得到有现实解释力的发现,才能让心理学研究“有力量”。

一言以蔽之,心理学是研究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关系的科学。没有主观变量不是完整的心理学(如早期的行为主义),只有主观变量是没有力量的、存在科学性风险的心理学。例如,现在很多研究所选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主观变量,甚至再加个主观变量作为中介变量,如此统计来统计去,是很难说清其中的因果逻辑的。不仅如此,这类研究结果也很难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只是就主观论主观,无法说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联,研究结果难以与现实对接。这种对客观变量,包括行为变量的忽视,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警觉。Baumeister,Vohs和Funder(2007)从1966年、1976年、1986年、1996年以及2006年这五年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中,每年大致选择2期,分析了实证研究报告中的共304项研究,统计这些研究是否包含实际行为变量(对行为的操纵、对行为的观测都可以算数),结果表明,在1976年,近80%的研究使用了行为变量,1986年后这个比例迅速下降,2006年已经低于20%。虽然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但我们今天已经没有耐心去现场观测和操纵真实的行为了,而是严重依赖被试在问卷和量表中的自陈报告,依赖在电脑上完成实验。由此,Baumeister等人用这样的文章题目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心理学作为自陈报告和手指活动的科学”。

(4)样本选择

心理学研究样本的选择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对大学生样本的过度依赖。二是对超大样本和单个被试的研究不足。为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样本性质(少用大学生被试)和规模(大样本、超大样本、单个案)的多样性。

对于心理学研究过度依赖大学生被试问题的诟病由来已久,但是现在不仅没有好转,而且问题似乎更严重了。大学生能否代表人类或某个总体,这可能要看问题的性质。例如,对于一些通则式规律(如格式塔学派发现的“完形”规律)的研究(辛自强, 2013),随便找个被试都可以证明规律的存在及其普适性,甚至无需从样本推论总体。但心理学研究更多探讨概率性题,需要从样本推论总体,显然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不能代表全人类。我有一次参加博士论文答辩,该论的推理研究,每个子研究的被试都是一所国内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结果做的“很漂亮”,但总让人感觉这不是人类推理的一般状况。过于依赖同质样本,甚至根据某一标准选出一批“区组”被试,这有助于实验得到阳性结果,但却不利于结果的现实应用,因为现实中的人群更为复杂多样,个体间差异很大。因此,在论文评审和发表时,我们应该鼓励样本的多样性,鼓励选择合适的样本。必要时,可适当限制那些对大学生样本过度使用的论文(这大多是出于研究者找被试的方便或惰性),心理学不能都做成“大学生心理学”。我在和同事讨论专硕毕业论文的评审导向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学生必须到大学校园外边找被试。只是猫在象牙塔里做研究,难以体现应用导向。

心理学家习惯的样本量往往是几十到几百人的规模(即一般的大样本),也有些在上千人的规模,但很少涉及更大或超大的样本,也不太喜欢对单个被试或个案的研究。全世界范围内由社会科学家开展的大型调查项目有很多,最著名的如“世界价值观调查”,它最近一次的调查从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取样,样本量达到7、8万人。但心理学家很少主持这么大的调查项目,近年来兴起的大数据方法,激发了对一些超大型样本的研究。例如,彭凯平(2014)课题组基于大数据理念,通过搜索某年度新浪微博的所有数据来分析中国人幸福感的时空规律。心理学家应该更多关注那些大型调查数据以及官方统计数据的使用,关注大数据方法。除了大数据、超大样本,心理学还应重视“被试量为1”(即N=1)的研究,也就是单个案研究。它包括个案研究和单被试实验,前者大致是对个案的描述性、观察性研究,后者是对单个被试的实验研究。

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可能更有助于理解单个案研究的价值。在心理学的早期历史中,对单一被试或者少量被试的研究曾一度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不仅心理物理学研究使用少量被试,艾宾浩斯记忆研究的对象只是研究者本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研究的被试是一条或几条狗,华生对情绪的研究也只是采用很少的被试(如小艾伯特),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也都依赖个案或少量被试。心理学家广泛使用实验设计、大样本和推论统计这些方法是很晚近的事情,这种转向要归功于英国统计学家费舍《实验设计》一书在1935年的出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期刊虽然还发表一些单个案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的数量迅速减少,它们转而发表更多的对大样本做统计分析的研究成果,有控制的群组设计逐渐成为主流范式,研究者依赖统计分析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是否显著。这次转向后形成的方法学规范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当我们将群组比较的结果推广到个体层面时未必妥当,因为行为作为一种现象发生在个体层面而非群组层面;心理学作为行为科学, 必须理解 “个体” 如何与环境互动(Barker, McCarthy, Jones, & Moran, 2011,p18)。因此,单个案研究的价值在今天需要被重新强调。

在很多情况下,单个案研究往往以更直观的方式启发研究者确立富有生态效度的研究结论。例如,一种临床干预方法若有效,它应该是在一个又一个个案身上“应验”过的,这种方法有效性的结论是在个案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然而,群组研究中,是以变量为中心在很多个案身上统计出的平均结果,这个结果未必适用于每个个案。因此,有学者认为,单被试实验更能证明某种“实践的有效性”(如咨询实践的疗效),而非刻意在实验室内考察“研究的有效性”(Yarnold, 1992, p179)。当然,单个案研究不仅是个样本量的问题,而有着与群组设计完全不同的推理逻辑,下文再论。

(5)实验的生态效度

虽然可能以偏盖全,但大多数人认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是以实验室建立和实验法的运用为标志的。实验法通过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这样的逻辑,确保得出因果性结论。心理学实验往往是操纵客观变量,然后观测它对主观变量的影响,或者通过操纵客观变量间接操纵主观变量。“操纵”就代表着某种力量,心理学实验的结果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操纵心理、改变现实。然而,每一项心理学实验的因果力(内部效度问题)和推广价值(外部效度问题)可能并不相同,这里重点讨论外部效度、特别是生态效度问题。因为心理学要具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必须确保实验结论能外推到现实生活中,这取决于至少如下两个因素。

一是实验处理效应的稳健程度。一项实验中设置的条件、处理、干预方法的效应有即时效应和延时(短期、长期)效应的区分。很多实验操纵有即时效应,但是否有延时效应呢?大多数研究者并未考虑,也未报告。如果一项研究能够不仅证明实验处理的即时效应,也能证明其延时效应,这就有助于实验结果的推广应用。早年间,可口可乐公司为了与百事可乐公司竞争,研究过配方改良问题。百事可乐更甜一点,可口可乐带点酸味。可口可乐公司做过实验,让消费者品尝各品牌的一小杯可乐,结果大多数人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可口可乐公司根据所谓实验结果改良了配方,使之更像百事可乐,销售结果却惨遭失败。失败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实验室里喝一口,与拿回家去喝一瓶的感受是两码事。很多心理学实验发现了各种暂时的效应,但其推广价值存疑。有人开玩笑说,“目前大多数的心理学实验,是‘喝一口的心理学’,而不是‘喝一瓶的心理学’(万维钢, 2014, p246)。”实验处理效应不仅表现在持续性上,还表现在强度上。当采用特别敏感的观测指标时,或者使用特定的检测方法时,很多实验得到了阳性结果,但是这种实验处理的效应未必足够强劲和稳健,因而难以重复和推广。例如,近几十年,社会心理学领域有关启动效应的研究呈现井喷状态,但其结果的可重复性不断被质疑,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启动效应往往很微弱(张h, 辛自强, 2016),其可被重复观察到的难度增大,更不用说在现实生活中推广应用了。

二是实验场所问题。实验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 也可以在现场, 也就是一种心理和行为通常发生的真实场所中进行。实验室环境容易操控,但人为性很强,容易得出“伪结果”(人为,就是“伪”;辛自强, 2012, p122)。社会心理发生在社会生活中,教育心理发生在学校中,消费心理发生在商场中,到这些真实的场景中做现场实验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研究的生态效度和应用价值。例如,我们一项关于信任的实验,是在北京到烟台的K285次列车卧铺车厢里完成的,以旅客为被试(辛自强, 辛素飞, 2014),火车是移动的优质实验室。更令人震撼的是下面这项研究。研究者在美国一家游乐园,以11万余名游客为被试,考察了他们是否愿意购买乘坐过山车时由实验员为其拍摄的照片作为纪念。自变量为定价方式(包括明码标价和自愿付钱)、捐赠与否(一半游客被告知照片销售收入的半数将捐赠给慈善机构)。结果表明,当游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付钱时,同样的慈善因素让企业获益更多,因为游客通过自愿付钱表达了自己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可(Gneezy, Gneezy, Nelson, & Brown, 2010)。这种大规模的现场实验得出的结论显然比实验室实验更有说服力,更有生态效度,而且这项实验做下来还多赚了很多钱。

大家热议的心理学实验“可重复性危机”,究其原因是很多结果是在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而且所发现的实验处理效应很微弱,缺乏持续性,这种不稳健的效应自然难以重复,也难以发挥心理学改善现实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鼓励对实验延时效应的考察,鼓励现场实验(如教育实验、社会实验),鼓励长期干预研究。心理学不能过分追求实验室研究的“小巧”,而应该展示实验干预的强大力量,甚至直接开展社会改造实验。

(6)统计方法

这里要讨论的不是统计方法本身,而是统计实践问题。统计方法只是研究的工具,研究目的不同,对于统计方法的需求和应用实践就有所差异。我在统计方法的学习方面,只是一知半解的水平,这里仅“随意”罗列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第一,描述统计的重要性。描述统计是推论统计的基础,没有描述统计结果,推论统计的结果是很难理解的,因此论文要充分报告描述统计结果。如果一项研究被纳入元分析研究,也通常要求提取其描述统计结果以便做元分析。从传播效果上看,描述统计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政策制定者、实践者、一般公众来说,用平均数、百分数、简单的图表来描述的结果,可能比复杂的变量关系模式图、拟合指数之类结果,更容易被理解,也更有力量。

第二,“统计上显著”还不够。心理统计的核心逻辑是“零假设显著性检验”,即p值方法,根据p值大小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零假设。如果统计得到的p值比临界值小,比如小于005,就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而接受备择假设。这时我们只能表述某种结果“在统计上显著”,如果显著,则意味着随机因素不能解释这个结果,而只好归结为某种“必然性”(仍是统计上的必然性)。然而,p值的大小,并不能说明研究结果的重要性或变量关系的强度。它只表示p值越小,拒绝零假设时可能犯错误的机会或概率越小。效果量(effect size)则表明了我们专业上所关心的效果和效应的大小,比如实处理效果如何,变量关系强度如何,这是p值所不能传递的信息(辛自强, 2010)。因此,现在学术期刊都要求既报告统计检验结果是否显著,又报告效果量指标,如d、η2(Eta平方)、r2(决定系数)等。而且,我们应该更重视效果量指标,因为对于很多实验,特别是干预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只是差异显著还是不够的,而且差异程度要足够大。否则,这种干预方法的现实应用价值,特别是经济价值不足。假如我们在每位老人身上投入了1千元,用于实施某种干预课程提高其幸福感,虽然最后实验组老人幸福感与对照组统计上有显著差异,但如果高出的程度,还不如直接发放给每位老人1千元的作用,那干预项目就没有真正的价值了。对于效果量如何算“大”,虽然有些建议性的解释“标准”(Kotrlik, Williams, & Jabor, 2011),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临界值,这要根据以往类似干预研究的效果量大小、政策需求、项目要求等来解释。顺便说一句,同样是效果量指标d,在单被试实验中要求的效果量通常比群组设计中大得多。例如,在群组设计中d值为08已经算是 “较大的” 效果量了,而在单被试实验中,这只能算“较小的”,d值在2、3以上也是常有的(Barker,

McCarthy, Jones, & Moran, 2011, p161)。

第三,兼顾变量指向的统计方法与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当前心理学普遍使用的是变量指向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这些方法侧重描述变量关系,没有将个体看作整体,而是假设个体是可互换的单元,除了随机误差之外,他们在行为发展上不存在质或量的差异,即总体具有同质性。而事实上,在心理学中,总体中的个体常常是异质的,因此应该重视以个体为中心的完整分析(辛自强, 2013)。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是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方法,它的任务是确定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个体差异或异质性。它假定就变量如何相互关联而言,总体是异质的,样本中可能存在异质性的个体亚组。通过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配置频次分析、模式发展的探索式分析、基于模型的聚类分析等,可以识别被变量的关联模式描述的个体亚组,识别基于纵向轨迹模式的个体亚组,识别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个体亚组,以考察模式结构的稳定性和个体的稳定性(详见杨之旭, 辛自强, 2016)。以干预项目为例,可以用变量指向的统计方法揭示干预效果的一般趋势,而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可以识别出符合与不符合一般趋势的亚组并分析其原因,兼用两种方法将有助于全面评估干预项目的效果。

第四,“中介”和“调节”的是与非。在大陆心理学专业期刊里检索可见,2000年前后的时候,对研究结果做中介和调节模型分析的文献寥寥无几;2016年仅文章标题提到“中介”模型的文章就超过200篇,提到“调节”模型的超过100篇。现在打开任何一本心理学专业期刊,目录上到处都是“中介分析”“调节作用”之类的字样。中介模型和调节模型让我们严肃地讨论三变量关系问题,无疑有助于科学认识的深化,很多研究者确实在这些方面做出了重要发现和贡献。但是,也有更多文章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是做了点这方面的统计而已,离得出可靠的理论模型还差很远。尤其是中介模型,它意味着三变量形成一条“因果链”,而因果关系的确立有着严格的标准,如时间顺序、操控逻辑,通过问卷、量表测出的一堆主观变量之间何来顺序和操控逻辑呢,因此也很难确定中介关系。无论是中介还是调节模型以及其他模型,其建立都不是简单的统计问题,必须有理论和逻辑的考量(辛自强, 2012, p279)。目前这类套路化、仪式化的统计分析方式,已经在限制我们的思考,限制我们发现知识的能力。如果不能通过研究达成确实的认识,建立有效的模型,就谈不上应用的问题。

(7)推理逻辑

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过度依赖“假设-演绎”的方法,而对于如何观察现象,从经验资料中归纳假设(假说),形成理论认识这一归纳过程重视不够。这种推理逻辑使用上的偏畸,不利于培养研究者对现实的敏感性和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通常使用的是“假设-演绎”的逻辑。其思路是基于假设演绎出对经验事实的预测,然后考察实际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是否符合预测,若符合,则确证了假设的合理性。因为,很多事实单纯凭猜测,能预测到的机会是很少的,然而,我们居然根据一个理论假说准确预测到了,这足以确证理论假说的合理性,甚至真理性。这种演绎过程的逻辑较为完备,可以验证已有假设,但不利于发现新知识(新假设),因为假设-演绎的结果是事先就料定的了:如果假设验证了,就确认了这个知识;否则,我们只知道这个假设不对,但并不知道正确的是什么。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发现并提出假设,这就要求我们对现象有敏感性,善于根据零碎的线索做出归纳、猜想,从而形成理论假说。“虽然归纳本身常常难以保证逻辑上的完备性,然而,它对于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演绎,甚至更重要。因为对少量事实的归纳,是我们发现规律性,提出科学假说的基础。很多新思想的出现,往往是受到了某个事实的启发,受到了某个类比的启迪,受到了某个隐喻的暗示(辛自强, 2012, p297)。”

心理学研究对统计方法的过度依赖和套路化使用,强化了其背后的“假设-演绎”逻辑在学科中的地位,而无意中抑制了归纳逻辑的使用,不利于科学猜想和科学发现。实际上,其他一些方法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发现的逻辑,心理学应该予以重视。例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创立,就是对常规研究方法的反叛,即反对通常使用的“假设-演绎”逻辑――基于理论形成假设,然后用新资料来检验。扎根理论研究中,要尽量避免将研究者已有的理论范畴强加于资料之上,而是通过对资料的灵活归纳,从资料中生成理论,这一研究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归纳过程(Glaser & Strauss, 1967)。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出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是故该方法建立的理论,可曰“扎根的理论,或者植根于经验资料的理论”,这样建立的理论是一种情境化理论,更具有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

又如个案研究,也有助于形成假说和理论。如果单从统计推论的角度看,基于少量的个案获得的研究结果,无法摆脱个体差异的影响,难以推广到更大的总体上。不过,统计推论并不是获得一般性认识或规律性认识的唯一途径。如果在一个案例基础上推断出的一般性认识(如模式、法则),可以在其他案例身上得到验证或重现,就可以增强我们对理论的信心。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在个案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假说,尚没有被任何一个已知反例挑战或驳倒,那么它就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理论。若一项个案研究为理论假说的建立、反驳与修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有重要价值。

综上,心理学研究不仅要重视统计方法及其背后的“假设-演绎”逻辑的使用,也要重视基于个案归纳理论假说,扎根于经验资料建构情境化的理论。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重视假说的验证,又要重视新假说的归纳和新理论的建构,惟有如此,才能增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原创性,使研究成果更贴合实际(包括我国实际),提升其现实解释力。

(8)理论建设

科学研究并非只是为了积累事实,而且要建构理论。一部心理学的历史,除了经典的实验,就是观点各异的理论。要想在心理学历史上留下点什么,要么开展一项堪称经典的实验,要么创立一个伟大的理论。我国心理学要增加国际影响力,增强现实解释力,就必须重视原创理论的建设,而非停留在验证国外理论或现有理论的境地。建设理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并非只有心理学的“大家”或大师才可以建立理论。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中建立理论。了解了心理学理论的类型或形态,就会知道自己应该建立哪种理论以及如何去做(对这块内容的详细论述,见辛自强, 2012, pp326-345)。

第一,描述事象的理论。描述事实和现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能之一,这种描述就可以构成一种简单的理论。关于事实的理论可以描述一个事物的属性,也可以描述变量的关系。例如,米勒描述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就是在描述一个事物的属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描述了记忆保存量和时间的函数关系,这是关于变量关系的理论。除了描述事实之外,还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简单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理论观点,如问题解决的“试误说”“顿悟说”等。能用一个术语或理论描述一种前人未曾发现或者未曾言明的现象,这是巨大的理贡献。

第二,类型学理论。它用于区分并描述事物的不同类型。建立类型学理论首先要确定分类的维度,在此基础上划分并定义类型,然后描述该类事物的特征,并将这种类型划分用于实际观察,或者用实际观察结果检验这种类型划分。分类的标准或维度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双重维度或多种标准。例如,场独立与场依存、A型与B型人格都是单维上的类型划分;荣格对性格类型的划分,则采用内-外倾向和四种心理功能(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两个维度结合划分出了8种性格类型。艾森克从外倾-内倾、神经质、精神质三个维度确定人格类型。类型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人类分析思维的表现。初步的认识是对事物的直觉把握,很少清晰分出维度。而分析出维度和类型使得我们可以深入认识每一类事物的具体特征。这种类型的划分可以通过思辨完成,也可以借助统计学的方式进行分类或类型的验证,如因素分析、聚类分析都有这种功能。

第三,过程理论。类型学理论侧重在空间上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类型,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特点。而过程理论主要与时间维度有关。这种过程,在心理学中主要体现为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过程等。过程理论在时间维度上刻画事物变化的流程、经历的不同状态等。例如,早期行为主义者提出的刺激-反应(S-R)公式反映了一种最简单的“过程”;新行为主义者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了有机体变量(O),提出了S-O-R的公式,这时过程的味道有所增加;后来,信息加工理论又将O分解成更多的环节,这样认知过程的意思就很明显了。由于每次认知活动都耗费一定时间,所以这个过程必然是时间过程。无论是认知还是学习,都是主体应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过程,对外部刺激的处理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里的时间,大多是小尺度上的时间,多要以毫秒、秒、小时、天等来计量,而且只衡量时间的长度,一般不关注时间的方向。

第四,发展理论。过程理论通常只关注时间的长度本质,而发展理论往往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如月、年)探讨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过程、演化过程,这里的时间是有方向的,不可逆转的。例如,对于发展心理学家、进化心理学家来讲,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心理如何随时间而发生和变化。发展理论通常有两种方法描述发展:关于发展的极性变量与里程碑顺序。“仅仅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数量方面的差异变量可以称之为极性变量(polar variable), 而那些性质上不同的转折点可以称之为里程碑顺序(milestone sequences)。极性变量与里程碑顺序之间的差异是连续和非连续变量之间差异的扩展和发挥(卢文格, 1998, p52)。”通常,从极性变量的层面认识事物,是更直接、更直觉的把握方式;而看到并解释清楚里程碑式的间断性发展或直接说出阶段的本质差异,则是更深入,也更困难的一步。例如认知发展研究,测量学派的通常做法是设计若干题目考察某个年龄儿童的通过率,会做的题目越多说明能力越高。在这个意义上,能力是可以累积的,因为研究者并不区分做对这道题和那道题有什么能力上的本质差异,做对每道题都得到同样的单位分数。而皮亚杰看到了这种分数差异背后的结构问题,认为那些在某个任务上表现良好与不好的孩子在认知结构上有根本的不同,由此,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结构观,对发展做了里程碑式的、阶段的描述。

第五,结构理论。“阶段”通常被泛泛地用作“发展水平”的同义语,然而,在最严格的意义上,阶段指代由特定的结构决定的发展水平质的差异。结构是由要素之间的一系列联系或关系组成的,这种联系提供了一个整体,并赋予要素以意义,使要素成为整体中有意义的部分。要素之间的关系变化了,结构也就变化了;但是要素本身变化,结构不一定变化。结构是组织的形式而非内容。这么看来,“发展是由决定要素之间联系的基本规则的获得或变化组成的(卢文格, 1998, p32)。”在心理学中,皮亚杰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逻辑数学结构成功刻画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种做法后来被科尔伯格、塞尔曼等人推广到道德推理、观点采择研究中。然而,并不是每个心理学家,都像皮亚杰那样理解结构,结构也并非只用于刻画发展阶段,即不只是“发生的”结构。心理学中的“结构”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像机械的结构(如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理论)、统计学层面的结构(如人格与能力的因素结构)。

第六,功能理论。“结构”和“功能”往往是一个事物或系统的两个方面,它有结构,也必然有功能。正所谓结构是系统内部要素的关系,功能是系统与其之外的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定义只是在最抽象的意义上界定了“结构”和“功能”的内涵。就像“结构”一词具有多种含义那样,心理学家所说的“功能”的含义也至少有两类。一方面,指心理功能。这里的“功能”有时被称作“机能”,有机体有各种心理方面的机能,或者心理功能。例如,在认知心理学中,智能就被定义为一系列的功能,包括符号或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复制等。另一方面,指心理的功用。心理的功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心理这个系统对其外的环境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某种心理机能对其他心理机能或系统所起的作用;某种心理机能对现实生活的作用或应用价值。简单说,心理的功用, 就是心理功能的功能。 例如, 美国的那些机能主义者(如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认为,心理或意识的主要机能是选瘢最终是为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

此外,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属于“影响因素”理论,用于描述或解释事物发生的内部原因与外部条件。有的理论属于“层级”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事物划分为不同层次或等级,并阐明每个层级的特点以及层级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和理论总是涉及世界的两个维度:时间(发展与过程)与空间(类型、层次、结构、功能、关系)。从时间方面来说,关于短时间尺度的是认知与学习过程理论,关于中等时间尺度的是毕生发展理论,关于宏观时间尺度的是心理进化理论与心理变迁理论。从空间方面来说,要么是关于元素的理论(描述事象的理论、类型学理论),要么是关于一个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理论(结构理论),要么是关于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论(功能理论、影响因素理论、层级理论)。理论建构总是与时间或空间有关:以之为对象,在不同层次和侧面上进行理论建设。心理学研究要强化现实性与应用导向,就必须重视理论建设。我们要记住勒温的名言――“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理论更实用了。”

3小结:必要的方法论变革

为回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的巨大需求,心理学研究者需要深入反思所奉行的方法论,以及所遵从的研究模式,做出必要的理念与方法调整。本文罗列的上述八个方面的方法论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研究理念的变革。我们要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兼顾旨在理解的学术成果和旨在改变的学术成果,尤其要重视后者;提出问题时,不仅要根据文献选定尚无人研究过的问题,更要从现实出发,研究尚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

其次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变革。在变量选择方面,一项心理学研究既要有主观变量,也要有客观变量,以探讨两方面关系为己任;在被试选择方面,减少大学生样本的使用,增加样本的多样性,而且,除一般的大样本外,还要加强超大样本和单被试的研究;在研究生态效度的提升方面,需要增强实验处理效应的稳健性,重视现场实验;在数据统计层面,重视描述统计和效果量指标,兼顾变量指向的统计方法与个体指向的统计方法,注意中介和调节模型的理论分析。

最后是理论思维的变革。 在推理逻辑方面, 不仅要重视统计方法及其背后的“假设-演绎”逻辑的使用,更要重视归纳逻辑的使用,如基于个案归纳理论假说,扎根于经验资料建构情境化的理论,增加研究者的现实敏感性与想象力;在理论建设方面,掌握各种形态理论的建构方法,敢于并善于提出原创性理论。

总之,我们要在方法论的上述三个层面上,变革心理学学术研究共同体遵奉的一些不当规范和实践模式,通过改变“现实的心理学”,建设旨在“改变现实”的心理学学科,增强研究成果的现实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⒖嘉南

林崇德, 辛自强 (2010). 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1), 1-8.

卢文格 (1998). 自我的发展. 韦子木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彭凯平 (2014). “幸福中国”大数据研究. 心理技术与应用, 8, 3-4.

万维钢 (2014). 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辛自强 (2010). 有关心理统计的三个疑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39-46.

辛自强 (2012). 心理学研究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辛自强 (2013). 实证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与理论解释: 我们需要理解的十对概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 7-15.

辛自强 (2015). 理解并改变: 师生共进的治学之道.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11月23日第3版.

辛自强 (2016). 同心协力谱写杂志发展新篇章. 心理技术与应用, 4(4), 193-194.

辛自强, 辛素飞 (2014). 被信任者社会身份复杂性对其可信性的影响. 心理学报, 46(3), 415-426.

杨之旭, 辛自强 (2016). 应用心理学中的个体指向方法: 理论、技术与挑战. 心理技术与应用, 4(12), 744-762.

张h, 辛自强 (2016). 社会心理学中的启动研究: 范式与挑战. 心理科学进展, 24(5), 844-854.

Barker, J., McCarthy, P., Jones, M., & Moran, A. (2011). Singlecase research method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London: Routledge.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 Funder, D. C. (2007). Psychology as the science of selfreports and finger Movements: Whatever happened to actual behavio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396-403.

Glaser, B. G., & Strauss, A. L.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Aldine.

Gneezy, A., Gneezy, U., Nelson, L. D., & Brown, A. (2010). Share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field experiment in paywhatyouwant pricing and charitable giving. Science, 329(5989), 325-327.

Kotrlik, J. W., Williams, H. A., & Jabor, M. K. (2011). Reporting and interpreting effect size in quantitative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52(1), 132-142.

Yarnold P. R. (1992).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singlecase designs. In F. B. Bryant, J. Edwards, R. S. Tindale, E. J. Posavac, L. Heath, E. Henderson, et al. (Eds.),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pp. 177-196). New York: Plenum Press.

Abstract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 教学方式 转变方向

一、前言

要培养能够良好适应新经济和新金融的金融人才,需要金融学的教育教学能采取有利于达到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要求的措施,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并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与创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选择应以现代的教学设计理念为主导,对原有教学过程里的弊端实施改革和创新。笔者认为当前的金融学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封闭,教学方式处于单向模式,为我国金融学教学主要的弊端。所以,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转变方向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上将封闭性向开放性改变;另一方面为教学方式要由灌输式到互动式转变,使从前的被动教育变为更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主动教育,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使知识教育成为智能教育,如此才可适应新时代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现有的金融学教学方式

我国现有的金融学教学方式上各专家学者有些具有差异性的表述,有人从教学设计中的形态出发,认为教学属于以促进学习方式来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一系列事件,不过教学设计属于系统化的规划教学过程。有人自教学设计的本质出发,提出教学设计属于为促进教学活动的程序化以及精确化、合理化,而实施的现代的教学技术。另外还有人自教学设计功能对其进行界定,提出教学设计为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目标确定并设立解决方案与评价试行的结果与对方案实施修改的整体过程。对于当前金融学的教学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进行研究的目的是统一的,就是探究更适合的金融学教学方式以提升金融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是有目标的活动,而教学方式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方法。所以,教学方式是否适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笔者认为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为主,需要进行转变。

三、金融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方向

对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后,对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需要,我们应明确金融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方向。

(一)教学目标的创新

从教学的理念来说,把应用型的院校培养目标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实践结合,高层次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同传统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对比,具有的明显优势为用系统化的能力培养模式取代了系统性的知识培养模式。但同面向岗位与职业培养教育出的技能型的人才比较的话,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所面向的是行业方向,要学生拥有较为综合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文化素质,其需要更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同普通的本科教育比较起来,更为强调应用性与技能性;但同高职高专的层次比较,就更强调具有一定基础的教育和能够有一定后续的发展,其体现强化基础和凸显应用的人才培养相关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要把教材体系变成符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课程教学相关体系,让教学内容具备动态性。金融学的教材通过全国很多专家的反复商讨、斟酌和修改,在总体上可很好地体现思想性、系统性和严谨性要求,具备非常强的时代性与很高的权威性。可传统金融学的教学过程里常常存有弊端,比如教学内容具有静态性,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通常一门课只讲一本教材(也可能增添部分参考书目),就可用三五年,可是现在这个时代,特别是处在快速改革和发展期的我国银行业需要的是能与时俱进,拥有可与时代需要匹配的人才,所以当前的金融学教育教学很难跟上相关业务创新的脚步,与此同时也不能反映银行的业务品种包含的丰富变化。可以说好教材应涵盖此课程所拥有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相对比较完整的金融理论体系,可即便教材持续进行更新,对于发展迅猛的金融行业与大量的金融信息,只拥有学习教材得来的知识或资源,会非常落后和不适应,所以课程教学的过程里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做适时的更新补充和整合与深化,因此要求教师进行课程信息资源的设计要多元化,多渠道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有动态性。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金融学的教学方法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施开放的互动式教学,必须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尤其要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作用。使学生可在金融学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和思考,并进行选择,以获得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学生实现主体发展的方式通常是需以活动作为中介的,只有当学生真正投身在各种活动中的时候,他们的主体性才可获得比较充分的发挥与发展。金融学学科教师应在教学中,在课堂中准备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创造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机会,所准备的内容既可同书本知识有密切关系,也可同学生所重视和关注的实践生活中经济金融的热点话题有关。金融学课堂教学活动通常为一种具有动态发展性的教学互相统一的师生互相影响与活动的具体过程,其本身含有教和学俩个方面的内容,自教学活动本质的要求来看,教师的教是主导,而学生的学是主体,课堂应自教师的教落实到学生的学上。而教学效果好还是坏,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具体来说是看学生是否学到了所需知识,其智能是否有所提升,是否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型和积极性,有无使学生自学的能力得以提高等等方面的情况。而从开发学生潜能的意义上来说,金融学教学的过程应为教师同学生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的生成过程,应成为所有学生可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重要过程。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更重视教师课堂的讲授,仍是以教师讲授作为教学中心,以学生做学习笔记和对教师传授范围内的知识进行记忆的方式来做为学习的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其思维空间被极大地限制了,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更谈不上符合当前金融业需要人才的培养标准了。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与记的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科学理念,对获得良好教学效果非常不利。现代的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不再是把教师当作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坚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体现,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倡导教师和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或互动。教学实践可使用的方法有很多,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或参与式教学法、讨论法以及专题讲授教学法等等多种方法实施开放的互动式教学。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考核方式的创新。金融学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要渐渐减少闭卷考试在考核中占的比重,甚至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完全取消闭卷考试,而是用其他更灵活有效的评价和考核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用撰写论文、编写金融案例或者讨论发言及新闻分享等方式进行考核。这样能够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且现代的教学评价要求体现对学生以激励为主要导向的新的评价观,以赏识为主,促使学生在金融学学习上获得发展,因此当前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让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促进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培养能够良好适应新经济和新金融的金融人才,就必须使金融学的教育教学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需要,应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并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适时调整与创新。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方式选择应以现代的教学设计理念为主导,对原有教学过程里的弊端实施改革和探索。当今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方向应以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应有所创新,才能符合当前时期金融行业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蒋满霖,曹友林.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企业导报,2010(03).

[2]李日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研究――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1).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需求结构;消费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需求骤减导致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阻。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又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困难。“中国制造”屡遭贸易摩擦,2009年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337条款”以及特保案等。2009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等在内的贸易救助调查88起,涉案总额达102亿美元。2009年1―8月,G20成员对我国共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3起,同比增长27%。贸易保护不仅是对某一行业的限制,其负面效应还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被制裁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造成整个产业链发展减缓。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结构严重失衡

在当今世界产能过剩,全球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和出口形成最终需求,投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缺乏消费和出口的投资只会形成闲置生产力和产能过剩。“十二五”期间重点强调需求结构的调整,让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结合2009年的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国内投资占GDP 42%,同比增长33.3%;而前三季度消费增幅只有15.1%,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出现严重结构失衡。

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0

(一)过分依赖投资导致产能过剩

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46%,而消费则下降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意味着大量投资实现的生产力会出现过剩。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大量过剩,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钢铁产量约为6.6亿吨,但国内需求仅为4.7亿吨,存在25%左右的过剩产能。而国内水泥总产量达17亿吨,存在约3亿吨过剩产能。

单纯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能发挥有效作用。但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后,买方市场占主导,投资增加的供给不能为市场所吸收而形成无效供给。在消费不足、出口萎缩的情况下,投资增加只会导致能源、材料的供给跟不上投资需求,进而对工业生产、物价水平和银行风险等造成负面影响。

(二)居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明显影响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2008年我国私人消费占GDP 35%,比2000年的48%下降了13个百分点。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均在80%以上,这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收入相对下降而并非过度储蓄。2009年10月,我国本外币存款达60万亿人民币,其中城乡居民存款接近24万亿,占总存款的比重比五年前下降一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收入增速却高于GDP增速。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为民所用,“国进民退”最终将削弱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

外贸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容易受制于国际市场的变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急剧下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剧了出口加工贸易的倒闭和产业工人失业。200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2009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即负向拉动作用。在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大幅下滑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我国依赖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会导致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

三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换代的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而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因为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直接手段,只有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消费需求才能持续增长,产能过剩的压力和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才能得到缓解,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必须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变现有的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中,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比为39.74%,较1995年的51.44%下降了11.7个百分点。而目前我国家庭收入最高的20%阶层和最低的20%阶层的收入差,从2000年的3.6倍扩大到2008年的5.7倍。所以要扩大消费需求,首先应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应加大对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

2009年12月我国居民消费保持了15%的增速,在公共和准公共消费领域的投资比重明显提高。从长远来看,应加大对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其他民生性公共消费品的投资和生产,这对于拉动个人消费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居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必然减少,其谨慎预期就会弱化,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总体上,我国政府机构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相差甚远,现在应让政府支出结构向公益性回归,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注意力从对GDP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民生活需求的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1]刘小芳,后经济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0,(07)

第4篇

关键词:生活方式、城市公园、构成设计、德国景观风格

作为一个设计者,不经意间发现一有趣的城市现象,(图1),此方案为上世纪80年代作品,虽后经修修补补,但大的设计框架没变,专业角度推其设计理念师出于中国传统造园之法。其路径设计方案,人们常有好好的路不走,却走旁边或直接穿越而过,其地面的草坪、植物,或小品等,皆人为损毁。思之有年,悟非人为之祸,吾等设计者理念之误。

于是联想起风景园林教育的停办,与景观学教育的兴起与设立,从另方面说明了我国园林景观教育的困惑与思考。今天我国景观学教育迫切地需要包容并举的理顺与建立新的景观设计理论,特别是城市景观“路径”的设计原理、设计手法是问题的核心之一,驱使我们在设计与教学把这些疑惑能说清,讲明。从而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从更高的角度思考其定位与不同情况的方法尺度的把握。

1 ‘’的消失―-包括老人,城市的老人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也被打包拉上了“城市快速干道”

英国一项研究称,世界都在进入“快生活”,全球城市人走路速度比10年前平均加快了10%。排名前几名的大多是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城市,而中国居民步伐最快的城市是广州,世界排名第四。对中国人的“快生活”方式,BBC曾略带调侃地说,请人吃饭,中国人爱说“您慢用”;吃完饭送客,会说“您慢走”。现在,这些话成了单纯的客套。

从“漠视时间的民族”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曾经的‘’已成为奢望,这个词似乎代表一种悠闲的生活。国人学会了日本人生活中的“三快”:吃饭快、大小便快、走路快。一环套一环的“快”成为中国人现代生活标志。

紧张的“快”生活是中国这代人避免不了的命运,就像正在快速成长的青少年,“中国人现在成了世界上最急躁、最没有耐性的地球人。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城市人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有压力就有期望,不光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心理需求改变也被强烈的提出。快餐式的工作与生活带来快餐式的精神消费,不玩高深与记忆,只求痛快淋漓的宣泄(如同网络中的闪文化)。

城市人直接快速的精神消费方式的变化,使景观设计理应顺应时代的变化成为自然;同时“快”这一生活理念也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中,直白的景观相对于含蓄的传统中国园林,最终成为一种城市景观的新设计模式。

2 惯性思维误区――用“私园”的设计手法造“公园”

此处私园相对公园而言,指中国古代在城市中,为享受田园与野趣所创造的东方园林,其理论与所创造的园林实例都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下,及处于较封闭的状态下,为极少部分人服务,既不对大众服务(阶层),又不能面向大量人群(数量);另外,除皇家园林外,小的苏州园林面积都不大,设计者常为在不大面积里,为创造出移步移景的新意与惊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路径的设计,常常是不大的范围中九转十八弯,七上八下,绝不“直接”、“一目了然”。

城市公园(apublicpark):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的休息游玩的公共区域。可以说,公园相对私园是公开的,人流数量大,不限阶层的公开区域,同时公众意识、集会、广场的概念的加入从而使公园的设计理论上,特别是路径的处理方式上(图2),城市路径的导向性与流畅性受人流量的影响,公开而直接,从而使景观设计有了根本的不同。达到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目的:直白的视觉表达,休闲自己疲惫的身心。

3 理念的转变――现代建筑教育的基础:构成设计

笔者认为,80年代之前因意识形态的原因,形式主义或造型方式一直在国内被当时社会意识主体所刻意的忽略,只有简单的“社会主义形式”(如建国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等)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复兴形式(如中山陵等)。

80年代后十年,如吴良镛,彭一刚等老一辈大师还奋战于建筑教育的第一线,从今天看来,这些执牛耳的大师,其受教于梁思成等大师,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学功底深厚,参与并制定了传统建筑资料的整理与古建筑设计思想体系的建立。其对传统建筑理念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对我国传统建筑教育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如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彭一刚《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书常作为教材必读使用,是其弟子膜拜之导师。从而使中国建筑界由于受其时代局限的影响,园林设计以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园林为准绳。形成一种“慢”的生活模式。

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门渐开,国人眼界大开。特别是90年代以后,建筑设计理念经过十年的变化与更新,因70年代末中国的构成基础教育的引入,构成教育作为众多与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中不可缺的一环的地位,逐渐得到国内的设计体系的认可(图3)。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建筑构成手法的多样化,这种设计思维的反复认识促进了我国整体建筑设计能力的提高,现今已完全与国际接轨。

但也出现了一丝不可避免的不协调之处,因历史原因和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与缺失,构成设计基础是外来户,对于我国的本土文化意识来说是入侵,使国人在接受上有天然的心理抗拒。大建筑体系中的现代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还好说,设计师们没有多少传统的负担。传统民居与园林设计思维与方法在我国的知识界、设计界中依然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抗与交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

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一定成就,经济具有了一定的实力;80年代后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建筑师已经成长起来,更加理性的看待东西方思想的碰撞,兼容并取,从人、社会、建筑理论着手建立了新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

4 现代城市景观路径的趋势之一――德国式的景观设计为例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工程应用性科学。它包括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等三个重要元素。视觉景观形象是大家所最熟悉的,它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以艺术设计方法为基础,根据美学规则,利用空间实体景物,应急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作为多年建筑基础教育者,本人偏好德国式城市景观风格。德国之所以在当展出自己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是从包豪斯就开始确立的一整套构成基础教育体系分不开的。刚改革开放,国民了解德国是从德国制造的工业用品开始的,如西门子。人们的视觉印象是现代,带着一种冷峻的、精密的几何化图案化,如“大巧若拙”的容克贵族。

今天的德国景观设计师从本源构成学角度来阐述一种超凡脱俗的现代德国城市景观风格,把构成设计原理发展到极致。(图4)不用多么复杂而高深的理念,在设计空间上,通过一系列由点、线、面叠加的构筑物、道路、场所创造了一个与传统公园截然不同的公共开放空间,充分尊重当前时代中人的精神需求,用材料精密的加工创造出简洁丰富的作品,让人充分感觉到德国文化理念中钢性中不失柔和与弹性的一面。

在路径设计上,简洁而直接,能用直线绝不曲线,提供一种现代人所需求的直白而快捷的现代休闲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大巧不工”德国城市景观风格;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

21世纪,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设计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对此,我们设计师要紧跟时代中人的精神需求,思考与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同时学习国外经验,与我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互补,促进东方园林与近现代构成设计原理的有效融合,建立一套我国特色的新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季.论现代景观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发展趋势[J].科教文汇,2011,(7)

[2]王向荣、林箐.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

一、私家园林的概述

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私家园林是区别于皇家园林、宫苑、宫囿的园林。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有四大派系: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岭南私家园林、皖南私家园林,这里所述的主要是江南私家园林。

二、南方私家园林的历史

私家园林的历史较为悠久,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世纪。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园林,又称宫苑。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模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 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私家园林在魏晋南北朝已经从写实发展到写意。当时私家园林受到山水诗文绘画意境的影响,成为造园空间艺术处理中极好的借鉴。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隋朝私家园林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的转折点。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颠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铜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唐宋时期,尤其是北宋,人们崇尚恬淡自然的风格,这一时期也以自然山水园为主。盛唐时期,山水画的大发展,出现了山水写意园。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这一时期园林艺术总的特点是,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形成人们所说的写意山水园。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为了创造美好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成园林空间犹如立体画的艺术效果。

到了宋代,造园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植物,并注意四季的不同观赏效果。临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丛等植物配置,不仅起绿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观赏和造园的艺术效果。园林建筑的造型到了宋代,几乎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木构建筑注重相互之间的恰当比例关系,并用预先制好的构件成品,采用安装的方法,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构建筑的顶峰时期。此时不仅有了这种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了专门造假山的“山匠”,为我国园林艺术的营造和发展,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他们才是园林的真正创造者。唐、宋时期打下了非常厚实的造园艺术基础,使得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元朝在园林建设方面不象宋朝,没有多大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元大都和太液池。元代私家园林也有所建,但是并不多,如苏州的狮子林等。主要的风格和造园的特点跟唐宋有些相似,但与宋朝园林在各个方面都不能比拟,要逊色很多。(图1 狮子林)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的有机统一。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图2 豫园)等。

明清的私家园林略有不同,明代宅园风格继承了唐宋写意山水园的传统,着重于运用水景和古树、花木来创造素雅而富于野趣的意境,因景而设置园林建筑,并巧于借景。清代乾隆以后,宅园中建筑增多,趋于繁琐富丽,和明代风格迥然不同。

中国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非常明显,从水池大小来看,南方私家园林因基地水源丰富而水面较大。从假山材料来看,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太湖石;从园林建筑外观造型来讲,南方园林建筑空灵、飘逸,屋角起翘很大(图3)。从植物材料上来看,南方私家园林中常以梅花、玉兰、牡丹、竹子、榆树、芭蕉、梧桐等为主要树种。从色彩构图上讲,南方园林则是以灰瓦、粉墙、琼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清雅,柔和。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天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

自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情趣和构园的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儒家知识分子有“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于是他们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已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申介了。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文酒聚三榴,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纺,卧游边,山山水水”了。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檀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私家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重要一面。

我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中常包容了许多小庭院落,从整体看,它们是全园有机组成部分,但仅小院而言,又是各自独立,自成一个体系的完整环境。这样的小院大多为粉墙包围,主体建筑之前采用花街头铺地,周边布置花木山石,能造成一种静谧的气氛。另一为墙角屋隅的花石点缀。最常见的是贴墙布置的花台。台脚用块石自然堆叠,其上植栽花木,辅以石峰,犹如一幅天然图画。更简洁的仅芭蕉一叶,修簧几株,顽石数块而已,虽然景物不多,但十分清新、雅致。

三、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

第一,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但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见图4)。

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请江浙名师为之主持修建。

第四,我国古代南方私家园林代表了各个朝代文人士大夫的的思想意识,代表了他们心底的愿望――追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广东园林》,2005年第4期。

2.李玉堂,方茜:《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名称文化初探》,《新建筑》,2005年第5期。

3.方茜:《岭南私家园林中的景名文化》,《中外建筑》,2004年第4期。

4.汪峰:《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张承宗:《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6.周海星,朱江:《明清时期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风格差异探源》,《南方建筑》,2004年第2期。

第6篇

关键词:运行;负荷;主变;母联等

概况:北方铜业热电厂是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自备电厂,承担着公司的生产用电、用热及保安电源的任务。分为110KV、35KV及6KV三个系统,其中6KV母线运行方式为:老内、外母通过母联500联开关并列运行,新内、外母通过母联800开关并列运行,中间通过分段开关700将四条母线与系统并列运行。运行方式如下图所示:

一、现状:北方铜业热电厂6KV直配线路有501、502、504、505、509、511、514、515、516、518、520、521、523、524、529、533、536共17条线路,其中502、504、514、516、520五条线路上至老内SA母,A查运行报表总负荷约1万千瓦左右;501、505、509、511、515、518、523七条线路上至老外母,总负荷约1.5万左右。524、529、533、536上至新外母侧,总负荷约1.1万左右。正常运行情况下(即两台主变在运行状态),800电流1100A、700电流为1000 A、500电流500A左右。

二、2#主变6KV侧隔离刀闸投至母线外母侧不利影响分析:

1、由于4#机整体效率不如3#发电机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多为3#机运行,而3#上至6KV母线外母侧(3#内母无刀闸,04年刀闸烧毁后一直未更换)。所发电量与2#主变供电量均通过800、700供给新内母、老外母、老内母所需负荷。800通过电流较大。

2、当1#主变退出运行时,由于2#主变投至新母线外母侧。老内、外母线上的12条直配线路的所有负荷所需电流都要经800、再700开关供给共2.5万KW的负荷,而800的过流保护定值为2.4万KW,小于此时的运行负荷,会引起800开关跳闸,造成12条直配线路失电,对生产用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很恶劣。因此在每次对1#主变退出运行前,修改800保护定值,以保证正常运行。

三、将2#主变6KV侧隔离刀投至6KV内母侧优点:如下图:

正常运行情况下,母联开关800通过电流较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1、3#机峰段运行时,6KV外母母线所带线路所需电量基本上与3#发电量持平;2、3#机谷段运行时,发电量一般在7000KW左右,小于投至6KV外母上的线路所需负荷,所欠部分需由2#主变通过800母开关供给,约400A左右。3、3#机停运状态与4#机运行情况一样,线路负荷11000KW需经过800提供,此时800开关保护定值大于线路持续最大工作电流满足正常运行。

1#主变因各种原因退出运行时,2#主变只需通过700开关向老母线侧12条线路提供所需电流2500A。700保护定值一次值为3534A,大于负荷所需电流。700分段开关能保证正常运行。800母联经过电流为上段分析结果。700、800开关均能满足正常运行要求。

2#主变因各种原因退出运行时,线路所需负荷均由1#变压器或发电机供给。按变压器6KV侧额定电流2200A计算,直接供给老内母5条线路约1000A,通过母联开关500约1200A,小于500开关及刀闸容量,也在保护定值范围内。能够正常运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2#主变母线侧隔离刀闸投至6KV内母运行,较在外母运行更加可靠,安全,便捷。避免了1#主变在退出运行时,考虑不周,引起的800开关跳闸,影响供电用户特别是用电大户(平均每小时30000KVA的负荷量)选矿厂的正常生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11-0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大范围区域已经实现了电网的覆盖,各种电网设备数量激增,对电力设备检修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高电压以及大容量电力设备广泛应用的今天,更应该重视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一旦对于电力设备维护管理不当,极易造成供电中断甚至是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供电企业电力系统维护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做好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管理,优化变电设备管理模式,提高变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确保电网区域范围内用电的正常安全。

1 变电设备检修主要内容概述

变电设备检修工作主要是指对变电设备的定期检修以及预防性检修,以确保供电的安全可靠,避免由于电力设备故障造成供电中断或者是运行安全事故,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

(1)变压器设备检修。对于变压器的检修,应该根据变压器的型号明确变压器的检修项目、检修周期、质量以及工艺要求等技术标准,并按照相关电力变压器检修工艺规定执行。在具体的检修内容上,主要是对变压器本体以及套管进行电气试验,同时检查变压器是否存在绕组变形、密封不良或者是渗漏油等问题,检查变压器各项零部件是否完好。此外,还应该对变压器的有载调压开关、冷却装置以及负载能力进行系统的检查评定,并及时处理故障问题。

(2)断路器的检修。对于断路器的检修,主要是对断路器的绝缘状况、气体以及真空断路器的真空度等进行系统的检修,确认变电设备运行区域的短路容量小于实际短路开断容量,以保证断路器操作机构能够正常动作,同时确保动作形成、电压、气压等各项技术指标满足要求,。

(3)隔离开关。对于隔离开关的检修,主要是检修隔离开关的动作情况、触头接触以及绝缘状况,确保隔离开关能够灵活动作,闭锁可靠,同时外部没有锈蚀以及脏污,各个辅助接点安装牢固,并能够准确动作。

(4)互感器的检修。对于互感器的检修,主要是检查互感器的部件是否完整、绝缘是否损伤、接地是否良好,互感器的油位是否正常,通过检修确保互感器各项参数指标满足。

(5)避雷器。避雷器的检修,主要是确保避雷器的完整,现阶段由于在电力设备中主要使用复合绝缘氧化锌避雷器,因此应该针对高强度树脂内绝缘、金属端头、接线螺杆、氧化锌阀片等部件的检查。其次,要确保接地状况正常,不存在闪络问题,同时检查避雷器的密封是否良好,金属件是否存在不正常变色或者是熔孔腐蚀,确保放电记录器正确动作,各种预防性试验项目结果合格。

(6)电缆。对于电缆的检修,主要是检查电缆护管是否锈蚀、电缆头的绝缘子是否完好、引出线的线夹是否牢固、电缆两端的铭牌是否规范以及电缆的弯曲半径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等一系列的内容。

2 当前我国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变电设备检修仪器设备技术水平落后。近年来我国电网建设迅速发展,各种新型高科技的变电设备,在供电企业变电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部分供电企业只是重视电网的建设与运行,对于变电设备的检修管理重视不足,资金设备、工具仪器配备严重不足,只能采用落后复杂的检修试验方法,,导致变电设备检修管理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电网建设发展的需要。

(2)变电设备检修过程中对各种检修质量影响因素考虑不足。变电设备检修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例如变电设备检修工艺、变电设备工作环境、变电设备检修时间的要求、配件以及更换件的质量等,都会对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质量造成影响,但是变电设备检修管理上对于这些影响因素考虑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导致变电设备检修质量较低。

3 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完善措施

(1)重点完善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状态检修作为变电设备最重要的检修方式,也是最具有实际效果的检修作业方式,具有检修成本低、技术成熟可靠等一系列的优点。其内容为通过对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并按照检测以及分析结果,对变电设备开展的状态监控、故障诊断以及检修决策等维护管理。对于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有定期解体检点、离线监测以及在线监测等几种手段,应该根据设备的不同等级确定监测手段,并对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评定。对于设备的故障诊断,可以综合采取振动诊断、噪声诊断、射线诊断污染诊断以及专家诊断等几种方式,准确的查找变电设备的故障问题。通过系统完善的状态检修工作,为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转提供技术以及管理保障,确保变电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强化变电设备检修实施质量管理。对于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应该强化基础工作,制定并完善各类管理规章制度,以确保变电设备检修工作时刻处于可控状态。在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执行实施标准化的施工作业,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确定变电设备检修项目、检修内容、检修标准开展检修工作,对于重要关键设备的检修,必须进行必要的电气设备试验验证,确保设备各项技术参数指标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此外,针对变电设备的检修还应该制定变电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组织供电企业自检作为基础,由运行管理单位、电业局等部门总体把握验收工作,以确保对变电设备检修工作质量的提高。

(3)对变电设备检修工作队伍强化技术与安全培训。实现供电企业变电设备检修管理质量的提高,必须依靠高能力水平的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的队伍来实现。首先,供电企业应该针对变电设备管理队伍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尤其是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巡回检查制度以及岗位责任管理制度,通过责任管理的方式督促设备检修管理部门及时的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故障问题进行甄别处理。其次,应该针对变电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升级,及时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变电设备技术性能指标以及运行管理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变电设备运检修管理维护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提高设备检修质量。第三,由于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安全隐患较多,因此必须针对安全检修管理技术进行专门的培训管理,以避免由于设备检修管理操作失误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随着电力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以及新设备在供电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变电运行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检修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为了确保供电企业系统设备正常运转,必须按照供电企业变电设备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变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方案,并提高变电设备维护技术人员检修技术能力,尤其是对于各种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检修管理,以保障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依靠科学系统的变电设备检修工作实现供电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李武,苏丽萍.供电企业变电检修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综合研究,20ll,21:215-217.

第8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 投标报价 技巧策略 编制技巧

中图分类号:F4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86-02

当前,建筑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竞争日趋激烈、“僧多肉少”的市场形势下,施工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与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项目投标时,采取灵活、多变、科学、正确的投标策略,通过采取恰当的报价技巧,赢得主动权,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本文中拟对项目投标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同行的重视,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而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项目投标报价工作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项目投标报价在投标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项目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确定的承包此项工程的总造价,是能否获得工程项目的关键。众所周知,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与业主进行合同签订的依据,也是业主选择哪家施工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的前提,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投标单位必须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投标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恰到好处地选择合理的、最优的报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又能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百战不殆”。

2.目前,建筑市场上一般采用由技术标、商务标、经济标打分制构成的综合评标方法,在这一方法中,经济标要占到总分值中的70%左右,技术标只占到30%左右,因此,经济标在整个投标报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经济标出现了偏差,偏离了拦标价抑或是基准价,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失去中标的机会。所以,认真研究建筑项目的投标报价工作,做好方案编制,关系着大局成败,关系着“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投标报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的选定

通过项目投标报价最后获得工程项目,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程序,也是每一家参与投标企业能够做好投标报价的试金石。因此,在设计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时,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论正,科学地进行投标报价。要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因素:其一,业主方面。主要考虑业主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到位,是否可靠;其资金划拨是否顺畅;招标的范围、内容是否在允许的条件下;现场施工情况是否可行,业主的信誉等等。其二,工程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这项工程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工程的工期、质量、性质、规模、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难意程度,等等,决定最终是否参加投标。

项目投标报价要按照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投标?投哪一种性质的标?这取决于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工期对时间的要求、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等。因此,要高屋建瓴,从大局出发,不因一时一事的成败而放弃。例如,某个工程项目工程投资额度不大,利润空间也很小,但是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业主在完成这一项目之后,会加大后期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前期工程的投标能否成功,对后期能否获得更大的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低价中标,从而为后期的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投标过程中,一定要让业主明白,这次中标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让他们知道日后应该进行弥补。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从而在长期的合作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项目投标报价的编制技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在“硝烟四起,一片厮杀”中异军突起,赢得胜利,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投标报价的技巧。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拟投标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与掌握业主的信息情况,了解与掌握工程进展状况以及工程各标段的详细内容、地质水文情况、施工难易程度、当地建筑材料供应情况、报价、物流等等,做到胸有成竹。

2.仔细研究招标文件,认真解读标书。当前投招标的惯例一般为从购买标书到开标为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其中除了购买标书、现场勘验、标前会议以及上报标书等,用在投标的时间基本上是15天左右。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如果要想编制出比较高质量的标书以及比较准确的报价,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相当素质抑或是综合能力的投标人员队伍,他们要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和了解投标须知、技术规范以及各项合同条款。只有充分应用投标文件中的市场价格信息、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数据作为投标报价计算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编制科学、合理,有效、实用。

3.详细了解招标单位与参与竞争企业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了然于胸”。对每一次投标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竞争对手?他们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侧重点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进行投标?等等,在参加投标前要对可能面对的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在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再制定有效的投标策略。从而作出最后的报价,尽可能地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4.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具体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要对当地的水、电、气、暖、交通、通信、材料、设备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做到万无一失。

5.认真测算工程量,做好清单预算,确保报价准确无误。由于参与投标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仓促,准备时间短,往往会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有的甚至会遗漏相关数据,导致施工图纸不完整抑或是清单内容重复或者漏算。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在参加投标之前,要认真检测相关数据、图纸、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遗漏?发现问题,连夜弥补,从而能够避免一旦中标后才发现但已无法挽回的损失。

6.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制成本核算,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投标报价。参加投标就是为了中标,为企业赢得最后的“拼搏”。因此,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在做好前面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已经掌握的各项指标、数据、费用、成本等,预测所投项目的保本价;之后,再详细分析参加投标的相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对设定的投标价在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确定科学、适中的报价。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最后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

四、项目投标报价中的相关策略

建筑市场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一举中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还真得有两把刷子”。笔者认为,要想在项目投标报价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和掌握投标取胜的方式、方法、手段、艺术――即投标策略。

1.根据各种不同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投标报价。在参与投标报价之前,要做足功课,首先,要认真分析对方的具体情况,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具置、节点等要素,分析他们的“短板”;其次,要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比较容易拿下的标段选择投标策略。第三,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出牌”,比如,对于施工条件比较差,时间要求急、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选择比较高的报价;对于竞争对手多、技术含量一般、工期比较长、回款比较快的项目,选择比较低的报价。以此类推,灵活掌握。

2.根据工程项目内部的各个项目报价进行调整,在既不影响总报价,同时又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不平衡报价法,从而使企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其具体方法为:一是早结算的费用,尽量提高报价,比如基层工程、前期动迁费用等,使资金能够加快运行,较少成本。二是考虑到将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可以适当地提高单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工程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最终结算可以增加盈利。三是对于一些项目设计图纸不明确,可能在修改后工程量将会有所增加的,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报价;反之,对于施工内容说明前后矛盾,甚至明显有误的可以适当地降低报价,但是要在日后的施工进程中寻找机会进行索赔,从而要求业主提高报价。

3.没有利润的报价。咋一看这个标题,还以为是写错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利润报价已经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拿到工程,如果还这样下去,企业、员工就会陷入一个非常纠结的状态。所以,尽管明白眼下的工程项目报价已无利可图,但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保证银行的资金链不断,以期日后重振旗鼓。其二是对于一些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以先以较低、甚至无利润的价格拿下工程,为的是在后续的项目中获得比较大的回报。

五、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练好内功立于不败之地

1.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企业领导层与项目负责人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关系企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项目投标报价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向命运挑战,认真对待每一次项目投标。

2.要在企业领导的牵头下,成立由计划、生产、技术、财务、审计、供销、材料、物流、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投标报价领导小组。有条件的企业要形成常设机构,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开展研究、部署近期投标工作,并对中长期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3.要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和运用,制定完整、可行的企业定额,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信状况、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与完善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化数据库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资料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4.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企业投标人员的整体素质。每一位企业家都明白,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投标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而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与所掌握的新信息,在所投项目中根据实际项目的特点和要素,科学、完整地制定投标文件,提高报价质量,选择正确的投保报价,从而“一箭中的”。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三期”叠加,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报价策略与报价技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准备工作,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施工方案、现场状况、合同条框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恰到好处地对项目进行综合判断,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投标报价方案;同时,要全面考虑企业在这一项目中所能接受的利润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也要认识到,失败总是难免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众多的、具备各自优势的竞争对手面前,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企业的“短板”,学习先进企业的长处,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承担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投标报价的水平和自身的整体实力,掌握话语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北京工程造价2010(2)、2010(5)

第9篇

3.1080p

1080p是在1080i的基础上提供逐行扫描的方式,也是目前HDTV中显示效果最为出众的。

对于目前应用较多的平板式电视(液晶、等离子),由于其工作时都是逐点显示,也就不存在扫描的问题,可以认为都是逐行扫描的图像显示模式,都属1080p的范畴。

1080p标准技术复杂,对系统要求较高,不是只有一种60Hz场频的1080/60p,如今应用最多的是24Hz、25Hz、30Hz三种场频规格,即1080/24p、1080/25p、1080/30p。

为了方便HDTV节目的制作和交换,全球范围内统一采用1080/24p标准,作为数字影视标准,著名电影《星战前传》和电视剧《大宅门》(我国第一部HDTV电视剧,2001年完成),都是运用了1080/24p的标准拍摄的。

1080p电视机在显示1080p节目内容时图像质量非常好,但目前HDTV内容大都是720p和1080i两种显示模式,由于1080p对带宽要求比较高,至今还没有电视台直接发送1080p的节目,只是在电视台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应用,或是将节目源存储在光介质上,其应用领域见表1所示。

4.1080i、720p、1080p的相互联系

如今,国内电视台及有线电视网络均只能提供10多套1080i的HDTV节目,对电视机而言,能够显示1080/60p或1080/60i图像节目都能支持接收1080p的电视节目。

1080/24p的节目,既可在1080/50i又可在1080/60i的电视系统上播出,无论是1080/50i还是1080/60i,都统称为1080i。

1080/60i和1080/50i的电视图像节目,通过“1080p逐行处理器”,可以转换成1080/60p或1080/50p;1080/24p的节目也可转换成1080/60p或1080/50p。

目前的广播电视系统,不急于推出1080p的服务,其重要原因是在分辨率的监别问题上,因为“只有在观看距离非常近或者是屏幕非常大的情况下,人的眼睛才能分辨出图像的清晰度”。但美国一些推出HDTV服务的电视运商指出,1080i节目在1080p电视上播放的效果要比720p好,这主要是在显示过程中720p的调整幅度比1080i大得多的缘故。

5.世界各国HDTV系统平台应用情况

HDTV刚刚出现时,由于成本及显示技术等问题的障碍,使其缓慢发展,但时至今日,HDTV技术更加完善,成本和技术已不成问题,世界各国都处在从SDTV到HDTV过渡时期。作为世界上数字电视技术最为成熟的美国和较早开发数字电视技术的日本,已经日益将数字电视的技术重点从前期强调与低端设备兼容的1080i转变到突出信号质量的720p和1080p。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电视台均支持720p节目,在已开通的HDTV频道中,大部分是全天候提供720p节目内容。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的ABC(美国广播公司,拥有235个电视台)电视网,早在2004年就一举拿下10年奥斯卡颁奖晚会转播权,率先在全美(阿拉斯加除外)开播720p数字电视。美国Fox电视台2005年就在其主要时段的节目中,提供720p的HDTV信号。日本第二大电视台朝日电视台在2005年,就开始播放720p的HDTV信号。

2006年,微软与Cable Labs(有线电视试验网)公司之间就达成合作协议,在PC上播放有线HDTV,PC制造商在电脑插槽上安装一个PC卡,无需再使用独立的STB(机顶盒),同时微软在2006年后的Windows Vista和Windows 8操作系统中,都建立了对PC卡的支持,人们可在网上下载1080i、720p、1080p的高清影视片。

五.Full HD“全高清”光硅晶电视

近年来,人们为了更进一步细化图像分辨率,在分辨率上有所区别于HDTV,将能够完全显示1080p分辨率的平板电视称作Full HD电视,由于Full HD液晶屏幕使用LED背光无汞设计,独特的光学系统和液晶构造,故又称为光硅晶电视。

光硅晶电视是JVC公司的独创技术,在CES-2009上,该公司第一次展示一款重仅5公斤的32英寸平板电视,而其厚度仅为7mm,是目前在售的液晶电视中最为轻薄一款产品。相比普通32寸屏幕可节约50%的资源用量,并且整机采用模块化设计,总体零件数量只有普通机型的1/10。同时对画质进行优化,实现高对比度、广色域和高亮度均匀度。是显示1080p图像的最佳显示技术。

上世纪的80年代,传统的CRT彩色电视机的辉点(可理解为屏幕分辨率的像素点)距离,一般在0.65mm左右,比较好的能做到0.54mm。到了90年代后期,顶级特丽珑彩色电视机的辉点距离在0.35mm左右。而如今的Full HD电视机的像素点的距离为0.145mm,比普通液晶显示器像素点的距离0.2mm还要小。

因此,在收看HDTV节目时,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就选用Full HD电视机。Full HD电视是HDTV中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最高的,从目前技水平来看,市场上的等离子电视达不到FULL HD要求,液晶电视中的37、42、47英寸,则可达到。

六.4K电视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数字电视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比人们预期的还要快,720p和1080p还未普及,4K超高清电视,又如天马行空,跳跃登场。

2012年5月28日,ITU了超高清电视UHDTV(Ultra HDTV:超高清电视)标准建议,将图像显示分辨率3840×2160(简称4K规格)和7680×4320(简称8K规格)的电视命名为超高清电视。

2013年元月8日,总部位于巴黎的Eutelsat,在全欧范围内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4K电视卫星频道。

元月28日《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计划于2014年7月推出4K电视广播服务,较此前计划提前2年半时间,届时2014年巴西世界杯将举行,以推动市场对超高清电视的需求。”并明确指出:“此项服务先从卫星通信开始,然后是卫星广播和地面数字广播。日本内务省和通信产业省计划2016年将试播8K电视,这也比原先计划提前两年。”

其实,早在10年前,美国电影界的7大电影公司(迪斯尼、二十世纪福克斯、米高梅、索尼娱乐、环球、华纳兄弟等大型电影工作室)共同设立的电影创新DCI(数字影院创导组织),就制定了4K超高清电影标准,并作为好莱坞新一代大片标准。2004年DCI向SMPTE(美国电视电影工程师协会)提交了请求认定,并得到其下属组织DC28的认证。

如今4K电视或电影标准已和标清、高清、全高清等影视标准一样,成为国际标准,其标准的具体规格及应用领域,见表2所示;720p、1080p、4K、8K图像分辨率显示屏对比,见图1所示。

细读表2,按照显示模式可分为D1~D5、2K、4K、8K八种格式,这八种格式函盖了数字影视图像从标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的发展过程和方向,以适合全球影视业的交流和应用。电视各类技术指标,如分辨率/清晰度、图像宽高比、显示模式等的发展过程和方向,如图2所示。

D1格式:又称480i显示模式,与模拟电视清晰度相同。

D2格式:又称480p显示模式,与逐行扫描的DVD光盘规格相同。

D3格式:即1080i显示模式,是HDTV的基本格式,兼容720p格式的播放。

D4格式:即720p显示模式。

D5格式:即1080p显示模式,普遍应用于影视制作。电视台发送的1080i和720p电视信号都是由1080p信号源转换播出的。1080p是一个事实上存在的专业格式标准,不是民用领域使用的标准。

2K格式:又称数字2K,是目前数字电影常规标准格式。

4K格式:是一种新兴的数字影视及数字图像的解析度标准。它不同于我们在家里看的1080p高清电视,也不同于传统数字影院的2K格式,而是具有超精细画面有格式。

简单比喻一下,在家里看到的HDTV是1920×1080的207万像素的画面,而在传统数字影院里看到的是2048×1080的221万像素的画面,在4K格式影院里,则能看到4096×2160的885万像素的超高清晰画面。

4K格式的分辨率是D4格式(高清)的8倍、D5格式(全高清)的4倍,其芯片能解码同等分辨率的片源,并向下兼容D5格式(全高清)。

不过,4K格式像素多的优势,在小尺寸屏幕上是体现不了的,在正常的观看距离(看电视),人眼是无法分辨出4K和1080p。这是因为,人眼对于小尺寸屏幕上的图像质量是没有多大的区别。

一般说来,低清的VCD图像与标清的DVD图像,在7英寸以下的屏幕上是无法区别的;标清与高清图像,在19英寸以上的屏幕上就能区别出来;高清与全高清图像,要在47英寸以上的屏幕上才能区别;60英寸以上才能区别出全高清与超高清。从图1可以看出,4K是大屏幕的需要,是大屏幕的产物。

七.4K电视普及存在的问题

4K电视引发人们期待的就是超高的清晰度,但是,超高清不仅需要超高的销售价格(研制开发、生产制造)作为支撑,而且还需要超高的节目成本(制作设备及制作人力)的支撑,如果没有相互对应4K节目,再高的清晰度也是浪费。

1.内容匮乏,频道无,

在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体系中,HDTV频道只有十多个,并且收视费用比普通数字电视价格要高。如今不少厂商都推出了4K电视,但4K影视的电视频道及其服务都还没有启动。即便消费者购置了4K电视机,恐怕也难“找米下锅”,4K电视的叫好不叫座,一时间难以有施展的空间。

这有可能与前几年的3D电视的推广一样,由于3D电视节目频道太少,致使3D电视不了了之。

2.价格昂贵,块头大

高清电视机在本世纪刚刚面市时,大多数电视机的屏幕为30英寸左右。但在最近几年,市场上大部分电视机的屏幕已超过40英寸,电视机制造商也在这时推出了全高清电视。如今,4K电视机的屏幕不知不觉已经超过了60英寸,110英寸的也面世了。如此大的块头和身材,加大了4K电视要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难度。

目前,国内上市的4K电视,价格最便宜的也在5万元人民币以上,最贵的达到将近17万元人民币;而在国外,价格也基本都在1万美元以上,这样的价格无论是对国内消费者来说,还是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美国著名的NPD市场调查公司近期的统计显示:“在最近的购物季中,超高清电视看来只会是金字塔顶端的1%美国人才买得起的昂贵玩具。”国际顾问机构Accenture的电子与高科技事业群高级主管KumuPuri也指出:“标价约2万美元的4K电视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可能还是太昂贵了,特别是当你想到4K影视内容还未普及。”

当然,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的竞争,有助于把4K电视价格降下来,至少从可近年来的CES展览的情况来判断。NPD的数据表明:“2005年一台40英寸高清电视的价格为4800美元左右,到2012年已经降至560美元左右”。

3.技术先进并不代表普及和应用

电视和手机不同,一般一用就是七八年,因此电视应当追求高画质、高音质的硬件质量,确保用户在几年之内都不会因产品过时而更换电视机。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有理由对技术表示怀疑,自从高清电视机的销售在过去10年达到最以来,电视机生产商们一直试图让价格和利润率无情下滑的速度放慢下来,它们纷纷推出带有3D显示或网络接口的高端智能机型。如今,这些技术已经成了主流电视机的必备性能,但是并没有逆转电视机价格下滑的趋势。因为对大众消费者来讲,科技含量提升,智能水平提高,并不代表实实在在的应用。

八.4K电视 任重道远

随着电视产品作为家庭娱乐中心的地位开始逐渐回归,更大屏幕、更清晰的视觉享受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4K电视技术的重点恰恰在于此,通过分辨率及画质的全面提升,激发观看者的真实感及临场感,达成家庭娱乐的高品质影视的感受。

实际上,如今的4K不仅仅是一系列产品的代名词,更是整个电子行业的新一代核心标准。4K电视将带动了符合该标准的一系列硬件产品源源不断地出现。让生产厂商有规可循,对于超高清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随着4K图像节目内容的大量涌现,目前,好莱坞等公司已经为大约60部影视提供了4K版本,《007:天幕坠落》(Skyfall)便是其中之一。全球的大多数广播运营商也都在试图将服务内容向4K转移。

就我国而言,虽然4K电视的发展还没有精确的时间和规划,但今年的2013-CES和2013-CCBN将是我国4K电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电子商会、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携手4K电视领军企业TCL,于2013年5月29日,在京隆重4K超高清电视首个行业统一标准——《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首次从屏、芯片、系统、画质提升技术、智能云、外观等方面,对4K电视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规范,一举填补了4K电视领域的标准空白,为消费者选购4K电视提供了唯一权威指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超高清电视”将成为未来电视发展的新趋势。这将至使广大的消费者在更换(选择)电视机时,朝着更大的屏幕、更高的清晰度方面发展。

这将成为当代人们消费的时尚 …… B&P

(全文完)

参考资料

《4K超高清电视选购标准》中国电子商会、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TCL(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