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时间:2023-06-25 16:19:46

导语:在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第1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数字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6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触屏智能手机几乎成了每个中职学生的标配,而移动互联网速度的加快以及上网资费的进一步下降,使得学生可以比较自由的浏览互联网的资讯、尽情探索需要的知识和进行网络社交活动。经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急速增加,传统的课程资源和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需求。

目前,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社交应用,微信公众服务功能在数字资源管理、信息传播及分享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使用简单,体验度好,本身具备自定义菜单,素材管理,推送信息,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还能通过接口开发更多的应用服务等。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运用于教学中,能解决教师在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环境分析

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需要具备成熟的基础环境,其中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首先,政策的支持、微信的高用户基数高活跃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需求等构成软件环境。教育部在2012年就组织编制和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我市在2016年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设定了目标,例如提升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 ]。

其次,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信号的覆盖构成硬性条件。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数据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移动网络速率大幅提高,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手机网民中通过 3G/4G 上网的比例为 88.8%,网民通过 Wi-Fi 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为 91.8%[ ]。可见,使用微信公众平台来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基础环境已经成熟,通过这种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均可得到释放,既有利于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又有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分析

1.使用门槛低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注册是免费的,通过几个步骤就能注册,如果是个人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的扫描件。因此,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属于自己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在注册时如果选择注册订阅号类型的话,可以每天推送一条信息给用户,而注册成服务号类型的话则具有更好的交互性。一个免费帐号就已经基本集齐了最常用,最重要的功能,例如自定义菜单、群发信息、素材管理、用户管理等,方便用户直接使用。

2. 便捷性

相对于PC机而言,手机是用户随时都会携带在身上的工具,因此,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能够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借助微信在移动端的优势及用户使用习惯,能够为信息资源的传递带来很大的方便,例如,二维码功能使到微信用户只需通过扫一扫就能够完成关注公众号,打开文章等操作。

3. 丰富的媒体传播形式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支持网络常见的媒体格式,使得社交不再限于文本魇洌而是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甚至是位置等富媒体传播形式,用户可以十分方便地通过微信“朋友圈”、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将这些媒体对好友分享交流。

4.扩展性

为了使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用户使用到更灵活更强大的功能,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提供有开发者模式,提供公众平台开发的接口,让开发者通过编程开发出更多的功能应用。所以,具备开发能力的第三方平台网站应运而生,我们通过把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口授权给第三方平台,就能实现微网站、微论坛、测验、投票、调查、报名等多项功能。一些好的第三方平台网站所开发出来的功能将会更人性化,用起来更方便。

三、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总体设计

由于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具备了上述优势,使其功能特性与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形成了高度契合。这主要体现为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关键字自动回复、信息推送(群发)、在线回复、素材(多媒体)支持和管理、实时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与第三方平台连接之后还能够扩展出微论坛、投票、测评、晒作业等功能。对比余胜泉教师对众多移动学习平台功能特点的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基本能够实现,当然,每个平台都有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微信公众平台也有,微信的高用户基数及高活跃度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高速发展足以说明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话将更容易习惯,和更受学习者欢迎。依据这种契合度,笔者开展微信教育公众服务平台设计的尝试。

1.设计思想

首先,微信公众平台已经是一个平台,它本来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框架,不需要我们再对它进行开发就能够在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上使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利用平台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其次,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也应该突出“微”的特点,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及资源应细小化,要做好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分割,具体可以以课程的知识点为划分原则[ ],也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学习时间灵活进行划分。

最后,平台的导航应设计尽量简单清晰,易于操作。尽可能地简化操作步骤,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2篇

关键词:云计算;云教育;教育云;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6-8719-02

1 概述

当前云计算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研究云计算都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门。特别是在云计算的应用方面,由于云计算解决方案的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使人家将云计算应用在各行各业行业中。在教育行业云计算的出现,为满足各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不管是在教育成本上还是业务敏捷性上都得到极大的满足,并开创出了新的教育模式和应用机会。可以说,云计算将催生教育发生一系列新的变革,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积极地向在线教育、在线管理等新的领域扩展。而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将传统校园的各种资源信息化,形成一个信息化平台,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该文将将介绍云计算的相关概念,并探讨云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

2 云计算简介

2.1 什么是云计算

云计算技术虽然是当前信息技术的一个热门领域,但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对云计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每个企业和个人在不同的角度对云计算都有不同的理解,维基百科这样对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共享的资源,软件和信息,以按需的方式提供服务,就像用水,用电一样,按需缴费,不用关心水、电是哪里来的”。一般来说,云计算是利用虚拟化技术,以提供服务的方式为特点的,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全新概念,或者业务模式。

云计算在虚拟化的基础上提供数据存储服务、数据管理服务、软件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服务,其技术实质是网络计算、网络存储、网络软件应用等计算机资源的虚拟化。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的信息技术资源(如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然后向用户提供各种所需的服务。用户按照自己不同的要求,能够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3 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称之为“教育云”。教育云利用的云计算技术,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数字化和虚拟化,在云平台上进行统一部署和实现,通过网络为给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系统。它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教育信息化的架构。教育云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普及,目前中国教育领域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借助于教育云能够使得教育资源得到合理调度和分配,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数字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将传统校园的各种资源信息化,形成一个信息化平台,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数字校园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信息计算为工具,以信息化的方式管理校园的人员(教师、学生等)、资源(图书、设备、教师等)、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等各个方面环节。在数字校园里,借助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但当前学校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时,不但需要话费巨资购买各种的网络设备和公共硬件平台,还要建设各种软件业务应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外缺乏整体规划,各种应用系统“各自为战”,导致整个校园信息化陷入“体系混乱,应用割据”的瓶颈。云计算技术为数字校园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采用各种云服务搭建数字校园平台,不但能节约成本,而且提高效率,保证数字校园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1)数字校园的基础架构服务

通过云计算的IaaS服务,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和各种应用的需要,定制基础设施服务。通过以服务的形式租用各种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备份设备。

2)软件应用服务

软件应用服务即各种管理学校日常各种活动软件服务。包括统一门户系统、教学管理平台、学校管理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学校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租用自己需要的服务,然后组合起来,搭建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应用平台。

3)公用平台服务

公用数据平台提供统一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标准接口、统一应用标准接口和公共基础数据库。

4 结束语

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数字校园是未来数字校园的发展发现,它能带来许多优势:1)云计算可以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运维成本。学校无需再搭建服务器,购买软硬件等,从而也不需维护复杂的软硬件系统。2)云计算对终端要求不高,使用者只需要一个很简单的互联网终端(如PC、,平板或手机)连接互联网即可获得所需的服务。3)云计算提供了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应用环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麻烦。4)云计算能方便的实现教学资源贡献,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分配。

参考文献:

[1] 王萍,张际平.云计算与网络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1):81-84.

[2] 吕金苹,季刚.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283.

[3] 王康,廖汉文,张岩,等.云计算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4):104-106.

[4] 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等.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3):20-26.

[5] 袁磊,程美,刘丹,等.我国云计算教育应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6):42-46.

[6] 韩书梅.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13):78.

[7] 郑力.浅议云计算及其在教育方面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1(27):67-68.

第3篇

关键词:网格;网格技术;教育;教育资源共享

 

网格是继因特网、万维网之后,互联网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而网格要实现的是应用的互连互通。网格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用网上的各种资源。网格计算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后,将能克服现代远程教育对时间的依赖性,又能更好地贯彻当今风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计算机与网格技术的出现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契机。

一、定义

网格技术是集成和并行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其核心是在异构和分布式的网络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可以动态地共享分布在网上不同地方的各种资源。网格作为一种能带来巨大处理、存储能力和资源的新型网络,可应付临时之用。网格计算通过共享网络将不同地点的大量计算机相联,从而形成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将各处计算机的多余处理器能力合在一起,可为研究和其他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巨大的处理能力。有了网格计算,那些没有能力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超级计算机的机构,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

二、发展概况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都十分重视网格技术,美国和欧洲及亚洲各国正在积极地实施国家网格项目。

1、国外的发展情况:网格技术起源于美国,通过网络使用超级计算机的研究,所以,在网格技术开发和网格示范系统方面,美国已有了多年丰富的资源积累。

尽管欧洲各国国内没有超级计算机制造商,但是他们积累了大量超级计算机应用的专业知识,并且很早就着手开展网格应用活动。欧盟的代表性项目是处理大规模数据的欧盟数据网格。在亚洲,正在从事网格研究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2、国内的发展情况:在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正在建设中国国家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也是中国国家网格的一部分。网格计算技术教育应用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填补了国内学习网格研究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国内外率先将网格计算技术应用于远程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成功服务国家远程教育的学习评价网格(lagrid)。

三、发展趋势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在网格只处在中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为未来的高速发展蓄势待机的前提,网格技术作为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它的应用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并促成新的教育应用。教育网格将为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还会使学习的资源得到充份的共享。然而,这些应用的实现将会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挑战。

要想更好的发展网格的共享价值,就要把分散于各地的有价值资源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媒体资源互不相连的“弧岛”状况,而且可以形成“一体化”的界面,这样任何人都会很容易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有用资源。中国目前也在积极的发展教育网格,中国教育科研网格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实用的教育科研网格。

四、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当前数字化学习环境突出了协同协作、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服务等应用需求,国家或区域网络化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广泛重视。网格技术将为下一代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并形成学习网格这一新的跨学科研究方向。网格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除了技术上的挑战外,一些社会、政治因素对网格的普及也至关重要,网格技术应用于教育信息化,还要解决各部门的信息整合问题,同时还要丰富网格上的教育信息资源,这样才有资源共享的价值。

1、网格技术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优势:网格技术的应用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全面共享和作业交互。而网格技术可以将物理上互连的众多资源汇聚起来,联合提供服务,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即将分布在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论文、高等院校多媒体课件和数字教学视频等各种海量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建立一个教育信息网格,覆盖各个地区,提供统一的、高效的信息服务,提供主动学习方法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使在家学习和交流成为现实。

2、网格技术在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的应用

(1)网格技术不仅聚合丰富的高性能资源,而且支持分布式资源的协作与共享:网格技术应用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方面,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汇聚在网络上,这样使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极大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网格技术应用在网络教育资源中,不但能够大大缩减教师个体的备课时间,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加大了授课内容的容量,突出了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而且还会加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扩展了教师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资源;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教育云”、“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促进了数字化学习的推进,也增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不管是“班班通”还是“教育云”,都是数字化学习的体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 数字化学习与数字化学习资源

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蒂教授一直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促进社会生活转型。1996年,他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的DNA正在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传统上的大众传播方式正演变成个人间的双向交流。这意味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娱乐――总之,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1]。2000年6月,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TheCEOFormonEducationalTechnology)召开了第三次年会,年会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在年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着重阐述了为实现数字技术整合于课程的目标,应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资源和方法[2]。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2]”。他还指出:数字化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数字化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学习,它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电子读物、各种类型的网上资源、网上教程进行学习。与使用传统的教科书学习相比,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的特性[2]。

2 建构主义:数字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不同于“行为主义”所主张的“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相互联结的过程”,建构主义倾向于认知活动及心灵发展会受个人先前的知识、周围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构主义主张“知识”是由个人心智所主动建构,经由与外在环境(社会、文化、语言、人际互动等)交互作用的历程而形成,个人会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过去的经验,从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同化、调适、组织以形成自己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可以应用于数字化学习,即知识是经由学习者主动学习、自我组织建构而成的体系。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者应居于辅导而非主导的地位,由学习者主动选择学习的标的及决定学习的进程。数字化学习资源比较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教师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教学,注重提升学习兴趣;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可以随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学习。

3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综合马维和[3]、杜慧敏[4]等研究者的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可以通过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建设与共享等途径。

3.1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

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了教师提供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学途径,实现了传统教学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同时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情况,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备课。教师备课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合作完成,制作教案、教学课件及其他视听资料。备课后,可将资源存储在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网站,上课时,利用“班班通”系统,通过教室内的计算机,在服务器上或个人网站调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上课。在讲解课文时,有效的使用视听学习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字化学习资源中课件或其他素材可随时调用,方便快捷。如讲解《乌鸦喝水》一文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调用《乌鸦喝水》的flas片,通过播放动画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乌鸦”,动画中随着石子越来越多,可以清晰展示出水位“渐渐升高”的过程,反映出乌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建设与共享

开放的数字化资源是整个数字化学习的核心。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以便捷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同时,数字化资源也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者。以“百度文库”为例,“百度文库”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数字化资源的网络平台。它是开放的、无障碍的。该文库“教育专区”中有个“课件专区”,教师可以从“课件专区”下载涵盖所有教学内容的课件资源。例如,输入“乌鸦喝水”几个字进行检索,可以得到760个检索结果,包括各种课件和教学设计。可见,每位教师都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开放、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共享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学习,为推动学习型社会、无障碍社会的建设,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4 结语

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如今的新媒体时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才能发挥数字化功能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3]马维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30-31.

[4]杜慧敏.语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9(10):68-69.

[5]雷静,赵勇,保罗・康威.1:1数字学习的现状、挑战及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19-24.

[6]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刍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105-108.

第5篇

一、多媒体技术和远程资源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例如美术课本第二册第一课《中国优秀的雕塑作品》,展现的是我国古代雕塑和现代雕塑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击鼓说唱俑”等。

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疑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雕塑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转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美术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渴望,是许许多多美术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现代化教学时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而计算机的辅助参与和应用,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到更美好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利用远程教育辅助美术教学可以简便、快捷、直观地突出学习过程,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和领悟所教内容,从而缩短了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绘画中的构图知识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以往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大量的范图和讲解,仍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所绘物体在不同位置、不同大小时的不同视觉艺术效果,学生在作业中只能生搬硬套,这样作业就缺乏生动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将要示例讲解的美术作品事先扫描好,显示在屏幕上,分别将作品中的主体、背景等物象进行分离处理,在演示时就可反映原作品中表现的物象在不同位置的不同效果,也可把物象作拖动、放大、缩小处理,以展示物象大小变化对画面效果的影响,还可以在原作品中添加辅助线,说明几何形构图法。这样学生通过老师与计算机的“示范”,对构图的原理和重要作用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网络资源, 激起学习的自主性

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习选择是自由的。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创造空间。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了一种可用于探索与发现的教学与情境。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特别是在欣赏课中,学生在纯洁、高尚内容的感召下,整理会不知不觉的、自然而然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欣赏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中的《艰苦岁月》雕塑作品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把雕塑作品的图像投在大屏幕上,配上和缓的音乐和解说。这样雕塑作品那种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游击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表现革命战士在极端艰苦的物质生活和生死考验面前,仍然对革命抱着坚定的信念,向往美好未来的高贵品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第6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美术教学成效明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教师滥用信息技术,造成了美术资源的泛化,冲淡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信息时代,我们不是缺少资源,更重要的是缺乏对资源的选择和应用。本文立足点是考虑怎样在美术课上选好、用好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一、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目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对学校现有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有的教师嫌麻烦负担重而不愿参与;有的对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较差,重视了教科书甚至将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资源;有的忽视校外资源的拓展和利用;多数教师重视教师教的资源,忽视学生学的资源……这应该是一个共性问题。

作为美术课程资源来源相对其他学科要广泛容易,但教师在资源选择和利用的有效性方面却探索不够,突出表现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强:教材资源教师认识和利用水平参差不齐;网络资源利用有限积累不足;社区资源尚未充分进入教师视野;学生资源普遍被教师忽视。基于此,本文侧重于美术课堂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二、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美术课是一门技术实践课,也是一门文化审美课。美术课程教学资源不仅是单纯的教材,还包括学校、社会、自然环境、文化等一切有助于美术教学实施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观念,它们都是构成美术教育教学的元素和资源。也就是说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堂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都可成为课堂教育资源。

关于课程教学资源的分类有许多,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从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为了便于课堂应用和理解,本文将美术课程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流程上分为导课性资源、示范性资源、欣赏性资源、探究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从来源上分为教材文本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网络媒体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二者的分类会有重合之处,更多是从实用角度来考虑。

三、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1.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1)用好教材文本资源。教材的图片和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资源,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找到学习的方向。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针对共性的特点编排的,中国地大物博、美术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些资源可能离当地学生距离较远,就要适当考虑当地的独特资源,达成教学目标。如人美版十册十六课《雕塑之美》的教学,可以把山西省的优秀雕塑精品和身边可以见到的雕塑精品整合到本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家乡的雕塑艺术,热爱家乡的文化。

3)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目前新教材和教辅资料并不同步,同时,对于相同的资源每个人的感受和兴趣也不尽相同,利用网络搜索适合师生的资源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的方式。

2.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资源的来源渠道可谓丰富多彩,但并不是说资源多就能上好课,课堂教学效率就高,只能说丰富的资源为上好一节美术课做好了物质准备,关键还在于怎样利用这些资源。

1)导入性资源。好的开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中会精心设计导课环节,选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的导入方法有许多,就是要体现导情、导趣、导疑,目的是为下好铺垫,引发兴趣、激发好奇、促动动机、产生疑问。

2)欣赏性资源。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做出不与人同的作品。如人美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物品,发现不同的变化。同一件物品,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有什么不同的联想。教师提供的资源对学生的思维就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

3)示范性资源。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学示范,示范资源包括教师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以及实物资料。展示范画范品具有直观性的优势,有教材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要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功能,这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4)探究性资源。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手来进行探究实践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如《杯子的设计》一课。杯子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怎么样设计好杯子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分析作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教师提供的资源就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选择应用资源的注意事项

一节课上可用的资源应该是很多的,但并不是说收集到的资源都要能用到课堂中去,笔者以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学会取舍资源,突出教学重点。不难看到,美术课前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有的教师甚至用时三十多分钟还没有讲完,资源成为一种视觉垃圾。原因在于教师舍不得对资源进行取舍,或不会进行取舍,与教学目标失去联系,成为资料的堆积。常言道: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只有学会了取舍,课堂才能上的轻松,学生才能深入进行思考。

2.精心设计问题,挖掘资源内涵,突破教学难点。选择了合适的资源,但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不乏这样的课。往往教师忽略了对资源的深入挖掘,怎样设计问题就是一个重点。设计提问时需要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发学生兴趣;有一定难度,具有启发性,让学生思考;层层推进。

第7篇

[关键词]视频教学资源;实用标准;视频压缩编码;GOP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40-05

一、引言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注意到“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10)”在关于“视频素材采集的技术标准”和“视频上网标准”所规定的内容中存在一些不明确之处。例如,标准中仅仅规定了视频文件的格式,而未明确相应的具体编码标准,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视频压缩标准和质量效果的不确定性。随着视频公开课在国内掀起的热潮,教育部近期启动了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使得上述問题再一次凸显。我们知道,扩展名相同的视频(在分辨率、码率相同的条件下)由于压缩方式的不同在图像质量和播放环境上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这势必会给教学视频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效果带来問题。为此,我们尝试着对现有教学录像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以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并形成了能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视频实用标准(参考)”。

二、视频应用标准改进的依据

1.对主流视频编码标准的解读

面对众多的视频编码标准如何选择,一直以来是视频应用的一个重要問题。我们认为,首先要看视频编码的压缩效率,特别是编码能否提供质量与所用软硬件资源之间的最佳平衡,其次要看该视频格式的通用程度,即是否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此外还需要了解主流视频编码标准及其应用情况。

(1)视步页编码向高效压缩和多领域应用发展

第一代视频编码标准中的MPEG-2,因设计了2维的类(Profile)和级(Level)的分层编码结构,加上GOP可由不同类型帧(I、P、B)灵活搭配的构成机制,能够适应多种解析度、不同应用阶段以及多种码率下的视频编码,获得了广泛的应用。MPEG-4作为第二代编码标准,压缩效率有所提高,但囚主要针对低码率视频编码故仅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应用。属于第三代视频编码的MPEG-4 AVC/H.264、VC-1和AVS标准由于综合运用了多种视频编码的最新技术,压缩效率比MPEG-2编码提高了1~2倍,还能够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图像和低码率环境应用的需求,已成为高清和IP视频应用的主流格式。

(2)第三代视频编码标准的应用特点

①H.264编码的应用

H.264编码性能十分优越。这一方面得益于H.264设有4:2:2 Intra Profile类,可被用于高清视频素材和制作业务的编码;另一方面H.264具有较强的抗误码、抗丢包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和移动应用领域能够以较低的码率传送基于1P网络协议的视频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IPTV的业务。

H.264的广泛应用已经从一个侧面证明其是一个优秀的压缩编码算法,但是H.264也面临一个不容忽视的問题,即其卓越性能是以增加编解码的复杂度为代价的,需要增加专用的编解码硬件或者是占用大量的CPU资源进行编解码运算。不过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显卡GPU功能的增强,H.264编解码困难的問题将有所缓解。

②VC-1和AVS的应用

VC-1和AVS这两个标准目前都不支持4:2:2取样和全I帧方式的编码,因此不适合用于高质量视频素材的记录和编辑。VC一1和AVS标准都采用了相对简化的设计理念,用降低技术复杂度方式来提高自身编解码的易实现度,非常适合于视频节目的播放和网络的应用。

(3)封装格式与压缩格式的关系

视频压缩格式是针对视频实体的编码方式,是决定视频压缩质量的主要因素:而视频封装格式是用于视频文件交换和播放识别的封装容器。同一种封装格式可以支持多种压缩编码格式,如同为AVI扩展名的视频文件,其压缩编码可以是DV格式,也可以是MP4或H.264格式。因此不能仅仅根据文件的扩展名来决定视频应用。

2.主流视频应用实例的参考

按照应用域与应用阶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划分,当今视频主流应用实例见表2,其中不同应用的编码方式和参数配置为教学视频应用的细化提供了参考。

3.数字视频应用的特点与规律

(1)视频压缩与透明码率

视频压缩虽属有损压缩,但只要将压缩视频的码率保持在“透明质量”要求的最低码率之上,就能获得近似“透明”的压缩效果;从素材制作到节目,随着对图像质量冗余度要求的依次降低视频压缩的最低码率可以相应地减少。这种适度压缩保证了质量与资源的双重优化,视频素材和节目编码应遵守最低透明码率原则。在网络视频应用中为了适应信道带宽,需要进一步压低视频编码码率时,可采用缩小图幅或降低帧频率的方法予以适配,不过应通过主观评价试验来确定图像质量的下限。

(2)不同阶段质量冗余要求与编码参数配置

数字视频工作流程包括素材采集、后期制作和节目等阶段。不同阶段对图像质量冗余和压缩编码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应充分运用视频编码在取样方式、帧类型(I、P、B)和图像组(GOP)结构上具有的多重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优化编码参数配置,以获得最佳的压缩效果。

①视频素材编码

由于要用于后期编辑处理,因此素材编码要求具有帧精度的编辑能力和经受多次编解码处理的质量冗余。前者意味着编码的GOP结构宜短不宜长,采用全I帧方式要优于IBP长GOP方式;后者表明在4:2:2取样要优于4:2:0或4:1:1方式。在分辨率一定时,为满足这2个条件就必须保持相对较高的记录码率,为此IMX、DvcPr050等广播级标清素材记录格式都选择了4:2:2取样加全I帧的编码结构和50Mb/s的高码率记录。

②节目存档与编码

用于节目或存档的视频文件,处于应用链的末端,因而可以降低对质量冗余的要求,编码重点在于去除不必要的质量冗余,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标清电视的DVB标准和DVD格式都选择了4:2:0取样加IBBP长GOP结构的编码组合,并将记录码率减低到6-9Mb/s。

(3)网络环境低码率应用特点

网络视频在拥有自主交互应用优势的同时,却不得不对图像进行深度压缩以适应网络带宽的限制。与广播电视编码侧重信源编码(注重图像质量的可接受性)的要求不同,网络视频编码则更具有信道编码的属性,即更多地考虑信道带宽和传输后的最终效果。在H.264标准中就设有CABAC和CAVLCL两种熵编码方式,前者运用复杂的编码技术,适用于追求高质量高码率压缩的场合;后者则采用简化的编码方式,更适用于网络和移动传输环境下使用。

三、教学视频实用标准(参考)的构架

1.关于系统架构的思考

(1)基本原则

实用标准应能适应数字视频分级分层应用的需求;应符合应用域通用图像的标准;应能体现不同应用阶段视频编码的特点。由于没有一种视频格式能够满足所有的应用,多种编码格式共存将不可避免,为此在保证主要应用的编码质量和效率时,还需兼顾不同应用间的互操作性。

(2)系统架构与标准应用的流程

首先根据应用目标进行分级分层,并以该应用域中压缩质量高,资源占用少且通用性好的标准格式作为编码格式。其次以应用域通用图像格式标准确定图像分辨率、扫描方式(隔行或逐行)和帧频率等基本参数。接下来按照应用阶段诉求重点确定编码参数配置方案。最后根据前述两项工作的组合定位从既定的编码格式标准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压缩码率。

(3)可持续性应用的考虑

视频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問题。就目前而言,用第三代压缩技术取代曾经居于主导地位的MPGE-2编码,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显然此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先从高清视频素材的积累和新技术应用环境的引入着手,做好下一步全面应用的资源和技术储备,同时有计划地将现有视频资源按新标准进行转换,以实现教学视频资源的可持续性应用。

2.教学视频实用标准(参考)的内容

(1)教学视频的图像标准与压缩编码标准

教学视频须按照应用目的进行分级分类,图像的主要参数应符合应用域通用图像的标准,详见表3。

如前所述,视频编码应选用应用域中的主流视频编码格式,对于高清电视应用,首选H.264格式与WMV9格式。标清电视应用,MPEG-2、DV传统格式与H.264和WMV9格式共用。网络多媒体应用,在PC环境下应采用微软VC-1标准的WMV9格式。

(2)视频素材编码与存档标准

视频素材编码的目的在于提供符合应用域标准的高画质编辑素材,其要求是易于编辑并留有多代编解码的质量冗余。因而在编码方式上采用4:2:2取样与短GOP结构的编码组合,存档码率不低于主流应用格式素材存档的最低透明码率。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素材编码与存档时,应注意:1)标准选项与该应用域标准图像质量相对应,是标准应用时的首选方案;可用选项是在资源条件受限时,降低标准应用时的备选方案;2)素材的使用,应坚持不可逆的下变换原则,即高分辨率素材可用于低分辨率标准的视频制作:而低分辨率素材不得用于高分辨率标准应用的视频制作,必须使用时应作特别说明;3)用于网络直播(无需后期处理)的视频可按照网络视频节目的标准直接对素材源进行压缩编码和传送。

(3)教学视频节目与存档编码标准

与素材不同,视频节目编码旨在提供符合视频规范的视频文件,其要求是去除质量冗余,充分提高压缩效率。因而在编码方式上采用4:2:0取样与IBBPl5帧(PAL)长GOP结构的编码组合,存档视频码率应不低于主流应用标准节目存档的最低码率。

压缩码率的上限值与该应用域标准图像质量相对应,这是标准应用时的首选方案;下限值是在资源条件受限时,降低标准应用时的备选方案。

(4)网络的视频节目编码标准

网络视频编码的目的是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声画同步良好,收视效果流畅的网络视频节目。根据应用环境的特点选择适合于系统平台和信道带宽的编码方式和压缩码流。

压缩码率的上限值与该应用域标准准图像质量相对应,是标准应用时的首选方案;下限值是在资源条件受限时,放低标准应用时的备选方案。

四、教学视频实用标准(参考)在我校的应用实践

1.规范视频应用操作提高视频资源质量

按照上述实用标准的具体要求,在素材采集、节目存档和网络等应用环节中,抓住视频编码格式(针对具体的应用域)和最低透明码率(与分辨率、编码参数配置相挂钩)这两大关键因素,推行规范化操作。从而避免了之前普遍存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视频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效率。具体做法是:

(1)统一素材拍摄标准,把好视频源头质量

高质量、标准化的素材是视频节目的源头,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最终节目的效果。建议标清素材记录仍使用DVCPro 50M或25M格式,以发挥现有设备的余力。高清素材记录选用H.264编码标准。高层次应用为AVC/H.264 Intra100M格式,低层次应用为AVCI-ID格式记录。

(2)统一视频节目和存档标准

为了提高视频教学节目的利用率,建议高清节目存档,采用H.264或WMV9格式编码,大容量高密度Blu-ray Disc光盘存储,记录文件为蓝光DVD编著文件或H.264和VC-l的数据文件;标清节目存档,MPEG-2、H.264或WMV格式共用,以传统容量DVD光盘存档:网络应用节目,采用WMV和FLV格式,码率控制要求适配应用网络的带宽条件同时主观评价可接受。

2.应用中的問题与解决办法

(1)高码率素材的保存問题

AVC/H.264格式的素材采用P2卡记录,记录材料成本极高,需要要及时转录到其他介质上保存。即使采用大容量蓝色光盘记录也难以将码率高达100Mb/s的素材全部保留,应筛选精简后再以源码数据进行存档。

(2)H.264格式素材的后期编辑問题

H.264视频编解码的复杂程度分别是MPEG-2的10倍和3倍,因此对H.264素材的编辑具有一定难度。目前Avid等主流非编平台都已支持H.264格式素材的编辑与合成。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AVC Intra源码的直接编辑。全I帧的帧内压缩结构本身就易于实现源封装数据的直接剪辑,同时AVC Intra采用了帧内分片编码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支持多核CPU的并行处理运算,加快软件编辑的处理速度,但只适用于对素材的简单编辑。二是变换为中间编辑格式进行编辑。先将不同格式的素材统一变换成制作平台支持的中间编辑格式,再进行多层特效的合成制作是一种有效的混编制作方法。中间编辑格式都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的压缩特性,如Avid平台的DNxHD格式和Fin Cut平台的ProRes422 HD格式和Eduis平台的H0格式等。三是AVCHD格式长GOP素材的编辑。由于采用了长GOP的帧间编码,AVC HD格式在获得更高压缩比的同时,也因数据的帧间依存关系而增加了后期处理的复杂程度。好在低成本的H.264编解码硬件已开始投放市场,通过其中的硬件加速引擎实时完成H.264视频的编辑和生成,输出H.264文件的GOP结构可选,支持多种分辨率标准,压缩码率可从100Kb/s到50Mb/s不等。这使得对AVC IID格式的实时编辑不再困难。

(3)原有视频资源的转换与利用

视频教学资源在学校领域的应用具有较长的历史积累。各学校都有大量多年积累下来的视频资料,这些资料既是宝贵的资源,但同时由于其格式纷杂,我们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加以利用。在实践中,运用视频转换软件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转换成格式相对统一,压缩效率更高的视频格式进行存档。经过大量的测试,我们建议使用下述三种转换工具。一是Adobe Media Encoder CS4,作为ADOBE公司出品的压缩编码工具,其可输出多种码率、多种分辨率的H.264和WMV9文件。二是TMPGEnc 4.0 XPress,该编码工具一向以高质量著称,可输出H.264(仅BP和MP类)和WMV9(MP和Advanced P类)文件。三是JetAudio\Convert Video,其优势是可将含有字幕语言可选功能的MKV文件转换成H.264和WMV9文件。

为保证转换质量,应对源文件进行分级分类,并以实用标准中相应类别要求的码率值转换输出;保持原有图像的分辨率、图幅比例和像素高宽比是避免不必要的转码劣化,保证图像质量传承的有效方法。

五、结束语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视频资源既是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其部分原因来自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视频应用多样化所带来的复杂性。视频应用多样化符合教育技术实践的要求,但也正是由于多样化应用带来的复杂性使数字视频资源建设规范的建立被有意无意的回避。教学视频应用规范的缺失势必导致视频质量缺乏保证,进而影响视频其教学应用的有效性。建设数字教学视频应用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技术同行的共同努力。本文中的实用标准(参考)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和一孔之见。在此抛砖引玉,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促进共同交流。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工科;高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直以来,高职工科的教学给人的感觉都是枯燥的,学生学习兴趣没有文科的学习形式多样、丰富,加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操作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验证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更多地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对学生学习的提高,特别是对工科学生来讲,掌握知识更直接、印象更深刻,消化知识也容易。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操作。如果教学软件编得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象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高职工科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工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工科的教学

如果光凭教师一张嘴来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动态性,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学的质量。教师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生动、形象、直观、逼真的特点,激发高职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它能够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得到充分感知,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所学教科书的理解,便于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2. 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使高职工科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尤其是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推广,过去几本书的知识信息,现在只需一张光盘就能解决问题,大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查阅与专业课相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世界各国同行最新技术发展成就,瞄准自己的努力方向,把枯燥难懂的理科知识,理解掌握,且在掌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操作。现代的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如果没有现代教育技术,高职工科的学生是不能很好的使用现代新的设备,用人单位要求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无缝衔接,在这当中,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很大的作用。

3. 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工科师生学习观念的转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现代教学手段。学生的层次、基础都不同,有的学生基础好的,希望老师讲的少,讲的快些;而有些学生基础稍差的,就希望老师多讲些、进度慢些。对这样不同的学生,由于有了现代教育技术,老师可以把相关的资料发给学生,通过计算机,课后延伸,两者之间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现代的网络资源也非常丰富,学生对不理解的部分,也可以通过查找网络解决。

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性和目标性原则告诉我们,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正确、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必须将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进程的环节,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然后才能充分发挥新型教学手段的作用。同时,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学法目标、技能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并设定内容,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效果高效化。所以,这种教学理念迫使教师不得不转变教学观念,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授又要注重学生的学,既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手段,也迫使学生更新学习方法,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还要不断创新。

4.职业性,节约教学经费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架起了高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减少了教学经费的投入。高职工科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职业”二字上,也就是说,高职教学以就业为主要目标,这种特点告诉我们,高职教学必须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现实情况是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此时,教师用形象的、高科技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进行重复多次、逼真的演练,可以节约教学经费,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工科的教学也变得有滋有味。特别是现在,工科的教学软件越来越多,虚拟仪器的使用,免去了安全问题,还节约硬件设计设施设备的资金,从教学成本上也是非常节约的。

5.有效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作为高职理工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是对理论和原理的讲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生动和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易于理解,克服传统教学内容显示过于呆板的弊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演示、模拟生产实际的操作过程生动形象地分解操作步骤的技术要点,并能反复重复进行,使学生能顺利、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粉笔、讲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发现式等新的高职工科教学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工科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网络化

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现代化设备的管理也需要跟上时代,对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设备管理与维护需要在依托网络的基础上完成建设。完善多媒体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利用声音影像远程交互系统,创造出一个远程交互可控的现代可视化网络多媒体视听教学环境,使教师随时能够与中心管理人员联系,设备维护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多媒体设备进行故障排除及疑难解答,大大减少了设备故障或教师不熟悉设备操作从而对教学的影响。所有的设备开关均由中心控制室设置的课表开关,教师只需要在上课时间打开主控台即可,设备自动化也增加了使用设备寿命,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误操作,使教师能够把身心全部集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上来。

2.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并且创造条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工科类教师,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不仅掌握和熟练本专业所授课程的知识,也应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知识,比如动画制作等内容。使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教师的教也要注重学生的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3.充份利用网络,将教学过程再现在网络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教师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已经常态化,教师在可视化网络多媒体教室中上课的过程都可以录制并存储在网络中心的存储服务器中,学校也可以将优秀教师的课程通过网络转播到其他多媒体教室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时存储,随时调用学生课后在校园网络上随时可以再现教学内容,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录制、自己的课堂录像,与学生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年轻教师来说,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全过程,能够快速提高自己掌控课堂教学的技术与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设计教学内容,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工科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要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良好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如何充分、适当的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以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 什长青·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

[2] 张景中·《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版

第9篇

【关键词】教育; web技术;信息服务;博客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广泛而自由的信息交换创造了条件。互联网络上的传统展现信息的方式,主要采用单向传教式的数据流向。大多数时候,都只能由网络门户或网站决定信息内容,用户属于被动的资源接受者,无法形成互动的资源交流与更新。因此,以往的远程网络教育、网上课堂、教育培训服务等,大都还局限于网络教育资源提供商的“供应”能力,无法充分发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学习人员的积极性,满足学习人员的特定需求。随着新一代web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种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充分挖掘与丰富教育资源内容,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满足各类人员的教育服务需求提供了技术手段。本文将介绍最新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将博客、RSS等最新web2.0、web3.0技术与传统Web服务相结合,分析了其在面向个人与社会主体的个性化教育信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潜力,突出了自我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方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人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个性化信息交流渠道。

1.基于新一代web网络的教育资源服务

从资源管理体系来说,基于新一代web网络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围绕信息资源处理主体(个人或教育机构)进行,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资源服务思想,各类资源除部分根据需要组织开发或合作伙伴提供外,其它主要都是由注册用户自己通过教育服务平台产生与管理,因此,基本解决了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提供的资源搜索引擎系统, 又把各种资源进行过滤、分类、检索,为每个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检索服务,方便用户查询与交流,突出了“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强调了个人服务的核心,提高了用户互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从Web服务体系来说,通过把传统的WWW服务、SMTP服务、FTP服务等与新一代Web服务技术,如:博客(Blog)、内容聚合(RSS)、及时消息(IM)、社会网络(SNS)、等相结合,为网上用户提供方便的信息、管理、讨论与交流、网上交易服务。

与传统门户主要为浏览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不同,基于web3.0时代的教育资源服务网,将承担以下的功能:与传统门户相同的内容服务功能;激励或激发专业博客生产内容;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信息互动的功能;梳理、搜寻信息功能;促进、激励博客、维客群形成的功能等。

2.Web3.0技术介绍

2.1 博客及微博与教育信息化

最近几年来,WEB3.0应用及相关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运用,博客/微博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可能。网络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博客/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将使用者的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及时记录和,萃取并联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信息和知识传播更加迅速、直接、高效,传播的结构更加扁平化。教育博客从2004年以来在国内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师生、教育行政管理者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博客。在各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培训中,几乎都加入了使用教育博客的模块,在Blog上彼此交流、记录下自己人生中闪光的思想,Blog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分享、传播和获取信息的平台。与传统博客的长篇大论相比,微博的字数限制使得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博客者。微博正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他们能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感想,甚至灵感,与他人分享心情与资源,第一时间查阅教师、同伴、其他人的最新更新的信息,并及时与所关注的人进行交互。处于不同地方的学习共同体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得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更易于实现。微博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了表现自我、关注世界的舞台。为微型学习、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平台,即贯穿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进行学习活动”的理念。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博客/微博在教育资源网服务中的两大作用:一是从媒体传播角度考察,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网络出版方式,对传统媒体工业的运作模式形成挑战。二是从知识管理角度考察,代表着个人知识过滤与积累和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为组织沟通和社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对于企业、政府、学校等组织和机构来说,博客/微博的应用价值主要是作为内部新型的知识积累、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方式。

2.2 内容聚合RSS

教育资源服务网中通过采用RSS技术,以XML标准定义内容的包装和格式,使内容提供者和接收者都能从中获益。对内容提供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实时、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信息渠道;对内容接收者来说,RSS技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阅读体验。

因为RSS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内容包装定义格式,所以任何内容源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信息。而在用户端,RSS阅读器软件的作用就是按照用户的喜好,有选择性地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来源“聚合” 到该软件的界面中,为用户提供多来源信息的“一站式” 服务。

同时,教育资源服务网通过RSS技术秉承“推”信息的概念,当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时第一时间被“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此外,服务器端内容的RSS包装在技术实现上极为简单,而且是一次性的工作,使长期的信息边际成本几乎降为零,完全是传统的电子邮件、卫星传输、互联网浏览等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3 Wiki技术的运用

Wiki技术实际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在教育维客页面上,每个人都可浏览、创建、更改文本。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保存下来,不但可事后查验,也能追踪、回复至本来面目。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或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维客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BBS以话题为主线,博客以个人为主线,维客以知识点为主线。例如可以通过维客把教学课程或是知识点公布在网上,学生通过上网,一起对各个知识点发表意见,大家合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和传统课堂模式有类似的地方,但有着更强的参与度。

3.总结

信息化时代Web3.0技术的出现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智能化、个性化和聚合性”为主要特征的Web3.0技术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以上博客、内容聚合、维客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充分整合这些新应用技术,立足于教育资源服务市场,面向庞大的教育群体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平台,完全符合互联网应用发展的技术潮流,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信息资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忠梅.基于Web2.0的大学网络德育模式设计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110-113.

[2]卢和.微博客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78-80.

[3]柴阳丽.国内Web2.0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0,9: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