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

时间:2023-06-25 16:19:48

导语:在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随着我国蓬勃的发展,车辆也逐渐增加了,所以交通事故每天频频发生,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电视台,每天都有很多关于车祸的新闻报道,车祸的伤亡数字逐年增加,令人触目惊心。为了减少交通事故,提升人民的道路安全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首先,学校必须举办交通规则的讲座会,以灌输学生道路安全的重要性。此外,消防应该知道同学们正确用公路如不在路边嬉戏,并让他们知道马路如虎口,规则要遵守的道理。

另外,政府应该严厉取缔违规的公路使用者,例如提高交通罚款或吊销驾车执照给酒后驾驶者和违反交通规则的驾驶人士。只要政府做到杀一儆百的行动,人民才会时时遵守交通规则。政府也应该时时举办道路安全意识运动,让人们知道生命的可贵。

传媒也有庞大的散播讯息的力量,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或各种管道如电视台或电台来报导与道路安全意识相关的讯息,呼吁驾驶人士小心驾驶,以提高人民的道路安全意识。另外,要减少车祸的发生,这也需要公路使用者与各方合作,否则再多的措施也徒劳无功。

因此,所有公路使用者必须提高警惕,记取马路如虎口的俗语,遵守交通规则,以策安全。总结来说,只要人民道路安全意识提高了,就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小心使用马路。

第2篇

民生新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思想上的微观体验。民生报道不仅开拓了新闻节目的新天地,活跃了沉闷、单一的电视新闻文化,拓展了电视媒体发展空间,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而且还为受众的信息接受、娱乐方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因此,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搞好民生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记者应该从报道的选材、角度和深度等方面下工夫。

一、民生新闻的选材十分广泛,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相对重大的事件进行报道

民生新闻之所以备受关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类新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就是新闻的接近性。这些源自群众生活中的民生新闻自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它的取材也是十分广泛的。在群众的生活环境中,可以说每天都会有一些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当然也是纷杂的,有相同的、有类似的,更多的是不同的事件,记者通过热线电话或短信等方式获得新闻线索后,就要进行逐一挑选,在挑选线索过程中,要本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议论最多的事情,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入手,把握观众的欲知心理,对社会上存在的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就应该在报道中通过电视的声音和画面讲清来龙去脉,探究事件产生的背景,满足群众欲知愿望,激发群众的关注。

2004年7月,漯河有线电视台《特区报道》记者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反映:市区有人在澧河取水口洗衣服、游泳、倒垃圾等污染了水源。当时,记者想到取水口水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市民用水质量,于是马上赶到现场进行采访、拍摄,当天对污染水源的事件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广大群众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关注。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在澧河、沙河洗衣、游泳很正常,但是在取水口就不一样了。尽管民生新闻的选材十分广泛,但一定要看它是否有典型意义,它应该与鸡毛蒜皮的琐事区分开,要充分考虑到所选的题材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看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要善于从大量的个案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焦点事件来。

二、报道民生新闻要以平民视角对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报道

任何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民生新闻也一样。随着接受水平的日渐提高,大众普遍要求获得更接近自己日常生活、更符合自己审美水平和价值取向的视听信息,在这种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诞生的电视民生新闻当然强调平民性、“零距离”,强调平民视角,感民众所感、想民众所想、说民众所说,与受众共同体味人情冷暖、喜乐忧伤,以获得与受众的贴近感、亲密感和支持度。但是民生新闻节目不能把平民视角、贴近性、亲切感与肤浅、泛化、微不足道甚至粗制滥造等同起来,更不能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斥大块的节目时间,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段被搬上了荧屏,这是对新闻的一种误解。平民视角是选材和看问题的一种方式,并非将民众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进行简单还原。在内容上以车祸、凶杀、市民纠纷、自杀、事故或纯粹的猎奇新闻等为主的民生报道,不能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情绪化处理,掩盖其真实的本来面目。如果这样,就会忽视和践踏广大市民的审美情趣,把电视文化引向平庸、肤浅甚至低俗。我们所说的平民视角依然要坚持真实、客观和全面地报道,因为民生新闻的生命也是真实。

三、报道民生新闻不是简单地还原事实,还要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对民众的影响进行深入、全面的报道

目前,有些民生新闻报道多为“浮萍式”报道,单纯地还原事实,甚至有时是片面地还原事实,只把浮在面上的东西残缺不全地呈现在电视荧屏上,缺乏深度的阐释、挖掘,缺乏理性思辨和批判的力度。例如:某市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群众立刻给某市电视台拨打了电话,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了采访,并在当晚播发了这条新闻。记者在解说词中,只交待了某地、某时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几人伤亡,医生是怎么抢救的等一些相关情况。理所当然,这些构成新闻的要素要交待清楚,但是他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何教育意义?解说词却一句带过,甚至只字不提。这类新闻很简短、信息太少且社会意义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没有把握核心,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所以缺乏深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采、编、播人员为传统的新闻理念所束缚,只关注即发新闻事实,而不关注新闻的来龙去脉、背景、意义、社会反响、受众反馈意见等等,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浪费,弱化了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社会新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所以,有时也需要必要的策划,从每一个环节上下工夫,把它做得更精细些,同时,也需要我们记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注报道对象和受众,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这样才能搞好民生新闻的报道,丰富我们的荧屏,从而更好地服务百姓生活。

第3篇

酒后开车出交通事故,司机属于“明知故犯”;而吃药后开车出交通事故,则往往属于司机的“无心之过”。很多交通事故,是因为司机不知道药物也会影响驾驶而导致。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吃药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到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而这其中,又以吃感冒药造成的交通事故居多。

打开百度,检索出来的“感冒药”和“交通事故”相关的新闻报道,有95万条之多。

这些交通事故,都是由于司机服用了感冒药后犯困引起的。服用了导致犯困的感冒药后开车,司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会下降,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危险性更大。

以时速 100 公里计算,一个瞌睡“点下头”,2 秒钟车就“盲开”出去 55米,遇到什么情况,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易造成追尾或翻车。

吃了感冒药为什么容易犯困?这得从感冒药里含的一类成分说起。

让人犯困的是什么成分?

这种成分的作用是止住鼻涕。我们都知道感冒后会流鼻涕,但很少有人知道感冒后为什么流鼻涕。

感冒时,病毒入侵鼻腔,侵犯了鼻粘膜,人体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去消灭这些病毒。抗体和感冒病毒结合后,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组胺会刺激鼻粘膜细胞产生大量鼻涕。

如果能够阻止组胺刺激鼻粘膜,流鼻涕的症状就会减轻。而感冒药里最容易使人犯困的一类成分,就是能减轻流鼻涕的“抗组胺成分”。

抗组胺成分目前有两类,一类比较“古老”,它们在起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我们大脑的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对大脑产生明显抑制作用而让我们犯困,被称作“第一代抗组胺药”。属于这一代的药,有马来酸氯苯那敏(俗称“扑尔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异丙嗪、酮替芬等。

扑尔敏和苯海拉明是感冒药里最常含有的成分,广泛存在于我们常吃的感冒药中,如西药的泰诺感冒片、新康泰克、感康、快克里都有它。就是在一些中西药结合类型的药物里,也有它的身影,比如感冒清、999 感冒灵、维 C 银翘片、速效感冒胶囊等,而我们经常误认这些为“中药”。

另一类我们叫它“第二代抗组胺药”,它们起作用的同时不会进入大脑,不会让我们犯困。属于这一代的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它们通常不出现在常用感冒药的成分里,但有时候,医生也会选择这两个药中的一种,开给只有流鼻涕症状的感冒者。

在含有使人犯困的抗组胺成分的感冒药说明书上,通常都会有这样的一句提醒:“服药期间不得驾驶飞机、车、船,或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然而遗憾的是,这句提醒大都隐藏在药品说明书众多注意事项当中,字体较小并不明显,很容易被我们忽视。

而且我们很多人还都是在初次服药时才会注意说明书,看过一遍后就会将说明书随手丢弃,再次服药时,很可能就已经忘记上面的“安全驾驶”提醒。

如何避免“药驾”隐患?

办法很简单,就是不吃感冒药,或者不吃含犯困成分的感冒药。

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张常用感冒药的成分列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对应症状有选择地在开车时服用。

常见感冒药所含主要有效成分:

药品商品名

退烧止痛

止鼻涕

止咳

缓解鼻塞

新康泰克

氯苯那敏

伪麻黄碱

泰诺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新帕尔克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快克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感康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可立克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严复利康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感冒清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速效感冒胶囊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白加黑夜片

对乙酰氨基酚

苯海拉明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日夜百服咛夜片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999感冒灵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诺沙欣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维C银翘片

对乙酰氨基酚

氯苯那敏

白加黑日片

对乙酰氨基酚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日夜百服咛日片

对乙酰氨基酚

右美沙芬

伪麻黄碱

艾舒

伪麻黄碱

同舒

对乙酰氨基酚

氢溴酸右美沙芬

盐酸伪麻黄碱

扑感敏片

对乙酰氨基酚

第4篇

进入经济新形势,社会新时代的万山圈子里,我国在传播领域中运用到的科技手段日渐丰富。VR技术,是一种备受关注与青睐的创新性传播技术,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良好的、自由的交互空间。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既有优势,亦有劣势。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它可以赋予新闻时代性,改进传统型的新闻传播形式,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针对现阶段我国VR技术而言,需要完善技术的成熟性,以便更好地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使更多人能够接受并认可VR新闻传播形式,促进新闻传播与VR技术的融合发展。

1 VR技术的基本概念

VR技术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打造一个较为逼真的虚拟世界,使人们在触觉、视觉以及听觉等方面获取不同的体验。换句话说,VR技术就是打造一个能够提供不同体验的虚拟空间,实现仿真的效果,提升人们对科技的真实体验,并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卓越进步。

就我国VR技术发展来说,从2015年开始,诸多大型电子厂商已经开始研发具备自身特色的VR技术与头戴式设备等,这种VR技术热潮一直延续到现在,依然没有退却。VR技术成为现阶段电子设备研发中较为常用的技术手段,业界内部甚至将2016年直接定义为VR元年,由此可见,VR技术对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

VR技术就是一种虚拟的现实技术,以计算机仿真系统为基本载体,模拟并创造三维世界,打造新型的交互体系,进而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听觉体验、视觉体验以及触觉体验等。以计算机为原型,打造出的模拟世界与模拟环境,能够以一种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形成交互式三维世界,进而对实体行为、情境等形成仿真效果。VR技术以其自身具备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重视,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科技 手段。

2 浅析VR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特征

2.1 可以强化新闻体验效果

将VR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中,较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为受众提供虚拟环境或虚拟世界,使观众可以获取不同的感受与体验。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头盔或者眼镜为穿戴设备,使VR技术能够契合新闻传播模式,让观众即使没有到达新闻现场,却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新闻播报现场的情境,使受众更加了解新闻传播,拉近了受众与新闻的距离。

在传统的新闻播报中,往往会采用印刷与文字等方式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并延伸了人们的视觉能力;而针对广播新闻传播形式来说,则是拓展了人们的听觉能力;后来电视媒体的出现,实现了拓展并延伸人们听觉、视觉与触觉的感官 体验。

而VR技术的有效应用,更是提升了人们触觉、听觉以及视觉的整体延伸体验与感受,使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新闻所带来的播报形式,并使受众身临其境般的投入到新闻播报当中。以原始型的新?播报而言,绝大多数的记者难以全面的将新闻报道出来,经常会遗漏掉一些细节,并影响整体的新闻报道效果。

但是应用VR技术之后,便能够还原新闻播报的实际场景,使受众能够根据自身的直观感受与亲眼所见进行客观分析,在VR技术的新闻播报中可以攫取到更多的信息,不仅能够强化新闻播报的整体效果,并且对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意义 重大。

2.2 打造立体式新闻传播方式

针对原始型的新闻报道形式而言,主要以二维报道为基本形式,凭借视频影音、文字图片等技术方式进行深度加工,进而实现对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时代不断更迭,受众已经对这种司空见惯的新闻报道形式产生“免疫力”,严重缺少新 鲜感。

故此,新闻传播领域若想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便可采用VR技术,为受众打造三维立体的新闻传播形式,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新闻发生的整体脉络,让受众的耳朵、眼睛以及其他感官等都能紧跟新闻报道,以另一个角度全面感知新闻发生的 过程。

将VR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可以避免新闻报道的中间人对报道的“装饰”,使观众直观的了解到新闻的实际情况,并能够进一步吸引受众的眼睛,使观众主动关注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运用VR技术进行三维立体新闻报道,不是纯粹的运用图片文字报道新闻内容,而是使受众能够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中,直观的感受并真切体会新闻发生的过程,增加新闻报道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促使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 报道。

2.3 可以增加新闻传播与受众的互动与反馈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媒体发展来说,受众是媒体最为关注的对象,诸多媒体节目总是将受众放于核心位置,根据受众的口味与喜好设计并规划相关内容,这已然成为当前阶段我国媒体追求的首要内容。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有效的融入VR技术,一方面可以使受众及时获取更多真实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使新闻传播部门获取受众的直观反馈,实现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当受众对新闻进行观看与阅读之后,可以将自己的直观感受以及真实反馈传达到新闻传播部门,进而使传播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受众的真实想法以及真实反映,形成良性互动氛围,进而为新闻的传播夯实基础。

3 展望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前景

VR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具有可观的优势,以受众的角度进行新闻传播,能够给予受众不同的感官体验,并且满足受众对新闻探索的需求。诚然,让受众亲身感知新闻报道,远比听到不胫而走的消息更加真切,由此观之,VR技术传播新闻是一种还原本真新闻传播的模式,在原始新闻传播方式上更加新鲜化、真 实化。

即使在现阶段我国VR技术新闻传播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综合来说,其市场需求、受众基础以及发展前景仍然较为可观。VR技术新闻报道在新闻选材范围上在不断拓展中,譬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事件的报道,能够使受众身临其境般的处于灾难发生前后的场景中,使受众直观体会到新闻现场,对观众的影响相对较大;假若对体育赛事、娱乐项目等事件的报道中,则可积极的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使受众亲身体会到其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或者还可以将VR技术运用到对民事新闻的报道中,使受众可以直观感知新闻的具体过程。将VR技术与现实新闻报道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创新型的报道方式,属于跨界融合的模式,对原始型的媒体传播可能造成一定的 影响。

但是,无论科技发展如何日新月异,传统型的技术始终不会轻易消失。传统型媒体不妨借助VR技术进行转型升级,紧跟时代脚步,共同创建VR技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科技新时代。

4 ?Y论

第5篇

【教学内容】

粤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2.能力目标:能结合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认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生活中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3.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特点及区别,懂得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做到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漫画评析,导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是否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行为?

学生活动:联系自己实际,评析这幅漫画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式过马路”,自然贴切,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讲,而且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各抒己见

现场调查:同学们,你们平时过斑马线有没有按指示灯行走?

学生活动:以举手方式表示。

教师:根据举手情况对学生过马路有无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行为随机进行评价。

问题:请大家说一说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可从生命健康、交通安全、社会秩序等角度分析其危害。

教师:近年来“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使自己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交通事故,给他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012年,温州市区因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等发生交通事故,导致65人死亡,129人受伤。温州市交警部门从2013年4月1日开始已经对这种“中国式过马路”采取处罚措施。

材料:2013年4月1日开始,温州市交警部门对市区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正式开罚:对行人横穿马路者罚款5元,跨栏横穿马路者罚款10元,骑车横穿马路者罚款20元……

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温州交警部门的这种处罚有没有法律依据?

学生活动:从教师课前所发的“法律链接”中找出其相关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2条、第89条)。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法律链接”我们知道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已经是一种违法行为。

问题: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呢?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教师:温州交警部门的这种处罚说明“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则案例——

材料:“2012年4月24日晚上11点多,温州财政局副局长吴某驾车,行经温州市区汤家桥路与香源路交叉路口时,被设卡例行检查的交警拦下。民警对其进行了呼气酒精测试,发现他涉嫌醉酒驾驶被警方刑事拘留。”

问题:(1)个人思考:你认为这种醉驾行为会有什么危害性?

(2)小组讨论:这种行为与“中国式过马路”有何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学生谈醉驾的危害,小组代表初步归纳这两种行为的异同。

教师(评价、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醉驾会使人注意力不集中、失去思考和判断力,从而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甚至经常出现人员伤亡的社会悲剧,比“中国式过马路”在情节和危害性方面都要严重得多。下面我们来看一则醉驾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

出示新闻图片:2013年5月12日零时,温州滨海大道发生交通事故。一司机超载并醉酒导致奥迪os车追尾一辆大货车,使得奥迪车瞬间变成一堆废铁,并造成7死一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教师:同学们,醉驾严重威胁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那么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要对醉驾行为采取怎样的措施?对此法律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学生活动:从教师课前所发的“法律链接”中找出其相关法律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刑法》第133条)。

教师:法律是严厉的,也是公正的。我们来看看等待刚才这位醉酒驾驶的吴副局长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出示后续相关报道:“5月3日,温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吴某因犯危险驾驶罪,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2个月15日,并处罚金2500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务员醉驾还将被开除公职。这位吴副局长事后非常痛悔,但为时已晚!这是多么深刻而沉痛的教训!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是否晚上也经常开车出去应酬?那么请你给父母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吧!

学生活动:如“别忘了家人都在等你平安回家”、“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等。

出示材料:“中国式过马路”和“醉酒驾驶”的不同处罚规定及其法律依据。

问题: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国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法律规定和处罚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刚才这两种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板书。

教师(小结):同学们,违法行为从性质上可分为一般违法与犯罪(严重违法)两类,由于二者危害社会的情节轻重不同、违反的具体法律不同,因此受到的法律处罚也不同。通过刚才的分析和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我们知道:“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情节较轻,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可通过罚款等行政手段进行处罚。而醉酒驾驶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触犯的是我国最严厉的法律《刑法》,而触犯了刑法就要受到包括死刑在内的刑罚处罚,因此这种行为就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法规情况,以便结合学情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通过对“中国式过马路”和“醉酒驾驶”两种违法行为的对比,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相关法律条文对一般违法和犯罪两种行为进行比较。由于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感受比较深刻,并通过讨论分析和阅读文本,以列表形式对这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简单明了,易于理解。此外在同学们看了醉驾造成严重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之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对自己父母开车出行说一句温馨提示语,以达到教育延伸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案例探究

教师(过渡):同学们,从刚才的两个违法行为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

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合作探究活动,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生活中四个真实的法律案例,结合事先所发的有关“法律链接”的条文(见附件1“法律链接”),大家当一回“小法官”。

这个环节大概需要7-8分钟左右(整个活动过程,教师要进行巡视和有效的指导)。

然后4个小组代表(即小法官)发言,阐述本组对此案件的分析和评判。同时第五小组(即律师团成员)对四个小组的小法官评判进行评价,指出其法律运用是否正确,并提出必要的质疑,各组小法官做必要的解释和补充。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案例分析,相信同学们对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区别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其实,我们判断一种违法行为是否犯罪,主要是看这种行为是否具备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也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学生活动:看书归纳犯罪的三大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教师(小结):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而刑罚当罚性则是犯罪的必然结果。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

问题: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虽然两者的违法情节、触犯的法律和受到的法律处罚不一样,但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共同点(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中学生学法关键在于用法。本环节教师提供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法律链接”,自行找出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判断这些违法行为的性质,懂得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从而让学生学法懂法,真正学会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同时通过“小法官”、“律师团”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及思辨与表达的能力。

(四)课堂提升,畅谈体会

教师: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长期以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熟视无睹,经常闯红灯呢?

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的心态。

教师:请结合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联系下面这组漫画,谈谈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这组漫画所带来的启示。

教师(评价、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大家或许都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勿以恶小而为之”。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两者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一个人有了不良行为不加以制止,便会经常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走入犯罪的深渊。所以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告诫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做到“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教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活动:自由畅谈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和收获。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知道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懂得了区分罪与非罪的原则界限。为了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从小学法懂法,增强法制观念,在生活中做到防微杜渐,自觉纠正不良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对四联漫画的讨论分析,提升了本节课的教学内涵,让学生明白“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虽有区别,但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然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做到知行统一,防微杜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从而很好地落实了本节法律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请大家今后多关注中国法制网( legal-daily. com. cn)和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多了解和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并学会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设计意图:法律课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学法守法。通过这个拓展性的作业设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社会。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平台,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践行,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专家点评】(姜根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特级教师)

邓老师的这节课“法律味”非常浓,整个设计围绕着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展开。从漫画“中国式过马路”到现实生活中醉驾案及其社会危害的新闻报道,从四个法律案例的探究到课外普法作业的拓展,无不凸显这节课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在生活中提高辨别能力,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三维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基于生活的案例选择。新课标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本节课首先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中国式过马路”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接着通过与温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吴某醉驾案的对比,从法律层面理性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然后又选择了生活中四个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坚持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又将其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可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二是基于探究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案例探究”,践行“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一般法律课教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被动接受法律知识的传统课堂,而是设计了“我当小法官”的探究活动环节。通过提供真实的法律案例和补充相关的法律链接,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深度探究“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活动设计既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又能让学生学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判断,真正达到了“学法、守法、用法”的目的。

第6篇

我时常感叹:“安全”——多么沉重的两个字,却承运着多少希望与梦想,我常思索:“交通安全”这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几多悲欢。然而在电视上、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由于交通事故以致死亡的新闻报道,据统计表明:全国每6分钟就有1人死于交通事故,每1分钟就有1人受伤,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然而有很多人却不重视自己的生命,无视交通安全,要知道一个人死了,得有多少人来承担这巨大的悲痛啊!

死亡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当一次意外事故突然降临到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身上时,悲剧的色彩更浓。这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消失,不仅仅是个体消失之痛更是给家庭、给学校、给社会带来一块永不可抹掉的令人心痛的阴影。

至今让我还记忆犹新是两年前发生在身边的一起车祸:死者还只是一个高一的学生而已!就在那个晚上,噩梦般的晚上,这个学生的父亲带着他,骑着摩托车来上学,夜已经很深了,四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在一个拐弯处,忽然闪出一辆卡车,但来不及刹车,酿成了悲剧。一声惨叫划破长长的夜空,车轮下鲜血淋漓……令人不忍触目。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出光彩就这样逝去了,多么令人惋惜!令人痛惜!他们明知拐弯处有危险,光线也不足,当时如果双方均能先鸣个喇叭,或放慢速度,也许就能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了,但他们没有。

难道真的无法做到交通安全了吗?非也,只要人人“心头常亮红绿灯 安全行驶伴人生 ”; 只要人人“遵守交通法规 关爱生命旅程”;只要人人记得“实线虚线斑马线 都是生命安全线”。那交通事故就可以避免了。交通安全,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共同维护。

我所居住的地区街道并不宽敞,但来往的车辆却很多,行人也熙熙攘攘地穿梭于街道中,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安全隐患却与热闹同在。曾与妈妈骑车穿行于街道,当时正是上班高峰,人流拥挤,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我们正要穿过十字路口时,从另一个路口也冲来了一辆摩托车,眼看就要撞上了,我吓得抱紧妈妈,眼晴紧闭,只听得一声刺耳的刹车声,我也猛地撞在妈妈的背上,我以为这下我完了,过了很久却没有了声音,我也不觉得有哪个地方感到疼痛,我张开了眼晴,车流又畅通了,我们没有发生车祸,因为我们都没有存在侥幸的心理,虽然我们的小镇没有红绿灯,但我们谨记了“同为行车人 相见礼为先”的道理,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获得了能长存的机会。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如今,如何教会青少年尊重生命,进行自我保护,如何在突发事故前进行有效的处理等棘手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交通安全的教育,学校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很少去注意而已,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每天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时,我们总会发现有些人骑车逆行,乱闯,或超载,或疲劳驾驶,……交通违规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平常的安全小问题我们注意过了吗?

平时我们不能对安全教育持随便的态度,母亲给我们生命,让我们能自由呼吸,不断成长,可看尽路边美丽的风光,可安全隐患却时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时时挂心,我们的生命就不会辜负了母亲的期待。

一切源于生命,生命如此宝贵,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祖国的美好未来等着我们去创造!当你在攀爬围栏的时候,当你在横穿马路的时候,当你在上超载车辆的时候……请你记住:“生命只有一次!”

第7篇

关键词:新闻记者 素质 语言文字 新闻敏感

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81-01

新闻记者应永远站在事件的最前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加强知识和语言文字修养

范敬宜曾指出:不要以贬为褒。评价艺术作品的报道、文章,经常用“栩栩如生”“生动逼真”之类的形容词,这是一种外行话。对于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这类形容词实际上是一种贬词,因为“如生”“逼真”不是评价艺术作品的高标准。形容书法作品,除了苍劲有力,还有秀逸、恣肆、古拙、生涩。掌握一些古诗词并恰当运用,能为文章增色。近日《中国诗词大会》大火,有人问为什么要读书?会背读诗词千首又有何用?大部分读过的书或文字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它们已经成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也是如此。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想、言行及形象。当你开心的时候可以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不是只会说:哈哈,哈哈,哈哈哈。当你惆怅的时候可以说: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另外,多掌握一些体育、医疗、经贸、农业等相关知识也会使写稿水平得到提高。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会直接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二、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鼻。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被编辑安排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挂牌取消了演出,他就回来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编辑气冲冲地告诉他:“其他报纸的头条新闻是这个女演员自杀,而你却空手而回,要知道取消演出本身就是新闻,它的背后可能还有新闻。记住,以后你的‘鼻子’不要再堵塞了。”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将新闻职业意识转化而成的本能反应。它要求记者:一是要有政策意识和大局意识。二是要深入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三是要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有判断能力。

朋友圈里一个交通事故,别人看来只不过是个热闹,而记者就要用职业的敏感自问: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在这里?有无人员伤亡?起因是什么?传播出去会有什么影响?当一大堆问号在脑海里出现时,一条新闻就产生了。

三、熟悉各类政策法规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作为事件的传播者更应熟知国家现行的各类法规和政策,这样,才能客观、真实、准确地进行新闻报道,否则,如“营改增”这样政策性的新闻报道就无法把握好分寸,就有可能做得“不痛不痒”。在过去的几年,笔者报道的新闻就包含了《婚姻法》《知识产权法》《广告法》等涉及百姓生活的政策法规,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写稿前或在网络上查询,或请教专业人士。

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新闻记者更应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新闻单位批准备案,所在单位负有日常监管职责。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职务行为信息。

四、成为“百事通”

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新闻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要和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是“百事通”,要做到对事物都“略懂”,以便更好地传情达意,更好地为大众服务。相信对影视、文学、音乐不涉猎,可能就不会有《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寻枪》一样的好文。不爱好体育,就无法写好赛事报道。不懂心理学,甚至都无法让被采访人说出你想要的东西。那么如何让自己成为“百事通”呢?每次遇到新领域、新问题都要仔细研究,用心总结;培养自己更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和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从他们当中获得大量的新闻线索。

五、学会运用科技手段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魍趁教宓拇播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信息的快速获得。有一定语言组织基础的人,就能完全将一个事件的几个要素(即新闻的五大要素)配以图片传播出去,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段十几秒的微视频配几个字的说明就是一条新闻。2017年的“两会”就出现了机器人记者、VR技术。学会这些新的科技手段,让它们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也是一名新闻记者需要拥有的素质之一。

参考文献:

第8篇

1.说现场。现场报道中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自然是表达的基本。但是不足以区分现场报道和一般新闻报道的“说现场”。在传统的电视新闻里,要先拍摄画面和采访,后期再用文字把他们串起来,这部分文字叫“解说词”。

现场报道中,记者就在现场,说的就得是现场的语言,如果把原来由播音员配音的解说词挪到现场让记者说一遍,就失去了现场报道的意义。最鲜活、时效性最强的现场应该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以记者进入现场报道或者直播状态后,首先要从正在进行时的人、事、物切入。我们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的现场报道,记者不可能同步直播撞的过程,那么如果开头就是“半小时前这里发生了一起事故”,那么时效性一下子就弱了。如果以“现在正在进行救援”开头,再引入事故其实过去半个小时了,就做到了说现场。

2.说感受说体验。电视新闻和广播、报纸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画面,所以在现场报道中,镜头里有的,电视观众也能看到了。所以,记者不应该停留在看图说话阶段,可以多说点儿观众看不见、听不见或者注意不到的。比如,闻到了什么气味、摸起来是什么感觉,现场的气氛让人感到紧张或者愉快等等,能够通过对感受和体验的描述把观众带入到环境里,增强现场感。

3.说细节。现在的家用电视机四十几英寸五十几英寸就很大了,但是要用这么大的电视画面框住一个复杂的现场环境,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大场面”。在新闻现场中有很多关键细节,镜头语言可以用特写捕捉,记者也要把它说出来。说细节的过程,也是记者帮观众一点点整理思路的过程。比如,在汶川地震报道中,作为现场报道记者的张泉灵讲了几个细节,战士们穿着鞋睡觉、幸存者紧紧攥着军医的手,老乡攒下不多的饮用水等着救援战士路过,她没说过一句救援战士真辛苦、军民鱼水情深这样的话。这些细节让观众自己一步步得出了结论。

4.说背景。新闻背景能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补充、衬托作用,因此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在现场报道中,背景是“看”不见的。要由记者说出来。要说出背景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通过现场采访了解到的背景信息,另一种是通过事先做功课或者以往知识的积累链接出事件的历史发展、相关数据。例如,在一起电动车闯红灯的事故中,记者除了介绍现场情况,也可以介绍,在过去一年电动车违法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的比例。这个现场报道的意义就从一起事故变成了大家对电动车违法行为治理的思考。

第9篇

做品牌,目的之一是为消费者服务,提高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乃至改善消费者的生命体验或生命质量,自然是应当“卖异”不“卖生”,杜绝以牺牲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生活品质乃至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似乎是个简单得不能简单的道理,但是,媒体却经常曝光“卖异”又“卖生”的品牌,令人忧心忡忡,甚至不寒而栗: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工商局通报了7种含有违禁农药的茶叶停售,茶叶品种涉及乌龙茶、铁观音、普洱、茉莉花茶。停售原因主要是茶叶含有违禁农药残留“三氯杀螨醇”。此类农药不易降解,容易残留蓄积,饮用“三氯杀螨醇”超标的茶叶,会影响身体健康。

据网易和凤凰网报道,宝洁公司升级的帮宝适尿布产品已经遭遇严重的质量危机,一些婴儿在使用这款产品后不久便出现了皮疹、烧伤等状况。尽管宝洁公司一再坚称,这款新升级产品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但是,这一产品已经成为不少公众的抨击目标,而对于这个价值80亿美元的品牌而言,其信誉也正面临巨大冲击。

据中国网报道,在国家质检总局曝光锦湖轮胎和韩泰轮胎两家企业因鼓包、侧裂遭遇消费者大量投诉后,这两家企业在官方声明中仍反复强调其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锦湖轮胎更是将轮胎出现鼓包和侧裂问题,归咎于消费者使用不当。但事实上,围绕锦湖与韩泰轮胎的质量问题,近年来消费者投诉不断,韩泰轮胎更是因为新轮胎质量缺陷造成过11人死亡、44人受伤、车辆严重损坏的特大交通事故。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质量是品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品牌做强做大的关键。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任何企业和品牌而言,产品品质都是决定其胜负的第一因素。没有产品品质作为基础,任何营销策略都将是“短期行为”,甚至是“饮鸩止渴”,任何企业和品牌将最终遭遇失败,只不过“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