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模块化建筑项目

时间:2023-06-25 16:19:51

导语:在模块化建筑项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模块化建筑项目

第1篇

关键词:模块化建筑 医疗建筑模块化设计 可持续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医院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现代医院的功能也从单纯的医治病患发展到保健、医治、康复、疗养、科研、教学等多项功能集于一身,医院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容,医院装备的飞速发展,对医疗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设计师应当不断探索和发展新的设计概念。在规划设计现代化医院时,要充分考虑到医院将来的发展和改扩建设计的可行性,这不仅需要有一个较宽松的用地作基本保证,而且更需要有一种可持续的建筑设计模式,来适应现代医院迅猛发展的建设需求。

如何改进医疗建筑设计质量,提高医疗环境品质,创建功能合理、改扩建灵活的医疗建筑,是当代设计师思考的主要问题。规划师、建筑师、医院管理专家等相关设计人员通力合作,将模块化设计理念应用到医疗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模块组合,创造秩序化、功能化的新型医疗建筑空间,并且利用模块的便捷复制性,形成严格的空间秩序,满足医院建筑复杂的功能性要求,这已成为当代高技术条件下解决医疗建筑空间问题的有效设计方法之一。

1、 模块化建筑

模块化建筑,又称空间体系的模块式装配建筑,它是由模块化构件组成的一种建筑形式。所有的模块构件应该既是一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空间单元,结构单元意味着每一个模块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可以不依赖于外部而独立支撑存在,空间单元则意味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模块内部被划分成不同的独立单元空间,并根据要求装配上不同的设施,使统一的模块具备不同的使用属性,适应建筑功能多样化的需求。医院建筑是一种十分强调理性思维的建筑类型,将模块化理念设计引入到医疗建筑设计中,通过模块的设定,建立一种空间设计准则和方法,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简洁性和功能性,提高医疗建筑的综合运营效率。模块化建筑理念对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并逐步发展为医疗建筑行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2 、医疗建筑模块化设计特点

本文着重探讨以模块化设计思路,进行医疗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模块化略有区别,它侧重于将医疗建筑空间进行模块化设计,并将可持续设计的特有理念引入到医疗建筑空间重组中。医疗建筑空间在其既有结构下被拆分为一个个的单元模块,如门诊模块、医技模块、病房模块、科研模块、专科模块等,当现有功能空间不能满足当下医疗发展的需要时,设计者可以增加各功能模块,将其整合到原设计中,通过模块的重新整理组合,生成崭新的医疗建筑空间。这里的模块不再是一个先预制再装配的独立实体,而成为一种可进行空间再组的设计手段。

利用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医疗建筑设计创作,如图一所示,模块化的设计强调医院功能的可变性,持续性,通过模块的不同组合,使医疗建筑空间更整体化、条理化,科学化,这同时简化医疗建筑设计,优化结构系统,创造出灵活多变的,高适应性医疗建筑,给病患和医护工作者创造出空间丰富、便于识别的就医环境和工作场所,并且在较大程度上有效解决多数医院存在的存在的空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节约社会资源,以科学合理的宏观流程,整合全院的功能分区,形成紧致、有序的新型医疗建筑模式,这也为现代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探索一条新的可持续设道路。

3、模块医疗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1)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项目

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图二)是集基本医疗、专科医疗、特需医疗、保健康复、健康产业、科研、医学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医学国际交流与一身的大型综合医疗体,医院整体规划借鉴大型航空港口设计理念,围绕港口和港湾两个中心形成医疗港的概念。

综合分析医疗区各部门之间的紧密程度,将和其他功能区联系紧密的医技部门布置在医疗区的中心,医技部采用方形模块集中布局;门急诊部、专科医疗区、VIP医疗区分布在医技部门的一侧,采用“回”字形模块分组布局,利用贯通的医院街,将门诊、医技、专科、VIP病房等各模块串联在一起,门诊、医技等紧凑布局,为医疗资源的共享提供便利。住院部采用板式模块,设计中充分考虑病患使用、活动的需求,使每间病房均有良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条件,在住院部和医技部之间形成庭院,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活动场地。

门诊、医技、病房、专科、可研等选用不同的模块,具体结合医院建筑特色,在合理的规划\组织后,通过医疗主街有机的组织在一起,营造高效、安全、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医疗综合体。

2)兴化人民医院

兴化人民医院(图三)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及“120”急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二级甲等医院,本项目主要为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医院采用集中式模块布局,医疗资源集中设置,利于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流线的缩短,创造高效、有序的医疗建筑空间。

在设计中,合理选用建筑模块进行布局,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就医行程。门急诊为板式单元组合成四个长方形模块,位于医疗主街的南侧,由下至上将人流量大的内、外等科室安排在较低的楼层,减少大量人流通过垂直交通上下,进而节约就诊时间。医技同样采用方形模块集中布置在病房楼的底部,作为医疗支持体系,医技与门诊、病房各功能单元形成系统化医疗体系,分别根据相关联系紧密度,同层或上下紧邻布局,形成便捷的支持系统。病房楼每层三个护理单元模块呈品字形组合,每个病房都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

模块化建筑分功能区域的布置方式,各功能区通过最近的平面布置和交通组织加强之间的联系,既可减少微观流程相互穿越,又渗入了专科细分、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现代医院的发展模式,提高就医效率。

3)天津第五中心医院

天津五中心医院(图四)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医院。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在原有院区基础上,先行增建病房、医技楼,二期再建设新门急诊楼。通过对对院区合理的规划设计,我们将各功能模块分组集中设计,进行有序的分期建设,在完善医院的硬件条件同时,为医院提供新的医疗发展平台,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为医护人员的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

医技模块和病房模块位于门诊的北侧,为一期建设项目;二期门急诊楼采用方形模块,以门诊大厅为中心,通过院落围合布局。首层入口处形成五层通高的共享大厅,病患从主入口进入门诊楼,通过中央自动扶梯或垂直电梯,直接分流到各个科室。各层门诊候诊区围绕中间大厅设置,阳光通过天窗照亮了各候诊区域,室内采光条件良好。门诊模块围合而成的开敞式内院,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使病人在集中式布局的建筑内没有空间闭塞的感觉,可享受明亮的光线、清新的空气,为病患创造舒适的就医环境,缓解长期等候引起的烦躁和疲劳,同时更多的采光空间也改善医护人员的办公环境。

医疗建筑采用模数化体系分组分段设计,通过医疗主街将门诊、医技、病房有机串联在一起,在医疗建筑内部形成便捷的通道。各功能部分既能够独立运行又可连成一体,为医院分期建设及完成后的充分衔接建立良好基础。

4、医疗建筑模块化设计发展前景

模块化建筑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建筑思想与建筑技术的结合,在现代医疗建筑规划设计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创建高效的原则。

医疗建筑模块化设计应注重设计的科学性,空间的合理性,建设的可行性,模块建筑形成的各功能分区应坚持高效、明确,流程简捷的原则,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系统化整体医疗空间,以保证医院低耗能、高效率运行。

2) 设计的先进性、前瞻性、开放性并重的原则。

模块化医疗建筑形式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在设计中重视采纳国内外医院设计先进概念与技术,同时分析所采纳概念和技术的适宜性,配置合理的模块功能设施,创造现代化的医疗建筑。

3)坚持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土地资源匾乏等问题的加剧,医疗建筑设计应在科学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考虑市场需求、城市建设、医学发展、预留与改扩建等设计相关要素,使医疗建筑不仅满足现在的医疗需求,也要为医院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这有利于医院的运营和可应变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媛媛. 模块化建筑空间设计发展研究[J]. 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3

第2篇

【关键词】模块化;建筑;施工

模块化主要是指将问题通过等级划分成各个模块并将模块形成联通式回路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块化多用于处理复杂问题,并将复杂问题有条理的分割成各个区域,然后将这些区域的问题联合其他区域有重点的解决。模块化建筑主要指的是将建筑物分解成各个部分,使各个部分既是有机个体又是相互连通的整体,模块化建筑主要是运用仿生学原理将建筑规划成框架式结构,在保证各框架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模块化施工则是通过将建筑所用钢结构构件通过预先在工厂加工然后直接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的形式进行施工的过程。模块化施工更像是在进行乐高玩具的搭建,通过各个拼板组合成整体形态。无论是模块化建筑还是模块化施工都是将整体问题进行区域化划分和解决的形式。

一、探讨模块化建筑有何优势和特点

(一) 建造速度和建造质量探讨

模块化建筑在建造速度上远远强于一般建筑物,因为它是通过预先设计好所需材料的用量,然后统一进行工厂加工,标准规格都有严密的规定,因此在建设中只需做好施工过程的管理和分配就能很好的达到加快建设速度,减少工期的目的。同时由于建筑物所用材料质量的统一性和耐用性可以保证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全方位施工,且施工过程只要严格遵守施工图纸,对建筑分布结构进行分段搭建,就能保证建筑物达到设计要求,从而保证它的质量,并增大其结构强度。许多模块化建筑整体采用的是钢结构,其中无添加任何混凝土部分,它的主体承重结构的纵、横梁全部采用钢材构成[2]。这些钢结构均在搭建前准备好,搭建时只需进行组合拼装就可完成建设。模块化的单元也因为是由钢结构搭建,因此具有坚固性和极强的抗震力。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施工管理,只有各项工作配合紧密,不出现漏洞,才能保证整体速度和质量。

(二)模块化建筑安全性、标准性和环保性的探讨

模块化建筑的承压能力较强,为每平方米0.5T,横向刚性和纵向刚性分别可以达到15.2T和7.6T,同时每个模块单元的底部和顶部都能承受达7T左右的重量。因此模块化建筑与一般建筑相比更具有安全性。其次,模块化建筑单元体的基梁、框架柱、屋面等构件都是预先加工好的,这不仅方便了运输,并且在安装和拆卸方面能够更加节省精力和时间,因为其不管是建筑物零部件的建造,亦或是施工安装过程都体现了标准化的特点。最后,模块化建筑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能力,首先对于建筑物本身来说,模块化建筑因通体使用的是钢材进行组装,无添加混凝土,因此材料在建筑报废后仍然能够大量的回收利用。而对于建筑物设计而言,模块化建筑更有利于新型环保材料的搭建和设计,同时较一般建筑而言也更节省材料。

二、浅析模块化施工工艺

(一)探究建筑模块化类型

建筑模块通过进行其功能和结构上的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墙体承重模块。墙体承重模块主要可以将建筑空间划分成大小合适的空间区域,满足建筑物对空间格挡的需求。它主要由水平衡杆、支撑、立柱和墙体组成轻体承重模块。这种模式的模块化适用于宾馆或宿舍等对空间均匀性划分表较高的建筑。第二,非承重模块。非承重模块主要依靠其他模块进行整体结构强度承接,同时需要考虑自身的结构重量,非承重模块在移交在建建筑时已经预先在工厂安装完成,同时还包括其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厨房等较小空间的结构化所需配备的水暖等。第三,角柱支撑模块。角柱支撑模块最大的优点就是空间开放性大,通过像传统热轧钢结构的作用布置在结构的纵向边缘部位。将角柱模块整体拼装后便可形成多面的开放空间[4]。第四,楼梯模块。楼梯模块同非承重模块有相似性,它们都需要依附于主题承重结构,但是与非承重结构模块所不同的是楼梯模块更多的用于完全模块化建筑。它主要在楼梯和平台两个预制单元中结合整体结构延伸至更高楼层。

(二) 探究模块化施工工艺流程和方法

模块化施工主要分为几个特点,首先,对于模块而言,是预先在工厂中依据设计所需进行流水线化加工而成的。其次,在模块预先加工完成的基础上托运到现场进行组装。最后再进行装修作业。但是模块化施工的前提是做好土建基础工程,只有做好了基础工程才能保证接下来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一为模块化施工流程图模块化施工的整体施工步骤如下:

1、 进行土建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是进行其他主体建设的基础,对于现场施工来说,需要仔细阅读施工建筑图纸,做好地下工程的排水、打桩、压实等工作,这些工作是更好地进行模块化施工的前提。

2、 托运转移交由现场进行组装

其次在基础工程完工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进行建筑整体结构组装。进行这一步施工同样要对施工图纸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因为模块化建筑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结构性,虽说施工知识进行相应的组装,但是,在组装过程中一定要能看懂图纸中设计人员需要表达的具体内涵和设计理念。对于组装过程中的节点部位细节一定要仔细研究,运用重点论注重建设的细节施工。因为模块化分区域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组装时还要注意整体的建设。

3、 进行给排水等安装工程建设

给排水安装时建筑物整体功能性不可缺少的阶段,因此在建筑物整体框架建设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给排水安装。安装过程中同样要进行模块化划分,像厨房、卫生间等具有独立体系的模块应提前在工厂整体加工好,运输到施工场地只需吊装安插便可。

4、 进行建筑的整体装修

在完成了基本建设和安装的基础上进行装修工程进场装修,这是模块化施工的第四个步骤,装饰装修工程同样需要采用整体和部分的研究观点进行施工。

5、 进行工程的整体验收

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工程的整体验收,在验收过程中需要把握建筑节点、细节,同时也要注重整体结构的检验。

结束语

虽然模块化建筑能通过建筑自身的调节起到入住更加舒适更加环保的效果,但如今模块化建筑仍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难题。模块化建筑设计通常在自然界动物建造自己的巢穴中比较多见,但是真正弄清楚其中的道理所在却是科学家仍需面临的问题。但是,目前通过模块建筑和模块化施工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仍是建筑行业值得学习的前沿科技。

参考文献:

[1]俞宝达,俞宝明.从模块化建筑到模块化施工[J].浙江建筑,2013,30(5):56-59.

[2]李海洋.J公司模块化建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第3篇

关键词:参数化组合方式 体量拆分指标计算像素化排列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体量的模块化拆分

模块化思维可以理解为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成为更好的可管理的简单模块的方式。它可以通过在不同组件设定不同的功能,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小的独立、互相作用的组件,来处理复杂、大型的问题。模块化思维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模块化的拆分,模块化拆分就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上而下逐层把整体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被拆分的每个模块都具有一个特定的子功能,各自服务于整体。在模块化住宅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参数化设计工具对大量复杂的单元模块进行组合、分解和更换,更需要将设计过程明朗化、简单化,因此在住宅设计中引入这种模块化拆分的思维方式,无疑对量化设计指标、简化设计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由卢晓亮和王韶宁设计的SOHO办公兼老人居住建筑方案就采用了模块化拆分的思维方式。设计的任务是在基地部分改建并新建一座SOHO商住楼,通过调研发现原有基地是一片以老年人居住为主的老居住区,原有的建筑有其特有的风格。因此,希望能引入新的建筑功能和使用人群的同时,保留一部分原有的建筑和使用人群,使得当地的历史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和体现。根据老年人和年轻人对空间使用要求的特点,用Rhino Scripting参照云形成的逻辑来生成许多混合的可能性,并根据形态的要求从中进行选择,最后落实成为最终建筑。具体的设计方法为,将基地原有的老年住宅建筑通过模块化的拆分,形成网格系统,便于与新系统相融合;同时将计划新建的年轻人SOHO住宅体量也通过模块化拆分打散;然后将老年住宅与青年SOHO各自的模块进行融合、重组与变异来最终形成模块化的建筑形态。

2设计指标的最优化计算

由MVRDV和ADEPT共同设计的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独立的塔式高楼--“天空村”,该摩天大楼高116米,可以看做是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模块化住宅村庄。设计的基本结构是一个灵活的框架,每一个“模块单元”(或称为“点”)尺寸为7.8m*7.8m*4m(平面尺寸同样符合停车位的模数尺寸),面积为60平方米,这些“模块单元”围绕着中间的核心筒布置,并且可以轻松地容纳大量的各种不同的住户,例如年轻人希望居住在离家较近的公寓或具有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办公室功能垂直SOHO单元,相邻的单元也可以连接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空间,以容纳更大的公寓,酒店房间或办公室。大楼的底部是公共空间,包括零售、餐馆和办公室等。这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住宅结构。

大楼的体量生成设计采用参数化的生成方式,将组成体量的各个模块视为微小的“点”,并将各个“点”的基本信息(如每个单元所需日照量及遮挡状况等)、整体的设计指标(所需单元数量、结构承载极限、屋顶绿化率等)和对建筑形态的生成逻辑与最初愿景输入程序,由电脑自动计算最优方案。生成结果为各个单元通过一定规律的堆叠,形成各种个性化的错落有致的露台、阳台空间,而且不能互相遮挡阳光与视线,整体上大楼中部向北凸起,这样使南向形成了“梯田”状的开放空间,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接受日照与景观,“梯田”上可以布置各式各样的“空中花园”。

3单元组合的像素化排列

单元体组合是以单元体为基本元素,是一种重复式的秩序组织空间和形体的一种方法。组合的最终目的是由单元体,拟制一个系统,构成一个有机体,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生活秩序,从而实现一个观念、事件、经济、文化一体的综合环境。这种空间和形体的构成方法是实现具有特色的建筑单体、建筑群乃至城市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当今借助计算机手段对模块单元体进行像素化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更加具有肌理化的建筑体量,则让模块化单元摆脱了部分对整体性的制约关系,使模块具有了一种表皮的性质,从而使模块化的类型和特点更加多样化。

“跳城”计划是北京CU office(超城建筑)的主持建筑师车飞带领其团队所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国未来城市的可持续性的研究项目。跳城研究针对当代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化发展,以快速城市化扩张的北京为模型城市,发展出一种当代城市的社会空间性的结构化概念,运用这种方法理解与解码当代的城市发展。跳城是一种建立在现有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之上的实验模型,它是一种由高层永久性结构与平层自建独宅相结合的全新城市开发模式。每一个独立的结构内都是由各种具有功能不确定性的居住单元所组成,大量的居住单元通过一定的序列组合形成具有肌理化的建筑外表皮,从而减弱了模块单元对建筑整体的影响,成为一种像素化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4篇

隧道工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零散,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特点,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和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传统施工方法模块、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管理与维护模块等。此外,还提出按照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来划分课程模块,进一步丰富了隧道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

关键词:

隧道工程;模块化教学;学习迁移理论;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交通、市政建设领域对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解决能力实际问题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之一[1-2]。笔者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且较为零散,采用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模块化教学”[3]方法,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是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再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模块并进行教学[4-6],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一、隧道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内容覆盖面广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彭立敏、刘小兵主编的《隧道工程》[7],同时参考了丁文其[8]、覃仁辉[9]、朱永全[10]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绪论、隧道勘测设计、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隧道施工方法、隧道施工工艺及技术、高速铁路隧道、隧道常见病害及处治方法、隧道施工组织与管理、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可见,隧道工程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含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过程的各个方面,既有基本概念和理论,又有施工工艺和方法;既包含技术层面问题,又包含管理层面问题。

(二)主要内容之间独立性强

隧道工程课程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其主要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隧道勘测设计、围岩分级、围岩压力等,主要涉及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岩体力学等知识;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主要涉及建筑结构等知识;隧道施工,主要涉及工程爆破、工程机械等知识;隧道支护,主要涉及岩土工程、建筑材料等知识。

(三)与先行课程关系密切

隧道工程课程一般在第七或第八个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应修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方向课,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先行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四)教学困境

综上,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深刻等问题,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将这些零散的内容按照某种属性或规律进行适当归纳、分类,使之成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模块化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归为基本概念、地质及力学问题、施工方法、新技术新方法、运营管理与维护等5个模块,具体分述如下:

(一)基本概念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建筑等。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的一种,有别于一般建筑工程,该模块主要介绍隧道工程中的名词、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

(二)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工程勘测设计、围岩分类、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计算等。隧道修建在岩土体中,其支护结构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工程特性,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核心问题是围岩力学特性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即围岩的地质力学问题。

(三)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钻爆法施工、掘进机法施工、隧道辅助施工作业、新奥法等。根据隧道工程所在岩土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岩质隧道和土质隧道。岩质隧道多采用钻爆法或掘进机法施工,土质隧道多采用盾构法(掘进机法的一种)。新奥法不是具体的施工方法,但目前几乎所有隧道的施工都采用新奥法的基本理念和原理。

(四)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城市地铁隧道工程、海底隧道工程等。近年来出现了上述特殊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的隧道工程,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方法也日趋成熟,其占有重要地位。

(五)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施工组织管理、运营阶段的养护与维修等。隧道工程是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业空间有限,作业环境危险性高,且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大。在正常运营阶段,车辆冲击、废气排放、地下水、围岩等因素对衬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隧道交通事故、火灾等更是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均需要通过实施管理来解决。上述方法是将隧道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来进行探讨,包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和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一样,也可以将隧道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一种,相应的课程主要内容围绕隧道工程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等。按照该思路,可以将隧道工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隧道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隧道工程规划选址与设计、隧道工程施工、隧道运营管理4个模块,这4个模块则直观反映了隧道工程项目建设的大体流程。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及效果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省级品牌专业。该学科现设有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以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隧道工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2014年开始,将上述模块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中英班)、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隧道工程课程。首先,从内容属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模块划分,在讲授每一个模块之前,提醒学生复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讲授的内容涉及哪些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每一个模块内容讲授完毕时,归纳总结该模块的主要内容,详细分析将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模块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同一模块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在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完毕时,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最后,采用上述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模块,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教学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模块化教学探索和实践,该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普遍提升。学生反映,在学习隧道工程课程过程中,较全面地回顾了先行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结语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按照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分为基本概念模块以及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传统施工方法模块、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管理与维护模块等。此外,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规划选址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4个模块。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实施该模块化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模块化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划分模块分别讲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划分模块的依据以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去分析课程的内容构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布置课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实现师生之间互动。

作者:王章琼 黄民水 余浩延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73-77.

[2]路江.浅析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2):74-77.

[3]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24(3):70-72.

[4]赵超.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探索[J].教育评论,2014,30(12):125-127.

[5]李向农,万莹.留学生预科汉语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6):176-181.

[6]王淑青,雷桂斌,熊正烨,等.基于模块化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100-104.

[7]彭立敏,刘小兵.隧道工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8]丁文其,杨林德.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一、 背景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整体教育质量水平不容乐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向分类化、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目标

截止至2013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358所,独立学院292所,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6%,在校学生人数达50%以上。以独立学院以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转型发展战略的试点,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建立应用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以我校为例,在2014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整体转型发展“六年行动计划”》 会议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总体思路,契合2014年我校获得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的契机,制定转型发展规划、调整和优化红钻也结构等,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与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二)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构件是实现独立学院成功转型的关键,我校的做法是密切围绕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出发,以建构我校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体系为指导思想,把握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耐用”的原则,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我校的应用技术型教学体系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建构是根本性的、革命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持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改革,其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增加实习实训课时比重,实践环节比例应占总学分50%以上,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以上。二是教学内容模块化,形成以能力(实践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三是推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促使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实际案例教学达到100%。四是评价体系多样化,依据课程类型与特点改革考试方法,促进学习评价由“分数高低”向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强弱”的转变。

二、 建构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

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的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作为依据,改变以类型教学为主的专业教育思路,应突出强化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我校转型发展思路的不断拓展,我校建筑学专业形成了“系+学科+模块化”的三级教学体系,以及“工作室教学”的“项目化”应用教学实践体系,两个体系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实施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负责制、工作室设计题目师生双向选择等教学组织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一)以“项目化”建筑设计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传统的设计课程都是采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选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进行教学,但我们的学生实际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将大学期间的知识转化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长时间的磨合期。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尽量将实际工程引入设计核心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参观场地、在建项目、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使学生不再觉得设计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可以直接感触得到设计的每一个深入都是有依据的,这就给学生实现了一个在课堂上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良好平台,缩短了毕业后工作的适应期。

结合我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利条件,建筑学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艺术设计等相关学科进行教学交叉,通过“模块化”课程建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筑艺术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技术型”的理论与应用知识体系的教学体系建构。如图2为建筑学专业各个模块及相关课程的体系建构。其中以建筑设计核心课程为重点和主线,衔接相关模块课程。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设计基础A1-A2,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A1-A5以及课程设计等,主要的教学流程为“项目化”教学方式,如图1。建筑艺术课程模块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艺术表达的能力,包括素描、色彩、构成设计、建筑表现技法、建筑史等,主要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实践动手为主,使学生能够达到空间感知和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技术课程模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测量学等,主要培养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一定工程技术问题与表达的能力。软件应用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贴合区域经济的需要,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执行能力。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素描实习、色彩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建筑艺术课程模块、建筑技术课程模块、软件应用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的建构是为了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模块而进行设计的,通过各模块与建筑设计课程模块的联系和融合,逐步让学生掌握空间感知和表达能力、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教学体系的建构能够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探索“项目化”教学方法

主要形成以“工作室教学”为主,“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与之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对实际项目以及建筑实例进行功能、形态、技术等各方面的讲解和不断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的能力,进而达到能够分析和解决建筑设计过程中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工作室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同时联合多专业教师(建筑、园林景观、结构、构造等)参与指导建筑设计课程,加强“应用技术型”相关知识的应用训练,并从政府、开发商、使用者、设计师等多角度来评价设计成果。

(三)评价体系更新

传统的建筑设计成果评价都是通过评图进行,缺乏透明度和公正性,学生往往不清楚成绩的取得依据,成果中存在的问题等,因此难以在后面的学习中改正并提高。因此,在“工作室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采取了更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展评结合评价方式,即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全部公开进行展示,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对教师的评价起到了监督作用。讲评结合评价方式,即进行课堂挂图讲评,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构思及特色,同学相互提问,教师或学生现场点评,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联合评价方式,即通过联合相关专业老师(建筑、结构、园林景观、构造等)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了偏袒现象,体现了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三、 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在建筑学专业“应用技术型”特色化教学体系中,首先理论承担着专业知识系统化与科学化的积累,应用与实践又肩负着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传承,如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贴合我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整个教学体系建构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主体意识和思维的改变。新的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离不开主体,即使用者。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于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直接决定着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实践成功。因此教学双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参与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改革的保障。第二,时间。建构特色化的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改革和更新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因此,这种教学体系的建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集中性和临时性的特点,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正、适应和完善。第三,场所。学生的应用实践环境是理论与实践链接的支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场所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四、 结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在转型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筑学专业也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教学效果能够夯实专业基础、专业应用能力较强的创新人才。建筑学专业有良好的应用背景,此次教学改革能够立足应用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技术型以及创新人才。但从整体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来看,这样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时代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改革还需不断反思和总结,最终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07)下

[2] 陈晓虎.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兼谈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 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

[4] 刘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4(06)

[5] 张君诚,许明春,曾玲.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6] 朱银友.特色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7] 冯雪萍.基于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4(06)

第6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 模块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6-02

1 引言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整个模型逐级模块化、深化、细化,重视整体环境观的教育,树立整体的建筑观、景观设计观和室内设计观,运用生态审美意识去培养“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适合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实行分段式教学机制具有科学依据: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接轨学院、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控制能力;强调跨学科、多技能的素质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让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活跃的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现代信息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摸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本科教学对教学模型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根据自己多年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在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从科研项目开题以来对国内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年的采访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直接和间接经验,试图以系统工程学、模块化理论、整体论、还原论为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化手段一一建立一个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作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整个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理论分离出7个大模块,再按照这7个大模块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来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教学的信息系统,这些子模块可根据当前信息时代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更新内容、升级换代。再按照子模块中更小的模块的逻辑性归纳成新的层次,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每学年的课程表。

关于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为了便于宏观上的教学管理,把整个教学系统分离成几个大的教学模块,即教学模块的分离,例如,本文将整个教学系统分为“室内、建筑、景观、规划、史论、设计基础、实习”7个大模块,通过将模块不断地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使模块本身的内涵以及模块内部子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教学模型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控制体系内容也要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调整做出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说,伴随着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新的“外壳”,专业教学模型呈现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型体系。专业教学模型与教学控制体系都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型和控制体系。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四个核心内容

3.1 五年制教学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五年制的教学模型为宜。环境设计专业范围较广,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运用到的信息和科技技术也相对多,如:设计基础、建筑基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历史及理论、电脑软件学习及使用、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尤其是专业实践一项耗费时间较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都不够、以至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连接不上。

3.2 四段式教学模型

设置四段式教学模型,是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教学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3.2.1 有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块(1学年)

现在许多学校的设计基础部教学,是将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不分专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但是在有些院校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教学,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后,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共性并展开个性教学,强调设计基础教学的专业适应性、方向性,并非每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都一样,而是有相同部分有不同部分,而不同部分的课程及内容正是针对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而设。

3.2.2 网络资源拓展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2学年,含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据本人访谈专业人士统计的结果发现,无论是装饰设计公司的业务领导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在谈到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关系时,无不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在工作中的被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环艺系开设的工科内容和开在建筑系的工科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这里的内容重点更多的是强调该科内容和室内设计的关系,这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

3.2.3 计算机设计软件使用下的模糊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1学年,含工程实践)

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设计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理论锻炼设计思维能力,通过专业造型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工作室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历史及现状,了解专业最新成就的发展趋势。

3.2.4 信息技术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教学模块,并以所选方向作为毕业设计(1学年,含实习)

最后一年的分专业教学,是让学生在前面一年设计基础、两年建筑设计基础和一年“景观、室内模糊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同时也在毕业之际做出一个有深度的设计项目。环境艺术设计只能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开出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而建筑设计由专门的建筑系来完成正规的专业教学。无论是美院建筑系还是工科建筑系,一般还要5年,环艺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子,更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四段式5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二三年级开始打好专业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到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者,以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育人建设重点;从五年级到毕业则选择一门作为突破,再提高,并对本科阶段的学习作一总结。

3.3 增加有关工学课程

这一块内容具体落实在四段式教学的第二段里面,“两年制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增加有关工学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工程设计及施工实践的需要。工学课程的缺失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软肋。基于文科类艺术院校的学生的理工基础,可以将有关工学课程的内容在难度上区别于工科类建筑学院,但是一定要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专业,这在业内和实践中已成共识,在这里所说的技术,除了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还有就是相关的工学内容。

3.4 文理兼收模式

文理科兼收的优势就在于使该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该专业的高端和中段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保持优势。现在的专业设置状态是: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均为文科类生源;国内的一些工学院及林学院的一些相关专业是理工科生源。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在个人优势上不断扩展,但是在专业“短板”方面却没有得到长足的长进和补充。文理兼收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文、工科学生在专业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甚至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诸方面都有互补优势。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块化模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和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信息技术这一个辅助手段多加考虑。希望我的探索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帮助,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参考文献:

[1]徐晓星.高职院校教师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

[2]张正.“包豪斯”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CDIO;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刘超(1985-),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助教;杨蕾(1986-),女,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商学院,助教。(江苏 泰州 2253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69-02

CDIO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构思”是指明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要求。“设计”指指定开发的产品系统所需的各种计划、图纸和算法;“实现”指把设计转变为产品的过程,包括硬件制造、软件编程、测试、检查和验证;“运行”指对产品系统的维护、优化和淘汰等。CDIO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将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也通过工程实践的问题强化理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效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极具工程背景的专业,最应该以CDIO为基本思想进行教学实践。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教育目标,2010年被吸纳为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成为江苏省独立学院中唯一一所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成员校,教学效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处于前列。

一、以CDIO为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特点

1.以求职为导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适应将来求职之需的能力和素质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性。CDIO理念说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工程教育应当是动态的,随着新科技成果地不断出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市场调研,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地制订和调整绝不仅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高校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把雇主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重要依据。同时,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学术界、政府以及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以CDIO为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应从教学大纲、教材、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形成一切围绕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

2.以大工程为主的宏观教学手段

宽口径人才一直是各大高校所追求的目标。CDIO模式从一个宽广的视野来解读工程,在这个视野中工程不再局限于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市场规律、管理模式、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心理、审美等紧密结合起来。CDIO模式根据这样一个大工程的理念来建构课程体系,CDIO模式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下从事产品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更是以人类福祉为宗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缔造者。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教育学生对整个系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不能将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简单的一点、一门学科,而是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做工作在整个工程中的意义和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宽口径人才的目标。以一种系统宏观的视角来培养工程人才,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还是培养目标,都应该在这个教育理念下制订。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可以将一个大项目拆成几个小的课题,让学生组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组,分摊项目中的一个部分。比如说:将一个建筑电气化的项目分成三个部分:建筑供配电、电梯控制、监控系统。这三部分看似相互独立,实际紧密相连。建筑供配电要给电梯控制;监控系统提供电源,保证其稳定运行;电梯控制需要监控系统的辅助,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性,监控系统服务于建筑供配电,实时监控各部分的稳定运行。通过三部分的设计,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项目的设计中,将大工程的理念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中的大局观使其更加真实地了解工程实践的各个细节分工。

本校将“工程导论”作为大一的必修课,请多年从事实践工程的教授作为主讲教师,以其丰富的工程经验让学生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中全部以大工程为案例,让学生主动思考工程的每一个部分。使学生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职责,并且进行简单的问题解决和设计实践,养成初步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不通过笔试的方式给学生评定分数,而是让学生通过PPT展示自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以企业项目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1.以企业项目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特点

所谓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地重新组合。

以企业项目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就是将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学校的课程设置根据企业项目需求做一系列地调整,形成职业化的教学模块,这些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以企业项目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化教育,是服务于企业项目的,将学生课程的理论学习与企业项目直接挂钩,从专业课程的层面就开始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项目中所处的位置,既符合以求职为导向的教育方法,又符合CDIO大工程的理念。

2.以企业项目需求为核心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分析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目录下有五个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与电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压电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结合独立院校的自身特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可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电气控制模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有很多知识的交叉,而且又兼顾了电气、电机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控制领域有很广的就业前景。电气控制模块不仅直接与工业控制方面挂钩,甚至涉及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等方面,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重点,也是“现场工程师”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模块。

其核心课程包括:“电器控制技术”、“PLC原理与应用”、“变频器原理与应用”等。本校单独开设了电气控制实验室,以西门子S7-200系列PLC为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调试。完成了“五层电梯PLC控制”、“邮件分检系统PLC控制”等课程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开设了组态软件课程,将下位机与上位机连接起来,更加贴近真实项目,使枯燥的编程变得更加生动,也对学生毕业设计地完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毕业设计中不仅完成了工业控制PLC下位机的编程和调试,还要将下位机控制的情况通过组态软件真实地反应,毕业设计论文与工程实践更加紧密贴合,具有较高的水平。

(2)电子电路设计模块。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特点,电子产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单片机以及电路方面的知识是学生就业择业的一大重点。各种电子产品的生产与开发,都离不开软件或者硬件工程师。

其核心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作为上述课程的补充,本校还开设了“嵌入式系统开发”等现阶段应用广泛的专业课,以及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完全开放的实验室,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开发板、调试电源器件。在这个实验室锻炼过的学生进步很快,就业选择优势明显。

(3)电力系统设计运行模块。能源问题一直是工业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就业方向就是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发电厂、供电公司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来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设计施工人员进行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该模块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其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上述课程要以“轻理论,重实践”为指导思想,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手段,让学生从整个电力系统“大网”运行为入手点,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

三、结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极具借鉴意义的教育改革理念。本校作为江苏省独立学院唯一一所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成员校,在“现场工程师”的培养道路上不断摸索,积极总结,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总结了以CDIO为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提出一种以企业项目需求为目标的分模块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这将对以CDIO工程教育为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第8篇

关键词:标准化 暖通方案 优化

一、前言

进几年空调技术发展很快,同时,油库项目的空调设计在暖通专业中所占的比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秉承“高效快捷、安全环保、节能节地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何合理利用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出“一好、三高、两少”的国际水准的油库工程设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油库项目常用采暖空调冷、热源形式

目前油库项目应用最多的采暖空调冷、热源形式为燃煤(燃油)锅炉热水采暖+分体空调器夏季制冷的设计方案。

燃煤、燃油锅炉房的建设需要单独的建筑单体。燃煤锅炉房除锅炉房占地外,还要考虑煤及煤渣的存放场地,这与“土地占用少、用工少”“节能、环保的原则相矛盾。

以往油库多采用分体空调器进行夏季空调,而分体空调器的室外机分散,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因此,探讨适合油库项目的采暖、空调形式是非常必要、非常迫切的。

三、其它采暖空调形式在油库项目上的探讨

我们油库项目大多采用燃煤锅炉加分体空调的形式进行采暖、空调。这样做存在一定的弊端,也与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不一致,现针对油库项目的其它采暖、空调方式介绍如下:

1.地源热泵空调

地源热泵系统可以集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于一体。地源热泵机房占地面积小,且可以灵活的设置在其他单体内,不需专门的建筑单体。室内采暖、空调可共用一套系统。地源热泵节省了建筑空间,机组紧凑,节省设备用房空间。

在夏热冬冷地区,地源热泵能省去锅炉投资,且不需专人管理;属环保型的“绿色空调”。

地源热泵系统室外地埋管换热器地下打孔比较复杂,但运行费用较低。

2.采用锅炉供热时,冷源形式的选择

2.1 模块化风冷冷水机组

模块化风冷冷水机组系统简单,室外机可以放于屋面或地面基础上,室内系统采用水系统。此系统价格相对多联空调低30%,且室内系统可以与其它热水采暖系统共用一套系统,节省建筑空间。

2.2商用分体空调

商用分体空调系统可以采用长配管设计,室外机可置于屋顶。室内机可以根据装修或使用情况选用天花板内置风管式或四面出风嵌入式。

此方式的缺点是室外机多,基础设置不方便,冷煤管线分散,安装不方便。

2.3变频多联空调

变频多联空调系统布置灵活,室外机可放于各单体地面或屋顶,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的高度差和布管长度完全能满足油库设计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机组设计、施工简便,不需专人管理。

2.4 各种空调冷源方案对比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在北方地区可以推广地源热泵作为冷、热源,即经济有环保。南方地区可以根据油库内各单体特点选择适当的空调形式。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我们原来的设计水平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客观需要,因此,学习和更新相关的知识变得日益紧迫。希望通过这次努力设计出“一好、三高、两少”的国际水准的产品。

第9篇

1、组团模块化设计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治疗手段的丰富,建筑的每个科室都有自己的特点,将医院采用化整为零的功能划分方式,建立组团模块化设计体系,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步行范围。在一期建设的门诊住房综合大楼中,将门诊大厅、急诊、挂号收费、药剂科和出入院管理中心设置在首层,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将中心(消毒)供应设置在负一层,满足其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有一相对独立区域的要求;二三层设置为门诊部分,分别设置门诊检验、内科、外科和妇科,模块化设计;四层为洁净手术部,五层为ICU部,六层产科,以上为病房。二期建设医技楼和新住院大楼,三期新建行政楼。

2、流线设计寻找最简单合理的流线来解决问题,提高就医效率,保证医院安全性。从大的总体规划到各部分功能科室的具体布局,都应遵循了洁污分流、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患患分流等4大分流的原则。生物洁净技术的广泛使用,通道和洁污分区随之产生,因此洁污分流在医院建筑的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在一期门诊病房综合大楼中,负一层的中心(消毒)供应,达到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路线不逆行,不交叉的条件,通过与东面洁梯和西面污梯的连接,保证整栋建筑的洁污分流和循环;在整体医院规划中,洁物从南面入口经东面道路输送到各功能单元,污物从西面道路回收运送至西北污物出口进而运出医院,保证洁污的有效分离。车流从南侧主干道由东西入口可分别进入,在基地中形成环线;人流从南侧广场进入,在门诊大厅通过连廊、医疗街等延伸到北侧,保证人车分离。在项目中设立单独的医护人员入口和后勤入口,医护人员和患者分离的双通道式设计,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患者的诊疗环境,有效的通过流线设计保证空气质量,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大厅设计当今看病预约率相对国外还很低,大厅是医院大量人流集散场所,在内部的设计上,需着重考虑导向性设计,使最快的速度疏散人群。该项目中,对大厅的功能做了一些剥离,在大厅中部设计了导医、挂号、收费等,通过自动扶梯导向二、三层门诊单元,以及四层大厅,并由此通向医技楼和住院大楼,通过架空等尺度变化作出相应的引导;在大厅东部衍生出一个次中心,设计了药剂科和出入院管理中心,引导住院人流经核心筒进入住院层;在大厅西部设置急诊区,保证单独急诊入口的同时,和上部楼层联系便捷,此外通过墙壁绿色的标示性,区分不同空间。

二、人性化设计如何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效体现

对病人的关怀,同时照顾到医护人员,是设计着重思考的方面。该项目位于一座已然开始破损的医院内,设计的初衷是希望营造一个人性化、温暖,让病人觉得宾至如归的医院氛围。保证更多的空置绿地,以期营造更多的绿色氛围,针对患者、医护人员、探视、后勤等不同的群体,给予全方位的考虑和关怀。在现状医院主楼的区域最终形成开敞的广场和绿化空间,整合门诊病房综合大楼和未来建设的新病房大楼之间的零散外部空间;作为整个医院的中心绿核,在院区中部设置大面积主题景观绿化,形成整个院区的景观“绿肺”,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优良的休闲活动场所。设计中借用公共建筑中常用的共享空间,面向这一景观空间结合医疗街设置了一个3层高的共享空间,将外部景观引入建筑内部,激发患者追求生命的欲望和战胜病痛的意志。此外,在每个建筑单体以及单体之间设置绿化,形成尺度适宜的小环境,与中心绿核及广场绿化形成层次丰富、体系完整的景观绿化系统;在医院的各主体建筑之间形成供患者修养的小型园林空间。该项目中所有的病房均朝南设计,在保证日照的同时,充分利用室外的景观资源,强调心理作用对于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重症监护室的设计中,设计家属等待的休息空间和探视廊;在手术室的设计中充分为探视家属营造温馨空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人性关怀;分散式挂号区使护士更易于接近患者、供应和设备区;鱼缸、水景、艺术墙等给病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了病人的满意度,提供更好的人性化服务。

三、造型设计

医院是典型的功能性建筑,因此决定了医院建筑不通过建筑造型的丰富性和特色来取胜,更注重的是理性层面。本方案造型朴实、淡雅、平和,使病人感到亲切自然、舒适温暖,从而产生对医院的信赖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立面设计简洁、庄重、大方、得体,设计采用水平曲线,使整体建筑形态飘逸轻盈,突出了医院建筑整洁、亲切、温馨的形象特征。

四、思考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