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9:51
导语:在节约水电小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们学校正好组织观看电影《一样的人》,讲的就是残疾人的故事。在看电影时,有些让人落泪的画面,在学生眼里成了非常滑稽的搞笑,我的心里留下极深的印象。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一节课上,演盲人的小朋友连简单的从讲台走到自己的座位都足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了。而其他的学生也真实的感受到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过后几天,有学生向我打小报告:“老师,××小朋友昨天跟我一起上街,看到一个‘跷脚’,他笑话他呢!”那个被打报告的小朋友马上反驳:“老师,我马上就不笑了的,我觉得他有点可怜!”孩子的话是幼稚的,也是真实的,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及其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走进社会,让学生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学习的。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1号同学负责采访提问;2号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3号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4号同学负责拟订意见;5号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成立调查组,到自己所在地区去调查残疾人的生活情况,并进行组内分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团结合作, 了解到本镇残疾人生活的基本情况,有什么困难等,通过调查,尽力为残疾人做点什么。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04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增强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懂得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引自大纲)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让学生学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