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9:54
导语:在音乐基础知识教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0-01
一、前言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有效结合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体现,视听练耳不仅包括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是配合音乐理论学习的专业训练教程。音乐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掌握音节、音程、节奏调式调性、和弦等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熟练的读谱和记谱能力。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是新教学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之一,其优势是不仅能够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理性思维、对乐谱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是现代音乐高校改革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优越性
音乐理论和视听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熟悉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而视听练耳教学正好与音乐理论作用互补,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视听练耳学习感性的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将两者整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的同时,运用和联系音乐知识熟练视唱练耳,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下面从几点说明: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教学结合是学生培养音乐思维的需要。从音乐的感知角度讲,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视唱练耳则是培养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掌握音乐。两个教学形式的结合从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方面来看是将音乐学习的理性与感性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音乐理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和思维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理解。而视唱练耳则可以看作是一门音乐应用教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音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整体素质。因此,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三、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可实施性
(一)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不仅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学的可实施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方面,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结合使得教师不再仅仅担心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内在联系性,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起来,且教学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达到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角度讲,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一种学与练的有效结合,受教育者不再枯燥地学习不相关联的音乐理论或者视唱练耳单一内容,获得了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机会。对于大多数高校音乐学习者来说,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或者进行过音乐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听音能力,如果仅仅单独的教授理论基础课程或者实践应用课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兴趣不高的情绪甚至有抵触心理。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改革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提供方便。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兼顾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另外,其优秀的听觉和视觉外放能力也提高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水平。
四、总结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想真正发挥两者结合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结合教学的优越性和可实施性,而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觉与听觉同时学习和联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积累经验、分析不足,将音乐理论学习与应用学习有效整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基础理论考察――以柯达伊, 奥尔夫,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8):031-032.
[2]李志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高师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课程纲要》指导下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J].音乐创作,2010,12(06):142-143.
[3]沈洽,陈其射,王先洲等.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基于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视角的思考[J].Music Research, 2012,06 (13):068-069.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音乐理论基础知识 必要性
让高校学生接受音乐素质教育是很有益的,这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课程,而是丰富一个人的艺术修养的课程,音乐是最贴近最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歌曲,一直伴随着他们长大。虽然事实上他们对这个伙伴却又并不真正了解,但只要稍加指引,他们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就能够理解一定层次的音乐知识,能够体会、理解一定范畴的音乐作品,并且有可能被这些作品所打动,从而使音乐在他们的身上产生良好的作用。
一、许多大学生误认为音乐就是唱歌,而事实上,唱歌只是音乐的一个内容,音乐并不只是唱歌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环境使他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音乐就是唱歌。除非家长、社会为他们创造条件,特意让他们接触音乐的其他内容,否则他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观点。而家长、社会能够让他们接触些什么呢?去交响音乐会听现场演奏吗?去看芭蕾舞剧吗?(而目前社会上这样的机会却又是极少的,即使有也是极少数人拥有的),或者在家中经常播放各种体裁的音乐CD. DVD吗?而很多家长自己都对这些音乐知之甚少,或者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音乐,更不用说为孩子播放这些音乐,引导他们欣赏了,如果家庭或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音乐环境,他们就有可能对音乐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否则他们都只能对音乐产生偏见,一方面无法真正了解音乐的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从音乐对人的素质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说,流行歌曲也不可能代替音乐的其他形式。
二、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是上好音乐素质教育的各种课程的基本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音乐 理论 意义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宗旨。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关键素质和辅助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能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
一、音乐不仅仅代表唱歌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音乐已经渗透到保护大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劳动教育、珍惜友谊教育、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了解民族风情教育等。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二、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好,学好音乐课的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
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 基础和声 和声学 教学理念 教学实践
“音乐像国际象棋,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决定最后胜负的却永远是国王(和声)。”弗洛列斯坦将和声与音乐的关系作了如此精辟的解释,提示我们应当更好地理解多声部作品,注意运用和声的音乐语言抒发音乐情感、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美。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基础和声》的教学过程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课程教学理念,能够赋予该课程各教学环节更为清晰、明确和富有内在关联的指引构造作用,但这仅仅只能解决老师如何教学的问题,教得好坏与否,还得看教师的教学组织与教学程序设计得合理与否。笔者以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基础和声》的课程教学至少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博采众家之长,丰富教学内容
《基础和声》课程,已经出版有诸多著作与教材,这些著作与教材的内容可以经过任课教师的自主选择与整理,有所取舍地有机地组合成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目前,这门课程的相关教材及其主要撰写特点有:朱爱国著写的《和声简明教程》,可作为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学专业的《基础和声》共同课的教材。它提纲挈领地传授和声知识,各章节讲述的内容主要是普遍的、共性的和声理论与技法,特殊的、偶然的和声手法与现象,没有编入该教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当中去;戴定澄著写的《键盘和声与即兴弹奏实用教程》,从实用、易懂、上手快的角度将和声的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相结合,使和声理论能指导于键盘实践,服务于键盘演奏实践;尤家铮、蒋维民著写的《和声听觉训练》,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出发,研究与探讨和声听觉训练方法,阐明和声训练进度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强调音乐听力的训练必须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感密切结合;刘春荣编著的《和声分析》,引用了许多名家名作的完整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和声分析的新方法,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构思具有启发性。笔者建议《基础和声》的教学内容可不限于某一种教材的教学内容,而应在博览群书、汇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努力加强音乐学(教师教育)《基础和声》课程的教材建设。我们可采用多本教材合一的形式来扩充《基础和声》的教材内容,同时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民族和声和流行和声技法,每个章节后面应附加有键盘和声编配作业,同时亦可开展学生课余广泛听辨音乐名作的音乐活动,从而扩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强键盘实践,淡化书面练习
作为非专业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即兴弹奏能力?我们应向学生们反复强调与说明,学生们应当首先熟练地掌握和声理论知识,继之积极地运用到键盘练习当中,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和声思维与键盘技术相贯通了,即兴伴奏能力才可谓得以形成。在《基础和声》课程的“键盘和声”实践练习领域,建议教师们可以使用以下两种训练方式:
(1)视奏习题。
每节《基础和声》课后,学生们都会做一些四部和声写作的纸面作业。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四部和声写作习题在钢琴上实际弹奏出来,听辨谱上的音符演绎为流动的多声音响,增强学生对和声语汇音效的了解。这种练习方式可以与四声部写作进度同步,方法简易,效果良好。
(2)琴上做题。
所谓“琴上做题”,即老师写出一个乐句或乐段和声序进的和弦标记,并指出和弦的旋律位置、排列法、连接法及节拍等条件。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直接在钢琴上用指定的调式调性把四部和声弹奏出来。这种训练方法比“视奏习题”难度增大许多,是现在《基础和声》教学当中最值得普及的训练方法之一。学生“琴上做题”的时候,要求学生用眼读和弦标记、用手弹奏、用耳听音、用脑思考,四者同时并进。甚至,有时候可以只弹奏三个声部,口唱第四个声部等等。通过此类训练,可使学生从根本上克服“纸上谈兵”的弊病。
(3)编配织体。
和声学与钢琴即兴伴奏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在钢琴伴奏织体上。在《基础和声》课程教学中,运用各种节奏、织体将四部和声组合成钢琴伴奏,为单一的四部和声注入音乐活力,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和声的音乐魅力,是《基础和声》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对键盘和声陈述方式音型变化的练习,通过键盘伴奏织体写作与其相应的键盘技术的锻炼,才能将《基础和声》写作与作为织体的钢琴伴奏有机而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应用和声的实际操作能力。
2.让多媒体技术服务于和声教学
(1)音画同步。
传统和声教学虽然有时也强调加强和声听觉训练,但老师在琴上的示范稍纵即逝,学生又由于键盘能力较差,课余可能较少地弹奏自己的和声作业,学习效率欠佳。现在我们如使用电脑进行“音画同步”的教学,学生除当堂感受音乐和声之外,还可以将老师的和声演奏范例拷贝回去慢慢琢磨,甚至可以任意改变视频范例的播放速度,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和声感知能力。
(2)谱例规整。
利用MIDI教学软件得到的谱例,不仅在《基础和声》课堂上做到谱例与音响“音画同步”,而且展示的谱面规整清晰,听看可谓赏心悦目。且在和声课的实际教学当中,相同的和弦序进可有多种不同的声部进行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可将各种不同的和弦排列方式及不同的声部进行演示,同时体现在谱面上。教师讲解同时也可使用软件进行和声习题的示范写作,还可以将所修改的范例与未修改的习题调出进行视觉和听觉上的比较。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一)沿用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弊端
其中钢琴普修课为二人一节课,主修课则是一人一节课,同时普修声乐、管弦乐两年,使学生到达“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固然对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起到良好的作用,但这种课程设置周期较长,课程频率低,教学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招考的报考条件不利于独立学院毕业生,使其在就业上面临很大的制约,难以与高师毕业生竞争,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照搬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的弊端
音乐学院是以培养高、深、尖的专业化音乐人才为目标的,其钢琴教学注重钢琴的演奏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钢琴课程设置上以“一对一”教学为主,同时开设多门与钢琴演奏相关课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音乐欣赏、钢琴教学法等。这种课程模式对培养我国钢琴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有限,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与音乐学院存在很大差距,相当部分的学生入学时钢琴程度都比较浅,即使个别学生毕业时能够演奏几首难度较高的独奏作品或是开独奏音乐会,其演奏能力与音乐学院学生相比还是相距甚远,难以胜任与钢琴演奏相关的工作,就业形势令人担忧。因此,独立学院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既不能生搬高师“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更不能效仿音乐学院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出发,按需所教,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钢琴教学模式。
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音乐系自2005年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200多名音乐专业毕业生,仅有20%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或是专业文艺团体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福建省教育厅对中小学教师招考条件的设置不利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与高师、音乐学院毕业生在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难以与之竞争,因此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与此同时,社会钢琴教学市场依旧火热,但合格、规范的钢琴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琴童队伍,对钢琴略知皮毛的毕业生都涌入到钢琴教学的大军之中,至诚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投身其中,在各个艺术培训机构、琴行任职,从事钢琴教学工作。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为至诚学院的钢琴教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一)制定务实的钢琴教学目标
至诚学院的钢琴教学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跟市场接轨,接地气,以社会钢琴基础教学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规范的钢琴基础教育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钢琴教学市场规范化进程,从而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一份贡献。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原有的钢琴演奏、钢琴伴奏、钢琴教学法等课程基础上,还应增设教育心理学,钢琴教材分析,钢琴教学实践,少儿钢琴教育,成人钢琴教育等相关选修课程,为培养合格、规范的社会钢琴教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多样的钢琴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高校钢琴教学是以传统的个别课和数码钢琴集体课两种教学形式为主。个别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辅导、示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钢琴教学形式。但对于没有钢琴基础或是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个别课无法涉及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进度慢,“重复”教学多,学生兴趣不大,同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数码钢琴集体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教学,能够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强调钢琴技能与乐理、视唱、和声、伴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但由于集体授课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辅导,在学生达到一定钢琴程度后,能力分化日趋明显,这种“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进步较快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只适用于钢琴初级教学。笔者以为,至诚学院钢琴教学可以在结合个别课和数码钢琴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的同时,根据教学时期、学生程度,分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授课形式。集体课:安排在第一学年。根据新生的钢琴程度、摸底评测结果分为入门班,提高班两种不同程度的班级,10-20人为一班,每个班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授课。小组课:安排在第二学期-第四学期。通过第一学期的钢琴学习,学生钢琴程度分化逐渐明显,将钢琴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4-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授课。这样,在解决同一程度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同时,又能避免重复性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个别课:安排在第三—第六学期。这时期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程度分化也更加突出,需要进行个别授课,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三种钢琴教学形式综合应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资源,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第二、第三学期末成绩进行重组,即原来上小组课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晋升”到个别课;原来上个别课的学生由于不够努力将编排到小组课,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选择实用的钢琴课程教材
以培养社会钢琴基础教育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在钢琴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李和平编著的《现代钢琴集体课教程》可以说是一套使用最广、实用性强的钢琴集体课教程。这套教材在训练钢琴弹奏技巧的同时,综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听觉、记忆、视谱、视奏、创造力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此外,薛庆编著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李美格主编的《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唐艺主编的《钢琴集体课教程》等教材都是优秀的钢琴集体课程教材,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训练、练习曲、乐曲、视奏与移调、歌曲配弹、合奏练习等,程度为从入门到车尔尼599中后部,适用于独立学院非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初学者使用。在钢琴小组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强调钢琴学习的综合性,可以选用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钢琴专业教材。如李和平主编的《钢琴》,韩林申主编的《钢琴基础教程》,黄瑂莹主编的《钢琴教程》,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基础课教研室编纂的《新编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钢琴教材都是由浅入深,分级教学,每个级别都包含相应程度的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大型乐曲、中小型乐曲、歌曲伴奏、四手联弹等内容,都是优秀的本科钢琴教材。但这些钢琴教材初、中级程度的,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较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的中小学中外乐曲作为补充内容。在钢琴个别课教学中,教材的选用更为广泛、自由,但不要盲目追求难度高的曲目,应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在适当提高曲目难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今后教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将钢琴教学法、钢琴弹奏理论、钢琴教材使用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掌握钢琴弹奏技能的同时学习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为学生之后的钢琴教学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 弹唱能力;教学模式;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91-02
目前,我国幼儿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加强对幼儿培养弹唱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有专业的知识能力,并且其专业性一定要强。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幼儿的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且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弹唱兴趣为主,教给他们自己喜欢的音乐,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能一味地强加不喜欢的音乐。
1 对于“弹”和“唱”相关的教学
1.1 “弹”是指教师的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要想把音乐弹好,可以从两个方面教学生的弹奏:其一是歌曲的伴奏,其二是乐曲范奏。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能引起幼儿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1)歌曲伴奏。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幼儿演唱的伴奏。生动的现场演奏了音乐的动律,带动了幼儿对音乐的享受,让他们沉浸在乐曲的美好世界中。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消除之间的隔阂,使二者融入同一个音乐的天堂。可以采取“带旋律”的伴奏,节奏与曲调变化较大,速度要求较快。
2)乐曲范奏。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幼儿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虽然幼儿对音乐的感觉还不够成熟,但是音乐与其他知识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此,无论哪个阶段的年龄,只要选对自己喜欢的演奏风格,都能够激发对音乐的共鸣,逐步培养对弹奏的兴趣。
1.2 “唱”是指教师的演唱具有示范性
唱在音乐中非常重要,好听的歌声直接触及音乐的敏感度。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陶醉音乐的过程,也是对专业音乐知识、识谱的学习过程。由此来看,唱是音乐很重要的部分。
1)准确生动的范唱。准确的唱是对音乐专业知识的体现,能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更加一层。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主要的是培养音乐的兴趣,所以更重要的是生动地唱出来,最好有肢体语言的搭配。比如简单的舞蹈等,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加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试时适量唱。在唱的学习上,教师主要的责任是对唱起引导的作用,带唱几遍之后,让学生自己唱,在学生唱错误的地方及时指教纠正,要做到画龙点睛。教师在领唱时要注意发声训练,需要多次、反复地范唱,以强化幼儿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相对于歌曲的学唱,范唱不宜过多,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此歌曲的瓶颈。所以教师要做好专业知识的训练。
2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对于幼儿的弹唱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因为幼儿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对于很多事物不能理解,在音乐上也是如此。
1)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选择幼儿喜欢的歌曲,可以带动学习的主动性,随着音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幼儿本身听到喜欢的音乐心里也会由衷地舒畅,提高自身的兴奋度,用音乐带动学习兴趣。然后,再对其针对本身歌曲进行弹唱的教学,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弹唱,进而才能认真地听教师的讲解,更好地掌握与弹唱相关的技巧和知识。
2)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从简单的歌曲教学开。如教节奏和音阶比较简单的《两只老虎》《小蜜蜂》之类的,并且在弹奏或者演唱时,一定要生动,语言幽默,对学生笑脸相迎。不能强求幼儿掌握太难的知识,要从简单的培养开始,逐步迈向更高的音乐台阶。
3)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音乐知识。可以教学生一些以C、a或者以c(1=c)为主音的歌曲,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比如以a为主音(6=a)的歌曲,先教44或者42和CDEFGAB的节奏或者和弦等基本的音乐知识,使幼儿接触简单通俗易懂的音乐常识。
3 总结
综上,培养幼儿的弹唱能力,最主要的是以学生本身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弹唱的教学方法。首先激发其对弹唱的兴趣,其次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讲解,最后是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更上一个台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培养幼儿弹唱的新型策略,争取为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倩.幼儿歌曲弹唱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卢安克.与孩子的天性合作[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视唱练耳课;高职类艺术院校;改革
视唱练耳课程不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产物,归根结底它是产生于西方文化。但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改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在课堂上一直照搬西方音乐知识的训练和培养模式,以至于减弱了视唱练耳基础课程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的实用性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要,有必要对视唱练耳课程进行改革。
一、视唱练耳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程从特点上讲是基础性的、技能性的、衔接的、重要的。从内容上总结,它主要运用听―背―记―打―唱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的音乐听觉认识,培养对音乐的感受,试图拓展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创作空间,最终达到提高音乐素质和对音乐感悟的体验等目标。但是由于在教学方式上的桎梏,导致了目前的教学出现了诸多问题。
1、教材方面:教材建设不配套,课程资源不足
通过对图书市场的走访、调查、资料搜集后发现,针对高职院校的实用教材很少,现阶段市面上出版的大多数相关教材更适用于具备一定艺术专业基础的高等师范类学习和音乐学府的学生使用,专业性强、教学和练习程度深,知识点轻描淡写,点到为止。课堂教学内容量大,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接收能力。而适合高职程度的专业教材少之又少,难易程度衔接不合理,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教学内容的职业性、适用性、实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顺应市场和岗位需求条件。例如,现在普遍使用的专业教材中,针对训练学生节奏韵律感听写和视唱内容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两种记谱法的转换和灵活结合的能力欠缺,视唱谱例选取的针对性不明确,谱例的数量和质量不尽人意,教材没有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实用性特征。多方面原因都在某种教学层面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教师方面:教学手段缺乏新意和拓展性
据了解,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或者专业音乐学院,普遍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教师对于高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学宗旨还领会不深、缺乏了解和揣摩对这类院校艺术教育的专业背景,单纯按照专业学院要求讲述专业理论和训练专业技能,违背了实用性和适用性原则,未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贯穿。忽略了讲授过程中的画龙点睛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脱离了就业需求,从而使学生无法产生良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学生方面:素质较低,理解能力不够
本人通过在课下长期对学生的教学进行反馈调查中感悟,高职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以我院学生为例)自身音乐基础较差,自我学习音乐的难度较大,每周周课时量不足、班容量偏大,致使做不到一对一指导,出现的疑问和错误很难得到及时的补救和练习,也没有充足的课上时间对知识要点进行巩固和消化。以高职声乐班为例,在学期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只有少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尚能掌握两个升降号调式的视唱,五年制大专班一部分学生甚至对于一升一降调内视唱开始出现困难。由此可见,培养人才目标、划分专业特征、量身定做教学大纲是高职高专视唱练耳专业教学改革的三个关键点,不能只是随波逐流的简单复制,而应明细教案,按照特定需求安排教学大纲,明确制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视唱练耳课教学的改革策略
视唱练耳教育教学要想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绝不是一味照搬一套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用艺术性、技术性、理解性、趣味性、思想性外加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学知轨迹,多方位多层次地建立一种综合素养能力的教学体系。
1、明确教学课程目标
现如今社会大环境、新形势督促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专业能力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强调在校所学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专业和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配合互动环节,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自身素质为培养要求,课程目标与就业方向明朗化、统一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相应的吸引力,学生才有产生学习兴趣的可能。
视唱练耳课程则是学生辅助提升各音乐专业技能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主要为培养音乐专业技能和实用音乐人才而服务的。出于这个原因,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本着不求难、不拔高、不挖深的原则,而应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展开讲授和训练。所以,笔者认为,针对应聘单位性质主要集中在幼儿师范类、群众艺术类等团体,这就要求学生最起码要系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熟练节奏、音准、视唱(三个升、降调号内谱例)等训练,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和听写简短旋律,建立突出的韵律感、强烈的节奏感、简线谱译写、译唱的练习内容上,以适应岗位需求。
2、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
简单的说,视唱练耳课程是一门考察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素养的含义其中也包含专业知识素养和一定的心理素养能力。在此专业课堂上需要的营造和试图营造融洽的学习气氛和氛围,使学生在积极、轻松的课堂中尽可能地施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这需要心理因素贯穿教与学始终。
视唱部分的难点在于凭借内心听觉对乐谱的理解和感受利用人声加以实现。这对于自身专业修养有待提高的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单纯的表面模仿成为学生唯一能做到的,他们对这门课的真正意义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反应。另一项重要练习项目――音乐听记的教学要求更为严格,它属于一种感悟音乐的重要形式,与其它音乐理论课有着密切的联系。错误地认为模仿准确,临时抱佛脚就行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没有了解视唱练耳课的特殊性和关联性。视唱和练耳就像练习英语听力一样,是一个持之以恒、逐渐积累的“天天练”过程。笔者曾经记得在一次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老专家的讲座中曾经提到,视唱练耳课程就像是英语一样,没有什么“学成秘籍”可言,只有三个字“天天练”。他的一语“天机”让所有的听者恍然大悟。坚持不懈地自我培养和练习是视唱练耳专业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不可少。
3、实施视唱练耳分级教学的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视唱练耳作为培养音乐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素质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要求与和声、即兴伴奏、曲式等专业学科知识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视唱练耳教学的质量,训练学生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与表演实践中去,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音乐教育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多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加强视唱练耳课程的分级制教学成为必然趋势。
在专业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学生对课程内容学习的乏味状态,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无助和艰难,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因此要求视唱练耳教师应构建进一步实际和严密的教学思维,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的实施课程教学改革路线,以求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的感到教学脚步的艰难,也不断探究其间的主要原因,从中领悟到课程的授课形式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不同接触程度、不同感悟能力的学生需要在同一时间,接受和吸收相同的教学内容,长期下去,会导致最终授课的不良结果:“吃不了、吃不饱”。所以有一定基础知识或者是程度好的学生总是在接受听过会了的知识,程度浅的学生由于跟不上慢慢失去了训练的信心。
为此,进行视唱练耳课程分级制教学改革,是体现学用结合、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尝试,对提高音乐基础理论课教学水平、培养学生专业艺术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改革的开始阶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周密的前期筹备工作:1、首先对学生进行视唱练耳的分级测试,按照考试成绩,均衡人数,按照量化分级分班。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级,安排和实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2、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基础扎实、入级高、专业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一定分级加强教学力度和训练量,提供他们积极的思维空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3、中等程度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处于不稳固状态,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教师的教学措施和严谨程度至关重要,加强乐理与视唱练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确学习思路,克服对知识的模糊概念,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学习方向。4、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采取按照先分类再分级的考试标准和考试内容, 不拔高、不挖难、重实用,有利于激励各种程度的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带动学习积极性,促进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学步伐和教学改革方法的进一步探究和实施。
三、结论
有了较为科学、系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并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将其进一步更新完善;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整理教学的新形势和内容,改良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这些就像是一座美丽的宫殿需要精细的设计和雕琢,再加上坚固的地基铺垫,即精良的教师团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定能使艺术类高职院校视唱练耳教学的道路走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视唱练耳教程》谢珊 著 辽宁出版社 2012 年版
[2]《音乐心理学》罗小平、黄虹 著 三环出版社 2011年版
[3]《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郁文武、谢嘉幸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4]《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杨立梅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注:
【关键词】钢琴教学 音乐表现力 方法 途径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在我国音乐基础教育课中,钢琴教学不能忽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对钢琴教育认识的误区阻碍了钢琴教学的发展。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演奏技巧的学习与训练,忽视了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没有把握住作品内涵,在演奏时,对钢琴作品的表现不完美,没有真正传达作曲家的意图。如果失去了音乐表现力,就很难打动观众,音乐表现力具有实际意义。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一、我国钢琴教学现状研究
1.缺乏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钢琴演奏中,需要音乐知识的累积,对于肢体动作和演奏技巧都很关键。单纯地追求技巧和手指的练习,就失去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意义和真正的目的。钢琴的学习要从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始,通过演奏来表达作品的真实情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钢琴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手段,那么钢琴的基础知识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2.影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因素
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对音乐表现力都存在着影响。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钢琴教学不单单是技术教学,钢琴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钢琴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教师要通过交流,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目前我国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于创新曲目来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缺乏必要的音乐表达欲望和表达信心
培养音乐表现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实际的演奏中,要想弹奏出动人的音乐,既要有好的表现力,又要有准确的节奏。学生在登台演出时,压力太大,过于紧张,会影响演出的效果与表现力,导致观众欣赏不到音乐的美感。建立自信心对提高钢琴演奏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4.考试方式缺乏对音乐表现能力的考核
现有的考核中,对音乐表现力的考核是比较缺乏的,考试只注重理论知识,忽视了音乐表现力,对于钢琴教学体系来说,是不完善的。所以,针对钢琴音乐表现力的考核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音乐表现力是音乐课程标准强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音乐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二、音乐表现力的具体内容
1.音乐表现力的基本要素
音乐表现力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分别是音乐的知觉能力、音乐的情感能力和音乐的听觉能力。音乐具有其特有的性质,我们要把握好其基本的性质,巧妙地运用弹奏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表现出音乐的美感与魅力,我们要通过听觉、知觉和感知能力来发挥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培养音乐的听觉能力,分析音色,提高对音乐的辨识度,要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出来。音乐的知觉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想演奏好钢琴就要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了解曲目中的喜怒哀乐,通过音乐术语传递到观众的心中。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审美能力,建立在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上,每一首演奏曲目都融入作者的情感,存在于人们的心灵。要想把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要掌握曲目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与精髓。
2.理解力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音乐的理解能力对音乐表现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音乐表现力密切相关,人们习惯认为,对音乐的理解就是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风格,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音乐的理解还包括对音乐的色彩、层次以及情感的理解。演奏者要通过音符层次的变化,表达正确的情感与思想,诠释作品的真正魅力。如果缺失旋律的情感层次,那么作品的主题就显得不那么鲜明。总之,理解力对音乐表现的作用不可忽视。
3.想象力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钢琴演奏中,人们常常认为,只要掌握熟练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就能演奏好钢琴,并没有意识到想象力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在钢琴演奏中,其灵感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优美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一个优秀的钢琴作品不仅要展现演奏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更要表现的是其作品能否打动人们,是否具有感染力。想象力对音乐的表现至关重要。
4.创造力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性
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是要看其是否具有生命力。在钢琴的演奏中,要想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要保持自己独有的音乐个性。要想赋予音乐生命力,就要进行艺术创造,掌握作者的创造意图,在演奏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使得音乐作品表现得更加细腻完美。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方法与途径
1.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
每一首钢琴作品都融入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是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的写照,我们只有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体会作品的真谛和其中的情感,在演奏的过程中才能与作者形成共鸣,才能让作品具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时代,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作品。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了解作品并不是让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变通,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们才能要求表现力不偏离方向,不要对作品造成歪曲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曲目风格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
2.演奏技巧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前提
钢琴的演奏技巧是和钢琴的表现力是分不开的,二者同等重要,重视技巧忽视表现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钢琴演奏学习的过程中,有人这样错误地认为音乐表现力是天生的,只要技巧好就行。而实际上,在整个的演奏技巧中,音乐表现力是始终存在的。目前,我国学习钢琴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们更要注重钢琴的入门练习,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从基础学起,扎实地掌握基本功,通过训练之后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演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钢琴的演奏节奏与演奏速度,这也是影响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我们要用心去捕捉,去体会这种内在的韵律,节奏能够表现音乐的情感基调,还能表现音乐的本质和风格。通常情况下,学生把握不好演奏的节奏和速度,其原因有很多,有的过于紧张,也有的是技术上的原因。因此,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3.音乐基础素质是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保障
单纯的模仿不能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在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素养不是很高,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钢琴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让学生掌握音乐的特性,如果学生把握不好,在演奏的过程中就会偏离作品本身的风格。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更好地辨别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有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只有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
4.艺术实践是提高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渠道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渐提高音乐表现力,目前,有些教师没有艺术实践的经验,没有经历一个训练的过程,认为学生没有音乐表现力,这样的教师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积极学习的心态。音乐表现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了弹奏技巧,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自己存在问题与不足,使自己的演奏完善。学习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学习的再出色,技巧掌握的再好,在演出的时候紧张出错,那么演奏就是失败的,更不要说提高音乐表现能力了。多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可以真正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公益演出,尽量多地走出课堂,去锻炼自己,增加自己的演出经验,丰富自己的情感,将理论知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音乐表现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与培养提高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注意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5.综合素质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基石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听觉能力以及知觉能力,发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从其基本的风格出发,练习演奏技巧,这些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音乐指的是健康的、积极的音乐,学生听得多了,所了解的知识面就拓宽了。音乐表现能力是学生学习钢琴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这也是今天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钢琴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音乐表现能力是钢琴教育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发现钢琴教育的规律,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与特征,采取有利的教学手段,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从基础开始,从理论知识学起,加强学生对钢琴演奏的了解,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以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钢琴演奏水平的全面、可持续提高。让学生在钢琴教育中健康发展,体会音乐的真谛与内涵,将演奏赋予生命力,准确地传递所要表达的感情,将作品完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才是钢琴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目前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我国的音乐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我国钢琴教育的体制机构,使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国.钢琴基础教学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赵殿元.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程[M].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图书教育出版社,2006.
[3]邹长海,周海宏,李倩.浅析钢琴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和思考[J].聊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
[4]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孙岩.小议音乐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07(4).
[6]苑丁.钢琴教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7]童道锦,孙明珠.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8]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
[9]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