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19:57
导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质疑
校园文化从课程范畴来看属于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对学生的影响是不系统的、无法预测的,它具有暗示性的特征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我们一般在讨论校园文化应有作用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在实际中能否起到预期作用的问题。
举个例子,校方为了提倡节约用水,特地在水龙头旁边的墙上张贴了一些标语,例如“用你的双手拭去我的眼泪。”提醒学生用完水后要关紧水龙头,但最后经常看到的依然是没有关紧的水龙头。这时我们就会对墙上这些标语的作用产生疑问,这也就是对学校有意安排的环境,即这种校园文化能否起作用产生疑问。是否可以说这些标语宣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起作用了?当然不是这样。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在于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不是单向的活动,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有学者认为:活动和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和信念的源泉。因此对于校园文化来说,要想取得预想中的效果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诚如柯尔伯格所说:“使隐性课程变成一种正义的环境,以及在于正义和道德的理性的和口头的讨论使之变得明确起来。”[1]因此,校园文化中的动态部分更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只有让学生讨论和参与,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品德、价值观和信念。
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最能让学生参与的是交往文化。交往文化在学生的交往中产生,也影响着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之间采取的交往方式、体现出的交往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品格的形成;而教师与教师的交往以及教师个人的行为则是学生热衷于讨论的话题,通过这些讨论,教师的行为处事方式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相对来说,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在影响学生,但没有这样强的渗透作用。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与其建设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渐渐就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存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才能使学生意识到校园文化的意义,才能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提供机会,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思想观点,形成新的认识,对自身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做出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职能部门起着主要的作用。例如: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举行什么活动,甚至教室的黑板报和校园内宣传橱窗的内容都是由学校决定的。最终导致学生对这种校园文化往往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恶。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则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强调建设以学生为主体、适合学生趣味的文化。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2]
2.不断生成更新
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在传递已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生成一种新文化。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校园的主流文化更多是学校声音的表达,这种声音是自上而下单向传递式的。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并不仅仅在传递一种权威或要求,更多的是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或学生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掘新的内涵。这种文化不只是对前人观点的一种简单重复和模仿,而且具有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3.贴近学习和生活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采取的建设措施重在传递纪律观念、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校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代沟”,加之传递途径的单一性,这样的校园文化并不被学生所接受。而参与式的校园文化更加注重让学生表达对校园生活的要求和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因此,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果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进学生对学校职能规章的了解,并且可以使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要求,构建贴近学生现实的文化环境。
三、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途径
1.把握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是手段,参与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参与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指美化校园环境,而且要建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校园媒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要承认和给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话语权。学校甚至教师都认为学校制度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该由学校或教师决定,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就是学生服从或尊敬老师,学生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对这些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言行就代表了“社会文化中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3]而从实际过程来看,真正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只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权威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因此,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承认并给予学生话语权,在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构建校园文化。
最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保证。学生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通过和教师的探讨交流。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只承认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教师不是神圣不可质疑的权威,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同样是重要的。
2.实施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观念的改变和宣传。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参与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转变这种传统观念,发挥学生的作用,就先要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花大力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解放大家的思想。
(2)发动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参与。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参与的自信不足、积极性不高。对此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加以鼓励引导。例如:学校要制定一项新的制度,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包括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覆盖面要广)、各班级组织讨论会等形式来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机会。以往对待不良的社会文化进入校园的情况时,校方往往采取“堵”的简单做法,结果反而使得学生对它们产生好奇和神秘感,以致更加“爱慕”这些文化。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甄别和选择文化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对不良的文化采取正确的态度。
(3)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反馈渠道。学校应当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倾听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学校的制度、设施以及教师的看法。把学生所反映的一些现实问题以板报等形式公布出来,使之成为公众话题,使真理越辩越明,创造民主的学校舆论氛围。
综上所述,参与式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甄别和选择文化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利于校园文化自身更好的发展。但如果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地采取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方式,则需要在活动形式、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如何发挥教师作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7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校园文化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我想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校园文化现象的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不是哪个人杜撰出来的新名词,而是一种客存在,而且是一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巨大影响的客观存在。既然是一种客存在,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不能漠视甚至否认它的存在,就必须重视它、研究它。校园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的所思所想,在校园文化想象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比如在一段时间内高校中相继出现的各种“热”和各种“风”,以及内容不一的“课桌文化”、形式不拘的“寝室文化”等,就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大学生的苦闷、追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更迭轨迹。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这些现象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针对性,效果就不可能好。
校园文化现象是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出现,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突、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错位、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影响(学生来源地区不一,所处文化环境不同,集中在一起必然会有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习惯等地域文化间的碰撞)等等。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的看法只停留在现象阶段,而不分析、研究诸多因素对校园生活的冲击和影响,不调查、探讨出现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对学生的教育就可能是“对牛弹琴”,不着边际。
校园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强,二是稳定性差,三是表现形式多样。这些特点是由其特定的环境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学校一般是最具开放性的地方,各种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是最早在学校中开始传播的,加之学生的心理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对新的东西接受快而选择性差、批判性不强等因素,都直接、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因此,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掌握校园文化特点。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二者不可偏颇。只有实际调查才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只有对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论分析和加工整理,才能找出规律,才能为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依据、找出办法,也才能对我们的工作真正有所帮助。
二、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
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回顾近几年来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我认为存在下列问题:
一是教育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课堂之上,课下对学生所思所想不闻不问。我们知道,课堂教育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仅仅重视课堂教育这一形式,仅仅抓了这一环节,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止是指某位教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连续性,而且还包括课外的连续教育。有些教师不注重抓课外教育,认为课外时间是学生自己的,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好不要过多干预,主动放弃了课外教育这一阵地。
二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教育意义的活搞得少,甚至不搞。学生活动中娱乐性的活动占很大比例,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则太少。有时组织教育性强的活动,又往往带有强迫性,学生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者不多。
三是对学生社团缺乏引导。高校中,有许多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教育者既不知道社团的宗旨,也不了解社团活动的内容。有些社团虽经有关部门批准,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无人过问,效果如何,也从不检查。
鉴于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活动、规范的管理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使之真正成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园地。
第一、真正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表率作用,使教育者都能主动关心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做到师生共建校园文化。
第二、必须净化、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要用思想理论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纠正学生中的错误思想,同时,学校要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在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助手,是学校领导及部门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探讨、全面认识校园文化的功能是建设好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则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所在。
第一、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熔炉,具有美育功能。学生通过艺术讲座,可以获得美的知识,通过参观美术作品展,可以提高审美层次,通过参加书法绘画摄影比赛,可以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具有实践功能。学生通过参加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等科技活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创作需要,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
第三、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塑造一代新人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塑造能力。特别是以校训为代表的校园精神、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校园传统,都在激励、熏陶、塑造校园新人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第四、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具有德育功能。作为课堂教育的继续和补充,课外开展的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概括了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新校区文化建设遇到问题的分析,提出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
1 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提起航海院校,人们便联想到严谨、勤奋、敬业、服从,这些都是航海院校校园文化的优秀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与其他类别院校校园文化相比,航海院校校园文化更具有独特的气质和内涵。
1.1 校园物质文化
航海院校一般都具有浓郁的远洋特色,对校园环境的打造不仅从宏观的整个校园着手,而且具体到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雕塑等,都可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除此之外,专业用于远洋船员训练的教学科研设备,如航海模拟器实训室、雷达模拟器实训室、自动化机舱、柴油机综合拆装实验室等都鲜明地标示出院校的专业类别。
1.2 校园制度文化
航海院校教育与海运业是紧密相联的,由于海运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和国际性,所以有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海事组织从提高船员素质、保障海运安全、减少海损事故、防止污染环境等角度出发,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具有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行为准则,航海院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精神。
1.3 校园精神文化
航海类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在远洋船舶上工作,工作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工作相对辛苦和单调,这就更需要他们严谨、勤奋、敬业、团结的精神。各航海院校也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4 校园行为文化
远洋船工作本身的艰苦性、危险性、涉外性和复杂性要对航海类院校的学生要求非常特别。半军事化管理恰恰能适应航运企业全面提高船员素质的特殊要求。在培养人的敬业精神、集体精神、吃苦精神、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半军事化管理体现航海类专业的特殊要求而设置的专门管理模式,追求的目标是严而不僵、活而不乱,既是航海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色,也是养成学生良好作风的有效途径。
2 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大学纷纷建设新校区。但新校区由于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建设初期和一段时间内的匮乏且与老校区校园文化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个问题上,航海院校同其他类别的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1)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新校区大多建于郊区,生活不便,教师较少参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结果造成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新校区建成后,入驻的第一批学生通常是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仍住老校区,这样造成了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联系的隔离,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师兄姐的言传身教,体会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导致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很难传递和移植到新校区。
(2)选址的偏远也导致了新校区与外界相对隔离,不仅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休息娱乐设施缺乏,学生课余生活单一,而且缺乏城市社区文化的“雨露”,并且周边相对落后的城郊文化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3)新校区缺少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无法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缺乏历史厚重感和个性文化上的差异。”[2]
3 对航海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思考
虽然新校区具有大气且特色鲜明的建筑单体,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但这仅仅是魅力的外在形式。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都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荒芜上建立起来的,只有在老校区悠久的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才能相得益彰。
3.1 传承老校区校园文化
新校区建设伊始,是一张空白的纸,脱离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新校区不占丝毫优势,传承老校区传统的、引人自豪的、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是最佳的路径。对于航海院校的新校区文化建设来说,传承老校区特有的“航海”特色文化精神也是笔者推荐的。要从航海院校自身具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特质下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石、制度文化为屋架、行为文化为砖瓦、精神文化为砥柱,逐步形成与老校区具有质的同一性的校园文化。
3.2 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
“文化总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打破旧的传统、建立新的传统”。[3]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传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和良好风尚的同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文化。
(1)网络创新。在当今网络时代,新校区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为师生员工提供的公共服务,到部门和师生的个人活动的数字化。
(2)社区文化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立足于大学生“内围社区”的社团组织,同时,学校应当主动加强同周边城镇或农村“外围社区”文化的接触和交流。用开放、包容、务实的校园文化精神去影响外围的人、物、事,彼此渗透、互相吸收。在这方面,航海院校由于其体育运动设施的特殊配备和先进性,更具有一定的优势,发挥校园的社会功能和带动效应,从而使新校区校园文化得到升华。
(3)环境创新。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布局,建筑物的风格及装饰,文化景点布设,校园绿化、美化等手段,营造出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文化景点的布设,应纳入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更要有创新意识。
总之,老校区是新校区的基础,新校区是对老校区的传承和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汲取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精华,继承老校区的优良传统,统筹规划、逐步实施、精细操作、在更高层次上丰富和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立博大、深远、影响力强的校园文化。从而使各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校园文化不因异地办学而湮没,促进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马云琴.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J].中国远洋航务,200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 措施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物质环境建设流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校园学术活动与科研活动不受重视;学生社团活动质量不高,缺乏有效指导;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从学院实际出发,狠抓学风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执行力。
一、加大校园物质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
一是加大大学生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力度,如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等;二是在建造校园物质设施时,应注意把民族传统、时代风格、大学精神和独立学院办学的特色有机统一起来,突出校园物质设施的精神文化意义;三是精心打造和创建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文艺术景观,充实文化标志;四是充分利用报栏、展板、标语、名言警句、励志牌等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五是加大校园自然环境建设力度,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1]
二、从学院实际出发,狠抓学风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海报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班团会等宣传阵地,倡导一种良好的校园风气,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和时事热点问题等,开展针对性强的宣传教育、理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此外,以党校、团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文明教育、诚信教育和毕业生教育等。例如,我院已开始实施的早自习、查到课率、“三带”制度、预备铃制度等;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奖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严惩不负责任、误人子弟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单位。例如,我院已实施的班级导师制,骨干教师和“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对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予以转岗或辞退;三是制定考研激励政策,满足少数进步学生的考研要求;四是严把学生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一方面要适度提高录取分数线,并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招生,避免素质过差的学生进入独立学院,另一方面要提高屡教不改和成绩不良学生的淘汰率,并从严授予学位。此外,还要适当缩减专科生和自考本科生的招生规模。
三、营造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文化建设
一是规范师生学术道德。要大力提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作学问的风气,坚决反对思想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学术风气;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的必修课程和学生的培养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意识;二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地,并搞好校园环境布置,烘托出学术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创造精品学术论坛;要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要支持师生员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教学、科研中的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努力解决重大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不断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2]
四、加强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
一是提升社团活动内容品位和档次。学生社团活动不能仅局限于“娱乐化”的内容,而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精品意识,提升活动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社团成员应该集思广益、出好点子,出金点子,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搞出一些品牌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应避免空洞、流于形式,应紧跟当前经济形势,增强活动的科技含量,为企业生产和群众需求服务,使社团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
二是建立学生社团导师制。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服务当作自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全方位为学生社团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良性发展。其中,给每个学生社团配备一到两名专业指导老师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把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辛勤工作记入其工作量中,并对学生社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
五、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执行力
制度建设一直是独立学院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想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增强执行力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3]。
(一)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强校、质量兴校的意识。
面对新形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实践,牢固树立“五个第一”思想,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质量是第一生命、特色是第一支柱、改革是第一动力。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要牢固树立质量强校、质量兴校意识,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质量工程”,促进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工作首位,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学院各级领导要把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学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在教学管理中,要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依据,切实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本科教学工作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学习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要从严治学、从严执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与检查,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二,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实际和社会需求变化,遵循“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对作为重点专业建设的专业,实行投入倾斜,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和课程建设以及教学研究项目。要不断修订、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人才定位和课程及内容更加适合社会现实。要组建优秀教学团队,使重点专业建设建立在有力的人才支撑之上。
第三,要狠抓实践、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一是要增加实践教学经费;二是要制定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固定课程和内容;三是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的制度,加强过程检查监控,严格实践课考核、考试,防止走形式、走过场;四是要培养实践教学师资,有针对性地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五是要拓宽教学渠道,充实教学内容,聘请一批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六是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投入经费,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
(三)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思路,以满腔的热情、不懈的努力和切实有效的举措,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一是将骨干教师的评选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而且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二是学院建立“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中年、有教学经验的“双师型”骨干教师。三是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严格考核和管理,树立良好的教风,讲究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五是聘请一批兼职教授、副教授,充实师资力量,改善职称、年龄结构。
(四)大力宣传学校品牌特色,不断提高社会美誉度。
加强学院宣传工作是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第一,以服务学院中心工作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形象宣传和舆论导向力度。整合学院内部各种新闻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一是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学院发展新思路和办学新理念;大力宣传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推出的新举措;大力宣传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的新突破;大力宣传学院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大力宣传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取得的新业绩;大力宣传学院在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二是构建以学院整体形象宣传为主的对外宣传工作体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拓宽新闻宣传渠道,集中策划一些外宣题材,着力宣传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人物,把学院的整体形象宣传同外宣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突发性事件快速反映和应急宣传机制,针对突发性事件,及时信息,正确引导舆论,不断提高应对新闻媒体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大宣传格局。
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是制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逐步实施。打造学院文化精品和文化活动载体,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创意新颖、格调高雅、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二是加强对学院报纸、网站、广播、宣传栏等媒体的管理,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通过校园宣传媒体加大对党的重要理论、方针政策和学院各项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等的宣传,着力营造有利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舆论氛围。
第三,加强宣传部内部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好两支队伍:一是建设好学生通讯社、广播台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在宣传舆论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落实各单位宣传工作专门队伍,健全宣传工作负责人、宣传信息员、网络宣传员等工作班子,充分发挥各单位教工宣传工作人员在交流信息、宣传本单位典型人物事迹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关键词:校园文化;主力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174-01
今年,我校乘着国家中职改革示范学校的东风,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由于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色,使我们语文教师当仁不让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要当好这个主力军,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事情呢?
一、深刻认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高思想意识
语文教师要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首先需要了解校园文化,认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社会亚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通常包括观念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形态和行为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导向、约束、规范、教育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等。教师是学生的导师,他的言论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学生。追寻存在的问题,简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1、课堂外语言无遮栏,削弱教师的正引力 我们教师在上课时的语言经过了过滤,都是具有正的引导力,然而一旦下课,我们许多教师就放松了自己,不太注意自己的语言。如在教员办公室里,不管是否有学生在,总会遇到几位教师在那里口头禅“老子”不断,还会有教师在那里说一些花边新闻,有时也会东家长、西家短。这些都和我们课堂上的正引力背道而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要注意课堂外的言语的文明性,提高课外语言的健康影响力。
2、不注意自我弱项的提升,影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每位教师都有弱项有强项,人们都习惯于扬长避短:写作好的发展写作,阅读好的发展阅读,朗读好的发展朗读,不注意自我弱项的提升。
3、不注意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降低了语文课的魅力
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有哲学、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素养,更要拥有系统精深的中文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过于沉重的教学压力,我们相当部分语文教师都是抱着教参、课本讲课,学过的专业教材都被束之高阁,脑中残留的大部分还是读大学中文系时的一些或过时或模糊的知识。由于阅读少,我们的语文教师的精神品位、文化视野一天天在下降、在狭隘还不自知,当初的“一桶水”也正在日渐蒸发,我们语文教师上的语文课还有多少灵性、多少诗情?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有意识地补充和积累知识,才能提升自我对学生的影响力,语文才能成为魅力语文。
二、提高自身修养,起好模范作用
语文教师要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次还要提高自身修养。这需要语文教师特别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1、高尚自己的情操、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我们中职学校,正直善良、胸襟坦荡、公正为人的好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戴,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兴趣听从你的教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信念:“用崇高去培养崇高,用真诚去换取真诚,只有宽容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富有爱心的灵魂。”只有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起到了引领和感召的作用,才能起到带领学生用心去体味、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模仿行动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只有高尚了自己的情操、健全了自己的人格,才能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2、提高知识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作的时间好比是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语文的魅力,离不开语文教师深厚的知识修养。于漪老师曾语重心长地指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语文教师最要紧的是功底、是视野、是驾驭力。所以成功的语文教育,总离不开语文教师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这正如孟子所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丰富的专业修养去影响学生。
三、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语文教师要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就要结合职业教育,提升学科教学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职业学校的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语文活动。
2、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一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教师甚至是校长首先想到的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墙面的布置,橱窗的设计。这是文化,但这些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学校环境文化的布置,有很多公司专门搞这种设计,他们可以把中外许多名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提供给你,甚至可以为你设计校训和校徽。可以说,这些事情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这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复制别人的服装和文章,甚至可以克隆别人的相貌,但不能复制别人的灵魂。学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首先是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不同。这是学校各种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一年来,我在督导片区中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深感最难的是如何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时反复切磋若干次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因为这涉及到今后学校发展的定位问题。就像盖房子,如果定位不准,各项建筑工程都没法开工。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学校做什么最有价值,怎样做最有价值。为了便于记忆和宣传,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般要凝练成几个字,如XX教育,XX文化,XX精神等。对核心价值理念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或说明,要以此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所以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确定不了,后边的几方面工作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我们可以复制某个学校的环境文化布置,我们可以照搬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但那不是自己的,不符合本校的实际,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之所以用“提炼”而不是“提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因为不能简单的提出一个口号。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别人空降给她的,而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学校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才符合这个学校的办学实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提炼的角度也不一样。我们在帮助学校提炼核心价值理念时,一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的。
有些学校在某一项目方面很有特色,甚至几十年都保留着这一特色。黄花小学的“绳彩飞扬”是该校的体艺特色项目,绳操绳舞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健身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成了黄花小学的一大亮点,在区学生素质展示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提炼出“绳韵文化”文化品牌,拟开发“绳彩飞扬”校本课程体系。这种文化师生的认同感强,富有生命力。
农村中小学地处山村,学生生所见所闻大多是农村、农民、农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南垭小学就抓住一个“农”字,提炼出“敬耕善读、奋发有为”的办学理念,打造“耕读”文化。以“敬耕爱农”为德育品牌,以“植根农村、面向现代、习得技能、全面发展”为宗旨建构耕读课程体系,让南垭小学的理念文化和课程文化有机统一,学校核心价值追求得到彰显。
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为人生做准备的过程。黄花初中就是在继承前任校长提出的“为一生做准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好每一步,为一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不仅明确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为一生做准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明确的途径“走好每一步”。为了让全体师生更好地践行,用“正、实、健、雅、勤”来诠释“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好”的标准。以“棋”为载体,经营“步步为营”德育品牌,建构“棋韵”校本课程,开发“步步为营”评价体系,形成了黄花初中的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或者是学校地处有优良传统的村镇。学校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张家口小学地处张家口老集镇,那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待人热情、珍惜生活。张家口小学的师生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师生的热情好客给到过学校的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家口小学就以此为切入点,提炼出“惜”的价值追求,引领师生“惜时、惜物、惜缘、惜福”。用“惜之魂、惜之韵、惜之学、惜之情、惜之乐”五大板块来建设环境文化,以“乐中启智、惜中润品”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以“惜”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Abstract:With the scaleup and the formation of fourcampus mode of running our colleg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confronted with new chance and challenge. This article, combining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in other universities on multicampuses with the actuality of our college, probes into some strategies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multicampus condition.
Key words:multicampus;campus culture;construction;thought
校园文化从广义的角度,一般指在大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学校师生员工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学校内部一切活动及活动方式的总和。狭义的大学校园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强调师生员工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1]。“其中 ,物质文化是基础 ,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是保证 ,是学校之规;精神文化是核心 ,是学校之魂。”[2]行为文化是在其他文化作用下人的行为表现。
一、多校区办学条件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他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3] 19世纪末,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就是以其“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使柏林大学乃至整个德国成为20世纪初“世界大学的耶路撒冷”;北京大学以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着北京大学傲然前行、卓尔不群;清华大学以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术殿堂。这些无不见证着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在扩大学校影响力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文化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重要元素
现代大学的使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引领社会文化。要实现这些使命,“耶鲁大学校长Richard C. Levin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Tobin的文章中引出了实现大学使命的基本要素:第一,要有有形资产(tangible assets);第二,要有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第三,要有文化内涵(internal culture)。”[5]其中文化内涵是一个重要元素,它是学校独特的财富和资源,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精神风貌,是其他元素所无法替代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爱尔维修指出,“人是环境的产物”。“蓬生麻中,不扶亦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大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物质文化的有形和精神文化的无形中,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从中找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领域,看到自身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心路之途”。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精神,具有稳定性、执着性和亲和性,它能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个层面,能够培养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使离心力转化为向心力,最终实现“内求发展,外树形象”的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
二、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缩小
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包括校领导、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但从目前国内高校和学校本身的建设情况看,主体减少的现象较严重。
1、教职工主体缺位。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教职员工主体性认识不足。部分教职工没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享有者,有些“置身事外”。一些管理干部忽略了“制度文化”在管理上的育人功能,没意识到它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影响;个别教师存在“只要上好课就行”的认识误区,忽视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诋毁学校,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由于大学城校区和中山校区没有教师住房,教师不住在校区,学生一下课就见不着老师,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交流,师生关系生疏,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只剩下了“言传”而没有“身教”,为人师表和潜移默化作用削弱。
2、新老学生
“传、帮、带”上的断层,老生主体地位削弱。校园文化的传承,除了教师的教书育人、管理人员的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外,重要的一环是老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新生的“传、帮、带”,使新生受到老生身上所具有的校园文化“烙印”的熏陶和个性浸染。由于四个校区功能布局不同,不仅导致不同校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也导致老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削弱。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历史感,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建筑、雕塑、教学、科研、师生活动与生活设施等。学校的校区在规划和设计上比较科学,注重以人为本,但现代氛围较浓,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等有形物质文化缺乏,未能像牛津、剑桥、北大、清华的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它们各自厚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体现着他们的大学精神,达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的文化教育效果。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个过程。我校四个校区中有两个是新建的,校区文化氛围不浓。
(三)制度文化建设未形成规范的科学体系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培育着广大师生的行为习惯,也制约或主导着大学其他文化建设。学校自2003年四个校区同时启动之后,有些旧的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有些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缺乏可操作性。虽然借着教学评估东风已经进行了修订,但到目前为止,我校的制度文化未形成科学的规范体系,未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等一系列深层次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制度建设转变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实践,因此不能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校园精神文化 “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和习惯传统等 ,表现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种形态。”“它标示的不仅仅是高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2]精神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由于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生规模迅速扩大,新教师逐年增多,对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作用的认识偏差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等,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速度。
(五)行为文化有些失范
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其他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内化为个人素质后在行为上的表现。由于内在的精神凝聚不够,出现个别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一些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沉迷网络、逃课等现象时有发生,“懒、松、散”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司空见惯;个别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教学质量不高,等等。
三、关于我校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学校的新校区建设起点高,文化设施比较齐全,我们要发挥优势,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快各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联系,跟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领导要高度重视,从组织上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费落到实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精神的凝炼,办学传统和特色的挖掘。
教职员工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功能。教师要发挥个人学识、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教学时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精神落实到学生群体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机关管理人员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学生要积极参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首先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组织各校区学生参观校史展、辅导员班主任对其进行校史校情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学校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凝炼大学精神,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大学精神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一所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进一步总结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凝炼形成学校的大学精神,以它引领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其次根据学科特点、专业功能布局和学生分布于四个校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旋律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提升师生员工素质,促进教师立业,学生成才。最后是根据学校作为医药院校的特点,大力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健全和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科学的制度有利于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4]。但任何制度的制定和使用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以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以管理提高效率。
“徒法不以自行”,制度行而不严不如不行。对制度最经常也最严重的破坏是令而不行,禁而不止。要使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广大师生的行为规范,必须人人严格执行制度,违反制度严加追究,使制度成为“活的制度”。
(四)文化建设要注意各校区间的平衡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针对各校区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大学城主校区应着力于它的精神文化建设,重点建设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精神文化,全力总结凝炼好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加强对中山市区域文化的研究,使中山校区的文化建设融入中山市的文化建设。中山校区和赤岗校区都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校区文化活动,以弥补无法“亲炙大师”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考虑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培养。多途径促进各校区学生间的校园文化交流和合作,凡大学城主办的活动,同样“复制”到其他校区,使校园文化建设步调一致。
(五)紧跟时代潮流,加强大学城网络建设和管理
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正如尼葛洛帝所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6]网络在社会的政治领域、思想文化、价值观领域的影响,广泛而且深刻,网络阵地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从组织、内容、管理各方面加以重视,加强网络内涵建设,提高网络建设的实效性。通过网络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的最强音,当好“过滤器”和“把关人”,使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六)发挥媒体作用,加强校史校情的宣传教育
校史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历史之精髓。对师生员工进行校史校情教育,可以培育广大师生的爱校情怀、引导他们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报、院报、广播、网络等载体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宣传校园文化展示大学形象和塑造学校文化品牌的重要窗口。要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宣传教育功能,使每位广药人对学校有充分的了解,继而产生对广药的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校史馆、人体科学教育中心、药用植物园等的育人功能,组织广大师生尤其是新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建设校园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大学文化建设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15.
[2]杨海波,郑永廷.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当代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研究,2003(4):67.
[3]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20070902(5).
[4]占丽芳.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35—02
在全球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国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影响到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大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和吸收西方优秀的文化成果,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文化,加强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大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把教育与学生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感情。
(二)培育优良校风
校风是学校全体师生经过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好思想作风,是一个学校领导作风、教师作风、学生作风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就会对师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发展潜移默化的、深刻且持久的巨大影响,因此,培育优良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校训
校训能集中体现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精神内核的凝练。所以在制定校训时一定要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环境的优化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高校学生直接熏陶于其中的身边环境,物质环境除了营造美感以外,还必须有效发挥它的育人功能,用环境所承载的文化感染在校的师生员工。在校园整体布局、建筑雕塑风格、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等方面着力体现文化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和隐形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活动是一种生活教育,它丰富学生大学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促进青年服务社会,获得道德和艺术发展,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追求快乐的人生观等等。
(二)开展多种形式艺术活动,装点多彩校园
校园艺术是集艺术欣赏、艺术实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活动,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以强烈的感染力、新颖活泼的表现形式、绚丽斑斓的视觉效果,集中体现了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积极开展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实际功效,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所以制定严谨高效的管理制度,为师生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使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
(一)制定“以人为本”的规章制度
校园日常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广泛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理解和尊重广大师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当制度制定后,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做到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大执行力度,贯彻落实到位。
(二)引进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教育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原则。对表现突出的师生员工予表扬和鼓励,对一些违反制度规定的人,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做到奖罚分明。
(三)坚持稳定性和动态变化相结合原则
校园常规制度一旦制定好了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持它的权威性,但是也不能僵化,一成不变。[1]社会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发展着相应的变化,应该对制度进行考核和评估,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完善,使制度更好地贴近现实生活和服务实际工作。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要适时调整原有的规章制度,取消阻碍学校进步、不利于于学生发展的旧制度,吸收新的思想,与时俱进,制定与时代同步、与学校发展相协调,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制度。
五、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院校成为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与互联网接触最紧密的群体。网络已经走进了高校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学生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正悄然发生变化,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创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丰富多彩、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发挥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严峻挑战都出现了新情况,我们只有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途径,坚持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载体创新,提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增强主动占领意识,牢牢把握网上阵地主动权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完全打破了国家的地域界限,把全球不同角落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的生活风气极易趁虚而入,冲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我们要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将党的声音传到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时效性和影响力。
(二)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
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重要的物质载体,加强网络硬件建设,能够为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力争通过各种可行的渠道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增加网络信息传输线路的带宽,输入我国各领域的政策和信息,建设好网上宣传体系,使我国的信息辐射空间得以拓展。建设好校园网络硬件系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为师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三)完善网络管理监控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上网综合症、“黄潮”、“黑客”、网上谣言、网上犯罪等。我们需要建设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完善的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相关条例,建立相应的网络管理机构,并出台长期一贯制度化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全方位的网络安全体系。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校园网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通过强化管理机制保证校园网稳定可靠运行。
(四)着力建设网络文化
网络环境下,高校能否有效地开发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将是能否有效地进行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教育者应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超时空性的特点,运用新媒体、新方式、新手段,努力开发能够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占领网络阵地。
(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
加强网络文化的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机制,严格网络纪律,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加强网上舆论导向的监控和引导,探索建立网上新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制度和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能按国家的管理规范运行。校园网络要积极开辟网络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培养网络法制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的文明网员。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园文化 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能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技工院校纷纷扩招,校园文化作为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塑造师生理想人格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提高技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师生依据学校特殊条件,在从事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领导体制,是精神文化的外壳。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观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内核文化。由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环境氛围的巨大环绕力,将学生导向培养目标,在精神上受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培育自信心和创造力,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消除精神疲劳和陶冶心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丰富校园文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如何建设技工学校的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建立健全相关的体系制度,为文化发展提供支持,丰富课余文化,培养良好的兴趣等。
2.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校园文化,并且以其持续不断的感染力来陶冶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情操的陶冶要比被动地接受教育更深刻。校园建设要宽敞、实用、多样化和美观,既要有宽敞明亮的教学、科研和集会的活动场所,又要有幽静别致的游乐景观,同时,还要有发人深思、激人向上的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塑像、历史遗物或诗词警句,这样既可以启迪心灵、陶冶性情,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校园文化的物质前提,要想开展内涵深刻、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文化交流和更新过程中居领先地位,有赖于先进的和比较齐备的文化设施。如:先进的学生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演讲厅、图书馆等等。健全完备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物质前提,既可以满足师生的文化需求,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增强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同时,也可以给师生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无声的教育和美的陶冶。
2.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由于校园文化涉及面宽、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如果缺乏正确科学的政策和制度,必然会出现混乱,限制自身的发展,还可能走偏方向。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第一,引导和鼓励学生趋向教育目标和规格、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目的的政策和制度。第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规定或法规。如:校园社团管理规定、社团刊物管理规定等等。第三,优秀教师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待遇的有关规定。第四,校园文化活动经费的划拨和管理办法等。只有建立科学的政策和制度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2.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要通过开展适度的师生课外活动,表现校园文化精神。教师开展教师论坛、教案评比、板书评比等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既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例如学科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美术书法作品展、运动会等形式多样化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师生的课余生活,展示师生才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校园中营造既欢乐、激情、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展视学生才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3、结语
总之,校园是育人的摇篮,必须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针对技工学校校园的特征,其文化建设可以从环境的营造与制度体系的完善及增加课外活动来完善,同时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加整体环境的和谐,共同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潘永庆.浅议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6(01).
[2]季苹.“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J].人民教育,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