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16:20:01
导语:在初中物理空心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60-02
【作者简介】孟富林,江苏省句容市后白中学(江苏句容,212400)副校长,高级教师,镇江市骨干教师。
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之后,教师也需要安排适量的练习有针对性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的目的。而科学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以往那种传统的题海战术,在少而精的物理练习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分阶段、分层次,关注课堂全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教学效率直接决定着物理教学的效果。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练习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课堂练习应该紧紧围绕课堂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并且应分阶段、分层次。也就是说,应该分清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识阶段,还是概念或规律教学之后的及时巩固阶段,或是课堂内容之后的当堂反馈阶段。每个阶段习题设计的难度、广度都应有所区别。
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各阶段的练习设计可这样安排。在由演示实验引出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有关后,设计一道基本题,复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应用,为后续的实验教学提供铺垫。本题的设计应简单、直接,复习一下旧有知识即可,不必过多纠缠。
练习1:在图1的圆圈内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
练习2:如图2所示,在m、n两点间接一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灯的亮度,电路图的上方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要求变阻器的滑片右滑动时,电灯逐渐变亮,则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方式应采( )。
A.m接a,n接b
B.m接d,n接b
C.m接b,n接a
D.m接c,n接d
在实验归纳出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后,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迅速熟悉并记住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并深入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练习3:一个导体两端加4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为0.8A,则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当把它两端电压变为6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它的电阻为_______。当它两端的电压为0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________。
课堂最后的巩固练习应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消化一节课所学内容,同时又应适当加深、拓宽、引发思考。当然,我们还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水平,练习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既能兼顾全体,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思考、感悟和提升。
二、求变化、求新颖,开放练习内容
加强学生的思维方法训练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之一,练习的设计中需要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其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密度”的计算教学中对于空心体问题,可设计如下练习。
练习4:一个铝球的质量为67.5g,体积为30cm3,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的?
此题可以从比较密度、比较质量和比较体积三个角度来解题。在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目并给出解法。在学生汇报展示后,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解法。在学生理解三种解题方法之后,教师进一步给出如下变式。
变式1:若球是空心的,在其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质量是314克,请问注入的液体是什么?
变式2:若球是空心的,在其空心部分注满酒精,总质量是多少克?
这种求异思维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解题能力。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例如请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几个物理小实验。
练习5:请利用常见的空易拉罐作为主要实验器材,设计两个物理小实验,并参照示例完成表1。
三、情境化、生活化,联系学生实际
维果茨基指出:学习应当被融入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学生对于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场景会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注意。因此设计与学生现实环境相关的“真实场景”,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引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深层次探讨。
例如,在“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练习作情境化的呈现。
练习6: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营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在冰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学生通过对这种情境化的生活问题的思考,轻松理解了受力面积对压强的影响。
四、重激趣、重激励,个性练习评价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研课活动反思;探讨教与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50-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是体现物理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是否落实的解读场,也是新教师、老教师重要的工作场,更是观摩教学能手教学和交流教学信息的平台。不过,所谓的物理教研课,见到的、交流的、亲历的无非是浅白的评课的客套话,比如,本节课教学构成合理;或者教学内容恰当;或者不拖堂;或者教学手段使用到位;或者对教材的剖析有见解;或者听了xx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学生也有收获;或者这节课上得幽默、从容,语调平缓,教学素质高;或者教学问题设计好,有张力,分析透彻,逐层深入,引导得好;或者本节课准备得充分,研究深;或者备学生备得好;或者对中考知识点训练得好;或者教学内容实战性强;或者讲练结合,当堂训练不够;或者给授课者一些建议(缺点):表扬学生多点,发现学生亮点;鼓励学生思考,前半节课气氛不活跃,少了点幽默;提问时,引导学困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好学生多分析解题思路……从物理研讨课来说,我非有话可说、非有话想说――
教研反思一:物理教学有效性最终落实在课堂上
没用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靠实战性知识来做保障的。在教学的评价反思中学会教学,而实现教学持续成功的机制在于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的集体。像公开课作为课例的研究,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学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那么公开课研究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就是强化授课者的自我反思,听课者合作交流看法,缩小教学水平的差异,共享资源。其次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改进教学工作,努力达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共同关注教学行为,引领公开课经常性的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研反思二:以公开课(课例、案例)从教学问题出发,引导学与教的方法探讨
公开课后,以问题开始,使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问题:汽车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前50千米的速度为6米|秒,后50千米的速度为4米|秒,则全程在这100千米公路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讨论:由前50千米的路程和速度可求出前50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同样可求后50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从而求出全程所用的时间,最后由全程的路程和全程的时间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即,t前=50千米|u前,t后=50千米|u后。从而,t全=t前+t后,可得:ū=s全|t全
所以,t前=50000米|6米|秒=25000|3秒,t后=50000米|4米|秒=12500秒。则,ū=100000米÷(25000|3秒+12500秒)=4.8米|秒
以此例研讨与反思:上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法。它是循因导果的方法。教与学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先通过相应的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然后把解决的问题当成新的条件,与另一个相关的条件一起再解决一个新问题,直到解决所要的问题。
每教学一个物理问题都应该教给学生的解题策略。因为良好的解题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够拓宽思路,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势,能够善于通过问题进行转换,等。这样的物理教学,有意将解题策略提炼出来,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解题思维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地掌握其它解题策略。
教研反思三、研究在人,成功在心
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运用数学原理进行解决的,只是大多数的教员没有在意研究。比如比例法是一种数学处理的方法,此法可以简化为运算过程。该法的使用分为几个步骤:第一,分析物理过程;第二,列出方程;运用除法;消去未知量,得出所求物理量的表示式;代入已知条件,最后求解。例:
一个物体完全沉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4牛,现将它完全沉没在煤油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ρ油=0.8×103千克|米3)
讨论:如果运用常规的物理解题方法--阿基米德定律求物体的体积,再运用该定律求物体在煤油中的浮力,所求出的体积不是整数,并且计算过程繁琐。而采用阿基米德定律和数学比例法是比较简便的。物体两次都是完全沉没,它所排开水的体积与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所以,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F水=ρ水gu排,F油=ρ油gu排,两式相比:F油|F水=ρ油|ρ水,即:F油=ρ油|ρ水・F水。代入数值可得 F油=3.2牛。
还有反证法的运用,也是解决物理问题决定以后简单易行的方法。反证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一般地经过假设、归谬、结论三步骤。
例如,将0℃的冰水化合物放到0℃的房间里,冰与水都不会发生变化。请解释。
讨论:假设冰与水发生变化,那么有两种可能,即冰熔化成水和水凝固成冰。如果冰熔化成水,就要从房间吸热,冰与房间有温度差,房内的温度要高于0℃,这与已知房间温度是0℃矛盾,假设不成立;如果水凝固成冰,水要向房间放热,水与房间存在温差,房间的温度要低于0℃,这也与已知房间温度为0℃矛盾,假设也不成立。所以,0℃的冰水混合物放到0℃的房间里冰与水都不会发生变化。
教研反思四、针对中考复习应该系统化地研究和设计每一个知识块的训练题组
一般地,中考复习公开课大多是取用现成的中考复习训练题进行复习指导,这样的方法不能够因地制宜地切合实际本地学生的情况,所以,设计本地化的知识块训练题,遵循实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进行,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中考复习地。如:针对《浮力》的知识点设计的训练题。
将体积是60厘米的长方体(实心)沉没在酒体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如果用弹簧秤拉住该铁块使其悬在酒体中,则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如果将弹簧秤匀速往上拉,直到铁块全部露出水面,在这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和铁块受到的浮力将如何变化?
如果长方体铁块能够悬浮在酒体中,那么其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
若此长方形空心铁块下表面受到酒体向上的压力为17.9牛,且上表面的面积为100厘米3,那么其上表面距液面距离是多少?
若将次空心铁块放入水中,它将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使其能够悬浮在水中,应该将其空心部分注入多少克酒精?
如果将此空心铁块分别放入三种液体中,试比较三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教研反思五、物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问题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元素。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不满足常规的解题方法,而是通过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寻求多解和妙解。如:
一铁球质量为186克,体积是32厘米3,问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ρ油=7.8×103千克|米3)
解法一,设此球为实心,由质量、体积求密度。
ρ′=m|u=186克|32厘米3=5.8克|厘米37.8克|厘米3)。
所以,此球为实心。
解法二,设此球为实心,由密度、体积求质量。
m′=ρu=7.8克|厘米3×32厘米3=249.6186克。
解法三,设此球为实心,由质量、密度求体积。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规律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的过程入手,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剖析。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提高概念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生活和生产经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并接触到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应用的事例。教师善于恰当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通过分析、对比、细化、强化、深化、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物理概念。
如在讲解质量的概念时,通过同一物质构成大小各异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总结,得出质量的概念.在讲浮力概念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看到船在江、河中航行,人游泳等生活经验,知道船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这个力就是浮力,进一步追问,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相同的铁块,做成空心可以浮在水面,如果是实心铁就沉于水下,为什么?古代的木船,是一根很大的树木,直接挖成空心来载人载物,挖去的部分越多,载物量越大;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再次追问:液体具流动性,是不是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呢?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事例在物理课堂中活化,减少了学生学习物理恐惧感,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更彰显了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
二、创设生动的情境,构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创设一些生动的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水到渠成地构建相关概念。如音调的概念,不少学生把音调和响度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嗓门喊得大就是音调高。在音调概念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演唱《青藏高原》这首歌,特别是最后一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绝大多数学生是唱不上去的。接着播放韩红的演唱。然后再播放一首著名男低音杨洪基老师的歌曲《不怕不怕》,让学生们在欣赏美妙歌声,感受女高音的清脆嘹亮、男低音的宽广浑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构音调的概念,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原先的错误认识,又形成了音调的正确概念。再如比热容也是初中物理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海边沙滩的照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接着教师提问:看到这幅画面及文字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请就可能的原因作出猜想与假设。生: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比水快的缘故……然后再结合相关实验逐步建构比热容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掌握概念。而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就必须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直观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使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一步。为实现这一飞跃,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许多种,只有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掌握概念。例如:“密度”这一概念的教学,通常用公式ρ=m/v定义,倘若不讲清楚其本质意义,则学生会受数学公式的影响,认为ρ与m成正比,从而形成错误观念。教师只有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密度”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清其只与自身的性质有关,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密度”这一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以定义为基础,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探究式教学
物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拓展性,死记硬背和机械模仿是得不到打开物理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学生应亲自动手,在思考中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探究物理知识的奥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物理的学科特点,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快乐合作探究,主动体验物理认知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让物理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主动行为。
以《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大厅或操场上做实验,探究外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实验区,光滑的地板;第二实验区,铺着薄布的地板;第三实验区,铺有厚地毯的地板。实验器材:三个篮球以及米尺。让篮球沿斜面从相同高度自由滚向三种实验区,然后用米尺测量篮球在不同区域运动的距离,验证外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进而理解在没有外力影响的理想条件下,运动着的物体能够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另外,教师可以由此将知识拓展到磁悬浮列车的运动,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磁悬浮列车既跑得快又省能源。
在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是由于物理概念过于抽象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7):40.
[2]裘重柏;;浅谈“激趣引探式”物理概念教学模式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关键词:物理学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牛顿第三定律热胀冷缩
一、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它的表述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用公式表示:
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
F浮――浮力,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液――排开液体的体积。
在应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
(1)施力物体――静止的液体,受力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2)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密度及物体所在的深度无关。
(3)此原理不仅适用于静止的液体,也适用于静止的气体和现浇混凝土。
(4)物体浮沉的条件:
浮力F与物体重量G的关系 物体浮沉情况
F>G 上浮
F<G 下沉
F=G 可停留在液体里任何深度的地方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的物理知识,但是这个原理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随着设计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结构的大空间结构逐渐增多,一些大空间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经常通过采用埋设管道的方法来减轻自重,即做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这些空心楼盖中的管道,无论其材质是钢材、混凝土还是塑料,由于管道是空心的,排开的混凝土的体积都是其截面积乘以长度。
如某厂生产的GBF管,直径250mm的壁厚25mm,重13kg/m(相当于0.127kN/m),而其埋设在现浇混凝土中,排开的混凝土的体积却是3.14×0.252/4×1=0.049m3,此时,以现浇混凝土为液体,空心管受到的现浇混凝土的浮力是0.049×24=1.176kN,浮力大于空心管的自重,埋设在现浇混凝土中的GBF管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将产生上浮。因此,这类管道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止管道上浮的措施,并且措施中应该包括对浮力和抗浮力的计算。
此外,阿基米德原理还广泛应用在地下结构的抗浮设计方面。有些建筑结构位于地下水位以下,设计往往要求结构必须施工到一定层数,才能停止降水,就是因为地下室排开的水的重量大于建筑结构自重时,停止降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会造成地下室上浮。
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也是一条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它的表述是: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建筑施工的实际中,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已经知道了力的大小,但是忽略了受力物体的强度。比如试图采用单桩承受水平推力,只注意到了(混凝土或钢)桩的强度很大,自身承载能力没有问题,忽略了桩身还要将水平荷载传递给土体,而土体的强度往往不能满足要求。一旦土体破坏,就要造成桩的倾斜而失去承载能力。
尽管目前还没有听说由于水平承载桩后土体破坏造成的工程事故,但如果对此不加警醒,一旦发生事故后果非常严重。
三、热胀冷缩
物体受热时膨胀,冷却时收缩的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在建筑工程中,我们经常打交道的原理是固体的线膨胀和体膨胀。
固体的线膨胀公式:
ll=l0(1+αt)
式中:α=(lt-l0)/l0t称为线胀系数,它表示由于温度升高1℃所引起的线度的增长与它在0℃时的线度的比。线胀系数的的单位是1/℃。
固体的体膨胀公式:
Vt=V0(1+βt)
式中:β=(Vt-V0)/V0t称为体胀系数,它表示由于温度升高1℃所引起的体积的增大与它在0℃时的体积的比。体胀系数的的单位是1/℃。对于固体,体胀系数近似等于线胀系数的3倍,即β≈3α。
对于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而言,其线胀系数一般为1.0×10-5/℃,对于一个30m长的混凝土构件,温度升降1℃而引起的深长或者缩短为1.0×10-5×1×30000=0.3mm,如果混凝土的深长或缩短受到约束,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在特定的条件下,混凝土还可能产生体积的膨胀和收缩。
我曾经处理过一个工程问题,一道长度大约30m的混凝土地基梁,截面尺寸500×1500(宽×高),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约30个小时拆除侧模板,72小时左右发现地梁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后来经计算证明,混凝土模板拆除过早,地梁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是导致裂缝的主要原因。其实,工人是不懂热胀冷缩在混凝土工程中的作用的,但是管理人员的熟视无睹和对物理学原理的漠视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做相对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和物体间的正压力之间的比值称为摩擦系数。对同样的两种材料来说,滑动摩擦系数比静摩擦系数稍小一些。图一是某桩基施工时监测得到的桩的摩阻力的记录曲线。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接桩后,桩的摩阻力会增大,然后又降低,有许多论文在研究这一现象。其实,在物理学上这是一个早有的结论―滑动摩擦力比静摩擦力稍小。接桩完成后,首先要克服最大静摩擦力,然后克服滑动摩擦力,所以精密的监测仪器记录下了图一的曲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物理学原理在建筑施工技术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图一
五 结论
尽管本文对以上物理原理的解释和应用还是概念性比较强,但是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对于从事建筑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学习掌握和深刻理解物理学原理,对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施工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普通物理学》程守洙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修订本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的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对学生的培养就必须走“素质教育”之路,着重于以创新教育来展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要体现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家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学物理的学生,由于对物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上的要求缺乏认识,学法上尚未入门,不会学习,也就谈不上正确思维,更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创新思维。而将物理学好,为了解决好“开头难”的问题,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我往往是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是,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确定了思考目标,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茶壶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茶壶嘴上一节的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茶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园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茶壶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茶壶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直观演示启发、“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如:在探究运动的相对性时,我常借用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我同样做了创新指导的偿试。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一章时,我在让学生认识了杠杆及轮轴等复习了以前所学有关磨擦和压强知识后,发现有些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了解自行车构造。于是我布置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学生在家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结伴到自行车的地摊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学生即提高了观察能力,又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对于物理知识中一些不易操作,现象不明显,不易观察的实验,我总是设法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大气压强》一章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这一知识点,与同学们一起动手,设计了气压瓶,三人一组,带上自制气压瓶,登楼观察,当观察到气压瓶中液柱明显变化时,同学们惊奇地叫起来,“哇,好奇特”。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去勤于思考,善抓规律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过去要求学生“习题做得越多越好,书读得越快越好,知识背得越熟越好,最终教学则不是那么好”的教训,指导学生在勤思维中突破难点,抓关键,找规律。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勤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选和整理和修正,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表达式:F1==并让学生明确:该公式适用于初中所要求的所有滑轮问题,n表示承担物体重量(和动滑轮重量)的绳子的段数,也可以理解为n等于绳子与动滑轮接触的次数,其决定着滑轮问题中绳子起始端的绕法及“奇动偶定”。在这一形式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标新立异,将创新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在实验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和物体升高的高度关系式:S=nh,加之点拨,让学生借用数学这一规律,推出了“动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与物体移动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式Vs=nVh等一类问题。这样,较好地解决了本节中有关滑轮、滑轮组的问答作图。作为与计算的一系列相关的所谓难题,使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答题、作图、解题中倍感轻松,无障碍。
一、新课设疑,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引发学生探究深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消除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封闭性。设疑引发思维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的设疑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新课一开始设疑。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我在“物体浮沉条件”一节教学中,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实例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入水中却会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为铁比木块重。”这时我不忙于否定他们的回答,而是再进一步提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问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疑问。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议、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互相启发,情绪上互相感染。让学生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终于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的重力大小关系决定的。
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前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的中心内容,提问设疑,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把课堂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对每周仅有二、三节课的物理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讲初中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这一节前,先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平常我们能不能抓住向你飞过来的子弹?那么要像随手抓一个身边物体一样,抓住飞行的子弹你有没有方法?书上引言中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通过设疑,激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扮演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课堂引疑,活跃思维
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保守、呆滞、被动局面,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运用变化、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联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切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该起“引”和“导”的作用。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依次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随着问题一个个地解决,思维也就步步深入,从表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随着新课的导入,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展开中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培养,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在讲“电功率”一课时,在讲清楚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情况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额定功率为100瓦的灯泡亮还是额定功率为40瓦的灯泡亮?”学生会答:“当然是100瓦的灯泡亮。”我将“220伏 100瓦”和“220伏 40瓦”两灯泡并联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果然与学生的答案一样。学生感到了一种成功感。接着我问:“在这种情况下是100瓦的灯较亮,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100瓦的灯较亮?”这一问,问起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难道还有不是的情况?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呢?两灯的连接有哪些情况呢?于是我再将这两灯改为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源中演示,结果100瓦的灯泡反而比40瓦的灯泡暗得多。这一出乎意料的事实使学生为之一怔,展开思维,迫使他们向知识的更深层次进军。这样通过引导质疑,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学习能力。
三、习题多变,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和定向性,表现为从已知信息中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集中思维。而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诸多方法中,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题型的讨论是一种有效途径。例如:有一铁球的质量为1.58kg,体积为40cm3,请判断此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密度、比较质量、比较体积等多途径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练习: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若让空心部分装满水需要多少质量的水?这样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通过对一题多解的练习,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题能力。又如:一用电器标有“220V,40W”字样,正常工作时,可以求得哪些与用电器有关的物理量?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可以很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这道题我又通过条件变化实现一题多变,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把此用电器接在110V的电压下工作时,又能求出哪些与用电器有关的物理量?
“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型习题的训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发散思维的妙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注意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定向性,主动地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去思考,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生;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初中物理教学中,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后,学生就会思维活跃,积极探究,其主体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同时,他们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人经历提出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问题,有利于其个性发展、思维结构的完善,加深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物理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初中物理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没有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不能把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提高。时刻关注我们身边的问题是否与物理教学有关,能否充实到物理教学中来。
教师自己要深入思考,善于提问,只有善于提问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带领学生存疑,设问,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提问要有启发性、集中性、层次性、量力性、想象性和联想性。
教师要有强的问题意识。只有用心去做了,才会随时思考,才会进出智慧的火花。
二、为形成问题意识营造良好的氛围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在师道尊严的环境下,学生是不敢提出与教师想法不同的、与课堂不紧密相关的问题的。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问题或瞬间想法表达出来,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引导学生为之探究;学生有些问题陈述不太清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思加工整理成一个新的问题,或教师直接帮助他们解决,或让其他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或让学生讨论、实验来为之解决;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没有什么价值,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诚心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教师是他们的领头人,教师关心着班上所有学生的成长。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教师在内的班上所有人都解决不了时,不要责骂学生,要诚恳面对,坦率地告诉学生学无止境,但课后会通过实验或查找资料或向同事请教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要告诉学生,希望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解决好这类问题。
2 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一些矛盾,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对于某种现象,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矛盾或者引起学生的内心冲突,使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失去平衡,唤起他们积极的思维,迅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
设置教学情境,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问题提出来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讨论或其他形式的探究,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形成习惯。
例如,学习“浮力”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接着指着两个铁球,问:把这两个铁球放到水中,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呢?(注:两个铁球一个是实心的,另一个是空心的)。在学生叽叽喳喳讨论的时候,把它们轻轻地放入水槽,结果一浮一沉。学生看到这一现象,问题已经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3 借助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科中进行探究的主要手段,物理实验也易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看到了许多现象,有一种新奇感,有了进一步探究其奥秘的欲望,有的实验出乎预料,探究其本质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时也可故意做一些失败、反向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问题。物理实验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途径之一。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
江苏省已经率先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每个班级都有了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辅助手段。物理不仅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而且对微观的世界也进行广泛的研究。用微观的理论、观点解释宏观的现象,是物理思想的重要部分。物理领域的许多现象,我们不可能在教室或实验室通过实验来解释,这时,我们都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手段,起到同样的效果。学生由此可以解决一些困惑,提出更多的问题。
例如,学习“摩擦起电”时,利用电子白板放映清晰逼真的静电竖发、冬天漆黑夜里脱毛衣时放电现象等片段后,学生情绪渐趋兴奋,接着演示静电除尘实验,并通过视频展示台,将整个实验过程反映到投影机屏幕上,让每个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通过一连串的现象再现和实验演示,再加上逼真的视听感觉,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有关电学的求知欲望。这时抓住时机提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89-0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探究。”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促进自身的良好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积极的通过思维活动获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当学生感觉到运用有限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时,形成一种认知方面的冲突,使学生有兴趣和动机去探究未知世界。例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 如何测定一块石头浸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一些学生知道用弹簧秤来测定,但是,如果我们要测出一艘轮船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怎么办呢? 当然不能造一个特大的弹簧秤,学生在此时就陷入一种想知道又不能解答的矛盾之中,紧接着,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题多解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打破思考的单一性和习惯性,或由于单一思考所产生的定势思维。“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是对一道题目有多重解法的含义,也可以是一道题目有两种以上的答案或者结论,就是所谓的开放性答案的含义。而学生解题的形式,可以是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评价,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所差异的,但采取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对创新思维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形式。
三、积极开展互帮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互帮式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互帮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探讨,交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生能力弱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对于课堂上所学习的物理知识的不同的观点,对问题的不同想法的交流,通过反复的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学生通过互帮式学习,能够学习他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在互帮式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方式开阔,进而在学习探讨中培养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四、处理好学生思维迁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物理教学中,经常有这种情况,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经验或思维定式,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如“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此时要处理好这种思维迁移,可通过做演示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大木块在水中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此时会有错误经验“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做演示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经过这样演示,处理好学生的思维迁移,再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观察则是对事物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曾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为座右铭。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实验的观察,第一步,定性观察电阻变化或电压变化都能引起电流变化;第二步,固定电阻,定量观察电压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第三步,固定电压,定量观察电阻变化对电流的影响。然后通过对比观察,不断思考一些本质问题,找到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二字是物理教学的秘诀,物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从现象开始,认识事物的客观面,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如,斜插水中的筷子,从水平面看去是弯的,引导学生从现象去探究本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角度、多渠道的,我们要千方百计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每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重视思想思维方法方式的引导,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理;教学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掌握基本规律以及应用于实践生活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几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不断探索,研究、归纳、总结,对于初三的物理教学略有心得,下面我就如何更好地完成初三物理教学任氖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1.注重课堂教学.强调基础学习
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更深层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好如下几步:
1.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传授知识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如在讲授“摩擦力的方向”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走路时.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这些问题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为他们天天在走路,而这个问题的提出无疑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去探究。
同样,通过演示实验,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讲授“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自制了一根1米长的铁棒,一端用细绳紧密缠绕,另一端很光滑,让一男生与一女生相互“拔河比赛”结果可想而知,出乎很多学生的意料.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原因”,创设了积极而良好的课堂氛围。
1.2提供感性认识,掌握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认识能力在形式概念、掌握规律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此方面我采用了:运用实验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掌握的物理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己真正地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如在讲授”惯性”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打棋子”、“锤头松动时,撞硬物后变紧”等。其次,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规律,从而解决学生对“惯性“概念理解的问题,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
1.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验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我在课堂上注重组织学生运用知识的练习。如在讲授”重力势能“和”动能”概念运用时,提出问题: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甲球静止在水平面上,而乙球在水平面上滚动,则这两个球的动能哪个大?重力势能又是哪个大?提出这样的问题,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格外注重了这几年重要环节的运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三物理教学中对尖子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出好的尖子生会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
新版物理课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减小,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有“吃不饱”的感觉。如何培养这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长,成为尖子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2.1课堂注重拔高,对于那些尖子生,提出一些”稍高”的问题例如:讲到”浮力沉浮条件”时,我用一个玻璃球放入水中沉底。放一个乒乓球,则上浮至漂浮,而特制一个空心铝球让其悬浮.此时我适时地问尖子生:空心铝球受到哪几个力?从密度角度分析,铝球密度大于水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利用这些题先吸引住他们,激活他们的思维.对此类问题做更深层次地理解,通过对这些“额外”知识的探究,使学生明白“物体的沉浮条件”的真正意义所在,让他们真正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超级秘书网
2.2灵活安排课外活动,体会物理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物理水平由直觉兴趣向因果兴趣发展.如在课外活动中,我领导学生进行“自制潜水艇”、“自制弹簧测力计”、“自制杠杆”、“自制简易密度计”、”简易家电维修”等活动.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2.3在尖子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辅导及时.持之以恒.对学生要求严格,培养他们多联系实际.多提出问题,重视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调整,此外对尖子生的培养还需要其他老师的配合,学生的努力只有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奋斗,才能培养出尖子生,并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学生,收到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3.初三物理教学中,还要深挖物理命题标准,摆正教学中的方向,引导学生正确地思维.以适应多变的中考试题
现在的中考试题难易程度在逐步降低,但具有较高的灵活程度,这使我在研究中考命题上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3.1综合分析谋标中的要求,领会课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