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5:41
导语:在金融产业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千百工程”是基于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业发展现状,在全面分析了农村经济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下,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产业金融业务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金融改革措施。在现阶段“千百工程”的组织和规划实施上面,以“十二五”规划为发展前景,构建适合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全面开展的格局,在以系列发展目标和市场统归前进的途中,全面服务农村城镇化建设。在工程实施中,除了以支持农业现代化为服务宗旨外,还要实现农业金融发展流通渠道的价值。农业银行要担负其对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项目上来,同时还要积极扶持农村服务化建设。
二、实施“千百工程”,推进农村金融产业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发展总行,制定“千百工程”发展规划模式,将中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推向改革的路子里面。该项工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是以农业产业链金融,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群体发展。在支持农村以加工制造为主要产出模式的投资外,对于有机蔬菜和产销一条龙龙头企业的合作,也将其经营效益与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推进到一定高度。在争取限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配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扩大客源。对于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抵押品,采取灵活方针,保障业务的协调发展。该工程,是以农村经济发展特色为基准,全力贯彻农行总行方针,稳步推进和规范农行改革方案的最终定调“整体改制,服务三农”,这是农行景荣改革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只有解决农村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从整体上推进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在谈到农行改革的问题时指出:“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
农行在实施“千百工程”中,除了继续强化农村基本业务外,还以中国银行业发展和国家整车作为改革的参考。农行的此项工程,必须定位于农村,服务于农村,除了加强农村地区的业务建设外,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充实其信贷专业化服务管理体系。除了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的投放外,还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己任。朝着为增加农民就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农行还提出将深化农村金融服务,重点加快简式快速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三农”和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在鼓励农行下乡,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推动机制改革,健全筹融资渠道,将农村金融改革定位科学化和思想化。强化农业银行的制度建设,价钱对“农业产业链金融”信贷信用的监测、预警和预防。为了实现农业信贷需求与信贷产品的均衡发展,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规模和数量上,都要以创新业务和拓宽信贷渠道为主要手段。
在政府规制相关性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在推进中,要谨慎以防范风险。以县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带动村级规模的千家万户走向大胆创新的道路,对于农村流通企业的金融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以“大三农”带动“真三农”的问题上,农业经济的发展,融资业务和业务等全方位融资服务,就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以强带强,强强联合,才能优化服务,综合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建设,在贷款兴商中,对其龙头企业和特色经济加以投资、实现,农行与龙头企业或者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层层兴盛,资金资助才有现实意义。
三、总结
【关键词】 文化艺术产业 金融支持
一、我国的文化市场概况
根据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整体上呈现提高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分别为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70.7%和253.8%,平均分别增长11.7%和15.1%。2011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3%和3.2%,比2002年分别提高0.6%和0.7%。截止到2010年,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产业单位创造增加值近507亿元,但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偏低,说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速度仍旧缓慢。而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居民的文化消费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就已达到30%左右。因此,我国在文化消费方面还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市场。
以上数据同时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在接受文化消费调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农村居民认为文化消费“非常重要”,而“北上广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支持这一观点的仅占6.06%。统计数据显示,二类城市和乡镇居民对文化消费“综合程度”的认知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居民。所以,农村偏远地区的居民对文化消费和需求高于经济发达的城市。从一定程度来看,农村居民对文化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说明了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发展空间。
另外,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超高增长一方面促成了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的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从我国自身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面临一个必要改变的极限。这种极限意味着我国必须要实现新的发展转型。根据2011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是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大概一年的总储蓄也能达到21.5万元。由此看出,我们不是缺少资金,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把资金主要用于工业投资,而过大过多的工业生产性投资已经造成了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和产品积压。因此,我国必须要实现新的发展转型,即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资源。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丰厚,开发文化艺术资源对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且这种开发也不会引发环境问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连续高GDP增长速度在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资不失时机地开始发展,这是一大向好趋势。
二、文化艺术市场缺乏管理和金融支持
1、体制滞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我国的文化艺术管理机制起步发展比较晚,文化市场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诸多问题。从行业分割来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以及不断发展,文化艺术市场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些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已经尝试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力求实现跨行业地区的资产重组甚至兼并。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在国际文化传媒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这是一种值得关注与肯定的进步。但我国文化艺术市场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缺乏规范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更不要说建立完全公平的市场竞争关系。目前,我国文化艺术市场无论是在宏观管理、产业规划、人才培养等管理体制上,还是在投入产出、市场营销等方面均止步不前,与产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干预程度还较高,无法按照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来运作。
我国文化产业改革起步于上个世纪末期,首先,政府宣布退出出版经营领域,全国2000多家报纸开始进入产业化运营的轨道;其次,传媒集团和多传媒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开始建立,并且尝试与资本市场结合。但是,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机制混乱,经营管理市场化程度低下仍旧是困扰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文化艺术市场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
首先,投融资渠道不畅通。长期以来,我国对文化艺术产业项目的投入基本上是以政府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尚未形成政府、银行、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局面。而当前激励社会资金投入艺术产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举措和政策倾斜仍旧比较少,导致民间资本进入的壁垒比较高。2010年九部委发表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但是,政府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资金扶持毕竟不是主要方式,应多借鉴外国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模式,更多考虑在资本市场中提升竞争力。
其次,融资方式单一,金融介入程度较低。如前所述,近几年来,我国政府的直接财政拨款和一些文化艺术经济优惠政策给予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以很大的助力。2007年,武汉市政府拿出500万元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推动武汉市和湖北省的动漫产业发展。文化部2010年预算收入总计约47642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约255036万元;本年预算支出合计约476425万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项目预算支出约423715万元。但是,这种事业型投入方式,远不能代替推动艺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投资方式。目前融资方式单一、银行信贷明显不足、缺乏现代化的金融手段等等,成为困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然而,金融业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融资的起步并不晚。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在2005年和2006年两度为华谊兄弟提供担保融资。2009年,文化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扶持培育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作协议》,该协议预计五年内向文化企业提供不少于200亿元人民币的信贷资金。2009年,郑晓龙等23名优秀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总计约1亿元人民币的信贷支持。由此看来,今后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支持主要来自银行贷款。银行贷款将成为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融资渠道。伴随着政府和银行的合作,两方的发展潜力巨大。
三、关于我国文化艺术产业投融资的基本对策
1、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艺术产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无论是着眼未来还是立足当前,金融业都需要抓住机遇,大力拓展文化产业的融资业务,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双赢”。当前重点是要加快金融机制自身创新发展的步伐。监管方面,通过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支持。金融机构方面,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性,制定相应的贷款管理策略和授信审批机制,适当减少文化产业信贷审批手续。同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发针对文化企业和项目的特色产品,探索知识产权、企业无形资产等质押方式,解决文化企业抵押难的问题。如招商银行为电影《集结号》拍摄贷款5000万元,开创了无质押贷款的先河。
2、加强资本市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作用
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投融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可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股票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对于创业型文化企业可以吸收风险资本,利用国内外二板市场培养壮大。2009年,国内互联网类的网宿科技、影视制作方面的华谊兄弟和成都的金亚数字电视系统都进入了中国创业板市场的前28位。但我国的创业板发展相比外国并不景气,虽然2003年网易公司总裁丁磊荣登年度中国首富,其手中握有58.5%的网易股权,但这种企业在二级市场上普遍走的是海外渠道。总体上来说,目前二级市场融资模式在文化产业还不是主流模式,可以说仅限于知名度比较大的企业,如华谊兄弟等股票市场较为稳定和前景广阔的企业,对于小型企业而言,投资者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动力。
3、提高文化产业投融客体的科技含量
我国文化产业应尽快与高科技结合,增加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投融资主体的经济效益和投融资效率。在发达国家,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装备起来的产业以及各种以高科技为载体或包装的文化产品,不仅创造了全新的生活理念,而且也在刺激着文化需求。所以应该通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设备进行更新升级,推进文化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争取让各地的文化产品生产以及服务手段在技术层面上有所提升,具体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提高影视作品、广告装潢制作水平的等,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另外,还要注重从事文化产业专业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是要着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技术人员是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应主要培养他们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应用能力。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则重点培训其对高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
4、吸引外资参与国内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
目前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积极接洽需要改制的国资文化企业,争取在适当的机会可以收购股权;二是与一些谋求发展的国资或民营企业建立合资公司;三是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某些特别批准,从而利用法律的漏洞进入未经许可的文化领域。
受我国政策的限制,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文化产业的局面在短期内尚未形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放宽政策限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外资在更广阔的领域兴办文化企业。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国际资本的新方式,鼓励我国文化企业与跨国文化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利用国外的资金以及技术,生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利用期限长、利率低的国际优惠贷款来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琳:论文化产业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6).
[2] 西沐:文化艺术产业投资需建立文化与金融结合机制[J].中国经济网,2012(9).
[3] 袁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4] 张青超、李学文: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J].地方财政研究,2012(1).
[5] 孙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经济,2008(6).
近年来,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就职机会,但由于我国目前大学教育的内容与企业的务实需求仍存在较大的落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高校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前教育,从而使其具备符合企业发展的相关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本文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专业证照与业界实习的历练等对符合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要求的高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培育目标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演变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前,地区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管控和保护状态下,且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绝对不允许新银行体系的建立,而由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1980年,台湾地区主管部门开始被动接受了自由化从事金融的政策,并逐渐开放岛内的金融市场。在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国际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则开始开放并支持建立新型的民营银行,且该项工作在1991年的六月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即台湾当局一次性地批准了15家民营银行的建立,并且通过建立《金融机构法》允许保险、证券与银行三大金融机构进行同业合并,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并促进台湾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1]。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承担起金融人才培育、价值观念引导以及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而促使上述任务达成的重要场所则为高校校园。在具体的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中,所谓“顾客”,则是指消费者或付费者,因此,高校若从该角度出发,职业高校的“顾客”应该是学生或者合作企业,所以,相关职业金融高校的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与合作企业为主体,从而通过提高其高校的教学水平来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2]。
二、台湾地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与职场需求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访谈是指访谈人通过利用语言沟通的方法从受访者方面获取相关讯息,作为一种搜集信息的重要方法,访谈不仅能够探寻对方的想法,得到自身所需要的讯息,同时,访谈也可以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谈话方式,从话题逐步切入话题的核心,因此,本次研究首先采用的是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台湾地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与职场需求的关系展开探讨[3]。
此次研究中对台湾市内名为H的金融服务机构的经营者王某进行了深度访谈。笔者首先从企业当前整体的发展情况入手,询问了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人员分配、管理制度等,进而针对当前台湾市内的整体金融环境与企业经营者王某展开了探讨,最后,笔者直接切入主题,就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水平与其实际的人员对王某进行了具体的采访。从谈话中笔者得知,由于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台湾市的整体金融产业发展并不乐观,虽然,台湾当局实施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但由于相关的历史原因,台湾市内的相关企业并不看好金融机构和金融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而这种金融环境也不利于外资的注入。另一方面,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以H金融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多数台湾金融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多来源于企业人才的缺乏。对于企业内部现有的人才而言,由于缺少科学的培训方法,使得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从高校引进的相关专业的人才而言,由于现阶段高校并未对金融服务专业给予相应的重视,且毕业生并不能将所学习到的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4]。
由上文可知,虽然台湾市的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受到人才方面的制约,使得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并不能顺利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的缺乏,又加大了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而由于高校并未给予相关专业较大的重视,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具备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市场需求的条件,因此,为了确保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则首先需要解决产业发展、职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5]。
(二)问卷调查
为了研究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对专业课程务实性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台湾地区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相关想法进行了具体调查。
本次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以130名金融从业人员为具体调查对象,通过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并定期对其所下发的相关问卷进行回收,从而了解从业人员对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与职场需求关系的具体看法。另外,此次研究中,笔者也以电子邮件的方法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分发了90份问卷。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因此,将金融服务专业作为高校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是当下形势所趋,也是产业的具体要求,但是,据收回的问卷显示,高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则会将该专业领域内的部分课程取消,从而只是单独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所收回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可知,大多数从业人员对高校将金融服务课程作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必修课程的做法表示赞同,但针对在高校三年级中,是否应该将一、二年级所学的课程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将近45%的金融从业人员认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应该着重选择符合其发展方向的某一方面的学科进行专门学习,而另外55%的金融从业人员则认为,就现阶段台湾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而言,企业则更加需要全面性的人才去支持其内部建设[6]。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作为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当前所在地区的整体金融环境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意识;而高校也应该加强对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加强对国际财务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建设等。另一方面,在大的金融背景下,金融服务科技企业也应该加强其自身的经济建设,并使其经济发展满足金融环境发展的具体需求,同时,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建设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从整体上提高相关高校对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进而使其为企业提供具备全面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综上所述,为了解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职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其相关专业学科的建设力度,且应注意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和全面性技术的培养,通过提高对专业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并使其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企业也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使专业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从而使该专业领域内的职场需求不断扩大,进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并促进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发展[7]。
(三)实地访谈法
1.专业证照方面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即以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和业界产学交流为具体目标,通过本次系科课程进而发展标准的作业程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获得专业的技能,并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进而使其满足相关领域内职场的需求。
而近年来,在金融行业中,证照(大陆所说的证件)已是不可或缺的职场必需品。在对台湾市某金融科技服务机构的经理王某进行采访时,其认为为了突显证照的真实性,可通过岛内主管机关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对岛内从事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人员的证照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使得相关人才可以合理地被输送到职场中,以满足职场需求。其次,高校在对金融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证照制度”培训体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证照在金融职场中的重要性。最后,学校则需要对各金融单位的教育训练和人事考核系统进行分析,从而使其制定的金融证照制度可以与金融科技服务单位的整个工作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输送的人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
2.个人态度方面
作为促进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作人员的态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首先,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包括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等,一方面,企业人员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感染其周围其他的工作人员,从而发生“连锁反应”,使企业更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扩大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职场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求职者,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产业职场需求。
3.课程规划方面
作为相关专业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需要具备的专业证照主要包括了证券商业务员、证券商高级业务员以及信托业务员、外汇业务员和人身保险业务员等具体证照,因此,对于即将毕业走向金融服务职场的三年级学生而言,必须要做好课程方面的规划。根据本次研究中对高校三年级学生的课程设置和规划情况调查可知,现阶段高校三年级学生在毕业前并未对其相关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规划,具体表现为:由于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将金融专业三年级的课程重点大都集中在了少数与企业具有一定联系的学科上,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因此,从学校的角度看,则表现为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而就毕业生而言,由于其对当前的整体金融背景和所处的金融环境并不了解,因此,对于未来总是抱有一定的幻想,这使其产生了安逸心里,并最终忽视了自身的课程规划与学习。综上所述,由于学校和个人对课程规划缺乏相应的重视,而对课程规划的方法又缺乏科学性,因此,使得高校并不能向企业输送全面性且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从而使得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业需求无法被满足,进而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8]。
我国金融监管原先存在的矛盾进一步扩大,新的矛盾也会在新的时代和政策背景下逐渐显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业雄踞,各司其职,各中相互关联,再加上外汇行业的兴起,虽然国家不会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行业另辟板块,但是将其与证券业相容和,势必在金融监管上将会出现更大的监管漏洞。无论是国际结算还是国家宏观调控都将出现困难。美国福汇作为最大的外汇商,日前受到美国监管,其做市商的罪名已被证实,并且被嘉盛收购,股市代码也有所改变,但是嘉盛具有同样的性质,只是其在法律性质中写明其做市商的前提,两者的结局就大相径庭,可见外汇行业的金融监管的难点以及法律方面角色和占位的缺失。我国近年来外汇事业有所涌现,国家将其纳入证券业只是用其进行宏观调控,对冲风险。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局势动荡,金融行业的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总统能否实现他重贸易,弱美元的计划,国家的外汇存在风险,很多灰色经纪商也处于难以监管的范围,我国的金融监管困难重重。金融监管同时也要防范金融风险,防控金融风险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风险或企业债务风险,也包括金融领域内部加杠杆、影子银行和表外业务的风险,近年来银行信用风险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力度加大,“僵尸”企业的出清给银行信用风险带来压力。我给金融监管现状惨淡,不作为与放任不管屡见不鲜,导致的各行各业的资金压力和资金风险也在加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能成为只提不实行的空话,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金融行业难以得到有效监管,金融监管投资没有得到有效改革,金融就不可能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中新兴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和资金成本的敏感度较高,金融监管体制出现漏洞,则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真正的推动作用。2017年2月期末投资者数量达到11911.03万,新增投资者达到21.92万;期末投资者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文化创意产业近年被提上发展重点,并且财政部2016年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拨款达到44.2亿,但是相对于金融体制内的大量资金闲置和错配,文化创意产业任重而道远,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相当多的金融机构在部分投资领域大力加杠杆,期限错配严重,而今年货币政策变化将对其造成影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创新步伐加快,混业经营愈发明显,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风险的交叉传染可能性加大,新兴金融领域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外汇投资领域等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填补欠缺漏洞要在源头解决,其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关注。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涵盖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为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国家有意扶持,并且希望借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其为依托实现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两者各取所需,实现经济新增长。而金融本身存在的矛盾加剧,高泡沫,高杠杆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监管漏洞大,监管各个环节相对薄弱,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来源匮乏,银行融资贷款门槛较高,政府或者园区背书之外,初创型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新一轮的融资可谓难上加难,那么该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的结合?除了各自的规划发展与监管到位以外,供给侧改革在实现两者协调配合发展方面肩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供给侧改革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什么
供给侧改革从供给层面实现去产能,去杠杆,通过政策的实施来实现供需错配问题的缓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层面看金融,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的供求关系,通过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有助于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畅通金融为实体经济输送资本和活力的渠道,文化创意产业如果可以依托金融,实现融资简单化,并且政策层面通过税收优惠,土地减免,办公场所阶段性免费等措施,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道路将显得异常开阔,我们需要给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坚实的背景基础。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发现新兴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选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更好的政策和基础背景实现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供给侧改革作为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支撑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被提上重点的一个重要原因,文化创意产业享受供给侧改革的荫蔽,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供给侧改革的正确导向性。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能
(一)加大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金融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供给侧改革,调节杠杆,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机制,对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实行资金融通和基础设施配备支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工作场地和设备的支持,适当的融资推介会等;对于成长性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其赢利点,为其提供特快融资渠道,实现融资对接,避免资金周转问题带来的企业发展青黄不接的窘境,与此同时,成长性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敏感度较高,市场的扩大需要良好的资金运作,资金渠道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市场保障前提。
(二)防范外汇风险,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内销与出口
美联储加息周期启动以后,全球流动性整体收紧,给中国人民币汇率、外汇占款投放带来压力,国内流动性压力加大,外汇风险加剧。再加上美国总统换届,特朗普上台,他计划重视美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弱化美元的,中国的美国国债势必受到影响,如果特朗普真正落实其计划的政策,那么美元空头即将来临,我国面临的的外汇风险将会加剧,防范外汇风险,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但是单从出口层面来看,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政策调控方来说,确实一个挑战,所以在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扩大内需,促进内销,实现经济真正拉动。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扩大,不宜以牺牲外汇资本自由度和政策自由度换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小失大。
(三)提升内生动力,实现新的赢利点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最初是通过政策层面的导向开始的,逐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的改革点逐步显现,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同时,相比于其他实体经济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少,借此吸引了大批有想法,有计划的青年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刻理解,将自己的创新理念融入文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背书,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动力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新发展的依靠点。不断提升自身特色,促进产品的特色化,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得以实现新的盈利点。
(四)扩大市场渠道,以特点吸引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一直存在但是近年来才被重视的产业,其市场前景良好,潜在消费人数增长快,消费增速快,所以,扩大市场渠道,开发潜在市场和潜在需求客户日益重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地调查,总结地域特色和特殊需求,制定不同的区域产品规划方案和地域特色销售方案。同时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所创造的金融条件下,利用资金优势和成本优势,依托区位优势和产品特色开辟新的市场,并且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人群的消费层次和消费偏好,预测市场容量和潜在消费人群,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不断使得消费者数量接近预计值。
(五)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加之政策细则落实
国内资本与外资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国内外资本将结合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更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凸显,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基础之上,依托不同的市场和区域,加上政策细则的逐步落实,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依托政策背景和各种优惠政策,以文化创新点为基石,逐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总而言之,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行业受到良好的监管,减少灰色监管地带,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和效率低下;政府切实落实供给侧改革,让供给侧改革不在只是一个名词和一个框架,从政策框架逐步落实为实施细则,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推动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然,前提在于金融监管体制得到有效改革,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有内在的发展动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势必在资本成本及资金供给等方面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政府背书和政策背书,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资金和政策获得了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影响着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使得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会以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为导向之一,两者相辅相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施璎芸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陶士贵.制度惯性中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济改革2016.10
[2]丁志杰.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方向.甘肃金融2016.2
[3]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国际金融研究.2016.7
[4]张祥志,尹靓.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的文化产业创造力激励研究.中国出版.2016.7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煤炭储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40%、30%、34%,丰富的资源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支持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新疆的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疆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察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选取1978-2007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考察能源产业总量情况;其次,以1978-2007年能源生产结构系数和消费结构系数来考察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通过对能源产业总量及结构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量上看,自1978年至今,新疆的能源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发展迅速,而能源的消费总量略低于能源生产总量。2.从结构上看,1990年后新疆能源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的产量所占比重上升很快,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能源支持,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略有变化,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以煤炭为主。
(二)新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金融业也逐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493个,金融业从业人员54145人,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形成。2005年以来,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近年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东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工作组,依法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对改善全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渐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基础,逐步加大了新疆能源、交通、电力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促进工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了能源、交通、冶金、通讯、电力等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及一批效益优良上市公司的资金需要。此外,努力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金融支持助学、就业力度不断加大。
三、新疆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能源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y1(能源产量年增长率)及y2(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系数)来反映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在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指标并用来综合考察新疆金融发展,选择以下指标: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证券业/外源融资总量(x2)、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考虑到新疆地区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证券业数据只能从1994年开始,时间跨度较小,不适合做长期分析,因而本文主要考虑x1、x3、x4与y1、y2间的关系。
采用时间跨度较小的年度样本研究的可信度较高,但难以反映长期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基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建立一个稳定模型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根据Dickey―Fuller检验确定各时序数列的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检验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和因果作用方向。采用常用的ADF检验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水平下,二阶差分后的DF值小于α=0.05的临界值,达到平稳。结论是:变量x1、x2、x3、 x4 、y1、 y2都是二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说明,x1、x3、x4和y1、y2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Granger Causality分析
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至少在某一方面存在granger原因。上面已经检验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Granger提出的Granger causality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为真实的因果方向提供有用的依据,可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包含有助于改善相互预测的信息。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1可以得到格兰杰检验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滞后阶数取为2)。
四、实证分析结果及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1985-2007年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作用方向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避免了“伪回归”出现,提高了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对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得出结论如下:
(一)通过应用协整技术对服从二阶单位根过程的所有变量做分析,解决了传统经济建模中非平稳性的难题。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与能源产业产量与结构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中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和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对新疆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单向推动作用,这说明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业对其的间接融资作用,同时保险业融资对其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此外,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化可以通过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晓彤.Eviews操作与实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高鸿.金融在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J].经济师,2005(11).
[4]宋国玉.基于协整分析的东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 [J].科技与产业, 2007(7).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7).
[6]刘贵生.金融支持西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观察思考,2008(9).
[7]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供给侧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讲师团系统科研课题:“互联网金融促进我省供给侧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6020)结项课题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7日
互联网金融自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以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低成本、方便、可行的融资渠道,使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有效精准的助力供给侧改革,能够极大地提升和改善我国在供给侧中的重复低质现象,提升产业高度。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互联网金融作为助推协同发展的有力资金供应渠道显得越来越重要,其有效地促进了京津冀区域金融相互交融及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
提出“供给侧改革”,意在消化过剩的产能、缓和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目前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属于提供新供给的增量改革。过去我国金融业的供给没有满足我国企业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企业融资甚至投资都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帮助企业从过去低端化、高耗能、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中逐渐摆脱出来,过去我国金融业的供给没有满足需求。
从总体上来说,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呈现注册资本低、贷款金额低,数量少、影响小、实体促进力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大省来说,河北省的支持政策相对落后,且范围与力度均较弱;由于北京巨大的虹吸效应,河北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显得不足,造成人才留不住、养不起、招不来的局面,阻碍了河北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另外,从河北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经营情况来看,主要是面向地方特色产业为主,造成平台知名度不够、资金筹集范围有限;还有就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配套服务机构数量不足,造成发展支撑力量有限;最后,由于河北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各部门信息贡献度较低,造成信用成本过高,加大了经营风险及投资风险。
鉴于此,本课题组在调研河北省及其他部分省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基础上,以“面向实体、政府引导、企业自营、适度支持、注重监管、稳健发展”为原则,提出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顺势而为,从政策上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促进我省企业转型升级。随着以P2P网贷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监管的不断到位,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面、覆盖面,已经超越了传统金融,相比较而言,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金融更多的助力实体经济,更可能实现普惠金融。比如,河北省目前出现的农机、农具低质、粗糙的现象,借助互联网金融这一潭活水能够作为资金的供给方,有效地弥补传统金融机构的不足,注入农村、农业这方“沃土”,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
第二,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与实体企业的联系,面向实体企业需求,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属于金融领域,加入了互联网的基因和手段,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实体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河北省产业的供给侧调整,这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切鼓励、支持和监管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建议由河北省金融办牵头,联合河北省工信厅、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证监局、河北保监局等单位,出台政策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同互联网企业、同金融企业、同实体企业、同行业协会进行合作,深入研究不同行业实体企业具体需求,在原本仅面向当地特色行业的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深度,研究整条供应链上的资金需求和资源需求,将互联网金融服务面向企业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部环节,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和融资成本,提高企I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三,做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构建省内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体系,适时开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建设。到目前为止,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企业尤其是P2P网贷企业的问题发生率为20%左右,需要在鼓励发展的同时,积极防范问题的扩大化。在保障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保证不发生大规模的系统性风险。鉴于此,我们建议,由河北省发改委牵头,会同河北省金融办、人行石家庄支行共同支持设立河北省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打造成服务于河北省广大企业和投资者的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统一规范现有的及未来设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诚信档案和信用数据共享库。在未来适时的开展河北省互联网金融园区的建设工作,吸引和鼓励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全国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分支机构落户园区内,通过注册登记、税收等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形成河北省互联网金融产业聚集,发挥集群优势,形成辐射带动作用。
第四,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配套服务企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互联网金融企业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金融企业,主要业务涉及的是资金的融通和流动,而其自身也需要技术支持、会计、审计、咨询、法律、人才等中介机构的服务。其本身的改革本应作为先行军,探索产业调整思路,从单纯的大量重复性平台建设逐渐调整到平台、配套服务机构共同适度发展的路径上来。课题组建议,由河北省金融办牵头,河北省工信厅、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共同研讨设立支持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的诚信服务商平台,建立服务商评价制度,鼓励中介服务企业自身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滨州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滨州黄河部门紧紧抓住、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结合自身行业管理优势,将引黄供水作为一个优势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取得了可喜的局面。
1.1渠首非农供水两水分供、两水分计工作自2005年7月、9月在东营、滨州2市试点,2006年在山东沿黄地市全面推开。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滨州黄河部门在满足滨州全市“三农”生产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与地方水利、灌溉及部分用水企业签订供水协议,将非农业用水以合同管理的形式同农业用水分开单独供水,以不同价格征缴渠首水费,有力调整了供水结构,运用价格杠杆增强了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渠首水费收益,弥补了运转经费不足,保障了引黄供水正常工作的开展。运行过程中,滨州黄河部门着力做好引水监督、合同管理等工作,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完成引水精确计量设备的安装工作。滨州黄河渠首引水总量保持平稳,非农业引水量及非农业引水所占比重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06—2011年6年水费总收入达1.2亿元,连年位居山东黄河各地市局前列。
1.2商业供水2002年,邹平河务局与邹平县水利局联手,在邹平县韩店镇以职工集资的形式投资兴建了韩店水库,为附近工业企业供应工业原水。该水库股权结构为县河务局、水利局各占50%。目前水库将魏桥纺织、西王集团等邹平重要工业企业全部纳入了供水范围,年供水约1亿m3,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2005年滨州黄河部门在滨城区小营办事处建设龙潭水库,组建了全流域第一家黄河内部企业控股的供水公司———滨州黄河供水公司,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融资、运作,实现了从原水到商品水终端供应的一体化运营。目前,龙潭水库供水项目已成为滨州高新区最重要的工农业用水源头,年供水约300万m3,覆盖高新区绝大多数村镇、社区。
2国际金融危机下的滨州经济
滨州经济近年来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膨胀发展、服务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在经济发展结构上,全市经济发展主要依托魏桥创业、滨化集团、西王集团、京博集团等大型企业发展纺织、印染、钢铁、房地产、石油化工、风电新能源、不锈钢厨具、电解铝等产业,绝大部分产业为出口外向型和强周期性产业,易受外部经济波动影响。2012年1~9月滨州工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工业效益下滑趋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财税收入增速趋缓,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3滨州经济与黄河供水产业发展的关联性
滨州黄河供水产业是同滨州全市经济密切相关的产业。它是滨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上游基础产业,在纺织、印染、石油化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中参与工艺生产,滨州黄河非农业供水的80%用于工业生产。黄河水资源是滨州城乡居民及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水源,全市360万人约95%的城乡居民饮用或使用黄河水。黄河商业供水项目作用巨大,韩店、龙潭水库是魏桥创业、西王集团等重要企业的用水来源,对邹平、高新区范围内的工业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4金融危机对黄河供水产业造成的潜在影响
金融危机对滨州的部分周期性行业产生了一定冲击,间接对黄河供水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1)两水分供方面,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餐饮、旅游、食品加工、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将出现缓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农业供水的平稳增长。2)商业供水方面,受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等影响,对棉花、钢铁等大宗原料的需求锐减,导致纺织、钢铁、风电新能源等行业原材料积压、生产过剩,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考验。加之国家正在进行的房地产调控,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存在产能抑制,造成纺织、印染、钢铁、电解铝、新能源等行业结构性不景气,而这些行业正是黄河供水产业最重要的用水大户,间接造成黄河供水产业的用水端需求不足,制约着商业供水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5建议与对策
5.1强化两水分供,确保非农供水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加强合同管理,以规范性的供水协议约束用水户的引水行为,加强非农供水的法律保障。其次,强化供水监督,保持强频率、广覆盖的引水督察机制,确保两水分供在引水过程中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第三,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客户至上的理念,在用水户协议签订、引水保障、资金周转等方面主动、灵活做好服务,拉近双方距离,实现人性化供水。
5.2强化供水企业运营管理,巩固商业用水市场
重点加强邹平黄河供水公司、滨州黄河供水公司的企业运营管理,在生产工艺、财务管理、管道维修、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设高效、稳健的企业运行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现金流,确保韩店、龙潭两商业供水项目实现平稳发展。邹平、高新区是滨州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县区之一,金融危机中,建议逆势发展,积极巩固并稳步开拓商业供水市场,力争把更多企业纳入供水范围,确保商业供水市场份额不降低。
5.3加大供水用户覆盖面,服务城镇化建设
按照国家要求,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培养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科学发展。在供水产业方面,建议灵活克服当前非农供水对工业经济的过分依赖,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布局动向,逐步优化非农供水结构,在保持当前对工业供水的前提下,服务城镇化建设、服务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大对沿黄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供水力度,培育持续、稳定的非农业用水户,做到均衡发展,抵抗金融危机经济波动的影响。
5.4发展参股管理模式,积极扩大商业供水市场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上市公司;资本市场;银行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4-0062-06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其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也是现阶段中国寻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推动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是基于中国特有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经济形势格局提出的,与国外提到的新兴产业较为接近[1]。国务院在审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中,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规划为现阶段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国务院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中明确了对发展上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战略意义及相关政策支持,其中包括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的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包括金融支持等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系统过程,且金融作为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能够与科技创新高度融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2-4]。
对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相关金融支持主要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具体的支持渠道包括证券市场融资、债券市场、风险投资以及银行信贷等。然而,现阶段各种金融渠道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并不相同,具体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通过中小板和创业版上市、风险投资的融资规模相对较低,而通过债券市场的融资水平相对较高,但也受到相关政策规定的限制,银行信贷的支持作用(尤其对中小企业)则较为薄弱。上述现实发展状况也反映出金融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市场和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那么,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至今,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对其发展究竟起到何种作用?为了回答该问题,本文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和其他相关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试图发现不同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的差异性,为今后制定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与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并不久,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已经十分丰富,其中与金融支持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相对于其他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收入、高投入、高风险、中小企业为主等特征,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也正是与这些产业特征密切相关。吕铁和余剑分析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政策性的扶持力度不足、风险投资滞后、金融服务动力不足等五方面内容[5]。马伟军则分析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认为金融体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6]。胡迟也同样提到了在融资形式、金融供给服务和银行贷款取向等方面存在的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7]。李富有和尹海凤进一步通过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考察了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认为在长期内金融支持和产业发展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从短期来看,两者仅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8]。除上述从国家整体层面的研究外,还有学者对武汉、湖南、内蒙古等不同行政级别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现状进行研究[9-12]。
2.在不同类型金融渠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不同学者主要关注于银行信贷、风险投资、股权投融资等金融支持渠道。谭中明和李战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的分析,分别对银行体系、资本市场、风险资本、孵化器产业等方面考察了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13]。纪玉山和孙海梅关注到了风险投资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从资金支持、管理经验、资源导向机制等角度讨论了风险投资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同时指出了中国风险投资支持作用所存在的不足[14]。辜胜阻等则进一步考察了股权融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认为中国亟需构建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为主的股权投融资链来提供相关金融支持[15]。
3.大多数学者主要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不同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例如,顾海峰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从业态研究角度切入,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包括培育、发展、升级等过程,并考察了与之相匹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16,17]。张卓等也同样基于业态演进的视角,考察不同时期所需的金融支持问题,提出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18]。王健和张卓进一步基于业态比较的方法,创新地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产业发展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产业增长潜力等八个二级指标以及生产率上升率等十五个三级指标[19]。
4.部分学者通过实证分析来考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相对与上述相关研究偏重理论和现状分析而言,对于金融支持效率的研究则更为侧重实证研究。熊正德和林雪较早地关注该方面的研究,他们运用DEA方法并基于99家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行为在经济波动期存在效率缺失问题[20]。熊正德等基于DEA和Logit模型测算了金融支持效率,认为金融支持效率受不同时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时支持效率较高,反之效率较低[21]。马伟军则进一步利用DEATobit两阶段方法,测算了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得到金融支持在资源配置效率中并未实现最优且呈现出行业差异性的结论[2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产生于中国,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在于金融支持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包括风险资本对新兴产业兴起与发展的作用[23,24]、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的支持作用[25]等方面。
总体来看,现有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已较为丰富,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但研究主要限于国内学者,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由中国提出有关。然而,有关研究仍有一定可拓展之处,具体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研究主要限于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相关实证研究较为缺乏且主要关于金融支持效率,并未较多涉及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二,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考察不同阶段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其他相关理论研究较少;第三,实证研究使用数据主要基于上市公司,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所涉及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少,不能更为全面地反映出金融支持作用。为此,本文针对上述可拓展内容,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对金融支持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和其他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构建
由此可知,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任一企业而言,其生产主要依赖于三部分因素,即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技术水平。对于资本投入而言,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部分,其中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可以反映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对其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8];对于劳动投入而言,一般可由劳动力人数表示,但考虑到企业内职工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例如管理层与一般职工),本文用职工薪酬来表示劳动投入;对于技术水平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其他行业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这也是其进行相关高技术产品生产的关键,故无形资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技术水平。此外,考虑到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也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金融支持作用,在此用企业应付利息表示。这样,包括直接金融体系和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作用将通过影响企业生产的方式反映,主要表现在资本投入方面,相关因素还包括职工薪酬、无形资产、劳动力投入、技术水平等。
其中,INCOME表示企业营业总收入,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LA表示流动资产合计,反映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支持水平;FA表示固定资产净额,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借贷能力;SA表示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的劳动投入水平;IA表示无形资产净额,反映的是企业的技术水平;INTEREST表示企业应付利息,反映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支持水平;i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不同企业,t表示不同的时间(季度);ui表示企业固定效应,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差异因素;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说明
基于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出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为此,本文借鉴了石璋铭、袁礼和国胜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样本选择的方法[26,27],考虑到财务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等问题,最终选择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计422家上市公司,具体上市公司的产业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①。从上市公司数量分布可以看出,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量最多为94家,占到上市公司总样本数量的22.3%,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数量最少为13家,占比仅为3.1%,其他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数量相当。从上市公司数量也可以反映出该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可能与该产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国际竞争市场激烈等因素有关。
此外,本文采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形成于2010年前后,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为2011年1月1日~2014年9月30日的季度数据,共计为15个季度。表2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除变量ln INTEREST的离散系数为0.996外,其余变量的离散系数均较小,表明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上市企业的应付利息差异较为明显,但包括企业营业总收入、流动资产在内的其他变量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对于模型估计方法,F检验表明拒绝混合估计模型,Hausman检验则进一步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故在此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式(3)进行回归估计。表3为基本模型估计结果,作为对比,本文报告了分别使用混合估计模型(OLS)和随机效应模型(RE)的估计结果,而后续的回归结果分析将基于固定效应模型(FE)的估计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模型中的各解释变量对企业营业总收入的作用均显著为正,表明各变量的变动对企业营业总收入均能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具体而言,当企业流动资产合计增加1%时,企业营业总收入将增加0.557%,表明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正效应;当企业应付利息增加1%时,营业总收入将增加0.004%,虽然也同样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但考虑利率等因素,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发展的正效应仍低于流动资产合计变量,表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向支持作用要弱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上述系数估计结果得到的结论,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非银行信贷,通过银行信贷的融资方式存在诸多限制与障碍,这与胡吉亚提到的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显著的推动作用相一致[28]。
相对于流动资产对企业营业总收入起到的积极作用,固定资产的作用相对较小,具体为固定资产净额增加1%将使得营业总收入增长0.094%,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流动资产对其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与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固定资产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有关。此外,应付职工薪酬和无形资产净额变量对营业总收入也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作用,表明劳动投入水平和技术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
(二)扩展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的金融支持变量对以企业营业总收入指标为衡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营业总收入反映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规模,即从规模层面上来看的产业发展。那么,金融支持变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否同营业总收入反映的一样,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是否也会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进一步改变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净利润,建立检验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扩展模型,具体为:
其中,PROIFIT表示企业净利润,其他变量与相关说明保持不变。
与基本模型一样,F检验拒绝混合估计模型以及Hausman检验拒绝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故同样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具体的估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发现,部分变量的系数符号及其显著性与基本模型中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固定资产净额变量系数符号为负,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固定资产净额对企业净利润反而起到了一定的负效应,但该作用并不显著,企业应付利息对企业利润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表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利于企业利润增长,进一步反映出间接金融支持体系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支持作用,反而呈现出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样地,无形资产净额对企业净利润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负效应,表明企业拥有较多的无形资产并不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可能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流动资产合计变量系数仍显著为正,表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作用仍显著为正,即企业增加流动资产能够促进其利润的增加。由此可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方面来看,金融支持对其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分析,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从企业营业总收入方面来看,直接金融体系和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呈现显著的正效应,且前者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从企业净利润方面来看,直接金融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呈现显著的正效应,但间接金融体系则出现了负效应。上述实证结果反映出现阶段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相对于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而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向支持作用更为稳健。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银行因其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对高风险、中长期贷款需求明显、中小型企业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忽视[13],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特征则显而易见。
(2)固定资产净额和无形资产净额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两者对营业总收入产生较为显著的正效应,但对净利润却呈现出一定的负效应。固定资产净额所产生的负效应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盈利方面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而无形资产的负效应则是其无法得到有效金融支持的一种现实体现,尤其在银行信贷方面更为明显,也可能与无形资产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技术有关。劳动投入水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
可见,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用影响主要体现于资本投入方面,但不同类型的金融支持渠道所发挥的作用影响并不相同,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得到的金融支持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与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相一致。进一步而言,不同金融支持渠道发挥作用的异质性与其金融工具本身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密切相关。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同时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持上市公司的企业质量和竞争水平;创新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尝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并加强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力度和范围;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与投入,促进包括科技型小微企业等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技术转化程度,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水平,推动孵化器产业发展[29];深化风险投资和债券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根据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产业特征,有机结合不同金融支持渠道,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所选422家上市公司的公司代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李苍舒, 李金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战略选择[J]. 西部论坛, 2011,(3): 66-73.
[2]顾海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升级与金融支持[J]. 改革, 2011, (2): 29-34.
[3]王新新.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 商业研究, 2012, (1): 44-50.
[4]Kolympiris, C., Kalaitzandonakes, N., Miller, D. Spatial collocation and venture capital in the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 1188-1199.
[5]吕铁, 余剑.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 (5): 18-26.
[6]马军伟.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障碍与对策[J]. 经济纵横, 2013, (1): 94-97.
[7]胡迟.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 经济纵横, 2014, (8): 17-20.
[8]李富有, 尹海凤. 金融支持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15): 53-58.
[9]余振, 李春芝, 吴莹. 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基于共同集聚视角的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 107-111.
[10]胡昌生, 付鸣.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融资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经济纵横, 2013, (7): 107-111.
[11]刘建民, 吴飞, 吴金光.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67-72.
[12]初海英. 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策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 (4): 68-71.
[13]谭中明, 李战奇. 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 企业经济, 2012, (2): 172-175.
[14]纪玉山, 孙海梅.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策略研究[J]. 税务与经济, 2012, (1): 1-8.
[15]辜胜阻, 马军伟, 高梅.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亟需完善股权投融资链[J]. 中国科技论坛, 2014, (10): 5-10.
[16]顾海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政策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b, (7): 98-103.
[17]顾海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金融支持体系及政策研究――基于市场性金融的支持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c, (11): 74-78.
[18]张卓, 张源, 胡挺. 基于业态演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与优化路径[J]. 武汉金融, 2012, (6): 18-19.
[19]王健, 张卓.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率测度与金融支持[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1): 76-81.
[20]熊正德, 林雪.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管理, 2010, (11): 26-33.
[21]熊正德, 詹斌, 林雪. 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 系统工程, 2011, (6): 35-41.
[22]马军伟. 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体制改革, 2013, (3): 133-137.
[23]Dimov, D, de Holan, P M, Milanov, H. Learning patterns in venture capital investing in new industr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12, (21): 1389-1426.
[24]Popov, A, Roosenboom, P. Venture capital and new business creation:international evidenc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3, (37): 4695-4710.
[25]Ilyina, A., Samaniego, R. Technolog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11, (43): 899-921.
[26]石璋铭.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机制研究――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27]袁礼, 国胜铁. 融资偏好会影响生产率增长吗?――来自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证据[J]. 商业研究, 2014, (10): 25-31.
[28]胡吉亚.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研究[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 (6): 108-113.
[29]兰飞, 王华, 沈亚飞. 战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4, (2): 86-90.
新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发展目标和实际产业发展需要来看,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分析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情况,认为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外部政策环境、信贷支持、资本市场和民间资本四个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完善融资体系、创新信贷机制、拓宽资本市场融资、引进民营资本四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0302
1 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在法规制度方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政厅、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先后出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金融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财政政策方面,新疆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资频繁。新疆已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仅2011年,给予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就达2500万元,较上一年增加近67%,101个项目实现了全区14个地州的全覆盖。
第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增强。新疆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截止2013年9月,新疆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116.7亿元,较年初增加1719.9亿元,同比增加199.0亿元,增长24.5%,较2011年分别增长21.8%和28.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6.3%和12%。三年新增贷款4429亿元,存贷比提高至67.5%,新增存贷比创下89.8%的历史高位。各家银行纷纷制定倾斜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力度。
第三,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新疆资本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快速增长态势,证券市场保持稳健发展的势头。2012年新疆上市公司通过境内资本市场实现融资204.29亿元,是2011年全年A股融资额156.77亿元的130.31%,其中IPO融资6.93亿元,增发融资118.56亿元,公司债融资78.8亿元。同时,新疆还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2012年共发行债务345.9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在西北地区名列前茅。
第四,民间资本的介入。新疆经济后发优势明显,除了资源和区位优势外,中央差别化经济政策和对口援疆政策的支持都强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民营资本十分活跃。2012年第二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的签约项目中,民间资本投资成倍增长,签约项目占签约项目总数的七成多,签约金额1348.19亿元,增长1.35倍。签约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共签约项目36个,签约金额597.85亿元,占签约总金额的近三成。
2 新疆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外部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虽然目前新疆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在执行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审批方面。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盈利情况、技术要求及知识产权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仍然以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审定和评估,难以反映出其真实的情况,造成审批上的障碍,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2 信贷支持不平衡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低资本,小规模的特点,不符合传统信贷的考核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出于安全考虑,往往不愿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贷款。据银监会统计显示,2012年,占全部企业数量99.8%的中小企业全年贷款余额仅为1196亿元,只占全年贷款余额总额的14.26%,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无钱可贷的局面。
2.3 资本市场亟待完善
与全国总体的大环境类似,当前新疆金融体系仍然是以银行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除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大型企业外,还存在很多中小企业。根据国外的经验,新兴产业的前期发展主要依赖风险投资,而新疆风险投资的发展起步很晚,数量少,使得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4 民间资本未充分利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般的民营资本难于抵御如此高的风险,不敢对其进行投资。而单个民营资本规模小,比较分散,不善于合作发展,而新疆又缺乏聚集民营资本的中介机构,这样就使民营资本投入新兴产业的规模不够,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民营资本。
3 金融支持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3.1 建立和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在新疆建立多层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在间接融资方面,推动政府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风险补偿和风险转移的机制。在直接融资方面,大力发展股权市场和债券市场,尤其是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满足不能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和流动性需求,让广大投资者广泛参与,分享新兴产业的成长收获。
3.2 创新商业银行信贷机制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特点,根据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各行业特征、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对其制定专业化的信贷选择机制和评级系统;建设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团队,培养一批既能充分控制信贷风险,同时又能充分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发掘出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企业,提高信贷支持力度。
3.3 拓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场外交易融资。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门槛低,信息相对对称,不需具备IPO能力,为技术创新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股权转让服务和私募等金融服务。新疆应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发展面向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交易,构建区域性的场外交易市场,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4 积极引进民营资本
民营资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引导其进入该行业,推动新兴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新疆应该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监管民间资本,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基础好、管理较先进的优质企业逐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通过资金和要素投入的形式,组织多家民营企业,整合各自的资金和市场资源,发展民间资本合作组织共同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谋生路。
参考文献
[1]高友才,向倩.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10,(11).
[2]陈文锋,刘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9).
[3]谭中明,李战奇.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对策[J].企业经济,2012,(2).
[4]翟华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2,(11).
[5]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金融支持[J].开放导报,2012,(4).
[6]刘洪昌,闫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及其政策取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3,(1).
[7]张卓,张源,胡挺.基于业态演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与优化路径[J].武汉金融,2012,(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