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时间:2023-06-26 16:15:42

导语:在创新创业项目调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创新创业项目调研

第1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创新创业;教学思路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国家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第2篇

关键词:双创 创业项目 财务管理 课程改革 ERP沙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见》中明确了作为高职院校要重点抓好诸如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等重要的任务。进一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随后《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又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国家多次发文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双创”上升到国策高度的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更应该迎头赶上,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积极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企业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财务管理都是为投资者服务的,因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太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财务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环境。另外,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但是财务管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很难单独地将财务管理案例融入到课堂上,进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致使教学效果较差。

(二)强调理论教学,疏于实践环节。财务管理是资金的管理,授课教师从资金筹集到资金投放、资金运营最后到资金的分配,结合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及评价考核等财务管理环节,完整地完成财务管理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以及资本成本、资本结构等概念的体现和运用,完全是一套理论体系,最多结合财务个案分析某一财务管理的知识点,即便是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至于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如何结合其他的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将大学生创业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突出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已经迫在眉睫。

(三)课程设置相对独立,与其他课程融合度低。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一般是设置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即属于基础会计的后续课程或基础会计及财务会计的后续课程,也就是说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仅仅考虑了财务知识而忽略了管理知识,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管理基础、经济学、市场营销、金融理论等相关知识融入到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时,由于这些课程要么学校不开设,要么开设滞后于财务管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知老师所云,一片茫然。因此,解决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显著提高财务管理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势在必然。

二、“双创”形势下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结合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参与度,以实践反刍理论。在全国各省市、各高校每年举办各层级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如火如荼进行的情况下,在创业者群体大众化的当下,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主体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项目与相关课程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关键且必要的。

结合创业大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进行如下改革:第一,教学之初,以任务驱动教和学课程开始阶段,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形式、内容、成果等向学生予以介绍,布置寻找创业项目的任务。在这一阶段,财务管理课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确了企业的目标及其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再结合已经掌握的经济法的相关知识,经过社会调查及调研,确定创业团队及创业项目,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3周的时间。第二,教学深入,将项目融入教和学。随着财务管理课程的不断深入,创业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比如,讲到筹资管理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筹资的形式及筹资渠道在课堂上予以介绍,并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第三,教学终结,展示创业计划书。在不断的过程考核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后,在课程终结时,课堂即模拟创业大赛现场,每一创业团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以PPT的形式予以汇报,所有的任课教师及相关的专家对项目予以评价。

学生在实施创业计划的过程中,从原来单纯的“教室模式”的学习逐渐转变为“依据教室(课堂)――走出教室(课堂)――回归教室(课堂)”的三段式模式。也就是,理论依据在教室学习,创业项目计划实施必须走出教室付诸实际行动,进行社会调研,寻求利润增长点,最后将较为成熟的创业计划书及精心制作的PPT再回归到教室,向所有的师生予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学习可谓是颠覆式的,即,由实践入手,理论贯穿实践,再由实践反刍理论。

可见,将创业项目融入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到教学中,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有效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有效利用“ERP”沙盘,整合财务管理课程资源。ERP沙盘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由受训者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讲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其融合理论与实践于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的设计思想,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培养团队精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

目前,各高职院校均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建议各高校将该课程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这样有助于学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计划运用到“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去,在课堂上就实现了财务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境的有机结合。学生运用“ERP”沙盘这个工具完成了由专业知识到应用能力的有效转换。

“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揭示了企业内部研发、生产、市场营销和销售之间的关系,理解任何一个部门的行动对整个公司全局的影响,实现企业整体产供销平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模拟中深刻全面理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管理、现金流预测与财务管理及对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深刻领会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对财务报表的了解与分析,学习调动资金、控制成本及效益,认识变现计划与部门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对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及良好管理,学会节约资金使用成本。让学生学习掌握企业最佳采购模式、企业合理库存的管理,配合市场需求与产能从事全盘生产流程规划及策划生产的产能与弹性。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学生也了解如何构建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与销售体系,准确把握最佳赢利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内外部客户。鉴于“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上述功能,建议各学校开设该课程时,强化教师的培训,同时本着术业有专攻的原则,适当安排市场营销、金融理论等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举办适量讲座,以便于沙盘模拟企业能够在资金流顺畅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通过创业项目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的运用,将财务管理课程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

以资金流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过去的经验和历史表明,许多中小企业乃至部分大中型企业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企业发展、风险管理、收益管理、公司治理等多个层面的掌控能力较弱,最终导致这些企业发展停滞甚至破产倒闭。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熟悉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内在联系,且从企业成立之初就得以运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对财务管理课程实施全方位的改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当今的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植下,各高校应不断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为大学生创新创意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X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S].[2015]36号.

[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S].教学[2015]12号.

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创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28 -03

一、引言

“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引领我国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道路。在亿万人民实现“中国梦”进程中,青年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创业项目仍呈现“三低状态”(即创业率低、存活率低、成功率低)现象,且成功的项目也因大多停留于“现象级”项目层面,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此次调研活动,我们通过一手调研和二手资讯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来自广东省工科院校的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创业团队和创客街、宏太智慧谷、百达国际电商城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进行实地访谈,剖析双创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现状。

二、现状分析

2014年9月总理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双创”战略正式纳入政府工作,2016年4月“双创指数”被提及当做决策重要参考依据,创新创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创业孵化环境的便利、相关政策的扶持,大学生创业者也迎来前所未有的优越环境。

(一)政府层面

1.大学生创业政策配套扶持力度大

随着创新创业的步伐加快,为了引导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尤其是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政府提供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于2011年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发〔2011〕6号)。意见规定,高校毕业生可于毕业所在自然年期间申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毕业生可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享受3年内按每年8000元金额的税收补贴,可冲抵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备注:从2015年起,《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已取消,《就业失业登记证》变身为《就业创业证》,自主创业毕业生可继续享受3年税收减免补贴政策)。

2.政策导向颇具效果

无论是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还是“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双创导向效果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双创氛围不断向好、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就业”等方面。总体而言,我国正处在创业创新的黄金期,呈现出“六增长”的发展态势,一是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二是初创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三是大型企业“双创”支撑平台大幅增长,四是技术市场交易明显增长,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六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翻番增长。实践表明,“双创”已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经济的重要动力。

(二)学校层面

1.创业竞赛逐步普及,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多元化

根据大学生就业网2014~2016年“高校创业竞赛发展状况”统计发现,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创业竞赛成为高校学生竞赛的重要项目。从“挑战杯”等国家级赛事到各省市级赛事,创业竞赛网络已初步成型。根据调查,在创业教育的大力推进下,2014-2016年全国大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项目数、团队数及参赛人数都得到了高速增长。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于2014-2016年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项目数量分别为665项、611项以及1022项,而且较多项目获得较好名次立项,整体来看参赛项目及人数都有很大突破。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通过积极举办创业竞赛组队沙龙、创业论坛、KAB/SYB创业培训、创业集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创业,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少数院校利用已毕业的创业校友资源,将在校生与毕业生汇聚同平台,提供共同参与创业沙龙等集聚多元化的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氛围。

2.创新创业教育显成效,实践体系渐成型

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来看,最早要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从此之后,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便在全国开始普及,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也于2002年进入了政府引导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同时,随着创业教育试点的深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也取得相应的成效,于2008-2012年间,教育部便从教学原则、活动开展、项目推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为创业教育及其实践全面且系统地开展及落实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三)团队层面

1.创业趋于冷静,创业者量力而出

根据智联招聘2014~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统计发现,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从2014年的3.2%上升到2015年的6.3%之后回落为2016年的3.1%。其上升回落的状态,映射出“创业热潮的兴起到创业热潮退却”的表象。虽然这看似是创业潮的落幕,但实则却是创业环境孵化效果良好的信号。如同报告显示:“虽然政策、投资环境和社会整体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鉴于当今创业成功率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显效等原因成为2016年应届毕业生直接创业人群有所回落。”可见通过近3年的成长,大学生创业者少了莽撞多了冷静。

2.融资渠道仍处困境,自救能力尚低

随着投融的环境逐渐明朗,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可供选择的渠道得到相应发展。对于融资渠道而言,按照融资对象可分为私人资本、机构资本和政府背景资本,其中私人资本由于难度小时间短的优势而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筹资方式。相对而言,机构资本和政府背景的资本支持由于严格和繁琐的审批程序常常使得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面临着资本难关,甚至导致有些创业者因为资金的不足而最终放弃创业想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层面――创业资源也需供给侧改革

“双创”政策的扶持力度对于创业潮而言,无疑是历年力度最大的一次。纵观行业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技术改进还是科技颠覆,创新是万年不变的标签。正如2015年11月主席于APEC会议上提及的供给侧改革目标――“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管理、商业模式创新一致”,创业资源的对应扶持也应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创业资源不应局限于资金的投入,更要注重人力资源的配合以及相应教育制度的调整。

(二)创业教育层面――创新创业服务配套不到位,普遍存在运营瓶颈

自2002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迈入政府引导的多元发展阶段以来,众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实施已颇具成效。但是,通过我国综合创业教育实践的研究现状发现,我国的创业教育大多以课程教育为主,在关于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方面,还是探讨多于实践。同时,基于创业实践而言,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创业产地等配套服务大多存在运营瓶颈,关于调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方式较为生硬以及普遍存在“创意难以转化为创业”等困境。

(三)创业团队层面――创业意识不成熟,缺乏市场经验

对于创业的阶段,按融投资金的金额划分,可以划分为种子轮、天使轮、pre―A,A轮,B轮,C轮,C轮以上(D,E,……),pre―IPO,上市(新三板,A股)以及在创业时期内发生的并购等阶段。大学生创业目前大都处于种子轮、天使轮时期或者尚未达到种子轮,该时期特点是创业团队拥有创意或者单一的技术,而其他创业要素都尚未完善(例如符合市场运作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同时,此时大学生创业者的心态很容易处于先入为主的市场意识,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对于创业产品或服务的定位把握较差,难以掌握自身的产品或服务需要符合“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等定位而导致创业项目的软弱、难以市场化以及难吸引投资。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研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研以实地采访及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所选取的调研对象为广东省工科院校的广东工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的创业团队以及创客街、宏太智慧谷、百达国际电商城青年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孵化器,其中所调研的创业者对象均属于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均处于良好的运营阶段。同时,此次调研具有跨城市、跨对象等特点,凭借广州一线城市和东莞二线城市的角度以及创业者和创投人的角度,以不同调研视角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思考。此次共调研16人,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二线城市盼创业带动经济产业改革

一线城市的创业氛围活跃,在创业氛围的营造下,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创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而二线城市的创业氛围主要由当地产业升级的刚需而带动发展。基于创业氛围的不同,其发展情况也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例如,东莞理工大学生更趋向服务于当地传统行业的转型而孵化对应的产业链,而广州大学生创业涉及的方向则更俱前瞻性。

2.创投考核展现多层次、长周期等特点

从“一个概念到一场路演就能融到钱”的情景到团队要拿出“更多的佐证和实力”去融资,资本的流向如今越来越流向更有价值和符合经济发展的创业项目。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如今的融投圈主要呈现:“好的项目趋之若鹜,一般的项目无人问津”的状态。这对于经验甚少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而言,面临着项目的不成熟、团队的能力不足等问题无疑给融资之路带来很大阻碍。但是,并非全部大学生创业者都陷入资金困难的窘境,经调研发现,技术类的项目及现金流业务的项目创投人还是乐于资助的,同时创投圈对投资企业的考核除了对项目情况、财务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等基本项的考察外,也更倾向于通过业务进一步的合作对团队领导者以及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业务能力、人品等因素进行细节性考察。

3、大学生创业项目趋势:互联网科技、传媒、公益

对于创业所集中的行业,互联网科技、传媒、公益类方向囊括了所调研的孵化器入孵团队的95%,仅有5%左右归属其他行业。一方面是,如今大学生创业产业更趋向于 “高速发展”以及“社会高需”等特点,另一方面则为学科力量与创业动力相互促进的结果。

五、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双创”政策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看出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越性。但是由于大学生市场经验尚欠等劣势,本文认为解决大学生创业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追求创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协助、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等手段,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监督、校企间的合作、学生自身层面的自我规范等措施。

(一)政府指导创业

1.开启精准指导模式,反馈助力共进步

对于大学生创业扶持而言,政府担任着重要的“引路人”角色。一方面,除了战略引导外,对于扶持资金的使用,需要建立独立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指导创业活动以及审核对应企业的成长性,制定促进政策,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另一方面,除了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外,还需要创建相应的反馈制度,定时关注创业发展现状,将问题产生的因果真实呈现在官方平台,助力更多创业团队往正轨方向发展。

2.多元化扶持导向,配合经济新常态

从社会经济层面上说,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指导是互相协同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配合,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经济实力的匹配。同时,创业领域也不例外,创业资源的扶持政策需要配合经济发展而制定。因此,本文认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强化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调整相关的教育制度等政策,从人才、创业教育等角度助力经济新常态的“软文化”建设。

(二)学校扶持创业

1.加强创新创业高等教育,增添实践教学课程

创新创业包含着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前者倾向以原创性与拓展性的思维去思考与处理问题,后者偏重发现与识别商业机会、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以创造价值。这两种素养都是现代大学生所应该培养具备的,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操刀者”而言,高校应该不局限于理论教学,更该开展更多关于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诸如用商业运营实践课外课程、创业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双面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市场经验,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

2.加强与孵化器与创投基金的合作,三方共赢

高校除了自身师资资源外,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性质的孵化器与创投基金等专业创投人入驻校方孵化平台,实现校方、创投方、学生方等三方共赢的局面。结合双方优势,对于校方而言,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及孵化平台的运营;对于创投方而言,有助于深入接触早期优质创业项目;对于学生方而言,有助于增强其在校期间对创业商业化的把握。从而,以三方力量达到共同孵化、精准服务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创业

1.打破学生的狭隘思维,主动积累市场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时点已成为创业竞争的重要因素。把握社会需求,对于初创团队而言是立足于风口之处的首战。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需要把握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在创业运营前期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数据收集,以及借助科学统计分析仔细权衡决策内容,精准产品(服务)定位,累积市场经验。

2.完善团队组织架构,提高核心人员专业素养

众所周知,创业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团队综合体系的相互协作。创业团队的协同作用是实现创业从0到1,从1到10,10到100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认为,健全与完善创业团队的组织机构,通过在技术、营销、财务、人资、运营等方面培养与学习专业技能以提高公司管理能力是保证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生创业可持续而言,创业成功的三要素:“团队”“项目”“资金”,其重要程度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对于初创期而言,在一个企业家精神的团队领导带领下,去把握一个有前景且该项目符合“普遍、显性、刚需、高频”的特点已成大学生创业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以项目为基础,磨合团队,发挥项目预期价值,大学生创业维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将事半功倍。因此,本文从政府指导监督、校企间的合作、学生的自我规范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希望给予相关从事人员以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2]刘丽靓. 发改委:不断拓宽“双创”融资渠道[N].中国证券报.2016-08-26(A01).

[3] 商应美,方琳,马成龙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01).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存在必要性

为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系列孵化服务。为更好发挥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功能,实现其良性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存在之必要性研究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速度非常快,截止2009年全国就产生了76个,入孵创业项目达6581项。孵化园内一般都会配备办公场地、生产经营所需的必要硬件设施等,为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项目孵化活动。主要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了让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减少不必要的投入成本、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创新活力、降低运营成本,最终将趋于成熟的、能够独立经营的企业推向社会,使其得以在更广的市场和空间里继续发展。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之必要性分析

综观国内外高校创业孵化园运作与管理的实际状况,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性质应该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激励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助推器。具体功能表现为基础服务、自主创新、管理发展等三个方面。其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基础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一些必须的办公场所与硬件设施与设备;配备专业教师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效整合与统筹高校和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所需资金提供保障;同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公布,掌握有关政策供学生进行咨询等。自主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其提供的一些便利条件,如资金、低廉的场地和设备使用费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经过成功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通过一些便利条件顺利步入社会,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兴起为传统高校教育体系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领域,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体系的改革。管理发展功能主要表现在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更有效地促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孵化园会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和优势,有效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做到协同发展。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更有效地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清晰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综观国内外的理论论述,可以总结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两种,其中内部因素有高校创业氛围、硬件设施,外部因素包括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等外部社会的支持系统。

三、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园良性可持续发展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对内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学生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然而由于尚未步入社会,不熟悉市场,对事物的期待过于理想化,很容易导致在创业阶段出现危机,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经验,便极易破产。所以,创业孵化基地应加强对创业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风险控制、购销管理和经营分析等方面的培训指导。

(二)对外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发展渠道根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看来到创业成功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邀请成功人士讲授经验是较为容易接受的方式。创业最忌闭门造车、井中观天,创业团队只有走出校门,迎接社会的洗礼才能茁壮成长。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平台,更应主动打开大门,为创业团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机会。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问题

1引言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界定了“创新创业管理”这一基本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创新创业管理适应于所有需要就业的个体;从狭义上来讲,创新创业管理是指通过对相关人员创业技能、心理和精神的培养,满足新时展下对基层员工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实际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基层员工的创新创业管理,并在了解创新创业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后,根据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利用创新创业管理,培养基层员工良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精神。

2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实施中的问题

2.1主体认知的僵化

事业单位是开展相关人员创新创业的责任主体,但到目前为止,部分事业单位中并没有给予工作人员的创新创业管理太大的重视。少数事业单位到现如今,也还没有将创新创业管理提上日程,没有认真对待,更没有正确认知基层员工培养的终极目标。同时,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将创新创业管理课程划为重点内容,随意设置内容,培养目标和管理目标没有一致对接,在工作体系的设置上更是缺乏系统性。而管理主体这样认知僵化的状况,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管理中,只是一味地由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实施创新创业管理,并没有注重外界专业人员的聘请。事实上,许多成功的企业家、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甚至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和创业投资家等都可以作为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管理人员。而事业单位因为缺乏聘请专业人员的意识和经验,导致创新创业管理过于局限。

2.2管理受体素养的不足

基层员工是接受创新创业管理的基本接受体,如果员工本身就存在知识能力、道德素养等方面的不足,那么创新创业管理自然也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现在的工作人员们实际上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创新创业管理,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对创新创业管理产生了严重的误解,认为创新创业管理是单位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才会考虑的事情。这样的认知使其不重视创新创业管理,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正因如此,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才无法顺利实施。除此之外,根据调查可以发现,事业单位的基层员工并没有良好的参与创新创业管理的积极性。目前,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管理的开展中并没有注重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员工响应程度不高,创新创业管理意识不够强烈。若以淮海地区的事业单位为例,在调查1000名基层员工时,有68%的员工并没有良好的参与创新创业管理的热情,只有不到三成的员工表示愿意参与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创新创业管理。正是因为员工缺乏积极性和热情,才无法有效落实员工的主体地位。

2.3管理介体要素的缺失

管理介体要素包括了许多方面,如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组织和管理目的等,这些要素实际上都会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管理。当前,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管理存在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明确管理目的、管理组织不够健全、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合理等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创业管理的呼声不断高涨,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误解,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事业单位创新创业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管理目的认知存在偏差,短浅的目光使其无法以良好的心态来长远性地展开创新创业管理,而由于创新创业管理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没有良好的战略性思维,以致最后根本无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即使为了顺应时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管理,其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也无法满足时代需要,更无法为基层员工以后待遇提升和岗位调动奠定基础。另外,在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中,还存在硬件平台搭建不够强大等问题。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超过七成的工作人员其所在的事业单位硬件平台支持不够理想;只有不到一半的事业单位有与创新创业管理相关的实践基地,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管理现状编辑和整理结果。有38%的工作人员希望事业单位可以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持。这也就说明,我国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创新创业管理硬件平台还不够强大,无法作为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的支撑。

2.4管理环境和条件的缺乏

在社会层面上,缺乏良好的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环境。首先,在社会政策的支持力度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纵然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公民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许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但因为事业单位、政府以及当代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本无法贯彻落实所有相关的政策。而政策可操作性的降低,导致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流于形式。其次,创新创业管理实际上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管理方面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管理资金,因为无法改观资金短缺问题,以致管理条件的改善、科研水平的提升都成为了空话,基层员工们也会因为缺乏资金、科研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创新创业管理。最后,在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方面,创新创业管理存在体制束缚。因为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所以影响到了创新创业管理的顺利实施。

3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实施的路径

3.1转变管理方式

实施创新创业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就是对管理方式进行全面转变。从事业单位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以往陈旧的管理观念进行改变,在树立起正确的创新创业管理思想理念时,对基层员工的创新创业管理相关工作给予充足的重视。在创新创业管理的实施中,事业单位需要对就业的衡量标准进行不断更新,在对市场调研后计算出各事业单位基层员工的创新创业管理效率,以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相关政策为依据,将自主创业的相关公民也纳入计算范围中,以此让事业单位了解到现阶段社会中工作人员创新创业的趋势。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对工作人员的创新创业管理相关体系进行健全,要设计人才培养系统,要在系统中融入全新的创新创业管理。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在以往教学理念和模式的转变中,鼓励相关管理人员对相关的教学手段、途径等进行创新,要丰富创新创业的管理内容,不仅需要在事业单位中实施创新创业管理,还要适当地指导工作人员走出单位,在接触社会和大自然时接受来自单位管理人员的创新创业管理。必要时,事业单位也可以聘请知名专家、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由其进入单位开办创新创业管理主题讲座。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方式的知识学习,加强对创新创业管理的认知。

3.2教会国家政策

创新创业管理的实施开展是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持的,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管理的实施途中,需要落实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对基层员工讲解国家和当地为了鼓励公民创新创业而出台的各种政策,让基层员工了解国家对于创业人员的支持。其次,事业单位要教会国家和当地与工作人员创业扶持、优惠相关的政策,要对相关的公民创业法律规章制度等进行讲解。通过对法律作用的发挥,加强对基层员工创新创业管理的引导。之后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国家提出的政策,指导基层员工不断地分析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让基层员工在对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研究后,了解创业者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利用构建创新创业管理大环境的方式,强化对基层员工的引导,让基层员工在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后,更高效地接受创新创业管理。

3.3帮选可行项目

任何创新创业类的事情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其中的冒险性是不可估量的。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此类风险,降低风险,在实施创新创业管理、基层员工了解创新创业之前,要先让基层员工对此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了解此类项目和实际生活的切合性。在时代的发展下,基层员工们可以研究实施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发生了改变,现如今能够引导公民自主选择创业的项目寥寥无几。哪怕如此,管理人员也需要在调查研究市场需求后,提出基层员工可以实施的几种创新创业项目,如智力服务、开店、连锁加盟和高科技研究等。首先是智力服务,智力是公民们低成本创业的优势性资本,借助智力服务开展创业,使得基层员工可以不用承担太大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基层员工前期投入的成本。其次是开店,虽然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各种实体店、电子商店等层出不穷,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公民的创新创业难度。但对于基层员工而言,一方面已经熟悉了同龄人消费的习惯和领域,入门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其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大量员工型顾客资源的利用,构建出一种广泛的消费顾客群,从而为其顺利地开店提供良好的客源。再次是连锁加盟,实际上现如今的连锁加盟有很大的难度,但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却是投资低、风险低、见效快的创业项目,此类创业项目一旦成功,创业的员工们就可以收获不错的利益。最后是高科技研究。此类创业项目对员工而言是有着一定的限制的,虽然说现如今是科学技术时代,工作人员处在此时代中了解到了许多高新技术,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研究出高新科技。一般来说,选择高科技研究项目的工作人员大学所学习的就是与高新科技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而一些与高新科技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显然无法了解高新科技,自然也就不会选择高科技研究项目。针对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人员在实施教学时,应当在调查和了解市场发展后,提供基层员工不同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帮选可行项目,让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际的创新创业中。此外,作为事业单位的创新创业管理人员,需要在提供可行项目并讲解相关的创新创业管理后,对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比赛进行举办。员工们要在此类竞赛中,了解自己所研究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操作性和竞争性,利用各种实际比赛去分析实际社会中项目实施的成功率。这样可以在享受知识学习感受竞技乐趣下,为其实际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3.4引导多方融资

创新创业的顺利实施需要足够资金的支持,若是基层员工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资金,那么创新创业不过是一句空话和笑话。由此可见,良好融资渠道的构建、创新创业资金、物质和技术的提供支持有多么重要。既然基层员工的成功创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在工作人员的创新创业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社会实际创新创业情况之后,引导多方融资。在国家融资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应该普及直接性地投资于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在高风险中明确最后的投资目标后,建设创新创业是投资基金经营的基本方针。员工们可以在自主创业中,向亲朋好友借钱,或者向银行借贷,也可以在联系风险投资商后详细说明自己项目的可行性、可能取得的效益等,由风险投资商进行加盟投资。利用不同的投资方式,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资金。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时,管理人员还需要讲解人脉的重要性,让员工们明白广博的人脉资源对其实际的创业就业管理所能够带来的帮助。一方面,事业单位创新创业管理的人员要让基层员工在工作期间加强和同事的交流,建立友谊。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地鼓励工作人员在平时休息日、节假日进入社会兼职,或者利用节假日进入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利用兼职和参观的时间,和社会人员友好接触,了解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人脉资源。工作人员在单位、社会中所建立的人脉资源,都可以成为其以后就业创业的助力。

4结语

总之,在目前事业单位基层员工创新创业管理的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基层员工本身甚至于员工家人和社会,都需要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和员工实际的发展需求。根据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策略,培养工作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孙庭友,陈其光,等.事业单位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分析[J].报刊荟萃:下,2018(09):36.

【2】钟秀红.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4}(15):283.

【3】杜娇艳.行政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01(13):103-104.

【4】周振兴.事业单位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分析[J].新商务周刊,2019(02):157.

【5】陈吉祥.事业单位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分析[J].商情,2018(26):124.

【6】于冰.信息管理系统在事业单位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2):271.

【7】杜娇艳.行政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方法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3):109-110.

【8】孙国华.事业单位政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途径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0(7):1.

【9】任自丰.S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0】侯彬彬.大连市市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1】秦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教育模式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 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当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时代和国家战略的要求,更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现实需要。如何采取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为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助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就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自2011年起在我校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探索试行了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24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试图进一步研究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途径和一般规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概述。

一般而言,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涵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要素。根据实践创新能力的内涵,围绕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总目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特点,着力构建两项激励机制、四位一体教育载体、一个核心工作抓手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具体而言,“2”即“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始终;“4”即依据大学生所处不同年级阶段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系列导学讲座、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课外研习小组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等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形成的活动;“1”即以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实践活动为抓手,凝练创新创业成果,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确保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全面提升。

我们在中文类专业试行“241”模式六年来,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现路径

具体而言,六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方法。

1.建立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

(1)“榜样领路”激励机制。

一是通过院系(年级)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大对创新创业优秀成果和典型学生的宣传,着力营造氛围,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热情。二是定期举办优秀团队经验交流分享会,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实践经验薪火相传。三是开展系列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如在毕业表彰中加入“创新人才奖”这一荣誉称号,对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毕业生予以充分肯定。

(2)“家校联动”激励机制。

家校合力,共同激励学生提高参与热情。与假期新型家访结合起来,在实地家访、和家长的电话沟通及寄送一对一学生个性化评语等交流中,建议学生家长从家庭教育层面不断引导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竞赛和实践。

2.建立“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1)开展系列创新创业导学讲座,着力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展系列讲座,有针对性地邀请创新创业领域专家、专业教师、毕业校友举办相关讲座,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目前我们已形成“新生导学大讲堂”(着力启蒙创新意识)和“未来与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两个品牌讲座,三年来累计开展讲座40余次。

(2)成立专业课外研习小组,着力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指导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院系创新创业导师团,制定课外研习小组相关规章制度。在师团指导下,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研习小组,引导学生以专业为范围和选题,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学习心得交流等活动,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奠定初步基础。

(3)开展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精心组织系列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实战演练能力。目前我们已形成院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策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常态化品牌竞赛,累计开展院系级竞赛30余次,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基本创新能力。

(4)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系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于2015年成立了中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依托“中心”和院系3个专业实训基地开办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广泛吸纳系优秀的创新创业个人和团队入营,对创业中心内学生团队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开展创业先锋培训班、创业园区参观、创业项目路演展示等系列活动。并在学生创业团队发展成熟时,与学校创业孵化园对接,将有潜力的项目输送至孵化园进一步培育。

3.以高水平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凝练升级。

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意挑战赛等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指定有经验的老师全程一对一精准辅导。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备赛进一步磨砺意志力等自我管理技能,进一步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等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施过程。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处不同年级的阶段特点,以“一年级启蒙意识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素养、三年级实践模拟练能力、四年级实训演练谋就业”的教育思路,运用“241”教育模式。针对一年级学生重点开展普及性导学讲座和互动性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时间接触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意识萌芽;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专业性导学讲座和课外研习小组活动,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基本素养。针对三四年级学生,重点开展院系创新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同时,“榜样引路”和“家校联动”的激励机制,以及“一对一”开展指导的工作方法贯穿大学四年始终。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及实践经验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主要成效。

我们探索实践“241”模式六年来,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提升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生参加高水平科创竞赛成绩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专业类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学生科创类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28次,多次创学校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获奖突破。如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铜奖;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2.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极为突出。

近三年,中文系学生申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4项,市级立项30项,校级立项35项,参与学生总计240余人次,学生科创立项成果全校突出。

3.一流的就业水平和学生自主创业成果。

近三年,得益于“241”模式培养出学生的良好创新意识和突出实践能力,学生就业力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明显提升,多名学生自主创业,涌现“绿野仙踪”、“见素茶斋”、“未来职路”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优秀学生创业成果。

(二)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实践经验。

第一,将“榜样领路”和“家校联动”激励机制贯穿始终是运用“241”模式的重要基础。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不断鼓励学生战胜参与过程中的困难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和重点。为此应始终坚持激励机制的运用,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热情,攻坚克难。

第二,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是运用“241”模式的关键。尤其在激励机制与竞赛抓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坚持一对一开展工作。一对一鼓励学生个人,一对一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在学生参与高水平竞赛时,一对一全程精心辅导学生。

第三,将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实践表明,坚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促进高水平科创成果产出,进而最终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241”模式改M思路

(一)加强理论研究,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搜集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秀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进一步系统总结六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创新人才培养成果,探究其中一般规律;两相结合,力争在现有“241”模式基础上探索文科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分阶段分层次的“金字塔式”培养模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加强实证调研,探索“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举措。

在同类高校文科专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际调研,进一步搜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实际期待和实际需求,探索贴近大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举措;进一步研究“241”模式与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关联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精准就业帮扶相结合的教育举措,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优化,以推动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训练 摄影教学 私人肖像定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22-02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萌发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兴起。近年来,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我国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各地高校以教育部创设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促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结合笔者指导的艺术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对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之于商业摄影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正向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 “私人肖像摄影定制”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及成效

2013年,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为“私人肖像摄影定制”。该项目是一个结合艺术学科特点、具有前沿性、涉及多方向多领域的综合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创业,让项目参与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一)创业实战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学生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通过项目接轨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围绕这一目的,“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要求学生模拟商业运作模式,组建企业式工作室,通过市场调查、宣传营销、接单营业等商业运作,用知识技能创造商业价值,并通过商业实战训练,全面了解企业运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围绕项目训练目标,学生创建了一家名为“LOOP”的肖像摄影工作室,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室名称含义、工作室标志和宣传理念等。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概念性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作可行性商业计划书,按照商业运作流程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特色、塑造企业形象开展市场宣传、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试运营、接受客户订单正式营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资金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成功打开了市场,提高了社会关注度,使工作室保持良好的运作。企业存在的核心价值是创造商业利润。项目将体现商业价值作为创业训练的重要内容。学生模拟实际企业运作,进行产品特色分析、盈利模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积极进行市场策划,寻找营销策略,在半年内成功签订了两个商业订单,实现了盈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创业实践,获得了创业成功的成就感,积累了宝贵的创业就业经验。

(二)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又―重要目的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施本项目需要模拟商业流程进行企业运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在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将商业、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在工作室运作中最大限度实现摄影知识技能的商业价值,这是项目的难点,也是其创新价值所在。本项目注重从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拓性、创新性训练。在项目工作中,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开拓思路,大胆实践,通过制订系统工作方案,寻找新型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将艺术与商业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在市场推介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策划,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建立豆瓣网页发起摄影同城活动,举办优秀作品展并得到《番禺日报》的报道,成功获得一定人群的关注,打开了市场,收到了商业订单。

(三)团队协作训练。训练项目采取团队化工作模式,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完成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项目成员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重点事项进行有效协作。根据项目工作内容,“私人肖像摄影定制”组建了6人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意愿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强化职责承担和协作配合。在纵向设定了工作室负责人、项目经理、专业工作者等角色;横向设定了摄影师、化妆师、后期制作、宣传策划、财务管理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允许―人多岗。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按照分工,分头学习、独立工作,同时集体研究、协作配合,既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又通过协作配合发挥聚合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职责明晰,协调配合的工作团队,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学会了共同担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大大增强。

二 创新创业项目对商业摄影教学的正向促进作用分析

创新创业项目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手段。从“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训练成果来看,创新创业项目对高校商业摄影教学具有三方面正向促进作用。

(一)促使教育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传统的艺术类高校教育,虽然也有写生、布展、毕业创作等实践类课程,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注重统一的教材授课,课堂学习比重较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思维,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艺术教学理念必须更新。从“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的实施及成效来看,其推动商业摄影教育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统一的教材授课向突出兴趣的实践训练转变。“私人肖像摄影定制”依托于基础的摄影学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学校课堂教学与外界商业社会实际运作模式间的隔阂,在真实的情景中,以实际任务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投入实践,从统一的教材授课转向注重实践的教学和印证。二是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变。在系统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训练项目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综合素养,外化为实践能力,从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素质培养。三是由单一性学习向系统性研究转变。项目实施前,一般通过课堂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摄影技能。依托项目训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促使学生由知识点学习变为系统性学习,通过边学边用,边实践边总结,形成系统性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促使专业学习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深化。围绕项目工作的实际需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求学,由理论学习变为实践性运用学习,将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角色分工后,引导学生针对工作需要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摄影师开始练习肖像拍摄,并有目的地学习前沿拍摄技术和灯光应用技术,大量浏览不同类型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化妆师开始关注时尚,并深入研究脸部结构及着装搭配;平面设计师开始研究企业形象和推广策略,并着手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图像处理师负责照片后期处理,针对岗位需具备高超的图像处理技术和高水准的审美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实践;而项目经理则加强协调统筹能力训练,综合考虑项目进程、市场营销、团队协作、对外协调等工作。通过角色分设和有具体要求的学习实践,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学生们逐渐寻找到了摄影专业学习和研究方法。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种项目式教学方法,比批量化、模式化的学和实验教学更加适合当下环境。在项目工作中,学生按照兴趣点进行学习,摄影知识和技术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提升,专业思考能力、摄影认知、审美水平也取得显著的进步。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实践,很快胜任项目中的角色,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三)促使课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私人肖像摄影定制”是一个训练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中,学生以项目工作方式进行选题、分析、实践和结题,通过将商业摄影课题融入商业模拟运作,将课题研究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将调查、分析、评估、整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中完成了课题研究。随着项目训练的深入,学生在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报告撰写等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通过、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理论总结,完整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课题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三 关于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后续思考

创新创业项目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训练的作用,实现对高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正向促进,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注重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是―种教学载体,指导教师要将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控制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式要随之改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方法训练、突出实践过程的理念,从课堂传授知识转变为针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和因材施教的具体指导。

一是方向引导。这突出表现在项目的确定和训练方法的指导方面。项目选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训练的内容。如何将项目研究内容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取得有新意、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成果,是项目选题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打开眼界和思维,将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既有前沿性,又具有实践价值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思维启发和头脑风暴,在理论指引和探讨的同时进行实践的教学和印证。二是专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技术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其设计专业训练计划,指导其按照学习一实践一学习一提升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并提升专业技能。在“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工作中,以对摄影师的指导为例,笔者根据项目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室内影棚模特摆姿美姿摄影布光教程》《埃里克时尚摄影及后期教程》《逐层布光――大卫.豪比的摄影》等实战性强的商业摄影教程,蓄积专业摄影知识,提升专业审美眼光,同时策划实际拍摄活动。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大师作品与自己的练习作品,寻找差距。经过半年多的项目工作,发现学生在用光、构图以及在凸显人物个性和抓取人物瞬间精彩表情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三是进程推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控制工作进度,推动解决问题,突破困境,实现项目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计划和控制,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第8篇

关键词:双创;“有机化学”;实训教学

1重构课程体系框架

以“双创”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在做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传播创新创业方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模式[3]。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本课题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每个章节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从贴近生活的创业实践项目与开放式实训项目入手,延伸至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能与用途,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如表1所示。

2实训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2.1加强实训技术信息化的应用。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充分考虑“00”后学生学习特点与习惯,利用本课题组成员近期出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原本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科普化、碎片化、颗粒化,使学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方便地学习,学生则更容易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2.2优化实训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专利案例,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开放式的实训项目为依托,可以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造者,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的改良、仪器的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闪现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措施都能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4]。2.3加强实训教学的延展性。“有机化学”实训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亦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到专业外的其他领域。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在原有的生物科技协会和DIY手工协会的基础上,注入课程元素,与专业结合,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升华与泛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制作创新产品。2.4改革考核方式。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重期末、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这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如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加的创新实践、竞赛、专利以及撰写项目计划书、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2.5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创教学能力。通过派送调研、学习考察、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师的高职教育水平、专业水平、创新与创业能力。为落实“三教”改革新任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致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对改革前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创新能力、创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见表2),2018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各能力的发展明显优于前两届(见图1),故判断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可行性。

4结语

第9篇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应把高职院校作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全国已有1200余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一千余万。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这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先天条件。因此,应把高职院校作为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观念、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一、素质教育中创新创业的概述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j.a 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创新行为因为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

创业的定义,结合我国国情,将创业定义为是指通过寻找和把握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1、目标取向一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的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创业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因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2、内容本质想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四个方面。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来检验。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3、功能作用相同。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创业教育当中,形成具有独特功能,两者密不可分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可以达到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目的。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而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和实践。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主要途径

1、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广泛宣传,培育校园创业文化。利用学校校报、广博、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开设专栏,使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深入人心。通过重点收集历届毕业校友中的创新创业典型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设立创新思维论坛。开展“创新创业方案设计大奖赛”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使学生能对自己的事业正确定位,情形认识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2、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大学生专业创业园主要吸收和支持与专业有关的创业项目,严格创业项目的专业含义,以引导学生开创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创业实体。大学生商业创业街。为了鼓励创业类别的多样性,学院可在专业创业园的基础上建立商贸创业一条街,允许科技和专业以外的创业项目与团队通过一定程度遴选进入,学校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资金,政策扶持。

三、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

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时间上看,教育跨度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若干年的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实践。在教学形式上也不能是单方面的教育,而需要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形式多样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和实施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

2、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重要支撑。高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团队实践地基,创业岗位基地及创业园等。学院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大学生创业园健康、良好的发展。

3、加强理论研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工作。组织编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集。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逐步探索建立适合我们学院的创新创业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