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10:18:22
导语:在舞蹈毕业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福建目前有三所高校设置舞蹈学专业:福建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三所学校均是以舞蹈教育为主要发展方向。以下分为两部分对这三所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一为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其二为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
(一)课程结构及其学分要求
(以华侨大学和泉州师院为例)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学(海外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学分分配:通过以上图表分析,其一在课程结构方面:由于两所高校的办学宗旨及生源不同,其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同。华侨大学直属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学校本着“为侨服务”的宗旨,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外性,将课程的设置根据生源的不同分为境内生课程与境外生课程两部分。华侨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虽然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但没有体现出专业方向的特点,笔者认为既然是舞蹈学(海外教育)专业,应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对外汉语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是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了其“师范性”,在舞蹈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中添加了符合其发展的师范类课程,如教师教育类课程。但由于社会上紧缺复合型“一专多能型”舞蹈人才,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的科组分类上添加跨学科课程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其二在学分要求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但以上两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均不达标,华侨大学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2.5%,泉州师范学院舞蹈学专业的实践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10.19%。
(二)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统计(以三所高校为例)
1.学科基础课福建师范大学:舞蹈人文社会学、舞蹈人体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社会学领域基本课程有: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华侨大学:舞蹈名作、舞蹈基础训练、艺术概论、舞蹈音乐、基础乐理、中国舞蹈史、华文教育概论、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节目排练、舞蹈编导、教育学、外国代表性舞蹈、视唱练耳。泉州师范学院:艺术概论、芭蕾基本功、舞蹈概论、舞蹈鉴赏、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身韵。2.专业方向课程福建师范大学:主项提高选修课程分为三组:一是舞蹈教学训练,二是校园舞蹈与创编类,三是音乐基础理论。具体课程包括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舞蹈表演与动作分析、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表演、合唱指挥等。华侨大学:必修课程: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蹈、现代舞。选修课程:中国音乐概论、中国诗词、毯子功、声乐、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舞台灯光与音响、舞蹈教育学、舞蹈评论、舞蹈录制等。泉州师范学院:必修课: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钢琴、基本乐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舞蹈表演、舞蹈解剖学、音乐欣赏、舞蹈创编、现代舞蹈、欧美现代舞史、企业艺术实践、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选修课:声乐、书法、合唱与指挥、中外影视作品欣赏、中外教育史、舞台化妆、舞台美术、古诗词赏析、音乐剪辑等。三所学校根据其所处特殊的福建地理位置及其闽文化,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上,添置了区别于其他地区舞蹈学课程的特色课程(见文中黑体字)。譬如福建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的地方特色开设了含福建民间舞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华侨大学根据其办学宗旨开设了华文教育课程;泉州师范学院依据其泉州的地理位置开设了闽南民间舞、闽台舞蹈研究、泉州戏曲。它们的不足体现在:三所学校都应更加重视舞蹈理论课程,以此来区分高等舞蹈专业院校与高等普通高校舞蹈专业;区分舞蹈学专业与舞蹈表演、舞蹈教育等专业,以此提高舞蹈学专业的就业率。综上分析,福建高校的舞蹈学课程主要是就舞蹈学本身进行设置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舞蹈学教育越来越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比如现阶段基础舞蹈教育越来越受欢迎,舞蹈学教育对此提及较少;其次舞蹈学教育以舞蹈为主,注意区分音乐学(舞蹈方向),但对音乐整体介绍较少,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欠缺,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福建高校有必要在现有舞蹈学教育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二、福建高校舞蹈学课程设置的完善
(一)课程设置应继续突出其“师范性”特征
大多数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艺术教育,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舞蹈的跳、编等技能,还要有基本的教学能力。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增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与教法等课程,尤其是中小学校园舞蹈与创编的课程。考虑到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综合性,舞蹈专业课程设置还应提高音乐理论的课程,更好地做到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课程设置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规范教育实习。实习期间多联系中小学教育实习培养和锻炼学生艺术教育能力,以便具备更好的就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目标
“一专多能”是近年来高校体质改革进程当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对于舞蹈学专业来说,“一专”就是在掌握舞蹈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精通舞蹈专业技术,有一定的表演、编导和教学能力;“多能”是指在“一专”的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一些与舞蹈相关的专业技能,例如基本乐理、伴奏、晚会策划、主持等。据近5年对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3所学校的舞蹈学毕业生去向调查,发现具备“多能”的多面手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比“只专”的学生更为抢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只会跳舞是远远不够的,在各个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的全面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要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型舞蹈人才为基本目标。
(三)课程设置要突出南音乐舞人才的培养
以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福建高校舞蹈教育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福建高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可结合本地舞蹈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开设南音乐舞方面的课程。南音作为中国古乐,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福建的闽南地区完整地保留这一传统乐种的表演形式。而有关南音乐舞方面的研究正逐渐被挖掘并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开设南音乐舞课程既是传承本地舞蹈及艺术文化的需要,也是突出福建高校舞蹈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需要。
三、结语
论文摘要: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舞蹈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各艺术院校要明确社会需求,制定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教育对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截至教育部2009年12月底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艺术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为426409人,每年的预计毕业生数为132986人。面对着如此庞大需要就业的人群,如果艺术院校办学者不了解社会现实与人才需求条件,以及个人需求的变化,很难想象如何确定培养人才目标,并为社会输送急需的人才。当前,艺术院校作为高收费院校之一,缴费者的学生与家长,能够付出高昂的代价,取决于它的社会就业信息,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专业、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未来的社会就业中产生效益,回报自己的高昂代价。而我们的舞蹈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发展及个人需求发生了很大的矛盾,需要艺术院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变化,培养出各级各类所需的不同层次的人才。
1舞蹈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特殊的审美功能和认识作用,构成了舞蹈艺术在其中应有的重要地位。
1.1从舞蹈艺术的特殊审美价值看其地位
舞蹈艺术从某种理想的观点反映和审美地评价现实现象时,形成人对这些现象的态度,并以它的理想教育人。这样的教育无疑具有道德的和政治的意义。
舞蹈艺术的特殊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也还表现为它的作品赋于它所反映的现象以某种审美意义,力图按照一定的“轨道”引导人的审美价值定向,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因而使它成为人的审美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手段。舞蹈艺术作为对现实社会的创造性反映,体现了审美关系的主客观方面,能够实现审美教育的两种基本功用:价值定向功用和价值创造功用。舞蹈艺术审美教育的这样两种基本功用,对于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2舞蹈艺术社会功用的特殊性
与其它艺术类比,舞蹈艺术既有其自身特有的创造特点,具体表现为它的舞台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性,舞蹈情节发展冲突的强烈感,思想情感的感染力和刺透力,以及它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创造性、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和娱乐性等等。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它的产品同其行为不能分离,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而由此生发出来的(与观众)的直接交流性和共同创造性,信息反馈的快速性和灵敏性,对观众的直观直感性和渗透性,以及它(为观众)的直接服务性等等。舞蹈艺术汇合而形成的上述诸特殊性能,我们看到,它是举世瞩目的,也非其它艺术形式所能匹敌的。
1.3从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看其地位
一般都认为,舞蹈艺术的社会作用体现为认识的、教育的和审美的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作用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集中体现了舞蹈艺术的社会效益。而其主要的作用,无疑是它所特具的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舞蹈艺术的审美作用和价值由于它具有广泛群众性,传统继续性以及审美主客体直接交流等特点,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力量,它有广泛的群众性,无疑是巨大而又不可估价的。某些不朽的舞蹈艺术作品,不仅在同时代,甚至可在长远的年代里,对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发生积极的作用和巨大深刻的影响并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它具有不朽的永恒性。因而也在客观上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人才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循序渐进,然而,当前舞蹈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着许多矛盾。
2.1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市场的矛盾
“专门家”的人才模式,来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教学计划统一而死板,千人一面,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定位“专家”,试图一进专业就定终身。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艺术院校定时而不断地向国家、院团输送有计划招生、有计划分配的人才,面对的用人单位也是单面的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教员,所以矛盾并不明显。当转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已不是计划性,空间扩大了,需求标准转变了,仅仅针对国家院团的需要办学,与当今社会发展教育,扩大招生,将舞蹈转为一种文化手段渗入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是现实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英才教育与通识教育明显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笔者认为这两者是舞蹈艺术院校都应选择,齐头并进的。
2.2英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教育讲效益,有经济的,也有名人名家产生的效益,英才的培养可以说是舞蹈专业的品牌产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英才教育,将超前发展具有个性的人才,创设一个适应其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给予其展示的空间。虽然英才培养的过程会出现为少数人提供特殊的教育条件,而忽视了更多人的要求。为了打出品牌,我们不得不付出这种代价。为了繁荣中国舞蹈人才,也呼唤舞蹈家的不断涌现,学术研究讲求向精深发展,无论在何时,专业的分科永远存在。重要的是让我们学生选择什么方式、方法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主体与横向的关系,这也就是一再强调培养通识人才,强调素质教育,通识人才并非低档人才或万金油。其特点是素质全面,适应性强,可发展与再选择的弹性大,其知识与技能结构丰满,也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3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与学校的矛盾
艺术院校目前能够实施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条件尚不成熟,在实行高学费及未来政府将对教育实行高投人政策的条件下,不能把稳定的收人投人教学的运作之中。在仍维持着结构工资的条件下,专业行政自主,艺术院校没有能力以强有力的经济手段把握各专业,以展开宏观的统筹运作,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其内部合作就难以做到:资源不能共享、多元化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宽泛,培养跨学科发展的潜力的目标就无法达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难以真正改变,只能从教师现状出发,因人设课,不以社会客观需求为根据授课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没有权利选择个人的取向,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就停留于纸上谈兵。
3培养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对策建议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因此,培养社会需求的舞蹈人才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舞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明确社会需求,制定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
舞蹈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无论社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但这个定位一定是由社会的所需来提供的。舞蹈专业旨在培养素质较高的表演人才、教育人才及创作人才。现在社会表演团体,对舞蹈院校毕业生的知识含金量值要求都比较高,优等生是社会急需的、而且供不应求。而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社会所需的量却不大,优胜劣汰之势非常的明显,就业的形势很不乐观。舞蹈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正向着非专业的方向发展;广电、部队、群文、学校、大的企事业单位等。而能在舞蹈专业剧团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正在缩小。
面对社会的需求,面对艺术院校办学的社会现状,我们向前行进的每一步都必须务实。如实确定我们的办学方向和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按社会的发展及需要来制定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课程和设置,已成为我们的办学者必须明确的办学前提。因为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能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成为社会多层面所需要的专业艺术人才。
3.2强化舞蹈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
艺术院校从社会需求出发,要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的作用与效益。当代社会特点是知识的综合占很大优势,各学科边界不清,交叉渗透综合发展,所以学生具备跨学科发展的潜力与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舞蹈专业的通识人才社会需求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社会文化的需求日渐提高,舞蹈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现艺术,舞蹈已成为一种文化手段,渗透在各层次的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中,娱乐性舞蹈广泛普及,企业的繁荣发达随即兴起了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的艺术团体。这都是我们拓宽办学规模,重组专业设置,对舞蹈教育的层面加以新的布局,是舞蹈人才培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一个极好良机。
3.3加强学习方法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
传统的、封闭的艺术教育模式不能满足人们的种种需要,也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原先的“从一而终”的状况已逐渐被多次择业就业的现实所代替,意味着学校教育要为学生将来的多次择业就业储备足够的发展后劲,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事事晓通,也不可能样样亲身实践,更何况学习舞蹈的学生,既要学习舞蹈专业,又要学习文化课,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对他们来讲掌握学习方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给学生本专业的基本特点与本质特征、基本规律之后,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应把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而不是表面的几个动作或组合上。
3.4深入社会生活是舞蹈艺术创作的源泉
深人生活是舞蹈作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时代精神的保证。舞蹈艺术形象是由编创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分析、提炼、凝聚而成的,如果不深人基层,不深人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而只是从现象上、表面上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是不可能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动的、反映时代脉搏的、人民群众满意的舞蹈艺术作品。
关键词:体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41-03
一、内涵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包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具体类型,指在特定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采取特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形成特定的培养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彰显体育特色。
“产”是目的,指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应用要面向体育行业产业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是核心,既指育人主体学校及其办学理念,也指学生理论与专业技术学习,包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为“产”服务;“研”是内驱力,指专业技术与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积极推动专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训”是关键,指专业技能训练,反复训练所学专业技术使之转化为专业技能,并应用于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赛”是动力,指职业技能比赛,通过组织参与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创新办学理念与育人理念
陶行知认为学校办学要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契合,因为“学习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植体育行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体育产业需求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引领产业发展;育人为本,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面向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未来需求,立足体育行业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立德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文化基础厚、技术技能强、职业素质高、适应工作广、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五格”人才(高傲的国格、强壮的体格、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性格),面向学生需求,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构建与体育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格局
产学结合,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成立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依据湖南区域经济、地域特点、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和体育市场需求,按照“优化示范特色专业、改造一般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交叉专业”的建设思路,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凝练专业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专门高地,构建“以体为主,以经、教为两翼,医、艺、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形成了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营销、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四大专业群。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结合的最佳途径。它是学院与企业在办学的组织领导、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是对“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宽和提高。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牵头成立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健全校企“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育人才、共创事业”的共同办学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综合技术平台、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二级学院、双师教学团队、大师工作室、教学工厂等。与北京中体、一兆韦德、特步等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设立“中体倍力班”、“一兆韦德班”和“特步营销班”等,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对内设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统筹调配合作资源、统筹管理合作项目、统筹规划合作方式;各系设立校企合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教学、指导招生、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各个专业设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制定、课程体系完善、实习实训方案制订、社会服务培训等。
(四)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方案方面。坚持职业教育对接终身学习,服务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高傲的国格、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学思结合的创新能力;坚持毕业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注重学以致用、证书管用、服务职业、提升职业;坚持“系统培养”,注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努力培养个性化人才、多样化人才和全面发展人才。
2.课程体系方面。坚持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服务岗位能力培养、促进岗位能力提高。对专业面向的支柱产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要求和“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开发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块,注重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和技能等级标准,确定课程标准,构建符合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3.培养方式方面。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服务学生就业创业、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深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灵活培养方式。将舒康保健社团、健身俱乐部建设成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真实项目、真实管理、真实服务进行营运;学生在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了解工作环境、认识工作岗位、设计工作项目、扮演工作角色、体验企业文化,凸显体育高职教育专业特色。
4.教学方法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倡导教师导学、学生主学。引导教师将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双向互动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着重教理念、教思路、教方法,尤其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对接,根据课程目标和考证要求,确定课程考核标准,采用“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使理论与实践并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实现以赛代考、以赛代评,举办校内各项技能展示活动,给学生搭建态度、素质和技能展示的平台,以赛代考促学,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三、改革成效
根据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全面实施“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申报国际标准舞专业、高尔夫运动与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各专业对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不同领域,专业定位更加明确,专业方向也逐步细化,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省级精品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已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立项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学院也成为省级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承“根植行业,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基层体育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康复人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和行业企业一线体育工作者等。
1.学生技术技能水平高。各专业学生在全国体育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省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等省内外综合性大赛以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啦啦操”联赛、全国青年武术散打赛和省大众跆拳道锦标赛等专项比赛中斩获各种奖项,表演艺术专业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集体舞表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协作精神好、能吃苦耐劳、基础扎实有后劲、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上岗起薪点明显高于其他院校的同类专业,很多优秀毕业生在短时间里迅速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
3.毕业生自主创业意识强,艰苦创业成绩显著。毕业生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办晨熙击剑俱乐部、金仑跆拳道馆、华翼跆拳道馆、蒲公英轮滑俱乐部、凯珈健身俱乐部、蓝蜻蜓舞蹈学校和丹迪舞蹈学校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学员、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4.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毕业生富有社会责任感,通过创办各类体育文化培训机构,致力于社区教育和全民健身服务工作;毕业生懂得感恩并回报社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在创业过程中,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师的学历、职称和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全国体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成绩显著,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教师们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专业能力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体现在:每年数量、课题立项数、课题经费和主(参)编教材数量逐年递增,刊物级别和课题立项级别也在不断提升,包括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和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多名教师分别荣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和省直工委“巾帼建功标兵”等光荣称号。
(三)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全体师生立足专业,服务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教职工积极参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员、南京青奥会、全运会、省运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全国青少年花样游泳比赛、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和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等国际国内各大赛事和省内外各项体育赛事的执裁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依托全民健身服务示范中心,免费对外开放学院教学训练场馆,综合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积极倡导“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普及科学健身基本知识;积极参加体育总局举办的“科学健身、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三湘行”等大型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健康咨询与指导活动,学院成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基地和强大辐射源。
创立舒康保健社团,运用针灸、推拿、理疗、敷贴治疗等小手法,定期开展社区义诊活动和“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全体师生、社区居民和偏远山区乡亲送去健康;为缅甸武术运动员、国际马拉松赛运动员提供针灸、按摩等专业服务,弘扬了祖国医学,得到了外籍运动员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参与第28届男篮亚锦赛、省足球协会甲级联赛和国际马拉松赛等各项志愿服务,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社会公益服务组织”等。
依托奥体阳光青少年俱乐部,连续五年承办省全民健身节体育舞蹈大赛,协助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兴汝城”杯第13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暨2015年中华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搭建行业高端交流平台,扩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本土多家强势媒体抱团宣传,中央五台、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中国体育舞蹈网、尚舞杂志和舞讯网等媒体对赛事进行了专题报道,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产、学、研、训、赛”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是体育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
[2]马陆亭.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3]王志伟.国内外职业教育产学研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2).
[4]孙运先.国内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审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5]谭焱良,唐年生.高职“学、研、训、赛、产”五环相扣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6).
[6]周大农.再论“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8,(31).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舞蹈教育已由专业舞蹈教育的范畴扩展到普通舞蹈教育的领域.在各类师范院校中舞蹈教育、舞蹈学、音乐舞蹈表演方向等专业应运而生。其后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首都师大、河南大学等也有了舞蹈教育本科。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前,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要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高师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原则,要摆脱传统教学片面、狭窄、单一的局面,注重实践的作用,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过程,要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师范学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的精神,发展高师的舞蹈教育。培养高师舞蹈教育多元化专业人才是社会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放开视野,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市场,将单一的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集舞蹈教学、表演、编导、研究等社会所需求的舞蹈应用型人才上来。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舞蹈教育本科专业设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的第一个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其后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吉林大学、延边大学、首都师大、河南大学等也有了舞蹈教育本科。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前,高师舞蹈专业教育要适应现代教育特点,高师教学应突出师范性原则,要摆脱传统教学片面、狭窄、单一的局面,注重实践的作用,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过程,要结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师范学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的精神,发展高师的舞蹈教育。
一、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颁布的全国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课,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素质教育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据调查,在辽宁省14386所小学,4000多所中学中几乎没有舞蹈专业的毕业生,21000多名音乐教师中只有少部分在中师或幼师学习期间,学了一些舞蹈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在世界各发达国家,中小学师资的学历已全面由专科向本科过度,有的已经全面本科化。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更加突出。所以,为广大中小学培养高学历普及型师资已成为燃眉之急。
培养高师音乐与舞蹈教育多元化专业人才是社会的需求,高师音乐与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要放开视野,打破以往狭窄和单一化的格局,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市场,将单一的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集音乐与舞蹈教学、表演、编导、研究等社会所需求的音乐与舞蹈应用型人才。形成一主多向的,以培养师资为主兼顾表演,编导,研究等方面,既以培养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同时也为艺术团体.广播电视.文化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舞蹈表演、创作、研究、策划、管理群众文化辅导以及美育、理论等多方面工作的舞蹈艺术高级人才。现代化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向传统知识型,单一型的人才观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精、具有活力、知识面宽且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是我们新的育人目标。
二、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正确地设定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以上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便是我们能否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科学的课程设置将能培养出有价值、有质量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反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阻碍专业建设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现在有许多院校所开设的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实际所需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现状下,这将会使大批学生在优胜劣汰中出局。可见科学合理的、有特色的课程设置是非常重要的。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对舞蹈认识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的科学体系。
(二)全面发展原则: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已有的学科建设的基础上,适应开放交流的社会,与时代同步发展。以远见的眼光,捕捉社会对本专业的新需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扩展,介绍本专业边缘学科,使其不断的更新。
(三)基础性与创造性结合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广而精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同时唤起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用于实践,奠定舞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认识,将意识投放到实践的情景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运用与实践的操作能力。
(五)弘扬民族舞蹈的原则:教学中应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为主要教学内容,增强本民族舞蹈“载歌载舞”“自娱自乐”“主动参与”“即兴创作”的表演意识,同时,广泛的吸收世界各地优秀的舞蹈文化并将其推广。
(六)师范能力与舞蹈学科知识整全发展的原则:高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因而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最终目标。师范能力的训练要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的需要相结合,体现舞蹈知识与师范能力、学与教的教育取向,并向生理、心理、师范性的三维舞蹈观念转变。
(七)适当增设选修课:面对中小学教师需要知识面宽,多才多艺的特点,开设各种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并有利于提高专业教育的学术性和发挥各院校办学特色。在一定意义上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毕业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
三、总结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推进素质教育为标志的教育改革中蓬勃发展,肩负着培养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光荣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对不同人群进行舞蹈教育的任务。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先进而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高等教育质量适应性、多样性发展的基本属性。此文所含观点限于作者本人的思考和调研,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为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践能力;音乐学;课程;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91-04
保山地处滇西边疆。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紧跟音乐教育的时代步伐,秉承学校“立足保山,服务滇西,建设边疆”的理念,积极探索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5年,音乐学专业获得云南省教育厅转型高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立项,依靠多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前期成果,探索转型背景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和新定位,在社会调研和理论研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管理与运行等方面,阐述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对实践能力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发展概况
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前身是创办于1995年的“电视师专”音乐教育脱产班,在省教育厅的批准下,1999年招收全日制专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2010年招收全日制本科音乐学专业学生。目前,音乐学专业有毕业生94人,在校学生196人,办学经验丰富,注重与地方企事业文化单位的合作和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成为滇西片区教育行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文化单位的领导和主要文艺技术骨干,为滇西边疆音乐教育行业和文化艺术行业培养了合格的音乐人才。作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音乐专业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突出,如“专业导师制模式”、“地方社会项目引入课堂的培养模式”、“修为与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模式”、“植根于地方民族民间艺术土壤服务地方社会模式”等。2007年以来,音乐专业拥有“声乐”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等7项省级质量工程,在云南省内同类院校同等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定位与规划
1.理论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作曲家戴维・埃里奥特博士建立了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实践音乐教育观”,是对传统音乐教育观的超越,引起全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反思与重视,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倡导的是实践性音乐教育,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在音乐新课标的要求下,“音乐学学科的重新定位与人才培养任务”、“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大众音乐素质提升与普及任务――音乐的社会化教育”等问题,被各高校及音乐教育界广泛关注。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音乐人才培养的新发展动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
2.保山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规划。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保山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密结合学校区位优势,积极做好国门大学建设以及学校转型发展,创建省内领先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围绕学校总体的要求,音乐学专业结合前期成果与新时期转型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具体定位为:一是整合学校艺术、人文学科的资源,加强声乐、键盘乐器、民族器乐、舞蹈、合唱、理论作曲等主科方向的协作,体现音乐专业五大能力的综合性,并在音乐教育教学、舞台操作与表演、社区文艺三大职业模块给予指导,使培养的音乐人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需要。二是加强艺术实践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比重,使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实施等环节中获得关注和体现。例如,从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每学期有1周的专业见习实践,学生可根据自选的职业方向模块申请到学院艺术实训基地去见习,深入当地文化馆及乡村文化站见习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指导,深入地方文化传媒机构以及演艺团体见习舞台表演实践与舞台操作实践,深入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做音乐教育教学见习,深入村寨进行音乐采风汲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回校后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满足市场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成为合格“产品”。三是探索“双导师”■制度,具体为校内专业课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聘请校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舞台表演行业专家与舞台操作专家、社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成为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导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知识技能习艺修为,另一方面走进社会到中小学校、文艺团体、文化传媒公司、文化馆等单位,了解社会和中小学校对音乐师资、文艺团体、文化公司、文化馆等单位对音乐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定位和努力方向。四是“双实践”■制度。即职业岗位实践(学生结合音乐专业三大职业模块方向中自选一,进行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实践、舞台表演与操作实践或社区文艺组织与排演实践)和专业舞台实践。为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音乐表演实践大舞台,如独唱(奏)音乐会、合唱音乐会、师生教学音乐会、新生入学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送艺下乡演出以及与校外天籁演艺公司、金马中运易东文化传媒合作演出等各种艺术活动实践,以此促进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通过双实践,旨在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多方面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基层文艺工作中,基础音乐教育和群众文艺的实践需要以及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是音乐学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核与动力。因此,在双导师、双实践环节促学生能力培养之外,每学期还举办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专家讲座或演出、与省内知名艺术院校的音乐会交流,“邀请一线优秀教师来校介绍经验、观看优质课教学录像,通过观摩与交流等途径激发学生乐于实践、主动探究、敢于表现的兴趣和热情”。■
三、音乐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1.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分配。21世纪滇西边疆地区的音乐艺术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音乐文献阅读、听赏、检索与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广博的人文基础和进行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教育工作、音乐创作、群众文艺辅导与表演、舞台操作的应用型音乐人才。也就是说,既具有基层音乐工作者扎实的专业音乐知识和较好的音乐表演技能,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如音乐教师要有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的实际能力,舞台操作者要有舞台调度、灯光音响使用等舞台操作的实际能力,基层文艺工作者要有社区文艺活动组织与排演的实际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养。
因此,我们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音乐技术应用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与社区音乐活动组织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分规划等进行了修订,成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的教学方案已于2014年9月开始实施,按照学校教务处应用本科转型教学方案的模块,结合音乐学专业的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须修满15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必须修满42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必须修满10学分;专业教育平台78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必须修满36学分,专业主干课程必须修满2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必须修满5学分,专业拓展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职前强化课程必须修满3学分;独立实践环节必须修满20学分;德、智、体综合考评合格,计算机、普通话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通过论文考核,方能毕业;达到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要求的,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应具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音乐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音乐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声乐、钢琴、自弹自唱等专业小班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并结合音乐学人才培养的特点编制一套较为完善、稳定的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总体上分为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通识选修)、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前强化课程)、独立实践平台三大部分八个模块。
通识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即包括必需的政治、人文素质课及现代信息技术基础等。通识必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选修包括“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传统文化”、“美术作品鉴赏”等课程,是学生提升综合文化和知识修养而必修的课程。
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中外音乐简史、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电脑音乐基础等,是音乐学专业的必备基础,特别指出,视唱练耳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应连续开设两年。
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为必修课,是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必需课程,包括声乐、键盘(钢琴、手风琴)、自弹自唱、合唱指挥、形体舞蹈、手风琴伴奏等。
西班牙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现有高等学校300多所。由于西班牙是一个可移民国家,并且要求相对宽松,使得更多的留学生涌向西班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国人开始选择西班牙做为自己留学或者移民的首选国家,同欧美等国的高消费相比,西班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学习“与上帝对话的语言”
除了英语、汉语之外,西班牙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实用语言之一。全球讲英语的人约为4.9亿,讲西班牙语的则有4亿,同时有二十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这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国家,而美国的官方语言除了英语之外,也包括西班牙语。这使得学习西班牙语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由于西班牙语优美动听,所以被誉为“与上帝对话的语言”。据专家估计,英文、西班牙语、中文将成为21世纪最通用的语言。
首先,西班牙语是21世纪的官方语种,她是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贸总协定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她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
其次,在西班牙和南美洲地区共有4亿人使用西班牙语;在美国有超过2000万的居民正在使用西班牙语;在日本,有109所大学正在教授此语言,有接近4万名日本大学生正在学习西班牙语。
还有一点,近年来,随着中国与西班牙、南美洲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以及加入WTO,国内将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现实是国内掌握西班牙语人才稀缺,这就为选择留学西班牙、熟悉西班牙语的中国学生提供具有竞争优势而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因此,近年来,学习西班牙语已成为全世界非西语国家人们的教育投资项目,送学生到各西班牙语系国家学习西班牙语已在国际上蔚然成风。在中国,学习西班牙语,到西班牙留学将成为新的、最大的教育投资热点。
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西班牙具有悠久的大学传统,现有100多所大学及300多所闻名世界的专业高校、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各种专业和各种程度的教学。西班牙发达的公立体制,教学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学费低廉,而且国家提供部份资助,外国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享受同等的待遇。西班牙文凭也得到国际公认,每年接纳10万外国学生,欧洲式的办学标准,高质量的文化氛围,国家级的毕业文凭。这就是西班牙的国际市场上提供就学机会的本领。
西班牙的教育体制由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构成,各等教育机构中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中,从小学到博士阶段实行免费教育,外国留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只收注册费(500-800欧元根据专业不同)高中学历的要通过考试,合格后可直接申请任何大学。
对外国学生,进入公立大学须通过西班牙语国家等级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后与西班牙本国学生一样免学费学习,部分私立大学不须考试但须交纳高学费。未通过或未参加大学入学考试者可申请其大学的专科学习,专科毕业后再转入本科和研究生学习。
接受大学教育期间,为了鼓励发展教育,国家和私人机构设立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只要是学习勤奋努力、能够完成校方学习要求的学生,均可以申请奖学金 。西班牙大学的奖学金金额约在500-4000人民币/月之间,享受奖学金的时间为1-6年不等。每年还向国外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奖学金。西班牙政府用于奖学金的经费占全部教育经费的3%。
西班牙一般大学,修业期分为个七个学年,三个阶段教授,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为一阶段,以通材教育为重心,灌输人文地理的认识,第四学年和第五学年,为第二阶段,授予专业训练,完成二阶段所有课程,并经过考试合格,即获硕士学位,之后再接受两年之研究,缴完论文,通过测验,即完成第三个阶段,获得博士学位。 以上是西班牙大学就学现况,外国学生赴西班牙读书,多已接受原国家的高等教育,因此只要持有效的证明文件(经过翻译公证,西班牙教育承认),即可援用比较学历的方式办理。以圣诞节复活节暑假,将一个学年区分成了三学期,每期结束都有颇为紧张的期考,以确认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申请学校注意事项
入学方式:
大学一年级新生:所有外国学生,持有母国的高中文凭,经该西班牙教育部认可,即可申请大学就读,就读之学院、学校与科别由学生自由选择。
补修学分: 外国学生在母国已接受大学教育,但所修课程非全部为西班牙教育部所承认,故需补修大学部门未承认之课程,并修齐硕士学位之课程即可获颁硕士之学位。
博士班研究:西班牙大学之博士班课程,准许在外国修毕硕士学位之学生,但仍须办理学历认证作业,经西国教育部认可后,注册大学之博士班课程,并修齐专题研究内所指定的科目,通常须两年时间,经过考试,缴交论文即可获得大学颁发之博士学位
申请时间:
一般来讲,申请入学时间应早一些。申请进入西班牙的大学,应提前一年着手准备各类材料,然后按照规定在申请截止日期前将所有必备材料递交。由于西班牙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多,对专科以上的中国学生持欢迎态度。
西班牙公立大学的入学时间在每年的2月和10月,DELE是外国学生的西班牙语等级考试,在每年的5月和11月举行。外国学生进入公立大学学习须通过西班牙语DELE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或评估)后与西班牙本国学生一样享受低学费的待遇,但各个大学的入学要求不尽相同。不通过考试可以直接进入公立大学三年制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再转入研究生学习。部分公立大学硕士课程和私立大学硕士课程不须入学考试但要缴纳较高学费。
申请条件:
学生:大专、本科毕业生, 职大、电大、自考、成人可以申请。
父母:能够出示10-12万人民币的存款证明。
语言:目前西班牙领事馆对中国学生尚无西语学时证明,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
兴趣:对西班牙语言、文化有高度兴趣, 对掌握、运用西班牙语有信心和预见。
留学费用:第一年,如果您是大专、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您需要读一年的西班牙语,语言课程不享受国家的免费教育,所以第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医疗保险、接机总共在7-10万人民币左右。
第二年的本科(Diplomatura)学费80%由政府补贴,学费注册费500-1000欧元,硕士(Licenciatura)学费1000-3000欧元左右。私立大学及西班牙语学校的学费则相当高。学生在西班牙以住经济型学生公寓或合租公寓、三餐自炊及上下学使用交通工具为例,大约为350-450美元。学生公寓生活费每月400-500欧元左右。
打工:西班牙政府允许外国学生在课余勤工俭学,但需另外申请合法打工学生工作证,工作时间不得与上课时间冲突,不得超过一般正常工作时间的77%(大约30小时/周),并需按照西班牙劳工法与雇主签订工作合约,雇主有义务为打工的学生上社会福利保险并支付保险费用的94%,其他的6%在工资里扣缴。社会福利保险包含100%公立医院医疗及60%药品费用。
想勤工俭学的学生可在任何行业寻找打工机会,像马德里、巴塞罗那这些工商贸易旅游大城,一般在餐饮、旅游服务行业,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公司是不难找到工读的机会。无论何种打工都需在通晓西班牙语的基础上,学生工读工资大约在5-8美元/小时的水平。
申请签证须知
一、 请留学签证者必须亲自前来申请。
二、 应递交的材料:
1、填好签证申请表并将4张近期照片贴在上面;
2、翻译并认证过的无犯罪公正书的原件及复印件;
3、使馆领事处指定医疗机构所开的健康证明原件,申请人不得患有对社会秩序造成危害的传染病、精神病,且无毒瘾(原件);
4、由申请人已被录取的私立或公立学校负责人签发的录取通知;
5、若无上面所提的被录取证明,无论申请人欲前往的是私立还是公立学校,都需提供此学校是被西班牙官方承认的,并有授课管理权的证明;
6、申请人学位证书翻译件的公证证书;
7、申请人拥有充足的生活来源(包括食宿及日用开销)的证明或是能收到以上方面的费用作为定期收入的证明。申请人的经济承担能力将同其去西班牙暂时居留的时间、目的、个人情况及西班牙方面接收家庭或机构的接待能力进行评估。
8、申请人如果未成年,需得到其父母或监护人关于其在西班牙学习和居留时间的批准。可能会要求申请人前来面试。西班牙大使馆有权向申请人进一步索要任何签证所需证明材料。所有证明材料需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或英文。
三、 签证费用是405元人民币(54欧元)。
几种院校介绍
・西班牙语文研习: 西班牙各大学通常设有西班牙语文研习课程,这些课程专为外国学生所开设,修业期限通常为一年。公立语言学校,只要自认为有学习兴趣及能力者,均可入学,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获得校方的文凭。
・私立语言学校:专门教授外国人学习西班牙语的学校,教学内容以加强西语会话能力为主,并另有选修课程,如西班牙文化、历史、商用西文等。
・音乐学院及舞蹈学校: 西班牙的音乐水准,在欧洲是相当闻名且具高水平,在西班牙的独特风情中所蕴育的音乐和舞蹈,更是吸引无数爱好者与有心学习者的兴趣。在音乐学院上,西班牙约设有43所大小不同的音乐学院,其中以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学院及巴塞隆纳高等音乐院最负盛名,在音乐学院所研修的课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于每个阶段修业后取得初中高三级艺术文凭,至于外国人进入音乐学院就读,需参加能力鉴定考试,确定其可进入之等级就读修业。 西班牙约有7所舞蹈学校,其中以马德里皇家高级舞蹈学校,和巴塞隆纳高级舞蹈学校最为著名。
・美术教育: 西班牙的艺术在欧洲颇富盛名,在各大城市中均设有美术学校或装璜学校等,培养艺术人才。
教育市场的需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近年来,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然而,毕竟音乐教育专业不是舞蹈教育专业,办学模式、师资、生源素质等,相当程度地限制了舞蹈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难怪某些专业舞蹈教育界人士对音乐教师担任舞蹈教学任务的普遍现象感到担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04年9月,国内师范院校学报和艺术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舞蹈教学论文近500篇。但直接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与教学相关的文章不足50篇。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关于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类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与学时的问题;关于音乐专业学生舞蹈素质、条件与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上述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观念方面的基本问题,即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问题和舞蹈类课程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问题。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舞蹈课程
培养目标与规格实际上是社会需求、个体发展和学科发展三方面的整合。从社会需求角度看,理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既能胜任音乐课堂教学,又能承担包括合唱、合奏、舞蹈、综合艺术表演(展演)的各类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因为这样能使学校在减少用人成本的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但要从个体发展和学科角度来看,某一个体同时具有如此全面的艺术教学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不可否认,几乎每一个体都具有多元智能发展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说大多数人能同时习得需要不同智能支持的多种艺术技能。另一方面,虽然学校艺术教育属于普及型的素质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教师可以是低水平的。艺术师资培养中的粗制滥造会导致中小学艺术教学中的粗制滥造,也必将影响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或者由于教师艺术水准的低下,导致学生对艺术类课程失去兴趣。
从理想和实际结合的角度看,音乐教师在胜任普通音乐课的同时具有某一方面课外活动的教学能力,对需求和培养双方来说都是可行的。一所中学或小学,当其规模较小时,正常的情况下,至少应有2--3名音乐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会需要4--8名音乐教师,每位教师除了能胜任普通音乐课堂教学外,可根据各自的专长承担某种课外活动,如合唱、合奏、舞蹈等。从中小学讲,这样的教师较易于保证教学质量;从大学(师范类)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培养结果来看,这类培养规格具有较多的可行性。
当较多地从市场和个体发展的实际考虑,我们会看到,少数具有某方面艺术专长的学生在择业时具有一定优势。有的中小学专门招聘从事某种课外活动(如舞蹈或器乐)的教师。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公司、私立学校等,专门招录具有某方面艺术特长的毕业生。
重新认识和界定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是舞蹈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前提。比如:
如果面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尽可能努力追求理想化的统一标准的培养规格,即以宽厚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力为主,并具有多种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能力,那么,舞蹈类课程是否只能维持现状?甚或随着舞蹈学(师范类)专业的兴起,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舞蹈类课程是否会逐步缩减?
如果从社会需求、学生发展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擅长于某一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教学,那么,舞蹈课程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舞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课程;另一类则是面向部分学生,加强舞蹈基本功和培养具有舞蹈教学和编导能力的课程。
如果较多地考虑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和市场的多种需求,允许较少部分学生在能保障修满规定学分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兴趣,朝某一专业方向发展(如声乐、钢琴、作曲理论、计算机音乐、舞蹈、音乐教育学等),他们可以面向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应聘工作岗位,也可自谋职业,还可通过加强外语学习,报考硕士研究生。那么,面向舞蹈“专业”方向的舞蹈课程,就可以在上述舞蹈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更专业化的内容。有舞蹈专业的院系,可以允许这些学生选修某些舞蹈专业课程。
非舞蹈专业是否要强调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
艺术教育首先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体是艺术作品及其表演或展现,从学生角度讲,他们最缺乏和最渴望得到的,是能够深入内心的美好艺术的滋养与熏陶。从中小学教师角度看,他们的基本任务是在艺术类课程实践中,引导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作品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不可能是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但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以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对中小学艺术教师的舞蹈、歌唱和演奏等,在技术水平的高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上不必太苛刻,但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要有一定要求。即使是跳一段儿童舞、做一个民族舞蹈动作组合,或弹奏、演唱一首幼儿歌曲,也要在视觉和(或)听觉上给人以自然、协调、流畅的舒适感,动作和(或)音色、表情和韵味(风格)给人以艺术美感。
作为未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教师,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在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是内在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体现。养成良好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艺术操作行为习惯,是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习得,既是艺术专业学生培育自身艺术修养的必要途径,也是艺术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其次,艺术操作行为的良好习惯和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修养,是“把艺术课堂搞得更精彩”的重要基础。比如,课堂上,教师的艺术表演或操作行为的示范要具有美感,“美”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发审美欲望、唤起学习兴趣。而这种美感相当程度地依赖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具有良好艺术操作行为习惯和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往往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艺术操作活动中的良好行为习惯,对课堂上缺乏美感的行为或现象及时给予纠正或调节。使学生在一开始的艺术学习中就追求美。否则,不良操作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不讲究艺术形式感的操作结果,会导致艺术教学活动缺乏艺术美感,看似红火热闹的音乐课堂恐怕早已离开了艺术的本体或音乐“主线”。
最后,艺术操作行为的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的重要性,在课外活动中似乎显得更为重要。舞蹈队、合唱队、乐队的排演,不仅对参加排演及其竞赛的学生有艺术方面的教益,而且对观看表演的学生、教师、家长、管理人员的艺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艺术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学校艺术类课外活动的质量,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学校、学区乃至社区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也许,不少人仍然在强调学校艺术活动的“业余”和“文化”属性。笔者认为,“业余”与“专业”主要指艺术学习时间和技术水平的层次等要求不同,而对艺术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的追求则是一致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并不是对峙的矛盾,雅俗共赏是普及性艺术文化活动与专业性艺术表演的共同目标之一。“普及性文化活动”不该自甘“低俗”,“专业性艺术表演”也不应以“曲高和寡”而自傲。事实上,近几年来,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舞蹈队的表演已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通过大众媒体(如中央及省级电视台)的传播,对学校乃至社会艺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内行人不难看出,这些业余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所表演的舞蹈,在技术规范和艺术规格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这些学校舞蹈队所取得的成绩,除了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外,相当程度地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水平。
此外,笔者建议,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尤其是基础性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改革方案[J].舞蹈,2003(2)
[2]张琳仙:高师舞蹈课堂教学思考[J].舞蹈,1999(4)
[3]陈林宜:高师舞蹈学科思考[J].舞蹈,2003(3)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