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课堂提问的价值

时间:2023-06-26 16:15:45

导语:在课堂提问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提问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教师提问类型价值

当今社会,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单纯感知知识、记忆知识的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小学课堂探究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运用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核心载体。

一、提问、问题及两者的关系

对“提问”的解释很多,《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提问”指“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提问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里,“问题”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或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一般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推动学生的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所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解决的认知任务,是发问方(在这里指教师)为了引起答问方(这里指学生)的一定的言语和思维的回应,通过语言的逻辑组织,呈现给答问者的陈述句。

问题和提问是内容与手段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问题是发问方进行提问时使用的工具,提问是发问方以问题为工具作用于答问方,以引发答问方进一步思考的一个过程。从词性上来说,问题是个名词,而提问是个动词。问题必须通过提问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提问必须以问题为载体才能持续进行。

二、探究与科学探究

(一)探究及科学探究的内涵

“探究(inquiry)”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辞典》将探究定义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基本含义上讲,探究的目的是获得知识、真理,探究的途径或方法是搜寻、调查、研究、检验。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采用的方法去进行的各种活动”。

将科学家的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目的在于使他们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及一般模式

儿童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都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但由于儿童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的差异,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必然与科学家存在着一定差异,因而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

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课堂上的探究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提出真实的问题,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帮助下形成有意义的能研究的科学性问题。所谓科学性问题是针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生物体和事件提出的。

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问题的事实证据

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收集证据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要思考哪些资料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采用哪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学生用哪些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技能也会得到发展。

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解释借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并在证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科学解释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相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科学解释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并要求运用各种与科学有关的一般认知方法(如分类、分析、推论、预测)和一般的认知过程(如批判性推理和逻辑推理)。科学解释要依据并超越现有知识,提出新的见解。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

4.学生在证据和解释基础上形成科学知识

学生在解释的基础上利用证据时形成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原理和理论。学生反思观察结果、证据,进行再验证,收集更多的资料。

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在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公布他们的解释,使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找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对于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者们依据不同标准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不同的划分,但综合而言,我们认为,科学探究主要包括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步骤。

(1)学生参与围绕科学问题、事件或现象展开的探究活动,探究要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相联系,教师要设法造成他们思维冲突,并且/或者刺激他们学到更多知识。

(2)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假设并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并为观察结果提供解释。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并将他们的观点进行综合,形成模型,利用教师和其他来源所提供的科学知识阐述概念及解释。

(4)学生拓宽新的理解、发展新的能力,并运用所学知识于新的情境。

(5)学生和教师共同回顾并评价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与价值

(一)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类型

提问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各个学科最广泛采用的提问分类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他把教学提问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水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回忆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确定学生是否记住先前所学的记忆内容的提问。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给我……的定义、尽可能多地指出等。

理解水平的提问是指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并弄清其含义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描述(复述)当时发生了什么、解释……。

应用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利用……的信息、开展一个实验表明……应用你所学的知识……。

分析水平的提问是指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辨别……两者关系、比较和对比……、考虑另一种方法……。

综合水平的提问是指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如果……会……、设计一个实验……。

评价水平的提问是指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事物价值的提问。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你对……有什么看法、评论……的设计等。

(二)小学课堂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价值

在参与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含有问题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集中精力参与探究活动。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事会发生”的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释,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概念。

在探究环节中提问学生需要进行描述、分类、发现关系和形成解释问题,这可以产生有效的研究,带来有意义的发现。提问开放性的观察问题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关注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解释环节要求学生在能够观察到的地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整合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发现规律和相互关系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完全地思考事实证据,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解释也更具逻辑性。

在迁移环节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应用新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此前四个环节之后再提出问题有助于评价学生的所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探究过程技能。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申继亮.从观念到行为:对教学中的问题观及问题式教学行为的调查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

第2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提问 沟通交流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而课堂又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历史课堂教学有效与否对于整个历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具有直接的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教与学相互统一。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要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来共同向教学目标迈进。那么,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沟通呢?其实,提问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提问的质量就关系到师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进行提问一定要注意讲求技巧性,从而保证历史课堂在有效的提问下实现师生之间积极的互动与交流,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一、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历史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每一分钟都异常宝贵,而提问的时间也显得弥足珍贵。可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提问都要问得有价值,这样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够保证提问有价值呢?那就要注意提问的目的性。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明确该问题是用来启发学生思考、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深化理解新学知识、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这样,在明确了提问的目的以后,再进行相关问题的具体设计,才能够保证每一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有价值。

二、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问质量的高低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表述。有些教师在表述问题的时候往往叙述冗长、语言表达不规范,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模糊不清,从而使得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严重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提问效果,首先,教师所提的问题就要科学准确,语言表达要简洁、清晰,这样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效果。例如:“《》签订以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这个问题由于涵盖的范围比较大,显得比较笼统,学生在听到问题以后往往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在回答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如果教师把这个问题换一种更加具体的表述方式,如:“与之前的很多不平等条约相比,在《》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以及内河新航线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重要的变化?在《》中,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样,通过这种清晰的具体化的提问方式,学生的思路也会变得更加清晰,从而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紧紧围绕着问题的核心来进行。

三、注意问题的新颖性

兴趣是学生从事思考和探究活动的根本动力,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当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时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有效实现提问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老生常谈的问题很难引起学生回答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学生的反感。但是,如果同样的问题教师能够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述,如:“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的国家是意大利,但是为什么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却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意大利呢?”就这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表述方式,就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有效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来。

四、注意问题表述形式的多样性

绝大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是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然而,如果在提问的过程中,单一地采用语言表述,难免会令提问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呆板,并且很多时候,一些问题用语言很难表述得清楚。因此,除了语言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表述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呈现几段材料,或者展示一些图片、视频,让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观察图片、视频,然后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会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开阔,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人的认知活动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进行的。在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能够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逐级深入的分析,与人的认知规律相契合,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两极格局”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带领学生逐渐深入地了解本部分的知识,如:什么是“冷战”?“冷战”政策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美国要在战后推行“冷战”政策?“冷战”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其政策的实质是什么?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冷战”对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二战后两极格局所提出的,并且问题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来表述的。这种层次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照顾到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逐渐深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是连接教与学的重要纽带。可以说,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质量,决定教与学是否能够连接成统一体,能否有效契合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环节的设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出有效的问题,让提问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03).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课堂教学是按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成为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但在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须要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一、本科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看,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外部评价主体和内部评价主体。外部评价主体通常与评估对象没有任何关系,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其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学校教学整体的督导和检查;内部评价主体,包括教学督导部门、教师同行、学校领导、学生的内部评价,其目的主要是对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的督导、检查和评比,其评价结果,由于学校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没有外部评价客观和公正,但内部评价操作相对容易,也易于将评价常态化。本文主要考查内部评价主体存在的问题。

1.教学督导部门。教学督导部门的评价,主要采取对任课教师抽样的方式进行评价,即使是对全体教师听课,也无法进行全程跟踪,同时受到督导人员专业的限制,很难做到评价的全面、准确。

2.教师同行评价。教师同行评价,通常也采取随堂听课的方式,因此同样无法做到全面、全过程跟踪听课,所以也很难做到全面准确地评价。

3.学校领导评价。学校领导评价,通常都是领导为了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基本情况,采取偶尔听课的方式进行。被听课的只是极少数教师,而且其评价也不可能按指标体系的要求,逐项打分。因此其评价结果很难纳入到对全体老师的评价之中。

4.学生评价。总体上来说是最好的,最有效的。但也要看到,有些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不同、对课程理解不同,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未必能形成客观理解,不少讲课内容肤浅,但课堂气氛活跃的老师往往获得高分。有些高校的学生评教和评职晋级挂钩,导致教师不敢管、不愿管而一味迎合学生,以期学生给自己好的评价,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通常是设定一些评价指标,然后将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感受,给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分数,最终得到对一个教师的综合评价值。这种评价方式,很少与定性的评价相结合,导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个冰冷的数据,无法展现一些活的情况。

在具体量化打分指标上,各学校的评价内容,相差无几,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但很少在评价内容中,考虑到课程的理念问题。每门课程,基本都有其相应的课程理念,诸如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和风险意识;在统计学课程中,要树立以量化的思维方式去观察世界的理念。因此课堂教学中,并非只让学生学到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汇集成一种课程理念,并由各门课程的理念,形成学生的专业理念,让学生用这种理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目前的文献中,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课程理念的培养方面的评价内容,却难得一见。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式上,主要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取进课堂听课,组织学生座谈会,或在学期末,利用网络平台,由各评价主体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听取一节课,由于此节课的内容上的限制,其授课的环节、授课方法和手段等也不一致,因此其讲授的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样的评价很难做到全面科学。

2.座谈会的方式进行评价,可以得到一些活的情况,但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打分,也就无法排序。

3.网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通常是在学期末时,由学生来对任课教师的情况,按照一定的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打分。但这种评价方式也有一定缺点:一是对学生评价的约束性较差,学生可以评价,也可以不评价;二是受条件限制,学生要有评价的工具――电脑网络,否则无法进行评价。

(四)评价结果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通常各学校都作为教师评奖评优,评职晋级的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但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虽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了相应的分数,却没有对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尤其是对教师个体授课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没能将存在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地沟通,提出改进措施。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确定评价主体

将评价的主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评价,另一部分是教师同行评价。

学生评价更多地是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上进行评价。因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而且对某一课程是全程地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以更加全面。

同行评价则应更多地从教学内容上进行评价。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教学是否介绍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错误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科学确定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

评价的方法可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采取按评价指标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以取得每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总分数,从而排出名次。同时,也要采取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解,对有些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以达到对一个教师的全面准确的评价。同时还要增加对教师传授课程理念的考评内容,而且应该对这项内容赋予更大的权重,以强调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可以采取网络评价为主的方式,但在评价前,组织评价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能实事求是进行评价,或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约束,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对教师进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应在学期末进行。在学期中期,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并反馈给任课教师,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同行评价可以由基层教学部门组织本部门教师通过观摩公开课、录播课、教学资料等方式进行评价。这样可以避免多人随堂听课,会影响正常教学的弊病,也可以避免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听课的问题,同时,这种方式还有让听课的教师和任课教师有更多的交流空间,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评价时间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

(四)制订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

学生评教,由教学督导部门或教务处负责,主要对评价的基本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对教师授课情况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座谈会由二级学院或各系部进行组织,对了解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对个别教师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要系统分析,并对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使其改进。

同行评价通常是由教学系、部组织相同或相近学科的教师来评价的,因此二级学院或系部,应该根据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分析,对每名老师的授课的优缺点进行反馈,让教师能够客观地发现自己授课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忠国.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8(7).

第4篇

原题如图1所示是小明和小华设计的拉力健身器示意图,在拉环处加拉力时,滑杆PQ可随之自由滑动(导线对滑杆滑动无影响).已知: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老师认为他们的设计有不足之处,应在电路中串联一个定值电阻.

(1)串联的定值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是[CD#3].

(2)小明和小华的改进方案分别如下:

小明:把定值电阻串联接在A、B之间.

小华:用阻值为100 Ω的定值电阻替换电流表.

若按照小明的方案:闭合开关后,向右拉动拉环,滑片P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CD#3](变大/不变/变小).

(3)若按照小华的方案:已知电源为两节新的干电池,闭合开关,当拉力为0 N时,滑片P位于B端,电压表示数为0 V;当拉力为500 N时,电压表示数为1.5 V;当拉力为1000 N时(在弹性限度内),电压表示数为多少?

错误现状本题的问题主要暴露在第(2)中,很多学生在此处回答“电压表示数变大”,而在后面的第(3)问中,很多学生在完成这道题目的过程中,大部分错误的学生都暴露出这么一个答案.就是当拉力为500 N时电压表是1.5 V,那么1000 N时应该就是3 V.

面对这样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们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剖析,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揭秘问题的本质,并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自己突破思维的困惑之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维的参与度,促使学生在自主提升的过程中促使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笔者尝试用问题链和变式引领的方式来达成这一预设的效果.并欲以此引发教师在习题课堂中的共鸣和深思,促使课堂效果的再优化.

1以问生问,环环相扣,促使学生自主突破思维困惑

为了促使学生很快地回到当初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在学生自主生成的原生态思维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密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认知.笔者尝试着采用下面的问题链进行达成.

问题1:你为什么会认为向右拉动拉环时,电压表示数会变大?

生:因为向右拉动拉环,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会变大,根据分压原理,其分得的电压也会变大,因此电压表示数会变大.

问题2:在什么样的电路中,存在分压原理,什么是分压原理?

生:在串联电路中,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比等于各电阻之比,即电阻越大,其分得的电压也就越大,这就是分压原理.

问题3:谁分得的电压变大?

生:是变大的那个电阻分得的电压变大.

问题4:这里的电压表是测量什么电压?(本问题一提出,学生恍然大悟,有些学生甚至在教师提出第一问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出发点错了.)

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明白自己当初把分压原理错误的应用于此,学生在明白分压原理是应用于串联电路的时候,却忽略了电压表到底是测量谁的电压.在此,学生可以明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环境所适用的问题突破策略,更要明白我们需要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采用某种“好”方法进行单方面的思考.

2展示问题、揭秘本质,促使学生揭秘本质差异

结合原题中小华的方案,我们的电路图应该如图2所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大小成正比.此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力的变化直接导致弹簧伸长量的变化,而弹簧伸长量的变化直接导致电阻R1的变化,而R1的变化直接导致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问题1:很多学生认为当拉力为500 N时电压表是1.5 V,那么1000 N时应该就是3 V,那么你能谈谈你的理由吗?

生1:因为拉力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所以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量也就变成原来的两倍,电阻R1变成原来的两倍,电压表的示数也就变成原来的两倍.

问题2:你能用表达式列出电压表示数变成原来两倍的表达式吗?

生:U1=IR1,R1变成原来两倍,所以U1也变成原来的两倍.

问题3:很好,我们如果要得出U1也变成原来的两倍,我们的前提是什么?

生:前提是I应该是保持不变的.

问题3:那么,此处的I是否保持不变?(此时学生已经开始议论纷纷了,也有些学生开始恍然大悟了)[HJ1.2mm]

问题4:谁来帮我分析一下到底变还是不变?

生:拉力变大,导致电阻R1变大,而此时电流就变小,因此,在此处I是变小的,那么此时的U1就不是原来的两倍.

问题5: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把哪些物理量解出来?

生:应该求出F=1000 N时的电阻R1′和电流I.

问题6:F=1000 N时的电阻R1′与题目中F=500 N时的R1是什么关系?

生:两倍关系.

问题7:如果R1解出来了,你能想办法求出F=1000 N时的电流吗?

生:如果知道R0的阻值就可以了.

问题8:你能想办法求出R0吗?

此问一出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都很清楚了,而学生都已经跃跃欲试地去用自己的理解去求出理想的答案,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了.在整个问题链的作用下,我们能充分展示学生原先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困惑,并通过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暴露问题、揭秘问题、解析问题和突破问题,以此促使学生对相应内容的真正突破和理解,促使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

3借问启智、巧妙变式,促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

学生在上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其实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一开始认为F=1000 N的时候,电压表示数是3 V,这样的错误不是学生想当然产生的,而是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第一印象导致的.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前概念来揭秘电路中的本质差异,提升学生对本题的认知深度,促使学生的再提升.笔者仍然采用问题链的形式以此来达成.

问题1: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用刚才的装置改装成拉力计的话,你觉得我们希望F=1000 N时的示数是3 V更便捷一些,还是我们刚才算出的答案更便捷一些呢?

[LL]生:3 V的更理想一点.

问2:那你觉得怎么样改装才可以让电压表示数达成理想的效果呢?

生:只要电流表示数不变.

问题3:怎么保持电流表示数不变呢?

生:只要在P移动的过程中保持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在这一问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不变才能确保电流的不变.)

问题4:你能想办法改装原来的电路,让P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总电阻不变吗?试一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第5篇

【关键词】思品学科 课堂教学 提问技巧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7-01

常言道: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会教,还要会导。怎样导呢?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以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培养思维。因此,作为一名思品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课堂上的提问环节,努力通过提问的技巧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养,更好地彰显学科价值。

一、提问对象要广泛

课堂上的提问可以起到沟通师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既然如此,提问活动应该是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享有的权利。然而,很多教师常常在提问的时候选择性忽略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很少给他们提问和回答的机会,这样一来就等于剥夺了他们与师生互动、成长学习的一个有利机会,这样的提问是不符合教育公平原则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对象一定要做到广泛性,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教师都要让他们拥有均等的提问与回答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同时,对一些后进生来说,多提问他们,也是一种最好的鼓励。

二、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

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倘若选择的问题不好,会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有些教师在提问时进行问题表述的时候往往比较含糊,内容往往过于泛化,涉及的面太广,导致学生站起来根本不知道该从哪个部分入手进行回答,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提问活动缺乏针对性,提问总是提不到点子上,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提问基本上就是在浪费课堂时间,几乎起不到什么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提问的范围,在表述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让学生能够透过问题清楚地知道教师想要考查的是什么内容。

三、提问富有层次性

提问最重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人的思维活动是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进行的,为了符合人的认知思维规律,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性设计,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来逐渐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起来。例如,在讲到“如何面对人生挫折”的问题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几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什么是挫折?谈一谈你人生中遇到的给你造成最深印象的挫折?你当时是怎样面对这一挫折的?在今后你再次遇到挫折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它?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挫折概念逐渐过渡到自身面对挫折的思考,使得学生对如何面对挫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并最终形成面对挫折的正确的心理价值观,这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有所成长,有所收获,这样的提问才能称为有价值的提问。

四、提问要注重开放性

在很多学生看来,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在现实中缺乏实践价值,这其实是对思品学科最大的误解。事实上,这门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实践价值。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门学科的实践价值呢?教师要注意打破教材束缚,让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将思考的问题延伸课堂以外。在设计提问环节的时候,要注意所提的问题的开放性,努力将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不但在内容上会显得更加丰富,同时,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例如,在讲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时,笔者就以“免费听歌”为话题进行提问:喜欢听音乐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当你在听歌的时候,很多的软件都不支持下载,要求付费,甚至有些歌曲连试听都不是免费的,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想一想,如果所有的歌曲都能免费试听或者下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这样几个问题的提出紧密结合了学生遇到的实际情况,因此,很容易就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兴趣。通过对这个现实问题的思考,学生不仅明白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提问活动是一种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环节,它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提问技巧的运用,努力实现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成明.探讨初中思品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年第13期.

第6篇

一、掌握提问的时间和时机

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但是提问要注意时机,不注意时机的提问是很勉强的提问,这种提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较大,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流向,没有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仓促而问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最佳时机是学生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出来,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教师若在此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要富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根据这些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力。在问题的形式上、内容上、学生回答的伸缩性上、问题的难度上等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差异等各方面因素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大,学生程度不齐的实际,英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7篇

【关键词】学生 有效提问 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探究能力。可以这样说,通过培养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通过课堂观察,我发现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提问现状并不容乐观。我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了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如何使学生做到有效提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学生在初中英语课堂“提问题”的现状

为了准确地了解中学英语课堂的提问状况,我采取了听课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精确的记录。通过六个课时对英语课堂中学生提问次数的记录,平均每节课学生主动提问4次,这相对于教师不断发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重要的是,这些主动提问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却不高,仅仅是对老师一些问题的重复,或者是询问自己依旧不懂的问题,只为提问而提问,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数量和质量的原因

我在课下对班里的5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问卷涉及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在课堂上会向老师主动提问吗?第二个问题是,次数多吗?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问卷全部收回。我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发现高达27名学生选择了不会向老师主动提问;另外有15名学生选择了会,但是在第二问中选择了次数不多,也就是说52名学生中只有10名学生经常向老师主动提问,针对第三问,我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学生不愿意提问主要有三种情况:不愿提问、不敢提问、不会提问三种。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提问,通过访谈,学生对“提问”表现出了极大的冷漠,认为无问题可问,对教师的“知识”毫无质疑的想法,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对于老师讲过的而自己不会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不敢提问,怕被老师或者学生嘲笑而选择放弃提问。剩下一小部分学生虽然想问、敢问,但是不会问。

三、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研究

课程标准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厘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围绕以上三点,在提问中应该注重以下方法。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活跃发问气氛。罗杰斯强调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心理作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将会决定学生“自我”能不能得到开掘、发展并不断完善。经验丰富的教师也认为积极活跃、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发问的数量,教师首先要以平等的姿态深入学生中,与学生建立一种轻松的交流气氛,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发问、不敢发问的的心理负担,并在学生发问的过程中向学生落实“什么是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提问有价值的问题。

2.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纪、认知规律,例如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英语教材中的有趣问题等,切忌过于复杂、开放,让学生无处下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要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使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新颖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提问兴趣,并且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于教材、教师的质疑精神,通过合理的情境和教师的引导,不断增加学生有效提问的次数。

3.采用激励的评价策略。教师的鼓励态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提问采取同种评价,这样不仅会消解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学生对于“有效提问”产生误解,认为只要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质量进行分类表扬,对于愿意提问、敢于提问但是没有提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提问的行为进行表扬,表扬之后重申什么是“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标准是什么,引导学生再思考怎样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提出创新问题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动员全班同学给予掌声,对其进行鼓励。

第8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问题;技巧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该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问题回答的情况,可以充分衡量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积极的改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性以及相关建议。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提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却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

1.提问过于机械

机械式的提问和机械式的回答是教师课堂提问过程中的大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过于机械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存在如此机械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到提问的有效性。大部分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心血来潮的时候就提出几个问题,而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过精心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教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学生的参与度低下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参与,是促进教师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低下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这种低参与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如果没有“点名提问”,很少有学生会主动举手回答。学生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意广泛地参与,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存在思维的惰性,不愿意主动思维和思考,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害怕丢脸、害怕同学嘲笑,是学生们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以及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3.提问缺乏启发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足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的答案设置过于单一,提问缺乏启发性,创新能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启发性的、单一的提问方式,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及建议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为当前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不断强化问题的思考价值

俗话说:目标是跳起来摘到的桃子。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过程中,应当重视所提问题的“思考价值”,这里的“思考价值”,就是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应当是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能够回答,且不用思考,那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本着“思考价值”的提问目标,适当增加所提问题的难度,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促进自身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2.精心设计,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对于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而言,提问并不是随机的或者是随心所欲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精心设计所提的问题。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环节,确定自己提问的方向以及提问应当涉及哪些内容。在难度的设计上,应当本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良好的提问教学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问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数学的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提问的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引导和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积极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提出疑问,让整个数学教学课堂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估计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疑问

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课堂提问,都是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和沟通过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想不断创新提问教学的模式,当改变过去教师向学生提问单向提问模式,变为学生也向教师提问的双向沟通模式。从根本上讲,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如果学生“没有问题”那才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问题代表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只有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才会有各种问题出现,而在教师向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消除,思维和能力也自然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良好课堂教学交流和互动的有效手段。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很多问题,如提问过于单一、机械、学生的参与度低下等,都是影响提问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结合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开放性提问;初中地理;价值

开放性提问是指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而得到,且答案不是惟一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充分思考或者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问。开放性提问首先强调的不是对学生记忆的考察,而是对其思维的拓展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开放性提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是极富价值的。

一、开放性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课堂提问的质量,所提的问题的答案一般都是标准的、唯一的,这样的提问方式往往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迫使学生强记硬背,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中就感受不到了乐趣,其学习的兴趣也就慢慢消失,因此就更谈不上高效课堂了,这种方式的提问笔者们称之为封闭式提问。与之相反,开放性提问则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以下两组问题则体现了开放性提问的价值。在讲到《欧洲西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结合现在正在举办奥运会的英国,传统的提问是这样的:①英国的首都是哪里?②英国是什么气候类型?③英国首都的经纬度是什么?这些问题无疑是枯燥而乏味的。笔者在上课的时候,设置了这开放性的问题串:①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会在7月28号晚上8点开幕,大家想一想那时候伦敦的天气会怎么样?②如果篮球比赛是在伦敦时间晚上8点举行,笔者们要看直播需要做什么准备?③刘翔要坐飞机去参加110米栏的比赛,你对他有什么建议?这几个问题看似简单,确没有统一的答案,同时也利用了奥运话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要回到这几个问题,学生就得去探索英国伦敦的气候、经纬度、时区、时差等等,同时还可以延伸到地球的自传、公转等知识,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的广度,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调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前面提到了传统的封闭式提问的答案是标准的,是唯一的,是给学生限定了一个死的框架里。而这个框架就在无形中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只能往标准和唯一的答案方向走,学生的想象力根本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开放性的提问是多元化的,没有所谓的唯一和标准的答案,更没有束缚学生的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想象力尽情的发挥,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体验、探索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依靠固有的现成的答案去死记硬背,去回答。并且开放性问题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勇敢去想,勇敢去实践,勇敢去探索,勇敢去研究。比如在讲到“西电东送”工程的时候,笔者就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回答问题。①为什么笔者们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比较丰富?②“西电东送”工程有什么意义?③你觉得笔者们在平时的生活用电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几个问题的思考空间极大,问题一学生可以从煤矿资源、降水、以及地势落差等方面来回答,问题二则可以从经济、环境保护、能源结构等角度去回答,问题三则从地理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注意节约能源。如果笔者们提的问题是:“西电东送”从哪里到哪里?“西电东送”输送的是水电还是煤电?“西电东送”全长多少千米?……这几个问题答案是固定的,因而是封闭性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开放性提问有助于师生交流,提高课堂的效率

地理因为其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初中地理的教学也就跟其他的学科有所不同,既有对表象的认识,也有对抽象概念的分析和想象;既有概念常识的记忆,也有计算和推理。因此,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充满着灵性的交流和讨论,必须具有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则显得枯燥而低效。这个时候,开放性的课堂提问则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开放性提问因其具有开放性的特质,学生讨论起来就觉得方向很广,思维很开,能说很多东西。师生交流起来也就显得内容丰富,思考开阔。比如说在讲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问:“笔者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由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春夏秋冬的更替;有些说沧海桑田的变迁;有的则说正是因为地球的公转,笔者们每年才有很多节日,比如清明、冬至等等……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又有讨论和争议。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

四、教师在设计开放性提问的时候的注意事项

开放性提问有其特特殊性,不仅仅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而教师提问的对象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注意提问的科学性、针对性,问题的设计要围绕课本内容进行,不要盲目;问题的设计应该在课前就要准备好,并且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达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要照顾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深度,要有思考性,要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才是有效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考、想象能力。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就像一根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精神状态永远处于一个饱满的状态,注意力也时刻集中。这样才能体现出开放性提问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到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

总之,开放性提问在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还能根据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这就是开放性提问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仕稳.谈地理开放性问题的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8)

[2]刘青娥.浅谈开放性课堂教学[J].《江西教育》.2010(15)

[3]王彩虹.创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