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型监管机制

时间:2023-06-26 16:15:46

导语:在新型监管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型监管机制

第1篇

在2011年,我幸运的走进检察院,成为了一名干警。踏入了这个挚爱的行业,心中充满了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忠诚、公正、清廉、文明”八个字让我深深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庄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体味到检察院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深刻内涵。从前对生活的疑问和困惑,我从这里找到了答案,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人生的意义就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身边一个个忙绿的身影,一盏盏亮到深夜的灯火告诉我,在威严背后是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在职责背后是辛勤工作的努力和付出。

新时期,新时代,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社会迈进。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重组中,是否公正?能否真正做到“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乎大局的稳定,关乎人民的利益,更关系到法制事业的进程和方向。每想到此,总是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法治事业是这样的光荣,在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

检察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作为一名青年干警,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真正的“为民执法”?是为百姓做一件好事,捐一些钱物吗?是为群众服务一次,争取一些利益吗?真正的“执法为民”应该是时刻心系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这才是真正的“执法为民”,是建立在一种浓烈、真挚的感情上的“执法为民”。没有感情,哪来爱心?没有感情,哪有奉献?没有对群众亲人般的感情,又怎么能够真正的“执法为民”。

在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干警:他们为了及时结案,节假日还在院里加班,顾不得照顾幼小的孩子。他们默默无闻,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法律工作,有的积劳成疾,落下了一身的毛病。但是他们仍然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起案件。有的老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这样的同事,这样的长辈,让我敬仰,让我佩服。

第2篇

一、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概况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在中央层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设的专利局是管理专利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统筹协调知识产权事宜的机构;商标和著作权分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和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负责。除上述外,知识产权管理中的其他客体则由其他相关的国家部门负责: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平交易局的反不正当竞争处管理;地理标志归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农业部管理;植物新品种权由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的植物新品种办公室负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由国家商务部负责;与科技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科学技术部管理;与进出境货物有关的知识产权由国家海关总署负责;互联网域名则由信息产业部管理等。同时,地方层面也是采取分别管理的方式,将专利、商标、版权等客体归属不同的与中央管理部门对应的机构负责,涉及地方知识产权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版权局(新闻出版局)、科技局(科技厅)、技术监督局、海关等多个部门。[1]37由于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管理机构设置也是多元化。以专利为例,管理专利工作的机构有的地方归知识产权局或专利局负责,有的归科学技术局或其下设机构负责,有的则是地方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这些管理机构有的是行政机关(如河北、江苏知识产权局,为省科技厅下属局),有的则是直属事业单位(如北京、天津知识产权局,为政府直属独立局)。[2]

纵向来看,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可以分为多个管理层次。著作权由国家版权局实行垂直领导,商标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统一注册,分级管理,有较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专利方面,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有正厅级的机构(如北京、上海、湖南知识产权局),也有副厅级(如天津、河北、浙江知识产权局)、正处级(如山西、、青海知识产权局)的机构,级别设置不统一。总体来看,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主要采取“分而治之”的管理方式,专利、商标、版权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呈现“多层级”的特点,不同地方层级和编制设置不同。

二、现行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虽有利于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开展专项活动,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1.管理成本过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我国管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多达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从中央到地方设置若干级对应机构。除此之外,还设有多个协调机构、联合执法机构等。每一个机构都有其独立的组织机构、办公设施、人事编制和工作程序。运行如此庞大的机构组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成本过高,国家财政负担较重。同时,分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不均,客观上导致了某些部门的资源闲置,另一些部门的资源匮乏。如2006年的“陶小京‘电动执行机构’案”,历时11年经过一系列程序才取得专利权,其原因除了复审和诉讼的拖延,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专利审查人员相对不足、专利申请积压较多。[3]因此,行政管理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集中利用,易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较低。

2.信息交流不畅,效率偏低。效率是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信息交流,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资源共享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统筹管理。当前各行政管理机构各自为政,虽然国家设立了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小组等协调机构,但仅为非常设性的组织机构,联合执法机构和联席会议等也是临时性的行政管理组织,都未制度化,无法起到高效统筹管理的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虽被赋予统筹协调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能,但实践中还是以专利管理为主,相关知识产权的管理仍分属其他部门。当前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失不利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客观上增加了行政管理协作和贯彻行政执法计划的难度,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3.产生权利冲突和灰色地带。知识产权分散管理体制下不同部门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和重叠,同一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可能被赋予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知识产权,不同权利主体依据各自被授权的知识产权进行不同的权利主张,便会产生权利冲突。形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同一客体认定为不同的知识产权类型,如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商标与域名、商标和地理标志或原产地名称的权利冲突等。“金华火腿”、“白蒲黄酒”、“贵州茅台酒”等权利冲突案件的产生便是源于同一名称既被授予了商标权,又被相关机构认定为地理标志。面对权利冲突的存在,由于缺乏相应解决的规定,相关管理部门只能寻找权宜之计,如“水井坊酒案”中,驰名商标“水井坊”被授予原产地名称保护,但将其原产地名称保护限定在水井街附近的狭小区域。随后“水井坊”商标持有人四川全兴股份有限公司便迅速买下受保护地域的地皮,从而独享“水井坊”原产地名称权。在这种情况下,商标所有人和原产地名称权利人为同一人,虽避免了权利冲突,却仍存在重复授权,背离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理念。[4]同时,各部门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进行条块分割,出于权利扩张和责任承担上的考虑,可能会产生有利争办、无利推诿的局面,[5]进而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灰色地带,不利于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4.管理标准和执法力度不一。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职权范围和管理方式不同,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管理标准不同,其保护力度亦有所差异。如版权盗版案件,不仅国家版权局有权进行保护和处罚,文化机关和工商机关也都可以进行查处,不同机构有不同的处罚手段和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处理。植物新品种权的管理同样存在此问题,我国农业部和林业局分管农业新品种权和林业新品种权,对国家制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分别有各自的实施和保护办法,导致认定方式、申请程序和审查标准不一致。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国家商标行政管理部门以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以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因此,各部门不同的管理政策导致管理标准、执法力度不一,不利于树立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5.不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开展国际交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我国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倡导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的管理理念,把政府定位于公民和社会的服务者。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也应顺应改革方向,建成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服务型机构。应当明确各机构管理范围,创新文化激励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简化行政申请程序,建立维权服务中心,完善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亲民、便民、为民”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但当前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分散,政策不一,给相关市场主体带来不便。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或违法行为时,知识产权权利人经常要求助于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多个程序,增加了其维权成本。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而我国当前的机构设置过于分散,使得其他国家在与我国进行知识产权合作时不得不判断应与众多机构中的哪一机构洽谈,或者要分别进行协商和签订协议,这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发展带来不便,不利于开展知识产权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的思路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呈现出现代化、体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对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要求。[1]303现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应及时做出变革。除了要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更需要简化管理程序,完善管理政策,创新管理方式,从而节约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便利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注册申请,满足知识产权现代化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进程加快,使得知识产权的权利体系不断扩张,域名权、商品化权、信用权等新的权利类型不断出现。在此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随之愈加体系化,对行政管理系统的统一性要求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难度,更需要有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来进行科学管理。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也需顺应国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TRIPs协议等国际公约鼓励各国管理机构有效管理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有学者统计得出:全球约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二合一”体制,74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三合一”体制,而类似我国采取“分而治之”的分散管理体制的只有不到10个国家。①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设立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为主流,这样更有利于国家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国内外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合作,顺应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发展规律。

(二)改革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管理事业的基石,任何体制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作为体制构建的核心和基础,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设置需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1.综合管理、相互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多个方面,需要有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合理设置、分工明确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惟此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我国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繁杂,各部门分散管理,各司其职,易出现权力重叠和管理空白等现象,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构建需要设立统一的综合领导机构,从而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避免机构重叠、管理冲突以及条块分割导致的灰色地带。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信息交流和相互配合,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努力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高效的、协调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系统。

2.精简建制、高质高效。精简行政管理体制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精简和规范各管理机构,减少行政层级,降低行政成本,可以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我国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行政管理机构高质高效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应合理设置,讲究工作效率,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

3.分工合理、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知识产权管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要求在统筹管理下合理划分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职责,促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并相互协作,以产生最大化的合力效应。同时,根据依法行政原则,有权必有责,职权和责任需一致。一个机构有多大责任,就应赋予多大职权;有多大职权,就应承担多大责任。权责一致是行政管理法治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知识产权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等行为要加强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解决某些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权力滥用、保护不力、执行不力等问题。有效地监督是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保障。因此,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明确各机构管理权限和责任,合理分配管理任务,科学制定管理方案和程序,完善各部门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设立督促有力的监管部门,促进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第3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政府也应该结合社会的发展形势对行政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作为切入点,通过采取有效的体制与机制创新策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关键词】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前言

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行政机构,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服务水平,也影响到政府的发展。要想获得人民的信赖,政府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不断的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创新,增强政府的发展动力,将政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进而建立人民信赖的服务型政府。下面针对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详细的分析。

1.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中,首先需要转变职能,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较为被动,并且工作较为机械,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示进行,影响到政府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于此种情况,政府需要从政治统治的职能转变为服务的职能,切实的做好为人民的服务工作,解决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

政府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切实的为人民办实事,需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的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在行政管理制度中,应该明确规定政府的职能,并且强调政府的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并且将政府的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这样才能为政府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1]。在制度中,还应该强调公务员的职责,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方式能够向着公开、公正、便民的方向改变,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拥戴信赖的政府,实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此外,在进行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政监督制度,通过有利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能力,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2]。

3.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效率

政府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需求的变化,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确保行政工作的灵活性,切实的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及效率。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行政机构是否存在着已经不起到任何作用的部门,也就是说,存在着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部门,将这些落后的部门剔除掉[3]。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结合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增加一些部门,例如,民意反馈部门。该部门主要是对民意进行收集和整理,使政府了解到人民的需求,进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能够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切实的解决人民在生产及生活中的难题,真正的做到想人民之所想,及人民之所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构建。此外,政府还应该成立一些与服务紧密相关的部门,切实的将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提高人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4.创新财政体制,加大公共服务投入

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创新财政体制,建立适应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的加快,进而人们的公共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例如,市容的美化、城市道路的通畅、公园绿地的建设等等[4]。而这都需要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将公共服务的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主体,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切实的为人民建立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及生产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教育、医疗等财政的支出,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5]。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潮流,积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行政管理体制及机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真正的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实现对人民的良好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作者:韩娜 单位: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卓君,万玉,李阳,李辉.和谐社会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8(01).

[2]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3]高小平.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07).

第4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经济

在现实情况中,一方面是对土地的争夺。许多地方解决不了用地供求矛盾,采用未批先占、少批多占、以租代征等违规办法,想法设法争占日渐趋紧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却是对土地的浪费。建设豪华气派的楼堂馆所、空旷浪费的大学校园、闲置空旷的各类园区,还有一部分企业谋求眼前利益,虚报投资规模,囤积土地。为破解土地这个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当前通常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以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建设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地,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对农地村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其他零星废弃土地进行开发整理,采用平整、搬迁等措施,归并零散地块,以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但我国土地总量有限,以上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土地极度紧缺问题,而GDP每增长1%土地占用量是日本8倍,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治标之策。

创新型经济以其消耗土地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技术承载力强、产出效益高等鲜明特点,将成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破解经济发展中土地瓶颈制约的关键。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从靠物质投入的推动转向创新要素驱动,突破“两头在外”的传统发展模式,才能抢占未来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什么是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物质投入(资本、劳动、土地)推动转向创新(知识、技术、制度)驱动,依托创新型经济进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以创意产业、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等为创新型经济的典型。

在土地瓶颈制约更为凸显的发达地区更应优先发展创新型经济,逐步形成以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抓手的发展格局。一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优化当地土地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动漫产业、影视基地、软件设计等已经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显示。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产业创意化的趋势锐不可当。电子商务开辟了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商务部预计,未来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将达到12万亿元。凭借网络、金融、物流等技术,实现仓库、售者、互联网、物流、购者的简单便捷链式购物模式,突破地域限制、场地限制、季节限制,让本地的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市场化。二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型经济除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包括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传统产业是地方特色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传统产业往往起点不高,且自身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要在推进传统产业“上质量、创品牌、扩市场、增效益”上下功夫,突出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突出增量投入和重组改革的方式,突出加快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创建品牌、兼并重组、产业集聚、“两化融合”等为手段,通过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重点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集约化、集聚化、集群化、规模化。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集群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行业集群和空间上的集群。其中服务外包产业更是“人脑+电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一幢大楼可以带来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的销售,且无污染,对于集约土地、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就短期效益而言,服务外包公司可节省20%-40%的运营成本。部分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在资源、环境压力的约束下,低端制造业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在发展高端、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同步发展高端、现代、先进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胜:《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24期

【2】李建波:《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四个趋势》,2011年2月28日人民网

【3】洪银兴:《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第5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 信息时代 监管

一.引言

我国通信监管的不完善不仅给通信市场和移动通信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树立政府监管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不合理的通信市场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因此,如何解决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监管手段,更好地发挥监管的作用,对于稳定通信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通信市场竞争环境,调整市场利益格局,推动移动通信行业稳定健康发展,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和威信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和规则监管不力

通信监管机构从原来政企合一的体制下发展而来,与移动通信企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容易被移动通信企业俘虏。一是通信市场存在恶性价格竞争;二是网间结算监管存在瓶颈;三是缺乏对通信企业的诚信监督;四是竞争规则形同虚设。从理论上讲,监管者要有独立性,要对所有被监督者一视同仁,要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规则。然而在实践中,由于通信管理局还受政企合一体制的惯性影响,而且移动通信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具有垄断性,在资源调控和分配上,政府的作用大过了市场,移动通信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利益诱惑拉拢政府监管人员。

2.缺乏充分的监督资源

由于缺乏充分的监督资源,使通信管理局的监管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一是缺乏充分的资金;二是缺乏充分的物力资源;三是缺乏监管所需的数据和信息。从监管技术上看,在对移动通信企业实施监管的过程中需要真实、充分的数据作支撑,但是由于监管机构获取得这些数据缺乏深入的调查,使得监管结果失真;从监管结构来看,无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还是通信管理局,虽然都与移动通信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依然无法获得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获取信息的渠道上来看,政府获取监管对象信息的渠道单一,并且都是经过信息提供者加工过的,政府始终无法像电信运营商一样了解企业的成本信息及用户需求。

3.具体监管措施不到位

第一,市场准入监管不严,市场主体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通信管理局关于通信市场准入的监管还不够规范化,准入审批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准入监管缺乏程序化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对已经获得市场主体资格进入市场的移动通信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实施监管,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没有严格运用法律进行处罚。

第二,资费监管形同虚设。当前通信监管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反垄断法》和《行政许可法》,虽然这些法律法规都对通信资费有所规定,但是只要求按照成本确定资费,并没有规定根据成本核算资费的标准和方法,导致成本核算因企业而异,政府监管目标对资费的引导作用不大。

第三,缺乏促进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电信条例》中对移动通信企业的普遍服务业务做出了规定,但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导致许多规定都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第四,互联互通成为政府监管的难点。一是政府监管部门难以抵挡来自移动通信企业的阻力。移动通信企业是通信市场中的主角,是阻碍政府互联互通监管的强劲力量。二是互联互通矛盾难以解决。移动通信企业之间要达成互联互通协议,就必须通过协商或谈判,但在协商或谈判过程中存在程序不健全、地位不平等等现象。三是关于互联互通的法律规定太少。目前,《电信条例》中关于互联互通的法律规定只有一条,而且规定范围不详细,内容模糊不清[2]。

三.完善我国移动通信行业政府监管机制的对策建议

1.加强监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建立工信部与通信管理局二级联动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系统培训,着力提高通信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一是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根据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转变监管方式与思路;二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移动通信企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三是调研能力。监管政策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要建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要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四是统筹全局的能力。要能够有效协调国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利益纠纷;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五是依法组建独立的信监会,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信监会的原则、权力范围和职责、经费来源和工作程序等内容,保证信监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重塑政府通信监管理念,制定移动通信监管制度

政府通信监管需要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突破传统监管体制的条条框框,从监管体制改革、通信体制改革、市场机制改革中思考政府监管的新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通信监管的全局,提高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全面性[3]。政府通信监管还需要多项监管制度做保障。成本分析制度,分析和评估实施监管的成本和收益,选出最优方案,以提高监管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公民参与制度,公民参与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利用群众的监管智慧和技能来弥补监管机构的不足。决策跟踪和反馈制度,跟踪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上报,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落实奖惩制度,定期对监管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监管人员实施奖惩,提高监管人员的权责统一意识。

3.建立政企互动机制,健全政府通信协调机制

政企互动就是通信监管机构与移动通信企业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维护通信市场秩序与竞争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监管者要站在移动通信企业的角度制定监管政策和方案,实施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新业务的开展,提高服务能力[4]。政府监管机构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依靠协同手段和号召力将多种监管力量粘合在一起,增强监管合力。移动通信企业要通过合法手段争取市场份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不仅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自觉遵守市场秩序和竞争规则,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利润,利用企业的特色和优势谋求长久发展之道。

四.结束语

从新时代全球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特征来看,当前我国移动通信行业依法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基本特点,调整并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对移动通信行业运营的监管,必须实现"提供优质服务,逐渐迈进世界一流移动通信企业"的奋斗目标,历练企业卓越的品质,努力完成信息化高地的构建,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聚日腾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苏少林.通信监管的探索历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 宋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监管政策的走向及其对电信运营企业的影响分析[J].移动通信,2004(11):27-30.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具体方向。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怎样,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未成年人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家庭教育知识匮乏直接导致家庭教育缺位

据统计,中国每3个家庭中就会有1个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感到困惑或苦恼,有很多家长教育方式仍是“情感+经验”式,家庭教育方式更多是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家长们缺乏从更多专业角度获取解决问题的意识。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同样需要学习,有很多人认为做了家长自然就会教育子女了,而更有甚者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家长,既无知识储备,又无思想准备。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学校辛辛苦苦受了五天的教育,但周六周日回到家后,加之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导致孩子很容易受到一些外来消极因素的影响而使得在校五天的教育成果丧失殆尽。只有当这些影响与学校的影响趋向一致时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发挥5+2>7的功效。

2.“四重四轻”和家庭教育“被学业化”凸显家庭教育新课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凸显出“四重四轻”现象,即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趋向急功近利,忽视个性发展;注重知识学习,忽视品德培养;注重物质营养,轻视体育锻炼。这也是导致当今部分青少年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差距的重要原因。

许多家长注重家庭教育,但更多的是注重学业,部分家长把自己变成了老师、助教或者孩子学习的“拐杖”,忽视了孩子做人做事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家长角色存在“错位”现象,过渡关注学业是家庭教育资源的浪费,往往事倍功半,家庭教育最大的优势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过多的掺入学业内容是扬短避长。

3.独生子女家长压力过大,“隔代抚养”引发家庭教育新矛盾

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压力过大,挑战很多,在子女教育方面常感无奈,甚至是孤立无援。有专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只有“医生”,没有“护士”。这里的“医生”相当于家长,而“护士”则相当于同伴。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往往是生而不养,而祖父母又是关爱过度。“经验派”习惯事无巨细,而“本本派”又大而化之。祖辈关怀孙辈,往往是生活关怀备至,而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此外,目前部分青少年因为迷恋网络,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暂时偏离正常轨道,也是阻碍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层面着手,培训家长,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抓住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的一环不失为上上之策。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的家庭建设指明了重点和方向。同志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视家庭建设的前提,而发挥好家庭的功能,正是家庭建设的保障。

1.注重家庭,为家庭建设助力

构建和谐社会,从促进家庭和睦开始。家庭既要传承好“百善孝为先”的“孝”文化,也要传承好“家和万事兴”的“和”文化,做到夫妻忠贞相爱、成员和睦相处、尊重孝顺长辈、关爱培养后代。家庭是相对独立的亲缘组织,却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及其矛盾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到家庭中来,而善于运用家庭的特殊优势又恰是解决家庭矛盾的良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血浓于水的亲情、长幼有序的伦理、少有隐私的直率等等,都在化解家庭矛盾中起着重要而有效的作用,而每一次矛盾的解决,都会更加浓化家庭的亲情,提升家庭建设的品味,千万个“家和”是筑就社会和谐的根基。帮助广大家长建设学习型家庭,积极培育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家长学会勤俭持家,更是积极促进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保障。

2.注重家教,为家庭建设奠基

家教是家庭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家风、充实家庭内涵、推动家庭进步有重要意义。

家教独具天然亲情性、教养合一性、早期启蒙性、潜移默化性的优势。它充分体现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观念。在家教中可广开生活生存、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文化传统、家训家规等家教“课程”;可进行触景生情的开导教育、针对犯事的训导教育、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家务劳动的实践教育、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等家教活动。家教是最能完美体现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相融合、言传和身教相融合的教育形式,家教往往是家长人文素养的自然流露,是子女对人文知识的自然养成的最佳途径。

3.注重家风,为家庭建设提质

家风是世代传承并得以巩固的家庭文化基因,是规范家庭成员的心理准则,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精神聚力。家风是家庭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要通过家长培训的方式引导广大家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家风。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流淌于心,这是我们涵养家风的精神瑰宝。

好的家风是生长正能量的摇篮,要引导广大家长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来引领、端正家风,让文明新风登堂入室,将精神垃圾扫地出门。

为了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认识,不仅学校和老师要提高认识,更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家长提高认识,搞好家庭教育,为青少年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家庭保障和家教支撑。二是要有物质保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经济支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年之初安排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家庭教育和培训,要加大对老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力度,让更多的一线教师本身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形成良好的家风,同时学会正确引导家长的方法,l挥影响带动作用。三是选好主体路径,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综合性、兼容性、高度关联性的主体实践系统,如青少年户外拓展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延伸等,用生动的体验式和实践式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觉到爱国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而是具体而现实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产权性质 过度自信 会计稳健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日渐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企业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提高,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竞争愈见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住自身发展的脚步持续前进,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市场化带动信息化,随着金融学的与时俱进,以及人们对金融学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企业的治理中,管理者的非理性因素可以对企业在决策上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在国营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中,这种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有研究表明管理者的这种非理性的心理,特别是过度的自信心理会引起企业决策上的失误,从而引起企业的损失。并且,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取代了计划经济,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项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完善,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现象对企业的影响将更加严峻。

一、管理层的过度自信现象

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带动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竞争环境的日渐激烈,更考验了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的掌控力和对企业决策力。传统的委托理论认为,企业的理性管理者的自利心理是其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管理者的主观因素的偏差,非理性意志的出现么,将会引起企业的决策的准确性发生变化,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时刻保持一致的信念和决策偏好,从而保持去也的稳定长远发展。然而,随着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深入发现,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决策把握上并非是始终处于理性的,管理者自身的教育背景及认知程度及信息掌握力对其在做出企业决策时市场带有信念和偏好的偏差,从而造成过度自信的表现,造成企业的损失,过度自信表现的管理者对自身产生过度的自我肯定,导致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力降低,从而引起错误决策的产生,造成投资风险的加剧,从而导致企业出现损失。并且,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信息掌握程度加大,引起了管理者对企业扩展投资的热衷和执着,而未对自身的现状和可承受能力有明确的认识,盲目的加剧企业的投资,引起企业的运转出现危机。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处于历史性的转折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利益的增长,更易引起我国企业的管理者出现过度自信现象,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权威的强调则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发展,造成企业管理者在企业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导致管理者的盲目自信。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中的我国,企业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自身经营成功的结果,而是存在许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带动的因素,一些企业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过高的看重了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战略眼光,从而导致了过度自信现象的发生,增加企业的发展危机。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各项法律法规对市场和投资者的保护措施并不健全,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会计稳健性概述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离不开会计工作者的参与。会计稳健性是指会计人员在确认、计量和记录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可以对企业的资产和收益状况进行高估,同样也不可以对企业的负债状况和支出费用进行低估,因此也称为会计谨慎性。会计的稳健性对企业的收益状况的确认标准要求很高,以此来降低契约双方企业的信息不对等性所造成的成本增加,以及减少或是避免契约双方产生摩擦,因此,会计稳健性的维护是企业正常运行的保障,也被视为是企业治理的重要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念的创新,对会计稳健性在企业中的作用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主要集中在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融资成本的考量以及外部的监督作用等,但是忽视了管理者的非理对企业的决策偏差影响的治理。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立足点,着重探讨了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管理层过度自信现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以及会计稳健性对这一现象的制约作用。

三、管理层过度自信与会计稳健性关系

我国目前处在历史性的经济转型阶段,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带给我国相关经济企业更大的基于和挑战。在我国由于产权的差异性大致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现象严重,并且对债务预算的约束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的稳健性。监管力度的薄弱使得国企中的管理者决策的主观性。政府的监管机构只重社会效应,而不重视决策本身的现实,更加加剧了对管理层监督力量的薄弱。并且,我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了银行等信贷机构和国家的经济补贴长期偏向于国有企业,从而也使得国有企业中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度降低。而在民营企业中,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加剧,对融资市场的依赖性强,政府相应的干预小,从而其会计稳健性要大大的高于国有企业。

四、结语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机制,从而约束管理层的过度自信现象,引进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企业的团队,引领管理者更加了解市场,从而增加自身的认知,避免过度自信现象的出现。同时,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构建更为稳健可靠的会计机制,与管理者相辅相成,实现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策,吕长江.上市板块差异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来自A股主板和中小板民营企业的实证检验[J].会计研究,2011,(09).

[2]张兆国,刘永丽,谈多娇.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07).

[3]龚蜜,赵伟.论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制约作用[J].财会通讯,2011,(0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 信息化 分析决策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财务软件在信息时代表现出的功能不全,与国外财务软件相比竞争力弱等问题,强调需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支持审计和管理系统的智能管理型财务软件系统。

当前企业财务系统的应用,从原先的手工记帐发展到核算型财务软件,再从核算型财务软件系统发展转移到智能管理型的财务软件系统。概括的说财务软件系统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阶段:核算型辅助管理系统。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财务系统发展到会计电算化阶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竞争发展的需要,促使财务软件的功能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实现了辅助核算功能;智能管理型分析系统。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在强化企业财务分析的准确、系统性的前提下,要求财务软件能够自动进行财务数据的关联性分析及财务指标逻辑判断,代替人工对企业财务风险和盈利商机等过去财务分析中复杂的工作实现真正的财务管理便捷化、经营诊断自动化。

国内财务软件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企业的发展及需求日趋成熟,对核算型财务软件系统的功能和品质更加挑剔甚至已经不能满足。财务软件系统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这些考验,与此同时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并日益明显:财务软件核算功能占绝大部分,管理功能太弱。真正的财务则应该具备这几个职能,第一是真实的记录企业的或者一个组织的经营成果及资产的状况;第二是通过会计部门达到一个对风险的预警,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个信号。通过对这两个职能的分析得到对企业决策有益的结果,由于这种本质上的要求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国内的财务管理软件,管理的功能却还很薄弱。软件的信息化处理过程偏乱和盲目导致困难重重。信息化使会计系统的功能空前强大,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财务软件产生很大的影响,能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但实施信息化却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目前很多企业就只是在盲目追求信息化,而不注重信息化是否真正带来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还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目标。

功能性单一,过程和政策支持不完善。报表格式的单一化、僵硬化是现在财务软件的一大缺陷,往往只提供一大堆的报表,而不提供基于此表财务人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索的指引以及此表反映的问题。现在的财务软件会计记帐仍然是从记帐凭证到明细账、总账,最后到报表,对手工流程的依赖性还是太强,但记账凭证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被考虑,表现出对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管理认识不足。

综合通用型不能兼顾,审计功能的系统支持不完善。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通用型财务软件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用性的优点是:投资集中,设计周全,售后服务较易管理。但随着向核算型及决策支持型发展,通用性也逐渐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是若在功能综合化的财务软件中再遵循通用性的设计原则,将会使系统变得十分庞杂;另外通用性原则在核算型财务软件中的普遍性较强,而在管理型财务软件中的普遍性不强,不利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形成和审计功能的实现。

对财务软件发展提出的建议

兼顾市场与需求的平衡,加强技术创新。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公司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真正能够使用利用好财务数据进行经营分析,并提供决策支持的企业却很少,市场的空间还相当大。

注重智能需要的实质因素,形神要相似。无法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结合,是智能财务软件致命的缺陷。智能财务软件能提供偿债能力、经营风险等原须由专业财务人士得出的财务分析指标,但经营风险等指标到底如何得出的?大小多少意味着什么,这个本身就涉及到方方面面,很难通过财务软件得出合理的解释。

制定统一的标准,发展功能完善的智能软件为管理服务。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使得当前国内财务软件众多,且自成体系,他们既要参照国家标准,又要针对企业需求进行不同的调整,因此造成不同财务软件之间以及财务软件与业务系统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形成障碍,同时也使得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财务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取企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数据。因此急需国家针对企业出台一个行业性的标准作为参照。

真正的智能财务分析系统与传统财务软件的最大区别,在于智能财务分析系统把专家的经验融进了软件,能够回答企业普遍关心的经营管理问题,让专家的智慧和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来快速回答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财务分析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所关心的内容,就能自动进行分析判断,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准确的分析结论来回答各种决策问题,得出相应的分析结沦,这些分析结论正是企业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居民健康信息保护;行政法规制;监管机制构建

一、研究背景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与信息的价值被进一步强调。从国际趋势看,国际社会已开始致力于促进健康信息的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与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系统正在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前沿阵地。目前,国家计生卫生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计委)《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对人口健康信息的定义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机构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人口基本信息、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等人口健康信息。”可见,倘若居民电子健康信息能够实现共享,便可以有效促进医疗信息流通,最大程度地实现医疗资源的精确匹配,同时促进医疗事业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但是,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又涉及公民的核心隐私,一旦泄露,将有可能对公民日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如何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数据价值与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价值在于能实现全国居民健康信息的互通,这一数据库若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将会造成大量居民隐私数据的泄漏危机,不仅影响相关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居民健康数据库的构建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人员来实现技术层面要求,同时也要有专门监管人员的在数据收集、利用、处理等关乎居民信息泄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在大数据时代下,对居民电子健康信息监管机制的选择与构建显的尤为重要。

二、我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监管体制的现状

我国国家卫计委综合监管局的机构设置为:综合处、执法稽查处、公共卫生监督处、传染病防治监督处、医疗监督处、计划生育监督处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综合监督。可见,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各地对信息资源建设内容和信息服务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主管部门宏观组织指导的力度不够,配套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这直接导致:(1)信息呈爆发式增长,但分散在各个信息孤岛中,缺乏有效整合;(2)利用行为不规范,信息泄露频发,信息风险巨大,亟待确立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主体权责。

三、我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监管体制的选择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居民电子健康信息监管体制选择在我国较为可行的是,在监管机关的设置上仍应当以卫计委归口管理为主,以最大化地发挥卫计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专业性和相关信息可及性方面的优势。即在国家或地区内设置两个以上的监管机构,分层次或领域进行监督管理,形成一个立体体系,并在立法中确定一个机构享有最终监管权,如荷兰的注册办公室,中国台湾的法务部。在机构设置上,以国家卫计委为统筹,设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的主管部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制订全国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发展规划和管理规范,统筹指导全国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工作,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推进、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工作,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予以配合。如此构建一个立体的监管体系,能将监管力量逐级下方,从实现区域合理监管到最终的全国统筹监管的效率高、覆盖广的监管局面。从我国目前信息数据产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阶段对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收集、存储、流通、使用的监督管理仍应当以卫计委归口管理为主,以最大化地发挥卫计委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专业性和相关信息可及性方面的优势。目前,有部分地方在一级政府之下设立了单独的数据局,管理行政区域内的数据业务,同时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护职责。但这一模式尚实验之中,具体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四、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具体监管机制的构建

(一)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泄漏溯源机制

居民个人健康信息被收集后需要进行医院、社区以及监管部门共享,因此若个人资料被泄漏,受害人将很难找到最初的泄密和后来加工、销售的个人以获得民事损害赔偿。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构建居民健康信息处理溯源机制,通过溯源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利用、处理、调用等行为,追踪到进行相关行为责任机关、责任人,最终追踪泄漏者。构建信息监管溯源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录各个关键节点主管居民健康信息的责任机关、责任人和相关处理行为,做到一旦有信息泄漏便立马能找到具体责任人员。图1隐私泄露溯源机制示意图溯源机制是双向的,在收集信息的时候便形成,正向是日渐丰富的信息流,每个信息节点都有具体责任人签署,反向即可追踪各个信息主管责任人。

(二)信息分层收集监管,进行关键点的严格监控与认证机制

按照前述标准,将居民信息进行分层,区分不同级别的敏感信息。区分出居民健康信息中的特殊信息和一般信息,每一个特殊信息会形成一个信息节点,对于信息节点设置严格认证-读取手续方面,对每个节点进行更高程度的监控,该机制构建的目的在于避免某个信息泄漏而通过信息流复原,信息身份复原。

(三)居民健康数据获取许可机制

为保障居民健康信息的泄漏,应设置针对该信息的访问行为所需的许可机制。通过数据获取许可机制访问权限的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健康信息的保障增加一道保护围墙。居民健康信息一旦收集录入到居民健康信息数据库后,任何机关、单位、个人意图查看、调取、利用、处理包括公民自己对错误登记信息的更正等均需要向主管机关申请。为避免执法成本过高,可以设置以机关、单位为主的集中许可权和公民申请查阅、更改、补充信息的个别许可权,从而降低执法成本。

五、结论

医疗信息化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得领域。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规划》要求到2020年,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推进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因此,只有对居民电子健康信息服务进行合理有效监管,进行行政法规制,才能使医院的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设立真正解决人民健康问题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保障居民健康信息的安全,去除信息泄漏隐患。

[参考文献]

[1]马灿.大数据环境下的用户隐私保护及其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05:96-98+103.

[2]郑宇.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个人信息的保护[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05:76-78.

[3]张志美,胡新平,申飞驹,董建成.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09:40-43.

[4]迟晨阳,毛华坚,孟海滨,赵东升.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关键问题和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1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