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音乐教研

时间:2023-06-26 16:15:46

导语:在小学音乐教研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音乐教研

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培养;主动性评价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阻碍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因此,这就体现了兴趣爱好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在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这方面却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以及学校思想上的忽视

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小学音乐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很多小学都是重视学生成绩,认为开展小学音乐对学生是一种牺牲。还有就是学校只是用文化课成绩来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师眼中音乐课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并且教学时间会被很多文化课教师占用。有一些学校,虽然有条件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因为面对的是小学生,年龄较小,很多教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摆正心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是重要的,是有趣的。

2.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小学生的年龄以及理解力都比较特殊,这就要求教材内容不能偏深。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很多教师对一些乐理以及五线谱专业知识讲解过深,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这就需要因材施教。对于一些新教材,教师需要慢慢渗透,有些教师讲的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对音乐产生了畏惧心理。

3.缺少相应的教学设备

在小学,缺乏一些音乐教学设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师,教室内的桌椅以及其他设施,会对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为了不影响临近班级的教学,学生不敢发出过大声响。缺乏电脑、投影仪等一些高科技的教学设施,就会导致一些音乐鉴赏课难以实施,有些学校只有一架钢琴用做摆设,很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才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音乐专职教师缺乏

音乐专职教师缺乏,不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培养。小学教师一般都是“一专多能”。语文教师兼任音乐教师,或者数学教师兼任美术教师,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识谱,会使教学效果过于死板,学生丧失积极性,就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鉴赏以及审美了。

二、要能够激起小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学生主动性,这里包括交流、互动、信任,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愿意去听你的课,在你的课上下功夫去学。这除了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了解外,对教师本人的接纳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教与学是相互的,尽心尽教是学生学好的前提,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设计合理而又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并,要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完成音乐教学,将理性和激情相结合,使小学音乐课堂充满乐趣,更加精彩。(1)首先要保证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结合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欣赏一些民俗音乐时,可结合一些神话、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音乐加以鉴赏。音乐课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作为小学音乐,尽量设置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而不单单只是讲一些教材知识。选择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作品进行鉴赏,第一点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找到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第二点就需要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要动情,语言要优美,动作要足够有吸引力,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会让学生们感到乏味。最后一点,促进老师和学生感情升华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在课下的时候,老师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结合作品延伸一些课外知识,这样会加深师生之间的信任。学生们喜欢音乐老师,自然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提高审美情趣。(2)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进行开放性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展开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快学生对音乐深层次理解。老师更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寻求他们的探究点。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增加兴趣。提高主动性,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要求才可以让其有最大的发挥空间。

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保证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发展性、明确性、过程性以及多元性原则,要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心境、想法,对生活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因此对音乐,对美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合理的评价制度,会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重视,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老师要学会肯定学生的音乐能力,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与肯定,对较弱的一些学生要给与指导。小学音乐的评价应该以尊重、民主、公平为原则,低年级学生可以给与一些物质激励,大一点的学生主要就是精神上的激励。教师的夸奖或者一句认真的评价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吸引学生兴趣

师资力量是教育的根本。对教师进行培训才能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起到根本作用。在培训过程中,增加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落实关于音乐的专业知识。目前,我们缺少音乐方面的专业老师,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的充实自己,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一个专业的教师必须保持自己教学水平的连续性提高,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和教学方法,还要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组织结构。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4、给学生演唱音乐作品时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肢体语言在歌唱过程中是很容易被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恰当的形体语言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音乐作品的内涵得到升华。教师不仅是通过歌词,曲调给学生听觉上的感染,更要结合自己的肢体语言去诠释作品。在演唱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以获得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有些情感单单靠演唱是表达不出来的,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所以肢体语言是演唱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师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教学效果主要就是受教师状态的影响,有了肢体语言的帮助,就会使教师进入一种兴奋的状态。一旦兴奋了,忘我了,也就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当我们听到演唱者演唱一些轻松、欢快的歌曲时,会发现他们的肢体语言非常自然、优美。但是,当听到一些很直白,僵硬的歌曲时,会发现歌唱者的肢体语言也是紧张的,不自然的。音乐不只是发声,而是身体的各个部位互相协调。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好肢体语言,给学生听觉与视觉的感染。音乐是开启小学生智慧宝库的钥匙,让我们紧握这把金钥匙,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带领学生走入音乐的海洋,喜爱音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盛娟 单位: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三余小学

参考文献:

[1]黄慧.音乐新课程教学法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1 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社会关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音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已经成为了人們生活中必要的一味调剂品,在我国的小学教育阶段,音乐的学习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众多教育工作者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是要结合当代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构建的,因此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这其中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获得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更完善的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剖析和整理,作出新的方式补充和尝试。

2 加大教育机构的努力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实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特别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一些基础的乐器来辅助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直观理解,同时乐器的弹奏也是营造情感气氛的最直接的途径。另外随着现代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引进到了现代小学音乐的教学活动中来,例如一些教学课程中不仅仅播放音频文件同时也会播放一些与其相关的视频文件,用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或更好的讲解该音乐片段的背景资料,又或者为了更好的营造某种意境和氛围来感染学生。因此,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这些都是教育机构在能力范围内对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方面作出的应有的努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音乐教学活动

随着大众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视,学校作为学生接触学习音乐的主要环境,对于学习环境的构建有着重大的责任,除了硬件方面的投入,学校应当鼓励音乐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式尝试,并给予时间和资金支持。例如由音乐教研组提议举办的校园音乐竞赛,校园音乐文化节活动、校园合唱团、奏乐团的选拔等活动,这些音乐活动的开展可以很好营造校园音乐艺术感知环境,促进小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够鼓励那些在音乐上有着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可以很好的挖掘一些有音乐天分或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更专业、更系统的培养。

3、深化教学改革

小学音乐教学不完全局限于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一种情感类表现艺术,音乐教育更强调的一种感受能力、欣赏评价、文化体验、情感宣泄,小学生作为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自身有着极大的和未知的发展可能,不能受到某种刻板、局限的音乐理论知识的限制。因此小学音乐课作为现代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深入的改革发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不断地结合现实实际教学情况、学生个体情况来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不断深化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是一条永恒的道路,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深化和推进。

3 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1、提高教师自身音乐素质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状态下走进音乐世界。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任务的送达和实施者,他们应当做的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尝试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音乐的赏析等来感染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好感,同时利用偶像的正面影响力来引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插入讨论和游戏或者竞赛的环节,使枯燥生硬的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加生动化,更好的被学生们所接受,这种音乐游戏、竞赛的方式能缩短小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得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

2、课堂活动的开展

课堂活动的开展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时代背景下的当代小学生接触事物的广泛性和思维方式是十分迅速和多变的,因此音乐的教学活动也要符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实施者首当其冲的担负着课程设计的任务,除了前期的课程准备工作,在课堂活动的策划中要设置和安排一些儿童感兴趣和容易达成共识的项目。例如一些竞赛、游戏、讨论、竞猜、排剧等活动的设计,这些都可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这些趣味性活动的安插可以很好的服务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巩固。

3、合理化的作业巩固

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作业是学生音乐表达和音乐审美提高的表现和途径,因此作业的完成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和表达环节。布置作业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紧扣教学内容主题,注重复习和巩固,切勿南辕北辙。其次,在练习和创作的内容上要保持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和范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布置了歌舞剧的排演后,在课堂上基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完成,就要求各个小组在课后自由组织练习,在之后的课时中专门做一个系列演出环节,来展示大家的作业成果。

4 发挥家长的有力配合

1、对音乐教育的肯定与重视

音乐虽然属于一门艺术素养学科,但是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音乐特长或爱好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对其音乐素养的培养已经提前到了文化知识的教育,例如钢琴的学习等。家长普遍认为利用孩子早期对音乐的好奇心培养一门爱好和兴趣,让孩子多元的接触音乐艺术,提高孩子的音乐艺术审美能力,这样可以为后期孩子大脑发育达到相对成熟阶段的时候,使音乐的学习更加水到渠成,这也正是家长对音乐素养高度认同的集中表现。

2、创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可以说当代小学生音乐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根据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当前的音乐教育理念正是如此,让小孩在自然的社会生活中,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也要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音乐的美好,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在家里播放符合大家心境的音乐,可以播放一些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介绍音乐节目,带孩子参加当地的一些音乐会表演等等,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教研活动 引入课堂

记得鲁迅先生的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我们国家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那么地方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具有特色地方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主要以鄂温克族为主体民族,是全区“三少”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族人口约3万人,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要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民族音乐开发出来,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一定难度,要为音乐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音乐课堂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鄂温克歌声回荡在美丽的校园,那么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就成了根本。

一、 多方收集,挖掘乡土音乐文化资源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文化传承”,并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理念,考虑音乐的文化延伸性,利用节假日里开展寻访家乡的民间音乐文化采风活动,同时发动本组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等收集了相关的鄂温克族民族民间音乐、音像、歌、舞、器乐等资料。并走访了一些鄂温克族民间老艺人和本旗的文艺界人士,收集到了珍贵的鄂温克旗民族民俗文化及音乐作品和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源,提高了自身的民间艺术素质,并有选择地将这些地方民族歌曲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摇曳多姿,瑰丽神奇,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在我校掀起了一股“爱我民族,唱我民歌”的热潮。

2、为了更好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把鄂温克乡土音乐引入课堂,我把收集、整理好的鄂温克歌曲进行分类引用在教学中,如在讲授《鄂温克祝酒歌》的教学中,我把这首原有的民族歌曲进行了改编,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把具有鄂温克族民间民俗特征的三种不同服饰(通古斯鄂温克旗、索伦鄂温克、使鹿部落鄂温克服饰)图片展示给学生,还出示了鄂温克人从前居住的“撮罗子”,介绍了传统运动项目“抢枢运动”、重要节日“瑟宾节”,鄂温克人的饮食文化,及信仰的“萨满教”等等,并做了详细的讲解,学生看后不仅加深了对鄂温克族的印象,对本地区的主体民族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更好的学习做了铺垫,使收集的资料起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讲授《鄂温克祝酒歌》一课的导入时,我采用了带有神秘色彩的语句。如:我们大家非常荣幸地生活在“敖包相会”的地方,吉祥三宝的故乡,也是一个被世界传唱的地方,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鄂温克。随后又介绍了鄂温克人主要居住地及民族民俗文化等,这样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鄂温克民歌的热爱

1、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兴趣教学法,提高学生对“鄂温克”民族歌曲的兴趣。“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作用。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乐学”,因此,教师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兴趣。例如在教授鄂温克创作歌曲《美丽的家乡莫河尔图》时,我给学生欣赏了鄂温克歌曲《天鹅的故乡》让学生了解了鄂温克辉河湿地“天鹅”自然保护区优美的风景,展现了湿地“天鹅”自然保护区的景美、地美和迷人的天鹅,在欣赏中,了解了鄂温克民歌的魅力,从而领略了鄂温克民歌的魅力,领略了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利用舞蹈形式,促进鄂温克民歌教学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利用舞蹈让学生来理解,因此,我在讲授鄂温克歌曲《鄂呼兰,德呼兰》一课时,采用了舞蹈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曲调,然后学唱歌曲时边唱边跳,鄂温克舞蹈动作主要是以“垫步”动作为主,其次是模仿各种动物如“驯鹿”的动作,并欣赏了舞蹈“彩虹舞”、“鲁日格勒舞”等,并让学生欣赏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舞蹈,对比这些舞蹈的基本动作,用肢体表现情感,培养了学生民族的自豪感。

3、我把精心收集到的鄂温克歌曲渗透到了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如有《祝福你,鄂温克》、《山野里的鄂温克》、《敖鲁古雅》、《鄂温克小夜曲》等等音乐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四、传承民族文化,用民族语言抒感

第4篇

一、备课

1、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灵活而具体地设计音乐教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

2、课时安排:参考教师用书,根据音乐课时恰当安排,对教师用书中不合理的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情况,搭配本课内的教学内容。

3、音乐教学技能:突出音乐备课特点,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律动、舞蹈等内容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4、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步骤):首先要对教学有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在框架内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根据新课程理念,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

二、上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法的不同方面和领域有计划,有层次地作好教学安排,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对每一节课以什么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来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和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

(二)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1、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2、音乐教学必须强调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

3、音乐教育必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音乐教学领域包括:“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各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五)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七)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也应积极地挖掘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将课本、教师、学生、环境四大要素紧密结合,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更喜欢上音乐课。

三、教学评价

1、音乐教学评价中强调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3、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总之,音乐评价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才能使评价活动更有效,评价更具可行性,这对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音乐组

第5篇

1.加强情境体验。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下,各学科领域均有效运用了情境结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其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外,还使得学生对情感有了切身的体验。教学生唱《喜羊羊》这首歌曲时,先让扮演灰太狼的学生戴上相关面具,扮演喜羊羊的学生穿上其衣裳,将声音、动作、表情有机结合起来真实再现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故事情节,还熟知了该首歌的曲调,最后能完完整整地唱下来。

2.加强参与性体验。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教学的全程中,以对音乐良好的感知,掌握音乐知识,实现音乐的再创造。教学生唱《卖报歌》这首歌曲时,有的学生就地取物,将自己的书本当成报纸,边跑边唱,声音与动作相呼应,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演唱这首歌曲。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示自身技能与表演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调动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

3.加强沉浸性体验。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育者应通过良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一番科学的引导,从思维角度出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中蕴含的情感,通过坚持不断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养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于《鸭子拌嘴》音乐作品的欣赏中,教师先满含诗情地将该作品情节介绍给学生,然后适当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深深地沉浸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环境中。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他们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音乐来诱导学生们发挥无穷的想象,这对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意义重大,感受音乐散发的愉悦感,以产生美的享受。只要学生切身体验到音乐具有的愉悦感,音乐体验式教学就成功了一大步。所以,在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状态,积极营造具有丰富情感的课堂氛围,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审美体验,全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摒弃传统枯燥乏味的音乐课堂,朝着声情并茂、形象具体的课堂转变。

4.加强兴趣爱好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此外,教育者应科学引导学生以各个角度来欣赏音乐,仔细聆听音乐的各种体裁与形式,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情感。比如,小提琴协奏曲《化蝶》具有凄凉之美;琵琶独奏曲《金蛇狂舞》具有积极向上的美。将学生原本厌恶音乐课的心理完全消除,慢慢地爱上各种类型的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

二、结语

第6篇

1积极转变理念,提高思想认识

1.1树立自主教育观念。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应着重以鼓励、诱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独立思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确立真实自我与独立人格,鼓励学生积极挖掘自己的潜能及个性,根据自己的能力、意志与兴趣进行学习。[1]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其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高校音乐教师只有树立自主教育观,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进而创造性地将研究性学习注入音乐教学中。当然,高校音乐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与把握研究性学习课程同学科教学间的紧密关系。1.2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素质教育要求高校音乐教学必须从注重少部分尖子生,逐步转化为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完善的、高尚的人格。在应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且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是个别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择取适合每名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采用适合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形式,争取发挥每名学生的潜力与水平,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3尊重个性化发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高校音乐教学必须从趋同教育向个性化发展教育进行转变,为音乐传播提供更好的路径与场所,并且授课手段、方法与形式也要具备个性化的特征,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学习确立自己的个性与特色。[2]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与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学会合作,进而创建师生互动式的研究性学习模式。1.4坚持创造教育原则。21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从传承教育思想向创造教育理念进行转变。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具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功能。高校音乐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引其愉悦、主动地进行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根据认知的各种渠道在活泼自主、开放综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和尊重爱护,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创造自信心,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坚持创造教育原则有助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高效实施,进而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高质高效推进。

2创新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与研究型课程不同,较为自由和开放。由于高校音乐教育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课程标准不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用研究性学习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将探究精神渗入教学活动中。[3]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注入式”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与学生构成一种“权威”和“服从”的不平等关系,长此以往就极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抵触心理,这种陈旧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因此,创新高校音乐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2.1积极利用“启发式”研究性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属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高校音乐教育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培养其研究性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譬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择取学生比较好奇的话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问题观念,如最喜欢的音乐家是谁?流行音乐的特征是什么?最青睐的音乐作品等,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延伸,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年龄等特征引出课题,如影视音乐和生活、校园民谣的发展历程、交响乐和爵士乐等。另外,还能够从音乐学科的知识特性出发探究问题,如音乐的体裁、曲式及调性等,积极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只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且属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制定的研究课题应该由学生合作自主的进行置疑、调查和研究,且在实际探究过程中,音乐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学生的伙伴或朋友。在高校音乐教育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对活动的内容、目的及意义进行清晰明确的阐释,以便科学引导学生选择与确定相关研究课题,制定强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并对学习方案进行探究与总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予以及时解决,但不能干涉学生的行为与思想,要确立其在学生心中值得信赖的伙伴、朋友角色。[4]比如在研究艺术歌曲或通俗歌曲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或许会出现不感兴趣的现象,此时教师不能一味地予以指责或批评,而应设法让其真正了解艺术歌曲,鼓励其开展相关的调查问卷活动,即走出课堂进行实际调查,对搜集来的数据与结果加以比较,进而作出科学的认知、判断与感悟。在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表现、鉴赏、想象与感受的同时,高校音乐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行为进行及时评价与鼓励,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健全课程体系,科学设置课程

就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音乐课程设置的学科本位思想过重,门类划分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渗透整合力度不足,课程比例有失平衡;二是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现象,以及重单科领域的精细化轻专业技能的通用性与均衡性等问题;三是重专业的学术水平,轻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发展。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课程设置,致使高校音乐课程体系比较僵硬化与单一化,导致培养出的音乐教师知识面过于狭窄、规格较为单一、科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较差等,根本无法满足新时代音乐教学的需要。针对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3.1强化综合性课程的设置。研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征,是打破了原来以单科为主的传统课程框架,属于一门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以及综合性特征的新型课程,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化的知识结构。[5]因此,高校音乐课程应不断优化核心的音乐课程,创建实用性强、容量大、少而精的主干课体系;逐步扩大选修课的范围,设置扩展性课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社会与艺术实践,进而构建隐性课程;将核心课程、扩张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全新的充满现代化特征的音乐课程体系。3.2强化理论性课程的设置。长时间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育理论课程所占据的比重比较小,通常为学科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这三门理论课程,但随着音乐的持续发展与推进,该理论课程体系无法满足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因而,高校音乐教育需要对研究性学习加以试行与推广,这是由于研究性学习不管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手段,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教学技能与理论素养。因此,只有强化理论性课程的设置,才可以促进学生更为高质高效地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与意义。3.3强化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特征,促使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更为多元化。书本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能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如利用网络查阅有关学习资料。[6]不仅如此,对于数据整理的研究、资料信息的存储等,都会用到计算机、U盘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应适当增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比例,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与能力,大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当前世界上诸多国家广泛使用的一种具有实效性与创意性的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素质教育推行的必然要求。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深刻的内涵与突出的时代特征。甚至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诞生是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举措之一,其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而且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新的学习模式。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科学实施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等具有巨大的意义。

作者:李冬冬 单位:许昌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烨.论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2]郑琼梅.音乐在互动式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田爱香.挑战与回应:研究性学习环境下高师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1).

[4]刘雪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网络利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传统音乐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3.课外活动模块

课外活动模块,作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音乐课程设置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模块以音乐实践类课程为主,包括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各项内容,可结合校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根据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生艺术团训练队的形式,如合唱队、铜管乐队、古筝队、琵琶队等,让学生报名参加,每个队通过考核分成提高班和普及班,其中提高班为艺术团成员,

普及班为艺术团后备力量。

四、综述

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乐于并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心灵相融 音乐鉴赏 演唱评比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机械性的传统教学形式,很多教师仍以自己“讲”好为课堂准则,将在音乐课上让小学生学会唱歌作为唯一的课堂目标,预设的课堂问题过于普通,根据我国教育部等部门的新课改要求,这种不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为当代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手机音响接受到的音乐比较多,在学习时已经有了认识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音乐功底和了解的音乐基础知识还是比较弱,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音乐课堂设计成自主开放的课堂,做到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能达到与心灵相融的教学成果。本文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论述了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音乐与心灵相融的具体方法和措施,通过音乐与心灵的融合,不但能够增强新时代音乐课堂的魅力,而且能够让音乐的力量发扬和传递。下面我提出几种可行性建议。

一、教师从改变教学模式做起是让音乐与学生心灵相融的基本条件。

教师是课堂高速前进轮船的掌握航向的人,其教学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如何让音乐与学生的心灵相融这一问题,教师的教学模式起到很大的支配作用。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存在部分教师由于顾虑课堂上过多的提问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上课进度和上课秩序,惯性地认为音乐课堂本来就不应该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歌唱能力不强,怕学生过多发问会使他们陷入困扰,导致本应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音乐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些顾虑使小学音乐课堂照搬陈旧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不高。学生需要自己探寻音乐的真谛,从音乐的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发问,积极思考,真正以音乐滋养心灵。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大量的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的空间。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维,能够让学生思维活跃,不仅如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开放学生的思维,而是要通过有力的引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有讨论意义的高质量问题。例如小学音乐知识中的音调和节奏,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哪个音调最难唱,才能让小学生针对个别的音符的发音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耐心地教学生改进发音上的漏洞。教学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允许不同的意见出现,为课堂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当他们对课本基础知识或者歌曲的曲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则重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之一。当然方法和手段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配合才实现和完成。

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处。

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相互融合要将学生当做小学音乐课堂的主体,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对象。小学音乐教学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属于基础阶段,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学会和唱会歌曲作为主要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转变这种错误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没有感受地学习音乐的坏毛病。让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并不难,但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爱唱敢唱,认识到音乐背后的故事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才是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小学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能够准确考虑到教材的系统目标和总体规划,考虑到小学教材的单元框架,努力将音乐课程安排得井井有条。

而在这里我重点推荐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增加“音乐鉴赏”这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一次课堂上,学习《Do Re Mi》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伴随着电影中的优美画面和阵阵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认识《Do Re Mi》的由来。其次,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曲的歌词,体验作曲家对雪绒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对在歌曲中感受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整理总结,切实做到赏析音乐,真正意义上了解和感动于音乐所要传递的精神。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课程的背景及民俗习惯激发学生倾听这类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音乐与学习的音乐曲子作对比赏析,使学生自主寻找这类音乐的共性和不同,在音乐鉴赏的基础上,转变自身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心灵上与音乐产生共鸣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制度使用演唱评比的形式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小学音乐的课堂做到充分激发学生唱歌的热情才是让学生与音乐心灵相通的好方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包括这方面,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音乐学习积极性高涨的课堂。如果真正做到音乐与心灵相融,那么使用演唱评比的教学方式无疑是音乐课堂很好的选择。比如小学音乐课本上有一首歌曲是《海鸥》,我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合理地分成四个组,让全体学生进行当众演唱,教师选出其他小组评选的学生打分。由于分数的高低涉及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我建议把分数当做一个普通的表面工作,尽可能地让大家普遍高分,而且分数雷同较多,有差别的则相差不大。《海鸥》这首歌曲简单易于演唱,而且通过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歌曲中海鸥的性格,传递人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培养学生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美好心灵。运用这种唱歌评比的教学方式可以回归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本质,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小学生的娱乐兴趣比较高这一特点也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可以在演唱比赛中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这群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繁重课业下放松休闲的好机会,同样能激发他们热爱歌唱和音乐的热情。这样一种教学手段符合当代教育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适应新型时展的特征,同时是现代音乐教学模式的高度体现。利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给小学生构建歌唱竞争的平台,使得课堂的氛围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和教师能够乐在其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是实现双赢的有效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通过以上三种措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弊端。有人说,音乐是心灵的窗户,是心灵的眼睛,是心灵的源泉。只有将学生的心灵打开让音乐的思想和情感传递,才能做到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心灵与音乐相互融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真正融入音乐课堂,走进音乐的世界。

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走进音乐世界,领悟音乐的真谛,感受音乐课堂的魅力,让音乐的力量得以发扬和传递,轻松爱上音乐,爱上学习,也使音乐课堂富有生命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快乐、健康成长,让教学步步为“赢”。

参考文献:

[1]丛奚莹馨.试论小学音乐趣味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蔡之旋.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3]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状况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吴海芸.小学音乐有效教学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张静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6]马静.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7]张爱华,宋方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第9篇

一、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阶段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易涣散,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的一开始,即导入环节,就想方设法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音乐内容产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音乐内容的教授奠定基调。比如,在学习《小猫钓鱼》这首歌曲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起话来喵喵叫;光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语的答案,争先恐后地说道“:猫!“”是小猫!”……我继续说道“:小朋友们,你们都知道小猫很喜欢吃鱼吧,今天,有一只小猫,为了吃到鱼就决定去河边钓鱼。那么,在钓鱼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小猫最后有没有钓到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这样,我通过在导入环节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去倾听、学习这首歌曲。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