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

时间:2023-06-26 16:15:47

导语:在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乡规划专业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高职 城镇规划专业 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教学

近年来,高职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从学生的就业及各行各业的评价来说,高职学生的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是高职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分析原因,一是高职教育一直沿用着本科的教学大纲,高职教育的时间一般为三年,时间上的缩短仅是教学大纲的缩减,没有系统性的解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二是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高职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对知识的应用不灵活等特点。

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做出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大纲。二是应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应用水平的教学方法。这里面我主要通过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教学方法。

要谈教学方法,首先说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城镇规划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从事城乡及村镇规划设计、城乡及村镇规划管理等技术工作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城乡建设和管理行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城镇规划员,村镇建设助理员,设计院设计人员等。从培养目标上来看高职生通过三年的学习需要具备下列专业知识及能力:(1)具备识读与绘制规划与建筑图的能力;(2)掌握城镇规划编制的一般知识;(3)具备运用CAD进行设计及表达的能力(4)具备运用专业软件编绘效果图的表达能力。(5)具备城乡与村镇规划成果编制能力;(6)具有编制规划文本、说明书的能力;(7)掌握城乡建设管理与法规知识,具备建设管理及执法的能力;(8)具有熟练应用测量器具进行城镇建设工程测量的能力。

这么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指将实际项目作为教学的基本框架及主线,项目任务书作为课程的教学成果及评定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各个环节要求的目标,熟悉整个项目的操作流程。项目教学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实高职学生有着不亚于本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毅力和信心。他们在遇到问题的同时有着更高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有效方式。通过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去查阅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方法手段,解决理论教学中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下面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为例,来谈下项目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处于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中间环节,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及延续,同时兼有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作用。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完成上学期总体规划学习后,进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规划类型,主旨在于对“控制”的把握。控制分为土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及人的行为活动控制。对于各项控制的把握,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项目教学的前期准备:某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图纸、说明书)、某城市城市规划编制导则、地方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所需的相关规范。某城市某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作为本次规划所需达到的设计要求及成果要求。教师可以模仿甲方,对设计任务书做出疑难解答。要求学生熟悉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对城市有整体的认识,了解城市特色及规划重点,特别是对所做控规的地区进行详细了解。要求学生做出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现状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属,同时结合上位规划了解规划地块现状与规划的差异,对设计的合理性做出选择。

项目设计阶段:学生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上位合理性的规划。项目设计阶段分为三阶段:初期构思阶段、方案完善阶段、成果表达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理论知识及不同的操作技能。

1、初期构思阶段:这阶段主要要求阅读大量的设计实例寻找设计灵感,表达手段多种多样。学生可以随意发挥创造力,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想法。常见的方式为手绘进行资料的收集及想法的表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方案构思。教师可以模拟甲方对学生提出的想法进行评价。

2、方案完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理论教授。通过成果要求学生进行各图纸的表达。每张图纸的内容要求都会产生新的知识点,学生会对新知识点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化及衍生,交给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所依据的设计规范、不同情况下的设计方法,指标计算方法及合理性。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控制”的要求。

第2篇

关键词:园林艺术;农林类院校;课程意义;授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89-02

园林艺术是人类发展到具有足够自觉的自我意识之后才出现的并日益完善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一种旨在揭示人对自然既要征服又必须保持和谐一致的辩证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形象性、审美性和情感性都围绕这一主旨显现出来[1]。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物化的结果便是园林艺术作品,或者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园林艺术就是一种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园林环境,使之更加自然、更加美丽、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审美要求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实用和审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2]。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和专业的双重特点,人文艺术修养的培养明显弱于综合类院校,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园林艺术》在农林类院校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林类院校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

1.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灿烂的古代文化衍生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园林艺术就是这众多艺术形式宝库中一个璀璨的明珠。它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其类型之丰富、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数量之众多涉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园林艺术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通过对我国园林艺术特别是古典园林艺术的学习,可以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2.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艺术关系密切。我国古典园林艺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质感、体型)造成鲜明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诸如殿的庄重、堂的豁达、亭的闲逸、榭的风雅、窗的憧憬、舫的从容、阁的潇洒,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同时,中国古典园林虽然“宛如天开”,但它不仅是自然的镜子,也是心灵的镜子,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饱含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发现了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掌握了构成山水美的组合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他们把这种对自然山水美的认识带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把对自然山水及其美的感受予以外化[2]。正因为如此,《园林艺术》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解读对构建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陈旧。市面上出版的介绍园林艺术的各类书籍虽然不少,但多是面对普通民众的科普教育型书籍,适合用作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的教材很少。近几年,各农林本科院校最常采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教材便是中国农业出版社于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园林艺术》(过元K编著)一书。但该书从1996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年,而这20年来,世界园林和我国园林发展迅速,涌现了各种新的园林设计思潮和理念,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园林作品。虽然该书的作者在园林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但该书编著的年代过于久远,书中许多章节的内容过于陈旧,且该书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历史、造园手法的介绍,对于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现代园林的类型、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等介绍很少。而且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园林行业发展的观点不太一致,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距今过久的客观原因,现代园林行业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未能涉及[3]。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由于《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和园林专业的其他多门课程内容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如果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复讲授,比如《园林艺术》课上会对园林基本造园进行讲解和介绍,后续的《园林规划设计》课上也会对园林基本要素进行讲授;《色彩》、《设计初步》这两门课上会进行点、线、面、形、色彩、质感等园林造型要素的介绍,而《园林艺术》课上往往也会对其进行讲授;在《中外园林史》这门课上会对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在《园林艺术》课上也常常会有1~2个学时对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进行讲授;在对道路、园林建筑、园林小品等内容的讲授上常常和《园林建筑》课的相关内容重复。类似的情况在《园林艺术》课的其他章节还会出现。不同课程间内容不必要的重叠占用了有限的专业课课时,使其他教学内容被压缩,造成有些内容学生已经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听过,有些本专业必需的知识却没有课程提及,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同时也容易对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3.教学的侧重点与农林类院校特色结合不足。地形、建筑、植物、水体作为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在以往《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介绍完园林基本理论后,便会对这四个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分章节讲授,而这时很多农林类院校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多是均匀分配,地形、建筑、植物、水体艺术各按1章内容讲授。而作为农林类院校的学生,他们不仅要了解园林艺术共性的内容,同时也应在植物这一现代园林最重要、最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诸多生态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配植上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扎实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林类院校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同时强化和突出他们的专业特色和优势。

4.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考评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评价方式。所以评价方法应该科学、合理、全面。以前许多老师在进行《园林艺术》课程考评时,要么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对这门课称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标准,要么以快题设计作为评价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好坏的主要标准,这两种考评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末考试可以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对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但不能评判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而快题设计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学生的实际园林设计能力,但无法全面考察学生对整个园林艺术基本理论体系的了解情况。

三、农林类院校《园林艺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鉴于目前适合《园林艺术》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匮乏的现状,我们建议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第4版)为参考教材。但授课内容又不要仅仅局限于该教材,可以在基于该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简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增加该教材中涉及较少的现代园林案例。

2.协调相关课程间的授课内容。《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没有过于高深的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积极与本学院或教研室其他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适当调整园林艺术课程中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按照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必要时也可修改教学大纲),区分不同课程中这些内容的侧重点,做好与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衔接,尽量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或遗漏。通过与《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任课教师的交流探讨,《园林艺术》课程上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侧重于植物配植中艺术原理的应用,而《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这部分内容的讲授上侧重于植物配置方法的介绍。

3.优化教学方法。如前所述,《园林艺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工具和软件带给我们的便利,以图片和视频展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为辅,同时建立课程网站,相关授课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共享于课程网站、师生交流群或教师个人网站等。图片讲解、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园林艺术的魅力,加深学生对园林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讲解园林造景手法时,如果教师空洞地讲解对景、障景、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概念和特点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必然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通过具体图片展示造景手法的话,学生将非常容易理解园林造景手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网站的在线交流栏目可非常方便的布置学生作业,进行疑难问题答疑和相关知识点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配合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重点章节挑选1~2个专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进行分组讨论,其他的专题则以课前布置,课后完成作业的方式进行。专题讲授和讨论的授课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园林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进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方法优化。针对《园林艺术》课程的特点和农林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改革考评方法,采取期末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设计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室内作业与室外作业(校园植物景观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全方位评价和促进学生对于园林艺术核心理论的了解和园林艺术鉴赏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第3篇

一、改革课程体系

1.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始终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环境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全面,其弊端是使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而粗浅,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网络、程序兼顾得面面俱到,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缺乏考虑,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工作性质的需要使学生对计算机使用偏重和软件熟练程度各有不同。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施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就业后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改革课程体系。

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需求,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划分为两大模块,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利用总学时的1/3,采用教室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授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知识、信息网络等相关知识,使其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全面提高计算机素养,注意启发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并无区分,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在“应用技能”模块中,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侧重和应用于方向,如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需要对文档编辑类软件的熟练使用;数学与应用数学、城乡规划、初等教育等师范类专业需要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和简单的图像处理技术;财务与金融工程、统计学等专业需要对报表制作、数据统计等熟练操作;艺术类专业对图像处理软件、音乐剪辑、视频编辑、网站制作的需求和兴趣,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体分为师范、经管、文史和艺术四大门类,编写各有侧重的教学大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强调教学特殊性,而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导向所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下,在相关专业领域有所侧重的进行展开。例如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是各个专业学生都要求掌握的,但是他们的各自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领域又要求了他们对上述软件的使用侧重及掌握熟练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对文史类的学生增加了word高级进阶知识的讲授,向学生展示除了该软件除文字处理外在文字排版方面的强大功能,介绍了很多文字排版的进行图文美化的小技巧,特别针对汉语言文学、秘书学专业的学生重点讲授了word的审阅功能,如字数统计、比较文档、文档修订等,以便于他们工作中的文稿修订和协作办公;对经管类学生,增加了excel的数据管理功能和财会类函数、统计类函数等高级应用内容;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初等教育等师范专业学生增加了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幻灯片的技巧和版面美化的介绍,如版面的配色方案、表格和流程图的美化、动画特效,甚至于shift键的强制复制、等比缩放对象、画等边多边形、shift+enter组合键的非制表位换行等特殊功能都有所涉及。鉴于学时的限制和教学大纲要求,有些与专业相关的模块和大型专业软件无法非常细致的深入,如艺术专业的图像编辑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音频软件Nuendo等,只能通过精彩的示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续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二、丰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将传授的书本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使枯燥的知识点成为融会贯通的操作技能,进而启发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问题。从教学经验来看,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得以充分地体现,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将学习的体验变为探究和创新之旅。如在讲解word的页面布局功能时,以学生的毕业论文排版为例,学生既能对毕业论文的版式要求有所了解,为他们完成毕业论好计算机技术基础,更能对文字大小、颜色,段落行间距、项目号、页面边距,段落缩进等设定有最直观的认识。具体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理论,又在理论的指导下升华和创新实践。

2.协同学习模式。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对计算机操作零基础的学生几乎绝迹,即便来自落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也有一定的计算机使用经验,很多中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加之学生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学生对粗浅的书本知识产生厌学情绪,而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却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焦虑,协作学习模式能更好的应对教学对象复杂的情况,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成学习小组,接受教师通过各组综合能力评估后而设定不同的项目任务,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使组内成员通过互相协作、配合共同来完成学习目标。在讲授PowerPoint的幻灯片制作时,教师设定自己是一个希望找到适合的网站制作公司来制作企业网站的部门负责人,而学生要通过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来阐述自己方案,进而争取到客户。学生们甚至仿效企业部门进行角色入境,设定组长为总监、擅长表达的学生为客户经理,擅长制作的学生为技术主管,通过与“客户”沟通来了解客户要求,组内成员互相沟通和进行工作衔接,来完成幻灯片的制作,并由“客户经理”向“客户”和其他“竞争单位”来表述本小组的制作成果。这样的协作学习方式使先进带动落后,基础差的同学可随时向组内“高手”请教和学习,高手通过教学相长得以磨练和提升,极大的带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组内成员的优势得以发挥,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他们查找资料、互相切磋、密切配合,经常有出人意料的优秀的作品涌现;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更使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意识等全方位得以提升。协作学习方式更使他们意识到实际工作中沟通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他们顺利融入社会进入工作角色打好基础。

三、完善评估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