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5:47
导语:在生态环保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规划;节能环保;措施
一、建筑节能环保概念及依据标准
“节能环保建筑”就是将城市规划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从选址造型、规划设计到施工结束。以人文生态观念从建筑物整体生态需求进行构思,通过对建筑内、外空间各要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外有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最显著特征是以最少的能源,解决最多的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生态和谐统一。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以能源利用和保护再认识为契机,人们对建筑节能环保的重要性作了重新探索,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制定政策并建立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综合标准。我国第一部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综合性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于2005年7月1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
二、节能环保型建筑的内涵及目的
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是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建筑节能环保工作思想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体现城市文化与建筑文化的和谐结合.要求建筑既要满足文化、情感需要,又必须符合节能环保标准。节能环保建设工作的目的,既要创造舒适空间,又要保护周围环境,即对环境索取要少,影响要小,注重节能环保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体现天人合一追求理念。由于建筑是人为因素活动的结果,对节能环保生态环境多少会产生影响,但关键是将影响最小化,如建设中尽量保护土地植被,尊重地形地貌和地域生态环境,与环境形成自然协调关系,对自然资源采取少废多用,包括土地,能源和材料的选择,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原则。建筑节能环保协调发展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涉及建筑选址、建筑设计、建筑造型、自然资源利用和建筑内、外生态环境布局协调统一等诸多方面内容,该工作已成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弄清以上问题,对节能环保及生态环境协调建设工作的开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生态型建筑的理想目标。
三、建筑节能环保措施分析
(一)设计上体现节能环保意识
现代建筑设计将节能环保结合到设计中,在吸收传统建筑干燥、通风、向光、隔音等良好建筑传统的基础上,必须顺应时展。在外部造型及内部结构中,运用先进建筑设计技术及理念,采用先进节能环保材料,使建筑达到经济、节约和实用的最大统一。内部布局按大开间,全开放,全方位模式设计,实行统一柱网、层高、荷载,适应现代管理模式,从过去以功能、空间为单一目标转变为以功能、空间、环境、资源并重的双重目标.例如:对建筑外墙的节能设计,科学合理计算保温层厚度,设计屋面保温及幕墙外保温系统,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合理设计外窗开启扇,在可控条件下实现自然通风,有效利用空气自然对流、设计室外遮阳系统,根据阳光强烈程度伸缩并旋转角度,达到最佳遮阳效果,采用室内遮阳帘与电动开启天窗结合的做法,做到既遮阳,同时又实现室内空气自然对流等。
(二)新材料、新技术和自然资源在建筑中的运用
建筑材料是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废物的主要来源。建材工业是土地破坏、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从自然生态角度看,传统建材是从享用丰富自然资源,以消耗大量能源追求其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这样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能源危机、原材料桔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材料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利用低能耗、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无辐射、无放射、无污染的节能环保材料,室内装饰材料,应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减少有毒物源,切实保障建筑的健康环境。大量新材料的开发,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极好条件,低能耗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建筑墙体、门窗等构造发生巨大变化,更多地使用许多成熟技术,如隔热、双层玻璃、高效供热系统等,直接达到环保、降能效果。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制的真空玻璃,在严冬能避免室内热量散失,盛夏又防止室外热浪进入,全息玻璃窗通过衍射,使背光之处犹如阳光照耀,建筑的特点使该材料在建筑应用上前景广阔。一方面新材料、新技术的利用,另一方面则是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建筑环保精神应尽可能体现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如从自然界中考虑太阳能、水和风等自然资源因素,通过对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达到建筑节能环保的建设要求。
(三)地城史化和地理环境协调统一的生态环境和逸址造型
建筑作为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它既可反映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力,又可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资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根据建筑环境理论要求,建筑设计不是装饰自然界,而是希望建筑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因此选址应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造型不仅与周邻建筑相统一,而且要与整个环境风貌和谐统一,使建筑成为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现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应协调融入设计之中,并同自然景色一起发挥作用。
四、结语
建筑节能环保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环保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内容,尽管人们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使其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994年,澳大利亚推行国家生态旅游战略(NationalEcotourismStrategy,ANES),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和实施该种战略的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生态旅游战略与规划的目标,澳大利亚实施了一系列生态旅游项目,包括建立生态旅游经营商质量认证体系,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能源和废物处理技术、生态旅游教育,基础数据研究和预测,制订总体规划,举办研讨会等,联邦政府还拿出专款用于该战略的全面实施。根据国家生态旅游战略,澳大利亚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计划,该计划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减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这些举措包括资助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支持生态旅游环境监测项目的开展、资助国家生态旅游鉴定制度可行性研究等。
生态旅游经济的实践经验
第一,科学开发,重视自然保护,旨在社会公益。
澳大利亚旅游经济科学开发的特点表现在5个方面:超前性的规划;独特的城市建设;实行保护性开发;多样化优质服务;开展市场调查与促销。比如在划分保护地类型方面,澳大利亚在采用IUCN分类标准进行统计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将保护地划分为80多个类型。澳大利亚开发生态旅游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旅游环境影响最小化”,导游会不断向游客灌输“旅游影响最小化”理念。同时澳大利亚人还积极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把太阳光转换成能源进行储存、使用。
第二,政府主导,合作管理。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专职的政府部门负责指导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联邦政府负责国际环保公约签订、国内环保法规制定、跨州环保事务协调、重要环保科学技术的研究及推广等;各州政府承担着政府主要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职责,以及环保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地方政府的环保职能在州政府的环保计划框架内进行,包括影响环境因素的控制、社区环境摩擦的协调、制定和执行社区环保规划等。
在管理措施中,澳大利亚人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诀窍”就是所谓“合作管理”,即有关的资源使用者都参与公园管理,管理不再只是政府的事情。合作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局的协调、管理和维护经营者利益,让经营者都有参与的动力;构建合作平台—大堡礁旅游休闲咨询委员会。其会员分别来自政府、旅游业、当地土著人和渔业等利益相关者。会员通过这个平台共同评估大堡礁环保状况,提出各自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并向管理局提出政策建议;利益相关者承担政策实施和监督的责任。
第三,重视社区利益。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94年制定的《全国生态旅游战略》中专门有一部分内容阐述了“本土澳大利亚人参与”问题,承认土著人和托雷斯岛民不仅可以作为“土地所有者、资源管理者以及旅游经营者”,还可以作为“景点和知识财产的看护者”参与生态旅游。该《战略》中两大行动都是有关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的。
第四,立法保护,严格执法。
健全的环保法规与严格的执法为澳大利亚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早在1970年它就颁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经过多年的丰富与完善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联邦层次的环境立法有50多个。澳大利亚在加强环境立法的同时切实加强环保执法力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企业、游客行为,保护了旅游资源环境。在澳大利亚,任何个人、组织违反了环保法规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澳大利亚各州均有“环保警察”专职环境执法工作,维多利亚州环保局每年都要处理40至50件破坏环境的案件,而在大堡礁绿岛公园,游客即使带走一枚小小的贝壳也会被处以高额罚款。
第五,对游客旅游行为的管理和引导。
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雇佣有一定技能的员工,向游客宣传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最佳环保操作”是与海洋旅游业有关的指导方针,通过促进海洋公园中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减少人类对珊瑚礁和岛屿的影响,澳大利亚的导游都要向游客介绍政府的环保规定,提醒游客严格执行,做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杂物,什么都不带走”。另外,在宾馆、饭店等游客集中的场所,都能见到大量印制精美的免费宣传材料,其中不乏介绍保护地的材料,这为游客了解各类保护地提供了很大便利。澳大利亚政府及旅游部门重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国民的旅游环保意识,引导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六,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1991年就成立了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目前区域性的生态旅游协会遍布全国各地。该协会被誉为生态旅游行业的最高代表机构,目的是“帮助生态旅游企业做到环境上可持续、经济上稳定、社会文化负责任”。环境影响最小化是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影响最小化和行为影响最小化两个方面,基于自然、教育、可持续和社区是生态旅游协会秉持的4个核心标准。
在澳大利亚,绿色环保组织非常活跃,最大的社区环保组织是“清洁澳大利亚(CleanUpAustralia)”,它的口号是“清洁澳大利亚需要你!”。澳大利亚信托会(AustraliaTrustforConservationVolunteersandNomadBackpackers,ATCV)是专门为环保志愿者和背包旅行者设立的一个大型非营利性组织。1998年,约翰.克特尼在澳大利亚海湾萨瓦纳地区创建了萨瓦纳导游组织。协会的宗旨和组织目标是:“解说自然、教育大众;成为导游界的标杆和排头兵;通过宣传可持续生态旅游,实现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从而丰富人们生活,保护北部澳大利亚热带草原地区自然和文化资源”。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和年全市环境保护及污染减排工作。刚才,同志通报了有关文件,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大冶市、市建管委、有色公司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会议表彰了先进,并签订了年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书。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市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时期,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三个终结”的重要成绩,但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态势加快形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终结”。一是终结了黄石近半个世纪“光灰城市”的历史。通过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实施黄荆山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石漠化等一批生态治理修复工程,黄石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秀美宜居。年,城区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20天,创黄石有环境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黄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为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增强了信心、奠定了基础、蓄积了势能。二是终结了污染指标持续偏高的历史。我市工业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大,2006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9.69%和4.27%。近年来,通过采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综合措施,关闭“五小企业”2000多家,完成节能减排治理项目300多个,新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大力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了主要污染物指标“趋低下降”,圆满完成省定污染减排的目标。三是终结了水资源严重污染的历史。通过大力实施“四湖”(湖)水环境保护等一批重点项目,环磁湖、青山湖145个排污口实现截流,全市主要水体水质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验区内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大冶湖、富河流域水环境质量都得到明显改善。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工作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际社会发展新的趋势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浩浩潮流。温总理在国际哥本哈根会议上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为实现、甚至超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而努力。而我们的环保事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环保正在成为一种标准,甚至是一种壁垒,制约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
从国家和省里对“十二五”发展新的要求来看: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由过去的2项增加为4项,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省里也进一步明确了环保考核的各项具体要求。指标的增加,势必造成减排潜力减小、工作难度的加大,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一种考验。
从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新的特点来看: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治污减排压力大、生态修复压力大、环境承载压力大等三个方面的压力,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我市长期沿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污染短期内难以全面解决;开山挖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目前,全市300余个开山塘口、5万公顷石漠化荒地还没得到完全修复,“四湖”治理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我市环境容量和空间非常有限,对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始终绷紧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这根弦不放松,毫不懈怠地把环境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努力做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为统领,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黄石为主线,统筹推进污染减排、生态创建、环保执法等各项工作,努力为全市实现转型崛起、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主要目标为:全力打造人水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确保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初步呈现,环境安全特别是重金属环境安全保障有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在“理念、项目、创新、责任”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关于理念问题。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形成共识。当前我们抓环保工作,还要不断解放思想,弃陈革新,牢固树立“三大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非继承”的理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恩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继承享用,而应学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并很好地传承给下一代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警告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加倍地给予我们以报复”。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错误观念,教训非常惨痛。我国局部地区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我国仅废水、废气造成的污染损失每年达540亿美元,占GDP的8%左右。由此可见,在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方面,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后代负责;不仅要对当前负责,也要对长远负责,绝不能犯历史性错误,要真正把“借”来的环境利用好、保护好,并加上“利息”,也就是发展成果,还给子孙后代,促进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二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质量和生态需求成为全社会的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如果环境污染问题处理不好,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节能减排、“四湖”保护、板岩山治理、开山塘口整治等一大批民生重点项目,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大大提升了黄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牢固树立“环保优先,一步到位”的理念。“环保优先”,强调保护就是发展,绿色就是财富,抓发展必须把环保放在优先位置;“一步到位”强调的是标准问题,坚持环保把关不降低门槛,不变形,不走样。比如,国际社会对我们出口的蔬菜等食品非常严格,其中一条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又比如,国家鼓励的发展产业,前提条件就是要过“环评关”,等等,反映的就是标准问题。因此,环保工作不能“边污染、边治理”,“边治理、边保护”,要从源头做起、从标准做起,没有“折扣而言”,必须“一步到位”。今后,在招商工作中,要把环保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和准入条件,再大的项目,只要影响和破坏环境,就坚决不能上,切实做到既要引资,也要选资,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关于项目问题。项目是支撑环保事业发展的“牛鼻子”,当前抓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一是要积极向上争取一批环保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判国家环保政策,认真谋划和储备一批事关全市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重大项目,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申报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特别是“四湖”治理、生态修复、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要实行“市县联动、领导包保、专办跟踪”工作机制,争取纳入国家、省里“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笼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污染治理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环境投资和经营,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社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减排项目。继续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力度,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高环保科技含量,走科技型环保之路。三是要坚决淘汰一批落后项目。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一手抓老污染的治理,一手抓新污染的控制”的要求,下决心淘汰“五小”等一些规模不经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我市环境空间、发展空间。四是要大力发展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我市党委和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大力培育生态型经济,尽快启动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
(三)关于创新管理问题。黄石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全省减排任务较重,这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块“短板“。如果我们不在创新上下功夫,在管理上动真格、动脑筋、想办法,做到比别人“先行一步、快人一拍”,这块“短板”就会更短,经济发展就会更加被动。当前环境保护创新管理要重点围绕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抓改革,加快建立有偿使用的环境价格体系。坚持以深化环境价格体系改革为契机,完善相应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手段,逐步建立体现生态经济理念的价格体系,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流动和聚集。要大力开展排污权等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用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二是要抓服务,创新环保服务发展新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环境保护,实现环保与经济双赢”的要求,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尤其在行政审批上,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灵活变通;既要简化程序,更要提速提效,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环保服务环境。三是要抓基础,努力提高环保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把握国家和省对环保工作重视支持的机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执法条件,配强技术装备。要建立健全环保监控监测、应急管理、监察执法等机制,切实提高环保监管能力。要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要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止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全市环境安全,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关键词 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环保健康意识
中图分类号T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077-01
1生态纺织品概念及特点
达到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并通过检测的纺织行业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即可称为生态纺织品(ecological textiles)。生态纺织品应同时具备生产生态性,消费生态性和处理生态性3个特点。生产生态性1是指纺织原料在种植、养殖、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自身及对环境无污染。消费生态性是指纺织品中不残留或最少程度的含有对人体健康会产生影响的有害物质,处理生态性是指纺织品在回收、降解及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消费生态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染色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2 生态纺织品的染色
生态纺织品需要特殊的环保型的染料和助剂,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工艺对其进行染色。染色后排放的有色污水量要少,而且要易于净化处理,耗能要低。
2.1 天然染料
天然染料又称生态染料,来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微生物。天然染料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无毒害,原料还可以再生。染色后的织物具有自然的色泽和香味。
2.2 环保型染料
环保型染料按规定2不能含相关标准中所规定的致癌芳香胺,不具过敏性或急毒性,不含环境激素,不含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化学物质,不含变异性化合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含被限制的农药,甲醛的含量在规定的限值以下,可萃取的重金属含量也要在限值以下,真正的环保染料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具体说,环保型染料又分为很多种,环保型活性染料3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强度高,固色率高,色牢度高。新型环保型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羊毛、丝绸和锦纶的印染,并具有较好的耐日晒牢度和耐水洗牢度,色泽鲜艳。新型环保型分散染料,色泽鲜艳,具有高发色强度,有很好的提升力、良好的吸尽率、很好的重现性和对多种纤维的防沾污性及优异的染色牢度。环保型直接染料主要用于棉、粘胶纤维和丝绸的印染,广泛用于涤/棉、涤/粘、毛/粘等混纺织物的染色。环保型还原染料4近年来经过国内外专家的潜心研究,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环保,主要用于高档棉织品,性能优异,色谱齐全,特别是一些中间色(如绿、橄榄绿、棕、灰等色泽)具有较佳的印染效果。“绿色助剂”是符合环保和生态要求的印染助剂。染整工程5涵盖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等加工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施加相应环保助剂,纺织品才能达到特定的生态效果。只有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生态化,才能真正是“绿色”生产条件、“绿色”染整工艺、“绿色”纺织产品的“三绿”生产工程。
3 生态纺织品问题处理
我们的初衷是想生产出完全环保的生态产品,但是无论从原材料本身还是制造、加工、染色环节,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原材料酸碱值的过酸、过碱或生产过程中残留的化学物都可导致皮肤过敏或是一定程度的损害布料。有些天然材料在生长过程中使用杀虫剂,加工后纺织品中也会残留一部分,被人体吸收后有可能致癌,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皮革制品和纺织品防缩防皱防水整理剂,鞋材黏合胶及印花浆等可刺激皮肤和呼吸道,还可能致癌。还有一些用于染色和印花的染料能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对人体皮肤和呼吸有致敏作用。一些染色加工助剂会对皮肤、眼睛有刺激性,并危害到呼吸、肝脏及肾脏系统,还会致癌及引起生殖系统功能紊乱。有些衣物附件如标签、热转印图案,钮扣散发的毒性重则致癌、引起贫血、聚积于肝、肾、脾和骨骼中,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轻则刺激皮肤,导致皮肤炎。由此看来,生态纺织品在原材料的生产和后期的加工过程中都容易积累下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影响的有害物质,不同程度上有悖于生态环保本身的意义,也有损于消费者的利益。我们从事生态纺织行业的专业人士也积极地在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例如按产品分类,婴、幼儿类产品各方面指标把关要非常严格;把产品分成可直接接触皮肤或是非直接接触皮肤及装饰材料类等;对产品适当增加水洗次数,对酸、碱超标的产品可用弱碱和弱酸进行中和;尽量使用不含甲醛或低含量甲醛的助剂;因甲醛的水溶性,可适当增加衣物水洗的次数和强度;又因甲醛的可挥发性,可适当调高水洗时所用水的温度,洗后将其置于通风处挂置;可适当使用甲醛捕捉剂;对于有涂层的纺织品,可以同时测量,以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对于不同种类的纺织产品,严格选择相关测试标准进行监测。
“绿色生态消费”冲击着市场,生态纺织品的认证也已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打造生态品牌,需经过官方认证方可有效,认证机构要对产品就芳香胺、甲醛残留物、可溶性重金属残留物、色牢度、五氯苯酚、气味和PH值等方面进行检测,有些国外的认证机构还可能要求对有机氯载体和杀虫剂残留量进行测定。这些方法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纺织品的质量,实现了生态环保的目的,同时也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张世源.生态纺织工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2-126.
[2]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王晓明.活性染料染色和生物醇整理[J].北京纺织,2005,26(5):37-39.
一、完善体制机制,高位推动生态保护工作
绩溪县环保局深入贯彻中央“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发展思路,围绕“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是推动大环保工作格局的实现。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主任、县长为第一副主任、县委常委为副主任的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出台《绩溪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构建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二是优化环保部门自身定位。在传统“督企办案”基础上,强化“环保督政”职能,充分发挥“绩溪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统领作用,对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通过对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承担环保工作的督查、督办,强化“大生态环保”的管理模式,压实各单位、各乡镇承担的环保工作职责和具体工作任务,全县的总量减排、污染防治、秸秆禁烧等环保重点工作推进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三是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在面上,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划分了县乡村3级覆盖全辖区的环境监管网格,落实乡镇政府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制。在点上,严格落实环境监管“双随机”制度,对全县排污单位随时、随机开展检查,实现了环境监管点面全覆盖。同时,加强生态红线管控,从严控制工业企业河道取水排水,收紧建设项目的排污总量指标,切实减少入河排污量,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禁建设项目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景区等红线区域落地。深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与黄山歙县、杭州临安、宁国、旌德等地共同建立了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并成功运用于徽水河、金沙河流域环境整治等工作实践。
二、全面履职尽责,完成各项环保目标任务
“十二五”以来,绩溪县环保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环境监管执法、环境宣传教育、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在全市领先示范,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成绩历年均居居全市前列。一是严格环境监管。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局始终保持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执法力度全市第一,全县企业守法意识迅速显著提升。2016年以来,我局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43余起,罚额近400万元。主动对接公安、检察等司法部门,移送行政拘留案件7起,为全市环保系统树立了正面的导向标杆。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准入和验收关,从严开展了环保违法建设项目清理和散乱污建设项目清理工作,坚决杜绝建设项目“带病上路”。开展了环评市场的整顿,打击了借用资质、违规、漫天收费等破坏正常环评市场秩序的行为,环评文件质量和时效有了显著提高。三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利用网站、短信、报纸、APP新媒体等平台对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政策、技术标准、环境质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工作动态予以全过程公开。以企业和党政部门为重点,兼顾社区、农村、学校及社会各界,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将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宣讲到位。 “六·五”环境日期间,精心组织开展了绿色出行、环保征文、生态摄影、政企交流会、法律讲堂等活动,环保宣教生动活泼,卓有成效。2013年被评为安徽省环境宣传先进单位。
三、加强统一监管,保持优良环境质量
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我市在成功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从解决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环境难点、热点问题入手,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 工作 。一是强化燃煤污染控制力度,对符合淘汰条件的中小燃煤锅炉坚决淘汰,对全市煤炭品质严格监控,禁用超标煤炭,对餐饮业户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燃用清洁燃料,安装油烟净化设施;二是加大城区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定期开展以治理城市道路、工业园区、建筑工地、交通运输扬尘污染为主要内容的集中行动,对垃圾乱堆乱放、运输车辆遗撒、施工现场扬尘污染以及露天烧烤等行为严厉处罚,重点整顿,并对市容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对乱摆乱占、乱贴乱画、乱设乱挂、乱搭乱建、乱堆乱倒等“十乱”现象进行治理,清理店外经营业户2600余家,对兰州东路、湖州路、广州路等地段破损严重的道路进行罩面,保证了市容环境整洁优美,消除扬尘污染;三是抓好“送安静工程”,对道路交通噪声、娱乐业噪声、加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等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声污染源严格管理,通过搬迁污染源、上消音设施、限制营业时间等措施,还城市以清静;四是狠抓对水环境的保护,严禁在河道上建设污水直排口,严禁在水源保护区内新上建设项目,在敏感区域不批准建设污染项目,切实保护好境内河流、水库、地下水水质。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环境质量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全市空气环境质量逐步提高,水、噪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1 、xxxx年,我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59天,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全年天数的98.3%。
2 、xxxx年,我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前韩取水点、庄里头取水点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云溪河二里河断面水质符合景观娱乐用水区标准;洋河土埠台子断面、南胶莱河闸子集断面达到农田灌溉用水区标准;大沽河麻湾桥断面达到了地面水ш类标准;山洲水库和青年水库各监测指标均符合地面水iii类水标准;近岸海域水质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二类标准。其他断面水质也都达到了相应功能区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3 、xxxx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2.4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4分贝,城市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了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符合国家模范城市调整后的指标要求。
三、环境建设扎实开展
、以“双环”道路和新城区道路为主的道路绿化工程、以市政广场和三里河公园建设为主的大型公共景观建设工程和城区空地绿化工程等四大景观工程。全市形成了花红柳绿,水清鱼跃,优美的滨河绿地景观带,“净、景、荫”的道路绿化带。在全市形成了一个以道路绿化为骨架,以公园绿化为节点,以水域绿化为景观,以风景林地大环境绿化为导向,“水在城中、城在林中、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现代气息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xxxx年,我市新增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
xxxx 年,我市投资 7800 万元新建了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84.2% ,并积极引进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提高城市气化率,目前城市气化率为 95% 。我市加大了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督管理,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全部综合利用或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填埋。
以上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模范城考核要求。
四、环境管理再上档次
1 、城市环境管理目标落实
我市加强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巩固提高和持续改进工作力度,并以建设生态市为总体目标,市政府召开了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市长与有关单位的负责人签订了生态市建设责任书,将生态市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2 、强化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3 、公众城市环境满意率、环境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xxxx市创模以来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面向中小学生、面向全社会,多措并举,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
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方面,以绿色学校的创建为主线,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做到了有学校、有教师、有教案,同时通过开展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比如争做环保小先锋活动、环境保护辩论赛活动、环保知识竞赛活动、环保征文比赛活动等等,进行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了100%,达到了 “ 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 的目的。
在对社会的宣传方面,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宣传栏等舆论宣传工具,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设立专栏、专题,在加强日常宣传的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全国土地日等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纪念日和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开展,展开宣传活动,掀起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环保万人签名活动、“倡导绿色消费,使用无磷洗洁剂”活动、争创 “环保家庭”活动、“做现代文明人,创环保模范城”大讨论活动等大型社会宣传活动,制作了公益广告牌,邀请了环保义务监督员,印发了《市民环保手册》。通过这些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干部群众的环
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坚持以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通过全面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环境管理调控、促进企业生态自律、增强环境技术供给,实现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响应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环境效应;生态环境;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农耕文化、农家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教育、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自然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引力源,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与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一、全面提升环保意识
增强经营企业的环保认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对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进行环保责任意识教育。乡村旅游地政府部门应经常性地向旅游经营者、游客、社区居民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健康、经济、环境的损害,使大众对旅游与环境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注重旅游和保护环境互相促进,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舍弃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
强化社区居民的环保理念。这其中,社区居民既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又是乡村旅游地环境的重要影响者和改变者,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均会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游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方面,除地方政府外,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应重点承担起对游客环境保护的教育责任,通过发挥乡村旅游内在的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提高乡村旅游环境消费品位,引导和鼓励游客学习和掌握乡村生态环境知识,激发游客对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发挥游客自我约束与社会教育的双重作用,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使游客在情感上爱护自然环境,在行动上保护自然环境,有效保护乡村旅游的生态环境。
二、完善政府管理调控
搞好规划调控。政府对乡村旅游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将自身环保职责贯彻于乡村旅游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引领、管控作用。乡村旅游地所在政府要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原则,做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规划,避免因乡村旅游无序发展可能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劣化。
强化法规监督。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发展环保法规体系,确保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乡村旅游项目审批、环评等制度,确保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加强乡村旅游经营行为的环保指导和监管,健全乡村旅游环境监管动态协调和监督机制,形成乡村旅游环保工作合力,杜绝乡村生态环境破坏性开发和资源浪费,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增强环保投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税收收益的环境反哺,重点用于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管理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乡村旅游地建立“生态监测站”,在各主要环境敏感区建立相应的生态观测点,便于对旅游活动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定位监测,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境变化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动态分析,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和改进,有效维护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
三、促进企业生态自律
发挥行业协会引导作用。在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分级”评定制度时适度强化生态环保标准和要求,提高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环境准入门槛,引导和监督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与经营企业大力开发绿色乡村旅游产品、低碳环保旅游经营设施设备和用品,以行业生态自律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生态环保水平提升,实现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发挥企业主体核心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影响和作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必须坚持生态环保经营理念,注重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素质,切实按照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低碳减排发展理念贯彻于从开发到经营的整个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具体可在乡村旅游地入口、乡村旅游景区(点)及设施边缘等重要场所树立醒目警示标牌,引导游客尽量选择徒步,提醒游客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四、增强环境技术供给
加强环境适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当前我国产业生态管理的关键问题是采取措施加大环境技术创新的作用。”破解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环境负效应,除强化环境协同管理外,须加强适用环境技术创新与有效供给。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不断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适用技术资金投入,积极根据自身经营特点,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先进环保技术,加强节能减排,践行企业生态环保责任和使命。
突出重点环境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应在乡村旅游环境负效应生成原因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旅游发展衍生的水环境污染、固体垃圾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进行技术创新和相关适用环境技术及新产品研究和推广运用。提高环保产品使用率,积极推广无毒无害、少污染和低消耗的生态环境材料,用纸质、布质等可回收再利用替代品淘汰塑料等对环境破坏较大的相关用品,便于实现回收和再生循环利用。
垃圾生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其中垃圾焚烧厂具有处理时间短、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及可回收垃圾焚烧余热等优点,应加以重点推广;针对空气环境污染,要积极推广空气污染控制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加强乡村旅游地的主通道和游客密集地的噪声监测,对进入车辆实施限速禁鸣,降低噪声污染,优化乡村旅游地大气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何玮.基于环境保护理念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57.
[2].张光生,张智慧.低碳旅游与旅游区生态内涵的提升[J].生态经济,2011(10):230.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先导,以污染减排为主线,以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为重点,着力实施以“洗城净天”和“清流净水”为主要内容的“碧水蓝天”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年活动,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构建和谐生态奠定环境基础。
二、主要工作目标
全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削减25.7%,控制在10710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总量在年的基础上削减35.9%,控制在4173吨以内。圆满完成我市“”污染减排目标。
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力争达到318天;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控制在0.093mg/m3以下;降尘量力争低于21吨/平方公里·月,降尘量年均值比年下降6%。
西泄洪渠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控制在130毫克/升以内;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0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
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三、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气环境整治
围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在巩固年“洗城净天”全民大会战成果的基础上,拓展活动的时间和范围,在全市实施贯穿全年的“洗城净天”工程,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群策群力,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1.市环保局牵头,各乡镇、建设局配合,按照“双三十”承诺目标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粉尘的减排任务。
2.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水泥、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综合治理工作。
3.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按照《市大气污染控制示范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对辖区内大气监测点位周边4平方公里区域继续开展专项治理。
4.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3月底前完成辖区内所有水泥粉磨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
5.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加强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对燃煤电厂在用燃煤锅炉、10吨以上锅炉和年燃煤量5000吨以上的窑炉进行脱硫除尘治理,20吨以上(含20吨)锅炉安装烟尘和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设施,并与市环保局联网。
6.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开展石环公路两侧违法企业环境整治行动,彻底取缔小化工、洗浴燃煤小锅炉。
7.市工促局牵头,环保局配合,年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25万吨。
8.市政府办牵头,环保局、建设局、城管局、交通局、公用事业局、教育局、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加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垃圾无积存;道路、庭院、楼房、车身、树叶无尘土;工地围挡、拆迁洒水、砂土覆盖、物料棚化、路面硬化、路边绿化和学校操场绿化分别达到100%”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开展垃圾清除、道路清洗、工地抑尘、庭院保洁工作。
9.市环保局牵头,交通局、城管局、建设局、公用事业局配合继续实施空气质量预警调控应急方案。
10.市秸秆办牵头,有关部门、各乡镇配合,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各项制度,力争在夏秋两季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11.市公安局牵头,环保局配合,继续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所有参加安全技术检验的车辆必须先进行排气污染检测,符合排放标准的由环保部门发放机动车排气达标标志,排气不合格的,公安局对车辆不予年检。
(二)水环境整治
围绕“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以“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排污企业监管、污水处理厂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清流净水”工程,确保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1.市环保局牵头,建设局、有关乡镇配合,按照“双三十”承诺目标要求,完成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
2.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负责实施,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立直接排污口。
3.市环保局牵头,畜牧局配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6月底前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并进行严格环境监管。
4.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确保排水单位入河排污口水质COD浓度控制在130毫克/升以内;对直接排入河流水质COD浓度超过130毫克/升的企业,责令停产治理。
5.市环保局牵头,各乡镇配合,按照“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新建化工、制药、印染、制革、酿造、制浆造纸及涉及重金属排放等水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必须进入已进行规划环评的工业集中区。
6.市环保局负责,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企业废水排放管理意见》,进一步规范企业废水无组织排放行为。
7.市建设局负责,强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确保已经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进水口、出水口COD自动监控装置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于年底前全部完成中控室建设。
8.市环保局负责,全面整治制浆造纸企业。按照省政府要求,全市所有废水未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制浆造纸企业,废水排放执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特别排放限值,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停产治理。
(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牵头,交通局、工商局、安监局配合,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加强对危险物产生、经营、储运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利用、存放、处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管理。
2.市卫生局负责,加大对医疗单位废物处理、处置的监管力度。各医院的医疗废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市城管局负责,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4.市环保局牵头,镇配合,进一步规范峡石沟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管理,规范排污口并安装COD自动监测仪,同时与市环保局联网,确保3月底前垃圾渗滤液排放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要求。
5.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对拆除机立窑中的废旧、闲置放射源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置废旧、闲置放射源。
(四)噪声污染防治
1.市环保局负责,加强对城区夜间建筑施工的管理,加大建筑施工噪声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2.市公安局负责,加强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的管理。在高考、中考等特殊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产生噪声污染活动。
(五)生态环境建设
1.市环保局牵头,建设局配合,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要求,全面启动生态市的建设,村镇、镇、、镇、乡年内完成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2.市环保局牵头,有关乡镇配合,3月底前完成北故城村、东焦东队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扎实推进环境宣传教育“十百千”试点工程。开展绿色信贷工作。
3.市农业局牵头,环保局配合,加强农村土地面源污染监管,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4.市环保局牵头,各乡镇、有关部门配合,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以及污染物排放情况的执法检查,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
5.市环保局牵头,畜牧局、有关乡镇配合,积极推广生态养猪经验,建设3至5个生态养猪示范点。
6.市环保局牵头,畜牧局、商务局,工商局配合,加强对牲畜屠宰行业污染治理及设施运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屠宰行业污染。
7.环保局牵头,镇负责落实,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城镇创建活动。村10月底前完成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
8.市环保局牵头,文明办、教育局、建设局、旅游局、卫生局配合,继续抓好绿色创建工作,年内创建5家县级“五绿”单位。
9.市林业局负责,10月底前,完成上级下达的森林覆盖率净增量目标任务。
10.市国土局负责,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新建和改、扩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与保证金缴纳率达到80%,生产矿山达到50%。
11.市国土局、林业局牵头,有关乡镇负责,加快对西部山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国土局负责山体的生态恢复工作,林业局负责对山区的植树和绿化工作,有关乡镇负责山区生态恢复工作的协调和具体落实。
(六)环境监管与能力建设
1.市环保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机构,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2.市环保局负责,加强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加强建设项目后期监督管理,对违反“三同时”的建设项目坚决依法进行处罚;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3.市环保局牵头,监察局、安监局、供电局、工商局、发改局、司法局、建设局配合,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危害身体健康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开展重金属和“两高一资”等行业的专项检查。
4.市环保局负责,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确保排污费依法足额征收。
5.市环保局牵头,局配合,加强环境处置力度,调解处理好重点案件、突发事件、跨区域污染案件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案件接转率100%,办结率100%,反馈率100%,群众满意率90%以上。
6、市环保局负责,继续开展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7.市环保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完成《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四、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调度指挥,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阶段性重大问题,指导工作的开展。各乡镇、各部门要将环保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置,狠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每一项环保重点工作深入推进。
(二)严格检查考核。继续将环保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市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监察局、政府督查室等部门,采取明查和暗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各有关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重要环境问题要挂牌跟踪督办,到期要帐。对达不到任务要求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懈怠、拖沓致使任务完不成的,要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行政领导责任,因失职、渎职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法处理。
一、农业信贷生态化的概念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4月24日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促进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其中农村金融服务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农业信贷服务。
农业信贷生态化就是指在为了调整农业生态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是否符合生态化为标准,对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给予倾斜性信贷政策,给予不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惩罚利率贷款,从而促进农业生态化转型。而符合生态化标准,可以理解为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的整体效率,减少浪费和重复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干扰和破坏。
二、完善信贷制度助推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信贷制度作为金融服务农业的最重要制度,是调控农业生态化转型的杠杆,是在我国特殊国情下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也是促使信贷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弥补信贷领域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一)解决农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现实选择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劳动力、化肥和农药等单位投入以获得更大的产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产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且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出现了土地退化、土壤的生产力下降的现象,而且生产出的许多农产品在质量上不符合“无公害”标准,成为我国农业健康发展、产业转型的桎梏。
因农业涉及面广,包含农村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从三农的利益来说,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可以挖掘农村资源潜力,节约农村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政策补贴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扶持下,可以保障粮食安全、降低农业生态损耗、提高农业产业节能减排的。因此,农业信贷的生态化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选择。
(二)商业信贷和政策金融相结合,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由于农业是风险性较大的产业,在商业信贷中对贷款利率和抵押条件要求较高,仅靠市场的作用会造成农业信贷资金的紧张。而且由于市场的短视性和趋利性,短期贷款如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当年生产费用比重过大,而关系持续性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开发等则较少,使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金融资源配置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
农业政策性金融,指的是在政府支持下,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在形式上,可以采取由政府主导建立贷款担保基金,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保证信贷资金的充足。针对农业生态化的政策性金融,需要政府对生态化农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或贴息,支持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项目的展开和推广,是为了弥补农业信贷资金的短缺这一市场失灵,追求社会合理性目标。
(三)商业银行全面评估环境风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在节能减全球化背景下,推行绿色信贷已经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共识。花旗、汇丰、渣打银行等72家国际性商业银行已将世界银行集团提倡的“赤道原则”作为信贷业务的原则之一,全面评估信贷中的环境因素,实行分级贷款制度,鼓励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生态化指标评价体系,从自身发展来说,可以借助生态评价体系全面评估生态风险,达到对贷款风险的全面测评,提高信贷的安全等级,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因此,我国农业信贷制度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在进一步的对外输出或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生态化信贷制度建立也是当务之急。
三、现有农业信贷生态化不足之处
综合分析现有规定,虽然国务院、银监会等已出台相关发展农业绿色金融的引导性文件,在贯彻落实上,农业生态化信贷制度仍缺乏细节支撑和制度保障,制度供给滞后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其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一)缺乏商业银行生态责任的详细规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信贷生态化,是商业银行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农业信贷金融的专门性立法,而在环境保护法和金融法也并未对信贷机构的生态责任有可执行性规定。《商业银行法》中笼统规定了银行要承担社会责任,但仅仅有政策上的方向,现阶段也无其他规章等文件明确规定实施生态化信贷的义务,立法的局限性使得企业生态责任的承担无所归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银行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绿色发展、生态化转型这一社会责任的忽视。倡导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是助推生态信贷是实现产业转型,同时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双赢选择。
(二)缺乏信贷生态化法律制度保障
2005年1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曾要求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停止办理信贷等手续。2007年7月,国家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对此,江西、辽宁、浙江等省市政府环保部门联合当地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合推出了有关绿色信贷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细则。但上述法规和文件都不具备法律的实施基础。
中国银监会2012 年制定的《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规定了银行业在绿色信贷中应起到的作用和具体的操作程序,包括银行为实施绿色信贷需要的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在此仍需要制度的落实,使得开展生态化信贷成为商业银行的必须责任而不是任意性规则。
(三)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生态农业领域是一个新兴产业,环境标准的判断需要拥有专门的技术。然而金融机构面临一方面自身尚欠缺生态要素评估的能力,短期内在技术、人才、资金上建立起生态评估机制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环保部门等专业机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通,成本较高。
同时,环保部门由于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技术水平,所信息并不能完全体现生态农业信息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有时甚至会根据上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指示,将某些不利信息予以屏蔽。因此,环保信息在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交流是一个单项的过程,环保部门仅将所收集的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能否适用则不在环保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
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农业环保领域比较普遍,而现阶段我国对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机制。因此在环保部门信息的完善性、与金融机构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反馈的及时性上都需要在制度的保障落实中改进。
四、构建我国农业信贷生态化法律制度
我国《农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加强农村金融监管;规定有关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贷支持,国家将通过政策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贷款。通过对我国现状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如何改革完善农业信贷法律制度,充分发挥农业信贷的作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农业信贷法》及相应制度建设
农业法对农业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总体规定,需要有针对农业贷款或资金投入的专门性法律规定。具体来说,我国农业信贷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具体规定:一是规定专门的农业财政补贴支出方向,财政支出重点应放在大型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农业科技推广、及重要的农业生态开发项目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地方;二是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相配合,加大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三是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建立国家农业发展基金,为农业发展提供后备资金储蓄。
(二)规定银行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践行赤道原则
政策性金融机构本身就承担执行国家政策的职能,但对于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来说,还缺乏承担有关社会责任的意识,尤其是对融资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并未规定相应的责任。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颁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仍是现阶段是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审查的依据。根据净资产、信用评级、偿债能力、担保实力等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级别,尚未把环境风险因素作为考量要素之一。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先后《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等文件,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提供了政策指引。如果商业银行能够增加贷款项目对环境和社会不同影响的分类,那么银行在审查农业贷款过程中,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不同企业给予不同等级的授信额度。践行赤道原则不但可以发挥向生态农业可持续融资的功能性作用,更代表了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方向。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或借鉴此种分类原则,建立农业贷款项目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分类标准,利用经济杠杆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调控,使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各类融资项目符合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