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

时间:2023-06-26 16:15:49

导语:在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学习方式;教学效能;刍议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要素,各自在课堂活动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显著的作用.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学实践活动中,只有将教学组成要素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才能实现教学实践活动进程的切实推进,教学效能的同步共进.近阶段,本人在观摩二次函数问题课讲解过程中,被教者的先进教学方法所吸引,施教者改变以往教师直观“讲”,学生只要“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角色进行了调整和互换,在深入互动、有效交流、高效讲析中,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配合,共同进步.对此本人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意识到只有“转思路,才能转方式”,只有“转方式,才能提效能”.鉴于这些认知,本人现就转变学习方式,开展有效教学进行简要论述.

一、借助群体智慧,变“个人自学”为“互助合学”

案例讲解,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生在感知解析案例进程中,需要借助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其他学习个体的有效帮助,其实践活动是一个群体性劳动.由于学习个体学习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认知缺陷,更加需要学生进行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注重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忽视学习活动的群体特性,应该引导初中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研析的集体活动,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开展问题案例的认知和解答活动,提高初中生探究分析活动的实效,提升其互助合作学习能力.如“已知:如图所示,有一个O,ABC是内接于它的三角形,AB为O直径,∠CAE=∠B.求证:AE与O相切.”案例教学中,教者围绕该案例的解题要求内容,组建“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探究分析小组,组织初中生根据该案例解题要求,合作感知问题条件、理清等量关系、探寻解题途径.初中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小组合作双向活动,认知其问题设置意图为“掌握求证直线与圆相切的方法”,其解题思路为“要判定AE是O的切线,首要任务就是要证明ABAE.通过问题条件以及圆的相关性质内容,可以得到∠CAE+∠BAC=90°,于是结论得证”.

二、巧借教师指导,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育实践学明确指出,案例教学,其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技能和品质.这就对学习对象提出了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从属地位转变到现在的“主动探究”主体地位,抓住问题解答要求,主动参与教师开展的问题讲解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问题条件分析、解题途径探寻以及解答方法归纳等实践探究活动,在亲身实践思维中获得数学解析技能的有效提升.

如“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ADBC于点D,若BD∶CD=3∶2,求出tanB的值.”案例讲解中,教师在解题思路的教学中,采用生探师引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向初中生提出“根据问题解答要求,认真研析问题条件内容,找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解析思路”学习“任务”.初中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解析要求,由“听众”转变到“主持”,肩负起探究找寻解题思路的任务.初中生根据该问题条件内容,结合解题要求,意识到“该题是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运用能力”,得到其解题的思路为“先证明ABD∽ACD,然后利用对应边成比例表示出AD的值,继而得出tanB的值”.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初中生亲自探究实践的劳动成果进行指导,强调指出:“关键是根据垂直证明三角形的相似,根据对应变成比例求边长.”这一过程中,初中生的学习地位得到转变,学习方式得到转换,由“被动听”转为“主动探”,其主体特性和学习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和提升.

三、巧用评价手段,变“教师评讲”为“互动反思”

指导评析,是问题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理清解析思路、巩固解析策略、提升解题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教学功效.在指导评析环节具体实施中,需要运用评价教学这一手段.但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将评价教学看作是教师的个人“专利”,学生只能成为被评判、被指点的“对象”,并且将这一观念延伸到了指导评析案例教学效果的活动之中,学生得不到思考辨析、反思剖析的时机,降低了评判指点的功效,也在一定程度阻碍案例讲析的效果.转变学习方式,在指导评析环节,就是要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析.这就要求,初中生要从接受“评判”的角色向主动“辨析”的角色转变,主动承担评析、反思的活动,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学习感受以及对他人解析的观点,在深入评析反思中形成良好的解析问题技能、正确研析解析的思路以及较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对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于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之上.初中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进程中,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切实指引,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纠偏功效,保证初中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路线正确前行、提高升华.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现状与成因

每一轮课程改革都是寄语良好的愿望开始.从数十年前全国开展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发现自上而下的新课程的确带来了一些改变,笔者认为这种改变是三方面的:其一,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了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性,学习了很多国内外建构式教学的理论(杜威的建构式教学理论、APOS教育研究理念等),从观念上形成了知识获取缘自主动探索的想法,其效果远远大于被动式传授;其二,各种公开课的教学,笔者发现主动探索、积极提问、自主建构、合作探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确确经历了一些自主的研究过程,值得欣喜;其三,教师对这种建构式教学也做出了一些适合中国课堂的研究,各种研究性论文、课题在不断的撰写,为后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借鉴.

另一方面,笔者想说说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参与的现状,这里主要是指常态课和平常教学.如果把公开课比喻成“概念车”的话,“常态课”就是车企的量产车,只有量产了才知道是否真的合乎学情?从常态课的授课情形来看,以概念课为例,一个定义三项注意的方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以复习课为例,题型教学的整合和变式教学的渗透依旧是复习教学的主导;以应试而言,大量的训练依旧不可减少,甚至只会越演愈烈.上述三方面的课的内容构成了常态课,试问,如此紧张的教学时间如何给予学生参与?这些原因是什么呢?这个不是一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笔者认为:从大体上而言,主要还是和高中数学内容较多,以及高考应试选拔有关.

新一轮课程改革又即将来临,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又占据了原本紧张的教学课时,笔者担心:数学内容没有相应变化的同时,数学课时的减少,造成了大量的知识唯有强行、快速灌输,然后辅以大量训练巩固,课堂上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建构和探索,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参与,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笔者思考按照现阶段的教学唯有如此实施:

二、实施与案例

数学内容没有相应减少,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学习原来数量的数学,笔者认为可以做下面几方面的尝试,旨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和高效:

1. 导学案下的参与

全国试点新高考方案今年刚刚公布,试点地区为上海和浙江,将来势必要在全国推广.届时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会大大影响现在的数学教学.怎样才能更高效的学习数学?更有效的参与数学?更好的在课堂中提高参与的效率?笔者认为:编制校本导学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预习、学习,进而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提问、交流、学生阐述等多方式提高课堂参与.

案例1 导学案《三角、向量》复习题节选

例1 已知函数f(x) = Asin(ωx + φ)(A > 0,ω > 0,|φ| < )在一个周期内的图像如图所示.(1)求函数的解析式;(2)设0 < x < π,且方程f(x) = m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以及这两个根的和.

学生分析 (1)先由函数图像确定A,ω,再代入点

,2求φ;(2)利用转化思想先把方程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再利用数形结合法求解.解答略.

学生点评:(1)已知图像求函数y = Asin(ωx + φ)(A > 0,ω > 0)的解析式时,常用的方法是待定系数法.由图中的最大、最小值求出A,由周期确定ω,由适合解析式的点的坐标来确定φ(代点时尽量选最值点,或者搞清点的对应关系);(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从函数图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当-2 < m < 1或1 < m < 2时,直线y = m与曲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即原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利用图像的对称性便可求出两根之和.

说明:本问题是导学案中例题格式典范,即学生分析、学生解答、学生点评环节,构筑成课堂参与的一个基本环节.

2. 变式教学下的参与

考虑到高效教学,变式教学依旧是数学课堂参与无法回避的模式,诸如在教学中通过变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看一个高效参与的变式教学案例:

例2 在ABC中,a,b,c分别是角A,B,C所对的边,已知b2 - c2 = a2 - ac.

(1)求B的值;(2)若b = 2,求sin A + sin C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b = 2,ABC为锐角三角形.求sin A + sin C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b = 2,求ac的最大值.

变式3:若b = 2,求a2 + c2的最大值.

变式4:若b = 2,求ABC的面积的最大值.

变式5:若b = 2,求三角形边b所在高的最大值.

第3篇

一、通过创设情境而培养兴趣

应该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主线为创设情境,在这个氛围中,把学生的兴趣大大激发,让学生加入这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使得感性知识不断的加以积累丰富,在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而逐步达到认知、发展和创新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的提高。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要想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教师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来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把握好问题情境的创设。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D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就匆匆地得出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以至于影响了数学探究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此引起注意。

三、凸显问题情境生活性,让学生带着情感主动探究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点内涵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展现,也是教师教学理念渗透的有效载体数学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现实生活具有深刻而又密切的联系,数学问题作为知识内涵的有效载体,就有着展示生活现象或反映社会问题的特性而初中生对贴近生活实际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充满能动的探究情感和欲望

问题:有位农场主有一大片田地,其形状是一块平行四边形,他的曾祖父时代打过一口井,位于平行四边形中(不在角平分线交处) 连结四个顶点到这口井,上面一块和下面一块给大儿子,左右两块给小儿子问这样分公平吗?

这是教师在“平行四边形”问题课教学时,抓住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运用联系发展的教学理念,在认真研习该知识点内容基础上,找寻平行四边形性质与现实生活中“水井分割”问题,所设置的一道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潜能得到挖掘,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得到增强,从而在积极情感的驱使下主动进入新知探知活动过程

上述问题是关于“二次函数”方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案例的过程中,摒弃了“教师主体,学生从属”的教学模式,将该问题的解答方法确定、解题过程阐述等任务,交给学生进行“探究解答”,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凸显同时,在解题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的条件中,可以找寻到哪些数量关系?”、“该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是哪些?评议二次函数图象时,解析式会有什么变化?”、“解答该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有目的性的解题活动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实际是关于“二次函数图象性质及解析式”内容的问题案例,解答该类型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然后分析认为:“将y=x2-2x-3化为顶点式y=(x-1)2-4,a值为1,顶点坐标为(1,-4),将其图象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那么顶点也会相应移动,其坐标为(2,-2),由于平移不改变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和开口方向,因此a值不变,故平移后的解析式为y=(x-2)2-2”,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解答该问题时,深刻理解“二次函数图象性质中各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图象的关系,而且二次函数图象经过平移变换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开口方向,因此a值不变顶点位置将会随着整个图象的平移而变化,因此只要按照点的移动规律,求出新的顶点坐标即可确定其解析式”的深刻内涵,从而切中要点,解题就“游刃有余”。

四、发挥问题内涵综合性,让学生形成习惯高效探究

第4篇

教育构建学认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实践活动,只有是一个互通、互动、互补的发展过程,才能有效构筑起课堂教学架构体系.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动起来”,才能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讲解和深入探析,进而推进教学互动进程.物理学科知识内容的讲解,物理现象的剖析以及物理案例的解决等进程,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真诚交流和深刻探讨.但有些物理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全过程,“替代”学生实践活动,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边过程,未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双向特性.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摆正“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抓住教学活动的双向特征,有意识地开展讨论式、交流式、合作式、辩论式等教学活动,使“教”与“学”在互助协作、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二、物理课堂教与学之间要呈现导学结合特点

教育发展学指出,教师的“教”,其目标是指引学生深入的“学”和高效的“探”.反之,学生的“学”,能够助推教师更加有效地“教”.这就决定了教与学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效统一的整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讲授新知内容时,还是在实验操作时,要切实发挥教师“导”和“引”的作用,做好高中生学习探知的指导和点拨工作,在“以教导学”、“导学结合”中,助推高中生深入渐进、富有成效地开展探知解析活动.例如,在探究“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教师要抓住教与学之间的深刻联系,采用以教导学的方式,组织高中生开展动手实验操作活动,引导高中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以及电路的连接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内容,开展动手实验活动.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实时指导高中生的实验活动.高中生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教师引导高中生研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知道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及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方法,会用解析法和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求解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知道误差的来源与减小误差的方法.教师针对高中生实验结论进行讲解分析,从而使高中生对“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结论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和认识.

三、物理课堂教与学之间要展示教学相长特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相互补充、互相“补台”的共同发展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时,需要密切关注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堂教学实情、学生认知现状、突出教学事件等因素,实时“调整”教学活动的“步伐”和“节奏”,开展有的放矢的讲解、训练和评价活动,及时整改,纠正错误,科学评判,让“教”和“学”双边活动深入推进,取得实效.例如,有一辆速度为20m/s的汽车,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试求出这辆汽车在刹车后的6s末汽车位移和速度分别为多少?在解题过程中,教师针对高中生“忽视汽车停止的条件,错误地认为汽车速度减为零后,还在继续运动”的不足,采用小组辨析的方式,展示出某一学生的解析过程,组织高中生开展解题过程辨析评价活动,高中生讨论分析这一解题过程,指出存在的错误,并阐述纠正的方法:该问题的条件告诉我们,这是关于位移与路程方面的问题案例,结合问题条件,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汽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判断汽车是否停止,再结合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汽车刹车后的速度和位移,要注意汽车速度减为零后不再运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评”和“思”活动,及时纠正错误,明晰正确解法,教与学之间实现了“互惠共赢”的效果.

四、总结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一、引言

有效性课堂教学评判标准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生了丰富的变化。广大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者深刻感知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生主体核心,能力第一要务”的课改要求,将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品质培树等贯穿落实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我们应将数学学习技能培养作为评判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衡量“尺度”。但现实课堂教学中,部分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未能体现课改要求,习惯于传统“陈旧”模式,难以达到新课改提出的目标要求。以学习为主体、能力为要务的有效教学活动应成为课堂教学必然趋势。本人现将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现状不足以及点滴感悟进行简要论述。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现状及不足

一是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展示。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成为接受的“口袋”,学习对象始终处在被动应付学习状态之中,自主、能动、质疑等自主特性未能得到展现,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展示,容易出现“教学分离”“学教脱节”现象。二是教学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笔者发现,教学活动形式单一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为了“怕麻烦”“省时间”,经常以讲授式教学方式“一以贯之”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即使在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时,也不能根据和结合课堂教学要素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变化和丰富。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案例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开展案例讲解活动,结合目标要义、教材知识点、主体实际等因素,融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活动于一体,相互补充,共同融合,提升课堂活动实效。三是课改目标要义渗透不深入。课改目标要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心骨”,是一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未能认真“研透”教材内容、“吃透”课改精神,不能将新课程改提出的教与学活动之间的教学目标、培养要求、学习能力、情感发展、素养培养等目标要求,较好地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出现“说一套、做一套”的“行知分离”的现象。四是双边互动不充分。课堂本应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有效交流、高效讨论的有效载体。但笔者发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中,讲师讲的多,学生参与的少,交流、互动活动时机较少。教师经常采用直接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学生告知教材知识点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未能将传授和讲解活动时间变为互动交流的时间,省略掉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同时,很多初中生习惯于“拿来主义”,受到惰性思维影响,不愿参与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活动。

三、有效教学实施的感悟

一是有效教学要紧扣主体内在特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教师教学活动效能是否取得实效,主要是以学习对象的参与程度、活动表现、学习效能等作为主要评判“依据”。教育实践主义学者认为,课堂应该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应该是学生风采展示的“舞台”,应该是学习主体展现的“载体”。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活动要取得“有效”,必须始终紧扣主体特性,展示主体内在特性。因此,教学实践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围绕学生主体认知特点、情感特性以及学习实际,选择和实施教学方式,充分激发主体内在潜能,展示主体学习风采,培养主体学习技能。如在“轴对称图形特征”新知导入教学中,教师根据该节课新知内容的生活应用意义,采用情境教学法,抓住初中生对现实生活案例“亲近”这一特点,设置了“空中飞行的飞机、人们放飞的风筝以及房子的围墙栅栏等”真实生活案例,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知内在情感得到有效激发,内在能动激情得到有效调动。又如在“已知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如果这个方程存在两实数根,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案例解答中,教师采用“学生先探,教师后导”的教学方式,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工作”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探析问题条件和解题要求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与根之间的关系掌握情况”,采用的解题思路应该是:“结合一元二次方程与根之间的关系内容”。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劳动“成果”进行指点,推进学生自主探究进程,最终高效解决问题案例。在此其中,学生获得展示主体学习“风采”的实践时机,并通过分析、探究和讨论等实践活动,能动特性显著增强,内在素养有效提升。

二是有效教学要凸显双边互动特点。教育实践学强调,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融并进的过程,应是学习对象个体之间协作共赢的进程。实践证明,只有行之有效的教学双边互动活动,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主导“功效”和学生的主体“功效”。因此,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必须融入渗透师生双边活动,结合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学生主体等因素,开展师生讨论、双边探析、小组探究、集体辨析等群体性活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解析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团队精神树立和形成。如在评讲学生“正比例函数案例”问题解答活动时,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师评讲,学生听讲”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转变教学思路,转换教学角色,让学生自己做“评委”,组建评价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开展评判分析解题思路和解答过程活动,组织其他学生在听取他人评判观点见解基础上,开展小组内互动交流探讨活动,指出评判过程的“优缺点”,反思自身解题的“长短处”,形成正确的解析方法。学生学习技能和协作精神也能在互动评价教学中有效提升和树立。

第6篇

关键词:微课;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知识点组合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被称为微课堂,指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中,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开展的精彩“教与学”课堂活动的过程。其承载方式是课堂教学视频,核心内容是知识点解析的课堂活动,其长短通常为5-10分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点弱、针对性不足、授课时间长,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二、机械制图的课堂要求

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专业性学科,对于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细节的掌握上有着极高的要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增加教学难度。另一方面也难以做到对每个知识点详细解析,连贯其他知识点。所以机械制图教学中,需要一个针对性强,互动性强,重复学习程度高的辅助工具出现。

三、微课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3.1 课后复习的依据

传统课程教学因为其课程要求,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讲解,对于知识点的解析,也很难细致的剖析。但机械制图专业,对于细节的要求极高,理论上知识点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时间应用中的操作,最终影响整体作品的呈现,而微课因为其不具备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特点。

在教师授课方面,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再课前课后,整理所有细小的知识点与课堂案例,以微课记的方式放在网上,让学生预习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随时更新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生学习方面,课前可以观看微课,做课堂预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学习。课后可以观看微课,可以对课堂教学中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强化学习效果,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的。

3.2个性化教学依托

个性化小班教学的优势,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反复论证。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程的接受能力。但现今教育环境下,学生多,教师资源少,小班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很难具体实施。而微课的出现于,则充分弥补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弊端。由于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差别,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和疑惑点也不相同,掌握时间上也有着快慢之分。因此,微课的无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特点,给了他们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的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来选择复习与预习知识点,个性化的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方案。

3.3启发型教学的契机

机械制图由于其专业特点,需要大量的实践绘图来掌握知识点,因此每一次绘图作业都是一次知识点掌握程度的检测。因此,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熟练度,是机械制图教学中必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机械制图耗时长,工作量大,反复性低,决定了学生缺乏大量的案例参考。而微课的出现,无时效性,可反复性,决定了其可以完成理论指导的作用。学生通过的微课的观看,找寻教师绘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知识点,根据视频,结合理论,做日常绘图的参考。此外,通过对微课的反复观看,找寻教师绘图过程中的知识点,结合理论,推敲出新的绘图手法与顺序,从而提高自己的绘图熟练度,完成课程教学中最难的启发性教学成效。

四、微课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意义

课程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微课教学中,由于微课的无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的特点,可以见教师从课堂教学中脱离出来,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知识转化的监控者。教师由于无需一直书写板书与手动绘图,可以走下讲台,而微课的无空间限制,可以使得学生同时进行观看与学习。教师只需根据学生分组,分别布置不同的课程任务,便可调动起学生的激进性。在引导学习的过程中,从传统课堂教学脱身的教师,又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随时解决疑问,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五、机械制图教学中对微课的建议

微课教学虽然以视频为依托,将教师从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出来。但视频教学的知识点较为单一,反而需要教师在录制过程中注意授课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在录制微课时,无论是录制方式和语言表达上,都应该更加诙谐幽默,多余例子作为参考。同时,由于视频录制纠错成本低,更应该保证视频授课的准确性和正确性。

同时,由于微课时间短的特点,在增加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知识链断裂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又更强的课程逻辑能力,能够在授课和复习阶段,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为学生提供“知识点为基本”“逻辑线为引导”“技能面为体现”的机械绘图课程。

参考文献:

[1]黎耀《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5 (3) :21-22

[2]李国营《现代职业教育》-2016-01

[3]阮天赐《管理学家》-2014-03

[4]伍权辉《科技风》-2017-2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策略运用

课堂活动需要教学构建要素群体之间进行深入的互动和深刻的交流.在学科课堂讲解中,教者经常根据预设目标要求、突出问题或某个焦点,引导和促进学习对象实施讨论、交谈、分析等双边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形式.教育学对“讨论式教学”的定义是:“借助教师的有效构件和科学指导,构建学习讨论小组,针对突出问题以及所肩负的学习任务深刻思考、发表意见、积极讨论、辨析观点等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观点的交流,讨论深思,以达到扩大知识面和提高认知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进程中,讨论式教学策略以其自身所具有的显著功效和积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深刻和广泛应用.本人现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感悟,对讨论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从三个方面作一论述.

一、设置利于高中生讨论交流的学习情境

讨论式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参与和互动.但笔者发现,讨论式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部分高中生受以往学习习惯的影响,参与讨论、深入互动的主动意识不够强烈,能动意识不够显著,学生个体基本处于“被动”应付,接受倾听的位置.而讨论式教学策略实施的目的,就是让学习对象成为学习活动的“第一践行者”.高中数学教师运用讨论式教学策略,首要工作就是做好参与讨论情感和潜能的激发和培养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既要通过激励性、引导性的教学语言,激发起高中生内在的参与讨论情感,又要善于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将教材内容、现实生活、典型案例等方面特性,进行深入、高度的融合和概括,设置出情景交融、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营造出利于高中生主动参与讨论的学习情境,促发高中生深度参与合作讨论.如“根式”一节课 “a的n次方根的取值规律”教学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情境设置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了“a的n次方根的个数是什么来决定的?当n为奇数时,a的n次方根是个什么样的数?a的正负有哪几种情况?如果n为偶数时,又有什么情况?”讨论情景,将讨论内容渗透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消除了数学学科的枯燥特性,促进高中生保持积极情感参与教师组织的讨论活动.

二、在探析数学知识内涵中开展讨论交流

数学学科课堂教与学的实践过程,是教授者和接受者深度合作、真诚交流、深切探讨的发展过程.讲解数学知识内涵的过程,渗透着学习对象积极参与、有效互动的双向实践过程.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都要根据数学学科知识内容讲解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和引导高中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探析和交流活动,根据数学知识点的内涵要义以及认知要求,开展深入的双向讨论和辨析活动.在此过程中,包容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等双边实践活动.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点讲解中,教师采用师生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内容进行了认知和掌握,获得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数学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在解答三角形中有关边、角的关系的判定和计算问题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问题,组织高中生进行分析、讨论活动,高中生在个体之间相互合作的讨论交流中,逐步认识了解析这一类型问题的方法,此时,教师与学生进行双边探讨活动,从而使高中生认识到解决该问题时,通常可以采用将正、余弦定理综合起来进行运用.

三、在探寻案例解析策略中开展讨论交流

数学案例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教授者与接受者之间深入实践、互动的有效平台.案例讲解渗透着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深入协作、有效探讨的发展进程.传统案例讲解模式下,直接告知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灌输式、包办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探析问题内容、探寻问题思路、归纳解题方法等过程,应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教师应通过针对性、实时性的“引”和“导”,与高中生围绕解决问题的基本路数以及解答问题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逐步找寻和得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现高中生在讨论、交流的双边活动中,探究问题更加深刻,解决问题更加高效.

如“已知有一个椭圆ax2+by2=1与直线y=1-x之间有两个交点,分别是A,B,过原点与线段AB中点的直线的斜率为3[]2,试求出a[]b的值”案例讲解中,教师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此项案例的讲解活动,向学生提出:“探知问题条件,能够从中找出哪些数量关系?其中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学生之间合作讨论,得到:“根据椭圆与直线之间的交点情况,可以通过列方程的方法进行求解.”教师组织高中生围绕“根据解题要求,讨论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个体之间进行讨论探析,由问题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推导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为:“采用列方程的解题方法,通过构建(a+b)x2-2bx+b-1=0的方程形式,求出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得线段AB的中点坐标,根据斜率公式求出a[]b的值.”高中生结合解决思路,初步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教师让其予以展示,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指出其所得过程存在的优缺点,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根据题意,采用方程解题思想.”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讨论式教学策略运用中,要注重师生、生生讨论交流载体的搭建,强化讨论过程的指导,为高中生交流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提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

1.什么是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属于以案例内容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实践中,应用这种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会计的基本理论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提前准备不同会计知识点对应的案例素材。教师与学生在课前有效沟通,共同选取有价值的、易于学生理解的引导案例。引导案例选定后,学生自主查找并整理引导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引导案例进行初步采编;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案例内容,教师则深入解读案例中涵盖的会计知识点,从而引出每节课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后,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公开信息查找某些上市公司近期发生的与会计处理相关的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报道发表的评述或观点,让学生从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尤其是附注说明中查找线索,判断网评观点是否正确或论据是否充分,即“执果索因”。由于这种模式体现了从实务到理论再回归到实务的独特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

2.创新思维下的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案例内容丰富,解析透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章节的教学都是通过对引导案例的解析引出相应的会计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会计教学不单单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与企业经营实际密切相关;课后案例的分析,则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的教学内容并强化其应用。学生由此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会计学对其未来工作和生活的作用,领悟到会计的实际应用价值。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案例采编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从网络公开渠道收集、整理资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案例的分析需要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经过这些过程的锻炼,学生运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显著提高。

3.创新思维下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要点:①案例采编过程要由师生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其一是案例的选取。尽量选取社会上的典型真实事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案例。选定案例的过程需要有学生的参与,确认案例适合学生理解后方可使用。其二是案例的采编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查找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将所获信息整理归类,一般可分成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案例启示等。在采编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与教师进行反复沟通,提升了学生归纳信息的能力及其分析理解能力。课后案例的选定亦需师生共同配合,但与引导案例不同的是,课后案例的分析要由学生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自主完成,教师仅用少部分时间对其进行反馈、答疑。②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中,案例内容丰富,涵盖知识点多,这就需要教师有侧重地介绍案例要点和理论知识,良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对课堂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大部分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思考。最后要做好总结归纳工作,对精彩的发言予以鼓励,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概念及理论错误进行讲解,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③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无论是高效的课堂互动,还是课后自觉地完成课后案例的解读,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课堂上引导案例占用时间较多,知识点的介绍只能侧重于重点,更加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课后加以归纳总结,同时完成课后案例的阅读与思考。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学生需要跳出填鸭式的牢笼,逐步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创新思维下的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机会。

二、创新思维下会计教学模式的应用举例

下面介绍创新思维下围绕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会计教学模式。

1.教学过程。(1)课前选取引导案例。针对公允价值这一知识点,教师和学生依托于网络公开信息,共同选定与其相关的两篇典型案例,涉及的上市公司分别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和昆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百大A)。学生根据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对案例进行初步采编。以下是两篇案例的简介:①中国人寿巧用公允价值。本案例通过分析中国人寿财务报表主要资产与负债使用的计量属性可得出,中国人寿对证券投资的计量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财务报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较浅,易于理解,因此将其作为引导案例。②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本案例通过昆百大A通过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转换计量模式之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前5个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由于此案例难度相对较大,适合已具备理论知识的学生阅读分析,因此将其作为课后案例。(2)课堂上教师应用引导案例进行分析并讲解其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引导案例“中国人寿公允价值的利用”,学生陈述公司简介、事件概述、案例描述、报表分析等内容,教师以此为基础,引出理论知识点,提出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公允价值的了解。其中报表分析是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股东权益”等报表项目的了解。③课后案例反馈与巩固。教师可将师生共同选定的课后案例“昆百大A: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拯救财报”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目的是加深对公允价值的理解。由于学生在学习了引导案例和理论知识后,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不必给出具体的分析要点,只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大体方向即可。具体来说,课后案例叙述了昆百大A通过计量模式的变更使其财务报表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的事件,因此学生可以对公允价值计量具体如何影响公司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教师可利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进行点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完成教学反馈过程。

2.教学效果。根据创新思维下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公允价值这一章节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经济视野,达到了案例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了案例内容对应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归纳整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馈的能力。同时,师生间充分沟通,高效互动。

三、结论

第9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增强国民素质及民族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要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素养:广博的数学知识,精确的科学语言,优良的计算能力,严谨的思维习惯,敏锐的数量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技术。

一、培养高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高中数学课程存在着难度,需要高中生具有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在课堂中要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培养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高中生确立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以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在授课之前,可以引导高中生事先做好预习工作,为使课堂生动有活力,老师在课堂中可以收集添加一些和数学内容有关的案例,比如,解析计算机发展和数学间的关系,这样可促使高中生自觉动脑,挖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高中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高中生的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现今,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学生具有的自主参与意识、承担责任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能力,让高中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等,已近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理念了。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要求老师应科学端正自身的主导角色和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以高中生实际现在作为出发点,有目的地展开课堂教学,使每一个高中生的数学素质都可以得到全面且和谐地发展。

实际上,数学问题是从数学情境中提炼出来的,而数学情境又是生出数学问题的重要沃土,思维是从疑难及不明确情境中产生的。创设一个有效的疑难情境能够激发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机,让高中生生出“疑未得解矣,却欲切解之”的解题愿望,促使转化成一种对学习的渴求,进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老师可以借助高中数学课文来构建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比如,有一些操作性及探索性相对强的例题和习题便可以用作于构建问题情境的素材。

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想。

在高中阶段,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数学课程本身有着极强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以及运用上的广泛性。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讲授,却不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和运用,实则,这是一种相当不健全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不利于高中生对所需学习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让高中生的知识修养只停留在一个相同的水平上,无法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在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应该帮助高中生建立起一个比较全面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具有多种的能力。例如,老师应该全面理清课本程序,掌握编著者的真正的意图以及数学知识点各分支的具体作用,从而帮助高中生建立起数学思想。比如,在对解析几何“前言”进行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使高中生了解关于数学的发展史,知道笛卡尔创建解析几何的目的在于借助坐标系将代数和几何这两个大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借用恩格斯先生对笛卡尔研究工作的评论来帮助高中生将运动与辩证法渗透到数学中去,深刻地理解变量数学。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学习接下来的解析法知识,还可以帮助高中生重新理解和掌握前面所学的函数知识和方法,促使建立起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挖掘课本、习题和数学语言的运用等一系列潜在性的功能,还可以适当地改造和深化教材,比如将必然题转变成探索题和开放题等,同时从中加以归纳与猜测,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发展高中生的数学意识与直觉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和整个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让高中生慢慢理解与掌握相关的深层次知识,全面提升数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四、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质量正不断得到提高,并且教育事业也已经逐渐实现了从“应试教育”转向为“素质教育”。而教师要想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充分重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遵循高中生的接受和认知规律,不断为高中生创设新的活动情景和空间,挖掘高中生的求学欲望和创造力,关注数学素质的提升,如此我们的“中国素质教育梦”就一定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喻维.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11).

2.赵思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育的再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10(4).

3.陈丽妍.如何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用0数学[J].考试周刊, 2009(4).

4.陶朝祥.浅谈适合学生发展的高中数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4).

5.杨利民.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