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时间:2023-06-26 16:15:50

导语:在数字教育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数字教育发展分析

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数字资源;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94-04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国家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从教育用户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角度,运用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学、教育学、信息经济学、社会学、教育技术学、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原理相结合,来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框架、生产流程、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资源保护与有效开发的创新服务系统,并结合影响项目规划各阶段系统构建的诸要素(包括: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来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实施标准框架、数字保护系统的应用与管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为我国数字化教育实施规范提供参考、为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路径。具有前沿性。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舞蹈艺术表演、数字时代、开展策略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教育部在二零零一年七月所新颁布的新课改标准当中,正式将舞蹈艺术教育纳入到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当中[1]。这是个舞蹈艺术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所在,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舞蹈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然而,在我国的教育环境当中,舞蹈艺术教育受到了我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整体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新时期我们要想让舞蹈艺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深入研究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性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舞蹈艺术表演原则分析

从概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中核心的内容是舞蹈艺术表演。对于舞蹈艺术表演来说,这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活动[2]。事实上,表演活动从属性上来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范畴。这实际上是一种感觉的艺术,完全来源于内心意识的累积。因此,我们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开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教导学生认识和体验到舞蹈作品,从而可以进一步达到解放自我的目的。纵观舞蹈艺术表演领域的认知观念,无疑是具备多元化特点的,不仅有表情观还有表意观的存在[3]。笔者在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哪种表演馆都依赖于舞蹈表演整体性的开展,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舞蹈表演中,舞蹈和表演是两个完整而统一的整体。再从舞蹈艺术表演的任务观来看,其核心任务就是要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台美术等手段来对任务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从而能够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在。笔者认为,舞蹈艺术表演需要的是技艺双修,是学习和表演都要同时顾及的教学活动,所以有特殊性的环节存在[4]。如果想要舞蹈艺术表演能够顺利开展,则一定要遵循恰当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点滴渗透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的贯彻,不仅仅要在整个表演过程当中,更要从实际出发,从舞蹈艺术教育入手,教导学习者能够更好的对舞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认知,激发舞蹈表演者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5]。另外,在实际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从个体技能和学习创造双重角度出发,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在实际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舞蹈艺术表演的认知和规律要均衡协调发展。

三、数字时代舞蹈艺术教育策略分析

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提升,在这个数字舞蹈时代下,数字舞蹈首先从根本上对舞蹈观念有了相当程度的转变。在传统的舞蹈理论当中,在实际表演中进行的艺术化的人体动作成为了舞蹈中最为显著的要素和基本手段[6]。然而,数字时代赋予人们的不仅仅是数字理念,更重要的是数字虚拟技术代替有形生命肉体的事实。然而,从当前的数字舞蹈发展当中,所谓的数字舞蹈基本上还停留在技术的运用和实验影像的阶段。从目前来看,数字舞蹈影像可以受到人的控制,跟随操控者的意志来开展;也可以通过人一些人工智能形为虚拟的舞蹈人物形象塑造数字实体。在笔者看来,数字时代下的数字舞蹈表演艺术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而是可以根据制作者所制作的虚拟机位来进行随意的移动,并且所在的场景和所采用的物品也可以随时更换。这实际上需要改动的是舞蹈中的具体函数,从而能达到舞蹈艺术表演的核心目的。纵观舞蹈艺术的发展,无论是最开始的身体舞蹈来看,还是当前最为时尚的影像舞蹈来看,又或者是具备了高科技理念的数字舞蹈来说,都是在创作和体验的过程当中,一直不断的在前行和发展着。纵观我国舞蹈艺术教育发展史上,舞蹈艺术教育最早在我国建国过初期就已经得开始了。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纳入到专门的义务教育当中,这个问题直到二零零一年的时候才得到了改善。这就导致我国舞蹈艺术教育在很长时间的发展当中也只是独轮车式的存在。笔者认为,新时期我国舞蹈艺术教育的开展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深入研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再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实际性的舞蹈艺术教育之路。新时期我国舞蹈艺术教育的具体目标要定位在舞蹈艺术表演家的培养和大众艺术层次提升的基础之上[7]。总之,我国未来舞蹈艺术教育并将从职业化走向社会化,现代化以及数字化。新时期,我们应当结合时代需求,深入研究计算机网络带给传统舞蹈艺术教育的冲击,应用现代化教育的多种手段,让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教育手段和模式进一步增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艺术教育已然上升到了一种基础的程度,更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国民的教育内容核心内容所在。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时期我们深入研究舞蹈艺术教育相关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舞蹈艺术教育也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有了相当大的转变,同时也迎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舞蹈艺术教育,提升国民整体艺术素养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重要课题。

作者:张羽燕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2]沈越.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艺术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朱兮.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1:81-84.

[4]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51-52.

[5]荆晓琳.“身心一元论”的提出及对舞蹈艺术审美和教育的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4.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研究趋势;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0040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熊频(1977-),女,硕士,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数字校园、校园一卡通、教育信息化;刘志纯(1991-),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数字化校园,始于1990年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1990)发起并主持的名为“信息化校园”(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的大型科研项目。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高校纷纷在校园内建设局域网。随着CERNET的建成和全面开通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战略的实施,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多媒体教学应用逐渐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流,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运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虚拟大学。显然,数字化校园是基于校园网的概念发展而来的,但是在内涵上却要丰富得多,数字化校园既有传统的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同时又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词频分析工具CiteSpace,将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CiteSpace是一种模拟人类进行数据分析,帮助某些领域的判断、决策、预测的科学知识图谱工具,由美国德克赛尔大学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开发。CiteSpace可以在识别突现词和突现文献的基础上,给出这些突现文献的施引文献聚类,这为我们准确快速地辨识和探测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能够通过引文网络分析,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路径;找出学科领域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知识拐点);分析学科演化的潜在动力机制;预测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研究前沿[3]。

本研究在具体运用CiteSpace时,采用了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分析与统计分析等策略,包括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等具体的技术手段。文献的被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影响程度和质量的高低,通过引文分析,结合信息可视化技术,找出高被引文献,也就是学科领域发展的关键节点文献,就可以探索学科演进的关键路径,揭示学科发展的背景,挖掘学科演进的动力。文献的共被引是指两篇文章的共被引频次,该频次越高,表明文章间关系越密切,意味着两文献的学科背景越相似。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可将期刊、文献、作者等分析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共被引网络简化为较少的若干聚类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研究学科演进的结构和特点。聚类分析是对具有多项指标的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并以此来实现分类。根据层级聚类的原则,即相似性从大到小,依次将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聚类,使文献间的亲疏关系得以明晰化。

3数字化校园研究热点

本研究以“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digital campus”、“campus computing”等为组合关键词,在CNKI、CSSCI、Web of Science(SCI、SSCI和A&HCI)3个学术数据库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并绘制了近5年国内外“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趋势图(图1):从2007-2012年间,关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不断热化。

通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字化校园关键词的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对研究热点问题进行可视化,总结我国当前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热点理论及其发展趋势,其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而中心度高的关键词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首先国内更多采用“数字化校园”的表达,部分采用“数字校园”的表达。其次,2008年前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主要着重于对资源环境的建设:从无线网络的覆盖到基于J2ee和Webgis等的平台建设,主要着眼于通过一体化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构建关联整合的信息系统和有机集成的支撑环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贴切服务。同时,由于对概念的提出和设计,这一时期的论文主要旨在搭建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框架,确定了数字化校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到2010年,学者们引进了新技术,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意见,数字化校园在逐步走向应用和融合阶段,重点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高等教育与网络教育信息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并推动自成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和广域性的数字化社会的对接。

4数字化校园研究聚类

对论文形成的网络进行自动聚类,共出现了13个聚类(见图3),当用sigma指数来衡量这些聚类的时候,选取其中sigma指数最高的7个聚落(如表2)。可以发现,除了数字化校园(Digital Campus)以外,其他大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关键词,如网格(Grid)、负载平衡(Load Balance)、数据挖掘(Data Min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在近几年频繁出现。而这六个关键词从分布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可见,对于数字化校园的研究,目前国际上的前沿主要是在新型计算模式的引领下,为校园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数字化校园中的一种承载形式——校园卡(Campus Card),也有着较高的sigma指数,受到关注。

同时,sigma值较小的聚类包括吞吐量、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等,这些关键词有别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对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技术的应用,而逐步转移向网络边界、平台支持等方面发展。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了如何更好地运作平台,而不是如何去搭建新平台。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经初步成型且需要不断完善和推进这一点是不谋而合的。相对于技术层面的研究,人文理论的研究在数字化校园研究中就极少见到,其中人事系统(Personnel System)为关键词的聚类虽然不大,但是明显独立于传统的数字化校园和数字校园为中心组成的网络之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同时,在传统的以“数字校园”、“数字化校园”为中心构成的网络结构中,也看到了一些中心度不高的点,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维护、数据挖掘等方面。这些都是数字化校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要点。网络的复杂性与数据的特殊性使得数据安全尤为重要。同时数据的管理和挖掘将有效地发掘和延伸数字校园的功用。

5数字化校园研究趋势

5.1以校园实际需求为导向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学者开始越来越重视实际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等。在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学术交流会(NCDS-K12)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从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和课程五大角色的需要出发,提出“数字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指导思想,进行数字资源、数字化平台、技术应用和移动学习探索四个层面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的整体发展[4]。也就是说,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要从传统的技术层面考虑,更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校园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5.2以常规化应用为诉求

国内外政府部门和高校对校园信息化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投入,更多的高校制定了信息化整体建设规划和财务预算,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来做。建立系统建设和推广的长效机制,在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拓展,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推进机制变革。

5.3以发展特色、探索新应用为导向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需要着眼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特色化和新应用。最近兴起的许多新技术都可以和数字化校园良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电子书包资源对课堂的拓展,以及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对数字化校园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研究人员对数字化校园理论的建构已经基本完成,但是对于技术的实现和应用的拓展却仍在继续。只有不断融入新的技术和概念,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立鹏,陈雅,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4,22(3).

[2]刘菁,董菁,韩骏.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移动学习演进与前沿热点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3]白书弟,王玉.对数字化校园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8(18).

[4]苏文生.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

[5]李海霞.数字校园中资源中心的研究与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6]张敬涛,丁新.美国、香港中小学数字化校园与支持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第5篇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多年来,学校一直把“依法治校,以德树人”作为学校的办学方针;把“以人为本,为学生成功人生铺路,为教师专业成长搭桥”作为办学理念;把“管理高效、教育优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作为办学目标。通过几代一中人的拼搏进取和不懈努力,铸塑起大兴一中的教育精神——和合精神。我们追求和而不同、合而共生的校园文化,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促进学校“全面+特色”的和谐发展。

“全面”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特色”是指在以下三方面寻求突破:建构以“和合”理念引领的敬业、乐群、进取为价值取向的奉献型教师队伍;建构以立德树人为主题的全面育人德育工作特色;建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特色。

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彰显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多项需求,需要搭建综合的数字校园系统支撑平台,把学校各项业务整合融通起来。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1. 问题分析

(1)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还有待发展。整体上看,学校还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方式,信息技术还没有得到常态化应用,没有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学校管理高效、教育优质、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存在差距。

(2)学校各种群体活动蓬勃发展,成绩突出,需要打造信息技术环境以凸显和张扬这样的办学特色,需要把学校多年积淀的以德育人、竞技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等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特色展现出来。

(3)应用系统的离散、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建设完善的系统支撑平台。把数字校园规划中的“两网五平台”整合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日常工作数字化,并加以应用推广来提升领导力、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和科学高效的办学水平,由此来提高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2. 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内容

(1)为学生的成功人生铺路: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记录、统计学生成长的多项数据,对学生成长进行分析评价,需要建设学生成长平台。

(2)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桥:协助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科学发展,评价教育教学过程,引领教师教学相长,需要建设教师发展平台。

(3)支撑学校业务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办公流程,提高学校办公、公文流转、领导决策等效率,营造高效、智能、和谐的校园办公氛围,高效、优质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共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需要建设协同办公平台。

(4)服务师生家长社会:为家长、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提供便捷平台,使学校的资源和知识直接共享和服务于社会,起到示范校的辐射作用,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需要重新规划设计学校的外网门户网站和内网综合应用系统。

(5)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展示学校的办学亮点,把学校的以德育人、竞技体育、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等展示出来,需要建设学校特色平台。

(6)为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实名身份认证,需要统一基础架构,把学校现有的第三方应用和用户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互操作中心融通起来;需要建设基础数据和公共资源等基础支撑平台,为建设完善的学校信息化综合应用系统奠定基础。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大量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学校外网门户网站、学校综合应用系统、教师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学校特色平台和基础数据平台,打造学校信息化综合应用环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系统支撑平台

为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与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设基础支撑平台。通过数据互操作中心,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使各业务模块之间数据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更进一步地在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学校现行管理模式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把各应用模块融合起来。既包含了“和合”校园文化元素,又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融为一体。

(1)综合办公内网和外网门户网站采用全新界面设计,融合了优秀学生作品和校园标志性文化元素,特色突出、布局合理。既保留了日常应用最多的通知公告和校园快讯两个栏目,又把多个任务模块无缝集成到即时通讯的客户端中,既快捷方便,又能及时推送相关信息,既实现了平滑过渡,又提高了办公效率。

(2)用户可以通过内网右侧的快捷图标登录到数字校园平台进行协同办公,如查看教委网通知、校内通知、电子备课、资源中心、网上报修、德育检查、考务管理、成绩分析、试卷分析、学籍管理、工资查询、信息等,使学校各项业务融入数字校园协同办公平台,这种在传承中发展的建设模式受到了普遍好评。

2. 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

为使数字校园与学校的核心业务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学校教学改革实验“5211三案导学”方案,我们开发建设了“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 为教学改革提供服务支撑平台。

将电子备课平台与学科资源中心及学校教学改革实验中的“5211三案导学”等个性化业务需求进行整合与融通,把学校开设的16个学科的教材,分版本、年级、章节整合到教学资源中心。教师们登录后即可按照自己的教学任务和角色,利用资源中心推送的资源进行备课等各项业务工作。同时,教师上传的教案,的资源等又可以补充到各学科资源中心,充实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建”和教学的“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优秀资源流失和教学资源不能共建共享的难题。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是认识逐步提升的过程。数字校园作为促进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转变,创设校园文化环境,支撑引领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校科学、快速地发展争得了先机。数字校园应用推广是一项难度大、困难多的长期性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校能够科学高效、快速健康地发展,是建设数字校园的主要目的,困难再多也要坚定地做下去。为此,我们制定了大兴区第一中学数字校园应用推广方案,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推广工作。

第一,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5211三案导学”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项目,“电子备课平台、学科资源网站群”是整合、存储、共享学校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也是学校领导、教师们多年的设想。教学处应成立以主管校长、主任、年级主任为领导的应用推广小组,以学科督导员、学科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为龙头的应用推广队伍,完成教师网上自主备课、学科组协同备课和学科资源上传、审核、、评优等工作。学校将定期评选优秀资源、优秀个人、优秀学科团队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协同办公平台、教师发展平台、学生成长平台、学校特色平台、公共资源平台等系统,各处室应根据各栏目涉及的相关内容,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与更新。

各处室主任应根据本部门的工作需求提出建设内容,及时更新栏目信息并逐步完善各应用平台的内容。

第三,信息中心要针对不同应用内容安排相应的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层面上协助各年级处室完成相应栏目的使用推广工作。及时了解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协同承建方不断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数字校园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广泛地应用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持。

综上,数字校园是在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主要任务及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实现环境、资源到学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于科学发展中达到教育与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和谐统一,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区共建共享。通过数字校园建设巩固学校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系统完善学校运行管理机制,提高领导和师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教师的工作负担,使素质教育得以落实,从而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实现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成果在2014年5月7日“大兴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总结会暨第二批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启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分享,对全区数字校园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专家点评

作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第一批实验学校,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的数字校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一,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突出重点进行建设。在众多数字校园建设的发展途径中,与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结合,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切实需求相结合,是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大兴区第一中学以学校教学改革实验“5211三案导学”方案为基础,开发建设了“电子备课平台和学科资源中心”,为教学改革提供服务支撑平台,形成教学改革业务线的支撑,使数字校园建设直接切入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环节,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第二,建设学校系统支撑平台,整合“两网五平台”。通过基础平台的建设,突破先前应用系统离散化建设的弊端,为学校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基础。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建构高可用性的应用环境,如以数字校园平台互通互联的数据为基础,建构一种轻载、灵便、易用的即时通信系统,并关联各类应用,从而打造以人为中心、易用的应用环境。

第6篇

[关键词]数字视频资源;教育教学;价值;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79-0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先进的教学资源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真实、具体以及直观的特点,学校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能够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以及传播文化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索建立数字视频资源内涵和意义。

一、数字视频资源的作用

(一)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是指利用数字设备对活动影像直接拍摄,并且以数字的形式对拍摄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储存和最后的传输工作,将拍摄到的视频信号在设备上再现的信息媒体。影像的内容通过数字的形式可以记录在磁带、移动硬盘或者光碟上面。数字视频是在对视频图像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数字视频媒体设备的分类

数字视频图像在具体的产生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其压缩、播放以及储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注资视频数据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央视教育视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学习等视频数据库。根据注资视频所呈现的方式和途径不同,还可以将其分为计算机媒体类、通信业务类、广播电视类等数字视频形式。根据其存储的具体介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硬盘存储、光盘存储和磁带存储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三)水准视频资源的作用和特征

1.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再现在我国航天设备天宫一号和神九对接的任务当中,就是运用数字视频资源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对其视频图像进行有效监测,然后根据传回的航天员的图像信息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航天员在良好身体状态下顺利进行太空工作。2.资源的再创造数字视频资源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庞大的,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能对自身的资源内容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和评议,可以在二次加工和再创造过程中,对数字视频资源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追求与社会同步,并以紧跟时代潮流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范围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在社会发展中不至于出现落伍的状况,他们在信息的追求上更注重准确和快捷。数字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完成了对神秘感和新鲜感的探索,并且在对新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一种愉悦感。3.方便传输和易储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方便储存的特点,并且在进行长期储存过程中其信号也不会受影响。在传输的方式上也非常方便和快捷,既有单项传输也有网络传输。单项传输主要有磁带、硬盘、U盘和光盘等,网络传输主要是通过WMF、RM、ASF等格式将资源进行传播,然后经过互联网媒介将其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二、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上也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教育院校通过数字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够双向互动和交流的知识传播途径。我国视频资源的建设是在2003年开始的,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国数字视频资源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通过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来共同打造具有中国教育性质和发展需要的公开课体系,从而推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院校中的运用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一些国外教育院校开展了一场“开放教育资源的”的运动潮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其所有的课程资源都上传到网上,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求知者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些年来,由于数字摄录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外大规模的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走向国际化,并逐步实现了其向语音和视频等方向的迈进。

三、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通过现阶段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字视频资源在那些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当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对实际操作教学的示范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示范进行教学是现在教育院校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课程当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到相应的现实环境当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对有线电视网络干线进行架空电缆操作时,首先需要先将电缆的吊线准确地固定在电线杆上,然后再将电缆固定在吊线上,在进行放线或者收紧吊线的过程中,要防止电线杆发生倾斜等情况,在两个挂钩的间距处理上还要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其留足余量。但是由于环境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带领学生跑到现场,然后爬到电箱杆上进行实际的架线操作和讲解,而数字视频就能够较好地弥补上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对现场操作拍摄的视频信息进行演示,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若想观看细致的地方则可以推近镜头对其局部进行放大操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观看电缆的操作过程,观看怎样用夹板把吊线和电缆固定在电线杆上,怎样使用挂钩将电缆较为牢固的固定在电线杆上。通过这些细节的演示和观看,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关键环节内容记忆和分析,从而创造出与实际操作一致的全新和真实的教学环境。

(二)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作用

很多人都有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大学学习的梦想。随着现代网络数字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这种梦想将会变成可能。数字视频技术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对那些世界知名院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并且听师讲课也成为一种可能。现代大学视频公开课主要还是以学校的自身建设为主体环节,并通过那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有效的结合,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美视频课程。名师公开课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有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一种精神高超的教育艺术魅力以及完美精准的教学设计,名师通过自身真实自然的教学感悟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智慧气息。数字视频资源下的视频公开课为学生和老师构建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把学校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环境相融合,让更多的院校能够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互通。视频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终身教育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群体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找到优质的信息资源。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出学校传播文化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作用。

(三)对互动教学方式的扩展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数字DV等电子产品快速兴起,学生喜欢用相关设备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用记录的影像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思想的表达,用DV等设备来诠释他们想当导演或演员的梦想。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我们通过这些年的“DV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自己选题、自编、自导和自演的DV作品,其课堂效果和氛围是比较好的。学生通过对自己表演的作品的欣赏,在对其进行点评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比较兴奋和激动,比如《花》的视频就是学生自导自演的作品,该影片在选题上比较简单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影片当中,通过对校园环境以及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描写,对大学生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三方面感情的碰撞进行诠释。学生在怎样守住爱情、不能忘记友情以及感谢亲情等方面表演得相当精彩,并且还感动了观看的很多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热情,课堂当中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数字视频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人们在资源的表现形式上也从过去的静态向现代的动态模式转变和发展,数字视频资源在今后的发展完善中,定会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发展目标。教育院校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状况,利用数字视频资源为学生教育和学习提供强劲的教育资源支撑。数字视频资源在具体的运用中不仅能够为实践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其在文化教育资源的传播以及扩展教学方式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教育院校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宏文,戴闯,马丽娟.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探索,2013(1):34-35.

[2]田凤秋,周德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及制作原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27-29.

[3]胡迎宾,黄少颖.高校数字视频应用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8):97-99.

第7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的经济动力、制度动力、道德动力,行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与义务,进而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分工模型。

关键词: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行业组织;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应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然而高校的数字资源却还是一座“信息孤岛”,无论是建设还是使用,企业、行业的态度基本上是既不参与也不享用。这种现象固然有高校对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应用认识不充足、观念意识不强等原因[ 1]。但根本上还是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动力不足,共享的意识不强造成的。这不利于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关系的形成。

一、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美国学者Mark S.Schwartz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经济动力、制度动力和道德动力。本文借助Mark S.Schwartz的“三动力”模型对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经济动力不足。企业是以谋求利润为主要目的的经济体,没有经济利益甚至有损经济利益的活动,企业总是会避免参加。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通过共享平台的利用,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理论上讲,经济动力是存在的,但目前我国以规模较小的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劳动力流动过于频繁的社会背景下,企业一般持“与其投入成本去培养员工不如高薪聘请高水平员工”的观点。其次,制度动力缺失。制度动力是指企业必须遵循制度要求的动力,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企业必须履行教育职责做出的规定。而我国这方面的制度处于缺失状态。最后,道德动力不足。道德的产生、发展及其运作方式决定了道德是一个由外在规范过渡到内在自觉、再到行为再现的过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参与职业教育活动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外在激励力和外在惩罚力。具体来说包括媒体关注度、社会道德观念的取向。而我国目前这两项都没有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

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图

2 行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自199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对政府部门 所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改革,将教育管理职能划转地方后,许多职业学校脱离 行业管理,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减 小甚至缺位。行业制订的职业资格标准对学校教育没有约束力,行业评估学校 的课程标准也流于形式。行业参与职业 教育 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二、促进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1 促进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

在经济动力的提供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德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递交员工教育培训基金,由政府部门统一调配,用于补偿和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投入。如果企业在这方面无所作为,那么它将得不到该部分资助,如果企业参与的项目得到政府的肯定,则可以得到100%的补助,大多数企业可以得到50%~80%的补助。

制度动力首先需要法律保障,与德国的《职业教育法》相比,我国的 《职业教育法》缺乏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对企业未提供实习岗位或提供实习岗位数量不足、企业不给员工提供职业教育的时间等不作为行为都有明确的罚款措施,从而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形成有效的监督。

道德动力则主要需要大众传媒,它是道德行为传播和教化的有效工具。媒体给支持教育、勇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充分的肯定和宣传,营造出全行业企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以此为荣、以此为己任的良好社会道德取向,就能为企业参与共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道德动力。政府可设立相关荣誉,吸引企业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

2 充分发挥行业的桥梁作用

从“三动力”途径来看,都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职能主要应放在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上。具体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主要应该由行业组织来完成。行业组织一方面代表企业反映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本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等,另一方面行业组织又制定并监督企业执行行业[ 2]。

三、行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具体分工

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学校毫无疑问是建设的最重要主体,它不仅拥有相对应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财政配套资源,也是教学资源库的最直接受益者。然而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必须以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培养为目标。这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人才、技术需求,而且需要企业提供专业方面的现有资料供学校形成教学案例,而教学资源库是否适应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也需要企业做出客观的评价。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则需要通过行业这座桥梁来实现,以避免单一企业的片面观点影响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学校、行业、企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综上所述,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硬件准备、技术支持、人员调动均已充分的情况下,在职业教育领域,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是否紧贴时代脉搏,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要求,是否值得并确实能被充分利用的关键因素。而行业、企业的参与度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激励。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以及在国家所倡导的“互联网+”社会发展前提之下,“互联网+教育”必然成为当前社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之下,数字资源的广泛使用和各种学习媒体的大众化,必将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引起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甚至不久的将来会在教育界引起一场革命[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非常时期,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三五”建设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期,这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快速推进等方面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这也是继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关键期。面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问题,利用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解决城乡数字教育鸿沟,促进义务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新的突破口[2]。因此,继续深化农村小规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建设不容懈怠。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自从《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颁布之后,全国28个项目省份开始响应,各地积极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首先,开齐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其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安徽和湖北等地探索了同步课堂、传递课堂等针对教学点的教学组织模式,中心学校或县镇学校教师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为教学点学生开设过去无法开设的国家规定课程[3];贵州印发文件指导全省教学点开展资源应用;海南组织全省教学点应用现场观摩活动;福建、宁夏等地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向教学点无偿发放优质资源;河南建立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支撑平台”提供适用本地教学需求的配套资源;甘肃、宁夏举办了送教下乡的活动,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投入使用进行思想指导和技术扶持;四川万源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人停机不停,师生堂堂用”的局面。各地自创模式、普及应用,对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实施做出积极努力。尽管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初见成效,但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技术领域内作为一项刚起步的新生事物,在建设和发展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难题,但是要实现数字教育教学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健康、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当前数字教育资源在实践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点数字教育设施配置不理想,经费问题受到限制

首先,各个教学点配置好所需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是进行数字化教育的基础,其核心问题在于网络是否畅通无阻,如若不是,则优质教育资源就不可能达到共享的效果。但我们发现这些处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多媒体设备五花八门、来源不齐,而且使用问题也比较大;同时宽带也没有完全开通,有些开通了宽带的地区网速也比较慢,基本无法进行教育教学。还有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因为开通宽带需要学校独自承担铺设线路和维护费用,因而也没有开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其次,在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安装良好、网络畅通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使用示范课程时发现,示范课程既无法在线看也无法下载,必须进行注册,更有甚者都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优质教育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4]。最后,就是关于经费的问题。由于各个学校多媒体使用的电费、网费都要学校自己承担,为此有些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有名无实,这也是一些教学点无法安装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

2.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决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能否充分有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进行教师信息化培训过程中,由于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缺乏经验,没能把握住教师信息化培训内容的侧重点,进而使得农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其主要问题在于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培训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培训,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进而使得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脱离了实际操作。其结果便是教师在培训之后并没有真正学会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反倒感觉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难度太大、对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5]。由于教师信息化培训没有真正落实而流于形式,致使一些本来就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严重丧失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数字教育资源的使用频率,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

3.教学点教师对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缺乏兴趣,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

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偏远地区教学点条件艰苦,缺乏优秀教师,师资问题比较多:如老龄化问题、兴趣问题、低学历问题、配置不合理问题、信息素养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首先,教学点师资问题的薄弱性是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再加之许多客观原因,山区教学点极其缺乏优秀的年轻教师,主要还是由代课教师、转正教师以及大专毕业生构成。因此他们与正规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他们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能够满足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学科基础。同时对信息化教学缺乏热情与兴趣,面对新生事物不够积极、不愿意去学习,在教学方面更加注重讲授。其次,教学点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低,这主要是由于其教学点教师配置不合理所引起的[6]。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正规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都比较全面,可以给教学点带来新的理念,促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二是教学点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和数学教师比较多,而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则严重缺乏。

4.教学点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专业维修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

从目前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来看,其共同的不足之处是每个学校几乎都没有专业的多媒体设备维修人员。所以每当教学点遇到多媒体设备的维修问题时,学校便只能上报教育局委派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或者停用。根据案例中农村教学点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来看,各教学点的信息化教育设备都缺乏这类人才的引用,不能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充分地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改进策略

以目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分析、讨论,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是当前深化和持续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必要举措。面对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我们不仅要严格按照国家项目的实施要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性。有效结合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联系实际,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在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持续深化数字教育资源项目的建设,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研究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加强农村各教学点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思想观念

加强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数字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7]。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教师,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缺乏兴趣,也不主动去尝试,甚至都不愿意去学习多媒体的使用。还有些教师只在公开课或者评优课的时候才迫不得已去使用,主动性不够。这一切教师的问题基本都可以归结为他们对于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思想观念不够积极,总觉得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耗时耗力,容易让学生分心。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这种落后的思想局面,力促农村教师积极使用数字教育资源。

2.选择性能良好、操作简便一致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对于数字教育资源的设备问题,建议选择其工作性能良好、操作比较简便而且统一的信息化设备。尤其对于农村小规模教学点而言,尽可能配置新的一致的多媒体设备。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设备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使用经验的交流,促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掌握。操作简单的设备可以提高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操作简单的设备也有利于信息技术比较薄弱的教师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教师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落后,因此操作简便的多媒体设备也有利于这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学习和使用。

3.进行信息技术扶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师培训缺乏实质性内容的问题,建议当地教育局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只注重理论与指导思想的培训是明显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肤浅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充分地利用比较前沿的信息资源,因此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就明显重要于其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8]。对于这种操作技术比较强的培训,应该力促一些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开展实地操作演练。比如,近些年兴起的送教下乡,在一线教师队伍中帮助教师进行学习。

4.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真正落实,否则光有设备而无人使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流于形式,多媒体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也就造成浪费。鼓励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逐渐让他们感受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从而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育信息化强度,促进农村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便在长期的数字资源教育工作中可以与教师相互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数字教育资源的大众化也对于农村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加强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力度

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维修和看管方面,必须加大培养力度。目前各教学点都缺乏相关人员,各地方教育局应该对多媒体设备实行对口管理原则,引进这方面的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以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时不受技术的限制。实行对口管理的另一个好处是在引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同时,也引进了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不仅可以进行技术方面的扶持,而且还可以负责学生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如此一来,也就培养了一支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

[3]李英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经济导刊,2016(19).

[4]刘鲜,王瑛,晓晓东.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5]张文波.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6]郭涛,王亮.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7]肖雯.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J].求实,2006(S1).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音乐本体;starC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32-05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相对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集成所具有的声音、画面的动态呈现功能,能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灵活、生动的传送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流动的音响素材、定格音乐的瞬间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同时提供直线式和分支式的教学方案,为音乐学习个性化互动的特殊要求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能弥补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

我国教育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新课标)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以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和实现音乐教育的内涵,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深入探索使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于不同教学环境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平台,对我国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国内外现状

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L. Pressey),其于1924年设计了配合程序教学的教学机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斯金纳(B. F. Skinner)把动物实验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再次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建议。由此程序教学开始被尝试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并逐渐渗透到音乐教学内容的许多方面,如乐理、视唱、练耳、作品分析及表演技术的训练。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伊利诺大学开始研制自动教学操作程序逻辑系统(PLATO),并从1969年起将音乐软件的制作纳入到该系统之中。20世纪80年代,随着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频技术和数字化音色采样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音频制作技术,音频信号数字化采样技术以及新型电子乐器的产生,标志着音乐艺术开始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新的技术改变了音乐艺术传统的教育、创作以及传播模式,出现了许多专业从事制作音乐教学软件和设备的计算机公司,美国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计算机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以中小学音乐教学软件的评价和应用为主。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包括音乐在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基本成为美国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2]。

我国开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较晚,直到1987年,中国音乐学院才首次提出了艺术高校推进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MIDI技术的融合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受到了数字音乐技术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不断成熟的软件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我国音乐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数字化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由此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开设数字音乐专业,并配备以先进的数字音乐课堂、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室、数字录音室、音频制作室等。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受到其他学科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启发,积极地将现有的数字音乐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性地将各种音乐制作软件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比如使用Sibeilius、Overture等曲谱制作软件进行乐理和声课程的教学;使用Sonar、Cubase、Nuendo等音频软件进行配器、作曲的教学;使用Aurelia、Ear Master fissional 软件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等等[3,4]。

此外,也有一些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基于数字化音乐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的设计发展方案。例如,杨建提出了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并指出经过高斯窗(Gaussian Window)算法平滑处理后的速度曲线、力度曲线和微观律动曲线等计算机辅助的可视化分析能够很好地凸显音乐演奏中十分重要的有机连贯性和分层结构等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的音响参数特征[5]。这种“可视化”分析的设计能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音乐创作的整体结构以及演奏风格的变化,有利于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从过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的教学向目标明确、数据严谨、论证充分并有着良好认知反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渡。而徐登峰则综合现有的数字信息技术和已有的音乐软件提出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相关音乐知识拓展三个环节的立体设计方案[6]。

这些探索充分地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已由最初的专业化数字音乐教育研究转到数字化教学模式如何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但是,在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模式转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若要真正借助信息化数字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关注重点应该是如何将现有技术更充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地的对教学信息传递、互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其符合音乐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音乐课堂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基础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基础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大班教学、小班教学以及“一对一”教学三种模式。其中,大班教学模式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其它两种教学模式较为少见,仅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得以实现。音乐教学质量与师资配比密切相关,“一对一”授课质量最高,小班次之,大班最差。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音乐学科本体价值的认识也由其仅作为“美育教育的手段”而逐渐转变为对音乐学科本位价值的重新发掘,并提出通过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现状的新要求。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按照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传统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范唱、教唱、组织学生合唱、合奏、钢琴伴唱等形式难以全面生动地展示音乐课程设计的全部意图,更难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较好的音乐训练效果。音乐的动力来自于时间的流转,传统的聆听和语义讲解很难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针对不断流动的声音,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捕捉声音规律的途径,启发学生找到音乐进行的动静之法、流动之规、和音之律。音乐转瞬即逝的艺术呈现特点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兼顾宏观与细节的讲解关系,而且还使得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具象的呈现分析方式,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采用模式化、语义化的音乐欣赏似的讲解来实现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和掌握,而缺乏宏观与细节的综合解析,导致学生常常不是陷入到过度依赖语义化支撑的音乐审美中,就是陷入到毫无头绪的音乐曲目的听赏堆积中。以我国现有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有限的师资及教学经费,大班教学在实现音乐本体教学中的识谱、视唱、听音环节的教学就已困难重重,至于声乐、器乐、音乐编创能力的实践教学要求则更是无法获得有效的落实。

2.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本体教育缺失的问题

长久以来,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及课程的推进考核程度一直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音乐课程为非统考科目,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挤压,音乐教学被排斥在应试学科之外,得不到根本的重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7];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忽视了音乐“本体教育”的价值,而过分强调音乐的“非本体”价值,从而导致音乐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一般的音乐理论表述中,所谓“音乐本体”,通常是针对“音乐形态”而言,即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元素,它包括节拍、节奏、音高、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调式、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音乐元素[8]。即使是在有着良好音乐教育传统的西方国家,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即音乐能够实现音乐“本体”以外的功能,也常常凌驾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之上,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1838年,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之父卢尔・梅森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音乐课程引入到波士顿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是因为他提出了大量证据让波士顿教育委员会相信音乐课程具有能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有助于让人们保持幸福感、愉悦感;并有利于身体健康等[9]。沃尔夫则通过研究得出音乐教育具有克服口吃的功效,其有效率高达92%[3]。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教育具有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等功效。这些音乐学科“非本体”能效的研究在为音乐学科的存在提供更多合理性解释的同时,也弱化了音乐“本体”教育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使音乐学科“本体”教育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由主导地位颠倒至从属地位,甚至出现了“音乐审美的培养是可以在脱离‘音乐本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正确的音乐学科教育体系,应是建立在音乐本体学习基础上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本体学习是实现音乐的潜在意义与人的审美认知、审美情绪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学习,音乐的应有意义就不能通过对其应有的感知、思维、想象以及综合体验,在听赏者那里得到足够和充分的实现,成为现实意义[10]。所以,科学有效的音乐学科教育应该立足于音乐本体的教学与长期有效的实践与练习。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应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来,针对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研发出操作便捷、交互性好的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更符合时代需求并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音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音乐本体教学效率和效果,扩大音乐本体教育的覆盖面,促进我国音乐学科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能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声图并茂、视听并举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凸显音乐本体教育的价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音乐本体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静态的曲谱为学生讲解音乐动态的变化规律。使用一些曲谱编辑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如Sibeilius、Cubase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虽能给教学带来很多便利,但由于这些软件并非为课堂教学所设计,因而不能满足音乐课堂灵活多变的教学需求。

starC是一个云端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平台,具有云、端无缝对接、资源双轨展示、资源关联展示、基于活动的教学、移动授课等功能。提供多种课堂交互方式,支持多种教学资源同时呈现,提供丰富的学科教学工具等。目前,在starC教学平台上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如图1所示),为信息化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starC教学平台上的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可以很好地完成音乐构成原理的分类解析。该教学工具所具有的曲谱与音响同步功能,即动态曲谱“所见即所听”的功能,能够很好地支持对节奏、音高、音色等这些具象化的音乐本体组成元素的解析。教师可根据教学所需,设计不同的音乐片段和音符动态呈现模式。动态曲谱能支持教师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型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解析。所有的讲解和举例过程,都能支持点击发音,使学生能直观地看见并听见音高或节奏变化的形态和音响,亲身感受曲谱和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还具有音乐曲谱的实时编辑功能。通过修改音高、节奏、和声配置等各种音乐的组成元素,使谱面和音响产生联动变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中各种音乐元素的组合规律及其变化对音乐风格、音响色彩的影响。该工具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也很好地满足了音乐课堂对教学互动与实践参与的特殊要求。不仅如此,该工具还支持动态曲谱的自定义播放,包括光标跟随、在任意指定区域播放、循环播放、实时变速播放等,特别适用于曲式分析讲解时不同主题的分析讲解。同样,教师在对动态乐谱进行讲解时,不但可以设置乐谱的实时播放,也可以对乐谱的播放进行对比修改,如增加或减少旋律反复播放的次数、改变乐句播放顺序等,从而帮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观察音乐作品的乐句结构。还可以通过改变旋律的调性、速度,帮助学生了解调式概念。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所开发的这些支持实时变化的功能,可以不断为学生创设新的音乐情景,支持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探索音乐本体变化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音乐创作提供思路和实践经验,使其真正体验深度参与音乐的乐趣,激发学生对音乐本体知识的求知欲。

随着赏析作品的复杂性增强,在赏析大型交响乐作品时,可以通过starC平台提供的电子双板教学工具来调用Cubase、WaveLab等大型数字音频编辑软件,借助这些音频软件的部分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音乐作品配器技巧的解析教学。

(1)Cubase的虚拟乐器功能可以完美地模拟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音色特点及音域范围,并为每一种乐器分配一条波形轨道。当需要对某一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在全局音乐中的地位进行具体分析时,教师可以同时调出该乐器音轨的音波形态、动态曲谱、钢琴卷帘窗以及各种表情曲线,为其讲解提供更为多元立体的对比素材(如图2所示)。

(2)Cubase的虚拟乐器具有灵活的多轨编辑与编组功能。在虚拟乐器的波形轨道中,各个音轨相对独立,所播放的音乐都是可以进行任意编组、独奏或齐奏的,并支持曲谱、波形、钢琴卷帘窗多种展示界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展示界面。

在演示完整个作品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分离出来的各个音轨进行个性化的组合尝试。如随机抽取不同音轨重新编组播放,改变原有音乐的乐器配置,减少或增加其它乐器音色,改变节奏、速度等等。所有的改变都能及时地在图形、谱面以及音响效果上体现出来。借助编组功能,学生可以轻松地参与到配器的学习实践中来。通过音频编辑软件让学生参与配器实践,能帮助学生在没有器乐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变枯燥的字面解析为活泼生动的实践参与,让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最佳音域等关键知识点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

(3)音乐作品力度结构分布的教学解析。以法国著名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波莱罗舞曲》为例,《波莱罗舞曲》是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比较经典的课例。该作品旋律主题清晰,节奏主题简洁,配器手法丰富,是一部管弦乐配器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作品中,乐曲的力度分为pp、mp、mf、f、ff六个等级。例如,乐曲开始处各声部均为pp,经过五次力度的递进达到结尾处的ff,这种阶梯式递进的表达形式独树一帜,成为该作品最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力度直接与响度产生关系,而对于响度的把握正是数字音频技术最容易把握的部分,同时也是数字音频技术能够准确量化的部分。

运用WaveLab软件的3D频谱分析功能,通过对音频的计算分析生成3D图形,更生动的展示乐曲的频率变化和动态分布(如图3所示)。图形的横轴(X)为频率,纵轴(Y)为时间,空间轴(Z)为该点平面位置上的声音能量,颜色越深代表该点频段上的能量越大。如此一来,借助直观形象的3D波形图,学生们就能很快地了解整体音乐作品的力度布局了。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技术支持,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直观,信息量更大,互动性更强,并实现了个性化的音乐教学。信息技术,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依托学科教育平台研发的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也为音乐学科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能更好地将音乐教学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进行融合并探索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本体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仍有待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金元宇.谈数字化音乐在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188-189.

[4]沙晶莹.浅析数字化音乐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效果体现[J].职教探索,2010(3):126-127.

[5]杨健.音乐演奏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J].音乐艺术,2008(4): 54-62.

[6]徐登峰.音乐技能计算机辅助系统与数字化教学新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0(6):230-233.

[7]周梅红.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浅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44.

[8]朱金凤.回归音乐本体,活跃欣赏课堂[J].新课程研究,2012(1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