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美学教育

时间:2023-06-26 16:15:51

导语:在中学生美学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学生美学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朗读;领悟;感知

语文学科的两大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具体的书面语言获得知识的建构。书面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美学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途径。语文教学虽不像美术那样具有直观的审美教育,但是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风光美、人格美、情感美等等,都具有审美性,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朗诵中感受美

文学作品是给读者阅读的,如果没有阅读的经历,那么对文章中的美学价值就无法体会和感悟。在朗读中发现美,在朗读中感知美,这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关键。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充分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美,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高尚情操,感受生活美好带给人的愉悦。文学艺术是用形象化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文字后,联想和感悟,从而体会文本内部的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和领悟美,树立自己的审美信心。朗读是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途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必须要通过阅读来感受。朗朗的读书中感知文章中的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感觉是对学生渗透审美经验的先锋官,没有感觉和感知就没有学生的审美教育。

二、在理解中感悟美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审美能力 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可见,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走进新课程》其中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 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

审美感受能力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物美的外在形式,如对形态、色彩、声音、线条、动作、语言的感受;第二是对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情感表现的感受。前者是具体直观的,容易理解;后者则比较抽象许多,难以把握。通过语文教学实践,学生是作为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首要的是必须接触到教材,特别要发现课文中美的元素。我们把这种对课文中美的因素的直接领悟的能力,叫做审美感受力。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发须首先要通过组织教学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要知道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要利用突出注意指向并集中于审美对象,这样就能使感知变得更清晰、更精确、更全面。发现所学课文的审美中心是语文审美注意的最大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文的阅读是学生最基本学习活动之一。审美注意力的培养有赖于这种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中美的艺术表现的敏感是审美的关键。因为培养和锻炼审美的敏感,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前奏,尤其是对形式美的敏感性。那么敏感是什么呢?是指欣赏者一看到艺术作品,一接触到形式就能有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一种穿透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文体多种多样,风格也迥异不同,本身就充满美的感染力。所以说,学生审美敏感的培养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的敏感性,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剖析,发现课文中的美的开象。锻炼语言的审美敏感性,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把握形象,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美。

2 审美经验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一个人产生审美意象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其沟通感知因素与理解因素的桥梁。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进行答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已有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和嫁接,就能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能使学生产生较为亲近的感觉,使其思维内容超出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产生愉悦的审美想象。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一是可以巧用艺术空白。教师要善于发现文学作品似是而非的模糊处、以一当十的凝炼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叩开学生灵感的心窗。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善借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因子。教学如果没有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学生的审美想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指出的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因素,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因素,因此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想象作品的意蕴,促使其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3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3篇

语文一直都是基础学科,其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尤其重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每个人生而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如何正确培养这种审美能力,如何让审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则需要在后天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和训练。小学语文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沃土,审美教育同样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相关的审美教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这句话让很多人心中为之一振,深深感到发现美的重要性。要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首先需要具有的便是审美能力。小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对于社会的认识还处于萌芽阶段,正处于审美的形成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开花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再次,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小学是学生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运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的工作更顺利,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可见只有具有审美教育的教育才是真的教育,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二、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审美引导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依托,是学生系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结合在一起则让学生系统地进行审美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感受语文魅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让语文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进行《雨点儿》教学的时候,便使用电子技术让学生感受雨的美丽,让学生通过形象化的“雨”的展示,感受雨的灵动性,以及由此所引申的生命之美。从“雨”的学习中还让学生感受“雨”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雨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从思想上感受自然之美,感受自然景色和语言韵律的结合之美。

2.通过情境创建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

小学生如果单纯从字面上进行语文学习则容易让学生陷入抽象的理解中,无法真正促进审美的形成。而通过情景环境的创建则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形象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让学生的审美热情予以点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比如笔者在进行《蜜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扮成可爱的蜜蜂,通过对蜜蜂的各种习性的研究和探索中,发觉蜜蜂对我们的重要性,感受蜜蜂的“识路”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生动有趣,既锻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力,又让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让学生对于蜜蜂的认识有深层次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更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乐声中感受文章的内涵和魅力。

3.联想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学习,其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展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切感受生活、自然的美好。比如笔者在进行《父亲的菜园》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尝试播种一些植物或者蔬菜种子,对种子进行悉心的照顾,感受种子成长的过程,感受对幼苗照顾的过程,感受培育过程中的情感之美。这让学生学会付出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让学生的审美层次得到提升,更让学生的生活感悟得到深化,让学生的生活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得以提高。审美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设置对其进行优化,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的审美认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让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为学生美的教育做好基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永华.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235.

[2]王朝晖.学生审美体验和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融合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113+115.

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却是大多数教师忽视的环节。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于美的主观感受、体验与评价,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掌握体育舞蹈的动作,又是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生内涵的有效手段,能进一步改进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更好体现体育舞蹈培养现代学生的独特作用,还能为其他课程教学奠定美学基础。

一、当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因素

1.1部分教师体育舞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部分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不过硬己经成为影响课堂质量和学生对体育舞蹈选项课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也进一步制约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很多高校部分体育舞蹈教师本身并没有系统、专业的接受过体育舞蹈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一些高校由于体育舞蹈教师缺乏而由体操、健美操和形体教师中直接未经培训而临时抽调至体育舞蹈选项课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体育舞蹈教师上课时力不从心,示范动作时失误、错误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体育舞蹈教学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大打折扣,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1.2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不能很好的挖掘体育舞蹈美学内涵

进行体育舞蹈审美研究,有助于适应学生审美素质培养要求。这也需要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即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研究发现,某些高校一部分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不高,很多体育舞蹈教师表示,课时重,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也有一些教师认为,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关键在于舞蹈技术把握,对于科研则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从学校类型来看,在重点大学,聚集了一些科研能力较好的教师,科研成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在一般学校,的篇数明显减少,发表的论文质量也不高,论文字数较少,涉及的理论深入不高。多数教师形成了只管埋头进行体育舞蹈教学,不会抬头看路或回头看路的习惯,这阻碍了教师的发展,也妨碍了体育舞蹈教学经验的提升。

1.3教学环境的影响

环境美能满足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情趣,也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除了教学环境外,课堂教学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体育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信任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的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怀和自觉性,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1.4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体育舞蹈审美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对体育舞蹈审美的发展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功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融在校园成员的情感体验中,校园处处充满着活力,体育舞蹈的介入更充实了学生精神境界,同时也提高和美化了人们的

精神境界,丰富而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为学生充分地表现爱美的天性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以各自的审美情趣美化生活,从中得到多样化的体验,并极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在引导和鼓励学生追求仪表的同时,更注重教育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2.1注重体育舞蹈教学与培养审美能力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快速发展。体育舞蹈教学与实施审美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通过多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奠定美学基础。

2.2提高学生对美认识

审美价值主要是激发、顺应人的木性和内在个性兴趣,运用美的形象唤起人们内在心中的情感的享受深化到理念、信念、意识和品质中去,内化为人的一种素质能力。而体育舞蹈运动在激发人的情感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利用体育舞蹈的韵律和音乐感染学生,用美的形象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和热情,使学生在体育舞蹈运动的同时认识美的存在,在感受学生的同时去创造美。体育舞蹈强调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强调在进行体育舞蹈动作的同时加入情感因素。

2.3利用体育舞蹈的音乐节奏和旋律,陶冶学生美的情感

体育舞蹈的最大特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所进行的一项律动性的身体运动。体育舞蹈运动中伴随着特定节奏的音乐,感受体育舞蹈自然、舒展、优美的动作,从而在练习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不同音乐节奏、音乐风格的感受、把握和理解。不断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学生的技能灵敏性,增加学生的健康,使学生产生愉悦情感。从而在运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审美价值产生良好的

影响。

2.4培养学生评价美的意识,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体育舞蹈运动讲究动作造型美,其动作要求青春、健美、朝气蓬勃,固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眼神与四肢动作的配合是和谐一致的。这种构成事物各种因素的和谐一致则给人以美感。正如笛卡尔所说:“美是一种恰倒好处的协调和适中。”体育舞蹈运动表现出的刚健有力、挺拔伸展、潇洒、优美的和谐动作,衬托出美的形象,给人以信心和赏心悦目的享受,让学生在学习、欣赏、感受体育舞蹈运动美的同时,学会评价美、鉴赏美。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注重动作美、造型美、示范美、以美的魅力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倾向,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美,激发学生对事业、生活中美的追求,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平.多维视野中的美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0.

[2]杨莉莉.论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艺术百家,2006,(1):179-180.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培养;创意性

在初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设定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等,培养学生的创意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了解美、感受美,并能够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激情。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引发学生的新奇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创意性的目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初中美术教育

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方法进行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作品创作的原动力,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意性就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包括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状况、人格特点、学习基础等。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学生

学习兴趣的突破口。

与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具有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经典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环境中最平常的风景和自然之美,并通过课后学生的自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意性。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意性

1.由实验导入新课

在美术教学中,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更有说服力,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作用下,完成自己的美术创作。

2.音乐引入

美术是从视觉上给人带来心灵震撼,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引入听觉因素,让学生聆听自然中的声音,然后让学生通过图画来描绘自己的感受,也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性。

3.营造宽松的创作氛围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间应当有情意交流,共同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使美术的情境教学多种多样,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

三、加强对学生创意性思维的训练

在美术教学环节中,作为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发散、聚合、逻辑、创新等思维的强化培养,并通过一些临摹、联想、对比等具体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实现学生创意性的培养。例如《边吃边看的艺术》一课,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制作。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从美学的角度将二者结合,这样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创意性的培养。

初中的美术教学不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美术技能为主要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不断地探寻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课堂的主题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在画中,从而使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期待。

参考文献:

[1]管磊.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J].读与写,2012(6).

第6篇

一、提高农村生物教师对多媒体认识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表达某一课程或若干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不仅能呈现单纯的文字、数字等字符教学信息,而且还能输出动画图像和声音,能非常容易做到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特别是多媒体教育在生物课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大传统教学模式,这就需要广大农村教师接受并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效果,肯定多媒体教育存在的价值,将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起来,改善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加强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具备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农村学校生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一)生物课件的设计的宗旨。

教学课件制作应围绕教学需要,明确目标,清楚制作课件的目的和课件需要解决教学上的问题,一切以服务教学为宗旨,根据教学大纲,围绕解决教学重点、难点而设计,防止为单纯的应用而使用,或刻意追求课件创作意境和功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能简单的采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同时,还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充分体现课件的教育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课件比其它课程的课件生动有趣,生物多媒体教育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种信息功能,能将声音、图像、文字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所以在课件制作中,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融人美学,制作出色彩艳丽、生动逼真的动画,通过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静结合的把丰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应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随时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反馈情况,树立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讲给其他同学听,不但自己对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由于思维相近,也更有利于听讲的同学理解。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学生起了“想知道”的念头,他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来了。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科学方法,增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实践水乎,并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多媒体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多媒体教学是辅助教育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媒体则只能起辅助作用。一堂课是否使用多媒体,还是使用哪种多媒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如在介绍知识成果、动、植物资源、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时,录像片、POwERPoINT课件就能很好地完成。在细胞显微结构、生物体结构与生理功能、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根的“离子交换吸附”等,使用n8Sh课件来突破重难点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是很重要的。现行的课堂评价标准中,一堂优质课几乎都离不开正确使用电教媒体。一些教师在理解、正确使用上出现偏差,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便可以代替原有教师所做的一切,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多媒体教学切忌内容华而不实,脱离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人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不因使用多媒体了,把本来简明的,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媒体资源要进行筛选、整合要贴切,宁缺勿滥,切忌不可贪多求全。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设计忽视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第7篇

【关键词】美育;生命之美;人体之美;自然之美

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每门都有其特定的美育素材。尤其在生物学中,更能让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教育是否以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最根本目的,是否以人性、人格的完满为最高理想。在生物教学中,除完成双基任务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完善其人性与人格。这就要求教师授课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美育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他们拥有美好向上的生活情怀,以期不断创造出新的文明环境。

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感悟生命之美

进入初中,学生能够系统的接受生物学知识,由微观到宏观,有个提到群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生命画卷。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稍加组织,就能谱写出充满质朴之美,和谐之美,科学之美的鲜活灵动的生命之歌,如潺潺溪流,在学生的心田里轻轻流淌,使学生时时感受生命的存在,不断感悟生命的美丽。

如:在讲述“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体无与伦比的结构、高效、有序之美;学习“绿色植物一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力量之美、色彩之美、奉献之美;猎豹捕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速度与激情;角马迁徙,能使学生感受到生命在寻找希望的悲壮旅程。

感悟生命之美,才能更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二、欣赏人体之美

人有高矮胖瘦,可谓千差万别,但又各有所长,各展其美;高产生挺拔之美,矮体现出灵活机智,胖给人以丰满之感,瘦则是一种轻盈的体态,在学习“相对性状”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各种相对性状,并时时感受人体形态的自然美,自觉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观点,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了解人的来源,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理解父母的爱之美。学习“免疫”时,除让学生了解皮肤的功能外,可启发学生欣赏皮肤的朴素美和健康美,还应介绍一些有关化妆品的选择与使用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学生化浓妆,纹身等既危害皮肤健康,又有损自身形象的不良现象的发生。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初中生物课应该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就是美,健康的美表现为体魄健壮,精力充沛,思维敏锐的健康身体和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这种美,是体现出生存能力和生命活力的生命之美。培养学生从健康的体魄上发现美,在健康的心理里寻找美的能力。学习“六大类营养物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同时远离烟酒,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引导青春期的学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为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感受自然之美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整个宇宙就是美的殿堂。美,在春日百花中绽放;美,在绿叶嫩枝间摇曳;美,在深海幽谷里游弋;美,在奇石与贝壳的缤纷色彩中闪烁。不只是这些细微之物,还有海洋,山川,云彩,繁星,日升日落,一切都是洋溢着美。这样的美是如此珍贵,与我们最温柔,最高尚的情愫是如此相宜。然而,想到很多人置身于美之中,却几乎对它熟视无睹,真是令人痛心不已。

所有的人都应该去认识大自然之美。没有一条我们踩过的小虫,没有一片在秋风拂掠之际飞舞的树叶不值得我们研究与赞赏。欣赏美的能力不仅增加了我们快乐的来源,也加强了我们德性的修养。美使我们不安的心平静下来,也驱散了我们的忧虑。到田野或森林去,在夏日的海边或山上呆上一天,那么你所有微不足道的困惑与焦虑都会烟消云散。倾听悦耳的音乐,你那愚蠢的恐惧与狭隘的嫉妒都会过去。世界之美将有助于我们找到为善之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才会更加富有生机,更加迷人,才会长久地繁荣下去。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单一的生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有趣和充满生命的灵性与美感。要寓美育与教学之中,要求教师要做要做有心人,注意发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同时树立学生主体和素质教育意识。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关爱,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构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鉴赏美;审视美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 教师在教学中要竭力教材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促使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

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

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二、引导学生审视美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

具有审美价值。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启发学生以情润美

美感说到底,要以情感为依托。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别出心裁地把美育叫“情育”,足见感情对于美育的极端重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 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感人,心灵日臻“净化”,摈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幅画,“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幅画,“日出江花红似火”是一幅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是一幅画等等,不能说这些画面不美,这是意境美的感性再现。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曹操东临碣石的博大美,北方地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劲美,杜甫登高的凄怆美,陈子昂登台的孤独美。这又是意境美的理性再现。总之,通过意境再现,让学生对美的欣赏达到“悟”的最高境界。

四、帮助学生感悟文学美

人们对美的追求,总是从具体的形象感知开始的。因此,在教学文学作品时,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多媒体、录音机等)把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中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再从美的感受中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美好事物的感情。如在教学描写人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整体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切忌一段一段分析。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可让学生先找出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有关段落,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最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学生的脑海里。在教学描写景物的文学作品,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描绘、想象和联想,使作品所描绘的山、水、草、花等各种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音乐课、影视欣赏课,多媒体不能用的太多太滥

五、通过阅读与作者共鸣美

第9篇

1.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如能信手拈来,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有关动物的教学时,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泼清波”“春江水暖鸭先知”“两个黄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在进行植物教学时,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优美的诗句能帮助教学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挥最佳的功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审美观。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准确、简明、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节奏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相应的“体态语”(造型)与某些动、植物的外型相似,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趣味感,动作语言美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学生在欣赏中获得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就会增强学好生物的欲望。

2.教师的教态要美

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生物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教态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热情活泼、衣着得体美观,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又为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美的氛围。教态美包括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等等。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有声语言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准确、丰富的表情动作让学生感悟另一种美。

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环境中欣赏美

一个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环境能让学生愉快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一个阳光明媚、充满鸟语花香的环境能让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来到田边,来到山间的小树林中,有时还到动物园去,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了解各种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结构特征。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实在的美,有的学生拾到一片落下的红枫叶,仔细地观赏,发现了其中的美,红枫叶也成了漂亮的书签。在学校的一个小角落开垦了一小块土地,让学生亲自种上各种各样的花和草,既美化了校园、又增长了知识,让学生感觉了创造美的快乐。在美丽的自然界中学习生物知识效果非常地好,而且也能让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

2.在教材中感悟美

打开新版生物教课书,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书中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认识美丽善跑的金钱豹和温柔可爱的大熊猫、了解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知道了生命的诞生、欣赏了活化石扬子鳄和银杉,对母亲“十月怀胎”的各种艰辛有了深切的认识,从而对母亲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知道了环境污染、破坏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要爱护小动物、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并不是要战胜自然、人与自然界应和睦相处,这些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心灵,正是新教材的目的所在。

3.在活动中体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