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问题及应对

时间:2023-06-26 16:15:51

导语:在心理问题及应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因不明的有体征性红斑、丘疹、鳞屑性的慢性皮肤病。发病原因与免疫功能异常、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精神因素可引起本病的发作与加重,在治疗上具有反复性和难治性的特点。各种年龄都可发病,在儿童期和19岁以前发病的女性占多数,平均发病年龄男28岁,女24.6岁。儿童期的银屑病是一类特殊的银屑病,诱发因素多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心理因素也能诱发此病,例如父母离异、家庭不和,在学校经常受批评及留守儿童等,可造成内心压抑,心情不好,久而久之,身体免疫功能失调所致。儿童期又是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特殊时期,身体的抵抗能力较弱,在治疗儿童银屑病时,正确的护理对于儿童疾病的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医护人员在给儿童治疗护理的同时通过观察、交谈等方式发现其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护理,使其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5月本科收治儿童银屑病患儿18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3岁,平均年龄7.1岁,其中女16例,男2例,平均住院天数为13天。根据年龄的大小不同分为婴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3岁,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疾病的痛苦,消除或减轻情绪上的焦虑,使患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 常见心理问题

2.1 焦虑、恐惧 疾病给儿童身体上带来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医院陌生的环境、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身体形象的改变、中断学习等都易使儿童产生恐惧和疑虑、自卑等心理[1]。 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习惯改变,使其感到没有安全感。住院以后,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表现出急躁不安、哭闹不止。一些胆小的患儿更是害怕打针吃药,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采用面容直观法来判定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面部表情可反映心理情况,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客观外显行为[2]。

2.2 悲观、抑郁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为自身形象缺乏,如忧郁的心情、兴趣的减低、不快乐、无价值感、内疚、注意力减退或自杀念头等。银屑病可泛发全身各处,但以四肢伸侧和骶尾部最为常见,特别是肘部、膝部,可对称发生。头皮损害也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以和全身损害并存。头部损害界限清楚,头发呈束状,但不脱发。本病患者中女童较多,既往的调查发现女童比男童多50%。女童天生爱美,所以此病中女童更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等心理现象。

2.3 依赖、自卑 依赖心理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儿童尤甚。此类患儿一些表现为少言寡语,依赖性强,喜欢依偎在父母身旁;还有些孩子表现为神经脆弱,对疼痛尤其敏感,心灵最易受到伤害,是护士最需要关心、体贴的对象[3]。儿童的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都较差,思维活动带有明显具体形象性,主要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熟悉外部事物,儿童的行为和情绪易受当时外界事物或环境的引诱而转移[4]。

2.4 害怕、孤独 学龄期的患者担忧功课被落下。对脓疱型银屑病患儿来说,他们住院时间较长,一般1个月,或者更长。离开同学和小伙伴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孤独。还有些从农村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经济较困难,使他们有急于出院的想法,而孩子担心害怕没治疗好就出院,这一切的担忧势必使体弱的孩子心理负担更重。这些担忧会表现为抑郁、沉默、焦虑和痛苦,甚至有的患儿会失眠。这些不良现象都会影响孩子的治疗进程,影响疗效。

3 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焦虑、恐惧患儿的应对 表情是人的态度的第一反应,微笑可给患儿带来一种友好情感的感染,让患儿引出愉快、轻松的感觉。对幼儿期的此类患儿,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哭闹时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以满足皮肤饥饿,多与其交流。稍大点的儿童不愿合作情况下,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鼓励儿童,给他感兴趣的玩具,看动画片,转移其注意力,不要强迫,使孩子在愉悦中接受治疗,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其尽快康复。

3.2 悲观、抑郁患儿的应对 一般男童大大咧咧的,他们在注重自身形象方面没有女童这样突出,可轻轻拍打肩背部、抚摸头部,而对女童则要说更多赞美的话,还可以抚摸脸部、帮她梳头等。10岁以上的儿童性意识已开始萌发,这些孩子惧怕身体的完整性及器官功能被破坏,故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减少疑虑,应适当用床帘遮挡,不宜使操作部位暴露过多。

3.3 依赖、自卑患儿的应对 尽量满足儿童依恋的需求,鼓励儿童亲人或陪护人接纳儿童在允许范围内的要求,如搂抱、依偎等。维护儿童的自尊心,绝不可去讥笑或讽刺儿童“娇气”。不能急于操作,先与其交谈,表情要亲切,语调要文雅,动作轻柔,对患儿多鼓励,勿训斥,保护他的自尊心。护士对儿童要作过渡性教育,在做任何操作时,向儿童认真地说明治疗目的,使儿童在心理上有准备,去做好自己应做的协作性行为,而不至于使儿童感到突然而至,争取取得合作。

3.4 害怕、孤独患儿的应对 对于医护人员及患儿的父母来说,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疑虑,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思想和要求,有的放矢地跟他们谈心,以解决心理顾虑。鼓励患儿与同伴、同学联络,允许他们来院探视,交流学习进展情况,与此同时,父母也可给患儿辅导学习,补习功课,根据病情帮助患儿继续学习,以解除患儿的后顾之忧。进而患儿才有积极性以配合医生治疗,对整个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 小结

为患儿营造一个宽松、开心的生活氛围是医务工作者和家长的责任,银屑病是属于一种身心疾病,如果整日情绪紧张是会影响患儿病情的。对于患儿们来说要面对课业的压力,甚至是同学和周围人的侧目和冷落,这些都会让患儿伤心不已。要使患儿顺利配合治疗,对患儿实施心理诱导的同时,不能忽视家长这个对患儿心理反应起关键作用的角色。所以说银屑病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在心理上要多给孩子关爱,让他感受到愉快、开心,有助于疾病的恢复。治好后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会降低复发的几率,在治疗的同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平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 祝敏芬,兰志建.影响学龄前儿童临床依从性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护理与康复,2004,3:86-88.

第2篇

1脑血管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1恐惧脑血管病患者多是发病前无明显症状,突然发病且病情进展迅速,尤其是肢体和语言方面的功能障碍,会使得缺乏相关知识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能正确的估计,对未来生活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

1.2愤怒脑血管病患者往往一发病就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或语言交流障碍,严重者甚至是多种障碍同时伴有。患病初期病人通常不能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现状,当需要别人提供帮助而周围的人却又不能正确地领悟他的需求与喜恶时,就容易引起患者的不满情绪。时间一久,这种负面情绪会使病人的心理产生恶性扭曲,患者还经常把这种不满迁怒于周围的人,消极地应对治疗。

1.3自尊心受挫据统计,近几年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相当一部分的患者集中在40~50岁,甚至有1例患者年仅29岁。大部分脑血管病患者患病前在家庭和社会上分别担当着顶梁柱和领军人物的重任。然而发病使其无法履行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职责,感觉自己突然成了“无用”的人,甚至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对患者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为此,患者面对生活开始消沉、颓废。此种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也不利于康复训练的实施。

1.4自信心丧失脑血管病的发病非常迅速,但是治疗和康复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治疗、康复过程不像感冒发烧一样治疗一段时间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要经年累月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意志薄弱者往往会因此心灰意冷,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1.5依赖心理增强脑血管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由于最初他们一下子陷入瘫痪状态,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必须有家人或护理人员代劳。时间久了,他们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即使身体已经有所恢复,已经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内容的时候,他们也从不主动去做,而总是以自己干不了,要求身边的人帮助完成,这会使处于恢复阶段的患者的治疗陷入被动,并将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的康复效果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2护理措施

2.1营造温馨和谐的治疗康复环境为了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尽可能快地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可以采用家庭式病房格局,并配有一定数额的保洁员,保证病房和周围病区的整洁舒适;房间配备绿色植物,让病人在病痛的折磨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温馨的治疗环境还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心理康复。另外我们在走廊等地方安置扶手并定期检修以方便患者安全使用,让患者安心地在医院接受治疗康复。

2.2合理的人员配置,科学的服务流程配备医术精湛的专科医生、专业的康复师和业务熟练的护理人员。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准确把握溶栓及抗溶的指征和时机,为患者的后期康复争得机会;专业的康复师为患者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提供专业的康复功能锻炼;技术娴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护理人员要尽量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另外科学的服务流程可以增强患者对我们医务人员的信赖,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2.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进行沟通时有礼貌地称呼患者,使患者有相互平等、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告诉患者自己的姓名及职责范围,使其产生信任感,说话时要温和诚恳;注意善于倾听诱导患者交谈,在倾听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心,理解疾病给其造成的痛苦和烦恼,不要随意打断;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作出恰当的回应,回答速度要慢,说话不怕麻烦,从而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4提供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程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给予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避免患者在康复治疗中受到负面心理因素的干扰,使我们的医护措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5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康复治疗脑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是漫长的,特别是后期的康复过程,需要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和协作。首先我们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后期康复和前期治疗同样重要,后期的康复锻炼直接影响着预后结果,并教会他们正确的锻炼方法,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脑血管病人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功能障碍,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因此,对脑血管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治疗时,还应帮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鼓励他们下床活动进行锻炼,生活尽量自理。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家务劳动、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为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做好准备。

2.6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并做好随访工作脑血管病的复发率较高,病人出院时要嘱咐他及家人定期来院复查,以防严重后果的发生。另外建立病人档案,定期随访,了解病人恢复状况,并做好记录以供以后参考学习。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壮大。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硬件软件有所欠缺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独立学院学生质量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及时把握和分析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以积极探讨,对改善独立学院新生学习状况,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人才竞争力,实现独立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将起着到积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界定

独立学院新生和普通本科新生相比,既有许多共性,也有许多特殊性。所以对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界定就要侧重讨论导致这种特殊性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是指由于特殊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及身心发展特点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影响独立学院新生学习潜力的充分发挥,造成其学习效能低下,学习质量不高等各种学习心理困扰现象。笔者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和部分学生交流也深有体会: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困扰并非是由学生智力原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以成绩论英雄,也不能以此作为判别独立学院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标准。虽说“各种学习困难最终都会归结到学习成绩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反过来又影响学习效能的发挥”,但二者之间绝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分析独立学院新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探究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据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习理念,掌握学习策略,保持健康学习心理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于2010年5月在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09级部分专业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由于条件制约,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为96.8%。此次问卷调查共涉及到了09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和工程管理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从就业前景、专业规模、生源质量、家庭状况、学习成绩和状态等都呈现出一定层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和可比性。这三个专业分别有180、66、44人。其中男生261人,女生29人。江苏省内学生272人,省外18人。

通过本次调查归纳出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兴趣,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可以与学习活动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是激发、维持并将学习导向某种预期目标的动力。造成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学习目标缺失。未入学之前,高考就是惟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入学后,在原目标实现而新目标尚未确立时,就出现了目标真空阶段,造成了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这种落差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迷茫、懈怠、学习主动性下降等学习心理问题。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有65%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有27%的学生认为缺乏学习热情,有43%的学生想把学习搞好而缺少相应的努力。对于“为什么上大学”的问题,有65%的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有18%是为了父母的期望,仅有8%的人是为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和远大理想,部分人表示迷茫。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社会关系多,家长明确表示孩子只要能够顺利毕业,便能为其安排一个好工作。这就直接导致这些学生学习目标缺失,丧失了学习动力。在问到“在大学中你会怎样在学习、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娱乐及感情方面分配时间”的问题,只有29%的学生表示会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有46%的学生表示会着重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有26%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就要适当放松,恋爱是大学生活中必可缺少的。从以上调查得知,很多独立学院新生在入学后对大学生活和人生缺乏根本的认识和规划,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深刻,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放松要求,进入“动力真空带”。

2.学习方式不适,学习主动性差。新生在入学后,都要经过一段由学习目的、内容、模式及管理等变化导致的不适应期。这些不适应在独立学院新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几个工科专业中,很多学生表示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困难一部分是来自课程本身,再就是对大学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大学课程多,内容深,速度快,跨度大,抽象性强,教师授课是提纲挈领式的,许多内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方法要从被动转为主动,对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本三学生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最大的差别也正在于此。大部分学生非常依赖老师,缺乏主动自学的意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对待学习是热情有余而主动不足,又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久而久之便产生学习信心的丧失和悲观、厌学等情绪。

3.学习信心欠缺,学习态度不稳。在此次调查中,针对“对学好大学课程有无信心和把握”的问题,只有14%的学生坚信自己的学习能力,有56%的学生表示信心不足,特别是对于专业课学习感到很有压力,13%的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有信心,8%的学生表示学习困难很大或对本专业根本没有兴趣,导致没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调查还表明,独立学院新生学习态度处在一个不太稳定的状态,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有人为自己感到自豪,有人为考上本三而自卑;有人踌躇满志,也有人意志薄弱、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而日渐消极,产生焦虑和自卑感;再者就是轻松感与被动感并存。有人就会产生实现目标后的轻松感,也有人对大学里教师传授与学生主动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还不能适应,思想上放松了要求,进而导致学习上的被动,学习成绩滑坡,从而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和被动感。

4.学习预期很高,学习意志薄弱。大学新生大都是带着喜悦和自信步人大学的。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几乎所有新生都有一种寻求自己位置和被别人认可的迫切需要。表现在学习上就是要出类拔萃,力争上游,对未来有较高预期。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同学出现畏难情绪。学习顺利时,兴趣高,信心足;反之就消沉自卑。再加上自控能力较差和大学学习竞争呈现“隐性”特点,学生在对自我有很高预期的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努力和推动这一愿望变成现实的学习动力,“想法好行动少”是新生普遍问题,这一特征在独立学院新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也随之变化。面对挑战机遇并存的社会现实,独立学院的生存、竞争和发展要最大化地适应、保持与社会变革的同步节奏。对此,独立学院学生更是产生对未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在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现实中,许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一定歧视和偏见,使得独立学院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打击了他们的自信自尊,挫伤了他们拼搏进取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他们的心理处在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社会消极负面效应的影响,当这种不良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动摇甚至颠覆在校学生的学习意志、动力、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17%的学生表示“学习再努力,毕业后也找不到好工作”。这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表现在学习方面势必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甚至厌学等学习心理问题的出现。

2.学校原因。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各方面的办学条件还不成熟,校园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师素质、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等和公办高校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会在无形中都会增加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情绪。其次,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还未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管理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种种不适应,从而在客观上抑制了他们的求知欲。再者,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更少有教师会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新生学习方式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更有一些老师本身就对本三学生心存偏见,从感情上也和学生有所疏远,更不会去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最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误区,多是以课外活动代替校园文化建设,而缺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继承、弘扬、发展和积淀,未能完全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作为其根本宗旨,导致学习气氛不够浓厚。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9%的学生认为自己就读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3.家庭原因。此次调查显示,多数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较好,78%学生来自城镇,21%的学生来自于干部家庭,21%来自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生活环境大都优越。有25%同学表示自己不存在就业压力,家长已经安排好毕业出路。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态度,同时也会给其他想努力拼搏改变命运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家长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意愿,做出的选择未必适合学生个人的发展,导致学生在入学后出现学习障碍和困难甚至厌学。

4.自身原因。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新生大多数都是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催生了心理劣势的出现。刚愎自用、盲目自大、缺乏韧性、独立性适应性差、学习自卑感强烈等等。一些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好调整和面对,再加上对待学习缺乏主动、自觉和坚持,致使这些学生学习效果很差。一旦在考试中遭受挫折或失败便精神不振,不能重树信心,而是选择“得过且过”,最终导致延长学制、中途退学或不能正常毕业等情况出现。

四、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加强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独立学院新生的学习心理困扰与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缺失有很大关系,所以独立学院要利用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新生励志教育,引领新生尽快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确定人生定位,找到适合的发展的平台,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理想和自我价值而奋发进取。

2.树立正确科学的自我意识。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学习上的自卑心理。独立学院学生由于高考的失利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感较强。自卑心理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摆正位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消除自卑。要让学生明白起点的暂时失利并不代表终点的必然失败,只要努力拼搏,未来在自己手中;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心理自我调控能力、耐挫力和承受力,多从情感上鼓励他们重拾自信,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掘自己的潜力。

3.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要时时处处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独立学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为学生发展提供相对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 “学有所值、学有所需、学有所好”;并充分研究独立学院新生个性、特点,适时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教育和培养计划;

帮助新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有步骤地指导新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教会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有效利用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等等。

4.营造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应该为独立学院学生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和公正,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和机会,要把社会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观引向更适于所有学生发展的方向,崇尚知识和人才价值,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正面影响和动力。从学校层面看,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力度,并尽可能的针对特别案例进行个别咨询和帮助,真正解决独立学院新生思想上和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从家庭层面看,家长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独立意识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远景近景规划,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配合学校教育,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新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应对,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久的综合性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个问题上要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促进独立学院新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张振松.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4]郑彩莲.独立学院新生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社会科学战线,2007(3).

[5]周逸萍,张毅.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这对民办高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一、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在当前研究中,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占了大部分,而有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显得捉襟见肘。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既有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心理也显示出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所特有的心理问题,如何结合其特点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鉴于高等教育由“高级精英式教育”向“全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之民办高校尚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以及民办高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现代生活竞争激烈、情感冲突,人际关系复杂以及无处不在的挑战等问题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时刻搅扰着人们的心灵。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近年来也十分突出。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控,使之趋向正常态势,以最大限度地适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需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某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筛查发现,需要咨询的心理亚健康的比例高达3.3%。其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可见一斑。民办高校大一新生主要由于刚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挫折、失败或他人及社会的贬抑性评价,而往往会遁入自我怀疑的误区,无法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以消极的、悲观的态度看待周边事物,产生一种轻视、怀疑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沮丧的状态会使人退缩,不再尽力去尝试能够做到的事情,更不敢去发掘自己的潜能。

正如哲学家斯宾诺莎所说:“由于痛苦而把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自卑是自己认为自己卑微,毫无价值,并不是别人的评价;自信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不需要别人肯定。”自卑与自信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一个是消极的一个是积极的,而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健康成长都有着完全相反的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克服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三、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的应对

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的调适是指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努力,调节控制矫正大学生非健康的心理问题,从而有利于其和谐发展,顺利成才。

作为大学的教育的服务组织,怎样做才能使这些天之骄子们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呢?综合已有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建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大一新生一入校即对学生进行人格健康调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本着科学的态度,通过科学的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诊断,发现有问题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尤其是对有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倾向、自杀倾向以及有精神病家庭史的大学生予以重点关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是培养学生合理认知,使学生认知避免绝对化,形成合理的自我认知,保持适中的期望值。其次是加强挫折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健全心理防御机制。还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破学生自我封闭、心理抑郁的心境。心理健康应因时因地随着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水平而发生变化,做到真正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三、做好学生个性培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有的放矢,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及品德进行教育,使优良质量得到发扬光大,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四、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对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引导和安慰,使他们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转化;帮助他们提高处理自身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树立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使困惑的咨询者及早获得宣泄、疏导和解脱;对重度心理障碍者,特别是自杀危险性较高的人,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情感爆发时应严密监护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五、重点加强学生的生命观教育。让学生知晓有关生命的本质、意义,对生命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引导,人生是需要默默奉献的,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处于默默的耕耘与付出和平凡的工作生活之中的,这样的人生依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道德引导与道德关注方面应更注重人生价值的弘扬,个性化的、人性化的引导,真正的心灵的沟通。

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健康、和谐、丰富的校园文化。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利于化解个别同学的孤僻、抑郁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同时应将校园文化延伸到各学部的班级、寝室中去;其次,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二结合,形成一个优化的育人环境。班级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同时围绕幸福感、恋爱观、荣辱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免疫力。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发展创造合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2]明显忠.民办高校大学生非健康心理及其调适[J].教书育人,2005,(3):24-26

[3]金岳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国有民办二级学院学生管理新模式[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5

第5篇

【关键词】 门诊;肿瘤患者;心理护理

作者单位:130012吉林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

门诊是医院面向大众的窗口,门诊也是患者首次与医护人员接触的地方,医护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公众形象。尤其是就诊的患者,心理压力极大,特别不想承认自己是肿瘤疾病的患者。作为门诊的护理人员有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主动积极的为患者排忧解难,寻找实施心理护理方法,使患者能有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方案。本文对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通过心理分析,将来我科门诊就医患者的心理归纳为

1.1 孤独紧张心理,由于患者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且对病情又不了解,如果接诊医生和护士的态度生硬,就极易导致患者产生孤独紧张心理。

1.2 抵触怀疑心理, 在未明确诊断前,患者对家属带其来肿瘤医院就诊这一举动持以怀疑态度,认为我得的不是癌症为什么来肿瘤医院就诊,即使被家属说通,但进诊室后也不配合医生诊疗,抵触情绪大。

1.3 焦虑抑郁心理,由于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素质和个人经历等不同。对疾病知识不了解,或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与自身症状一一对比,认为自己得了癌症,所以来诊室就诊时,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害怕医生证实。

1.4 悲观恐惧心理,如一经医生明确诊断,证实是恶性肿瘤. 由于患者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不足,极易产生悲观恐惧心理。害怕失去生活能力,成为家人包袱,害怕手术留下后遗症,放化疗后的副作用。担心未成年子女的未来,担心医疗费用过高,致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更难的困境。更担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在反复的治疗过程中,家人会讨厌自己,甚至会抛弃自己。

1.5 急切求好心理1],很多患者缺乏疾病的转归知识和医学知识,马不停蹄的求诊用药,恨不得立竿见影,马上收到疗效成果。尤其是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不想在医院停留太久,只求尽快找上一个好的医生了解详细病情,把病治好,节约支出。此外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态度比较敏感,医生和护士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家属及患者可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心理影响。

2 应对措施

2.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门诊护士是患者在新的环境中首次接触的人员,所以应主动热情,以温和愉快的语言,真诚亲切的问候及高度负责的态度与患者交谈。待患者如亲人使患者及家属感觉到家一样。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严肃紧张环境,逐渐减轻其紧张孤独感。

2.2 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患者初来就诊时由于缺乏医学知识,认为得肿瘤疾病就是得了不治之症,来就诊时不配合。这就要求护士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向患者讲解有关于疾病的简单知识,使患者明白肿瘤不等于癌症,不应选择逃避,应该积极面对。

2.3 运用细心的判断能力,有研究2]报道患者有广泛的信息要求,希望更多了解自身疾病的进程和治愈的可能性,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等信息。所以护士应依据其文化素质和社会背景用恰当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判断出患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去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比如要策略性的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不是所有的癌症都是不治之症,随着医学的发展,经试验证明有很多癌症是可以治愈的。并且介绍一些成功的病历,给予一定的保证和支持。让患者能够改变老的观念,积极配合。从而减轻患者的悲观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经济差的患者护士首先表示出同情和关心。及时向医生反映并主动介绍各项治疗费用,尤其是遇到特困患者,符合条件者尽量减少不必要检查。使用价位较低的药品,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医院是以治病为主,一切都为患者着想。

2.4 向患者介绍今天出诊的是一个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生,使患者放心在这就医。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要对患者及家属尊重,并正确引导患者,服务患者,这样才能得到相互信任与合作

3 讨论

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是门诊就医患者的正常心理,但是如果不能恰当的应对则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护理人员若能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通过一些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顾虑,拥有正视疾病的积极态度。使机体保持良好的应急状态,从而增强战胜疾病意志力。所以护理人员只有掌握门诊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才能提高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肿瘤专科门诊的服务质量。

参 考 文 献

第6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发现 对策

中国人的离婚率随着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统计,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百万之多,他们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也使得教育变得更敏感和棘手,解决这类问题迫在眉睫。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过不好,对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4.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中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个对策

1.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各班单亲学生人数,并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进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来给以具体帮助。例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可以组成一个辅助团体,各自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2.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就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3.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作文、街舞、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第7篇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常见问题及析因

1.生活适应不良

大学新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外部自然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容易使他们在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出现适应不良。

居住的宿舍环境也是新生需要适应的方面之一。尽管各高校都在尽力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但目前总体上依然难以和学生的家庭居住环境相媲美,居住小环境的落差也常使许多大学新生感到苦恼。

另外,习惯于家长和教师“全方位照顾”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自理能力,也多出现适应问题。

2.学习适应不良

(1)学习目的、内容、方法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主要学习指向由高考变成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自我发展与成才,具体目标开始出现多元化、个性化,不同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自我的学习目的,常易导致盲目、从众、碌碌无为,降低自我价值感。

大学阶段,课程门数骤增,且围绕专业方向课程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学习内容的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要求学生们具备更高的自我选择能力。如果不区分主次,极有可能使精力分散,门门课程都难如人意。

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为主动、自学式。大学课堂教学容量大,进度快,课后教师的监督作用明显减弱,学生自我管理空间加大。学生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活动,以自学、理解为主。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后,因为学习方法的不适应而跟不上教学进度。久而久之,开始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2)学习压力的变化导致适应不良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骤减,认为考上大学就可以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但实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当他们学习落后时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及自我否定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丧失了中学时的学业优越感,备感压力剧增,而且上进心越强的学生心理压力越大。

(3)对学校和专业不满意

在进入大学之前,每个学生都会对大学生活充满各种各样的美好想象,但想象和事实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当这种差距太大,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败感,觉得大学也不过如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另外,高考后总会有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而进入一所自己不太中意的学校、不太满意的专业,加上对学校、专业的不了解,这使得他们在入学后存在一种“不得志”的心理,在学习中难以打起精神。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高中阶段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类型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明显淡化,同学之间互动频繁[1],更开阔的人际空间常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首先是师生交往的明显淡化。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学生习惯于对依赖和顺从教师。而在大学里,教师主要扮演督导的角色,学生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这让一些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学生不知所措。还有另一类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过于宽松,拒绝教师的建议与指导,学习时间的安排过于随意化,凭兴趣或一时的感觉决定学习与否和学习内容,忽视知识整体性,使得知识结构不合理,基础不牢固,学业发展难以达到既定目标。

其次是同学关系互动频繁。由于住宿制,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由家庭转移到了集体宿舍,同学之间朝夕相对,因此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就显得异常重要。有许多大学新生因与其他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而倍感痛苦。导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一是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突然被限定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内生活时难免发生摩擦冲突。

二是初到陌生的环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得同学之间的交往更加谨慎。加上远离父母本来就有一种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冲突,这种孤独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产生抑郁和焦虑。

三是一方面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有的人看重能力,有的人看重品行……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都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当观点立场出现差异时也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

四是能够上大学的都是天之骄子,这样的人聚在一起,谁都不服别人或者害怕落后于别人,过分强烈的竞争意识也难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是个性问题。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缺乏与人沟通思想感情的基本技巧,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与人交往而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产生孤独、抑郁或自卑的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时过分求全,处处忍让,一味迁就别人,内心十分压抑。再有一类学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行为举止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在群体中极易遭到排斥和孤立。

高校心理健康机构对新生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

1.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强,涉及专门的理论和技术,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三是对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甄别问题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兼职人员的作用[2]。

2.搭建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是新生入学以后,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3]。

二是在新生入学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如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等,让学生对即将面临的变化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三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讲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心理状况,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训练,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四是开设心理工作坊、团体心理辅导,对存在共性问题的学生集中进行心理辅导。

五是通过广播、报纸、网络以及心理健康社团,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六是强化心理咨询功能,提高心理咨询质量,开通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心理咨询渠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效应对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4]。

七是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在院系、班级中培养心理联络员,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多与大一新生沟通、交流,在经验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瑾,张剑.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3(1).

[2]张爱莲.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及其排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Analyse of the Freshmen

and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ZHANG Li

(Dormitorty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Chongqing 400067)

AbstractRencently,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about the freshme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the adaptive problem is often oppea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strategy.

Key wordsfreshmen; psychological adapbility; educational strategy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1 什么是心理适应

关于适应的概念,可以从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方面来解释。广义的适应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有效反应,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内外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的心理过程,包含生理适应、心理适应和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心理适应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自己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也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心理适应是主体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一个重建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内部机制是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其根本目的是达到或恢复主客体之间的平衡状态。①

对于大学生来说,从高中步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适应问题成为大学新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大学新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大量的调查和实践表明,不管哪类高校,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问题。事实上,适应不良正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使他们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研究表明,大学里由于适应不良导致了30%―40%的新生存在心理障碍。②

2.1 生活适应问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熟悉的家人、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到了大学的集体宿舍与大学的群居生活会表现出相当的不适应。由于原有生活秩序被打破,需养成新的生活习惯,在改变自己新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常常也会表现出心理的不适应。

2.2 学业适应问题

大学里,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大学新生常常在学习上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如不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感觉上课没有较大收获、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认为所学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担心考试失败、抱怨老师教学水平不高等等。③另外,大学的自主学习气氛与高中教育氛围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一时不习惯在无人督促和监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生活,由此产生茫然若失、目标感缺失等种种问题。④

2.3 心理适应问题

心理上的不适应是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后遇到的最大的困惑。大学新生常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首先感觉到与同学之间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往往是那些在高中时就很优秀,希望自己在大学里也一样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然而现实却是,在人才济济的大学里,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出类拔萃。因此,伴随着完美追求而来的是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失败恐惧和焦虑症使那些学生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适应变化。

其次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新生从中学熟悉的人际关系中进入大学陌生的环境,其人际关系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新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与同龄人交往、渴望建立真诚的友谊,然而大学生又同时有着自我封闭的倾向,特别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这使许多大学生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此外,大学生在经济上依赖父母,部分学生还会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物质生活的不满足从而产生的自卑感。另外,大学新生还常常会出现如恋爱问题、过分担心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的前途表示担忧、自信心不足、做事提不起精神来等等心理问题。

3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最显著的改变就是独立意识迅速发展。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能在生活、学习上独立,另一方面大学新生还处在刚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心理上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人格特这在引起心理适应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⑤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量表测验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格特征如宽容、坚强 稳重、自信、开朗、无私等可以促进人们适应杜会环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冲突、挫折、能够运用合理的情绪反映方式,适应现实,保持心理平衡。此外,如自我效能感、特质焦虑倾向等个性心理特质也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水平。⑥

另外,社会价值观偏差,过分注重文凭、学历;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及父母的培养方式、情感教育以及期望;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大众传媒的发达与普及,各种正面与负面信息随时冲击着大学新生等,都影响着大学新生的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4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面临大学这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因此,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一种积极进取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因此,学校应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娱乐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学生在学校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克服自卑,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其次,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创建一个和谐、轻松、人人互相关心,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重老师的健康环境,也有利于适当缓解紧张情绪,协调其心理适应能力。

其次,对新生的适应问题,学校层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提前防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出现极端的行为。在大学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搜集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测试结果、日常的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言行的观察记录、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及经历的重大事件等。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散发相关资料,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心理支持;对于在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焦虑、人际关系等问题则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来解决。

此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面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以及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消极心理反应,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防护知识等,是当前学校和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4.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

大学相对中学而言, 具有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且大学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学习方式。因此如果新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就很容易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导致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等上面会有所不知所措。因此,大学新生在进校后,首先要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学校教育则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引导学生作出明确的学习规划,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和鼓励学生学好基础理论。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提供人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能增强大学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远离家乡外地求学的学子来说,课余生活活动中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减少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此外,在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助于降低对社会的恐惧感,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

此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增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新生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要摆脱孤独寂寞感,应该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自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主动、热情地与同学、老师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加入集体活动,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在与同学交往中彼此尊重,以诚相待、相互关心。

注释

①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9-21.

②王敏,曲爱群.大学新生适应障碍及教育对策.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2):78.

③刘国帅,卢春莉.大学生心理不适的矛盾冲突及应对措施.科学之友,2007(2):95.

④邱君,彭跃红,宋丽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现状.高教高职研究,2009(3):216.

第9篇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多,使得家庭问题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速度加快。但学生正处于心智不成熟时期,在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

激烈的学习竞争,造成学生容易心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中更为突出。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笔者听到不少学生倾诉:“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自己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考取大学,哪有脸见人。”自认为我学习很努力,但是考试排名总是停滞不前,这样下去哪还有学习的动力啊?由此,学生的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比较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父母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极不协调。在咨询中,有的学生向教师倾诉:“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聊天。”“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非常孤独、寂寞。”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甚至产生了恐惧感。

3.承受挫折能力差

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常常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小小的挫折而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心。

4.早恋的困扰

如今,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导致早恋问题。在日常咨询中,笔者常听到学生说:“我总想看到他。”“我总想和她在一起。”“我和他说话时,心情总是很兴奋。”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上了某某老师。”早恋问题困扰着学生,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逐渐下降。

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有些家长比较注重生活及学习方面,缺少与孩子心理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

2.社会因素

现在,由于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影视作品及网络资讯良莠不齐,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这些都会误导青少年,使他们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行为的发生。

3.学生心理因素

中小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认知还不是很成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受新潮思想的影响较大,在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特殊的心理矛盾。

4.教育因素

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我国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成才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对策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笔者认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全面渗透、积极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中。如: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第二,开展咨询活动,它包括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提倡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正确认识,教师可以鼓励需要咨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而对于出现同类心理疑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团体咨询,自由议论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团体的影响力,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帮助,形成团体共识,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和理解,进而改进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设置心理信箱,开设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从多渠道开展心理咨询。如: ①开展多元化的集体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如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登山、演讲,郊游、文艺晚会等,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教学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发展。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在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它们不仅能营造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到渗透、暗示的作用,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

3.心理教育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班主任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都与班主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只有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加强家校联系,引导家长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家校双方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家长必须转变只重智育的思想观念,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多与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在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