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时间:2023-06-26 16:15:52

导语:在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教学策略及方法

第1篇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课堂教学开放性、自主性,这要求我们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当创建不一样的课堂,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次课堂中,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以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以调动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艺术素养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促使其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策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门以欣赏、鉴赏为主的学科,主要锻炼与培养的是学生性情与情感,激活其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音乐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绝大部分的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创造性。可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广大音乐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1转变课堂形式,创新教学方式

课堂管理不仅只是简单地管理课堂纪律,而应当有效地将其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教师教学态度以及与音乐管理技巧等相关因素进行结合。有机地将这些因素进行结合,并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堂管理教学中来,以更好地优化音乐课堂管理。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这门学科在小学教学中隶属副科,认为没有教学的必要,在其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给学生一个心理暗示,认为音乐课可以随心所欲,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教师每每走进课堂,都需要较长时间去管理班级纪律,甚至连吼带叫,整堂课下来,难免身心力疲,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瞬间化为乌有。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单一死板,应当随时跟随学生以及教学进度灵动进行变化,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管理技巧。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当成一场比赛;一场秀;一档节目,这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学生学习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此以往,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还有助于教师操控课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纪律,优化教学管理的目的。

2创设音乐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正常交流与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心理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话语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与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2.1语言表达准确有序

教师在运用语言创设音乐情境时需要紧绕课堂教学内容而展开,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如果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未能合理地组织语言,模糊不清或者语无伦次,就会影响学生的理解与想象,从而是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状态中,更别提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在音乐情境创设中,教师要确保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2.2语调语速以及课堂节奏应当与音乐情境相一致

通常而言音乐作品会在旋律、速度以及节奏等方面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在音乐情境创设过程中,为了能真实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需要借助语调语速与节奏来进行表现。例如,《七个小兄弟》主要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并体验音乐,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减缓语速,运用轻松的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3贴近学生生活,加强学生体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随处可见音乐的存在,如鸟的歌唱、风的呼啸。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作品带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与鉴赏,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有效注意力。小学音乐课堂要善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音乐课堂教学具有多元化与灵活性,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些心理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实例来诱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并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学生的表现提供舞台,让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表达。例如,在教学《我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找朋友”这首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堂实践中来,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以鉴赏为主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而有助于实现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作者:王晓会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孙巷小学

参考文献:

[1]范培.探究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3:213.

[2]毕静.巧用教学策略激活小学音乐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11:45.

第2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互动策略;教学应用

一、互动策略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互动式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激情,通过教学过程师生间的知识及反馈信息即时交换、教学方式及时调整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构成了动态发展的教学统一的交互活动与交换影响的课堂过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富有启发与引导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是一项具有突出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音乐是一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比其他学科,更为强调师生间的相互配合作用。因此,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意义也就更为重要和突出。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教育理念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了音乐欣赏课教学确立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重要性。音乐欣赏课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创造并享受音乐之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通过互动欣赏与平等对话来共同提高对音乐的认识与欣赏水平。这要求音乐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课堂角色,由传授音乐知识技能转变为组织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互动策略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互动策略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尝试运用好这一教学策略时,要格外注意充分地利用音乐课堂所固有的情感性、音乐性学科优势,通过创设、改变、实施音乐欣赏课堂上的授课环境、组织策略与效果评价方式,来促使学生在愉悦心境中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到音乐欣赏实践中来。使得音乐欣赏课程成为师生通过平等互动来共同探索音乐之美的美妙旅程。

教师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用互动策略首先要培养真诚、尊重、信任的情感效应,营造出一种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融洽、默契的对话情境,使得师生可以在温馨的精神氛围与教育情境中自然、平等地互动交流。

(一)营造情感氛围。班级授课的传统课桌“井”字形排列在保障教学秩序的同时,也拉开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互动策略在客观上要求创设出平等对话的情感环境,首先就要改变座位排列形式,比如设计成半圆形、马蹄形星形等等。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学生可以随音乐播放随机流动地坐,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地盘腿坐,或者与教师排排坐等等。在将学生从课桌座椅中解放出来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蹲下身来以集体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展开活动,尽量缩短师生间的物理空间距离,使得心理距离尽情靠拢,从而创设出一种亲近、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二)创设对话环境。在于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互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引导性、肯定性、发展性、民主性的即时效应,尽可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有话就说、有疑就问,充分放开畏错心理。同样,在需要引导学生发言时,可以采取商量口吻同学生交谈,比如“谁想说说”“谁感觉到什么”“我也这样想的”;如果学生发言出现精彩独到之处,则要及时捕捉并进行鼓励,比如“原来是这样呀”“你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学生的发言闪烁其词时,则要进一步启发与鼓励,比如“再讲清楚些好吗”。

(三)组织心理对话。良好对话情境的营造与得体对话环境的创设,最终是为了实现师生间的深层次心理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情商与情操。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安闲澄净,使学生在思想上感受到充分的安舒自由,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信任。所以,无论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不应上海学生的自尊心。通过主动靠近学生引导学生大胆放心、勇敢热烈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即使有古怪问题与荒诞想法也不必指责、回避,鼓励他们把话说完。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安全感与愉悦感,才能真实表现自我,充分进行开放式的心理对话。

三、互动在声乐教学中的优越性体现

(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前期,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传统模式下文化课的紧张应试教育环境与音乐课的散漫放羊授课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其参与积极性。而互动式教学策略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达天赋,促使教师动态掌握学生疑点及思路,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并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参与教学。互动式教学中吸引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培养艺术天赋、展示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有利。这种互动强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尽情展示自我,创造鉴赏音乐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教师也应借此用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展示个性、发展自我。这一过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参与、表现、交往、合作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发展思维力进而提高创造力。

(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课的被动填鸭式教育过程不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着相互协调配合的主体关系,进而培养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在课内课外主动接触并欣赏高雅艺术。

结语:互动式教学方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古代的典籍中就有过表述与体现。随着音乐欣赏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发展,基于音乐欣赏课堂的特殊之处,互动式教学方法也逐渐发展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广泛运用于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与课后交流之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妍菁.初中音乐课堂有效互动策略[J].考试周刊.2013(90)

[2]苏.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3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多年,现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历,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做几点详细的描述和探究。

一、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使学生满心愉悦地投入其中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很多音乐教师常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小学生又有着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的性格特点,这种传统式教学模式早已使学生产生了厌倦心理,他们对音乐课不再像当初那般盼望和期待,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兴趣,这就导致了音乐教学效率一直得不到提升。《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的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以往枯燥、单调的音乐教学得到转变,让学生心甘情愿且满心愉悦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从而促使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中《母鸡叫咯咯》这首歌曲时,我决定在导入环节采用讲述趣味性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这首歌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为:

上课开始后,我对学生说:“小朋友们,今天,一位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班里,你们看!”(出示画有小鸡动物的图片)“它说它家里今天要办一个联欢会,邀请我们一起去,你们想去吗?”“想!”学生声音响亮地回答道,(播放画面为农场和小鸡一家的多媒体课件)“哇,农场里小鸡一家都出来欢迎我们了,咦,好像缺了一个人,鸡妈妈呢,它去哪里了?”(播放歌曲《母鸡叫咯咯》)“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跳动的音符,跟小鸡一起去找它的妈妈吧!”这样,我通过运用讲述趣味性故事的方式,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以愉悦、欢乐的心态投入音乐课程的学习中。

二、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学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而且,小学生年龄小,具有善于模仿、善于表演的性格特点,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通过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活动,来调动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参与热情,并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歌曲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比如,在学习《彼得与狼》这首歌曲时,因为它属于一部加有朗诵的生动有趣的交响童话,因此,在向学生初步介绍了它的故事梗概之后,我决定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首先,我先在班里选取了几名热情度较高、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他们分配好了角色,如彼得、爷爷、小鸟、小猫、大树、鸭子、狼等,然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对这部交响童话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让他们了解该分别用什么乐器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如,通过对鸭子走路速度、情绪的分析,引出表现鸭子的乐器――双簧管,并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在我们对各个角色及所要用到的乐器进行了分析、介绍后,就可为学生播放音乐,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在听到相应音乐时作出反应。通过采取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使学生深入体验了音色、旋律、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效果及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三、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持久性差,若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所以,我们就可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做到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和热情。而且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枯燥的音乐理论和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生动化和形象化,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比如,在学习《同坐小竹排》这首歌曲时,因为它是一首壮族儿歌,而壮族对学生来说非常遥远,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此,我就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有关壮族的资料信息,如壮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它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服饰特点等,当画面一幕幕出现在学生眼前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且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见状,我趁机说道:“壮族的山很美,壮族的水更美,那里有一条非常著名的江叫漓江,每年都会有上千上万的游客到漓江游览,不过,要游览漓江,要乘坐一种特别的交通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同坐小竹排》这首歌。”这样,我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使他们深刻体验了壮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提高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对目前小学音乐的教学现状进行思考和反思,争取研究、总结出真正符合小学生认识水平和音乐教学特点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第5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 策略 幼儿 全面发展

目前,新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师的心灵,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有些教师较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眼中无儿童……鉴于此,提出了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我们本着“系列层次活动”式的“多层次介入”的程序,让幼儿从“多渠道参与”、“多角度感受”,从而探索出系列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在不断的研讨―实践―反思―再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系列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一)选择多元的教育材料,丰富幼儿的音乐生活

我们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歌唱活动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五个资源库,即优秀的中国儿童歌曲资源库、民歌歌曲资源库、外国优秀歌曲资源库、时尚流行歌曲资源库、戏曲资源库。

(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确立了歌唱活动材料选择的定位后,我们借鉴、融合了许卓娅的系列活动理论和预知学习理论,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歌唱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多元歌唱教学策略。

二、多元的歌唱教学策略

(一)优秀儿童歌曲的教学策略

传统经典的儿童歌曲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精品,这类歌曲不仅具有鲜明的儿童特点和较高的艺术性,其内容与形式也是极其丰富的。

1.角色探究法。针对有情节有角色的歌曲,让幼儿在探索歌曲中不同角色的表达和情感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音画转换法。借助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互动,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

3.情景互动法。借助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来设置情境,让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通过在情景中的游戏、谈话学习歌曲。

4.畅想生成法。在简单理解词意的基础上不直接教歌词,而是引导幼儿通过大胆想象或迁移以往的知识经验,经过过滤、组织来创编歌词生成歌曲,促进幼儿的创新精。

(二)外国歌曲的教学策略

为培养幼儿接纳、尊重多元文化与艺术,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明显感到通过我们的多元教学模式,幼儿不仅能轻松地学会演唱,还引发出幼儿对国外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语言、货币等系列的生成活动。

1.游戏协作法。根据歌曲的民风特点,创设相应背景的游戏情境,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感受欢快的气氛,让幼儿在协作、交流中学会大胆、自由的演唱歌曲。如捷克民歌《跳吧、跳吧》,威尔士民歌《欢度节日》,英国民歌《伦敦桥》等。

2.填充创造法。在理解歌曲民俗特点及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创编、填充歌词或旋律来学习演唱歌曲,让幼儿在一步步的参与中不知不觉的学会歌曲。

3.对比欣赏法。借助图片、幻灯、媒体等途径来展示歌曲的背景及风格,通过与本地歌曲的对比,学习演唱不同风格特点的外国民歌,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每个幼儿得到不同成度的熏陶,培养发展幼儿的艺术潜能。

4.唤醒自主法。通过幼儿提供尝试不同形式的演唱方法,唤醒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发现不同演唱形式的效果,丰富幼儿的音乐经验。如《新年好》《铃儿响叮当》《小杜鹃》等。

(三)民族歌曲的教学策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歌曲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歌曲的风格非常鲜明,其韵味、旋律以及歌词中的语言都有极强的感染力,让幼儿在民歌的海洋中徜徉,将提升幼儿的艺术素质,并使幼儿在体验、感受民族歌曲的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意识。

1.发掘笑料――多种表演法。寻找民歌中诙谐逗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教学内容,让幼儿通过表演,熟悉旋律与歌词体验幽默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如山东民歌《哈蟆》、河北民歌《回娘家》、《两个蝈蝈吹牛皮》等。

2.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不同民族、地域的民歌在语言上往往具有突出的特点,这些与幼儿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的语言特色,对幼儿来讲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尤其是一些简单、有趣、易模仿的词或音节。如“巴扎嘿”、“哎哟哟”、“啷啷仓”,针对这类语言特色突出的歌曲,采用“层层切入――多渠道参与法”,能使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风格,并用自己理解方式去表达出来。如《龙船调》、《刘三姐对歌》、《花儿与少年》、《太阳出来喜洋洋》等。

3.探索特色――融入器乐法。民歌的特色除体现在语言上,最重要的是歌曲旋律,让幼儿沉浸在婉转的水乡民歌,流畅的平原民族、嘹亮的高原民歌,高亢的山歌,悠扬的草原牧歌之中,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艺术修养带来终身益处。如《恭喜》、《阿拉木汗》、《小格桑》等歌曲适合采用此方法。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模式,使原本枯燥的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减轻了教师教与幼儿学的负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幼儿情感、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成为“唤醒”和“激励”的地方,在教师的“唤醒”和“激励”下,使幼儿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情在弦上”,让幼儿在关注中学习,在尊重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卓娅.艺术.

[2]曹冰洁.试论音乐教育新理念.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体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探讨奥尔夫教学法融入音乐教育体系的可行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奥尔夫教学体系在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应用

1.节奏单元提取与巩固:让小学生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出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这些最简单的元素性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作"节奏基石"。"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可供小学生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然后,教师用范例引导小学生用各种替换词来连续朗诵这些节奏单元。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小学生熟悉这些节奏单元的记谱法,并逐步要求小学生按谱即兴填词,或按自己朗诵的节奏去记谱。

2.节奏单元的迁移与发展:教师用范例来引导小学生用声势动作来连续表现这些节奏单元。最初可做"回升游戏",熟练后可做其他身体动作。还可进一步用"接龙游戏"的方法来进行练习。教师将小学生掌握的节奏单元,引导小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模式及规模连接成节奏短句。教师引导小学生为自己创作的短句填词,或创编声势动作。在这种活动中,教师还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嗓音在音色上的变化,也须引导小学生去细心感受和欣赏不同身体动作所发出的音色效果,或不同动作序列所发生的音色序列。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主要特点

1.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音乐、动作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奥尔夫说:"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音乐、舞蹈(身体动作)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与到音乐中去。"

2.美育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就是对感觉系统进行的训练。谢平认为,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把音乐的重要内涵于无言中让学生体会到。金奉则认为,重视音乐实践和积极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审美愉悦是原本性音乐教育在情感体验方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乐教中的"寓教于乐"观点是相同的,而且与我国现行的音乐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相吻合。

四、奥尔夫教学体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要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奥尔夫教学法的提出却弥补了没有基础,没有高级教具时怎样让音乐贫民化的方法。例如教正三和弦:用红绿蓝贴纸将音条乐器贴成3种颜色。取出道具,对学生说伸出什么颜色的道具,你们就敲那个颜色的音条。几次之后换学生来拿道具指挥演奏。接下来,取出3色纸板放在地上,站在哪个颜色上,学生就敲哪个颜色的音条,这次开始加上唱歌了。几次之后,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跟着他的旋律哼唱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唱,自己敲,老师只是在学生想不起来的时候加以提醒,等到学生熟练掌握的时候,再开始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打击乐演奏。配合熟练以后,再分出一部分学生进行简单的律动。最后进行合作演出。这个课例很好的将歌曲、和声、乐器演奏、舞蹈等编汇成一个演出节目,体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综合性。

2.以游戏为载体,创设愉快氛围

音乐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享受快乐的过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教师不会要求孩子怎么做,更不会要求孩子跟着做,而只会不断地给一些语言暗示,在音乐的伴奏下,自己寻找感觉。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用担心"学不会"而徒增心理负担,只会在活动中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如奥尔夫音乐中用得很多的一种活动,跟老师的节奏随意走动。刚开始只是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也就是平步走和快步走的区别,但慢慢会加入二分(慢步),或刮胡(拐弯)的声音,孩子们很乐衷于这样听节奏随意的走动,他们会开心地跟着音乐的变化做一些自编自导的动作,甚至表情,他们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实践运用的过程

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理念以及基本内容引入钢琴教学,选择最适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群体(6-12)岁的学前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节奏旋律

小学生对节奏感十分敏感,听到节奏感强的音乐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动起来,结合这个特点对小学生节奏、旋律的练习方法主要有:

(1)结合语言

主要以四二、四四拍子作为教学起点

例1,小汤1册初学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结合练习如下:

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家---|

例2:《不再麻烦好妈妈》教学案例及反思

1.案例背景

今年我任教的是二年级的音乐课。这些学生刚从一年级升上来,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在家里的小皇帝。很多老师都这样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一首新教材的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快乐的劳动,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2.案例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教师里面来了这么多老师,让我们向他们问声好吧:

演唱歌曲《早上好》。

师:让我们现在开始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吧!我们先跟着音乐一起来放松一下。

听《劳动最光荣》音乐进行律动,会唱的小朋友跟着一起唱。

师:刚才歌曲里面唱到了谁?我们不应该向谁学习?应该向谁学习?

生:好多小动物,不应该向小蝴蝶学习,应该向小蜜蜂、小喜鹊它们学习。

师:对,因为劳动最光荣。

请几个创编歌词的小朋友上来,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你们的歌词。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动作,或做出自己认为更形象的动作。(选择几个小朋友的创编歌词(表演动作简单形象的)来集体演唱、表演。(不规定动作,请小朋友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来表演)。

除了帮助妈妈,我们还可以帮助谁做什么事情呢?

生:我们可以帮奶奶、爷爷、爸爸、老师、同学等等。

你们能帮老师做些什么呢?擦黑板,收作业,关电扇......我们来唱一唱吧。(跟着伴奏音乐来演唱和表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不断的加强对新奥尔夫教学体系的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对于教学来说意义重大,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中华民族,这么一个庞大的民族流传下来了徇丽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民族音乐凝聚了整个民族艺术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和追求[1]。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部分,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民族音乐最有效的方式,本文主要是阐述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有关民族音乐教育的策略。

1.民族音乐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情,通过民族音乐我们不仅了解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还能感受到民族所特有的风俗环境及其精神面貌。只要是由中华民族创作出来,并能体现出中国音乐风格称之为中国的民族音乐[2]。

1.1民族音乐的概念

民族音乐是富有各民族文化生活气息及民族特色形象的文化艺术范畴,其概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1)从广义方面上来说,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或特定社会集团里共同拥有并能传承下去的音乐(2)从狭义的方面来说,民族音乐是发源于各民族劳动生活中,并具有该民族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总的说来民族音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活里,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应,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3]。

1.2民族音乐在中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意义

1.2.1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然性

坚守民族文化的特色,并能发扬光大,使之与世界融合接轨。在面对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冲击的情况,积极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应对这一情况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在加强全球化的基础上,必须先重视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音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对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视不仅是对全球化进行理性的反思和价值程度的批判。而且民族音乐也是历史必然性与价值合理性共同决定的[4]。

1.2.2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关于民族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还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其爱国思想,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中不仅存有民族特色的风土民情,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与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学生不仅可获取更多有效地价值体验,也可以深刻体会到民族风俗与民族情感。

1.2.3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

我国加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是历史的必然性,继承民族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的应尽的责任,并能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与创新。民族音乐是高品位的精神粮食,学校民族音乐教育是最有效地教育方式,其具有着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学校通过选择音乐文化精华的有关教程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使民族音乐教育高效率的提升,这是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都是无法相比较的。

2.中学民族音乐教学应用策略

随着流行音乐的盛行,我国民族音乐在逐步走向衰弱,甚至某些地方戏曲、说唱艺术等将有失传的危险。因此教育事业单位更应积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民族情感的体验,陶冶学生们民族意识的情操。这需要学校机构单位需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实现。

2.1在民族音乐教学课程中导入新奇内容。

课程内容的新奇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关键因素,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因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缺乏了解,导致学习兴趣的低落,也决定了一节民族音乐课的失败。针对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情况,下面通过几个方面入手:(1)从流传范围方面着手。如果在教学生《茉莉花》这首江苏民歌时,应先播放相关短片给学生观看,比如,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各民族以各种方式演唱《茉莉花》的宣传片,让学生们领会这首歌的重要性以及传播的广泛性,接着播放有关外国人演唱《茉莉花》的短片,激起学生们身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及荣誉感,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作品文化内涵方面着手。如果在教学生欣赏《流水》这首中国古琴曲时,刚开始可以这样介绍:古琴是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被推崇为哲学性的艺术。在古代,古琴通指一切琴,掌握古琴艺表明着一个人的修养及身份,大部分古代文人都会修古琴,比如蔡邕、嵇康、蔡文姬、杜甫、李白,甚至还有孔子等都是古代著名的琴家。古琴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精妙的美学内涵。继昆曲之后联合国把我国古琴列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然后再通过加上对《流水》背后感人的故事进行介绍,使学生们在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内涵的同时,并产生了对艺术作品无限的敬仰[5]。

2.2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教育

虽然我国民族音乐绚丽多姿,但作为中学生又有几个能够接触并真正了解的呢!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是不够的,还应鼓励要求学生在课外不断接触探寻。例如通过摄像把各类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情拍下来和学生一起欣赏;也可以通过开展关于民族音乐的座谈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自己经过收集民族音乐的相关资料的情况同时,也对民族音乐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关于民族乐器爱好小组,通过所举行的活动不断地向学生输入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民族音乐,并对之感兴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重要文化特征。民族音乐是人类历史的感情汇集,也是世界真善美的体现。通过民族音乐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扩大其理性认识;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培养学生爱国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5):43.

[2]杜亚雄,陈景娥.中国民族音乐[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23(4):32.

[3]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3(10):23.

第8篇

关键词: 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元素 “融合音乐”

一、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尴尬处境

当今的中学音乐教师,遭遇学生排斥学习、欣赏民族音乐的尴尬是常有的事。十几年前,我初为人师,那时候高中音乐上的还是欣赏课,记得第一课上的是歌剧《白毛女》,当我播放喜儿唱的那段《扎红头绳》时,学生说:“老师,这歌太老土了,换点流行音乐吧……”对于学生的这种反应,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的我当时还可以连哄带骗地让学生跟着听、学、唱那个段子。这几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音乐课本也由原来的《音乐欣赏》改为《音乐鉴赏》,这本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的民族音乐作品,只要我给学生放原生态演唱的音频或者视频时,学生就笑,而且那种笑是全班一起,不约而同地会心地笑,还伴随着眼神的交流,笑得我都有点发蒙,不知所措,甚至觉得尴尬。我终于意识到一点,当今的高中生没那么“好骗”了,民族音乐教学真的不是那么一两段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煽情的感染就可以上好的。

二、有关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融合音乐”的兴趣调查

民族音乐在传承中存在什么问题呢?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以及它们相融合的音乐文化的系列认知情况,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本校高一年级抽取两个班级103名学生,让他们在音乐课上完成调查问卷。其中3份无效,以下是对100份有效问卷做的数据统计结果。

1.你最喜欢以下哪类音乐

数据分析:70%学生回答“喜欢现代音乐”,20%多的学生表示喜欢融合形式的音乐,只有不到10%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这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学生喜爱现代音乐,排斥民族音乐,但可以接受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的现代音乐。

2.你对民族音乐兴趣程度?

数据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排斥、回避学习民族音乐。

3.你能唱多少首民歌、戏曲?

数据分析:能够演唱民族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这里除了社会媒体的影响外,音乐教师、学生自身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4.你认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途径是什么?

数据分析:当前学生接触、了解音乐文化的途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而非音乐课堂这个单一渠道。

5.你认为传统民族音乐难以被青少年接受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分析:民族音乐在唱腔、自身条件上对演唱者要求都比较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乐的服饰、造型等比较脱离我们的社会环境,难以被学生们接受,所以传播和教学的难度较大。

6.你能唱多少首流行歌曲?

数据分析:与“能唱民歌、戏曲”的调查相比,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并热衷演唱流行歌曲。

7.你知道流行歌曲可分为几种类型吗?

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对于流行音乐这类有兴趣的知识,愿意去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合理运用流行音乐来进行民族音乐教学。

8.能否说出不同流行歌曲各自的特点?

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流行音乐有偏爱,但是真正了解流行音乐相关知识的学生却不多。

9.你喜欢流行歌手的最主要理由是什么?

数据分析:这项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学生正处在花季,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另一方面,他们处于成长阶段的懵懂时期,思想还比较肤浅,喜欢盲目跟随潮流,由于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还不足,因此不具备比较准确的辨别能力,常根据自己的喜好轻率地肯定与否定。

10.你对现代音乐表现手法演绎民族音乐作品的看法是什么?

数据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的民族音乐作品,对现代音乐的喜爱、对民族音乐的抵触也不是绝对的。教师运用融合作品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种“曲线救国”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可行的。

三、民族音乐受排斥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调查问卷的统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今中学生盲从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处境尴尬。当今中学生为何如此喜爱流行音乐,排斥民族音乐呢?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社会方面

中国社会发展迅速,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媒体传播影响力大,信息传播速度快。现代流行音乐更新速度快,包装花哨,曲调易上口,并且音乐元素变化繁多,很好地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它的投入成本越来越高,音乐制作与包装效果越来越好,形成良性循环。而反观民族音乐,与现代社会脱节,产生经济效益远不如流行音乐来得广泛,如此循环只会使民族音乐越来越远离普通人的生活,使之成为少数人的音乐。

2.教育方面(包括学校、教师、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等)

(1)学校方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大多数音乐课处于无人问津、缺少监督、指导和关注的境地。致使音乐教育基本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更新不快,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

(2)教师方面

部分青年教师由于自身的学识有限,对民族音乐本来就非常反感、甚至排斥,在教学中更是一味地纵容和鼓励学生追捧现代流行音乐。

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强制灌输。他们认为流行音乐艺术性不强,简单且不规范,甚至有的教师鄙视流行音乐,盲目拒绝,坚决不允许学生学习和演唱流行歌曲,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识,反而会加重学生排斥、反感的心理。

(3)音乐教育教学研究部门

相关部门没有从现实出发,较少考虑到当代学生对音乐文化认知认同的实际情况,出版提供的教材中有一些作品本身就陈旧不堪,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能起到副作用,这样学生从拿到教科书然后听到音乐,对音乐课就不再抱有太大的热情。

3.学生自身

(1)对于现代流行音乐

现代流行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青少年一代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一部分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相对简单,易于上口,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观;富于动感的节奏,充满张力,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有些歌词也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这一切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中幻想着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加上电子网络科技高度发达,流行音乐正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只有十几岁的“新新人类”来说,他们接触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的机会较多,是堵不了的。

(2)对于传统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文化由于距离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巨大差异的音乐文化。同时,民族音乐在唱腔、自身条件上要求都比较高,往往需要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后才能很好地完成,并且民族音乐的服饰、造型等比较脱离我们的社会环境,难以被学生们接受,所以传播和教学的难度较大。

四、引导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方式方法的探究

针对目前学生当中偏爱流行音乐的现象,音乐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对中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现状有足够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理解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依存关系,力求在教学当中作一些相应的调整,把流行音乐中一些典型的范例适当、合理、有效地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同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于现代中学音乐教育的新路子,更好地利用校园这块主阵地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作出有益的贡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通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些本质的问题里面,有很多因素是音乐教师所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引导学习民族音乐方式方法有许多,主要包括几种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校园艺术节、课堂教学等。在具体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融合作品进课堂”这一教学策略。

在运用“融合作品进课堂”这一教学策略时,要剔除粗糙的音乐元素,吸取精华的音乐素材,并且要注意不能让它们独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所以如何有机地将融合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融合作品”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有哪些呢?有效运用流行音乐元素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呢?我简单地归纳了以下三点。

1.导入式运用的选择

音乐课上,如果学生们不喜欢所播放的音乐,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传达给他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相反,选择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作品作为这节课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如:一首神曲《忐忑》风靡网络,也吸引了多少大、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老师关注的是歌曲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暂不谈《忐忑》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种融合多重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作为当下最热门和流行的新创作,把它合理地运用到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丝竹相和》、《鼓乐铿锵》、《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导入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减轻了教师在课前说教式导入过程中的口舌之扰。但是,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该选择播放《忐忑》的视频还是MP3呢?音乐老师如果不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演唱者的夸张表演和歌曲的娱乐性上,那么我想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2.对比式教学法运用中的取舍

通过融合作品与民族音乐的比较,引导学生与音乐对话即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同时,通过比较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力与判别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如:高中音乐鉴赏课《离别之歌》――琴歌《阳关三叠》,放弃了古琴文化、古琴音乐入手的方式,选择了从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离别”这个主题的方式设计这堂课,在教学策略上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比较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即把教材中琴歌、学堂乐歌、流行风三个部分有机地整合并不断比较。具体作品选择是:古代琴歌《阳关》、近代学堂乐歌《送别》、现代流行歌曲《干杯啊,朋友》。现代流行歌曲做了一些筛选,一开始想到《千里之外》、《但愿人长久》,它们虽然以“离别”为主题,但歌曲特点不明显,且歌中不像前面两首都提到“酒”、地点、时间等意象,如:渭城、客舍、长亭外、古道边等。而田震的《干杯啊,朋友》不仅提到酒、时间、地点,而且歌曲节奏融合的流行元素在音乐要素的比较上有文章可做。

3.引导学生音乐二度创作中的启发

(1)用替换词曲的方法创作音乐

创作是无止境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每次听到的优美词曲经过大脑储存后,就想找机会来运用。他们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通过替换的方法创作音乐,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指导学生从简单、短小的乐句开始,为乐曲替换词曲,使有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低俗的曲子适合学生表现;格调高雅、旋律复杂的歌曲适合学生表现。只要不断启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在音乐教材中常涉及旧曲填新词的内容,如S・H・E的《不想长大》,运用了莫扎特中的旋律作品给了我们启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为优秀的音乐作品作词、填新词。

(2)用新的方式演绎音乐

中学生是最热衷、最善于学习、尝试新事物的人群,他们接触到的新音乐远比我们多,接受得快。音乐的演绎是多方位的,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少数的一两方面。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编配节奏、创作歌曲、表演舞蹈、演奏器乐、创作音乐小品......放手让学生去表现,他们会带给我们无数的惊喜。

把健康、积极向上的、融合了各类音乐元素的好作品引入到音乐教学中,相信会让更多的孩子爱上音乐课里的民族音乐。学生是多元的个体,他们有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执著,一旦喜欢上一样东西,就很难纠正过来,唯有去疏导,去了解,去把他们引到一个更能体现他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上。中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对身边许多的事物缺乏理性的辨析,当父母、社会、周边的所有人都在享受流行音乐愉悦时,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并加以模仿。如果音乐老师也与时俱进,大胆、合理地引用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多元音乐元素,相信学生就会更快地爱上音乐课,更易领悟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小云.目标整合,过程优化,活动促进――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音乐天地(音乐教育版),2010,1:12-14.

[3]周琦.点燃情感火花.叩响心灵之门――略谈音乐欣赏教学“切入点”的把.

[4]何梅.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欣赏流行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9:23-24.

[4]李法桢.共同的困惑:教育政策如何面对流行音乐文化――“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文化、教育与传媒政策委员会会议综述.中国音乐教育,2010,10:13-15.

第9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小学生进行的音乐教育中时除了要进行相应的音乐常识知识和歌曲学唱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音乐鉴赏能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能力的培养和成长。进行相应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小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了解音乐的魅力还能让他们体验到音乐的乐趣有更好的积极性去学习音乐。想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并不是单纯的给学生放几首音乐就可以了,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让小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是针对小学生音乐审美的一种教育,是一种音乐审美活动,现在小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有三种不同的欣赏层次:官能欣赏、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在进行官能欣赏层次的欣赏时只是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表面,能够听到音乐是比较动听和悦耳的,但是这种欣赏层次只是表面的欣赏层次,针对小学生应该要让他们能够对音乐有更好的了解,不能仅仅是停留在对音乐表面的欣赏,要让小学生们能够真正的去进行音乐的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和获得完整的艺术享受。

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小学音乐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欣赏对于小学生们情感培养、智慧开发都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进行音乐教学主要是采用老师进行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只能是教育受体,但是这种方法下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并不能自己进行主观的进行音乐的聆听和欣赏还有着老师灌输给学生的一些观点在其中,这样的音乐欣赏课虽然是学生在进行上课,但是学生能够得到的只是教师对音乐的感受,并不是自己对音乐的真正理解。在填鸭式和灌输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是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按照老师的思路和理解去欣赏音乐,没有自己的感悟,导致音乐欣赏课成为教师们的音乐欣赏课。

1.2缺少对音乐的真正理解:

现阶段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老师们经常会给学生介绍一些音乐的知识和音乐的背景故事,这样就使得音乐欣赏课变成了一节音乐课外知识普及课了。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方式可能使他们对于音乐后面的背景故事更加感兴趣却失去了对音乐本身的兴趣,这样就使得他们没有了对音乐本身的关注,使得小学生们无法得到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也就使得音乐欣赏课无法达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1.3过于强调专业性: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部分教师过于强调音乐的专业性关于关注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将音乐欣赏课变成了一种以唱歌为手段的对音乐专业性技能的展示。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会划分曲式结构图使学生能够更加的关注和理解音乐进而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的欣赏和歌唱。但是针对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采用这种方式反而会导致小学生的进一步的困惑,对于他们来说更好的方式其实就是对音乐的聆听,从专业的角度去解析音乐反而使他们无法欣赏音乐。

2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想要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必须针对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解决,并且进一步的提出相关的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本文将针对当前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提出几点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2.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灵活的运用现在多媒体的教学平台,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音乐播放时可以播放相应的视频播放,营造音乐的氛围,让音乐的情景通过多媒体的手段进行再现,让学生在声景并茂的环境中更加容易的感受到音乐的艺术和内涵。

2.2重视对音乐主体的理解:

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主要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教师应该抓住重点,突出音乐欣赏课程的目标,让小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欣赏到音乐本身的魅力和内涵,要了解在音乐欣赏课程中音乐本身才是教学的重点,当然在强调音乐主体的地位时也可以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景故事帮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但是一定不能让音乐知识和音乐背景故事“喧宾夺主”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欣赏音乐,涤荡心灵,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质量。

2.3根据音乐选择欣赏方式:

在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中他们会接触到儿童音乐、民族音乐、戏曲等音乐的欣赏,针对这些不同的音乐应该采用不同的音乐欣赏方式。针对儿童音乐作品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切实的融入到音乐的情境中,让他们用听觉想像出相应的视觉效果增加他们的音乐欣赏效果;针对戏曲的欣赏可以适当的插入一些戏曲中人物的造型增加小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好的去欣赏戏曲但是切忌喧宾夺主;针对民族音乐欣赏时可以播放该民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使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音乐共同的展现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兴趣。

2.4让学生分享感悟:

音乐欣赏课应用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使他们能够说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都是不同的,使学生们在交流时能够更加深入的去理解和碰撞出更多音乐的火花是极有必要的。

3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欣赏教学要讲究策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去欣赏音乐。

作者:支丽琨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二小

参考文献

[1]张月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J].基础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