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学科研能力

时间:2023-06-26 16:15:54

导语:在教学科研能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学科研能力

第1篇

关键词: 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师科研能力 培养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众多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都纷纷提出了创办一流的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成为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随着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大学也将发展目标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之间,由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根据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和有关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五个特征:一是在办学理念上,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工作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工作,但不能忽视或弱化科研工作。二是在办学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达到较高的规模。三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点培养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四是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重点学科,加强优势学科,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五是面对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知识应用和科技服务工作。

总结起来,教学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相比有着更多的科研优势,而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则需要承担更多的本科教学任务。因此,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既要注重从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的转型,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又要重视教学与科研的和谐,避免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二、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

1.主体因素。

1)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型,科研成为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但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科研经验不足,独自承担课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成功申报课题的机会较少;也有少部分教师认为科研是教授的事,和自己很遥远,对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没有深刻的认识,片面认为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无关。

2)知识结构不完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复杂化的趋势,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研究的学科,而且要对一些边缘交叉学科有所了解。对于高校教师来讲,除了受自身专业的限制、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外,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不足。

3)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缺。随着知识代谢周期的加快,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和融合,而学科又在不断地生长,各学科知识在不断细化的同时,又在逐渐走向融合,一些重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撑。因此,科研中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显得特别重要。但是许多教师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团队协作攻关的能力较差,造成科研成本大大增加,而且难以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不利于多学科教师参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

2.管理因素。

1)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许多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研评价与考核上,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任务要求,有的学校即使有,也缺乏督促和考核制度,制度上的缺失使许多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同时,对教师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小,在学习机会、职务晋升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从事科研的教师倾斜少。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容易挫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教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搞科研,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

2)教师培训制度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缺乏针对性。教学研究型大学都加大了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但缺乏对教师培养的总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很少针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送到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培养的。

3.环境因素。

1)科研环境欠佳。一方面,很多学校图书馆,因为资金问题无法提供充足的核心期刊,尤其缺乏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这导致了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课题及其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缺乏学术带头人与课题组织者,学术氛围整体性差,无法形成集体合力,以取得科研工作的较高成就。

2)科研经费分配不均。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中,大量的科研经费分向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这类教师在科研立项的申请中占主导地位。科研经费的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一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发展导致了师资力量进一步紧张,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此外,随着教学方式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样就使得许多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显然,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科研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没有足够时间静下心来搞科研,更不用说有意识地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融于自己的教学中了。

三、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1.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努力提升科研经验。

科研能够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站在新的高度从事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系统学习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结合教学工作,努力钻研本专业的前沿理论,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学术动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而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需要。同时,在申报课题时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高申报成功的机率,也为自己积累宝贵的申报经验。

2.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

教学研究型大学是由教学型大学发展而来的,因此,大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有效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核制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对教师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和考核办法,并作为收益分配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

3.创建灵活多元的培养机制,形成有创新活力的科研梯队。

高校科研梯队由老、中、青年教师组成,这三个年龄群体比例适宜、素质合理,是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生力军,重视和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首先,学校应尽量根据需要定期选派一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校进行进修学习,这对青年教师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其次,人事管理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支持有需求的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深造,担心教师外流而阻碍教师深造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摒弃。再次,院系作为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层单位,应做好科研“以老带新”工作。

4.创造和谐的科研环境。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土壤。高校要努力提高硬件水平,如加强图书馆的建设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科研群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努力提高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教师对科研保持热情、充满信心。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在强调个人贡献的同时,还要抓好团队建设,鼓励素质好、潜力大、层次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学科专业互补、内部凝聚力强、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另外,高校要建立一套规范合理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客观公正的竞争机制,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科研方便,确保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对教师评聘尽量做到评价标准量化,公正科学,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公正而又充满竞争的制度环境。

5.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减少科研经费分配不均的现象。

为了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高校应帮助教师解决在科研工作开始阶段的经费困难问题,为他们申报市级和国家科研项目提供经费支持。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途径有三:一是争取政府投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经费对科技的投入;二是学校安排资金投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三是其他投入,要尝试与金融部门实行科技贷款合作,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6.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衡量高校教师素质所不可分离的两个主要标准。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带动教学的发展,没有科研为支撑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教师如果不具备科研能力,就会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就不可能保持高水平的教学,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高校教师应完成好教学和科研两项工作,并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大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应避免出现轻教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黄建晔.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4,(6).

[2]戴文彬,纪巍.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途径探析[J].科学研究管理,2008,(3).

第2篇

1.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绝大部分能够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都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很多人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并迅速成为本部门的教学骨干。但是由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并没有系统学习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任教后由于教学负担重,致使科研能力没能与教学水平一样同步进展,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将从哲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科研观念以及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途径和意义。

2.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进而就会影响到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首先从观念上要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要意识到一个教学部门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素养,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观念以及教师是否能有机地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刘润清,2003)。国外学者Turabian(2007)曾指出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改变观念,懂得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知道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做事情。将Turabian对科研意义的阐述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本人,并影响到周围人和学生改变学习观念,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指导英语学习,培养科学的语言学习观念。有了正确的语言教学和学习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就能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懂得要想学好英语应该如何去做,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2.2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有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不搞科研同样可以搞好教学,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好评。然而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时代感,而教学工作又可以检验科研、验证科研,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刘润清,2003)。如最近几十年国内外二语习得理论和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发展很快,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成果都很多。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指导学生学习,相信他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他的教学中获得收益。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运用于国内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勇于在自己教学实际过程中验证相关理论,要意识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变化。相反,如果一位英语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和学习最新发展趋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性按照刘润清先生的理论,科研是遵循特定规则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系统的科学调查(2000)。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科研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太远,认为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没必要搞科研。实际上,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科研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比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一位具备科研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简单运用他人的科研成果,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这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素养、思辩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想当然”,更不会“突发奇想”,因为他懂得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应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3.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3.1培养科研兴趣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从观念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大学英语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从主观上要有信心和恒心开展科研工作,在客观上要积极创作条件利用各种资源为开展科研服务,要善于借鉴和吸取他人在科研上的优点和成功经验(龚云霞、邬智,2008)。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体会到科研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相信他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会逐渐增强。

3.2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想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要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首先阅读有关科研方法的一些书籍,如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掌握必要的科研理论基础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因为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研工作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要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方法论,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相关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开阔视野,就能够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相信他的科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3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用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本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以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了测试中的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测试概念是了解测试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的研究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4.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4.1有利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一项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科研方法还比较欠缺,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开展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完善科研方法,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其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素质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教学 科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我国的高等英语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涉及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各方面。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每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显然,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更为迫切。各级院校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英语教师在整个高校教师群体里学历及科研能力方面都相对滞后却几乎成了不争的事实。本文试图分析制约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种种因素,探讨相应的对策,以突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

一、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的成因

(一)科研时间难以保障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其涵盖面非常广,专业性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掌握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特别是英美等国的历史、地理、宗教、风土人情等。更重要的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水平,尤其在网络、资讯如此发达,社会上各种英语培训机构盛行的现今,学生很容易分辨教师语言水平的良莠,甚至有些学生的语音语调已相当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如果没有过硬的语言水平,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从而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业余时间大多花在巩固和提高语言水平上,终身学习在外语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普遍为对象数目庞大,内容重复,工作量较为繁重。尽管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许多高校的英语课时都有所缩减,但大学英语教师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并没有减少,目前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周工作量可达到12-18节,除去上课时间,教师们每学期花在第二课堂,如各种英语竞赛活动的筹备工作、学生自主学习监管、网络课堂等方面的时间也不容忽视。在这种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工作状况下,大学英语教师能投放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的已经所剩无几。

(二)教学与科研方向不一致

随着高校扩招以来,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新加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们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结构。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出自教育学研究方向, 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以文学、翻译或语言学研究为专业的。这种状况给教师无论进行教学研究或者专业方向的研究都造成不利局面。教师们在一线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体会与想法,但要想进一步深入研究,还需要补充较为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国际上语言学研究方面采用的测量方法、数据采集及处理工具更是几乎没有概念。另一方面,想继续自己曾经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这和教学任务又存在冲突。唯一可以利用的是寒暑假,但往往在时间稍多一点的暑假,不少教师也要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而出外培训学习。

(三)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环境欠佳

大学英语教师在高校教师中可以算作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之前很大一部分教师学历偏低,而且大多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致使长久以来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是重教学轻研究。而且据调查目前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0%。女教师因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承担着家庭里大部分家务,分散了一部分精力。因此女性比例偏高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科研意识淡薄。整体科研氛围不浓反过来又导致了整个群体学科带头人稀缺。此外,普通高校给外语科研提供的环境相比之下也非常有限,研究所需的本学科国内外前沿资料有赖于教师在校外自行解决。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为学术文章发表的难度。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类的期刊原本就较少,大学英语教学类的文章所占比例已在少数,而这些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为知名专家、教授的。杂志为保证其质量也会优先考虑学历和职称更高的作者,由此,留给大部分教师的机会愈见稀少。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多数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而不得已才开始做科研。

二、可行性方案

(一)教师加强理论学习,选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做一名教书匠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英语教师同时也应当是研究者。新型的复合型英语教师才是符合高校发展的,“其特征是熟悉外语教学理论(教育学、语言学习理论、测试学等)”,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刘润清教授就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学习一点“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因此,不论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每位教师在提高语言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外语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此外,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见诸更高档次的杂志,教师们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为了自身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们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选定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教学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此改变教学科研两条线的状况,从而也保证了科研的时间。对课堂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认识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并运用理论做支撑,这样是最容易取得成果的。为了提高科研水平,专家建议“多开展实证性的研究”。

(二)学校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励教师的科研动力

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的支持与鼓励。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现状,尽可能为英语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如支持考博、出国研修、开展师资理论学习培训活动等;加强英语教师学术梯队的建设;为教师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加大外语类科研经费的投入,为英语教师们搜集科研资料提供可行的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着科研强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机制激励教师做科研,然而,考虑到大学英语教师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如果学校能在无法减轻工作量的情况下,改善英语教师的待遇,以及在职称评定和科研立项方面对英语教师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那将从根本上减轻英语教师们承受的压力,从而真正达到激励的效果。

三、结语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得到重视。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教学质量能否改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无论是当前改革的需要还是从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应当思考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而科研能力一直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短板。但只要个体和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全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3]束定芳.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4]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 2011(9).

[5]丁爱春,王梅雾.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动力:不同学科的解释[J].教育学术月刊,2011(7).

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技能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却还不够。由于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技能的内容、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研究者对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教学技能进行更具体的分类,调查中学物理教师是如何评定各教学技能的重要程度,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需求情况。

二、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巩固的、自动化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关于教学技能的概念众说纷纭。澳大利亚Cliff.Turng认为:“基本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莫里逊和马肯它尼亚则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R.F.Snow提出,“教学技能是由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由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编写、李克东主编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一书则认为,“教学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等等。[1](1)

虽然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至今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上述种种界说,却都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活动方式,这与教育心理学关于“技能”的界定是相吻合的。因此,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方式。

目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有以下这几种分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设定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入;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问题;9.分散性问题;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2]

英国的微格教学工作者特罗特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表现、实行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行为,设定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入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3]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的井上光洋提出五大类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技能;2.课堂教学技能(①实质的技能;②评价的技能;③管理技能;④决策技能;⑤其他技能);3.学校管理技能;4.普通教学技能;5.明确课题实质的教学技能。[1](2)

此外,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工作技能划分为五大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其中每大类又细分为若干项技能。[2]

上述各种分类都有其合理的因素,本研究在借鉴各种对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新一轮物理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基本精神,按照物理教学工作体系,设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的结构,将其划分为类共27项(见表1第3列)。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教学技能,可作为研究教学能力的突破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需求情况,也可以说是研究如何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前期工作。我们希望借助中学物理教师对各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评定结果,了解中学物理在新课程理念下,哪些教学技能更应该在培训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的编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针对前面设想的中学物理教师的类教学技能,进行更具体的分类,然后自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共27道题。

2.选择被试者:选择了六所有代表意义的重点中学物理教师和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的物理教育硕士生。

3.研究程序:确定问卷,实施测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

四、调查数据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数据采集情况: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1份,收回问卷61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数据采集时间:2005年4月。

(一)中学物理教师评定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

对27项教学技能和类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等级进行比较,相关数据见表1,分项教学技能比较见图1,类教学技能比较见图2。

(二)综合分析

根据表1、图1和图2分析如下。

1.重要程度居于首位的是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在中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个结果所体现的思想不仅与新课程理念吻合,还说明教师初步实现了学习主体观念的转变,也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2.物理教学设计技能:物理教学设计技能的五项教学技能中有三项(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技能、教学方法的选择技能)的重要程度排在前列,特别是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技能的重要性等级平均分是27项教学技能中最高的。物理教学设计既包括对整个物理教学系统的规划,也是物理教师具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也强调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但往往倾向于将设计技能视为课堂教学技能的准备,这就降低了设计技能对教学过程的规划、指导作用。对该技能的重视说明了中学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改革下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表1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需求情况表

教学

技能

类别

类别重

要性等

级平均

分数

教学技能的项目

重要性等级分数

物理教

学设计

4.2400

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

4.5273

物理教学内容的组织

4.7455

教学方法的选择

4.4909

编写物理教案

4.0000

“说课”

]3.4364

教学媒

体使用

和制作

3.4545

教学媒体的使用

3.5818

简易教具的制作

3.5091

物理课件的制作

3.2727

课堂

教学

4.1127

导入

4.1636

教学语言表达

4.6909

板书板画

4.0182

教学体态变化

3.9455

提问

4.3455

讨论

4.1455

设计探究方案

3.8364

组织探究活动

3.6545

应变

4.1818

反馈

4.1455

实验

4.2364

实验操作

4.4182

实验结论处理

4.0727

实验设计

4.2182

学生物

理学习

方法指

4.3636

学生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4.3636

教学

评价

3.9879

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4.0364

评价教师教学行为

3.6909

教师自我评价

4.2364

教学

研究

3.9091

教学研究

3.9091

其他

3.9091

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

3.9091

3.居于第三位的是实验技能。这不仅与物理学科的特点有关,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下,实验探究教学显然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之一。再者,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所以,中学物理教师对于必须掌握实验技能也是非常认同的。

4.传统教学技能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技能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教师只有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过去教师培训一直非常强调该技能的训练,教师在实践中也很重视该技能的提高。结果显示,教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要求排在第二位,提问技能、应变技能、导入技能、讨论技能、反馈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教学体态变化技能等重要性排列也处于中游。但有关探究方面的技能,还没得到中学物理教师的重视。可能是物理教学改革正在实施,还没完全落实的缘故,再加上一些中学物理教师会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程度在技能中仅居于中游。这并不是说教师认为该技能不重要,而是揭示出教师已经开始在更广阔的教学背景下考察各教学技能。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认识已经呈现出较完整的态势。

5.教学评价技能的主要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价,将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从统计结果看,教师对教学评价技能重要性的认可居于课堂教学技能之后。特别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技能和教师自我评价技能,均有超过75%的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但由于目前关于新评价方法、工具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教师在评定时显得自信心不足,重要性等级分布比较分散。

6.过去很多中学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大学教师或专家学者的工作。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还是自主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都对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教学研究技能已经引起一些教师的重视,但还需进一步加强。

7.最大程度利用相关资源的技能是针对物理教学改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项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近物理世界的技能。从调查结果来看,重要性显然不如其他教学技能。这还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图1 中学物理教师各项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

图2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

8.教学媒体使用和制作的技能在类教学技能中居于最后。这一方面反映了媒体的使用还没有得到重视,教师的媒体使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的确需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媒体,不要一味夸大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 数学能力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18-01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已经由简单直接的加减运算发展到立体抽象的几何图形,需要融入更多的观察、思维、探究等能力,才能有效解决数学难题。由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运算规则、定律等和能力的有效组合发展成为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科学构建教学机制,积极改革教学策略,采取以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为重点目标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灵活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科学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

1 强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有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改变传统教师一味讲学的教学模式,比如,采用提问模式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其中设计的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教师也可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分析数学知识给生活所带来的便捷,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科学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在讲完理论知识后,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训练时间,比如,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列出几道典型的例题,以点名抽查的形式让学生在黑板上完成,可以有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分析,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最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比如对学生普遍认为难度大、掌握不扎实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多安排教学时间,进行再次讲解分析,不能因为追赶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数学知识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落实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科学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随着数学教学难度的增加,发挥重要作用的恰好就是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所有数学难题的核心就是学生敏锐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并做到科学引导、积极强化。首先,教师要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解题技巧,强调数学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很多学生一拿到数学题,就直接按照常规方法入手,而忽视了仔细观察、找准题型规律,运用解题技巧这一重要环节,这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分析数学能力在解决数学难题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加强自身数学能力发展的迫切性。其次,在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多设计以发展学生数学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并针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分析,并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不断的训练、总结和反思,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遇到数学难题时,要仔细观察,在脑子中及时调动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积极思考,发现其解题的重要关键之处,并让学生体会在运用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难题的愉悦之情。最后,组织学生积极总结和反思,发展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加强学生的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其它科目及终身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训练深化。

3 积极深化教学难度,强化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积极拓展教学难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深化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践教学中,初中阶段的教材难度有一定的标准要求,从而也限制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深化教学难度,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试题,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努力解决数学难题的决心和攻坚克难的毅力。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弥补,是对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师在深化教学难度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度,既不能太简单而使学生掉以轻心,也不能太难而使学生自信心受挫。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既定规则,科学探究和创新,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试题中,往往解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简单便捷的解题思路,创新解题方法,总结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知识传递者和引导者,要注意积极深化教学难度,科学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充分落实初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目标。

事实上,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学生的解决能力,更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表现。教师只有充分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实践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数学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细心指导,并加紧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吸取更多优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乃飞.全面确立主体意识,优创手段促进教学――浅谈初中数学中的主体意识教学问题[J].考试周刊,2011.86.

[2]文广.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错误倾向及应对[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

第6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观察能力;观察兴趣;观察习惯;观察方法

在科学这门功课中,实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科学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科学猜想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等。本文就如何运用科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形形、五彩缤纷的自然现象,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的规律。各种各样的现象往往会形成对某一现象的干扰;加上有些现象不太明显或习以为常了,没有吸引力;更主要的是因为学生没有专注的能力确定目标,也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实验,把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视而不见的现象搬上讲台,使其成为学生注视的焦点,使学生自觉产生观察要求,变“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

一、运用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1.要培养学生――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目的的习惯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

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要培养学生――在观察前要制定观察计划的习惯

观察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的行为。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制定好周密的观察计划。在制定观察计划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然后制定观察步骤。人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客观事物并不都产生知觉,而只是对其中少数客观事物发生兴趣,然后作出观察行为,产生知觉。若要求学生对观察对象作出正确观察,则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然后再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按照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全面、细致、持久、敏锐的观察能力。

比如,观察蚯蚓这一实验,目的是学会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学会观察蚯蚓的运动,学会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观察步骤:①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怎样区别蚯蚓的前后端和背腹面,用手指在蚯蚓身体腹面抚摸,有什么感觉等 ②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看它移动的快慢等。③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用手指轻轻地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附近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等。

另外,应多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多引导和强调,逐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运用科学实验教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而要达到观察的目的,必需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初中的科学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验证性的实验是对科学家科学成果发展的一种再现,而探究性实验则要求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答案。但无论是验证性的实验还是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培养学生观察方法的很好手段。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1.全面观察

具有代表性、典型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观察。首先应观察整个装置的轮廓,是由几个部分组成,观察这些部分由什么仪器组成,怎样连接;然后按试剂添加的顺序、数量和操作步骤进行观察,这三个内容往往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最后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他们能较全面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活动中,有的学生只注意火焰,忽视了燃烧前后石蜡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忽视了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若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给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列出观察提纲,就可避免观察的片面性,如①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石蜡是否溶于水,石蜡与水的密度比较,谁大?②点燃蜡烛时,火焰分几层?各层颜色或明暗程度有什么不同?哪层温度最高?燃烧时是否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检验的?③石蜡燃烧前后状态是否一致?④熄灭时是否有白烟?白烟能否被点燃?

2.重点观察

要想通过科学实验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或揭示科学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关系,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对某些特定的实验现象进行重点观察。科学实验中可能能够观察到许多实验现象,这时要让学生了解什么现象是要重点观察的,什么现象是相对次要的,以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敏锐性,从而提高观察的效率。

例如在观察桃花的结构时,学生往往认为桃花的主要结构是花瓣(花冠),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抓住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这一重要事实,还停留在无意注意的层面上。

3.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

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 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4.按一定程序进行实验观察

在有些科学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比较复杂或仪器较多,实验步骤也比较复杂,对于学生来说难免会手足无措或不着要领,这时,教师必须交代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观察。

(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比如,观察桃花的基本结构,可以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花的外形和基本组成部分。再进一步观察花萼的颜色,有几片;花冠的颜色,有几片,雄蕊几枚,由几个部分组成。用镊子夹开,用放大镜观察花药里面有什么?雌蕊几枚,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子房里有几个胚珠?子房的位置?

(2)从上到下进行观察。比如,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可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上表皮 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下表皮。

(3)从外到内进行观察。例如,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可指导学生顺着其中一个细胞由外到内的顺序寻找细胞壁、细胞膜(在显微镜下不易看清)、细胞质和细胞核。又如,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指导学生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树皮 木质部(导管、木纤维细胞) 髓和髓射线。按一定程序观察能对生物体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全面观察,观察过程详尽而条理清晰,避免遗漏观察点的现象。

5.解剖观察

解剖观察常用于内部结构的观察方法。例如,观察鲫鱼的内部结构,必须进行解剖观察。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鳃的结构和功能,鱼鳔的位置及作用,心脏的位置和结构。正确掌握解剖方法,明确认识观察目的,为达到生物实验解剖观察提供了保证。解剖观察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6.动态观察

此法常用于生物的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生物现象变化等方面的观察。例如,在探索鱼的功能时,在鱼缸里放三条活金鱼,将一条金鱼的胸和腹剪掉,把另一条金鱼的尾剪掉,一条做对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游泳姿势和速度。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并总结出各的作用。

几年来,由于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为对实验的观察越细致、越准确,学生的认识就越丰富、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提高实验趣味性,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课对学生的吸引一直是很强烈的,学生会被自身的好奇心一点点的引导进入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进行设计实验,改进方法。将一些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教科书上没有的实验引进到课堂。如在教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为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大小,可将两本教科书一页页交叉叠起来,让班上“大力士”将两本书分开。先让大家猜测结果。全班几乎一致认为能够分开。结果是“大力士”根本分不开。同学都傻了眼。个个好奇地拿自己的书做实验了。他们发现叠的越多越难分开。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出乎教师预料,这恰恰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再如四年级下册《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课中,为了解生活中食品添加剂的广泛运用,教师用买来的安全的食品添加调配了一杯“饮料”。学生亲眼看到在不用任何水果的情况下,真真实实的调配了一杯喝起来很像有水果的“饮料”。这个实验冲击力很大,学生一下子对研究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提高实验操作性,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学生开始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时候,老师就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对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实验,因此如何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的实验尤为重要。选材合理,设计巧妙,操作简单的探究实验是我们孜孜所求追求。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探究实验用材很多可从生活中获得。生活中的材料可以贴近学生,可以更好的开展探究实验。比方说《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关于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色这个现象在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中已经学习过了。学生对这个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设计本堂课中,可将重点放在“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征,来检验哪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环节中。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家庭生活中的食物,给学生每人发十几个一次性自封袋,将收集到的食物装在袋子中,在标签上写上食物的名称,然后带到学校来。老师简单交代几句之后,学生就用碘酒来检查是否有淀粉。四人一小组,每组都要检验二三十种食物,学生忙的不易热乎。由于检验的品种非常丰富,在汇报中,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这样,不仅老师省去了很多材料的准备,而且学生对这样的探究十分的热衷,更能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实验规范性,提升探究态度

小学科学课不仅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尊重事实,求真求实的态度养成。科学是一门严肃的,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学科,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本性。《科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开放、自主、创新,但这必须建立在学生能够规范化操作的基础上。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实验操作,我们还是要强调操作的规范性,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预防探究过程中的危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且可以让学生树立的一个良好科学态度。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一节课,制作洋葱表皮细胞标本以及使用显微镜对标本进行观察和绘画。要求学生不仅会自己制作标本,还要十分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显微镜,学生对显微镜的认识几乎是零。学生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这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本单元有三节课都需要用到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生命世界,规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各种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才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课堂上,我一步一步的讲解并演示每一步骤,结束后不急于让学生动手,先找两三个学生上台再次复述、演示一遍,请下面的学生讨论他们的不规范之处,台上的同学进行改正,学生在这过程中渐渐掌握了显微镜的规范使用。

四、提高实验启发性,发展探究智力

启发性实验又称发现式实验,这种实验方式给学生一个独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的平台,教师配合学生提供一些器材和意见。这是一种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方式。启发性的实验能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学会合作,懂得分享,发展智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8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述评;培养策略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的精英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6万人,2014年较2013年扩招2.1万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7.9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的4.3%。在硕士研究生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甚至与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取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社会在发展,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更需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可从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具有研究价值[2]。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科学研究能力现状,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3]。

(一)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

专家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构成要件。李吉霞(2006)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合作与交流等,还应该包括论文的写作能力、对计算机和外语的掌握及熟练使用的能力[4]。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2010)认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文献的能力、实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可以涵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巩亮、张万红等人(2015)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形成、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汇报五个维度[6]。

(二)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数归结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周晓丽(2011)分析认为,研究生扩招影响到研究生生源质量[7]。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与水平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再者,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研究生院校学术氛围不浓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巩亮、张万红(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开展研究,发现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边志华(2015)则从另一角度说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科研环境的制约和学术氛围不浓等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学研究能力现状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赵瑞瑞(2010)以苏州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力度匮乏,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佳,资料搜集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9]。于巍、张立军(2013)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缺乏坚定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素质不均衡等主要问题。

(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归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是多方面的。边志华(2015)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吉霞(2006)主要从加强导师科研指导方面提出建议;宋志航(2008)则提出了教育方法应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导师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增加培养经费等措施[10];郭学渊(2010)则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时间上来说,国外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国内早,著作也更丰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构成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一)能力构成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构成做出了界定。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构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论”。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现在人某方面的特长。美国学者瑟斯顿认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构成,并且他们是彼此无关的;吉尔福则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产品构成的三维模型;从教育维度,Me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体;从管理维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为三部分,即职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鲁(2003)把能力归为德能、体能、智能、技能四类[12]。(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德莱门特、皮纳德等论证了集体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蓝森(LanserE.G.)提出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ClarkB.R.)对美、英、德、日、法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认为,国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4];布威尔(1999)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计划、考试资格等。

四、研究现状评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难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并没有深入准确的描述。现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没有针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开展有效研究,没有厘清相关变量的关系,没有开展变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虽然有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但大多数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的培养办法,并没有实例证明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导师指导

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三周内,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导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订研究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并填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培养计划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名称、学分、论文方向等,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学生研究计划。

(二)增加学术训练

1.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针对研究生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知识、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目的。并鼓励研究生从理论学习走到实践中,实践强化理论价值,并反作用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习或实地调研,促进基础理论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对此展开实践数据和案例收集工作,进而完善或强化教育学术理论研究。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与此同时,重视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阵地,导师队伍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其教学目标深化到课堂教学的每项细则中。彻底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让研究生通过实践反指导作用于理论性的科研创新中。3.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研究生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设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搭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构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校友总会、实习实践基地等在内的管理协调平台与工作机制,使学术训练及创新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与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强化各院校学术力量的优势互补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学术力量的优化合作机制。对此,高校间切实强化交流培养和访学计划,为学术交流提供专门场所,定期开展科研教育论坛或研讨,各高校应予以重视和支持。4.加大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建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师培训、场地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践环节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院应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多渠道、多层面地解决学术培养经费的保障问题,为研究生创新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第9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能力;科学课程

1 引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作为科学课教师,必须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和精心组织各项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训练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实验准备

1)学习了刘善循教授的实验教材《学习环节优化策略——提高学业成绩的技巧》和《激发潜能——心理训练技术》,并订阅了《科学课》等刊物进行认真学习,制定实验计划。

2)选定六年级(2)班为实验班,学生55人;六年级(1)班为对照班,学生55人。两个班的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基本相同。

3)召开实验班家长会,对家长进行辅导,向家长介绍实验的目的、要求和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取得家长的支持。

4)做好学生实验动员工作。

3 实验措施

3.1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给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际情境或者模拟情境实施教学,调动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认知、探索。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有趣的实验现象。在科学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2)恰当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向学生展示一些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便于探究的环境,创设一些富于启发性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想的空间。

3)启发性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语言,提出一些画龙点睛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开动思维,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激发起学生不找出正确答案誓不罢休,达到自觉参与主动学习的目的。

3.2 探究,应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开始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有质疑才会有思考。记得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了问题,就要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前必须对问题进行预测,看看探究的结果是否与预测的一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对探究有很大的帮助。

1)以提问题为开端。课前布置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行思考,提出想研究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想办法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为课堂上进一步探究的展开作好铺垫。

2)以提问题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一起对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问题筛选,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适合学生研究,并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根据筛选的问题,说说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或者让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或者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探究计划,乃至进行观察、实验以及制作等实践活动。

3)以问题作延伸。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而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或因条件所限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后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3 创造条件,放手实践,让学生亲历探究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自行探究,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然后自己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最后获得结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激发探究欲望。了解研究学生,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2)创设探究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

3)注入探究活力。在科学教学中探究性活动很多。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引导和鼓励无疑为学生深入地探究注入活力。

4)让学生亲自搜集材料,积累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不仅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搜集,培养他们亲自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上课时有极大的热情,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5)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根本的途径就是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要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实验。这种做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积累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对事物形象本质的认识。

3.4 课外延伸,联系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1)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利用校红领巾电台和海鹰电视台,进行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传播,利用兴趣小组阵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与技能训练,等等。

2)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课外,学生接触的科学事物和现象更广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让学生联系实际,使学有所用。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课学习的真正目的。在科学课堂上,经过归纳概括所获得的结论,尽管是从大量事实中总结得出的,针对学生而言,还只是经验性的规律。要使学生对获取的知识全面理解掌握,还必须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结论应用到实际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获取的知识加以检验,加以充实,加以发展完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成绩的提高

从表1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科学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达到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

4.2 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敢说敢问,自主学习,探究气氛浓厚,创新思维得到明显的提高。这说明,通过实验,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5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