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德育活动体系

时间:2023-06-26 16:15:57

导语:在德育活动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德育活动体系

第1篇

有很多体育活动我都喜欢,因为我认为,我在体育中,也能寻找到我的幸福与快乐,有一股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在这么多的体育项目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跑步。

我在跑步时,都会试着用脚尖跑,因为用脚尖跑,会跑得快些。每当要跑步时,我都会事先做一些准备运动。这次,我参加运动会,在为运动会做训练时,我专训练跑步。预备姿势,摆臂,步伐都加强训练。“各就位,预备,咆!”同学喊,让我训练反应能力。我以着运动员永不摧毁的精神与执着,反复地练习,一次又一次……累得汗流浃背。

老师开始测试我们短跑的,老师用那洪亮的声音:“各就位……”哎呀!虽然不是正式比赛,但我的心直砰砰跳,两手不停地颤抖着……“咆!”哇!一阵风吹来,整个人像飞似的,在无限地狂奔着,血液循环加剧,激情斗志在脑中不停跳动,凉风吹过,仿佛浮在半空中,风“呼呼”地在耳边吼叫,人们激动得在我耳边呐喊……也许,是满腔热情让我喜欢上跑步;也许,是挑战的动力让我喜欢上跑步;也许,是那轻盈的脚步让我喜欢上跑步。在我的脑海里,有千千万万个也许,总言之,就是跑步的精神与动力吸引了我。

跑步让人烦恼像汗水一样流去,激动与斗志让风轻轻吹入脑中。让我们一起去努力,让我们一起去奋斗!

六年级:正在为您加载中......

第2篇

一、问题的产生

随着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幼儿园拥有了自己的园本课程,且园本课程多数是以主题形式来呈现的。活动区作为主题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在主题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把以往单纯的活动区活动与课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其真正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活动区活动与主题课程有机衔接是指在主题课程实施中,教师能够追随主题课程目标投放蕴涵领域特点的材料,注重幼儿与活动区材料、游戏内容与主题课程之间的有机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活动区活动与主题课程的有机衔接并不是表面上的生拉硬凑,其内涵体现在:一个互动,两个结合。一个互动指幼儿与活动区材料、游戏内容与主题课程之间的有机互动;两个结合指主题课程目标与各活动区领域目标的有机结合;区角游戏内容与主题课程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活动区活动与主题课程衔接的策略

1、注重活动区材料与幼儿的互动,落实课程目标

活动区活动本身就是课程。在活动区里有什么样的材料就会引发幼儿怎样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根据主题目标,投放蕴涵教育目标的材料。

(1)提供的材料可以解决幼儿在某一主题活动中没有尽兴的问题,使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如主题活动“小动物过冬”,幼儿已获取了青蛙、大雁等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为幼儿提供方形卡纸,将卡片正面画上或粘上自己认识的某个小动物的形象,反面让家长帮忙写上这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投放到科学区。孩子们在区角游戏时他们三人、五人一组,自发玩起了“我说你猜”、“找同类”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不仅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了多种动物过冬的新经验,而且还培养了幼儿相互协商合作、创造游戏的能力,促进了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2)提供的材料易于引发幼儿新旧经验的碰撞,拓展教育目标。

如小班“彩色世界”主题活动,孩子对自己周围生活中的颜色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进一步激发他们对颜色的兴趣,在美工区为他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颜料及塑料勺、塑料袋等,请他们用小勺盛上两种颜色放到袋子里,并将袋口封紧轻轻地揉搓袋子,使两种颜色充分地混合,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袋子里的原来的颜色慢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颜色……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对颜色的认知经验,更使他们对“颜色为什么会变?”产生了好奇,在亲自探究中他们逐渐找到了答案,拓展了教育目标。

2、关注游戏内容与幼儿的互动,丰富课程内涵

如果说活动区材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那么游戏内容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1)关注幼儿游戏出现的问题,凸显课程的教育价值。

在“我爱我家“的主题实施一周后,我们发现娃娃家的小朋友在家情绪比较浮躁、安静不下来,对他们的“家”没有一点依恋感。我们及时进行了反思,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区角环境创设方面,“娃娃家”相对比较简陋,与幼儿实际生活相差太远。

二是主题课程没有深层次地从幼儿的情感经验切入,所以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内容也是肤浅的。

针对这一点,我们重新修改了主题活动网,增加了“我家的房间真多”“相亲相爱一家人”等,并调整了娃娃家的布局,用隔断将娃娃家划分成客厅、卧室、厨房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游戏情节一下子丰富起来,经常会看到“爸爸”在客厅里给孩子讲故事、聊天,“妈妈”在厨房自己做饭…不仅孩子的游戏兴趣、水平提高了,我们的主题课程也更富情感和内涵。

(2)关注幼儿游戏出现的新转机,使课程更符合幼儿发展需要。

在“咚布隆冬呛”的主题进行中,我们发现娃娃家的小朋友游戏内容从热热闹闹地打扫房间转移到安安静静做东西上了,当询问娃娃家的妈妈时,妈妈说:“我们家想买点年货准备过年,可是冬冬专卖店里不卖冬天的用品,我们只好自己做了。”对于游戏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组织孩子讨论“过年了自己家里都准备什么年货?这些东西到哪里买?你们赶过年货大集吗”等。“年货大集”主题活动生成了。小朋友一起参观了附近的年货市场,将冬冬专卖店更换成“年货市场”,在美工区为孩子提供了各类废旧材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做着各种年货,如:纸做的灯笼、窗花、橡皮泥做的馒头、年糕等,送到“年货市场”里买卖。孩子们在新的主题课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劲,使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发展。

3、吸引家长与活动区互动,推动课程的发展。

家长是主题课程实施的伙伴,让家长走进班中与活动区互动,认识到课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从而成为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参与者和创作者。

(1)通过信息资源互动,让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中。

在“伞的世界”主题活动中,我们将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拍摄下来,配上活动注解,通过家长宣传栏、班级网站向家长展示,使家长了解在这个主题中,孩子们在活动区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发展?于是家长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有的为我们带来了太阳伞,有的带孩子到周围生活中寻找各种各样象伞的物品并引导孩子画了下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幼儿的视野,由此还生成了“生活中的伞”新的主题分支,使主题课程充满了生机。

(2)家长直接参与活动区观摩评价,让家长成为课程的推进者。

第3篇

关键词:区域游戏;主题活动;游戏;融合

区域游戏主要是针对不同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而在幼儿教学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的游戏(如手工区、益智区、搭建区等),让全体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与进步。而主题活动游戏则是因为有明确的主题,有明确的主线,让孩子能够按照教师预期所设计的教学那样发展。显然,这两种游戏组织形式都有缺陷,区域游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主题活动游戏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游戏教学的高效性。对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如何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二者完美地融合。

一、围绕教学主题,创设区域游戏

在创设区域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与主题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吸引幼儿主动去探索、思考与实践,让其获得启发与收获。教学实践表明,幼儿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很难把握,需要通过对孩子的不断观察与互动,对孩子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的重点分析,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如,“环保秀”就是让儿童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可以“环保”为主题,创办一场走秀的游戏活动,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紧密结合的教学。此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还应当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让其能在熟知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感知、探索与发现。

二、结合主题,创新区域游戏内容

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张扬个性,将主题活动游戏的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游戏中,能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在主题活动游戏的基础上实施区域游戏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主题内容是可以设置为区域游戏的,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孩子的需求随时调整区域游戏方式与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依据区域游戏教学效果对主题活动游戏进行必要延伸。这里以区域游戏为例,进行一个“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阅览区”“美劳区”“科学区”以及“体验区”等不同范畴的几个游戏区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游戏方式,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游戏,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主题活动教学中,实现幼儿课堂的教育。在主题活动游戏伊始,教师可依据主题活动内容对已有的区域游戏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如,在开展这次主题活动的伊始阶段,教师可邀请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共同来展开一次“幼儿园与小学不同之处”的研究调查,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走进校园,通过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小学课堂所需的学习用品。这种区域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实现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的有机融合。

三、融合教学主题,实施有效指导

结合教学主题活动而生成的区域游戏在指导方面要求教师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尝试,对此进行有效指导才能确保幼儿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活动场所不足、材料器材混乱、准备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腾出足够的游戏空间,建立清晰完整的材料展示区、工作区以及存放区,为孩子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过程奠定基础。但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下为儿童创设出最大的活动空间,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与挖掘教学空间资源,如墙面、窗台以及桌面等可利用空间。例如,在“环保秀”这一主题活动中,由于教室活动空间较少,能活动的区域不大,而“手工区”内容较多,需要制作各式各样的模具,而这些基本上都需在桌面进行,为了避免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碰撞,教师可以将这一桌面游戏改为“窗台游戏”,为儿童创造更多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游戏环境,将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相融合,调动孩子的全部感官,让其在区域游戏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学主题内容,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幼儿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4篇

体育活动 幼儿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48-02

1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体、智、德、美全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其中第一个字就是“体”,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适合幼儿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既促进了幼儿体格的健康发展,又增长了其见识,是早已被时间证实了的。良好的身体为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应该说,参加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心理能力的健康发展。

2体育活动有利于启发幼儿的“求知欲”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进而启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幼儿便会积极地投入,努力去追求。

3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向好的方面发展

幼儿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心理现象在这一阶段都有明显的发展。幼儿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要在活动中展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心理智能是认识活动,表现在幼儿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一个成套的体育动作技能形成是动作一致性、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及灵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聪明智慧的提高过程和品德、习惯的形成过程。体育活动中动作技能要求有坐、立、行等正确姿势,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教育,一些多人配合的体育活动,是一种互相配合意识的培养、集体主义感情的培养。体育比赛活动的那种竞争意识是培养幼儿敢于面对困难和勇敢、顽强意志品德的有效途径。

体育活动对幼儿个性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通过在幼儿园工作观察和调查发现: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集体荣誉感、自我表现力、自信心和独立性明显优于不善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幼儿。

4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提高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定和集中。注意对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思考问题、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注意范围的大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都属于注意能力。有研究表明:注意能力稳定性好的人往往是智力高的人。体育活动中的许多动作的练习过程,既要兼顾动作的幅度、速度、路线,同时要根据动作的快、慢节奏进行。掌握一个动作,特别是熟练地完成一套动作,对幼儿注意能力要求很高,幼儿通过活动及练习,注意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5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各种分析器官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要掌握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需调动身体感觉、视觉等协同活动,有些动作还要有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远与近、里与外、高与低等复杂的知觉要求幼儿辨别。

6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需要运动记忆,幼儿对那些直观形象、具体、鲜明、具有各种感觉参加的活动,很容易记住。体育活动具有这种特点,如火龙球、独木桥、跳绳、滑板、攀崖等体育活动被很容易被幼儿记住。这些活动的参加,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同时又能较快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一套完整的体育活动,幼儿从不会到亲身完成,就是记忆发展提高的过程。

7体育活动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及内在规律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是人重要的心理过程,是智力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常会出现错误动作。正确的动作完成是在不断纠正错误动作,体会正确动作要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教师利用正确的示范和错误动作进行对比,向幼儿发问技术要领的所在,这是一种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思维积极性很好的方法。幼儿改正错误动作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常能有意识地促进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的过程,是非常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

另外,体育活动离不开与数字打交道,每节活动要做几次及每节活动的顺序等都要记住,排队要知道自己排在第几,前后是谁。这些对幼儿理解相邻的数就很有利,数学概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形式。

8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5篇

摘要:初中生时代是孩子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面对非常大的学习压力,整天埋在书堆里学习究竟能不能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就此,笔者利用实习之便对祥华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祥华中学;初中部学生;减负

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升学率,更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课外活动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外活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实践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而且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行为的调节作用。通过课外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新鲜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发展各方面的智力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励学生的求异创新精神[1]。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祥云县祥华中学初中部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利用实习之便,对祥华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身上获得了他们对课外体育获得认识和感受;及他们的态度和想法。

1.2.2访谈法

就实习之际,主动有目的地从祥华中学教师口中获得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情况,了解到他们的态度和想法;对体育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仔细地询问祥华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场地配套设施等。

1.2.3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运用百分比进行分析统计,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

1.2.4资料收集法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强大的网络力量,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

1.2.5观察法

通过对学生课外活动参加的情况,及所玩的项目,和对设施的运用进行观察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1祥华中学领导对学生课外体育的态度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祥华中学的实地考察及对同学们的访谈中发现,祥华中学的领导对课外体育活动这一领域不甚重视,一星期安排两节课外体育活动,但实施程度很差,老师直接借用侵占者两节课,学校领导也不过问,且对体育活动的实施不能持有坚决的肯定态度,认为一想起有两三节体育课已经达到锻炼的目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否实施的起来已不再重要,所以课外体育活动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也没什么不妥。

2.1.2体育教师及班主任对课外体育活动安排的结果分析

通过访谈初中部学生和通过当班主任与原班主任的交流得知一般情况下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是不过问的,除非班主任要求否则一般情况下都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都有班主任来做主。但学生反映一般课外活动课都是不出去的都会上称班会课或自习课,即使出去也是自由活动没有了积极性,时间久了自己也觉得没必要活动了[2]。不过在班主任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自发组织一些比赛,或一起去打篮球,但是基本上都是在吃饭时间或星期六星期天一起打球也是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1.3祥华中学体育场地,器材是否合理,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调查研究

据了解祥华中学拥有4块篮球场,一块排球场和一块300米的塑胶田径场,据所看到的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可发现,场地资源缺乏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篮球场将常会出现非常拥挤的现象,或者会有学生提前去占场的行为出现。相比场地而言奇才基本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但也仅限于篮球,据了解祥华中学有6位体育老师每位老师有15个篮球可是却只有6个排球,所以排球的需求远远达不到学生的需要,就出现了在排球课上很多学生处于休息状态的现象[3]。

2.2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调查研究

2.2.1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习的影响调查

在14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4位同学即386%的学生认为没影响,而有344%的学生认为有无影响要看实际花费的时间来定,有286%的学生觉得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学习有益。

2.2.2对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能否达到减负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学生表示在学习压力比较大时出去运动一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调节情绪,防止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活跃思维使身心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达到劳逸结合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这方面的研究是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因为这关系到祖国未来的栋梁。特别是提出“减负”这个话题以后,对课外活动的研究也就更加热门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方面的研究[4]。

2.2.3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有514%的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对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好的影响的有164%的学生觉得没有影响,而有293%的学生认为有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时间过短是不可能看到效果的。在心理方面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运动[5],体育精神对青少年有着更良好的影响,在体育运动中充斥着奋斗与拼搏。

3.存在问题

体育课外活动虽然是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体育甚至社会体育的发展,但是祥华中学的领导层对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视度远远不够,由此造成学校老师对体育课外活动的忽视,因此在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上也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校场地匮乏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造成学生与心无力的情况出现。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从祥华中学情况及学生自身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结论当代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都不是很理想,除了学校的以文化为主的观念没有改变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场地器材、活动的组织安排、教师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体育消费水平、师资力量等。

4.2建议

要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体育锻炼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国家要想培养出栋梁,更应当在学校体育上加大力度。这些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的,但是针对存在的不足,在能力范围之内的,不管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都应该去努力改进。(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参考文献:

[1] 查大胜.浅谈体育对智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教师版).2005.(05).

[2] 范运芳.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J].吉林教育.2009.(16).

[3] 袁雅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4] 董文,宓思蒙.中日两国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比较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

第6篇

为了突出活动的主题,提高活动的实效,我们在区域之间建立起多个层面的有机联系。

首先,各区域在物品投放、气氛创设方面保持了一致。比如,在《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在“交流站”里投放了从家里、画报上、网络上收集来的有关水果的信息、图片进行欣赏、交流;在“表演区”里投放了很多色彩鲜艳的水果的头饰进行表演游戏;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很多塑料水果可以招待来做客的朋友;在“美工区”里投放了蜡光纸等材料进行撕贴水果的活动;在“智力区”里投放了分成若干份的水果图片进行拼图活动;在“数学区”里提供画有水果的作业题让幼儿在认识水果的同时学会数数……在这个主题之下包括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语言、美术、数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就像是一颗颗零散的珠子通过主题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整体。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表象上的联系则意味着一种心理支持和行动暗示——丰富的物品刺激他们探究的欲望,获得相应的知识。

其次,我们在创设区域时,考虑了它们在时间和逻辑上的吻合。有些区域是因其他区域活动的深入展开而设置的,所以它们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比如在《我们的动物朋友》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很多动物爱吃的食物、生活的环境等丰富的知识,也萌发了将自己的知识介绍给小朋友的想法,那通过什么方式来达成这样的愿望呢?通过讨论,“班级图书制作区”正式成立了,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画画、装订等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表达在纸上做成图书在同伴间传阅。“图书制作区”和先前存在的某些区域实际上就有了一种时间上的内在联系。

二、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

为了改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相互割裂,区域活动内容只是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巩固性练习的现状,我们将区域活动内容规定为以下三种:

(1)主题内容的预习:即在集体活动之前,让幼儿先到区域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

(2)主题内容的巩固:即指区域活动的内容是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使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

(3)主题内容的下放: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

主题内容的预习、巩固及下放,使区域和主题、区域与区域有机地整合起来,特别是主题内容的预习和巩固,促使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当然,主题内容的预习、巩固和下放,在实施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也可以交叉使用。如原本是主题内容的下放,而教师发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就组织了集体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变成集体活动的预习了。当然不同的主题与不同区域的融合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主题与游戏性区域的融合程度较高,如小班主题活动《扮家家》;有些主题与学习性区域的融合程度较高,如中班主题活动《我的动物朋友》。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时,还得视具体情况而定。这样的活动内容既来源于幼儿的区域活动又整合了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教师独自精心设计的活动。

三、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教学形式上的结合

以集体教育活动为主的主题活动往往为幼儿提供单一的、缺乏层次性的、内容不够丰富的“一统式”环境模式,致使幼儿的自主性难以真正发挥,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在《我有好办法》主题活动中有一个教学活动《不用手也行》,孩子们对“扑克牌的移动”想出了好几种方法:用扇子扇、用嘴吹、用棍子推……教师说:“是吗?到底能不能呢,我们去试试吧!”随即教师出示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让孩子们去探索。这似乎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但实际上整个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操纵下开展的,幼儿只是在教师的“问”和预先准备好的材料中被动活动。对此,我们尝试将该活动中的集体探索改为以区域个别化活动的形式进行,在科学角中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材料,任由他们自主探索。他们非常投入地去尝试各种能使扑克牌移动的方法: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衣服扇风使牌移动;有的尝试用手拍桌子使扑克牌跳起来;有的找来空塑料瓶对着牌挤气使扑克牌移动……在活动中他们向同伴讲述自己的方法,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则倾听他们的交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使他们获得成功感。

四、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的融合

第7篇

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责任是多么重大。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此次学校组织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要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献给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育学生,赏识每名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都能成才,使他们在老师的爱心呵护下健康地成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我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服务奉献、争当先锋模范”为重点。长期坚持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系统的学习了《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主,强化学习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教育目的。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能教育学生。”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新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转变理念,迎接挑战。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年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是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和谐、探索、实践、经验、反思、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给自己增加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的面对学生。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8篇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 地位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强调要提高学校的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其中重点之一。但是在目前的发转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到,课外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另一重要部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发展的程度直接会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程度,而且,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也不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它与体育课堂教育相互补充,并能促使其加快发展。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表现出来,怎样协调课内课外体育教育以及怎样认识课外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原则以及实际意义。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一)课外活动是以兴趣追求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课外活动最重要的是学生或者个人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要条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突出自己的个人特长,并且是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二)因为课外活动本身的因素,其组织具有自由性,是不在学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可根据参加者的自身兴趣和条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组织和活动内容,其内容的丰富多彩还可以吸引你更多的学生参加,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们全面发展。(三)正是因为课外活动的相对自由,组织者可以根据参与者的不同性别和比同年龄段为其量身选择锻炼项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不适合某项活动而带来的损伤。所以,在安排学生体育锻炼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选的体育项目是不是适合参加学生,以使每位同学都得到与之相适合的体育锻炼。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则

(一)人的主动性原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使其充分发挥优势。(二)适度性原则,学生根据自己锻炼身体的情况适量运动,随着自己身体素质的变化而变化,慢慢增加运动量。(三)独特性原则,主要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锻炼,需根据不同同学采取不同的体育活动,不要统一安排运动,否则就和学校体育教学贸易什么区别了。正是因为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自身优势,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应该注意:(一)根基参加同学的具体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认真的制定训练计划,并且能不断调整使计划和参加同学的变化相适应。(二)课外训练尽量需个体训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集体训练,参加同学则需要根据实际实时调整。

学校的体育训练除了课内的基础体育活动外,课外活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是在课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使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还有,课外活动完全是在课余时间完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运用各种方式,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而且一旦形成习惯还可长期进行身体锻炼,便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进而调节学生的精神状况,为更好的学习提供保障。

其次、在我们对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之前,先有必要弄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和各自的特点。学校的体育教学要求在大纲的范围内,会兼顾所有同学,按照其共性制定教学方案和目标,循序渐进,系统的传授体育知识和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的体育活动是有明确规定学生一学年完成多少内容,会明确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考核成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全面性。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是凭借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的自觉性完成的,是在巩固学校体育教学的成果,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成长和健康锻炼,每周的两节体育教学活动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这就需要课外活动来补充,随着学生的运动锻炼的增加,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和机能不断的分解有合成,实现“超量恢复”的效果。

总之,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务必要做到“三个依靠、四个安排以及五个结合”。适当的课外活动不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活动水平有提高作用,而且还可增加学生的课余生活,调节大脑,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知识。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软硬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作为主打,也可举行比赛,使之形成学校的招牌发扬光大,给自己学校营造一种氛围和传统,还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另外,课外活动还有一个独特的有点是课内体育教学无法超于的,那就是根据学生的某个爱好和特长,有重点的培养,使个人的专长得到更好的发展。

鉴于以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在完成体育课内教学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在制定平时体育教学大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课外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促使两者相互发展,共同作用但是两者是决不可能替代的。所以,学校在使同学修好课内体育的基础之外,非常有必要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课内课外相互结合,力争从质上提高体育教学成果,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学习活动 设计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等等。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这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强化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体育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了解学生,精心备课

因材施教的因是指根据,材是指人的素质,施是指施加或施行,教是指教育教学。这就是说教育者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志趣、爱好、性格、能力、知识结构和认知风格等个性差异,通过观察、个别谈心或与家长、班主任联系,掌握他们的体质、病情、病史;然后认真研究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各尽其能,开发人的潜能之目的。这样在教学目标上就有了弹性。此外,根据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明确分为基本层次、较高层次、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生不同情况出发,实行弹性教学、弹性作业、弹性测试的办法,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面向全体,从起点看进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甜头,获得成功。

三、灵活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好的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中的问题加以总结,反馈教学信息,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学练学生自我评价学练效果信息反馈教师修订新的目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体会成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在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会对接力跑这一战术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性这一功能。

3. 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体育游戏成为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失去兴趣。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四、创建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