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德育概述

时间:2023-06-26 16:15:57

导语:在小学德育概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德育概述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改革;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112-01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各科目的教学都在积极的进行转变和创新,为了让小学数学教育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其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本文对这一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现在社会向经济化和数字科技化的转变,数学对人们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只要内容为数和计算,是构建庞大的数据系统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的普及和应用,弱化了纸和笔的作用,计算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教材保留了最基本的计算要求,还降低了大数目计算的难度。增加了统计、函数、计算机的初步知识,部分代数和几何的加入让数学更加系统性化[1]。另外,为了对计算工具所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出正确的评估,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估算能力,因此,新教材对于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2、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复习题、准备题、启发题等多种练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摒弃传统教育中纯理论止水的灌输,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探索知识。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理解和研究所学知识,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通过对一些内容进行举例揭示,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

3、教材结构和编排的改进。教材结构的改革主要是对一些内容适当的增加了循环,重要知识点有规律的重复出现,便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分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其由浅入深的掌握数学体系的构成和发展[2]。

4、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对数学方法进行抽象概括。培养学生认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二、小学数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操之过急。经过改革后,虽然教材的内容跟上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知识的覆盖面变得更广,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难度也有所增加,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3]。这种操之过急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基础的学习和巩固的。

2、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运用数学知识,关系着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改革后的数学比较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明显,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

3、没有与时俱进。对于新的科技产品的出现,并不能充分的使用和掌握,导致学生与时代脱节[4],对于新科技带来的后遗症,老师也要充分重视。

4、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式没有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不适用新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

三、教好小学数学的要点

1、基础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小学主要是处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给知识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小学数学的学习必须要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不用死板的灌输知识,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形成。通过对概念产生的了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掌握。与此同时,要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实际的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强调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增强学习态度。首先要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可以通过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观察,寻找规律。接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多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形和数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有利于之后几何的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小活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力。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创新在生产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人的创造力是无法想象的,关键在于怎么开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比赛怎样将一个平面的纸搭建成指定的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转换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现在科技的发展,科学产品的出现,对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教导,掌握电子产品的相关用途,如学习机、计算机等,要学生紧跟时代潮流,将创新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

4、要坚持数学教育现代化。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不能对其进行纯概念的灌输,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图形、色彩、教具、多媒体等。通过现代化的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数学是几乎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学科,对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小学数学作为整个数学体系的基石,对整个数学体系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数学教学水平,让数学的教育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在进行改革实施时,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不要贪图求快。要知道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调整的,要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结合改革的内容,创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 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2,(10):99. [2]王彦军.浅谈新时期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改革[J].学周刊,2015,(10):80-81.

第2篇

关键词:数学 课改 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还是教学评价、教学实践,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新的“教研教改”理念也在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深入,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成长需求,教材内容编排有所侧重。我觉得,小学数学具有“与生活联系密切,内容开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地位,探索式学习方式明显,注重创新思维培养”等特点。笔者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些教学问题粗谈几点思考,与同行商榷。

一、关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以课程内容学习活动为主线,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方面,应该把握以下要求:

1.要深化理念认识,立足教材内容。小学数学内容要求我们要树立新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了历次改革,融合部分国外课程及教改成功的经验,结合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具有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学习氛围等性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

2.要注重角色转变,精细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要联系生活,在数学中创设童真童趣教学素材,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根据学生差异,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应在过去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灵活运用,选择探究式教学手段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小学数学教改重点

从新课程改革思想看,小学数学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1.注重联系生活。农村学生对数学有一种畏惧感,觉得数学遥远,无法触摸、感知,太抽象,不容易理解。

所以,教学时,要尽量提取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内容,举出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信心。

2.注重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全面、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人才规格的多样性。按学生是主体、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展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式、交流式的学习方式。

3.注重课堂活跃。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由被动学习向探知科学转变。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疑诱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采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1.教学内容生活化。密切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充分融合,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和探究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实践再创造。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参与科学研究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就是“再创造”。因此,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实践数学、运用数学”。

3.教学评价多元化。新课程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即时评价与长期评价来评价学生,但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分数。新课改要求不能把考试分数当“靶子”,不能让“形而上学”泛滥,要把形成评价与考试分数有机结合使用,学生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肯定和表扬,要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有机统一,注重学习成果评价导向。

数学是社会数形交流的语言,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应立足学生数学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有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思考教学问题、把握课改重点,采取教学策略,依照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构建生动、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就会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改革实践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这样,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传统权威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让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让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实现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需要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地说、大胆地想、大胆地操作。教师不能因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被迫取消这一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能够得到培养的空间和环境。再者,要舍得在情感上投资,多鼓励,不要泼冷水,应把学生的兴趣、乐趣、志趣放在首位,这样,师生关系融治,学生畅所欲言,才能使探究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概念后,让学生小组出示自己准备的圆形学具,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形物体的周长。有的小组准备的是铁丝围成的圆,经过讨论后认为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准备的是硬纸片圆,经讨论后认为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布,再撕开拉直后测量长度;有的小组用绕线的方法;有的小组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来测量等。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用刚才大家发现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学生顿时陷入沉思,纷纷提出质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求圆的周长呢?”老师肯定地说:“有”。然后引导学生把刚才测出的每个圆的周长和每个圆的直径比较,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并计算,最后告诉学生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这种关系,以后计算圆的周长时用圆周率和直径相乘就可以了。

三、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探究

探究时间给予太短,会使探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的探究时间,不同意见就不能发表,就不能引起争论,没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就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探究局面。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然后提问题,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说明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柱、圆锥,请同学们看教师的操作,教师操作的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才装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说教师装的不标准,结果指定一名学生当众演示,还是原来的结果。这正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通过生疑来促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探究推向了。同学们通过再次探究、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终于发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体体积的1/3,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四、教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理念新感受

1 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1.1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壹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1.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1.3 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2 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3 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教材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

4 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数学; 教学; 方法; 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环节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小学生在课堂有效学习,已成为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话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更多新要求、新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笔者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个人浅见:

一、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的特殊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校园内的平面图,让学生与实际情况对比。由于这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因此兴趣浓厚,产生了探究欲望,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反复比较与分析,再加上小组讨论形式,学生发现了校园实际情况与平面图布局、比例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大小不同,进而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

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将120公顷的土地平均分给村里1~4组村民,这样是否公平?把土地平均分成6份,分别种植不同的蔬菜,是否合理?学生对这种实际问题非常感兴趣,自觉进行讨论、研究,最终提出“按比例分配”的内涵,并记忆深刻。通过这种举实例的方法,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对数学产生兴趣,这与小学阶段的认知规律相一致,学生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应用数学眼光来观察、认知事物,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过程。

二、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观念,适应自身角色的变化。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甚至与学生加强合作,共同探讨知识、寻求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勇于承认,成为学生的好榜样;通过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构建和谐、民主的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实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已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更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组织课堂提问,让学生掌握思考、探索的主动权。例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教师先将一个实物圆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了解圆的基本概念,认知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给学困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将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提高学习的信心;进入授课环节,教师应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椭圆形、正方形、圆形分别沿着一条直线翻滚,并在纸上描出滚动痕迹,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寻找优等生进行回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接受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其他学生也可在讲解过程中发现圆心的运动规律,最终得出“圆心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结论,了解圆中各点具有均匀性特征。通过以上举例,教师注重遵循提问的合理性、适度性原则,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提出全新要求,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知识建构中。为了在课堂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实行人际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中的Flash程序设计“拿玩具”的游戏:在一个篮子中装了30样玩具,由4~5个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分别要求他们拿走总数的1/2,再从剩余玩具中拿走1/3,最后拿走剩下的1/5。让学生在课堂用鼠标进行操作,看谁操作的又快又准。这样,原本枯燥的分数计算过程变成形式多样的游戏,学生兴趣高涨,增强记忆。

五、实行有效的多元评价

只有一个精确的衡量尺度,才能正确评价学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好学生不是在打骂中成长的,而是需要适度的鼓励、夸奖与赞美。例如,在学习圆柱的相关知识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观察,寻找有效的实验方法等,以此获得圆柱特征等知识点。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可能有些学生会回答“圆柱就是三个面构成的一个圆形”,作为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些学生在验证圆柱上下底面积相等时,由于方法错误而造成结果错误,这时候教师则应客观地进行评价:虽然这个方法是错误的,但是你敢于表达自我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请再认真想一想。这样,教师在课堂评价过程中,以多维化的眼光审视学生,表现对学生的关爱与认可,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由上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以此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成长,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观念

数学是中职学校各门学科的基础,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数学在你将来的一切工作中,都能给你以很大帮助。”首先,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电工技术等专业普遍用到数学知识。其次,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的课程,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能力去观察分析所学专业技术现象,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所以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少和学习质量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学好专业课有着直接关系。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课时没保证

一些学校认为,数学在职业教育中可有可无,只要把专业课学好,毕业后顶岗干活就可以了,数学学不学无关要紧。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出现了一些学校没有教学计划,或者有了教学计划,也不能正确执行,教学课时分配少,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周课时数4节(包括自习课在内),少则有2—3节,教学内容大幅度缩水,往往存在为完成任务而赶进度的现象,教学效果很差,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大部分教师的数学教学方法,没有根据职业中学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进行有特色的教学。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只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忽视结合专业课的实际进行布设教学情境,以及有关兴趣的教学,使学生学得的知识不能应用到所学的专业上。不注意通过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显的照搬普教模式。

三、教学内容不灵活,缺乏基础作用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一些职业学校,不根据所设专业的不同变化,也不从实际出发,恰当、灵活地选择内容教学,教学内容着眼点没有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应用内容部分上,而是与普通高中相攀比,教学内容、习题难度、题目的选配上追求深、怪、难。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实际数学水平,致使学生只了解支离破碎的知识片段,而不能形成数学基本技能,在学习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时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使学生无法完成专业课的学习任务。

针对上述问题。我依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管理方面要规范,使计划课时有保证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使受教育者在增强创造性、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思维,形成精确的计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中学必须重视数学教学。通过加强舆论宣传、开现场会、学习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同时在学校的课时安排上要根据职业中学的教材,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好教学计划,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干扰。

2.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要革新

教育观念方面,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方面,教师的观念、态度、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人才,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忽视学生个性、过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教学中的改革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体系,使教学方法从封闭式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化。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呆板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学的重头戏。

学生方面,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大部分学生因基础差、成绩差而缺乏自信,即使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也不敢问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主动接近他们,找机会和他们交谈,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转变、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课堂上,教师可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来向他们提回,一旦发现他们有所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创设情景,帮助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方面,数学教学必须改注入式为启发式,在教师讲授书本知识时,必须适当地组织学生做自己的实践活动,适当地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劳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实际锻炼,来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不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从教师、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注重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知识水平、学习方法等情况。这样教师就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就便于遵照由浅八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选择的教学方法就有针对性,就易于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主要问题,对学生启发得当。最后,教师要向学生坚持不渝地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克服在学习上漂浮怠倦的现象。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在刻苦钻研之后,得到强化和提高。

3.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化,与实际专业相结合,突出基础应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方面去解决。第一,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来说,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增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种学习效果的满足感又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景,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一个大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立了一个合同,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需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2分钱,第三天4分钱……以后每天富翁付给年轻人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请问这合同对谁有利?这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他们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分解”那样吸引着学生.那么就可以生动的讲解指数问题

第二,我在教学实践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和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按照“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成绩状况,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中实行同步授课,分组学习,分层练习,分层作业。这样也促使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周到细致,还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和讨论的机会,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逐步提高数学成绩。

第7篇

教师角色学习内容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情境有效教学一、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就必须小学数学教师能及时转变以往的教师主导一切教学活动的教学观,积极营造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的和谐的、融洽的宽松而自然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学生学习,由原来的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者转变为对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者,就必须积极创设一切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数学规律、总结数学学习特点,从而开发学生的数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创造力,做到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使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其实数学知识源于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善于整理和收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教学素材,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巧妙预设教学环节,精妙运用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因为觉得数学学习问题熟悉而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继而把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去。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情境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接轨,能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即再现生活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回归自己的生活空间,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并自觉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或者说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数学问题知识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在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原理的运用,从而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勇士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最终达到数学学习探究活动说话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即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理解并恰当解读数学概念,在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有关学习逻辑学的初步知识,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来领会、理解并尝试掌握这些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与方法,从而尽量保证会运用数学思维来正确、科学合理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经常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获得命题、建立和问题相关的公式或者归纳法来思考问题。再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数学解题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推理能力。尤其是引导学生分析时采取画图分析、写数量关系式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分析解题思路,继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小学数学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心理学认为,问题情境一般由活动主体、活动对象和为实现主体活动目的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组成。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那么,怎样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呢?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兴趣问题情境,以故事、悬念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思考,以增强学生感知对象的印象、丰富想象力、稳定学习注意力并深化学习思维立,最终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模拟实践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数学源于生活,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道具或者模型,就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动手操作和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自己感觉熟悉的场景中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再次,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实际认知经验相反的矛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并猜想验证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并参与认知的内部矛盾,以形成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和解决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育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说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精神以及新的教育要求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基于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及时的整合自身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改革,不断的符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恕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小学数学不像中学数学、大学数学那样枯燥、乏味,但是其教学的内容相比小学的其他科目,仍然会显得不受小学生欢迎,从而导致了小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而兴趣又是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基础,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虽然教育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影响到了教学的顺利开展,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比如说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过于看重自身的主题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题作用等等。教学内容既包括了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材,又应该增添学生所熟知的内容,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内容仍然是一个比较显著的问题,比如说教师刻意回避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教师过于简单化教材等等,这样不仅仅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误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策略

(一)开展自主学习

尽管被动的学习也会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其质量必定比不上主动学习,更何况新课改的目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够转换学习的角色,也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小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自我迁移,从而真正的实现小学生自我的深化发展,强化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激励小学生质疑以及释疑,也就是让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小组交流中产生新疑,并敢于提出质疑点,最终通过小学数学教师的点拨、启发、诱导,帮助小学生能够归纳、释疑;第三,指导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学生疑,比如说让小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内容来发现自己能力范围以内所解决不了的问题,最终根据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激发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就是在教学开始的时候,首先创设一个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自尊、自信的心理机制。

(二)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以及源泉,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它们还处于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其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学习模式还没有良好的形成,对于知识、经验的接收往往会受到兴趣的影响。正是因为这样,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积极的、及时的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小学数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说以学生感兴趣的例子为导体,使小学生能够成功的通过环境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第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确保小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第三,鼓励小学生大胆的探讨、发言,使其能够自觉的开展合作学习,并以合作学习的氛围逐渐地养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第9篇

新课改 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放弃那些难、繁、偏、旧题的研究,要把时间放在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之上。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数学学科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没有优美的诗句,没有动听的故事,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没有信心。为扭转这一情况,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动手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学生学习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一位知识道不尽的智者、永不迷路的向导角色,要把爱心、微笑、赏识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大胆创新。

三、重视师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进程具有双向情感交流的特征。不言而喻,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师生间的交流,教学活动是难以进行的,也无法使教师的精心准备得到有效反馈,更加无法实现对课堂的完美控制。所以,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

课堂的主体是活泼的孩子,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是很重要的。课堂上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快乐,气氛就显得活跃。面带微笑的提问,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和蔼的态度,可以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缓缓的语调,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可敬。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爱,还会由人及“科”。上课时有不同意见,他们就敢于发表,教师就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些激情洋溢,少一些鸦雀无声。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