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6 16:15:58
导语: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随着现代社会的深入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中职教育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中职教育属于应现代社会发展之需而生的全新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和改革方向,是经济发达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中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的专业型、技能型和综合型管理人才为最终目标。中职教育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核心内容。
一、中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体系不完善。传统中职教育管理体系基本上是以板块化管理为基础的管理结构体系,在部门设置上采取行政与教学独立管理的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层面和系部层面都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以负责管理具体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与组织。缺乏专门而系统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管理的协调性方面比较薄弱。
教育管理监控体系不健全。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前提基础,要构建健全的监管体系,就需要加强过程控制。传统中职教育管理监控体系过于强调结果控制,忽略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和企业、教师与师傅之间的高度合作与互动的综合信息反馈体制需要加强完善。中职院校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核心的教育管理监控体系。
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中职院校学习评价主要以传统局面考试为主,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现象很普遍,许多中职院校只设有理论考试,但却完全忽略了中职生核心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这样的评价体制非常不合理,无法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碍于教育管理功能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对教学管理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教育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强。传统中职教育管理机制在灵活性方面相对欠缺,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变化,无法有效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所以,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校企互动型人事制度需要尽快构建起来,要加强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的引入,不然将会加大中职教育管理难度,无法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
二、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加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是顺利开展管理活动的保障。依据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组织和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是顺利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根据实际需要,构建集授权、监管和协调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如此一来,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性。此外,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要加大综合型管理人才的引入力度,为传统管理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树立全心管理理念,加强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中职教育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传统中职教育管理理念忽视了对
被管理者主体性的尊重,只是将教师视为完全没有主观性的管理工具。但是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强调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体性作用,将其视为中职教育管理的真正主体。本质上来讲,管理教师就是要为教师提供服务,为发挥其管理作用创造良好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约束制度,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重点培养中职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高水平、高素质优秀教师的引入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中职院校整体教育能力。中职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一、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教育管理大致包括功能、目标、操作、措施这四个方面。教育管理的这四个方面内容体现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是特定的。就高校的教育管理而言,其功能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及时把握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并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为培育出合格的现代化接班人,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要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来培养学生,既要注重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提升,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德育的加强;操作和措施是用以实施计划和实现目标的,是高校为充分发挥教育管理的功能和目标而运用的现代科技手段。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在学生管理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校纪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对于违反校纪的学生的处罚过轻,不能达到警示的效果;考风考纪较差,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没能及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造成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太过松散的学生管理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不利影响。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受到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笔者对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点,高校教育管理的管理人员大都欠缺专业的管理知识,不明确高校的发展战略,且大部分管理人员文化水平都较低,这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3.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直接受到运行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而高校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就目前而言,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运行的管理模式普遍缺乏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这些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完善教育管理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而目前却还有一些高校完全不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而直接引用其他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自身的教育管理工作问题不断。
三、如何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水平还比较低,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从各个方面对我国教育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1.开展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及时更新理念,实现管理型教育管理工作向服务型教育管理工作的转变。因此,高校首先要从立足于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规划、课程设置,根据教师的需求来建设教师队伍,以提供给师生舒心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只有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2.全面规划教育管理工作。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在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时,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目标,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教育管理工作实施的内容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状况、社会的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实际性,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可用之才。
3.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程度。高校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受到教育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着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学校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因此,高校领导应提高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制定严格的教育管理人员录用标准,为此,可以选择录用基层推荐的人才,还可以选择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来增加竞争力度,择优录取,确保担任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具有该岗位所应具有的素质,从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水平,确保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对于在岗人员还要加强相关培训,加大考核、评估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
4. 创新教育管理工作形式。管理工作形式的创新要与高校管理与改革的需要相适应。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因此,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只有加快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才能优化高校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等多种特征,高校引进教育管理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教育信息平台,优化高校教育信息从生成到传送的各个环节,为全体师生互动交流以及获取资源提供方便,减少教育管理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5.构建教育管理激励机制。高校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内容繁杂的工作,很难准确地进行评估鉴定。因此,要想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详细的薪酬待遇制度,根据岗位以及工作情况的不同给予合理的薪酬待遇,多劳多得,并且,还要给予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上的期望,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以及职位晋升制度,从而增加管理人员对找份工作的信心,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管理人员你追我赶的良好工作氛围。
6.提高对高校教育文化核心的建设。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理应具有自身内在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这种内在精神价值和文化核心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凝聚力。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也是评价一所的高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文化内涵越具有深度,外界对高校的认可度也越高,并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文化建设也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管理工作的运行具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应提高对高校文化内涵的认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科学先进的文化核心,从而指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办学质量,而高校的办学质量又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观念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加快赶进,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为此,高校应立足于实际,既要从工作理念上作出转变,实现服务型管理,又要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转变,实现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从而逐步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问题视角,这种思维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建立于对学生的被动理解上,对问题、差错给予过度的关注。
1.问题学生标签化,消解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将学生问题化,而学生一旦贴上问题标签,便对学生具有“蚕食效应”,久而久之就会改变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看法。这些变化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在集体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心。而教育管理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老师处于主动权威的地位,学生被贴上“问题人”的标签,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传统的问题视角把有问题的学生独立出来,在集体生活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被削减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一蹶不振、“破罐破摔”的现象。
2.干预方式单一化,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开展工作的模式是:发现学生问题———找学生及学生家长谈话———探寻原因———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从问题视角入手,忽视了学生自身与环境互动的影响,并由此进行干预。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从学生自身去发掘原因,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行为等方面形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等方面遇到困惑或逆境而引发的,在寻找问题原因时往往忽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显然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困扰,通常治标不治本,也很难实现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3.工作过程工具化,师生关系不对等
问题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老师常常以专家、家长身份出现,在教育过程里,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明显的主客体关系。学生的独特性、个体性、价值被忽视,教育管理过程被定义为工具化的过程。导致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视的“人文关怀”中人的因素被掏空了。在大学校园里,甚至还会出现叫家长这样的局面,很多学生不愿意被叫家长,这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负担,对老师的教诲不接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工具化的工作模式,呈现出学生对老师教育的排斥现象,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
二、优势视角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内涵
“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运用这一视角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优势视角对人性的假定上是种乐观的人性观,不再专注于问题,而是把眼光投向可能性。优势视角在评估学生问题和需要时强调将他们的优点包括进来,发掘和运用学生的优点和自身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它强调学生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优势视角超越了传统的问题视角的理论范式,其核心内容为以下方面。
1.优势视角强调教育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
应该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资源与优势,而非问题本身。在具体工作中,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发掘学生优势,创造资源,开发学生潜能。优势视角强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都有他们的天赋、知识、技能或才干,有的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人与人是不完全相同的。在某种情境下,这种潜能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通过个体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应逐步转移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寻找可发掘的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2.优势视角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
包括学生的尊严、主体地位与独特性。所以教育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尊重。
3.优势视角相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改变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备在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在具体工作中,优势视角要注重学生如何学习、生活、与他人交往,如何走出困境。
三、优势视角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构建和应用
1.承认问题的存在
在开展学生工作时,优势视角理念不能忽略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在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讲述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宣泄情绪,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包袱。在讲述自己经历的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哀伤、焦虑甚至愤怒的情绪,这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境况,了解他们经历的事情以及他们为改善自己的境况所做过的努力。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要承认问题是存在的,通过问题来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从困境中获取动力。
2.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强调老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双向理解沟通,追求多样性和个别性。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递进过程:交流———理解———解释———互助。这里的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有效交流,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使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老师则扮演指引者、支持者、倾听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师生之间搭建起一种平等合作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和他们一块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协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3.较少关注问题,关注焦点集中于挖掘学生的能力
问题视角关注如何解决“问题”,忽视对学生自身能力及资源的挖掘,贴标签的做法又放大了所谓的“问题”。从优势视角来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上就要求老师较少地关注问题,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促使学生形成充满自信的自我认知,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在我们学校的很多活动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做法。比如各种才艺大赛、歌唱比赛、校园之春等团队活动,都是旨在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4.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老师使用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当他们经受长期的困惑时,往往会忘记甚至隐藏自己的优势。使用能够激发学生优势的语言,并用这样的语言同学生交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态。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会增强学生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并会慢慢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积极回应学生的成功,并帮助学生去发现自身更多的优势,有一颗真正关爱学生的心,并能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敏感体验,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心理、心情、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微笑面对,泰然处之,与学生在思想、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以心交心、以情动情,从而真正做到:用爱去感染学生,用心去感化学生,用情去感动学生。当大学生获得老师积极的关注和较多的赞赏时,就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我认知水平就会提高。大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会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来应对逆境事件,相反,那些得不到老师关注的学生,由于自己的能力得不到老师的赏识,在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也不会及时向老师求助,就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应对。根据自身经验,老师的每一句鼓励、每一声赞许都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5.重视环境因素,将个人和社会环境有机联系起来
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强调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也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将个人和社会连接起来。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由关注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资源的独特性,挖掘其中优势的资源和社会影响力量,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优势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以帮助学生发掘环境中的优势资源和支持力量为工作取向,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当下的问题,更可以形成一种持续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6.让优势视角成为一种思维习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19号)和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加强县级政府对各乡镇教育、教学、人事、财务等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保证经费投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实施内容
(一)进一步明确县、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县农村义务教育负有重要责任。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的发展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制定全县教职工编制方案,根据省政府核批的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决定农村中小学校长任免,负责教职工的人事管理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育事业费的法定增长,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师生安全;安排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治理农村中小学乱收费;指导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加强对乡(镇)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乡(镇)政府和中小学实施奖惩。
2、乡(镇)政府义务教育主要管理职责是: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适当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承担实施布局调整学校的相关工作;组织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并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承担校舍安全以及学校治安的直接责任,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加强中小学乱收费治理工作。
3、继续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参与、支持和监督村小教育工作并为改善本地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力所能及的投入;组织动员本行政村内的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积极协助做好学校学额巩固工作,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积极主动配合所在区域内学校的治安管理工作,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改革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4、撤销乡(镇)教育委员会。原乡(镇)教委人员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乡镇妥善安置分流,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充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原乡(镇)教委进行全面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按照不将债务留给学校的原则,所属资产全部划拨给中心学校,原乡(镇)教委保管的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档案资料和财务管理职能全部妥善交至中心学校。
5、成立中心学校。目前我县有13个乡镇教委,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我县实际,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立13所中心学校,其中11所中心学校设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管辖本区域内的小学;两所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设在初中,既管辖区内的初中,又管辖区内的小学,中心学校设校长一名,副校长2名。中心学校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同时接受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中心学校是法人单位,主要管理职责是:负责全乡(镇)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全乡(镇)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所辖学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乡镇教育统计工作,负责管理教育教学资料等。中心学校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6、全县5所农村初中和两所县直中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农村初中同时接受所在乡(镇)政府监督和指导。主要职责是:负责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本校师资队伍,实施教师晋职、晋级、评优、培训等工作;负责本校的财务收支管理工作;负责本校的教育统计工作。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它行政管理工作,依法享有学校人事聘用权、教育教学管理权。
7、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管理作用。乡(镇)教委撤销后,乡(镇)有关教育工作由乡(镇)长直接负责,乡(镇)政府在行政编制内确定专人协助乡(镇)长管理具体教育事务。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监督和指导本乡镇初中、中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投入。
8、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依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确保教职工工资按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地方性津补贴的发放列入财政预算,保证教师工资与县直机关工作人员一致,不低于本县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9、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县政府按照省人民政府核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和定额,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按规定收取学生杂费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同时,多渠道筹措经费,逐步偿还农村中小学债务,保证不因债务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10、保障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建设的必要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县为主”,县政府将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3年内完成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工作。县政府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危房改造。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加大对师生安全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的跟踪督查、督办和查处力度。
11、强化义务教育经费和资产管理。各中小学作为法人单位,校长是法定代表人,依法享有财务资产管理权。按照“收支规范、事财统一、监督到位、快捷高效、方便学校”和中小学预算外资金“校收、县管、校用”原则要求,成立“**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业务上接受县财政部门的管理,县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依据《中小学财务制度》以及现行有关规定,对全县中小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和管理,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核算和管理好中小学校的各项收费收入。
12、强化审计制度。组织力量、集中精力,对全县乡(镇)教委财务进行审计。通过审计摸清乡(镇)教委资产构成情况,债权债务情况及其成因。对乡(镇)教委的所有资产和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实登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3、严格管理全县中小学编制。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学生数、班额变化等情况每年对学校编制进行适当调整,并报县编制部门备案。县财政部门依据核定的人员编制,核发人员经费。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占用学校编制而不在学校工作的人员要限期全部归队。擅自离岗人员,根据人事管理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14、加强中小学人事管理。成立“**教育人才,业务上接受县人才中心的指导与监督,主要职能是关系代管、信息咨询、市场交流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对全县初中和中心学校的校长选拔、任用、培训、考核、交流和管理,并将逐步完善校长选拔考核办法。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全县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教体局、财政局、人事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县教育局(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承办具体事务)。同时,县教育局成立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承担方案实施指导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四、时间步骤
《工作方案》实施从20**年3月开始,到20**年8月底结束,分启动准备、宣传部署、组织实施、总结完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召集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方案》,县政府审定后,报省教育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
第二阶段:宣传部署。领导小组召开全县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按照县总体方案的精神和要求,上报本乡(镇)的具体实施方案至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教委,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宣传实施方案,统一思想认识。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根据各乡镇上报的实施方案和现有的乡(镇)教委工作人员结构状况,拟定人员分流方案,组建乡(镇)中心学校,考察校长人选,聘任中心学校校长,配备中心学校领导班子,清产、核资、审计、划拨原乡(镇)教委财产和资金,资料移交,实现平稳交接,中心学校试运转。原乡镇教委公章及财务专用章上交县教育局封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和重要载体,在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市场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求其教育管理做出相应的变革,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寻求新思路,开辟新途径,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
一、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如今的高校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能否在教育领域里存活和发展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提供的教育商品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适应时代多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助于提升高校在未来教育领域中的竞争优势。
确立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在校学生大都已达到法定年龄,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标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个性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帮助和促进其成长成才展开,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培养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教师要用换位思考来面对学生,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正当要求,对于规章之外的要求,则给予富有人情味的关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也就是说,教师心中始终要装有一个无形的规章制度,这就是人情、友情、奉献之情,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使服务更加顺应人性,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二、搭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教育目标上应充分考虑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统一的目标、大纲、教材和考试,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无助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就要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让其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积累经验、磨练心志,提高耐挫折能力、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民主气氛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完善与协调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都要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奖学金的评比、困难补助的发放、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实行公示制,增加透明度,扩大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权利;深化道德体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大家谈”活动, 全校学生就校园文明的内涵及其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对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由被动的被教育对象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进而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
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第一,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为其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快乐、自信、成功中茁壮成长。
第二,积极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我校做到尊重、培养、服务学生,通过实施就业见习行动计划,帮助同学就业。一是广泛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就业搭建舞台;二是邀请成功立业的校友讲座,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三是加强对学生就业环节的指导,调整其就业心理及观念,培养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为其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个别辅导等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引导他们努力克服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压力带来的心理障碍和各种因素导致的不健康心态,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保证其健康成长。
第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时间和条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一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挖掘内部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人生、理想、事业、成才”系列教育。二是通过校友论坛,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创造优良学风,营造成才氛围。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活动性课程比较多,教学管理要充分发挥活动性课程育人的功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提倡先进文化。教师的知识传授、技能示范和语言文化的沟通,使学生养成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建立真诚交流的情境和平等和谐的氛围,共享知识技能的经验和体会。事实证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应用上手快、团队合作棒,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突出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 因而创造出了一种学生能够 “自由表达”“全员参与” 的教育氛围,学生有话愿意与老师说,使老师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成为可能,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果,学风、校风建设得到加强,全校学生教育理念得到转变,教职员工都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学生的教育管理新局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冀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扬.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发展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1,(6):78-80.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167-169.
【关 键 词】高职院校 教育管理 探索
一、前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各学校的教学部门围绕国家骨干校建设、省级示范校建设;各位老师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办法,上课提倡调动课堂气氛,实施项目化、实务教学,老师教学任务很重。学生部门的党建工作、教育管理、社团活动等到,引导学生思想和学习追求上进,辅导员组织学生干部一起,每天深入学生宿舍、教学楼督导,勤抓宿舍教室公共场所等行为规范教育,乃至晚上就寝秩序和晚归督导等,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此仅为抛砖引玉之用。
二、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一)领导和教师重视到位,但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学校院系主要领导对学生管理很多是亲身参与、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上有形成一定的工作规范;基层系部的老师也大都能既管教书、又管育人,这在我们一些老师身上体现比较充分,但是在专业导师、班导师的工作运行中,还未形成好的选拔、考核、激励机制;学生口和教学口沟通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在教学问卷调查、座谈会中,反应有的老师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未能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课堂秩序未能抓实,教书育人未能很好结合;多数学校辅导员队伍战斗力强,但理论水平和工作主观能动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育人工作无小事、任何小事均可育人,育人需要人人、人人均可育人。
(二)学风和班风建设初显成效,但仍有一定差距。在高职院校的个别院系中一些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诚信意识有所提高,有的院系期末考试没有发现作弊行为;学生对学校、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够强,自身学习主动性差、动力不足、消极情绪,甚至有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不能正确认识是非,把老师的严格要求当做是“故意找茬”、认为课程学习能否及格和好成绩是“看老师给不给!”同事,班级内学习好与差的同学距离明显扩大,有的班级学生上交给科任老师的作业“同一个模板”,班级之间的学风建设也不乏对比明显的例子。有的高职院校由于一年级的大类招生,到二年级按专业重新分班组合,三年级就即将面临毕业,对班集体建设也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基本养成,但一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仍然比较差。大部分公办学校建校以来学生管理的相关要求、制度、条例、管理的方式理念、管理者等,具有很强的延续性、趋同性、认同感;文明教室、文明宿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定意义上营造了较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部分“后进生”、“问题学生”的情况令人担忧,有所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一学期内,就联系近十个家长交流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两人签了留校察看协议;随着整体生源素质的降低,学生干部也是矮中拔高个,责任感、工作热情、素质与能力急待培养和提高。同时,、活动的猖獗、问题、台湾地区问题、各类贫富不均、医疗、腐败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因素、社会问题也对学生思想带来较大的影响。
(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活跃,就业率较高,但是问题也比较突出。高校学生课余活动方面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在城市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社会影响;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体育运动、科技竞赛普遍开展,但是院系两级活动的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缺少规划性,有的活动冲突、导致质量下降!在就业方面,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高,企业需求量大,但是由于有的学生自身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定位不准、眼高手低、浮躁、定位不准、眼高手低、浮躁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一就业就再马上又另找职业。社会上,有的部门、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人才高消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浮躁现象,以及曾经的“高职无用论”影响很大。有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滞后,专业师资少。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主观方面问题。首先,学习主动性差。就学前没有人生和职业规划(国外很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根据孩子的性格、特长就有所侧重),不懂何为高职、对所学专业零认识,听父母亲戚朋友之命盲目入学,很迷茫,到校以后随大流或者混日子。其次、学习基础差。较多学生本来在高中阶段就不爱读书,才会导致高考失败者,分数低入校,很多基础课特别是英语、数学高考失败,到校以后难以继续学下去,继续体验失败;再次、诱惑太多、享受生活。网络发达没有正确使用电脑,课后大部分时间在玩电脑聊天、游戏、影视,甚至玩到半夜,引发了精神问题、身体上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长痔疮,用在专业上的有一小部分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太高,不刻苦;但是对大学生活的质量要求很高,如:周末外出休闲、食堂吃饭问题、宿舍条件问题。
(二)社会不良现象影响。有的媒体方面报道,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工资不高等等的“读书无用论”;一些退学的学生认为:“毕业干的活儿,现在出去就能干,而且工资差不多”(如,笔者所在学校退学的2011级学生,本省人);也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目前很多企业现在都是招工难,赶快去打工赚钱,在学校浪费时间!”另一名在一年级就选择退学的学生认为:“读理论没有用没用处,还不如赶快回家帮父母养猪”。学习功利化严重,读书不要紧,反正期末考试能过就好;能学多少知识、专业,毕业上哪儿工作、做什么都是另一回事,关键是要能拿学分、顺利毕业。
(三)学校教育管理存在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待遇薪资与物价上涨不成比例,影响教育者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教学设备老旧或者不够,没有及时添置,据笔者了解,甚至有的学校学生在校只有一年,第二年就到校企合作单位培训专业技能,第三年就正式定岗实习上班,导致想学习的学生没得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的高校环境和后勤服务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和心态;在一些老师教学改革思路上,研究学生实际和基础素质问题为出发点的不多,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工作探索建议
(一)从实际出发,转变工作观念。根据全国的高校招生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只会走下波路,这个下滑的现实和趋势不会改变。因此,面对生源素质现实,要改变的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我们老师自身。按照一些高职院校一些课程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一年级就流失的生源会更多。因此,各级高校领导,要建立辅导员、专业导师、班导师工作队伍的考核、晋升的机制,在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严管与爱护并举、管理与服务结合;要共同努力,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勤学知识、苦练本领、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四种能力:上岗做事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适应和生存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做到因材施教。在不同类型高职学校中的学生,其实就是高考的“后进生”,对于一个高考的失败者,如果到我们学校来还是体验考试失败,那很也是折磨人。首先,针对个别班级的学风、班风、作风落后明显的情况,通过多方努力、多管齐下,加大教育和帮助力度;关注加强个别后进学生的过程教育,促进后进生提高认识,努力进取,获得进步。其次,应该更多的让他们体验成功。比如能够把一条原理名词描述出来,或者做一个模型;在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排练舞蹈,老师一招一式教,学生现场一招一式学习,地上摸爬滚打,眼神动作就如专业演员,有时让人很感动,这里也不是说鼓励学生不读书专门搞活动,毕竟会参加活动的学生也是少数人。有的老师允许刚开始读不太懂专业课的学生带课外书来教室上课,都需要一份容忍、耐心,甚至爱心,从而慢慢引导他们走上“正道”。
(三)认识自我,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的体系”,从一年级至三年级,通过性格测试,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节,开展就业课、各类讲座,贯穿始终;其次,举办“大学生发展论坛”,拓展大学生家长会的内涵和外延,邀请家长、企业、校友、老师、学生等代表参会,形成“五位一体”的学生发展模式;同事,及早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身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群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毕业后能够出得去、坐得住、学得来、上得去。
关键词:远程教育;优点;弊端;传播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65-02
一、远程教育及其特点
自1946年美国人毛利和爱克特发明电子计算机以来,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通信工具。中国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行业由开始在通信业实现革命到后来大型控制系统的出现,见证了信息时代信息工具的演进,自视频通话技术出现以来,由计算机硬件做支撑的远程教育正式兴起,迅速成为当代教育结构组成的一部分。网络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网络,电视媒体、传统平面媒体也是远程教育的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又称遥距教育,远距教学是由电视或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为主要的硬件组成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的安坐于教室的传统教学模式。远程教育不需要到固定的地点上课,在时间上有着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学习,空间上和时间上的随意性,迎合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时间紧的特点。
远程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分。狭义上的远程教育单指网络教育,由信息时代技术产生的教育新理念,运用网络远程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活动,是由国家指定的学校或机构,进行远距离的教育活动,学校毕业生达到本、专科学历要求,由学校统一颁发毕业证书,获得电子注册学历证书的资格。
从广义上讲,学生与教师通过某种宣传的媒介实现教育,也可以称为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主要由音频和视频为主,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联合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于远程教育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自从教育诞生之日起,远程教育同时就诞生了。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远程教育是从当代计算机技术突破新的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之一。
远程教育由于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不同,大体上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邮件纸质传媒的传统函授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广播电视、录音录像为主的广播电视教学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由多媒体通信技术为主的视频教学阶段。
远程教育一般分为自体组织模式与群体组织模式,自体组织模式一般应用相对广泛,而群体的远程教育模式也正在发展。
远程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相应的课堂氛围,因此选择远程教育的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制能力,要始终保持自动学习的动力,探索求是的精神,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的质量。
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民众认知能力的提升,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远程教育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加强了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化,使得学习形式出现交互化的形式,学校管理出现自动化教学的模式,远程教育发展前景广阔,是未来学习形式的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北京四中网校为例,2002年开办以来,短短十年时间,网校就发展成为拥有240余家分支机构,获得了“十家网络教育机构”的称谓。北京四中网校发挥了网络教育的模式化优势,通过网络教育的发展平台充分发展了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灵活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适应性,使学生充分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节约了经费与上课时间,也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
远程教育带来的方便与优点,符合了现代信息时代高效的学习生活模式,但远程教育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成为学员和教员的隐忧,引发了民众对远程教育更深刻的思考。
三、远程教育的弊端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弊端一:由于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与上课地点,上课的气氛很难保证。学生除了要有很强的自制力,更要有自发的学习精神,而对于自主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讲,远程教育的上课质量很难保证。
弊端二:远程教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规模膨胀式扩大,不仅市场上消化不了如此多的远程教育机构,远程教育学院自身的教育水平也很难达到一个高度。
弊端三:网络教由于没有实际接触到学生,而且网络教育这种比较单一的管理模式,使学生能够顺着管理模式,而掌握到考查的规律,使得学生学习的懈怠性进一步增强。同时,“60分万岁”的概念使得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网络教育的模式化,使得学生能够轻易过关,导致学生很容易拿到毕业文凭。
除了自身的弊端,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发社会思考。
问题一:在电脑网络飞速发展、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今天,电脑现代化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一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良莠不齐的网络教学机构也让学员难以甄别优劣。
问题二:远程教育虽然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远程教育具体的发展方向也亟待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出笼。
问题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更要注重行业的细分,而远程教育的具体行业细分,尤其是在大学教育中,这更体现在细分到每一个系、每一个专业、每一个考试,使得行业划分混乱,这导致网络教育管理的混乱,从而失去了明确的行业行为准则。
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1.远程教育自身的行业水准问题:国家的教育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相关的部门要出台一定的监管措施,控制远程教育学院的具体质量,让学员拥有优良的受教育环境,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相应的教育投资,提升全民的教育素养,让远程教育朝着良性的教育模式发展。
2.远程教育具体的发展方向,应该做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中国的远程教育既要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也要有自己相对应的特色。细分到每个远程教育中心机构,是要突出专业化技能的标准,还是要突出管理模式的精良,亦或是课程辅导的技巧。细分到每个参与授课、网络课件制作的教师有没有良好的从业资质与高素养的从教特色。
3.远程教育最终端的行业细分法则,在教育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等级与辅导技术差异性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究竟如何做好最系统的行业划分,需要相关的远程教育学院在日常的发展中积累经验。
4.远程教育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在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应该注意在发展远程教育的同时,应该实现质量、规模和教育机构收益上的平衡与统一,以保证远程教育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形成自身学院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入终身教育的价值体系教育观,成为受众接受终身教育的良好平台。
5.在中国,远程教育已经拥有自身对应的受众和形成了自身的教学规律,拥有自己的专业出版物,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体系。现代的远程教育应适当地收费或者免费,让不同经济层次的人都能享受到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容多样化,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应该有所涉及。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要制作一些优秀的视频和学习资源。
6.如何超越当前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健全完整和创新的远程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围绕这一突破口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学习评价与资源评价,目的是提高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自信心与综合素质(谢阳斌;桑新民2009年12月)。在远程教育中,受教育的质量和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教育结构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合理的收费制度也是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远程教育的内容与服务要更加多元化与贴近工作和生活。
当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之下,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种环境下,要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还需要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柔性管理理念,通过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以满足当代教学管理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柔性管理理念;运用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都较为鲜明,尤其在人生观及价值观方面,有明显的个体化差异。而在时代变迁下,要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将柔性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并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教育管理工作。
一、柔性管理理念概述
柔性管理理念主要是指以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等作为基础管理思路,通过心理说服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而并非使用外在强制力的组织意志,从而让人们逐渐将各种组织意志内化成自己的主观行为。柔性管理主要是基于人的内在潜力、主观意识,来激起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终极管理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都结合了人与人需求上的差异,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对人予以充分的尊重。从柔性管理理念的特征来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以具体人物为教育管理对象。在柔性化管理中,其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结合具体人物的情感需求、心理想法、社会关系等进行。所以,柔性管理通常是处理师生、生生、学校与学生、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人。[1](2)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较为宽阔,不易受到约束,因此,为了满足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需求,并适应于大学生各方面变化,就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进行。(3)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稳定性。在大学生的柔性化教学管理中,教育者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变化情况,对教育方式进行动态性的调整,并注意保持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4)具有实际塑造性。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其效果要体现出实际塑造性,通过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从而将各组织意志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大学生内化想法,促使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
(一)刚性管理及柔性管理间的关系不协调
柔性管理主要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当前,从大学生教育管理现状看,由于两者间的关系没有明确性,导致学校的三大权力主体占据着主要的位置,仅仅体现出刚性管理理念,并未体现出柔性化管理理念,导致柔性管理处于劣势,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未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由于教学管理者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观念上的转变,导致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导致学生没有树立起一种自主管理的意识,其主动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未对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管理进行良好的衔接
当前,随着社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在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诸多的心理困境,并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2]由于高校教育管理者只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形式上的管理,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管理衔接起来,导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不能实现良好的自我管理。
(四)管理决策不具备明显的权变效应
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其社会经验、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就需要结合其不同的心理特征、行为活动、思想动态等,通过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对其进行引导。[3]然而,由于很多教育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过度追求预设管理方案及最优化的管理原则,不注重权变效应,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受挫,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柔性管理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协调好内部管理关系
柔性化管理不仅是一个理论,也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涵盖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各层级、各部分之间的内容,且管理中所涉及的内部关系也相对复杂,需要进行统筹管理,并梳理协调,才能够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进行柔性化管理时,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管理中所涉及的各部分管理职责予以明确的划分,并组织各职能部门与相关的负责人,结合管理问题进行定期的商讨,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管理决策。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时间、资源、空间等各个要素予以合理的划分,确保柔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另外,学校还要注意协调好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两者间的关系。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在高校管理中,更注重管理的规范性、纪律性,因此,高校要结合时展的特征,通过纪律严明、规范合理的管理措施,来促进学生严守各项规整制度,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柔性化管理的作用,依托刚性管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需求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生机,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个体重于群众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通过号召方式,来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并在个体化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虽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为大学生群体,但很多问题的来源,均为个体。所以,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个体的特殊性、复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特征等,有效解决个体学生存在的问题。而教育管理者也要注意通过多元化与开放化的管理措施,来突破传统沟通上的局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以便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现存问题。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感情,对大学生予以情感上的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是非观,消除其消极思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动力与潜力。通常来说,柔性管理可以将科学化、合理化的价值观念渗透于教育管理中,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生活与情感上得到帮助,以便引导大学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性,提高其自我塑造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大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注重追求平等,对独断专行管理模式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意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并为大学生搭建一个共同参与的自主管理的机制,使其充分认识到具体的管理制度,并具备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而在具体管理中,还要避免出现等级差异,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其感受到被尊重、被体谅,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大学生感受到管理工作的严格性,使其认清自我,加强自我管理的意识。而在柔性管理的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格,还需要增加与同学间、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帮助有问题的学生,使其实现自我成长。当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网络手段,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特征及相关信息,搭建一个网络沟通的平台,通过利用微博、微信、博客、QQ等平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以便更好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现高效管理。同时,教学管理者在耐心聆听学生的问题后,要对其提出中肯的意见及建议,通过适当的引导,纠正大学生的错误价值观念,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进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四)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
大学生的在校时间较长,很容易受到校园文化、校园氛围的影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与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更好地突出校园文化的优越性、人文性,弘扬正确、积极的思想与观念,将时代性、历史性的优秀元素充分融入其中,提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隐性教育效果,让大学生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内化成行动力量,对自身进行管理。[5]而在柔性化管理过程中,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严格地规范与要求自己,并对优秀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宣传,发挥模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者也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评价机制,对大学生进行客观、综合性的评价。在柔性化管理中,主张模糊性评价,通过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并发挥自我评价、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来尊重大学生,使其的主动参与性得到发挥,让学生可以实现自我分析、自我检查与自我教育,通过动态性的评价,使其不断反省与总结自己,达到全面的提升。
四、结语
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果,就需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充分结合起来,通过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促使其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其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红霞.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柔性管理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30-31.
[2]吴丹,何伟强.大学生党员管理教育现状与柔性管理机制建设探究———基于中山大学案例的实证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7-9.
[3]叶巧群.差异化管理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192-195.
[4]刘漫中.柔性管理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8-31.
关键词:心理契约; 研究生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5-0138-03
收稿日期:2012-10-2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2011JY-007)
作者简介:马明霞(1980-),女,山东泰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李 涓(1972-),女,天津宝坻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人教处处长。
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都属精英教育,他们承载着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研究生群体具有年龄较大、知识层次高、思维敏捷、独立意识强,在思想上比大学生更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稳定,认识问题的角度独特,吸收新鲜知识快、思路开阔、包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以往被动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必须“以人为本”、注重沟通,在平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教育主体的心理满足。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加强对管理各环节的人性化思考,将为实现科学的育人理念,探索研究生教育中的共性规律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论框架
1.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提供的一种配合”。
2.心理契约理论的特点
相对于经济契约而言,心理契约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心理契约具有内隐性,这是心理契约最突出的特点。心理契约管理依靠的是管理者利用各种方法调动被管理者的心理过程朝着组织期望的方向发展。第二,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人的心理的变动性使得心理契约这种诉诸内心的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不断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变更与修订。第三,心理契约具有功能性,这是进行心理契约管理的基础。心理契约虽然不如经济契约那样具有刚性的外在约束效度,但其功能性极为明显。
“心理契约”概念提出之初,人们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上。随着人们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契约逐渐被应用到其他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心理契约是联系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纽带。从满足教育主体间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心理契约的构建,力求使我国研究生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理性化,是实现教育本真回归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对心理契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彷徨、婚恋的压力、人生规划的迷茫成为了阻挠研究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研究生家庭背景、学校背景、性格特征的差异,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折射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也表现出不同的反映形式。通过对156名武汉地区生物、物理、数学、化学、地学、力学等学科的理工科研究生的调研,笔者发现导致研究生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学业完成困难与人际交往困难导致的抑郁与焦虑;由于恋爱与婚姻状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自我否定、烦躁、学习无动力以及自杀念头等;由于自我过分要求完美,而在个人发展受挫时导致的失落感;由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导致的对自我的不认同,甚至有退学的想法;由于从小受到溺爱或与父母关系不融洽而导致的亲子关系恶化;由于性创伤经历而导致失眠、恐惧,进而影响学业发展。
在全面分析和跟踪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在入学、转博、求职等重要阶段,在每一个人生新的十字路口上,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如何成就卓越人生而“纠结”。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心理契约”理论,对于解决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数据来源
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招生环节到毕业环节,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到论文答辩,从思想政治教育到综合素质提升,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导师、学生、教育管理干部直接有效的沟通。只有深切了解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特征与生存需求,才能洞悉探寻研究生培养中的规律。本研究采用作者自编问卷,分别从研究生的自我认知、人生规划与职业定位、身心健康状态、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师生关系、对待学习与科研工作的态度、对所在培养单位的心灵认可程度等方面对被调研对象进行了调研。为了保证研究的针对性,采用了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集中选取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地区的理工科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开展了跟踪式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工作。发放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56份,回收率约为87%,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 XP统计软件包进行各种统计处理。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统计结果。
1.研究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强,对个人的发展与职业规划有较明确的定位
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已经结合自身特质,思考过关于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的问题,对于自己向往的职业类型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81%的研究生认为了解自己的个性与性格,有助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定位。研究生阶段是形成个人学术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3%的研究生已经树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人生学术志向,将个人兴趣与国家科研需求结合在一起。但从对13位研究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目前研究生主动申请学校(研究所)内转博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我们必须开始反思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对学校(研究所)满意度降低的因素。
2.研究生在课余生活里的生活状态不是十分健康,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有增加趋势
在业余时间里,只有55%的研究生会主动选择一些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作为休闲健身的方式,而且其中男生运动的频率和强度明显高于女生。大部分学生选择上网聊天、唱歌、逛街、睡觉、节假日旅游作为休闲方式。对于长期从事伏案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身体机能的高效运转,但是目前的统计分析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来自学习科研的压力以及自身的惰性,真正在业余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的学生并不多。
3.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成为影响学生学术水平的重要原因
95%以上的研究生认为心目中理想的导师应当是懂得换位思考、为人和善、善解人意,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的学者。但是由于每位导师的育人方式不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同课题组、实验室所呈现出的师生关系就大不相同。在调研过程中,只有15%的学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非常融洽”,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融洽”、“一般”,而且有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融洽”。只有43%的导师能主动地关心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4%的导师处于完全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态。这样的一种情况,导致在学业和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只有68%的学生会选择主动与导师沟通,部分学生由于不敢主动向导师求教,而在学习科研工作中走了很多弯路。
4.研究生对待学习与科研工作的态度基本端正,但是存在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因
从统计结果中发现,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研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而且88%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将具备创新精神、能耐住寂寞、高度的责任感以及执着精神作为从事科研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四项基本素质。但是在统计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动机时,24%的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暂时没有理想工作,被迫考研。这些因素都将成为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的诱因。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1.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招生环节管理策略
研究生心理契约形成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在研究生入学之前通过各种其他非正式渠道形成的。比如说通过朋友或社会宣传对研究生培养单位会对它的研究生阶段承担什么样的承诺和责任有一个大体的框架。毫无疑问,入学前的招生宣传工作是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关键。在进行招生宣传工作时,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就应当把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的学习、科研生活向学生进行详细、真实的描述。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条件以及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应对学生的预期有所了解,明确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动机与期望值,结合每个学生的特性,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心灵契约”,实现个人—专业—导师—组织的最大和谐。
2.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培养环节管理策略
研究生刚踏入新的生活时,往往都有着美好的期望和动力,但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后,就会进入一个情绪相对低落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教育管理干部在研究生教育中要特别关注这样一个“惯常”的适应过程和影响心理契约健康发展的因素。首先,应该加强情感交流,明确合理的期望。研究生在内在需要上更侧重于精神满足和情感关怀而非物质获得,只有尽可能从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的角度来实施激励措施,才能增进教育者和研究生之间的信任,才更利于激发研究生内心深处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低落情绪的出现,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其次,建立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沟通机制。心理测量是培养单位了解研究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对其心理以及行为进行评价的有效工具。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对研究生近期的德、智、实践能力、情商与心理、职业生涯测评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时了解研究生近况,对研究生做出合理的引导,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心理契约的研究生职业规划管理策略
研究生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上,应该更多地把研究生教育当作学生自我才能实现与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一方面可以引入培训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培训,让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对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一是要注重研究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全面性,对有关研究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设想和规划;二是要注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个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有针对性地为研究生量身打造开发、培养方案,确保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合理。
4.基于心理契约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策略
科研本身既是个人的研究探索过程,也是群体的合作过程。研究生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科研育人就是着力营造一个和谐互信、宽松严谨的学术氛围,让每个研究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强调团队力量的现代社会,师生团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科研育人能够有效地建立师生团队,增强团队的融合度,增加研究生的心理归属感。因此,定期组织导师参加“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提高教育育人的能力,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5.基于心理契约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策略
校园环境的建设包括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硬件设施的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中典型的组织文化,影响着教育中心理契约的存在方式和实现程度。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正是为了加强研究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念,促使培养单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共同信守契约,使素质教育多方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研究生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校园凝聚力。在创设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放在首位,承认并满足研究生的需要,尊重并容纳研究生的个性,重视并实现研究生的价值,使研究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赵永新.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79-80.
[2] 吴继锋.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92-94.
[3] 鲍玉琴.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