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财务预测

时间:2023-06-26 16:15:59

导语:在企业财务预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财务预测

第1篇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现状分析; 有效途径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价值形态及资金运动的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是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面对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对煤炭企业的传统财务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煤炭企业只有尽快的转变观念,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适应新环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一、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它是按照相关法规制度,依据财务管理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企业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就是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其财务关系的一项工作。财务管理制度是基于特定财务组织,制定并实施包含组织机构、管理内容及管理制度的体系,是企业在资金的流动过程中所确立的有关财务方面制度的总称。

当前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有所扩大,除原有的资金来源运用、成本管理和资产管理外,资金结构、国有产权管理、财务政策等方面的设计实施、收益分配、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及监督等都归入了现代财务管理范围。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

在我国煤炭企业多为国营企业,实行企业法人财产权与出资人所有权分离的政策,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也较为特殊,显示为企业法人与所有者两重主体。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是企业管理其财务活动的主体,包含企业总部和分、子公司的财务机构。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一般由企业的财务管理主体确定,在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中实行,包括资金制度、成本制度、经济核查制度、财务预测及评估制度、国有产权管理制度、投资与收益分配制度、财务监督控制制度等。

(三)加强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1.煤炭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煤炭企业持续改革发展,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旧式财务管理方法,早已不能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需要;传统以管理者个人素质为主的管理形式,也无法适用于日趋复杂庞大的企业。成熟的企业要建立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煤炭企业要创新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及控制能力,以优化的财务管理制度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提升决策水平与企业市场竞争力。

2.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筹措,生产成本和利润等的分析决策均由财务管理来完成。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使财务管理由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借助科学管理工具,使用合理的预测分析方法,有助于企业决策的制定、风险的防范等。煤炭企业为资源开发类企业,经济效益受资源禀赋影响较大,发展波动性更强,更应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辅助经营决策。

二、煤炭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炭企业发展,都是依靠国家的计划安排推动的,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实行统支统收政策,财务与会计工作合一,没有分设财务部门,机构运行的风险性高而效率低。受计划经济管理思维影响,很多煤炭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动态体制,财务控制的机制也不健全,财务分权混乱,对财务情况缺少有效控制。在国有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实行经营制,政企不分,对经营者监控不足,少数经营者片面地追求自身利益,侵吞和转移公司资产,导致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在当前煤炭企业管理层中,技术生产型人员居多,财务和管理方面人员较少。煤炭企业偏重于煤炭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及产品的销售,认为企业利润主要来源是生产经营、技术创新,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大,仅考虑本年财务目标的完成与否,把财务管理作为一种附属,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不少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财务工作仅仅是会计工作,企业完全没有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的制度。

(三)盲目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不少企业片面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职能工具。这种利润最大化的单一财务管理目标有着较大风险:首先,没有顾及到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和所投资本间的联系,缺乏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横纵向比较。其次,以利润的最大化当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会忽视产品生产、技术革新、员工安全等因素,使得企业经营缺乏战略眼光,只重视眼前利润,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财务信息综合应用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不少煤炭企业仅仅关注产品产量,缺乏对企业投入产出生产模式的研究。企业财务部门有着健全复杂的财务系统,却缺少对其的充分利用,仅满足于简单的账务记录和业绩指标考核,没有在记录、核算基础上,对这些财务数据、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缺乏信息分析预测的意识。煤炭企业若能利用有关财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及方向、企业市场份额等,根据分析提高决策准确性,可以极大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企业财务风险意识及信用意识欠缺

大多数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用度有待加强,不少煤炭企业有着巨额的外部欠款,阻碍企业正常的生产周转,危害了企业自身形象,引发信用危机。信用是企业发展和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规范,信用危机会妨碍企业发展,引发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生命。不少煤炭企业风险意识不强,资本运营的能力不足,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缺乏了解,盲目的进行投资及融资行为,使企业背负巨额债务,出现财务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的企业不会取得可持续发展。

三、改进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优化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要长期坚持才能最终带来效益,而基础工作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煤炭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对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进行强化,建立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规范。随着企业财务决策的逐步专门化、技术化,管理的层次也不断提升,财务应从会计部门中分出,在财务部门内也要按资金结算、筹资、投资单独分设,使得财务工作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与煤炭企业实际结合,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在做好常规性财务工作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检验,对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持续地进行完善补充,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增加财务预警、税金筹划管理等内容,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有效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

(二)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体会到完善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财务信息的核算、分析控制及预测等,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转变凭自身经验来做出决策的传统管理方式,确保企业财务人员参与企业重要决策,给予企业财务人员应有的权力,企业进行有关经济决策时,要征求财务人员的建议,以提升决策的合理性,真正树立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

除了企业加强重视之外,财务方面的工作人员也要深刻了解财务本身的职能,认识到财务与会计的不同专业分工及职能划分,除了做好基础会计信息工作外,更要能够利用基础财务信息统计分析,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相应建议,对企业将来的财务情况进行合理预测,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财务的分析、控制及预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三)追求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指的是通过合理经营财务,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与回报的关系,在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它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并强调企业价值增长中各方利益的平衡:协调好股东和其他利益主体间的关系;确保员工利益,为其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平衡风险与回报,保证有关利益主体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知情权;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等等。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顾及了资金的风险和时间价值,利于投资方案的合理选择和资金的有效筹措;考虑了回报与风险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克服利润追求上的短视行为,引导企业重视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的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应该是价值的最大化,这样企业才可以取得长期而稳定的利润,同时带来充足的现金流量,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深化财务信息的利用

财务管理是从企业价值方面对企业进行的一种管理工作,比如对成本、资金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相比,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样式的综合化管理,利用好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能对煤炭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作为重心,而财务管理则要以成本和资金管理为核心,只有清楚地认识新环境下财务管理职能和内容的变化,充分发挥财务计划、财务控制、监督和财务决策的功能作用,把其贯穿于经营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环节,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以此带动企业的其它方面管理,使企业管理逐步科学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五)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与信用意识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本,是企业各种活动和行为的全面反映。诚信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有诚信才有发展的保障。煤炭企业要了解到诚信不止是针对他人来说的,首先应是自身长期利益的要求。企业要打造优秀的信用形象,以诚信企业管理的灵魂,通过内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树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对自己的运营真正负责的主体。在财务的管理过程中,要确保重信用、守法纪、遵承诺,提升企业的自身信誉,其次,也要加强自我的保护意识,防止被对方欺骗,降低损失。

煤炭企业要有准确的风险态度,分析捕获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创立风险防护及预警制度,尽可能降低风险损失。首先,打造并不断优化财务管理体系,利用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减小企业财务风险。其次,要合理使用科学方法对企业投资实行财务预测,提升投资的决策可行性及科学性。良好的财务预测能够使企业获知自己的资金需求,提早制定融资计划,并依据融资状况合理安排生产与投资,以此起到财务风险的防范作用。再次,优化企业负债结构,使其更加合理。最后,树立风险的防护及预警制度,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实行有效监测及反馈,针对将要突破风险边界的活动,管理者须及时调整并修正,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第2篇

一、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制约因素

多年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素质都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将其阐述如下: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经历了从电算化到信息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的人员更新速度慢,造成专业的人才缺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对于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在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人才的职业能力低,不能适应企业需求,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因此整体体现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造成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企业很难实现创新。很多财务管理人员不具备财务预测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不够具体,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更新受阻。

(二)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低下

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之所以受到制约,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创新意识,加之业务水平不高,导致在其核算过程中始终采取传统的,自己熟悉的方法。但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软件和财务管理方法的更新速度快。新时期,财务管理不仅存在于技术范畴,还对管理和成本预测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决定了其财务管理的肤浅性。企业虽然建立起完善的计算机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在兼容性方面依然值得思考,无法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财务管理上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创新速度缓慢。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实施与创新

(一)企业理财观念实施与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具有先进的理念。财务管理也不例外,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管理人员的理念。首先:要确保员工认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以及其组织结构,采取适应经济时展的策略。其次:在管理人员理念创新过程中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基础和管理知识,使其紧跟市场步伐,并具有一定的远见。最后: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将知识内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元素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在观念上,还应重视知识资本的整合、重组与利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分析手段的实施与创新

财务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之前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的分析制定下一阶段的财务管理任务。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支出预测相对于财务管理更是一种管理人员应掌握的技术。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人员庞杂,施工过程也相对复杂,其成本影响较多,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要实现管理手段的多样化,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基于知识资本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角度进行分析,财务管理目标正确的前提下,合理的财务管理方法能够促进企业知识成本、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建立企业员工考核指标,以创新为前提和重要评价指标,而将知识资本作为创新的原动力。明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市价指标、效率指标和稳定指标,明确知识资本的损耗率和增长率,使企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吻合。

(三)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实施与创新

财务管理手段创新是企业创新之根本。现代企业已经逐渐适应网络技术,信息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生存的基础。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也不断的演变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具有多个方向,如适应网络式财务系统的使用,这一系统的使用突破了空间上的局限性,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功能,扩大了财务管理的范围。具体上,该系统实现了远程财务管理功能,是现代企业扩张中必备的财务管理技术之一。另外,互联网时代,企业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财务管理应相对透明,要通过计算机监控手段实现全程的财务监控,确保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利用网络的远程监控功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性,并且确保其集中化和高效化的管理。总之,财务管理人员应不断的学习新的管理技术,使企业财务管理处于先进层面,实现企业财务核算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会计管理的价值,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与创新

财务管理的创新其根本在于财务管理不清。很多企业由于无法平衡投资者与受资者之间的关系而面临生产危机。在企业发展中,目前提到企业财务关系,多指企业与投资者、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依然要重视这种关系的维持,但是对于多数企业来说,管理内部员工应作为其主要任务。企业财务创新的实现在于员工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管理者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挖掘员工的创造性,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从而发挥员工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目标的制定上,要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改革原有的薪资发放制度,制定更为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始终坚持以员工为出发点,以实现员工价值为依附离开制度企业的发展目标,才能对于企业创新起到积极的意义。当然,企业个人发展离不开企业总体目标的制定,企业要具有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分析市场发展的特征,利用其创造性,促进其不断发展。采取正确的途径进行资本预算,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财务管理目标与市场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该目标的确立应围绕着经济的形态和社会的发展而定,现阶段,经济形态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观念上,还是技术上,或是管理上都应注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将与之相关的利益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来拓展企业资本范围,控制企业成本。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物资成本作用弱化,而人员的知识成本作用提高,这一变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尤为重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瓜分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使股东、员工以及产品顾客均成为相关利益主体。要实现企业创新,就要发挥企业利益主体的积极作用,制定现代化的企业发展目标,并逐步实现这一目标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财务管理 难点 相关对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微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经济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较短,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如何提高小微企业的生命力成为发展小微企业的首要目标。本文针对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难点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对策。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难点

(一)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相对不完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缺陷,存在目标错位的情况。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都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原则,企业领导者的权力过于集中。企业领导在设置财务管理目标时往往把经济利益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凭借以往经验和感觉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领导的不重视,不少小微企业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缺乏专业的人才,内部控制不完善,这都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制约作用。即便一些小微企业设置了专门机构,但人员配置不到位,执行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其次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环节脱节的情况。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完整的工程,需要多个环节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只将重心放在财务核算工作上,忽略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以及财务控制等多个环节。缺少财务环节的相互配合难以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再次财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在小微企业里,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对财务方面重核算轻管理;致使小微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法规制度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会计信息失真,并经常出现大量闲置资金或资金不足等情况,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

最后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系统的管理监督体系,企业的监督主要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监督,缺乏考核和评价机制,不能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小微企业建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完全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小微企业融资体系中的问题

小微企业因其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政策环境较差,融资渠道较窄,不能实现高效的融资,金融机构是小微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小微企业经营风险高、信用低、规模效益差等困难难以满足金融机构融资的条件,不少小微企业走投无路选择举借高利贷,无形当中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甚至会有倒闭的可能。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融资渠道狭小,融资过程困难。尽管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家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小微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内部资金,但内部资金有限,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成本较高,一些业务较为单一、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在银行中很难获得贷款。

第二小微企业投资存在随意性,风险大,投资吸引力较小。小微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风险较大,银行在贷款时会实行较高利率,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经营品种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大量的投资。另外,小微企业在设置企业发展目标时目标过于短浅,追求短期效益,投资盲目,难以准确把握市场发展信息,这都会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程度。

二、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一)树立品牌意识,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要想改变融资难的现状,不仅要依靠政府、银行的大力支持,同时自身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投资吸引力,改善融资环境,创新信贷产品,以下是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小微企业要加强企业自身品牌建设,增强投资吸引力,要不断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不恶意欠款,在规定的借款期限内还款。保证产品质量,出具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信用制度的管理力度,大力宣传诚信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另外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建立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编制财务报表,充分反映企业资金状况,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同时还能赢得银行的信任,增强银行融资的积极性。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小微企业知名度低,财务管理观念落后、薪酬待遇较低等原因不能吸引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使得小微企业只能完成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人才在财务管理中具有关键作用,小微企业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首先小微企业要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小微企业也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增强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完善内部结构,逐步符合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其次要完善招聘制度,通过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吸收一些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目前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中很多都是管理层和员工的亲属,缺乏专业的知识,同时也不能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小微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招聘相应的人才,尽量减少临时招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招聘时明确招聘标准,对人员进行严格把关,杜绝随意性,只有符合招聘标准的应聘者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自信心。小微企业规模小、财务管理人员少、业务较多,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将小微企业当成跳板,在小微企业中积累经验和专业技能后就跳槽到大企业中,为了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就要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对员工的激励不仅包括物质奖励还包括情感奖励,物质奖励主要是为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挂钩,使员工能更好的实现既定目标。情感奖励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温馨的企业环境,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使员工离不开企业。

(三)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低下是很多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首要工作就是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繁荣,小微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纷纷采用赊销的销售方式,应收账款比例增加。而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则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倒闭,所以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这个信用标准要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相适应,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如果过高大多数企业不能享受优惠政策,不能达到吸引购买者的目的,而设置的过低又容易导致过多的坏账准备,增加运营成本。所以企业要根据信用等级、企业资产等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信用标准。

第二要根据信用标准确定信用期限和信用条件。要根据利润空间确定信用条件,如果利润空间较大则适用信用条件,如果利润较小则不适用信用条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三要规范收款政策。在收款期限到期的前一到三天需要提前通知付款方,如果付款方因为特殊原因无法按时付款,则双方要进行友好协商,适当延长收款时间。而如果付款方属于恶意拖欠,还有转移资产的情况,企业应该加强收款力度,自身无法解决时可以采取法律途径,减少企业财务损失。

(四)积极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同样如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周期逐渐缩短,如果企业不进行创新则很难立足于市场。将创新与企业战略相融合,摆正创新的位置,发挥创新在增强企业竞争力中的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完善,小微企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小微企业无论是在政策环境还是经济环境上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果小微企业不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实力。小微企业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克服财务管理中的难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5,(7).

第4篇

关键词 财务预算 管理手段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一、财务预算的理论概述

企业通过财务预算进行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财务目标控制方法,同时还是进行财务控制时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企业要驾驭市场,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必须通过灵活、快捷、准确的财务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而财务预算的提出,无疑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

(一)财务预算的内涵。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是由企业的高层以企业未来一定时期经营决策和经营的目标规划财务数据以及责任约束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模型和公式,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围绕着利润最大化目标制定的预算。

作为企业全面预算的一部分,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经济活动是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且建立在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进而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对一定时期内企业各项资金的取得和投入、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制定的计划,是一种确保企业理财目标实现的有效管理机制。一个良好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各种财务活动的风险,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良好的发展。

(二)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正如上所说,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全面的组织、计划和协调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尤其是近期的金融危机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理而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每一个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1、良好的财务预算有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支付风险,而财务预算一般在编制时,都会充分考虑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性与未来到期债务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编制准确而合理的预算计划来安排好资金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充分规避未来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

2、财务预算是企业的中长期战略可以实现的良好保障。一个企业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出来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预期性管理理念。因此财务预算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企业战略的具体化。没有企业战略作为基础编制出的财务预算,只能称之为企业的短期行为,并不能帮助企业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3、财务预算亦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桥梁。由于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是以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为前提的,所以一份准确的财务预算可以将市场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可以以此为依据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求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可以长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

(三)企业财务预算的内容。

1、日常经营活动的预算。主要指对企业集团及其经营性的子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经行全面的预算,包括经营活动的预算、投资活动的预算和筹资活动预算。具体而言,在经营活动预算中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预算、主营业务成本预算、应收、应付账款预算和期间费用的预算等;投资预算主要是指对企业及其经营性子公司的投资活动编制预算,包括投资的收益预算、投资的成本预算和风险的预算等,具体又可以分为投资短期预算和长期投资预算,对内投资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筹资活动预算主要是是指在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的预算。

2、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状况预算和经营状况预算也就是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和利润表预算,为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企业预算期的经营利润和费用编制预算。编制资产负债表预算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数为基点,在充分考虑损益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的相关数据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期初数的影响后,采用会计核算中常用到的平衡法加以增减后计算求得,而利润表的编制方法也是类似的,两者在编制时,无论是在编制内容,还是数据应用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3、现金流预算。现金流量预算是通过以上编制的两种预算内容,大体估计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及筹资等日常活动的资金结构、流向及规模等,进而分别就各项活动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的净流量做出详细的预算,为企业实现下一步的各项经营目标提供资金上的充分保证。一般而言,在一个企业的整个财务预算中,应该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中心,因为现金流是最能充分体现企业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数据指标,是企业可以持续、健康经营的保证,同时现金流也是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的最大资本。

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步为众多企业所熟知,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定了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目的不明确。

许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财务预算到底应该如何去运作、如何安排和实施自己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现阶段,有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在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方面,能得到有关上级部门和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十分严格的,和本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而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不应该只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去填补企业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一步步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的辅助手段。我们应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企业是不是制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而是在于财务预算管理在该企业中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

在许多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部分企业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来兼任,而部分企业甚至由计划部门来担当这个职责。由于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组织上的保障,导致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矛盾和冲突,但企业内部又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和仲裁。另外,没有制定一个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也是现阶段许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许多企业编制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财务预算这项系统的管理工程变得有名无实,也使企业预算管理人员没有一个可供遵循的严格规范,从而影响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的运行,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三)不注重预算的实际效用。

现在已经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譬如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功能,不注重发挥预算管理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等。这些不良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处理以下各种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的关系、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等。

(四)思想认识不到位。

财务预算是在财务部门制定的年度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得来的,这使得很多人认为预算仅仅是一种财务行为,所以应该由企业财务部门全面负责制定和控制。而事实上,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计划性逐步在加强,全面的财务预算早已发展成为集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投资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以及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的作用仅仅是为各部门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有效的汇总和分析。因此,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种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公司高层进行组织和指挥,而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具体部门才是财务预算的执行主体。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视为财务部门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

三、关于企业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根据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预算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所以其目标应该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基础。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企业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所以财务预算管理过程必须是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的。企业的发展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直接决定着企业财务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着预算的重点,也决定着预算目标应当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首先根据本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定出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长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和方向。

(二)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预算可以得到准确执行的条件。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参与预算制定的所有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方法和依据。在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时,首先根据财政部为企业制定的《指导意见》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内容、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责、权限、业务流程、预算指标等;然后,根据《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控、评价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使整个财务预算管理过程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保证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的内部控制管理,细化各种财务预算的科目。

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但不同程度的基础管理工作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作用和最终的收获是十分迥异的。企业编制财务预算的基础一般是各项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而每一项业务预算要求各种业务的开展必须规范,业务流程也必须科学。因此,企业要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从生产、销售、供应等各个环节加强企业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此外,还应当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和项目,进一步明晰各种人员的权、责、利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可以采取措施,进行一种动态的监督,以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使财务预算的编制更加真实、合理。(作者: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级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科技项目评价与战略)

参考文献:

[1]谭宪才、王文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时代财会,2002(11).

[2]黄健: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研究探索,2007(11).

第5篇

1. 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资金控制散乱,管理薄弱

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和内部资金分散的现实矛盾已成为现阶段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子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二是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盲目投资,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三是资金沉淀严重,存货资金占用比例过高,欠款居高不下,资金周转缓慢,造成企业信用和盈利能力下降。四是对资金使用监控不力,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相当多的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个人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严重脱节。

1.2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现代企业管理最根本的是信息的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来控制物流、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的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搞不清楚下面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还掩盖了下署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据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全国70%以上的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实,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学决策,也影响了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监督的效果。

1.3预算制度形同虚设

资金管理有章无序,相当多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生产经营中到底需要多少资金,现有资金应该投向哪里,如何去投,效益如何,资金能否充分利用,资金使用及其占用在各种形态上的资金如何管理等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许多资金使用中大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投资分散、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加之从资金的投入到资金的收回,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各环节各自为政,相互衔接差。有的企业虽然有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随意更改,使预算成为摆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使用混乱,导致资金流量不平衡,支付能力不足,实际上靠借新还旧来维持经营。有的企业预算不切实际,指标不科学,缺乏严密的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2. 加强企业财务资金管理与控制的对策

2.1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规避财务风险

2.1.1完善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下属单位除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外,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使下属单位资金的出入处于集团的严密监管之下。

2.1.2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保证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企业应该树立管理紧跟流动资金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

2.1.3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1)注重资金需求预测,进行科学的事前控制。

企业必须注重资金的事前规划,科学预测资金需求量,在此基础上,才能据以确定合理的筹资数额。企业应综合考察各种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比较其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实现最优的筹资组合,同时要考虑现有资金量,使现有资金量及新筹资量与资金需求量相平衡。

(2)加强事中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优化流动资金内部结构,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企业管理部门应对资金的实际使用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看其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供;产、销计划是否相符,与最优资金结构是否相符。第二、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加速资金周转。

同时要加强对存货进行管理,尽可能降低存货成本,缩短存货周转期,减少资金的占压。还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政策,以更好地控制应收账款,以加速资金周转,相应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3)注重信息反馈,加强资金事后控制。

在一个会计期末或一项经济活动之后,各职能部门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末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决策部门,看资金的筹集与资金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规划是否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与企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是否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符合计划或预算,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销售预测来合理安排等。

同时,要根据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来评定其工作业绩,并与其利益挂钩,真正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从而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2.1.4建立内部银行管理办法,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

企业应加强对资金各使用环节的管理,对各职能部门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在企业内部划分责任中心,树立资金有偿使用的观念,将银行结算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建立内部银行,核定各部门的资金定额,实行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定合理的内部转让价格,进行内部结算。这样促使各个资金使用部门为了增加“盈利”,千方百计地节约资金,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无效使用。加强自身资金使用的管理,寓资金管理控制于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同时,企业管理部门要定期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与职工的利益挂钩,使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个职工都树立资金管理意识,确立资金成本的观念,并调动其进行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

2.2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努力实现资金高效有序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即ERP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谎、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并且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查询子公司资金流向、避免了传统手工填制报表的弊端,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

2.3建立和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以防经营、筹资、投资盲目性

一是可以使企业的总体目标得以分解、落实,各部门可以按照各自承担的预算任务,合理安排部门的业务工作;二是通过编制预算,细化资金使用指标,协调供、产、销及财务部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三是控制各经营环节资金,预算前使资金控制有客观可循的依据,执行预算中可对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进行分析纠正,以保证预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考核各部门在资金控制中的工作业绩,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资金管理评价程序,避免主观猜测,以防不顾企业自身资金状况,盲目上项目进行投资,而造成企业资金困境。

2.4加强资金管理,降低成本费用

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为中心,就要将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突破口,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加入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抓好企业资金的源头管理。企业财权管理部门要多收集企业外部有用信息,主动研究市场,自觉参与企业投资项目的预测、论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筹资成本,把好项目的财务预算关,设法筹足项目资金,优化企业资金占用结构,要用财务预测方法,确定最佳购存点上的资金匹配结构,并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和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销售责任制,便于分析和找出资金运行偏差,适时进行资金结构调整。

第6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

(四)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7篇

关键词:策略性CSR;企业财务绩效;两阶段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简介:孙福兵(1981-),男,浙江温岭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创新与企业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G069。 一、引言

传统的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分析,绝大多数可归于对外部性的分析,用庇古发明的社会边际条件与私人边际条件的分离来分析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类传统的模型存在两个缺陷:其一,把整个企业当成一个“黑匣子”来看待,把CSR当成是静态的外生性问题来处理;其二,由于是对整个企业作成本-收益分析,就不能分离出来企业里面的诸多行为人对CSR的影响。因此,国内外关于CSR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文献大多是基于案例研究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

在众多实证研究文章中,关于CSR与企业经营绩效相关性的结论莫衷一是,认为存在正向、负向和中性的都有。比如早期的实证研究,Aupperle,Carroll和Hatfield(1985)将CSR指数(an overall Firm-Level Index of CSR)与企业利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基本上呈中性水平;McGuire,Sundgren和Schneeweis(1988)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却是:CSR跟企业绩效的关系取决于要考察的时间,前几年的绩效比接下来几年的绩效跟CSR的关系要更加紧密一点,且这种关系是正向的;Margolis和Walsh(2001)对80个企业案例的研究表明,53%的企业财务业绩与企业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呈正相关,24%没有关系,5%呈负相关,而19%则有混合的结果①。李正(2006)以中国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CSR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认为从短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其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履行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而王晓巍等(2011)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却显示企业承担的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以上研究之所以有三种不同结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由于CSR难以正确量化。CSR的计量在国外有声誉指数法和内容分析法:声誉指数法是指向被调查人(例如,MBA学生或公司员工)发放问卷,考察他们对不同公司的评价;内容分析法则是对企业的文件或者报告进行内容分析,按照企业文件中披露的CSR活动的字数、行数、页数或者按照企业从事CSR活动的小类进行指数赋值等来进行评价。这两种计量方法明显带有主观性,而且都是在某一时点上个人的评价,但企业经营业绩如利润增长、投资回报、股票市场表现等则是流量指标,每年都有变化。另外,CSR从企业角度而言是一种投入(用G表示),但也会由此增加产出(用P′Q′表示)。比如,由于CSR成功实施将增加企业的声誉,进而影响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购买及消费意愿,从而增加企业的销售与利润。所以,CSR成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内生变量。但企业实施CSR究竟是否会增加企业的利润,还得看(P′Q′-G)究竟大于、小于还是等于零?既然三种可能都存在,CSR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也完全存在三种结果的可能。

总第437期

孙福兵: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

····

商 业 研 究

2013/09 二、策略性CSR

正因为企业实施CSR对企业经营绩效存在不确定性,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业界,对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均存在不同看法。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业界才开始逐渐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并重新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这一传统观点。之后,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新经济时代,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被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要求和对待,并且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和深化。纵观企业界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漠视社会责任现象到现如今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转变,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首先,从外部环境影响来看,导致这种转变的一个强有力的刺激和推动力是企业为了避免昂贵的法律诉讼或不良公众形象对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水俣病等四大公害以及对老人、儿童危害极大的光化学烟雾、引起哮喘的汽车废气等成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对企业的责难,企业的社会责任论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煤炭、石油等的大量使用以及森林植被的破坏性砍伐等造成的全球气温骤升,加上工业废水和工业废物对水和土壤的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各国民众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福利待遇、消费者权益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各国政府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各种法律用以保护雇员和消费者的权益,一旦企业在这些方面出现违规或者违法行为,立即会遭到来自社会和媒体的猛烈抨击甚至承担法律责任,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战略发展。正因如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由原来的被动选择转变为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和主动行为。

其次,从内部驱动因素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竞争能力和实现战略发展的内在需要。有证据显示,如果一个品牌与道德行为相联系,其品牌价值就会大幅度地上升,如国内凉茶领导品牌加多宝集团在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赈灾晚会上的慷慨解囊,不仅为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而且使它的品牌价值和企业销售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另外,人们更乐意在一家他们看来是讲道德的企业工作。与之相反,在这个消费者用脚投票的时代,当一家企业的行为被证明是严重违背社会责任时,无论是市场还是公众都将对其给予严厉的惩罚,如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英国石油公司和汀江污染事故中的紫金矿业等,其股价和市值都在随后出现大幅下挫。越来越多的案例与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能够赢得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认同和信心,而这一结果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始终合乎道德地从事经营活动,时刻关注和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争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履行社会责任。哈佛商学院Michael Poter强调指出:“在一个社会和环境意识都较强的世界,企业在这些领域承担责任本身就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②。

然而,企业履行CSR并非无原则、无节制地包揽额外义务,而应该是基于收益成本分析上的一种管理策略。从短期来看,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业绩和利润,而讲求社会责任却会增加运营成本从而影响利润。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由于履行CSR所带来的长远影响和效益却有可能大大超出短期所付出的成本,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企业主动追求和履行CSR是环境变化条件下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和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其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增强经营能力而服务的。所以,尽管履行社会责任在以往人们看作一个额外付出,现在却被企业成功地发展成经营策略,这就是所谓的“策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trategic CSR)。Baron(2001,2006)把策略性CSR定义为:用于增加利润或者企业市场价值而实施的CSR行为。对企业家而言,既然CSR被当做一种经营之道,其最终目标仍在盈利而不完全出于利他主义的纯粹付出,那么这种CSR究竟在什么情况下会促进企业的经营绩效?企业用于CSR的最优支出水平是多少?为了进一步证明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分析模型,将CSR内生化,用动态方法分析CSR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三、两阶段分析模型

(一)投资者行为分析

本模型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投资者(股东)的行为分析和策略性CSR的经营效应分析。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假设利润最大化企业和CSR企业③是同时存在的,以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CSR,这部分的理论基础是弗里德曼(Fridman)等提倡的“股东利益至上论”。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从策略性CSR行为来分析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这部分的理论基础是弗里曼(Freeman)等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在这个两阶段模型中,我们先作以下五个假设:(1)两类企业的利润相同;(2)信息是充分且完备的;(3)企业的CSR是通过拿出一部分利润来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体现的;(4)行为人是同质的,除了他们对企业的CSR有不同的偏好;(5)企业绩效或者说企业市值是用企业的上市股价来表述的。

假设(1)的经济学含义是指两类企业原有的营利能力是相同的,只有在这个同样的起点上,我们才能分析CSR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2)其实是在说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运行良好的,即投资者充分掌握了企业的信息,这是理性人选择的必要条件;假设(3)、(4)、(5)都是为了简化模型而设定的。假设(3)告诉我们,CSR的实施是把原本分给股东的一部分利润拿出来用于提供公共品。由于是把股东的钱以CSR的名义给花掉了,因此每个投资者(股东)对企业CSR的偏好程度都是不同的,这种偏好的不同直接就会影响到他们选择投资CSR企业还是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决策;另外,由于信息是完备的,因此股东对CSR的偏好程度也会直接反映到企业的股价上来。

假设投资者的初始财富是ω(给投资者带来的效用也为ω),另外分别用K1、K2来表示购买PM企业(第一类企业)与CSR企业(第二类企业)股票的数量,两类企业的股价分别是P1和P2。

在这个两阶段模型中,C1表示的是投资者在第一阶段时的净收益,其对投资者的效用用uc1表示;C2表示的是第二阶段时的净收益,其对投资者的效用用uc2表示。u(c1,c2)代表的是投资者在两阶段所得效用的总和,用公式(1)表示;其中R表示第二个阶段的贴现率,l是CSR企业用于从事社会事业的利润比例,π是两类企业的每股利润,ψ是私人对社会的捐赠。投资者在第一阶段捐赠,但收益表现在第二阶段,因此在第一个阶段的收益就表现为公式(2)。在本模型中,对社会一个单位的捐赠相应表现为私人一个单位的心理效用,因此第二个阶段的效用用公式(3)表示,包括四个部分:CSR企业由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对投资者带来心理效用;私人对社会的捐赠ψ;购买两个企业股份带来的投资回报。

θ是个人对企业捐赠的偏好程度,我们也可理解为,投资者因为企业履行了CSR而从中得到的边际心理满足程度;由于个人对通过自己捐赠而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通常要高于通过企业捐赠。为简单起见,我们可以把私人捐赠的偏好程度单位化为1,这样,θ∈[0,1]。

此处的θ*是投资者的无差异偏好(具有这种偏好的投资者在个人捐赠和企业CSR捐赠这两种方式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一样的)。(6)式是PM企业与CSR企业的股价之差,因此可看成是实施CSR的成本。很明显,这个差距取决于行为人对CSR的无差异偏好程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

命题一:CSR的成本取决于行为人的偏好,但此成本却不是由行为人来承担的。

由式(5)可知,CSR企业的股价跟投资者的偏好是成正比的,这就意味着,一旦投资者对CSR的偏好降低时,此类企业的股价就随之下降,也就是说投资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来购买CSR企业的股票。在均衡(无差异)状态下,价格的下降程度刚好可以弥补偏好的降低(无差异偏好),使投资者在购买CSR企业或者PM企业股票带来的效用上是无差异的。

(二)策略性CSR分析

以上就是对Navarro模型的一个简化求解过程,从上式G*的表达式可以直观地看出:要想激励企业把一定利润比例(G)投入到CSR中去,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P>MC。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定价是P=MC,在具有垄断力量的市场中才有P>MC的定价能力。这就意味着,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对企业来说最优的策略就是不做任何CSR投资,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无风险的套利过程。只有当政府对CSR企业进行一定的保护措施,例如社会公共基金的介入,会使CSR企业在各自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垄断能力,即满足了P>MC这个必要条件,企业才会选择最优的CSR投入量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由于Navarro仅考虑到策略性CSR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对投资者个人行为的作用。为此,本文重新设定一个ρ来表示策略性CSR④。另外,我们还设定χ表示那些θ>θ*的投资者对策略性CSR的边际评价(假设χ不变)。由Baron对策略性CSR的定义可知,企业利润π(ρ)是ρ的严格单调递增函数;另外为了得到内点解,还假设π(ρ)是严格凸的,在ρ=ρ*点取得最大值。此时,典型行为人的第二阶段的“消费”量变成下式:

命题三:如果投资者不能从企业的策略性CSR行为本身获得效用(χ=0),那么企业就会利用策略性CSR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如果χ>0,企业的策略性CSR就不是用来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了。

对此的经济学解释就是:策略性CSR会有两个效应,其一是市场效应(Market effect),就是π(ρ*)会随着ρ的增加而增加;其二是私人效应(Private effect),那些θ>*的投资者会因为策略性CSR行为本身可以给自己带来效用。χ=0表示只剩下市场效应,那么企业的策略性CSR就只是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反之,当χ>0时,同时具有两个效应了,策略性CSR就会偏离利润最大化或者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命题四:如果一开始投资者从企业的CSR带来的社会公共品中只能得到较低的效用水平(θ*比较低),那么随着θ的提高,策略性CSR行为会逐渐增加;但如果一开始投资者的效用水平就很高的话(θ*比较高),就不存在着策略性CSR行为了。

命题四其实是在说策略性CSR行为的边际收益与机会成本的问题。在低效用的水平基础上,由于策略性CSR行为带给的私人效应可以带来比较大的边际收益,而这反过来又会提升企业的股价,因此此类行为会逐渐增加;而如果一开始就处于一个高效用水平,那么要在边际上增加他们的效用(通过策略性CSR行为来实施),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了,而太过偏离这个目标就会失去了策略性CSR实施的初衷,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就不会存在策略性CSR行为了。

四、理论总结

以上两阶段模型我们可以得到四个命题,而其中一个核心结论即:CSR企业的财务业绩k*2(θ)p*2与企业用于CSR的投入成正比。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企业家认识到,CSR是企业不断提升其竞争能力的一种管理手段,所以Barro提出策略性CSR的说法;而另一方面,策略性CSR的存在(ρ*)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实施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获取更多的市场回报。当然,从短期来看,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投入而降低企业的价值,但是众多理论与事实已经证明,从长远来看,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对其长期财务绩效与市场价值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而且有利于塑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并赢得社会与公众的信任,从而最终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但批评者提出质疑,认为企业良好的财务表现才有可能良好的社会表现。这就导致CSR与经营业绩之间,孰因孰果,难以确定。这也是已有的研究所不能解决的一个难题。

② 转引自Moon,Chris and Clive Bonny et al.Business Ethics:Facing up to the Issue,Lodon,Profile Books Ltd,2001:99.

③ 我们把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关注CSR的传统企业,我们简称利润最大化企业(Profit-Maximization,简称PM);另一类除了对企业利润的追求以外,还积极参与社会事业,为简便起见,我们称之为CSR企业。

④ ρ与l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前面的投资者行为分析中, l是一个自变量,是用来说明 CSR 投入水平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一个 CSR 对企业绩效的被动变量。但ρ这个策略性 CSR 的投入水平却是一个内生的变量,是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企业实施的最优的策略性 CSR 水平,是一个内生化的,主动的变量。

参考文献:

[1] Aupperle,K. E.,A. B. Carroll and J.D. Hatfield.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28(2):466-463.

[2] Baron,David P. Private Politic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grated Strategy[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2001,10:7-45.

[3] McGuire,J. B.,A. Sundgren and Schneeweis.Corporation of a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8,31(4):854-872.

[4] Navarro,Peter. Why Do Corporations Give to Charity? 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8,61(1):65-93.

[5] Margolis,J. D. and J. P. Walsh. Social enterprise seties-Misery loves companies,Whither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Series,2001,19:1-58.

[6] Milton Fri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ss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eptember,1970,13.

[7] Baron,David P.Business and Its Environment,5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6.

[8] Harrison,J.S.,and R.E. Freeman.Stakeholders,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42(5):497-485.

[9]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第8篇

【关键词】 企业业绩; 财务评价; 投资报酬率; 经济附加值

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因为,业绩报酬体现了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信念:如果想激励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必须按照他们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奖励。实践中,通常是以会计净收益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核心,对企业(包括企业所属部门或业务单元,下同)业绩进行财务评价。然而,由于公认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企业目标和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这种传统的财务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1.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建设、顾客与市场开发、雇员技能培训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公认会计准则却不赞成将每年耗资巨大的大部分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而是要求作为当期费用计入损益。这样会使企业每年用于无形资产的支出与由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入大体相等,而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的盈利能力(用净收益、投资报酬率评价)被低估;此后,企业盈利能力又被高估。这将导致管理者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案例:假设某企业拥有5台同样的,但已使用年数各不相同的设备,每台设备成本30 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0,5年内每年现金净流量(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和可归属固定成本)为10 000元。该企业目前处于平稳状态,每年有1台使用了5年的设备报废并购买1台新的同样设备。为简化分析,可忽略税负的影响,并假定所有的现金流动和投资均发生在年度的最后一天,企业资本成本为15%。同时,假定企业使用直线折旧法。

5台设备,每台设备年折旧6 000元,则该企业全年折旧费用为30 000元。从每年的净现金流入50 000元中减去30 000元折旧费用,得到净收益20 000元。每年资产账面价值为90 000元,则该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约为22.22%。

案例分析: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该企业每年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为3 000元,但在此后的5年中,每年会产生1 000元的现金流入。如果将研发支出作为当期费用,则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便于前后比较,一并计算列示了经济附加值指标,下同):

从表1中可看出:在收益平稳期(第3年,支出和收入均为3 000元),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了真实水平;之前,企业盈利能力被低估;之后被高估。后期较高的盈利能力源于先前的被低估,即绝大部分有关无形资产的支出均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现在正处于先前投资的收益期,而这些收益却没有和先前的投资联系起来。

2.租赁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公认会计准则对租赁资产支出资本化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符合条件的租赁资产支出只能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租金支出费用化会导致投资报酬率快速上升,然而,投资报酬率的这种波动,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任何变化。公认会计准则对租金支出资本化的限制,促进了管理者采用租赁代替购买的方法取得资产。然而,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与其购买并占有资产具有一致性。因此,即使企业面临的购买或租赁具有相同的价格和资本成本,这种方法也明显没有任何经济优势。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设企业年末没有购买新设备,而是向设备供应商租赁1台同样的设备。假定设备供应商的资本成本也是15%,则设备供应商会采用使用期为5年、年资本成本为15%的年金系数3.352来计算每年相同的租赁费,即:年租赁费=30 000÷3.3522=8 950元。

一年后,该企业拥有同样的5台设备及年收入,只不过多了8 950元的额外现金费用。同时,原先的投资基数减少了30 000元,相应的折旧费用也少了6 000元。计算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随着租赁资产的增加,净收益逐年等额减少;而投资报酬率逐年快速上升,当全部资产均为租赁资产后(第5年,投资基数为零)将会无限大。

3.通货膨胀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评价基于币值稳定假设,发生通货膨胀后,通常会使企业盈利能力被较大程度的高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与现金成本是以现时货币价值计量的,而投资基数和折旧却以取得资产时的货币单位计量。净收益的高估与投资的低估会导致投资报酬率明显高于真实水平。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率是每年10%,企业资产的价格也以每年10%增加,净现金流量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产品售价的增幅通常会低于资产成本和投入变动成本的增幅)。4年后,该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应为:50 000÷(1+6%)×4=63 124(元)。

投资和在过去每年中取得资产的折旧费用如表3所示。

4年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4最后一列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经历了4年的通货膨胀后,企业的净收益和投资报酬率分别为26 493元和22.67%,均超过通货膨胀前的相应指标,盈利能力似乎显著提高了。然而,这样的报告显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改进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为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

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渐进,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每年3 000元的支出被资本化,并在随后的5年收益期内摊销,则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看出:无形资产支出当期费用化与资本化并摊销两种方法最终能实现相同的净收益(22 000元),但后者却能使变化更平稳、渐进。再从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来看,这两种方法却产生了不同效果:前者使企业在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处于不利地位,此后又产生一个比实际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而后者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

2.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

为避免管理者人为操纵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评价指标(租赁而不是购买资产),可以通过将租赁资产以其公允价值计入投资基数来加以调整。如果得不到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租金支出的贴现值来计量该项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年租赁费用8 950元实际由利息费用和折旧费用两部分组成,且各自金额在年度间不同。利息费用逐年减少,而折旧费用逐年增加,如表6所示。

3.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

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假设第4年末通货膨胀突然停止,企业将维持第4年年底的现金流量,同时以第4年年底的设备价格43 923元更新1台应报废设备。则该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看出: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后,企业的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均低于通货膨胀前,其中经济附加值还出现了负数。这与未经调整时的业绩水平截然不同,但遗憾的是,这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当前高校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教学融合方面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存在很大脱节

尽管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的教学都非常重视,但是很多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工作都严格按照教材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缺乏与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联系,这不仅对学生在专业上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也极大地制约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大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2.教学方式存在问题

很多高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两门课程融合起来对学生展开教学。目前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界限已经逐渐模糊,想要更好地促进这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学科之间地融合与渗透。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时,存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问题,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遇到任何问题都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这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科的专业知识极为不利,需要教师认真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并加以改善。

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融合的分析

1.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借助两者的融合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学科的核心知识。

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两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尽管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会计科目存在差异,所以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管理和分析,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管理风险。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对两门课程的融合进行分析发现,财务会计是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基础,只有学生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并运用财务会计中的知识点,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有关知识,所以两门课程的融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优势,使学生对两门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就业[1]。

2.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融合教学的优势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门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但正是因为侧重点不同,课程融合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之间的互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在未来随着企业之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将两项工作完全融合,才能为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帮助他们科学展开经营决策。所以高校要积极将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两门课程融合展开教学,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要想更好地适应和生存下去,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很多企业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两项工作的融合,导致企业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缺乏系统全面的决策依据,很多企业因为盲目决策导致经营管理出现重大失误,在这种形势下,轻则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重则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很难继续经营下去,所以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要对两项工作的融合高度重视[2]。

正是因为两门课程和教学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会计工作,所以高校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融合教学的优势,积极引导教师认真做好两门学科的融合教学。

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课程融合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人才质量的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一流人才,但学生单单掌握两门学科的知识,不能将其融会贯通,很难适应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真实需求,所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加大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两门课程的融合,借助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促使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三、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融合教学的策略

未来财务管理学与财务会计学两门学科融合教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高等学校的教师认真展开对两门学科核心内容的研究,从学科互补性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教学,将国家最新的会计政策和法规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教学工作,建议教师采取以下策略。

1.认真展开对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