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产业数字化论文

时间:2023-06-26 16:16:01

导语:在产业数字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产业数字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科技期刊 数字化运营 困境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4-0094-03

[Abstract] Expound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Sci-Tech periodicals’digitalization, namely having rare scale effects, suffering a low integration, lacking creative publishing modes and having not adapted to the online publishing environment yet.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steps must be taken to optimiz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to form strategic alliances among different Sci-Tech periodicals to achiev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to facilitate resource integ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periodical websites and to employ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iority of online publishing and its promotion function to enlarge its readership.

[Key words] Sci-Tech periodicals Operation of digitalization Dilemma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已经是大势所趋。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依托。然而,目前的运营生态并不尽如人意,困扰期刊数字化运营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拟就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中面临的困境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1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方式

综观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两种数字化运营方式。

一是依托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进行数字化。目前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以加入技术提供商的数据库作为最主要的数字化模式。这种运营方式又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建立以技术提供商为主导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由于内容提供者距离价值实现端最远,因此完全处于弱势地位,它们在与下游的技术提供商在数字出版收益分配的谈判中没有话语权[1]。②内容提供者(科技期刊出版者)组成产业联盟。在这一类型的产业链中,内容提供者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集聚关系,其在与技术服务商的谈判中就会拥有更多话语权,占有更多的利益分配,但由于自身缺乏技术支持,归根到底仍容易受制于技术服务商。这种运营方式在出版产业链中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期刊自建网站。据统计,自建网站比例较高的为北京、重庆、广东、辽宁、陕西等8个地区[2]。自建网站又分为很多种情况:有些是一刊单独建立网站;有些是数刊或某一类期刊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如广东医学类期刊就联合起来建立医学期刊网;还有些依托主办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上网,如很多高校主办的期刊依赖高校网站上网。自建网站进行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摆脱了对技术提供商的依赖,但是其竞争力取决于刊物自身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高低,需要投入的资金和周期比较长,因而能否利用原有的内容优势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具有不确定性。相比之下,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由于财力雄厚,往往能够通过并购技术提供商实现技术升级和转换,比较容易形成顺畅的产业链,并可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商业运作也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良性循环[3]。

2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面临的生态困境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整合和再造。它改变了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4]。但是,有些科技期刊只是把自己作为单纯的内容提供商,缺乏积极参与数字出版的主体意识,没有针对期刊的信息采集、形式表达、内容整合、媒体组合作出改变。总的看来,科技期刊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意识不够,期刊网站功能的满足度差。面对日益延伸的数字期刊产业链,很多科技期刊还固守着传统的出版模式,只提供单一的阅读服务,主动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延伸服务的意识薄弱。抱着这种意识经营数字期刊必然导致读者满意度较差。因此,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应由卖“内容”向卖“信息服务”转变,延伸期刊产业链,推动期刊的相关经营,充分发挥期刊的品牌价值,开发相关衍生产品[5]。

第二,未能发挥规模效应。如前文所述,很大一部分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实现期刊的数字化,但由于一些纸质刊物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期刊网站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也不会太高,由此带来的收益也将十分有限。多家期刊联合起来形成期刊集群建立网站则有可能带来较大的规模效应。目前,很多行业的科技期刊建立了集群式数字出版平台,但是仍有不少期刊依托的是影响力不大的自建网站或主管单位网站。规模效应不够将极大地影响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并阻碍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期刊网站品牌宣传不够。总体来看,无论期刊自建网站还是集群网站都存在缺乏宣传和网络品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大量期刊网站设计呆板,缺乏宣传与互动,基本无法吸引读者群,也不能针对个体用户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一来,期刊社得不到应有的宣传,吸引不到相关产品的广告商,网站点击率低,盈利空间大大缩小。因此,期刊网站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争取成为科技期刊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和窗口,成为编辑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沟通的主要桥梁[6]。

第四,缺乏原创内容的深度加工,内容集成度低。原创内容是期刊的生命力。不管是纸质图书还是数字图书,其核心价值仍然是内容[7]。但有些科技期刊拥有较好的原创内容却缺乏深度加工,没有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和规律开发适合多种网络媒体发行的新产品。其数字化运营止于出售纸质期刊的电子文本,及时性和交互性无从体现,只简单罗列和组合信息,原创内容传播受阻,价值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原创内容质量不佳或把关不严的数字期刊无法拥有稳定的高质量读者群。除了内容创新,还需要有强大的内容集成,这样才能将科技期刊产业做大做强。一般而言,要提高内容集成度,必须打造良好的内容集成服务技术支撑平台,由其完成内容经营管理、汇聚加工和分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期刊的原创内容价值发挥到最大。

第五,数字出版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一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很多期刊没有认识到利用数字平台提供增值服务的意义,满足于依靠自己简单地将传统内容进行数字化或者被动地依赖上游技术服务商将纸质刊物进行数字化。而期刊的数字增值服务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及其网站的竞争力。二是没有优化数字出版流程。大部分期刊简单地按照纸质出版模式来运营其数字出版。不过也有少数期刊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就其研发的电子刊展开了很好的宣传工作,并进行与用户的互动,刊物的浏览量和下载量得到明显提升,刊物知名度也随之上升。还有些期刊积极发展在线出版平台,为加快周期将某些论文进行在线优先发表。可见,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可以加强作者、读者、期刊社编辑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论文的传播速度。反之,如没有很好地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固守传统纸质出版模式或者只是将已经出版的纸质刊物放到网上,就会无法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因而必将在数字化大潮中落败。

第六,编辑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出版要求。编辑人员对办刊的作用和意义、期刊地位、办刊思路的认识都需要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8]。目前,我国真正从事数字出版的大部分是传统出版相关人员,期刊社及相关主管部门也不注重对其进行数字化出版培训。编辑没有得到相应的技巧和能力的提高,一味固守以前的业务模式和办刊思维,将使刊物丧失诸多数字化发展机会。科技期刊数字化要求编辑具有网上栏目和选题策划能力,在线和用户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网上筛选、挖掘、过滤信息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开放办刊意识。

第七,出版新媒体的潜力挖掘不够。科技期刊主体在利用数字出版的优势,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将刊物内容及信息展现给用户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难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科技期刊在数字出版中可以尝试提供各种期刊版本。例如,除了纸质版、网络版以外,还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提供动态下载等终端服务。此外,博客、播客、微博、户外新媒体等都能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机遇。这就需要科技期刊在利用这种数字新媒体上转变观念,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潜力。目前只有少量期刊网开始关注这点,如龙源期刊网可向用户提供文本版、原貌版、语音版、手机版、网络版5种版本[9]。

3 走出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困境的对策

那么,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运营如何走出困境呢?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3.1 科技期刊之间组成战略联盟以实现期刊集群化发展

我国分散化、小型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没有实力与技术服务商合作,也就无法形成顺畅的产业链[10]。实现期刊战略联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打破期刊的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期刊企业联合、重组、兼并,实现不同期刊主体或不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②发挥学会优势,组建科技社团,培育科技期刊集群。如中国医学会期刊网、中国力学期刊网都是探索期刊集群化发展比较成功的例子。③相关主管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期刊集群化发展。没有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仅靠各期刊主体进行协商,很难真正整合各种出版资源,促进期刊集群化发展。④注重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效益研究。组成期刊战略联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期刊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升竞争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新平台获得效益非常必要。⑤注重关联性或支撑性出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集群化平台真正实现集团化“经营”,否则,只有“集团化”而没有有效“经营”,促进科技期刊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将流于空谈。

3.2 促进资源整合

促进资源整合是改变期刊与技术服务商谈判中的劣势地位、增强科技期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整合。一是传统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实现原创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就必须充分发挥原有纸质期刊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结构化加工为将来更加充分地挖掘、分析、组合和应用内容资源打好基础。办得较好的传统期刊社拥有独特的内容资源优势,将这种优势与电子、传媒、网络、电信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是优化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二是传统出版力量和技术服务商的资源整合,通过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化解技术弱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规避出版风险。

3.3 增强期刊网站的服务功能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不断完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更应该顺应发展潮流,发挥自身优势,从单纯的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11],具体做法有:①按照终端用户的实际需求提品和服务,扩大盈利空间,开发各类新的在线产品,提供用户信息定制、个体咨询服务等。②凸显期刊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提供行业信息、培训消息、读者在线留言、专家风采、相关学科科普知识、读者分布统计等。

3.4 利用网站优先和宣传期刊的优势,扩大刊物读者群

具体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互动性,对于定稿并计划刊出的文章,实现先于期刊印刷版的网络预出版,提高文章的时效性,缩短出版周期[12]。为优秀论文的快速优先发表设立绿色通道,是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手段,82.4%的期刊采用这种方式吸引优秀稿件。《植物学报》(英文版)特别为我国科学家提供快速发表通道,为我国学者抢占学术研究优先权发挥作用,同时也提升了期刊影响力[13]。

(2)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在线发表优势,必须完善期刊网站的后台功能。期刊网各项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功能强大的后台管理系统,以实现数据统计、数据安全、数据备份等功能,降低内容资源被掠夺、版权纠纷频繁出现的风险。

(3)及时公布论文下载、点击频次及提供相关检索功能。公布论文点击、下载频次,期刊所载论文的网上学术影响力便可以一目了然,并随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刊物和论文作者的影响力也将随之得到提高。提供关联检索可以为作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查询功能。

综上,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交流、传承、评价的平台,必须主动寻求发展机遇,挖掘新型出版模式,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运营环境。要实现良好的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就必须从编辑理念、出版方式、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最优发展路径,通过优质的数字化运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注 释

[1][2][8][9][12][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1)[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88,117,112,143,179,19

[3]秦绪军.国外出版商发展数字出版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07(12):11-12

[4][5][6][1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加,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0(7):58-60

第2篇

关键词:室内装修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商业运营模式

当今,我国室内装修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这场机遇与挑战中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位置,已经成为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研究室内装修行业中的家装企业为例,以家装行业在多媒体数字化背景下的商业运营模式为主体,通过对数字化平台设计下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结合网络装修平台的发展情况,提出家装企业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

一、我国家装行业的规模及发展

“室内装修”行业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共空间环境为设计、施工主体的,建筑装饰企业。一类是以家居空间环境为主的,家庭装修企业。所谓“家庭装修”(简称家装),是指通过设计、施工等一定技术手段,利用材料、家具、织物等饰品对住宅空间进行改造和装饰的过程。“家装”这种新需求理念的产生,也促使了一个具有庞大的家装产业链的行业的产生。在这个产业链中涉及的产业,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设计、施工、材料等内容外,还包括了家具、厨具、洁具、灯具、家电、广告、营销等等。其范围之广,市场行为之多样性,需求之旺盛,使得这个“家装”行业拥有着持续的发展动力和无穷的商机。

目前我国家装市场的容量已经超过4万亿元的规模。但是,传统家装市场不规范,装修公司之间竞争无底线,合同签订陷阱,消费者为了达到自身要求往往要支付超出原预算甚至翻倍的费用,如果没有加价,消费者则可能被迫掉进另一陷阱,所用材料质量低下,以次充好或缺项漏项。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都显示了传统家装行业的产业链出现了困局,亟待求解。

二、“互联网+”下的家装行业

随着这几年我们国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消费意识的多元化对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和消费行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像,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单一的传统型向多样的现代型转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细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也各式各样,这就给功能综合型的网络系统及网络信息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具备专业信息的信息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首要选择。

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家装企业开始意识到为大众服务的不再只是设计和施工,而是信息和需求,“互联网 + 家装”已迎来前所未有的契机。那么,如何将装修与互联网结合企业该如何转变经营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在当下掌握企业发展的先机?由于家装行业的产业链太复杂,涉及的行业太多,再加上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家装行业水很深,可暗箱操作的漏洞非常多。这就迫切需要借助一种透明的手段来改造传统家装行业,让家装的信息更透明,让服务更到位。“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种很好的手段。

三、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

1.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设计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客舳约易笆谐〈嬖谧乓恢忠求高品质、省时、省力还省钱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是未来家装市场的主流,也是影响家装行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要想满足这种需求,使家装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家装行业就必须要创新与转型。目前传统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业务要想迈上新台阶,转型电商无疑将成为关键。

家装行业的创新与转型可以依托“互联网 +”这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互联网与家装行业”相结合,通过结合,形成一种“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新模式。所谓“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新模式,可以这样理解:“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业主通过网络上的装修网站直接与装修公司、设计师、建材商等进行交易。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中间转手环节,从而使业主买到的服务的价格比市场便宜很多,相应的,企业等到了大量的业务。在这个平台中,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核心,兼顾家装公司及装修产业的商业利益,使家装行业产业链的各种产业能够很好的结合,达到一种平衡,最大程度的减少产业链中的矛盾,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特点

该平台的设计定位于通过数字化的设计,给消费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家装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包括设计、施工、材料采购、预算、家具配饰等一系列内容。这样消费者的装修工程不但省时省力,还更加的透明化,在价格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该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量整合和信息的直观透明化。该平台中储存着装修产业体系中各个产业的产品信息、价格信息和产业规范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客艨梢院苤惫鄣匮褡约旱男枨螅决定自己的装修形式及资金投入。

该平台购买过程具备直观透明化的特点,装修公司和供货商通过该平台公开、透明地处理和共享信息,与消费者建立互信惠的良好商业关系。同时还可以保证平台中的商家在最大程度上活的盈利,并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方便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减少可能发生的纠纷。

3.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优势

家装行业网络数字化平台的整合优势是多方面的。首先,该平台实现了装修公司、材料商、产品商和消费者的最优化组合。四者之间的利益原本就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该平台将这一关系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和数字化的实体体现出来,使得该商业运作更有效率,操作更直接、方便。其次,该平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消费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当前最全的装修信息和市场资讯,省去了四处奔走的时间和辛苦。

四、构建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

1.网络数字化平台商业模式的构建方式

家装企业在构建网络数字化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放在企业和合作伙伴在内的整个行业产业链和家装市场的大系统中思考。现在的装修公司一般都是设计与装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虽然专业性会更强,但是对于装修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产业涉猎的很少,不同的产业之间交流较少,合作领域不宽泛。本文提出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是

基于网络数字化平台之上构建的一站式平台家装到户的商业模式。消费者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待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到当前最全的装修信息和市场资讯,坐享家装的品质服务,也可以到线下的实体公司中去体验。通过这种联合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经营模式,消费者可以轻松享受从装修设计、施工、安装等一系列,一站式的服务。

该经营模式将装修过程分为装修(风格)设计、材料选购、家居用品选购、施工、安装、软装配饰和入住等八个过程的形式来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装修进程来选择合适的商品和服务。该经营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一个利用网络数字平台实现家庭装修的工具,它可以使不懂家装的人通过这个平台轻松地完成装修,使装修的各个环节更加透明,减少装修纠纷的产生。对于装饰建材家居行业的供应商来说可以直接获得消费者和订单的渠道或平台。网络数字化平台的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将商品交易建立在互联网,网络数字化平台之上,借助网络的社会化,消费者轻松选择优质的家装产品和服务,降低交易风险。同时,借助第三方支付系统,比如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将支付宝所记录的交易质量与诚信体系挂钩,再加上交易评价系统的导入,理论上解决网上交易的风险问题,解决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2.网络数字化平台商业模式的盈利模式

网络数字化平台多品牌、多行业交叉的商业模式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销售盈利。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与建材、家居、软装、装修、装饰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平台直接从其厂家采购商品。数字化平台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为企业做宣传推广。消费者选择好自己需要的商品后,通过下订单通知平台,平台再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查,审查通过后通知商家发货。商家每卖出一件商品,就会按事先的约定比例给数字平台一定的返利。如此良性循环,既给企业带来了销售利润,也给数字平台带来销售返利。这种 利模式可以零库存,无需建立物流仓储等设施,便于把握市场,可有效获取用户需求反馈,不依赖中间商,可为用户过滤无用信息,能够有效的推荐优良的产品。

五、关于家装行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未来的家装行业将会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渠道来呈现。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实体店体验产品,然后在互联网数字平台上或借助移动终端购买商品。同时,消费者沟通、提货或送货以及退换货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由实体店来承担。互联网数字平台成为“生产兼消费者”模式的实现平台,也是互联网营销和大数据挖掘的平台。因此,对于已经开展或者即将投入到家装网络数字化平台建设的企业来说,改变传统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观念势在必行,必须树立以消费者为本的理念,打破现有的顾客、品牌、产品种类、行业以及部门之间的界限,构建新型的业务体系,形成创新的业务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国军《英特尔家庭装修数字化平台设计及商业模式研究》,2011,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化出版;科技期刊;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21-03

数字化出版指利用互联网信息将自己创作或他人作品进行编辑和数字化制作,并登载在数据互联网上供多人同时在线阅读或下载,这种出版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业态,比传统科技期刊出版更方便和快捷。传统科技期刊也因数字化出版面临了不少挑战,尤其在当下科技书刊资源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把握机遇和面对挑战,无疑是促进科技期刊的顺利发展。

1 数字化出版的传统科技期刊的影响

1.1 传播方面

纸质媒介的最大限制就是只能传播文字和图形,不能传递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有时因文字和图片超出版面,还需删减文章。此外,该如何从大量信息中检索出自己所需信息也是一项较为艰巨的工程。读者对于信息的获取只是依靠传统的纸质书籍,不能与作者进行实时交流,最后,由于传统出版环节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周期,如果作者在这个阶段有较好的观点或研究成果,都不能及时的贡献给读者,阻碍信息传播的实时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观点或想对作者提出的建议,因受条件限制不能即时与作者沟通,降低信息流通性。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出版的普及和不断繁荣,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版面已经不能限制网络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还借助新技术来实现多媒体整合,服务更加全面和立体。尤其大型数字化期刊网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检索效率,满足读者所需。

1.2 出版与营销方面

数字化出版与传统的期刊相比,就是通过网络实现。所谓数字化将传统纸质出版物加以数字化并在网上重新出版,整个过程都依靠网络完成,包括组稿、审稿、编辑等。当前,全文上网等方式在国内大部分纸质期刊中应用,也象征着向数字化出版的方向前进。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因数字化的普及是而在发生着改变,据相关调查现实,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量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数字化阅读,人均年阅读传统纸质也在不断下降,原先每年每人6.97本,逐渐降低为5.74本。同样,阅读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本文通过对100名读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针对阅读方式,其中表示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者有64名,占64%,依然保持传统阅读习惯的有37名,占37%,有52名读者表示愿意付费下载阅读,可见,出版方式和销售在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会期刊未来出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2 传统科技期刊的面临的机遇

2.1 降低技术限制,减少资金投入

传统科技期刊从投稿到发表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尤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兴技术或方法的是出现,实在难以保证投稿论文的创新思想和实验方法是否处于“新”的领域中,因而大幅度降低了论文信息的时效性。然而出版工作在数字化条件下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如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进行在线投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片论文的加工编辑工作,省去了中间大量繁琐的环节,保证了论文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面向社会。由此可见,现如今网络、3G乃至4G技术的全面覆盖扩展了数字化出版范围,更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当前,许多期刊编辑部也尝试着运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来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出版道路,如利用先进的采编系统和在线投稿系统技术进行网络一站化编辑加工,最后将编辑完成的期刊进行数据格式转化并上传至数字化图书馆,实现网络化阅读。虽然这些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存有差距,但对于转型期的科技期刊,已经迈出了扎实的一步,有利于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推进。也有一些期刊社选择与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和开放,所发表的科技期刊可以快捷的从数据平台了解期刊的引用和点击实际情况,便于调整内容,上述做法都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自身影响力。

数字出版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前期阶段,如硬件设施的投入、维护、升级。目前许多科技期刊社的盈利状况不佳,规模较小,对于巨大的资金投入实在能力有所欠缺,进而束缚了科技期刊的发展脚步。然而国内多个数字基地趁着当前数字化出版的浪潮中正在不断规划和建设,但在一定程度上功能系统都有重合,期刊内容标准也因系统的多样性存有差异,增加资源共享和推广的难度。为此,一些数字化出版服务上会提供相应的硬件配置以及后期的更新和维护,科技期刊单位不用进行前期的投资,只根据实际所需购买和租赁与业务相关的设备即可,节省了投资。用户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实现所有需求只要有一台普通的浏览器即可,不需要其他硬件设施,不仅降低期刊设数字出版人员压力,不比再花费资金培养IT人才,也进而缓解了其经济压力,促进发展。

2.2发展规模经济,转变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综合水平的不断提升,竞争力也在逐渐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想要形成专业化出版集团,必须走兼并重组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面对国际出版集团的竞争。科技期刊的资源是支撑整个期刊的发展,也是提升质量和在读者心中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用全新的思维角度来优化技术创新及产品创作,保障期刊质量。数字出版是为了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它融合了管理成本和物质生产成本在内的完整出版管理系统,属于一个规模化集成管理经营模式。我国科技期刊与发达国家出版集团相比,不仅市场和内容资源都较为分散,最主要的是其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各项操作都不成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科技期刊扩大实力。所以,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在于促进出版规模化发展,虽然数字化计算的特点有无限扩张性和易伸缩性,促使数字出版按实际需求出版的服务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优化出版所需的设备配置和各项经费方案,利于出版社可以按照市场所需和规模经营情况来进行自由调整,降低生产成本和加快文化生产效果,最终扩大期刊影响力,进而形成规模化经济,走向集团化出版发展道路,提升在国际出版间的竞争力。

数字化出版顾名思义将需要传播的期刊交给一些数字平台服务商,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等,其他流程很少涉及。可以说,更多的主导权都在数据平台服务手中,其中的主要技术传统科技期刊很难涉及,这样一来不仅抑制了产业发展的活力,也使出版产品失去了原有的传播功能中国科技期刊对数字化新技术的掌握较为薄弱,不能有效准确的将技术运用其中,起步也晚于发达国家,从而操作起来增添了许多难度。数字出版平台有利于整合和优化相近学科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多人、多机可以管理,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整体实力。期刊出版单位在数字化出版平台可以共享资源或自主管理出版内容,不敢在定价、经营及结算方面都实现透明化,创新盈利的同时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中流砥柱。

3 基于数字化出版角度下传统科技期刊的面临的挑战

3.1 正确认识出版的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越来越数字化的发展热潮,传统科技期刊也会是相应的受到其中的影响。目前,数字化期刊已经成为众多编辑部的发展方向,但期刊数字化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撑,编辑部人力、技术及组织方面都较为局限,不利于形成规模和扩充期刊的功能性。虽然仅今年互联网在我国有高的普遍度,但需要投入大方面技术和资金,减少读者的阅读成本。除此之外,科技期刊的编辑和出版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加工处理,为了解决期刊集中上网问题,中国科技部特启动“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并将期刊上网其纳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目前,互联网所展示的上网期刊已达上千种,成为了传播科技期刊的窗口。网上读者只有打开万方数据库等终端,即刻便可以阅读期刊全文内容,可以说数字化出版实现了期刊内容至遍及工作程序化的转换,网友还可以检索论文资料和与编辑部专家进行实时沟通。如果网友点击某一刊主页时,引入眼帘的就是该期刊的基本信息,如编委成员、期刊简介、创办情况、来稿须知等,之后进入某期目录便可以阅读全文内容。可以说整个栏目列出了大量相关刊物网站,打破了传统的版面限制,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成果都会及时更新,方便网络阅读者。

3.2 注重数据安全、版权保护

计算机领域最关键也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数据安全问题,数字出版的顺利运营也同样需要。期刊社可以利用数字计算获得更高的技术价值,如高可用性、动态的资源分配或快速的市场响应,因此不能忽略数据安全带来的风险。云端服务器存储了数字出版中的所有数据资源,所谓云端服务用通俗语言来说就是网络服务,运用网络沟通多台计算机的运算工作或透过网络联机取得远程主机提供的服务,是多台服务器组成的资源聚集地,云计算服务商主要维护出版社的云端服务器,使数字化出版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网络是数字出版平台的主要曝光地,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计算资源系统故障。此外,云系统中的储存信息有先行访问权的是提供云计算平台的服务商,因从而无法保障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在技术层面,安全防护工作是提高云服务平台的供应商的分内之事,加强安全技术是保障数据信息的前提,是理所当然之事。在制度层面,必须建立数据安全法规,它不仅是确保数据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网络中立性监管的有效措施。而对于科技期刊而言,做好涉及政治问题与敏感性内容的稿件备份工作,防止因盗窃影响国家安全。

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做好版权保护,奠定坚实的学术法制及伦理基础。在数字化出版时代科技期必须面临的挑战就是版权问题。因数字化出版的服务较为开放和统一,对于分散的出版资源可以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版权管理技术,但这也是资源共享的过程,必定会涉及网络化,在不同的网络角色中有大量版权资源流动,会产生各种版权矛盾,因此,加强版权保护是必然的。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都交给数字期刊平台服务商全权负责,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成功实施,当今数字出版的主体逐渐倾向于科技期刊社,期刊社会与是知名数字平台达成共享协议,以此来避免商业纠纷,维护各方利益,也保证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科技期刊需要编辑业务做支撑,也是业务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出版在实践活动、工作内容和编辑身份等方面相同的点在于“数字”,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来进行“数字编辑”行为,通常多媒体编辑必不可少的就是信息扩展,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利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同时也是蕴含着发展机遇。因数字化科技期刊要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技巧,对编辑业务流程可以融会贯通,因此,期刊编辑部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应时代潮流,利用计算机网络或新媒体来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对于编辑来说,要树立与行业发展齐头并进的心态,掌握数字化期刊生产技术,学习多途径的信息交流手段,适应社会发展的种种变革。

4 结论

总之,传统科技期刊需要面对种种机遇和挑战,尤其在当今的多媒体数字化发展的驱动下,虽然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两者会相互冲击,但深层意义上更是一种文化的包容和促进,更是产业链条的延伸,提升了许多高价值的内容资源。数字化出版虽是流行趋势,但在新闻出版政策法规方面仍需要借鉴传统出版社的途径,以此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发挥出更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曾建勋.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6-9.

[2]龙秀芬,吴惠勤,曾莉等.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5):253-256.

[3]张建军,任延刚,李林,等.多元化出版冲击下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对策与措施[J].编辑学报,2009,21(3):249-251.

[4]聂兰英.科技期刊传统出版模式的保存价值及自身不断优化的探讨[J].编辑之友,2012(3):76-77,79.

[5]王炎龙,黎娟.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形态及新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57-960.

第4篇

世界经济的1体化、互联网络、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速了全球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改革开放的进程使得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本文从音乐传播学的视野和角度来,根据现实的音乐传播中的各种现象,将当今社会流行音乐传播分为两大类传播模式,传统传播模式和数字化网络传播模式。总结出流行音乐在当前信息社会中数字化网络传播的新特性:创作自由化、媒介数字化、传播的交互性、受众的年轻化、科技与艺术结合使流行音乐更具有时代性;流行音乐的传播模式和途径已经出现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多元化多变化,而在市场经济和数字化的传播模式下流行音乐作品的版权和传播权出现举步维艰的境况。我们的未来流行音乐要有“鲜明的时代感”,要走“民族和流行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对中国流行理论的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和人材培养。同时,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下对网络音乐文化的法制。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音乐传播学;音乐产业;展望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internet, bi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ve speeded up the music-culture communication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popular music of the mainland i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as the reform and open-door policy have been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various kinds of phenomena, in music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divided the popular music communication into two kinds: traditional communicating mode and digital internet communicating mode. As well it also discussed new features of digital internet communicating on popular music in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y are free -creation, digit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of communication, the trend of younger audience, modernization due to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digital-concentrated communicating multimode. The popular music works was confront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on right of publish.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三、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策略

第6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书,网络出版,电子阅读

 

1. 电子书概念理解

电子书的称谓来自于英文中的E-book,就是Electronic Book的缩写,这是和传统出版中在纸张上印刷出版进行传播的图书P-book(Paper book)相对应的。人们对于电子书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尤其是对其内容与载体的不同内涵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是纸质书(P-Book)的对应物,它是以电子版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读者通过个人电脑或便携式阅读终端进行有线下载或无线下载接收并阅读的数字化图书。” [2]有人认为电子书是“以电子记录信息,以比特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装有计算机芯片的有别于传统纸制的图书”。[1]也有人认为电子书是“指将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盘、磁盘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并借助于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阅读的电子图书,它由三要素构成:①E-book的内容,②电子书的阅读器,③电子书的阅读软件。”可以看出,无论是电子书的内容、阅读设备,还是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甚至是网络出版都被冠以电子书的头衔[3]。

2.电子书的发展

严格来讲,电子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电子书,是采用login授权的方式从远程登录到存放书的服务器去取。这种方式无法进行版权保护,所以现在基本上仅是公司用于内部文件对传的方式。第二代电子书,应用各种阅读器软件,将符合格式的书下载到PC上,用显示器来看。常用的阅读软件有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华康公司的DynaDoc,以及超星公司的国产阅读器软件Ssreader和北大方正的Apabi等。这些阅读器制作出的供下载阅读的电子书能够保持纸质书原来的版式和色彩,有可以限制拷贝和打印,所以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欢迎。但是这些阅读器软件相互之间不能兼容,另外,购书者无法脱离开PC,需要一直在PC上阅读。第三代电子书,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是电子读物与电子阅读器的有机合成体,是一种类书型的电子文化产品。电子阅读器是一个书本大小的阅读器硬件,几百克重,支持网上购买和下载电子书。由于可以对硬件加密,所以这种方式对版权保护得最好。第一代电子书采用远程登录的方式,从存放图书的服务器上,以匿名用户的身份下载获取的,这种方式不能进行著作权的保护,现在已经没有人使用了。论文参考,电子阅读。而真正开创电子书新天地的是电子书专用阅读软件的出现,例如Adobe公司的AcrobatReader、Microsoft公司的Reader、超星公司的国产阅读软件SsReader以及著名的方正的Apabi系列软件等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无形的电子书(即脱离了光盘、存储卡等硬件的电子书)开始以多种格式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影响越来越大。电子书从有形到无形,似乎验证了“大道无形”的中国传统哲学。电子书的概念开始拓展,拓展到电子书的制作、发行、数字版权保护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同时也延伸到电子书的多种阅读设备(电子书专用阅读设备、个人电脑、掌上电脑以及电子书包等)。这样,人们就得到了一个广义的电子书概念,而原有的电子书定义演变成了电子书的狭义概念[4] 。

3.网络出版

3.1电子书的发展催生了网络出版

随着电子书阅读器的发明和不断发展,它使人们在阅读电子书的时候,有了真正读书的感觉,可以随时随地地读,可以随心所欲地读。目前,常见的电子书阅读器有SoftBookPress公司开发的软书(Softbook),NuvoMedia公司推出火箭书(Rocketbook),国内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秦通公司推出的“掌上书房”,天津津科电子有限公司与北大方正推出的“翰林电子书”等,此外,韩国和日本也推出了很多非常先进的阅读器。可以看出,电子书就是网络出版的产品,同时“E-book在线阅读或从网上下载阅读的特点提出了新概念——网络出版”。在史蒂芬·金的电子版小说的成功后,互联网上的电子书概念便实际上从狭义变成了广义,而这种演变为IT业和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商机。IT业内的一些著名公司,包括Microsoft、Adobe等等,相继进入电子书领域,并推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国内的北大方正电子也大张旗鼓地加入了这一阵营。出版业的很多重要公司也对电子书的前景看好,对其给予充分关注。从而推动了网络出版产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电子图书吹响了网络出版的号角”。

3.2 网络出版涵义[4] [5]

狭义的“网络出版”就是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这一概念肯定网络出版是传统出版手段在电子与网络时代的新形式,主体的合法性、作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和交易的电子化构成了网络出版的基本要素。广义网络出版可以定义为“利用互联网创建、管理和传递(访问)数字内容,并为组织或个人创造价值的过程技术”,其概念模型如下图

广义网络出版强调了网络出版的技术属性,即“利用互联网创建、管理和传递(访问)数字摘要素,即①电子版权:合法获得授权,完善的数字版权管理方案。②电子出版物: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及其他数字化文档。③数字化出版标准:对数字化出版物的格式、权限、传播方式制定统一标准。④电子图书生成器:数字化出版物的制作、加密;设置下载、复制、出售、转借的权限⑤电子图书网站:数字化出版物的传播、交易媒介。⑥电子阅读器:阅读数字化出版物的电子设备,包括PC机、PDA、电子书的专用手持阅读设备等等[6]。

3.3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7]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认识和理念的问题。现代化的网络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一样,都是以传播内容为己任的产业。网络出版并不是一项孤立的单体业务,它与出版社的其他业务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论文参考,电子阅读。论文参考,电子阅读。这两种业务之间是一种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的关系。论文参考,电子阅读。论文参考,电子阅读。同一内容资源可以结合不同传播载体、受众的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重复开发,还可以附加其他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或衍生扩展出其他增值服务。论文参考,电子阅读。所以,网络出版的发展战略是整个出版社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出版社整体发展布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依据出版企业整体的战略定位制定网络出版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荣庭,《网络出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6

2.钱智勇.EBook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情报杂志 , 2003,(10)

3.周劲.国内外eBook发展态势[J].中国出版 , 2003,(05)

4.沈海祥.数字及网络技术:现状·冲击·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 2001,(06)

5.陈充,林智敏.网络出版:山雨欲来风满楼[J]电子出版 , 2001,(02)

6.夏立新.我国网络型电子图书的发展[J]电子出版 , 2001,(10)

7.周颖梅,姜中敏.eBook发展前景分析[J].出版与印刷 , 2005,(04)

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馆员,南通职业大学

第8篇

科技期刊承载着学术传播和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任,在媒体融合时代更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中国科技期刊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机遇和挑战,借着数字化、网络化的东风,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媒体融合

在中国,科技期刊几十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在这个最好的与最坏的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重新审视身边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并在危机中更机敏、更勤奋。

一、科技期刊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科技期刊已从传统出版产业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非英语类小型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这一变革带来了困惑不安、无法掌控的局面,如何来应对这场全球性的动荡呢?

1. 媒体融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技术创新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用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感受,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作创新2.0模式的精髓。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使传统期刊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从基于形式转变为基于内容。[1]媒体融合则使科技期刊内容的形成、展示、推送、互动都变得简单、亲切、人性化。

科技期刊投稿审稿平台的应用,使作者在投稿时须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填写真实的联系方式,因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经历和高素质的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络途径被吸引参与到网站建设中;通过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与作者的专业交流,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论文撰写水平;同时交流的热点内容又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沟通障碍,指导编辑对年度选题进行设计和规划。投稿审稿网络平台的应用提高了稿件的周转速度,便于对论文投稿、审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网络提前发表,使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公开发表的途径。开放存取(open access, OA)的普及,数据库建设的完善,搜索技术的优化,使科技期刊的展示度提高,编辑部由此获得更多的投稿量、点击率,从而扩大影响力,影响因子随之提高。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可用带宽的增加,创建科学视频的成本大幅下降,科技期刊和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将研究进行富媒体出版,即在网络上后,可随时随地在固定或移动设备中获得,编辑出版者已从交付印刷品,转变到只有一个强大的移动上线。如SciVee平台,一个非常活跃的富媒体科学出版物,它提供一个视频分享的平台,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可以随文添加与内容信息有关的视频,比如实验演示、作者的说明自拍、教程等等,非常直观,更具可读性,包括PubCasts: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评审的文章;PaperCasts:非同步的视频摘要同行审查的文章;PosterCasts:同步视频,海报或会议简报;SlideCasts:同步幻灯片演示视频。这些出版方式使观众更多地参与、有效地过滤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学术信息。作者提高了工作的影响力,出版商获得了更高的流量、文章的意见和读者的兴趣,拓宽了读者群,找到了新的服务和探索商业化的可能性。

近年来,互动媒体和工具,如科学模拟和仿真环境或动态数据可视化,成为科学普及的方法。游戏化是一个热门词,简单来说就是将游戏的思维和游戏的机制运用到其他领域,来引导用户互动和使用。科技期刊作为对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承担者,可应用游戏化,将继续教育的内容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激发读者对内容产生兴趣,并加强理解和记忆。现在智能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应用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游戏化的互动体验使得教育应用软件得到快速发展,值得科技期刊借鉴。

2. 载体的改变或传播途径的改变

作为科技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期刊的出版方式和载体形式产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期刊和大型期刊数据库的出现,可方便用户查阅文献,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出版降低成本。

除网络平台,数字出版的硬件部分还有手持阅读器,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人们数字阅读新的选择。信息移动化是大势所趋,手机阅读借助移动运营商实现最终的发行,国外期刊如《新英格兰杂志》《英国医学杂志》等都有相关的移动应用。

2003年,比尔・盖茨访问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会上立下誓言: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此言一出,立刻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7年过去了,对数字阅读的敌意正在淡去,那些对盖茨的嘘声变成了对乔布斯的赞美,那些对数字阅读的抗拒变成了对新媒体的追捧。人们正在适应数字阅读,并享受它带来的便利。下一代儿童,将伴随着数字阅读成长。

3. 审稿方式的变革

第9篇

开放存取 网络版权保护 学术期刊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 国家许可制度

张雁凌,宿州学院副教授,博士。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2012YKF23);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SS2013125)。

随着数字时代到来,网络出版成为学术期刊的新阵地,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自愿或者顺应潮流地加入到内容数字化、资源网络共享的潮流中。在我国,由于目前的数字标准不统一、国民习惯免费阅读以及受学术期刊自身数字化建设力量不够等条件制约,学术期刊在网络出版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仅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在内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较为成熟。由于学术期刊只将独有的内容资源交由数据库公司经营,而不能介入具体的工作,这就带来了期刊络版权保护的问题。在这方面,欧美国家的保护模式,值得我国的学术期刊网络版权保护学习借鉴。

欧美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方式可分为以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和以非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

一、以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机制

开放存取(Open Acces,简称OA)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信息传播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网络自由传播而发起的运动。开放存取是不同于传统学术传播的一种全新机制,其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1]开放存取的主要矛盾在于免费获取及版权人的授权使用,即只有在满足版权人提出的各种授权协议的基础上,开放存取才能实现。目前,开放存取在欧美学术期刊界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型的网络版权保护模式有以下3种。

1. 版权归作者所有机制。这种模式在期刊数字化早期被普遍使用。除以单纯的教育目的,外使用他人论文者,均需要征得作者本人的同意。版权完全归作者的具体保护政策如下:首先,承认作者拥有完全的版权。其次,版权声明,除教学使用免费外,其余均需经过作者同意。再次,期刊刊登需要获得第一出版人的授权许可。最后,作者通过其他渠道再次刊登该文章时,应该标明开放存取期刊为来源刊。

国外早期的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通常由期刊社等出版单位自行操作,未涉及出版商及其他出版机构。

2. 版权部分转让机制。这种模式将版权权利一分为二,即将论文的商用价值和版权价值分开,商用价值转嫁给出版商,版权依旧归属作者所有。从具体操作看,出版商与作者签订版权许可协议后,可以获得论文的首发权,同时其带来的各种商业价值归出版商所有。但如果开放存取出版商想要进行论文再包装从事其他商用时,需要付给作者一定比例的版税。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版权模式运作下,只要作者无商业用途,可以随意刊发、处理自己的论文作品,而无需征得开放存取出版商的同意许可。

3. 版权部分保留机制。目前,大多数开放存取期刊都采用版权部分保留的模式与作者签订许可协议。协议的参考依据及资料有多种,如GUN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NU免费文献许可协议)、Common Document License(共享协议)、Open Content and Open Publication on License(内容与出版社开放许可协议)等。[2]其中,Common Document License(共享协议)使用率较高,目前已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该协议由创作共享组织于21世纪初制订并。

创作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Lawrence Lessig倡议,2001年建立。[3]该组织致力于为创造性作品提供机动灵活的著作权许可协议。针对数字作品,其根本原则是“保留部分权利”,即保留作者的部分精神权利,如作品完整权、署名权(Attribution,BY)等,而将创造共享、非商业用途(Noncommercial,NC)、禁止演绎(No Derivative,ND)及保持一致(Share Alike,SA)等4项核心权利与包括转载、复制权在内的其他11种权利进行交叉组合后,授予使用者(开放存取出版商、学术期刊等)。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有互斥(“ND”及“SA”)以及必须含有BY等条件存在,以上条件交叉最终实现了16种部分保留版权模式。

在国外,随着开放存取期刊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作者发现保留全部权利并不明智,保留部分或者不保留权利的版权模式反而更利于作品的无差异交流和推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机构也遵循保留部分版权的准则设定了授权许可方案。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和BioMed Central 出版社(BMC)均使用了创作共享协议的相关细则。[4]

二、以非开放存取为基础的网络版权机制

目前,世界知名的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如斯普林格集团、爱思唯尔集团等,仍坚持非开放存取的方式,依靠学术期刊订阅和阅读获益。而通过论文订阅、购买获取收益也依旧是很多出版商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因此,这些出版商、出版集团在收录论文时,多数时候会同时要求作者将版权(包括电子版权)一并授予。

在国外,论文作品在网络平台的共享使用极为便利,由此也延伸出一系列关于论文使用版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如,美国物理联合会(American of Physics,AIP)明确规定,在数据库平台使用过程中,只有订阅用户以及被授权的个人或单位,以学习、科研等为目的方可下载、打印并保存该数据库中的论文资料。已下载资料内容的版权所有人允许他人(订阅用户及授权访问者)引用、转载部分简短内容,但须标明引用出处及原作者信息。而“peer to peer”(口碑相传)或者个体间的非持续性、规模性、系统性的学术交流行为,则可以对期刊内容进行复制。[5]

1. 构建统一平台,版权保护与资源共享并行。

美国版权结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字复制权许可组织,[6]是欧美国家除开放存取外,期刊络共享主要来源平台,已有超过2 000万人使用该中心的年度许可协议和付费使用服务进行信息共享。因此,CCC使用的版权许可方案,已经成为整个欧美地区解决期刊络共享版权问题的重要参考版本。作为作者和权利人的桥梁角色,其提供的版权许可方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度许可。年度许可的前提条件是打包授权,指将CCC系统中所有已获得的著作权人授权的著作集体打包以年为单位,授予使用方,用于内部复制和交流。该方案的执行需要通过两项协议合同完成,即结算中心与著作权人的协议合同,以及授权后的结算中心作为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完成协议合同。

(2)以次为单位付费。以次为单位进行付费是指使用人需按照作品授权情况,依据使用次数进行付费,授权金额需要版权人预先设定。一旦金额设定,使用人所享有的包括使用分数、收件次数以及享有页码等均会自动给予限定。此外,CCC系统还可以对某些著作权归属他人的作品进行提醒,告知使用人目前的版权所有情况并给予相关信息。

(3)影印文件许可。此许可协议是一项商业授权协议。使用人在获得授权后,可获得100万张影印文件的权限,可以随意复制、下载CCC系统中的所有影印文件。这一授权多适用于院校或科研机构等需求大且集中的单位。

(4)教育及出版信息咨询及推广服务。CCC除为出版商及出版集团提供授权服务外,还可利用自身资源,协助进行与教育及出版效益相关指标的分析。帮助使用人了解网络版权重要性,促使使用人了解授权的相关细则,并帮助其了解如何获取版权人的授权。

目前,包括斯普林格、Nature、SAGE等在内的200余家出版商均在使用年度许可制度。该制度的大幅推广使用,使众多科研机构及院校获得使用授权,避免了单一授权浪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爱思唯尔数据库(Elsevier)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出版商,该集团于21世纪初便开始与CCC进行内容版权许可。使用人在使用爱思唯尔数据库的时候,只要点击“获取许可”并输入想获得的权利,数据库自动检索后,便可罗列出符合条件的信息内容供使用人参考。

2. 国家层面进行版权保护,护航学术期刊发展。

国家许可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加拿大、丹麦、芬兰、瑞典等国家,[7]该许可制度通过政府授权,由出版商与第三方非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共同签订国家许可证,明确第三方非盈利性信息服务机构负责向公众免费提供数据资源的上传、检索、浏览、下载等渠道。这样一来,避免了使用人和授权人潜在的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在此制度下,国家采取转移支付的办法,弥补对作者、出版商造成的部分利益损害。因此,出版商也同意通过修改授权协议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法律责任。事实上,国家许可制度建立的根本意义上在于举国家之力,整合国内信息渠道,引进更多学术资源,繁荣国家学术市场。

三、对于我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权的启示

我国的学术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进程虽然较国外稍晚,但发展势头迅猛。以中国知网为例,该数据库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等期刊为主,内容覆盖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截至2013年3月,收录国内期刊8000余种,囊括了近90%的国内学术期刊。[8]然而,截至目前,并没有关于学术期刊的收费标准及盈利分配方面的细化规定和政策约束。由于盈利方式不明细,数字标准不统一,学术期刊的权益始终无法得到有效保护,独有的内容资源被技术提供商和运营商用于获利,学术期刊自身却无法得到应有的版权收益。

此外,作者作为作品的创作人和最初版权所有人,为了能够体现其作品价值,作为公开发表物发表问世,很多的时候无条件将除署名权、作品完整权外的其他商用权利授予期刊社、数据库;而作者又常常在作品问世之后将其包装,如演讲等再出售获益,这种行为和之前与期刊社承诺过的版权权利相悖。如此境况,便产生了作者――期刊社――数据库三者之间的版权归属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网络版权制度的首要问题在于明确权利归属及配置,细化规定出作者、期刊社及数据库各自享有的版权权利及许可协议可以授予以及不可转让的权利部分,以此来界定、规范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权行为。目前,网络版权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1. 行政法规先行,付费阅读习惯养成是关键。学术期刊的网络版权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协调和配合。行政力量的介入能够帮助学术期刊网络版权侵犯问题快速解决。在网络版权制度的具体制订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

首先,要将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包含在内,在先构建起整个网络版权的大框架和关系网的前提下,明确彼此关系后,再进行各环节的职能界定。其次,由于技术运营商的强势和学术期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网络版权制度在制订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各方利益,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和公平原则为指导。只有把握住激励创新、推进社会整体利益提升的基本原则,才能确保整个产业的正确发展方向。[9]在这两个原则基础上建立起的学术期刊网络版权制度,才能真正帮助学术期刊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再次,要通过行政手段,帮助读者养成付费的阅读习惯。目前的读者除了在中国知网等几个数据库中不得已进行支付阅读外,在其他免费网络中,依旧可以搜寻到免费的期刊内容肆意下载、使用,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对网络进行规范的同时要引导读者进行付费阅读。

2. 版权归属明确,建立科学、公开的分成机制。建立科学、公开的分成机制,直接关系到版权能否顺利让渡和整个学术期刊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目前,学术期刊的分成机制,并没有相关制度可以遵循,主要通过版权人和使用版权人协商决定。而纵观整个数字出版行业,分成不均现象比比皆是。

3.建立国家许可制度。就我国国情看,国家许可制度更适用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国家可以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办法,将现有学术期刊数字资源整合,形成强大的学术资源,运用政策杠杆,平衡各方利益,转嫁并解决收益问题和版权问题,推动学术期刊的长远发展。

结 语

由于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有比例十分微小,所以其包括网络版权在内的各项数字版权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但作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学术期刊具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引领作用,因此,业内人士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帮助学术期刊尽早构建起适合其发展的网络版权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 开放存取. 百度百科[EB/OL]. http:///wiki

[2] 王超. 数字传播环境下版权观念发展研究[D]. 北京印刷学院,2011.

[3] Creative Commons[OL].http:///

[4] 季思聪. 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J]. 学习博览,2011(10).

[5] 林姿蓉. 欧美科技络共享的版权保护模式[J]. 出版科学,2012(5).

[6] 杨宏芹,黄海榕. 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规制――以美国版权结算中心为视角[J].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2(11).

[7] 魏洋.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许可制度的探究[D]. 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