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时间:2023-06-26 16:16:06

导语:在初中物理基本概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第1篇

1 概述

物理学所属现代词,指的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简称物理。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2 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2.1 教师对物理教学概念的重视不够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极为重要,要是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物理概念,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只会死记概念的内容和延伸而没有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从而影响了物理教学的发展和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2.2 教师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很多教师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在习题练习上,少部分时间安排在物理概念的讲解。这种舍本逐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和培养学生思维理解能力学科素质提高的要求相去甚远。

3 学生的特点障碍浅析

3.1 学生在不同年龄和心理阶段,思维与认知都存在很大的转变。很多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3.2 很多情况下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感官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出肤浅的分析与定论。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化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积极。教师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3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往往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形成了某些“经验型”的概念―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中,有的本质和现象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物理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但是,大量的前概念是不能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的,是对物理现象的一种“误解”。这些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抛开科学的概念和规律,落入“误区”。与真正科学背道而驰,没有真正形成科学观。

3.4 没建立起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的习惯。初中阶段的问题在深刻性、复杂性上大大低于高中阶段。基本概念的理解不用多么深刻,就可以应付“相当难度”的问题了,这样,往往形成了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性定式──理解问题表层化。他们没真正建立起来“进一步”研究的习惯。这种定式习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当然会普遍出现“懂了,但是不能做题”的普遍现象。

3.5 很多学生认为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一回事,而做题是另一回事,往往在没有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前提下,下功夫去大量地做题。这样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能形成科学素养,更不能准确地完成题目。

4 物理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4.1 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是重点,教学过程应由“重视知识”向“重视过程”的转变。物理学学习的正确方式应该遵循:教学实验、教学事例教学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习题。重视物理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学习重点目标,课堂上重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机械死记。

4.2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能深刻理解。教师们的任务就在透彻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注重实验方面培养学生的运用仪器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4.3 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增强。不但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4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如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规律、力学的核心知识,是解决力学的基本概念,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要侧重牛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解题思路。

4.5 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一、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

在讲授初中物理时,一定要关注基本概念的讲解。因为基本概念是物理这门课程的基石,只有对这些基本概念掌握牢固了,才能真正构筑起物理知识的大厦。初中物理主要包括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内容,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很多,比如,力学中,要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测量力的仪器实验室常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那么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理解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只有这样,以概念为线,串联起相关的知识要点,才能真正深入扎实地掌握有关概念。

二、要多多讲解中考题,瞄准考试要点,做到有的放矢

物理中考题,就是我们平常教学的风向标,只有把握住了中考的考向,才能让学生学得有目标,学习有成效。从历年的中考题中,我们能及时搜集有关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适应新课程改革。比如,江苏2012年泰州物理中考,考点涉及了质量的估测,超声波与次声波,声速,能源的分类,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平衡力的辨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安全用电原则,电路图设计,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物体的颜色,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扩散现象,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密度的计算,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重力的计算等等。从试题中可以看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的命题思路,是命题者所热衷的。例如,江苏2012年泰州物理中考第7题: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

A.小明妈妈经常边看电视边用湿抹布清洁电视机

B.正在洗菜的小明发现电水壶中的水开了,立即去拔电源插头

C.不断开开关,直接更换不亮的电灯泡

D.发现家用电器或电线着火时,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本题考查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常识,要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另外,和高科技知识的结合也是我们要关注的。例如,江苏2012年泰州物理中考第19题:“歼-10”是我国自行研发的新型战机,当发动机以1.2×105 N的推力使其以二倍声速(声速为340 m/s)飞行时,10 s飞行的距离是______m,发动机推力的功率是______W。

从这道考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平时要关注科技,关注社会,留心物理规律在新技术、新发明方面的应用。

三、注意把握重难点知识。化难为易

初中物理中,比较难学的知识点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等。

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重难点总结出来,给学生重点讲解,就能起到重点突击,各个击破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时,要讲清在串联时,电流处处相等I总=I1=2...In;并联时,电压处处相等U总=U1=U2=...Un。串联时,用电器短路,没有电阻接入该部分的电路,电流表有电流通过,而电压表示数为0;并联时,用电器如果断路,那么没有电流通过电流表(因为没回路了),然而电压表可以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学习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要讲清,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外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成的是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当把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在凸透镜同一侧成的则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大,虚像越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四、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如果教师一味地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讲解,而不关注课堂气氛,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如果物理教师能够积极地调动课堂气氛,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在讲解重力的有关内容时,联系一下我们的“神舟飞船”,中国的航天员飞入太空,就进入一种失重的状态,而失重就和我们现在讲的重力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大家讲讲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景海鹏的故事,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知识的信心和动力。在讲解有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拿出显微镜和望远镜等教具,让学生看看显微镜里的微小世界,和望远镜里的奇妙,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再讲解相关的知识,物理的课堂肯定不再是沉闷的,教学目标也能有效地达成。另外,教师要善于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其中原因。比如,菜刀为什么要弄成刀刃锋利的,这可以联系到摩擦力的知识;打鸡蛋时在碗边磕破,这利用的知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等,如此讲解,学生不仅不会再厌烦上物理课,还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更熟悉和热爱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第3篇

一、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夯实基础是学好物理的第一步。因此,全方位,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是教师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首要任务。

1. 重视物理实验作用

一位物理教育家曾经说过“物理物理,见物说理”,这是对物理学科的高度概括。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得出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整个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无疑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各种条件下的不同物理实验现象,也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深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新思维是很重要的。有些教师常常采取在黑板上讲实验或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物理实验,对实验过程淡化,只追求实验结果的掌握。这使得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能”的概念是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但学生对此不理解,认为只有正在做功的物体才具有能。教师可以演示用一定高度的铁块落向沙槽,让学生观察铁块在沙槽中的情况,并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能”的含义。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总认为物理知识只存在于物理书中,物理课中和物理作业中,好象与生活没有一点关系。其实物理来源于生活,教师平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身边生活和周围自然界的观察,通过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物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并用学过的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对其进行探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巩固了所学物理知识,同时也让物理新思维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例如,可以让学生课下观察一个身边的物理现象,并简单加以解释。

二、把握物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初中物理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知识点都具有连贯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把每个知识点看成一个独立的内容,而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大量的杂乱无章的物理知识,学生疲于记忆,却没有一个体系贯切其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例如,让学生解释吸盘吸在光滑竖直墙壁上的原因,很多学生认为只是大气压的作用,这就是学生没有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相似知识点的比较,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体系。当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物理新思维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方面:

1. 知识的公式化

学生在初步学习物理时,总认为物理公式是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它用数学形式的定量描述代替了文字阐述,因此学习物理只要记住公式就好了。学生在应用时往往只会盲目的套用公式,而忽略了文字阐述所说明物理规律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上课时听起来很简单,而自己动手做起来却束手无策。

例如,学生在进行计算功时,总是觉的简单,但错误很多,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功的计算时首先要判断力是否做功。

2. 生活经验对物理新思维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某些物理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生活经验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生学得物理知识带有个人色彩,从而不能形成科学的物理新思维。

第4篇

一、强化课标意识,把握中考命题特点

中考化学复习应强化课标意识,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实施复习。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甚至提高目标层次,拔高教学要求,注意将有关内容及要求回归课程标准,要防止因对超标内容和习题的关注和强化而干扰正常复习和误导学生,应引导学生把有限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用在对双基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广泛的应用上。如课程标准对“化合价”的目标要求为“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因此,对化合价的复习,就不能像以往中考复习那样,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化合价定义的理解、记忆,以及对化合物中化合价规定的分析判断上,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应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技能巩固上。

二、抓要求,分清概念层次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60多个化学基本概念,根据《考试说明》里的“考试要求”,可以把这些概念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常识性介绍层次。如风化、潮解、原子团等,均属于“常识性介绍”层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只要求有大致的印象。

2.了解层次。如混合物、纯净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都属于了解层次的概念,对这些概念应该知道是什么。

3.理解层次。如化合反应、化学变化、单质、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均属于理解层次,对这些概念必须懂得为什么。

4.掌握层次。如溶质的质量分数,属于掌握层次的概念,对其一定要能够灵活应用。

因此,在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和要求,不要随意增加复习难度和扩大复习范围,以免造成复习时间的浪费。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备考策略

1.建立网络,理顺关系。

化学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复习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理顺相关概念的关系,也就是对相关概念按一定的从属关系或衍生关系进行系统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这样,既能帮助记忆,又能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浓缩要点,强化记忆。

记忆是理解的仓库,要准确理解概念,必须强化记忆。为了取得最佳记忆效果,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精炼定义,浓缩要点。如,关于“催化剂”这一概念,可将其浓缩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浓缩、提炼概念的要点,要求我们在强化记忆的同时,又能将要点准确“还原”为课本语言。

3.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容易混淆的,它们之间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通过对比能充分认清其间的联系和本质,复习时切忌孤立地去理解。有些概念是非常相近的,如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有些概念貌合神离,如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如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所以,在复习时应进行全面分析,横向比较、纵向联系,找出知识间的异同,理解其实质,防止概念的混淆,从而加深记忆。

4.抓住关键,全面理解。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用十分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在复习时不能简单地死记硬背,而应着重抓住它们的本质,仔细推敲概念和原理中的关键字词,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应抓住“温度一定、溶剂100克”,“形成饱和状态”,以及溶质的单位“克”。又如“质量守恒定律”这一概念,其中的“参加”、“生成”几个字就非常关键,忽视了这些关键的词语,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

5.精选习题,训练巩固。

在化学总复习中精选习题,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突出两点:其一,针对不同专题,所选择例题、习题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且要把握标高、选题难度适中,还要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其二,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严密性和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解题灵活性,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优化复习方式

1.重情景创设,在联系实际的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体会、学习化学,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广大教师要做有心人,一方面要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来源,多渠道、多方位地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丰富复习教学情景,可借助于图、表、卡通画、漫画等各种形式,联系生活,聚焦社会热点,对化学知识进行考查。另一方面要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开动脑筋,多在情景的整合上下功夫,让同一知识融入不同的情景中,或用同一情景来呈现不同的知识。

2.重问题设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第5篇

一、中考物理复习的策略

1.研究《考试大纲》,通读教材

《考试大纲》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使自己的复习能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依据,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在研究《考试大纲》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学生一定要仔细阅读教材,特别要注意教材中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最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此类题目的分值要占到10%左右。

(2)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3)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过程。

(4)相关的物理学史。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复习迎考过程中埋头苦做习题,忽视了最根本的、最必要的工作――阅读教材,在升学考试中造成不该有的失分而后悔莫及。

2.整理知识内容,归类掌握

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各知识点覆盖率较高,最近几年都在80%―90%左右,但对十个重点知识点的覆盖率则为100%。这十个重点知识是: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

3.题型归类,掌握方法

目前学生已做了大量的模拟考试题,许多学生仍然在题海中奋力拼搏,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题目一定要多做,才能熟能生巧、才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精神可嘉,方式不当”。当前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并不是明智之举。学生应把所做的练习中的各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加强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的教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和历年的中考试题中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考核。近几年来,中考物理中实验考核的分值在上升,而从试题内容上看,已从单纯的记忆型趋向实验探求设计的模型。

5.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五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2)动态、故障分析;(3)科学方法题主要考核物理概念、规律形成中的 思想方法;(4)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

二、中考物理复习的方法

1.以点带面,全面复习

复习的第一阶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目标是狠抓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2.由面到点,重点突出

结束了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就进入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知识的专题训练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很重要。在这个阶段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而初中物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在这一阶段一定要通过精选的典型例题的细致分析来强化、活化重点知识。特别是注意一题多解、广开思路的训练,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迅速提高考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点面结合,注重综合能力

考前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点面结合,提高应试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到目前为止,学生已做过了大量的模拟试题,但是仅仅强调题海战术并不是明智之举。这一阶段,需要把做过的习题类型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寻找触类旁通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在讲授每一个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的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敌敌畏乳油,④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⑤敌敌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⑦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浆,⑩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初探,其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但笔者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之余将教学心得、经验撰稿成文,以飨读者,以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学研讨氛围。

参考文献:

[1]胡建丽.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06)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差别;适应

新的学年开始了,又一批新生开始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上课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和初中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年龄段,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所以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完全处于两个不同的水平线上。

由于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的差别,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初、高中物理的差别

(1)初中物理教材通俗易懂,学生便于理解;高中物理教材叙述较为严谨,特别是一些概念,必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比如弹力的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从概念中可以找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并且也能分析出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它恢复形变的方向。

(2)初中物理认识物理规律时一般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生对于物理过程的认识感性比较强,学生对于这些物理现象也都较为熟悉。高中物理对于学生要求较高,不再只是感性上的认识,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说静摩擦力的理解,学生为什么会感觉比较困难呢?他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或者经验去判断,而这样往往是错的。高中物理的学习有时是一些“理想化”的实验,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际中我们没有这样的斜面,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普遍会感到很抽象。

(3)初中物理的学习很多人是靠记忆,主要是对力学、电学、磁场、热学、光学、声、原子物理的知识有个初步了解,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高中物理的学习主要还是这些知识点,但是更加深入了,联系的也很密切。不过主要是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即使背的很熟练,但是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是一做题就错!比如说摩擦力方向判断中“相对”两个字的理解。

(4)初中物理大多只要求感性了解和简单计算,对于数学的计算能力要求一般,整体上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进行理性的研究和较为复杂的综合运算,对于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很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追击相遇问题中的极值问题,图像的斜率、截距的含义等等。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不扎实,谈何解决物理问题呢?

二、如何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心理上的准备

即不盲目乐观,满足于初中所取得的成绩,认为高中物理也可以不费多大的精力就可以学的很好。也不要盲目悲观,认为高中物理只有那些非常聪明、智力水平非常高的同学才能学好,其它的人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要想信: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以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为代价的!高中物理的知识,是符合同学们这个年龄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只要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取得理想成绩。

2.培养抽象思维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等理想模型的建立。将跳高运动员的跳高过程抽象为质点竖直上抛运动的理想运动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这样处理问题对实际问题会有什么影响吗?

3.切实提高理解能力

学习高中物理,重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构成部分,不掌握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不能学好物理学的。因此,要想学好物理,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应注意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千万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和规律的字面意义上,或者是死记硬背,而要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适用条件。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一些选择题中经常考查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似是而非或者是似非而是的说法。如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的区别,速度的变化量和速度的变化率的区别等等。

4.高度重视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演示实验时,应透过有趣的表面现象去思考内在的物理本质;做学生实验时,要手脑并用,熟练掌握实验机能。对于各种实验,不仅要明确它们的原理,还要思考这些实验为什么这样设计,并试试自己能否设计。

5.做好练习,定期复结

高一刚开始,应多做些紧扣基本概念的练习题,不要过早去涉猎大量难深的综合题。注意练习题的质量(教师可指导学生去选择语言简练,题意清楚,条件明确,不偏不怪,不超出所学范围的练习题)。同时,做大题时必须做到规范,步骤尽量详细。不能想当然,凭主观臆断。物理是一个讲道理的学科,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它所遵循的规律,应该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还是采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是应该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来分析问题,学生应逐步地学会自己去判断。对于做错的题目,不要轻易放过,要想一想有哪些方面出了错,对哪些知识的理解还有缺陷,找出错误的原因,认真订正。最好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记录自己的错误予以改正,便于以后的学习。

第8篇

心理学有关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迁移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方面:新旧两种情境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概括化水平;学生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觉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利用积极方面的影响,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不断地提高物理学的教学质量。

找出新旧知识的共同要素,设置正迁移的情境。在物理学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许多共同的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共同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正迁移的情境。物理学的一些概念,都是从实际物体中归纳、抽象而形成的,往往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掌握,但这些概念能反应物质运动的本质,具有普遍意义。因此,学生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它。

加强基础知识和墓本技能的训练,为学习正迁移提供有利条件。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导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师可课前让学生预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讨论,然后由教师讲评、归纳、总结。上新课前,对旧知识进行适当的回顾复习,还可以通过习题课、阶段复习、总复习等强化学习的手段,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掌握应用。

同时,根据物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的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技能,帮助他们对在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些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而加深对所学的相关物理学的基本规律的理解。

通过引导、训练,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形成学生的联想。学生的分析和概括的思维能力,是影响知识迁移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训练,形成具有独立地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能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程的共同特点,善于分析物质运动发展的过程、条件,及其各物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正确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于刚结束初中阶段学习,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学习的学生,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解物理习题时往往还停留在记公式的简单过程,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习题时就感到束手无策。这与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时,缺乏分析和概括能力方面的训练不无关系。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讲解,还是用例题说明相关基本规律的应用,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学生从中概括形成能掌握自如的知识。

第9篇

一、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农村学生淳朴好学、求知欲强、生活节俭,但是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农村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信息比较闭塞,学习基础差、底子薄,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情绪不够稳定。而农村学生学习物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认知策略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学习困难的社会性因素比较突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学好物理最好的老师就是对物理产生兴趣,培养对物理的兴趣是农村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培养兴趣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针对农村学生的现实状况采取了一些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产生了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例如:上初中物理绪论课时,笔者给学生们演示了:低压时水重新沸腾实验,瓶吞鸡蛋实验,彩色喷泉实验,烧不着的纸锅实验,并结合神舟飞船讲解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使学生明白:原来物理这样神奇并且实用,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物理实验中,从物理实验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视实验教学的。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是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是很难完成物理实验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十分重视物理的理论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指导他们完成实验的操作。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的好胜心

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力的求知欲,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非常重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并不难,但如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指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学生对感受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会产生刨根问底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教师利用好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操作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会不断提出问题:如何调节天平平衡?物体到底是放左盘还是右盘?读数时,游码是看左边对准的刻度线?还是看游码右边对准的刻度线?教师指导学生把遇到的问题一个个的解决了,也就很好地完成了实验。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实质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想学,有兴趣学,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合理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课有比较多的实验操作课。在实验操作时,总有几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实验了。笔者大胆起用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当小老师,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同学,让全班同学都能按时完成实验。在完成实验之后,笔者坚持让学生写物理实验报告,并且对优秀的实验报告给予表扬,并将其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让学生们获得一种成就感。

二、合理调整学生的心态,因材施教

由于农村学生学习起点低,基础差,再说农村学生入学较晚,初二至初三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五、十六岁了,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而脆弱。因此笔者根据学生作业及练习中的反馈情况,从实际出发设计问题,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及时肯定学生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农村学生欠缺的正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笔者在教学别注意:不能因为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或者回答不出问题而挫伤学生的情感,而是从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次递进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基础差、领会慢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狠抓基础的方式,因为只有巩固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笔者耐心讲解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难度太大的练习不要求学生做,不让学生去钻牛角尖,使学生减少挫折,看到进步,体验成功。对于冒尖的学生,则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加上本地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精神,在不断的引导与练习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笨鸟先飞,强化预习

学生受智力、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有差异,因此,要在上课的四十五分钟中讲效率,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力等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还可以改变学生心理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使原先要求学生们“学会”变成学生们主动地“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