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素养的核心

时间:2023-06-27 16:05:42

导语:在职业素养的核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素养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91-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很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和“错位就业”(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不对口)的现象并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校一直以来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经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论结合实际能力较弱、对企业忠诚度较低、沟通协作能力不强、表达能力欠缺、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探讨职业素养内涵,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学生具有“三自”、“三文明”、“三学”和“三创”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这将是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首次提出的,是指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的特征,对于核心竞争力的重视和研究,可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生成问题转化为获取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问题,进而赋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成功结合的产物。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优于其他学生的能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六种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这是大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基础;二是意志力,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坚定地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三是凝聚力,是与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协作的程度,是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和维系力,是团队精神的体现;四是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基础能力上提炼和提升形成独有的,从就业到未来发展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的核心能力;五是创新能力,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会做事、做好事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六是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活独特性决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1. 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越大。

2. 异质性。个人核心竞争力是他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是决定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3. 专业性。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并取得相应的资质认证,对拓展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4. 实践性。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具有实用价值,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5. 三创性。即创新、创造和创业。大学生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靠的是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就必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三创性最能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6. 稳定性。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处世态度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赶超,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7. 时代性。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呢?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010年10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践行通知精神,向全国高校推荐“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项目”即“CCEP”项目,通过“CCEP”项目试点,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可达到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目的。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五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如图1。

1.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定义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培养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

2.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一是基础性,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优秀大学生以及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提高的水平,是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实践性,以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和事业发展的要求,且随着大学生自身需求

和社会需求而不断丰富完善;三是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人生发展规划;四是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理念,追求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构建

按照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知识技能实、应用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性目标。结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要求,以高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构建“课堂奠定、实训强化、拓展提升、行为内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素质拓展为提升,以行为引导内化为目标,为学生创造一系列学习体验的“四位一体”模式,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如图2。

1. 构建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构成基础,应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采用立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采用体验式、案例式、专题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技能教授给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人生等能力。

2. 构建实训式的实践培养模式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实际训练为主旨,开展丰富的实践培养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职业意识。二是建立模拟情境,通过建立的模拟场景来充分营造仿真环境,进行未来职业的切身体验。三是加强实践实习,利用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机会,在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丰富社会经验。

3. 构建灵活式的拓展提升模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科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的决策与执行力、组织与协调力、适应与应变力等。

4. 构建渗透式的行为内化模式

教育的成功之道是达到不教而教,即通过教育提升道德,达到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因此,行为引导内化手段和过程成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必须充分重视日常渗透式教育,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环节中,捕捉每个教育契机,进行行为内化教育。通过开展感悟内化活动、“三自”行为自我修炼、“三文明”校园文化活动、“三学”学风建设、“三创”个性培养等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养成各方面行为的良好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内在统一,实现行为内化为素质的培养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运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实施全程、全方位、覆盖式教育。在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中,形成“一二三四五六”机制。

“一理念”,即以学校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统领,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基础”,即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在大学期间搭建理论知识学习平台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两个基础,经过系统培养,使毕业生力争达到零试用期就业。

“三融入”,即构建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三大”教育理念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教育“大德育”实践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职业素养能力认证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融入于职业素养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合”,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相结合;坚持“高素质、高技能”并重原则,把“高素质”养成和训练工作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坚持日常养成教育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坚持学校与“CCEP”项目合作原则。

“五联动”,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程、职业生涯基础课程、心理素质课程为主导构建的四个课堂”联动;以基础项目训练为主体集中授课训练与开展定期系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执行力、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强化综合训练联动;学校与企业联动;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各专业群之间、学院之间联动。“五联动”使多渠道信息相互交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拓展。

“六种力”,即通过学生职业素养行为引导内化训练,将职业素养要求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探索并建立适合本学院学生实际的职业素养养成训练载体,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意志力、凝聚力、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核心竞争力。

通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体系的构建和运行,我们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以及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大学生行为在个体和群体两方面互相促进影响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注重选树、挖掘和培养各层次典型人物和典型经验,使榜样的力量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进而培养出职业素养优秀的大学生群体,最终实现普遍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利,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体系研究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0-52.

[2]郭超,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工会论坛,2010,(5):97―98.

[3]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211―213.

第2篇

[关键词]四合;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教育

[DOI]10.13939/ki.zgsc.2015.07.129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的加强,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高职教育也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但是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也相应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因为基础薄弱,仍然表现出发展不平衡,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对高质量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培养出既具有高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职业素养的学生,必须开拓创新,以“四合”为主线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 “四合”的提出

职业教育是建立在行业和企业的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行业和企业的技术要求和职业标准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杆,同时也是依靠行业和企业为职业教学提供实训的环境和设备,并给予技术和实践的指导。职业教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和企业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置。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不断探索,努力争取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创设合作教育平台,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合作,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名曲指出:高职院校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创新教育就应该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的道路,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推动校企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可以说,“四合”不仅涉及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战术层面,更涉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层面的问题。高职教育要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创新教育就应该以“四合”为主线,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互动。“四合”的宗旨在于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四合”要求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和管理层不仅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还要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设立,使高职教学的各个合作层次能够有效衔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合作发展是“四合”的目标,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途径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共赢。

2 基于“四合”理念进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创新教育

2.1 以企业为依托,合作办学,实施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合”理念中,合作办学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高职教育将校企合作,做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作为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导向,可以说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工学结合的实施质量。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育的重任,更要在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与企业加强合作,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是职业教育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发展创新教育,将地方资源充分的加以利用,并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来制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方案,并以此为参考依据继续课程体系的设置。随着社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的调整人才培育的方案,不断地进行改革,除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育模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点带面,引领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

2.2 项目教学,合作育人,重视职业素养教育

“四合”理念中尤其对合作育人加以强调,合作育人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社会在和教学过程的实现上。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在于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参考职业岗位的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改革,合理增设新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立体式教学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线。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专业技能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以职业素养来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2.3 工学结合,合作就业,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合”理念重视合作就业,专业的好坏跟就业前景直接相关。教育部明确提出,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与学校合作,共同建设小屋定岗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机会和平台,这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开展顶岗实训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十分有利。而在实训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找到突破口,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对学生提高整体职业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2.4 产学结合,合作发展,实现多方共赢效应

“四合”理念是以合作发展为基本目标,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途径来促进发展,通过多主体之间的合作,完成合作多方面主题的共赢。高职教育在多年的不断探索中采取人才水平评估的方式来促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在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通过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现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学生四方的发展共赢。

3 结 论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客观科学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表现,找到有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合”理念的提出,以合作办学为基础,以合作发展为目标,强调合作育人和合作就业,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致力于既提高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走创新教育的道路,是新教育改革形势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四合”理念更是对创新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的合作努力,以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欧阳建友,王钊.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

[2]黎光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

几年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教师坚持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遵循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发展路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本课程的特色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握课程功能定位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的定位,是让学生成为“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

二、创新教学模式,调整理论实践比例

本课程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创立“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

1、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2、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3、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

“课题项目研究法”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

在这里,“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说”——是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读”——是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资料,寻找和发现问题等。“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行”——是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改革。

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做法是将平时考核成绩与学生理论、实践成绩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日常行为表现、课上讨论交流发言、参加活动情况等方面,并对那些在课题项目研究、社会调查实践中成绩优秀、成果突出的学生给予充分考虑。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是通过参加期末笔试的方式取得,或可以通过递交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的方式充当,或者将考试和调研成绩迭加优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用平时作业、实践调查等多种元素进行考核,尤其是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1-9,(1).

[2]牟德刚.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设置的思考[J].思想研究,2006,(5).

[3]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 当代教育论坛, 2007,(8)

作者简介:姜莉莉,女,(1971-),江苏涟水人,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健康;自卑;心理调节

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反应和行为控制能力的集中表现。现在入学的中专生平均年龄为17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阶段,他们既充满青春活力,蓬勃向上,同时又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的现象。因此,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我校学生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第一,自卑心理。这部分同学觉得上职专是自己的“命运不佳,前途到头”,和普通高中差一个层次,因此思想消极,学习不安心。第二,混世心理。这些学生初中阶段学习差,升入中专后学习跟不上,导致思想负担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抱着混的态度。第三,脆弱心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适应环境能力差,在学习和生活中受不了挫折。第四,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往往对学校越是禁止的事情越感兴趣。第五,攀比心理。部分学生之间在衣、食、住、行、用上互相攀比,有的追求生活上的享受。

造成上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客观因素,就学生的主观因素来说,与个人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外部环境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对外部环境状况的感受和适应能力就有很大差别。在相同的外部环境中,因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不同,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反应。所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延续和保持学生勤学奋进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学校的培养。结合我校的特点,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的紧张情绪得以积极恢复,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认识能力和情感反应。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歌咏、演讲比赛,参加不同的专业兴趣小组等活动,既能使学生体味到生活的乐趣,又能使学生施展才华,提高自信心和竞争能力。近年来我校组织的校园歌手大奖赛,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竞选等活动,吸引了广大学生参加,他们不甘示弱,纷纷登台“表现”,展示才智,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开阔了视野,得到了锻炼。

二、加强对学生的成才指导

中专生的人生观尚未确定,自立能力差,加强对学生的成才指导,主要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为指导。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按规范的标准要求学生。二是思想政治指导。三是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四是消费指导。通过举办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专题报告会,开展“生活富裕了还要不要艰苦奋斗”等大讨论,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朴素的消费观,引导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五是社交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交友观,正确对待早恋现象,克服社交中的盲目性,教育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本世纪教育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我校在这个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常年坚持“两操两课”,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等。这些对学生不畏困苦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培养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律、自主、自立、自强精神和团结协作、互助互利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社会责任感。

第5篇

关键词 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德.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2).

第6篇

关键词:宣肺养阴;葛根素;肺心病;治疗

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属祖国医学“咳喘”、“心悸”、“水肿”、“肺胀”等病证范畴。因本病在冬春季节和气候骤变时易出现急性发作,故在临床上多用西药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等治疗为主,中医药的应运相对较少,本文将宣肺化痰、益气养阴之中药及葛根素注射液配合肺心病的基础治疗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我院自2011年10-2013年10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3-11年,平均6年,58例患者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1]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58例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包括祛除诱因,积极氧疗,消炎、平喘、祛痰,伴心功能不全者给予适当强心、利尿剂,同时按常规肺心病治疗方法积极控制感染,改善肺通气,纠正酸碱平衡,控制心力衰竭发生,积极处理并发症,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黄芪30g、丹参30g、芦根30g、旋覆花30g、瓜蒌仁24g、葶苈子24g、桂枝15g、知母12g、川芎9g、杏仁9g、甘草9g水煎服,给予葛根素注射液400mg 静滴, 每日1 次, 两组均以7d 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2]

症状及体征改变 显效: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水肿、气促、心悸、咳嗽及咳痰等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的肺部出现音的症状基本消除;患者的心功能须提高两个等级。有效: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异常体征与身体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心功能须提高一级。无效: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的改变,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比较

注:χ2=0.453,P

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了肺通气功能检查,两组治疗后肺活量(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PEF)均有增加,但治疗组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

表2 两组肺通气功能指标增加值的比较(X±s)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宣肺化痰益气养阴之法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肺心病,是结合了肺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发病机制、生理病理变化机制而制定的。中药黄芪、丹参、知母、川芎有补气养阴活血, 旋覆花、瓜蒌仁、葶苈子具有宣肺祛痰理气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提取物能够改善肺通气及血气指标,其机制为: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红细胞对2, 3-二磷酸甘油含量,使氧离曲线右移,提高其输氧能力;改善血液流变学,动脉压从而改善肺功能[3]。丹参提取物有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的作用[4]。川芎中川芎嗪还可降低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 140)从而改善肺心病血栓前状态[5],知母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6],对血液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葛根素具有扩张动脉血管提高心肌摄氧量,改善心肌血液循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7]。旋覆花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止咳化痰作用[8],葶苈子中的芥于苷为其止咳有效成分,水提取物具有显著强心和增加冠脉流量作用且不增加心肌耗氧量[9]。瓜蒌仁中含天门冬氨酸能促进骨髓T淋巴细胞前体转化为成熟的T淋巴细胞,促进细胞免疫,有利于减轻炎症,减少分泌物,其半胱氨酸能裂解痰液黏蛋白,使痰液黏度下降而易于咳出[10],明显改善呼吸及肺功能。因此,在采用常规疗法的同时使用上述中药及中成药对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有明显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晓联.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中华护理杂志[J],2009,44(5): 434.

[2]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 [J].中医杂志, 2012 ,53(12):1075-1077

[3]朱卫华,李伯员,徐启勇,等.黄芪注射液对肺源性心脏病急发期病人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1997,4(10):433- 435.

[4]李光杰,刘灿珍,张伟.对四种活血化瘀中药静脉注射剂治疗慢性肺心病的综合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 2):152- 154.

[5] 李爱民,孔晓梅,许建英,等.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1( 10) : 566- 567.

[6] 杨丽蓉, 知母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4):209

[7]赵淑芹.葛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0- 41.

[8]高家荣,吴健,韩燕.全旋复花水提物与醇提物的止咳化痰作用研究[J],安徽医药,2013, 17( 8):1283.

第7篇

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育学生的这些素养。也就是说,校长的核心素养就是“培育学生21世纪核心素养的素养”,就是让学生习得、掌握核心素养的素养;更进一步讲,就是校长为培育现代人、促进人的现代化、让学生在21世纪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让我国教育更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应该具备的素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物C素养实现了对接,建立起深层次的仍诹系。

一个人活在世上,做事做人,需要具备两类素养:一类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需要具备的“专门素养”(或者叫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一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共同素养”。那么,要培育学生在21世纪的核心素养,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

第一类是“专门素养”方面的核心素养。要做好工作,校长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养,但有六种行为能力是最为关键和核心的素养,具体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炔抗芾怼⒌魇释獠炕肪场U饬大核心素养反映了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校长专业标准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所共同确定的专业素养。但这六种核心素养的地位并不一样,其中最核心的,是校长“领导课程教学”的素养,即“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因为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师通过教学去影响学生发展,学生通过教学获得发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是关键、课堂是关键,校长只有更好地正确地引领教学,才能让学校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而不是只为提高考试分数服务。

第二类是“共同素养”方面的核心素养。共同素养分为基础素养与高级素养两个层次。基础素养主要指应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素养,如基本的读写算、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素养。但在21世纪,一个人只具备基础素养和专门素养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更高级的素养。这些高级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S、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主发展能力、信息素养。这些高级素养是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国民核心素养”,当然也是校长应该具备的国民核心素养。从教育的视角讲,只有校长具备了这些核心素养,才能去培养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是创新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精神、独立自主精神的外在表现,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这些现代精神、墨守成规、武断专断的校长,能有效高效培育出学生的现代精神、能使学生成为现代人。在六种国民核心素养中,对于校长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公民素养中的“民主素养”。在我国当前这个发展阶段,民主素养应该成为校长国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民主管理,才能在学校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S,才能带来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提升师生的积极和自主性。民主是关键的关键,是核心的核心。

第8篇

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就业力的提升,而就业力内涵中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尤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层面的最高层,具有较高的引领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从而提升职业素养。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就业力;探究

党的十指出,要实现大学生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而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陷入了困境,这是一个看似矛盾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的主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因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就业不仅仅是他们生存的手段,而更多的是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培养和树立高校毕业生科学的内在就业价值理念,让个人价值和国家、社会的价值相互融合,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路径是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来完成。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到了关键时段,国家的深度改革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这个时代是个伟大的时代,90后的大学生毕业生在十年后将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冲刺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讲,民族复兴的重任要在90后这一代来担当最后的接力棒。当代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关乎到民族复兴,而高质量的就业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只有24个字,但是高度凝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侧,培育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和谐的就业环境、推动积极的就业政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积极的价值观对人的一生的影响都非常重要,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业价值观一般来说要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人的整体价值观影响比较大,而目前高校在大学阶段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实践等等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而这些措施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以人职匹配理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都是基于人职匹配理论,然而刚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往往是指初次找工作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讲,目前没有哪家企业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来招聘应届毕业生,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的信息是要根据自己的就业能力来找工作,这种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就业困境的原因之一,会大大影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信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层面的顶层,具有较高的凝聚性和引领性,而且目前社会上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高校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具体的结合点,而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职场教育就是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具体措施如下:

以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形成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就业价值观,高等学校一方面要以国家的重大需要做科研攻关,另外一方面也要为国家的重大需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就业实现和国家的价值观融于一体,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要实现国家的价值。这就需要在职业探索中,特别是行业探索中要把握方向,积极投身国家和地方未来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浓厚氛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是学生,另外一方面也是即将走上职场,因而职业素养的提升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大学生的需求上往往并不是特地岗位技能,而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些不能一蹴而就的职业素养上,刚毕业一年的学生最容易在自我管理、适应组织文化、职业发展方向迷茫,而应届生的高离职率等问题也是困扰企业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国家对公民的要求,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的公民,如果这些能够做到,上面提到的一些现象可能就会少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其丰富,结合职业素养进行培育,针对性也会比较强,实效性也会提高。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高的路径选择

积极构建培养就业一体化封闭人才培养机制,以就业为导向,在文化校园建设中,积极培养职场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以往的误区往往是重视学生就业岗位的硬实力,教学和思政两条线,互不干涉,或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思政教育要有主线,所有团学活等动校园文化全部都以职场教育实践为主线,让校园文化刮起职场风,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加大职业生涯规划的适应教育,以职场教育为核心,加大职场文化的宣传,宣传基础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坚守和努力事迹,让青年学子甘于献身基层,逐步转变大学生的功利观念,接受平淡的生活,平淡的生活亦是完美、幸福的。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各专业积极和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专业教师要积极走出学校,寻找行业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聘请企业的员工、校友担任学生的职业导师,让学生提前走进企业,了解行业、专业,从而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就业力。

四、 小结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高不能仅从专业岗位的硬指标着手,也要从就业的软实力方面暨职业素养方面进行培养。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而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当代大学生只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而提升职业素养,破解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 王雁飞,袁炜刍议人力资源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J],管理观察,2014(22):137-138

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技师;核心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26-02

201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向全国所有技工院校发出了把“‘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为中国优质产品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倡议。倡议书中提出:一要把培养“优质产品制造者”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的关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精准意识和能力。二要学习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把新的办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精准”为核心的技工教育培养体系和良好学风。三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职业核心技能的理解

“优质产品制造者”,是指具有产品质量精度意识和能力,具备严谨、精细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能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关系的操作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优质产品制造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等方面,其中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所在。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人们对“核心技能”含义的理解不同。从职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去理解,应该是所有职业都要掌握。从职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去理解,是要掌握核心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内容。对“核心技能”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核心技能划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而狭义的核心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基本技能,又称关键技能,它是指一种可迁移、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核心专业技能,是需要持续系统学习训练而获得、其他职业无法取代的技能,是带有职业导向性的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着极其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二、数控加工类技师培养核心技能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技师培养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学生技师的核心技能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学生技师核心技能构成的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性不强;课程体系与核心技能缺乏有机联系;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而往往忽视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核心技能认识模糊或概念不清

培养技师的核心技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还只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对于广义与狭义的核心技能理解不透彻,未能透彻地挖掘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技能。这样,导致对于某些核心技能项目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培养质量精确意识、自我反思评价、工艺革新创新、互助协作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得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

2. 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

在教学中,由于对核心技能培养理解得不充分、不透彻,并缺乏相应的技能标准,从而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技师培养课程体系缺少整合,对基础课和选修课开设目的及意义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内容比较薄弱,教学大纲中也未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缺乏有机整合。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脱节。

3.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

现有学生技师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核心技能深入透彻的理论性研究,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没有创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忽视精准意识和产品质量的评判。基于此单一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所以,建立有效的核心技能培养机制,是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

要分析数控加工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首先要从数控加工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开始。通过制造类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其岗位职责所要求的专业技能,遴选出所需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最后结合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数控技师职业标准中提到的技师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确立数控技师核心技能为:产品图纸分析技能、产品工艺设计技能、加工程序编制技能、产品数控加工技能、产品质量控制技能、设备维护保养技能。

四、数控加工类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技能和核心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还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能力培养阶梯型、开放性的内涵。要改变技师培养偏重于教学生“技能操作”的倾向,将“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正确处理快速与精确的关系,树立规范操作、质量精确意识,时时处处体现标准,按照标准去做事。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能力训练之中。在坚持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水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2. 重组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技能

依据“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和国家技师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后,便可围绕其进行课程开发、设置,按照目标具体化、内容灵活性、彼此衔接好、形式多样化、参与全员化、调查全面化、评价适时性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构建, 确定培养途径方法。在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中,要明确指出核心技能的构成及培养途径、方法,以求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内容发展性、课程多样性的特性,在满足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专业基础知识、生产管理知识、职业拓展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早日成长为合格人才。最终构建课程体系如图所示(篇幅所限,图略)。

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四方面。其中,核心技能课程又包括产品图纸分析、产品工艺设计、加工程序编制、产品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养六个方面,具体包含机械识图与绘图训练、互换性知识与测量测绘技术训练、工程材料与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设计训练、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工艺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应用实训、质量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及实训、机床结构与拆装实训、阶段性岗位实训。职业拓展课程又包括逆向工程应用、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知识四个方面,具体包含三坐标测量扫描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及实训、快速成型技术实训、CAD/CAM/CAE软件实训、模具结构与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岗位实训、职业资格证考证训练两个方面。

3. 注重核心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包括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诚信度等,以及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其次,还必须具备与职业相关的核心技能。以上素质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从事更宽泛、技术要求更高的职业工作,可以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优质产品制造者”,就要在其培养方案中将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统一起来,培养过程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例如专业技能教学是以掌握专业技能操作为核心,以生产工作型任务和综合性课题为载体,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开展递进式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注重学生质量精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项目驱动、岗位模拟、产品制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融入企业“6S”车间管理制度,强化严谨的合格品废品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岗位竞争能力。

4. 注重全面型、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其专业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将直接决定其培养的成败。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之外,还要具备本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此,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每年要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习,担任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指导教师,这样做除了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技能,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外,还可以真正明确落实学生岗位实训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成效。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企业中选取一些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学生的岗位实训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技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对培养学生技师的职业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重在适时实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改革,紧密围绕以核心技能以本位的“优质产品制造者”评价体系,明确细化过程评价标准。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以适时、准确、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优质产品制造者”,就必须注重其核心技能的培养。文章围绕“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国家技师职业标准,分析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探求以技能规范为基础、质量精准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倡议书[Z].2012.

[2]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3]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

[5]冯志林.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17).

[6]杨轶峰.技工院校学制式技师职业核心素质培养探讨――以数控专业为例[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