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

时间:2023-06-27 16:05:43

导语:在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

第1篇

关键词:条码技术;生产制造;自动化;应用研究

为了解决传统企业人工生产的滞后性和与市场发展的脱节,新时期的企业发展中大多都采用了供应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传统企业的发展、应用问题,并且从理论、实践等方面缓解了管理与市场脱节的状况。条码技术的应用作为目前自动化生产的主要途径,其应用有效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加强了企业管理,已成为当前生产领域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

一、条码技术概述

截至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生产中都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制造行业中,无论是机械制造还是家电制造领域,无论是流水生产线还是单个产品加工,都需要在生产中对各工序的数据进行记录、质量进行跟踪,这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而采用条形码识别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

1、条码概念

条码也被广泛的称之为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黑色和白色条形按照一定的编码和规则进行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标和标识符。在目前的工作中常见的条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色和白条组成的平行图案,条形码在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产品的生产地、制造商、名称、生产日期等领域。

2、条码技术的发展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储存能力、传输通信能力日益强大,全面、有效的实现信息的快速采集、输入几乎成了所有工作人员和生产系统的关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条码技术应用而生,它是计算机、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现代信息采集、输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条码技术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电子方面,是将条码技术中的信息录入到通信人地址上,就像今天的邮编一样。

我国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条码技术的,最早主要是应用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员部门和出口企业生产中。直至九十年代,我国许多的商品上面才开始采用了条码这一新技术,使得我国大量的商品开始标志这一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大量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为企业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自动化也开始逐步使用条码技术。条码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升了生产制造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数据录入的差错,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效率。目前,在我国推广的应用条形码已经具备着一定的物质基础,条形码技术应用与开发已成为我国物品标志系统的主要手段,并且使其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现实化的手段,为我国商品经济的繁荣,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着深远意义。

二、条码技术在生产制造自动化的应用意义

无论是哪种生产制造企业,其在生产中都伴有大量的货物和产品的查询系统,种种困难和不能及时录入的信息系统所造成的仅有部分信息欠缺、毁损、都是等问题时有发生,也使得系统在查询、反馈、跟踪功能的工作效率大大的提升。在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中,各环节的工作量都十分的巨大,由于各种限制,从物流信息系统的构成来看,我国生产制造企业物流知识做到了一项或者两项工作,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物流企业管理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进场会造成信息的缺漏、损毁进而低速,这也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仅从信息数据的采集系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效率高、出错率低的生产要求。同时,条形码的应用对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全部部分信息采集,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条码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生产制造企业过程实际管理中如果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则能够提升生产制造过程的效率,以下存在的问题可以说通过条码技术都能够解决:

1、配件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多库协同作业不充分、仓库收发盘作业易遗漏、先入先出难做到、保有库存不适当、缺货报警不及时、滞销品统计模糊。而通过条码技术能够将出入的东西及时进人系统,生产过程的用料信息和仓库的余额信息能够捆绑在一起,实现集中控制,缓解这些问题。

2、销售自动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销售统计困难、柜台销售自动化程度低、断码销售分析不完全、门店间调拨不充分、退货难以控制、门店盘点纷繁、商场对帐混乱。通过条码技术,销售和生产过程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产销畅通。

3、生产过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用料成本控制不清楚、作业时间控制不准确、订单报价不合理、质量过程难控制、生产自动统计难实现、作业任务分解不清、计台统计繁琐。通过条码技术可以实现及时统计.及时作业,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

四、利用条码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自动化的方案

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一般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如:按订单生产、按市场预测的计划生产、合同分包、委托加工生产等,生产过程的关键是要控制成本控制质量。

1、生产过程实现条码化管理的目的

①用料成本控制。所有使用的生产材料建立唯一编号,附有条码标签,建立了严格的领料控制。通过每种类型的产品材料清单,将产品生产计划分解成为用料计划,合理计算余量,控制每批产品的材料用量和与标准成本偏差。

②作业时间控制。通过设置在各作业点上的考勤钟,记录每个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经统计分析,可以计算出每批产品的作业时间和与标准作业时间偏差。

③订单报价。对于每个接收到的订单给客户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由于有了单项产品的成本数据(作业时间和材料用量)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利润空间。

2、仓库的条码化管理

如果生产的产品销售的周期较短,品种多,生产制造企业的资金大部分占用在库存商品上。库存商品的积压和失实对很多生产制造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不只是滞销的商品,有时畅销的商品也会造成积压。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产企业中,及时准确的把产成品送到销售的第一线,以便于领导行业潮流,抢占市场份额,这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实现仓库的条码化管理,并在出、入库等环节采用数据采集终端,可以实现产品出、入库更及时准确,使出入库的产品信息及时准确的实现数据共享。

参考文献

[1] 高首骊. 浅谈条码技术在我国零售业的应用分析[J]. 网络与信息. 2009(01)

第2篇

关键词: 过程控制 高速线材 控制轧制 控制冷却

前言

如今,我国轧钢生产技术较之过去已取得显著进步,缩小了与国际轧钢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状况分析,从采矿、选矿、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到铸坯(连铸)、轧钢、精整,再到热处理等所有生产工序中,轧钢工序是应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比较先进、成熟并且取得明显效益的工序。

1.过程控制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

钢铁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我国钢铁企业而言,其基础自动化部分,如加热炉控制系统、燃烧控制系统等等大都实现了技术改造,基本采用了PLC、DCS等实现控制,这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设备集成提供了硬件基础。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基础自动化控制系统将对钢铁企业今后与生产管理系统的衔接起到重要的作用。

2.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的研究

2.1 控制轧制

控制轧制是指在调整钢的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加热温度、轧制温度、变形制度等工艺参数,控制奥氏体组织变化规律和相变产物的组织形态,达到细化组织、提高钢材强度与韧性的目的。控制轧制工艺可用于生产碳素钢、微合金化钢、低合金钢、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及一些合金钢。

控制轧制一般有控温轧制和热机轧制两种。

在控温轧制中,为了获得所要求的目标值,必须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总变形。第一个负荷道次的开轧温度是事先通过出炉温度规定的。轧制的温度范围由规定的终轧温度决定。一般情况下,只有轧制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中断,并将轧件送到停歇场上进行冷却,这个终轧温度才能得到保证。

热机轧制是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按照所规定的压下量进行轧制,又分为两阶段轧制和三阶段轧制。在两阶段轧制中,轧制过程中断一次,并使轧件冷却到下一阶段所要求的轧制温度。在三阶段轧制中,轧制过程中断两次。轧制阶段是由该阶段中预先给定的轧制量和完成该轧制量时的温度范围决定的。由此产生了中间轧制量和各阶段之间的轧制时间。

2.2.控制冷却

轧钢生产中的冷却方法有许多种,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两大类。

2.2.1.常规冷却

常规冷却的含义是指从轧机出来的热轧产品在气候的剪切、收集、打捆、包装等精整工序中不加以任何控制手段,而让其在周围环境中自然冷却的一种方法,又称“自然冷却”。

2.2.2.控制冷却

控制冷却在轧钢领域内属于控制轧制的范畴,它是指人们对热轧产品的冷却过程有目的地进行人为控制的一种方法。确切地说,所谓控制冷却,就是利用轧件热轧后的轧制余热,以一定的控制手段控制其冷却速度,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冷却方法。几十年来,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各种热轧产品的质量大大提高。

3.高速线材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1高速线材轧机控温轧制及控制冷却的特点:

3.1.1.实现了全轧制过程的控制轧制

现代高速线材轧机的控制轧制工艺由于采用了低温开轧,低碳钢为920℃,中高碳

钢为950℃~980℃,低的开轧温度降低了能耗,氧化铁皮生成量比常规轧制下降0.1%~0.15%。经过低温终轧,线材的晶粒细小、风度大,有利于降低水冷段的事故率。

3.1.2. 精度较高的水冷闭环控制系统

经闭环控制水冷线冷却的线材,同钢种同规格的产品卷与卷、批与批之间,具有均匀的温度分布。该系统调整精度为±5℃,即线材表面温差±5℃时即开始调整水量,这样能够准确的控制吐丝温度,使吐丝温度的偏差保持在±105℃范围内,给线材的冷却运输收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2.高速线材轧机的控制轧制系统

控制轧制系统包括轧件从加热开始至集卷站整个轧制过程的温度控制,可分为五个阶段:即钢坯的加热温度控制、精轧前水冷控制、精轧机组内水冷控制、精轧机组后水冷控制、运输集卷时的冷却控制。

3.2.1.钢坯的加热温度控制

为使成品线材奥氏体晶粒细化,线材轧机采用低温精轧工艺。降低精轧温度从降低钢坯出炉温度开始控制,要求加热炉钢坯按不同钢种温度控制均匀加热。为了补偿头尾端热量损失,采用头尾加热温度高于钢坯中间温度30℃的措施,保证轧制中整个断面的变形均匀,因此降低了燃料的消耗,减少钢坯的表面脱碳现象,氧化烧损也大大降低。

3.2.2.精轧机组前的水冷控制

为了控制轧件升温,降低轧件进入精轧机组的温度,精轧机组之前增设水冷箱,以便进入精轧机组之前的轧件温度降低到控制轧制的温度范围,一般要降温100℃左右。

3.2.3.精轧机组内水冷控制

在精轧机组如果不加水冷,轧件温度将升高150℃或更高。在精轧机架的圆形轧件的出口和椭圆孔的入口处增设了特殊结构的水冷导卫,另外在机架间增设了水冷装置,在轧制过程中向各轧制道次的轧件上喷水,控制精轧机组内的轧件温升。

3.2.4.精轧机组后的水冷控制

精轧后水冷的目的是使轧件从精轧温度冷却至所需要的吐丝温度,以进一步控制线材奥氏体的晶粒度和减少氧化铁皮的生成量。

线材在水冷段快速冷却到接近的温度,以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但水冷速度不能太快,否则线材芯部与线材表面温差太大。影响线材质量。为了使线材温度均匀,冷却是间断性的,使热量从线材中心向表面扩散,使轧件进入吐丝机的温度保持或接近于一个常数。

吐丝机吐丝温度一般高于相变温度,对于中高碳钢线材要求较高的吐丝温度,控制吐丝温度是根据钢种不同或用户最终验收产品的要求不同而进行选择。

3.2.5.散卷运输冷却方式

散卷运输冷却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奥氏体相变控制,以确保通过运输辊道风冷相变来得到精确的显微组织。

参考文献:

[1]高速轧机线材生产《编写组》.高速轧机线材生产[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

[2]高速线材轧机装备技术 冶金工业工业出版社 1997

[3]宣钢高速线材车间轧后冷却设计 首钢科技 2002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影响学校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相关调查,围绕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强调教师在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做好对学生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体育生活化教育的实施和贯彻,同时改善教学质量。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 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3. 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 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3]王世友,课堂教学生活化[eb/ol].http://blog.cer-sp.com/18892/791077/. 

[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5]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26—28.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论文原因分析

自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3年3月17日下发《关于开展高等学校老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单位、院校都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由于这一学位教育在我国尚属新的领域,还没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方法可借鉴,使得培养质量普遍不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现象的出现。具体来说,论文就是个别学员由于学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资料积累不多,论文写作方面受阻,于是就以一定的钱财委托他人论文的现象。论文是学员学习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对这名学员的培养是失败的。下面,本人就论文现象出现的原因试给予分析,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扼制这种现象,以促进在职硕士培养的良性循环。

一、培养单位方面的原因

1.开设专业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选择余地小。

从各院校的招生简章看来,特别是《通知》落实的最初两年,专业开设少,而且所开专业又偏向于文科。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再教育要求的高校教师只有跨专业进行学习。由于缺乏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起来有些吃力。而如果不能及时地抽挤时间对所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进行补修的话,可以说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工作压力大,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地补修基础知识,所以写论文时没有东西可写也就成了必然了。举个例子来说,某高校三年开设的在职硕士学位教育专业只有两个,即数学和古代文学。二者相比而言,古代文学相对数学更容易些,所以许多学员只有选择古代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大家都知道,古代文学是门对知识材料要求特别丰富的专业,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相关材料和背景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多数成员是做不到的,所以写论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员想要毕业拿到学位,就不得不寻求其他途径,使得统招生的就有了市场。另一方面,论文在近年来对有些人特别是高校师生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论文已由过去的隐蔽状态,发展到今天走上街头公开宣传,大张其鼓地在各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上做广告,故一些人将这种事情已经持无所谓的态度,道德层面的约束就放松了。

2.授课时间短,授课时间不集中。

许多院校招收学员的学习时间为三年,而集中学习的时间仅为一年两周的学习时间,总计还不到50天的时间,以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计算,学习时间只有400学时,况且有时每天8小时的时间还得不到保证,这与《关于开展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学员在校累计学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中至少有半年全脱产学习”的规定不符。多数学校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还不到一年,更鲜有实现半年全脱产学习。这就使得学员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也受到限制,研究成果势必受到限制。

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多数单位为在职硕士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沿用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课程,比如英语用的就是同一教材。这类教材课时量大,基础性强,所以上课时老师只选几课学习一下就草草了事了,根本没有程序性和循序渐进性。另外,对外语和政治理论课及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些相关课程在老师及职工的日常工作中是经常接触学习的,所以,这时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4.学校条件有限,对在职研究生管理不严。

教学设备落后,图书资料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学术气氛不够浓,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比较少,在职的研究生更是没有机会参加学术报告会这样的活动。另外,学校缺乏对研究生教学的严格要求和评估,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对研究生缺乏研究方法的教育。这些方面,无形之中都约束着研究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

5.学风问题突出,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生论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校学风问题的反映。当前高校学风问题比较严重,在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浮躁心理,商业气息太浓。学校各院系和教师们忙着挣钱,学校为了抢生源放松对学员的要求。一些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在教育科研方面,教学过程稀松,上课东拉西扯,甚至连上课时间也不予保证。教师的不正之风不能不影响到学生,使得学员对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二、学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员报考学习的目的与《通知》的目的有偏差。

国家设置这类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高校老师队伍建设,为各类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广博扎实基础知识的、较强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校教师,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及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师德和整体素质。而大部分报考的学员的动机则只在于拿到硕士学位,以利于以后的职称评定、薪水的提高及以后在事业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个目的就使得他们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而只强调结果,即拿到学位。这就意味着拿到学位就是唯一的目的,所以,当他们在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论文的情况下,请人也就成了必然。

2.学员的背景特殊。

他们来自各个教学单位,有着相似的工作背景,共同语言较多,所以聚在一起集中学习时他们并不是把重点放在学习上,而是忙着搞聚会,谈交情。这些成了有限学习时间内的主题,使得学习的效率也大大降低。而在非集中授课期间,他们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又有冲突。学员均为在职人员,学习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工作压力,有的甚至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职务或是教学骨干,在学习与时间的安排上有矛盾,使得课下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障。

三、导师方面的原因

1.负担过重,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近年来的研究生大量扩招,研究生教育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甚至出现一个导师在带几个甚至十几个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情况下再兼带在职攻读的研究生。有不少研究生指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比例的失衡都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更不要说导师能花大的精力指导在职的研究生了。许多学员与导师一年只有两次见面的机会,甚至两次都见不到,而且开始见面时间还是在第二学年选导师后。如此算来,学员与导师学习期间的见面次数总起来只有四次,导师又如何能够保证对其做出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不少培养单位,在扩招的情况下放松了对导师的遴选条件,导致研究生师资队伍的质量出现下降。

2.个别导师只注重自身发展,而不求与学员共同发展。

导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许多导师的工作日非常的长,有的甚至加班加点,熬夜来研究自己的东西,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和要求,但在某些时候导师只是忙着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有的导师甚至给学生放活说:我很忙,没有什么急事别给我打电话。试想,在导师的这种态度下,学生如何得到有效的指导,如何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了导师的指导,只靠学生自身的勤奋想取得成绩,学员则会走很多的弯路,浪费许多的宝贵时间。

四、最后一个环节,论文答辩把关不严

许多单位在论文答辩时根本不仔细考核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对所研究的问题掌握情况,只是将论文答辩看成是走过场,草草提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过关。这就导致许多学员也是心存侥幸,根本不把论文当回事,自然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写论文,请人就是最好的途径。

针对统招在校研究生的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那么,针对在职研究生的教育,我认为应该集中专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确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特别是如论文这样的问题,直接体现着这种教育的成败,在以后的学位培养中应是坚决杜绝的。

参考文献:

[1]崔涛.简论提高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邓廿庆.对统招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生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J].安徽科技,2002,(7).

[3]曹坤明.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6,(5).

第5篇

关键词: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选择的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ACJYYB2011137)和《国际化视角下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CJYYB2010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会计从业人员中,普通的财务人员供大于求,已经呈现出疲软的态势,而高层次的,尤其是素质比较全面,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国内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培养更多与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财会界游戏规则的国际化会计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谈起,分析了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重要性,并从高校基础教育和在职培训两方面探讨了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能力很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首先,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国际化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国际专业视野,熟知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市场运作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最新行业知识,始终站在专业、行业的前沿。

其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努力做到思维清晰,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并能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信息中找到联系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效监督企业经济运行并解决各类财务问题。

再次,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掌握专业、精准的财务英语以及熟练的英语沟通技巧,能够从容面对国际化竞争。

最后,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对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并且应该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人才需要国际化,而会计人才是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快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进程具有实际意义,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势在必行。在中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大形势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其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了要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发挥其预测和决策的职能。

三、完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高校会计专业,使其适应国际化需求。从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上看,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来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太差,缺乏必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当前形势,高校会计专业改革应该面向国际化,应该按照国际化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来培养在校大学生,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内容。教材改革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高校应根据国内学科建设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进行教材内容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其次,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实用性。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社会上与会计人员相关的各种考试,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CPA)以及ACCA等国外注册会计师考试,力争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为毕业时找工作增加自身价值;最后,要加强教材内容的国际性。教材内容应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部分课程还可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并争取用双语授课,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应以国际化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为目标,创新出一种新的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性,将学生摆在主置,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践教学。高校应该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并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使教材的内容符合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要,从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外,建议学校应该多方面争取更多的实习经费,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师资队伍。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高校教师自身素质过硬,他们才能以身作则,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并为他们将来成为优秀的国际化会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高校应该鼓励并支持教师继续深造,考取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研究生;而教师也应该积极努力,密切关注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掌握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力争在课堂上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二)培训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使他们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首先,要科学选拔基础好、有潜力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作为培训对象。国际化会计人才是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因此选拔培训对象要立足高起点,并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从全国在职的高层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理论工作者中,挑选诚实守信、年富力强、潜力较大的人员进行培训。其次,要制订科学的培训方案,对选的优秀在职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培训的重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并应采用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从而实现全面培养和提升培训对象综合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学敏.建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0.

[2]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会计之友,2006.5.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军校研究生英语教育;语言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85-02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全球化国际大环境已成为主流,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在军事领域,我军对外交往对象、领域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军事交流涵盖军事援助、技术交流、人员培训、联演联训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迫切需要大批熟悉外国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军事人才。作为高等学习阶段的军校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应对当今国际新型军事环境呈现的新矛盾和新特点。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导入语言文化教育既能强化学员实际能力,也是根据强军目标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一、军校研究生公共英语中语言文化教学的背景分析

军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生源相对地方院校较为复杂,包括应届军校本科毕业生、国防生及在职研究生等,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由此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研究生整体的英语水平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思路较为开阔,有着较强的学习动力和研究能力,如何科学、有效地安排课程,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是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军校研究生是未来的高级军事技术和军事指挥人才,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更需要了解国外新的思想理论以及外军的文化和动态。然而,根据对军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学员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较为薄弱,造成此种现状有诸多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长期应试教育造成军校研究生学员被动的语言学习习惯。由于军校研究生入学前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制约,学员对英语学习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而往往忽视对文化背景的理解。为配合应试教育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军校英语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员的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被低估,只是被动的语言知识接纳者。单纯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缺乏直观感受和深刻领悟,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也不利于促进学员文化意识的生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军校特殊的语言学习环境造成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忽视。目前,许多军校正在由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更重视军事专业技能的培训。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往往会强调加入军事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而语言文化教学不如技能培训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能会导致院校和教员的忽视。此外,军校是军队的一部分,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纯洁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外语的语言文化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该语言国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烙印,许多军校教员会以批判的视角来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许多学员甚至教员对他国语言文化都带有先入为主的对立与排斥,对文化差异缺乏理解,对文化意识方面的学习持消极态度。

3.资讯渠道不畅成为军校英语语言文化学习的障碍。就军校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军的绝大多数军队院校都不具备直接获得其他国家和外军信息的渠道。为防止失泄密事件发生,很多军校校园网不能与国际互联网对接。和地方院校不同,军队院校也不适合使用外教来从事语言教学,军校学员也鲜有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对英语国家文化和背景缺少了解渠道。学员对他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主要来自于英语教材和影视节目,部分也来自于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和世界名著等,但往往得不到第一手精准信息,或者获取的知识具有滞后性的缺陷。

二、军校研究生公共英语中语言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军在全新的国际环境下对外交流增多且互访频繁,军队机构和人员正在承担各种新型的任务。我们需要实时跟进外军情况、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把握外军发展动态,也会根据需要向外界展现我军的部分情况和部分研究成果。军队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具备军事专业知识和外语交际能力。他们不仅要掌握相关军事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英语语言水平,充分锻炼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文化意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无障碍沟通。

针对军校研究生英语能力和要求的差距,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军校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在突出军事特色的同时,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三种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员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强调突出文化性,才能确保培养的军事人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礼有节。成功的跨文化交际除需要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外,还要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文化的差异,并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灵活运作这些文化知识。加强军校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强军目标的要求。

三、军校研究生公共英语中语言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手段

1.依托课本素材,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为适应高级阶段的英语学习,军校研究生公共英语采用的教材往往具有时代性和应用性,在文章语言中渗透着语言目标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进程等各种信息。在教学中,教员引导学员在欣赏不同类型的语言魅力的同时,既可以对涉及文化的词汇或短语进行充分挖掘,以增强学员的文化意识;也可以通过背景知识或课文相关内容延伸开展文化教学。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中,教员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以语言知识为基点,向语言文化部分各个层面辐射展开,增强学员对目标国文化的理解。

2.活化课堂模式,激发学员自觉主动地学习语言文化。文化意识的生成并非只是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是盲目地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而是涉及了学员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习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军校研究生学员较之本科学员或其他任职教育学员而言,学习自主性强、目的明确,且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这就需要公共英语课的授课教员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以教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转为以学为中心,丰富课堂活动,激发学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开展学员自主课堂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另一积极尝试。教员将学员分组,指定某组学员在新单元授课前就该单元主题进行自主课堂活动。研讨课和自主课堂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机,使学员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学员的分析、综合、理解和应用的能力都得以明显提高。此外,教员还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等活动,或是推荐原版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和影视资料等,引导学员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使学员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这些教学活动对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充分突出了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培养教员素质,提升英语文化教学能力。学员学习的主体性和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对从事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的军校外语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员往往是来自语言专业的纯外语人才,受专业的制约,对语言文化中与军队相关的领域知之不多;受军校环境的制约,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渠道有限,去国外进修或培训的机会也较少,缺乏文化教学方面的系统理论学习,更缺少军校研究生迫切需要的外军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员急需提高教学理论,及时更新相关文化知识,积累教学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素质,并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教员可以灵活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将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引入课堂,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此外,教员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上也要多加思考,设计出能引起研究生学习兴趣的各种交际活动。

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教员的角色正在悄然改变。由于军校研究生生源复杂,学员年龄层次、语言基础、学习动机、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教员需要像大夫一样诊断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跟进个体学员在各个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正确引导,挖掘学习潜力并发展学员的学习个性。教员要改变以教为主导的信息传递者形象,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并激励学员在英语文化学习中发挥主动性,有效地组织和引导课堂教学活动。在自主课堂等多样化授课模式下,教员充当着语言知识技能与学生间的中介作用。教员不仅要引导学员积极参与互动,更要帮助学员找到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学习资源,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文化情景和社会变化,掌握应对挑战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并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第7篇

[关键词] 科技兴站;战略重要性;输供血事业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b)-129-02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lecting and supplying blood

MA Hongli, YAO Jibing, LIU Ruiling

(The Central Blood Station of Luo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national bl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local law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lood center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steady and rapid. The recommending and improving of the new transfusion technologies need the exploring and promoting of the transfusion scientific research. Our working of collecting and supplying are solid, at the same time, we propose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ints". The purchasing of equip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cientists. We do the research tightly around the "blood transfusion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We introduce the new technologies, develop the new issues, so promote the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fusing the various blood components. We start the new business of transfusion to help clinicians, open up the new treatment means to the clinical difficult disease, and save the lives of countless patients.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Selecting and supplying blood

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输血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升,采供血机构不只是简单承担采集、储存、发放血液的任务,而是要参与血液资源科学利用、安全输血和合理用血等科研工作中去[1-2],以科技促进步,推动输血事业的发展。洛阳市中心血站于2000年提出“科技兴站”战略,紧紧围绕“输血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做文章,以“科学、合理、安全输血”为导向,以“解决临床输血难题,推动输血事业发展”为目的。经过9年的输血科研发展,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供同行借鉴。

1 科技兴站战略措施

1.1 人才引进与培养

1.1.1 人才引进针对国内外输血发展前景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聘请3位国内输血届知名专家,分别是:免疫血液学、安全输血、临床输血专业,在国内名校招聘3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本科生,为输血研究工作奠定了人才基础。

1.1.2 在职职工培养①鼓励本科生考研,进一步深造;②创造条件,选送优秀职工读研深造;③鼓励专科生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就读本科学历。目前,除45岁以上职工,98%均拿到了本科毕业证。

1.2 政策支持

1.2.1 继续教育培养人才政策①参加全国统招研究生,报销全部学费,并发放正常工资及补贴;②委派在职研究生学习,报销全部学习费用;③申请继续教育的对口专业及高层次学历,毕业后报销学费。

1.2.2 科研学术奖励政策①鼓励职工积极发表学术论文,正式刊登后报销版面费,并按照杂志级别给与不同等级的奖金500、300、200元。②积极参加科研创新,立题研究,获得科技成果奖项,分别给予现金奖励,从3000元到5万元不等。

1.2.3 科研资金投入每年从单位总收入中提取10%作为科研专项资金,用于科研设备、试剂、耗材等经费支出,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1.3 科研工作指导思想

1.3.1 领导带头,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个人专业特长与知识才能,结合自己工作特点,开展研究创新。

1.3.2 研究方向围绕国家输供血工作政策,结合本地区工作实际,以临床实践为主采取引进、创新等科研手段,解决输供血工作中遇到问题;通过前瞻性理论探讨,培养职工队伍素质,提升职工专业技术水平。

1.3.3 强强联合,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①与医学院校联合:建立河南科技大学医学工程学院科研教学基地;与河南大学医学院成立硕士生工作站。②科技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合作:2007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开展“献血人群逆转录病毒流行病学研究-Ⅱ”国际合作项目;2008年,与国际输血协会Silvano Wendel教授为合作法人,与巴西圣堡罗黎巴嫩医院输血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建立血液安全预警检测系统”的研究。③横向联合,科研方面优势互补:与中西部7家采供血机构开展《临床无效输血研究》、《中国人红细胞ABO血型多态性标准红细胞及基因库的建立》等研究,为临床输血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④与临床医疗机构联合,把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为患者服务。几年来先后与第一五零医院、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洛阳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合作,为洛阳市医疗机构输血技术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2 科技兴站促见成效

2.1 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

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24名,本科毕业生35名,形成了高中低、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平台。

2.2 科技硕果

我们聘请的专家每年从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方向,为我们提供先进的科技信息,确定研究内容,制订研究目标,设计研究路线,并指导实验研究。近年来,成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型研究室,解决临床输血中各种疑难问题,完成省市级合作课题7项。

2.3 科研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跨区域合作课题《临床无效输血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向引起了国内同行业的共鸣。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红细胞无效输血是目前我国临床输血中客观存在的现象。该课题研究结论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了技术性指导,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作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课题前期对6 000份输血病例的回顾性调查发现,红细胞无效输血发生率约14.1%,我国每年用血量大约3 600吨,如果把14.1%的血液节约下来,可以节约507.6吨的血液,折合人民币约5.58亿元。本研究成果在洛阳地区2008~2009年实施一期推广,无效输血由原来14.1%降低至8.0%,节约血液6 061.3单位,合计127.3万元。

稀有血型库的建立降低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临床输血无效比率。有统计洛阳地区2008~2009年,A型输血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由0.098%降低至0.037%,无效输血发生率由12.37%降低为7.64%。

3 讨论

随着国家血液安全管理法规的建立及各地方法规的健全,血站的规范化建设在稳步快速发展。临床输血新技术的引进和提高,需要输血科研的探索和推动[3-4],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要有新思路,前进要有新举措,我们在稳固采供血业务的同时,提出了“科技兴站”战略,购置设备、引进人才、建立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紧紧围绕“输血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研究,引进新技术,开发新课题,推动了临床各类成分输血的发展速度,协助临床医师开展输血治疗新业务,为临床疑难性疾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我们的输血科研工作从市级科研课题的申报到省级科研成果的鉴定,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先后开展输血科研项目13项,已荣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在研项目六项,其中三项在河南省科技厅立项。2007年,我们又打开了跨国际科研协作之门,引进国际输血安全新理念,为本地区的血液安全事业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

输血医学相对于医学其他学科来说,属于边缘性学科[5],起步晚,加上临床医师对输血观念的偏见,与临床医师合作开展科研探索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障碍和困难,需要得到管理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输血科研工作顺利推进,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临床输血技术水平,达到科学、合理、安全输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国静.输血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8.

[2]韦喜敢,黄剑,苏建聪.输血管理系统提高安全输血与效率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0,5(8):2256-2257.

[3]夏琳,陈明,沈长新,等.医院输血科网络化管理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10):799-801.

[4]郭松佳.临床输血学教学体会与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158-159.

第8篇

封面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项目(课题)名称、申请者及其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和电话)、项目依托单位及相关信息。

(1)项目名称应简明扼要,明确、直接反映主要研究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规定在50个汉字以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则限制在25字以内。

(2)申请者,也就是课题负责人,一般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要求申请者具备高级职称,不具备者则必须有两名同行高级职称专家推荐方可申报。申请者的个人信息如电话和电子邮箱一定要填写正确并且有效,以保证信息畅通无阻。

(3)项目依托单位名称指申请者的工作单位,要填写与单位公章一致的全称,不得简称。我校申请者依托单位名称应填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信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院”的填写方式都是错误的。

2 数据表

数据表,又叫简表或基本信息表,需申请者认真逐项填写。数据表主要包含以下8个栏目。

(1)资助类别指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指导性项目等,申请者应参照当年的《项目指南》和《项目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研究属性可选择下列类别填写: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开发)研究等。基础研究指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不直接考虑应用目标的研究活动。应用基础研究指有广泛应用前景,但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应用研究指以增加科学技术知识,并为某种特定实际目的,探讨新知识应用而进行的研究。发展(开发)研究指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实验的知识开发新材料、新产品、新装置、新方法或对现有材料、方法作重大改进而进行的研究活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以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3)报审学科指申请项目所属的学科,如涉及多学科可填写2个,并先填为主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需要填写申请代码以表明项目所属研究方向。由于该栏目涉及到项目评审专家的遴选,申请者一定要正确填写。

(4)申请资助金额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以万元为单位。

(5)起止年月一般从申请次年的1月至完成年度的12月。

(6)参加单位数指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数,包括主持和合作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合作单位数不得超过2个。

(7)项目组主要成员指在项目组内,对学术思想、技术路线的制定、理论分析及对项目的完成起主要作用的人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项目组成员的专业应包括项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既要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又要有掌握实验技术、从事具体研究和操作的人员。要充分依靠和发挥中青年专家和科技人员的作用。成员数量按职称高低一般呈塔状分布,以5—8人为佳。其次,课题组成员项目分工要填写具体,不宜笼统用“研究”“分析”之类的词语,如果用“资料计算”“样品采集”“分析测试”之类的词汇就显得分工明确、清楚;课题组成员安排的每年工作时间要充裕,一般填写6—10个月较真实可信。

(8)研究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摘要字数有限,应精辟、高度浓缩,包括研究方法、途径、手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产生的效果等。关键词的选取应恰当、能反映主要研究内容。

3 报告正文(课题论证报告)

报告正文是项目申请书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内容是说明: 1)为什么要做(why),即立项依据是什么; 2)要做什么(what),即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3)怎么做(how),即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手段和关键技术等; 4)凭什么做,即有怎样的研究基础、工作条件以及项目组成员、经费预算等。

3.1 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等(字数一般在4000~8000字)

3. 1. 1 立项依据

立项依据是指确立项目的科学依据,包括项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相应的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意义

要明确该问题的解决对推动相关学科有什么样的科学价值,要从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层面上来阐述。其中,是否具有创新意义是关键,应进行充分阐述。此外要表述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或应用前景。

(2)国内外发展动态及相应的参考文献

申请者对申请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应有充分了解,在申请时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前沿、进展程度、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阐述,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着录并非简单的拼凑,应是完整说明立项依据的有力辅证,应尽可能是最新的(经典文献可略有涉及)、同行业内较权威的。

该部分可归纳分析为谁在做、做什么、做得怎样、谁做得好或不足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即: 1)问题来源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还是大家共知的问题; 2)与本项目相关的发展动态,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好,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叙述清楚,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要有总体评价; 3)本人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人做过,做得如何?是否是别人做过而没有解决好的等; 4)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言辞要委婉客观,自我评价要谦逊,尽量避免“首次发现”“首次研究”等用语。

3. 1.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说明本项研究最终期望要达到什么目的,是总体的表述与概括。

(2)研究内容是申请书的重中之重。是研究目标的具体体现与分解,是研究题目的细化与解释,阐明了本项目到底要研究什么具体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的论述总结为:有限目标、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力求创新。

1)有限目标即研究内容要适度,研究任何新的科学问题都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开拓,且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不可能设想在一个项目或一次研究中将所有或众多的问题都解决,更何况科学基金的有限资助额度需要在有限时间内解决众多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2)抓住关键即阐明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所谓关键科学问题应理解为研究内容中所涉及科学问题的关键点,也可理解为就是问题的核心,只要把这一点或几点(2—3点)关键问题解决了,所涉及的其他单个问题及整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可以理解为关键就是创新点,创新的闪光点往往蕴藏在这些关键问题之中,抓住了关键,也就抓住了创新。

3)重点突破即不是要求一项研究面面俱到,所有的关键问题都能有突破,而是要求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在有限目标的基础上,能真正抓住并解决一个或几个关键的科学问题。真正有一点突破,才能取得期望的进展和成果。当然,一定是有创新性的结果才可称为成果。

4)力求创新。有限目标、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其最终目的是力求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应该与选题、立论依据中学术上的创新相一致,在前人(也包括自己)工作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提出或完善新理论、新学说、新方法,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内容的撰写必须层次清晰、详略得当,体现有限目标、抓往关键、重点突破、力求创新的要求。此外应注意: 1)内容不宜过多, 3—6点即可,让评审专家形成整体印象。2)各内容之间尽量相对独立,而不是相互包含。3)内容要明确、具体不空泛,不是框架性的东西,要具体到问题层面上。4)创新是基础研究的本质所在,项目创新可体现在功能、手段、概念、问题或手段方法上。例如,这个问题刚刚有人开始做,是个新问题,那么你可以对新问题用新方法研究,但要说明你的新方法与别人比有何优势;同样也适用老问题新方法;当然研究新问题用传统方法也可以。

3. 1. 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本节是对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及步骤的合理性论证,主要阐述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技术、实验手段和关键技术。关键技术和创新技术要描述详细、清晰、明确、具体,必要时加以公式、流程图等直观说明;可行性分析是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是否能顺利进行作一说明,要有理有据,使评审专家相信你设计的方案或路线是行得通的。

3. 1. 4 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色与创新就是不同于别人的东西,主要表现为:具有原创性的新理论(学说)、新方法;运用已有的理论方法,研究解决从未有人研究过的新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撰写时应用词恰如其分而不过分夸张。

3. 1. 5 预期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进展应是各研究阶段的研究方案、阶段成果与时间进度的综合表述。预期研究成果应现实并突出创新性,包括成果内容、成果形式、成果数量3要素。成果内容:回答在什么问题上或哪几个问题上将取得进展并获得成果;成果形式:说明以什么样载体来反映取得的研究结果,一般包括期刊论文、论文集、学术专着、研究报告、政策性建议,以及计算机软件甚至系统设计等;成果数量:说明涉及到的成果形式的基本数量。

3.2 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办公实验条件、资料设备、项目组成员以及有助于申请者完成项目的多方面扶持政策均可作为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来填写。办公实验条件的完备、资料的完整是项目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申请者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本项目有关的既往研究基础、工作成绩则是项目完成的有力保障,申请者应尽可能提炼并如实反映,这些都是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其他扶持性政策包括国家的、省部的、甚至项目依托单位具备的支撑条件和资源配置,评审专家评审时均会加以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与3. 1. 3节中“可行性分析”容易引起混淆。事实上,前文3. 1. 3节重点阐述的是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合理操作、顺利进展的可行性,而此处是重点分析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所有条件,后者包含前者,但叙述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3.3 经费预算

填写经费预算的基本依据是各类项目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申请者务必根据规定实事求是地提出预算,不宜过高或过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者在填写经费预算时,需要参考本学部历年平均资助额度,并在此基础上略作上调。但其规定的一些固定比例不可变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国际合作交流经费不得超过总资助经费的15% (10% ),劳务费不得超过总资助经费的15% (10% ),备注栏填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人员劳务费’,不得用于支付‘临工和其他人员’费用,也不得用于支付学费等”;管理费占总资助经费的5%,备注栏填写“项目依托单位管理费”;仪器设备费用于购买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些非常规专用仪器设备;购置5万元以上固定资产及设备时,需逐项说明与项目研究的直接相关性及必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预算中“协作费”和“合作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须加以区分。协作费是指外单位(不包括合作单位)协作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研究试验工作的费用。协作费的支出列入“研究经费—协作费”预算科目,使用时由项目依托单位依据协作合同转拨。合作费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共同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的费用。经费决算表中无“合作费”预算科目,在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合作费首先由各合作单位按照用途分别列入各支出预算科目中,再由牵头单位汇总。

4 签字盖章页

第9篇

1.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在确立研究生教育之初,其课程设置主要是模仿和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的体系和模式,但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体系而言,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体系则一般由公共基础课、外语课和专业研究课和选修课构成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是按一级学科授权、二级学科招生和制定培养计划、三级学科确定研究领域,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的体系上,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其一,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如下表所示)

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科目上己经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其整体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打破上述这种板块组合式的体系框架

其二,重视研究生教育的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加强研究生德育,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成上,文科研究生开设哲学课程,理科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则是文理科研究生都开设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

其三,在专业性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专门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位课程,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的,不仅学位基础课程在设置上体现出二级学科的要求和特色,而且拓宽基础知识的交叉性?边缘性和跨学科综合性选修课程,基本上是以跨二级学科来设置的,专业研究方向也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基础来确定的。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二级学科的框架内,只是选修课再扩展到一级学科的范围或跨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则基本上是学科的前沿或新学科的生长点,这就更体现出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己经出现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两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需要作专门的研究,本文不作讨论。

2.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

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合理性的要求来讲,学位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应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专业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在本专业内拓宽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系统知识的基础课程,原则上应按二级学科开设;选修课程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是应开设拓宽专业基础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二是应开设学科前沿或结合研究课题需要的理论专著、文献专题等课程;三是应开设适应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性的课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体系上应具有层次的清晰性,能够体现出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能发现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上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是以二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并以此设置课程,培养研究生。这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留在高校任教的研究生,甚至连在一级学科内的不同二级学科课程也难以承担为此,近年来我们己在实行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点和招生。这就要求合理地组合一级和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一级学科的课程应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大体包括本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发展史、科研方法、基本技能等目前,各一级学科这类课程的设置和建设,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研究生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缺乏层级性,还表现在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上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甚至专业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在内容上的重复,导致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没有凸显其高于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水平,同时,体现其高级课程的 门数也较少。

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也是急需改革的现实性问题多年来,我国在研究生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反映不出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的问题,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等,都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而一部分课程又因强调对口培养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课程内容始终反映不出当今科技的新成果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教材建设上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了教材之于课程内容的时效性研究性和前沿性

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课程及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在设置上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的能力,但现实中,课程设置基本上只是为了研究生能获得学分。虽然也开设跨学科性的综合课程,但在实质性内容上,并没有达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基本要求;而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课程的开设,不仅组织管理不规范,而且质量差、数量少,致使研究生思维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研究意识、专业前沿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立及论文的选题

二、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1.构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须首先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1)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而且在事实上,人们也是把课程作为达成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和探究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示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而且也表明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价值论领域,可作为研究生课程实施的依据和研究生课程评价的准则从这一认识的层面上讲,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应首先思考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所内涵的基本规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地増长,社会对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孕育新的经济生长点的期望值増大这就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而达成上述目标,课程是基本的和依赖性的手段和途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基本的保障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上述培养目标为基本的原则,并确立同质性的价值观

(2)研究生的身心特征研究生的年龄构成较之于本科生来讲,具有较大的跨度。一方面体现出研究生构成的成人化,即较之于本科生,研究生身心发展己相当成熟,表现出成人的特点,尤其是心理成熟度高,具有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且在智力发育上思维力强,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思维意识和创造力,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生独立地进行一定的专业研究活动或创造性地从事研究活动提供了心理上和智力上的保证;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研究生在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特别是已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或在职研究生,他们不仅有着本科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而且也有应用这些知识的经验,对于扩大其专业知识领域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认知的激情,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生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活动提供了研究定向性的保障所以,从研究生年龄构成及身心特征上讲,研究生适应高层次的专业知识领域及跨学科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宄

(3)研究生教学的基本特点研究生教学较之于本科生的教学,一是目标指向的差异性,二是过程组织的差异性

本科生的教学,其目标指向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虽然也提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但研究毕竟不是本科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本科教育阶段,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处理上,主要是以教学带研究,即教学是中心,研究是这一中心的周边化或边缘化但研究生教学的目标指向则不同,研究生的教学,虽然也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学,而且同时进行跨学科的、非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但其目标的指向性并非仅在于对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凸显专业领域的研究或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知识背景和方法论其教学的研究性和专门化更强,不仅指向学术方向上的深化,而且扩展到研究性的专业方向的相关知识领域,尤其是研究的方法论和工具技术的运甩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教育,在教学和研究的关系处理上,则是以研究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研究生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教案式的规范化过程组织,而是以学术性的研究为取向,灵活地?弹性化地组织教学活动

另外,本科生的教学,虽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班级的集体性,使教学主要以共性的和定论的知识的集体传授为主,研究生教学,更多的不是由教师讲授己定论的知识,而是以教学为基本的依托,通过教学提出具有研究性的、探索性的或未确定性的课题,甚至是一些尚存争议性的问题,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让研究生在思考和质疑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培育和形成研究生质疑或发现问题的意识及科学的批判精神,训练并提高研究生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能力。虽然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也关注和重视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培育研究生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但更突出研究生的个性化特色,从这一层面上讲,研究生教学,既要凸现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的指向性要求,又要凸现研究生研究的个性化特点。

(4)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甩虽然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力量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但导师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因素。导师不仅了解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和关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清楚研究生个体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的能力,而且导师能够把握本学科专业前沿性问题,所以,就更了解研究生教育应该设置哪些课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更为合理另外,导师能够依据研究生个体的研究能力和优势,设置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程由此,在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中,不仅要强化导师的作用,而且要确立导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否则,就会犯认识上和策略性的失误。

2.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1)重视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虽然研究生教学应确立研究生课程以研究组织教学的原则性理念,但并不是说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要求

从知识的基础性而言,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础,对提高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素质,増强其发展的潜力,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性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于研究生的学术性或研究性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从专业知识领域来讲,研究生的研究具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从这一意义上讲,专业课程具有为研究生提供使其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学术引领功能,所以,专业课程之于研究生的学术性研究的定向和深化,具有关键性的价值和功能;另外,研究生的研究,也需要跨学科的、非专业性知识作为其研究所必需的知识背景,以扩展研究生的思维视野。现代科技的发展己呈现出知识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态势,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必须关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课程及跨学科的综合化课程的设置问题由此,上述三类课程,是研究生教学所必需的,也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从研究生研究意识的养成及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这一层面而言,也是一个培养和培育的累积或转型过程,不仅需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跨学科性的不同知识领域的宽广性知识背景等作为研究的基础性支撑,也需要专业领域的研究在学术性方面的深化引领,即使是有着一定工作经历或在职的研究生,不仅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以及材料收集数量分析、定性研究、历史研究和质的研究等方法论课程是必需的,而且探索性?深化研究性的课程也是必需的。这对于研究生研究的定向和论文的选题,有着直接的意义和价值这几个方面,就现实地要求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上述所必需的课程,而且也需要研究所必需的工具类课程、方法论课程和发展性、探索性课程。

为此,研究生课程的设置,虽不像本科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具有规范的和程序化的体系,但也不是随意的,也有着体系的相对完整性要求,应统整好各类板块课程的组合。

(2)突出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前沿性虽然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有着前沿性要求,但本科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主要是指己定论的、现代科技成果的课程知识的形态化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有着自身的内涵规定性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再从以研究来组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原则性理念来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博士生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就更是如此,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就内在地包含着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课题;另外,研究生的研究,并不是把思维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性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是研究生之研究的必要背景,从这一意义上讲,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沿性,也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这对于研究生的研究定向和论文选题,有着关键性的引领意义和价值

(3)明确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所谓课程体系的层次性,一是指课程内容知识的纵向衔接和递进,二是指课程在高深层级上的逐步深化和专门化,三是指课程在智力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

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其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知识的累积性纵向衔接和递进上而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虽然也关注课程内容的纵向衔接和递进,但其教学的研究性目标指向及课程以研究来组织教学的原则性理念,使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关注课程在高深层级上的逐步深化和专门化,关注课程在智力运用的宽度和深度层面上对研究性要求的逐步强化,以使研究生的研究意识、研究的思维视野和研究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所以,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不同于本科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不同于硕士研究生,使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较为清晰的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特别是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更应凸现课程体系的层次十性

(4)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形成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而是使研究生在接受研究生教育阶段,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研究品格、个性化的研究定向、个性化的研究视野和独立的思考,以获得独创的研究成果,从这一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主体这就要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定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使研究生的个性化得以凸显所以,在具体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其一,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定向来组织不同的课程;其二,同一门课程,也可按照对研究生的不同要求,对其所学有所侧重;其三,按研究生不同的兴趣和研究定向,开设学术性讲座讨论或研讨等不同性质的课程。